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0:18

儿科护理发展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才培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因此,儿童的健康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意识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的护理服务也日渐增高,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事业也在逐步发展。

1儿科护理现状

1.1儿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综合性的医院中儿科对于医院整体经济增长作用不大,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某些综合性的医院中的儿科逐渐成为边缘科室,甚至有些医院取消了儿科病房,仅仅留下儿科门诊。在2000年后,很多医院的儿科发展都处于低谷状态,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大量流失和儿科床位的迅速缩减。低年资、高学历、合同制儿科护士流失较多。

1.2护理操作压力大

儿科护理操作较成人护理操作动作更精细,难度更高,如常规的静脉穿刺,头皮静脉输液等操作都对儿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暴力事件高发、收入与付出不相符以及儿科护士缺乏安全感和尊重,导致巨大的工作压力,也是出现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1.3床护比不合理

目前儿科医院的床护比为1∶0.4,国内多项调查研究表明,此配置远不能满足患儿和临床实际护理操作的需求。中华护理学会的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马秀芝在2012年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上传达了目前儿童医院护理协作组达成的共识:目前儿童医院床位与护士的比例≥1:0.5,新生儿病房床护比≥1:0.6。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显示: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与医院的护士总数比例不能低于1∶0.8,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与病房的护士总数比不能低于1∶0.6。“十二五”期间将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

2儿科护理发展的前景

2.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对我国儿科护理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出生率,儿童人口迅速减少,这段时期也是儿科发展的低谷萎靡时期。而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目前儿科医护人员极度短缺的现状,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儿科护理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2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优质化的护理理念。同时护理服务领域已经从医院病房逐渐向家庭、社区、幼托机构延伸,由此突出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将家庭的因素考虑在内,让患儿的整个家庭参与到我们的护理工作当中,既能提高护理质量,也更容易让患儿接受,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儿童保健、康复护理、慢性疾病的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都可以在儿科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融入“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儿享受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这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既能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又能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压力。

3儿科护理教学的改进

《儿科护理学》也是临床护理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校院合作模式都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及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被应用于儿科护理的教学工作中,均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模式的改进对于培养儿科护理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缩短了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时间。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来培养儿科护理人才,应通过多渠道逐步加强儿科专科护士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医学界和教育界联合提出“医教结合”模式,将医疗、护理与学校负责学生健康的医护人员组成“联合体”,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4小结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医院和学校共同合作,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寻求契机,将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疾病的影响联系起来,将护理患儿的工作范畴由医院延伸至社区、学校甚至是家庭,创造医与教的无缝连接,填补儿童疾病治疗与康复中的空白。培养具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和同理心的护理人员。作为现代的儿科护理人员,应熟悉国内外儿科护理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相应需要改进的问题,积极制定对策,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儿科护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很好的满足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易永红,叶天惠,陈锦秀,朱慧云,余艮珍.我院儿科护士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821-822.

儿科护理发展篇2

【关键词】 儿科;低收入;事业;发展

综合医院的发展,儿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科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儿科的收入可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综合医院儿科都存在低收入情况,现就儿科低收入现状做一些探讨。

1原因分析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院职工100%工资由财政支出,独生子女享受统筹医疗,住院费用能报销80%以上,这样家长能做到只要小孩生病就住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取消了独生子女统筹医疗,所有费用由家长承担,只有孩子患大病时家长才想到住院治疗。

影响家长舍不得花钱的原因有:一则自己的钱舍不得花;二则有很多下岗职工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没有钱给小儿看病。(2)受社区医疗服务点的影响:城市虽然小社区医疗服务点多,没有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点。(3)城市虽小,综合医院多,竞争强。(4)国家儿童预防保健方面做得好:做到无病早防,减少小儿生病机会。(5)综合医院儿科使用高尖端仪器设备少。(6)受物价局收费标准的影响:小儿成人一个收费标准,小儿操作护理难度大,并且工作量也大,儿科的创收离不开治疗、护理,儿科的所有治疗、护理都离不开护士,但是儿科护士的很多服务项目属无价服务[1],频繁的配药、续加药物,频繁的观察病情,频繁的处理小儿生活所需,频繁的重复护理、操作等都不能收费。例如,一个难度大的小儿静脉穿刺相当于7个左右成人静脉穿刺,一个一般的门诊输液小儿有时需要护士观察5次左右,如滴管液体过满看不到滴数,输液管扭折液体不滴,胶布离开,小儿哭闹,小儿好动导致输液外渗等,都需要护士一一的去观察处理,这一切都不能收费,导致儿科护士低价格收入,更体现不了儿科护士的劳动价值。(7)儿科支出大、收入少,儿科卫材消耗大。例如,固定一个小孩静脉穿刺部位所用的胶布相当于成人的3~5倍,棉签、酒精、碘酒的消耗相当于成人的2~3倍,配药、加药需要碘酒、酒精、棉签消毒,床单洗涤费比成人多,因为成人一周更换一次床单还是干净的,而小孩一天更换3次床单还是脏的,这一切消耗都不允许收费。(8)儿科病房消毒、隔离、清洁等方面的物品消耗比成人病房多。(9)儿科护理重复性强,但护士的重复劳动没有收费标准,例如,健康教育一个问题一般要重复宣教3~5次,因为儿科健康宣教是针对家长,照看小儿的家长不但轮换,静脉穿剌成功后可能因家长或者小儿自身问题能导致重复穿刺3~5次,护士的技术、服务是无价的,更换针头、碘酒、酒精、胶布的消耗都不能收费。(10)儿科病床周转率快,纸张消耗多,也没有收费标准。(11)儿科水电消耗比成人科室多。

