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英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9:49

大象的英文篇1

保护大象英语作文一:

elephantsarethebiggestanimalsontheland.theyarebigandsrong.theyhavebigearsandtrunks.theycanwalkquietlyandhelppeoplemoveheavythings.theyareveryfriendly,kindandalwayslivetogether.Butthenumberofelephantsreduces.peoplekillelephantsfortheirivories.wemusttakeactiontoprotectthemorelsetheywillextinctfromtheworld.

保护大象英语作文二:

elephantisthelargestanimalonlandtoday.itweightssomeninetykilogramsandisaboutonemetrehighwhenborn.whenitis12yearsold,itstudsoverthreemetersanddoesnotgrowanymore.elephantisusuallygreyincolor,havingalongtrunkwithlargeivorytusksprotrudingfromeachsideofitsmouth.Usuallymovingingroupsandcaringforeachother,elephantisknowntobeaveryandgentlecreature.Formanyyearspeoplehaveusedthestrengthofthesepowefulanimalstomovetreesandheavylogs.elephanthasbeenandisavitaltoolforpeopletodomanythingsthatwouldnormallybeimpossible.elephantisandwillcontinuetobeoneofthegreatestcreaturesmanhasevercomeintocontactwith.itssize.beauty,andpowerwillforeverbeusefultoman.

sowemustprotectthem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生下来体重约90公斤,身高约1米。到12岁时,象就不再长了,身高3米多。大象通常是灰色的,有长鼻子,大大的象牙从嘴的两侧伸出。大象通常喜欢集体行动,彼此之间相互照顾。众所周知大象是性情温和的动物。很多年来,人们利用大象拖木,举圆木。大象一直是人们做许多事物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一些人力不能做的事情。大象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会是人们接触过的最大的一种动物。它的庞大、美丽和力量将永远对人类有益。所以我们必须保护他们

保护大象英语作文二:

asweallknow,thewildelephant,inSouthafrica,hasbeenincreasinglylessening.

whyhaveelephantsinSouthafricafacedsodangeroussituation?Firstofall,someillegalmerchantscatchtheelephantsfortheirtuskstomakeallkindsoformamentsandmedicine.Fortheother,theareaoftheirhabitateshasbeenincreasinglydecreasing.Someeffectivemeasuresmustbetakentosolvethesproblems.

大象的英文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沉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84-02

1绪论

沉默是一种非语言交流的手段,我们通常会认为沉默是一种交际能力的缺乏。其实,沉默在语言学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因此经常被学界拿来进行讨论。根据数据显示,很多情境中需要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比重超过35%,而其他的比例是由非语言行为所组成的。在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课堂互动是作为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你可以称之为交际,它当然也需要利用语言以及非语言行为共同构成,而课堂沉默则是一种非语言行为,这十分典型,其实也是对于教师教学的一种回应。当然,这种沉默的现象不能作为互动来看,因为它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由此可见,大学课堂沉默的现象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在语言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解决。作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沉默会直接影响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课堂沉默现象的改变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有直接的关系。

2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沉默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将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2.1英语基础差,学习被动――内在因素

很多学生在问卷当中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功底比较差,或者说从小英语学习并没有掌握得很好,这就导致很多人会害怕回答老师的提问,越错会越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也就更加沉默,甚至会对于老师提出的英语交流的活动等产生惧怕感。除此之外,我国的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采取应试教育,比如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以词汇和基本语法记忆为主,在口语听力上的练习很少,这主要也是由于口语和听力在考试中分数占比较少,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答题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也导致了学生惧怕在公共场所发言,害怕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而被周围的人笑话。所以,当这种学习方式已经习惯性的接受后,同学一旦被要求在课堂上参加英语交流或者回答问题,就会感到不适和焦虑。这也就是他们不得不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甚至是一言不发。

2.2传统文化的影响――环境因素

学者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从其表达上来判定的,而语言能力是语言的基础,不论是哪一种语言,话语本身作为代码组织语言在实际情景中被使用。所以从理论上来解释,语言的应用能力是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我国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个学科都是以教师为主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并且做笔记。在这种模式中,老师是作为课堂的绝对主导,当然这也跟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接受儒家尊师重道的影响有关系,在我们的师生关系当中,学生被一贯要求遵守纪律,认真听课,不允许乱讲话,只要认真吸收老师传达的内容即可。

