精准农业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5:09

精准农业技术篇1

关键词:精准农业,应用现状,北斗导航,农业机械,自动驾驶系统

1引言

精准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点、定时、定量的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新疆精准农业始于20世纪末,初期发展缓慢,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疆以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棉花产量的公告数据,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84%,新疆生产的棉花约三分之一产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开启团场改革,兵团职工自主组建农工合作社,新疆兵团土地流转活跃,据新疆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到2018年全新疆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达745.8万亩。合作社规模不断增大,田块不断整合集中,对于成套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模式在新疆的深入推广打下了基础。当前,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喷药、精准灌溉、精准田间监测、精准收获等所涉及的精准农业技术,已有部分在新疆兵团规模化应用。本文基于北斗导航融合精准农业赋能新疆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通过对新疆兵团石河子市石总场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大型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

2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技术已应用于新疆兵团农业的耕、种、管、收四大环节,根据农户对各种精准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和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本文主要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方面,对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2.1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如图1,电机式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电机、角度传感器、GnSS天线、高精度GnSS接收机、平板电脑、电台及天线等部分组成。该技术可实现1000m播行水平误差不超过3cm,播幅连接行误差不超过3cm,能有效解决农机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难问题,可以减少用工成本,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和土地利用率。2012年,新疆兵团农机推广部门开展了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将该技术产品应用在棉花播种作业中。2013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增加“农业用北斗终端(含渔船用)”的财政补贴,当年补贴额达到3.12万元/台套。2014年,国家发改委支持新疆兵团第八师开展区域精准农业示范,对首批800台套的北斗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双重补贴,包括国家购机补贴和1万元的项目补贴。截至2019年4月,兵团农八师已安装3000余台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逐步从小面积试验向大面积试验示范迈进,且国产化品牌实现了从零到主导的突破。

2.2水肥一体化系统

水肥一体化系统是通过配置田间信息精准监测系统,全程监测农田墒情、气象、设备工况等信息,为水肥决策和作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目前,使用者可通过pC或手机app来发送指令,通过GpRS通讯模式实现阀门和自动施肥机的远程控制,实现田间的无人作业功能,全年无需下地手动开关阀门。该技术既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位置和灌水成分的精确要求,又能按照田间的每个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农业用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水肥一体化系统局部设备示意图如图2。20世纪后期,新疆兵团开始引进喷灌、滴灌技术。2008年以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随着配套基础设施技术的发展,逐步将滴灌节水技术向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远程操作控制方向发展。水肥一体化系统已形成了对应的服务体系,可大面积应用于大田作物。新疆自行研发的系列自动反冲洗网式过滤机组及自动施肥机,单套控制面积100-166.67hm2。当前,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129.07千公顷,是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

2.3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提供综合服务,如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农机工况采集终端,通过蜂窝网络将农机位置信息、工况信息传输至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农机运行轨迹的回放、作业面积的统计、农机健康情况的监管和预测。另外,还可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形成水、肥、药的变量喷施处方图,基于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监管和下发作业任务。基于该类系统,可提高管理、调度、维护效率。图3为新疆兵团八师石总场信息化管理平台界面。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随各类采集终端发展而来,当前,众多企业及政府分别建立了对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3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新疆兵团精准农业在北斗农机自动驾驶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差分信号服务受限、基准不统一等问题。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是劳动力骤减,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北斗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应向农业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来弥补劳动力减少的现况。2015年,农业农村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但新疆在节肥、节药等技术的应用方面发展缓慢,且新疆是缺水地区,因此,水、肥、药变量喷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因棉花等作物的覆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残膜回收技术和发展可复用膜。下面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新疆兵团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1)简约式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应用在精准播种环节,同样也可应用在不同作物的耕地、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当前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还需由专业人员安装、调试和教学,严重限制其推广。因此,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应该向安装简便、“傻瓜式”操作方向发展。(2)水、肥、药变量喷施技术中国是全球农药、化肥用量第一大国,但喷施流程和利用率远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基于农作物的实际需要,将水、肥、药定时、定点、定量的喷施是节约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趋势,但投入产出比是当前最大的限制。如底肥的施用,需基于土壤采样、上季作物的产量分布图等共同决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感知作物的实际需水、需药、需肥量,采用变量投入技术,实现按需精准灌溉施肥施药,将是发展新方向。因此,应高度重视研究开发智能感知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变量投入技术、机器人等。(3)残膜回收技术地膜使用量不断增加,但回收率偏低,土壤中的残膜量逐步增加,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质量逐步下降。现今,新疆已成为残膜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应向新型可复用农膜和提高残膜回收技术方向发展。

