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骨折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1:07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1

【关键词】助产;新生儿;锁骨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93-02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普及,婴幼儿的健康愈加得到重视。作为常见的产伤性骨折疾病,新生儿锁骨骨折如果可以提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将会大大降低其发病率,也会大大减轻产妇及其他家属的心理压力[1]。对已发生过的新生儿锁骨骨折原因进行及时分析,并制定相应避免办法,并逐步实施到未来的助产过程中,以便最大程度的减轻发生机率[2]。现选取产科经阴道分娩的2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新采取的护理措施是否可以有效起到预防新生儿锁骨骨折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产科经阴道分娩的220例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特殊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每组110人。特殊护理组的新生儿体重1900g-4360g,平均体重(2590±319)g,孕周37-42周,产程3.5-18h,其中初产妇98例,经产妇12例。一般护理组新生儿体重1920g-4290g,平均体重(2590±319)g,孕周38-42周,产程4.2-18h,其中初产妇102例,经产妇8例。两组新生儿在体重、孕周等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护理方法

总结近年来100例助产过程中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的资料,通过分析相关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原因(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相关因素对特殊护理组的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培训,从而对应性采取相应特殊护理措施。特殊护理组除了使用常规护理之外,还要应用新修订的护理措施;而一般护理组只是进行常规护理。

医院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让护理工作者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骨盆轴与产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分娩的机制与接产的要领。

1.2.2提高肩部难产的处理技术当胎儿的头部在全部分娩出来之后,若出现了胎儿的颈部压迫产妇的会或者是胎颈回缩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压前肩并且屈大腿,从而使胎儿顺利娩出前后肩,防止锁骨骨折。

1.2.3提高娩肩的技巧当胎儿的抬头娩出和呼吸道清理后,护理人员要协助胎儿旋转身体,从而保证肩颈部与骨盆出口的前后径一致。与此同时,要保护产妇会,并指导产妇合理运用腹压。

1.2.4加强监测有些胎儿出生体重偏大,难产,护理人员对此要加强监测,并在检查时取仰卧位,同时让新生儿头部置于正中央,检查新生儿的双侧锁骨是否发育正常,若不正常,要立即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9.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和x2检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的情况

特殊护理组中,110例新生儿有1例发生锁骨骨折,发生率为0.91%;一般护理组中,110例新生儿有4例发生锁骨骨折,发生率为3.64%。特殊护理组锁骨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统计学检验,p

2.2护理人员满意度

特殊护理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人员非常满意34例,一般满意66例,不满意8例,十分不满2例,满意总数100例,满意率为90.91%;一般护理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人员非常满意22例,一般满意66例,不满意17例,十分不满意5例,满意总数88例,满意率为80.00%。特殊护理组满意率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两组满意率经统计学检验。p

3讨论

导致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原因主要有分娩方式、助产技术、阴道难产以及胎儿的体重等因素[3]。为了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2)提高肩部难产的处理技术,使胎儿顺利娩出前后肩。(3)提高娩肩的技巧,避免该过程中造成的锁骨骨折。(4)对大体重胎儿要进行特殊检测,检查其锁骨情况,并及时的对不正常胎儿进行纠正。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的降低了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实现优质护理,改善我院的医疗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综上所述,为预防助产过程中锁骨骨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掌握相关知识对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76,66.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2

【关键词】新生儿股骨骨折悬吊牵引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babyincubatorintheeffectoftractiontreatmentinordertoprovideamoreconvenientmethodoftreatment.methods:2casesoffemoralfracturesinthenewborninfantincubatortractiontherapy,thetreatmentofchildren,feedingandlifecareforobservation.Results:2009to2010thereweretwocasesofcesareansectioninourhospitalneonatalfractures,allthroughthebabyincubatorcuredwithintheverticalsuspensiontraction,nursesunderstandthefeedingandlifecarearemoreconvenient.Conclusion:thenewborninfantincubatorforbothlowerextremitiessuspensiontractionisatreatmentforneonatalhipfracturebetterwaytoobservethebeneficialeffectsoftractionandfootbloodsupply,facilitatelarge,urinecare.anothernewbornbabyincubatorsforgrowthprovidedastableexternalenvironment.

【Keywords】newbornfemoralfracturessuspensiontractionCare

1临床资料

1.1病例介绍:例1,为G3p1孕39+6周臀位、疤痕子宫行经腹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取出一男活婴,断脐后交台下,apgar1分钟评9分,5分钟评10分,体重3600g,处理脐带后,查体发现新生儿左下肢活动受限,左侧大腿处局部肿胀,牵引时哭闹,摄片示左股骨中上1/3骨折,骨科会诊后于次日行双下肢垂直悬吊牵引术[1],为有利于患儿保暖,悬吊在暖箱内进行,双下肢牵引重量1千克,牵引期间,注意防止皮牵引处被尿液大便粘湿,注意观察趾端血循环及运动情况,注意皮肤情况。患儿牵引28天后拆除皮牵引,双下肢皮肤完整,双下肢等长、活动自如,双髋双膝能自动屈曲,双足足趾活动如常,末梢循环如常,摄片示“左侧股骨骨折原发骨痂形成,断端对位良好”,观察一周后予办理出院。

