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税收优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1:39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1

一、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所谓税收优惠,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税收鼓励和照顾措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完善,税收政策导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发展责无旁贷。

1.农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农业具有良好的外部社会效应性。我国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生产,和国外农业农场制的生产方式明显不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地广人稀、产业化水平高等特点,农业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生产性质。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土地资源稀缺,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土地不仅仅只是生产资料,已成为农业生产者生存保障的基础,因而农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我国工农业“剪刀差”一直存在,农业始终扮演着为工业和城市集聚资本的角色。因此,我国农业具有相当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国家应从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2.税收优惠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最根本是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供给。为支持农业技术开发工作,可以将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看做是企业的一种投资,实行“费用扣除”和“所得税抵免”的双重优惠。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常见的激励企业承担风险的税收措施有:资本性损失可抵免所得税,允许损失转期,降低资本利得税的税率并对投资于科技开发领域的资金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待遇等。

3.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村资源短缺,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短缺的资本资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部门和对经济增长有着整体推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如何决定向哪些部门投资,哪些项目应当优先发展,政府部门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目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引导。税收优惠政策以其主动、灵活、直接、刚性的调节方式,成为政府调节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对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可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倾斜,促使其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长远目标,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扶植,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二: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动影响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来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我国现行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考察

除农业税废除外,现有税收政策在流转税、所得税、地方税等多个税种对农业发展给予优惠。按照其享受税收优惠的形式,税收优惠可以分为影响应纳税额的税率减免、税收抵免的直接优惠和影响应纳税所得税额的加速折旧、费用加计扣除的间接优惠。一般而言,直接优惠要企业盈利才能够享受,而间接优惠则与企业盈利与否无关,能较好体现政府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风险共担的原则。本文结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各种税收条款,对中国现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税种、分形式考察,并按时间序列进行分类归纳。

1.支持农业发展的流转税优惠政策。流转税中支持农业发展的税种主要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多采用税额减免、税率减免等优惠形式,属于直接优惠,具体优惠措施(限于条款内容较多,本表只归纳了当前影响面比较大的主要优惠政策措施)。

2.支持农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大部分是近几年出台的,税收优惠的形式主要是采用直接优惠,但随着税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税前扣除等间接优惠形式也逐渐被应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表略)。

3.支持农业发展的其他税种优惠。为支持农业发展,中国在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税种方面也有一定的优惠,(表略)

三、我国现行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优惠难以充分体现对农业的支持。我国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少,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涉农企业都规定了减免税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税收负担。但有些优惠政策并未充分体现对“三农”的支持。第一,增值税条例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由于农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增值税很容易转嫁,因而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实际上是对农产品消费者的一种税收优惠,并非对农业生产者的免税照顾。第二,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给予减免增值税政策,政策初衷是为了照顾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但实际上真正获利的是生产厂家或经销商,生产资料水涨船高,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第三,农民购进农业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款不能在销售农产品时得到抵扣而是由农民自己承担。据测算,农民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平均为农产品总产量的7.8%。在农产品总产量中,能够真正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仅占35%~40%。即使按40%计算,将农民购进农业生产资料负担的7.8%的增值税税款换算成销售农产品的商品所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金,则税负达19.5%(7.8%÷40%),比一般货物的增值税的税率还要高出2.5个百分点。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实际承受了比一般加工品生产还要高的增值税税负。第四,在车辆购置税方面,除个别车型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购置的农用运输车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载货机动车船、人力或畜力非机动车船还须缴纳车船使用税。这势必降低农民对农用车辆的购买需求。第五,对农村电管站在收取电价时一并向用户收取的农村电网维护费免征增值税,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无实际意义。

2.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目前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形式主要是税收豁免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使得优惠政策对农业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在涉农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中,大多是以定期减免税的直接优惠方式为主,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较少运用。不利于农业企业利用税后利润来进行资本积累,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单一的税收优惠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及涉农企业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缺乏政策导向作用。

3.税收优惠环节不全面。现行税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深加工环节的优惠较少。在加工环节,税收政策对农产品简单加工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初级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没有形成从种养、加工、销售环节全程渗透激励机制。而农业产业化是一条从种(养)植、收购、初加工、深加工直至营销的链条。税收优惠环节不全面,一方面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割裂了生产与前后环节平衡连续性,没有激励从农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和传统规模型增收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的机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负。另一方面会导致税负不均,目前农产品收购环节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为13%,而销售环节增值税率为17%,考虑到抵扣是按买价直接乘以13%,因此二者“高征低扣”相差1.5%左右,再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风险很大,产品利润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过高。三是有失公平。现行增值税政策对从事种植、养殖并实行深加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讲,主要原材料为自产不是外购,无法取得进项税额,从而造成税负畸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专业化生产企业可按购进农产品依13%扣除率抵扣进项税额相比,税负不公平。

4.税收优惠范围较窄。第一,我国税收政策往往只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优惠,而且一般只针对特定的初级农产品。初级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这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的连续性,使农业加工企业被迫采取变通做法,人为割裂生产前后环节平衡连续性,增加了社会成本。而wto所指农产品既包括上述初级产品,还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如啤酒、葡萄酒、奶粉、奶制品、食糖等)。第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推广到大部分农业企业,但对花卉、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特别规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这些产业都是农业领域前景无限的阳光产业。第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除了农村、农场和农民个人将土地承包(出租)、转让符合条件的给予免征营业税外,采取互换、拍卖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税收上尚未明确。第四,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等投资分红收益,按现行政策规定须缴纳个人所得税,挫伤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第五,缺乏对农村新兴产业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如观光农业等。

5.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起到连接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值问题。但目前我国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扶持政策并不到位。第一,优惠范围窄。现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方面,但范围过窄,力度不够,对合作社成员之间开展培训、技术、信息、认证等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空白。第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上,没有对农民个人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提高农民入社的积极性。第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社会力量捐赠、收入、政府资助等没有规定是否免税。第四,对社会力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列支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第五,对农产品主要销售者———农村经纪人没有优惠政策。

6.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偏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实行5%为主、13%为辅的两档退税率,不仅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而且比国内其他出口行业平均15%的出口退税率也要低。这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中包含尚未退还的间接税,增加了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农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据了解,国家在2008年之前取消了给小麦、稻谷、大米、玉米等品种支付的13%的出口退税,部分品种甚至还增加了出口关税。此外,中国出口退、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随同增值税等三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实质是增值税等的附加税,目前并不在退税之列。

7.税收优惠政策有失公平。(1)目前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城乡差异,有失公平。比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税政策、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军队退役干部就业税收政策只局限于城市失业或就业人员,农村人员不能享受,在税收政策上没有体现出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平等。吸纳下岗职工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不包括农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却没有同等的税收政策扶持,显示出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的不平等性。(2)新改革的燃油税没有很好地顾及到农村。中国燃油税改前,农机用油没有税收压力,不需要缴纳养路费,享受免费过路、过桥的优惠政策。燃油税改后,农机用油也缴燃油税,其中包含养路费和部分过路过桥费等。这使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加重了农民的生产负担。国外实现农机化的国家普遍实行农机用油免税政策,农机供油征税明显不合理。(3)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原先属于高档消费品的商品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如摩托车现在已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2/3的消费群体在农村,普遍将摩托车用于生产运输。消费税税目调整的滞后性影响了对这些商品的消费。

四、优化中国农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1.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1)对农户购入农用机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时,依据取得的收购凭证、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销售凭证,对其所含的进项税额实行退税。(2)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加工程度深浅,其增值税销项税率均降为13%。(3)对种养、加工、销售一体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增值税全免或全退,并对其长期给予低税率的政策鼓励,将税收优惠政策从注重生产向加工、销售转变,刺激农业投入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4)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统购统销的行为视同农业生产者给予免征增值税或即征即退政策。(5)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对没有纳入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初加工项目或不合理的项目重新界定。

