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异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9:08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1

【关键词】姓名语用功能共性文化差异

姓名是社会上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由于各种历史和文化因素,古今中外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体系。实际上,姓氏体系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正确使用英美姓名是英语学习者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是我们缺乏对英语姓名所蕴涵的文化的了解,而是将英美姓名当成无意义的符号来学。其实,大多数英语姓名都是有一番来历的,中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只要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很多英美姓名是又有趣又好记的。姓名所包涵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姓名不但折射某种历史文化,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而且还寄寓着人们的情感、希望,甚至无奈。姓名的这种文化特性,在中西文化中都概莫能外。

尽管大千世界各种姓名纷繁复杂,但作为人的认知标志及语用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在人类姓氏与绰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共通之处。人名文化是人类社会认知现象的反射。有许多中国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过分析研究,本文仅就中西语言文化共性和差异,特别是语用现象中的人名作一些探索以抛砖引玉,引起关注。本文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中西姓名文化的共性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姓名的音声和字形都是有讲究的,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实。姓名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或刻画某个人的性格特征。中文姓名自不待言,如“慧芳”是“贤慧”和“芳香”之意,一般指女性。英文姓名也是如此,例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乔治”是源自希腊文“农场主”或“农民”的意思,延伸一步,就是“老实巴交”、“憨厚”的意思。“乔治”这个名字适合老布什和小布什,因为他们都是德克萨斯州农场主。

1.中西人名文化演变

历代朝政更替,宦海沉浮,连年战乱,气候变化,民族迁徙与交融繁衍,人口众多等因素是英汉语姓氏十分庞杂的主要原因。《新编千家姓》收集的是现代最常见的汉语姓氏,自古以来有记载的炎黄子孙的姓有5600多个。英美人姓氏按《新英汉词典》(1986年版)提供的常见姓有1686个,且英语民族的姓氏比人名更多(这一点与汉语相悖),英语姓的来源十分广泛,姓的产生较个人名为迟,但数量比个人名多得多,就1974年一项调查称美国人的姓多达128万个,其中三分之一为独姓,这与美国人好标新立异不无关系。中国姓名常见的只有3000个左右,最常见的约200个(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百家姓》所收姓氏数)。中国原有“张三/李四/王五”之说,“张”姓人数最多,而今资料统计“李”姓人最多,当时姓的多少牵涉到古代王朝赐姓与奖励制度。比如唐朝鼎盛时期,曾对一些有功将士赐“李”姓,“李”姓变多;相反的由于封建法典的残酷性,动辄满门抄斩,灭九族的所谓王法,导致了一些姓的减少或绝迹。

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南非等国家,同时也散居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英联邦国家和地区,英语民族也属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又是历经动荡,多色彩的开放民族。他们形成的“根”并不限于英国本土,主要还在欧洲大陆上,在英国这个舞台上,英语民族及其语言的形成经历了六次外族入侵才得以实现。因此,英语民族不仅在血统上,而且在语言上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入侵民族的印记,这在人的姓氏中也有明显反映。如deforest、lemay、vanbraun等姓,其中de/le是姓氏前缀,来自法语;van/von分别出自荷兰语和德语,均用于构成姓氏。由此可见,今天的英语国家,民族结构复杂,外来民族的相互交融必然引起文化上的演变。

2.汉英绰号文化涵义

绰号(nickname),一般都为贬称或是戏谑的外号,常有负面的文化含义,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成了惯偷者的绰号,《水浒》的“李鬼”乃成为冒名顶替者的别名。汉英语言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有文化含义的绰号,它们的借用,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使语言妙趣横生。l9世纪英国杰出的戏剧家r.b.sheridan在其名著“theschoolforscandal”中,给他笔下的人物取了一些很有趣的绰号,以讽刺他们的人格或性格的可悲可笑之处,揭露上流社会中绅士淑女丑陋的一面。采用这中绰号的夸张于法,能产生喜剧调侃的效果。如“ladysnicker”指擅长轻蔑嘲笑他人的人;“ladyteaser”指喜欢揶揄他人的人;“josephsurface”虚有其表的伪君子;“snake”像撒旦式的恶魔。古人的著名的诨名也数不胜数。梁山泊好汉108将,人人皆知都有非常形象化的语用绰号。例如:宋江——仗义疏财——“及时雨”;吴用——智谋过人——“智多星”;李逵——脾气爆烈,行走如飞——“黑旋风”;石秀——勇猛无比——“拼命三郎”;张顺——游泳自如——“浪里白条”;顾大嫂——“母大虫”,形容她凶猛如“母老虎”之意。英语中也有一些集体诨名。例如,按照传统习俗,美国人被称为“uncletom”(山姆大叔)或“yankee”(美国佬);英国人被称为“johnbull”(约翰牛);美国的首都washingtond.c被称为“chocolatecity”(巧克力城),原因是80万居民中有40多万是黑人,他们的肤色像巧克力的颜色,故得此称谓。另外,在美国的“lostgeneration”指二战后垮掉的一代。“hippies”指玩事不恭,蓄披肩长发的年轻人。