老师的地位是不能被撼动和挑战的,学生对老师必须尊重,甚至是畏惧。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很难出现挑战权威的情况,即便是有不同想法也是自我消化,就算有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会被当做不尊重老师,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都比较好面子,他们除了喜欢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也会尽可能地去维护别人的面子。在课堂上,学生害怕自己说错,害怕受到批评和嘲笑,即便是知道如何回答也不想说出去。而对于一些比较积极和活跃的同学,还会被其他人认为过于招摇、显摆等。

2.3老师方面的原因――外界因素

作为课堂关系中的另一个主体,老师在课堂沉默中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很多老师并不真的了解一门语言学习的过程,他们会觉得给学生教了多少内容,学生就应当能够全部复述出来,如果学生无法达到老师要求的输出量,就会导致师生互动关系的失败。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教学观念是以老师为主,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成年,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延续。虽然我们已经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传统模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转换,老师的话语基本要占据课堂的70%以上。甚至在一些学科中,老师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独幕剧”的输入方式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这些都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

此外,老师的教学技巧也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有些老师比较喜欢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并且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无法应对。而另一部分老师习惯提问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也没有思考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追求完美,但是每一个同学的特点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将问题回答得那么完满,而老师会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进行发音语法等问题的纠正,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导致同学们对于互动更加失去兴趣。

3改善课堂沉默现象的建议

3.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以及态度

学习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积极的,特别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充分的信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很多同学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听不懂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内容,建议老师应当适度地放慢语速,并且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复,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掌握情况降低课堂任务的难度,对于回答问题等互动,老师要给同学们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帮助学生们真正的投入思考,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由于大学要面对英语四六级的备考,所以老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对于同学毕业后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创造机会,让他们正确面对英语学习,用此方法来增加学生们的信心。

3.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课堂沉默其实是学生的一种心理的反应造成的,同学们的心理障碍才是造成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我们经常说主观能动性决定事情导向,所以学生内心的反应才是课堂现象的问题关键,而消除心理障碍就是打破课堂沉默的最有利的方法。面对这个问题,老师首先应当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方式,比如先将“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观念摒除,作为老师应该更加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加的平等,可以去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的问题和要求,养成学生平等交流问题的习惯,当他们习惯与你平等的开始讨论问题的时候,那么在课堂上的关系自然会得到缓解和改变,教师营造更加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想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3.3老师改变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养

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要成为“一言堂”。灵活的利用多样教学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增加参与感,这样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来增加课堂互动中的积极态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去给他们安排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以鼓励为主,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心态上更加放松,也能逐步增加自信心和课堂参与感。

4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不同,该文主要通过文化角度以及老师的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要求英语教师在授业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语言输入的技巧,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会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心情,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应对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大象的英文篇3

[关键词]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融;大学英语教学

10.13939/j.cnki.zgsc.2015.28.292

1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荣的状况

古代先民在西域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多元在此和谐共处、多元文化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和经济文化类型多样化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与古代先民之间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密切相关,这种交流与学习对西域多元文明的兴盛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2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能够并存共融的原因

2.1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空间

从外部自然地理环境看,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古代中西沟通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联系中原与中亚、西欧的交通要道,是东亚、西亚、南亚、北亚文化的结合带。东西方交通网的延伸,使得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从内地自然地理条件看,南北疆大漠戈壁之间遍布诸多绿洲,附近地区一些广阔草场,决定了游牧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和诸多城邦国文化在此交融交汇,说明了西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在此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2多种族、多民族在此频繁迁徙与定居给多元语言文化学习交流与吸纳提供了良好机会

西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我国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不仅西域本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也引来周边其他民族迁徙至此定居发展。虽然不同民族在此有冲突甚至战争,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和谐发展仍是历史主流。多民族在西域频繁的迁徙,民族融合使西域本土语言文化在吸收外来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整合,形成西域独特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景观。

2.3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由于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世界影响深远的四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对西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外,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成为了东西方宗教传播和汇聚之地,出现了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或相同宗教、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等多种情况。这些情况都表明,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3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荣现象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古代西域先民在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知识信息相对封闭、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和文明,这与古代西域先民对各种文明采取一种包容心理,善于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不同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有着必然联系,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中英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理念,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古代西域先民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融现象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英语教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3.1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思维认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类的思维认知在语言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了思维,就要创造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音符号系统,它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认知和描述客观世界,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与灵魂,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

古代西域各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事物的长期观察、思考,用语言进行表达或表述,创造了多元语言文化,并通过对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交流与吸纳,从不同文明中吸取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英语学习中语言、文化与思维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加强英语语言、文化与思维训练的同步学习与提高。

