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十篇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2:23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学生就职状况

2.2.1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学生考研状况

2.3.1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教学过程改革

3.3.1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婧,王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2).

[8]李洋,崔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280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形势而设立的专业,发展至今,出现专业定位模糊,广度大深度小,就业竞争力受限等诸多尴尬问题[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简称《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教育在国内刚刚起步,探索人才培养方法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除同样面临新专业设置之初的机遇与挑战外,还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2013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并办学,组建新的南京邮电大学。在此之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特色专业之一,2002年开始招生,已有11年的办学历史,并已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涵盖地理学、规划学、人口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2013年,根据《目录》(2012版)要求,该专业开始

转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合校前后,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基础全然不同,依据新南邮的学科特色构建专业培养体系成为专业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章从教育部的专业导向、人才市场需求两方面梳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自身特色,以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要求为导向,寻求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的结合点,并据此提出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应重点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设置该专业的目标与要求,二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导向

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来源[2]。前者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传统地理强校为代表,主攻宏观层面规划,擅长理论探索、机理剖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后者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学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最早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代表,主攻微观层面规划,擅长空间设计与形体表达。两者各具特色,各有专攻。

1998版《目录》中涉及城乡规划的专业有地理科学类下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土建类下属的“城市规划”。这一专业设置与上述两大源头相对应。2012年《目录》调整,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仍为两个,一是地理科学类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二是建筑类下属的“城乡规划”。与1998版《目录》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两个学科门类下的城乡规划相关专业设置,但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专业。结合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见表1)不难发现,教育部认可并引导地理学、建筑学下两规划专业各自特色发展。地理学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区别于工学下属的城乡规划专业,做到强化主线,收缩口径,夯实基础,对口应用——立足宏观、中观区域层面,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二)人才应用需求

教育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发展导向是否适应市场对规划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定位必须要论证的第二重标准。

如将城乡规划系统细分,可分为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方面。仅就规划管理来说,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对综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作为管理者的全局意识与综合协调能力。

规划编制工作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区域尺度层面。具有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承担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中观尺度规划工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具体某项规划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划分为规划分析、规划方案与成果表达三个步骤。在成果表达的制图工作中,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确有一定劣势。但在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阶段,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与建筑学背景规划工作者旗鼓相当。

综上,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各类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见图1),不可或缺。强化地理学基础、重视机理分析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作为空间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重要结合点,技术发展与应用已较为成熟。与CaD等绘图软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特点与优势在于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分析,能够有效管理和处理海量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绘图软件与统计分析软件的集成。

在美国,GiS已成为专业规划师的标准工具,脱离GiS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几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图处理、规划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3]。在我国,GiS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中应用广泛,在规划编制中应用较为粗浅,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分析。规划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软件的规划领域系统应用,则能顺应这一趋势,在规划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海量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与发展成熟但应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相比,大数据时代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则呈现出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与跨学科创新思维三大特征《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数据本身、技能与思维是大数据价值链的三个构成。。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公司与腾讯等网络服务运营商掌握海量用户数据。随着智慧城市理论的兴起与“物联网”的建设,行政管理机构也将成为大数据的掌控者。海量数据如何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大数据如何为规划所用,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

国内外有学者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居民行为数据,对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与城市等级体系进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数为依据对比分析城市间联系强度[5],通过微博数据挖掘分析网络社会空间特征[6]等。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已从利用单一GiS软件向多种信息设备相结合的阶段转变[4]。

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国内有学者积极开展现行规划体系的“智慧”响应探索,提出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三大层次的规划建设中应用智慧城市数据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思路与要点[7]。如城镇体系规划层次借由新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城市优势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应考虑采取合适的路网形式,合理规划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一背景要求规划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数据规划应用的方式途径。

三、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本原则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应在满足专业基础定位要求的同时,结合院校优势学科——信息科学、地理学、规划学三者的交叉领域,以地理学、规划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夯实地理学基础、围绕规划应用主线、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培养的原则。

1.夯实地理学基础

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学下属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基础必修课程学习,了解地理学基础理论框架与范畴、边界与特色,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设置中,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课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特色

