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4:08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1

农作物的繁衍、生长与自然界的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条件、Co2浓度、水分及其他养分等。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智慧农业随之产生。

一、何谓智慧农业

所谓的智慧农业,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参数的采集,到利用知识推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分析,最终通过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整个生产管理链。

发展智慧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保障安全。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智慧农业的核心实质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以进行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将采集的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和转化后,实时传输网络进行汇总整合,利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云计算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自动开启或者关闭。

(一)如何“精确”把关

很多地方在每年的春天,需要提前在大棚内进行水稻育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长期积累的经验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精确度也不够。水稻育秧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传感器对大棚环境指标各项数据的采集,统一集中到数据存储平台,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每个温室大棚的环境情况,二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查看秧苗的具体发育情况,三是可以通过阈值设置,实现自动通风、光照、灌溉等自动化管理。这样用户能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数据和控制远程智能调节指定设备,在家里或外出游玩也同样能够知道稻子的嫩芽的生长情况。

1.温室环境实时监控

通过终端远程查看温室的实时环境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远程实时查看温室监控视频,并可以保存录像文件。温室环境报警记录及时提醒,用户可直接处理报警,系统记录处理信息,可以远程控制温室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温室内环境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自动灌溉系统、风机等。农民可以直观查看温室环境数据的实时曲线图,及时掌握温室农作物生长环境。

2.智能报警系统

系统可以灵活的设置各个温室不同环境参数的上下值。一旦超出设定值,系统可以根据配置,通过终端提醒相应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警记录查看关联的温室设备,更加及时、快速远程控制温室设备,高效处理温室环境问题。可及时发现不正常状态设备,通过终端提醒管理者,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3.远程自动控制

系统通过先进的远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用户远程控制温室设备。提供客户终端,客户可以通过终端在任意地点远程控制温室的所有设备。例如施肥、灌溉、通风等。

(二)智慧农业能带来什么

举例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的功能效应。某县农民发现某种农产品非常畅销,于是蜂拥而上,第二年该农产品产量大增,可是大量滞销,给农民不但没有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大量经济损失。真的是产品过剩吗?显然不是,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农民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只能依靠流通环节的中间商,中间商为了谋求最大利益,牺牲的当然是农民的利益。

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产品卖出难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化。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从而保证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B2B(BusinesstoBusiness),是指互联网市场领域中的一种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BusinessDevelopment)。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家对顾客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由于这种模式节省了客户和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

C2C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o2o即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

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商务模式不断地创新发展,现在B2C加o2o模式也很流行。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核心关键技术

1.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工商业界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电子商务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eDi应用于万维网,eDi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拓展。标准化eDi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开发eDi网络应用中,无需改变现行标准,只需扩充标准。

2.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利用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技术、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病毒防御等技术,在保证传输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完成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电子支付技术

电子支付,顾名思义是指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一方向另一方付款的过程。电子支付包括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浏览器访问商家的web服务器信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订购,然后通过电子支付方式与商家进行结算。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技术渗透在企业各种应用中,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商务模式,受到了数据库技术全方位的支持,从底层基础数据的存储到上层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数据库技术,其中主要包括web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层访问技术。

三、加速智慧农业工程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2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3

1.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网络营销理念问题

1.1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个性化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通常被视为大宗农业产品,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通常采取销售大路货的一般化策略来定位其网络营销理念。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普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品味日益提升,并且在其作出选择何厂家及何种农副产品决策的具体消费行为中注入更多的个人化情感的因素。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将使得坚守传统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趋于不畅通状态。坚持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不愿意为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而投入必要营销成本的运营思路将使得该类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被压缩,从而陷入个性化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市场份额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1.2实施传统营销模式的农副产品企业缺乏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的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基于对其目标客户群的销售预调研和销售完成后的回访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消费者消费信息的调查获取方式对消费者的配合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对农副产品企业提出了大幅投入调研资金的较高要求。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为有效落实其非精确营销模式而需支付高企的营销成本和大量的调研人员的经历投入,从而大幅抬升了企业营销系统的运作成本且降低其运作效能。再者,农副产品企业需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历史消费信息来估算出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行为。但由于农副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众多,在营销预测技术上的投入并不能保障企业必然获得相应报酬,从而导致其营销策略具有较高风险性。

