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0:25

土地综合管理篇1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成因与防治现状

1.土地退化成因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的西部地区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地方,从众多的地名可以得到验证。如,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青色的城市”,包头是“有鹿的地方”,乌鲁木齐是“美丽的牧场”,罗布泊为“汇入多水之湖”。但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特别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我国西部出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以认为,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激发和加速了退化的进程,成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滥”——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

深究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急剧增加。我国一些荒漠绿洲区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而联合国提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每平方公里7人和20人;二是政策误导和决策失误。50—70年代末,我国出现4次大的农业开发,仅草原开垦就达2亿亩,其中1亿多亩被撂荒成为沙地;三是草原管理制度滞后,超载严重,实际载畜量比草场理论载畜量超一倍以上;四是经济利益驱动,滥挖发菜、虫草、干草,破坏植被;五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落后,水资源无序利用,农业生产广种薄收。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极大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防治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沙区人民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全国土地沙化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面积比1999年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区的荒漠化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当前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治理形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较大,植物群落稳定性差;二是沙区自然破坏力很大,特别是水资源匮乏,生态极度脆弱,植物在这里生长成活十分困难,如果管理稍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植被的衰败死亡,致使前功尽弃;三是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全国现有的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具备治理条件,如果按现有的治理速度,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治理。同时,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退化土地,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四是导致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的各种主要人为因素没有根本消除。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五是不利的气候因素,特别是干旱对加速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面对依然十分严峻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形势,我们决不能懈怠。必须适应国际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走出一条防治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的新路。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1.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与特点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最早是在199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届成员国大会一个专家组会议上提出的,2000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成员国大会上论证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业务规划予以实施。

作为一种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仔细巧妙地应用到对生态系统的管理之中,以产生、修复和长期保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和期望状态。其主要目的是创立一种跨越部门、行业或区域的综合管理框架。它要求在制定国家土地退化防治规划的时候,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上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将跨部门参与方式运用到自然资源管理的计划和实施中去,探索优化资源和资金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进而从根本上防治土地退化的新途径。

概括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生态、经济、社会全面综合考虑。注重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法律和政策多方面因素,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考虑其功能和生产力,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综合效益最佳的发展模式,推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是系统性:跨部门、跨区域、多主体参与的系统管理。不局限于单一的土地类型、保护区域、政治或行政单位,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将经济和社会因素有效整合到管理目标中。

三是持续性:照顾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短期行为,遵循长短结合的方针,从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综合地权衡各种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势资源和生产能力,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其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效益。

四是科学性: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保持其生产潜力,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极限内进行管理,措施力求科学和谨慎。一些物种陷入受威胁状态要通过保护来恢复,但种群增长过量也必须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否则对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是人本性:把人类需求放在适当位置。承认并允许人类在不过分损坏自然的基本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同时,一旦发现已超过生态系统允许的限度,就应立即改变自己的计划,将人类的需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六是灵活性:管理计划因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性、复杂性,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管理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管理策略能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发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修改与纠正。

以上原则彼此密不可分,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应根据各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实际,因时因地予以灵活运用。

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国际上的实践与探索

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曾经由于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不适当的政策,导致干旱地区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但他们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在综合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分别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此举一个美国的案例:美国南方大草原尘暴区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大草原处于经济萧条期的农民和牧场主过度开垦土地,造成严重沙化,沙尘暴不停地袭来。1935年,震惊世界的特大沙尘暴横扫美国2/3的领土,从西海岸到东北海岸刮起了约3亿吨表土。这不仅导致了大批贫穷农民的迁移,而且还导致了土地状况的剧变。从1940年开始,经过50多年的综合治理终见成效。

美国解决尘暴区问题所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

(1)美国总统罗斯福启动了“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植树规模在当时首屈一指。南部6个州在8年中共营建林带近3万公里,保护了3万多个农场的162万公顷农田。这一重大工程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2)在开展造林工程的同时,国家通过立法成立了土壤保持局,鼓励各州采取土壤保持措施。如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并实行土地保护措施,国土管理局向农民支付实行土地保护措施的费用;农田免耕、休耕和粮草轮作等措施得到广泛推广。