3.2教育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学习中多元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多元文化是人类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全力保存。

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思维,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对别国的多元文化进行认知、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之进行思考反思,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来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认知。

3.3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吸取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古代西域各民族在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中,在对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文化的鉴别吸纳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多元文明,这也告诉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美国语言学家拉多(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掌握文化背景,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特定文化,否则就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教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学习英语词汇文化,如成语、俗语、谚语、俚语及典故等,还需要教学生学习其他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背景文化知识、其他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文化观念,以及非语言形式的文化知识,如手势、表情、服装等。

大象的英文篇4

(一)教学实践与积累

成人教育体系中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没有范例可参照,但也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建。其基础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我国气象部门而言,气象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需求也是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且通过教学实践与积累,逐步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扩展到了与气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表1给出了气象部门2002年以来的英语培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针对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英语培训班都开设了气象英语课。其中,在2008年开办的“实用气象英语远程培训班”上,针对气象业务和相关人员的实际需要,主讲教师以“天气、气候与大气环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雾(Fog);温度与湿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季风(monsoon);中国的天气和气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气预报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气警报(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了将英语和气象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教学,使学员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了解了基础英语和气象专业英语的区别。非常有意义的是,部分气象预报员在参加这期培训之后立即把所学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英文表达用到了2008年的奥运气象服务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气象局高级英语强化班上,“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员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气象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很受学员欢迎。这些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气象科技英语对于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调查

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发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校的新型学科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是根据成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培训需求调查是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气象干部学院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活动。虽然气象干部学院的英语/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已经明确了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了给该学科的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气象干部学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个省气象局的8个培训班做了气象英语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部门学员的三大特点: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且大多数考过了大学英语4-6级(见图1)。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语最多的方面是“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和写论文英文摘要”(见图2)。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在日常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资料阅读、气象英文论文及摘要写作及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52人当中,236人(67%)认为“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包括气象英语阅读、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见图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气象人员对于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需求可概括为: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气象科技英语综合英语能力。该结果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1气象部门培训学员概况图2气象科技人员英语的使用情况图3英语培训需求

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现策略

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是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一项长期任务,这种行为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存在,是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于高校学生,成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因此,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要根据成人的培训需求,遵循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单一的思维倾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体现成人培训过程中的行业特色和需求。新兴学科气象科技英语的创立,就体现了这一点。建设和发展新兴学科可以从学科定位入手,通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手段,逐步发展。

(一)学科定位

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要针对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并随之围绕定位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比如。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定位就是针对气象部门高层次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重点放在气象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气象科技文献阅读、翻译、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高培训学员在国际气象交流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科学研究

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把握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课质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科研,必须首先获得科研项目。新兴学科建设很难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培训机构或院系可以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资助,鼓励科研向纵深发展。气象干部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体系建设,从2013年起,对于在建的12个学科均给予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也在其中。这是气象干部学院落实国家和中央的两个《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系了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对于气象科技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的重视。

(三)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就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培训策划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训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基点。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开发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且贴近气象人员实际需求的气象科技英语应用性班型,开设了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在综合性班型“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视听、口语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气象英语翻译与写作训练班”上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气象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在“气象国际交流口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听说、国际会议介绍”等课程;在“英文气象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及气象英文科技期刊介绍”等课程。同时,将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群体、轮训式地举办气象英语类培训班,打造品牌班型,支撑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材建设

培训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是成人教育培训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教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发展和建设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培训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符合成人教育规律、培训内容和目的的教材。比如,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对于学科的教材编写给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实用气象英语教程》、《气象英语口语教程》、《气象英语听力教程》、《预报员口语》已经出版并用于教学,《气象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指南》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还计划将编写《气象科技英语视听教材》、《气象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气象服务英语口语》等教材。

(五)学科梯队建设

不论是高校还是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学科、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因此,在学科建设梯队里,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同时还需要有乐于钻研业务、开拓进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住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团结和带领学科梯队共同奋斗。因此,在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改善学术和教学梯队结构,使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均得到提高。

(六)学科管理

大象的英文篇5

关键词:英雄形象;理想化;人性化

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英雄主题是军旅文学永恒的主题,英雄的形象在军旅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军旅小说的英雄形象,可以让读者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英雄身上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种理想示范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当代文学从新中国开始,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里,军旅文学波澜壮阔,军旅小说佳作迭出。本文尝试探索当代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变化。由于“”10年,除了样板戏中几个“高、大、全”式的英雄外,整个文坛几乎一片空白,军旅小说更是乏善可陈,因此本文只对17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军旅文学小说中英雄形象做一个简单的探索。

