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态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7:56

工业经济态势篇1

 

一、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来看,工业企业有转型升级的潜力

 

(一)经济总量稳中有升

 

近几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年报36.1841.940.22844.6548.8950.8961

 

半年报16.3516.8415.3119.43420.13320.201818.1134

 

表上说明,五年来规模以下工业生产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3.23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155.17亿元,在全市排名第一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36%,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根据抽样调查,工业产品销售良好,销售率逐月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比增长,亏损额大幅下降。

 

(二)主导行业后劲十足

 

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9.89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1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同比下降两个百分点。其中玻璃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8%,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下工业采矿业同比增长9.6%,由于受大环境影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全部停产,非金属制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影响了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增长。

 

二、就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工业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必要

 

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去年同期完成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达18.1134亿元,去年同期20.2018亿元,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引起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

 

(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产品市场不够大等因素影响,难以得到金融信贷支持。而民间融资又利息高、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

 

(二)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多是产产停停,形势变化较快。

 

(三)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产品档次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不高,粗加工产品、一般产品、低附加值产品较多,市场竞争力弱。

 

(四)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尤其是私营个体工业,以家族式管理、手工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信息闭塞,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开工不足。今年以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都在70—80%间徘徊,另外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矛盾明显,半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相反人均应付薪酬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2013年以来,沙河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有7家,产值达7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7家,产值达6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1%,玻璃深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玻璃行业更是工艺粗糙,技术落后。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适应新常态,力促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15年已经进入“下半程”。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为“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好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规模以下工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半年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对生产持观望态度,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进一步牢固。因此政府和企业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会大有作为。以下谈几点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规模以下工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协调金融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又缺少资金的小企业。金融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担保机构要加大担保融资力度,降低担保费率,扶助中小企业渡难关;创新融资模式,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多方合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同时政府要逐步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覆盖面扩大,进一步充实工业发展基金,全面提升小企业融资环境。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投资补贴、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提供长期政府贷款和优惠利率等措施,倾斜扶持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主导产业的分行业规划和指导,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并发展节能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

 

(三)依靠技术创新,推动高新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产品创新。要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

 

(四)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人员素质整体低下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自身应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同城待遇。二是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全市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为企业提供各类急需人才。三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加强创新改革,创建良好发展新环境

 

加快规模以下工业扩大规模、上档升级,逐步合并小企业,加快入统规模以上工业的步伐,另外发展非农行业的为农业服务的新兴产业,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不断发展新境界。

 

(六)开拓新市场,发展新行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性发展,我们可以借京津冀一体化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工业业务拓展策略,挖掘市场先机,发展新产业。如手工织布作坊业,多数是散户自产自用型,急需集中整合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水平“走出去”;我们可以利用山区绿色资源,兴修水利,搞好生态旅游业;以项目促发展,加快紧固件产业升级,推动紧固件产业单纯依靠规模发展向高精尖研发展转变。总之,新常态、新趋势、新思维,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今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长动力转换,力促企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趋势。

 

工业经济态势篇2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4.43亿元,同比增长24.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8个百分点。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2799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6.13亿元。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151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47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9.58亿元,同比增长172.0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9.99个百分点。在进出口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化工贸易增速有所回落。全年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2441.42亿美元,同比上升17.77%,较2007年26.63%的增速回落8.86个百分点。由于经历了一轮涨价周期,化肥、纯碱、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以前纷纷大规模扩产,未来一至两年是新增产能达产的高峰期。

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规模增速趋缓。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4.43亿元,同比增长24.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资产总计为26070.52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437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54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392.8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18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75.4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98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66.3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39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12155.11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01.55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0696.91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45.78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30573.59亿元,同比增长26.0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0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29719.49亿元,同比增长25.5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92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4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777.61亿元,同比增长35.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18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2799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6.13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25401.46亿元,同比增长26.2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6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0.73%,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2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143.17亿元,同比增长18.7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39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08%,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27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8.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4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3.99%,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25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335.89亿元,同比增长20.6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7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20%,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04个百分点。

(五)行业运营绩效

成长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4.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为0.16%,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1.30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长率为18.4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9.5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23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毛利率为14.26%,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5.1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39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5.8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0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3.2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56个百分点。

偿债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56.3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3个百分点;利息保障倍数为5.50倍,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96倍;产权比为1.29,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1。

经营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13.6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51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2次;产成品周转率为14.29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6次。

二、企业规模结构

(一)产品销售收入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4.43亿元,同比增长24.2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44.90亿元,同比增长12.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9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5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0.41%,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042.77亿元,同比增长18.4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2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8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0.5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536.77亿元,同比增长33.9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7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9.0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4个百分点。

(二)利润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510.81亿元,同比增长0.1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1.30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89.24亿元,同比增长-45.8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8.9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6.0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2.5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5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543.06亿元,同比增长-4.8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2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04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5.95%,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778.50亿元,同比增长32.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2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2.25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51.5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亏损额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95794.30万元,同比增长7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9.0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913083.70万元,同比增长342.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79.7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71.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50.40%,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5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04409.80万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8.8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3.8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78300.80万元,同比增长-6.4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5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7.8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5.7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99个百分点。

三、行业热点

(一)我国首个精化原料丁二醇项目投产

新疆美克化工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维美化工乙炔工程岛暨美克化工1.4-丁二醇项目投产庆典仪式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美克化工工业园举行。美克化工工业园位于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最大、被称为“油气聚宝盆”的新疆塔里木盆地,面积约4300亩。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为年产6万吨1.4-丁二醇项目,二、三期工程为发展丁二醇及其下游产品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

(二)我国最大二氧化硅生产项目在天津奠基

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硅生产项目,卡博特蓝星气相法二氧化硅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临港工业区内奠基。该项目投资40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6400吨,将于2010年投产。此次在天津奠基的新工厂,是卡博特公司在中国建设的第二家气相法二氧化硅工厂。这家工厂由美国卡博特公司和中国蓝星集团共同组建,美方占股75%,中方占股25%。

(三)神华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研工作正式启动

据去年11月3日消息,神华集团所属宁夏煤业公司与沙索国际合成燃料公司等合作伙伴,正式签署了“宁夏――沙索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研第二阶段工程服务合同,标志着神华间接煤制油项目又向前迈进一步。宁夏煤业公司规划建设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最为重要、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是项目业主投资的主要决策依据,也是向国家申请项目核准的主要支持性文件的集合。

(四)柴达木百万吨级重质碱项目开工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柴旦工业园年产110万吨纯碱项目开工,预计2011年可生产出重质纯碱产品。该项目总投资22.5亿元,占地7.5万平方米,以柴达木盆地丰富的原盐、煤炭和石灰石资源为依托,采用氯碱法工艺制造纯碱。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06亿元,年净利润3.03亿元。此外,项目每年将利用盐湖开发中产生的副产品氯化钠180万吨,并带动石灰石、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同时为碳酸镁、碳酸锂、碳酸锶和硼砂的生产提供原料,推动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五)山西省提高煤化工准入门槛