4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发展建议

精准农业技术篇2

【关键词】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农业建设

1引言

水是生命的根本,是不可代替的资源,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口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缺水大旱,农业得不到水的灌溉,而且农业灌溉效率低下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都警示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国家实施了滴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使灌溉技术脱离人工控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技术。

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概述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是针对高效利用水资源而实施的一项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脱离了人工的控制,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更加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成本。

2.1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含义

节约水资源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直接目的,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技术,高效率用水资源,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变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现状。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通过滴头,每次用小量的水准确直接的对土壤进行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完善了灌溉技术的不足,同时也促使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灌溉技术,以喷灌和滴灌最为普遍。我国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滴灌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滴灌技术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一百多个国家实行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自动化的灌溉技术,不仅减少了药物对农作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和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滴灌实践技术为案例具体介绍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3.1以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网络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为实验基地的每块土壤进行精准的灌溉和管理。

3.1.1滴灌系统规划布置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的首要因素是泵站位置的选择,位置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壤,相对集中靠近路边的位置是最佳选择,其次输水管道的选择也应该合理,项目资金节约化,管道的内径和长度要适宜。设备选择先进、适用、合理的这样能更大的发挥滴灌技术的作用。管道的选择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尽量使管道系统相对均衡。

3.1.2控制调节和保护设备

自动控制滴灌要控制好设备的保护和技术的控制,电磁阀的设置要考虑便于管理、控制流量等,在首部水泵前安装逆止阀。排气阀要安装在干管始端。压力表、阀门箱要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便于维修和使用,同时也避免受冻。

3.1.3滴灌系统电路设计

电路的设计很关键,采用交流电磁阀控制,控制滴灌电磁阀配送和输出电。

3.2以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为例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于2013年就开始建设,经过几年的灌溉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用水经验,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为其他地区的自动化滴灌技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3.2.1项目建设情况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启用了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主要农作物是百香果。其灌溉采用的是两种方式结合灌溉,冬季采用周边山塘水进行大水漫灌,在农作物生长期则采用滴灌技术。

3.2.2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化肥平均的分配到土壤中,让农作物更好的平衡吸收。自动化的控制会对流程中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检验,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总水量,还安装了防盗装置,对设备故障自动检查对系统运行中的破坏还可以进行警报,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湿度和降雨量准确测量。

3.2.3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建设对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的作用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由机器对农作物的灌溉进行控制,摆脱了认为的控制,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更有利于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自动控制滴灌是农业灌溉与时代接轨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要想产量高、效率高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发展。自动控制灌溉更加便于操作,更加有效的控制了灌溉时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和劳动力。实验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同时也为实验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4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弊端,这项科技化技术在其他设备保护、造价和控制精准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4.1田间设备的保护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运行需要通过无线进行数据传输,无线设备容易被损坏,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很可能对无线传输进行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数据传输不准确。同时线路也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线路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4.2系统造价过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是一项现代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很多地区无法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也是这个原因。这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存在的一个弊端。

4.3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的统一性不够

要进行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就要配合进行土壤水分检测,而检测由于资金并不能覆盖大面积,这就造成数据是能反映部分土壤情况,不能代表大部分。养分监测和作物监测同样不能覆盖大部分,因此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无法统一。

5结语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步。作为现代的灌溉方式,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必须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扬长避短,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农业具体实践来相应的改变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珍霞,何龙,杨海清.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

精准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43-05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sofprecisionagricultureathomeandabroad,thecommonrestrictionfactorsin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recisionagricultureinChinaandthemainproblems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werefoundout.thekeydire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wascleared,andtherelate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agricul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strictionfactors;Countermeasures;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扬帆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16]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1-2,4.

