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业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8:40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2(b)-0103-0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重大转折,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校企合作,就等于闭门造车[3]。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4]”。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5]”。

1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及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的一项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各不相同,二级及以上医院以专科层次学历为主,中专和本科层次学历次之,硕士层次学历极少;而一级医院以中专层次学历为主,专科层次学历较少。现在岗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层次为主,占半数以上(达55.24%)[6]。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各不相同,二、三级医院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高职高专层次毕业生,一级医院或私立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体检中心)则倾向于动手能力强,用工成本低,性价比高的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较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存在诸如规格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与提高[7]。国家对医学影像教育不同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即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高、中职层次则主要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但不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在大多数三级医院普遍存在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实际上兼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职责的现象,占据了医学影像技术员的岗位,从而导致很多高、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由于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加上其实际需要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难得到满足。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设置并不符合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的用人要求,因而出现了基层医院一方面大量需求高、中职层次医学影像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缺口,另一方面高、中职层次该专业学生又不具备医学影像诊断资质而不能上岗的尴尬局面。

截至到2010年,我国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92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中医学类高职院校43所,综合职业技术院校13所,本科院校开办高职36所[6]。一项涉及内地38所学校研究显示[6],各学校的学制设置以三年制为主(高中起点),少数学校为五年制(初中起点)、三年与五年制合招;2008年在校生总数为10972名,2010全国计划招生学校92所,计划招生8810名,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共750名,其中专任教师431名,兼职教师175名,外聘教师42名,双师型205名(占27%),专职实训教师91名(占21%);生师比为14.71∶1,其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5.59,“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为1∶53.89;所有学校均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超声诊断技术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半数学校对所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满意或基本满意;拥有教学设备341台/套,其中超声仪154台,X线机103台,CR11台,DR7台,胃肠机30台,paCS6套,Ct11台,其他19台;实习单位对该专业实习生的满意度如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刚过半数,分别为52.63%和50.00%,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没有过半数,仅为44.74%。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绝大部分采取的是“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8]。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实训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实训专业设备不足、陈旧,不能充分保障实训开出率或实训质量,影响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专业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建设滞后,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等问题[9]。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已经形成传统放射诊断、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新技术层出不穷[1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经费投入、实训条件等很难跟上医院的步伐,加上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价格昂贵,学校买不起,学校很难真正实现“零距离”教学,招生规模大,生师比失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深入临床一线[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尝试的高职院校较少(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2])。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理论上讲,与兄弟单位――省直医院开展“院校合作”应该切实可行。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属于粗线条的,仅仅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聘请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的临床技师、临床医生授课。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是1∶1,一半实训课在校内实验室上,另一半在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但省直医院向该专业免费赠送或低价售卖给了Ct、B超等一批淘汰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供日常教学使用。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13]。高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的范畴。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岗位胜任力是指一个人经过专业训练后胜任特定岗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笔者认为该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开展“院校合作”

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既要具备较大的影响力,齐全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又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且医院的门诊住院人数不要太多。因此,不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三级医院作为合作医院,尽管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具备前两个条件,但完全不具备第三个条件。二甲医院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2同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好了合作医院后,学校教务处和医院医务科成立合作办学机构,充分明确院校双方的目标、义务和责任,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2.3“院校合作”

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即卫生职业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教指委)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卫生教指委牵头,对该专业进行论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方向)。通过选拔和测评将学生分为三级和二级、一级医院两个专业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比例,对岗位进行逐层分解,建立不同的模块,制订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创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校本教材如《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且校本教材必须进一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职业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要求,如三级和二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与使用,重点开发《影像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教材;一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诊断,重点开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教材等[14]。真正做到“学校围着医院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2.4共同教学

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有机对接。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基础知识课由学校教师完成,教学应本着够用的原则;核心专业课程由合作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技师、医师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实用、贴近临床的原则[15]。

2.5加强共同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共同教学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合作医院技师、医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6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合作医院技师、医师定期在学校开展医学影像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参与合作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并确保其临床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7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主要是医院评价。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实习检查机会,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3问题与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改革“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5]。但是,卫生类高职院校“院校合作”普遍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问题,学校非常积极主动,但医院相对消极被动。为了使“院校合作”在机构、经费和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长效运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和医院的事情,政府应该真正参与其中。目前现状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制订的宏观政策居多,地方政府的具体配套政策较少[16]。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充分协调职能部门(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3.2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