从山西省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我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正在加紧制定高耗能行业新的准入标准及相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该省将通过采取停止审批、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使煤化工等产业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提出的新产业政策包括,提高11个煤化工装置项目准入门槛、停止审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7类装置项目、淘汰4种落后产能。

(六)巴斯夫临时关闭全球80家工厂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去年11月19日表示,由于来自汽车、建筑及纺织等行业的需求大幅减少,公司将临时关闭全球80家工厂,另外约100家工厂将减产。巴斯夫公司将关闭或者减产的工厂主要位于德国、比利时、美国和部分亚洲地区,估计这项举措将影响到两万名员工,数量占该公司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去年,巴斯夫公司税前利润达到76.1亿欧元,营业收入达579亿欧元。巴斯夫公司表示,今年其业绩将难以达到去年的水平,2009年的前景难以预期。受到这一不利消息影响,巴斯夫公司股价当天重挫13.65%,收盘报于每股21.96欧元。

(七)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将裁员5000人

为了保留现金以对抗全球性经济放缓,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之一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将裁员50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1%,并在美国和欧洲关闭20家工厂,同时让180家工厂暂时停工。陶氏化学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里佛里斯表示,关闭和暂停的工厂将影响到公司30%的产能,而采取如此激进的削减成本措施的部分原因是,公司需要支付153亿美元用于全现金收购特殊化工制造商Rohm&Haas的交易。他提出,由于自去年7月签约以来汇率的变化,陶氏本来是可以改变收购条款的,但陶氏仍承诺完成交易。

(八)北海炼油20万吨聚丙烯项目开工

去年12月16日,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开工。这一总投资达41.5亿元的石化项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我国西南地区又一大型石化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于2008年11月21日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核准。项目建设主要包括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300万吨/年催化原料预处理装置、2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5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和2000吨/年硫黄回收装置等,配套建设1台65吨/时锅炉和一套12兆瓦抽凝发电机组等相应的辅助设施和公用工程系统。将与该项目同时建设的还有涠洲岛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300万吨原油商业储备工程等。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聚丙烯18万吨、液化气32.4万吨、93号国Ⅲ汽油66万吨、车用柴油80万吨、溶剂油6万吨、船用燃料油43.5万吨等。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0.8亿元。

(九)世界最大硫酸钾肥生产基地在罗布泊建成

去年12月18日,年产120万吨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肥项目一期工程成功投产,标志着世界最大规模的硫酸钾肥基地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建成。同日,罗布泊二期170万吨钾肥工程正式奠基启动,预计4年建成完工。这意味着,到2012年,“死亡之海”罗布泊将成为产能高达300万吨左右的世界最大钾肥生产基地。作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资料,中国钾肥供需缺口非常突出,自给率不足30%。罗布泊钾肥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不仅将有效缓解中国钾肥长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将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工业经济态势篇3

[关键词]产业互动;思路;依托点;新载体

一、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新模式

从发展的角度讲,积极推进工业化是西部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条件和较低的经济发展层次决定了西部开发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目前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风险,许多地区陷入了“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表现为经济总量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东西部差距依然在拉大(见表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见表2)。西部地区人均GDp由1999年的4283.3元提高到2004年的7430.0元,但人均GDp相对差距由1999年的58.9%上升到2004年的61.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GDp相对差距也由1999年的39.2%上升到2004年的41.1%。地区差距拉大反映出了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日益突出。西部在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1年之前虽有递减趋势,但2002年之后逐渐增加,2004年达到489198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22.12%,而同期西部12省市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13.4%;工业废气排放量则更为严重,西部大开发以来呈逐年上升势头,2004年比2003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33.54%;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呈递减趋势,但是2004年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50%以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是和西部地区本来就比较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相联系的;更重的则是与其贫困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相联系的。①实际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即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实现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必须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生态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二、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中的产业互动分析

(一)西部产业互动的思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1.发展西部循环型农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空间地域上主要在农村而不是城市,主要的破坏活动是不当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对于西部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发展西部循环型农业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农业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将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在中观层面上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化体系,开发优质、安全和无公害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3)从微观上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生产体系。推行科学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和方法,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工程,清洁生产,减小废物排放量。

2.发展西部循环型工业。随着沿海地区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向西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伴随着许多能耗大、污染强的工业,造成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从长期利益出发应当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实现经济和生态互动发展。循环型工业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循环:②(1)是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实现废物的排放量最小化和资源效率最大化。(2)中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下游工业的一些废物返回上游工业再次利用,实现产业间互动发展。(3)大循环――社会层面上的循环,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分,作为原料重新使用。

3.发展西部循环型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环境质量,降低西部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由此产生的生产业以高增长速度占据服务业更大的比重。不同性质的服务业消耗物质资源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制定服务业循环政策的标准应加以区分。

(二)西部产业互动的依托点: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西部大开发以来,单一的能源输出战略,导致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见表3)。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14.4%,降到2003年的13.3%,2004年虽有上升,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在拉大。在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改变西部处于原材料供给的低端区域分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与东中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主要有:特色农业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及能源化工业、特色旅游业。

1.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产品的价值,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其次,发展特色农业要特别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形成规模经济及品牌效应。最后,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公司+农户”等多种制度创新带动西部特色农业发展。

2.大力发展西部能源化工产业。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然而单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目前西部的能源产业都属于能源开发主导型,处于为东中部地区提供资源的低端地位,禀赋优势并未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产品深加工,发展生态工业。这里的生态工业强调的是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工业。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提高企业市场集中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制度创新,将能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积极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西部生态旅游对于西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针对西部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生态旅游,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西部产业互动的新载体:建立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循环经济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以及资源再生回收,由此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循环经济的物质闭环运动。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园区已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形态。目前我国建立的大多数生态工业园都属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中小型企业分别围绕核心企业运作形成工业共生网络(见下图)。在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如水、材料、能源等得到最充分地循环利用,同时延伸了工业链条,促进了产品的深加工。

生态工业园区给西部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1)西部地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可以在传统工业园上加以改造,也可以重新选址设计建立,视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而定。(2)发展生态工业园需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政府和企业行为,保障生态工业的健康发展。(3)生态工业园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建立生态工业园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在税收、补贴等方面支持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三、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中产业互动的对策

强调西部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需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发展西部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同时进行环境补偿制度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1.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西部地区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1)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使能源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提高要素的集约使用、矿产资源的理性开发及生态环境的保护。(2)建立完善西部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克服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长期来看,西部经济发展需要依靠西部金融市场融资,因此要加快西部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金融市场的发展。(3)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发达,西部地区大量的优秀人才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人才结构和人才体制。

2.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互动的关键。(1)加快西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改制应当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国内民间资本、国外民间资本)进入到企业内部,形成权利制衡结构。(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西部特色产业发展和实现产业互动的主要力量。

3.积极探索西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生态环境是一种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且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西部生态补偿制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家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需要,对生态建设重点区域进行转移支付,或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采取无息贷款和减免税收政策。(2)区域之间的补偿。东中部地区作为西部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应对西部地区予以相应补偿,促进西部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3)西部自身可以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的措施来筹集生态建设的资金,并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使用。