大数据时代,应强化网络数据挖掘与信息设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为此,应以数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系统强化为基础,通过设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应用等与地理、空间规划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

3.围绕规划应用主线

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应落实到进行空间分析、指导空间规划上来。城乡规划应用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主线,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于夯实专业的基础定位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对城乡规划领域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有相对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等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学科设置特色与要求,初步设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基本知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模块,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面设置课程(见图2)。其中,专业基本知识模块强化地理学、规划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专业特色知识模块突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特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层面,设置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除高等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学校特色公共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数理基础。

专业教育层面,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全面系统介绍学科基础理论、概念、方法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深入介绍分支学科发展及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设定为专业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仅就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设定。在核心课程之外,可根据需求选择性设置地图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社会调研方法等辅助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分析研究方法。具体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针对课程设置顺序、各学期学时与学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等深入研究。

四、结语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空间信息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应用相对粗浅,存在领域狭小,工具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空间分析思维与技术必将在规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应考虑增加信息类课程的设置以迎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分析应用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类专业,应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增补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应对规划原理、规划基本分析方法等城乡规划领域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提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为后续学校本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拟定思路,并为其他院校该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03-107.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钮心毅.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中美差异及展望[J].城市规划,2010(10):23-29.

[4]秦萧,等.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9):1352-1361.

[5]熊丽芳,等.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3(7):67-73.

[6]甄峰,王波,陈映雪.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2012(8):1031-1043.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风景园林发展路径特色

1.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高等教育始于1951年,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的建立为标志。在50-7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办学基础等因素的制约,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经历了更名、合并、撤销、恢复等波折,但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80-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学科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环境和生态意识不断增强,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近200所,在校学生规模达到4万余人[1]。开设院校的性质由原来的农林、建筑类向艺术、民族等类型拓展,如西南民族大学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民族地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经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设立风景园林(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风景园林学”(专业代码:082803)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授工学和艺术学学位,与此同时也对风景园林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许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着多样的探索。

2.民族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必要性

2.1学科发展的需要

吴良镛院士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筑、风景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构想,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和2001年出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如今,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学科均被列为一级学科,三者互相依赖.融合、促进,增强了学科的整体凝聚力,在学科交叉的领域表现更为出活跃的生命力。西南民族大学自2002年开设城乡规划(原城市规划)专业,2009年开设建筑学专业以来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无论从教学管理、师资配备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配置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已能完全满足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需要。因此,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是我校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对现有建筑类学科进行扩大和深化,使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合理的措施之一。

2.2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截止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6.22亿,城镇化率46.6%,而中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3%左右,发展严重滞后,城镇的聚集力弱[2]。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城镇化步伐。但是,紧张的用地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频发的地质灾害是大部分民族地区面对的共同问题,城镇、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日益突出,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风景园林学正是综合全面的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镇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坚持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规划设计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进城镇化。因此,西南民族大学风景园林计专业开设不仅是民族地区尤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人才战略工程需要,也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3专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呼声也越发强烈。“生态田园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此起彼伏;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工程项目如火如荼,风景园林设计市场空前繁荣。反观我国的风景园林工程质量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和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所导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风景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60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20万人,仅占3.5%[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招生规模得到扩大,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人员的市场缺口,民族地区风景园林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匮乏。

3.民族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思路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也是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民族院校。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时间短,在借鉴其他院校、学科的发展经验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思路。

3.1明确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

风景园林是一门涉及建筑规划、人文艺术、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型学科。目前,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主要分布在建筑规划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建筑类院校具有较强的工科特色,擅长形态空间塑造及工程技术处理;农林类院校具有观赏植物类和生态类学科的优势,擅长植物的综合应用;艺术类院校具有深厚的美学基础和艺术创新,擅长景观环境形象塑造。不同的学科基础体现了该专业的多样性,各类院校也形成自己的定位和不同的办学特色[4][5]。西南民族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则是依托已开设多年的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以建筑学科教育为基础,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为主干线,风景园林理论和主要相关领域知识为重点,以形成较为稳定、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就业;招生