2.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运营资源整合问题

2.1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诱发水平结构性冲突。

农副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存在着农副产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目标要求其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企业之间展开密切配合可实现。但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渠道系统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诸如窜货和代销竞争对手产品等损害渠道整体利益的行动,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渠道系统内部纷争的困境。

2.2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导致渠道系统暴露出复杂结构性冲突。

为促进产品销售,多数农副产品企业并不排斥使用较为复杂的营销渠道结构设计方案。但复杂营销渠道将诱发渠道内部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不便的问题。这使得农副产品渠道系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活动存在不透明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渠道成员企业之间围绕争夺有限客户资源而产生交叉利益冲突及围绕渠道定价权问题产生定价主导权的利益冲突。

3.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信息平台问题

3.1农副产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农副产品企业多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成为制约农副产品企业开展产品网络营销业务的关键。许多农户对网络市场不熟悉,缺乏相关技术和能力,不会使用网络推广这种成本低和速度快的手段,从而失去互联网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使得农副产品企业缺乏准确把握外部农副产品需求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使得企业在面临着布局其产品结构设计和作出安排农副产品产量投入规模等方面的决策时缺乏可信的市场需求依据,最终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供销失衡的市场困境中。

3.2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与外部企业联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多数农副产品企业的运营规模相对有限,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精准把握,亦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延展到较远的都市地区。这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企业依据农副产品市场规律来拓展其营销业务规模的能力。

二、微时代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优化策略

1.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理念重构

1.1农副产品企业可展开针对目标客户群的情感营销理念。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农副产品企业客户群的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农副产品客户群的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自由度。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及微信等社会化媒介工具来掌控面向终端市场的营销话语权,主动引导消费者关注本企业产品。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微时代提供的微平台来实施以本企业农副产品为主题的网络营销事件策划。通过粉丝推介和大V微博所带来的名人效应等渠道来将本企业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方案推演到网络世界的各个层面。由于微时代环境下的网络参与者对于特定的网络营销事件的关注度呈现指数级别的下降态势,农副产品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推介岗位,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目标客户群的兴趣变动趋势,持续设计和推广本企业精心设计的微博营销事件。

1.2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实施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可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客户大数据信息,从中找寻出企业潜在客户群体的真实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来确认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完成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后,农副产品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其社交媒体营销战略,通过品牌推介和产品营销等具体策略来将企业的潜在客户群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群体。

2.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营销资源重构策略

2.1农副产品企业应当事先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

农副产品企业应当挑出传统营销模式对线下营销资源的过度重视的局限性,转而建立其线上营销资源和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一体化营销策略。农副产品的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营销模式是指农副产品企业将线下的生产与营销等实物资源与线上的虚拟营销资源相结合,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企业线下营销系统的交易前台,从而达到在企业营销机构组织机能与网络营销业务之间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目标。与传统营销机构的运营资源组织模式相比较,农副产品企业的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进消费者发现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机会,使得消费者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来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农副产品,进而提升农副产品营销系统的运营资源配置效率。

2.2农副产品企业可实施整合营销策略,以将其各在线营销平台资源整合为一体。

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要点在于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核心,打通包括微博和微信信息系统在内的各营销平台资源的流通瓶颈,实现企业内网络营销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共有。农副产品企业的在线营销资源整合行动不应当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当面向全网同行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来实施其网络营销资源整合。农副产品企业可以依托业务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并借助其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来为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引入可观的客流量。

3.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3.1农副产品企业应加强基于个性化交际工具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农副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农副产品企业提供网络化的产品推介服务。农副产品的网络化运营可以突破传统农副产品销售活动所面临的地域限制,有效化解农副产品购销活动中所面临的供销双方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由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活动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征相匹配,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诸如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互动式交际工具来增强其产品的个性化营销色彩,以新颖的营销形式和互动的营销服务来吸引微博和微信客户群。微博和微信所提供的互动式营销平台不仅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且可在客户群中重构农副产品企业亲近消费者的企业形象。

3.2农副产品企业需加强跨平台信息的整合力度。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4

农副产品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在农业生产取得农产品之后,继续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农副产品物流的特点,我国农副成品物流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农副产品物流成本高。多数农副产品具有易损易腐性,本身对物流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农副产品物流起步晚、信息化建设。落后、产业化水平偏低、生产加工地分散、需求地区广泛,这些因素使得农副产品物流风险较高,尤其在大宗农副产品集散时和农副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运作上,高风险造成了高成本。

