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3:0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一是初中数学比起高中数学更加具体、理论性不强,而一上高中,高一代数刚开始就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部分,这会使得有一部分初中数学即使学得很好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二是初中数学则相对简单,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就可以解决,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多的向理论化发展,解题过程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需要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类思考;三是知识容量明显增大,学生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工作量要明显得多。所以在新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

首先学生会比较依赖初中学习模式,比如教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甚至是套用题型模式。而到了高中,这种模式一般来说不适合新的学习。

其次思想松懈,尤其是一些初中数学学习得较好,甚至是拔尖的学生,由于前文所说的初中内容较为简单,故而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更加没有从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直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跟上。并且对于自己非常自信,总觉得自己初一、初二的时候数学也没有很好,但是到了初三一咬牙“抱佛脚”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但是在高中学习中,这是很难做到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主要的初中数学学习和高中不同的几点,并且高一是整个高中数学三年的学习中最关键的一年,其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太多了,一旦“开窍”较晚,很容易会导致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

虽然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着这样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中数学也不需要产生多大的恐惧感。因为初中数学的学习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还是从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从小学到初中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高中数学的新知识的引入必然都不是随随便便,凭空出现的,都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习高中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初中和高中的异同之处,从内在联系上领会到了知识的来源和用处,真正读懂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梳理好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和补充,使初、高中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换角色、走出自我

升入高中以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同学们都是从各个初中选拔而来的尖子生,知识掌握水平与原来同学相比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同学的整体水平不相上下,竞争对手与学习气氛特别是一些原来在初中成绩较好的同学,基本上要形成平起平坐局面,此时这些同学要在心理上从尖子生向普通生转化。因为这时候,新的班级里面,原来在初中小范围里面的学习佼佼者,整天备受老师的呵护,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倍加关注,课堂上被老师紧盯着又是提问又是板演的的优等生,突然发现到了高中以后,失去了老师的宠爱,整天上课憋足了劲,重新找回以前的自我,可这样的机会,可能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和打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高中的课堂讲课模式与初中有很大不同,由于课堂容量较大,老师在讲课时与学生的互动诸如像课堂提问、学生板演等频率与初中有所减少,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并没有减少,只不过与初中相比,把这种关心、关注平均地从少数同学身上播撒在更多同学身上。所以说刚升入高中的同学要在心理上转变一种认识,开阔视野,以一种平常心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心理上的过渡。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初入高中学习的同学,不少会出现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听不懂或者还没听懂老师讲的就一闪而过,过后老师也很少在课堂上讲解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高中和初中、小学学习的区别,随着升入高中以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接受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和课堂容量增加了不少。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和容量有所加大,往往使刚升入初中的同学从课堂接受上有点措手不及。细心比较会发现,从初中到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接受力,无论是课本和教材的编制还是老师的讲解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重复,今天学习是这个内容明天学习的可能还是这个内容,以至于今天这节课我还没有听懂听会,下一节课上老师又会再讲,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可高中就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在高中的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讲解,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不放过老师的每一个讲解。课前一定要做到提前预习,在课堂上着重留意老师讲解的那些容易混淆的内容,课后不会的内容及时解决,不要留包袱。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活力和灵性,使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升。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每一位初中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1营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催化剂,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培养数学兴趣,抓好技能训练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对各学科都有着深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根据新教材特征,教材内容安排新型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技能也称之为熟练,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经常有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

3实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例如:如果老师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就会收到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同时教与学识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

4利用媒体教学。重视数学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重视数学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关键。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明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5.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24

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课堂质量的整体提升。

但是多年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以致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压制了学生的活力和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的信心和热情,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

一、高效课堂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个性特点是非常鲜明突出的。他们的创造潜能往往就贮存在这一独特的个性中。重视初中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并以此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师本身需要哪些素质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张扬,并使他们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为今后的独创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娜说母鲂哉飧龌畹脑慈流露出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风格和个性,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无疑对学生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体现了课堂的价值。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状态,唯有这样的状态,才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实现了课堂中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的无效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三、高效课堂的生成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数学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笔者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