一、充满理想的书写的“17年”

从新中国建立到“”前的“17年”文学在意识形态的要求下,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政治功能。因此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革命斗争中的英雄形象成为很多作家的共同选择。17年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他们都高大威武,浓眉大眼,出身贫寒,他们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革命信念,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旺盛的革命激情。如《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红日》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沈振新军长的形象。

“17年”军旅文学中塑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洋溢着革命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存在着严重的理想化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由于刚刚经历过战争,人民和作家的心情格外高兴,对新中国无比热爱,所以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英雄加以理想化的书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时期所塑造的英雄接近完美,没有了常人的亲近与平和。

二、人性的复归“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军旅小说在思想解放和新“话语资源”的条件下,呈千帆竞发之势,出现了一大批军旅小说的佳作,像《射天狼》《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高山下的花环》《凝眸》《灵旗》《凯旋在子夜》《军歌》《西线轶事》等。20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开始走下神坛,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种种缺憾,他们不再是可畏而不可亲,而是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有人性的弱点,有私心,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是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都能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他们也算得上真正的英雄。例如,《西线轶事》写出了普通、平凡和不完美的英雄,刘毛妹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三营教导员赵蒙生。

三、个性的突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文学总体上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境地,文学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私人化的娱乐阅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塑造英雄,赋予英雄以时代品格从而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军旅小说作家必须面对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形象有更多人性的光辉。

20世纪90年代的军旅小说中人物更加丰满,更加吸引读者,名作也更多。如《炮群》《突出重围》《亮剑》《遍地葵花》《我是太阳》《狼毒花》《父亲是个兵》《农家军歌》等。新世纪以来的军旅小说有《历史的天空》《楚河汉界》《音乐会》《中国近卫军》《我是我是神》《狼烟北平》《士兵突击》《天啸》等。新世纪军旅小说中的人物不但丰满,而且更加个性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画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草莽英雄

《亮剑》中的李云龙,《我是太阳》里的关山林,《狼毒花》中的常发,《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他们都经历了一个由草根到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有流氓匪气,有英雄霸气,讲江湖义气,最后都成为让人仰慕的英雄。

2.平民英雄

兰晓龙作品《士兵突击》中的许多可以说是一个另类的英雄,他与以往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有很大不同之外,给人无比震撼的力量。

3.高科技精英英雄

21世纪出现了一批写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小说,像王维等人的《Da师》,王玉彬、王苏红的《长空铸剑》,段连民的《旗舰》,为我们塑造了一些新时代军队中的高科技人才形象。他们在军队中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青想。

4.青春叛逆英雄

21世纪初,一批新锐军旅小说作家一举跃入文坛,尤以刘猛、刘健、漠北狼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出现给军旅小说的创作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也让熟稔传统军旅小说的读者为之耳目一新。这批作者大都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基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追求与梦想,他们倾情抒写同龄人在军营的生活:写他们不再崇高、近乎世俗甚至有点荒诞的入伍动机;写他们身上的青春叛逆和忠勇尚武意识的萌动;写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与军营铁的纪律之间的冲撞;写他们在这些冲撞中磕磕绊绊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历程。如刘健的《战士》、刘猛的《狼牙》、漠北狼的《兵王》等。

5.传奇英雄

文风智性灵异,魔幻的麦加,他的小说偏重于叙写偏执的天才人物和诡异的密码世界,他是中国“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的开创者。他的《暗算》为我们塑造了多位神奇的天才英雄。

四、60年来军旅小说英雄人物形象总结

回顾一下当代的军旅小说,60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对事件的叙述,对社会背景的描写,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文学必然有它的时代性。17年军旅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是被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都有强烈的爱国感和革命激情,有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有乐观、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十年,很多作家受到文学创作“三突出”原则和“三结合”方法的束缚,导致这一时期文坛上几乎没什么作品,文艺上被八个样板戏占据着,出现的英雄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化了的英雄,让人抬头仰望,高不可攀。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解放,思想观念、价值观都多元化,作家对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也发生了改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的英雄更多了普通人的色彩,他们个性十足,又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思想和行动不受约束,很有锋芒,一身匪气和江湖豪气,蛮横有时不讲理。他们身上有很多毛病,而且对爱情的描写成为对英雄塑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也要有这个时代的英雄,文学作品应该去塑造英雄,让英雄的魅力震撼读者的心灵。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英雄情结,每个读者都期待英雄的出现,希望以后的军旅文学能够继承军旅文学的成就,发现不足,为读者塑造更好的,更吸引人的,能产生共鸣的英雄形象。