2对策

(1)根据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特殊的收费价格,物价部门制定价格标准时最好要儿科管理专家参与。(2)要把儿科特殊的护理服务作为特殊的商品对待,制定出与成人不同的收费项目,使儿科护士的高技术含量得到体现[1]。(3)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时必须召集儿科护理专家参加,当前医疗护理服务价格主要由物价、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应聘用儿科护理专家参加,根据儿科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劳动强度和所消耗的时间来共同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此外护理服务价格的收费项目应具体明确,根据小儿各年龄阶段所需的服务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收费项目,例如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命体征测量、配药、续加药物等实施项目收费。(4)重复护理的项目允许收费,所有消耗的物品也允许收费。(5)教育儿科广大职工处处为科室着想,人人增收节支。(6)想法开展业务项目增收。(7)医院允许儿科开展儿保服务项目。(8)有计划地开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点,从而保证医疗、护理、服务质量。(9)医院要考虑到儿科的特殊性,工资、奖金分配核算上与成人科室有所不同,以激励儿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招揽儿科人才。

3讨论

综合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儿科,儿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医院的支持。因为儿科的发展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关部门和医院不考虑影响儿科低收入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影响儿科的发展,儿科的发展受到影响也会拖医院发展的后腿。在同等医疗市场下,儿科支出大,职工付出多,但是收入少,职工待遇低,这样体现不了多劳多得,影响了儿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儿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儿科医生、护士严重缺编,人才没有还谈什么发展,同时给儿科主任开展工作也带来了难度,儿科收入低养活不了多的职工,导致医护缺编,特别是护理人员缺编更明显,儿科护理季节性强,护理人员只能维持淡季时工作,忙时一人要当三人用,这样无法保证整体护理到位,保证优质的护理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小儿及家长的一切合理的需要,要想使儿科护理服务获取合理的经济效益[1],所有的护理服务、所有的消耗都能做到合理的收费,增加儿科收入,因此笔者认为儿科低收入现状是值得有关部门与儿科共同考虑的大问题。

儿科护理发展篇3

1、强化儿科护理细节管理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各个医院的护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护理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很多的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细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目前,针对护理中的细节进行强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人员构成来说,其中有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加上仪器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我国医院的护理工作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以及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同时配备的仪器不足,使得护理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就算是极小的失误,也使得护理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患儿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发病急以及来势凶猛的特点,而且由于患儿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很容易引起病变,而患儿本身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因此,会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为了能够保障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就需要在展开儿科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并且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可以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通过具体的实例就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要想使得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并能够将护理质量尽可能的提升,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整合细节,进行细节管理的强化,从而使得儿科护理管理更加的完备。

2、加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2.1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细节化,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相较于成人患者来说,儿科患者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均存在着明显特殊性。儿童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儿科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所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需要和患儿的家属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沟通,如果在患儿出现受伤情况和生病问题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而不致于手忙脚乱,使得患儿的病情加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细节管理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明确了解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避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细小的失误,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得护理的质量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

另外,针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流程进行合理的细节化处理,树立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针对护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使得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尽可能的对护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最大限度的满足患儿与家属的护理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将儿科服务流程细节化,提供细节化的服务。护理人员在做好基本的常规服务以后,还要主动的和患者、医患家属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这样就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患者的护理需求,再结合专业化的护理知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沟通不及时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实现双方的友好互动。

其二,改变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的首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要和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不断的完善儿科护理管理。