二、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姓名的认识有时反映一种强势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中国被称为“布什总统”,而非“乔治总统”。但是,西方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理解中国人的姓名。比如,你是“张三”,他们就以为你姓“三”,名“张”。随着时间流逝,社会的发展,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人们开始适当照顾译语文化。姓全部用大写拼音字母。如,王小丽,可译为:wangxiaoli。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外国人会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的。当然这种翻译方法也会带来文化的空缺,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对已有的定译名,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如,宋庆龄(soongchingling)、陈嘉庚(tankakkee)、孙逸仙(sunyatsen)等。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名字是一种代号,也反映了家庭的出身文化素质。西方人更多的把名字的意义给予了第一种。中国人把名字的意义给予了第二种。西方是受宗教影响,东方是受儒家尊卑思想。两种思想本质是有不可调和的差异的。西方世界人人都是神的子民,神对待每一位都是平等的(除了犯下神所认定的罪名的),为了区分要一个代号。东方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生来就有着本质的尊卑不同。有些仅仅有着类似一、二、三、四的名字,起这样的名字本身就是家庭出身的落后。

第二,是西方重视姓,东方重视名。如果一个三个字的中国人,平辈间无上下级关系我们习惯以名称呼。西方则更多的是叫姓。姓比名字更重要。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西方常用名字就那么几个。生活中大部分起区分作用的还是姓。西方人叫东方人也是习惯叫姓。东方人的姓多半是官职,古国名,甚至山水自然。姓是区分家庭与家庭的纽带。这也与文化差异有关。

第三,东方人重字的烦琐和数量的简洁,西方人重音的复杂和大的长度。这与语言习惯有关,西方由于是表音文字,主重逻辑。东方人是表意文字或受表意文字影响,所以注重字的烦琐,字越烦琐越体现了起名人的学问。例如一句话,汉语说:“偷书者,必重罚”。英文就要烦琐的多,要用从句才行。anyonewhostolebookswillbeheavilypunished。

第四,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文化差异。在西方,有的家庭祖孙几代的男性都用同一个名字,其用意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如小布什和老小布什都叫“乔治”,中国或东方文化名字里包涵着辈分,不会出现同名。

总之,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的社会功能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人们在选择姓名时有着种种原因和道理,所以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自不同的姓名体系。姓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外来文化也有所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弘扬祖国的人文文化。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4]陈延.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7]阳芳琴,徐培成.英语语言文化教育丛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2

论文关键词:环境语,空间,时间,差异

人类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非语言交际涵盖的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很多。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大类。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一、环境语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环境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讲,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交际。纳普认为,人们既受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这种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会发生变化。梅拉比安将环境引发人们情绪的反应分为:有激发性/无激发性;愉快感/不愉快感;受约束/不受约束三种类型(Knapp,1987:107)。

二、影响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环境因素

影响非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很多,本文着重从空间、时间差异方面分析影响非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以期达到促进交际的效果。

1.空间信息的差异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Hall,1973:180)。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有的规则。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如体距的差异;对空间范围的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差异。正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人们有时会认为他人过于鲁莽,侵犯了自己的领地。霍尔将空间范围分为: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非正式空间三种类型。非正式空间指的是人际交往中近体距离和领地要求,具体可分为拥挤、近体距离、领地性、空间取向及座位安排。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中英空间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

(1)对待拥挤的态度

罗斯纳安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本质差别为中国文化具有聚拢性,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离散性。

中英的悬殊差异表现在受到冲撞或推挤时的反应上。英语国家的人总是要竭力避免与人碰撞,一旦受到了冲撞,反应就极其强烈。中国人遇到碰撞时同样感到不快,但常常抱着容忍的态度,认为人多,在所难免。

中国人聚餐时,如果雅间位置不够,他们宁可挤在一起也不愿意分开。英语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占用两间或宁愿轮流用餐也不愿挤在一起。

(2)近体距离

交际双方关系疏密不同,体距不同。霍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体距最小,仅限于恋人、家人之间;个人距离次之,存在于朋友和亲戚之间;社交距离再次,主要用于处理公事或陌生人之间;公共体距最大,主要用于公共场合,如演讲等。