(3)向农民购买大片土地用作示范项目,种植草与灌木,数百万公顷易受旱灾的农田退耕还草,改为牧场,形成永久的再生植被。

(4)人口自动迁移。在黑风暴肆虐的几年中,大平原几百万居民举家迁往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废弃的农田无人干预,草又长起来了,有效遏制了沙化。

实践证明:在处理重大的生态问题时,需要考虑包括生态、社会、经济、立法及政治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单纯依靠某个因素是无法起作用的。对于严重退化土地的恢复是一项缓慢的过程,且花费巨大。这项过程需要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土地使用者、科学家以及技术人员的多方合作。应根据实际进展,不断地调整计划,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坚定成功的信念,坚持长期不懈努力。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我国西部的实施

在全球环境基金的大力支持和我国财政部的直接指导下,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西部六省(区)的共同努力,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已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10年内项目计划投资15亿美元对我国西部土地退化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中国政府与全球环境基金在生态领域第一次以长期规划的形式,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引入到中国西部退化土地治理事业中来。其主要目的是创立一种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框架。项目的实施将促进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并为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范例和经验,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正在着手从四个层面全力推动中国西部的土地退化防治工作:

1.科学认识土地退化规律

土地退化的成因很复杂,大气运动、水循环、土地耕作、草原放牧、森林植被破坏等都可能成为土地退化的因素。因此,在土地退化地区和受到土地退化威胁的地区,科学地认识土地退化规律,全面、持久地开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只要我们坚持系统、深入地分析中国土地退化防治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抓住并针对不同地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开展工作,开展中国西部地区干旱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实践,发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政策、制度框架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新的成功的模式并加以推广,就一定能把我国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准确把握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是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全新的尝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运用,只有遵循整体性原则,从全球着眼,从局部着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土地退化过程的机理,才能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上,提出土地退化的趋势预测、影响评估和可行对策。应该说,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局部治理着手,又要有整体规划,考虑水、土、气、生物等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以达到总体上最优的生态平衡。尤其是要在低产农田园地改造(如坡改台等)、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管理、沙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土地恢复与复垦、草地恢复与草场管理、森林保护、植树造林等方面,加大退化土地防治的力度。

3.加强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不同部门机构的协调和合作,特别是负责林业、农业、畜牧业、水利、环保、国土、科技、财政、规划以及立法的机构。土地退化防治的行政管理涉及农业、林业、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许多政府部门。因此,在土地退化防治中,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方与亚洲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中外专家队伍之间的开放式交流与合作,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施好项目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把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加强项目宣传,扩大项目影响,为项目的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综合管理篇2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土地综合管理篇3

关键词工程管护;现状;问题;对策;江西贵溪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45-01

为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管护,使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最大效益,贵溪市农发办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土地治理项目的运行管护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项目建设情况

贵溪市自2002年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来,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5352.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893.33hm2,项目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路沟渠桥涵闸相配套、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但由于管护工作没有跟上,严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2项目运行管护的现状

2.1项目运行管护的总体情况

提出“人员、组织、制度、经费”四落实的管护工作基本要求,制定了《贵溪市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项目运行管护办法》,并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行管护与项目区乡镇签订了责任状,项目区乡镇又与项目区村签订责任状,落实了管护内容、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保证了项目区工程的持续良好运行。

2.2项目运行管护的主要形式

在组织领导上,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方式。县级由农发办牵头,成立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程管护小组。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了工程管护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农技、林业等部门人员为成员。村级由村长负责,每个村民小组配备2名管护人员。近年来,对管护机制进行了改革:一是将资产移交给乡镇,再由乡镇向受益村逐项办理资产移交;二是将资产使用权、维护权一并过渡给集体和农户,每年按工程使用情况收取承包费用[1-2]。