目前开设城乡规划专业(本文下文简称城规专业)的学校有188所,涉及一本、二本、三本院校,河南省有17所院校开设城规专业。随着城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该专业在社会上逐步被了解、认识,但是该专业新生招生学生有50%都为调剂生,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的认识也感到迷茫,多数家长也表示不知该专业大学期间所学内容、学生毕业有何去处,为了摸清社会三线城市市民对城规专业的认识程度,我们针对新乡市部分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进而指导城规专业的招生工作。同时我们还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城规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具体调查分析情况如下。

1城规专业认知度问卷调查

1.1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中,学生占了10%,他们中有部分是高中生,他们对城规专业的了解程度是比较浅的,个别甚至从未听说过有此专业;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本科的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城规专业了解较多,并且对城规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退休职工占5%,他们对此专业也是知道甚少,并表示莫不关心;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30%,他们学历相对较低,多数为高中及以下,对此专业的了解程度更少,甚至是根本未听说过;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占8%,他们学历一般为本科及以上,对城规专业的认识程度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更不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从事与城规相关专业的20%,他们几乎一致表明,城规是非常重要的,就业前景较好;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占5%,他们对城规专业有一定了解,也都认为该专业很重要;还有22%为不愿透漏职业者,他们学历相对较低,一般为高中以下,此部分人员表示对城规专业了解甚少。

1.2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城规专业的了解相对就越多,对该专业了解比较多人员都表示会推荐自己的孩子、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上大学读此专业。相反,对城规专业知之甚少的人员,表示此专业有点不具实用性,不会推荐自己的孩子学城规。问卷结果也解释了独立学院城规专业录取新生百分之五十为调剂者的原因。

2新科学院往届城规毕业生跟踪调查

针对新科学院城规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部分跟踪调查,调查学生为2008-2011年城规专业部分毕业生,调查学生人数占就业学生总人数比例为51%。现将就业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2.1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所调查的学生就业单位分布有:各级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地市级规划局、房地产公司,还有地市级事业单位(教育局、局、质检局等)、企业单位和特岗教师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约占2/3,其中,进规划设计院的学生54人,进规划局的10余人。其余27名学生,在市级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考特岗教师。

2.2毕业生工资待遇情况

1)在规划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工资待遇差别较大,主要与学生工作的年限、个人的设计能力以及城市级别有关。2008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的,目前月薪一般是1万元以上,在大都市或沿海城市工作的年薪在20万左右,也有30万以上的;2010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的,目前月薪是0.5~1万元,个人能力强的的年薪也有20万元出头的;2011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月薪在0.5~0.6万元的较多,在大都市(深圳、上海)工作的也有月薪1万元以上的。

2)在规划局工作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地市级城市的规划局,由于学校、学历的层次,没有到省会城市及以上规划局的。在市级规划局工作的同学,一年之后月薪一般在0.5~0.6万元左右,进县级规划局的工资在两三千左右。在规划局工作的同学相对要清闲些,但是工资待遇没有在设计院工作的同学高。

3)在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或考特岗教师的学生,工资待遇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不大,一般在0.1~0.3万元之间。

3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通过对城规社会认知度和城规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将两项调查结果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规专业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宣传,此种方式比正规媒体宣传更能为市民接受。在发放问卷过程中,遇到对城规专业了解较少的市民,我系实践团队都对其进行解释,民众都较信服,了解之后表示此专业确实不错。

