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追溯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6:16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手机端;android;二维码;QR条码

中图分类号:S126:tp391.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15-05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可追溯制度建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最有力手段。可追溯系统能实现农产品生产、储运和销售整个过程的质量溯源与全程监管[1],及时发现或召回危害产品,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性[2,3]。我国先后颁布《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4],推进了“中国条码工程”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5]。各省市相继研究并开发了应用于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40余个[6~12]。其中最有影响的可追溯系统有农业部的肉牛生产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5],主要实现了以网站、短信、电话、触摸屏查询的追溯方式,但针对智能手机的追溯系统研究及应用尚属空白[11]。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通过随身智能手机扫描产品条码,能即刻追溯、获知农产品信息,及时避免发生危害事件。因此,针对智能手机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泛使用的android手机为例,对手机端追溯业务流程与架构进行设计,深入研究了手机端追溯关键技术,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机端追溯方案。

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业务流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管理中心、政府监管中心、农产品基地追溯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第三方系统)及农残检测设备集成模块、智能终端数据交换接口与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支撑)业务功能。追溯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生产经营主体备案。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向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实名备案与开户,备案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产品信息、地块信息等信息。

(2)生产档案填写。生产经营主体登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立品种、生产批次等生产档案信息。采收前,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向授权速测点或所在地监管机构提出产地准出检测请求。

(3)产地准出检测。授权速测点或乡镇监管机构收到生产经营主体请求,对该批次农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检测设备自动联网上传检测数据。检测合格后,方可打印追溯标识、采收上市销售,否则只得推迟采收上市销售。

(4)追溯标识打印与张贴。通过产地准出检测后,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采收并录入平台,在线打印动态生成的二维码形式的追溯标识,在准备上市的农产品外包装上进行张贴,或者在产地准出证明上加贴即可。

(5)生产档案完善。生产经营主体可登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善农产品销售信息等。

(6)动态监管。定点批发市场或超市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标识查验,农业行政部门可通过环境监测、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日常巡查或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方式,对可追溯农产品进行动态监管。

通过业务流程,完成生产记录存储,实现产品流向追踪及储运信息查询,实施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监管。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用户可通过网络登录平台查询产品信息,进行农产品质量溯源,行使消费者知情权;监管机构能准确掌握实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获取相关信息,对问题产品可及时召回、采取处罚措施[3]。

图1农产品质量追溯业务流程

2智能终端设计实现

智能终端服务端采用基于J2ee的轻量级架构与mVC模式的B/S体系结构[13,14],完成持久化设计与实现[15],使之更方便面向全省消费者、各级监管员、检测机构与生产基地用户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跨平台、可移植。服务端预留了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对外数据服务(接收手机端请求与响应返回应答),部署在中心服务器上,用以连接手机端,接收和处理用户手机客户端传递进来的信息或请求。手机端采用C/S结构,以便最大程度适用于智能手机用户。平台与智能终端两者共用一个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

图2智能终端系统

智能手机安装最多的是android操作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半开放原始码作业系统。手机端软件以eclipse编程实现,采用C/S模式的三层结构,包括android客户端、web服务器、数据库。android客户端负责提供用户界面、扫描解析追溯标识,通过通信接口与服务器连接。服务器负责提供数据交换接口、访问数据和发送数据,数据库负责提供数据。如图2所示。

2.1农产品追溯码编码

农产品追溯码是农产品终端销售时承载追溯信息直接面对、展现给消费者的统一代码[16]。按农产品类别,农产品追溯码可分种植业农产品追溯码、养殖业(畜产品、水产品)追溯码两大类。一般农产品产地码的设计,采用行政区划码+地块编号、地理坐标等编码方式,以便对农产品产地、流通环节、检测机构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定位,有利于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采取应急措施[2]。

根据农业部nY/t1430-2007《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标准[17],种植业农产品追溯码设计成由农产品产地码、产品信息码两部分构成,共29位数字,如图3所示。产地编码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归属地的身份编码,由行政区划+乡镇+村+产地分类+产地代码构成,共计20位;产品信息码为9位,由产品生产档案号+采收批次号组成。

图3农产品追溯码结构

2.2二维码编码与译码

二维码技术应用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成功的关键,包括对农产品追溯码编码、编码生成与译码等方面。二维码中,QR条码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信息密度高,承载信息量大,存储空间小,容错能力强,可靠性高,能超高速全方位识读,支持多种符号、汉字的编码,即使局部受损仍可识读二维码完整信息[18]。智能终端应用QR条码规则进行编码与译码。

