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8:32

儿科护理技术篇1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儿科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43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1-01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1]。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创伤小,疗效好,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优势,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以下介绍几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儿科的应用。

1穴位贴敷

1.1目的及取穴。

1.1.1敷脐疗法用于肺系疾病症见咳嗽,咳痰以肃肺化痰;用于脾胃系疾病症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以理气和胃;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改善小儿自汗、盗汗症状。取穴:神阙穴

1.1.2中药外敷助于退热。取穴:双侧内关穴

1.1.3中药外敷改善小儿遗尿症状。取穴:双侧涌泉穴

1.1.4冬病夏治有助于温阳利气,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

1.2操作方法。

1.2.1根据不同病症遵医嘱将中药研粉过筛,取适量药粉用醋(脾胃系疾病用姜汁)调成糊状[2],均匀摊于大小合适的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

1.2.2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清洁局部皮肤。

1.2.3用敷贴将包好的药物贴于穴位上。

1.2.4观察敷药处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不适。

1.3注意事项。

1.3.1摊药厚薄均匀,大小适度。

1.3.2贴药通常保留4小时,如有红肿、瘙痒不适症状,及时停用。改善遗尿症状于晚间睡前贴药至晨醒起床。

2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2.1目的及取穴:通过使用定向透药治疗仪,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推动力,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深入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病变部位,达到消炎止咳,解痉止泻的目的。取穴:肺系疾患取双侧肺俞穴[3],脾胃系疾患取神阙穴。

2.2操作方法。

2.2.1正确取穴并清洁穴位处皮肤。

2.2.2根据不同病症取药液于贴片上,每帖约2.5ml药液,将贴片贴于穴位上,并连接电极片。

2.2.3打开电源,根据小儿年龄设置使用参数,按治疗键开始治疗。

2.2.4观察询问患儿感受,对热的反应和局部皮肤情况,防止药物过敏和烫伤。

2.2.5治疗事间为20分钟,结束后取下电极及贴片,关闭电源。

2.2.6清洁局部皮肤,整理床单元。

2.3注意事项。

2.3.1使用时必须有护士或家长陪在身边。

2.3.2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烫伤等现象,如出现丘疹、明显发红可用肤轻松软膏外涂。

3中药保留灌肠

3.1目的:将中药汤剂自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通腑泻热、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用于高热患儿助于退热及泄泻患儿症见便稀伴粘液,有或无腹痛症状。

3.2操作方法。

3.2.1将煎好的中药汤剂去渣凉至适宜温度(退热剂凉至室温,止泻剂凉至39―41℃),倒入灌肠袋内并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约30―40cm[4]。

3.2.2取左侧卧位,臀下垫治疗巾,抬高臀部垫小枕约10cm。

3.2.3肛管前端,排气,关闭灌肠袋开关。分开臀部,暴露,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4],左手持肛管固定,右手打开灌肠袋开关,将药液匀速灌完,关闭开关,拔出肛管,卫生纸轻压。

3.2.4指导家长将两侧臀部靠拢,尽量保留药液达1小时,至少30分钟。以达到药效。

3.3注意事项。

3.3.1灌肠前协助患儿排便,灌肠液一次不超过100ml。

3.3.2灌肠时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影响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刮痧

4.1目的及取穴:刮痧治疗有助于发热患儿退热。取穴:大椎、双侧曲池穴。

4.2操作方法。

4.2.1协助患儿取舒适,正确定穴,检查刮痧板。

4.2.2将刮痧油涂于穴位处皮肤上,手持刮痧板在选定的穴位上从上至下刮拭皮肤,单一方向(6岁以下患儿可用术者食指、中指指腹进行刮拭),刮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红色充血瘀点。

4.2.3清洁皮肤,安置患儿。

4.3注意事项。

4.3.1刮痧手法正确,用力均匀适度,勿损伤皮肤。

4.3.2刮痧后饮温开水一杯,避免吹对流风,3小时内勿洗澡,以防复感风寒。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搔抓。

以上几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儿科被广泛应用,另外还开展了中药雾化,中药外洗,捏脊等技术。指压人中、合谷穴用于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缓解抽搐症状。其中穴位贴敷,因其无创,能明显减少患儿痛苦且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应用范围广泛,被患儿和家长高度认同,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一项中医传统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章亚成,戴新娟.实用中医护理学.临床护理篇[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6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3

儿科护理技术篇2

【关键词】护士素质;护理质量;儿科

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业务面广、技术性强,医院感染控制要求高,无菌操作要求严格等特点[1],儿童患者在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更不是成人的缩影,故不能单凭成人的护理知识来解决儿科患者的护理问题,儿科护士除了热爱本职工作,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儿科护理专业素质,如此才能做到尽职尽责,胜任儿科护理工作。

