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1:10

农产品背景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品牌营销

1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及问题

1.1现状概述

当前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销售量增长迅速:首先,中国农业市场空间巨大,但产业链的形成以及销售模式依旧比较传统,整个产业链的环节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能够拉近各个环节的距离,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效率;其次,中国当前散户更重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其生产规模、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需要进行整合,而互联网则在农业生产营销中充分发挥其聚集资源和实时对接市场的优势;第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配套信息化建设正在全面铺开,互联网、手机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互联网+农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1.2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存在问题

1.2.1品牌意识模糊,缺乏定位理念。当前许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观念受到信息局限性、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创建品牌的意识仍然较为落后,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品牌意识,缺乏依托品牌提升企业发展的意识,导致农产品生产企业停留在注重产品轻品牌、重视数量轻质量的阶段。

1.2.2营销模式单一。由于农业市场发育程度、市场发展环境、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与流通秩序仍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使得农产品企业营销模式较为单一,仍然是以批发商、生产商、零售商与消费者共同组成的传统营销体系。

1.2.3顾客维护缺乏,顾客粘性差。品牌忠诚度是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重要载体,缺乏品牌忠诚度的农产品容易使消费者更加容易受到同类竞品的营销活动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产品及其服务质量缺乏顾客的认可,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企业忽视对内部企业员工品牌忠诚度的培养。

2“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索

2.1品牌定位

树立品牌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其包含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商标意识等,树立品牌意识是开展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前提。

2.2整合推广

通过媒体广告、招商会、展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手段,推进农产品的营销,进行整合化的品牌宣传,提升用户群体对农产品的辨识与认知,特别是在运用网络平台营销进行宣传。一方面,当地政府在相关农业信息建立本地区的农产品宣传栏;另一方面,品牌农产品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线上平台,对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介绍。

2.3顾客维护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边际收益,但品牌资产应当以消费者的行为为核心。客户忠诚度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品牌价值的体现。维持并不断提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对农产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农产品企业确保产品的品质与服务,同时培养忠实顾客。

3基于广西富川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品牌营销案例

广西富川农业科技园区对旗下农产品线上销售进行统一化管理,对农产品的信息推广进行规范,有效促进其网络销售品牌的建立。富川农业科技园区的脐橙电商品牌“富瑶”于2013年正式创立和运营,不断拓宽脐橙的销售与推广道路。2013年,“富瑶”完成了60t的销量,2014年则达到了150t,增量达到了1倍以上。一方面,“富瑶”的品牌营销注重采用硬广作为网络平台的推广手段,在建立“农业信息网中心一站通”的同时,通过软文对富川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不断推送高质量的农产品信息;另一方面,“富瑶”还在线上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与C2C、B2C等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进一步加快脐橙的线上销售规模扩大速度。通过对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的投入,牢牢抓住两种线上推广的模式,富川脐橙的网销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是当地农产品生产者和商家走上了致富道路。

4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变“坐商”为“行商”,积极进行农产品品牌营销是迫切而必要的。农产品品牌营销还需结合产品特点进行品牌定位,结合多渠道进行整合推广,并持续对顾客进行维护,保持顾客粘性,传播品牌价值。

作者:王意日格乐吐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农产品背景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贸易关系;非均衡性;增长潜力

中图分类号:F83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72-07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我国在加入wto后便启动了包括亚太自由贸易区在内的自贸区进程,目前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6月17日中澳正式签署Fta(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将降低中澳双方的市场准入度,澳对中所有产品的关税最终降为零,中对澳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最终降为零,这将有利于中澳两国开展更加深度的经贸合作。根据UnComtrade数据,2013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总额为87.96亿美元,较1996年的16.29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我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而澳大利亚是我国农产品第16大出口国和第6大进口来源国,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兴未艾,因此对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中澳Ft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效应、贸易结构以及Fta对双方的经济影响等方面展开。刘(Liu,2004)应用引力模型对中澳Fta引起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Fta能明显增加两国的经济福利;杨军等(2005)运用Gtap模型对中澳Fta进行模拟分析,结论是建立Fta将增进两国和世界总福利,澳方农业部门受益大于工业部门;邱晓丹(2008)、张婧(2009)相继分析了中澳Fta的贸易效应,测算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的大小;徐进亮等(2012)定量验证原产地规则对中澳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影响;何昱(2007)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关税削减对我国纺织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李慧燕(2011)等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了关税降低对我国乳品进口的影响以及中澳Fta的贸易转移效应;郝瑞玲(2010)利用CmS模型,从结构效应、需求效应和竞争力效应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羊毛的因素;王莉等(2012)运用Gtap模型对中澳自贸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刘李峰等(2006)利用相关贸易指数分析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特征,结果表明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低、产品集中度高、具有明显互补性;黄照影(2007)、王春玉(2008)、王仕勤(2011)也相继研究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王贝贝(2014)运用CmS模型,对1996―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对澳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方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和澳方进口需求增加,澳对中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加。综上,对于Fta条件下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问题的综合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贸易关系(竞争性和互补性)、贸易非均衡性和贸易增长潜力三方面综合分析Fta背景下中澳农产品的贸易发展。