4.建立健全西部污染治理制度和绿色经济制度。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中实现产业互动,必须重视污染治理制度的健全和绿色经济制度的建立。污染治理制度的内容包括:(1)建立企业环境达标制度。建立要制定出环境方面的标准,对不合乎要求的企业不准其在西部地区建厂投产。(2)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对环境不达标者要限期停产。(3)建立排污许可权制度,通过制度安排达到对企业污染的治理。构建西部绿色经济制度是“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再生产领域逐步渗透而形成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④这一制度的内容有:(1)绿色激励制度。既通过制度安排的激励功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绿色考核制度。在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考核制度真正反映西部开发的绩效。(3)绿色约束制度。通过建立绿色约束制度对西部开发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西部的各种生态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

注释:

①聂华林、高新才、杨建国:《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②陆忠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③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④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theeconomyandecologyinteractivemodeinwesternChina:industrialinteractionperspective

RenBaoping1ChenDandan2abstract:thefrangibilityofecologyenvironmentinwesternChinadeterminestheapproachestostrengtheninteractionsbetweeneconomyandecologyratherthanpollutingbeforeadministering.industrialinteractionisthekeytodevelopmentinindustrialconstructionaccordingtotheviewofrecyclingeconomics,expandwesternfeaturedindustrybasedoncomparativeadvantagesandestablishecologicalindustrialparksasthenewcarrierofinteraction.

Keywords:industrialinteraction,thread,newcarriers,preconditions.

工业经济态势篇4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表象看是经济增速出现换挡,但本质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政府要保持定力,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构筑新优势,推进新发展。

一、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征

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其外在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质量提升”,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新旧发展路径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的演化、新旧空间组织的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从10%左右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化成为路径选择;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将呈显性化。

总体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平稳、质量更提升,就业更充分,社会收入差距日益缩小,资源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趋于完善。适应经济新常态,关键看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有没有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增长速度在7%至9%的合理区间,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居民收入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洁化、生活美化,这便是期待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新变化,更要求地方政府科学研判,既看到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更要看到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

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稳”与“转”的关系。既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进求好,确保经济健康、安全、稳健发展;又要把调结构作为优先举措,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稳增长后劲。

“新”与“旧”的关系。既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完善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形成规模化效应;又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构建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实”与“虚”的关系。既要进一步凸显实体企业、实体产业、实体项目的主体地位,注重实业强企,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又要加快发展网络虚拟经济,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先发性优势,抢占新的商业模式制高点,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城”与“乡”的关系。既要把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小城市,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又要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农村在提供资源、传承文化、保持田园风光等方面的作用。

“加”与“减”的关系。要在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做经济发展的“加法”,坚持项目投入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不松劲,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型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大产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又要做能耗排放的“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有效缓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坚持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几条路径

1.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新发展。深化改革,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向着行政审批速度快、民间投资活力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优、经济开放程度高的目标奋力迈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2.加快转型,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事关未来的重大抉择。必须在稳增长的同时,正确把握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企业支撑、大市场拓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3.多轮驱动,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充分激发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活力。

4.统筹融合,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广大市民享受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绿色发展,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突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生态内涵,着力构建生态经济、环境、文化、保障等体系,努力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

四、抓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几个着力点

1.全面提升经济工作制度化水平。科学完善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是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应对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党对经济发展实施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提供制度化保障。

2.全面提升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既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又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理念,全面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自觉用法治标尺规范行为,依法依规调控、治理和服务经济工作。

3.全面提升经济工作专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党领导经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实字当头、干字为重,在干事创业谋发展中争当推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主攻手”。要转变发展理念,坚决摈弃唯GDp、唯增长率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发展理念,多在绿色GDp、民生GDp上干实事、下真功。要尊重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群众和基层首创精神。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倡导形成雷厉风行、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打造雷厉风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责任链条,促进各地各部门干实事求实效,不断提高地方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态势篇5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工业经济态势篇6

关键词:山区;生态工业;工业上山;工业园区

一、前言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地占84%,高原、丘陵占10%,坝子占6%。作为典型的山区省,云南省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富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能源资源丰富,林地可开发潜力大。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工业生产体系,将工业生产类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更多产品和更好的服务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解决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矛盾,出现了生态工业。

工业化作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以工业兴省、强市、富县,已成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正处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并且云南省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快速、平稳的提高整体经济水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就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只有走生态工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云南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工业的关系

通过对4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Grossman(1993)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并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其恶化程度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

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表现为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矛盾,其实质是由物质能量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功能关系的不协调,是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不协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具有“单向性”特点,经济系统能量利用具有“非持续”的特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从高势能向地势能逐级降阶单向流动,并且以不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与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循环”性和能量流动的“可持续”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工业作为经济系统中占比最多的产业,工业发展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程度,工业也是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工业、经济、生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工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经济、生态的发展。转变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是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尤其山区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等影响,工业起步晚,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工业,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防治工业污染,达到集约化、可持续性的工业发展。

三、云南山区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云南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努力发展,形成了以烟草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矿产业和电力产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系统,云南省经济和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87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20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53.64亿元,增长18.0%。

近年来,在云南省大力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面向西南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生态工业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积极实施“城镇上山、工业上山”战略,全面启动了40个重点工业园区,对10大工业行业进行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目前,云南山区生态工业在稳步推进中,通过对安宁工业园区、楚雄州生态工业园区、普洱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从而发现云南省山区生态工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安宁生态工业园区

云南安宁工业园区地处安宁市西北部,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云南省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和钢铁基地,工业园区内大力发展化工、冶金及装备制造两大战略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磷化工特色产业,着重培育轻型加工制造业、逐步构建了磷化工、钢铁、电子电器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多个产业集群。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号召,安宁工业园区正着力发展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能耗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加大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更好的将安宁工业园区建成示范性的生态工业园区。

2.楚雄州生态工业园区

楚雄州地处云贵高原滇中干旱区,楚雄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采取严格的选择标准,采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制造法。企业不仅要实现生态化,而且还要有特定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在楚雄市的生物药业园区可以采取集中供热,生产残渣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总之,楚雄州生态工业园区既坚持了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又坚持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3.普洱生态工业园区

普洱工业园区自2006年6月初开始筹建以来,紧紧抓住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围绕绿色产业优势,按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要求,全力打造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特征的多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客商争相聚集的投资宝地,形成了以绿色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为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普洱是一个多山的地区,为了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在建园之初,普洱工业园区积极调整、完善园区总体规划,转变工业建设用地方式,按照“企业进园、产业聚集、集约利用、组团发展、向山延伸”的工业发展思路,将原来规划在城区北部的工业园区调整到坝区周边低丘缓坡适宜开发的区域进行建设,并严格按“林中园、园中林”的理念进行“森林中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走出了一条“集约节约利用、注重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园区发展路子。虽然云南省各个地区都在按照“城镇上山,工业上山”的战略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但在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云南省的工业园区是把园区内各个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注重末端的环境治理,末端治理只是对污染物产生后的处理,忽视全过程的控制,治标而不治本,并没有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也没有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整体。