1科学管理、人人做好小管家

护理工作绝大部分是管理工作。每个护士都是一个“小管家”,儿科护理也同样离不开管理,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生儿相关疾病诊疗仪器的增多,多功能监护仪、各种电子仪器的应用,给儿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人、财、物只靠护士与总务护士是不可能管好的,只有人人参与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儿科病房的管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2]。如治疗护士对各类仪器的一级保养;责任护士(组长)整个病房的头皮静脉穿刺;护理班对眼部、脐部、肛门等护理;书写护理文书等单项进行全面负责就是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能力,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工作的忙乱,甚至影响儿童的诊疗效果。

2耐心细致的病情观察

儿科患者的诊疗、护理和抢救要求分秒必争,只有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才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即使是年长儿,也因限于理解能力与观察力的不足,而不能正确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观察病情的技巧十分重要,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从中察觉病情变化。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细致、准确,时间就是生命,不贻误时间、不贻误病情,是病情观察的主要原则;其次,观察病情时要十分认真、仔细、不遗漏、不忽视病情变化的任何细小环节;遇急危重症患儿时,抢救人员的到位,药品、抢救器材的准备,抢救中的配合,抢救中的各种技能快、准、轻、稳的应用,为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四勤”即眼勤、手勤、嘴勤和腿勤,积极主动,在保质的前提下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3过硬的技术,扎实的基础

儿科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工作原理,简单故障的排除以及维修保养知识,避免人为损坏,以延长使用寿命。要做好儿科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除了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关心体贴患者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要求对各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要以娴熟的技能完成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其技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小儿患者血管纤细,脆弱,活动度大,患儿又因恐惧哭闹而不配合,给穿刺带来困难。儿科护士必须熟悉头皮、肢体、躯干各部位静脉的名称、位置、走向以及血液循环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穿刺时,要结合不同患儿的血管特点或生理变异,看清血管走向,摸清其深浅粗细,然后选用其长短,大小及斜面均适宜的针头进行穿刺,要求部位恰当,目标准确,动作稳、准、轻快,力求一针见血,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和患儿的痛苦,尽量避免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引起的不良刺激。并不断加强三基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并发症及转归,了解常用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可能引起的不适。

4掌握儿童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能力

儿科护士除了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按年龄段分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全面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身心状态,运用各种新技术及健康宣教,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主动与医生、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完成治疗、护理,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支出。

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技能,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外,还必须学习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还要了解艺术,美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对患儿施行全面的、优质的身心护理,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技术篇3

[关键词]小儿外科;护理;手术室;安全;专科培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3(c)-0189-04

thestudyofestablishtrainingbaseaboutpediatricsurgeryoperativespecialistnurse

LanGRongrong

operationRoom,tianjinChildren@sHospital,tianjin300134,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atesthenecessityofpediatricoperatingroomspecialisttraining,trainingcontentandtrainingtype.proposetheimportanceofoperatingroomspecialistnursetraining.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clinicsurgicaldepartmentsfurtherdivision,pediatricoperationspecialistnursingisrequiredtobeimprovedatthesametime.nursingcooperationisaveryimportantprocessduringtheoperation.itisakeysteptocompleteoperationcooperationsmoothlywithgoodcommandofspecialistknowledgeandwellknownwiththesurgicalprocess.thereforetheprofessionalteamcultivationandestablishmentisveryimportantduringthisprocess,especiallyinpediatricsurgerynursing,whichcooperatedwithtraining.