例2,为G4p2孕39周臀位、羊水过少行经腹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取出一女活婴,断脐后交台下,apgar1分钟评9分,5分钟评10分,体重2650g,处理脐带后,查体发现新生儿右下肢活动受限,右侧大腿处局部肿胀,牵引时哭闹,摄片示“右股骨中上段骨折征象”,骨科会诊后予两日后行双下肢垂直悬吊牵引术,为有利于患儿保暖,悬吊在暖箱内进行,双下肢牵引重量1千克,牵引期间,注意防止皮牵引处被尿液大便粘湿,注意观察指端血循环及运动情况,注意皮肤情况,患儿牵引28天后拆除皮牵引,双下肢皮肤完整,双下肢等长、活动自如,双髋双膝能自动屈曲,双足足趾活动如常,末梢循环如常,摄片示“右侧股骨骨折原发骨痂形成,断端对位良好”,观察一周后予办理出院。

1.2治疗方法:我科选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p-90a型婴儿培养箱,调节暖箱适宜的温湿度,在暖箱的婴儿足侧顶部正中沿婴儿身体纵轴向两侧各7~8cm处钻一小孔,除去患儿所有衣服,臀下垫纯棉尿布,双下肢皮肤清洁后,用氧化锌胶布剪成4.5cm的宽条状分别粘于双下肢内外侧,延长超足底约3cm,自制一横弓,内垫硬纸板,横弓中间钻小孔引一牵引线穿暖箱顶端小孔后,两条牵引线相系固定,调整患儿臀部离开箱内床面约2cm,大腿贴宽胶布外两侧用长条形纱布保护,外加绷带包扎。双下肢维持外展30°、屈曲90°位置,牵引后患儿安静,足趾能自动活动、皮肤色泽正常,观察大腿粘贴胶布处皮肤正常、无水泡形成,分别于固定牵引一周后、二周后和出院前摄片复查。

2护理

2.1家长的心理护理:向家长交待患儿病情及骨折的预后,劝慰家长安心配合治疗,增强家长的治疗信心,特别注意患儿母亲的心理护理,以取得其配合母乳喂养。

2.2安排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趾端血循环及运动情况,注意皮肤情况、哭闹状况。

2.3病室环境:提供温馨病房,保持病室清洁整齐、舒适安全、避免噪音,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20℃~25℃。

2.4调节合适的暖箱温湿度[2]暖箱的温度要求维持患儿体温36℃~37℃,目前临床一般采用按体温调节箱温,即体重<1000g箱温34℃~36℃,1000~1500g箱温32℃~34℃,1500~2000g箱温30℃~32℃,体重>2000g箱温30℃,箱温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左右。

2.5饮食护理:每次给患儿喂奶时应将患儿头部稍垫高,并偏向一侧,避免过快过饱,防止呛咳或呕吐引起窒息,每两次喂奶之间给患儿适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同时适当腹部按摩,加强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转贴于

2.6预防感染:因患儿所住得暖箱空间小,空气不流通,而新生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病房应每日3次用空气动态消毒杀菌净化机消毒3次,每次1h,每天病室门窗桌椅等用“84”消毒液彻底擦拭,开窗通风,半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培养,均合格,治疗护理婴儿时应戴口罩,洗手后才可接触患儿;患儿穿着的衣物,使用的毛巾应高压灭菌,奶具煮沸消毒;暖箱内外壁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的蒸馏水每班更换。

2.7皮肤护理:

2.7.1注意全身皮肤护理,搞好暖箱内清洁卫生,保持平整干燥,无皱褶,有奶液或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更换。每日擦浴两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臀部,擦洗时用力不宜过大,避免拖拉,以免损伤皮肤。擦浴后保持皮肤干燥,用紫草油按摩颈后,背部、臀,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避免发生破溃及皮疹情况。护理人员及婴儿应修剪指甲,以免搔抓及护理时损伤患儿皮肤。

2.7.2牵引皮肤护理:小儿皮肤娇嫩,容易过敏,胶布粘贴处易出现水泡,必须加强观察,交接班时检查胶布边缘皮肤有无水泡发生,如有水泡出现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净,然后用稀释的碘酒消毒处理,每日2次,直至结痂愈合。

2.8牵引固定的观察及护理:

2.8.1牵引效能的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是否始终保持正确的牵引姿势,双腿牵引力是否平衡。牵引装置是否有滑脱;注意观察婴儿臀部床面的高度,双下肢是否维持外展30°、屈曲90°位置,以免牵引过度导致骨折不能愈合或牵引无效。

2.8.2双下肢血循环及运动功能的观察及护理:注意牵引绷带,触摸绷带的松紧度及足背足趾皮肤颜色及肿胀,活动情况,触摸双足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如发现双足皮肤苍白、发紫,肿胀明显,不能活动,触及发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9患儿心理护理:每日多给患儿抚摸,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哭闹。如患儿长时间不停哭闹,需仔细查找原因,检查双下肢是否固定过紧是否发热,以便及时处理。

3总结

患儿年龄小,言语不能表达,悬吊牵引期间活动受限,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皮肤护理和喂养,除了要遵守一般新生儿的护理常规外,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护理,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发生并发症,导致骨折延缓愈合,增加婴儿及家长的痛苦。我科2例患儿通过我们的各项积极有效护理措施,使患儿减轻了痛苦,减少哭闹,食欲、生长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促进了骨折的早日康复,减少了医患矛盾,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骨折;术后疼痛