文化不同,体距也不同。通常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国家要近得多,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如在我国有时可以看到公共汽车上两人同坐一个座位,这在英语国家十分少见,哪怕是一家人,他们也会分两辆车坐,或其中一人站着,因为在他们看来,挤在一起是无法忍受的。

体距学认为,对交际关系的预期效应与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体距相一致,否则将导致不安和焦虑。而中西体距文化的不同也就成为误解的根源。

(3)领地观念

空间观念的核心就是个人领地的所有权以及对这种权利的维护。.行为科学家一致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有助于调整社交活动,但也会成为社交冲突的根源。文化不同,领地观念也会有所不同。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地范围,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和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地范围。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反映是对privacy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十分重视个人隐私的维护,他们认为同中国人交往中最大的冲突就是他们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例如,在英语国家,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对于这一点,在中国生活或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的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不能得到独处的自由。

(4)空间与取向

空间不仅指水平距离和取向,还有高低取向和距离问题。取向是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社会和世界所采取的态度,涉及到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利用空间取向来显示地位高低的方法很多,法庭上高高在上的法官、教室里的讲台、宴会上的主宾席台无一不表明地位高者所占位置也高。英语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习俗也表现在利用空间取向表示对女性的照顾和尊重。例如在英国集体合影时,女士坐在前排,男士站在他们身后,官员站在两侧,而且一般站在后面。这与我国的位置排列大不相同,在我国重要的人物和领导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都按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

(5)座位安排

座位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文化不同,我国和英语国家在座位安排方面也存在差异。以宴席座位为例,英语国家餐桌以右为上,左为下,而我国则以面向南或面向门为上、以面北或背门为下。英语国家夫妇双方参加宴席时,男主人陪女主宾,女主人陪男主宾;而在我国却是把同一性别的人排在一起。所以,在英语国家一般是男主人陪伴尊贵的女主人入席,让其坐在自己的右侧;男主人左侧为第二位重要的女宾。女主人陪伴尊贵的男宾客席,让男主宾坐在其右侧。中英宴请座位安排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人认为最尊贵的位置是最显著的,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离主人近的位置是显著的。中国夫妇坐在一起,而英语国家却尽量将夫妇分开,避免两名男子或女子坐在一起。

2.时间信息的差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人类学家霍尔将文化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技术时间三类(李中行、张利宾,1991)。

技术时间是一种精确地时间结构,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人际交往或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由历史沉积而形成的,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如在我国,农民根据农历的24个节气计算时间、安排耕作等。随着国际化的进展,不同文化的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系统日趋相同,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不断被淡化。相对于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最为复杂,在跨文化交际中叶最难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也主要表现在这类时间之上。

霍尔将不同文化的时间习惯划分为单元和多元两类。单元时间文化认为在单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该文化成员做事严格按照明确的时间表进行。多元文化认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多件事情。该文化成员做事比较随意。我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时间文化,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诸多障碍。如中国人以前拜访朋友时不习惯事先约定,以为友情无价,手上除非有重要的事否则都可以放一放;另一方面可能以为事先约定,主人须为此做准备,怕打扰了主人。而英语国家受单元文化的影响,不仅要事先约定,往往还要规定谈话结束的时间,以便主人安排接下来的时间。这样中国人的拜访会让外国朋友措手不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而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过于冷漠,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认为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单元时间文化,进入单元和多元时间并重的时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和英语国家在环境语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不了解这些差异势必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进行文化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所在,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通过对比,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以实现顺利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Knapp,m.noverbalCommunicationinHumaninteraction.2nded.Holt,Rinehart&winston.1978

【2】Hall,e.t.theSilentLanguage.anchorBooks.1973

【3】李中行、张利宾.非语言交际----人际交流的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3

【关键词】感生力量;感生媒介;造说动机

“感生”是一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感生现象脱胎于神话,继而被广泛地运用于世界各类文学、宗教作品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运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多以探讨感生神话中的感生现象为研究内容,而本文将跨出神话范围探讨中西方文化中感生现象运用的异同。

一、何为感生

感生意指感应而孕生,不同于人类正常的繁衍行为,而是指女子未和任何男子有肢体上的接触,仅是接触或误吞某物,或是与神灵交合后,意外地怀孕生子。感孕而生的女子通常是处女,不过在中国神话中也有不少是已婚女子感孕而生,但对感孕而生的孩子来说,其母的配偶只是名义上的父亲,而不具备血缘关系。而感生之子,或是民族始祖,或是部落首领,或是圣灵下凡,甚至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帝王都被赋予了感生的传说,如《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感龙而生,“故其言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可见感生之子均非常人。

“感生”母题得以被运用来描述具有神圣性的人的出生,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因此笔者选取周始祖后稷的感生与基督耶稣的感生为对象进行相关比较探讨。

