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护理攻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7:31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1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59-01

我科自2006年7月~10月,在临床上选用了思密达粉剂及乳酸菌素片治疗20例婴幼儿轻、中度腹泻,疗效显著。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共治疗小儿腹泻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个月~3岁,病程2d~半个月,4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病情、病程、年龄大多相同,都有腹泻,大便性质为水样便,呈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还有一部分大便中带有白色或淡黄色小块,大便次数每轻者每天6次左右,多者10余次,精神状况尚可,脱水程度中度以下。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略升高,分类淋巴细胞偏高,大便镜检见脂肪球+~+~,对照组治疗方法是:一般采用常规补液,如氨苄青霉素或口服吡呱酸或维生素C、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组采用常规补液,同时给予思密达和乳酸菌素口服,1~2岁每日2袋,分3次口服:2岁以上每日3袋分3次口服。乳酸菌素口服的方法:2岁以下每日3片,分3次口服;2岁以上每日6片,分3次口服;有脱水者(除重度外)可给补液盐口服。结果是用思密达乳酸菌素治疗20例患儿较对照组效果显著,时间短(1~2d)。不良反应小,易接受,同时还给小儿减少静脉穿刺的痛苦。而对照组在临床上虽也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较治疗组长(2~3d),静脉穿刺还有一定的痛苦。

口服药品种又多,不易接受。

2讨论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2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父母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为迫切。6+1(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养育模式,更是导致了母婴市场消费能力的剧增。据统计,中国的母婴市场目前至少有800亿元以上的容量。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诱人的利润空间,近年来竞争者纷纷进入,尤其是各路跨国公司的洋品牌也纷纷长线入驻中国市场,企图以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劲的广告攻势,在市场上分一块蛋糕。整体母婴市场也呈现细分趋势,新的购买和付款方式已出现,数据库营销正在完善,分销渠道多样化等,又将使母婴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游戏规则将被重新制定。

市场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面对变化,小阿华公司认为粗放型的营销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们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己称之为“精确营销”的新的营销方式。“精确营销”的定位原则是“全程互动、专业指导、多源盈利”,以信息收集、处理为基础,以直递广告、权威推荐、免费服务为主要信息载体,实现全面直接的沟通;建立专业方便的母婴健康消费平台。小阿华追求市场目标的精确沟通、市场机会的精确把握,以精确营销的方式降低成本与风险,达到利润最大化。基于精确营销策略,小阿华构建了母婴服务完整的业务链,涵盖婴幼儿纪念品、胎教、早教、孕期保健、母婴护理、产后恢复、婴幼儿摄影、商品直销、店铺销售等,为母婴家庭提供从孕产期到哺育期、从商品到服务的Shoppingmall。请看本期“小阿华‘精确营销’案例”。

特别提示:

多源盈利:按照小阿华模式,只要花费完成一个基本工作流程(信息收集、处理、全程咨询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就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段反复盈利。小阿华产品体系包括婴幼儿纪念品、日用商品、教育产品和有偿服务四大系列。

点评

“产品族群”利润高

张辉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3

人类从母体带来了三大生存能力:吸吮、防御和性反射能力。认识和理解人类三大天性或本性,对幼教工作者认识分析儿童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极为重要。

吸吮反射即婴儿天生便会在母亲怀抱中主动吸吮吃奶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天性之一。也正是它的存在,使得儿童先天就具有觅食的本能,以此获得占有感和满足感,教师认识这一点对儿童的后期引导教育非常重要。

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礼让,在吃食物时只知道“占有”,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哭闹,或与他人争夺。此时,如果老师对孩子进行训斥,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胆怯和委屈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得到所需食物的基a上,引导他们学会礼让与分享。

除了食物,孩子也会对一切新鲜事物(如色彩、形状、声音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本性会驱使他占有那些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争抢玩具或物品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简单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天性,并与其他孩子和睦相处。

防御反射即自我保护能力,是自婴儿出生便有的能力。人类对外界任何一种强刺激(如刺痛、灼热、电击等)都会做出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躲避反应,并产生恐惧感。也正是人类的这种自我保护的防御能力的存在,使儿童对陌生环境和人具有不信任、恐惧和侵略、攻击等天性,教师认识这一点对孩子的言行教育尤为重要。

有时儿童特别是男孩子,会无任何原因地主动袭击另外一个孩子甚至是成人以获得满足感。明白这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就应该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文明与道德规范教育。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尽早融入到对儿童的文明教育之中,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言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孩子的防御天性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其他天性,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

性反射即性别天性及生育天性,这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的重要天性。也正是这一天性的存在才使得人类自幼便有性别不同所造成的各种性格特征,其中包括男孩的争抢、好斗、侵略和攻击性等特征,女孩的胆怯、安静等天性,以及男女孩共有的自私、占有、嫉妒、怨恨等各种由此天性所诱导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也是教师对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和行为教育的重要依据。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4

一、婴幼儿奶粉的品类差异性概述 众所周知,婴幼儿奶粉是快速消费品中的一员,曾有行业专业人士用“快消异类”来形容它,但并没有将“异”在何处做进一步的解释。经过数月的研究和探讨,个人认为,婴幼儿奶粉的差异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

1.专业消费品,基于医务领域的一种

这点是奶粉的本身属性,非独占(如保健酒也具有此类属性),但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比如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区将婴幼儿奶粉划为药品,销售场所也有相应的规定。

2.目标消费者年龄限制性强,不能产生长久、持续的消费周期。

目标消费者年龄区间一般在0-7周岁;其中0-3周岁为核心区间。因而产品消费受众面窄,非大众化消费品;同时由于年龄增长的客观原因,单个消费体不能产生持久的消费周期,消费群更替性规律极强。这也是婴儿新客(甚至孕妇)为什么是各企业所争夺的第一目标。

3.目标消费者与购买决策者是绝对分离的

第二点说明目标消费者不具有购买能力,并非产品的直接购买者。而其父母长辈等是真正的购买决策者,这和礼品有点相似(购买者非直接消费者)。因而在营销策略上,要兼顾对目标消费者和购买决策者的双重攻击,产品策略直接针对消费者(营养全面、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保护视网膜、全智、全护、双Q等等),又要获取购买决策者的优先认同。同时品牌推广、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直接针对购买者。