二、研究思路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思路

中澳两国农业生产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将导致两国农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是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考量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时,如果两国之间出口产品结构和类别相似,说明两国贸易竞争性强,反之互补性强,因此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贸易的互补性。在考量两国农产品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关系时,如果两国产品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互补性较强,反之竞争性强,因此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时,要关注两国农产品贸易的顺逆差,即贸易的均衡性问题。从数据上看,自1996年以来我国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都是逆差,逆差数额从1996年的14.3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67.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逆差有持续扩大趋势。贸易非均衡性反映了一国面临的贸易压力。现实中,由于多数国家偏好贸易顺差,这里仅将贸易逆差作为贸易压力,文中将用贸易特化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非均衡贸易压力。

对于中澳农产品的贸易增长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增长原因和增长潜力两方面。鉴于目前很多学者借助CmS等模型利用多年的贸易数据对贸易增长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因此,本文仅分析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潜力。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为UnComtrade数据库中HS96编码下农产品贸易数据,样本选择期限为1996―2013年,具体包括五大类26章(01章―24章、51和52章)。其中,第一大类是活动物和动物产品(01―05章);第二大类是植物产品(06―14章);第三大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15章);第四大类是食品、饮料、酒类及蜡、烟草及其制品(16―24章);第五大类为其他农产品,包括棉花等(51和52章)。

三、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测度

(一)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1.贸易结构。考量贸易结构,这里主要分析中澳农产品双边的出口结构变化。从农产品大类别上看,1996―2013年我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第四大类的增长幅度最大,尤其是在2005年中澳自贸区谈判启动之后,2013年的出口额是1996年的2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9.33%;第二和第一大类增长幅度相对小一些;第三和第五大类基本持平。1996―2013年澳大利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五大类增长最快,特别是2009年之后,出口额由1996年的6.0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6.62亿美元,2009―201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1.59%;第二和第一大类增长次之;第三和第四大类增长最慢。由此看出,中对澳出口增长最快的是第四大类,第四大类恰恰是澳对中出口增长最慢的;澳对中出口增长最快的是第五大类,而中对澳增长最慢的正好是第五大类,这说明了中澳农产品出口具有互补性特征(见图1、图2)。

[4]杨军,黄季j,仇焕广.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5]徐进亮,文静.中澳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模式选择及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

[6]何昱,赖明勇.中澳自由贸易区澳方削减纺织品进口关税的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11).

农产品背景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亚五国;对外农产品贸易;现状特点;措施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背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中的演讲中,提出要建设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10月,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战略,这两个发展战略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并且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写入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从而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且发展潜力最大的一条经济走廊。这条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走廊以我国东端地区为发展起点,向西依次划分为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三大经济带。中亚经济带主要是由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组成,同时中亚五国也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另外,在我国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亚五国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合作国。

随着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双方互补性是非常强的。中亚五国在棉花以及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农产品加工产品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上则长期处于劣势发展地位。而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发展优势较大,相反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进口贸易发展上却日益处于劣势地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双方在地理位置上是相邻的,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贸易发展中的运输成本,从而便于展开双边贸易。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进口方面主要是以粮食和棉花这两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2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只有2500万美元左右,占双方贸易总额的0.7%。2010年,双方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上升到80万美元,占双方进口贸易总额的7.5%。因此,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关系得到不断地增强,同时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特点

1、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总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合作上的不断增强,双边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规模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2000―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总额上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波动,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增长的态势。2000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只有1.1亿美元,2013年这一贸易总额则激增到11.6亿美元。而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则从2000年的1500万美元增长到7.1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55%。另外,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贸易发展中除了2003年和2009年之外,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发展状态,并且在2009年以后这种贸易逆差已经从增长到减少,当前已经只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是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的。

2、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具体分析

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发展上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同时也拉动了中亚五国与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却长期处于波动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仅增长了87%,同时双边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但是哈萨克斯坦并非是造成双边逆差的来源国。另外,2006年以后,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开始转为贸易顺差,并且这种顺差近些年来呈现出扩大的态势。

从当前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总体现状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也不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2000―2013年,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基本上是呈现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发展上的不断增长,两国实现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稳步、快速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从2002年,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就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并且这种贸易逆差呈现出连年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乌兹别克斯坦不是我国同中亚五国进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市场,但是我国同乌兹别克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口总额上的波动就会直接影响我国同中亚五国的进口总额发展。

我国同塔吉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发展上长期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双边在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的发展变化却是同步的,比如双边处于贸易逆差时,其不论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也同样呈现出贸易逆差的发展趋势。

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上也呈现连年增长的稳定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较小,2010年双边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还都是处于增长的趋势,但是从2010年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另外,土库曼斯坦也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3、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结构分析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性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中亚五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其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对外贸易发展上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但是在需要劳动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加工农产品出口上则处于劣势地位。而我国则与之相反,劳动以及资本资源密集型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却处于出口劣势。正是因为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对外贸易发展优势,所以形成了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型进出口贸易结构。

具体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出口结构上主要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和咖啡茶叶等产品为主,这四类农产品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4%、27%、17%以及14%,总体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近90%。中亚五国从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则是纺织以及加工材料,这两类农产品占到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的83%和11%,这一比重相对于其他类的农产品出口总额来说是很大的。