二、感生力量来源

关于后稷的诞生,始见于《诗经·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裎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意指姜螈踩天帝的脚印而感孕,继而生下周的始祖后稷。可见姜嫄感孕的力量是来源于天帝的,且为间接性的。而关于耶稣的诞生,《圣经·路加福音》第1章30—33节说:“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诸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耶稣是母亲玛利亚感神而生的孩子,其感孕的力量来自于上帝,且为直接性的。

若将后稷与耶稣诞生比较,二者感生的力量都来自于造物主,但中西方的造物主有巨大差别。西方文化中造物者往往直指上帝,而在中国文化中远古先民认为造物主或是鸟或是太阳等等,并不直指天帝。

由感生力量带来的是对感生之子血统上的确认,若感生力量来自于神或是造物主,那么感生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血统上的神圣性,随之而来的是地位上的非同寻常性。

三、感生媒介为何

前文在探讨二者感生力量来源时提及到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区别,耶稣由于是玛利亚直接感神而生,不存在媒介的使用,然而在后稷为代表的中国感孕文化中,感生媒介呈现出不同种类的差异。笔者借此将探讨中国感生文化中常见的几种感生媒介,亦称感生物。

以卵为媒介,如《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以简狄吞卵而感生,解释商的起源。以履迹为媒介,如姜螈生后稷正是以履迹为媒介,另伏羲也据说是其母华胥踩巨人脚印而生。以天象为媒介感生,如黄帝的诞生在《史记正义》中记载为“母曰附宝,之祈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生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即为感电而生。感天象而生的还包括虹、星、日、月等诸多天象。另外也有感自然而生,如禹的诞生在《论衡·奇怪》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意指禹是其母误吞薏苡而生的。

感生现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运用有不同的媒介。西方文化中的感生主要是感神而生,多是直接性的感受,而中国文化中的感生媒介则更复杂,有以自然为媒介,以实物为媒介,也有以天象为媒介的,从中可推知中西古代人民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西方主要以宗教性思维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或其他神所创造的,而中国原始先民从自然、天象出发,形成了以各类动物或实物为崇拜物的图腾崇拜,当然图腾不只是中国神话的概念,在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均有图腾感生说。

四、感生的母亲的文化意义

如前文所提,感生之子地位非同寻常,那么感生的母亲地位也可推知是十分尊贵的。从后稷之母姜螈、耶稣之母玛利亚来看,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姜螈感孕而生后稷,后稷后成为周民族的始祖,在周民看来,作为始祖之母的姜螈给予了周民族起源与繁衍的先机,其地位是可想而知的。笔者更认为姜螈的“母亲”身份不只是生理与血缘上的,更是一个符号性的象征。后稷是周民族的始祖,是周民族原始先民所认为的人类生命的起源,而后稷又是姜螈感“帝武敏歆”而生,与大地有关,从中可推知姜螈感孕而生后稷是大地之母孕育生命的一种人格化与具体化。后稷精于农业,以农业带动周民族的发展,也更符合土地给养周民族这一行为,从中可推知周民族是崇拜土地而重视农业生产的。

玛利亚感孕而生耶稣,耶稣被教徒信奉为神之子,因而玛利亚也被推上了圣母的地位。玛利亚作为人而生耶稣,是赋予耶稣以人性。由于圣母的人性赋予给耶稣,为耶稣道成肉身提供了可能。《约翰福音》1章14节,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道理。”由于圣母所赋予的人性,使得耶稣以肉身亲经人世的苦难,人是必经死亡的,具有人性的耶稣也因此被钉上了十字架,为他最后的赴难埋下基础,也使得耶稣救世主的地位最终完成。

因此从感生所具文化意义来说,以姜嫄为代表的中国感生文化,是从生命的起源的角度出发,从中可看出原始先民的崇拜物为何,而圣母玛利亚为代表的西方感生文化,是为宗教合理性提供可能,二者具有一定区别。

五、感生造说动机

感生造说动机是一个感生现象何以被书写或传说的原因,是解释其造说行为的原因。台湾学者钟宗宪认为,“感生神话的造说动机,就族群而言,应该是解释族群或族群祖先的起源,有相当程度的意义是在解释人类的起源,就个人而言,是在突显出个人的神圣性,使其与众不同,有非等同于常人的意义。”笔者认为此观点用来解释后稷与耶稣的感生也不失其当。