2.3项目运行管护的主要措施

2.3.1明确产权,健全制度。对一个村受益的工程,由乡镇政府将产权移交给受益村,由受益村负责工程运行管护;对跨村工程,则由乡镇政府将产权移交给乡镇水利站,由乡镇水利站负责工程运行管护。同时制定了工程使用、管理、维护等制度和管护人员考核奖惩制度。

2.3.2强化领导,建立队伍。成立了管护领导机构,定期检查督促,及时解决管护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项目村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和有较高威望的群众组成的管护队伍,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进行查看和维护。

2.3.3明确责任,落实经费。一是泵站运行管护。泵站指定专人管理和维修。在农田需水时,能够立即抽水,出现小的故障能当日排除。二是水利配套工程及林网管护。水利配套设施,即桥涵闸渠等工程完工后,由管护小组指定专人管护,对人为损毁的工程由责任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复和完善[3]。农田林网,植于大沟、干渠边的,由管护小组统一管护;植于农户田头、地边的,由农户自行管护。工程维修和管护经费,一部分由农业综合开发管护资金负担;一部分由受益村或村民小组负担;一部分采取工程有偿使用,收取的费用用于工程管护和维修。

3存在的问题

3.1产权难以界定

农业开发不仅资金构成复杂,而且受建设、使用、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农业综合开发产权界定困难。工程产权不明确导致工程的管护存在“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乡镇无权管”的现象。

3.2产权制度改革难度大

对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如电灌站,在进行承包、拍卖等产权制度改革时难度较大。因为产权归属个人后,在用水时不利于乡(镇)村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同时由于产权变更给个人,会出现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再者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还会出现延误工程使用的黄金时间、错过农时的现象。

3.3管护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政府对项目后期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村集体又没有资金积累,使建成项目的管护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

3.4管护工作不平衡

水田多的地区管护较好,旱地多的地区管护较差;村组干部责任心强的地区管护工作做得较好,责任心差的地区管护较差;工程设施发挥作用好的地区管护较好,发挥作用差的地区管护较差。

4对策

4.1完善管护办法,落实专项管护经费

实行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结合、归口管理与行业管理结合、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结合、岗位职责管理与承包管理结合。将管理费用纳入工程运行成本,由受益人分担[4];新建工程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逐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护资金的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4.2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

根据实物的运营作用及实物形态,进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主体[5]。如固定渠、田间林网等分散型基础设施应明确为集体资产;排灌站、干支渠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应明确为国有资产;在产权的管理上,属于国有资产的,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职能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属于集体资产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4.3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管护监督

对项目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和建筑物,由受益者进行管护维修;对主要建筑物和大型设施,从受益者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管护维修;各级产权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责任,人为造成农业综合开发资产流失的,要明确追究责任人的责任[6]。

4.4加大管护宣传,做到建管并重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以及管护农业开发资产的自觉性,在项目区形成一个建设工程、使用工程、爱护工程的良好风气[7]。

5参考文献

[1]王鸣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情况调研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12):25-27.

[2]蒙海波,江跃华.荔波农发工程管护四到位[n].经济信息时报,2008-10-22(3).

[3]张苏林.产权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薄弱环节[J].中国财政,2004(8):41-42.

[4]李红征,傅友谊,孙志岩.草原建设亟待明晰产权[J].吉林畜牧兽医,2005(7):24.

[5]王晓光.浅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现状及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12(2):3.