编码时,农产品追溯码生成图形化的QR条码。QR码有若干可选择的编码规则,由于待编码的追溯码为29位的连续数字序列,因此本系统采用数字编码规则,编码过程如图4所示。

图4QR编码过程

译码是编码的逆过程,是将条码图像解析成追溯码、实现查询追溯的前提。手机端采用ZXing框架解析二维码,能够对QR编码、Datamatrix、UpC等编码进行解析。QR条码数字译码步骤是[18]:(1)定位、获取符号图像,转换模块为0、1矩阵;(2)识读格式信息,去除掩模图形,纠错格式信息模块,识别纠错等级与掩模图形参考;(3)识读符号版本;(4)用掩模图形对编码区位图进行异或处理消除掩模;(5)按照模块排列规则,识读符号字符,恢复信息的数据与纠错码字;(6)用纠错码字检测错误纠错;(7)数据码字按模式和字符计数指示符分为多个模式段;(8)采用模式译码获得以数据字符表示的追溯码。

2.3数据访问与交互

手机客户端的数据来源由服务器接口提供,此时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由移动运营商网络提交至服务器端。其具体的实现过程是基于一种“请求-应答”模式。当手机扫描获得追溯码或手动输入追溯码时,首先在android手机端利用HttpURLConnection类测试是否与系统服务端相连接,若连接成功,访问系统提供的接口将追溯码发送给系统,系统服务端通过HttpServletResponse类来接受追溯码,通过相关业务逻辑到数据库中查询相关的农产品控制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换成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一种轻量级的

图5手机端数据访问序列图

数据交换格式)格式的数据发回到手机端。手机端通过Httppost类验证来自系统服务端的连接,若连接成功,将接收到的JSon数据解析成List数据,通过android操作系统的适配器将List数据显示到手机页面上[19]。图5是手机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数据访问序列图。

3应用案例

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实际注册的种植业用户产品为例(见图6),通过android手机扫描QR条码进行测试,查询追溯农产品控制信息。测试过程为:在客户端界面选择二维码扫描,手机摄像镜头对准并扫描二维码,手机端译码模块解析QR条码,获得追溯码为32092410621082000001101131001,向系统服务端发送经格式转换后的追溯码,系统服务器交换接口读取追溯码,通过业务逻辑查询数据库,获得农产品质量控制信息,经过处理,返回手机端。手机得到数据后进行解析转换,显示在手机端界面上。

4结语

本研究以种植业农产品为质量控制和追溯对象,采用二维码、多平台溯源、eclipse、android等技术,研究面向手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立了多层次、多角色的质量安全控制追溯体系。以种植业农产品应用案例进行运行测试,结果显示,通过手机追溯获得的农产品信息准确、可靠。实现了以智能手机快捷、新颖手段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跟踪溯源,满足了人们“明白消费、放心消费”的基本需求,也能为政府动态监管、企业构筑质量控制信息平台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达到了质量可查询、产品可溯源、事故可预警的示范目的。本研究对其他农产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子雷,李维生.现代科学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2-118.

[2]余华,吴振华.农产品追溯码的编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801-4806.

[3]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16-20.

[4]王本明,张秀兰,于庆满,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安丘模式”的创立与发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19-123.

[5]金海水,刘俊华.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25:66-67.

[6]昝林森,郑同超,申光磊,等.牛肉安全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研发[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83-2088.

[7]朱海鹏.粮食龙头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8]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162-166.

[9]刘雪梅,章海亮,刘燕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2001-2003.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2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Se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业务流程;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69—0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农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信任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近几年各级政府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做了大量工作并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标准,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开展了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2—4]。但是,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参与方众多,结构松散,不确定因素多,业务流程和核心数据不稳定等特点,传统的信息追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建立可通过服务调用满足不同种类农产品追溯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追溯性能非常重要。该文通过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Soa(Se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思想的系统架构,将农产品种植、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服务,使追溯流程变得更加弹性和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农产品多变的需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追溯技术体系。

1系统研究

1.1系统目标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根据系统记录的信息可追溯农产品在不同生产流通环节所处的空间位置、农产品状态、投入品信息及相关责任者。系统以条码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以各项目建设单位采集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围绕“企业生产、质量检测、政府监管、消费者查询”四条主线,对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剖析,对农产品的种植环境、农事活动、销售状况等实施电子化管理,构建适用于不同种类农产品、能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灵活定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对上市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原因可查明、信息能查询”的总体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目的。