农副产品物流渠道不畅造成的高损耗。首先,大宗农副产品的流通一般都会经过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产地集中商――销地分销中心――零售商――消费者。在这样的农副产品的供应链上,占绝大多数的是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初级产品即生鲜产品,而如此多的流通环节,必然使得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时间长、效率低,再加上农产品的物流设施设备的落后,会给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过程中造成较大的损失。其次,当农副产品季节性大量产出时,由于过多的物流环节甚至是交通基础状况的薄弱及运力的不足和流通加工的欠缺,使得农产品的损耗率更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

农副产品物流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落后。当前,农副产品物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主要表现为农副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使得农副产品在短时间难以及时调配,造成产销不均衡、损失较大。由于农副产品的保鲜期短、物流环节多,这对农副产品的保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鲜技术恰恰是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的短板,这又会造成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超过1/4的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农副产品物流市场缺乏统一规范。当前农副产品的集散主要依托的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但是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对经营主体的监管不到位,对准入的农副产品标准质量没有统一要求,造成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存在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国农副产品物流发展趋势

农副产品物流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且日益规范。随着国家对农副产品物流的重视程度的加深,构建健全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鼓励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出台,促进了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及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合理规划、统筹发展。当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比较分散不说,且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采用的技术不高和信息资源的落后使得农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供应的稳定性及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为了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质量及供应效率,鼓励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必然途径,这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的构建。

创建规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制定完善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案。首先,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上要本着物流畅通的首要原则,建设能够连接城乡、交通便利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次,要加强对批发市场的规范管理,鼓励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向公司制转变,以提高农副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和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发展。

构建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结构、需求等级、需求数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在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农副产品的新鲜,这需要构建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而这一切必须依靠农副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交通便利、连接物流节点的区域来建立物流中心或者物流园区,使其成为综合性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从而将农副产品的批发、流通加工、配送有效结合起来,使得规范化、现代化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得以建成。

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互联网+”的模式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农副产品的发展必然也会与时俱进,因而采取“互联网+农副产品物流”的模式来发展是未来农副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效用,增强各地农副产品的连通性,构建农副产品价值链,缩短农副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节省中间费用,而这正是目前农副产品物流所欠缺的。具体实施,可建立农副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形成一站式的农副产品供应,为多种销售农副产品的店面提供供应服务。然而,由于农副产品物流本身信息化比较落后,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区域的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创新农副产品物流运行模式,构建同城配送体系。和国外农产品物流先进的国家相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应在批发市场规范化之后考虑逐步加强超市化和连锁经营化。可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农超对接经验,缩短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研究如何提供高效的农副产品城市配送体系。

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农副产品物流情况,建立共享机制,整合城市配送车辆实现共同配送,配套农副产品物流通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升级建设成为城市农副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运营合理的同城物流配送体系。

更新观念,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构建农副产品物流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整合信息系统,推进区域的农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验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运用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来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同时,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来加强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农副产品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尽快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装备,对农副产品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推进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实现产销一体化。相较于农产品来说,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在物流环节的损失、延长储存时间,而且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多样性的需求。例如,对粮食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蔬菜的精加工、畜牧产品的加工等,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不同需求。因此,农副产品物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加工。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5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麦积区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006年底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742台,年加工量5.22吨,年加工产值342.716万元。主要加工大型企业有天水金星淀粉有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天水果脯厂等企业,主要果蔬贮藏企业有社棠镇、下曲葡萄贮藏基地、花牛镇花牛村三苹果贮藏基地,三阳乡蒜苔贮藏基地。但是,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加工增值的比重上还是很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技术含量都很低,造成了农产品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目前,麦积区仅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分别达12%和30%,而比发达地区分别低于1%和5%,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产值之比,麦积区仅为0.24:1,而发达地区为0.38:1,由此可以看出,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全区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如:麦积区年栽植苹果103364亩,年产苹果59181吨;年栽植葡萄21214亩,年产葡萄15849吨,占麦积水果产量80%,是名副其实的苹果、葡萄大区,但出产苹果、葡萄只能鲜食,虽然区内有几家果汁厂,但农产品大部分进不了工厂门,因产品品质低,腐烂损失严重,不宜榨汁,企业只有从外地进口浓缩汁加工,由于缺乏专用的优质原料,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缺原料吃不饱。