土地综合管理篇4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综合程度;配套资金;后期监管

1土地整治现状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需要的土地不断增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不能突破,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显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创新之举。

近期的《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50万公顷,超过同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郴州市的土地整治成绩同样引人瞩目,仅以苏仙区为例,2001年来实施项目50多个,新增耕地面积万余亩,为当地和郴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用地保障,实现了土地综合整治的最大效益。

2存在的问题

就郴州市而言,土地整治的总体形势较好,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是土地综合整治的综合程度不够。土地综合整治是个新生事物,就其内涵而言,整治项目工程中应有田、水、路、林、村等诸多内容,但在各地目前实施的项目中,工程仅涉及田、水、路的整治,林、村的整治涉及较少,有整治而无综合。

二是村庄综合整治规划滞后。村庄综合整治规划也是新生事物,其编制规划尚未出台,规划成果也没有相关标准。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要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而村庄综合规划成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组成要件,村庄整治规划应怎样规划、规划成什么、规划编制经费如何解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政府各部门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扶贫开发、电力、通讯、烟草等相关涉农资金的集中使用。目前,由于各自强调本部门利益,部门承诺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不能形成合力。

四是项目实施时协调配合不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时涉及到很多部门,协调好了可以形成合力事半功倍。但在项目实施中,往往各自为政,不注重协调,导致意见不一,配合不够,有时甚至相互制肘,事倍功半。

五是后期管护力度不够。有些项目验收完成后就万事大吉,移交给当地村组后不重视甚至放弃监管;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收整治后的土地后只注重“用”而不注重“养”,不重视后期管护,导致土地产能下降,没有充分实现土地整治的作用。

3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把好事办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发挥综合效应。只要是围绕实现综合整治目标的所有工程都应列入土地综合整治内容,应与传统土地整理项目有所区别,不能局限于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等工程,诸如农村居民点改造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工程也应在列。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其他涉农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综合整治,发挥其最大效益。

二要加快村庄综合整治规划。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首先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产业结构,正确引导农民集中建房。

土地综合管理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如何发挥本身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受到了现阶段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经济与生态内容,重视对开发强度的管控,打造更适宜的空间结构让产业空间集约化,使生活空间呈现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证生态空间的舒适,也要保证农业用地不受侵犯,在农业发展中实现盈利。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其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

1.1提供农村产业发展平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集约化背景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项目施行前后农业产业节约化建设明显,土地资源得到整治,农业产业面貌得以改观,为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农田、水利、交通、林业、农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断推行中已经取得成效,真正建设了绿色银行、优质粮仓。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改变农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平台,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建设面貌,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2发挥造血功能

新时期的土地综合整治是将传统土地管理朝着综合整治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综合整治背景下实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与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乡村整治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联动管理,传统国土部门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需要,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部门联动管理建设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与土地承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能够有效聚拢资金,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政府主导下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门资金开始聚拢,传统分散输血变成合力造血,共同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综合效益

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的警示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根据相关报告,十一五期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因建设需要而不断减少,其他因为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复杂因素导致耕地减少面积达到二十万公顷。要想补充耕地只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复垦、开发三种模式。因此从产业发展、土地保护、农村建设等复杂需求方面来看,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保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与增加耕地面积上,而且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从部分地区来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之后,国家在贫困重点县安排了整治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资金投入超过四十亿元,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程度仍旧需要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个方面,这也是综合整治内容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视了林、村方面。当然实际建设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质量不明显,因为城乡用地增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视指标建设,单纯为了指标而补充耕地,忽视了复垦耕地的质量,导致很多耕地质量不达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2项目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内容复杂,是一项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建设的项目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而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些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现实问题是开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项目统筹规划缺乏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农村出现项目多而施行困难的现状。在基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领导,导致农村地区项目整体推进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阶段有对应的不同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前期规划、后期规划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规划,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导致项目的社会与规划方案不够完善,项目不断拖延很难顺利完成,加上项目时间规划内容不一,在项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施行难度增加[2]。

2.3资金筹集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庄搬迁,甚至出现整村搬迁的情况。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拆旧建新、完善补偿机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经济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旧、复垦都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如果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很难建设起配套设施。