参考文献:

大象的英文篇6

关键词:当代文学;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形象塑造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一直以来均为古今中外典型艺术家所追寻的艺术形态,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均能够看到“英雄主义人物”的形象与影子,比如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哈姆莱特、浮士德,中国文化作品作品的屈原、大禹等等,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解能力,展现出特定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英雄主义人物的崇拜与敬仰情感。分析当代文学中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能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现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塑造趋势分析

我国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便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人物的塑造理念,1948年东北文代会中,明确提出“新的英雄人物”塑造口号。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的思想更加自由,在快速发展的文学艺术环境下,英雄人物的创造呈现出高速发展特点。比如《文艺报》,便提出了“关于创造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专题讨论活动,展开有关于英雄人物塑造的新篇章。不同时代背景下,根据人们生活特点、文化需求的差异,所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形象也会各有千秋。正如周扬在大会中所提出的观点“当前文艺创作的最重要的最中心的任务是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文学作品需要发挥其积极引导价值,使人们的生活充满力量与正能量,展现爱与被爱。虽然一些当代文学作者认为,没有缺点的英雄属于反现实主义英雄人物形象,但是周扬认为,可以忽略英雄人物形象中一些不重要的缺点,而虚伪、自私等则为不能忽视的缺点。自此,中国当代文学中英雄人物形象更加固定,包含正面人物色彩、英雄人物形象的内容逐渐增加。随着当代文化的发展,一时间只写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甚至发展成英雄人物形象即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形象。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雄人物的创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政治高度,英雄人物形象“不是一个次要问题,而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人们就此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有的人认为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到社会发展,而有的人则认为英雄人物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形象,不同文学作家对英雄人物形象产生不同的见解。

二、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塑造历史人物形象;融入除恶扬善情感,彰显广大人民心声。

(一)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塑造历史人物形象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学艺术中具有丰富的内容,纵观近些年来的当代文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各类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相关内容更加多样,比如《芈月传》、《新隋唐英雄传》等等,均为基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以及朝代更替所改编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众多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但是影视中有关于中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其质量高低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均渴望能够基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塑造出来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不管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还珠格格》,均为戏说历史的重要典范,展现出皇上与百姓之间的亲密情感,展现出一派和谐的历史发展氛围。而在《十面埋伏》、《霍元甲》等文学作品中,则呈现出浓浓的民族情感,展现出具有不同人物性格色彩、不同能力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自建国以来,我国影视剧中展现出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内容比较丰富,相关主题文学作品数量较多。这些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均对人们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民族文化内涵的培养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唯物主义态度,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塑造个性式人物。

(二)融入除恶扬善情感,彰显广大人民心声

新时期文艺活动从“造神运动”逐渐转向人的世俗性发展特点,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20世纪以来,新英雄主义文艺思潮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是“反英雄化”、“非英雄化”的文学发展重要表现,对人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民族信念的重拾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反腐倡廉思想广泛推广的过程中,反腐类主题文学作品逐渐增加,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见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各类反腐英雄,随着现代影视作品的发展,这些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内容,引发了巨大反响。比如《绝对权力》、《市委书记》、《黑洞》等等,均以敏锐的视角,结合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进行分析,涉及机构调整、资产重组、股市动荡等中国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稳定,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树立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引发权力与金钱的辩论活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愈发突出,需要更多具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代替民族“发声”,展现出社会不甘堕落的道德思想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这些英雄主义人物形象也被形容成“这个时代所必须遇到的人”。并不是所有的官员、政府管理人员均能够做到刚正不阿,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也呈现出“官官相护”的情况。比如近期热播的电影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中,则针对于主人公“潘金莲”的遭遇,以时间为节点进行综合分析。“潘金莲”在遇到困难后,官官相护,直接损害其个人利益,最终使其城告状。当前很多百姓将自己的希望依托于“青天”的身上,渴望能够出现“包青天”,这也是影视剧对人们思想所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青天意识”展现出人们普遍存在着内心世界中的“英雄情结”,反腐文学中普遍会塑造一个或者多个的反腐英雄人物想象,或者各类警匪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使人读后能够对腐败产生嫉恶如仇之感,对英雄产生渴望和敬仰之情。