2.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1)为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在费用扣除方面,对种植业、养殖业的科研费用,可全额从收入中扣除;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价值较大的机器、设备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以促进农业生产向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对农村兴办的农产品经销组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各类经济实体、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免征所得税。(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产、农产品流通、初加工,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信息、仓储等服务所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股息、红利、盈余返还等免征个人所得税(4)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等投资分红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民和其他个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所取得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民工打工收入免税,对农村村民、或者在农村村组投资经营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农村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凡在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人员的收入全部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可酌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照顾。(5)对农民专业合作取得的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捐赠、收入给予免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捐赠支出,在缴纳所得税时全额扣除。(6)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吸收农民就业的享受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进城从事第三产业的享受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鼓励农民走集约化和产业化之路。(7)对外发包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如农村住房、公路、电信和供电、沼气、饮水、水利等,对取得此类建筑安装工程收入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可减征所得税。(8)对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收入给予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9)对集体和个人投资开发荒山荒地造林,前三年内免征各种税费;对固定资产投入可免税和采用加速折旧法;经营亏损可享受延转期摊销;如遇自然灾害的年份,可享受递延纳税甚至减免税。(10)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环境。凡从事农村住房、公路、水利、饮水、沼气、电信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2

关键词:农业企业税收优惠税务筹化

农村的企业包含了牧业、林业、渔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批发的农产品批发企业,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农业服务企业。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农业作为一项传统的产业,农业会受到包括自然灾害等在内的很多影响,国家为了对农业进行有效地扶持,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用于扶持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应该合理的应用国家给予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从税收征管上出台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优惠政策的一部分,但要用好相关税收政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认真研读正确理解。

一、农业税收优惠政策

(一)增值税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10年的国家税务局颁发的15条指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项目免征增值税。

财税〔2011〕137号规定,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

财税〔2012〕75号规定,凡是销售农产品以及批发的企业和个人里面的肉蛋等产品可以减免增值税。

财关税〔2012〕33号指出,经国务院批准,为了能够把优良品种进入到农村,增强目前品种的稀有性,更加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更快的开展高效率的农林业,在125期间凡是进口的幼苗、幼鱼苗等等野生动植物种都可以享受免增值税的优惠。

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16号指出,承包土地的各种企业,如果有请农民来帮忙前期的种植以及后期的销售,然后在进行二次回收,类似这种销售形式的农产品,是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减免增值税。

(二)营业税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6条,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6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农业、林业、牧业中生产中从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包括耕耘、种植、收割、脱粒、植物保护等)的业务,从事对农田进行灌溉或排涝的业务、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业务,从事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保险的业务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包括与该项劳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具的业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1994年财税字第2号文件规定,农业生产者如果用农业企业的土地种植生产农产品,企业转让土地经营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种植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选择培育新的品种;种植一些中草药;培育以及种植树木;养育牲口,家禽;采集好的林产品;去遥远的海上去捕捞等以上这些都可以免交所得税。对于一些企业搞海上养殖的还有培育茶、花、香料等等的。可以免交所得税。

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2号自2010年1月1日开始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就是农户加公司的模式,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以这种营业模式从事农林渔业的都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

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48号规定企业根据委托合同,受托对符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发)的通知》(财税[2010]221号)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里面农产品的初加工可以免收税费,不过自己的加工费是要额外收取的。

(四)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1987年国务院令第1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7条指出,如果企业直接是将土地用于农林牧渔等用地的话,是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

1998年国税地字第13号第十四条规定,企业直接是将土地用于农林牧渔等用地,意思是在土地上用于种植,饲养等等,而不是加工产品,也不是生活办公的地方。这一定要谨记。

2008年财税158号第七条规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进行水果的采摘以及观光农业,这就跟上述的规定贴切,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就可以根据“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的规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012年财税〔2012〕6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规定,针对一些有专业的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所占用的土地以及房产都可以暂时的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同时经营其他产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使用的房产、土地,按其他产品与农产品交易场地面积的比例确定征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符合上述说明规定的,可以拿着相关资料去向税务机关申报免税。

二、税务筹化

纳税筹化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投资人权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等系列活动,准确运用税法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政策,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项择的一种财务活动。农业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管理人员文化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合理进行税务筹化,关系到企业税负水平是否科学合理,作为农业生产型企业怎样正确解读国家税法和合理筹化企业税负很重要。工作中稍有疏忽可能给企业纳税工作带来被动,利益受损,事先科学进行税务筹化尤其重要,农业企业从以下方面进行税务筹化。

(一)企业设立与重组全过程税务筹化

农业企业包括从事农、林、牧、渔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批发的农产品批发企业,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农业服务企业。各类企业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各不相同,与企业的规模与经营项目相关,比如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企业享受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和种养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的减免,从事农产品初加的农业企业只能享受所得税减免,从事农业技服务的农业企事业单位享受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减免,从事农产品批发的企业享受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和用于农产品批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的减免。在企业设立与重组时要准确把握企业的规模,明确主营项目,将主营项目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相片配,不能贪大求全,错失税收优惠政策。

(二)企业核算流程的筹化

农业企业从事经营项目较多,有的项目有税收优惠政策,有的没有税收优惠政策,未分开核算的不得享税收优惠政策;在核算时必须进行严格分类,分别核算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的收入、成本、费用,按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

怎么样才能够客观的告诉农业企业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做到依法纳税以及合理避税的统一,是农业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设置会计核算流程时,要按税收优惠政的要求,做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统一,在不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侧重税务会计方向,避免因税务会计事项的不合规而错失税收优惠政策。

(三)纳税申报的筹化

国家给予了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那么企业能不能够真正的体验到这种优惠政策,只有企业在履行了相关的义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一般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方式为事先备案和事后报送相关资料两种,具体划分由税务机关确定;我国出台的这么多税收的优惠政策,只要是没有明确为审批事项的,都必须要实行备案管理。

列入事先备案的税收优惠,企业经办人员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把一些相关材料上交到税务机关那里去,进行税务事项备案登记,只有等到税务机关备案了之后才能够执行。如果说交到税务机关,但是还没有备案的,也是同样没有减免税收的资格。未书面通知的视同审核通过。

列入事后报送相关资料的税收优惠,纳税人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遵守税法,提交相关资料,待税务机关审核之后发现并不符合优惠政策时,他们会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那么纳税人应取消其自行享受的税收优惠,补缴相应税款。

参考文献:

[1]褚颖.试谈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化[J].中国农业会计,2012年第9期

[2]黄世文.农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3年第12期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3

1.先分析一下对产品(或劳务)进行税收优惠的超额负担问题。在图1中,S、St[,1]、St[,2]是税前、税后以及税收优惠以后的供给曲线,三角形aBC是正税形成的超额负担,而三角形CeF是税收优惠以后形成的超额税收负担(因为征税所决定的资源配置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两者之差aeFB是因为税收优惠而减少的超额负担,由此可见税收优惠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附图

图1超额负担分析

2.在图2中,aB是正常课税以后消费者的预算线,而aC是对产品(或劳务)X税收优惠以后消费者的预算线。正常课税条件下,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为i0,而在对X税收优惠以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为i1。可见消费者的效用在税收优惠以后得以提高。图2中,ie是税收优惠产生的收入效应,Se则是替代效应,两者合计te则是税收优惠产生的总效应。

附图

3.由上分析可知,对产品(或劳务)予以税收优惠能减轻超额负担,因此对产品(或劳务)课以重税是无效率的,但是否就需要对它进行税收优惠呢?并非如此。由图1只能得出对产品(或劳务)应征低税的结论;由图2可知在对产品(或劳务)课税时,若税率不一,优惠各异,必然会产生税收的替代效应,正因为税收的替代效应妨碍消费者的选择,所以它导致经济的无效率。因此,流转税的税收优惠应尽可能地少,比如现行增值税对居民日用生活必需品征收低税率就没有必要。