儿童骨折在各种伤害意外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骨折术后疼痛是护理人员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儿童,因为骨折本身痛苦除外,还可能影响到其患儿骨折部位的恢复及功能的恢复,严重者导致全身状况的恶化[1]。2013年2月~2014年2月对我科收治48例儿童骨折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科住院儿童骨折患儿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岁~12岁,平均(6.3±1.8)岁。骨折的部位:锁骨骨折9例,前臂骨折7例,肱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6例,股骨合并胫腓骨骨折5例。

1.2方法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护理方面,除常规护理以外,还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

2结果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48例患儿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1例发生并发症。

3护理干预措施

3.1心理干预小儿的心理特点是惧怕疼痛,治疗上不配合。由于患儿多种因素造成骨折,给身心带来痛苦,患儿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哭闹不止,给治疗效果带来影响,对预后不利。因此,我们采取有针对性不同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对稍大的患儿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方法,尽量打消恐惧心理。对小一点的患儿轻轻用手抚摩患儿的头部,或者与他们玩耍,让患儿感到亲切。认真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病情,解除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才能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护理[2]。除此之外,我们医护人员还必需具备同情心、爱心,对患儿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周全,注意到多方面,不能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良情绪,采用肯定性语言进行鼓励,讲解手术成功的病例,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信心,让患儿在心情良好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

3.2密切观察病情[3]我们医护人员必须仔细认真地观察患儿的各种异常改变变化,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运动、睡眠等。由于特别小的患儿不能完全正确表术自己的痛苦,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疼痛的具体部位和性质,会给观察带来漏洞,影响护理及治疗。所以,医护人员要细心观察,正确评估病情,做出正确护理方法和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多进行沟通,面带笑容,用小儿易懂语言与他们交流,从中发现一系列病情变化,如患儿精神不振,食欲减低,不爱讲话等等,这些都能反映患儿有不适的情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3疼痛护理骨折的疼痛大多发生在骨折术后1~3d,医护人员要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因手术而引起的患儿激烈疼痛,尽可能减少疼痛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促进术后康复[4]。在护理过程中,让患儿保持正确舒适的,平卧或卧健侧,因为正确的是缓解疼痛的有效办法之一,同时采用冷敷、冰敷等各种方法,既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还能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神经肌肉兴奋性,达到减轻疼痛目的。对部分疼痛敏感的患儿,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采用陪他喜欢玩的游戏,可以解除对疼痛的感受。对于石膏固定的患儿,需严密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如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因此,加强对患儿急性疼痛的干预,不但能减轻疼痛,对促进患儿术后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

3.4护士良好的技能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士必备的条件除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应有高超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外,更重要的是护理操作,尤其是在小儿的护理技能必需做到精致又精,头皮针要一针见血,操作上要轻、快、准。过硬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信心,给患儿一种信任和安全感[6]。针对患儿年龄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在手术治疗前,热情耐心、细心地与患者讲解治疗的全部过程,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使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对骨折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5饮食术后的饮食也是非常主要,充分的营养是修复损伤组织,产生能量和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7,8],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代谢率相对较成人高,需要的营养相对要高,保证充分营养是促进骨折愈合基础。帮助患儿的家长给患儿提供必需营养饮食,达到营养均衡,尽快恢复健康。

3.6功能锻炼术后的功能锻炼是严谨的,功能锻炼是恢复机体功能的必要条件[9],它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卧床引起的并发症[10]。提倡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患体,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多种形式的功能锻炼,才能使患者减少并发症,使骨折顺利愈合。

我们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缓解骨折患儿的术后疼痛,增强儿童治疗的信心,为儿童骨折术后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210.

[2]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94-401.

[3]忽新刚,佘守章.疼痛评估在iCU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新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06)665-667.

[4]牛丛芳,马明丽.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74-75.

[5]蒋兴明,刘祥平,刘怀清,等.135例创伤骨折患者早期镇痛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5):484-485.

[6]汪玲.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7):131-132.

[7]张文娟,石雅泳.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0):88-89.

[8]姚云英.心理干预对儿童四肢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8(24):2369-2370.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9-0099-01

【关键词】新生儿股骨骨折护理

新生儿产伤临床上比较少见,在分娩存活的新生儿中其发生率一般不超过1%,而伴发新生儿产伤的股骨骨折更为罕见[1]。我院2006年1月发生1例新生儿产伤股骨骨折,经过32天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产妇25岁,孕2产1,孕40周双胎横位、臀位。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大双以骶左后位转为臀位牵引娩出,为女婴,体重3100g,apgars评分为10分,羊水Ⅲ粪染。小双肩右后位,经协助内旋转后为骶左后位,按臀位助娩的方式取出小双,为男婴,体重2450g,apgars评分1分钟评6分,5分钟评10分,在断脐后,检查婴儿时,发现新生儿小双右下肢活动受限,检查后考虑有骨折可能,行常规处理,在告知家属并经得同意后行X线拍片提示,右股骨中上段骨折,右股骨头旋转,断端向后方错位。