(三)人物个性特点突出,英雄形象更加真实

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中,最基本的原则即为个性化。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而典型化与个性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代文学创作中,多呈现出人物个性突出,性格色彩鲜明的特点。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提出:“不仅仅是人物,生活中的主要事件,也是通过典型表达出来”。典型即为代表,在现实主义人物创作中,更加注重人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新时期英雄主义作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等等,均以英雄主义人物为主线,穿插着一定的亲情、感情等等,红色经典剧情中的优秀作品较多,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感,明确自身的职责,包含着积极的价值观念与正确的思想观念,身心与神智又充满着革命豪情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书式样板,而是有血有肉接地气的人物,在具备迥异性格的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在形象塑造上更切合民众的草根情结。

三、结束语

大象的英文篇7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概述

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了解能够为具体研究提供基础。想要保证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保证,就必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进行分析,这是教育领域必须重视的一项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能够被解决的主要保证。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了解需要从跨文化交际入手,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应该是双向的,同时也应该是互相包容与互相认同的,一旦两种文化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文化失语症的现象便会很容易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主要指的则是在对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中国文化的忽略的现象,体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便是过于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大量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利用英语对国外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学生可以从其产生历史谈到目前发展的状态,而一旦教师要求其描述中国的某一事物,学生则会出现没有什么可以谈的状况。上述现象出现便是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好的解答。由此可见,对英语文化过于重视必将会导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从而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在对文化的了解过程中,语言是作为载体的存在,多种文化现象的表达均需要从语言入手,而如果出现了失语症的现象,文化也便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中,其授课所应用的语言通常全程以英语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无疑及其有利,但却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尤其重视,这是保证我国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基础,必须得到高职高专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出现的原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其出现原因的分析能够为解决过程提供参考,总的来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教材、学校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程度以及教育者的素质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原因

教材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与普及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对人才英语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高专学校为了避免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通常会在英语教材中尽可能的减少母语以及有关中国文化的出现。调查显示,在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不服仅占教材整体的百分之二点九左右,这样的比值表明高职高专学校对于中国文化传承重视程度的不足,必须得到解决。

(二)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英语教育中出现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定位的过程中,学校往往会认为其只是作为一个与国外人民实现交流的一个主要手段,却没有认识到交流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将,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人进行交流对于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教育中同样如此,换句话说,英语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转变自身思想意识。

(三)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还有待提升。近些年来,高职高专学校在师资力量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值得被肯定,但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逐渐暴露的今天,教师仅仅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素质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了解。但目前,教育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并不是很高,因此,必须提高其这一方面的素质。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解决策略

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其出现的原因分为教材以及教师等多种,针对其出现的原因,必须提出相应的策略对这一状况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我国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才能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在教材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部分

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乏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上述现象能够被有效解决,就必须要在教材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面对中国文化无话可说的现象,同时也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升,上述措施必须要得到高职高专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思想意识

高职高专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严重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其英语水平的提高,以使其能够实现与国外人士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其就业,同时还在于其能够通过英语这一手段,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尽最大可能的传播到国外,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价值,对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要认识到输出的重要性,这是保证其思想意识能够得到提高的基础。

(三)提高教育者素质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保证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在面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下,还必须保证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教师要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均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的将上述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去使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我国文化的输出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失语症的解决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大象的英文篇8

一、作为“女英雄”的韩英形象

像许多“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女性英雄一样,韩英不仅被淡化了性别,而且还被男性化了。剧中,韩英作为一个女性更多是从外貌、声音上展现出来的,尤其是其歌声,也成为最主要的性别标志;其对白和歌词中也有一些性别的提示(如“韩英姐”、“英姑”、“女儿”、“韩英姑娘”)。但从歌剧的整体构思和艺术表现来看,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韩母将一把渔民用的短刀作为传家宝交给韩英,要她为父报仇,但韩英将其赠予刘闯以激励他英勇杀敌,最后刘闯正是用这把短刀亲手杀死了敌冯团长。但这把短刀并非爱情的信物。总之,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甚至被忽视了。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应该是“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特征。

众所周知,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依托历史上洪湖赤卫队的旧事。关于韩英形象的原型曾有不同说法:其一是女英雄贺英。“说她坐骑一匹白马,能双手打枪,而且百发百中,因而敌人一见白马就仓惶逃命。并说她不单英勇果决,而且才干卓著,上马能管军事,下马能管政治。”其二是女英雄钱瑛(1903-1973)。“钱瑛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洪湖和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位威震敌胆的传奇式女英雄。”韩英这个形象中加入了一个男性英雄的感觉。例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第四段中“娘啊!生我是娘,教我是党!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献血心欢畅”一段,雄性十足。尽管韩英唱段的设计还是按女腔设计的,但韩英形象无疑被男性化了,大脚、短发、打裹腿、扎腰带,一举一动都是男性化的;骑马、划船、打枪、格斗,一招一式也是男性化的。