最优税收理论认为对于需求弹性小的产品(如居民日用品)征税所产生的超额负担会较少。如图3所示:弹性小的产品因征税所产生的超额负担为三角形aCD,弹性大的产品因征税所产生的超额负担为三角形aBD。可见,对居民日用品征高税也合理,但这种做法虽然符合效率原则,却有悖公平原则。

附图

图3超额负担和价格弹性

4.结论:(1)流转税方面的税收优惠应尽可能地少,比如,增值税实行单一税率。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有17%、13%和零税率,另外还有6%、4%的征收率,甚至在计算进项税额时还涉及10%、7%的扣除率,众多的人为规定的税率必然导致市场经济行为的扭曲。世界各国的增值税税率都远没有我国复杂,因此增值税应实行单一税率,而仅考虑对农产品实行低税率。(2)对产品(或劳务)实行单一税率,减少税收优惠,会降低税务行政费用和纳税费用。评价各种税的经济效率时,超额负担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还应该考虑税务行政费用和纳税费用。税务行政费用包括税务机关的各种设备和物料,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的、但不用支付的各种劳务。纳税费用则包括用于会计师和税收指导方面的货币支出,以及纳税人用于完成纳税申报的时间。复杂的税率必然使上述两项费用增加。

二、所得方面的税收优惠

因为对所得方面的税收优惠不改变商品之间的价格比,因此不会发生税收的替代效应,从而不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超额负担问题。

附图

图4对所得优惠前后的无差异曲线

在图4中,De为税收优惠以前的消费者或生产者的预算线,其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为i[,1];当消费者或生产者享受到税收优惠以后,其预算线上移到aB,其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为i[,2]。因此,对所得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增加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社会福利水平。

附图

图5劳动供给曲线

1.个人所得方面的税收优惠

图5中,在工资率达到w[,3]以前,税收优惠可以提高实际工资率,从而增加社会劳动的供给;而工资率超过w[,3]以后,税收优惠虽仍可提高实际工资率(单位日引司内的工资),但由于休闲的边际效用大于工作的边际效用,反而减少了社会劳动的供给。因此税收优惠在所得税方面应倾向于低收入者,而对高收入者则不应有税收优惠。

也有人会认为,“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征税”会打击富人(通常是能力较强的人)的工作积极性,果真如此吗?布雷克1956年对英格兰306个自营律师和会计师作过调查,得出结论:“所调查的这些人异口同声地抱怨‘惩罚’性的税收,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抱怨都很少表现为行为。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税收压抑了他们的全部工作积极性,但实际上因此而减少工作努力的人和增加努力工作的人,数量差不多。”所以,税收对高收入者的工作努力没有严重的妨碍影响;相反,税收的激励影响和妨碍影响都很小,且可以相互抵消,纯效应很小。

通过以上对个人所得的税收优惠的效率分析,笔者认为税收优惠在所得税方面应倾向于低收入者,对高收入者的税收优惠则显得毫无意义。

另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是否公平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税收既要满足横向公平,还要满足纵向公平,税收优惠不能破坏这个原则,而个人所得税更应该突出公平原则。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的变化趋势是: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较快,而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收入都增幅较小,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从税收要满足结果公平的角度而言,不仅要维持累进税率,而且应该增加对低收入者的优惠,削减对高收入者的优惠。

就公平原则而言,现行个人所得税也有不足,以下略举几例:(1)农民未享受到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现在城市居民可以享受每月800元的税前扣除,而同样收入的农民却要缴纳农业税且无抵免,显然不公平。(2)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限额较低。800元的扣除限额是90年代初制订的,由于物价的原因,现在的800元就显得太低了。(3)现行个人所得税未考虑对实际支付能力较低的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一个单身汉的支付能力与一个有同样收入的、但已结婚而且需要赡养父母的人的支付能力会一样吗?显然,后者的实际支付能力要低。

结论:(1)税收优惠在所得税方面应倾向于低收入者。(2)将农民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取消农业税。此方案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农民的个人所得,因为农民取得收益的成本和费用难以界定。可以考虑将农民的收入划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类,对于非农业收入直接适用个人所得税,而对于农业收入则在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项目中增加一个“农业收入”,直接以农民的收益为计税依据,适用较低的税率,征收办法实行自行申报与源泉扣缴相结合。(3)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限额应该提高。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对扣除限额实行指数化,即确定一个与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的宽免自动指数,以修正扣除限额。(4)对实际支付能力较低的个人实行税收优惠。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细化扣除限额标准,对实际支付能力不同的个人适用不同的扣除限额。

2.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

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济效率直接影响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其功能主要是进行再分配,体现结果公平,而对于企业所得税,则需要体现经济效率,体现规则公平与起点公平,所以企业所得税采取比例税率。

对于某类企业所得(利润)给予税收优惠,意味着该类企业可能获得税法认同的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前,只要产品价格低于边际收益,企业就要关闭,而享受税收优惠后,不仅不要关闭,甚至还可能赢利。资本是追逐利润的。从长期来看,当预期收入上升时,社会资本必然流向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地区或产业。这也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作用所在,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将资源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的。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绝大多数是基于这种目的制定的,但问题在于这些税收优惠是否符合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由于这些税收优惠太多太滥,其在效率方面的缺陷是明显的,表现在:(1)产业导向不明显,激励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不少地方为了营造当地的投资环境,滥用税收优惠,反而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3)过多的税收优惠使税制变得极其复杂,一般民众甚至税务人员也根本无法深入了解,税务行政费用和纳税费用也明显增加。以上缺陷说明,过多的税收优惠,使税制的效率下降。

同时,现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1)过多的税收优惠结企业提供了活动空间,个别内资企业通过寻租的方式获得税收优惠,以逃避税收,而其他企业则承担了更重的税负,这不仅不公平,还助长了腐败之风。(2)同样都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相差很大。表面上看,法定税率都是33%,但实际享受的税率却不一样。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民待遇”不能只是外资企业享受,内资企业也得享受。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必须为竞争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规则环境。通常而言,外资企业大多是跨国性的大公司,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再加上税收优惠的特别待遇,使相对处于劣势的内资企业无法与之平等竞争。(3)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巨大差别诱使个别内资企业假冒外资企业以骗得税收优惠,违背了政府以税收优惠吸引外资的本意。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应大量削减。美国税制自里根政府以来大量削减对企业的税收优惠,从谋求绝对平等转向追求效率,重申机会均等的重要性。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应该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限的税收优惠不可能让一个好企业有多大的满足感,也不可能救活一个差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则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当然,有些税收优惠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比如说,对年度收入总额未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适用低税率。就我国现状而言,应该保持并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虽然赢利水平欠佳,但却容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税收政策应该向他们倾斜,而税收优惠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结论:(1)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尽快消除税收优惠的差别。考虑到税收政策的延续性和引进外资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优惠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但应该明确规定该期限。(2)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应大量削减。除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税收优惠适当保持以外,其它的税收优惠应大量削减。

【参考文献】

[1]西蒙·詹姆斯,克里斯托夫·诺布斯.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4

一、当前中部地区经济环境特点以及税收优惠制度的不足

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都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多以钢铁、机械等为主,产业布局趋同,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及控股企业仍是主力军,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村人口转移困难;税收占GDp比重较低,工商业增值税贡献率不高。

从中部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执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涉及面过窄,更多的纳税人享受不到税收优惠。二是优惠层次低,贫困地区难以享受税收优惠。按现行对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普遍执行的优惠税收政策,仅仅限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定的贫困地区,而且减免的税种也局限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事实上,贫困地区企业一般生产一些低级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减免所得税大多是“墙上饼、水中月”;贫困地区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数额更少。三是没有体现中部地区产业、资源以及经济特色。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及林特资源十分丰富,种、养、加工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农林水特、养殖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等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上支持和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没有必要的优惠政策。