从各国国内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优势角度上来说,由于各国拥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从而使得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贸易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主要是以水果、杂食这两类农产品为主,并且占到了哈萨克斯坦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94%。另外,我国还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加工材料、纺织和谷物等农产品。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则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这三类农产品为主,其中,水果是我国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另外我国每年还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大量的皮革以及纺织类的农产品。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则主要是咖啡以及香料等农产品,而我国从这三个国家所进口的农产品也都是这类农产品,主要是以纺织和加工材料为主。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措施

首先,全面革新我国同三大经济带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发展模式,尤其是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方式的创新,以此创建出“一带一路”的新型对外贸易发展格局。主要通过开展区域性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不断推进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以此来尽快消除关税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阻碍,从而实现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大。

其次,结合我国同三大经济带,尤其是中亚五国以及我国国内农产品发展优势,适当增加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种类,从而丰富和拓展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最后,上海经贸合作组织应当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出应有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协议框架范围之内积极推进双边开展农产品经贸往来,从而提高我国对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经济带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开展积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必然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安全、经济以及外交上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扩展我国在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地区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在区域经济以及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不断深化和日益频繁,使得我国在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从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总额发展趋势上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贸易结构上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但是我国从中亚五国所进口的农产品在结构上依然比较单一,多数都集中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自贸协定视阈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温州视角”,项目编号:FG2014139。)

参考文献

[1]严雪莲、朱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农产品背景篇4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推广愈加注重品牌体验的地位,农产品的推广手段也呈现多元化、多平台的特点。网站作为一种有利的营销方式也成为了农产品互联网宣传的很好的载体。本文以无锡阳山水蜜桃品牌个案为例,从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对水蜜桃网站设计进行评价并由此提出无锡阳山水蜜桃品牌服务系统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体验经济;农产品;品牌体验;网站设计;服务系统

1.引言

无锡阳山水蜜桃因其得天独厚的特殊生长条件具有肉嫩汁多,香浓味醇,鲜甜甘美的特点,享有“玉露蜜桃”的美称。阳山镇亦有中国“桃之乡”的美称[1]。借助互联网搜索工具,对无锡阳山水蜜桃网站以及国内其他有名的水蜜桃进行了搜索,筛选典型网站,从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的角度,按照可用、易用、好用、喜用的原则从网站定位、基本功能、交互体验、视觉、架构亮点、文案策划几个方面对这几个网站进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类型比较。受诺曼提出的“解决服务复杂性的唯一方法是,将它们当做系统,把全部体验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2]的启发,笔者认为,整合无锡市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来树立阳山水蜜桃的品牌形象,搭建网络资讯服务平台,结合移动终端相关app开发应用,形成线上宣传线下体验联动模式,产生“商品有形,服务无形,而所创造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3]效果。

2.水蜜桃网站的比较研究

优秀的视觉,精彩的内容,流畅的交互体验让产品存活更长久[4]。笔者以几个水蜜桃网站作为比较对象。从网站的视觉、架构、交互、文案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1视觉冲击是留住用户的前提

水蜜桃的网站应该从色彩搭配,品牌logo,页面布局来体现无锡阳山水蜜桃的特色。从品牌logo上看;被测网站均缺乏让人可以识别和回味的品牌形象。从色彩搭配上看;水蜜桃给人的第一印象大都是是粉嫩、水灵、毛茸茸、可爱的感觉,因此网站的配色上也应以相对可爱,柔和的暖色调为主,用清爽,明快的绿色做点缀。但现有无锡阳山水蜜桃网站,色彩饱和度过高,大量对比色的运用,使页面整体色彩感觉特别浓烈,色彩的搭配缺乏考究,不免给人不精致,缺乏档次的感觉。从产品展示形式来看;现有被测网站的产品展示都缺乏形象包装,拍摄的照片过于生活化,没有形成很好的商业展示效果。

2.2好的框架是网站体验成功的一半

用户体验的原则,“可用”、“易用”为完美的用户体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思维缜密,逻辑通顺的网站架构为实现“可用”、“易用”提供保障。比较被测试的几个典型网站,网站架构共性的都突出了水蜜桃产品介绍、和水蜜桃相关的知识信息介绍、线上交易这三个功能,其中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站架构相对比较清晰,网站包括“首页-关于我们-大美阳山-产品&服务-网络营销-人力资源-联系我们”七个方面,“大美阳山”版块又包含“畅游桃乡-桃花节-专题活动-新闻动态”;“产品&服务”中下设“产品展示-服务展示-农资经贸部”;“产品展示”中又包含有“水蜜桃-桃木制品-农资产品”,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但其余大部分网站在结构功能划分上基于这三个基本功能又添加了一个或多个重叠功能,使用户对功能的解码不能做到最自然,最清晰,最快速。

2.3流畅的交互体验让用户停留更久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动作按钮和用户产生的积极的互动反应都会成为用户停留在网站更久的可能。“桃伯伯阳山水蜜桃”网的交互形式生动有趣,网站模拟摘桃子的动作,每一次点击切换功能版块都会看到有手摘桃子的动作,这样用户在浏览网站时便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浏览而是拥有了一次模拟“摘桃体验”。相比之下,其他网站缺乏生动的交互,让用户对自己是否点击表示怀疑,对于网站的好感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2.4字斟句酌的文案让用户更易理解