即学校领导干部在医院兼任领导职务,医院领导干部在学校兼任领导职务,这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比较困难,但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做到了。2009年,由萍乡市政府主导,萍乡市卫生局实施,萍乡市卫生学校与萍乡市人民医院、萍乡市中医院、萍乡市二医院等各大医院领导实行了“双向兼职”。学校聘请医院影像科室/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副主任,医院聘请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负责人担任医院影像科室/中心副主任。相当于前者,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3.3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

三级医院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将一些不用、少用、闲置或淘汰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教学,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应该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为医院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

3.4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理论上非常好,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学生的选拔和测评的难度较大,二是三级和二级医院方向由于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存在侵占其他学生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三是可能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竞相涌入三级和二级方向现象。而三级、二级医院尤其是前者需求量有限且选人用人机制相对不灵活,且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占据了本属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一级医院方向需求量大,应该主方向,但一级医院普遍存在待遇差且收入不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设备条件差等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买账,觉得低人一等。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并具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重点强化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在行指委的指导下,与合作医院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核心校本教材,共同教学。真正实践以“合作教学、双向兼职、参与管理、订单培养、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妮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2):142-144.

[2]刘月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全国商情,2013,(15):85-86.

[3]林雯,蒙启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2,(2):136-137.

[4]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2,(1):118-119.

[5]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9-11.

[6]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4-128.

[7]陶言诚.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职教论坛,2013,(23):65-67.

[8]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221-224.

[9]徐纪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93-94.

[10]唐陶富,魏冬云,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04-105.

[11]李敬哲.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1-132.

[12]何伟,杨立明,廖建宏.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9-40.

[13]丁书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9):123-124.

[14]黄宏远,吴利忠,唐红梅.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91-92.

[15]孔祥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3):43-47.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3

关键词: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像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能在新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摆在影像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认真分析、科学研判当前培养的五年制高职影像技术人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给其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一、“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背景

1.医院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医院的影像设备更新很快,这就要求操作者(影像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影像设备学知识,还要对新型的影像设备有所了解,能做简单的设备维护,才能更好地为影像诊断服务;近几年来的医院招聘考试中逐渐加大了设备学知识的含量,显示影像设备学在影像人才培养中的分量日益增加[2]。

2.影像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影像学人才需求量增加

影像医疗器械公司对既具有医学影像知识(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又具有理工科知识(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明显增加,最近几年有不少从事影像设备生产、维护的企业主动联系我校,招聘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这些变化既为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能力本位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思想

能力本位教育是指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教学思想。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二、“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由学校、企业、医院共同参与影像人才培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本教材开发、授课计划实施等各项工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参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影像设备学课程量,要求影像设备学和影像技术学课程量达到1∶1,理论课和实践课程量达到1∶1,在职业岗位设置上,企业岗位和医疗岗位达到1∶1。

2.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由校企双方人员1∶1形式共同完成。

3.开发校本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影像设备学的最新发展,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讲义。

4.研究并制定授课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5.形成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企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1∶1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考核评价体系。

6.培养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教师团队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校专业教师也必须要寻求专业突破和发展,以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1∶1增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水平。

7.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

校企双方1∶1予以宣传和引导,逐渐转变学生、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医院就业”的观念。

三、“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充分调研和准备,学校与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后为华润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办学,开办冠名班“万东班”,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反馈情况,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充实。为了考查“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研究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设置“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1.成立课题小组

小组成员除了影像系主要专业教师外,其他主要是由来自企业、医院、职业院校的影像学专家组成。定期组织研究小组做专题讨论,根据万东班的实施反馈情况,适时对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编写等做前瞻性动态调整。同时,保持与省内外医院、企业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定期做调研活动,始终对人才市场需求保持充足的认识。

2.教学方案实施

具体步骤如下:

(1)课程实施。学校与万东公司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万东实训中心,包括有工频X线机、高频X线机、DR等常见设备,满足了专业课程基本理论方面的教学需要,专业理论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医院设备科工程师承担;定期由万东公司员工讲授影像设备新进展等主要内容的课程,利于学生对影像设备前沿知识的掌握、拓展眼界。在Ct等高端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中,学校把通过政府采购的价值360万的飞利浦16层螺旋Ct一台放置于合作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医院临床使用和我校学生床旁教学使用,医院则将退役的一台Ct捐赠给学校供师生拆装研究以及Ct基本操作,有力促进学生对Ct知识的掌握理解。校内仿真实训、“医院课堂”将企业、医院与课堂教学充分衔接,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3]。

(2)专业实践。为了尽早使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知道以后是“做什么的”,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转变就业观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接触专业不久即进入到影像设备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一般在学期后程统一组织,历时近一个月时间,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文秘等各部门中轮转,与普通工人一起吃住、一起上下班,充分感受企业氛围;为了博采众长,利用地利优势,不仅在万东本部安排学生实践,还会安排学生到南京普爱射线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实践。在企业实践时,教师以公司教学人员为主、学校指导老师为辅,共同负责学生的培训和学习。实践结束后,及时举行总结大会,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分享实践心得[4]。

(3)技能训练。学校对技能训练始终严抓不懈,对围绕影像岗位需求的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三者全面加强。一是抓课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同时实施模块化教学,以任务引领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抓课外,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将学生分组排班,选任“小老师”值班维护实训中心,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指导;三是抓比赛,形成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认识,定期举行校内影像技能展演活动,借此选拔技能水平出色的学生,组织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强化技能水平。

3.修订评价考核体系

既重视学生在企业、医院的实践考核,又重视上岗证的考核,采用校企共同制定的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以“1∶1”的双标准渗透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中。考核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渗透于每个环节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做到“一任务一考核”,让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勤奋,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5]。

4.培养教师团队

(1)加强理论学习。万东团队内的专业教师通过深入研究、组织开展万东班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教师临床跟进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与生产一线的脱节。团队定期组织专题教科研活动,如调研结果的探讨交流、课程标准研讨、万东班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策略等,还利用各种机会请国内高等院校影像学专家来校讲座。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在培训回来后围绕培训内容开展讲座,及时汇报各种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达到“一人培训,全组受益”的效果。

(2)强化专业实践。一是通过组织教师脱产或不脱产的形式深入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如有4位专业教师到万东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接受培训后考取万东工程师证书。二是利用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的机会进行脱产进修学习,形成师生共实践同学习的氛围,实践内容涉及到企业文化、仪器的生产销售、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参加实践学习的人员不仅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在全员体验影像专业内涵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影像人才培养的意义。

5.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对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引导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渗透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要求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都要参与[6]。

(1)宣传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为了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为了学生家长能深入了解专业特点,成立了影像系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让家长深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行情。学校利用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联系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和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实验室建设及校园文化,适时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场所和实训室,强化美好印象,增加信任程度。同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活动等。

(2)宣传明星企业和杰出校友。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和优秀毕业生来校,与在校生开展“就业・创业・梦想”等座谈活动,讲授创业发展的动人事迹;开展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邀请家长们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和家长要解放思想、放远眼光,深化“企业就业和医院就业一样好”的观念。学生在企业实践时,企业人员定期进行企业宣传,包括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待遇、企业发展愿景等,切身感受明显企业的先进理念。同时,将明星企业、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汇编成册,发放给学生作为宣教手册,激发学生的荣耀感。

四、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早期、深度地接触企业和医院,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更为深入,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学生在个性发展上显得更为健康、全面,其果断性、自信心、创新能力上都表现出了优势(见表1)。万东班与平行班相比,明显对企业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对于影像设备生产、销售、售后等流程以及最新的设备发展动向如数家珍(见表2)。在影像设备学的相关几门核心课程中,万东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明显高于平行班(见表3)。因此,在对企业就业的认识上,学生与家长的思想都明显有较大的转变。在医院就业招聘门槛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就业率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正与校企深入合作,拓宽了就业方向密切相关[7]。万东班在企业就业率明显高于平行班,单在医院就业质量上看,万东班学生在二甲以上医院的就业率也明显高于平行班。