二、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建议

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税收政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有利于鼓励中部地区的经济资源开发和科学合理配置;其次,要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第三,要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具体讲,应实行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一)鼓励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加工业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地区。中国实现小康,重在发展中西部。中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的种植业、养殖业十分发达,农林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将是中部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做强农副产品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制定鼓励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加工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实行1~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3~4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二)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众所周知,中部地区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理应执行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建议比照东北的增值税转型有关政策,尽快在中部地区进行试点。目前,东北地区正在试行的转型模式是实行当年新购置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但抵扣限额不得超过机器设备购置当年新增的增值税税额。以此作为第一步,视财力逐步过渡到“一次抵扣”,直至“全部抵扣”。改革初期在抵扣范围的选择上宜窄不宜宽,只宜对固定资产增量实行抵扣,而对存量不作安排,只允许企业将新增固定资产中的机器设备纳入抵扣,而对非机器设备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予抵扣。同时,对新增固定资产中的非生产用、未使用、不需用机器设备及陈旧的已使用过的机器设备也不予抵扣,以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调整所得税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税制,税收优惠各异,税负严重失衡,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同时,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带有明显的地区色彩,东部沿海、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税负明显不公。建议中央在“两法合并”时,调整现行优惠政策,使中部地区可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对受让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

(四)对新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照执行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如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内资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1~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3~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放开高新技术企业地域界限,对建设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外的企业,只要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企业,即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

(五)对中部地区技术转让、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包括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免征营业税;对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征营业税,对其股权投资收入不征营业税等。

(六)完善具有区域调节功能的税收政策。建议调整现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对中部优势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增值税上实行一定比例的先征后返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初期阶段,实行延期纳税或贴息返还的扶持政策。同时,对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进口设备,实行增值税、关税的先征后返。如对企业新上项目进口设备,执行有关工业园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自项目投产之日起5年内核查,每年返还20%,5年内全部返还进口设备所征税款。

(七)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口众多,富余人口转移压力大。对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给予自投产之日起3年免征营业税,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照顾,以促进中部地区更好地开发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5

1、完善现行对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制度。

一是推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进步。二是适当降低农产品税率,提高农产品增值税扣除率,进一步减轻农产品税收负担。三是完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优惠效率。对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优惠政策,要继续优惠。

2、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现行城乡统一的税制体系对“三农”来说,可以说取多予少。为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就必须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城乡税制基本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农村一定的税收制度上的照顾。此外,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乡维护建设税,税收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城市扶持农村的原则。

3、城乡统筹发展,为新农村社区提供财力保障。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组织收入既是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国家筹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重要途径。地方税务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主要组织者,必须承担起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任,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要紧紧围绕组织收入中心,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收入措施,创新征管手段,完善征管办法,不断推进依法治税进程,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努力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要。

二、落实惠农税收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

1、利用税收宣传的体系,加大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1)将惠农政策的宣传纳入税收宣传月宣传活动中。一是在准备各种税收宣传资料时,增加相关的惠农政策内容;二各种宣传活动要充分考虑惠农政策宣传,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三是宣传活动形式要注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确保宣传效果。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了,因此,地税部门在网站、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开辟宣传专栏时,要增加惠农税收政策知识。目前,新农村社区已经基本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因而地税部门要抓住这一有利载体,加大惠农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惠农政策。

(3)大力宣传营业税起征点提高政策,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增强农民在农闲时创业的信心,也打消大中专毕业的农民子弟创业难的忧虑。同时,地税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的时候,只要注意站在农村的角度、农民的立场,换位思考,对农民有利、有益的税收政策还是有很多的,根本是要注重宣传,让农民了解、受惠。

2、提高服务意识,规范税收秩序。

首先,在窗口服务方面,打造税收服务“绿色通道”,为农村纳税户提供优质服务。一要针对农村特点和需求,在办税服务厅设置涉农办税窗口,采取定点办公与送服务上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村纳税人申报纳税。二是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归并简化各种办税表单、手续。三是全面落实纳税服务承诺制,实行限期、限时、即时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其次,要拓展地税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一是深化、细化税收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纳税服务系统、新闻媒体等多种载体,加强日常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措施的宣传咨询服务。二是加快农村税收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电话申报、网上办税等简便快捷的税款征收方式,打造信息化支撑的、无时空界限的立体式纳税服务体系。

3、税收政策要系统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要对目前大量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并和简化,使之系统化,更易于操作。要重视各类政策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出现政策矛盾、影响政策效果。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上,要协调好个人所得税与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关系,建议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下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6

【关键词】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发建设;财税政策

2006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成立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简称玉林海试区),作为广西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将要打造成桂台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广西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密集区。在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已实施了不少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对开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现行财税优惠政策在推动海试区的发展尚存一定局限性。

一、当前试区开发建设的基本现状

玉林试验区是玉台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目前广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桂台合作试验区,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范围涵盖玉林全市7个县(市、区)。目前核心区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热带水果、生态水产、林木资源示范区、展销交易区等九大功能区。积极引进台湾高新农业技术及产业,逐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为推进试验区的深入开发和发展,一个配套的支撑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建立和完善,已成立了玉林两岸农业合作研究院、试验区有机生物研究所、两岸特种水产技术研发中心等,创建了广西两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平台。截至目前,玉林境内的台资企业共有51家,投资额达42亿元,位居广西前列。

二、现行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政策简析

1.增强玉林海试区竞争力的财政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10~2012年内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台湾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先扶持台企开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北部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2010~2014年内提供30亿元人民币专项贷款,比重每年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对重大项目争取通过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方式向总行申请单列项目资金。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面广的企业、项目所需流动资金申请贷款,在规定优惠利率基础上,在市农业发展资金中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兴建的大型综合批发、商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商用、房地产土地抵顶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办法供地,土地出让金按实际拍卖价格如数上缴国库后,不低于成本价条件下可按出让金缴纳数给予20%~40%的比例计算返还。

2.稳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投资优惠办法》规定,优惠方式主要如下:一是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生产经营日起,5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外企业、个人创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属于国家鼓励类企业及自治区确定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企业取得的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个人所得税,台商个人从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营业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是进口环节,农业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当前制约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问题分析

从现行财税政策看,玉林海试区虽然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沿海沿边等各项优惠政策,但与福建、山东、上海等试验区相比并无实质上的政策优势,另外现行财税体制不合理、政府财政实力不强等也是制约试区发展的因素。

1.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1)玉林海试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自治区及玉林市政府本身的财政资金规模难以满足投资需求。从目前财政收支情况看,自有财力基本上只能保证政权机构正常运转,难以安排大量资金对试区进行开发建设。一是经济总量少,财政收入不多。二是区政府在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基础上还要承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一系列职能,不可能把大量资金投入支持试区开发建设。三是自身融资、积累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吸收民间闲散资金,资金不足,市场占有率偏低,制约了自身发展。(2)财政监督不到位,绩效评价制度待完善。目前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中存在财政支出监督乏力、支出结构安排未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混乱,时有发生擅自调整项目和改变资金用途的事实,存在不顾成本盲目投资、侵占和挪用资金等现象,致使无法集中财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且缺乏完整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无法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测算展开科学评价,缺乏财税政策执行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项政策难以落实,未起到相应的政策效果。(3)财政扶持涉及面窄。财政政策扶持方面主要涉及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贷款提供、给予贴息补助等,没有考虑到农业保险方面,政府没有构建农业保险体系为园区招商引资设立扶持政策。再者,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关系链上的合作,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物流,使运输、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而现行的财政扶持政策没有涉及到农业物流服务体系。