4.接受购买的心理成本高

由于产品存在药品的属性,其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消费产品的直接作用是对未来健康进行投资,产品本身的安全性需求、营养的综合性需求、高效吸收等时刻困扰购买决策者。购买者在购买前斟酌与反复的频次较其他品类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一旦接受后,除非发生严重影响购买的事件发生,才会有所转移。但消费者本身对此一无所知。

在中国市场上,品牌消费切换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产品的质量不稳定而产生异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在购买决策者身上所投入的资源导致其思维混乱。

5.消费频次相对固化以及单次消费量的约束 婴幼儿奶粉受到直接体验群体生长发育阶段的限制,产品消费的频次相对固化(一日几餐),且每次消费量均有一定的约束(一餐多少克),类似于蜂蜜等保健品而区别于传统大众消费品(如饮料、炒货)。品类的量的突破唯一的途径就是扩大现有的和未来的目标消费者。

6.质检报告和产品同时出现在零售场所,而且是大范围的

这显然和其他快速消费品有很大差异,促成该特殊现象是因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质检报告和产品是否同时出现在零售场所,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产品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据和反映销售执行力的新指标。

小 结

每个品类消费品都具有独有属性和共性属性。婴幼儿奶粉的特殊性相对而言,较其他品类更为特殊,因此该品类的营销更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比如医务推广、客服回访、孕婴讲座、妈咪沙龙等。品类消费培育工作涉及到心理、生理、医药、营养、生养、教育(婴幼儿胎教早,孕妇教育)等等。

二、主流品牌营销模式分析

婴幼儿奶粉行业从渠道模式层面可划分为:商超系统(各厂家有具体的细分标准)、批销渠道(影响力很小)、关联渠道(婴童馆、宝宝店、母婴店等)、网购渠道(新兴渠道,潜能巨大)、医务渠道(前摄性垄断渠道)。商超系统和批销渠道较其他几类渠道来说,较为传统,可统称为传统营销渠道。 从目前所走访过的市场来看,主流品牌主要有:多美滋、贝因美、伊利、圣元、飞鹤、摇篮等。各品牌在渠道模式选择上,均采用多产品(系列)、多价位、全渠道覆盖的模式,但在营销侧重点上,又有差异,以下列举几大品牌的核心营销策略。

1.贝因美:以“大”“小”结合的公关事件为载体的品牌拉力模式

品牌拉力导向的营销策略为所有厂家所提倡。从表现来说,贝因美的公关事件的节奏性和影响力相对较高。大型事件如春晚、火星没事(植入式营销)、儿童健康发展中心、中国幸福家庭评选、“母爱总动员真情耀中华”、全国巡回成功生养教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其公关策略倾向于公益性事件(非娱乐性事件/运动性事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营销渠道和关联渠道实施务实的营销策略,与之呼应。

从目前贝因美的市场表现来说,可概括为三化。一、市场全国化。在区域布局上以大区制为载体(管辖数个省),以省为单位设立分公司,实现对全国市场的覆盖。二、品牌高端化(有中档化趋势)。产品结构偏向中档和中高档,但主销产品过度依赖冠军宝贝系列和金装450g,导致品牌中档化趋向明显。三、区域点状板块化。就全国市场而言,少数区域已形成省区板块化(如安徽、浙江);但这种板块尚未连接为大区域板块化,呈点状特征。

2.多美滋:医务渠道的领先者

国内外品牌对医务渠道均有涉足。但从表象分析,多美滋属于该模式的领导者,其强势区域聚焦于一级、二级市场,销量也一路领先。国内的圣元、摇篮在四级、五级市场较为突出。由于医务渠道的前摄性作用(头口奶效应)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倾向消费惯性,保证了多美滋重医务轻传统营销的做法依然能够稳固发展。诚然,我们不能忽略多美滋等在品牌建设上所作出的努力。

3.伊利:品质领先策略

伊利属于资源丰厚的企业,在传统营销渠道的投入相当惊人,操作细腻,务实营销。同时,伊利在传播上采用品质领先策略,积极推翻或超越竞品早先树立的标杆,着力于建立行业权威新标杆。体现在:一、三大黄金奶源的宣灌,一举超越竞品的45°、47°奶源产地化概念。二、推动建立中国母婴营养标准中心。该中心对母乳的研究得到了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定向资金支持,吸纳了国家疾控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代表着中国母婴营养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与此同时,伊利与荷兰Lipidnutrition、新西兰皇家农业研究所、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等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将中国母婴营养研究推向了国际高度(极有可能对贝因美的营养研究机构产生颠覆性的效果)。伊利的营销策略立足于产品品质(奶源+营养的适合性和专一性)要素+渠道精耕,积极“发标”,对消费者的杀伤力较强。

4、美素:“福音传播”的坚持者

美素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长,但是一直采用低成本战略,不打广告、不进进入门槛高的商超。其营销策略是“福音传播”式的口碑营销模式,主要基于小众口碑传播,通过熟人的熟人介绍,积极打造客户圈的黏度,稳打稳扎,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品牌。采用此类做法的还包括国内羊奶粉。

5、网购的扩张性和营销体系建设指日可待

关于网购,各厂家的态度不同,大部分缺少足够的重视。电子商务销售不排除产生“信息虚假、欺诈消费者、价格不稳定、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送货不及时”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购的爆发式增长。

但是,网购渠道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这已是不争事实(如北京每5罐婴儿奶粉中就有2罐是从母婴电子商务网站卖出的)。现今一方面厂方主导性网购模式少;另一方面网购的营销服务体系和诚信需求仍未完善,消费者顾虑较多。以上两点问题解决后,网络渠道将成为未来婴幼儿奶粉销售的主渠道之一,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小 结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5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7年8月~2009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50例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后加思密达联合妈咪爱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4.0%,有效率为28.0%,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显效率为44.0%,有效率为32.0%,总有效率为7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及其生理功能,是有效的联合用药。

【关键词】思密达;妈咪爱;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性肠炎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及多发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因多发生于秋季,因此又称之为秋季腹泻,主要发病原因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各种抗病毒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对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在以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联合妈咪爱口服,经临床疗效观察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7年8月~2009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50例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年龄6个月~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临床表现为有5次/d以上的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小便减少,有患儿出现了发热、呕吐的现象。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10月北京修订“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发热、呕吐、脱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调整和适当的限制幼儿患者的饮食,加强护理,静脉补液从而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对症等治疗。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观察组给予思密达(Smecta)口服,用量分别为<1岁给予1g,1~2岁给予1.5g。观察组给予思密达2~3个小时后服用妈咪爱散剂,用量分别为每次≤1岁给予半袋量,1~2岁给予1袋的量。用药交替服用,每天各服用3次。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疗效标准: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已恢复正常,全身疾病消失;有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和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略)]