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生成就越精彩。也许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堂数学课,往往会因为学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与预设的精心提问全被打乱。所以,教师要预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对策,对教材要有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课堂生成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过多的干预,从而使整个探究过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以达到课堂生成的有效实现,从而实现高水平的课堂生态。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在学习《勾股定理》那天的自修课,学生做课外练习时,学生一致反映有一道题不会做,笔者一看是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勾股定理题目,设两直角边分别为2x,2y,求的是斜边:(2x)+(2y)的算术平方根,列的方程组是:(2x)+y=25X+(2y)=36

当笔者和大家一起忙着解方程组时,其中一个学生说不用解了,两个方程一加得到5x+5y,从而求得x+Y,而斜边先求4x+4y整体代入不就得了。对呀!学生一片哗然,此时师生都沉浸在一片兴奋中。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事先预测到的,即时生成的思维亮点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状态。这节课的闪光点在于:教师及时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发了一批学生,生成了满堂精彩。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机智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从而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使高效生成成为可能。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地趣味化。教师可适当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努力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强调激励、唤醒和鼓舞。

总之,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并进行价值判断。

四、高效课堂的灵魂

人没有了思想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灵魂。

有灵魂的课堂,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而且只有富有灵魂的人存在于课堂中,课堂才能被赋予人的精神的力量;课堂的灵魂不是虚无的东西,而是依附在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神产物,只有学生将学习融入其精神世界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之美。把握住这些认识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从教师方面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这些认识方式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教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教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w个性。

笔者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在学习他人经验时,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养料滋润我们的思想,以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因为笔者越来越感觉到:教育个性当然不仅仅体现于思想,但没有思想,绝对就没有个性,没有思想,课堂也失去了灵魂。

五、高效课堂的活力

情感是生命主体的核心,也是高效课堂的活力。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大的调节作用。师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是焕发学生价值的催化剂。

要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富有情感的人。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予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在严格的同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教室马上投入作为教师角色中,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

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以情育情。我们知道,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及时捕捉良机,把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由衷的赞叹、殷切的期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所有学生,尤其要关爱后进生。“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借助课件,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比如,在学习《平移》这节课内容时,当笔者在课件里展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数学美的情感油然而生。

情感教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时,教师从教材出发,及时抓住学生心理,用积极的情感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4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89-01

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学习从单纯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向知识与技能、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并重的学习,数学教学也从单纯重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厌烦数学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推理、计算,对一些知识点的形成不求甚解;加之单一的传统考试评价方式,造成只重视考试题型的教学和阶段性学习任务达成的局面,既加重师生负担,又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有明显下降的结果。这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初中数学思维要求对数字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的求解等一系列过程的思维能力,我经过研究与探讨发现,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认为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很多中学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时经常抄错题目,运算时有缺乏条理性、合理性、灵活性、或急于求成等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1)培养起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时,学生要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培养起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适时提醒学生集中精力听讲。

(2)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数学与其它科目不同之处是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所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要经过思考后大胆提出来,并从多方面获得解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学生作业正确率,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教学一个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习审题。

(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做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环节。因为解答习题要应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认真作业有助于复习已学知识,检查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并从习题中完善自己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而很多学生却是把它当作每天唯一的任务来完成,养成边看书、边做作业的坏习惯,有的甚至抄袭作业,根本不考虑学习效果,虽然交上来的作业都是对的,但并没有起到作业的作用。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中出现的作业原题,仍然有学生不会做。因此做作业时要求注意力要集中,作业布置要适量,不能把练习变成"题海",使学生享受到做作业的轻松和乐趣,不致使学生身心疲惫而导致学生厌倦数学课。学生不感到负担,也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不仅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业时也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格式,认真运算和验算的习惯。