四、云南山区生态工业发展对策

云南山区工业受制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资金人才等方面制约,必须区别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工业,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自身潜力,借助外力,内外对接,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山区生态工业化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发展高端产业,快速形成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实现云南省的跨越式发展,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1.科学规划,继续推进“工业上山”战略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城镇上山,工业上山”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工业上山”是一项大战略决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各地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推进“工业上山”战略要坚持坡度分层剃度开发模式,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好用足国家对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各省区差别化土地政策。云南山地地形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工业上山甚至会破坏生态系统。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措施,不能一刀切,不能搞统一模式,工业上山前,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做到在科学合理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山地与工业的真正和谐发展。

2.积极推广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作为云南的山区主要资源是水电、生物资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时应该重点考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矿产业作为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在建设矿产生态工业园区时,要充分借鉴抚顺矿业集团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依托现有云南各矿业企业,充分考虑山区自身特点,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体系,完成工业结构转型,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生态工业、休闲观光和工业旅游等项目,最终建成山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生物资源类的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借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规划与贵阳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将产品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彼此产品生产的原料利用,形成企业产品间彼此相互依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形成完善的生态链条。

3.产业联动,发挥后发优势

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以产业链的形式相互链接在一起的有机体,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要靠产业间的联动。云南在发展山区生态工业时,要注重各个产业间的联动,利用云南经济发展起步慢、发展层次较低的后发优势,积极发挥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生态环境优势,利用具备更强的生产力集聚布局的客观要求,利用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来完善云南省的山区生态工业的发展。

五、结语

生态工业虽然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生产方式,但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区地形,工业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起步的层次就要高,要求每个企业、每个生产过程都能充分利用资源。但云南省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功能,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应顺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相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喜凤,罗宏,张征.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2011年云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工业经济态势篇7

一、依托优势资源,开展精深加工,着力在加速优势资源转化和发展资本积累上下功夫

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工矿企业少、自身发展能力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工业经济方面差距更大。笔者认为,贫困地区要发展,当务之急必须充分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加快科学发展,努力突破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瓶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精深加工矿产品,着力发展矿业经济,加速优势资源转化和发展资本积累。

资源禀赋是很多贫困地区积累发展资本、扩增经济总量的最大优势。在当前各地区竞相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贫困地区要积累发展资本、扩增经济总量,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既要看到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又要清楚自身所面临的优势劣势。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一直处于劣势,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潜力优势巨大,是后发赶超最可倚重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资本。因而,贫困地区要充分依托矿产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矿业经济,着力转化矿产优势资源,迅速积累发展资本,加速扩增经济总量,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原始积累,强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并向新的阶段、层次和领域迈进。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贫困地区要发展工业经济,必须认真汲取过来以耗资源、拼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暂时增长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原则,防止再次步入“家家办厂、户户冒烟”的老路子。要积极构筑工业园区,着力搭建好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精深加工矿产品,发展矿业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高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贫困山区县为了加快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和矿产优势资源,提出了“突出矿业开发做大工业”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矿业经济。我们建立矿业专抓队伍,优化矿业发展环境,着力构筑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先后引导联合矿业等17家矿产品规模加工企业,为精深加工矿产资源、有效提高资源利率、加速矿业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围绕基础地位,培植特色农业,着力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挖掘增长潜力上作文章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模式,农产品小而全、多而次、散而杂,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经济效益不明显。新形势下必须围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格局,以特色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以特色产品赢得发展市场和空间。

受改革开放思潮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贫困地区先前完全依赖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思想观念,渴望追求获得更多的效益、更丰厚的回报、更高层次的发展。人们主动跟进和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优胜劣汰法则,注重标新立异、以无胜有、以优取胜,以特色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争取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贫困地区政府要积极顺应这一要求,努力有所作为。现在,农业由于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属于弱质产业。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市场风险、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县积极围绕“培育特色产业、注重差异化发展”,广泛开展调研和项目可行性论证。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优势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培育特色产业,关键要从本地优势资源中筛选优势品种,从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注重差异化发展,扬长避短,努力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经济亮点。经过严密论证,我们从本地优势资源中选取了适应性强、经济效益好、销售有保障的烤烟产业作为做优农业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进行培植和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桔柑和猕猴桃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突出烟叶生产做优农业”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和发展烤烟特色支柱产业,加快烟叶产业提质上档和优势潜力挖掘,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5.5万亩,产量12万担,实现烟叶税收1800万元,烟农收入突破1亿元,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

三、借助品牌效应,发展朝阳产业,着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提质增效上求实效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将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融合的新型产业业态,具有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等特点,极富开发潜力,被喻为二十一世纪的“无烟工业”、“朝阳产业”。

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经济落后、地理区位偏僻而保存下来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最大的潜力资源和最宝贵财富。目前,依托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贫困地区的彰显生态效应、促进生态文明的主要渠道。其一,可以保护生态文化资源和环境。其二,可以彰显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满足和适应人们对生态环境、文化盛宴和自然和谐的需求。其三,可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拉动贫困地区三次产业的调整、发展和升级,加速生态文化资源潜力开发,加快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贫困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互动发展。

工业经济态势篇8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化两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50-03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湖南省建设“四化两型”、维护洞庭湖流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中部崛起新支点、提高湖区人民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覆盖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及长沙望城区,共25个县市区,总面积4.64万平方公里。洞庭湖区域包括岳阳、益阳、常德3个地级市,24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5%,总人口1 55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9%,2011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 964.4亿元,占全省的21%。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四化两型”,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经济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但是,过去人们对如何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不科学,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洞庭湖生态恶化、资源枯竭、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1825年前,湖总面积约为6 270平方公里,1983年的时候仅剩2 691平方公里。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1.5亿吨。想要发展经济,却由于开发不当。破坏了绿色生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地区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环洞庭湖区具备形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一是环洞庭湖区根据地理位置,具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人类活动的关联性的特点,尤其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客观要求在一定区域形成的特定经济功能区。二是近年来,环洞庭湖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进展,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区际、城际交通联系便捷。环湖经济联系与协作日益紧密,经济特色和优势已经凸显。三是为了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寻求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赢,环洞庭湖区三市之间联合和协作机制已经形成共识,迫切需要政府作为主体,从中长期发展规划层面加以决策和协调。因此,树立统筹发展理念,确保环湖地区可持续发展,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打好洞庭湖这张湖南最响的名片,争取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三)增强发展后劲、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显示其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但这种优势只是潜在的,不是必然的。如何变潜在优势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态经济。根据2005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关于洞庭湖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洞庭湖区蕴含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还会大幅提高。因此发展洞庭湖区生态经济,有利增强湖区经济发展的后劲。环洞庭湖区是国家商品粮、棉、油最集中的产区之一,也是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环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不畅、供电能力不强、水利排灌设施陈旧、血吸虫防治不彻底、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比较普遍,湖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环湖区农业人口超过1 000万,分属渔民、苇民和农民,其民生问题十分突出。他们以渔为生、以船为家,基本上没有上过学,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半原始生活。散居在湖中小岛上的湖民,难以享受到惠农政策,农村低保、医保、就学、就业等政策很难得到落实,难以感受公共财政的温暖阳光。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推进环湖经济的跨越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民生。