3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肠上皮的损害,肠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聚在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的水样泻,从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由于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使肠道菌群严重紊乱,更助长了致病菌的侵袭与定植,促使腹泻的发生;腹泻后更进一步加重了肠道菌群的紊乱,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自从1973年Bishop等首次发现轮状病毒以来,至今为止,轮状病毒仍然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以往观点认为,新生儿及其6个月以下小婴儿因为接受了母体特异性抗体(100%成人轮状病毒抗体阳性),很少发病。但据现在相关文献报道,部分学者认为,脐血中的轮状病毒抗体,以及新生儿接受的初乳不能保护小婴儿免受轮状病毒感染。

妈咪爱是一种复方多维乳酸菌营养剂,富含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且清除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同时还能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肠道功能,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治疗肠道感染,维持肠道生态平衡,重新建立人体天然的屏障,恢复肠道健康。思密达是一种能吸附病原体、加强肠道黏膜屏障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可以固定、清除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从而使受损肠道黏膜尽快得到修复,从而维持肠道黏膜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本院通过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0例疗效显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两种药物具有香气性,幼儿乐意服用,因此,此方治疗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苛蔓.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0,15(7):69-71

[2]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3]谢春红,朱启荣,欧弼悠.思密达治疗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6):340-342

[4]徐耀辉.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腹泻60例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0,1(23):60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6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B8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8-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项关于儿童抚养状况的调查中发现,74%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感,能够明辨是非,并以此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准则。在问及应该培养幼儿哪些道德规范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避免伤害别人”排在首位。由此可见,道德品质,尤其是避免伤害他人,是教育的重心。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幼儿接触的对象少,且多为长辈,攻击行为较少出现。而满是同龄人的幼儿园却是攻击行为频发的场所,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攻击行为,从而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攻击(aggression)是指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攻击常被学者分为两类:一是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对方为目的而展开的攻击,如用手捏、掐别的小朋友。二是工具性攻击,是以获得某种利益而展开的攻击,如为了获得某样玩具和游戏场地。还有人将其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顾名思义,前者是攻击受害者的身体,如打、踢、撞、推以及抢夺等,后者是运用言语方式来实施攻击的,如讲粗话、骂人、嘲笑、起外号等。研究表明,3岁的婴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动作发展迅速,攻击有了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3岁之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家长和老师来说,引导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攻击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育还不完善

(1)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对幼儿调节情绪、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3岁~4岁的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当幼儿发现自己的玩具被别人占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导致发生攻击行为了。

案例1:刚度过入园适应期的小J已经比较适应幼儿园生活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非常低。一天,小J拿着茶杯喝完水,她放回茶杯时,正好遇见小Q要拿茶杯,她非要先把茶杯架的门关上,不让别人拿。小Q的手被掰住,但没有小J往前推的力量大,因此小Q的手被压得紫红,大声哭了起来。当老师走过来时,小J突然感觉到自己犯了大错,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没事吧?”

(2)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前运算阶段(2岁~7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加之在现代核心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中,幼儿都被家长捧为掌上明珠,没有学习移情、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因此小班幼儿频繁发生工具性攻击现象。

案例2:小B是一名刚入园的小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她的要求长辈们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好动、占有欲强且又有身高和年龄优势的小B一入幼儿园就非常兴奋,并把家庭角色带入所在班级,只要是自己想玩的,就不准别的小朋友碰一下。如果没有满足她的条件,则经常出现推打小朋友、大哭大闹的情况。如有被其他小朋友碰到,她一定要还手,绝不会善罢甘休。

(3)观察模仿。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观看了暴力电影的儿童要比没有观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倾向。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更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现在幼儿接触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以致在幼儿游戏时,常常会学习其中的某个角色,攻击行为在无意中就发生了。

案例3:小朋友离园的时间到了,老师为还没有被接走的小朋友准备了安静的建构活动。小X刚用积塑拼好了一把“手枪”,他的妈妈就来了。老师走过去提醒小X妈妈来接了,小X头也没抬地说:“我不回去,我还要玩。”妈妈大声呵斥说:“你不走,那我走了。”说着就假装走开了。老师示意让妈妈到课室里等他5分钟。看着妈妈一脸的不高兴,小X并不在意,拿着他的手枪对准其他小朋友,说:“我是奥特曼,我要打败你们。”被“手枪”打到的小朋友立马哭了起来。这时妈妈冲到小X面前,给小X两个耳光,小X也大哭了起来……小X的妈妈气愤地拉起他的手,边走边说:“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你。”

2.教师教育方面的影响

(1)空间、材料的限制。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起因,有研究发现在5岁半以前,物品和空间的争夺是导致儿童攻击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人数,空间越小,发生攻击的次数越多。因此,保证每个幼儿有足够的空间,是减少攻击的前提和有效手段。

案例4:幼儿园里的“芝麻街”开放了,其中游戏室里的“小医院”是小二班小朋友最喜欢玩的地方。但大家都不想扮演病人,都想当医生和护士,都要玩听诊器。老师说:“你们可以轮着来当小医生,两位小朋友先当病人。”可是孩子们都不想先当病人,他们执意要抢听诊器和白大褂,为此出现了数次争抢和推打的行为。老师见状,及时让保育老师去隔壁班拿来两套听诊器,这时推打的行为才得以缓解。

(2)不恰当的教学安排。《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小班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长时间的抑制或者长时间的兴奋都容易导致较多的攻击。在平常的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简单地安排教学活动,也会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案例5:C老师是幼儿园新招聘的一位老师,户外活动最令C老师头疼,因为孩子在户外活动时,经常会碰伤、磕伤,打架、争吵时有发生。户外活动后回班,孩子一直打打闹闹安静不下来。后来,具有二十几年教学经验的L老师告诉C老师,户外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检查哪些地方容易发生争抢。在活动结束后,要带孩子做一做放松运动,安抚孩子情绪后再回班,回班后再对刚才的活动进行点评。

(3)对幼儿攻击的过度关注。教师通常对两类幼儿比较敏感,一类是常受表扬的,一类是常受批评的。有的幼儿很难受到表扬,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只有制造一些攻击事件。当老师对这种行为过度关注后,久而久之,这类幼儿就会养成攻击的习惯。