2.2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儿科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儿科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就需要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并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和义务培训,灌输最新的护理理念和知识,保证护理人员技术的稳定,能够及时的应对护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其次,还要定期性的组织儿科护理人员学习儿科各种疾病的专业化护理措施,进行定期的考核,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

2.3将规章制度及护理人员考评制度细节化,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

保证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儿科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人员考评制度。所以,要对这两个环节进行细节化管理,以保证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首先,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并不断的对其进行细化,进而为儿科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提高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有计划、有制度的实施。

其次,实行儿科护理动态化监控。在对儿科护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护理质量的动态化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灌输工作人员细节管理的理念,在动态化监控下,及时的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最后,还要对管理制度和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查,用细节化视觉发现工作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和完善,确保儿科护理工作有序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专业化护理素养,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

儿科护理发展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儿科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目前家庭独以生子女为主,患儿家属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护士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小儿的护理要求近乎苛刻,这些都是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在当今强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中职儿科护理教师的紧迫任务。

1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完整的考核体系是对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客观的反馈。提倡多元化的考核,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实践考核采用多站式,由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健康教育组成,以考核护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中应该增加一些如仪表、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整理与分析理论、操作进度等方面细节。另外,研发一些设计性考核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考核项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模拟临床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儿科护理发展篇5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角度;儿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引言

工作价值观(occupationalValues)是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关研究中认为[1],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人在从事工作活动时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对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对社会上各种职业所具有的优势、职业所具有的意义、职业重要性的内心尺度衡量[2]。通过工作价值观的角度,能够使管理者了解属下的工作态度和动机。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而工作价值观的取向不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果产生影响,还对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工作价值观角度下儿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

1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儿科学科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有积极方面的变化,也有消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儿科学科作为综合性医院不可或缺的建设方向,是综合性医院建设的核心和焦点。

1.1完善儿科学科体系

儿科学科体系的组成中有门诊、急诊、病房等,这是儿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的建设,就会造成连锁性的不良影响[4]。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对体系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在门诊定定时出诊,在急诊中为患儿提供专业的诊治,在病房中关注患儿的治疗进展,无疑对患儿的健康带来的促进的作用。同样,护士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会以为患儿服务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从而减少了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纠纷。因此,儿科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发挥高度的责任心会促进儿科学科体系的完善。

1.2优化儿科就诊流程

医院的就诊流程固定,儿科学科的就诊过程属于其中的分支,因此,无明显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发现儿科就诊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如为减少家长的排队候诊,可以设立儿科绿色就诊通道,让家长提前预约,分层挂号,为保证患儿能够及时接受到治疗,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从而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使患儿接受更为便捷的诊疗[5]。

1.3加强硬件设施

建设儿科的建设中离不开硬件设施,儿科的硬件设备是科室发展的基础,但在建设中,要具有符合儿科患者特点的检查和治疗设备,保证患儿在入院后能够节接受有效的治疗。在儿科硬件设施建设中,医护人员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主动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爱护、保养设施,使患儿在需要设施时能够使用。

1.4改善儿科就诊及住院环境

儿科就诊环境和住院环境不仅要符合患儿和需求,还要保证患儿家长使用方便,如儿科卫生间的设置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同时为家长设置相符的设施[6]。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在儿科的部分区域内设置吸引儿童兴趣的设施和玩具,使用液晶显示器为患儿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病房和走廊要有卡通的氛围,色彩缤纷,从而降低患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感。此外,若医院内的儿科医生较少,那么在环境上,要尽量缩短儿科各部门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尽快为患儿就诊,同时,医护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主动为患儿诊治。

1.5优化儿科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

在社会发展中,新的分配形式日趋成熟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标准,但儿科学科建设中,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医护人员需求,这就使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为保证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在薪酬体系方面,医院要进行进行优化,改善增长机制,调整收入结构,使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医疗服务费用水平上,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对医院管理的稳定性,增加了医护人员对学科的认同感,进而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流失。

1.6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儿科学为二级学科,在设置时以重点专科为主,如儿科呼吸、儿科血液、儿科消化、儿科心血管疾病等专科,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从而使患儿就诊具有明辨性,能够提供更专业对症治疗服务。此外,在设置时,可以与当地的病种情况相结合,找出儿科特色发展的方向,走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1.7加强儿科科室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完善科室相关制度,促使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实施。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竞争激烈,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制度要彻底打破,为调动儿科医护人员的机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可建立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使每个医护人员感觉自己是科室的主人。适当情况下,给予科室内医护人员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事业成就感。