2.常抓运算,避免易发生的错误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从有理数的运算开始的,如负数的引入与括号的使用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有理数运算要特别强调运算时"先定符号后计算",即先确定每步运算结果的符号,再对其绝对值进行计算。教材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都强调了先确定符号在进行计算。让学生养成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适时使用运算律,以求运算简便、快捷。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确定其运算步骤,严格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初学时可使用做标记的办法确定其运算步骤,可避免一些易发生的错误。而学生在运算时出错,往往是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引起运算错误。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运算能力而非机械计算能力。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也具有指导意义。(1)理解数学概念,正确记忆公式和法则。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要掌握公式推导,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例如,计算(7x)2的时,有些学生错误得出等于14x2,然而,这道题是涉及到"积的乘方"运算,应该等于49x2.教会学生应用法则计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内容教师还要及时讲授,学生才能及时纠正错误,对自己原出现错误做法再次思考,发现自己知识的缺漏和错误的思维习惯、方法,更好的把握住知识的准确性,加深对难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运算能力。

(2)良好的运算习惯。要加强运算练习,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要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潦草,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算,达到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突破。不要机械地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升学思维能力。

3.重视数学思想对培养思维能力的指导作用

学生检查不出错题的原因,是他们只知道重看一边或重演一遍,而不是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演算。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中,而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指导数学运算最常用的是化归思想,把要解决的运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具有确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的运算问题。例如分解因式:(a+b)2-16(a+b)+64.这道题应该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但与a2±2ab+b2形式相比就比较复杂,根据简单化原则设a+b=m,这时原多项式就可化为m2-16m+64,这样就简单多了。分解得(m-8)2,故,(a+b)2-16(a+b)+84=(a+b-8)2.因此,做题时,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灵活运用概念、公式,选择运算途径。解答数学问题,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去解答,有时造成过程复杂,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差错,如果综合一些其他知识,实施数形结合,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

总之,中学数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数学体系建立和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包含数学思想、解题策略、解题技巧等)培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逐步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科学有效课堂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5

下面谈一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又如在教比例这一课中,创设了一个情境,给学生讲一个老师买蛋的故事:王老师提着菜篮子(菜篮子重1斤)到自由市场买10斤鸡蛋。当王老师把摊主在他的秤盘里称好的鸡蛋往篮子里拾的时候,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时个数少。王老师感到很奇怪,将鸡蛋装进篮子让摊主一起称,结果共重1111斤。问卖鸡蛋的老板给王老师多称了还是少称了?有的学生说多称了,有的学生说少称了。正当学生争论不休而又说不清楚时,老师说“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阔,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提高了学习兴趣。

2引入悬念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3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有特色的图形能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维活动,强化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继续做出直线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在银幕上把一个小孩的头像放大缩小,这是同一个小孩吗?老师抓住学生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后,平时厌学的几个学生对本章内容也发生了兴趣。

4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4.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4.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4.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把全班50多名学生放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个象限和坐标轴上都有人,老师说:“请第一象限的同学先走。”学生走了一些。接着又说:“请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的同学下课。”学生又走了一些。老师提问:“现在我想要在三、四象限以及Y轴的负半轴上的同学一起下课,应该怎么说。”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X轴下方的同学”。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这种动脑筋离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考数学命题,即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中数学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应对高考都有重要的意义。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认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下,是我对这一能力的探索,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构成

1.审清题意的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审题能力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合理应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3.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试卷中,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因此,建模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利用通性通法教学,合理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①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的分类等;②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课程版的《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新课程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如1998年中的“运输成本问题”为函数与均值不等式;“污水池问题”为函数、立几与均值不等式;1999年的“减薄率问题”是数列、不等式与方程;2000年的“西红柿问题”是分段式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的补充。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90-01