2.4公众参与度不够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开发进行宣传,如张贴海报、印发宣传资料,使大众了解相关情况,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大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要保证群众的参与权。项目规划方面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是否可行,验证施行中存在问题。但是现阶段公众参与项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问题,决定权仍旧在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协调机制。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从实际发展来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盈利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中重点关注规划设计。规划之前切实完成整治的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社区规划内容,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国土资源部门在这个方面做好项目规划编制的协调,县级部门开展相关组织,并协调好与土地总体规划、县域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的关系,避免相互独立、避重就轻、单一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出现[3]。在项目设计之前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规模,必须保证布局合理全面,规划适宜,实现总体规划管理。

3.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质控

首先,科学合理制定项目规划内容,做好分类指导,针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各方面做好衔接,重点关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设,确保全面开展,不能单一忽视某一方面或者重点关注某一个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完成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之后,将服务三农、统筹协调管理的原则予以落实,这样才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符合。在设计规划中,还要关注基层的需求,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其次,保证设计质量内容,在设计中一定要保证技术的运用,在充分运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审核、质量管理,保证设计成果有水平,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果规划设计的科学无法保证,专家论证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项。

3.3完善监管

农村土地整治内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立法,针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确规定,满足群众诉求,保护群众利益。规划确定后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招标体系,做好招投标的监督,针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但目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土地盈利,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实现对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

[2]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532(10):64-64.

土地综合管理篇6

关键词:智能式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15-01

在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之后,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已进入了深层次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在数据建设方面,通过长期的国土资源规划、调查与评价工作,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国家的相关重大专项和信息化工作的推动下,这些土地、矿产、地质等专题数据纷纷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实现了专题管理。数据支撑能力薄弱成为了制约国土资源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分散的庞大数据进行高度整合与集成管理,同时具备高度灵活的扩展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综合管理系统与单一专题系统的差异性,提出了智能式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案。

1建设目的

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建设目的是实现基础地理、土地、矿产、地质等多源海量空间数据及系统的全面整合和高度集成,形成科学规范、全面共享的国土资源综合数据库,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通过系统建设,切实提高信息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综合管理能力,为今后全面实现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奠定丰厚基础。

2综合平台与单一专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2.1共同特点分析

(1)两类系统管理的数据均是空间数据,须具有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能力和空间数据快速检索能力。(2)具有空间数据的通用性管理功能,包括数据批量输入输出、空间查询定位、统计分析、图形数据浏览漫游、专题制图等功能。(3)具有多级数据目录组织管理、图形界面为主的管理界面。(4)具有数据维护、用户授权、日志监控等系统维护及安全管理功能。

2.2差异特点分析

(1)对省级而言,综合平台通常需要管理多达50多个专题数据库,加上多年度历史数据的累积,数据图层和要素数目巨大,对数据的分类检索和统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专题要求作出快速的检索和统计。(2)综合平台建设首先面临大量专题数据库的整合迁移问题。如何实现快速的海量数据迁移建库,数据快速组织和繁多的符号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工作量,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3)综合平台实际上是支撑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软件主体,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未来新类型数据无限扩展的强大管理能力,因此从功能设计和数据承载能力上均要求能够平滑扩展。(4)由于涉及的数据类型众多,要求能够满足多专题多类型的专题图件快速制作输出的要求,特别是能响应应急制图的工作需要。(5)作为数据集中管理的系统,必然要肩负起数据按需抽取,快速重组衍生新数据的责任,以适应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

3智能式综合平台的建设与实现

3.1总体架构

平台采用Soa架构的技术体系分层设计,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服务总线层和政务门户层。在具体实现上,采用成熟稳定的C/S结构,服务器端采用oRaCLe+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客户端采用VisualStudio.net2008和arcobjects实现数据的前端管理和应用。

3.2综合数据库设计

3.2.1数学基础

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矢量数据采用大地坐标,栅格数据采用高斯平面坐标,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空间数据组织采用GeoDatabase的数据模型。

3.2.2数据库内容

国土资源数据按专业可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类数据、矿产类数据、地质类数据。综合数据库的建设是指按照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各类型国土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的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数据检查等整合处理工作,最后进行批量入库,形成综合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