1.2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或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销售所采用的供应链模式为基础。企业在实施追溯系统前,系统实施人员通过对企业的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包装及销售等生产流程进行剖析,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追溯系统;企业通过条码、RFiD等技术采集追溯链的底层信息,将种植、收购、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采集的生产流程数据进行汇聚,形成追溯链并向农垦数据中心上报可追溯数据;农垦数据中心在企业上报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政府监管部门可通过农垦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投入品使用、问题产品等指标分析并对产品进行检测,消费者通过网站、语音、短信等方式查询。系统业务流程设计如图1。

1.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平台。系统提供农产品追溯、预警分析、认证监管和产品真伪鉴定等功能。信息服务以子系统形式依次在各实体间传递,设计开发了6个子系统:企业定制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企业数据汇总子系统、企业追溯数据处理子系统、消费者查询子系统和政府监管子系统(图2)。

定制子系统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个性化信息(如生产流程、采集内容等)的定制,使追溯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生产流程,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查询和统计。个性化定制主要包含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的定制;投入品、加工设备、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采集信息的定制;字典结构定制;查询信息、监管信息定制;用户特殊处理的定制。

数据采集子系统用于整个追溯链底层信息的采集和基础数据管理。信息采集主要包含字典维护、信息采集、数据上传至企业中心服务器等模块。

企业数据汇总子系统用于将种植、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采集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产生追溯链,并将数据打包上报,是企业向农垦数据中心上报数据的惟一出口。主要包含接收采集点数据并汇总,数据校验、产生追溯链及消费者查询信息,数据打包上报、归档等模块。

企业追溯数据处理子系统是自动等候程序,运行在农垦数据中心服务器。将企业上报的追溯数据进行解包、校验并更新数据库,便于消费者和监管者使用。

消费者查询子系统为农产品终端消费者提供网站、短信、电话语音查询,了解农产品的产地、加工日期等信息,实现质量追溯的基本需求。

政府监管子系统提供问题农产品、投入品的追溯与跟踪,确定问题产品的流向;对问题产品的影响范围作出评估,包括对不合格投入品、生产环境等可能影响到其他农产品的质量作出预警;对投入品使用进行监管,包括投入品使用情况分析、统计及投入品生产商、销售商的信息管理。

企业定制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和企业数据汇总子系统主要面向生产企业,采集追溯数据形成追溯链。监管子系统面向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检测、管理数据。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语音、短信等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全方位追溯。根据农产品追溯码将生产、监管、检测和消费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一旦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溯源技术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系统实施提高了生产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2基于Soa思想的系统架构设计

2.1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或开发方法,它只是一种系统开发和动作的指导思想[5]。基于Soa架构的应用系统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它屏蔽了不同平台、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硬件架构之间的差异。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应用或部分应用是一种服务,可以被重用和共享[6]。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讯。

Soa结构模型一般由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注册中心三部分构成(图3)。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合约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服务使用者发现和访问。服务注册中心包含了可用服务的存储库,提供一种让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交流的方法;服务使用者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服务,通过传输绑定服务,并执行服务功能。

与传统架构相比,Soa让整个it环境变得更富有弹性,通过借助现有的应用来组合和产生新服务,提供给企业更好的灵活性来构建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的耦合,提高可重用性,实现了和其他外部系统的信息沟通,达到了无缝集成的效果。

2.2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Soa思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产品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存在,和数据采集层的信息处理交互,并向追溯信息汇聚、查询层提供服务,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通讯。目标是不能让流程逻辑硬编码至下层应用中,使各个应用系统分开维护,通过调用对方的服务,有利于针对业务需要与需求的变化快速修改业务流程和功能。这样能够使业务流程更加流畅,系统功能更加强大,并且提供一个灵活、方便的流程集成机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分4层:用户交互层、业务逻辑层、服务提供层、数据应用层[7](图4)。

用户交互层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和权限提供不同的客户端界面,这些界面可以以桌面应用程序或网页的形式存在,通过Http和Soap协议访问。客户端界面为用户提供调用业务逻辑层服务的接口和输入调用参数的接口。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为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调用接口界面。服务调用对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用户只需根据界面提供的接口和功能说明提供相应的参数即可,服务执行结束后结果将自动返回。