2.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养

教师通过万东班教学,与临床、企业一线的带教老师的合作,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缩短与临床脱节,丰富了专业理论。团队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从听听看看到深入接触企业,在企业中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和医院企业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也更为理解,师生沟通更为自然顺畅,这使教师的育人观念有所改变,眼界拓宽[8]。以影像教研组教师为核心,联合专业基础、文化课程教师以及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组建成的影像技术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中共同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课改,共同参与实践,达到专业和基础相渗透,因此,被成功评为南京市职教优秀教学团队。影像系主任姚建新荣获“江苏省职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增强了学校和专业的影响力

我校率先创新办学思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强化影像设备维护技能,以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1∶1”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就业途径,在同行业中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目前,已经有无锡、山东、天津等地的高职院校在借鉴我校的办学思路,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吸取办学经验,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特色而闻名,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通过对业主调查发现,医院、企业对万东班学生的优秀专业素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满意度达到100%,影像技术专业因此获评省级特色专业。

4.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通过深入全面的校企合作,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企业冠名班“万东班”,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学生所参与实践的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在合作中为学生和教师所深入了解,企业也在合作中对我校的学生倾注精力、全面了解,非常有利于其选拔合适的人才。因此,这种深入的校企合作吸引了一些其他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寻求与学校的合作。

5.社会和家长反响良好

在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生动的就业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渐渐转变,医院不是唯一的出路,相当比例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业就业。在企业环境中,不管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影像设备的维护工作,对于拥有影像技术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都能够灵活运用、熟练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工作中,学生对各影像设备的原理、性能清晰明了,使得技术操作更加熟练。多家企业和医院的专家认为,此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就业途径。

五、思考

1.意义

由于“1∶1”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转变了就业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因此,在之后的每届班级中我们将相继开办一个万东班,继续完善“1∶1”人才培养模式。

2.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国家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激励企业能加深与学校的合作,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仍需要有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才能使企业增强合作的需求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获益[9-10]。(2)影像设备学的师资需要加强。由于近些年专业方向以影像技术为主,而设备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专门从事设备教学的教师数相应也少,在“1∶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中显得师资力量不足,亟待加强。(3)万东班学生需作跟进调查。虽然万东班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要高于平行班的学生,但是对于其毕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跟进调研,以便能对“1∶1”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一个更全面、立体、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月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J].全国商情,2013,(15):85-86.

[2]赵汉芬.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医教结合、校

院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

教育,2010,28(4):15-17.

[3]王木生,徐国华,罗志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院

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J].中国医药导报,

2014,11(35):103-106.

[4]李源源,樊娟娟,单政,等.医学技术相关专业校企深

度合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26-27.

[5]尚彩云.高职影像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J].滁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6-28.

[6]陆云升,刘元涛,孙贞超,等.渗透式教学法在影像技

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训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4):52-53.

[7]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J].职教论坛,2011,(12):l1-17.

[8]宋海南,柳立新,刘玮,等.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建设与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4,

(10):152-153.

[9]谢庆彦.校企合作常见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2015,

(9):44.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4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5

1.医教结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师团队的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是最具显著特征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上好本门课,该团队教师注重医教结合,切实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实行院外医教结合。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教师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较长期地实行院外医教结合。一位担任超声技术课的老师一直在附属医院连续上班11年,一位担任放射技术课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本市中医院上班,数名老师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医院上班。

1.2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医学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统一排班值班,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通过临床“大练兵”,提高了处理临床病人的能力,丰富了临床案例,为突出技能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们讲课生动,设计实验、实训更切合实际,达到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教研活动,针对临床需求剖析教材实践性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

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现状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业务活动中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节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点。此时,在制定教案、书写讲稿、制作课件及实时授课等教学各环节活动中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彻底改革旧时课前准备模式,保证了课前准备突出技能,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文件,做到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联系所指导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相扣,保证了所授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该课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训练特征的课后练习题,形式多样且与国家上岗证统一考试接轨,内容切合目前医院发展实际需要。