2)城规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福利等和工作时间长短、专业技能联系很大。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6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由量到质的转型时期,城乡规划发展向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前行。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新目标,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的城乡规划已经逐步由传统的形态规划向综合规划转变,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空间形态。当前,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成立的宏观背景下,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必然面临调整、适应和创新、改革的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核心课程,应符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规划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课程应该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导向型的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架构,必须符合其过渡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城市规划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对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进行重大改革。课程不仅需要对其理论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而且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课程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空间规划,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主要课程基本围绕新城开发的规划理论和方法。2011年将“城市规划学”改名为“城乡规划学”并提升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与调整。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开设40学时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增城乡规划专业,开设32学时的《居住区规划原理》和80学时的实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相对于国内同类院校,我校这门课程起步较晚、差距很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思考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方向。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实现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良性过渡,对领会城乡规划设计思维和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应用渐进式教学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开设于大三,学生从建筑设计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对象由建筑扩展到城市,设计的空间尺度跨越越大,设计影响因素由少变多,广泛而复杂。面对复杂的设计条件,学生应用正确的规划思维方式,掌握规划设计的方法。渐进式教学方法是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有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教学模式。主要的原则即化整为零、循序渐进,适宜运用到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处理中。渐进式教学方法强调目标的阶段性教学,在保障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形成由浅至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引入开放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开放环境的设置,促进了学院内多学科教师的交流,工程师与教师的思维碰撞,有利于设置开放式教学团队。我学院建筑学专业、环境艺术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相互协作可以为学生打开不同学科的窗口,能整合设计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开放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场所的开放、教学资源的拓展和考核方式的开放。教学场所由教师转移到现场,对居住区基地进行调研,增加对居住区的感性认识。教学资源的拓展主要是协同授课的教师和设计师,教学考核方式也由传统的背对背转为面对面的,在学生的方案汇报之后,可对方案做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的成绩。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

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都是根据任务书做方案,随着社区规划的发展,规划师开始根据实际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借此调研过程了解当地居民对居住区现存状况提出意见,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居民对社区的建设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对城市的具体区域调研,将人的行为及场地环境做出详尽记录并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提倡同学间的讨论,进而培养同学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思考的过程,使得体验质量和效率更有保障。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7

一是规划新提升。在打造“美丽____”、建设“泉州中心城市后花园”科学规划理念中,找准宜居宜业宜游、园林生态文明和优雅、舒适慢生活节奏的基点,注重显山露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高起点做好各类规划,更要突出规划的权威性、战略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坚持按规划建设。2014年度计划投资500万元,组织规划先行工程,重点做好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北环路片区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道路专项规划、桃溪片区控规、岵山片区控规、____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绘制城乡建设蓝图。

二是建设新提质。从拉框架、打基础、抓功能、挖内涵、提品位入手,并举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今年计划投资20.75亿元,着力推进桃源北路三期、三桃片区道路及市政配套、北环路道路等工程,全面发挥道路建设的先行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区排水排涝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道口景观带建设和桃溪片区道路景观改造工程,加快温泉片区、桃溪片区三期、三桃城市广场等项目的改造建设,以碧桂园、富临国际等品牌项目为载体,抓好北环片区企业总部会所等一些具有带动性的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着力加快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力促房地产项目新开发,强化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着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计划到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9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7%。

三是民生新提档。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计划投资5.205亿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行动项目9个,切实利民便民惠民。重点加快保障房建设、棚户区及石结构房屋改造,推进城区污水、自来水、燃气等管网及环卫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区停车场、公共停车位、农贸市场、小夜市、小公园、小绿地等,打通桃源北路、真武路、鹏源路等一批城区断头路,抓好城市规划馆、科技展览馆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人文品位。

四是生态新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共建自然和谐环境。以创建“部级园林县城”为目标,抓好城区园林绿化美化花化彩化,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绿化覆盖率达到4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做好桃溪流域示范段景观、北环路湿地公园等6个城市公园景观提升建设和2条迎宾大道公路景观带,打造“人在景中,城在园中”和“万紫千红花不谢”的园林景观。以山美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抓好生活污水治理,提高污水厂进水浓度,积极推广、宣传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争创全省典型;做好建筑节能管理工作,推广使用节能墙体材料,完成节能0.63万吨的目标任务。

五是宜居新行动。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为平台,以城镇“三边三节点”和特色景观带(廊道)整治建设、市政提升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为重点,结合小城镇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和深化环境整治项目内涵,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努力创建“生态宜居幸福城”。重点争取“三边三节点”、“五千工程”、“五项行动”等方面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资金盘子,努力实现“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显改观、五年整体提升”目标。

六是管理新突破。坚持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常态化,促使各项工作标准化,管理过程自动化。强化房地产业、建筑业方方面面的常规管理,严防安全底线,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两业”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计划完成建筑业产值28亿元,实现房地产社会投资10亿元;强化规划批后管理和执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强化污水、供水、燃气等市政行业市场管理,确保市政行业安全运营;强化城市精细、常态管理,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管理法治体系建设,确保创建“最美县城”城市管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场景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082-03