业务逻辑层包含了系统的业务流程,是整个系统架构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层。追溯系统的健壮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层的设计。业务逻辑层通过响应用户交互层的请求,将复杂的功能和流程简化为服务和服务的组合,通过不同粒度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和交互,构造出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功能,并通过组合、编排将服务绑定成一个流程,作为单独的功能和接口来应用。

服务提供层是体系架构的重要部分,它将系统的流程和功能分割为具体的服务,该层的服务有不同的粒度,服务通过一定的标准来,服务可以被发现或者直接静态绑定,然后被调用,或者可能的话,编排到组合服务中。它集中了数据提供层提供的数据信息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信息,并将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分解成不同的子服务,总的来说,可以被映射成具体系统中的任何功能模块。

数据应用层中存放了与应用程序相关的业务数据和控制数据,这些数据存放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中。各采集点采集到的数据往企业数据中心上报,通过企业中心处理模块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监控,然后对数据汇总,形成产品追溯数据,再往农垦数据中心上报可追溯数据,供用户查询使用。

3服务设计

在对服务进行设计时主要是粒度和耦合两个方面的权衡。粒度说明的是服务的大小,可简单理解为服务操作的范围;耦合代表的是服务之间的关系。粗粒度的服务,其操作内容广且杂,而细粒度的服务,操作内容细且简单。采用粗粒度的服务设计,可以减小服务之间的耦合性,但会增加服务的复杂性和维护的难度。采用细粒度服务的设计,可以简化服务实现,但增加了服务数量。服务过细过多,必然有一些服务需要组合才能实现一定的功能,那样会增加服务之间的耦合度。只要其中一个服务发生了变动,就会影响到其他与之相关的服务。为了降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耦合性,提高服务可重用性,系统架构时依据农产品生产特点和追溯信息的采集、监管需求,设计了3种类型的服务:基本服务、组合服务和综合服务(图5)。

基本服务是最小粒度的服务,可实现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比如数据采集服务提供整个系统追溯信息采集服务,它包括键盘输入、条码读入、RFiD读入、iC卡读入以及外部系统数据接口服务等,为系统最细粒度的服务。

追溯系统设计的基本服务包括:①数据采集服务;②数据输出服务;③表单处理服务;④数据通信服务;⑤字典管理服务;⑥追溯码服务;⑦采集点服务;⑧投入品分析服务;⑨检测指标分析服务;⑩短信服务;11电话语音服务;12网站服务;13追溯链服务;14数据报送服务;15数据汇总服务。

组合服务由基本服务组合而成,是由某种特定业务进行处理的基本服务组合到一起形成的粗粒度的服务集合。依据农产品企业生产特点和追溯信息采集需求,将系统核心业务服务设计成组合服务,每个组合服务由若干个“基本服务”+“处理逻辑”组合而成。比如投入品使用信息采集服务可对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品情况进行采集,它由数据采集服务、表单处理服务、数据输出服务、字典管理服务等基本服务加上投入品特有的处理逻辑而构成。

追溯系统设计的组合服务包括投入品使用信息采集服务、追溯源服务等,如表1所示。

综合服务是最大粒度的服务,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顺序将组合服务进行合成。对于养殖类生产企业一般可分为养殖服务、收购屠宰服务、销售物流服务。而对应种植类生产企业一般分为种植服务、收购加工服务、销售物流服务。

4小结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与公众健康相关,而且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建立覆盖农产品从种植到最终消费品各阶段的信息追溯系统,有利于控制农产品质量。该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业务流程及功能模块,就追溯系统与Soa技术的应用集成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思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架构及服务设计。系统体现了各类农产品不同供应链的需求,实现了对谷物、水果、蔬菜、禽肉、茶叶等农产品的追溯,既满足了消息者对质量信息透明的要求,又为企业进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吕青,王海波,顾绍平.可追溯体系及其在水产品安全控制中的作用[J].渔业现代化,2006(3):7—9.

[2]白云峰,陆昌华,李秉柏,等.肉鸡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可追溯系统的实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281—284.

[3]谢菊芳,陆昌华,李保明.基于.net构架的安全猪肉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218—220.

[4]杨信廷,孙传恒,钱建平,等.基于流程编码的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59—164.