3.突出临床实训,提高学生技能。

3.1多手段设计训练方案。医学影像技术课特别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多手段训练方案。大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操作性实训,分别采取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小组配对(医生与病人)训练等方式,实验实训时间分为课堂训练、课间训练和周末节假日训练,实验实训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临床实训场所。在执行大纲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增设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如“普通摄影”一章,设计了一百多个摄影位置,印制了书面的操作考核标准、考核评分标准、补训练计划,学生单人进行、人人合格,做到一章一节地过关,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3.2拓展实训场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校内实验室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医学影像教研室整体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为安排学生到本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协调安排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实时操作,效果好。

4.岗前培训,与毕业实习接轨

数年来,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对检测不过关者须补操作训练,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此举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5.利用外部医院资源,提高学生技能

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市内三家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富含实践成分的授课内容与方式促进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弥补了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的实践性教学;外聘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意境,体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同进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二、创新点:该成果的创新点:凸显实践技能特征,教学活动过程各具特色。

1.教师提高技能的医教结合手段有特色:整体医教结合,大面积提高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而该团队教师则重点采取医教结合“大练兵”手段。部分教师先期、分散到市医院及市中医院进行院外医教结合,从2007年下半年起全体教研室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系统排班值班,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参与临床实践,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紧扣临床剖析教材知识点有特色: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临床指导作用。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专业岗位需求及科室用人设置有深刻的把握,因此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教材各章各节知识点,保证了解析出的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层次知识点的剖析,保证了课前准备的突出技能,为授课、实验实训提供了重点。作为设计教案、制定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结合临床实际有效调整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多方法授课,突出技能知识的讲授与操作训练。

3.设计技能考核及岗前训练有特色:促进学生进入临床尽快上岗。数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对重点章节都增设了课间的实践技能考核,单独制表,有技能操作标准,有考核评分标准,有补训练计划,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数年来,在该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4.拓展实训场所有特色:突破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前者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后者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效果好。5.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学生技能有特色:常年外聘医院医技师任教,实践生教学效果显著。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实践性强,教学身临其境,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对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教学提供了弥补措施;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三、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正在不断深化之中

1.已应用情况

该成果已用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个年级八个班级434人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中,经突出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实习后进入角色快,处理病人能力强。去年以来省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5人,地市州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18人,成都市区县医院工作近30人,该专业连年就业率均接近100%。通过医教结合,教师们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丰富了实践性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名教师主持进行了“整体结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成效研究”的研究,并获我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一名教师通过将临床实践的体会与教学联系,撰写的《大型医疗设备mRi、Ct、DSa、DR等检查影像技师诊断意识的培养》一文在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上大会发言交流。多年来常年外聘教师,利用外部医院资源参与教学,教学实践性强,学生热情高;弥补了我院目前无校内实训条件科目(如mRi、DSa)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学生到外院实验实训的条件,拓展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数年来利用外院资源教学,取得了经验,一名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常年外聘医院影像科人员任教的管理体会》于2008年8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大会发言,并获一等奖。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汇集实践教学成果,建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省级精品课程,并已将该成果运用于本专业各班的教学中。从网站上阅读比较及同行专家评价,与国内同课精品课程相比,我院该精品课程在教案设计、课后练习、多媒体授课等方面均突出技能,从内容到形式显现特色。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于2008年10月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学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高潮,按照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解决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达不到使学生临床学习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等问题,各医学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合作"使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我院实施"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做法

1.1我院医学影像专业为全国重点示范专业,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问题能力等认识充分,高标准、严要求,为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影像专业毕业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经费的使用分配上均给予了大力扶持,主动与临床教学实训基地联系,取得了各实训基地领导的支持,从而为"院校合作"共同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1.2临床带教老师要求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学识渊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认同。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此,各医院挑选责任心强、技术好的作为带教老师,每学期医学院影像专业研究室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短期培训,掌握教学大纲,明确对学生临床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3学生方面在新生入校后同教材一起发放我院编印的《医学影像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供学生参考。每学期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均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明确学习目标。参加实践教学学习,要求学生每日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上,每次学习结束前由科室带教老师评定,医院盖章后交医学院留档保存,每学期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4教学评价方面制定"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临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专职教师对学生评价表",建立三方评价机制。①"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用于临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测评。从操作技能、角色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健康评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5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出科前组织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量化测评以提高学习效果;②带教老师从角色认同、情感认知、职业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实践教学学习后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量化测评,既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判断临床带教质量。