精准农业技术篇4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技术篇5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精准农业技术篇6

1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1.1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主要是指作物在播种过程当中,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作物播种的农艺要求等,依据作物的实际生产能力、季节性市场要求、作物的生理特点,进一步对播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此外,精量播种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节约了种子及成本,还可以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

1.2在精准施肥技术当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地图当中的土壤微粒结构、类型,以及其养分的实际供需能力情况,并对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立适合农作物需要的施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施肥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在对土壤进行肥力检测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采用缓、控、释“配方施肥”,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1.3在精准灌溉技术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过程当中,水是一切作物的生命之源。为了有效实现科学、节约的灌溉需要,要不断的加强对水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在保证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加强对物联网中的灌溉器件的管理与运用,特别是喷、滴灌技术的全程自动化推广运用,进而有效的提升灌溉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采用精确灌溉技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理、生长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在集约化灌溉的基础上,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灌溉的精准要求。因此,精准灌溉技术在农机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北方干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的灌溉建设与管理,利用大型机械与微型喷滴灌相结合,对田间作物进行大面积灌溉与局部微灌有机配合作业,适当的调整灌溉的密度、频率、面积、范围,强化灌溉技术的覆盖面,进而提高电气化、机械化的灌溉档次与水平,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成熟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总体分析,并制定、预测收获的相关信息,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调度、收获与管理。此外,农户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加强对产量分布图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种植信息,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数据基础。

2农机技术的推广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2.1科学规划农机技术的推广

在农机技术的实际推广过程当中,农业机械化与信息管理化的有机整合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政府相关单位要利用特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农机信息搜集、处理,并及时对有价值的农机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根据其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有效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发展当中的应用。

2.2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农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社会资本的合理参与,搭建多方建设平台,实现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助机制;切实加快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信息化网络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机发展机械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理念,加强对农业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进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努力推进农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面,实现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当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技术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农业体系中,人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人工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概念应运而生,转变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各类自动化农机设备的使用中,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建设精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较大可能性。

1农业机械自动化概述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件、大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整合在农业机械生产研发中,使其能够在具体使用时,高效率地处理各类农业生产、管理事务。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趋势逐渐明朗,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价值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机设计中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成为创新、完善农机功能的核心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人员优化调整生产模式,智能、有效地管控农业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满足新时期农业高效、高质量生产的基本要求,并且对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转变农村传统劳作及生产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作物成长期间的劳作时间,同时有助于减少人力、财力成本,落实各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新兴技术。另一方面,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农业生产人员可借此构建信息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全方位地监控农产品生产链条,逐步地落实“精准农业”的理念。

2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但在提升现代农业自动化程度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设备先进性不足。机械设备的实际性能、机械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生产创新的效果,但根据当前农村地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可知,多数农村区域,农民所使用的农机设备较为落后,缺乏先进性。设备功能、设备自动化程度均不符合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制约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导致现代农业在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农业体系中的生产观念、生产流程、区域农业发展均受到较多限制,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宣传范围难以持续扩大。对此,相关农业部门还应基于农作物生产的现状,加大对自动化农机的宣传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升级[2]。其次,农业生产中农机设计的科技水平低。目前,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农机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但农业机械中的科技含量较低,其所包含的技术优势不明显,设备功能创新性较弱,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完善农产品生产模式的进程缓慢。所以相关研究人员还应及时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机械研发技术,针对性分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需求,逐步地融入各类先进技术,提高农机设备中的科技含量。最后,农业机械自动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农业种植区域大、分布广,但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应用受到较多影响,各个区域内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监测自动化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监测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农机设备自动化设计后,计算机成为自动化控制农业生产设备的核心工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计算机可操控农机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将其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相关数据,而系统可自动化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各项信息,对农机设备下达指令,使其自动调节农业生产设备功能[3]。例如,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种植、栽培场所逐渐改变,对于生长在温室内的农产品,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利用功能完善的感应装置,监控农业生产区域内的含水量、温度,评估现有的温湿度是否符合农作物萌芽、抽芽、生长要求。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地分析处理温室内的各项数据,智能调节农业生产中的光照、温度,为农作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GpS技术被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该技术可自动收集农作物生长数据,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并在与GiS技术联合应用的过程中,准确获取农作物土壤结构内的营养元素,使农业生产人员可以依据土壤数据,精准除草、施肥、浇水灌溉,夯实农作物生产基础。不仅如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同样可将“生产监测自动化”渗透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农作物萌芽、生长、成熟、收割等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监控。部分农业机械设备可及时对农作物进行采摘、初步清理、存储,及时清空农作物生长区域,为后期种植做好准备,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2农业灌溉自动化