[Keywords]pediatricsurgery;nurse;operationroom;Safety;Specialisttrainingbase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开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全社要求整体提高医疗质量,细化医疗服务项目,与之相适应的是临床手术科室逐步从综合手术科室向细化的专科手术科室分化的趋势[1]。目前国内各大儿童专科医院逐步将小儿外科专业进行扁平化改造,进一步成立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新生儿外科、心脏外科、整形外科、胸外科等十几个亚专科科室,外科各专业的专科化设立要求手术室护理专业化的需求应与之相适应。目前来看,外科手术专科组的设立是推进手术专科化发展的需要,是对手术室专科手术护理配合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将来临床手术护理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出路[2]。日前卫生计生委提出我国培养专科护士的背景和意义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促使护理人员在专业发展方面期望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目标;二是减少护理相关的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和家庭护理、专科护士门诊,减少住院治疗,降低医疗费用,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3]。条例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护理人员在专业发展方面期望更高的目标,这也是专业化护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符合卫生计生委倡导的专科护士培训体系,各地区纷纷建立专业化护士培训制度[4]。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将为各级医院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并以此大力推动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5]。因此,这项工作推广势必会提高我国的专科化护理水平,在护理事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尚没有成立小儿外科专科护士培训体系,多数手术室护理人员选择在成人医院完成手术专科护理培训工作,这是目前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儿外科手术专科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可以改进手术安全性,提高患儿的诊治护理质量;在我国目前的临床医疗工作状况下,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成立小儿外科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更显出其重要性。通过这些年参与小儿外科手术室的临床护理和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小儿外科手术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手术护理配合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医院的状况是大专科、小综合医院,每家儿童医院临床科室设置齐全,手术室是综合性现代化手术室,涉及和服务的临床手术科室较多,外科部设立10几个科室,还有ent,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都需要手术间来完成日常手术工作和急诊手术。再有手术中心下属的内镜中心承担肠镜、支气管镜和胃镜手术,手术配合护士应具有相应的内镜消毒技术和内镜设备调试技术,手术所涉及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逐步开展,精密仪器增多,分科较细且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传统手术方式是通科配合,护士不固定专业组,随意配合各科手术,护士全而不精,专科配合不熟练,容易影响手术质量[6]。近年来,各个手术相关科室开展新手术种类比较多,目前我国已有综合医院的小儿外科广泛开展daVinci机器人手术的报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更多的机器人手术器械将进入中国各大儿童医学中心,精密仪器的管理、维护以及保养,纷纷提出是否可以配备专科护士配合手术以及手术相关器械的准备工作。某些临床科室主任在进行复杂手术前点名要求某位护士来参加其手术配合工作,这些日常的工作需求,要求医务人员改变传统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这些临床日益增长的需求[7]。众所周知,手术配合顺利,手术团队各级医务人员心情舒畅,手术完成好,时间短,效果好,势必给患儿减轻围术期痛苦,降低医疗费用,这也是全社会的普遍要求[8]。在这个前提下,提出专科护士培训的必要性;固定专业护士,固定手术台,这样模式的推广也有助于已经固定专业的专科护士的学习和进步。从目前天津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护士参加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以来,可以看到学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基础知识水平和临床专业技能水平,手术配合更趋于智能化,人性化,这是参加专科培训的优势所在[9]。同时,也看到参加成人大外科的专科培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培训设立教学科目涉及到儿外科专科知识缺乏,尤其是在儿童医院出来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其小儿外科专科特点突显其特殊性;参加成人医院的普通外科专科培训,其儿外专科知识提高不足,她们需要更符合专科知识的儿外科基地手术专科培训,这样的培训才更符合儿科临床一线需求。诚然,专科护士的成长需要时间,除了本专业的知识的积累外,其专业特长形成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专业的高级手术护理配合者[10]。

2儿外科护理专科化成立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经济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状况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医疗上的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还是相对较低。重视妇幼保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这也与目前提倡的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的基本国策相吻合。建国初期从零开始,各省市先后都建立了综合性儿童医院,并且通过儿科医疗系的教育制度集中培养儿科人才,充实了各个儿童医院的各专业。目前我国设置儿童医院的地区很多,除去、海南外,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儿童医院,有的省市不止一家儿童医院,在国内达到一定规模的儿童医疗单位已有60多家,都有培养小儿外科专科医生的能力。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儿外科专科护理配合没有成立与之相配套的培训体系,儿外科手术专科护士的培养目前仍挂靠在成人医院外科进行培训工作,而没有一个专门面对儿科手术护士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日常工作中,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主要是护理部独立培训,手术室R祷な砍ぃ专科组长,高年资护士组成的培训小组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入科后的护理配合培训;而内容一般采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操作示范等培训模式;但是护士长的专科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专科化程度不高,难以全面剖析专科手术特点及配合原则,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手术专科护士的护理配合实践活动。而随着外科手术专科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专科护士配合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儿外科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特点,要求开展专科护士培训之路势在必行[11]。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各专业组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要求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应该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适应。建立小儿外科护士培训基地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小儿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和珍贵性,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以及目前的部分家庭可以有二孩的政策出台,儿科手术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需保证手术不可以有丝毫的怠慢和闪失。因此,借鉴国外专科培训的经验[12],将实施的专科护士培训制度设立在有培训能力的儿童专科医院内进行,这些培训工作对于提高小儿外科围手术期安全性非常重要,希望各主管部门给与极大关注。