Dontmakemethink![5]是用户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优秀网站的文案可以让用户不假思索,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加入文字润色,使文案通俗易懂但充满趣味。综合比较被测网站,网站文案基本做到了通俗易懂,但如“尤里桃园”网站,版块功能描述缺乏凝练。多次重复的“阳山水蜜桃”字眼,不仅没有起到加深用户对网站印象的作用,相反带给用户信息阅读体验上的乏味。

3.无锡阳山水蜜桃品牌服务系统的初步构想

“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6]为了创造留给用户回忆的体验,受整合行销方式的启发,笔者认为,网站体验是产品宣传的一个途径,核心是对无锡阳山水蜜桃的品牌推广。因此,应将体验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调动阳山水蜜桃利益相关者,放眼无锡,落脚阳山。整合无锡市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来树立阳山水蜜桃的品牌形象,产生“商品有形,服务无形,而所创造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效果。

3.1搭建突出无锡地域文化特色的农特产品资讯服务平台

一个本地产品或是旅游文化景观往往和地理区划分不开,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将产品和地域联系在一起,如“无锡阳山水蜜桃”、“山东红富士”、“新疆和田枣”。由此可见地域是产品的标牌,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往往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将无锡的农特产品进行集中整合,参考借鉴国外超市网站的形式,搭建资讯服务平台,用无锡文化来宣传这些农特产品,以农特产品来展示无锡。让用户了解无锡,了解无锡的农特产品。

3.2移动终端相关app应用作为辅助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自己所需成为了可能。无锡农特产品的推广宣传也应植入人们的移动生活中,通过开发一款和突出无锡地域文化特色的农特产品资讯服务平台相辅相成的app应用,整合无锡旅游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信息,提供特色介绍,导航帮助,资讯更新,活动推介的应用服务.

3.3用全程式体验来宣传品牌

无锡现有的农家乐,果园采摘,树苗领养等体验活动丰富了农特产品的宣传,迎合了消费者对于自然生活的体验需求。可以将宣传品牌的场域从一地扩展到一个城市,让人踏上无锡的土地便开始体验无锡特色的农特产品品牌,使品牌的体验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活动过程。

4.小结

综上所述,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对于农产品的推广方式应由产品宣传转向用户的体验,构建品牌形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破农产品品种界限,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中,使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mL2nwbqp8pRrseoi39j-_0tR0cZLYkoqkYXizxtzZbGYD2ifmtH5emsb0ynm5dUo

[2][美]唐纳德・a・诺曼著,《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中信出版社,2012.7

[3]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参考消息》,1998.9.18,张黎,《体验经济背景下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研究》

[4]任婕,“信息阅读体验”,2012交互设计体验日,2012.09.16

农产品背景篇5

关键词:通胀预期;监管;农产品价格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74-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20

2011年,社会通胀预期比较强烈,市场普遍预期2011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比较高。2011年4月15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食品类上涨11.0%,位居所有消费品中涨幅最高的品种。食品类大多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加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大,所以现阶段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是实现“两保一稳”(即保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稳定通胀预期)的主要途径。

然而,通胀预期较强客观上给农产品炒作创造了条件,而且我国金融和房地产等其他产业宏观政策收紧,市场上流动资金充裕,导致大量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往往又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在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即使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不会大幅度减少。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仅靠市场自发调节力量难以实现农产品价格稳定均衡。

一、农产品价格监管现状

1.限制性措施不断加强

2010年5月26日,国务院指出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炒作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加强对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监管。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是双管齐下的策略,即在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市场监管和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专项行动的同时,国家发改委派出了十几个调研组到各地进行调研。

2.引导性手段逐渐完善

发改委2010年的工作目标是从支持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高效物流体系等入手,研究稳定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长效引导机制。政府还通过充分模拟市场的方式预测农产品价格,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参考依据,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3.调控性手段得到重视

2011年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全面部署推进稳定“菜篮子”价格工作,并充分肯定了广东等地通过价格调节基金等调控手段扶持“蔬菜大棚+冷链储备+平价门店”的模式,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生产环节重点扶持大棚等设施蔬菜建设、质量体系建设和蔬菜良种研发;流通环节重点支持冷库建设,增加蔬菜储备规模,调剂季节供需;消费环节重点扶持公益性批发市场和社区平价商店建设。

总体来讲,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产品价格监管工作,并积极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在农产品价格监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国家已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共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但至今还没有关于控制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法规出台,也没有对恶意囤积农产品、哄抬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出具相应惩治措施或办法。我国主要运用《反垄断法》打击哄抬炒作农产品价格的行为,但是《反垄断法》主要是打击联合行为,限制竞争、兼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现象,对农产品价格监管的针对性及适用性不强。

2.监管惩罚力度低

2010年上半年,部分地方少数经营者利用一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少数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出现波动之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谋取暴利,有些媒体炒作,渲染加剧紧张气氛,助推价格上涨,严重扰乱了农产品市场秩序,对通胀预期和消费者心理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此事件一出,我国价检司派出三个检查组赴山东、吉林等地对大蒜、绿豆市场进行调查和检查,查处了部分囤积大蒜的经销商,对其处于10万元罚款。可见,我国对垄断农产品价格的行为进行的处罚力度非常弱,而对于散播虚假信息者的惩罚至今还无从下手。