[5]李广明.基于Soa的柔性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29—14131.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理论研究;追溯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7-032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一部分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食品相关的企业只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凡事只计较眼前得失,这就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虽然国家的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来,落实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合理地解决问题,以保证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想要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需要从农产品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发考虑,只有全面地了解了相关的制度、法规,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20世纪开始,已经对可追溯制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因此深受启发,建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机制,并落实了专人研究的相关工作,深入研究了农产品追溯管理问题,相信一定能够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帮助[1-2]。

1国外农产品追溯管理的理论研究

1.1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是追溯制度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具体的含义是指利用现有资料记录对产品的历史、应用、功能等进行追溯,使人们充分、全面地了解产品相关的问题。现阶段不同国家或不同的组织对于“可追溯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将之定义为利用登记的识别码对某事、某物的历史、使用等进行追踪的能力。而欧盟委员会将之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力。当然,除了这2种定义之外,日本的食品标准委员会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有其局限性。事实上,想要全面落实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有2个途径:第1种是从食品链的“首”向着食品链的“尾”追溯,也就是从农产品的生产开始,按照产品的流动追溯至产品流入消费者之前的环节,也就是销售商环节,在产品流动的过程中查找产品质量问题,确定导致产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继而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第2种是从食品链的“尾”向着食品链的“首”追溯,即从销售点开始排查,逆向查找问题,追踪症结的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第2种追溯方法在问题农产品问责以及问题农产品的召回的时候应用比较广泛[3-4]。

1.2可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制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和那些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就已经开始建立农产品的可追溯制度,并且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欧盟国家明确规定,农产品的生产者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程序,充分标识产品,落实农产品信息的及时采集,以方便进行产品追溯。而10余年前,加拿大更是投资研究了具有普适性的追溯标准,普适性的追溯标准使得加拿大所有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都有了可以遵守的追溯标准。现阶段,食品安全追溯标准已经完成,人们已经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肉类、果蔬、水产品的先导研究上。法国是畜产品出口大国,在建立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的时候,首先应建立动物标识制度,其次是生产信息动态录入制度、认证标识制度和全程检查纠正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农产品的可追溯功效[5]。

在可追溯系统研究方面,国外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GiS、GpS和GS1。从2001年开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就已经采取了全球统一的标识系统对农产品进行跟踪与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产品追溯相关的一系列资料,如追溯应用指南、追溯标准以及追溯相关的技术文件。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应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进行管理,对被管理的对象进行标识,使之相互联系构建关系网络,方便人工识别和读取。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就可以充分利用之前预先绑定的标识对产品进行追溯,查找产品的症结所在,并设计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处理问题,例如在家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英国政府就设计并建立了GiS系统,利用GiS系统,相关者可以全面了解家畜生长的全部过程,大大缩短了追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3追溯方法和追溯技术

现阶段,人们对追溯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iSo9000/22000、Gap、HaCCp等标准和体系的应用研究上。在研究追溯方法的时候,一般都以企业为研究的主体,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通过企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文字资料调查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工序,在通过企业实施认证之后就可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标识技术不仅是信息链源头信息的载体技术,更是可追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整个追溯过程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现阶段,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标识技术包括电子纽扣式标签、条形码、红外线光谱法、塑料标签、Dna指纹技术等。在上述的标识技术中,条形编码技术因具备诸多的优势,应用最为广泛,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投入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方便相关者落实产品追溯工作。此外,牛耳标签制度方便了欧盟落实畜产品,尤其是牛个体情况的查询;Dna追踪技术也使得加拿大建立了畜产品的Dna信息输入数据库,方便了农产品追溯相关问题的解决。因为国外的农产品追溯研究比我国早,所以相关的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尤其在农产品追溯系统、追溯制度、农产品可追溯性的研究、可追溯技术等方面都比我国的研究更为深入,很多企业、公司甚至也开始研发了与这些系统技术应用相关的软件,相信在农产品追溯管理方面会对我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发展历程