3呼吁成立小儿外科护理培训基地

目前儿科医生较为匮乏,儿科医院建设投入不多,儿科医护工作环境差,许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儿科专业进行工作,而对于儿科医务工作者社会要求高的现状是我国的特殊国情[13]。既然政策方面已逐步体现出重视儿科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出建立儿外科专科护理培训基地的重要性,并希望尽快付诸行动,成立儿外科护理培训基地[14]。目前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都是围绕成人医院的护士培训体系制订的[15]。所有的专科护士培训计划都是按照成人外科的需求进行规划和授课的,日前提出的外科专科护理培训大纲,这份培训大纲是为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加强医院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的培养[16]。大纲中在手术配合和护理操作技术方面提出基本目标要求如下:手术常用无菌技术;手术安置原则、方法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常见手术麻醉配合;微创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的配合技术;手术中器械、物品的清点核对;手术标本处理;手术患者抢救配合技术;麻醉后恢复护理;手术室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相应的小儿外科相关专业的护理培训大纲,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要求;小儿外科相关手术有其特点,与成人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配合有诸多不同之处,因此建立相应的小儿外科手术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要求势在必行。小儿外科与小儿内科的分工如同成人内科和成人外科分工一样,应该同属于二级学科,都有独立的专科培训体系,尤其是新毕业的护士更应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后方可进入儿科工作[17]。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儿科专科护士的培养标准中,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内容与要求,轮转科室到参考文献都没有涉及到小儿外科的专科护理培训内容[18]。可以设想在成人外科培训3年的并获得执照的医疗护理人员在基层医院进行小儿外科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是对3亿儿童极大地不负责任。因此,成立小儿外科的专科护理培训基地,为儿童医院培养更多的专科护理人员,更好地服务广大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4关于小儿外科专科护理培训内容的思考

小儿外科目前国内已经成立培训基地,作为小儿外科培训基地,直接接受医学院毕业生,独立开展小儿外科专科培训;有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儿科医院也应设立儿外专业护理专科培训,接受专科护士的培训计划。也应该有专门的大纲和要求,作为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专科培训内容应与小儿外科相关疾病进行修订并制订出符合小儿外科特点的手术护理培训内容[19]。具体手术专业护理培训内容要求如下:

4.1专业授课

包括小儿外科疾病的介绍,常规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合并症的介绍;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手术护理配合和更好的辅助医生完成手术非常必要[20]。其他方面知识培训应包括小儿常规手术的消毒范围以及铺巾方式,各种手术的配合技术,物品的准备和特殊要求,腔镜手术的准备和配合要点,腔镜设备一般故障排除,腔镜器械的清洗,保养方法。本专业最新发展状况和动态,人体相关的解剖学及病理学知识。

4.2操作技能培训

小儿外科有其特点,包括胆道闭锁手术,闭锁手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尿道下裂手术,肾盂积水手术,食道闭锁手术,先心病手术,脊髓拴系手术,癫痫病灶切除手术以及食道裂孔疝手术都是非常专科的手术,其围术期管理有其独到之处,无论是手术器械的准备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成人手术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这样的专科技能培训非常必要。另外还有专科特殊的摆放,专科特殊器械的使用与配合及规范化培训,正规的手术配合示范,建议设立专科专人进行培训[21]。

4.3特殊器械准备使用常识

小儿外科特殊手术配有非常专科的器械;例如胆道探子,细小的瘘管探子,特殊的拉钩,扩张器,电刺激仪,脑积水引流管,特殊的直角钳,4mm以及更细的腹腔镜操作器械,随着经脐单孔腹腔镜操作的临床广泛应用,对于专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提前调试手术所需器材以及术中配合的精准性。每个手术的需求不同,因此要求手术准备时应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避免手术过程中寻找器械造成不必要的等候时间。特殊器械的保养和使用基本知识讲座,特殊物品的使用,邀请各个器械和缝线厂家来院进行讲座,增加专业知识[22]。

4.4临床医生参与授课,加强与手术医生交流沟通

安排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参与授课,讲解各专科手术特点和注意事项。在专科基地培训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手术或有特点的手术,应在结束后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评,提出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关键步骤和关键器械的使用,避免下次手术出现同样不愉快的问题[23]。

5小结

小儿外科手术室专业护理培训工作旨在更好地为临床一线服务,建立手术室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对于年轻护士的成长过程非常必要[24]。从目前的专科培训过程中已经得到益处,临床上提倡专科化培训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手术室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转化人员专职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专科护士培训小组针对护士的基本情况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对专科护士进行标准化培训,使护士掌握全面的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成立专科培训小组形式使医护之间配合相对固定,专科护士对本专科的手术方式、特点、医生的习惯和特殊要求也更为熟悉,尤其是儿科疾病的讲解更符合小儿外科专业的特点。手术护士都在成人医院进行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参观和学习的手术都是成人常见的手术,例如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乳腺癌手术等,这些手术在儿童医院缀跏强床坏降模许多手术方法和手术配合回到儿童医院都无法套搬,也无法复制。但是护士专科化培训本身还是有其优势所在,专科化培训可以在某些层面上进行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每个人的讲评工作给每个培训人员增加信心,更好的投入到将来的工作中[25]。参加专科培训计划调动了每个学员的积极性,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也全面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将专科护理效应最优化,使专科手术配合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26]。实际上,成人外科短期培训+小儿外科的专科化培训,这种多渠道的专科培训计划同样有助于小儿外科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儿外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保证患儿围术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兰宝惠.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现状[J].天津护理,2014,22(1):87-88.

[2]戴红霞,林爱贞,刘新莲.国内、外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415-418.