2.2产前、产中、产后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

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建成,基地规模有限,缺少产地贮藏,保鲜与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合条件运输贮藏,导致农产品在产后高额损耗,每年有20%~30%农产品腐烂损失,加工企业因此得不到优质原料,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2.3利益连接机制不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分散经营且规模小,商品率低,企业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即使企业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而往往履约难,目前的履约率只有30%左右,这就大大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风险的能力。

2.4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落后(10~20年),占90%左右的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生少、效益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在麦积区引进应用很少,极大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5科技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用于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能够用于农产品加工推广费更少,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发展。

2.6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在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国家二级企业只有2家,只有34名大、中专毕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人才匮乏已成为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7体制矛盾突出麦积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小,档次低,70%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郊和渭河流域。乡镇企业理应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都属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麦积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供与求、产和销的矛盾已不是单一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缺乏为常态到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矛盾,劣质农产品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销。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稀、专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提供质量好、档次高的原材料。

3.2以加工业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今后农业产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农产品加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使产前种植产中贮藏、产后保鲜、加工和每个环节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抓好水果加工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生产基地,不管是建设新基地,还是改选老基地,应该充分考虑加工需求,当地实际需求。

3.3突出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方式很多,但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发展弹性高、效益好、牵动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开发加工附值的产品,主要作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粮油加工业:生产多品种、营养、卫生的半产品,制成品种方便食品,把精炼油提高到80%以上。

果蔬加工业:改进果蔬保险加工,推广气调贮藏技术,发展精品菜、保健菜、酱腌菜、素食菜等。围绕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宜榨汁的水果基地。

肉食加工业:要搞好生猪的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牛、羊禽肉及制品的比重,逐步实现从生肉制品到熟肉制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大包装到小包装,下脚废料到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转变。

饲料加工业:以生产综合料为中心,浓缩料为骨干,调配料为网络发展模式。

4合理布局,龙头带动,产销联动

麦积区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效益差等问题,应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现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轮驱动,共同发展。对每种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政府部门应从征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抓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扶持1~2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载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线。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现阶段主要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三个层次工作。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②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可入股,实行股份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在麦积区而言,农副产品加工要重点抓好苹果、葡萄、杏果汁、葡萄酒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多给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灵活决策。

6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商直接建厂,开发更适合区内原料资源,生产规模,工人技能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保鲜和生产方面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肉食制品、粮油加工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在饲料加工方面,重点引进新型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技术。

7争取资金扶持,扩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

麦积区是浅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靠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涉农部门,首先要以项目贷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结合麦积区实际,向农业部(厅)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扩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其次,实行网上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网站,制作招商投资项目,以本区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品种规格、总产量以及提供兴办加工厂的用地、用水、用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8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把新农村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加工业为主,充分利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活路的优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大的提高,必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6

关键词: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相对增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52-03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对提升兵团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和经营层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随着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实施,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很好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利于兵团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1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

近几年来,新疆建设兵团随着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出现逐年递增趋势,9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79.6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5%。规模以上的企业从2005年的82个增加到2010的277个,从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工业增加值由2005的16.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7.26亿元,达到年均增长率23.4%至多。还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年均平均数等各项指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这说明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具体见表1所示)。

1.2行业结构

本研究的行业结构是指9个行业在整个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各自所处的地位及行业之间的数量比例。从近几年的产值数据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一直是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四大行业产值之和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超过了9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产值构成的比重中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5年的28.39%增加到2011年的41.92%;相反,纺织业的比重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31.68%直线减少到2011年的21.79%。不过,四大行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四大行业的原材料,兵团的棉花、葡萄、红枣、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这也是兵团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在兵团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具体见表2所示。

1.3国民经济贡献率

按照生产法核算国民收入,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本研究的国民经济贡献率,就是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或产业大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表3数据显示,2005-2011年期间,兵团的GDp、工业增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都在大幅度的提升,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6.5%左右,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维持在28%左右。由此可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兵团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1.4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新疆兵团在2005-2011年期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等指标上有显著提高(具体见表4所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亏损面从2005年的41.5%下降到2011年的21.7%,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每人62554元增长到2011年的每人104289元。同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亏损状态之后实现了盈利,并且利润率约在7%;但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从2005年到2008年出现了下降,但最近两年亏损额快速上升,可能是因为现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规模增加所致。

2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2.1区域发展优势

(1)区域发展优势的测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区位商对区域发展优势进行度量。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的定量分析工具,是指某一个产业在本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与所有地区该产业占其所有产业产值的比重之比。它是一种运用比较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中的某一行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可以选用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就业人数等指标来考核,本文将区位商运用到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内部各个行业区域发展优势的计量中。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本文选用工业产值作为计算区位商的指标,用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5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值可以比较看出,兵团各师(地区)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八师的是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2.2产业增长潜力