后稷的感生为周民族所颂扬,并以诗歌方式记载,前文所述,周民族对姜嫄与后稷的推重是周民族原始先民对于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生命本源的探寻,由于当时无法科学解释其起源,先民们发挥其神话思维加以想象,以此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而耶稣感生的造说动机并不是原始先民神话思维运用的产物,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造说行为,这点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及以后帝王感生的传说,目的是突显出个人的神圣性。就耶稣而言,是为基督教确立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唯有宗教领袖诞生的奇异性,方能确保其宗教存在的合理性。由感生而造说耶稣为上帝之子,就意味着耶稣是上帝派来拯救人世的,因此获得其合法性。因而中西方感生文化的发生动机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性,这也是为何感生能获得世界性的原因所在。

六、感生造说的意义

由感生造说动机带来的是确认感生造说的意义,二者具有紧密联系。而感生造说的意义是要探讨的是感生造说后所达到的效果。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4

   一、中西语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比较

   (一)同一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意义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人类的社会现实和其对社会的认识会在语言中得到非常好的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动物和我们如影随形,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许多动物对人类而言,作用是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赋予这些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意义。最典型的莫过于“猪”,在汉语中猪这种动物肮脏、贪吃、愚蠢、笨拙,因此,我们产生了相应的词汇表达,如说一个人胖,我们常常将他形容成“肥猪”;说一个人笨,我们常常说“笨猪”;形容一个人长得丑陋,就说“猪头猪脑”。英语中也是这样,有“asfatasapig”(胖得像头猪)、”“makeapigofoneself”(戏弄某人)、“buyapiginapoke”(冲动消费)等说法。

   还有一些动物词汇在中英语言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意义,例如“狐狸”,汉语中我们常常将狡猾的敌人比喻成“狐狸”,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含义。除此以外,汉语中还用“狐狸精”比喻勾引男人的妖媚女人,是贬义词。在英语中,则常常指性感迷人的女子,感情色彩不同,没有贬义色彩。

   (二)相同的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

   人类的思维虽然有很强的共通性,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表现在动物词汇上就是同一动物词汇表示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这类词语非常多,比如“猫头鹰”,在汉语中我们常说“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猫头鹰是很晦气的,是坏事的征兆。但是在英语中,这个词语往往用来指称聪敏机智的人,在古希腊神话中,象征智慧的雅典女神雅典娜的守护者就是猫头鹰,因此,我们就不能理解在欧美动漫中,猫头鹰经常带着一个黑框眼镜这一形象。在比如“熊”,在汉语中,我们又狗熊掰玉米的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丢三落四。我们说一个人很笨,也常用“笨熊”这一说法,总之,在汉民族的印象中,狗熊笨拙而贪吃。但是,在俄语中,情况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将一个男人形容成狗熊,这无异于对这个男人最高的褒奖,因为他身体健壮、头脑聪明、品格正直。“喜鹊”这个词同样如此,在汉语中,我们说“喜鹊叫喳喳”是有好事登门,是高兴愉悦的心情。但是在俄语中,喜鹊这个词常常用来指喜欢唠叨、传播流言蜚语的长舌妇,这大概是因为其叫声,厌恶之情跃然纸上。再比如“蝙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很吉祥的图案,经常出现在各种喜庆的场合,深受国人欢迎,这是因为“蝠”与“福”同音。但是,西方有一个关于蝙蝠的故事,它在其中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家伙。再加上,西方故事或影视作品中吸血鬼的形象就是蝙蝠,因此,这一词语总让西方人感到不寒而栗。

   (三)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基本相同,但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差异,这些认知成果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出来。因此,不同的动物词汇很可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相同的文化意蕴。例如“虎”和“lion”。在汉语中,我们有众多的和虎相关的词汇,像“龙盘虎踞”、“如虎添翼”、“生龙活虎”、“虎虎生威”、“虎狼之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怕狼后怕虎”等等。在这些词汇形式中,虎是一个威猛的动物,是百兽之王,因此,虎也是权力的象征,即便是在贬义词“为虎作伥”中也是如此。

   二、中西语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差异的原因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而西方文明不是。在中西语言中,汉语中的“牛”和英语中的“horse”大体相当,如形容一个人工作勤奋,汉语中用“老黄牛”、“孺子牛”,英语说“worklikeahorse”。这大概就是因为,农耕文明中牛必不可少。而在英国,畜牧业很早就开始了,在畜牧业中,马既是人类饲养的牲畜,又是人放牧的工具,所以,马的地位很高。

   (二)文化习俗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差异。在汉民族中,狗最早是杀来吃肉的,春秋时期就有专门屠狗的职业,因此在汉语中,狗的地位是十分卑下的,相应的词汇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狗崽子”等。但是在西方,狗是宠物、是家庭的一员,它对主人十分忠诚,因此在英语中“atopdog”,一条顶级的狗指的是胜利者、最有优势的人或团体。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5