因为食品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在欧盟颁布相关法令,强制要求建立进口食品追溯制度以后,我国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研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的上升。从2002年的“氯霉素事件”开始,我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进行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由国家部门提供经费,高校科研所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手段,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2003年,我国将商品条码应用进了食品安全追溯研究的过程中,在参照了国际编码协会出版的相关应用指南的基础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在国内建立了多个应用示范系统。同样在2003年,数字养殖研究课题首次被纳入我国863数字农业项目,远距离系统的RFiD牛个体识别系统进入实用阶段。2004年,山东寿光开展了“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从此,以条形码为主的地方性追溯应用拉开了序幕,随后全国各地竞相“模仿”,蔬菜、畜禽产品iC卡追溯的势头也极为迅猛,就连农业部门也开始尝试将追溯相关的理念与技术应用进农产品的质量追溯工作中。直到2006年,我国的农业部门颁布了追溯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溯源工作的试验,同年,另外8个省份也在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的帮扶下落实了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试点的相关工作,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等情况进行编码,建立了全面的、系统性的生产档案。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也已经完善,在奥运会期间,政府部门建立了从农产品生产到配送过程的全程物流监控,落实了农产品的精准追溯,这样巨大的成果值得行业内其他领域借鉴吸收。同年,在国家质检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商品条码进入了食品安全追溯范围,蔬菜、禽蛋、肉类等也都被纳入管理的范围。2009年,我国颁布了与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相关的法律文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以上论述,粗略地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历程,虽然时间并不很长,但是每一个阶段所获得的巨大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相关者必须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把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质量,进而保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食品。

3我国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启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相关部门也就方法、制度、技术等在各地开展了不同的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的颁布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进步,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但是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后就很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还存在问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工作不够深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比较表面化,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应急层面上,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机制和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模式鲜有人探讨,因为缺乏对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全面认识,人们总结出的很多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更难为落实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提供帮助或者借鉴。

3.1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考虑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试点

中国地大物博,广阔的土地上包含了众多的农产品。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难成系统性的问题,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小生产”已经越来越难以匹配“大市场”,小企业因缺乏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对于这些长期存在且比较严重的问题,决不能忽视,相关者一定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正视这种问题,在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之后,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建立应从简单到复杂,追溯试点的开展也应选择那些条件成熟、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联系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从最基础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出发,开展多模式的试点,待试点成功并获取相关经验之后,再将之有效地推广开来,因为已经获得成功的试点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3.2从简单的物流模式中探索信息链的传递问题

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再到人们的饭桌上,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过程。因为供应上下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以关系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一直采取的是分段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专门的监管部门。从某些层面来说,这样可以细化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工作,但是部门众多又缺乏一个“统筹”的部门就极易导致各部门“尾大不掉”的问题,即便是各部门都在努力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付出劳动,然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又不具备独立完成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活动的全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缺乏实效性的不良后果。因此,相关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复杂的供应过程进行了解,全面掌握物流信息和责任管理问题,才能保证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相关工作。

3.3建立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交换标准

因为现阶段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查询系统,我国的法律也规定,各个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之后落实不同的农产品追溯机制。虽

然区域内实现产品的追溯查询管理在某些层面上确实使我国的农产品追溯工作更加灵活,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使农产品追溯工作更为复杂,加大了系统的混乱度,如果系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必然会导致系统不兼容。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让各个区域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交换,充分利用各个系统,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落实信息共享和全国性的追溯查询。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追溯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法律等角度分析看来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相关者一定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改革我国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模式,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追溯机制,进而实现推动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

5参考文献

[1]刘秀萍,赵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蔬菜,2010(7):6-8.

[2]朱洁兰.杭州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3]陈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4

内容摘要: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能够督促农产品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迅速识别和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及责任人,跟踪农产品的流向,为调控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也能够降低执法成本。从全国地域分布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应采取分阶梯推进。在同一地域内,要注意分层次推进。

关键词: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标识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农产品的短缺问题,而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地方为了经济效益盲目追求产量,滥施化肥,使用禁止性农药,无视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留下安全隐患。近年来发生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再度揪心。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必须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维护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依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传统的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来追溯确定有问题农产品的一种制度。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农产品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安全日益成为的焦点,农产品质量问题容易引起民众恐慌,也容易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可追溯制度,对于有问题的农产品无法精确确定其生产者,所以无法有效的对生产有问题的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和法律追究。另外,作为可追溯制度中很重要的产品标识和识别制度不健全,无法将有问题的农产品与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区别开来,只要某一种农产品出现问题,民众就将这种农产品不问其来源、一律拒之门外,其实有问题的农产品只是来源于某一产地的农产品,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种农产品根本没有问题。这样就导致大量合格的农产品被误认为有问题农产品而遭受了与有问题的农产品相同的待遇,从而对守法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及农户构成打击,也引起了经济生活的混乱,也容易引起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农产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有重大意义,也是监督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积极探索农产品标签标志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创办市场信息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库。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进行农产品标签标识管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从宏观角度看,农产品种类之广,数量之多,往往使人们对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信心不足,其实,只要建立科学的运作模式,积极有效的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按部就班分层推进,完全可以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我们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追溯码以及iC身份识别卡都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运作,而计算机的运作速度非常快,使我们在合理时间内,完全可以得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网络技术与商品的快速流通相适应,人们借助于网络,可以完全获取来源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相关信息。建立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有资金缺口,慢慢可以通过市场消化。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功能

