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十篇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十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5:47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1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p)、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以考促改”课程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44-02

广西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2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坚持以组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的一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制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完善和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不断修订教材大纲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带有普及性质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概述

为了促进广西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1995年广西教育厅出台了广西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制度,即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制度,考试类型分别有一级考试、二级考试。广西大部分高校把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课程考试包含笔试和机试,课程考试包括:a、B两份规范试卷;两份试卷的标准答案;考试结果与成绩分析(含成绩段总结、试题难易程度、知识点覆盖面、学生掌握情况等);对任课教师完全保密的统一命题;教师集中同时评阅试卷。考试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得到了各个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以下统称课程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广西教育厅高教处通报每次考试的情况,课程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与时俱进,每两年修订一次。实施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课程考试,实施教考分离,对广西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以考促改”的实践

(一)课程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条件建设

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指标中,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通过率是一个主要指标,这就说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也使高校更加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考试的推动作用下,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管理机制、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促进管理机制建设。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程考试的推动作用下,多数高校改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各自为战、要求不一的局面,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机制,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由学校教务部门直管或计算机系(学院)统一负责。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充分参考课程考试大纲,为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并通过课程考试,学校结合本校学生情况,组织各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统一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质量评判标准不一、教学自由度大的模式,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2.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经费不足,设备有限,一直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在考试的推动下,各高校不断增加对实验室硬件的投入,实验室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教学条件得到了提高。如购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校园网等,使计算机教学、考试等都能在很好的环境下进行。这些措施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广西高校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平均台数为770台,计算机与学生的比例为1:10.3,均有校园网。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应用的,而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中,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设备集中、资源共享、层次清晰的实验中心,为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可能。

3.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庞大,人员组成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考试的通过率可从一个侧面来检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这无形中对学校产生压力,对教师也会产生压力。为此,多数高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统一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并且承担计算机基础的主讲教师相对固定,改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各自为战、要求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培训和进修,提高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或与专业教师共同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多专业结合、相对稳定、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以课程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任课教师将压力化为动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到2012年,广西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职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0%和25%,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趋向合理,师资队伍素质大大提高。

4.促进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广西教育厅计算机基础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考试每两年修订一次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新修订的大纲中,出台了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必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修订提供指导依据,从而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许多高校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团队,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相应的教案、习题和教材以电子版本形式在网站上公开,使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材形成了一种开放式、多层次并可动态更新的模式。广西构建了涵盖各个高等教育层次(本科、专科、高职、成人高等教育)、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各个知识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材。根据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先后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础》(高职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本科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高职版)、《计算机基础上机操作指导》(高职版)、《计算机基础学习指导与考试指南》(成人高等教育版)、《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操作指导》(本科版)等一系列教材。教材符合“理论知识必须够用,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二)课程考试及其质量分析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课程考试实施了教考分离,以统一的标准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课程考试的通过率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效果,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统一课程考试的实施,建立了教考分离,以考促建、以考促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与学的课程体系,规范了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以统一的标准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以课程考试为标准,制定和完善适合于各个高校层次、各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规范各个高校的教学,最后以统一的课程考试来衡量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每次课程考试后,教育厅都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师对试卷和试题进行质量分析,分析考试成绩及格率、平均分和标准差;分析试卷的难度、试题的区分度;分析每个知识点的得失分情况,并在每年的广西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年会上宣讲。通过课程考试试卷分析结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差距,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差异,这有利于教师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通过实践可知,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课程考试,其内部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课程考试是检测和推动学生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策略和手段,统一课程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专业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们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没有到开设、由点到面,从仅仅面向少数理工科开设,逐渐发展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都必须要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数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怎样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质,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动手能力与应用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检索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自己拥有电脑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而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的计算机了解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很熟。有的学生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在远离网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单一,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办公自动化(windows简介、计算机发展史、网络简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内容。近些年来,我们对文理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所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一定改善。课程设置如表1。

随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如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法、经、教、史、文、理、工、管、农、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需求结合、更没有做到与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结合那将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状态。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

三、综合性大学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的需求。如艺术、建筑、经济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差别很大。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针对文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有区别的对待,更要根据不同的各个学科以及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科专业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较多,有些艺术类专业会比较注重多媒体图像的处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该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加细化教学计划,更加贴近专业,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例如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中,侧重于过程控制设计、数学建模、算法分析设计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为掌握算法开发及设计、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交互式环境数值和计算的计算语言打下基础;对于机械、建筑、集成电路等专业侧重计算机辅助CaD、Cam、oLiD、woRK等二维、三维制图等工具软件的介绍。在专业实践中将制图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农学、化学、制药、生物专业侧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试验过程、结果求证的编程问题;对于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要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的排序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对于法学、哲学、管理等专业要侧重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网络检索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教育、文史类的专业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针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重点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大纲。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后,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充实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但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深入了解。教师在花时间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础上,还应该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课程教学、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等资源。开放实验室,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自觉参与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切实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得到提高,取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学平台