(1)产业增长潜力的测量指标。

产业增长潜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也就是说,产业需求加快,其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考虑到需求收入弹性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研究将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μ作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个行业增长潜力的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μ=(tb1b0-1)/(tB1B0-1)

公式中,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产值,t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跨度,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总产值。μ大于1,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发展比较快,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大,μ越大越好,因为表明该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更快,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μ小于1,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其值越小,表明相对于其他产业,该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慢,发展潜力不足,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越弱。

(2)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2011年作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和2009年统计年鉴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兵团各师(区域)加工产业中每个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具体见表6所示。

由表6计算出来的相对增长速度值,可以判断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是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四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二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

3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

3.1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这里指的主导产业是那些既具备发展优势的又有增长潜力、可以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因而,主导产业必须拥有较强的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增长潜力,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选择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的主导行业,具体如下:

兵团一师的主导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的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八师的是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在没有主导产业的几个师中,具备区域发展优势行业的是: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四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

3.2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要围绕哈密博乐、库尔勒喀什两条交通干线和伊犁、北屯、额敏、和田四个片区,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具体指导政策,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支持阿拉尔垦区的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优化发展格局,以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支撑,辐射带动南北疆和边境农牧团场的协调发展。

结合现阶段兵团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兵团经济地理条件,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优化,就是要在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界线,加强兵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利用交通与区位优势,对位于交通中心干线上的区域予以重点布局开发,通过这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优势行业切实布局在最具生产发展优势的地区,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因而,其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应采用围绕十三师(哈密)十二师(乌鲁木齐)八师(石河子)五师(博乐)、二师(库尔勒)一师(阿克苏)三师(喀什)两条交通主线,向两边辐射的点轴布局模式。

(1)沿“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博乐”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六师(五家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奎屯)食品制造业;八师(石河子)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二师(乌鲁木齐)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根据增长级理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应集中在具有主导产业的六师、七师、八师和十二师,通过这些垦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产业规模,降低成本,形成点轴模式,进而带动沿这条交通干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同时,兵团还应该注重具备区域发展优势或增长潜力的行业,如五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六师的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十二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三师的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

(2)沿“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一师(阿克苏)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库尔勒)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喀什)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

按照增长级理论,兵团一师、二师和三师应该继续扩大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辐射这条交通干线其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带动兵团在南疆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区位商或产业增长潜力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兵团在区域布局时也应该给与重视,比如说:一师的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饮料制造业;三师的医药制造业。

(3)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在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主要是对兵团四师、九师、十师和十四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于四师(伊犁)垦区,其饮料制造业具有区域发展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应该着力培养使这些产业壮大成为主导产业,作为对两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补充。九师(额敏)应该集中发展具备区域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增长潜力的纺织业,使其成为主导产业,产生联动效益,拉动塔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十师(北屯)垦区,应做强做大其主导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而带动具有增长潜力的食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作为兵团最小的农业师,十四师应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形成主导产业,促进其他特色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陈计峦,冯作山,等.加快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12:58-60.

[2]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05):61-65.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7

(锦州市小东种畜场,辽宁黑山121404)

【摘要】我国农副产品经济发展中,基于养羊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找到解决对策,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以提升农副产品养羊效益,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副产品养羊的高效性,拓展养羊规模性,促进农副产品养羊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发展。本文基于辽宁省农副产品养羊实情,探讨农副产品养羊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之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农副产品;养羊;对策

0 引言

20世纪20~50年代,世界绵羊业以产毛为主,着重生产60~64支纱的细毛。进入60年代,由于合成纤维产量迅速增长和毛纺工艺技术的提高,在世界养羊生产中,羊毛尤其细羊毛(60~64支纱)的需求量下降,使单纯的毛用养羊业受到了冲击,羊毛产量和销售一直徘徊不前。我国养羊业虽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副产品养羊长期受小农经济观念束缚,导致养羊产品中的经营意识淡薄,导致实际的养羊生产经济效益低,不利于农副产品经济的提高,不满足当前养羊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以下对此做具体介绍。

1 浅析农副产品养羊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良种管理

良种化程度不高我国的绵羊还有一半以上是未经改良的土种羊,这些羊产毛量低,毛品质差,不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山羊除少数具有一定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外,绝大多数是土种羊,生长慢,体格小,没有专一的生产方向,亟待改良提高。