1.8加强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中,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和先导,通过科学创新能够提高学科人才梯队的学术水平,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撑,形成具有特色的临床学科和优势。但学科内容的研究中,医护人员要有坚定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发明与发现重要性相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通过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使医护人员掌握临床科研的技巧,使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原始创新在推进[7]。同时,对管理政策进行完善,通过激励措施,建立鼓励机制,使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平台,进行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究,争取“大突破”。学科建设的依托是科研课题,一个学科的水平、知名度是根据课题的水平和后续成果体现的,因此,在学科课题上,要重视科技源头,让课题研究人员树立造假可耻的思想,避免课题造假,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8]。

2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人才培养

医院竞争和学科竞争的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是主体,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在儿科学科人才培养时,将人才的年龄、职务、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学术骨干和年轻的专业人员配合,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儿科人员与其他相关学科人员配合的形成,构建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开拓进取的人才培养结构[9]。

2.1树立救死扶伤意识

在儿科学科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的是患儿和家长,患儿患病后,家长表现出焦虑、急切的心情,若医护人员缺乏救死扶伤的工作价值观念,展现给家长是不尽责的工作态度,不仅导致与家长之间的纠纷,甚至会患儿的病情的救治造成影响。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救死扶伤都是一名医护人员需要遵循和继承的传统。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让医护人员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认识到为患儿服务,以患儿为中心,缓解患儿病痛是一名儿科医护人员的天职。在此过程中,通过历史教育、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10]。

2.2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在儿科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管理,鼓励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在学科建设中,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责任心体现的是一所医院、一个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11]。儿科学科是服务窗口,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患儿和家长舒心、放心,从而使儿科环境温馨。

2.3树立无私奉献的意识

经济浪潮的推动了医院内经济氛围变化,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树立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意识,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工作中牢记白求恩、南丁格尔精神,保持白衣天使的风范,热情、主动的为患儿及家长服务,满足患儿及家长得合理需求,避免进入拜金的胡同。

2.4加强人才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在加强对儿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外,还要重视儿科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特别是对年轻的医护人员教育,使年轻的医护人员能够尽快的成长,在能够独立进行工作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为提高专业技术的业务水平,通过增加与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和进修,引进新的儿科专业技术。

2.5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

儿科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树立大人才观念。儿科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直接的关系,因此,学科带头人队伍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和高的工作价值观念。一个学科只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但可以有其他学术带头人和专项优秀的拔尖人才,为留住人才,医院要从体制、文化等多方面创新,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施展的舞台[12]。以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作为牵引,打破科室界限,优化重组现有学科人才,对现有学科人才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制订学科建设标准,定期组织达标评估,加强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13]。在人才培养中要构建梯队式按时,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设置相应的亚专科,分专业组比如:儿科呼吸、血液、消化、心血管等专科组[14]。保证学科能够持续性的发展,通过梯队人才建设储备人才,培养接班人。加强储备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确保储备的优秀人才基础好、能力强、能创新、有潜力。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技术类人才、护理类人才、药学人才等,通过构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氛围,在学科建设中,逐渐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人员配套的人才队伍。

3结语

儿科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在动力,而人才培养是儿科学科建设的关键、支撑条件,二者结合构成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的建设中,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所医院缺乏人才,学科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缺乏好的学科环境,人才培养就会收到限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层次,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样促进了学科建设。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受到了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当培养的人才具备了相符的工作价值观,就会提升参与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综上,儿科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有统一的工作价值观,进而能够产生促进学科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喜洲,左晓燕,谢晋宇,等.工作价值取向研究现状分析及未来构想[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32-39,61.

[2]宋承旭,李青,李向雪,等.基层医院儿科急诊建设思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36-138.

[3]王昌群,李青,李向雪,等.县级医院儿童急危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现况调查及建设构想[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29-131.

[4]封志纯.我国儿科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2-6.

[5]宋萃,刘恩梅,朱岷,等.多学科整合的儿科专业示教课程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1):1162-1165.

[6]孙文兵,侯月智,张国华,等.县域医院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38-541.

[7]戚豫,谢囡,赵明辉等.从医院的科研课题变化看临床课题产生和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4):241-243.

[8]蒋睿,潘光斌.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5,17(35):171-172.

[9]薛迪,张俊超,白飞,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10]于德香,路永涛,张宝林等.培育医院价值理念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8):61-61.

[11]罗莉.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深化医院文化内涵[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37.