2.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1)税收政策引导力不强,优惠手段单一,范围过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种上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对农产品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优惠对象主要针对大型加工企业及农业科研方面,缺少扶持台湾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也缺少支持农业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覆盖面比较狭窄,税率上以降低税率、减免税、退税等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如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投资抵免等相对较少,优惠手段单一。优惠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负担,但不利于农业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扩大,这对于台商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等重大项目的引导作用不显著。再者,优惠政策涉及面过窄,不利于台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税制结构尚待完善。税种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大大制约了海试区农业产业发展,影响产业升级。一是增值税,占台企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厂房等建筑物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加重企业前期投资负担,影响台资投资的积极性;再有,中央与地方比例不合理,中央占75%,地方只占25%,不利于增强地方财政经济。二是营业税,对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取得的收入缺乏相应的优惠支持,不利于台企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三是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科技人才教育投资、医疗、保险等成本,没有税前足额扣除,不利于人才引进。(3)优惠时限短,幅度较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不多,10年的优惠时限已经走到尽头,在招商引资方面处于劣势,是否需要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尚需国家出台文件,自治区、市政府制定的投资优惠办法有时限制约,一段时间后企业所得税不再给予减免,优惠幅度明显降低。

四、促进玉林海试区开发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一是继续加大中央、区、市政府财力支持。申请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把投资重心转移到以提高和增强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上;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技术改造、建设、农林水利向试区倾斜,金融机构加大贷款规模,完善融资平台建设,引导社会闲散资本投入,刺激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向试区迁移。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财政支出项目运用因素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进行综合考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对评价工作结果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作出具体规定,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将财政预算拨款与政府部门目标和绩效完成紧密联系。同时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与其他相关政策配合,把政策落实到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农业保险体系方面,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农业种、养保险业务,保险与补贴结合,所需资本从保险公司中退出一小部分,大部分资金从农业扶持资金转入,还可办理再保险、联分保业务。适当扶持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物流企业,给予与玉林海试区农业企业同等待遇。

2.优化税收制度,加大税收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优惠手段,增强扶持作用。对促进试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优惠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使试区依托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重点产业与优势产业并存发展体系。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政策,增加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投资抵免、延迟纳税等手段。对于具备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服务物流企业,可享受所得税、营业税优惠措施,鼓励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促进市场流通,鼓励农业服务物流企业入驻。二是在中央、区、市政府支持下,合理调整税收制度。增值税方面:将台企厂房等建筑物的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激励台企增加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将留给地方部分的比例适当提高。营业税方面:对无形资产、不动产转让收入、技术转让给予优惠。个人所得税方面:争取国家在试区内实行引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对科技人员的专项补贴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技术成果和服务方面的取得可比照稿酬所得实行应纳所得税额减征。三是适当延长部分优惠政策实行时限,保持试区优惠政策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广西立法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提供扶持保障[eB/oL].2010(10):7

省略/chinanews/2010-10/07/content_21063844.htm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蓝皮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报告(2006~2010).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m].2010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eB/oL].2009(8):26

省略/zsyz/yhzc.htm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7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各地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建成东部沿海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部署和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以建立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集中扶持100家龙头企业为主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主导产业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农户收入不断增长,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全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增长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及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二是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三是按产业化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四是依靠组织化推动产业化,农产品基地生产向品牌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五是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以“十大基地、20个品牌、100家龙头企业”为主线的发展战略正在付诸实施,以十大基地为依托的主导产业正在形成,并逐步向优势产业带和区域特色产业衍进,一批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群体正在发育壮大,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从总体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这集中表现在其发展方式所呈现出的三大变化上,即发展动力从单纯的行政推动转向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资源配置从无序转向有序,突出表现在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区域优势,抓好农业产业化布局规划,形成了产业链和优势企业群体,地区特色开始形成;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依靠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实施品牌战略,以及狠抓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水平。

然而,纵观*农业产业化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部分先进省份相比,与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相比,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激烈竞争相比,都还存有较大差距。仅就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而言,*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总值为443.7万元,仅为广东省的1/6,平均销售收入为786万元,不到广东省的1/6,平均利税总额88.25万元,则仅为广东省的1/3,浙江省的1/2;同时,广东省平均每个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为1770户,农户户均增收2230元,而*平均每个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仅为688户,农户户均增收558.5元,差距明显[2]。而且这种差距还不仅只是表现在数量、规模及效益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诸多方面。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实践来看,凡是注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龙头企业,其活力都很大,后劲也很足,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反之,企业发展就不快,甚至陷入困境。在这方面,*存有相当差距。大多农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不快,没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改制、转制和重组未有实质性进展;有的企业虽已按照公司法要求进行了改制重组,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其各自职责规范运作,以致形同虚设,因而使“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等老问题在农口企业依然普遍存在,进而导致经营者、投资者、劳动者三者积极性都不高,改革效果不明显。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适应,部分国有企业债务沉重,步履维艰;部分民营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子承父业,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另外,众多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缺乏发展动力,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组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它们的发展状态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效果。然而,与周边省份相比,*各类经营主体明显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的缺陷与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本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企业中自赣南果业上市以后,就再也没有一家农业生产与加工企业上市,而相邻的湖南省迄今已有十多家农业上市公司。部分企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企业发展;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增收压力,对企业不是“放水养鱼”,而是“竭泽而渔”;有的部门恃权敛财,向企业乱伸手,吃拿卡要;同时,在产品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与周边省份差距也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广东省近几年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经费上亿元,打造出水果加工、牛奶、饮料、饲料等一大批产品知名品牌,浙江迄今已有104种省级名牌农产品,20余家企业农产品品牌获著名商标,有1000多家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67家企业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相比之下作为广东、浙江邻省的*,农业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则显得较少,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基本上是搞“模仿秀”和实行“拿来主义”。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为数不多,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不强,因此造成产品竞争力较弱、市场占有率不高,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专家就认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之所以还处于初级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是由于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只是局限于对土地进行耕作以索取食物,从事狭窄的农业经济活动,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以致使现代科技要素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含量不高,农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缺乏,使农户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从而形成农业生产中农户分散形式的小规模经营。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较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入wto以后的竞争的激烈和严峻的形势,因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较少。四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断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缓慢,功能不健全。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协调农民内部以及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向政府及时反映涉及农业发展、农民福利、生产经营等共同要求的信息,同时与来自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损害农民利益的贸易保护势力相抗衡;另一方面,它在发挥连接政府和农户的过度性‘桥梁’和组织载体的作用上出现缺陷。”的确,分析非常中肯。但笔者以为,除上述之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发生偏向,相关政策措施——当然也包括现行的税收政策法规——存在诸多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也同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就*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在其设计与安排方面,对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究竟反映出哪些方面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呢?

二、我国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除东北地区外,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均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即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将外购机器、设备等固定的进项价款从销项价款中扣除。也就是说,企业发生的资本金投入要计入产品的增加值征收增值税;增值税税率因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同而不同,对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企业,其税率为13%,对从事深加工的企业,其税率则为17%,但其购进的初级农产品仍然按13%的税率(或扣除率)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产品初级加工是指企业外购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产品仍然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所列的农业产品,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则认定为深加工。对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规模纳税人,与其它工业小规模纳税人一样,适用6%的征收率计算征收增值税;同时规定,对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和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的粮食实行免税,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从农业生产者、小规模纳税人中购进的农业产品,分别按收购凭证、销售发票所列金额和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从其它一般纳税人中购进农产品和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购进的免税粮食,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款进行抵扣。另外,在现行增值税制中,专门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企业以林区采伐、造材、加工“三剩物”和次加工材、小径材、薪材为原料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三是对部分饲料产品给予免税或减税,如单一大宗饲料、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复合预混饲料、浓缩饲料等。在所得税方面,现行政策规定,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所得予以免税;对列入名单的边境贫困国有农场、林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及其它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乡村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保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单位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服务于农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农口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事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对乡镇企业可按应征税款减征10%,对从事工业生产的乡镇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比上一年增长10%以上的,可按技术开发费用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另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外资企业除享受其他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还规定有专门的优惠政策[3]。此外,在其他税种方面,国家也规定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农业用地和农民居住房屋及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农牧业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对承受荒山、荒沟、荒滩土地使用权,并专用于农业生产的,免征契税等。显然,上述政策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现行政策反映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支持方面,而且优惠对象较为单一,对农业产业化生产以鼓励和支持的税收优惠力度同实践要求还相距较大等。具体而言,反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生产型增值税要求企业将用于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资本金投入计入产品的增加值征收增值税。尽管这一制度规定针对的是所有类型企业,但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由于其增值率本来就较低,在剔除资本品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之后,农产品加工的实际增值率就变得更低,因而企业对生产型增值税所导致税负增加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产品加工领域流动。同时,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也形成障碍,因而也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不利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二)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高征低扣”,不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按照税收政策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产成品,如果不是《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所列举的产品,则均被视为工业品按17%的增值税税率计提销项税额,如棉花加工成棉纱,黄豆加工成豆酱或酱油。由于这些产品的加工原材料均属于适用13%税率的农产品,由此造成深加工产品税率与原材料进项抵扣率之间出现近4%的差异。表面上看,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享受了初级农产品的抵扣优惠,但实际上却由于“高征低扣”,使企业的增值税税负高于其他企业,显然不利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要依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深化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因此“高征低扣”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十分不利。而且在实际征管过程中,由于税务管理部门难以准确区分和界定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从而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执行政策的不一致,因而也不利于税收政策的规范执行。