[3]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4]李华,竞慧根,钟华荪.专科护士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69-71.

[5]FreedGL,moranLm,DunhamKm,etal.Capacityofanddemandforpediatricnursepractitionereducationalprograms:amissingpieceoftheworkforcepuzzle[J].Jprofnurs.2015,31(4):311-317.

[6]吴岚,刘春英.手术室实行相对专科化管理的体会[J].天津护理,2007,15(2):109-110.

[7]袁建红,陆云,王艳.探讨手术室专科护士能力的培养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29-1730.

[8]丁玉辉,饶红,朱翠容.手术室专科护士分组培训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3):326-328.

[9]李亚洁.对我国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

[10]张冰,孙敏,易昌华.小儿外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89-90.

[11]刘洪坤,王书强,刘洪华.手术室护理定位和规范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C):73-74.

[12]panellaJJ.preoperativecareofchildren:strategiesfromachildlifeperspective[J].aoRnJ,2016,104(1):11-22.

[13]吴欣娟,曹品,贺茜.培育专科护理队伍加速护理学科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8-10.

[14]郑琼,胡丽君.小儿外科护理人员系统岗位培训及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12,12(1):67-69.

[15]吴菊芬,华皎,谢晓颖,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8-29.

[16]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17]徐月娥,钟伟娥,曹玉可,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在手术室新毕业护士培训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69-71.

[18]王彩云,赵学红.手术室设立专科护士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62-864.

[19]Calistia,mazzoniG,FloccaG,etal.promotingmajorpediatricsurgicalcareinalow-incomecountry:a4-yearexperienceineritrea[J].worldJSurg,2011,35(4):760-766.

[20]马运苗,李安玲,赵惠敏.国内外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5,9(3),1029-1031.

[21]JamesHe,macGregortL,postiethwaitRa,etal.advancedregisterednursepractitionersandphysicianassistantsinthepracticeofpediatricneurosurgery:aclinicalreport[J].pediatrneurosurg,2011,47(5):359-363.

[22]nortoneK,micheliaJ,GedneyJ,etal.anurse-ledapproachto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acollaborativecountpolicy[J].aoRnJ,2012,95(2):222-227.

[23]潘丽芬,谭淑芬,梁安靖.应用医护合作培训方法提高骨科忽视的实践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193-196.

[24]KlingbeilC,SchiffmanRF,ZiebertC,etal.transitionofexperiencedandnewgraduatenursestopediatrichospital[J].JnursesprofDev,2016,32(4):198-204.

[25]刘锐,石秀杰,宋艳,等.手术室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8):823-825.

儿科护理技术篇4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坚持出院患儿电话随访,做好病情随访、健康宣教、意见反馈。

儿科护理技术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护理;纠纷

【中图分类号】R-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55-02

1纠纷发生原因

护患关系特殊:儿科护士面对的患者是小儿,致使护患关系不仅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还是护士与患儿家长的关系。

1.1护理人员方面

①服务态度和工作欠缺: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忙,特别是冬春季节,门诊输液人数剧增,同时还要面临许多危急症抢救,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护理需求,但护士数量普遍不足,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些都会加大护士工作压力,产生工作疲惫感,没有个人工作成就感、工作态度消极。护士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未把“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对待患儿及家长缺乏耐心、对患儿漠不关心,这种态度使家长很难信任与配合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②缺乏护患沟通:由于儿科病床周转快、床位使用率高、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做各种处置,与患儿家长沟通时间少,对家长的询问解释不到位,不能及时向家长提供疾病和健康教育,对一些特殊操作和药物应用及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护士不能主动及时的与家长交流。有的家长因患儿患病,情绪不稳定,要求苛刻,稍不满意就指责护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导致护患之间产生矛盾,如果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就会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③护士操作技术水平欠缺:在护患关系中,技术性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也是维系护患关系的纽带。护理技术操作欠熟练,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是引发护理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部分患儿营养过剩,给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便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实习护士在患儿身上练技术。部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聚焦在专业和技术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紧急治疗和护理过程的仔细观察孩子,检查并不严格,违反护理实践为护理出错或失败,导致护理纠纷。

④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如未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各种护理记录没有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各种知情谈话护理文书没有及时签字而导致护理纠纷隐患的存在。

⑤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护士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缺乏工作责任心,护理措施不到位,未严格落实好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发生护理差错,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患儿及家长方面:患儿家长往往在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住院时间长、经济花费多的情况下产生诸多不满,而在患儿住院治疗过程中,护士是直接执行者,又是与患儿及家长接触最多、最密切者,从而把矛盾转嫁给护士,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1.3社会方面:人们对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够了解,社会偏见认为患方是弱势群体,医院一旦发生纠纷甚至护士遭受暴力,依旧会同情患方。一些媒体在未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的不真实报道,误导大众,使医院陷入被动,损坏了医院声誉。