洞庭湖区域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8万元、2011年人均财政收入为0.24万元;长沙、株洲、湘潭三市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4万元、2011年人均财政收入为0.7万元;洞庭湖区域与长株潭区域之间的差距极为明显。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统筹安排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共赢发展,跨越发展显得非常迫切。

二、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具备的条件

(一)农产品保障功能优势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基地。2011年,湖区三市粮食总产量占全省335%,棉花产量占894%,油菜籽产量占532%,苎麻产量占867%,茶叶产量占476%,水产品产量占503%。

(二)生产要素供给优势

洞庭湖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3 000多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总径流量的1/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4倍。矿产资源十分富有,其中岳阳的矿建材料储量占全省约8 0%,常德市的金刚石、磷、石煤、石膏等矿储量居全国首位,益阳市的锑矿占全国的1/5。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占全省的225%。土地供给功能也非常突出。

(三)生态安全优势

洞庭湖作为全国最大、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净化池和生态前置库,维系着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是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栖息着5种国家一类保护鱼种、7种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际濒危鸟类,还直接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据专家估算,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每年在290亿元以上。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调蓄湖泊,素有“长江之肾”之称,担负着调蓄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洪峰的任务,对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防洪和水生态安全保护具有战略地位。

(四)产业支柱优势

洞庭湖区域是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泰格林纸、洞庭水殖、正虹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业等一大批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洞庭湖区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十分厚重,除了久负盛名的岳阳楼、君山岛、桃花源、屈子祠、桃花源外,还有平江起义纪念馆、常德会战纪念牌坊等红色和战地缅怀地,任弼时故居及纪念馆、周立波故居等名人纪念场所,澧县城头山古城、临湘市的佛教圣地五尖山等文化遗址,联手打造洞庭湖生态旅游圈已初具规模。岳阳石化产业已是湖南屈指可数的年产值过千亿的产业,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产品的加工进一步精细,已成为湖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

洞庭湖区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麻、茶、果、菜等的生产基地,农产品丰富但经济上不发达,普遍存在着脱贫致富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如果按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去就地开发,势必造成对农业资源的大量索取,导致农业环境更加恶化。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现代生态农业,不仅使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且会使农民收人不断提高。

设计和实施适合本地特点的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洞庭湖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洞庭湖水量大,自净能力强,水质条件好,其近周系河湖物沉积的广阔平原,沼泽土层深厚肥沃,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茶、麻、猪、鱼、禽等农产品大型生产基地,也是生态农业开发的宝地。洞庭湖区地域广阔,水土资源丰富,既有大面积的平原湖区,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还有一些靠近城市的郊区。应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比如在湖区水域地带,应以养殖型模式为主。由于平湖区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水塘星罗棋布、沟渠交错纵横。农户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水面资源和充足的作物副产品原料,除了传统的养鱼、喂猪、种菜、栽果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诸如发展特优水产、饲养草食性肉皮毛兼用动物,更新水果蔬菜种类和品种,开发物质和能量转化等新项目上。

只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实施适合本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围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几品主导产业,形成产、加、运、销产业链,农、工、商一体化,将产品优势发展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推动洞庭湖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产业集群

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集群污染等问题。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工业产业集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主要有几种:一是横向联合,从竞争经济走向共生经济。它包括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间的横向耦合、废弃物交易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二是纵向闭合,从链式经济走向循环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产品和废弃物在其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三是区域耦合,从厂区经济走向园区经济。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空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向区域外的零排放,保障区域生态资产的正向积累、国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效的正常发挥。四是社会复合,从部门经济走向网络经济。企业将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生态服务和能力建设的功能融为一体,为辖地和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宜居环境。

从岳阳的实际来看,岳阳形成了汨罗“再生资源产业产业园”模式、泰格林纸“育林—造纸—废纸回收”一体化模式、中石化长炼、巴陵石化、华能电厂等大型企业“清洁生产—三废回收—循环利用”模式、“热电联厂”模式,这些循环经济的工业模式给我们启示.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工业产业集群必须构建产业生态链,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要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美化结合起来,要在沿湖大力发展生态工园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健全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突出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

(三)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业

1.要突出区域联合,综合开发湖区生态旅游经济。现代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产业,一个地区旅游业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既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状况,也取决于“区域”观念的确立,即能否开展地区联合,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走一条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道路,即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环洞庭湖”这个区域为立足点,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路子,建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环洞庭湖旅游区”,确保湖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岳阳要利用“名楼、名水、名城”的特点,重点完善和发展岳阳楼一君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常德要利用山、原始次生林的特点,重点完善和发展桃花源风景名胜区、花岩溪风景旅游区等。各地区的旅游项目要尽量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要突出资源优势,创造区域的鲜明生态旅游特色。洞庭湖区的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古迹名胜为重点,尤以“水”、“古”为优势。要发挥这种优势,突出其山水秀色与文物古迹相融汇的景观特色,建成长江旅游带乃至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游湖、访古、赏鸟的旅游区。“游湖”以洞庭湖、南湖、团湖、汩罗江为重点,开展水上旅游娱乐活动如赛龙舟、赏荷等;“访古”以岳阳楼、君山、桃花源、玉笥山为重点,要有计划地修复一些重要景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赏鸟”以东洞庭湖、花岩溪为重点,有目的地开拓一些新的生态旅游项目。

3.要开发开放,构筑“环洞庭湖生态旅游区”优势品牌。要内联外引,所谓“内联”,就是要在洞庭湖旅游区内,实现区内资源优势互补。避免建设项目互相雷同,搞开发互相攀比;“外引”,就是要充分利用洞庭湖旅游区周边著名旅游风景区的品牌优势,主动参与更大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联合推销运作,在强化整体优势的过程中,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针对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洞庭湖生态旅游区是湖南大旅游圈乃至长江中下游旅游带大格局中的一个点,为了充分发挥湖区资源优势,使其成为这个大格局中的旅游“亮点”和辐射中心。

(四)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宜居生态城镇集群

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是当今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的两大动力。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我们根据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乡统筹,留住一湾水,增添一片绿,建设宜居生态城市集群。

首先要把城市发展与优化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集约城市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环洞庭湖区城市化进展明显,但仍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城市集聚带动作用不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境与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目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速,未来数年内洞庭湖将有数以百万的湖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未来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很大。因此,环洞庭湖区必须把节约、集约、高效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循环使用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型生态城市。其次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要遵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推广农村沼气,开展村庄整治,引导群众自觉改水、改厕、改栏,全面开展净化、绿化、硬化工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城代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集群建设对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极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的作用,按照产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文明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城镇集群。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后危机时代湖南经济发展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16.

[2]迟福林.“十二五”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J].上海大学学报,2010,(6).

[3]曾斌求.对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与思考[eB/oL].价值中国网,2010-09-20.

[4]叶民英.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0,(1).

[5]陈志平.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湖湘论坛,2010,(4).