案例6:小Y是班上表现比较一般的孩子,在语言、动作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中等状态,其实他在游戏中还是很喜欢和别人交往的,但是他缺乏一些交往技能,总是用乱叫、吓人、大笑、打人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当他发现通过打人、对别人大叫等方式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时,他的攻击行为就更多了……

3.家庭氛围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行为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矛盾频发、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家庭都可能引起儿童的高攻击性。在一项实证研究中,发现有72%的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别人不打你,你不要去打别人;别人若打你,你就要狠狠地打回去。”当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打,有的家长甚至会自己找到攻击者,当面恐吓。在这类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滋长攻击性倾向,对他们成年后走向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案例7:在培养孩子方面,小H的家里出现了非常不一致的观点,爷爷奶奶是受过苦的人,所以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妈妈非常严厉,不容许小H犯一点错误;爸爸是个体户,常常因为做生意而忽视小H的教育。这三种家庭教育观点让小H很早就学会看脸色,遇到比自己强的不敢出声,遇到比自己弱的则大打出手。

4.社会媒体的影响

早在五十多年前,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的实验结果就向人们展示了儿童观看暴力行为的影响。近半个世纪,心理学家们都在验证观察暴力行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或多或少地证明了观看影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会导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行为。可见,在影视媒体、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可忽视其对儿童攻击的影响。

案例8:小F是班上较为安静的男孩,做起事来很斯文。学期末时,小F的行为发生转变,很喜欢用积塑拼成枪、飞机、剑,然后对着同伴追打,口中发出“嘣”“咔咔”的声音。这种转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经过与家长的沟通,老师才知道,最近他爱上了超人和奥特曼的动画片,衣服、故事书、玩具都要买超人和奥特曼的,对这些人物也进行了模仿。通过家园双方的努力,小F渐渐远离了这些具有暴力性质的影视,攻击行为也慢慢地减少了。

三、幼儿攻击的应对策略

1.训练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从已有的研究看,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提高的(教师可以让幼儿经常玩一些“木头人”“反口令”等游戏)。同时,教师也要训练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教师可以过一段时间后满足幼儿的要求)。对于易冲动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引导他们寻找注意力转移物或发泄物,创造机会让幼儿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

2.通过换位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移情体验

对高攻击性幼儿的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换位体验别人的情绪,提升他们的移情能力。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让较弱的幼儿扮演大灰狼、狮子之类的角色,体验强者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同时,让高攻击性的幼儿扮演小羊、小兔之类的弱势角色,从而让他们换位思考别人受欺负的感受。

3.合理安排空间环境,增加提供平行玩具,引导幼儿轮流玩

在幼儿园可以设定进区游戏的人数,如进区卡、贴脚印、进区手环等。在进行集体活动时,可以移开活动室内的柜子、玩具架,把空间拉大,允许幼儿到更大的空地去展现自己。此外,分组教学也可以解决空间和玩具匮乏的问题。小班幼儿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且常常会因为玩具的争夺而发生攻击事件。为了防患于未然,要保证玩具的数量和品种,特别是当提供新玩具或新游戏时,要考虑使幼儿玩的机会均等。当某些大型的玩具数量不够时,就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如不争抢、学会排队等候、轮流玩等,让幼儿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保证大家都有机会玩得到,从而减少矛盾的产生。

4.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幼儿的闪光点

每日活动应动静相宜,且时间严格控制,让幼儿将旺盛的精力发泄出来,同时让活动后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给老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就是要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每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的焦点,如果老师一直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评价,那么幼儿将会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来引起临时的注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老师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作出表扬,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就能减少攻击的发生。

5.减少媒体、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

电子产品已经深入儿童的世界,不可否认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为儿童带来的拓宽知识、锻炼思维等积极影响,但也绝不能忽视其给儿童带来的负面作用。为此,作为成人应谨慎地选择影视内容,避免让幼儿接触暴力电影、动画、书籍等,引导幼儿不去玩那些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同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看一些优秀的电视作品,帮助幼儿强化良好的行为,增进其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4).

[2]邬绮文.婴幼儿攻击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06).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7

[关键词]分离性焦虑产生原因矫正

依照《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界定,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它是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之一,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指孩子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过度焦虑行为。DSm-iV-tR的诊断标准中认为,当幼儿焦虑持续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正常的上学等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儿童可能就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ananxietydisorder,SaD)。在国内,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DSm-iV和CCmD-3都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归纳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差异不大。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

由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概念界定基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基础之上,国内外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不作区分。本文也将依托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内容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予以述评。

1.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表现

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研究表明,这期间分离焦虑的诊断尚不稳定,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许多。他们同时提出,分离焦虑障碍的又一高峰时期是7~8岁儿童初入学时期。

SaD的核心症状是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焦虑。学前期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儿童常不切实际地担心父母或主要依恋者被伤害,拒绝上学。对此,陈伯超(1999)、翁晖亮(2004)、张鹏(2008)、Spence(1998)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分离性焦虑常出现在幼儿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不安、紧张、过分焦虑的情绪。分离性焦虑严重到障碍程度的患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或被拐骗等,其行为表现则是绝不离开亲人。当预料到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者相反的表现如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长时间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有些患儿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有学者发现,分离焦虑障碍幼儿还具有易怒情绪,如佘翠华(2006)认为,分离性焦虑患儿具有攻击行为。

分离焦虑普遍存在于学前期儿童身上,几乎每个个体都曾经历过分离焦虑,但只有个别个体由于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导致焦虑水平过高,如果没有及时舒缓或矫治,就会导致高焦虑持续,最终形成分离性焦虑障碍。傅媛蕾、李倩(2009)在研究中发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2.分离性焦虑产生的原因

国内外针对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角度各有不同。普遍的观点是分离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依恋(attachment)是婴幼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间形成的情感联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的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的分离焦虑影响比男孩大;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共同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也不大。肯德勒(Kendl,1992)通过研究发现焦虑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尽管它不是特别显著。我国朱立新(2001)则提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不安全感、害怕感的反映。对此,习性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括了对不熟悉事物的一般性恐惧焦虑。认知发展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幼儿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也有学者提出,分离焦虑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倒退现象。更多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各家观点,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与儿童自身、环境、他人都密切相关。可以将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幼儿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幼儿的气质类型、焦虑性人格,遗传基因;第二,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害怕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第三,婴幼儿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研究