(三)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法定征收率超出了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按照现行税收政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6%。但实际上,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初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均较低,平均在3-4%之间。因此,如果按照6%的法定征收率征税,企业无法承受。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大多地方均采取根据纳税人负担能力核定征收的办法,因而使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远低于法定征收率。但这一做法有违依法治税原则,不仅给基层税务机关带来了一定的执法风险,也有损税法的严肃性。

(四)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鼓励与引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不仅反映在作为主体税种的增值税上,同时也反映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安排等方面。在增值税优惠政策方面,我国就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优惠除对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及对以“三剩物”为原料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对部分饲料产品给予免税和减税之外,没有其他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在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法尽管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的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及国务院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所得予以免税,并规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允许其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允许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对新建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但从现行所得税政策规定看,对来源于农业企业的投资分红收益,却没有作出相应的税收优惠安排;同时政策对享受税收优惠的农业龙头企业的限定也非常明确,只对国家认定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控股比例超过50%的子公司给予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而对省级及以下政府确认的重点龙头企业则不予承认,也不能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因此,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对于农口企业规定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但相比较国外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宽度和力度方面还显得很不够。

此外,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5%或13%,这不仅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比国内其他行业出口产品平均15%的出口退税率都要低;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中所含的大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税法规定的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农产品范围过窄等因素,客观上也造成了出口农产品实际承担税款,降低了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极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极为重视,明确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同时强调,“要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稍后又废止了《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和《屠宰税暂行规定》,同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措施。但尽管如此,从上述对现行税收政策的分析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或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力度是不够的。

目前世界上大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均对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实行有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欧盟,大多国家除对农产品免税,以及对食品加工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外,均对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适用特别税率。比如德国,其增值税的普通税率为16%,而农林产品增值税税率则分别为林业5%、农业11%;意大利增值税税率分为4%、10%、20%三档,对农产品则适用4%的低税率。对食品加工业也一般都规定有较低的税率,比如法国,其商品和服务销售的标准增值税税率为19.6%,但食品业的增值税税率则为5.5%;荷兰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为17.5%,食品业的税率为6%;而且在有些国家,为克服销售农产品进项税金得不到抵扣的问题,还允许农民按销售价格向购买者收取一定的补偿金,如西班牙的税法规定,在采取比例税率的方式下,农民有权按农产品销售价的4%收取补偿金。因此,相对于我国而言,这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明显较轻。

那么,就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而言,针对我国现行的涉农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们应当如何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行税收政策,以更切实而有效的税收政策手段来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呢?

总体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基本手段则应该是:“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政策手段和优化管理服务,以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重视和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同时通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其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因此,作为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应充分运用各种经济调控和行政管理手段,加强宏观和微观调控,增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就税收而言,笔者以为,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调整与完善现行税收政策的基本思路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推行消费型增值税。

目前在国际上开征增值税的国家中,除中国外很少有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国家。实际上,生产型增值税也只是我国在税制改革之初国家财力较为薄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多年来,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和巨大的,它不仅对企业的创新投资起着极大的抑制作用,而且还人为地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市场竞争。因此,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应尽快在东北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其中尤其是应对农产品加工业等弱势和需大力扶持的行业或企业率先实行增值税转型,允许其购进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以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新机器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同时降低农产品加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法定征收率,以彻底解决征收率超出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的问题。

(二)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高征低扣”问题,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其深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实现形式。因此,目前税收政策中出现的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高征低扣”现象,是人们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们有必要扩大和统一农产品征税注释范围,制订新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增加农产品的注释品种,最大限度地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列入农产品征税范围;同时适当降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税率,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企业,不论其所有制形式,不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其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均将其增值税销项税率降为13%。以此不仅解决增值税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存在的“高征低扣”问题,而且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的经营、生产加工行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支持和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三)完善和改进出口退税政策及按收购凭证抵扣税款的操作办法。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增值税税负超过2%的部分即征即退,同时依据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恢复出口产品零税率,即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征多少退多少,以避免因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征多退少、退税不足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改进按收购凭证抵扣税款的操作办法,允许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个体农产品经纪人手中收购的农产品抵扣进项税款,这样就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企业利用收购凭证偷逃税款的问题,减少税收征管中存在的划分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经纪人的困难,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最大化。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8

关键字:涉农增值税;农民税负;税负转嫁;税制一体化

1993年颁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是发展和改善我国农业的分水岭,增值税制度在鼓励农业生产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任何政策法规都有其时效性,伴随着农业这么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增值税制度开始暴露出不适应农业发展的端倪。

一、涉农增值税政策的现状

(一)涉农增值税优惠主要集中在并不适宜用来实施优惠的增值税税种上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对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国家出台此政策的初衷是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不用负担增值税。而实际情况是,农业生产资料从厂家到农民手中至少要经过两级批发商和零售商,这样,即使农业生产资料在出厂环节价格合适,但由于民营、个体经营户在经营过程中具有极大灵活性,经过若干中间流通环节后价格也往往会被抬高。同时,处于中间流通环节的商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而且不开发票,导致税务机关对这部分经营风险小、赚钱多的商家征税难上加难,结果使国家原本希望对农资企业减免涉农增值税间接补贴农民的税收优惠实际上被中间流通商吞噬。

投入农业生产的物质――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的生产销售和进口按13%的税率征税,农民在购置这些生产资料时增值税无法抵扣,因而农业生产者事实上承担着大量的增值税税负。而随着农业有机构成比例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增值税会越来越重。另外,由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导致下游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企业无法正常获得进项抵扣,税负必然加重。为适应增值税规则,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只好允许这些企业凭自己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和加工企业自行填开进项发票进行抵扣。这种通过用农产品收购和加工企业自行开进项凭证以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同时又不增加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负担的制度设计,给农产品增值税管理带来了巨大漏洞。此外,按照规范的增值税的要求,购进免税货物是不能予以抵扣的,这是增值税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国际通行惯例。显然,收购免税农产品按扣除率抵扣增值税,有悖于此项原则。由于农村居民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因而,他们无论购买生产资料,还是各种生活资料,都需要承担零售商在销售环节转嫁的流转税负担。不仅如此,由于农民购买的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之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又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农民购买商品所付的费用里,承担着不少的流转税税负。

(二)目前实行的涉农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对象过于笼统

多项涉农增值税优惠政策,散落于跟“三农”有关的多个方面,由于诸多原因,真正需要优惠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优惠。依据我国国情,农业生产者中90%以上的“小农”、“贫”农和“散农”,才是国家真正需要优惠的对象。他们收入最低,生活最困难,往往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因而也是国家涉农优惠政策初衷中应覆盖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税负本身有随市场供求、生产与消费者博弈而前后转嫁的特性,而农民、农业因其处于产业的基础地位,分散薄弱,在博弈中处于弱势,使一些涉农优惠好处没有落实到农民或农业生产上。