工业经济态势篇9

关键词:新常态;新疆;经济

1自治区国民经济现状(以上半年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例)

1.1上半年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保持定力,把握大势,多措并举,及时出台《关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从20个方面50条措施上精准发力,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呈现经济企稳回暖,民生大幅改善的良好态势。

1.2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全区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在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作用下,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面临的较大下行压力在短期内仍将难以逆转,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1.2.1工业发展面临石油低速增长、工业效益仍不景气的压力

①石油工业逐月走低对全区工业影响较大。

②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仍不乐观。一是企业利润降幅虽有所收窄但仍处于大幅下降态势。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下降61.5%,其中,石油工业实现利润97.58亿元,下降61.6%;非石油工业实现利润17.61亿元,下降60.5%。二是企业资金周转趋紧,去库存化压力仍然较大。5月末,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已达42.0%。三是企业成本持续增加。受运费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近三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维持在75%左右,今年1-5月,比重高达80.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0%,比上年同期降低5.3个百分点。此外,结构性“招工难”,工费高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1.2.2投资增长面临大项目支撑乏力、资金制约、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等压力

①亿元以上项目支撑不足。②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依然偏紧,投资主体债务负担加重。③投资增长乏力,投资者信心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一是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二是制造业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仍然不乐观。④四个地州市投资呈两位数负增长。

上半年,在全区14个地州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大部分地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仍有4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增长,其中,伊犁州下降34.8%,克拉玛依市下降21.6%,巴州下降19.3%,阿勒泰地区下降12.0%。

1.2.3消费增长面临内需趋弱、消费热点退潮、网购分流等压力

①内需趋弱。②消费热点退潮,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消费热点。③网购对实体店消费分流作用明显。

2新常态下新疆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新常态下新疆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去年11月22日,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新疆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更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常态下新疆经济改革工作的总基调和核心要求春贤书记已讲得很清楚,就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工作的发力方向要集中在“稳、进、改、创”四个方面。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充分认清新常态下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才能解决我们新疆干什么、如何干、谁来干这些重大问题,从而做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否则,可能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2.1.1有利条件的三个方面

①新机遇。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开放新机遇,新疆核心区优势潜力巨大。二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带来政策新机遇,新疆仍然需要保持更好更快发展的势头。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带来的制度机遇。

②后发优势潜力大。消费还有很大余地、新领域还有大量投资机会、“走出去”潜力巨大,在转移富余劳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仍然有很大空间。

③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新疆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新疆经济保持和巩固了上行比全国快、下行比全国慢的局面。

2.1.2不利因素或者说是挑战

①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一是全球经济经济回暖乏力,美国2014年经济增长2.2%,与前年持平;日本陷入“技术性衰退”,全年可能在1%左右;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0;印度已从2010年的10%左右降至5.6%;2014年将是拉美经济增长10年来最低水平,巴西降至0.2%;摩根斯坦利预测俄罗斯将降至0.6%。二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复杂的。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新一轮的谈判未能突破,各种推出新举措和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合作的同时,增加全球经济治理的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全球贸易的进步发展。三是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

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新旧矛盾交织,但经济仍有潜力和回旋余地;新疆经济也面临着下行压力,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转向一位数增速。新常态下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发展绝对水平不够高和老龄社会过快来临之间的矛盾凸显。在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新疆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二是近年来新疆的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改善,但也难以支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开发新疆需要技术严重依赖外部引进。三是资源和环境构成经济增长进一步压力越来越多,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生活在人口集中地区,空气、水、土地承载能力和污染的程度越来越接近极限。开发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和人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新要求之间的冲突。四是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仍然是新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新疆仍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

2.2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新疆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发挥新疆经济开放的巨大潜力,提高向西开放的主动性和引领性,全方位推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改革成为新疆经济最大的动力源,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建立和规范“三个清单”,释放企业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协调发展,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让结构调整成为新疆经济最大的亮点。

二是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紧紧抓住投资不放松,通过投资引导结构调整,有效释放社会投资潜力。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努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高度重视投资拉动。

3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下阶段,面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需清醒研判,又需提振信心。要狠抓各项既定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经济运行调控,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1抓政策落实,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落实好,指导和帮助企业掌握、运用、享受有关政策,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并且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提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化解各类负面影响,防止苗头性、倾向性、局部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3.2抓工业调控,谨防工业生产再度下滑

相关部门要紧抓石油工业的排产与计划落实情况,对212家未开工企业跟踪调查,查明原因,通过帮扶和分类指导,促使其积极开工生产。同时要密切跟踪工业生产态势的变化,狠抓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生产和调度,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切实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技改专项资金和融资担保机构作用,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力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3.3抓项目进度,谨防投资支撑动力减弱

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仍处在投资拉动阶段,保证必要的有效投资仍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企业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建设项目进度。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开创新疆经济发展新局面首先要用发展新思维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疆经济新常态。再者在新常态下开创新疆经济发展新局面要牢牢抓住新疆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持就业第一,持续在改善民生上用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传统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态势篇10

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有竞争就有胜负,就有输赢。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我们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目的是争取“双赢”。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来源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对于“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发了7个“一号文件”;工人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弱势地位仍然是各种政策的聚焦点;个体工商户虽然还没有提上理论研究的日程,但个体工商户在活跃市场、解决就业、稳定社会中的作用,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中小企业问题,政府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2年6月29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样,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综合研究,就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基础;把这个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2、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具体对象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第一,前者具体是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后者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或生活状态;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第三,前者与后者有个转化过程,当工人失业、农民流离失所、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破产关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降落为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所以研究前者目的是为了创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避免前者“降落为”后者的可能性,研究后者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这也是社会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研究意图

第一,从基础理论上说,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为重建社会经济学做准备。西斯蒙第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学的奠基著作,可诞生之日起就不为社会主流观点所认同。时间过去差不多200年了,社会经济学仍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主流社会的研究视野。社会经济学的尴尬地位除了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偏见之外,主要还是社会经济学自身的缺陷。其一,西斯蒙第不应当把社会经济学归结为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西斯蒙第他始终如一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主张“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他为社会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可是,他把劳动人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社会不公平待遇看成是社会再分配或社会福利问题,他居然说“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就为社会经济学向福利经济学方向发展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也是这样,从英国经济学家与改良主义者霍布森开始,社会经济学的要求就被淹没在福利经济学的内容里面了。其二,社会经济学不应当总想改造经济学。无论是西斯蒙第,还是霍布森,总是一个劲地对经济学评头品足,总在“纠错”,总想“力挽狂澜”,改造经济学。如此一来,既不能正确评价经济学的功过,也失去了自我。客观地说,一门学科只能有一个中心,现代经济学对国民财富增长极其办法开展研究,这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从主观上讲,几代人形成的固有观念和知识框架结构,那能说改就改。所以,学科分离是势在必然,社会经济学应当有自己的确定的研究对象和适合自身对象特点的研究方法,再也不能“越位、错位”,干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到目前为止,社会经济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一个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我们研究方向的定位是“边缘学派”。“边缘学派”与“福利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是发现或设计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平机会;“边缘学派”与“帝国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分析解剖妨碍人们“清休”、影响人们安全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是要对形成物欲横流、以强凌弱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反思。

第二,从社会实践意义上说,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制度基础。这种关联关系,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了解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着力点,就能看出来。