3.监管时间滞后

从2010年发生的大蒜案例中可发现,2009年6月大蒜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9月起就有舆论造势,热炒甲流,拉抬大蒜价格。至2010年四月大蒜平均批发价格为8.02元,创历史新高,环比上涨了11.7%,同比上涨了5.12倍①。但直至大蒜价格飙到猪肉价格时,价格监管部门才开始真正着手调查,打击哄抬、炒作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另一同样的情况,2009年2月起,炒家已经开始建仓,2009年末舆论造势,绿豆价格开始被拉升,直到2010年5月绿豆炒家已开始套现离场时,国务院5月26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炒作市场等行为采取措施②。而绿豆的播种期一般在每年的四月,由于2010年4月正是绿豆价格高峰期,受价格驱动影响,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绿豆,5月国家政府部门打击囤积炒作行为之后,绿豆价格随即大幅度回落,农民利益又一次受到重创。可见,政府监管的滞后性不仅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而且损害农民的利益。

4.与监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与监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信息服务体系。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价格波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波动呈现蛛网模型的特征,即本期产量取决于上一期价格,本期价格又决定本期消费。可以看出,依赖市场调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很强的滞后性。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中间商通过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虚假信息等手段赚取高额利润,是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农产品价格网”及各县市农产品信息网等,但这些网站都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访问量低的问题。关于农产品价格变动、农产品供需情况、农产品流通收费标准信息更加匮乏,几乎还是空白。这是由于我国的信息服务体系刚刚起步,缺少信息分析理论和专业技术的人才,以及农产品市场上信息复杂多样导致及时获取准确、可量化的数据和信息较难,所以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点,是要在加强价格、产量等信息检测预警基础上,通过及时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种植,稳定种植面积,从而稳定产量、稳定价格,克服蛛网规律所带来的价格波动。

三、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解决执法障碍

尽快出台针对农产品价格特点的法律、法规。此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从农产品源头打击恶意囤积行为;其次是规范农产品流通收费标准,运用法律手段严格惩治乱收费行为;再次应包含对传播虚假信息、为虚假信息提供媒体平台的主要责任人的惩治标准;最后应加大惩治力度,不应以经济惩罚为主要手段,必要时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更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价格法律法规中应严格界定成本推动正常转嫁与借机哄抬物价的界限;界定企业自主定价与串通涨价的界限;界定价格信息服务于操作价格的界限等,以防止因概念不清造成的执法障碍。

2.从源头监管以解决监管时滞问题

若想控制某农产品价格,首先要在其价格下跌年份建仓。建仓又可分为控制上游―控制中下游―舆论造势―对敲等步骤来完成的,所以监管部门要在炒家控制上游阶段时采取措施严格监管。比如对于易储藏的农产品来说,炒家必然会大规模租用冷库,所以当某产品价格下跌时即对大规模租用冷库的人进行调查,追踪。再比如,产地集中的农产品也是容易被炒家选中的哄吵对象,可在这些集中地多派人手监管,当价格下跌时更要谨防大量收购行为。在源头上若能控制炒家建仓行为,既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后期的监管成本,又可以克服蛛网模型带来的供需差异问题[1]。

3.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以完善农产品监管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包括农产品供销状况、价格动态、生产成本、资金流向、库存变动等综合内容的信息网络。在此不仅要搜集信息,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分析研究供求变化和价格走向,并为农户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二是涵盖全国各地区及国际市场农产品状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设立农产品发展基金、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农产品服务体系,为农产品价格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服务[2]。

4.引用“新奇士”产业链模式以防止农产品垄断价格

“新奇士”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我国可以引入美国“新奇士”模式,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第一步,给农民股权。农户按股权比例分得利润;第二步,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实行专业化。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它通过农产品生产者的有机联合及有效管理,以团体的力量进入市场,统一价格,调节供求平衡,不仅可以避免农产品操纵形成农产品垄断价格,而且可以增加农户收入,抵御市场风险。

5.制定最低保护价及最高限制价以保护生产者及消费者利益

农产品最低保护价作为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特殊政策,是一种针对生产者的保护价格。美国、欧盟的农产品价格是放开的,可是仍长期执行干预价格。至于政府入市干预的方式不是让农产品购销企业按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而是对农民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数额应为保护价格与实际的平均市场价格之差。另外,当农产品价格下跌至接近或低于保护价格时,政府的农产品专储系统就按市场价格买进农产品,以减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给量,促使供求平衡、农产品价格回升。相反,当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涨幅过大,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对市场稳定构成威胁时,就有必要实施最高限价政策。作为调控目标的农产品销售限价,由省级政府按照兼顾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相对稳定的原则确定。

参考文献:

农产品背景篇6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影响因素,模式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发展引导的新信息技术正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态势,向传统行业广泛渗透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短城乡差别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农产品营销是一个重要关键。网络营销对于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1影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因素分析

1.1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1.1.1农产品网络营销本身的优势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的具体运用,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发展,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效率高、内容丰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本低。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BBS、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交互式沟通,形成“直复营销”的现代模式,既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提高生产技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也符合个性化、多样化的社会消费者需求和发展趋势[2]。

1.1.2政府越来越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引导

国际促销、国内促销和以中国农业网上展厅为主要平台的网络促销,是农业部开展营销促销工作的三项重要内容。目前,农业部己把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农业部要求各省农业厅(农委)市场信息处要深化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网上推介工作职能,把网上展厅的推广应用作为重要职责。