2预防护理纠纷发生的措施

2.1转变护理服务观念:要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和理解患儿及家长,进行“换位”思考,努力体会患儿家长在给患儿诊治时的焦急心理,处处为患儿着想,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操作,赢得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

2.2提高护士专业素质:由于患儿不会准确诉说,家长的叙述有时也不完整、不细致,无法表述清楚,这就不仅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慎独”精神,还必须具有专业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起到为护理工作查漏补缺,协助医生对患儿的诊断治疗,避免纠纷发生的作用。此外,儿科护士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努力练就“一针见血”的静脉穿刺技术,得到家长的认可。并不断学习进取,更新知识,在儿科护理专业领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已更好的方式护理患儿,促进患儿健康。

2.3加强护患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护士们举行的各种沟通的机会,获得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孩子和父母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加强病房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身心变化,及时反馈患儿有效信息,应用倾听技巧了解患儿家长的感受,有时也可用幽默或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让患儿及家长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及重视,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前,含蓄给予预警信号,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以便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

2.4加强法律意识: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应主动学习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明确哪些工作自己可以独立执行,哪些工作必须有医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及时的处理及执行医嘱,及时、准确、规范地完成护理记录,严格按照护理质量规范实施护理,以免发生法律纠纷。

3讨论

近几年来,儿科医疗纠纷的发生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许多纠纷或多或少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针对儿科如何更好的防范护患纠纷,笔者通过观察认为,只有更新护士的服务理念、提高儿科护士专业素质、加强护患沟通、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有效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让患儿获得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秀香.现代社会基层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4)

[2]吴玉霞,刘赛平,胡玲,邓丽.中山市基层医院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儿科护理技术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隐患;对策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8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61-01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孩子生病,家长都会非常着急。为了把自己孩子生病的痛苦降到最低的限度,于是他们对医院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而产生的护理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儿科病房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比较特殊,更容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如何在儿科病房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护理,尽量减少和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就显得十分重要。

1.儿科护理纠纷存在的隐患

1.1服务态度差:在儿科护理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护理纠纷是因为服务态度差而引发的。由于儿科临床护理任务重、工作繁锁,在接待患儿及家属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有时会表现得对病人语言生硬,不够热情、解答问题不仔细、不及时、漫不经心,语言不严谨,使得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引发护理纠纷。

1.2技术不熟练:护士做股静脉穿刺抽血或静脉输液时,如果穿刺2次或3次以上或不能一针见血,患儿或家属可能会因为不满而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患儿在生病就诊时,家长都希望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假如因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和不过硬而不能及时实施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甚至使病情延误,这些都是患儿家长所不能容忍的,极易发生纠纷。

1.3对护理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因为儿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在进行有些操作时,如注射、插管、穿刺等,患儿因自控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所以经常哭闹、显得烦躁。有时候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不理解,也会心情急躁而不配合护理工作,甚至会出现责问以及谩骂护理人员的现象。

1.4收费问题:由于高科技诊疗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医疗服务性收费的改革,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在住院期间,儿科患者的医疗费用通常是由护理人员去催缴,家属因此极易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及误解,从而使得护理纠纷发生。

1.5护患沟通障碍:虽然儿科的工作量大且工作琐碎繁忙,但护士应该真诚对待地每一位患儿,忌用命令式的、生硬的言语来敷衍患者及其家属。假如接诊的护士语言生硬、态度冷漠、工作漫不经心,患儿和家长痛苦之外又会多生疑虑,当护士的语言行为不能实现患者对其角色的期待,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就出现了障碍,为护理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由服务态度差在儿科护理中引起的纠纷有很多,首先我们要求护理人员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而要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观念,逐渐加强医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其次,医院还要制定“首问负责制”,对患者提倡微笑服务,要热情和蔼,多关心。要求全院职工一起遵照执行;另外,在全院各科室之间,可以定期进行“承诺服务”、“优质服务”的评比活动,并与经济挂钩,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2.2提高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为了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各护理人员应通过不同方式的培训来提高儿科护士的专业技术操作及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情绪及心理的不同反应,护士应该注意患儿的主观症状及身心两方面客观征象,深刻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作用及副作用,对儿科临床的先进的检查技术以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等都要熟练掌握。如果某人反复操作失败,应该及时向病人或家属道歉,做好解释工作,并立即调换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操作,避免激发护患之间的矛盾。

2.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儿科的健康教育应该以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可以采用书面、口头、录像带、CD盘等多种各样的形式,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患儿疾病特点、儿科的工作性质、治疗护理要求等,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配合护理工作,减少因为不理解、不配合而造成的护理纠纷发生。