2体会

2.1"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与医院零距离接触,逐步适应从学校到医院的角色转变。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等问题。"院校合作"采取全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对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2.2"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临床教师带教基本上是无偿劳动,其带教价值没有在经济上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不高[1]。"院校合作"后,重视了对临床师资的选拔,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规范临床带教老师的准人资格,通过科室推荐、学生反馈、医院考核综合评价,选拔热爱临床教学,具有合格教师素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沟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规范带教内容和要求,达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任务保持一致。

2.3"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书本知识往往落后于临床。大量的临床实例、角色模拟,在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增加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教学更实用、更前沿、更贴近临床,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工作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学习任务中理清思路,找出阶段学习重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2]。

通过"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临床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研究室和附属医院将不断探索、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学习效果,完成学校教育和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优质、实用的高级医学影像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7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8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9

【关键词】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国外已经实行了近90年,培训效果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肯定[1]。2010年,上海率先实施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2014年8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中央7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3]。我国的医疗体制和医学生培养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完全照搬欧美经验进行规范化培训是不适合的。我国的超声医师要求同时兼顾超声检查技能和超声诊断能力,而欧美国家超声检查和超声诊断是由技师和诊断医师分工负责的。在规培教学上,我们必须考虑到自身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医疗体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超声医学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能读懂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最基本的要求,临床医生掌握一定的超声知识和检查技巧,可在床旁及时评估患者状态并结合临床做出合理解释[4]。临床规培医生掌握的超声知识越多,日后工作中得到的帮助就越大。然而,我国临床专业的规培人员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结合现状及现有的带教经验,我们认为对临床专业规培人员的教学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认识超声图像是学习超声医学的基础,临床医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不需要书写超声报告,但是一定需要阅读超声报告,因此超声医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理解诸如“强回声”、“高回声”、“低回声”、“无回声”以及“声影”等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在不同部位出现的意义;要指导学生复习并掌握各个脏器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了解正常组织结构的超声图像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让学生明白超声检查在哪些疾病的诊断价值大,哪些疾病的诊断价值小。比如说,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既方便,又准确,而诊断胰腺占位时则受到腹腔脏器的影响,明显不及Ct检查效果好;再比如说因为超声具有无辐射的优点,早孕期检查安全、可重复,对排除宫外孕有重要价值,然而,超声在骨折、骨肿瘤方面目前诊断能力很低,基本可以被临床医生忽略。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规培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有目的性的选择超声检查,更加深刻的理解超声报告内容,既有助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又节省了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费用。

2鼓励实践操作,注重疾病的综合分析

超声检查水平的高低受两种因素的影响[5],一是超声图像获取的信息量,它与操作者的手法,设备的清晰度有密切关系。二是临床情况及超声图像综合分析能力。超声科带教老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上机操作是每一位超声医生的必备技能,却往往得不到临床规培人员的重视,主要原因是轮转时间短,可能无法全面掌握和学会操作技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临床专业规培人员上机操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操作技巧。在学生上机操作前,带教了老师应该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解除学生的顾虑。检查过程中要规范扫查顺序和标准切面,必要时指导学生进行多探头联合扫查,还要让学生锻炼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边问病史,边检查,边思考,必要时进行简单的查体,找出解释患者症状和支持自己诊断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超声的乐趣。对于疾病的诊断而言,超声检查只是其中的一环,超声科带教老师必须强化自身的临床思维,不能过度神话超声检查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低超声检查的功能,要引导规培人员学习超声检查的同时结合Ct、mR等影像学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临床视角综合分析病情,诊断疾病。