灌溉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将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农业时,部分农机设备可实现农业生产中排水灌溉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却属于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灌溉中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灌溉效率,更是为了通过精准地控制农业灌溉时的用水量,以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将“节约用水”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活动中[4-5]。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灌溉设备功能逐步完善,正式灌溉农作物前,相关人员可根据农田面积、农田内农作物的密集度以及农作物生长需求,自动化分析每亩农田的需水量,继而通过现代农机设备的精密控制,科学地对农田进行灌溉,落实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灌溉技术。在此期间,农业灌溉所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农机传感设备、大数据监控分析平台、计算机系统,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现代农业相互融合的载体,对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灌溉成本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农业生产灌溉的自动化,进一步改善农作物生产条件,使其健康成长,保障农作物生产质量、生产效率。

3.3农产品装检机械化

现代农业体系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农产品产销、包装均属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工作。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农作物生产,同样可以应用在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会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流程,并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改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包装模式。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水平低,人工是农产品包装与质检的主体。而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相关人员研发出“自动检测包装设备”,该设备的核心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农产品外观、大小,合理地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其次,在农产品装检机械化中,相关人员同样可借助自动化影像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生长中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控农作物种植区域。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整理农作物生产数据、成长信息,构建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模型,为农业收割、采集、包装、质量检验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使相关人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制定出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案[6]。最后,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现代农产品的装检机械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流程呈现出“集约型”的管理特点。各个农业生产区域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效应不断扩大,集约化的农产品分拣、包装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困境,使非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现代农业结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农业管理精准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农业时,可促进农业管理精准化。首先,农业生产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农田管理软件,该软件在与UpS接收器连接后,能够绘制农田地图,记录各个区域中的农作物产量,汇总UpS卫星数据。之后,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生产人员可检测农田土壤样本,测定农田中的土壤成分,并根据农作物叶子颜色、植株颜色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与此同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该软件具有获取农田航拍图像的作用,可以按照农作物健康状况的检测结果,精准地确定各个区域农作物施肥需求量、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7-8]。其次,UpS接收器与自动化农业生产管理软件融合后,可监测农田内拖拉机、深耕设备、收割机等农用机具的位置,便于农业生产人员精准地管理农作物施肥、打药、收割、播种工作,精准地管控各环节的操作成本,有效地改善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另外,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定位农机,甚至可以自动化控制农机操作过程。比如,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施肥、打药时,UpS接收器与计算机管理软件可精准地将种子、农药或肥料投入对应的区域,实现高效收割、高效播种、高效施肥等精准化管理目标,突出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优势。

4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与应用,农业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各类先进技术,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所以在农作物播种、生产管理、收割、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农业活动的智能化水平会逐步提高。在未来农业体系中,农业机器人会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用以监控、预测农业生产参数,获取完整、真实且准确的农业生产数据。而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远程记录、分析农业生产数据,提前做好病虫害、排水灌溉、施肥等工作,人工下田操作会逐渐减少,农业机械设备会代替人工,有序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9-10]。不仅如此,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会持续提高,农机生产、研发中可利用的先进技术增多。相关人员可进一步完善农机性能,使其具有智能操控、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升级后的农机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高效率、精细化地完成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2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农业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操作更为“精准”,所以在未来“精准化生产模式”会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活动会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中不断优化。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农业生产人员对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控制更为精准,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农业生产管理质量,使农作物健康成长。另外,基于“精准化生产模式”,农业机械自动化会支持市场上农产品品质、品种的创新,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夯实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基础,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效地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人员还应积极创新农业机械设计,将更多先进、新颖的自动化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从而为农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与此同时,相关农业部门还应顺应时展趋势,强化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宣传力度,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范围,建设精准化的现代农业,助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策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12):156-157.

[2]李艳杰.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3):54.

[3]刘博.基于pLC自动化技术的农业机械电气控制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2):50-51.

[4]张珍,赵书玲.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57-58.

[5]孟庆亮,陈亦军,范巍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30-131.

[6]岳建林.试探机械工程自动化当中的农业智能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99.

[7]尹辉录.农业机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5):88.

[8]李晓玲.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作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3):94-95.

[9]白跃辉.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分析[J].时代农机,2020,47(4):91-93.