(1)基础地理数据:由1∶100万、1∶25万、1∶5万、1∶1万四种比例尺的数据构成,数据类型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名数据(pn)、元数据(mD)。(2)土地类数据:包括第一次土地详查以来的土地更新调查成果(2005年至2007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至2011年)、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数据库等。(3)矿产类数据: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储量空间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和矿产地数据库等。

3.3智能式特色功能设计

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共有8个方面:数据检查与入库、数据维护与管理、数据制图与输出、数据查询与分析、数据统计与汇总、数据转换与处理、功能定制与管理、用户管理与安全审计。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常规功能在多年的发展中已比较成熟,以下主要列出综合平台在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的特色功能。

(1)规则化目录命名及符号管理。

系统提供数据组织规则管理界面,允许数据管理员根据各题数据的要素特点,为每层数据要素分别建立物理名称与逻辑目录命称、专题符号库的对照表,从而建立起各专题数据库的逻辑目录与物理库的自动化关联,以及各专题数据库与对应符号库的匹配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减少数据逻辑配置工作,快速建立起数据库的逻辑目录视图,批量化实现符号化展示。这个功能尤其在以县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全省范围数据库(例如全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逻辑配置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核心功能的灵活定制与管理。

系统在核心功能设计方面优先遵循交互式模板灵活定制的前卫思想,大量采用了定制策略、定制模板等技术思路,全面覆盖数据查询、综合统计、专题制图、专题数据提取等各类功能。在查询分析和统计分析方面,可以定制各种专题查询和统计模板,自由选择所需的数据源、字段、范围和统计方法,从而为各类专题数据定制出各种各样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功能,突破了专题系统的功能局限,满足了数据不断扩展和综合管理的需要。

(3)功能的弹性扩展管理。

在系统功能方面,底层功能模块采用插件式开发,所有功能既可插装,也可卸载,伸缩性强。用户可以利用标准的插件接口不断扩展个,有效解决了系统功能平滑扩展的实际难题。

4结语

综合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和复杂的信息化工程,涉及到政策、人力、物力和跨部门资源收集整合等方方面面。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多源、多专题国土数据的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解决了国土信息化工作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同时在系统设计上全面贯彻灵活扩展的技术思路,使得平台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是需要建立各类数据及时更新和统一汇交的工作机制,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消除各专题数据间的相互矛盾,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这是一项需要大量协调的难点工作。

参考文献

土地综合管理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F3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4-92-1

1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与共享服务平台构建的背景

我国各地对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构都还处在“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平台+业务系统”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中,并在这个模式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想要寻求一条更加适合现代化的国土资源信息化道路。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普及的前提下,更要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国土资源进行更好的规划、管理、保护、整合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保证。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这样就能够做到及时地进行信息集聚、预警检测、辅助决策以及在线指挥的功能。而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可以有效进行社会需求的及时反馈、相关行业的及时分析,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管理。

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进行“一张图”的建设,所谓“一张图”也就是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全国遥感影像的图作为工作基础,在充分进行数据调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分析,建立起一个更加准确的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来对国土资源进行更好的监管。并且,这些数据并不是长久性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中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扩充和调整,让数据库变得更加完整,更加规范化和具有科学性。

2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

国土资源的监管平台就是对于国土资源信息的一个合理整合,它的形成是依托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所建立的一个国土资源信息化平台。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一旦建设起来就能很好地进行数据信息的汇总,对于国土资源情况进行及时的动态检测以及在线指挥。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之前国土资源数据库更新不及时或是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情况。对于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重点就是监管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获取监管信息,这样才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数据信息。一方面,通过电子平台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对于各类土地资源的开况进行及时监管,跟踪处置,同时还能对剩余未处理的土地进行及时的整合和统计。同时,通过卫星遥感系统,还可以进行地质灾害的预警,获得更加准确科学的信息。随着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日渐成熟,电子平台已经在土地执法监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私自对未批的土地进行使用和处置的情况,能够让国土资源的监管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作用,就是可以从执法监察部门获得监管信息以及样本数据。然后执法监察部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平台当中,就可以永久地保留,指挥中心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进行及时地反馈和指挥,让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3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