3结合规培人员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当代医疗正在向着尖端化、专业化的放向发展,越是专业化强的领域越需要能够驾驭多门学科的医学人才,才能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如果呼吸科医生掌握了利用超声检查进行胸水定位的技能,在日后工作中就可以在床旁自行定位进行胸穿,不需要等待超声医生出床旁;如果外科医生能够利用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就可以在床旁对术后下肢肿胀的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检查,及时判断有无血栓并进行有效处理;如果产科医生能够利用超声检查判断胎儿有无脐带绕颈,就可以在孕妇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更自信的推荐分娩方式。总之,不同的临床专业对超声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让医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疾病,更加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后的工作。多数临床专业规培人员都确定了自己未来工作的专业方向,因此,在超声科轮转期间,超声科带教老师应该有重点的在相应疾病上进行教学,将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与疾病的临床资料、鉴别诊断及治疗结合起来,既能够提高临床专业规培人员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超声医学。比如说,对于产科的规培医生,可以倾向性的多安排到产科检查患者多的诊室进行学习,心内科规培医生可以倾向性的多安排到心血管检查患者多的诊室进行学习。我院超声检查采取预约制度,因此对于哪个诊室出现哪类疾病有清晰的预判,可以安排规培人员在相应的诊室进行学习,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可以学以致用。建立责任导师制度对提高规培效果有很大帮助[6]。给每一位规培生安排一位责任导师可以保证规培生的培训和学习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我院超声科以往没有责任导师制度,规培生和科内超声医生之间排班没有对应关系,彼此认识但不熟悉,培训效果不理想。2017年开始,响应辽宁省卫计委的意见,我院开始实行规培生责任教师制度,学生与导师之间很快熟悉起来,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临床医生与超声医生间的有效沟通,在二者之间产生的不只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和未来工作的互助伙伴关系,在规培结束后的漫长工作阶段都会对双方带来有利的影响。

4引导临床科室规培轮转人员了解超声新技术

超声检查作为上个世纪后期兴起的检查技术,经历了振幅超声、灰阶超声、彩色超声、三维立体成像以及超声造影等多个阶段,超声检查的范畴逐渐扩大,诊断能力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介入超声的开展让超声医学从单纯的诊断学科变成了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临床医生对超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教育中超声医学教育的比重仍然很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规培轮转阶段,带教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超声造影适合哪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大的浅表病变适合细针穿刺,什么样的病变适合射频消融治疗,弹性成像在不同疾病的诊断中意义如何。让临床科室规培人员了解超声检查手段和新技术,有利于弥补超声医学课堂教育的短板,有利于规培生日后开展临床工作,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了更多选择。总之,对临床规培人员进行各科室轮转是全面了解医学知识的过程,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行业日趋专业化的有效补充。超声科教学应该本着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愿望和目标,提高学生超声诊断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习新技术,开拓新思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静,陈冠民,孟群,等.美国专科医师制度的发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6):33-35.

[2]刘战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112-113,115.

[3]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4-08-26)[2017-03-25].

[4]mooreCL,CopelJa.point-of-careultrasonography[J].nenglJmed,2011,364(8):749-757.

[5]乞艳华,麻妙艳,魏亚娟,等.浅谈妇产科超声教学中的带教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59-60.

[6]霍墨菲,王磊,王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及其改善措施[J].中华医药管理杂志,2015,31(12):917-919.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篇10

超声成像技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应用逐渐改变了现代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医学影像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根本是依赖于断层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之间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现代医学领域向着影响医学买进的重要标志。在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等专业开设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是现代医学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以及影像解剖学教学相结合

在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核心的作用,其决定了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建议采用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以及影像解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人体断层解剖、局部解剖和影像解剖学三结合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局部解剖?榛?础,人体断层解剖为教学重点,影像解剖学为重要补充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正式讲解人体断层解剖学之前,需要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断层标本上的器官结构、位置、形态和周围器官的关系,重点讲解断层结构上各个器官后在各个层面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相应的图像和断层标本进行对照学习。在保证学生充分观察和连续的断层标本以及图形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各个断层结构,促进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向着实用性和趣味性转变。

二、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名优秀的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丰富而系统的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人体断层解剖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各种影像技术成像的原理知识、特性和发展趋势等专业知识,并且还应该具备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等基本专业知识。为此,就需要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对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和教育,委派院校的专业骨干青年教师,到医院和高等学府进修深造摘要:人体断层解剖学是随着Ct、mRi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当代医学领域进入影像医学时代的标识。因此,在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改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坚持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有机整合,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开展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从而保证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最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中图分类号:R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99-01,参加全国举办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培训班,学成回来后让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报告讲解,要求接受学习的专业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通过培训保证专业教师能够准确的为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和超声解剖讲解,同时还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生动的开展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