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一是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面临的新情况。非均衡、非平衡发展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这种经济运行状态在政策上的反映。可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演变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就是吃“政策偏饭”。“政策偏饭”,再加上各种违规操作,经济就向着两极分化的畸形方向发展了,主要表现就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二是GDp增长翻番目标面临的新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00美元以上,从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可是,从科学意义上说,人均GDp目标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实践中的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偏离可持续发展目标却越来越远了,主要表现就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三是发展理论面临的新动态。当展理论研究出现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新的动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多目标多方面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中心的增长观;发展从对进步的关注,扩大到对发展引起的问题和代价的重视;从单一的地域性发展模式到作为世界性现象的发展观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发展科学理论宝库的新奉献。

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着力点通过比较才能说清楚。主流经济学从新古典开始(19世纪前后),研究问题的着力点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福利经济学着力点是研究国民收入再分配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公平、合理地切割“蛋糕”;以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为对象的社会经济学,起着力点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力求探索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历史发展不再以牺牲穷人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为成本。这种探索与“帕累托改进”相通,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相通。

如果占总人口80%以上的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得到改变,并能获得平等发展机会,那么这个群体不但能组织生产自救,还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成为“中等收入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稳定的强大柱石。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历史地位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近代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被彻底“边缘”化了。

1、农民——现代文明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业文明,农民被征服、改造、剥夺的状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所谓原始积累”写得就一清二楚,社会主义国家的农民是不是被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国外不讨论。我们中国自己,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分析一下城市扩张机制以及反过来看城市对农民的态度就明白了。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市人口需要扩张,这些没有问题。那么中国城市人口是怎么扩张的呢?中国城市以严格的户籍制度为基础,通过高考制度把农村的人才扩张到城市来了,通过义务征兵制度把农村的强劳动力扩张到城市来了,通过“民工潮”把农村的能人(民工买一套房子就可变为城市居民)扩张到城市来了,这就是中国城市人口的扩张机制。结果农村成为向城市输送人才、能人、强劳动力的基地,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滞留农村。

城市怎么对待农民呢?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不提了,就说现在。先看看我国最发达地区广东省的农民工:广东省总工会2005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76.3%的进城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他们的生活成本却达到每月500元左右。调查还表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13.2%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63.2%的人没能攒下多少钱。客观地说,这种征服、改造、剥夺的方式还比较“规范”、比较温柔,看看全国各地的“政绩”工程,干活的众多农民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倒贴,据《2004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截至2004年底,全国建筑领域历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是332亿元。至于政府倒卖农民土地,从2000年到现在,单就这一项就赚9300亿人民币。这种政策,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的话来说,“实质是用低廉的价格对当地老百姓生存和社会保障条件的剥夺”。

农民成为现代文明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是形成这种社会关系的各种原因,以及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2、工人——社会“劳资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工人在社会“劳资矛盾”中是否处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亚当.斯密有过明确而又十分深刻的分析,现在情况是否有所变化,因不是我们的重点讨论内容,暂不置评。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劳动力市场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买方市场。因此,从总的方面看,中国工人在社会“劳资矛盾”中处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也将维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所以涉及到某地某时具体企业的“劳资矛盾”,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海尔类型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海尔原来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存在“劳资矛盾”;后来海尔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劳资矛盾”出现了,随之海尔内部成立了“职工持股会”;据目前获得的资料,在整个海尔集团内部,“职工持股会”处于矛盾双方的支配地位。与海尔相似的企业还有浙江的横店集团,横店集团叫社团所有制,进入横店集团的社会成员都享有所有者的权利,横店集团总裁对社团所有者负责。另外一种情况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比较规范的操作办法是这样,企业总产中,政府初始投资部分为物权,扩张部分为产权,产权是物权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历年的沉淀,所以国有企业净资产在与社保部门处理好退休和将要退休职工的问题之后,就由国资部门与企业职工按照一定比例分割,国有部分再由企业职工出资买断。

第二,江苏华西村模式内部工人的地位。江苏华西村模式在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具有普遍性。华西村模式原本是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招收了大批的外来工人,外来工人除了工资之外,没有其他权利,所以这样的经济组织内部的“劳资矛盾”实质是一部分劳动者与另外一部分劳动者的矛盾,外来工人处于矛盾双方中的被支配地位。

第三,典型的私有制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不管是大型私有制企业,还是中小型私有制企业;无论是自我生长发育起来的私有制企业,还是非“国有化”过程中改制后的私有制企业,通称典型的私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内部工人在“劳资矛盾”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第四,典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典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诸如电力企业、石化企业,也就是完全由政府投资兴办的企业。判断典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就如同判断典型的私有制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一样地简单,因为典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内部工人没有所有者所拥有的管理者任命权、重大问题决策权、利益分享权三项基本权利,所以说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判断典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一方面受意识形态的束缚,社会还莫名其妙地把国家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有制等同起来,意识形态代替了理性分析;另外一方面是国家前几年通过“抓大放小”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3、个体工商户——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介绍,我国个体工商户1999年是3160万户,从业人员是6240万人;2004年是2351万户,从业人员是4587万人。无论是6千多万人,还是4千多万人,在国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却没有受到社会的应有重视,至少在学术理论界是如此。

说个体工商户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无意用文学语言进行夸张描述。我们通过学术检索,研究个体工商户的学术专著只见到时宪民先生的《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工商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另外就是一些零星的调查个体工商户的实证分析了。

4、中小企业主——风雨飘摇中的小资产阶级

中小企业主是经典意义上的小资产阶级。《共产党宣言》把社会的阶级构成区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其余叫“中间等级”,风雨飘摇无疑是指中小企业主在革命风暴中的不确定地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虽然对“中间等级”分得更细,描写得也更加生动具体,总的来讲还是对他们在革命风暴中不确定地位的刻画。现在搞建设了,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等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用风雨飘摇来描述目前中小企业主的生存状态仍然是切合实际的。

前面的分析文章多次提到,在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业革命时代里,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生产力的内涵;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资产阶级征服农民、改造农民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就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帝国主义征服、改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是基本的国际关系。所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等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基本理念。征服和改造的价值观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崇拜大、羡慕大、追求大,成为时尚。就是现在,人们还是认为,集中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跨国公司或“航空母舰”才是实力的象征,他们把社会化生产与大生产画上了等号,所以把企业“做大做强”几乎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施政纲领,“又小又弱”的中小企业除了考虑充分就业时想到它之外,平时不会进入人们视野之内的。可以想见,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小企业主心中无数、六神无主就很自然了。另外一方面就是自身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人说,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是实力经济,这话有道理。中小企业主和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被“边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分散、孤立地生存和发展方式,不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所以经受不住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

三、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指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原生态是指他们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谋发展方式;其新生态是指他们在不改变独立性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方式组合起来,以群体的方式求生存谋发展,具体是指农户经济联合组织、工人作为劳动力参与条件的职工持股会、个体工商户组合和中小企业集群。(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的研究现状

1、农户经济联合组织的研究现状

中国是研究农户经济联合组织的大本营。农户经济联合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中国农民发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面对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而又创造的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与巨大活力。