网络的应用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的教学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极大的补充。本课程的网站上传相应的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满足了各专业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开放校园网是实现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助课形式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最清楚,如何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能切合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或实验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重点、有代表性地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小成果。进行示范,起到由点带面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4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浅谈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基于B/S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共享与教学资源开发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比对的设计与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主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查看课程信息,利用下拉导航菜单进行课程内容和信息的定位,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mmenu(’首页’,’/jsj’,’self’,’’,’’,’’,’’);

mpmenu1=newmmenu(’课程特色’,’/jsj/html/kechengtese/’,’self’,’’,’’,’’,’’);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5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4]刘中宇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6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7

信息时展日新月异,以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互联网+等技术平台的全面推广,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来带了全新的思维变革。在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我们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有新鲜血液注入、需要有创新思维引入。那么我们就着手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分析,从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为切入点,分析需求目的,并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选取、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有效的挖掘,总结并归纳出一套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新教学改革方案,计算思维是近年来计算机教育领域讨论的重要概念,计算思维通过对问题求解、系统设计,把一个困难问题剥丝抽茧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通过大数据挖掘运算技术的特点,求出子问题,并归纳和抽象获得问题的最终求解。它的本质是自动化和抽象化。

1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高校中存在部分老师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些陈旧的观点,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教学生怎么用office软件”、“怎么用windows7”,“学了计算机基础和专业没关系”等,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本身起点较高,在高中甚至是初中阶段过早接触电脑,并学习过计算机基础,所以导致学生很迷茫和不解大学阶段还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缘由。由于这两方面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导致在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遇到了阻力。同时,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符合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而是采用工科类院校的通用教材;班级人数的设置,课时的设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情况。

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定在教会学生实用oFFiCe软件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应当加强计算机思维能力的训练,构建思维模型,有效与专业相结合,培养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思维是一种所有人都必备的能力,也是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必须覆盖的内容。其次,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对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科学已从最初信息管理,逐步发展到造型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传媒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新型交叉学科。再者,计算思维是一种建模、归纳、求解过程,对我院设计类专业发展有独特的价值。所以,艺术院校的学生能否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结合本专业特点,采用计算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并处理解决,也是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大挑战。另外我院专业的特殊性,大量设计类专业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作品的制作和设计,所以推广面向计算思维的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2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计算思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学习与思维习惯,其目的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建模并重组,使问题简单明了化,有效让学生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我们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和自身课程体系新特点,按照“技能――知识――思维”三层教育理念,构建了面向计算思维能力的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方案。

1)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与提高

计算机文化教学课堂表现形式可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分享、网上视频回顾等。内容涉及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艺术、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windows发展历程到目前互联网上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知识拓展,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并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互联网平台作为契机如何更好地发展专业和未来,值得学生思考和探索,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计算机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感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学会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艺术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加入新元素。形成新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篇、应用篇、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四部分。其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体现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

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以满足分类分层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这些资源以文字、图形图表、动画与流媒?w、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展现,其形式多样,简单直观,各种媒体资源优势互补。并结合艺术设计应用的教学片段资源建设是关键。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和设计新的教学片段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已有的资源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改造,给出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和实现,对已有资源进行提升。

课堂教学:加强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案例,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重点、不易理解和呈现的知识点,可以充分真实地展示出来。

实践教学:我们设立了各种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拓展实验和创新实验等。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加强理论教学,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技术的理论和解决思路。基本实验主要用于oFFiCe软件应用,拓展实验主要结合专业特点使用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主要用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我们开展网上教学,把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定时上传校园网,便于学生回顾和浏览,设置相应的课程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任务并提交至服务器,开设在线答疑,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便捷良好的多样化、立体化学习。

3)实验设计与实验平台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其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宽,尤其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强,如何实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第一: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设计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验来检验、巩固和理解教学内容。第二:搭建各种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验环境,通过实验平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第三:加强实验学时比例。

3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

艺术院校专业众多,我们选取平面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设计两个专业的5个班级300名学生,进行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试点。