总之,《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淡化了性别,成为一个被男性化了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女英雄”,具有“响马文化”的特征。

二、作为“革命者”的韩英形象

毋庸置疑,韩英是一个“革命者”,并具有那种基于“革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内涵。这首先是革命的自觉意识,崇高的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革命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韩英不仅是一位“女英雄”,更不是一个真正的“响马”。即使在敌人眼里,她仍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共产党员。的确,作为一个“革命者”,韩英已有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具有革命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表达方式在“红色经典”作品中多见。在《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一段最后的“分节歌”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表达,无疑是一个革命者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其次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大凡“红色经典”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例如,《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红霞》中的红霞、《红珊瑚》中的珊妹、《江姐》中的江姐、《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杜鹃山》中的柯湘等,他们都是为了革命利益,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敌人的利诱和拷打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表现出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也是“红色经典”的常用手法。

三、作为“渔家女”的韩英形象

韩英是一位“女英雄”、“革命者”,但又是一个“渔家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韩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女英雄和革命者,但又像韩英唱段所咏唱的那样:“我娘生我在船舱”,“喝的湖中水,吃的岸边粮”,“风里来,雨里往,日夜辛劳在洪湖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家女”。韩英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表明了自己的阶级属性和文化身份。也正因为如此,“韩英”与“洪湖”作为两个文化符号,融为一体,不可剥离,进而使韩英这个人物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但韩英作为“渔家女”的艺术形象和她身上的那股乡土文化气息,更主要还是来自《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作为“民族歌剧”的体裁与风格,特别是韩英唱段的创作更需要在民间音乐和现实生活找到依据。

大象的英文篇9

【关键词】英汉语言;整体差异;翻译研究

一、引言

比较是研究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英汉语言本质及其异同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去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弄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在总体上存在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哲学背景不同

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颇受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而成为了一种悟性语言,它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慢慢地领悟。相反,英语是起源于日耳曼北欧碑文,脱胎于公元前3000腓尼基文字,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严密逻辑语言形式的影响,英语成为了一种相对理性的语言。众所周知,文字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反应。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定型中国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迄今为止,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其实最早研究语义学的人就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他的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究其实质,属于语义学范畴。从语系类属上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的西部语支,英国本土的语言原是凯尔特语。

随着盎格鲁萨克逊人入侵,属于西日尔曼语支的萨克逊语词汇就形成了古英语词汇的主体。后来诺曼征服并统治英国几百年,法语和拉丁语词汇就被大量引进。直到15世纪以后,由于与法国在政治,外交,文化上的交流,法语仍源源不断的流入英语。又经过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继续大量引进的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词汇,英语走向了世界,同时反过来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新词汇。这样就形成了构成复杂、吸纳能力极强的英语语言。

三、英汉两种语言对人思维模式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因此,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和印欧两大语系,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意合语言,相对更看重意义,较看轻形式,同时汉语方框字的特点也尤其特别,这些注定了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属于一种人治语言,也因此汉语文章要形散而神不散。英语是由字母构成的语言,相对更注重形合。英语的线性思维特征更加明显突出,这也就形成了讲英语国家人比较遵守规则的线性思维模式,他们比较直接了当的性格特征都源于英语属于一种法制语言,也因此,英语文章通常都比较注重逻辑而不能写的太散。

四、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1.汉语的直觉性、形象性特征与英语的抽象性特征

汉语这种悟性语言通常习惯于用比较直觉性、形象性的词语来表抽象性的意义,汉语的词汇当中,形象性词汇往往多于抽象性词汇。比如“山”给人一种直觉性和形象性,看到这个词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山巍然于我们眼前。汉语中的好多成语也是在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意义,如:“土崩瓦解”、“水融”、“血浓于水”等。还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谚语,都反映出了汉语的直觉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相反,英语这种理性语言通常习惯于用比较抽象性的词语来表达意义,英语中的抽象词汇往往多于直观性词汇,比如:arrogance,tension都是比较抽象的,表达的是一种难以揣摩的情绪。