[12]高深甚,陶永琳,高阳,等.综合医院儿科发展新旧模式比较[J].医院管理杂志,2016,(12):1137-1139+1146

儿科护理发展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儿科护理;应用

在临床儿科护理实施过程中,核心的护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同时融入现代化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以高水平、高技术的护理手段为操作指导,尽心做好儿科临床处理的相关工作。临床护理的宗旨及目标就是要保障病患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要,为其提供出更加优质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使其安心治疗、尽快康愈。因此,临床护理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2],从患者的身心需求出发,结合其病情发展和护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深入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以及尊严等方面。

1必要性分析

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始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儿科患者具有特殊性

众所周知,孩子是祖国未来前进发展的根本需要和动力,是家庭快乐的载体,一旦孩子生病,其父母会十分担心及焦虑,因此,会对儿科的临床医护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尽可能处理好每位儿童患者及其家长的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等,避免出现纠纷事件;同时也提供出更周到、更有效的临床护理,以帮助患儿及早康愈如初。在儿科护理中,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考虑到儿童体质较弱、抗病能力较差、药物敏感性较强等特点,重点给予其生理需求,同时给予心理抚慰护理。虽然临床儿科是医疗纠纷经常出现的地方,但在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条件下,相信这种医疗纠纷会大大减少并很快化解,有利于患儿的继续治疗和护理[3]。

1.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在我国医学工作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不仅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医德修养,而且可利于科学技术培训的开展和研发项目的进行,更有助于学习及探讨临床护理工作的系统化流程。这门科学主要涉及了儿童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沟通学等多个方面,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学的整体人文意识及品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推行方法

儿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需要每一位医疗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因此,首先需要提高其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明确护理服务中首要的是患者的利益与需求,其次是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的护理知识、素养等充分运用,以突出人性化护理服务,保证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具体推行的方法如下。

2.1坚持以人为本

因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对其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特别对于静脉穿刺技术、危重患儿的抢救护理技术等;也由于存在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性患者群体,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儿科工作人员编制的不足,常出现三班倒无规律性的生活,使医护人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2.2营造人文护理环境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针对患病儿童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设置兴趣独特的医疗环境,比如可在儿科走廊内放置鲜花、在廊壁及病室内贴些可爱的卡通和动物壁纸、对儿童病房可采用暖色调的墙纸、在院内设置儿童娱乐设施及场所,这些处理对于缓解儿科患儿的紧张心态有很大帮助且效果也很明显。

2.3倡导人性化护理模式

对于儿科患者来讲,护理人员常会扮演多种角色,因其与患儿接触频繁,其言行举止会给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留下深刻影响。所以,不但要求护理人员要扮演好每种角色之外,最关键的是要以高超护理技术和人格魅力来取得大家的信赖[4]。

3讨论

在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对工作人员的激励很大,使其护理观念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实践护理中,不仅更加丰富了儿科专业护理的知识,还增强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完成护理操作,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进而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通过提高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感受,利于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技术,以正确把握患儿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通过听觉、视觉、形体等方面大幅改善临床护理环境;通过人文情操的陶冶、个性风格的领略、内容形式的改进、护理行为科学性的统一,大大促进了我院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前进和发展。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牢固从心理出发,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求,确保促进我国儿科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惠芬.“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积极效果[J].《医学信息》,2014(1):357-357.

[2]叶甫拉•再那里汗,巴合提古丽•塔拉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5).

[3]徐惠芬.“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积极效果[J].《医学信息》,2014(1):357-357.

儿科护理发展篇7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儿科护理纠纷也逐年攀升,一旦发生护理纠纷,不但给医院及护理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也将使病患本身及其家属蒙受极大的伤害与损失。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儿科会细节中存在的各类可诱发护理纠纷的隐患,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纠纷;原因;防范措施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纠纷演变为社会焦点。更有“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之说,医护人员虽担心新条例实施后会使其行医环境更加严峻,但更多的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形成的共识:转变观念、理性面对、加强自律、积极应对。各大医院的各个科室开始着手变革,找寻自身的原因。儿科的临床护理中所接触的病患多为新生儿、儿童等特殊对象,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的直接护理人,更是患儿的康复指导者、代言人。传统的护理理念及意识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在儿科从事护理工作已有多年,现就引发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与处理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院儿科护理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引发儿科护理纠纷的细节因素

1.1护理人员态度欠佳:据资料显示,因护士态度欠佳引发病患家属不满占60%[1],护士人员工作无激情、被动,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儿及家属的要求回应冷淡或置之不理,患儿及其家属得不到尊重与满足,极易造成其对立情绪,从而导致纠纷。