关键词:文化思维句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7

1意合与形合(paratacticvs.hypotactic)

意合与形合的对比(contrastbetweenparataxisandhypo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最为重要的差别所在。首先,英语属于一种综合性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由于语言受个体思维上的不同影响,英语等印欧系语言展示出的是单位的自足性,往往以主谓结构为主,形态明确,显性的句法和词法。这一系的语言所描述的语句中的各个成分、意群、以及各分句之间的关联,往往是通过诸如连词和介词这一类的词汇间的纽带直接展现出来的,而语句中的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汇间的不断变化来演绎的。因此,英语又被称为是形合语。而汉语言则不同,它属于一种重整体思维方式,语言需要表达的周到和全面,语言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来决定,尤其要突出整个语言的框架性。汉语中词语的涵义往往反映在整体上,需要在意合的网络中搜寻。而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概念和涵义将变得极其模糊,琢磨不透,因此又被称为是意合语。

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常以分析的思维方式为主,尤其注重个体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形态型语言的特点,要求语言句子的主从关系必须清晰明了,语法结构必须一目了然。在英语语言的表达方面,就要求语言在各个层面的形式和形态,必须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语言无论是在选词造句方面,还是在篇章结构的组织方面,都需要极其注重语言在形式上的是否连贯和完整性。申小龙(1988:495转引自郭富强)曾指出,西方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形而下”,“器”重于“道”的语言。它的形态要求非常丰满和外露,并且要重形合,往往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将语句中的各种意群成分有机的进行组合,力求言能尽意,形式紧而缺乏弹性,关系。而汉民族的语言造句对空间构架的严谨并不在意,且不拘泥于任何的形态,而是“注重线性的转折与动,追求的是流动的韵律和节奏。在语言的结构组长上通常是削尽冗繁,以意统形,辞约义丰。”(申小龙,1988:498同上)例如:

①Don’tcomeinuntilicallyou.

不叫你,不要进来。

英语原句中动词come和call之间用连词until明确表示出来,是形合的体现。而汉语译句则不需要任何连接词来表示其中的关系,这是一种意合的体现,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语序排列和逻辑纽带间接的体现出来的。

②HisbusinessconnectionswiththeimpecuniousgreatbothinFranceandenglandhadsecuredthefootholdhehadobtainedonhisarrivalineuropeasayoungmanwithlettersofintroductiontopersonsofconsequences.

刚刚来到欧洲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还需要凭借介绍信去见名流,而在与英法那些中落的大户们进行过商业贸易关系之后,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社会地位。

英语句子结构十分严谨,句子间的界限分明,借助大量借词(如with、on、as、in)来表示逻辑上的关系,语句中的词语连接,都具有显性的标记,句子内的主谓结构十分清晰。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入手,采用意合手段将句子层层展开。

2简单与复合(complexvs.simplex)

在汉语中,往往以简单句为主,而在英语中,则与之恰恰相反,长句和复合句的使用相当普遍。除此之外,英语的造句法中通常是以主谓或主表为主干的,把语句中的各成分悬挂于主谓两个主干的前后,通过对丰富的关系词的灵活运用来过度和连接,宛如葡萄藤的主干那样一枝独秀,进而枝蔓横生,从而形成复杂的树状结构的长句,即聚集型(Compactness)的体现。但是,汉语的选词造句,则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语言型态的束缚性,它既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而且也不会被限定在特定的主谓框架之中,即流散型(Diffusiveness)的体现。汉语的特点在于动词优势,平等的结构;而英语的特点则在于丰富的关系词,层次型结构。

英语语言中的长句结构紧凑而且严密;而汉语语言中的短句结构简洁而且明快。正如陈安定所描述的那样,汉语的句子就好似一根竹竿,一盘珠子,一水波涛;而英语的句子更如同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串葡萄,一树荔枝,一串珍珠。

举例说明如下:

theisolationoftheruralworldbecauseofthedistanceandthelackoftransportfacilitiesiscompoundedbythepaucityoftheinformationmedia.(引自李明清2007)

由于相聚非常的遥远,又没有交通工具,这致使了农村与外界的与世隔绝,通讯工具的欠缺又导致这样的隔绝变愈发严重。(同上)(线性流水句)

英语句子是长句,且是聚集形树状句,只用一个谓语动词is将整句连接起来,其他成分全作为辅助成分分布在主干两侧。汉语译文是是短句,句子流散,依次递进,层层铺排。

再如:

大家随即都十分赞同,跟先前开船时一样的踊跃,三四人直接走向了船尾,拔篙,点退,掉头,架橹,嘴里骂着老旦,继续向那松柏林前行了。(鲁迅《社戏》)