(三)现行的各项优惠政策大都是一种间接补贴,使得中间环节的税收收入损耗巨大

例如,通过对农资企业减免增值税来间接补贴农民的政策,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的机制,使得对农资生产企业没有约束力,很难保证企业会通过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将税收实惠转让给农民。除此以外,由于近年因煤、电、油、气、矿石及运输等成本的持续上涨而引致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上涨,致使相当一部分国家惠农政策被农资涨价所抵消。

二、改革现行涉农增值税政策的必要性

(一)从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和农业的特殊地位进行分析,现行涉农增值税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从涉农增值税改革的背景看,涉农增值税制度的改革违背了改革实行者的“初衷”。1994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对涉农增值税作了重大改变。经过这次税制改革,涉农增值税税制逐步规范,逐步形成了既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又切合我国国情的征税办法。但由于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抑制投资膨胀,这就必然导致经过一定时期的变化,原有的制度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和问题。

2、从农业的特殊地位来看,现行涉农增值税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税负

首先,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生产资料,农产品的增值额较大,本身应当归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我国现行增值税将其排除在外的做法人为地切断了增值税基础部分的“链条”,表面上免税似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实际上农民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负担的增值税款却因免税而无法获得抵扣,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税负。

其次,农业是一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其作为一个特种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农业问题突出,其中农民负担重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费改税”的举措很多,但是始终无法大幅度地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对农业和工业分两套税制的传统做法显然不妥,有让人产生“亲疏贵贱”之嫌。因此,现阶段对涉农增值税进行改革,实行“城乡税制一体化”,能很好地减轻农民负担,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税收的“中性”效应来看,现行涉农增值税已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来看,违背了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的基本原则。税收制度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杠杆之一,市场经济要求它为经济主体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现行增值税虽然扩大了征税的范围,但仍属于非全面型增值税,农业仍然被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依然严重。在农业的相关行业中,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承担了不公正的税负,对其投资的方向产生了非效率的干扰,偏离了效率与公平原则。

2、从税收的“中性”效应来看,现行涉农增值税制度违背了中性价值目标。所谓税收的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的市场行为选择不发生影响,不给纳税人带来超出税款之外的负担,不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现行增值税制度中,涉及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虽然不用征收增值税,但是其为生产、服务需要外购货物或服务,根据税负转嫁理论这些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往往会成为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实际税负承担者。然而,由于其本身不是增值税的纳税主体,其进项税额无处抵扣,使他们的税负较之纳入课税范围的实际税负沉重得多。结果影响了民间投资的方向,导致许多农民由于税负沉重,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投资和生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公平和效率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制设计的两大基本原则,合理的税收制度应该体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统一城乡税制也必须以公平和效率原则为基本准则。考虑到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农民的纳税能力,笔者以为,我国涉农增值税的设计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轻税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战略意义重大,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收益率也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质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接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农民竞争力弱,收入水平低,属弱势群体。在这种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前的一定时期内,涉农增值税的设计必须坚持轻税原则,即在相同收益下,农业的税收负担应轻于工商业,农民的税收负担应轻于城市居民。

(二)简便原则

涉农增值税纳税人量多、面广、分散,课税对象受自然条件限制也较大,同时,农村税收征管手段落后,征管工作量大,难度大。涉农增值税的设计应力求简便易行以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遵从成本。这方面,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通过对涉农税制设计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农民以涉农增值税为代表的各种间接税基本不交,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代表的各种直接税经过七扣八折,所交寥寥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允许涉农企业计算扣除科技性劳务支出的进项税额

为减轻涉农企业的增值税负担,鼓励企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在科技性劳务项目未调整为增值税征税范围以前应允许其比照购买农产品的增值税处理规定,按科技性劳务的支出额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

(四)实行城乡税制一体化,对农业增值税纳税人实行同样的增值税率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绿色生态型社会,公平性社会,创新性社会,税收政策

contentabstract:constructstheharmonioussocietytorequesttheestablishmentgreenecologysociety,fairnesssocietyandtheinnovativesociety.taxrevenueasnational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importanttool,witheconomical,politicalandsocialculturelifecloserelated.throughthedeterminationsuitabletaxpolicy,maydisplaythetaxrevenueadjustmentsocialjusticeandthepromotionharmonioussocialdevelopmentfunctionandthefunctioneffectively.

   keyword:harmonioussociety,greenecotypesociety,fairnesssociety,innovativesociety,taxpolicy

引言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公共治理的和谐,是绿色生态性社会、公平性社会和创新性社会的综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设绿色生态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呈现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增长方式特征,表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特征,是以有限资源支撑人类社会无限增长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达此目的,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开征垃圾税或垃圾收费,达到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二是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三是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加以鼓励。四是继续执行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征税措施严格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五是改革现行的资源税,强调其惩罚性,对资源税的征收采用累进制方式,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适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2.建立绿色税制,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1)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高档家具、高档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其次,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把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第三,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如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给予一定优惠。(3)增强并完善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应该在现行对7种矿产品征收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其次调整计税依据。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第三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等也并入资源税。第四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4)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除继续保留我国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在增值税中增加对企业生产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给予减免增值税的优惠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建设公平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地区间梯度发展战略,轮番给出发展重点,轮番进行政策倾斜,轮番推出区域优惠。这种被扭曲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客观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按行业来进行,相应地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要根据行业来推进,建立税收政策的行业导向机制。

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要注重把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定位于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采取投资和资源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并实行加速折旧和再投资退税或给予投资税额抵免,以保证投资者较快收回资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

在增值税的调整上,目前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对东北地区内的八大行业有利,从全国范围来看,会出现同为冶金行业的鞍钢和武钢税负不均,同为汽车制造业的二汽比一汽的税负重,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公平竞争。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变区域性试点为行业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对八大行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统一先允许对当年新购进的机器设备应扣税款给予实际扣除,然后再逐步全面推行对所有行业的消费型增值税。

2、实现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1)完善个人所得税,体现税负公平。一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是健全费用扣除制度。税制应该更多的考虑纳税人不同税收负担程度,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分别制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级次和税率,并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应随着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的变动对扣除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即实行“指数化”,消除物价变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三是逐步拓宽税基。取消或减少某些特定的税负减免项目,把原来未列入应税项目的收入如个人证券交易所得、个人股票转让所得、资本利得等归入综合所得之中;对于附加福利有市场价格的按市价计算,无市场价格的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算,严格管理予以课税;对个体工商户或个体专营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的高收入者一并征收个人所得税。四是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建立双向申报纳税制度及交叉稽查处罚制度。尽快推进个人财产、存款实名登记制度。(2)统一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体现环境公平。一是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公司(法人)所得税。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并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二是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统一的房产税。三是将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车船税。四是将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土地使用税。五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彻底实现内外资企业税制的统一。(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调节存量财产的公平。根据当前我国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宜采取累进税制,建立向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事业捐献免纳遗产税或扣除的制度,以鼓励人们捐献。同时为了防止遗产税应纳税人事先转移、分散财产,遗产税与赠与税应同时出台。(4)改革消费税制,体现消费公平。一是根据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例如高级皮毛及裘皮制品、别墅、摩托艇、房车、沙滩车、高档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制定较高的税率。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为充分发挥消费税引导消费、调节分配的作用,应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在征收营业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消费税。如高尔夫球、赛马、垂钓、射击等高档体育活动和休闲行为,高档夜总会等娱乐行为,高档美容美发、瘦身、洗浴、影楼等场所的消费行为。二是鉴于摩托车已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建议降低或取消对摩托车征收消费税。三可以考虑将更多地应税消费品和全部的应税消费行为,明确在零售环节或消费环节实行价外征收,突出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5)开征房地产税(物业税),调控房地产价格。住房制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有了私人住房。高收入群体也将购买住宅作为保值投资的手段。住房占有量的多寡,已经成为区分人们财富多寡和贫富差异的标准之一。将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种合并为房地产税,并同时设置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以照顾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一方面可以对富人的财产和收入起到调节作用,避免其多购房进行投机而造成房价的不正常上涨;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需要,地方政府只有去抓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执法情况,改善居住条件,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地方的房价才会上升,政府收的房地产税也会越多,地方政府才有了一个良性的稳定财源。