2.汉语的主观性特征与英语的客观性特征

通过对大量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具有主观性的特征。通常情况下,汉语不会去考虑读者感受和体会,会在语言当中冠以类似“重大”、“突出”、“显著”等具有主观性的词。与之相反,英语语言则具有客观性。使用英语语言当中就会发现,英语通常都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讲述客观事物或者描写事实,被动句和无人称句相对而言就比较多一些。

五、汉语的意合性与英语的形合性特征

通过长时间的对比研究,我们得知汉语是并列关系的意合法并且汉语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平行的,各个意群、成分之间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接,较少用关系词,而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与之相反,英语语言则主从形合法,英语语言在衔接手段上通常可以通过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分词、动名词等来表明相互关系。

六、汉语的模糊性特征和英语的确定性

研究表明汉语具有模糊性和整体性特征,常常运用一些具有模糊性词和句,采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并追求音节对称。例如:救火,一匹马骑两人,一锅饭吃十个人等,。而英语则具有确定性和条理性特征,因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英语语言则歧义现象相对较少并强调突出主题,注重推理。

七、小结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整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会对英汉翻译造成障碍,这就要求针对这些特点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得译文更切合目的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译文的尺度以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8.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

大象的英文篇10

【关键词】英雄形象《三国演义》《老人与海》

“英雄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们主要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事和客观环境的描写来展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总会受到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英雄观,且都会带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心理表征。

一、中西方的“英雄”概念

1.东方式“英雄”概念。《新华大词典》以及《辞海》中对英雄的定义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杰出的人物;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可见,汉语中“英雄”的定义聚焦于“才能出众”,甚至是“无私忘我,奉献他人”;英雄人物应该运用自己的才能奉献他人,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

2.西方式“英雄”概念。根据在线词源字典(onLineetYmoLoGYDiCtionaRY)提供的定义,“英雄”指”manofsuperhumanstrengthorphysicalcourage”(具有超人力量或勇气的人)、”defender,protector”(捍卫者、保卫者)、”manwhoexhibitsgreatbravery”(展现极大勇气的

人)等。可见,西方的英雄人物不一定是牺牲自我成全他我的人,但一定是能够“救赎”自我和他我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塑造方式的异同

1.《三国演义》中关羽英雄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的关羽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在于他的“义”。关羽的“义”是义忠于私,义尽于个人,并且具有一定封建报恩思想的“义”,体现在他的忠义和报国安民上。他的“义”是恩义,即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而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

中国儒家文化造成中国人重群体关系、轻个体自我的文化心态。自从儒家一家独大后,其伦理观念一直就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衡量人贤德的标尺。中国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往往符合孔子“君子”的要求,符合孟子“大丈夫”的要求,在坚守、等待、磨砺中成仁讲义,是儒家伦理思想观铸就了英雄们的超凡脱俗,从而最终化劣为优获得成功,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

2.《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的塑造。在《老人与海》中,渔夫圣地亚哥就是“一个人”,在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他奋斗的历程就是孤独的,而故事又不是为人所知的,他每天孤零零地划着空荡荡的船下海捕鱼,又划着空荡荡的船回家,这种一个人的孤独,通常是西方式英雄所有的。第85天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过他渔船的马林鱼,正当他战胜了马林鱼满载而归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场灾难,一群鲨鱼开始围攻向他袭来,他凭着不屈的意志与鲨鱼搏斗并最终战胜鲨鱼,而他的马林鱼就只剩下一堆骨架。

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享乐,追求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要素之一,个人主义一直强调人的自由和重要性,强调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创作中大多抱着“个人至上”的态度。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更多的是表现自我的勇力,而不是像中国文学中的英雄背负了太多的伦理道德。在文中,大海与鲨鱼象征了命运和世界不可知的神秘,而这“一个”老人战胜了鲨鱼群,他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了战胜命运,而不是为了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三、Y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英雄主义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英雄非常勇敢,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并且武艺超群,这样的英雄崇尚自由,非常注重和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凸显的是救世主意识。而中国的英雄更多的强调集体英雄主义,这样的英雄忠诚忠义,维护权威维护正统,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民族大义,尤其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和体现。从中西方不同的英雄主义我们看到西方人的热情、自由、奔放,他们追求世俗生活,信奉上帝,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而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英雄,人们更加含蓄内敛,重整体大局,崇尚道德伦理,有着很强的依附人格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2]潘天强.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影音[J].人文杂志,2007(3):20-25.

[3]海明威.吴劳译.老人与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李伟.比较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J].学术探索,2012(4).

[5]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