精准农业技术篇8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国家对农业财政力度扶持的加大,对农机具购买补贴的增加,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购置、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大为提高。2008年,全国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22亿kw,比2003年增长36.1%。特别是农业生产急需的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幅增加,农机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9.5万台,比2003年增长208%;插秧机达到19.96万台,比2003年增长2.35倍;玉米收获机达到4.71万台,比2003年增加10.5倍。2004年以来,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5%,而2003年前的4年间基本没有提高。2008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小麦种植、收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制造部门近年来把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传统农业机械,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

1.1常见农业机械中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农用拖拉机普遍采用机械油压式三点联结的位调节和力调节系统装置,近年来又采用了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油压式三点联结装置;播种机使用了根据行驶速度并检测种子粒数来确定播种量是否符合要求的装置;谷物干燥机使用了不受外界条件干扰能自动维持热风温度的装置以及停电或干燥机过热引起火灾时自动掐断燃料供给的装置。

1.2微灌机械中自动控制技术的使用

2010年,我国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5亿亩,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全部灌溉面积都应达到现阶段节水灌溉工程的标准。灌溉管理自动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在微灌技术领域,我国先后研制和改进了等流量滴灌设备、微喷灌设备、微灌带、孔口滴头、压力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过滤器和进排气阀等设备,建立了一批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在一些地区实现了自动化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中应用了灌水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电线等。

1.3精准农业中自动控制技术的使用

精准农业应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家与决策知识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定位、定量、定时,做到了精耕细作。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在渠系、灌水、泵站等方面实现自动化监控与管理,实施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了水资源和化肥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

2.制约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瓶颈

2.1机械制造水平不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我国的农机制造水平还不高,不少机械仍处于仿造阶段。即使已有的农业机械,也还存在着构造复杂、价格昂贵等诸多缺陷,不仅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修理也更加困难。因此,开发适合生产实际且价格合理的自动化机械迫在眉睫。

2.2精准农业技术不成熟

受制于我国已有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的精准农业技术还未成熟。这就需要农业主管部门加快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做足做好工作;国家也要加大精准农业技术所要求的计算机GpS、GLS、传感器及监测系统和变量执行设备等硬件设备的研究力度,使之标准化,从而加速推广应用。

2.3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高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还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还不够,示范户少之又少,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4农机补贴资金不足

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农机补贴依然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补贴资金缺口仍然比较大。在补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坚持和完善“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农机化道路,扶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实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2.5经销商监管不够

补贴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产品经销商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数量过多往往导致监管难度加大;数量太少往往会形成垄断,造成农民购机不便。农业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经销商治理办法,规范他们的行为,强化监管,对那些乱涨价、搭车销售、套取资金、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经销商,要果断取消其经销补贴产品的资格。

2.6对农业机械的维修和报废工作不够重视

该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机生产厂家负责三包期内的维修,而三包维修站大多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县乡两级很少设维修站,农忙季节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困难,且设备检测所花时间较长,检修就更是难上加难。农户为修理农机需付出很大的精力、财力,这甚者导致购买者与生产厂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少县区只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而不注重农机具的报废和回收,由此导致本应报废的农机具却还在使用,一些不法分子也以此牟取暴利。为此,农机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牌证管理,及时了解所管区域农机具的性能和使用信息,提高农机具的检测水平,使用自动检测设备,按照技术标准严格检测,确保检测的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消除事故隐患。

2.7农机手持证率低

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是,农机手参加农机操作技术培训不够,农业机械办理挂牌入户手续率也不高,这往往导致农机农田作业事故时有发生。

3.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机械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精准农业技术篇9

关键词:计算机;地理网格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31-02

自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刺激形成全球性产业的新格局,计算机技术俨然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据国家信息产业网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信息产业销售额占据整体GDp的1/3,远超建筑、汽车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事实证明,谁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谁掌握了发展的机遇,未来的农业生产必将引用计算机技术并广泛应用。

1农业领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轨迹及其优势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伴随新数字媒体时期的到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信息农业格局有效形成。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政府已经组建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首次以研究计算机农业发展及农业发展的前景列入一项专题,开启了以遥感技术、科学计算法、数学统计法为一体系的农业科研的新篇章。1987年,国家通过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逐渐重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1],将遥感卫星技术和物理信息技术等运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并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模拟试验[2]。1997年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工作会议肯定了应将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实际工作方向,用以辅助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推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将计算机信息化发展列入到了服务三农体系之内,成为新世纪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机制及优势分析“农业信息化”也称“信息农业”[4-8],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使二者合二为一延伸成为新型现代化农业模式。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信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智能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为各区域农业生产者提供帮助和技术服务,达到以精细组织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格局的转变。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模型,更科学的制定决策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其生产资源的使用、利用效率。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精耕细作对生态的破坏,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计算机地理网格的设计实现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检测与控制。