1.2方法

1.2.1双下肢垂直悬吊牵引术,患儿臀部距床的距离为5cm,重量为450g,但因患儿骨折部位较特殊,牵引过程中容易滑脱,牵引一天后改为其他方法。

1.2.2平卧臀部捆绑包扎固定法,50cm宽的一次性纸尿布,外加同等宽度棉布一条,长为60cm左右,双腿间用棉垫相隔,足跟及踝部用棉垫加以保护,在膝以上,腰臀部行捆绑包扎,绷带环行固定,4小时更换一次,20天后X摄片提示骨折成角畸形愈合,骨痂形成,继续给包扎固定,注意保护伤肢,32天后X摄片提示对位成角畸形愈合,伤肢短健肢约1cm,愈合良好,给予出院。患儿出院后进行多次随访,其中4月10天时随访查:患儿右下肢活动自如,骨折处可触及增粗骨性包块,无触痛反应,测量右下肢比左下肢短1cm,恢复较为满意。1岁1月随访,患儿行走自如,经检查右下肢短为0.8~1cm,除有轻度贫血外,其他各项指标提示,发育良好。

2护理

2.1专人护理固定医生,护士各2名,实行两班制,每班由医生、护士各1名负责,以便观察及熟练掌握包扎技巧。4小时更换布带,尿布一次,操作时在复温台上进行,每次用温水擦洗净臀部,因患儿为低体重儿,清洁臀部后vite给予全身按摩预防并发症,臀部涂紫草油预防红臀,按摩足底时间稍长,以利于改善末稍循环及恢复皮肤弹性,各项操作动作轻柔、敏捷,以防止患儿骨折再次损伤,捆绑固定包扎后注观察足背及趾端皮肤颜色、弹性、温度和毛细血管充盈反应。

2.2指导母乳喂养,因患儿是双胎,情况特殊,护理过程中帮助患儿母亲尽量满足患儿母乳喂养,喂哺时指导哺乳姿势,避免动作过大,如体重达标,哺育1小时后给予适当的抚触,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增进睡眠,同时由于患儿的免疫系统得到刺激,可增加患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使婴儿健康发育。

2.3出院指导出院前一周让患儿父母参与对婴儿的护理,并作详细的指导,如洗澡、抚触、臀部、足部护理等,一定要保护好患儿的伤肢,睡觉时和大双保持一定的距离,逐步加强活动和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伤肢恢复。

3总结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5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c)-0145-02

肱骨上髁骨折主要发生在肱骨下端肱骨内和外上髁上方2cm以内。常发生于10岁以下的小儿,是小儿四肢骨折的3%~7%[1]。主要临床表现为肘部疼痛,明显的肿胀,肘部畸形甚至活动受限。肱骨上髁骨折其治疗困难,常有合并症发生,预后功能与其他部位骨折相比更差。为了促进肘关节的恢复,减少合并症的发生,该研究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对该院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患儿肘关节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患儿19例,女1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4±2.3)岁,其中高空坠落12例,跌倒损伤18例。研究组30例,男患儿20例,女10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2±2.6)岁,其中高空坠落13例,跌倒损伤17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功能锻炼、饮食护理、出院指导。

1.2.1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医生和护理人员有恐惧感,由于骨折部位患儿会有疼痛等,均会导致患儿配合度差,存在恐惧心理,给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多交流沟通,动作温和,语气要和蔼,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消除患儿的恐惧感。与患儿家属多沟通,增加患儿的积极配合性,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

1.2.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要分阶段进行,在拆石膏前,术后患儿麻醉消失后,主要以肌肉锻炼和腕关节功能锻炼为主。让患儿进行患肢的手指弯曲、握拳、抓捏等,腕关节可进行左右弯曲前屈背伸等。配合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儿的水肿,防止发生软组织粘连。逐渐增加患儿的手指、肌肉和腕部的运动量,待3周后患儿切口愈合良好,疼痛减轻后可将外固定去除,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或旋转等活动,但是要从轻到重,防止患儿发生疼痛。可让患儿家属帮助训练,抓住患肢上臂,一手抓住腕部,进行肘部的关节屈伸、旋转等锻炼。还要进行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小范围的活动。

1.2.3饮食护理患儿由于疼痛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为了患儿更好的康复,要合理饮食,术后给患儿食用容易消化,并且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要清淡,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高钙的物质,促进骨折的愈合。

1.2.4出院指导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在家里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及护理方法,以及日常饮食等,可进行拧毛巾、旋转门手柄等生活训练,可增加肌力,注意不要过于劳累,要适量运动。对患儿进行6个月的随访,了解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3评价标准

对肘关节功能恢复进行mayo评分,满分为100分,对患儿的疼痛、关节Rom、关节稳定性和生活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数>90为优,75~89分为良、60~74为可,低于60为差[2]。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效果

护理后对照组优12例,良8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66.7%,研究组优20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前后肘关节功能变化

两组护理后肘关节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肱骨课上骨折常发生于小儿,但是由于小儿自律能力较差,很多患儿均会留下不同成度的肘关节活动受限[3]。肘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肱骨髁,其骨折会波及关节面,所以会影响肘关节的功能,术后要促进组织的修复,消肿,恢复肘关节的功能[4]。术后的综合护理通过针对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护理计划,和患儿级家属进行沟通,积极的配合护理计划,促进患儿的康复。术后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增加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康复的信心。在护理中帮助患儿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屈伸强度[5]。肱骨髁上骨折后通过正确和及时的锻炼,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还可以帮助肘关节的功能恢复,防止关节僵硬、肌肉的萎缩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的知道患儿进行活动不仅可以让患儿更好的康复,还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恢复肘关节的功能。该组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患儿其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帮助患儿恢复肘关节的功能,让患儿更好的康复,减轻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严中英.护理干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93-194.