在“十二五”规划建设当中,将国土资源信息的互通互联作为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这样的建设不仅会使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数据库的更好发展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国土资源的信息来说,不再是局限于一个部门内部当中,更要为上下级相关的部门都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这样在进行国土资源监管工作的时候数据就会及时地进行更新,上下级部门能够进行及时地沟通,让整体的监管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此之外,国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还可以为多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体系。

如果我国的国土资源建立起了共享服务平台,那么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能够及时掌握最准确的信息动态,同时还方便系统的集成与扩展,支持多种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让各级国土资源点子政务平台和监管平台都可以建立在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之上,通过平台的共享来实现资源的交换。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北京,201l.

[2]国土资源部.全国“一张图”数据库技术白皮书.北京,2009.

[3]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北京,2007.

[4]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北京,2006.

土地综合管理篇8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成效;措施

1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基本情况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农民。其主要特点是,按区域统一规划,按项目进行管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000~2009年间,辽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际完成总投资1752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157万元(中央财政投资8140.1万元,省财政投资3736万元。市财政投资723.9万元,县财政投资557万元),自筹投资4366万元。县土地治理完成项目50个,治理面积39.6万亩,项目所惠及地区涵盖辽阳县所有乡镇。

2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等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初步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统筹发展。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农业科技综合配套,项目区土地综合开发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加。项目区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该县通过项目实施共增加农民纯收入13899.56万元,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426.5万斤。

(3)农民科技水平逐渐提高。项目区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良种、良法的示范推广,促使群众由“农业生产种在地得在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增产增收致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科技种植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科技覆盖率达85%。

(4)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优势产业扶龙头,围绕产业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带农户,围绕农民增收促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工程建成后的运行和管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影响。近几年,该县降雨量大,内涝严重,这是农业设施损毁的主要原因。

(2)政策原因。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使部分田间工程设施被闲置。

(3)市场原因。由于市场的变化,种植结构重新调整,部分项目或部分工程设施被毁坏或拆除。

(4)社会治安环境影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偏远,治安环境较差,加之看护不到位,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设施丢失现象比较严重。

(5)管护资金短缺。土地治理项目建成后,由于过去没有设置专项管护经费,致使项目管护无人问津。

4改进措施

(1)着力提高项目工程的技术标准,努力建设优质工程。通过分析认为,对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损毁,是由于部分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标准过低而造成的。建议提高项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优质工程。

(2)统筹规划土地治理项目的种植结构,避免短期行为。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种植结构,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确定项目是否具有前瞻性。确定种植的品种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确保农民增收,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3)明晰产权归属,确立管护主体。采取工程产权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确立管护主体;也可采取分级产权移交的方式明确管护主体,对大型的工程产权可移交给主管部门。如蓄水池、排水及灌溉工程可移交给县水务部门的管理所管护。

(4)全面落实项目工程管护责任制。实行项目工程损毁追究制度,做到发现非自然原因工程损毁有人管、有人负责。要进一步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管护责任制,任务要明确,奖罚要分明,责任要落实。

土地综合管理篇9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GiS技术

一、系统概况

国土资源监管的对象复杂,监管范围广阔,任务繁重,社会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全面开展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

综合监管平台由综合监管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与处置等部分组成,集成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并迭加对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为的动态监管。实现对“一张图”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国土资源门户等方面进行“全数据、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以及国土资源形势的科学分析研判。

二、系统技术架构及技术路线

2.1总体框架

(1)数据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土地、矿产、地质及其他专题数据库,业务数据和非业务数据库。