(一)督促农产品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凡是进行流通交换的农产品都有标识,这个标识又叫做追溯码,通过追溯码,消费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全可以确定谁是该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生产的期限,使用农药的名称、次数,该农产品的产地等信息,也就是说这时农产品与其幕后的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同样,农产品的质量也与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质量好,生产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农产品有问题,生产者难辞其咎。这样给生产者造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农产品的生产者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生产。

(二)迅速识别和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及责任人

如果农产品在食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立即向政府部门进行投诉,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检测确定消费者投诉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可以通过农产品追溯系统确定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有问题,从而将有问题农产品隔离出来,作为消费者,依据监管部门的公告对照自己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追溯码,进入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来确定自己所购买的农产品是否有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确定责任后,立即对责任人发出警告,要求其不能再将有问题农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切断有问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源头。由于有追溯码,有问题的农产品无论是处在流通阶段,还是进入消费阶段,都可以将其识别,然后,按照相应法律制度的要求,再做进一步处理。

(三)跟踪农产品的流向,为调控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有追溯码,通过扫描追溯码,相关信息就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完全可以统计某一种或某一类农产品的流向,比如,本地接受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多少吨西红柿,或者本地的茄子有多少吨流向哪一个省份,根据往年的数据可以推断出当年某一个地方的某一种蔬菜的需求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从而对农产品的流向做出调控。通过计算机可以统计出来本地上一年生产出各种蔬菜的数量以及这些蔬菜的价格,从而为生产者当年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做得更细,通过计算机可以统计出上一年哪一个生产者生产了哪些蔬菜以及蔬菜的数量、价格,该农户以此为据,就可以调控当年的种植计划。

(四)降低执法成本

最近几年,假如某一农产品出现问题,监管部门碍于识别上的困难,就将该种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农产品悉数纳入问题农产品的范围,就地统一销毁,这其中,显然连带了没有问题的农产品,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使执法的成本大为增加。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可以精确地确定哪些农产品有问题。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使对问题农产品的确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大大缩小了问题农产品的范围,从而使监管部门执法时,针对对象更明确,行动更快捷。

(五)预防犯罪及恐怖事件的发生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极端的犯罪屡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极端犯罪保持高度警觉,要防止犯罪分子以及利用农产品做文章。假如犯罪分子、将剧毒物质喷洒到农产品上,如果没有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其造成的恐慌和危害将难以想象。一旦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就可以快速地查找、搜寻和确定有毒农产品,从而将有毒农产品与正常的农产品隔离开来,稳定了社会秩序,挫败了犯罪分子和的阴谋。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研究与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相伴而行,而农产品的追溯制度的探索性实践始于2004年。从这一年起,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承担的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开始启动。2006年北京的一些超市进行蔬菜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试点。同时,有些省份的县、区、地区开始针对某些农产品建立追溯码的尝试。2008年8月,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书中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研究方面的前瞻性论文以及来自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举例而言,现在宁夏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浦东新区已经建有农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进入追溯系统,了解有关农产品的信息,如果农产品有质量问题,完全可以借助追溯系统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者。浙江省的杭州市,从2008年起,以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将逐渐在浙江全省实施。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

(一)构建基本思路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流通环节涉及的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数量也非常多,农产品的消费者更是涵盖13多亿全国人口。这一工程需要投入的财力也是非常巨大,因此,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不可能短时期内完成。

国家要建立可行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长期规划,从全国地域分布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应采取分阶梯推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财力雄厚,应当高起点要求,这些地区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中部地区,可建立初步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西部地区可以选择一些农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试点。在同一地域内,要注意分层次推进,由大到小,有宏观到微观进行发展。首先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超市、大的集贸市场,要加入到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中,然后是小超市、小的农贸市场加入到农产品追溯系统中,最后是小商贩、农户加入到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

(二)具体措施

1.倡导优质农产品走品牌战略。品牌从本质上说,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利益和服务。也是产品的身份标识。优质农产品走品牌战略,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走向规范化,也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影响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如果农产品出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品牌可以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就是农产品走品牌战略,事实上,也达到了农产品可以被追溯的要求。开展品牌经营要承诺产品质量,这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顾客群。品牌标记送交管理机关注册成为商标,需要呈报产品质量说明,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这样,品牌也就成了产品质量的象征,可以促使生产者坚持按标准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兑现注册商标时的承诺。