[2]苏金梅.护理干预对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7):53-54.

[3]蒋拥军,李克军,陈颖.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J].中医正骨,2010,22(9):56-57.

[4]沙永新.术后早期综合治疗对肱骨髁间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2011,9(10):79-80.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6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79-0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骨关节损伤,约占75%左右[1],多发于4-7岁。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配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0例,经精心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13岁,平均7.0岁;损伤原因:跌伤12例,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3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8例;骨折分型[2]:Ⅱ型4例,Ⅲ型16例;伸直型17例,屈曲型3例。合并桡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1例,颅脑外伤4例。术前均行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受伤到手术时间1h-4d。

1.2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X机透视下牵引闭合手法复位,纠正移位满意后,用2枚克氏针自内外侧行交叉固定,术后以石膏托行肘关节功能位外固定。

2结果

本组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5个月。摄患肘正、侧位X线片,所有患儿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周。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内固定松脱、医源性神经损伤、骨折移位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评价[3]:优18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8.0%。

3护理干预

3.1术前心理护理:患儿个性差异大,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加上突发事件造成的创伤,必然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护士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亲近患儿,让其切身感受到关心与爱护,减轻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家长由于儿童的意外损伤,因此格外紧张、焦虑,因而,在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使其对患儿传递积极的心理支持。

3.2肢体护理:术后石膏托固定于前臂中立位,屈肘60~90°,术后3~5d为患肢肿胀的高峰期[4]。骨折后和术后72h内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我们在术后5d内密切观察患儿石膏固定松紧度是否合适及患肢肿胀程度,并用手指轻压肿胀部位。本组3例患儿患肢术后肿胀明显,其中1例手背出现张力性水疱,松解石膏并抬高患肢20cm,2d后肿胀明显消退。

3.3克氏针的护理:更换患肢敷料时应注意观察克氏针钉尾外露长度,以及克氏针是否松动,每次打开石膏托时,仔细观察针眼处皮肤有无红肿、组织有无渗出等情况。同时嘱患儿家属不要擅自松解石膏托,以免外露的克氏针被碰撞。

3.4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由于肘部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均紧贴骨质下行,发生骨折时,移位的骨折端易挤压刺伤(断)神经、血管,前臂肌肉缺血造成坏死而纤维化,形成爪型畸形,出现手套形知觉减低区而导致缺血性肌挛缩[5],预后极差且可能造成终身残废。故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当日应15-30min巡视1次,密切观察患儿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能否主动握拳、伸指、对指、夹指,手指是否发绀、发凉、发麻,被动伸直手指时有无剧烈疼痛产生。本组无一例患儿发生并发症。

3.5饮食指导: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术后患儿可能因疼痛及不能自主活动而厌食或拒绝进饮食,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如米粥、紫菜汤、牛奶、新鲜蔬果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刺激性及油腻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临床愈合,应给予患儿如瘦肉、虾皮、骨头汤等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高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3.6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患儿骨折愈合及康复程度的关键[5]。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便得到其重视、理解和合作,确保康复计划的落实。术后第1d指导患儿做握拳、松拳及腕关节的屈伸锻炼,共3次,每次3min,术后第10d起可做10次,每次5min。鼓励患儿主动功能锻炼,同时告知患儿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禁止手法按摩及强力牵拉。自主性活动应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去除外固定初期,切忌反复被动性强力伸屈,以免再度损伤肘关节。出院后家长应加强督促,持续锻炼,逐渐恢复患儿关节功能,避免持久的关节粘连。

4小结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发病率高、愈合快、塑形力强。但肘关节解剖结构特殊,若处理不当,易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引起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配合石膏托外固定,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合理保持患肢,密切观察和预防血管损伤、神经受损等早期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并早期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6-765

[2]SkaggsDL,HaleJm,BassettJ,etal.operativetreatmentofsupracondylarfracturesofthehumerusinchildren.theconsequencesofpinplacement[J].JBoneJointSurgam,2001,83(5):735

[3]刘云鹏.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方法[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4

[4]陀健琳.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3181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7

【关键词】蒙医整骨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综合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8.104

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在骨科较为常见,因该部位解剖位置较为复杂,与其他部位骨折相比,其治疗难度更大[1]。本次就针对综合护理在蒙医整骨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患儿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行蒙医整骨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治疗的患儿中遵照随机原则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盲x其中4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7.94±1.77)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85±1.6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按照常规方式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护理,诸如定时对骨折部位情况进行观察,指导患儿用药并对患儿家属日常护理方式进行指导等。观察组患儿则需要在治疗中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侧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对患肢情况观察与记录护理中,需密切观察患儿变化情况,对恢复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测,并及时给予处理。若患儿手指颜色呈现为苍白色(部分表现为紫色),则需要判断患肢血液循环是否受阻。若骨折部位皮肤温度偏低,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同时,需要密切注意患肢是否存在有麻木的情况[2]。