1引言

城乡规划专业外语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对外拓展交流、学习、工作的一门重要实用工具。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但是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课后知识的延伸和实战运用。因此,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教学,形成良性课堂互动,是大学生多维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近7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城乡规划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弊端

2.1“花瓶式”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特征,一方面,它需要大量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对专业材料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于一般英语的表达,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特征,用词更为专业严谨。在传统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针对专业英语的这种特点,形成以“讲+考”为主的教学模式。“讲”主要包括单词的讲解和文章的阅读,“考”的形式则脱胎于大学英语考试模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带来词汇量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信息,弊端是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考试中,学生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复习也能顺利通过考试。长久以往,专业外语课堂易沦为“花瓶式”教学,其特点表现在看似师生双方在教学时间内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师讲授内容的最大价值仅仅反映在学生最后的试卷和考试通过率上,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后续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花瓶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英语不是大多数学生未来的生存技能,因此,这种“花瓶式”教学模式对专业外语课堂教学的危害甚大。

2.2大学英语与专业外语教学“脱节”

专业外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但是又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外语教学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需要大学英语为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大学英语教学以国家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失去了提高语言能力的最终目标,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四级考试任务之后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在进入专业外语学习后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词汇量都无法满足要求,致使专业英语学习效果欠佳。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之间“脉络”的断裂,称为阻碍专业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合格的专业外语教师资源匮乏

目前专业外语教学课程的师资境地比较尴尬,它既需要任课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需要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课程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自身外语水平高低的制约。有条件的名牌院校可以联合海外专家或者“海归派”教师进行任教,但是这部分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外语教学的需求量。一般本科院校只能将任务转嫁到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身上,这部分教师自身外语能力主要表现在读写方面,对于外语的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并无太多区别,甚至在语法及写作上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更不要说是科技英语的水平了。同时,由于众多院校不太注重专业外语教师的再次培养,教师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外语水平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合格的专业外语教师资源匮乏是专业外语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花瓶式”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因此,尽管专业外语教学在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教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课程的终结往往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外语技能成了一句空话。

3场景式教学法与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学习的契合点

首先,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的研究对象涉猎十分广泛,包含自然、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人员的协作才能更好的完成,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是建立在对国外社会、文化、艺术、技术背景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场景式教学法可以模拟工作过程的多专业协作过程,又有助于学生团队进行合作,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兼顾到不同英语层次学生的实践锻炼。

其次,从学习的思维方式来看,无论是外语学习还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学习,目标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达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转变学生根深蒂固的被动式学习思维方式,就需要为其在课堂上创造形象的展示场景,使其融入课堂的主体角色,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场景式教学法依据不同模块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设定,提供丰富多彩的主题场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

最后,从专业能力的培养来看,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讲+教”而是“学+用”,因此,教师需要从传统模式中的主体地位退出,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新型课堂教学必需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控制。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整体课程培训的把握,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层面的理解、运用。场景式教学的创设可以将教师的宏观控制与学生的微观学习融入到场景训练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加强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场景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场景式教学由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两部分组成,这是其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任务型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实际任务为具体形式,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完成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场景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能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景,根据学生特点任务,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4.1模块化教学内容,创建情境教学主题

情境教学主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场景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相对于任务的、执行和评估,任务的情境设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结合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依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创建主题模块,形成如下图所示的若干具有独立阶段功能,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情境模块体系。

每个模块在为教学任务提供专业主题场景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该模块相对于传统教学做了重大调整,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内容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学生的讨论为主导,最终成果以“未来之城”的主题创作来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对已有的规划理念、设计和自己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畅想,诠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设计思路。该模块教学从一开始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教师进行理论讲授时就开始与教师探讨关于未来城市理念的可行性,学生小组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在“未来之城”的创作中能够有效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及课堂内容有所创新。笔者以下图所示三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学生成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图2:BoX-CitYCompLeX以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出发点,通过对居民一天城市行为的考察和分析,设想了以“BoX”理念为主的未来城市模型,梳理了交通、用地、建筑及城市舒适性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该组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城市设计概论及社会调查课程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外语课程中介绍的国外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图3:SapientiaLCitY,学生以居住组团模式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智慧城市的视角组织未来城市的交通、用地和建筑模式。该组的优势在于运用已经初步成型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未来城市的模式进行改良型研究,以城市中最受关注的居住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交通、用地布局和建筑模式都围绕居住组团展开,对城市模式和单体建筑模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图4:CitYtomoRRow,学生依据教师关于最新交通工具一真空管道运输的介绍,依托前沿科学技术的概念设计大胆畅想了未来城市的新型形态。该组的优势在于以交通工具的变革为核心,颠覆原有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居住模式和城市新形态。