2.4收费透明化:科内应该设置日清单,每日将每项花费一一列清,对于病人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应及时、耐心地给予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院内应该设置触摸电视,患儿的家长可以随时查询费用的使用情况,这样不但减轻了病房护士的工作量,而且也方便了病人。

2.5加强护患沟通:护士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改善服务态度。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病人误解和疑虑而引发纠纷,要与家长建立友好融洽的护患关系。此外,护士人员要保持举止文雅,服饰大方、整洁,表情温和,让患儿和家长觉得容易接近,给其一种信任感,尊重和理解患儿家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注意履行告知义务,同时在病历上及时记录患儿家长的态度、意见和要求,遇到重大问题要向上一级部门及时报告。

3.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将给儿科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儿科护理纠纷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每一位儿科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而且还应该熟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各种护理纠纷,严格按照医疗常规进行操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护理纠纷,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要加强责任心,多为病人着想,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加强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护患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来避免或减少护理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波,马小钰.浅谈儿科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医学,2003,27(9):697.

儿科护理技术篇7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具体如下。

1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因素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构成复杂,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且人员集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人员因素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操作不规范,仪器使用不当,工作不到位,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协作能力差,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进行某些护理操作,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易引起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如果心理调节不良,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4技术因素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防范对策

首先,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规范医疗行为,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强业务能力,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多与其进行沟通,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检查并核对腕带,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责任到人,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在床头进行交接,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快速处理问题[7]。

3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3-104,

[2]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68-269

[3]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2010,16(19):143-144.

[4]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16(1):23.

[5]赵时敏,徐景秦,籍孝诚,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0,1(22):233.

[6]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2012,34(2):185-187.

[7]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12):57-58.

[8]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5-76.

儿科护理技术篇8

关键词:儿童牙科管理艺术畏惧情绪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91-02

儿童牙科不同于成人牙科,它表现为儿童不合作、紧张、恐惧、焦虑、哭闹、活泼、多动、治疗困难等特点,本文强调管理艺术就是强调人性化的管理,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建特色诊疗环境;提供灵活多样的技巧性的心理护理方法;干预畏惧情绪的产生;提供精湛的治疗操作技术;满足儿童生理、心理需要,令儿童快乐,下文将就儿童牙科的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1环境管理

创建特色的诊疗环境,专设儿童诊室或儿童专区,诊室要求清洁舒适、空气清新,宽敞明亮;充分运用色彩学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诊室以粉色、浅黄、浅蓝色彩装饰为主,以减小过强刺激,有利心情的放松和平静;装饰墙壁,张贴小动物、颜色鲜艳的花卉,以活跃思维,调动积极性;定期变换布置,培养审美知觉,随节日更换布置节日气氛;设背景音乐,播放儿歌;采用儿童专用牙椅;候诊区的颜色尽可能丰富多彩;设视频,播放动画片,设宣传栏,宣传口腔保健知识;设小型游乐场。令儿童牙科充满童趣,减轻儿童治疗时的心理负担,使治疗变得轻松、愉快、舒适。

2畏惧情绪的管理

2.1牙科畏惧症。牙科畏惧症给牙科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儿童的不合作构成诊治疗工作的一大障碍。畏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具有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含义,目前认为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成因与直接不良就诊体验有关(如环境陌生、具有侵袭性、疼痛性操作等);与医护人员不友好的态度有关。就诊中表现为紧张、害怕、焦虑等心理状态,行为上表现为少言、安静、时而合作时而不合作,听到高速涡轮机的尖锐声会胆怯、哭闹、敏感度高,耐受性降低,逃避或拒绝治疗现象[1]。这种抗拒现象尤其容易出现在初诊患儿或者是一些有不良治疗经历的患者,进而导致患儿就诊率和治疗效果低下等。需要对患儿采取针对性的畏惧症的干预管理,同时要注重对患儿的首次诊治效果。

2.2畏惧症的干预。护士助手作为医患沟通的桥梁,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技巧性的心理护理方法,干预畏惧情绪的发生。首先,作为医护人员,要自觉培养良好的素质,待人真诚、友善、耐心、细致、爱心、关怀,待患儿如亲儿,掌握灵活的沟通技巧。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就诊时由于紧张、害怕,他对医护人员的每一句说话都极其敏感[2,3],因此,鼓励、赞扬的话语常挂嘴边,笔者观察到,经鼓励、赞扬的儿童积极性提高,变得勇敢不害怕,患儿踏进诊室护士对其称赞夸奖一翻,会发现患儿对护士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一个亲切的微笑,轻柔地握住小手,患儿会向你投放信任的目光。三岁以上的儿童已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的技巧,积极沟通,对多言的儿童积极倾听,理解接纳,让其产生安全感,对儿童的提问,要以真诚友好的态度,用儿童易懂的语言给予答复,不能粗暴指责,以免增加畏惧心理;三岁以下的儿童,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不要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恐怖的口腔治疗体验[4];对耐受性低的患儿,采用数数形式,告知数十声,即完成操作,或者讲个简短的故事,鼓励患儿坚持完成治疗,让儿童畏惧的器械如注射器、吹干机、涡轮机钻等,给予讲解示范[5]。