1.2.2做好对夹板松紧度控制工作在恢复过程中,夹板内压力会发生一定变化,需要结合患儿恢复情况对松紧度进行调整。起固定作用的布带需具备一定活动性,且以上下1cm最佳[3]。

1.2.3鼓励患儿进行活动在肿胀阶段,引导患儿积极活动手指,则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实现对肿胀的有效缓解。在愈合期间,适当进行活动锻炼,可起到降低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4-6]。

1.2.4饮食指导恢复期间,合理的饮食搭配可起到促进骨折部位恢复的作用。针对早期患儿,因长时间受疼痛的影响,食欲降低,同时因活动受到限制,体力消耗量小。在此阶段更需要注重营养搭配,指导患儿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尽量减少对过油、过辣食物的食用,以容易消化食物为主。

1.2.5压疮护理行该术治疗患儿,在恢复期间难免会出现皮肤长时间受压的情况,很容易使受压部位皮肤血流情况受阻,出现缺血等情况,更需要做好防治压疮的工作。一旦出现,需即可取下夹板并给予辅料覆盖,再给予固定。同时,可结合患儿感知情况对夹板松紧程度进行调整[7,8]。

1.2.6健康指导恢复期间,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儿与家属积极进行运动锻炼的有效性。同时告知其夹板固定的作用,避免在恢复期间在未得到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将夹板拆掉。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夹板固定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中8例(17.78%)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中18例

(40.00%)出现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087,p

3小结

蒙医整骨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对儿童尺桡骨骨折进行治疗已被临床所广泛认可,且效果较为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该类患儿在恢复期间,依旧很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降低治疗效果[9,10]。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将综合性护理运用于45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在缩短夹板固定治疗用时的同时,起到了对并发症控制的作用,能帮助患儿在最短时间内康复,且对于改善治疗期生活质量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美英.蒙医整骨小夹板外固定儿童尺桡骨骨折复位后的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6):158,163.

[2]刘金侠.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后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4,18(30):139-140.

[3]陈丽冰,吴彩勤.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后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吉林医学,2014,22(30):6838-6839.

[4]吴明清.儿童尺桡骨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术后的护理探讨.中外医学研究,2014,18(20):103-104.

[5]杨凤球,杨莲欢,林晓婷,等.儿童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的综合护理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9(6):931-932.

[6]红兵.蒙医传统正骨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1):18-19.

[7]呼日乐,白顺.蒙医整骨疗法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73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3):11-12.

[8]照那木拉,胡达来,陶乐,等.中国蒙医整骨手法文化渊源及其自然特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9):34-35.

[9]巴虎山,王青龙.蒙医传统整骨术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2-114.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8

一、在对患儿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后的2周内,父母要注意观察患儿患肢的血液循环状况。主要是应密切观察患儿被固定的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是否红润,特别是其指甲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可用牙签轻刺患儿的手指或足趾末端看患儿的反应),以及其患肢的手指或足趾能否进行自主的伸、屈活动。在观察时要将患儿的患肢和对侧的肢体相对比,以此来判断观察的结果。如果发现患儿的患肢肿胀明显、肢体发凉、肢体的皮肤发紫或肢体的远端苍白,用针刺患儿患肢的皮肤时患儿的反应麻木、迟钝甚至无疼痛的反应,或让患儿的手指或足趾伸、屈时患儿有剧烈疼痛的反应等,这些症状都是患儿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一些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折患儿的早期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患儿肢体的终生残疾。如果发现了以上情况,父母应立即将患儿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处置,必要时可请骨科医生对患儿患肢上的石膏或夹板重新进行包扎固定。

二、要保证患儿得到充足的休息,并要加强营养的供应。婴幼儿骨折或关节脱位后,一般应卧床休息4-7天,以利于其骨折断端的固定及肢体的消肿。此时要给患儿补充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较多的食物。在骨折的初期,患儿因卧床及缺乏活动,食欲一般会较差。这时患儿的饮食应该清淡有味、容易消化,可给其做一些肉汤、鸡蛋汤及新鲜的鱼汤等以刺激患儿的食欲。这以后患儿的饮食可逐步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大豆制品等。同时,应鼓励患儿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便让患儿摄入足够的维生素。每天都应让患儿多吃些含钙量较高的牛奶和大豆制品,以及含锌量较高的牛肉、芝麻、牡蛎等食物,因为在各种微量元素中钙和锌对骨折的愈合有着突出的促进作用。

三、父母应帮助患儿保护好起固定作用的石膏或小夹板,防止石膏及小夹板折断、松动、脱落和受潮。平时可用枕头或毛巾将患儿骨折部位的肢体抬高,这样可以促进其患肢血液的回流,以减少骨折端的肿胀及疼痛,从而可促进骨折的愈合。要经常检查石膏或夹板的松紧,尤其是当患肢的肿胀消失后,石膏或夹板会松动,这样石膏或夹板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固定骨折断端的作用了。此时,父母应送患儿到医院,请医生重新对其患肢进行固定,以避免复位后的骨折断端移位。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9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儿童 微创 钢针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儿童骨折的1.6%,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法整复夹板、石膏固定,牵引治疗,开放整复内固定,但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仍是争论的焦点。[2]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58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采取C型臂引导下行闭复钢针内固定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特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8岁,平均5.6岁。车祸伤27例,骑自行车跌伤14例,高处坠落伤16例。闭合性骨折56例,开放性骨折2例。股骨上段骨折28例,中段23例,中下段骨折7例。横断型骨折22例,短斜形13例,长斜形或螺旋形18例,粉碎性5例。合并骨盆骨折2例,胫骨骨折2例,同侧尺桡骨骨折3例。新鲜骨折54例。伤后到就诊时间4H~6天,平均3.5天;陈旧性骨折4例,伤后到来诊时间15~24天,平均18天。