上述三组案例尽管在研究出发点上各有不同,但是集中反映了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趋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高涨促进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这种互动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也促使教师不断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需求调整知识内容和方向,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对师生而言是“双赢”局面。

4.2“任务”分期,师生共同参与

场景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以任务型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过渡。课堂模式设计了教学型任务、研究型任务和真实性任务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任务依据教师参与程度将场景式训练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循序渐进。教学型任务在初期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预先设定教学情景。这一阶段教师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展开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为学生预先设计好详细的教学任务并提出可能性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学习。研究型任务在中期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师选定的教学框架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互动最终形成情景教学目标,并由各小组针对该目标进行研究学习,为真实性任务的完成搜集基础资料。真实性任务在后期阶段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角色的确定、语言的组织到剧情的设计和现场的表达均有各小组自行完成,教师仅作为场外人员进行帮扶和指导。

比如,在“建筑设计与技术”模块中,作为专业外语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考虑到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和兴趣的产生,以建筑师生平介绍引出学生对设计师生活的畅想,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大学设计生活。最终以“我的大学设计生活”mV短片创作展示。短短15分钟的视频录像,包含了同学们对大学设计生活的种种描述,有迷惑、遗憾,有欣喜和理想,有友情的展示还有对爱情的向往。整个短片从导演到演员,一直到最后的剪辑录音,完全由各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很多同学在教师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将短片打造成英文配音,中英文字母,音乐背景,独立旁白的微电影。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的“演员”,也都力求将英语表达和剧情演绎到完美。从教学效果看,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由“主导”变“引导”,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研究能力的和自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从时间、空间方面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专业和英语水平互为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课程体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33-03

城乡发展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是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交通规划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点,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的专业关系缺乏实践认知,从而导致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动力不够,因此有必要顺应城乡规划领域的进展、热点,与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形成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城市规划课程现状

城市规划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交通运输类本科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和动力。作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城市规划原理》已经开设20余年,总体来看,这门课程在扩充了学生的城市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尚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目前的课程体系基本延续了城规学院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的内容,但从总体上,交通运输领域的本科生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方面的需求有很大不同,需要进一步针对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特点,在原有课程的设置上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2.课时安排紧张。作为交通运输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存在教学课时少、理论内容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等特点。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而言,城镇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均为一章或一节,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设计或者实践环节。在34个学时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很难完全、深入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3.缺少有针对性的适用教材。城乡规划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面向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科领域为主的,缺少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适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也是许多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课程,诸如地理信息系统、建筑学、交通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态、人文、地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内容,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针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各类城乡规划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总结。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所不足。一个方面是由于很多学生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不是其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关系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缺乏实践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在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在空间资源配置有关的内容上有难度,容易造成对学好本门课程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效果差,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感兴趣。

二、转型思路

1.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学科关系分析。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涉及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城乡规划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二是关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针对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工程二者之间的学科联系,本次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如何与交通运输工程结合,因此,在城乡规划的理论体系中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和城乡建设管理等内容,并且主要考虑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的衔接,兼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其他二级学科。

2.课程转型总体思路。基于以上思考,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需求,从“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角度,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提升为“城乡规划与交通”,其主要意义在于:课程目标设置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置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乡村规划融合的新趋势,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可以更加聚焦、突出专业特色,有利于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课程形成互补,有利于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良好衔接。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从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城市作为复合系统具有初步认识,初步掌握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和编制流程,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布局与发展、理解城市发展与交通的互动关系,达到拓展学生宏观思路、强化学生空间思维、借鉴城市规划思维方式的基本目的,并且为这一领域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土地利用与交通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主要能力:城市与交通案例的解读分析能力、与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衔接能力、与规划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材体系与课程内容