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中的数学。初中的数学繁而不难,而高中的数学则是既繁又难。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都无法适应和掌握高中的数学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其实初中的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基础,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从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展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的对初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并且找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和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巧妙衔接初高中数学,不断促进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把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衔接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联想和回忆,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行高中数学的深入学习,让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发挥垫脚石的作用,为高中数学提供相关的知识积累。对于教师来说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的了解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核心内容,同时还得对初中数学各个方面的知识结构都要很熟悉。教师要知道哪些初高中知识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哪些是学生的强项,然后通过巧妙的方法在生疏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中间建立起相关的联系,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比较生疏的数学基础知识。比如说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和公式,积极带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的知识,建立起学生心里的数学知识网。也可以在讲解高中数学的概念和公式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和延伸。这样就把初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的结合起来,达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2、把初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的衔接

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初中数学的一些题目都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只要学生会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就行了,学生自己也做的比较轻松和简单。但是高中数学解题思路需要不同的技巧,同时要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驾驭能力,高中数学题型抽象性和概括性都比较强,都是很多复杂问题的综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比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学生不再像初中那样只要依靠简单的分析和记忆一下公式定理就能完成数学题了,但是只要经过具体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虽然高中数学题型繁杂,知识点全面,但是解题方法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一题多变,求同存异。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和整理,就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通过以下例题进行说明:

例:已知a、b、c均是非负数,并且a+b+c=1,求(c-a)(c-b)的最大值?

解:因为,a、b、c均是非负数且a+b+c=1所以c∈[0,1]所以(c-a)(c-b)=c2-cb-ca+ab=c2-(a+b)c+ab≤c2-(1-c)c+(a+b)2/2=c2-(1-c)c+(1-c)2/2≤1所以,当c=1,a=b=0时,(c-a)(c-b)的最大值是1

3、把初高中数学内容的不同之处进行有效的衔接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8

关键词:电教;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电教技术逐渐在初中校园里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喜欢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发挥电教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电教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得到快乐。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电教技术有利于将繁琐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将枯燥的数学定理趣味化,从而给初中生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电教技术,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情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结合学情和教学实际,打造特色的初中数学课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数学教师过分夸大了电教技术的辅助作用,往往将电教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使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渐渐对数学感到厌烦。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电教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成为了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实际的数学教学经验,主要阐述了运用电教技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为数学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一、创设轻松的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认为“数学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数学学习无方法,解题缺乏技巧,等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我利用电教技术为初中生创设轻松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发挥的空间,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收到快乐。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我先利用电教设备给学生播放了庐山风景图片并配上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做新课引导:“同学们,大自然中的庐山具有唯一性,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像这样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片你还能说出一些吗?”然后我给学生演示在白纸上任意撕一个图形,观察这个图形和纸上的空心部分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经过探究,最后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叫全等形。接下来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新课讲解。

二、合理调整数学教学的节奏,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电教技术改变了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现象,而是通过新颖独特的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实现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合理运用电教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保障初中生的主体性,并且合理调整数学教学的节奏,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的乐园。比如在讲有理数中的《正数和负数》一节时,因为初中生已经有了当数不够用时用字母代替数(非负有理数)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数学教师主要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负数,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从而轻松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我利用电教设备给初中生播放了某天的天气预报,白天和夜间的气温分别为10°C和零下10°C。为了书写方便,通常将气温写成10°C和-10°C,然后再引入新课教学,初中生就很容易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了。

三、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效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实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比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我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大屏幕上出现一则通知,大致内容是明天上午9点30分在教室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可是班里刚刚调整座位,还没有画出座位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将如何向父母描述你的座位,让父母快速准确地找到座位?”数学教师可以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从而做到活学活用,灵活掌握。