当环境改变时,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一旦焦虑时间过于持久,就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伤害儿童的生理功能。所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是分离焦虑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者主要是心理医学专业的研究者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心理医学研究者认为,焦虑障碍的矫正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其中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心理治疗方法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如朱慧、潘江宁(2009)等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提出可通过对幼儿的认知干预、行为技能干预来实现矫正目的。翁晖亮(2004)、潘齐叙(2008)等认为,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缓解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于处于分离敏感期的幼儿则不提倡药物治疗。国外梅肯鲍姆提出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则被广泛认同。

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则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正面影响的措施。如孟丽梅提出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可综合应用熟悉环境、预入园、提供环境支持三方面的教育策略;赵宜君(2009)则对家园配合、入园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教育建议;祁海芹(2003)也是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的教育策略角度探讨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的。教育领域对幼儿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二是家长通过入园准备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三是加强家园间的合作沟通。

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中,幼儿教师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刘昕(2007)、姚燕嫔、黄真猛(2007)等人的研究探索了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她们分别从教学方法、环境创设、教师行为、入园准备、家长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相关策略,认为分离性焦虑是入园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分离性焦虑的预防及矫正。王静、宋荧荧(2003)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分别采用心理疏导法、分散注意法、精神鼓励法、家长配合法等进行疏导。赵怡芳、汤燕辉(2009)等则结合案例对缓解分离焦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三、未来研究展望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常见精神之一,如果不能及时地矫治或缓解,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纵观以往的研究,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理论模型尚未建立,矫正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经验总结多,实证研究则寥寥无几。展望未来,儿童分离焦虑及其障碍矫正研究将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离性焦虑的成因研究将关注亲子关系对分离性焦虑的影响。

第二,教育领域的研究将把分离焦虑从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中分离出来借鉴心理咨询的成果进行教育干预的实证研究。

第三,受发展生态学的影响,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将结合心理医学和教育实践的优势,以儿童为核心,改变家庭教养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幼儿园低段保教家庭化三方结合的行动研究将更加普遍。

参考文献:

[1]BowlhyJ.attachmentandloss:sepamtion.London:Hogarthpress,1973.

[2]王凯,苏林雁,朱焱.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70-272.

[3]傅媛蕾,李倩.对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90.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6.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7]傅媛蕾,李倩.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90.

[8]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9]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56-57.

[10]王静,宋莹莹.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反应的表现与干预[J].河南职工学院学报,2003,15(1).

[11]张博.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上)[J].幼儿教育,2000,(7、8):26.

[12]翁晖亮.儿童分离性焦虑[J].中国社区医师,2004,(10):41.

[13]潘齐叙,黄钢.儿童焦虑障碍治疗现状及展望[J].医学综述,2008,14(7).

[14]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2006,(7、8):20-21.

[15]佘翠花.依恋类型理论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6,(8):28-30.

[16]曹枫林,覃倩,余民客,王中原,苏林雁.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R].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

[17]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3(3):62-63.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8

(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广西防城港538021;2.广西防城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3.防城港市防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广西防城港538021;4.防城港市防城区妇幼保健院医务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5.防城港市防城区妇幼保健院婚前保健科,广西防城港538021;6.防城港市防城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摘要]为有效实施婚检HiV感染人群的干预,保护配偶,防止艾滋病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向一般人群扩散,从而遏制艾滋病。该研究概述了国内有关婚前医学检查人群感染HiV状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就HiV防控策略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婚检人群;HiV现状;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0(a)-0195-02

目前,我国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疫情已经由高危人群逐步向普通人群蔓延,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艾滋病报告数始终在8万~9万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艾滋病攻坚实施报告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疫情57.3万人,死亡13.6万,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重庆、贵州、湖南9省份报告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数约占全国的80%,疫情严重,部分县(市)人群感染率超过1%,已成为高流行地区[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2013年全国艾感染途径经性传播为主,男男同性传播构成比明显上升,性传播89.8%。

婚前医学检查(简称婚检)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和生育高峰期,随着艾滋病人数目的增加,婚检人群中发现感染HiV的人数必然增加,通过性传播及母婴传播导致的配偶间的相互感染及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可能性加大,因此在婚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检测,将防治关口前移,是保护配偶,防止HiV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向一般人群扩散重要举措。为掌握婚检人群感染HiV的现状与防控策略,有效实施婚检HiV阳性人群的干预,该研究通过对婚检人群HiV感染率及发展趋势、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感染途径、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进行综述。

1婚检人群感染HiV的现状

1.1婚检人群HiV感染率及发展趋势

全国婚检人群HiV感染率未见报导,但国内部分省市关于婚检人群HiV感染情况的研究报道不少,发现不同年度、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婚检人群Hi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婚检人群HiV感染率新疆伊宁市最高,其次为云南、河南、广西,成都、浙江省湖州市婚检人群艾滋病HiV感染率不高,最低是浙江省。

新疆伊宁市婚检者的HiV感染率呈现较高的势态,1998、1999年分别为1.3%和0.7%[2],2009年高达2.6%,2010年为2.29%[3];

云南省关于婚检人群HiV感染情况研究最多,感染率最高为开远市,达到11.1‰[4];德宏州2006—2009年依次为0.95%、1.09%、0.89%和1.01%[5],2011年为0.73%[6];梁河县2006—2011年依次为1.1%、0.8%、0.3%、0.3%、0.3%、0.4%[7]。

覃耀明等[8]定点监测广西2009~2010年婚检人群HiV感染情况,婚检人群HiV阳性率分别为0.069%和0.117%,HiV感染率有升高趋势;广西从2010年开始实施免费婚检项目,广西妇幼年报显示,广西2010—2013年婚检HiV阳性率分别为0.14%、0.13%、0.1%、0.11%,感染呈现下降趋势,但2013比2012年略有升高。

河南省上蔡县2001—2006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为29.22/万[9],江苏省常州市婚检人群HiV感染率为0.1%[10];成都市双流县2008—2010年婚检人群HiV阳性率为0.051%[11]。湖北省天门婚检人群HiV阳性率为0.43‰[12]。浙江省湖州市婚检人群抗-HiV阳性,占0.009%[13]。

1.2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婚检人群HiV感染不同

新疆伊宁市婚检者的HiV感染以男性和维族居高,文化程度增高者感染率降低;云南省德宏州婚检人群HiV感染以男性、25岁以上、傣族和景颇族、低文化程度、无业者、本地户籍、缅甸籍、吸毒行为者居高;云南省开远市以31~40岁年龄组、男性、再婚者、经商人员、无业人员居高;梁河县以景颇族HiV感染率居高。广西防城港市婚检HiV感染人群以低文化程度和农民为主,男性比女性感染率高[14];河南省上蔡县婚检人群以农民、餐饮娱乐业人员、年轻的未婚流动人员及文化水平偏低人群等为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婚检人群感染HiV的一个共性就是男性高于女性,婚前性行为。