取决于地理区域的研究与应用尺度地理网格的单元大小取决于地理区域的研究与应用尺度。不同的地理区域,因土壤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其所适合的尺度是不同的。寻找合适的网格尺寸是地理研究的关键,研究和应用需要多年的积累,传统的地理网格技术与经纬度网格法是简单的,但面积、形状变形较大。

现代精准农业的研究基准尺度一般为19m×19m。划分后的网格形状和实际地块要相似接近一致,更能确保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可控,有利于变量投入和采样的实际操作。高斯-克吕格大比例尺下的投影更为契合现代农业地理网格数据根蒂要求。能够保证网格的全球编码唯一考有助于网格数据的共享与标准化。鉴于差别研究与应用方向,有必要在同一地理区域创建不同的研究标准,网格设计时充分斟酌建立完整的分层网格系统。依据此方法,可以从最基础的基准网格大小的网格数据库,逐一通过抽样建立更符合要求的研究基础标准,得到更全面的结论充分的把握微观、中观与宏观等多个尺度。四叉树分层网格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相同网格基准上不同的研究的标准需求。通常在做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时,更高的尺度大小没有固定和严格的要求,用以解决遇到的更大难度上的了解整个地域整体特征。为此,采用四叉树方式的分层体系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可采用的体系是eoSG:3785坐标系下的四叉树分层网格体系,四叉树的顶层(1级)网格范围是(-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精准农业应用所需要的基准单位大小处于22级,网格单位为19m×19m左右,分层网格编码对网格单元进行编码,为了满足分层网格中每个网格单元的每个级别而进行的位置。

以满足统一标识分层网格中的每一级每一个网格单元的位置。为了方便数据库的查找与运算,采用字符串方式来进行编码。具体设计如下:唯一的编码字符串t顶格的定义,网格为1,以整个世界为尺度,边长为40,075,016.68m,顶层网格(1级)Fig.1thegridlevel1单一网格四分为4个网格后,网格二级字符串编码依次为Q(左上网格),R(右上网格),t(左下网格),S(右下网格)。其唯一编码字符串为tQ、tR、tt、tS,以此类推。网格字符串的数量则是网格的层级,如字符串“tStQ”表示是该网格属于第4级网格。

四分网格编码Fig.1thegridcode假若想从基准网格单位(第22级网格单元),建立更高尺度(层级)的研究网格单元,只需要创建网格四叉网格融合的规则,将更高层级的编码相同的单元挑选后采用栅格抽样算法进行合并计算即可,如:临近抽样、三次样条抽样、立方抽样等等在确定精准农业的地理网格系统后,需要考虑建立地理网格的数据库。将现代农业所需的数据指标信息存储记录到数据库中。

在综合考虑各种现代农业对数据精度的要求,以及大量的已有研究的情况下对农业网络数据库进行设计,将现代农业中地理网格的基础单元,合理设定在19m×19m,网格的属性数据即为全部数据。

与传统农业数据库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网格数据库对每个网格的位置,在网格内发现不同的信息,从而实现了农田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10]。可以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网格实现网格间的区别,实现每个网格内能够体现的差异农田信息,使得每个网格单元内即使存在差异,也可在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存储记录信息。充分满足现代精准农业对数据的要求,与现代精准农业的特点相吻合。充分考虑数据的精度,计算的速度,产量图的制作,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氮磷钾含量,制定相应的变量施肥方案)提高产量[11]。

3计算机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精工细作为主,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引用计算机技术后可从各方面对农业的生产进行监测,实时掌控农作物生长动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气象的信息化预测,即通过对大气环境及其数值变化进行实时动态预测,对田间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记录模拟计算机数据模型,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工作,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有利的指导,展现出因地制宜地真正的诠释,有利于提升了产量与效益。

3.2有利于节省人工

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计算机兼备人脑具备与不具备的所有辨识本领,对计算机数据筛选选择制定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化方案。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后可大大缩少人员使用,便面人为因素对现代农业产量的直接影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知识推理、使用表示、采集等技术手段,汇集整合农业领域极为庞大的技术、知识、资料数据体系,构造成为智能问答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科学选种、土壤准备、种植、管理和收获;科学提出防治方法;制定销售方案,避免收获后的积压,造成不必要的人工劳动。

3.3有利于确保粮食的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同样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生产建设与战略安全。粮食安全与国土安全同样重要,关乎社会稳定和谐,关乎经济持续发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准确的判断大环境气候,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的生产计划,做到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保障同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在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加强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

3.4有利于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当中的地位和应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耕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缔造了一个无限的前景,提供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推进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加速计算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有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充分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的需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势必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尤其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积极影响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建设提供稳定持续的发展动力,助推我国农业生产更快、更好地走向现代农业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洪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

[2]李芬,陈颖曼.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3).