四、设计个性十足的课堂提问,巩固初中生的数学基础

实践证明,具有个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兴趣,降低初中生对数学的恐惧,巩固初中生的数学基础。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的时候要做到与时俱进和统筹兼顾,问题既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又要体现出层次和差异,这样才有利于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进步。我经常利用电教技术进行教学提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通过电教技术向初中生渗透创新思想,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在引入新课以后,我利用电教技术首先给学生展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满足条件以及解法等。然后我设置这样的问题: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两个学生的对话,小李说方程(x-2)x=3x的解法是方程两边都除以x,得x-2=3,然后x=5,可是小明说小李的做法不对。然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小李的解法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五、组织“探究式”数学实践,贴近生活挖掘数学灵感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要想焕发活力,就必须积极进行探究式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初中生勇于参与,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到学习数学的灵感,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数学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通过电教手段为数学实践增光添彩。比如在讲《轴对称》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我制作了ppt电子课件,在课件上我首先给初中生播放了蝴蝶、窗花、奥迪车标等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找出规律。通过探究和分组互动,初中生能够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然后我在课件中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高涨,都能够积极地与数学教师互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从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来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特征,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基础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优化课堂结构,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对学生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基于这一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除了要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作用之外,还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应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等几个方面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通的课堂结构是老师具有主体地位,采取了老师主讲的模式,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在这一课堂结构中,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单一,教师和学生在角色设定上都过于僵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课堂结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老师主讲的单一局面,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了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积极优化,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主讲的单一局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分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2、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性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因素,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3、分析初中数学特点,使初中数学课堂变得多元化

要想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单一性的问题,就要对初中数学特点进行正确分析,并积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多元化,改变初中数学课堂单调、呆板的问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三、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教学方法创新入手

教学的有效性也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都有体会: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讲题考题训练,但落实到学生身上往往是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题讲得越多越好?概念是数学的灵魂,而新授课中设置例题的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学生体会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就题论题,解后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例题表层。解后反思既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希望、获取经验的过程。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4,底长为6,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这是课本上一道很平常的习题,只要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的学生应该都不难得出它的结果是14。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是,我们解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求出这个14吗?找到这个14就匆匆开始下一题的讲授,我们就将失去这道题本来应该得到的更多、更宝贵的东西,无异于进宝山而空返。

四、初中数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的作用,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把握教学原则和教学特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目前来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老师要利用课堂提问环节,做好教学指导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指导质量,就要利用好课堂提问环节,对学生的课堂知识进行检验,并在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逐一解答,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提问环节是做好教学指导的关键,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引导的实施

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教学引导,使教学引导成为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学引导的实施力度,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只有做好教学引导,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有力的支持。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引导的实施。

3、老师应发掘数学特点,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引导

考虑到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难度,应在课堂教学中将例题和习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引导,把握课堂教学原则,积极开展习题教学,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从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创新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特点和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满足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潘润翠;提高初中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2]张立杰;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3]黄汉昌;提高数学作业讲评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1年Z3期

[4]晏磊;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年26期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衔接高中;探究思考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经历了激烈的中考洗礼,刚跨入高中阶段学习,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强的新鲜感,并且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十足的信心,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读高一一段时间后,经常听到这些初中已毕业的学生抱怨高中数学内容多,老师上课速度快,如同听天书,做习题和课外练习时,也是磕磕碰碰,不知从何下手。他们常说在高一学习中面临着许多的学习困难,如听不懂,学不会,感觉自己还不能适应高中学习方式和高中老师上课的模式,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是什么导致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后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呢?作为一位长期在初三教学工作的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也经常和高中老师交流,据此我对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初三复习教学,为学生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做好准备。