2婚检人群HiV感染途径

大量文献报道,婚检人群感染HiV主要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吸毒感染和输血感染,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感染途经和不同年龄组感染途经有差别,吸毒是新疆伊宁1998-1999年婚检人群感染H1V的主要途径,男性感染途径多是静脉吸毒,女性则是性传播;河南上蔡县婚检人群2001、2002、2003、2005年主要是通过献血或输血感染HiV,而到2006年,感染途径则是性传播及原因不明;广西婚检人群HiV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而云南省主要途径性传播与吸毒为主。

3婚检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目前,中国人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比较开放,婚前、婚外性行为及多性伴行为、婚前怀孕现象不断出现,部分是“奉子成婚”才行婚前医学检查。非婚异性性接触、异性传播成为感染HiV的危险因素。部分HiV感染者文化教育水平低,心里承受能力差,无法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无法缓冲和应对心理应激而出现报复行为,故意传播艾滋病,或利用感染者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曾有报道艾滋病男子滥交或致数百女子感染。杨红俊等研究发现结婚登记人群HiV/aiDS感染与婚姻状况、静脉吸毒史、不洁性行为史呈正相关,与性别、文化程度呈负相关。综合大量文献报道,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吸毒情况、居住地区是影响HiV感染的因素。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较大专及以上人群感染HiV的危险性更高、吸毒感染HiV的风险较高、但是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多性伴行为是目前婚检人群HiV感染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婚检年龄>25岁的人群、跨境婚姻感染HiV的危险较高。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增加了HiV传播。

4婚检人群HiV感染防控决策与措施

4.1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随着艾滋病的疫情发展和变化,我国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控,防治策略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完善,依法防治,从国家法律的高度为遏制艾滋病提供了保障。从1997年—2012年相继出台了《献血法》、《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禁毒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防治工作的通知》、《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等。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四免一关怀”、“五扩大,六加强”政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策略与措施对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很大的预防与控制作用,但仍存在某些缺陷,策略表现注重关怀救助,可防可控、对艾滋病的危害性,警示性教育不强。

4.2婚检HiV阳性人群综合干预的可行性

艾滋病防治主要有3个方面: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2003年全国取消强制婚检后,主动婚检的人越来越少,出生缺陷比例、艾滋病病毒感染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针对局部地区疫情的严重,各省市措施不同,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免费婚检,从2004年的陕西省到2005年的上海市、2009年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省郑州市、2010年的广西省、2011年的河南省、2012年的云南省、2014年的四川省相继实施免费婚检,婚姻登记机构和婚检机构合署办公,并建立集婚前检查、计生宣传和登记领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机构,把艾滋病咨询与抗体初筛作为婚检的必检项目,在提高婚检率和发现HiV感染者同时,对防止HiV向一般人群扩散,阻断HiV母婴传播,控制艾滋病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毛献明[15]提出加强对婚检人群HiV阳性和配偶孕前咨询关爱、跟踪随访和检测治疗等传染源管理,对婚检人群HiV阳性和配偶孕前配偶告知,促进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措施,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及在病毒载量控制后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计划妊娠等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干预技术,是可行也是有效的。

高洁等[6]提出防治艾滋病要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开展与其风俗、文化和宗教等相适应的艾滋病防治活动,以提高艾滋病防治活动的有效性。

陈洁等[9]指出,围婚期人群是HiV感染高危人群,故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健康教育、普及aiDS知识、提高婚检率及HiV自愿咨询检测率是降低艾滋病传播率的有效途径。

外出务工人员是我国的一大群体,其流动性大,HiV抗体检测工作难于开展,但通过婚检既可进行HiV抗体检测,又可进行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早发现HiV抗体阳性感染者和aiDS病人,遏制aiDS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可见婚检进行Hi检测是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推广与应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婚检人群感染HiV以广西、云南、新疆等局部地区尤其突出,主要发生在低学历、农民、男性人群,性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策略上必须转变防控模式,开展免费婚前医学HiV咨询和检测由局部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对婚检人群加强警示性教育,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HiV感染者缓冲和应对心理应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避免故意传播艾滋病和利用感染者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而达到遏制艾滋病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葛宪民,2013年“防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今年广西“防艾”工作的侧重点.广西2014年上半年“防艾”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毛宇嵘,郑锡文,潘承东,等.新疆伊宁市婚前体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1(1):15-16.

[3]宋俊清,李桂花.伊宁市1748名婚检人员HiV、梅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25):75-76

[4]杨红俊,龚林翰,郭亚玲,等.开远市结婚登记人群预防HiV平行传播和垂直传播中国妇幼保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70-3272.

[5]龚渝蓉,杨跃诚,段松,等.德宏州2006-2009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4):295.

[6]高洁,龚渝蓉,杨玲,等.德宏州2011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11):1616-1619.

[7]维美,尹文邦,李本强,等.云南省梁河县2006-2011年婚前体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33):5364-5366.

[8]覃耀明,陈赤,黄越华,等.广西2009~2010年婚检人群艾滋病定点监测情况报告[J].广西医学,2013,35(4):491-492.

[9]陈洁,董银尚,朱秀伦.上蔡县2001~2006年婚前医学检查HiV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35):5249-5251.

[10]夏中法,许晓国.常州市自愿婚检人群艾滋病感染现况[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32.

[11]代胜奇,刘玉林.成都市双流县婚检人群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31):78.

[12]李芳,王玉中,肖慧娟.天门市婚检人群HiV感染情况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5):72.