1.2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人员配伍不足,会给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护理人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会严重影响到护理质量与安全性,尤其是儿科护理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发病高峰期,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精力不足、人手不足可造成基础护理工作的缺失,更不用论及细节工作的完成情况,如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输液中出现漏针、拔针、换液不及时等引发的纠纷。

1.3儿科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心理负担重:儿科护理的服务项目多,就算是加药、输液等基本操作也要比成人难度高、风险大。如患儿会因为重新或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疼痛会使患儿哭闹,家属看到患儿的反应后会过度紧张,护理人员也承认着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心理压力,导致护理人员神经高度紧张,如若超越其承受能力将引发护患纠纷。

1.4护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造成护理人员心态失衡:由于某些家属自身素质或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治疗效果抱有一针见血的期望,因此无法客观地对护理人员的操作做出客观的评价,甚至不尊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忽略护理人员所做的努力,挑剔护理人员的工作,以上因素均易导致会人员情绪低落、心态失衡,带有不良情绪进行工作,极易触发护患纠纷。

1.5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繁琐,极易发生服务不全面、观察欠仔细的现象,常规护理后未及时巡房,无法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个别护士态度生硬,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给患儿家属造成恶劣的印象,患者家属因此产生不满情绪而引发护理纠纷。

1.6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未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护理

记录漏洞百出、记录不及时、随意涂改,护士缺乏与医疗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导致纠纷发生后难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再加上护理记录欠规范,无法提供规范的护理记录作为医疗活动的有力凭证,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二、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打造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转变其护理观念:护士应统一着装,大方得体、举止文明,为患儿及其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到患者家属的信任感,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这些隐藏的护理细节,细节决定着护理质量。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护士属于医疗服务群体,就应以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为基本原则,对待病人要有耐性与爱心,工作中可进行换位思考,尽力为患儿着想,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2适当扩充护理人员队伍,增加护士编制:增加儿科一线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合理排班,避免护理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制订如分配、评优制度、提高津贴等激励机制,向儿科医护人员倾斜,以稳定并壮大儿科护士队伍;实行助理护士制度,在儿科中增加助理护士,将如新生儿生活护理等技术性不高科内记账等的工作交由其处理,以便于护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医疗护理上来;实施弹性排班,尽量实现闲时可以歇,忙时有人的排班方法。适当为医院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和经费,以吸纳并稳固护理人员的队伍。

2.3加强护士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硬的业务技能是建立护患之间信任的桥梁,儿科护士必须自主自觉地训练并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临床经验尚浅的护士,更要虚心学习,只有硬的业务技能才能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赞许与认可,才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4规范护理文书的记录:护理记录是护士实施护理活动客观证明材料,其可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依据,也是护理纠纷发生后重要的证据,护理记录要详细、真实、整洁无涂改、及时、无遗漏,我院儿科针对各年龄层患儿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记录要点以作参考,做好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防范因护理记录不当而引发的护患纠纷。

2.5为护士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其减压:尊重护士,医院按要求配备护士数量,避免护士超负荷轮班,提高护士待遇,听取护士心声,开通护士诉求通道,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护士进行减压与放松,采纳护士对医院工作的合理建议。

2.6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医院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医护人员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如在院内网上进行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培训,月末分批进行考试,内容涉及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规范、护理核心制度、本岗位职责等。通过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强化核心制度和本岗位职责,明确了护理人员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护士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2]。

三、总结

由于患儿年龄小、无法主诉病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变化多、陪护多、护理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护理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患儿家属过度紧张、对护理要求过高,护理人员态度欠佳、沟通不到位、法律意识等都是诱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将细节管理引入儿科护理管理,从细节处着手,增强护理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与防范,才能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发展篇8

关键词:儿科病人心理护理被动依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83-02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care)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影响,从而使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常用的方法有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调整环境等,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使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等得到疏导,从而使病人摆脱困境[1]。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有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原则等。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病人一般心理活动规律,根据病人心理需求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科病人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儿科病人来说,其心理护理也与成人与老人心理护理有着很大的不同[2]。

1儿科心理护理特征

儿科病人由于年龄较小,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疾病认识和理解能力较为低下,一般情况下,儿科病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发展与治疗情况的变化密切相关[3]。首先,儿科病人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为低下,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儿科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这就成为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的难点。其次,儿科病人常伴有分离性焦虑和恐惧,由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高,一旦住院,使其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分离性焦虑心理,而且儿科病人对疾病的不适应和对诊疗手段的畏惧,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直接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再次,儿科病人存在交流障碍,由于儿科病人语言发展能力是有限的,在生病期间,很难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其心理状态。此外,儿科病人处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但受到疾病折磨,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儿童往往行为退化,出现尿床、骂人、不能独立进食等状况。