1.1.3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和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按照中国网络用户发展规划,今后最大的潜在网民是农村人口,随着网络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即将成为网民,会大力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虽然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1.2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环境因素

1.2.1法规环境因素

从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实践的角度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法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包括网上交易的市场准入、安全认证、电子支付、用户隐私权保护、税收征管等问题[2]。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媒体,人们可以在其上自由的信息并从事商务活动,因而就存在着个人信息被他人盗用、从事非法交易、违约等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及时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网络营销的开展。

1.2.2基础设施环境因素

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1.2.3社会环境因素

传统营销观念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网上进行信用欺诈的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小,甚至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条例[3]。

2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研究

2.1无站点网络营销模式

无站点网络营销是指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而是利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开展初级的网络营销活动,属于初级的网络营销,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开展的具体营销活动可以有免费供求信息、直接向客户发送信息、网上拍卖、加入专业经贸信息网和行业信息网等[4]。这种营销策略已经被实践证明在当前农产品营销主体实力不强,而农业专业网站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实用的选择[5]。

2.2基于企业站点的网络营销模式

当农产品营销主体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后还是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则可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阶段。

2.3交易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双方当事人的不同,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有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B2C)、消费者对消费者电子商务(C2C)和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等许多种。其中B2B、B2C和C2C是三种最基本的网络营销运作模式[6]。

2.4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虽然是一种以虚拟方式进行的商业活动,但它与物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虚拟方式需要物流实体系统的支持,同时电子商务也为物流提供了新的物流方式和手段[7]。

农产品企业的电子商务销售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的同时利用原有的物流网络和设施支持电子商务业务,综合利用网络和传统渠道的优势。企业自营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具有一定物流资源的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所采用。对于缺乏资金的中小农产品企业来说,负担较为沉重[8]。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对于订购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及样品的客户,可选用快递业务的物流配送模式[7]。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物流能力受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力的制约等[9]。

2.5网络支付模式

根据电子货币的支付流程的区别,可以把电子支付的基本系统模式大体分为“类支票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模式”和“类现金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模式”两种。常用的网络支付工具有支付宝、易宝、财付通、银商通、手机支付。

2.6广告模式

常见的网络广告模式有:网幅广告、赞助式广告、对联式广告、富媒体广告。其他广告类型:文本链接广告、插播式广告、移动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电子公告牌广告。

3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市场被众多企业所看好,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日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趋势预示着发挥网络营销的强大优势正是农户和农产品企业获得发展的正确选择。只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探索相对应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充分认识从产品网络营销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就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大发展[10]。

【参考文献】

[1]程丛喜,耿朋飞,陈娟.基于我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9(16):60-64.

[2]纪路,周诩.浅论目前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5(7):11-12.