用竹形图来形容:

赞成――踊跃――径奔――拔――点退――回转――架起――骂――前进。

此例是典型的流水句,但形散而神聚。它从施事者的角度为意向线索,将多个动词集中在一起,通过语义的断断续续来组织句式段落;依照事件的先后时序和事理循序渐进的展开描述。这样的句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结构很松散,实际上却是形散而神不散。句子的表达功能贯穿于各个词组随事态变化需要的首尾衔接上,贯穿于各个动词实际上或逻辑上的时间顺序上,这种格局恰如其分地适应了汉语语言的节拍,把复杂的心理、情节和过程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一句话总结为,它在形式上削尽冗繁,在构局上流动转折,在内容上有头有尾。

3主语与主题(subjectvs.topic)

英语是主语型语言是指英语的主谓结构,汉语是主题型语言是指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英语主谓结构,句中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具有强制性,主谓分明,结构明晰,靠各种形合手段组构句群,符合形合特征。汉语的主题――述题框架符合汉语的意合特征。汉语,尤其诗歌很难说清主语,谓语,且主题包括概念宽广,汉语结构复杂,所以汉语是依靠逻辑关系和语序表达意义,与汉语意合手段相吻合。本结构不存在谓语和主语之间所谓的强制性制约的关系。举例说明:a.这个人,我并不熟;b.钱,我是一定点儿都没有;c.身体,它一向较好。这三句话主题型结构在翻译成英语的主语型结构则为a.aboutthisman,idon’tknow.b.asformoney,ihavenonec..Heisalwaysingoodhealth.

4人称与物称(personalvs.impersonal)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上的另一个巨大差异则体现在人称与物称这两个方面。汉语属于人称倾向,通常以人或生物为主语,并以人或生物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而英语则属于物称倾向,也就是通常采用的是无法主动发出动作的无生命的对象作为主语。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在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词语、句子、篇章乃至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俗用法等方面都体现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只是在句子层面的体现,也不只是体现在句子的四个方面,另外在“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代替与重复”、“主动与被动”等其他方面还有具体体现。但因篇幅所限,只作简单阐述。

参考文献:

[1]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明清.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5).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2002,(3).

[5]李存龙.形合意合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陈志红.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句法的差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王霞,游洪南.从一个新视角看英汉之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英汉之具体的形合与意合手段[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6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胡玉辉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7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单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单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关于一些名词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时中国人很喜欢的一个名词,到了西方却非常憎恶,有时同样含义的一个词语,在中西方却分别代表不同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比如在讲授“Let’scelebrate”一文时,当讲到DragonBoatFestive这一词组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想一下,dragon的含义是什么?”“龙。”学生纷纷回答,教师问:“大家对龙有什么样的印象,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那么大家想想龙在你们心目中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过引导,教师发现班级中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于是教师可以将西方人眼中的龙介绍给大家:“这时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们对待龙却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是非常凶残的,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单词,就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出来。

二、从视频影音中入手,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课本讲解,初中生对于一些直观化的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影音视频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并从视频中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在讲授“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大家播放这样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视频中主要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中国人购物的场景,场景中一位营业员问一位顾客:“女士,你好,你要买什么?”“我想买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双方达成了购买协议。接下来第二组场景,售货员还是那位售货员,顾客换成一位英国女士,交流的语言也是类似的,当售货员问“mayiknowyourweight?”时,英国女士气得满脸通红地离开了。这样两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第一组中国顾客就能很爽快地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而第二组则不能。之后为学生解释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中入手,让学生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习英语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流,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交流时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或者见面说的话都是中国人的说话思路,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流的练习时,特别是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将对话中的中西方差异教给学生。比如在讲授课文“neighbours”一单元时,教师在讲授对话时讲到这样一句话:“iliveinaflatinaCityGardeninninthStreet.”讲到这句话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看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园的一个楼房里。”“对,那要是直接翻译呢?”“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样是地点,汉语与英语有什么样的区别。”“汉语先说大地点,英语先说小地点。”“非常好,大家都能发现这里面的不同,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都喜欢问对方什么?”“你吃饭了吗?”有学生回答,“对啊,但是在英语中大家想想见面涉及吃饭的话题多不多?”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回答“不多”,教师说:“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饭的事情,而西方人则不喜欢。”这样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结语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等三个方面,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中,形成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特色是别的民族所不具备的,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下来。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其所处的地域、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并结合该区域内各方面,形成具备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对同一现象及事物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态度或看法。例如: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说起“东风”,人们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的景象,而说到“西风”,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冬天刺骨的寒风,在英语中,当我们读到SamuelButler的“bitingeastwinds”时,将其翻译过来则是“刺骨东风”的意思;而关于西风,则有Johnmasefield的“iti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中西方的地域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英语翻译中,地域文化对英语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翻译人员若不能准确、客观的了解该地的地域文化,将会在翻译活又性斐梢欢ǖ睦Щ蠡蛭蠼猓直接影响英语的翻译质量。