2儿科病人心理护理

2.1疾病对患儿心理护理的影响。儿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家长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程度低,往往在家庭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从而少收躯体折磨和心理折磨,而患儿生病期间,家长对患儿表现出其他时间少有的同情和关爱,并放弃了教育性要求,使患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影响,在儿科病人住院期间,需要遵从护士的要求,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抵触情绪,部分患儿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退化到乳儿被动水平。最后,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对儿科病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使患儿情绪化严重,忧郁和孤独感增强。基于上述因素对儿科病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作为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加强对患儿行为活动以及情绪变化的观察,同时需要对家长提出陪护要求,并指导家长掌握与患儿心理交流的原则,对于患儿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行为,家长不应过分迁就。对于由于治疗需要而限制了自由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补偿性的活动,譬如说,给患儿讲故事,给患儿玩具玩,教患儿进行绘画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患儿得到安抚[4]。

2.2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心理护理。在住院期间,造成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科病人对医院的陌生事物与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在对儿科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当对患儿进行注射操作时,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患儿不配合、反抗、哭闹等现象;疾病对儿科病人带来的生理痛苦,使其内心苦楚万分;治疗操作带给儿科病人恐惧反应,如灌汤、下胃管等。对于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要对患儿表现出爱护,也使家长放心。对患儿的态度应该亲切,要善于引导儿科病人,使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得到缓解,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操作治疗时,应多与患儿进行对话,使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尽量避免采用欺骗手法和恐吓手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要掌握患儿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

2.3被动依赖和行为消退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合理需求,使患儿获得最好的安慰,要注意对患儿自尊心的保护,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以支持和理解,但是当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注意使患儿的依赖心理的消除,使患儿能够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分依赖心理的存在。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热情安慰,使患儿能够树立起信心,尽可能多地为患儿营造愉快、舒适的生活气氛,使患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让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得到缓解或消除。护理人员除了精心治疗和照顾患儿生活之外,还要主要对患儿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对慢性疾病或病重儿童给予心理治疗,指导患儿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3结语

总之,在对儿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使患儿将护理人员当作知心朋友,使患儿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儿科病人及时诊断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1):254-256

[2]p.Kamtsiuris,e.Bergmann,p.Rattay,m.Schlaud.inanspruchnahmemedizinischerLeistungen[J].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2010(5-6):177-179

儿科护理发展篇9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儿科;纠纷;满意度

本文研究分析了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先将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现有护理人员16人,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0名。临床护理人员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5.12±2.42)岁。学历水平如下:本科及以上学历4人(25.00%),大专10人(62.50%),中专2人(12.50%)。

1.2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儿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下所示。

1.2.1规范护理

医院儿科应该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到护理操作有章可依,提高护理操作和护理管理的规范性。儿科临床护理的管理制度,应该全面覆盖岗位责任、护理安全、日常细则等内容;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检查,严格监督,及时纠正护理操作中不正当的行为;全面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现代护理团队。

1.2.2岗位责任

护理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一线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岗位责任的重要性及儿科科室的建设意义。教育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用心呵护每一位患儿,体谅患儿家属的焦急心情;学会换位思考,从患儿家属的角度看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1.2.3安全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首先主管护师记录填写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患儿姓名、床头编号、延误过敏情况等,在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名称和使用剂量,给药时间、有关医嘱。之后执行护士和核对护士在准确无误用药需求之后,确认签名。在护士人员检查完成的基础上再让患儿家属进行核对,提高反向查对工作质量。

1.2.4护理培训

护理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及深化,组织岗位大练兵。选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外出交流学习,充分吸收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和操作水平。对于缺乏护理经验、操作技术不成熟的低资龄护士或实习生,资深护理人员应该帮助她们提高技能,熟练儿科护理的基本操作;克服内心的恐惧,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应该动作准确迅速。

1.2.5护患沟通

儿科护理人员应该充分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相关技巧,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该提醒患儿家长相关的注意事项。如:不能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饮食干预、心理干预等。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安抚患儿的不安情绪,鼓励患儿勇敢的面对治疗,学会与小朋友打交道,尽量获得有效的口述信息。

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临床评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儿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儿科的临床护理质量直接发映出一家医院的服务水平。近年来,在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中,医护人员在服务意识、工作方法、沟通技巧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儿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这会对医院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1~3]。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在推行人性化护理管理之后,儿科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医疗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亲近友好的医患关系,全心全意关怀患者,不断深入推进现代人性化护理管理方式[4]。

作者:王金莲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扶贫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李翠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2:210-211.