一、分析问题成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学生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听一些学长讲高中数学很难学。确实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多数知识点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贴近,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另外,初中教材对概念的定义不是非常严格,对不少数学定理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直接给出,不需要证明,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趣味性强,教学课时较多。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论证严谨,逻辑性强,定义、定理表述严格。如:高一教材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其次,初中在新课标下,调整了部分初中教材内容,如初中弱化的韦达定理和圆有关的知识,而在高中必修2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却又相当重要。高中虽然在部分内容上较之以前难度相对降低,但增加了大学里相应部分,如:导数、概率、向量等内容。因此,从以上的教材变化分析,我认为教材的调整不仅没有缩小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差距,而是进一步扩大。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课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对重难点内容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教师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是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从而影响高中学习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讲问题细致,问题类型归纳全面,同样类型的习题训练较多。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记准教师所要求的概念、公式、定理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能对号入座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缺少自己独立思考和对数学规律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另外我们福州的学生参加中考可以带计算器进考场,而我们福建省高考却不允许带计算器,初中生对计算器操作熟练,却导致了心算、口算和笔算的能力减弱。但是在高中学习数学的时候,由于内容较多而时间较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以及题型等讲全面细致,只能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做一些选讲,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还是继续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计算不能完全脱离计算器,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根据问题成因做好初三复习阶段的衔接工作

1.优化初三复习,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初三复习阶段是初中与高中最近的时间段,要复习的概念多,要构建的知识结构多,要解决的题型多,要培养的能力多,短暂时间复容量的知识,正好类比高中教学环境。为此,在初三复习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其次,要综合运用知识,加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最后,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总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初三的总复习,逐渐让学生对高中的教学要求与学习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

2.认识初高中知识关系,适时拓宽初中知识

认识初高中知识关系,如初中实数与高中虚数联系,初中二次函数与高中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联系,初中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联系,初中平面图形、三视图与高中立体几何联系,初中找规律题与高中等差、等比数列及通项关系,初中三角函数与高中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定理关系,对这些初高中联系的知识可在初三复习阶段适时做些拓展和介绍,不要为了中考复习而复习。

如二次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在初中,而发展点在高中,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福州的中考中常以二次函数为背景设置题目,也是高考的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因此在复次函数图象时,可根据图象让学生说出x为何值时y

再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认为两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老师要举空间异面不平行也没交点的直线实例,告诉学生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才是平行或相交,但立体图形就不一定成立,加深了对初中平面几何中定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高中的立体几何常要在平面与空间中转化,因此,要通过初中三视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复习平面图形折叠题型中,培养学生要能抓住折叠过程中那些不变的量去完成计算,这样,复习好平面图形知识与计算,可为高中立体几何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3.对比初高中教法特点,注意教法衔接

借助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辅助难题教学,加强定义、概念、定理之间的复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复习。在复习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同时加之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做到从想学、能学、会学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教师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的复习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数学学习境地,得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4.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教会学生学会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学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它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我们知道在有效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能单纯地依赖知识的记忆与对教师讲解试题的模仿,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模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在解数学试题中解题思路的独创性和学生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大力表扬肯定,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热情。

5.指导学生复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行扎实的复习,并在将来的高一学习中安全度过这个初高中衔接阶段。对于学生听课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课、笔记、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对概念,定理要求会联系、会应用。每章复习要求学生会用图表归纳要点,使所有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形成好的认识结构。

三、思考

在初三数学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发现,例如: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数学领域都能有很好的扩展,解题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个别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没有放眼高中,觉得这些补充内容与他们的中考考试无关的内容是浪费时间,心里有点抵触。

同时由于复习难度提高了一点,使得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上课有点吃不消,促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差。因此在实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初三中考数学复习感觉压力比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这部分优秀学生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前有意识地补充部分高中知识,渗透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复习阶段的衔接教学中起带头作用,为其他的同学形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起示范作用,为初、高中教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同时在今后中考试卷中,适当加大对初、高中衔接部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力度,如将实数运算转移到虚数运算等,来促进学生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又如函数部分等,突出能力的考查,来促进初中阶段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探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不时地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出挑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探讨教学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些教学上的困难,不要一味躲避,否则我们的探究教学就不会有收获。

以上是我对初高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导致数学成绩分化原因进行的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初三复习教学,为学生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做好准备做的一些探讨。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继续有新的发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柯连平.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学数学研究.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