农产品背景篇7

【论文摘要】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时代,水资源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更加关键,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因此,虚拟水战略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虚拟水战略的兴起及意义着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要素禀赋,进而探讨和提出了在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论文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战略;要素禀赋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时代,水资源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关键,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虚拟水概念的引入为分析和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虚拟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虚拟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所谓虚拟水(virtualwater)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时所耗费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看不见”的水,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寄存在实物形态的商品之中的。英格兰伦敦大学的tonyallan教授于199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用来指粮食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其数量相当于生产农产品时消耗的水量。比如,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t水,那么进口1000kg粮食,就意味着进口了1000t的水。它以非常密集、超过1000倍的浓缩“虚拟”形式进口水。由于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那些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存在着巨额的水赤字,而这些水赤字又与粮食的进口紧密相关,因此,虚拟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它将水资源与粮食生产联系在一起,强调生产粮食的水不仅来自于淡水资源,也来自于不饱和土壤水。其次,它是一个扩展的概念,通过贸易,把水资源丰富国家粮食的可利用性与缺水国家水赤字改善联系在一起。我国虚拟水贸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既有的学术成果上,通过对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战略的研究,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寻求一条新途径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尽管价格和技术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具,而且在流域尺度上水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重新配置也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仍然是提高全球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根据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应生产世界上需求的水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比较廉价,而且水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性比较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水量一般也较少。从水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水的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虚拟水出口,意味着全球实体水的储备和节约。第二,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有效工具。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进口虚拟水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可以减轻对本国水资源的压力,因此虚拟水是一种替代水源,这种额外水源可以成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工具。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由于运输距离遥远、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应用。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非常适合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项现实的战略措施,即通过贸易的形式保障缺水地区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另外,对那些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新的持久的合作关系。第三,农产品虚拟水要素提供了水资源迁移、储存和利用的新手段。农产品中蕴含的虚拟水生产要素实际是以虚拟的形式储存水资源,如可以通过将水储存在粮食中,通过调配粮食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旱灾缺水引起粮食减产)。调配虚拟水相对调配实体水而言,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对原本不能形成径流的土壤水资源(土坡水库),可以通过虚拟水的形式将其储集于依靠土壤水生产的产品中进行调配、转化和迁移。第四,农产品虚拟水要素促进了水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丰富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虚拟水要素将水资源管理问题从对水资源的生产领域管理引向了对水资源消费领域的管理。以水一粮食一贸易为主线的虚拟水贸易通过粮食贸易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必将引起水资源管理的观念更新。虚拟水要素引入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体系中以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势必会在贸易决策中考虑到水资源的因素。因而水资源的价格将在参与贸易的农产品中得到体现,水资源机会成本高的农产品价格势必较高。在引入价格机制以后,浪费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将提高,这会刺激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不同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不同,知道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也就会认识到消费产品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进而促使人们更谨慎地利用水资源。二、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要素禀赋分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商品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产生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的价格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供给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需求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偏好。所谓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地表水径流量和参与水文循环的地下水径流量的丰裕程度与可更新程度,这是一国或地区从自然界获得和人工增加(如人工降雨技术)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其二,净化污水、废水并将其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一国或地区实际用于农产品生产的水资源数量,从而增强了其农产品水资源消耗能力。其三,管理和调配现有水资源使其高效地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将虚拟水要素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并列的一个要素禀赋参与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在理论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在内容上的充实和完善,同时可以促使一国或地区(尤其是贫水国)在农产品生产分工与贸易选择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目标,避免片面追求扩大对外贸易而大量输出本国虚拟水要素禀赋较差的农产品。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我国19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我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耗水量的差异和产量差异,但与各种作物的产品类别也不无关系。表中的这19种农作物就可大致地分为四类,如卷心菜、胡萝卜、花椰菜、黄瓜、莴苣等属于蔬菜类,香蕉、柑橘、葡萄、芒果和西瓜属于水果类,大麦、干豆、小米、水稻、高粱等属于谷物类,蓟、红花、向日葵、烟草等属于经济作物。而从具体的计算数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蔬菜、水果到谷物、经济作物类别的跨度,单位重量中虚拟水的含量也呈现出了一种拟合的线性增长态势。由此我们推断,农产品中虚拟水的密集度主要地取决于其产品类型,相应说来,诸如各种经济作物和谷物类的产品就属于虚拟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范畴。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大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中水资源的相关产品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时,应参考各类产品具体的虚拟水含量,对虚拟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应采取进口替代型政策,而出口时尽量以虚拟水资源含量较低的果蔬类产品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得到上述计算结果之后,我们在Fao和wto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中采集了2000-200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数值,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进行了估算,具体结果参见表2。根据计算,2000-2002年3年间,我国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虚拟水的净进口总量维持在每年400亿m3左右。这意味着,通过虚拟水贸易,我们每年从外部获取的虚拟水资源缓解了国内约400亿m3左右的水资源压力,这个数值相当于每年我国水资源短缺量的100—133%。此外,分类从具体产品品种上来看,由于单位重量虚拟水含量的差异以及本身在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各种农产品在整体虚拟水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有较大的分别。就进口而言,大豆一项就占据了整个虚拟水进口量的80%以上,接下来依次为玉米、大麦、小麦和水稻。从出口来看,玉米约占据了虚拟水出口量的一半,其次是水稻、干豆、大豆、小麦和花生。三、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一)加大基于虚拟水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对我国学界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首先需要科学地定量评价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对有关计算方法予以修正、完善,使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更符合区域生产实际;其次需要收集和整理有关数据,计算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建立按地区和农产品分类的时间序列虚拟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和虚拟水战略的诸多现实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关注力度和投入程度,建立虚拟水相关数据的收集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二)按照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宏观调整相关农产品贸易格局。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来谋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富水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比贫水地区要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也相对较小,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富水国家或地区向贫水地区提供水密集型产品,意味着贫水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也意味着水资源配景效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提高。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数额巨大,我国可以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耗水较少、耗劳动力较多、产量和产值较高的农产品,比如玉米、棉花、苹果、梨等。我国稻米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优势粮食产品,可加大出口量。而耗水密集的农产品,如豆类和小麦,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适当多进口这类产品。当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我国也可以考虑进口一部分粮食,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三)基于虚拟水要素经济价值的农业微观操作。在面临水资源问题的状况下,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应把水和土地、劳力、资本同时考虑。考虑水资源的机会成本,能够提高我国安排农业生产与分工的科学性,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当我们把农产品的价格和虚拟水含量一起考虑,即计算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水分生产率,就会发现,我们应该大力生产牛奶、鸡、猪肉等畜产品,苹果、梨、柑橘、橙子等水果,以及棉花、水稻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因为这些产品的水分生产率,即单位耗水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另外,这些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能大量利用天然雨水,消耗较少的灌溉用水。(四)从虚拟水战略角度出发,调整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投入产出理论认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从调整生产结构、调整最终需求结构、调整中间投入结构等几个方向着手。其中,着眼于最终需求结构的调整比直接调整生产结构更为深刻和根本,因为最终需求是经济活动的动力所在,在投入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结构是由最终需求决定的,最终需求如果没有发生改变,生产结构也无法改变。最终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3部分,从虚拟水贸易的角度来看,调整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即最终需求中的输入输出结构,是最具可操作性的办法。以低完全用水系数部门的产品作为主要出口(输出)产品,以高完全用水系数部门的产品作为主要进口(输入)产品,提高前者在净出口中的比例,降低后者在净出口中的比例,是节约水资源的主要方向。

农产品背景篇8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原因对策

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非关税壁垒。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GreenBarriers,GBs)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可以说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根据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我们将绿色贸易壁垒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环境保护法规,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粮油作物,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水产品,林业产品,其他植物。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消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上百亿美元。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人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面,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肉及贝类产品进人其成员国市场,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