[13]沈国平,姚娟,李海雁,等.浙江省湖州市婚检人群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1(8):626-628

[14]黄忠禧,沈芷伊,覃碧芬.防城港市婚前医学检查人群感染HiV、梅毒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5):3970-3971.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9

这次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座谈会,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目的是:回顾总结“十一五”妇幼卫生发展成绩,分析妇幼卫生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妇幼卫生工作取得新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十一五”妇幼卫生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为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和22.5‰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13.1‰和16.4‰,降幅分别为31.1%和27.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显著降低,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降幅为37.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超过73岁,其中女性已超过74岁。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从2005年的2.34%下降到2010年的1.55%。

(二)妇幼卫生法制和政策逐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一法两纲”为核心,不断完善母婴保健法律法规。2006年卫生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十一五”妇幼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推动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制定印发了《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和《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为宗旨,卫生部印发了《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了《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儿童保健工作。各省(自治区、市)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将妇幼健康指标纳入本地区政府规划。天津市人民政府启动了《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民生工程,重庆市把妇幼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体系。各地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制和政策保障。

(三)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时期,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以乡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妇产医院398个,儿童医院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739个,乡镇卫生院38765个,村卫生室648424个。与2005年相比,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数由187633人增长到232782人,床位数由9.41万张增长到12.61万张,诊疗人次由9674.6万人次增长到1.5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49万人增长到572万人。尤其是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妇幼保健三级网的“网底”,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四川省紧紧围绕加快体系建设开展“妇幼保健年”活动,省实施了妇幼卫生能力建设工程,湖北省狠抓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山西、等省开展了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有力促进了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体系完善。

(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顺利推进“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国家逐步加大对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着力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

“降消”项目继续深入实施,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产科急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抢救中心,为项目县(市)配备了产科基本诊疗设备等,累计投入21.3亿元,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新增和加强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仅2009-2010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83亿元,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748.8万人,为农村生育妇女1318.1万人增补叶酸,累计完成768.1万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和90.7万名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为1390多万名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项目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34.8%下降至7.9%,减少了约77%艾滋病母婴传播。一些省(自治区、市)还进一步增加地方投入,扩大项目受益人群,扩展服务内容,广东、启动了“妇幼安康工程”,宁夏实施“四免一救助”惠民政策。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妇女儿童健康,让广大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

(五)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有效实施“十一五”时期,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继续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加强出生缺陷监测。一是推广婚前保健有效经验,婚检率由2005年的2.9%提高至2010年的31.0%;二是逐步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至2010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市)511家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三是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技术规范,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市)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广西建立了婚姻登记、免费婚检和计划生育指导“三位一体”的婚育综合服务模式,婚检率快速上升;天津、辽宁、福建等8省(自治区、市)开展了免费产前筛查;上海、广东已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医保或新农合;宁夏在农村实行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各地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有效推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卫生部妇社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妇幼卫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家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继续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妇幼卫生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1.妇幼卫生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2010年,城市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3‰和20.1‰,农村是城市的2.8倍。东、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7.8/10万、29.1/10万和45.1/10万,西部远远高于东部。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远高于常住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亟需得到更多关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贫血患病率仍然很高。缩小这些差距,改善流动人口以及贫困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是妇幼卫生工作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2.威胁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妇女常见病患病率较高,2010年为28.75%,宫颈癌、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妇女身心健康。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还未达到千年发展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虽然已经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童死亡数量很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仍然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死因。据估算,我国每年出生缺陷儿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出生缺陷的儿童中30%在5岁前死亡,40%为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儿童营养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

3.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我国城乡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底还不牢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陈旧、人员编制不足、学历明显偏低的问题;乡镇卫生院产科、儿科和转诊急救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相应卫生人员承担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基层妇幼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导致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可及性差,不能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增强发展的信心。

1.深化医改是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大机遇说医改是一个重大机遇,一方面是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深化医改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加快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等医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已由15元提高到25元,主要包括将儿童保健管理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对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增加检查项目等内容。可以肯定的说,国家对妇幼卫生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妇幼卫生将在深化医改中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2.“十二五”规划对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这既对“十二五”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妇幼卫生大有可为。“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研究指出:“1990-2005年15年间人均预期寿命从68.6岁提高到73.0岁,期望寿命增量4.4岁,其中48%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

3.新“两纲”的颁布将为妇幼卫生发展提供强力的政策保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新“两纲”)预计今年就要颁布实施,新“两纲”的重要内容就是妇女、儿童健康。妇幼卫生系统的同志应当善于把握卫生工作的大环境、大政策、大趋势,善于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在全局中谋划发展。新“两纲”是妇幼卫生工作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有力政策,我们要用足用好新“两纲”,坚持各级政府对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争取政府更加重视与更大投入,争取各部门对妇幼卫生事业地位的理解与支持,推动妇幼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4.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支持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及生殖健康等多项指标直接与妇幼卫生工作密切相关。我国孕产妇死亡指标离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9月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启动了“妇幼健康全球战略”,以推动改善全球妇女和儿童健康,减少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理出席启动仪式并对我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要善于动员各方力量,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要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为发展和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机遇,用足用好。

(三)“十二五”妇幼卫生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妇幼卫生担负着继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大责任。完成这些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妇幼卫生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

1.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几十年理论与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指导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方针。方针是根本、是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坚定不移,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机构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也必须遵循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适当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2.贯彻“一法两纲”,依法推动发展“一法两纲”是推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好“一法两纲”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机构及其人员必须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善于依法争取各级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善于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对妇幼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善于争取社会各界对妇幼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作为《母婴保健法》的执法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依法加强对母婴保健机构的监管,督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卫生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妇幼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任务,要切实把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要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贫困地区,要更加关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妇幼卫生工作协调发展。

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要继续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培养、吸引并留住妇幼卫生人才的机制,推广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网络,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

在城市地区,要在继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妇女儿童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妇女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妇幼保健服务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在“十一五”已有长足进步,但离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应是今后一个时期妇幼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全力做好2011年妇幼卫生工作

今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妇幼卫生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工作的重点是:(一)全面落实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1年继续实施4个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前段时间卫生部与各省(自治区、市)卫生厅局签署了责任状,各地要认真落实。

1.完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各地实际,细化各项措施,明确各自责任,确保实现项目预期目标。

2.开展人员培训重点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加强督导通报卫生部将继续组织对各地项目督导,加大通报力度。各省(自治区、市)也要加强督导工作,通过督导查找突出问题,剖析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4.做好评估总结今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卫生部将组织开展2009-2011年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3年实施情况评估,希望各地认真分析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客观评价项目实施效果,为新周期医改项目规划及实施做好准备。

(二)积极推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滞后,目前的现状如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妇幼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今年要着重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一是组织制订《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划和标准》,争取政府尽快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二是研究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办法》,适时启动评审工作;三是落实《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县级妇幼卫生绩效考核,进一步推动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四是争取多种措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妇幼卫生人员服务水平。

(三)做好贯彻落实新“两纲”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将颁布新“两纲”。各级妇幼卫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早做准备,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工作。卫生部已经着手制订贯彻新“两纲”的实施方案,计划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实施新“两纲”的具体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两纲”,列为今年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工作。