(二)风俗习惯文化差异

在风俗习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与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关,在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同时,还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Blueblood”这个习惯用语,若从字面上翻译为“蓝色血液”,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些颜色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色彩背景,在英语中,通常将“Blueblood”翻译为“贵族”,该词来源于西班牙,一些古老的西班牙人坚持自身的民族原则,不和摩尔人、犹太人等非西班牙人通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皮肤相比,他们的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蓝色”,并由此而得名。

(三)宗教文化差异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包括外来的,也包括本土的。在差异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在我国的中,主要以儒教、道教以及佛教为主。而在英美国家,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且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英语有句谚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对应中文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这句话翻译成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这样既能借用英语中的谚语来表达汉语成语,又保留了汉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因此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原语与目标语这两种宗教文化的不同精神实质,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点。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中,基于双方不同的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文化造成影响,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都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不成程度的影响,在影响双方文化传播的同时,还会影响着英语的翻译质量及误导人们的理解。

(二)词汇歧义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核心支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词汇对英语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结构中的语法不同、语义不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词汇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三)民族文化背景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

在英语与汉语形成的过程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其l展的同时,又积累与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英语翻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工作中,能够准确掌握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在保障翻译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中西文化的异同篇10

摘要:在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对我们的正确理解和翻译都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只有准确的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这样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准确地表达其一定的文化内涵,转达其原文的意思,并且试图保持原文的风格。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学习来研究其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也通过中西方习语的翻译不同更好的掌握其文化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思想,并且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中西文化之间肯定存在着差异,其差异主要可以体现在其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典故等方面。同时这些差异也可以在其各自不同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其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不同文化的角度来出发,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来表达,才能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产生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其文化上的个性与差异,并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的的地理有一定的特征,就是东临大海,西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即温暖和煦的风,而“西风”却是凛冽、刺骨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是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又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one‘soars”、“tokeepone’sheadabovewater”、“allatsea”等等。再如英语中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用“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则“挥金如土”。

2.中西文化的历史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差异很大,这样在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中也就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由于英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因此过去的污染就比较严重,尤其是伦敦,其天气经常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时就老爱谈论天气,这样才能开始对话。“Lovelyday,isn’tit?”(天气多好啊)。而在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生活质量不高,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不饱,穿不暖,因此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这样来开始对话也表示其关心。又如,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常常带有贬义,这与其一定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给英语赋予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如Dutchact(自杀),Dutchcourage(酒后之勇),igotmadanditalklikeaDutch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itisthefact,i’ma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

3.不同的民族所产生的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然而习语和宗教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因此西方的很多文化典故都离不开《圣经》,圣经的故事如同希腊、罗马神话,家喻户晓。基督教的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及心理意识中,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来自于圣经的习语。如:“oldadam”指“人类的始祖”,“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burnone’sboat”(破釜沉舟),“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pleofone’seye”(真爱之人)等等。而汉民族大多数人信仰的是佛教,佛教对其文化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与此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汉语中的一些典故成语,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不熟悉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涵义。

4.文化环境的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审美感觉,因此习语也就被赋予了一定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例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等。但在中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因此,在汉文化里,多用为贬义,人们常常用“狗”字来辱骂自己所讨厌的人,或是心胸狭窄的人。如:“狗屁”,“狗拿耗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等。但是,中国人很喜欢猫,所以有很多关于猫的褒义用语,如:“残猫”比喻人的贪嘴,但常常表示一种亲昵。而在西方文化里,猫却用来表示用来包藏祸心的人。如“likeacatonthehotbricks”。除了狗文化的差异外,还有另外一种动物文化差异很大,那就是猫头鹰。猫头鹰在西方的文化里表示的是“智慧”和“冷静”的象征,常用作形容聪明、干练的人。如: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而在汉文化里,猫头鹰则是“恶运”的象征,“有夜猫子进宅,厄运将至或好事不来”之说,因此,在中国,人们怕看到它也怕听它的叫声。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各种差异,来研究其对中西方西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使我们深刻的了解到文化与习语的密不可分,想要准确的理解并且翻译习语,必须得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做到避免让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而译者和学习者更应该多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增长见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的选择不同的翻译语言,努力地译出忠实通顺、优雅的译文。

参考文献:

[1]Yu,S.L.英汉中动物形象习语翻译比较.2001.

[2]Jia,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