1)采用分级分层教学

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不同,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对学生要设置分级分层培养,尤为重要。计算思维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分级培养的过程。分级培养分为必修和免修两个等级。由新生入学考试(浙江省计算机一级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的成绩设定80分为分界线,高于80分以上的学生为免修,低于80分的学生为必修。必修学生必须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学生要选择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internet实用课程,并鼓励和推荐免修学生参加计算机大赛或参加与本专业设计大赛。将课程和大赛结合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有效途径,通过大赛可以使学生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并更好的解决设计专业相关问题。分层培养分为a和B两个层次,通过对一些基础设计软件(photoshop、Flash、ppt)测试,如让学生做一个海报、动画、多媒体课件等来划分层次,a和B两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与a层的学生1/2的课时完成教学大纲内容,1/2的课时着重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解决与专业相关问题,鼓励参加平面设计大赛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2)面向专业应用、面向专业案例教学的计算思维教学

在ppt教学中运用动画效果叠加、动画路径和设置自动播放时间来模拟动画专业Flash的动画片头,在woRD教学中运用文字、图片和表格排版模拟平面设计photoshop的海报制作,在FRontpaGe教学中运用库、模板等技术模拟动画专业Dreamweaver的网页设计。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一种计算思维,恰到好处地与专业有效结合,让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延伸到专业学习中去。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并落实了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

3)教学评价

通过试点,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项进行综合教学评价,通过网上的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达85%,与我们预期的目标非常接近,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教学改革方式进行推广,甚至可以在别的课程中尝试实施。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关注设计现代美术色彩发展

1平面设计概述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媒体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随着现代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宣a传中对平面媒体的需求,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应加强美术基础教学,以美术基础教学为中心实现平面设计中平面构成,提高设计美感。针对现代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基础的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等已经成为一个人们话题。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平面设计行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作为新兴行业的兴起。也有专家认为,平面设计准确的说是美术类的一个分支,做美术不管是纯艺还是广告什么的其实都是一种设计,一种美术上感官上的设计,平面设计要做好,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美术基础的训练能使人将审美提升档次,至少让人明白到底怎么样才是美,只是这点要求对于平面设计来说就非常重要,况且平面设计还是美术分出来的,不要认为在生活中能提升审美那是非常缓慢的。

一个美术分出来的类型当然需要美术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加的受欢迎。美术基础训练最需要的是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及速写,往高级走就是创作或设计,所以,做平面设计没美术基础基本就是没法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

2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的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参与,比如平面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网站管理和多媒体课件等。正因为现实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才会有那么多的高校纷纷设立了平面广告设计专业。高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平面广告设计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各企业的需求。高校在教学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计算机知识和设计软件的教学,也要重视美术在计算机设计中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构成平面、运用色彩的关键,也是提高平面设计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所以高校应该深刻意识到美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其美术基础的培训,学生在提高美术基础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高校应该首先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的实际工作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有目标的进行强化教学。现代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应针对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强化学生美术基础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接受美术基础的教学,然后不断的训练,可以使自己更加的熟悉美术基础的色彩运用。

3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现状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经过充分的社会调查与论证,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形成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与电脑设计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我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动漫游戏设计实训场地。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主要开设的文化课有:语文、英语、职业道德、法律等。专业课程有:office2000办公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机艺术图形设计软件coreldraw、3dmax三维软件、色彩、素描、图案。另外,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校一直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平面设计专业的师资由三类人才构成:第一类美术设计的专业教师;第二类是电脑专业的专业教师;第三类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专业教师。除此之外,充足实用的实训设备非常重要,很多学校至少有绘画教室两个以上,带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机房若干个,充分满足了学生实习需要。针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开展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教学效果良好。教师们认真开展备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探讨教学模式和策略,寻找教学规律,呈现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4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快速来临,全球的地域界限正在逐步的缩小,人们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的缩小,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而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也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其计算机进行的平面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平面设计工作的主流。在平面设计的领域,传统平面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不断被计算机所取代。图形和图像处理,特效文设计制作也正逐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全球的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差异性逐渐缩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作为视觉语言核心部分的平面设计也在现代文化和商业竞争中存在细微的变化,市场在要求平面设计产品的实用性的前提下,同时又要求平面设计产品融入有艺术性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时候适当的融入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平面设计学生的创新精神。

电脑美术设计是一个总称,三维动画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模型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组成了电脑美术设计,其中平面广告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图案、字体、标志、户外广告、pop广告七个环节。电脑技术是现代技术孕育的一个产物,它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所谓电脑美术就是指用电脑提供的操作软件和工具作为创作手段来从事美术创作。一般来说提起电脑美术,人们就会想起利用电脑高新技术创作的具有特效的绘画艺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美术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电脑美术被应用在很多的行业,比如游戏业、数字电影、建筑设计、影视广告、广告招贴、商业插画、服装网版印花、医疗卫生等。

5结束语

现在的设计更加的多元化了,但是设计者也越来越重视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平面设计中亦是如此。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也应该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标准,从而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廖卫华.试探计算机数字动漫技术对电影风格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06).