(2)服务层:为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及各类应用服务。

(3)应用系统层:为系统应用平台,分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和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建设保持和已有业务审批平台的兼容性和技术一致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4)展示层: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市局、各县国土资源局、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分局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基于arcGiS10强大的图形数据管理及处理能力,集成开发面向管理及应用的“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运用该平台进行集中的数据质量检查、入库及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建立集地图制作、数据服务、数据服务申请与核准使用的管理机制,对外数据服务为其它应用所服务。

2.2技术路线

数据分为数据库方式和文件方式两种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库采用oracle,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2003Server,在前端应用服务器上面分别安装arcGiS、Server等软件,与数据服务器直接进行连接。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用户可视化的地图服务,为地图服务提供数据浏览和下载。中间的地图服务器安装arcGiSServer和webService,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对服务的请求,将数据以标准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器安装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通过iiS对外进行。客户端安装window7操作系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应用系统。

三、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入库包括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非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以基础地理框架为基底的正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名、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库包括土地数据、矿产数据和地质数据三大类别;业务数据中包括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探矿权审批、采矿权审批等数据。

(1)数学基础。国土资源各类业务数据的数学基础都不相同,需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或者是可相互转换的坐标系),既可以统一管理,也能够分类、叠加、按照区域分级、或者按照专题展示。由于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统一到“1980年西安坐标系”,因此把“一张图”数据库空间数学统一设计为该坐标系。

四、结论

土地综合管理篇10

一、着力抓好土地出让收入征管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土地出让收入任务

(一)组织研究制定划拨用地价格标准和征收管理办法,规范划拨土地价格管理。

(二)组织研究修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组织征收土地项目开竣工违约金,规范项目开竣工违约金管理。

(四)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我市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工作。

(五)加强土地开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研究制定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二、着力加强土地出让支出管理,确保支出合法合规、及时安全

(六)组织开展对城区、开发区使用土地出让金情况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城区、开发区土地收益分配资金的监督管理。

(七)健全土地出让支出台账。

(八)主动联系市国土资源局、市土地储备中心等单位,做好资金的调度和保障工作。

三、着力抓好土地出让收支报表的编报工作,确保报表编报按时、高质量完成

(九)及时编制市本级土地出让收支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十)加强与市国土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及时审核、汇总和报送土地出让收支统计季度报表。

(十一)及时报送市本级土地出让收支统计月度报表,不定期撰写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分析报告。

四、着力研究创新土地储备模式,发挥土地储备资金的最大效用

(十二)认真总结我市土地储备工作,探索土地储备新模式,研究提高土地储备资金效益的方法,不断提高城区政府配合土地储备工作的积极性和土地储备资金的使用效益。

(十三)加强土地储备项目资金管理,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储备成本核算体系。

(十四)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土地一级开发经验,研究项目打包进行公开招投标、Bt等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创新运作模式。

(十五)研究将土地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模式,实现土地储备融资多元化。

五、着力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十六)做好基金预算编制、批复工作。

(十七)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基金预算管理规章制度。

六、着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十八)做好部门决算工作管理,按要求及时、完整、准确的完成部门决算工作。

(十九)配合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准备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部门预算数据审核工作。

(二十)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按时报送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上报一般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考核表,确保完成支出进度任务。

(二十一)深入调研,加强对综合口单位的财务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七、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十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津贴补贴清理核查工作,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办法。

(二十三)做好全市各种津贴、奖励政策的审批工作。

(二十四)做好收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八、着力加强住房公积金和福利发行管理

(二十五)加大住房公积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按国家规定计提分配。

(二十六)配合福利发行机构做好销售工作,扩大销售收入;加强福利发行机构的财务监督,确保发行费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九、着力配合做好土地涉税的征收工作,促进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二十七)密切配合税收征管部门,协调市国土局做好耕地占用税、印花税等缴纳工作。

(二十八)督促市国土局抓好罚没收入,促进财政收入任务完成。

十、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科室内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