[2]黄雪芹,刘倩如,王燮衡,李迎芳,叶平香,洪巧玲.人性化服务在儿科分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4:74-75.

儿科护理发展篇10

方法:介绍2012年我院儿科三病区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系列人文护理服务措施,比较2011年与2012年儿科三病区病人满意度调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2011年与2012年相比,我科住院病人满意率由93%上升到99%;2011年护理不良事件2起,2012年发生为0。

结论:通过推行各项人文护理服务,使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使医院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人文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26-01

人文护理即以人为本的护理,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从重视护理工作的完成转向重视病人需要的满足[1];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质量转向对病人全方位护理质量的理念与实践。2012年,我院儿科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为契机,以提高服务品质为目标,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切入点,以人的健康为平台,有计划、按步骤实施系列人文护理服务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

我科病床数37张,医务人员17名,其中13名护士,床位使用率95%;护士职称结构:主管护师(护士长)1名,护师1名,护士10名,护理员1名。全年住院病人总数2040人,病人数、病种等比较无差异。

2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实践方法

2.1对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培训。人文关怀的内涵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性解放、自由的追求等。我科对护理人文关怀本质的理解有两方面:其一对护士实行人文关怀,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心情舒畅,充满活力的工作[2]。其二,满足病人需求,推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2.1.1实行弹性排班制结合护士意愿排班。我科不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而且对护士也人性化管理。实行apn弹性排班,在护理工作高峰时段适当增加护理人员,以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在不影响护理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护士的意愿,按护士意愿排班,既满足患者需求,也考虑护士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1.2加强培训,提高人文素养。对全科护士进行常规业务考核的同时,科内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大讲课,由科内主管护师轮流讲课,介绍工作中的经验、心得;组织周二小讲课,在护理晨会交班前,利用10~20分钟时间由护士长向大家介绍护理学科的最新动态、对护士进行人文知识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增加护士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且通过阶段性的考核促进人文知识掌握。

2.1.3提供护士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了解护理学科的新进展、新观念以及先进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情况。从2006年起儿科每年选送2~3名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接触新的学科知识。

2.2满足病人需求,推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2.2.1创建温馨的人文环境,为患儿提供方便。为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要求,病室的温度、湿度、通风、采光、色调,都要让患儿感到舒适,病房及走廊墙壁上悬挂一些卡通图画及儿童科普知识等,接近家庭化,在病区增设微波炉及隔热手套,奶瓶消毒器,购置符合儿童特点的木马、摇摇车、小儿推车、开心阅读广角为患儿提供儿童读物、添置摇铃、拨浪鼓等,使住院患儿在治疗之余增添了一份快乐。

2.2.2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晨起,护士进入病房时予病人一些问候,如“您好,今天感觉怎样,好些了吗?”,给病人行护理操作时多一些关心,如“这样会不会感觉更舒服一些?”通过语言沟通和人文关怀,从心理、生理和精神各个角度关怀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并经常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拥抱、抚摸头发等,以表达对患儿的关爱。

2.2.3增加患者的信任感。电脑打印一日清单,方便患儿及家属了解医疗费用,明白消费,对费用不理解以及文化层次低的家属,每天增设17∶00-18∶00为医疗费用咨询时间,由办公班护士为其解疑答惑;采用双联药物治疗执行单和静脉输液卡,一联打印静脉输液卡贴在输液瓶上,有加药人和加药时间,一联在床前执行签名,使其有疑问便于了解,使各项医疗措施透明化,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度。

2.2.4将人文关怀融入儿科护理技术中。患儿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为了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年轻护士技术操作训练,新入1年的护士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静脉穿刺;如果穿刺失败,给患儿增加痛苦时,说一句:“宝贝,对不起”,以表示歉意。

3结果

2012年与2011年相比,我院住院病人满意率由93%上升到99%;护理不良事件由2011年2起下降至2012年为0。

4讨论

追溯护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护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人类科学和文化精神,始终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命,为生命解除疾病和痛苦,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维护[3]。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了推动护理学不断发展的原动力[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服务向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护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不断深入开展人文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我院儿科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推行各项人文护理服务,处处为患者着想,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有利健康的就医环境,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医院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41

[2]常蔓莉.护士长在管理护士中的人文关怀[J].医学信息,2010,23(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