2、工人作为劳动力参与条件的职工持股会的研究现状

工人作为劳动力参与条件的职工持股会,实践中有,比如海尔职工持股会就是这样的组织,理论上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因为学者们只知道美国企业中职工以个人掏钱为条件的职工持股会,所以就把海尔职工持股会的基金叫做流失的国有资产。

从理论上说,企业的职工持股会可以划分为以“物”为本的职工持股会和以“人”为本的职工持股会两种模式。美国企业那种职工持股会,因为职工的股东身份是自己掏钱买的,而不是以他的工资收入作为股东身份的认定依据,所以这种职工持股会就是以“物”为本的职工持股会。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职工的工资既是劳动力维持自身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本钱,也是职工对所在企业投资的本钱;任何企业,只要招人,那个人的工资就是他投资的本钱,他就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就是企业的股东;这种职工持股会就是以“人”为本的职工持股会。

3、个体工商户组合的研究现状

什么是个体工商户组合?成都市荷花池市场是典型的个体工商户组合。成都市荷花池市场,是成都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所属的大型商品综合批发市场,于1986年建成并营业。经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占地0.6平方公里,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规模,拥有服装、纺织品、针织品、鞋类、小百货、玩具等十二大类商品的专业市场,有近3万个注册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年成交额55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运作规范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是全国十大贸易市场之一。个体工商户组合研究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

4、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只有10多年的历史。“集群”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英文版。中国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有仇保兴的《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王缉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和陈雪梅等人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2003)。

(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的学理基础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原生态与新生态的关系,就是要素与复合体的关系。系统科学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复合体特征与其要素相比似乎是‘新加的’或‘突现的’”。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可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集聚经济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就是一种集聚经济,可以给他们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2、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科斯1937年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阐明,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机会主义等导致市场活动主体交易费用增加,节约交易费用就成为企业组建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能起到“企业”一样的作用,降低交易费用。

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有利于技术创新。熊彼特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思想,他在书别强调,创新的前提是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就创新的前提和氛围而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的优越性是任何大公司所无法比拟的,美国、欧洲发达国家70%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就是证明。

4、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有利于社会稳定。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是竞争,竞争使社会充满活力,但又使社会不稳定。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公司制度可以缓解市场经济内稳定性差的弊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原生态,出生快,死亡也快,无法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有自己的活动基地,有自己的品牌和广阔市场,稳定性一点也不比现代企业制度逊色。

(三)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的社会意义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是这个群体融入社会的最有效方式。黑格尔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即历史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为成本。这种“罪恶”历史的存在固然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谋发展方式则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内因。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既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又代表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不但会逐渐废除不利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制度、习惯和观念,而其新生态又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社会必将恢复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原本就是社会脊梁、社会中坚的崇高地位。

2、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为“彼此适应、相互提高”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开了先河。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具备企业集团的社会功能,但形成机理不一样。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以频繁交往、信息不对称偏差极小为纽带。所以,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成员之间,其新生态组合体之间,肯定有矛盾,肯定存在竞争,但是,由于实力的原因,使得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成员之间和组合体之间不可能有“征服、改造”别人的优越感和野心,相反,“彼此适应、相互提高”才是他们力量的源泉。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为“彼此适应、相互提高”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开了先河,不是因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成员们是什么先知先觉,而是命运使然。

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为经济周期微波化趋势开辟了新的渠道。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市场不确定性和劳动者队伍贫困化趋势双重作用的结果。市场不确定性的直接结果是产销不对路,劳动者队伍贫困化趋势的市场反映是需求不足,矛盾尖锐化时便是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周期有可能由过去的大起大落走向微波化,决定的因素是市场不确定性和需求不足的缓解。现代信息社会一个汽车高速公路和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再加一个通讯技术的个性化特征,市场不确定性问题基本得到缓解,需求不足矛盾突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缓解需求不足矛盾的办法,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终究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范畴,资金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劳动者自己即期消费的转化,三是富人的捐赠,资金来源有限,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缓解需求不足矛盾的作用就十分地有限了。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能遏止劳动者队伍贫困化趋势,不但可以避免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社会弊端,而且需求不足顽症就有了根治的可能,经济周期微波化趋势就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四、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价值诉求

我们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只在强调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要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对富人只是羡慕并渴望富,而不妒忌和仇富,这当然是指正当、合法经营致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对公权有期盼,但不存在奢望,因为他们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不需要特殊照顾;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充分理解,而不需要怜悯恩赐,因为他们的动机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不再含有肮脏的血腥味,而不是觊觎多切割一块“蛋糕”。

(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主张机会均等,反对政策歧视

目前社会环境对每个市场活动主体是否机会均等,是否存在政策歧视?以我们这次社会调查的事实为例。四川乐山市五通桥一家加工汤圆粉子的中小企业,面临一个困境:收购农民的糯谷一次性地积压资金几十万元,怎么办?对农民,不能打白条,有合同;向发展银行贷款,银行不借;企业信誉不好?在同一行业中,该企业是农业部在全国认可的两家“绿色食品”之一。这里明显地存在着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因为过去国有企业收购粮食时发展银行就提供低息贷款。

再看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我们调查的每一个企业,内部分配制度都拉开距离了,他们都很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他们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知识就同物力资本一样,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智力是一种投资。所以在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过程中,当国有资产从中小企业退出之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自然就成了企业的老板。我们排除“”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之外,应当承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问题在于,在企业中下苦力的所谓“蓝领”的地位应该怎么确定?

千百年来,“苦力”没有权利、没有机会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即便是按照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知识需要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投入,所以是资本,那么“苦力”的能力就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积累、不需要投入,就不是资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大资本”,没有问题,“苦力”是“小资本”的身份社会总该承认吧?!

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苦力歧视交织在一起的“三重歧视”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不断恶化的要害所在。

(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主张操作公开,反对幕后交易

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公开透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经济运行机制的幕后交易,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受到深深的伤害,而是把整个社会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反对幕后交易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呼声。问题的关键在于,几亿农民所在的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所谓“天高皇帝远”,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既无法公开、透明,也无法监督是否真正公开、透明。“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成都市蒲江“土地整理”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十分宝贵的范例。

所谓“土地整理”就是在农民自愿、政府支助的前提下,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由公司在科学规划和符合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内的人居、土地、道路设施进行重新组合和提升的活动过程。该项目共规划并建设成了“柳溪小区”、“彭河小区”和“李营小区”三个现代化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蒲江“土地整理”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农村人口也能公平地享受物质、文化、精神成果,这为城乡一体化探索出一个新路子,也为今后进一步科学地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积累了经验。其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土地整理’,不但使农民感受到什么是规模经营,什么是集约生产,而且为他们组织起来实现各种联合,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和契机,也为在农村实现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公开、透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主张分配公正,反对无偿剥夺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人们开始认真反思过去那种财富增加靠牺牲子孙的利益(非可持续发展)、靠牺牲社会的利益(负外部性)、靠牺牲劳工的利益(血汗工资制)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当共和国的总理亲自出面帮助民工讨工资的事情出现后,唤醒了理论家们的社会良知,站出来为中国劳动者不公正待遇打抱不平。可是,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又站出来抽象地谈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学界谨防在“鼓吹增加工资”的同时唤起平均主义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