(四)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今年要继续推进三级预防,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婚检、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面。一是适时召开婚检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服务模式;二是继续加强产前诊断工作,制订《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培训基地管理办法》,组织对申报机构的评审,加强产前诊断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制订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评估考核指标,实施逐级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五)做好其他妇幼卫生工作1.继续做好“降消”项目各地要重点加强产科急救能力建设,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结合“高级产科生命支持”项目开展逐级培训。继续安排妇幼专家驻县蹲点指导,培训当地业务骨干,监督指导项目实施。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孕产妇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识。

2.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倡导促进自然分娩修改完善爱婴医院评估方案和标准,启动爱婴医院复评估工作。开展剖宫产专题调研,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管理;深入开展“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子安康”活动。

婴幼儿护理攻略篇10

关键词:计划免疫;月龄前婴儿;麻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快速提升,使得麻疹疫苗初种前婴儿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病症多发于夏季及流动人口,也说明患儿母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不高。有些婴儿麻疹症状表现不明显,且并发症多,则使其极易误诊。医疗方面对此病症的控制主要是提升接种疫苗有效性且延长时效性,同时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给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合理调整麻疹疫苗初种时间等方式。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8月龄麻疹患儿11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层分析发病于计划免疫月龄前的麻疹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预防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8月龄麻疹患儿110例,其间男性患儿为79例,女性患儿则为31例;年龄均在23d~8个月,不到60d的患儿为4例,不到90d的患儿也是4例,120d的患儿为7例,150d的患儿则是11例,180d的患儿为21例,210d的患儿是32例,240d的患儿是31例,110例患儿都未到接种麻疹疫苗月龄。110例患儿均是于麻疹发病初期还未出疹之前就诊于我院儿童科,并没有先去传染科门诊就诊,就诊时也势必是传染源,传染给无免疫力的婴儿。追问病史之后发现,69例患儿麻疹发病之前出现7~14d的感冒及肺炎和腹泻等病症,同时就诊于儿童医院或是综合医院,这时有接触麻疹患儿的机会;7例母婴患麻疹或者是先后患麻疹;21例患儿周围有麻疹患儿,存在接触史;13例患儿发病前14d无明确接触史。110例患儿疫苗接种史为,由于未到接种疫苗月龄而为接种麻疹疫苗。

1.2预防对策

1.2.1治疗病情严重的小婴儿麻疹应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从而缓解患儿重度症状且缩短病程。静脉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提升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干扰微生物对靶细胞的攻击和抗体封闭受体的作用,亦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以激活补体系统,充分加强吞噬及免疫球蛋白可结晶片段介导黏附作用,从而有效调节细菌及病毒感染而引发的免疫缺陷状态,利用调理及抗原特异性抗体以增强患儿机体对于病毒的免疫反应。

110例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利用痰热清注射液0.5mL/(kg・d),同时加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补充水及电解质和营养,将患儿体温严格控制于38.0~38.5℃,采用皮疹诱发,高烧惊厥史患儿体温不应超出38.3℃。肺炎并发症患儿应加用抗生素,吸氧,同时给予化痰及止咳和平喘等病症处理。心率加快患儿使用西地兰保护其心功能,心功能不全则给予洋地,同时给予严密心电监护。

1.2.2预防婴儿麻疹发生率降低应着眼于全社会麻疹发病率:①提升接种疫苗有效性且延长时效性。应提升疫苗生产质量且健全冷链运输,严格规范疫苗接种,从而确保麻疹发病率降低;同时深层开发免疫原性强及稳定性,再婴儿接种之后则产生抗体持久的麻苗株,从而延长抗体有效滴度;滴度低及未产生抗体的个体应及时给予麻秒补种;②增强流动人口婴儿计划免疫。人口流动使得此类人群不能根据计划给予常规免疫接种,出现麻疹流行时则必定会传染至初种前婴儿。因此应不断增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并且提升常规免疫接种率与及时率;③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18~22岁妇女应及时接种麻疹疫苗,从而提升母体抗体水平,尽可能让婴儿出生时便具备较高的免疫抗体,以便维持到初种月龄,从而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④把麻疹疫苗初种时间提前至180d,可有效降低小婴儿患麻疹率;⑤研发麻疹前疫苗,8月龄内麻疹病例的逐年增多,我们应注重婴儿出生时到初免月龄前还具备母体抗体时可运用的麻疹前疫苗;⑥降低婴儿与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以便提升婴儿免疫力。麻疹流行时期则家中成员应尽可能不去公共场所,出门应戴口罩,这样可为婴儿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1.3诊断标准诊断均应符合《传染病学》中麻疹诊断,按照典型临床表现,比如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结膜充血,或者是畏光及流泪和口腔黏膜麻疹粘膜斑,再者就是前驱期后由上而下的皮疹,这样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结果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8月龄麻疹患儿110例,详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110例患儿临床症状均为典型,都伴有发热及出疹现象,97.3%患儿出现卡他症状,89.1%患儿则出现口腔麻疹粘膜斑,同时绝大多数患儿饮食时均呛咳且腹泻,出现诸多并发症且其病情变化快速。

3讨论

麻疹均是因麻疹病毒而诱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症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呼吸道炎症和口腔麻疹粘膜斑与全身斑丘疹等,此病症多发于冬春两季,在麻疹流行时期容易诊断[1-4]。

麻疹预防及治疗非常关键,具体来讲,则麻疹治疗主要是对症及控制并发感染,从而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有效保护心肝肾脑等综合式治疗。有关报道称麻疹患儿可加用两剂200000U维生素a,即可降低麻疹患儿病死率及其并发症,从而缩短病程。这主要是维生素a可提升针剂对麻疹病毒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且促进病毒感染之后的粘膜完整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临床症状均为典型,都伴有发热及出疹现象,97.3%患儿出现卡他症状,89.1%患儿则出现口腔麻疹粘膜斑,同时绝大多数患儿饮食时均呛咳且腹泻,出现诸多并发症且其病情变化快速。

综上所述,麻疹传染性强,早期出疹诊断困难,极易于医院儿科门诊中传播,同时门诊传播促使疫情迅速扩散,因此不但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极为关键,以便落实儿童发热门诊管理。

参考文献:

[1]卓家同.控制麻疹现状与控制策略实施进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68-71.

[2]周军芳,陶志华.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的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6,22(11):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