   2 治疗方法

   2.1手术方法  

   选用全麻或腰麻,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固定患髋并屈髋内收。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选择直径2.5mm,3.0mm或3.5mm骨园针,针尾部折弯成“L”状,形成“手锥”。C臂X线透视下经皮插入钢针,使针经过股骨大转子外侧钻入髓腔,贴骨腔内壁至骨折近端边缘,手法复位,骨折对位满意后,将针插入骨折远端髓腔直至不能再深入,折弯并截断针尾,埋于皮下,无菌敷料包扎。

   2.2术后处理

   对股骨中上段骨折术后行超髋关节长腿石膏托固定(包括足部固定);对中段骨折行小夹板固定,足穿防旋鞋;对中下段骨折行皮牵引制动,足穿防旋鞋。

   3 结果

   本组5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年龄最小到4.5岁,最大至14岁。未发现骨生长发育障碍。术后4—8周见有不同程度骨痂生成;年龄在4岁以下者,术后10-12周拔钢针,年龄在4岁以上者,术后16-20周拔钢针,5例粉碎性骨折病例,术后26-30周拔钢针.本组无1例感染,1例术后1个月过早负重,另1例因再次外伤致钢针弯曲,取出钢针重新行钢板固定。所有随访病例,测量双侧股骨长度:过度生长在1.2厘米以内者6例,未发现明显旋转、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

   根据Flynn等[1]提出的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的评分标准,治疗结果全部为优秀。没有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及术后感染等。

   4 讨论

   4.1儿童股骨干骨折相对愈合快,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对骨折愈合机制认识的深入和固定技术的进步,渐倾向于手术治疗[3]。。由于儿童股部软组织丰厚,骨干相对较细,无论用哪一种非手术治疗,都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加之数周繁琐的护理,家属难以接受。随着治疗理念的改变,很多人尝试切开复位内固定,但是这种方式创伤较大,损伤肌肉、骨膜,术后的手术疤痕,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的巨大创伤,困扰医患双方。改良闭复钢针内固定既能恢复股骨的解剖结构,抵抗骨折端剪力和弯曲力,骨折愈合后取钉容易[4],克服传统非手术治疗复位不足、难以护理等不足,又能避免切开内固定术式的缺点,减少了组织损伤,避免了骨折端组织粘连,护理简化易行,有利于早日康复。

 4.2传统理论[4]认为儿童股骨

[1] [2] 

骨折髓内针固定存在损伤股骨近端生长板的危险性,决定儿童股骨近端形态的骨骺有纵行板、颈峡板和大转子骺板等。据笔者临床实践中观察,针尾穿出部位为大转子的顶点外侧,对纵行生长板骺板和大转子骺板无明显损伤。利用“手锥”,避免了暴力打击造成骨骺分离和损伤股骨头、颈干角、前倾角及转子形态的忧虑。

   .手术技巧 ()在透视下将针穿到股骨大转子外侧并钻入髓腔,这样可避免反复穿刺伤及骺板,又可避免钢针插入转子间窝影响发育;()骨园针的长度应长于股骨干,且在钢针插入骨折远端后,应尽可能插入髁部,这样可避免术后肢体短缩;加上外固定可有效的防范骨折旋转移位。()整复技巧方面:对于横断骨折,整复时用骨端对骨端,对顶后钢针就很容易进入骨折远端髓腔;对于螺旋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要用钢针去找骨端,这样更容易复位。不要拘谨于传统的在牵引状态下复位后穿针。()钢针经骨折端固定后,很多会存在??插、侧方移位或旋转畸形,可在透视下“带针”进行手法矫正,这样更容易纠正畸形。()要注重“手感”的培养,利用“手锥”更为稳定、准确,要勤学多练,钢针进展的每一步都应“心领神会”。()对于反复整复仍不能“闭合穿针”者,无需一意孤行,可在相应水平外侧作纵切口,行有限切开,直接或间接复位,可以减少粗暴的复位和不必要的透视。

   临床实践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钢针固定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替代“弹性钉”与钢板,但在很大范围内,它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的优点,笔者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FlynnJm,Hreskot,ReynoldsRa,etal.titanmiumelasticnailsforpediatricfemurfractures:amulticenterstudyofeardyresultswithanalysisofcomplications[J].Jpediatrorthop,,():~.

   FlynnJm,SchwendRm,managemendofpediatricfemoralshaftfractures.JamacadorthopSurg,,():.