(2)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人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3)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单一,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和北美洲,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产品对亚欧和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63.4、29.5和22.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1%、20.9%和13.4%。2009年市场集中度高达79.7%,市场集中度高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加大,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或外贸环境发生变化将极大影响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2.积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环境贸易壁垒已成为一种客观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我们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现实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有关外贸企业也将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开展绿色认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等,从而有效化解环保与发展相互制约的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壁垒加强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自身来看,绿色壁垒的加强存在以下原因。

1.结构原因即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

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重较低。这种农产品贸易结构使得我出口农产品极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

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2009年农产品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851.4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为628.15亿美元。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占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69.62%。其次是北美洲、欧洲,其出口份额分别为10.62%和9.49%。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从国别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引入“环境条款”,借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3.信用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以“质量安全”为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当前经融危机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强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放大,会严重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饺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剧,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绿色壁垒不断增多。

绿色壁垒的加强还有其外部原因,一方面,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农产品突破绿色瓶颈的策略与措施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政府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应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

2.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当前,缺乏品牌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中国要冲破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我国企业在发展上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发绿色品牌农畜产品。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之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环境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环境壁垒的根本途径。

3.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避免单个市场风险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我国要监控对这些地方农产品的出口量,避免同种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出口急剧增加。从发展趋势看,除亚洲市场外,北美、欧洲、中东、拉美及非洲均为世界农产品的大市场,而我国目前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总额仍然较小。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应确定为“稳定亚洲市场,挖掘欧美市场,开拓非洲和拉美市场。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4.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

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岐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要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工作,以限制环境壁垒的活动空间,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tBt》课题组:《美日欧实施tBt情况》,《国际贸易》1999,6.

[2]张永安,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J],2003,1.

[3]李冠瑶.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对策研究.《经济问题》[J].1998,11.

农产品背景篇9

【关键词】全球化农产品贸易壁垒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农产品贸易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包括生产结构在内的多重经济利益,甚至可以引发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更是贸易大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正确的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妥善解决农产品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一步。

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1.1农产品进出口概况

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04.3亿美元增长到1207.9亿美元,增长近3倍。其中,出口额从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88.8亿美元,增长约1.7倍,平均每年增速达11.7%,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1.2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概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与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情况大体相符。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额持续增长,并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保持着较高的比例。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的出口增长迅速,超过水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的第一大类。而粮食的出口不稳定,总体处于下滑趋势,出口额从2006年的10.91亿美元减少至2010年的5.39亿美元,并且粮食的贸易常年保持逆差状态。植物类产品总体贸易额常年逆差,并有扩大的态势,而豆进口额的增长尤为迅速,从2006年的74.9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250.8亿美元。

1.3农产品出口目的国家或地区概况

2010年,中国农产品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为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美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泰国。其中,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7.8%;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从2002年的24.85和35.78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7.97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继日本之后分别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二大和第四大目的地。

2.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仍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出口结构逐渐向比较优势型调整。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还面临着突出问题。

第一,农产品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但是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专业农业劳动人口的流失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的不先进,以及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先进程度不够,导致农业制品在加工、生产、贮存和运输中易发生意外损失,加大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出口企业为应对进口国的绿色标准、技术壁垒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另外,环境污染,土壤、水质的恶化,致使出口农产品缺少高价值的支撑。

第二,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效应。同我国其他贸易商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我国农产品也同样存在着加工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而真正能创造大利润的正是创新的产品、独立和具有良好声誉的品牌,贴牌生产加工不能成为支撑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方式。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吸收了一定量的劳动力,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最终还是使一些劳动力被迫离开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的企业。

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企业难获规模经济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9月末,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涉农贷款余额为11.1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2.7%①。但目前全国仍有一些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高成本的融资途径致使企业面临着高融资风险,影响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扩大。

第四,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毒水饺”、“毒奶粉”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农业制成品造成中国的食品信用危机,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将进口目标转向农产品产业集中度高、品质更有保障的出口国,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

第五,企业市场拓展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财政资金支农比例仍比较小,外向型农业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应对壁垒等活动,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农业企业很难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从而面临出口受阻的问题。

第六,部分农产品的高关税非关税壁垒,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尽管世贸组织在推进关税减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国家对一些重点农产品的高关税仍然存在,并且,由于对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更导致对某些农产品税率的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仍然很高。另外,非关税壁垒成为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大阻碍。

3.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良好发展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良好、持续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创造集约经济。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应继续发挥充裕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生产成本,并鼓励农业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国际品牌,为出口农产品注入更高的附加值,摆脱农产品“贸易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

第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农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税收的优惠、产业链的完善,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农产品在海外的市场扩展同样需要本国政策支持。另外,政府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宽宣传路径,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信息渠道。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产品生产中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在农产品出口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引进先进交易方式,如在农业中普及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国农产品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

第三,保护自然环境,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虽然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已有大片耕地、水域遭受污染,农产品或减产、或有害物质超标。因此,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为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壮大国家实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可以在对外贸易中带来议价能力的提高,对于避免农产品出口“量多钱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威胁。而国家整体实力的壮大又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在参与到各项国际政策的制定中,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赋予我国的条件,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奠定比较强大的外部基础。

注释:

①,2012年7月11日17:07访问

参考文献:

[1]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形势及其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5,(1).

[2]李晓燕,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探析[J],国际经贸,2008,(17).

农产品背景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