[2]杨晓.谈计算机美术设计教学[J].艺术教育,2010(03).

[3]唐丽雅.平面设计专业的灵魂――创新思维[J].青年文学家,2010(03).

[4]单婵.平面设计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0(02).

[5]张莉莉.博古而通今,推陈而出新――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之风水学说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6]胡胜春.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n].美术报,2007.

[7]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8]梅雪莲.浅谈平面设计的社会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

[9]那海峰.浅析抽象艺术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9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考核重知识、轻能力,习惯纸上谈兵;教学内容选取脱离各个专业领域应用方向,实用性较差;教学组织过于模仿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不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老套,上课和实验照“片”宣科,师生交流、网络化教学、各种不同类型数字资源利用等都有不同层次的减弱;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相对偏弱,重使用,轻培养,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远远不能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和资源,等等。由于实验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张尧学司长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会议上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是弱项,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介绍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一些改革措施与体会。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1)根据学科差别,合理分类教学

各个专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尽管差异较大,但仔细分析各个学科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方向,在基础教学这个层面上,还是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三大类:人文类、管医类和理工类。每个大类的专业之间的要求比较相近,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管医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2)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提出以下两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向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放型培养方案面向优秀学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驱动,考核采用递交设计报告、现场测评和答辩等方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机动地选择、定制合适的实验教学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分类分层的培养框架,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五门主干课程共开设实验296个,其中基本验证型实验89个,综合设计型实验80个,研究创新型实验127个,分别占总数的30%、27%、43%。基本型和设计型实验属于第一个培养层次,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创新型实验属于第二个培养层次,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变革提供了基础。早在1996年就提出并实现了两个转移:①计算机类课程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②计算机类课程应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在实验室操作转移。为了真正实现两个转移,除了教学体系、教学环境等方面改革外,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相应提出了“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多练”要使学生练习有目标、有实效;“机考”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不得不下功夫在实验室里做练习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我校的计算机语言课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直采用上机考试,考操作,考编程。

在实验教学手段方面采取虚实结合的方针,开发新型实验平台与系统,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验平台。所谓虚实结合主要指除了建立高品质的实际实验平台外,还开发了实验环境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模式需要复杂环境的弊端,突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内容。学生把被动式实验行为变为主动式实验行为。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探索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式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只有根据不同时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紧跟踪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实验环境,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使学生学到当前主流技术,才能够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自1990年以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在实验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平台已进行了三次重大升级换代,出版了13本实验教材。

下表是我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根据计算机主流技术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基础、实用、新型、能力”八字方针,使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得到保证。

4以人为本,创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

环境建设是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在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与改革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提出并实现了下列三个目标:

1996年提出机房的建设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使用方便、高品质机时”,为全面贯彻实施“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0年提出“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最早建设了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并大面积应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实现了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

2004年提出“以人为本,创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软硬件及其网络构成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平台、开放软件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二是在平台上创建丰富的资源,包括由网络课件、视频录像、实验工具软件、实验指导、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构成的多媒体数字资源。资源建设是“大环境”建设的核心,已形成了“更新快、种类全、集成高、应用广”的特色;三是在“平台”和“资源”上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

这样的“大环境”是开放的、共享的。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学生的心得、问题、答案、作品也可以共享。它不仅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其目标是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热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淘汰率高,而计算机人才发展空间大,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岗位并不具有吸引人才的优势,因此队伍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经过十年的探索,使师资队伍的质量和人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采取自我孵化、引进、留住骨干三条措施壮大队伍。为教学实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愿意通过努力而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有成的人提供环境和条件。

(2)把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岗位上不断进取。中心明确宣布要用好各种大小政策,把出国进修、国内交流、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教材编写、晋升机会、奖金分配等落实到为中心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员。

(3)依靠计算机学科的支持,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队伍的困扰主要来自从事基础课、偏重实验教学的“低层次”,在学校各种晋升中处于劣势。提高这些老师自身的“含金量”已刻不容缓,其有效的办法是适当融入到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去。

6积极开展研究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在各门课程中还安排了课程设计、大作业和课外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安排分工和规划进度等。由于没有标准的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探索规律、撰写实验报告。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目标。为此,一方面实验参考选题具有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改革考核方法,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过程所做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综合其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演示、答辩等环节进行评价;第三,为支持开放创新实验活动,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专门建立了“学生创新机房”,为学生提供自由机时;由精通专门技术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中心还建立了创新活动网站,为优秀作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7结论

综合前面的观点,我们认为实验教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是建立计算机实验教学大环境;实施实验教学的载体是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加速实验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是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是出版高水平的实验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2005.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