   潘少川主编.小儿骨科学[m].第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篇10

甚至连家门口,她都没有自己一个人出去过。

因为她患有一种病。有这种病的人被称为“瓷娃娃”。因为从出生起,他们就像瓷娃娃一样容易“易碎”――媛媛一年中就曾经骨折过6次,无论是坐在小推车里被不小心碰一下,还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稍微颠簸了一下,她的骨头都有可能骨折。

这种病的名字叫成骨不全症(脆骨病)。

“瓷娃娃”扫盲

“瓷娃娃”们的病还被称为原发性骨脆症、骨膜发育不良、脆骨-蓝巩膜综合征,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含有胶原成分的骨头变脆。他们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男、女发病相等。他们多数身体矮小,有特征性三角脸,有报道说这种病的基因流行率为4-5/10万,约6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20%为隐性遗传,约25%为新突变。可分为先天型及迟发型两种。先天型在母亲的子宫内起病,病情严重。大多死亡,或产后短期内死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迟发型者病情较轻,又可分为儿童型及成人型,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存活。全球估计共有500万名成骨不全症患者,目前中国没有研究数据,按照以上比例估计,中国应该有10万左右患者。

“瓷娃娃”考题

一般来说,“瓷娃娃”的早期发现并不困难。

容易骨折。轻微的损伤或碰撞即可能引起骨折,严重的患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型患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首次骨折发生于新生儿日常护理或开始爬行时,以后骨折多少与儿童活动和对儿童的保护程度有关,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蓝色巩膜。巩膜即眼球的白色部分,是眼睛最外层的纤维膜,俗话叫“白眼仁”。但瓷娃娃们的巩膜是蓝色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巩膜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下方脉络膜颜色的缘故。

耳聋。多数患者早年听力良好,耳聋症状经常在11-40岁时出现感觉性或混合性高频听力减退或丧失,约占患者的25%。

关节松弛。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还可能有膝外翻、平足等。

肌肉薄弱。瓷娃娃们往往没有厚实的肌肉组织,力量单薄。

黄色或蓝灰色牙齿。瓷娃娃的牙齿往往发育不良,牙质不能很好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牙齿呈黄色或蓝灰色,容易产生龋齿及早期脱落。

身材矮小。这是由于发育期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皮肤疤痕宽度增加。这是瓷娃娃们的典型特征,是由于胶原组织缺陷造成的。

“瓷娃娃”:预防骨折更重要

对“瓷娃娃”们并没有特殊的治疗方式。目前,成骨不全症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提高患者骨密度,减少骨折次数,通常每年的费用为万元左右;手术治疗重在改善畸形部位,使患者降低骨折风险、减少痛苦,甚至重获站起来的希望。费用约为1-2万元,次。大部分成骨不全症患者需要多次手术治疗才能够正常行走。

对大部分成骨不全症患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预防骨折。对于孩子来说,要严格保护,一直到骨折趋于减少为止――家属或照顾者精心的照顾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常用的药物治疗大多是支持性治疗,包括氟化物、抑钙素、活性维生素v。加上钙片等以增强骨质。

目前,最常用的双磷酸盐化合物主要用于中度到重度成骨不全症患者,目前应用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但患者骨质的本身并未改变,只是给予骨骼机械强度的提升。

有报道台湾的台大医院以丙氨膦酸盐为主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患者骨密增加、疼痛减缓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发生。但长期效果及对儿童生长的影响需要长期研究。

其他一些发展中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间质细胞骨髓移植等。但各有利弊,目前仍无法评估其效益。

呵护“瓷娃娃”

其实,成骨不全症的治疗不仅包括骨折护理,更应该包括加强患者独立运动的能力、增强有效的骨密度和肌力。现在,大多数家长都知道请求医生的帮助,其实,要提高“瓷娃娃”的生活质量,除了专科医生,还需要物理治疗师、整形医生、患者自己和家人的共同努力。

很长时间以来,多数成骨不全症患儿的父母,都被告知要把孩子放在枕头上。这导致家长像照顾婴儿似的照顾成骨不全症患者,甚至是在他们入学后或者更大年龄以后。事实上,多数成骨不全症的患者通过物理治疗、恰当的锻炼、手术干预、药物以及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的支持环境等多种方式,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独立活动能力。这种力量的改进,不仅改善了他们整体的健康状况,而且也改进了骨骼的健康水平。

1.采用不同身体姿势。鼓励患者在白天采用多个不同的身体姿势。这可以帮助他们加强不同肌群的力量,可能达到预防或者减少骨变形的效果。

2.避免恐惧。成骨不全症患者在经历运动和学习新技能时,他们独立运动的最大障碍就是恐惧。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安全环境下练习新技能。当这种技能被分解成多个小步骤时,就容易获得成功。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安全性的原则:

①决不能推、拉或者牵拽肢体。抱起一个成骨不全症患儿时应尽可能地托起,打开双手支撑着患儿的屁股和大腿,另一只手支撑在肩、颈和头下面。不要从腋窝下支起孩子!

②保护性姿势。一个帮助成骨不全症患者增强力量和功能的重要方法是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姿势,对于婴儿和年幼者,鼓励他们的家长和其他看护者帮助他们摆成多种姿势。姿势改变不仅能增强不同肌群的力量,而且能够预防收缩和变形,避免运动受限和疼痛。保持臀部和脊椎的笔直是很重要的,在仰卧位时要预防后脑压平,保证脑袋能左右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