[3]黄玉宝,乔玉良,张红艳.基于GiS和遥感的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汾河上游西北地区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

[4]朱勇.浅谈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J].农业现代化,2004(5).

[5]冀宪武,赵永胜.农业信息化在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

[6]张立伟.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2).

[7]郑业鲁.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1999(6).

[8]刘婷,王来刚,左守亭,等.河南省农业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7).

[9]FranzenDw.SummaryofGridSamplingprojectintwoillinoisFields[J].nDSUtechnicalBulletin,nDSUextensonService,Fargo,nD,2008.

[10]ClayDe,ChangJ,CarlsonCG,maloD,ClaySaandellsburym.precisionFarmingprotocols(part2),ComparisonofSamplingapproachesforprecisionphos-phorusmanagement[J].CommunicationsinSoilSci-enceandplantanalysis,2000,31.

精准农业技术篇10

在国内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且农业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均将机械导航技术应用于其中,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还能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对此,本文主要根据当前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发展做如下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国内农业机械朝着现代化水平不断发展,以及提高生产技术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究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非常有必要。

1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1全面引入GpS系统,达到精细化管理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可充分结合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卫星导航技术等,以便在农业操作中实现精准、快速地定位,从而提升整合农业生产的机械运行效率及运行准确性,最终达到精细化管理[1]。积极引入GpS系统,可以准确地进行重复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准确度可精确至米,按照土壤的土质以及农作物当前的生长需求,将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进行相应投放的几率也渐渐提升。现阶段,大部分民用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日渐成熟,表明该系统在以往的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范围也将慢慢扩发,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关注的是,相关人员应按照农业生产机械化运行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高效的全球定位装置及设备。

1.2引入传感器、液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实时监控

农业机械在整合运行过程中,以液压技术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其内部以动力传动为主,适合用来监控生产过程,若同时与传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在会大大提升整个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而且,还能使喷药机、施肥机、播种机等完成自动化操作,按照所需配置的具体份量,在完成自动化监控的过程中,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反馈及收集。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于收割机上面安装一个小型传感器,此传感器能精准地采集到农作物温度、产量、水分等信息。此外,传感器可以和其他类型的监控仪器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对整个农作物实时监控,且做好数据信息的输出、存储、控制等。如果传感器、液压技术与GpS系统进行有效配合,不仅能准确地了解农作物的空间位置,还能对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监控。

1.3大力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生态化管理

农业部门在整个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机械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农业机械,这就必须要与当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联合应用。当前,很多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思想渐渐被应用到整个农业管理中,其中,精准的农业思想属于一种完全超越之前相对集散式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概念的战略思想,而这也没目前交叉学科当中实现生产获利的一个主要典范。而且,精准的农业机械技术渐渐打破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可有效整合相关的生产资源,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整个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最终为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农业生产的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确保土地运用的合理性,保护相关的农业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最终促进农业机械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这不仅是当前农业部门较关注的一个生态问题,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实现信息、计算机、定位等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对提升农业生产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用于指导农业航空作业

农业在进行农业生产期间,若想要实现航空作业,则难度较大,且路线布置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为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于操作时按照当地具体的地形、气候等,制定出相关的农业作业轨迹,之后在应用GiS技术把具体信息保存起来。

2.2用于检测土壤性质

农户在完成机械化的整地以及播种前,可以选用一种合适的作物采样车辆,并根据相应的要求于农田当中采集所需土壤样品。同时可在车辆上面配置相应的GpS计算机及接收机,并于计算机内配置相应的GiS系统,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GiS能够准确地记录下相应的采集点,之后经室内作业把所采集的土壤样本性质做相应的检测,最终得出检测结果,将其记录于GiS当中,最终根据所检测的结果,经仔细分析及调整,制作出相应的图标,以指导农业机械设备作业[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趋势,具体包含以下方面:全面引入GpS系统,达到精细化管理、引入传感器、液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实时监控、大力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生态化管理等,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用于检测土壤的性质、用于指导农业航空作业等方面。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导航技术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生产、运行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这对于之后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傲,鲍志雄,林国利,等.GnSS导航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3):289.

[2]周志艳,臧英,罗锡文,等.中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3(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