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涉农税收政策的调整。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仍然应有纳税义务,这也是取得国家公共服务的前提和条件。涉农税制的改革的远期目标是构筑农工商业统一的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及社保税组成的一元复合税制。并以财产税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主要税收收入,彻底解决现行城乡二元税制的种种弊端。在现阶段,可以考虑以措施:

(1)对某些收入高的种植、养殖大户征收个人所得税,作为在农村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试验。(2)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对农副产品链式产业化开发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3)在增值税政策的调整上,一是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二是取消对农民同时销售农产品和其他非农产品时,农产品销售额要占整个销售额一半以上的限制,规定只要农民销售中含有农产品的,销售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也不缴纳增值税;三是提高收购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比例;四是规定对农民购进的农资中,如机械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等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扣除。(4)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将现行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把农业用地作为土地使用税中的一个税目。税率可根据农业用地所处地区、肥沃程度等自然条件划分等级,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按年征收。

4、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增就业能力。企业所得税按企业组织类型设置差别税率,对中小企业专门设置一档税率。可适当降低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以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商贸、旅游、社区服务、餐饮、流通等投资少、就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实施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率等优惠措施,加快其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采取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创办服务业,如对从事就业介绍、劳动者岗位能力培训的中介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政府资金支持,对对外输出劳务的中介给予税收补贴等。另外要用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再就业,降低失业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放宽再就业安置企业范围的限制,各类企业不分性质,都可享受税收优惠,如可将适用对象放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取消对建筑业、娱乐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限制。对现行仅给予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扩大到尚未获得就业机会的群体。如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等。

三、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农产品的税收优惠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绿色生态型社会,公平性社会,创新性社会,税收政策

引言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公共治理的和谐,是绿色生态性社会、公平性社会和创新性社会的综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设绿色生态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呈现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增长方式特征,表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特征,是以有限资源支撑人类社会无限增长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达此目的,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开征垃圾税或垃圾收费,达到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二是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三是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加以鼓励。四是继续执行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征税措施严格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五是改革现行的资源税,强调其惩罚性,对资源税的征收采用累进制方式,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适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2.建立绿色税制,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1)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高档家具、高档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其次,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把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第三,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如对无铅汽油可实行较低税率,对达到高排放指标(欧Ⅲ)的小汽车可以给予一定优惠。(3)增强并完善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应该在现行对7种矿产品征收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其次调整计税依据。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第三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等也并入资源税。第四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4)完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除继续保留我国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在增值税中增加对企业生产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给予减免增值税的优惠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建设公平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地区间梯度发展战略,轮番给出发展重点,轮番进行政策倾斜,轮番推出区域优惠。这种被扭曲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客观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按行业来进行,相应地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要根据行业来推进,建立税收政策的行业导向机制。

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要注重把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定位于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采取投资和资源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并实行加速折旧和再投资退税或给予投资税额抵免,以保证投资者较快收回资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

在增值税的调整上,目前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对东北地区内的行业有利,从全国范围来看,会出现同为冶金行业的鞍钢和武钢税负不均,同为汽车制造业的二汽比一汽的税负重,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公平竞争。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变区域性试点为行业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对行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统一先允许对当年新购进的机器设备应扣税款给予实际扣除,然后再逐步全面推行对所有行业的消费型增值税。

2、实现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1)完善个人所得税,体现税负公平。一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是健全费用扣除制度。税制应该更多的考虑纳税人不同税收负担程度,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分别制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级次和税率,并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子女教育费用等。应随着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的变动对扣除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即实行“指数化”,消除物价变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三是逐步拓宽税基。取消或减少某些特定的税负减免项目,把原来未列入应税项目的收入如个人证券交易所得、个人股票转让所得、资本利得等归入综合所得之中;对于附加福利有市场价格的按市价计算,无市场价格的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算,严格管理予以课税;对个体工商户或个体专营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的高收入者一并征收个人所得税。四是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建立双向申报纳税制度及交叉稽查处罚制度。尽快推进个人财产、存款实名登记制度。(2)统一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体现环境公平。一是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公司(法人)所得税。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并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二是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统一的房产税。三是将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车船税。四是将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土地使用税。五是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彻底实现内外资企业税制的统一。(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调节存量财产的公平。根据当前我国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宜采取累进税制,建立向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事业捐献免纳遗产税或扣除的制度,以鼓励人们捐献。同时为了防止遗产税应纳税人事先转移、分散财产,遗产税与赠与税应同时出台。(4)改革消费税制,体现消费公平。一是根据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例如高级皮毛及裘皮制品、别墅、摩托艇、房车、沙滩车、高档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制定较高的税率。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为充分发挥消费税引导消费、调节分配的作用,应对某些高消费行为在征收营业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消费税。如高尔夫球、赛马、垂钓、射击等高档体育活动和休闲行为,高档夜总会等娱乐行为,高档美容美发、瘦身、洗浴、影楼等场所的消费行为。二是鉴于摩托车已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建议降低或取消对摩托车征收消费税。三可以考虑将更多地应税消费品和全部的应税消费行为,明确在零售环节或消费环节实行价外征收,突出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5)开征房地产税(物业税),调控房地产价格。住房制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有了私人住房。高收入群体也将购买住宅作为保值投资的手段。住房占有量的多寡,已经成为区分人们财富多寡和贫富差异的标准之一。将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种合并为房地产税,并同时设置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以照顾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一方面可以对富人的财产和收入起到调节作用,避免其多购房进行投机而造成房价的不正常上涨;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需要,地方政府只有去抓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执法情况,改善居住条件,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地方的房价才会上升,政府收的房地产税也会越多,地方政府才有了一个良性的稳定财源。

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涉农税收政策的调整。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仍然应有纳税义务,这也是取得国家公共服务的前提和条件。涉农税制的改革的远期目标是构筑农工商业统一的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及社保税组成的一元复合税制。并以财产税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主要税收收入,彻底解决现行城乡二元税制的种种弊端。在现阶段,可以考虑的措施:

(1)对某些收入高的种植、养殖大户征收个人所得税,作为在农村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试验。(2)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对农副产品链式产业化开发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3)在增值税政策的调整上,一是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二是取消对农民同时销售农产品和其他非农产品时,农产品销售额要占整个销售额一半以上的限制,规定只要农民销售中含有农产品的,销售额达不到起征点的,也不缴纳增值税;三是提高收购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比例;四是规定对农民购进的农资中,如机械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等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扣除。(4)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将现行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城乡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把农业用地作为土地使用税中的一个税目。税率可根据农业用地所处地区、肥沃程度等自然条件划分等级,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按年征收。

4、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增就业能力。企业所得税按企业组织类型设置差别税率,对中小企业专门设置一档税率。可适当降低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以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一方面要用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商贸、旅游、社区服务、餐饮、流通等投资少、就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实施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率等优惠措施,加快其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采取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创办服务业,如对从事就业介绍、劳动者岗位能力培训的中介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政府资金支持,对对外输出劳务的中介给予税收补贴等。另外要用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再就业,降低失业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放宽再就业安置企业范围的限制,各类企业不分性质,都可享受税收优惠,如可将适用对象放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取消对建筑业、娱乐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限制。对现行仅给予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扩大到尚未获得就业机会的群体。如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等。

三、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