1.“1+1”教材体系。本次课程建设将编写一本专门针对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教材,考虑到城乡规划体系和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本教材编写将突出重点,侧重学科融合,因此在教材体系中采用“1+1”的教材体系。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是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经典教材,该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总共22章。《面向交通运输方向的城乡规划概论》将突出与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的城乡规划内容,并且结合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趋势,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结合特点,提纲挈领。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认识城市与乡村、认识城乡规划、城乡用地构成、区域分析与区域空间发展、城镇总体布局、城镇空间设计与开发控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与交通规划等。

2.突出特色的课程内容。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时有限,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以教学需求和课程目标为导向,合理取舍,学习内容要“精”而“特”,要有“融合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突出城市与交通的衔接。例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土地使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规划体系与交通规划等内容需要深入,而对于类似市政工程、风貌保护、绿化景观、城市设计等内容则予以精简。在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上突出交通公交优先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的观念作为主线,主体内容注重几个方面:城市发展、城镇化与机动化;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与交通规划管理;区域发展与区域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交通模式;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交通影响评估;城市设计与人性化交通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①城乡及城乡规划的发展与内涵。介绍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和产生,城市的特征及其与乡村的区别,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介绍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和指标计算;介绍现代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使学生了解城乡发展特征、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理解当前城乡发展、城乡规划的背景与趋势。②城乡发展及规划控制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掌握区域发展特征与趋势、空间布局模式,理解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理解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交通网络的互动关系,了解区域规划内容和控制要素。城乡用地分类与布局要求,介绍城乡规模与用地选择的分析方法,城乡用地分类与比例结构,各类用地的组织特征、布局结构要点。城镇总体布局,介绍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典型布局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城镇空间开发控制,介绍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和开发控制的理论和原则,各类开发控制指标及其要求,空间环境控制与交通规划设计的关系。③城乡规划法解读及城市规划的工作框架。介绍我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和修编重点,城市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体系、工作内容,城乡规划各阶段的审批流程。了解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与工作内容层次,理解城乡规划的法定内容和审批流程,理解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各个阶段的衔接。

四、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城乡规划与交通基础课大班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适当采用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收集国内外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按照教材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将基本理论学习融合到实际案例中。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的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或若干城市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城市的规划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并由现象深入到本质,针对某一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分析和建议,由教学团队对每个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战能力。

2.交互式教学。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将结合典型内容与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课堂上公开发表,接受其他同学的问询,进行互相交流。

3.网络教学。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为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自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够等局限性。网络教学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选择地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模拟式教学。针对规划的综合协调特征及法定规划流程内容,设置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判断和出发点,体现社会公平和综合协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将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学生汇报等多种形式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交叉与集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更适合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中心与案例库构建

以课程转型和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城乡规划与交通”网络课程中心。依托网络课程中心,建设网上教学案例库,作为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基础和资料库,有利于学生自主、预先对案例进行研读学习,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城乡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资源配置,在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选择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典型性。案例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之中。②熟悉性。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城市和区域,如上海、北京等,大部分同学对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上海,学生学习生活在这个城市,日常认知较多,更容易引起共鸣。③延续性。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案例选择的区域范围可以适当压缩,向某些城市集中,不同章节的案例之间有延续性,这样能使学生对案例理解和解读更加深入。④时效性。针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缺乏时效性,在案例选择中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新动态和新进展,将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合到案例分析中去。⑤凝练性。真实案例往往涉及的约束条件过多,分析解读过于复杂,并且不容易突出某些教学主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对真实案例适度的抽象凝练,还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些虚拟案例,聚焦主题,突出重点。

在城乡规划与交通的课程转型中,如何明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点,如何判断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更新,认真研究学科融合中城乡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在教学中探索多样化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建设好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红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3,(7):25-28.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市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3]李德华,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03-02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4结语

实现转型发展是湖北民族学院“十三五”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任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由知识传授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社会生存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立足地方、突出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为地方培养合格的规划设计应用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