2.3重视首诊,提高接诊技巧。接诊护士要尽可能为首诊儿童安排在一个治疗后感觉良好的患儿之后,创造愉快的牙科治疗经历,以避免对复诊的恐惧,对哭闹的患儿,尽量安排到单独诊室,减小候诊儿童的畏惧心理。

2.4总之,儿童牙科最显著的问题是畏惧症,能有效克服和控制畏惧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核心动力是源自于医护人员对工作的热诚和对孩子的爱。

3口腔操作技术管理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患儿,耐受性低,不能长时间坚持张口,有治疗途中突然哭闹的现象,要求医生操作技术能快捷、熟练,护士还应掌握治疗程序,备齐用物、器械、材料,充分运用四手操作,配合默契,操作做到轻、快、稳、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操作。

4消毒隔离制度的管理

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口腔疾病治疗原则,也是安全医疗的保证,因此,所有一次性用品,护士应当着患者(家属)的面前开封,如口腔诊治包、手套、高压灭菌后的高速涡轮机的密封袋、手术包,应和患者(家属)共同检查消毒日期并开封,漱口杯、吸唾管也要当患者(家属)面前更换,所有诊疗器械和物品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和灭菌要求,有效防止交叉感染,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治疗准备工作中来,彻底打消患者(家属)的疑虑,使其积极放心配合治疗[6]。

5小结

针对儿童牙科表现出儿童不合作、紧张、恐惧、焦虑、哭闹、治疗困难等特点,对牙科患儿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技术,包括给患儿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针对性的畏惧情绪管理,口腔操作技术管理,消毒隔离制度的管理等管理艺术的实施,已达到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治疗效果,让儿童享受快乐的牙科。

参考文献

[1]陈晖,汪俊.儿童牙科的行为管理[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7,16(3):154-156

[2]王碧芳.国外儿童口腔科护士工作技巧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7):432-433

[3]刘承.浅谈儿童口腔保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11,5(6):186-187

[4]杨富生,樊淑梅,杨少敏.儿童口腔科医患关系特点[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3):176-177

儿科护理技术篇9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是重点专科建设内容之一,能使护士在专科疾病认识、治疗、护理、康复指导上具备较高水平,使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我院儿童骨科自2008年-2011年,在创建重点专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有关内容,建立重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重点专科护士中医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部级重点专科验收工作,现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总结如下:

1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儿童骨科重点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专科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儿童骨科专科护理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护理岗位职责、人员培训计划及落实考核措施等;每月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技术、学术能力建设

2.1结合诊疗规范完善护理常规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的同时,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科室诊疗规范完善了重点病种护理常规,每年对护理常规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病种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从病人的辨证施膳、用药、情志、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

2.2重点单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并进行评价及制定改进措施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运用于骨伤科护理中。我们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骨折不同分期进行饮食调养,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于临床。根据骨折患儿的身心特点,科室设计并应用了上肢游戏式引导功能锻炼操以提高骨折患儿的康复效果。

每月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2.3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总结专科护理经验,参加部级、省级护理学术会议,与省内外护理同行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对下级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建设周期内与3家医院形成对口支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2010年申报并举办《儿童骨科辨证施护新进展培训班》。建设周期内护理科研课题立项1个。

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1注重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证能力的培训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重点专科要成为中医护理模式病房,必须注重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全院护理人员课时达到100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科室通过讲座、跟随医生查房、中医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本科室病种的相关知识。科室每季度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3.2护理人员专科、专病理论知识的培训科室制定了各级护士护理理论、技能要求,每年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科室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培训计划;专科、专病护理查房每季度1次;专科、专病理论讲课每季度1次;重点专病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每季度1次;专病应用护理技术考核每半年1次。

邀请科内医生专家授课,学习牵引、手法复位的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功能锻炼指导等专科护理技术,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各

种骨科技术操作。

4专科文化建设

重点专科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重视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中医专科文化氛围。

4.1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在病房走廊、门诊候诊区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和适宜儿童的卡通形象宣传栏,介绍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中医药疗效等内容。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教学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儿在娱乐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常识,我们自编了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画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儿及家属翻阅。画册色彩鲜艳,采用卡通图像,加上其父母在旁边的指点说明,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患儿受到健康教育的熏陶。内容有:儿童骨折骨折后的家庭护理,骨折三期不同的饮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各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配合,儿童意外创伤的预防,出院指导等内容。

4.2将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到院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为了达到护理连贯性,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设置医患连心卡,使病人出院后,同样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需求,强调尊医服药,按时复查,以做好康复指导。

儿科护理技术篇10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