1.2 经营销售困乏

经营管理落后我国的养羊业基本上是以农牧民个体经营为主,羊群规模小,依靠天然草场放牧,伺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1]。养羊业产品加工、销售体制不健全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仍然处在一种脱节的状态,广大农牧民生产的毛、肉、奶、皮等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未进行任何加工处理,或仅作简单粗加工。而且销售渠道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市场疲软,农牧民手中的羊产品卖不出去,或因价格偏低,影响了农牧民的养羊积极性。

1.3 缺乏养羊安全技术

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基于草场建设,跟不上养羊业发展天然草场利用不合理,羊群营养供给不平衡,生长缓慢,病、死率较高。养羊在饲养过程中容易产生病死问题,在羊舍选址,羊舍清洁等各个方面,还应该加强管理,才能做好养羊工作[2]。很多养羊饲料中,由于缺乏羊成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容易导致羊体内缺乏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降低羊的体质,爱生病,还会影响到羊的生育功能。养羊的规模偏小,没有对羊群进行现代化、卫生化管理,还会导致羊免疫力降低,从而是养羊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改进农副产品养羊对策的意义

针对辽宁省农副产品养羊问题,改进养羊对策,优化解决方案,实现舍饲养羊,具有很大的现实性意义,有利于先进技术推广,有利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资源优势转换步伐,可以保护了草地、林地,实现农副产品养羊的高效性、规模性,还可以使养羊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1 加强优良羊的饲养管理

在农副产品养羊中,针对现有进口肉羊,基于萨福克、夏洛来、多赛特等优良品种的养,应该强化其优良品种羊的管理工作,供给给羊优质的牧草,并且喂羊饲用全价混合料,确保养羊中草料的种类多样,同时还要有青贮、青干草,确保羊的品种精良。3~4月的龄羔羊饲养管理之中,可以对其采用每日喂全价精料的方式,结合0.5~1.0kg全价精料、1.0~1.5kg的青干草以及选定的碱化饲料,在每天的上午、中午、下午分3次饲喂[3]。根据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采食情况,可以每隔15天调整1次饲料的喂量。并且,农副产品养羊中,还可以在养羊中充分利用住户房前、屋后的荒地,每天能够驱羊运动两个小时以上,确保可以保证羊的体质健壮,加强品种改良,有效地提高本地山羊的经济效益。

2.2 做好安全防疫工作

农副产品养羊中,可以在当地养羊比较集中的区域,集中的建立畜牧兽医站,并且有效恢复农副产品生产中的羊人工授精网,可以由政府组织建立养羊技术站,向养殖户推广先进的技术。农副产品养羊中,为防止羊发生传染病,按照每年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在对羊群的接种免疫中,为避免羊群有传染病,应该根据羊群的健康情况,对羊群进行接种,并且切忌药不对症,盲目接种。加强观察羊群健康状态,通过大致判断健康情况,以降低羊群疾病的发生。

2.3 科学化养羊

在农副产品养羊之中,能够科学养羊。在羊舍建造时,应考虑羊舍的地理位置,根据羊的生活习性需求,建造冬暖夏凉的羊舍,充分满足根据羊的生活习性需求。羊舍面积选择,减小羊群密度,要以羊能够自由活动为基础,保证通风良好。保持羊舍内环境清洁,每天清洁羊群粪便,集中作为肥料使用,并且可以在羊舍内喷洒稀释溶液消毒。

2.4 提升经济效益

养羊产业发展中,应该强化其经济效益,不仅要确保羊群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要拓宽养羊渠道,开展与养羊产业集合的经营模式,实现传统养羊经济的转化。同样,在养羊产品中,拓宽其羊产品的经营渠道,提高农户养羊收入。可以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发展养羊与乳制品经济的联系,实现从养羊农户到乳制品企业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养羊产品发展的实力,也可以提高其持续性发展内涵,提高农副产品养羊效益。

2.5 合理安排养羊生产

羊肉价格一般在9~11月份较低,羊价格也随之降低,此时收购进行育肥,在次年4~7月份屠宰出售,此时羊肉价格较高,与最低时羊肉价格之差在每公斤4~8元,羊价格也随之上涨,养羊可取得较好效益。最好在秋天收购体格健壮的羊,不要收购瘦、弱、老及怀孕的母羊,次年春夏出售育肥羊,能在育肥中发挥个体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6 降低饲养费用

充分利用家里的麦秸等秸秆制成氨化饲料或青贮饲料等,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夏秋饲草丰盛时可以不补饲或少补,延长放牧时间,尽量让羊吃饱,冬春则以补饲为主,应当提倡科学配制饲料,饲喂全价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应该优化管理手段,针对养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对策,提高农副产品养羊技术安全管理手段,实现养羊产品的现代化管理,转换传统养羊方式,科学喂养、优化管理,提升农副产品养羊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大柱,奇凤山,邢旗,等.舍饲羊饲喂加工柠条的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6):313.

[2]唐万明,格格日乐.我国肉羊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2):89-91.

[3]马军,谢小强.夏季肉羊舍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0):188.

[4]戎志梅.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学工业要慎重[J].化工进展,1989,2:49-51+37.

[5]迟俊杰.舍饲对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8

马增俊,1964年生,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原国家国内贸易局消费品流通司处长、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现任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董事会新任董事,凤凰卫视《金石财经》栏目特约农产品流通领域专家。

马增俊会长长期以来关注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颇有研究,特别是他就任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以来,对推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资深专家,马增俊先后参与起草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技术与管理规范》等三个国家标准;主持并参与了《构建北京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和《生猪及肉类食品现代流通体系》等研究课题;配合商务部草拟了《流通领域食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

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马会长先后发表了《规范和搞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验》、《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发展回顾及未来展望》等一系列学术文章;2006年,创新提出“第三代批发市场”理论体系;参与撰写《三绿工程学习读本》、《绿色农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指南》、《绿色消费指南》、《三绿工程下乡:食品安全消费手册》、《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等理论丛书。

他还是“中德食品示范供应链建设项目”、“全国绿色市场试点项目”、“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课题)等项目的负责人。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9

6月2日,在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智库对话与合作活动中,中国生产力创新品牌产业联盟在与武山县人民政府签订产业帮扶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又为武山县金陇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品牌培育企业”揭牌,全面开启了该联盟与地方政府、品牌企业的创新合作之旅。

中国科学院士匡廷云、原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耿战修、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副秘书长傅金凯、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秘书长李凯英、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特色产业专委会副主任谌建章等专家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武山县金陇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国际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型股份制企业。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秉承于农、发展于农、以农兴企、以企哺农”的发展理念,坚持信誉至上,狠抓品牌建设,产品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注册的“瑞德园”牌脱水蔬菜成为武山首个“甘肃省著名商标”。

中国生产力创新品牌产业联盟秘书长钟春霞在讲话中指出,为金陇公司颁发“产业品牌培育企业”牌匾,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联盟与武山县深度合作的开始,未来联盟平台将从技术、人才、品牌、标准、市场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助推金陇公司企业品牌的发展与壮大。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10

丰产?不丰收,部分农副产品滞销已经成为年复一年的常见现象。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一些地方的应对之举是,要么通过媒体等渠道拓展商机,要么动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迅速掀起采购滞销农副产品的高潮。其情至诚其行可嘉,但这样的关爱之举至多只是减少损失,不足以形成增收的健康机制。总体看来,农副产品常常滞销,主要因为面临三大掣肘。

首先是盲目的规模化种植。一些地方为农民尽快走上富裕道路想了不少办法,其中就包括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正是在这些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下,各色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什么基地都有。以连年滞销的柑橘为例,全国十多个种植省份没有哪一省自甘礼让柑橘基地的堂皇头衔。不少地方为了造势,频频举办这节那节,聘请要价不菲的形象代言人,评比种植能手……2011年,全国19个省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200万亩,总产量达2650多万吨,照此产量推算,全国13亿人人均消费41斤柑橘,才能实现产销平衡。如果考虑到年龄、地域等诸多原因,这个数字还必须呈几何级增长,这实际表明柑橘市场竞争压力远超想象。在这样一个产能旺盛市场有限的行业里,丰年滞销的宿命其实早已注定。

其次是市场链条过短。在一些地方盲目推崇基地化种植,扩大规模的同时,相关配套营销体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从一些地方的救市之举来看,也只是一再呼吁经销商采购。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已从田间延伸至商场的柜台,农民只管种与收,遍布各地成立的农作物产销经济实体负责销售,比如日韩等国的农协。相比之下,我国只重视规模化种植,市场销售则成为普遍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