2.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依赖于农产品标识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标识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主要指农产品的追溯码。追溯码编码除遵循商品条目编码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考虑追溯信息的全面性,也要尽量缩短追溯码的长度,这样即使为了条码打印的方便,也是为了在使用短信追溯查询时尽量占用较少的字符空间,方便用户输入。追溯码的数字排列必须遵循全国统一的规则要求,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知道该农产品的产地。将追溯码输入到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可以得到更多的该农产品的信息。

3.完善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是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组成部分。现实中,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已经实施,只是实施得不彻底。农产品的经销商有些为了提高交货效率,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为了推脱责任,减少麻烦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碍于情面,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墨守现成的交易惯例,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农产品经销商即使做了登记记录,登记记录的农产品信息也不完整。有些批发商对登记记录的供货商的真实身份不进行核实,这些都使得农产品追溯变得困难,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要将农产品的登记记录作为强行性规范予以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我们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形影不离,是值得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有助于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该制度包含的农产品标记制度、登记记录制度实施起来比较细碎、繁琐,但却行之有效。当然,该制度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江涛,彭亚拉.建设基于供应链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全程保障食品安全[J].食品科学,2007

2.代亚芳.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09

3.史兆光,林红霞.农产品安全的监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5

[关键词]动物可追溯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48-01

可追溯是一种还原产品生产过程和应用历史轨迹以及发生场所销售渠道的能力,以及时发现食品链的终端。可追溯性是根据标识,对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场所进行追溯的能力,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重要的要素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肉品从繁殖-饲养-屠宰-加工-冷冻-配送-餐桌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追踪性与可追溯性,确保肉食品供应的链条每一环节,尤其是屠宰和加工环节的准确性。《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关于可追溯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为确保动物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是动物及其产品可追溯管理中存在的制度设计、技术规范、追溯主体、时效等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不可追溯、追溯时效过长等问题,给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威胁和危害。

一、存在问题

1.制度设计不合理

从可追溯概念可知,它涉及到动物、动物产品从动物养殖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与疫病防控、畜牧投入品使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相关联,涉及工商、农牧、商务、质监等职能部门。过长的追溯链节,较长的时间跨度等给可追溯管理造成不便或阻碍。

2.技术规范不具备

2006年农业部颁布实施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畜禽、畜禽产品实施追溯:(一)标识与畜禽、畜禽产品不符;(二)畜禽、畜禽产品染疫;(三)畜禽产品没有检疫证明;(四)违规使用兽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五)发生重大动物卫生安全事件;(六)其他应当实施追溯的情形。”以上仅是需要追溯的几种情形,而不是需要追溯的全部,更没有涉及追溯的适用范围、追溯的程序、追溯对象、追溯过程、追溯结果处理等,没有一个可供执行的技术规范可能导致同一情形的追溯,不同的主体可以采用不同追溯的方式,产生不同的追溯结果和采取不同的追溯结果处理,均可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

3.追溯主体不确定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不同流通环节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承担,养殖环节由农牧部门监管,流通环节由公安、工商、农牧、商务等部门监管,动物产品加工环节由工商、质监、农牧、商务等部门监管。监管部门过多、职能交叉重叠造成有利争着上,无利争着让的现象,既所谓的都管也都不管。另外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追溯中的责任不明确。

4.追溯时效未界定

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追溯时间,目前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均为作出明确规定。公众周知,追溯如果不能及时完成,相关证据将会灭失;另一方面追溯时间过长,畜产品质量安全尚未查明,问题动物及其产品可能已流入市场,追溯失去意义。

5.法律责任不明确

因为相应的规范追溯的法律法规未建立,因而对不实施追溯,无法追溯、追溯无结果的法律责任也无从谈起,动物产品安全事件无人追溯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动物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二、建议

1.尽快制定相关追溯法律法规

我国实施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起步较迟,为与国际接轨,确保可追溯管理落到实处,建议国家或农业部尽快制定追溯的法律法规,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确定应当追溯的情形、追溯的责任主体、追溯时效及相关责任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可追溯管理有法可依。

2.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

以规范的形式对追溯的程序、适用范围、追溯对象、追溯时效、追溯结果处理等进行规定,才能确保可追溯操作规范化,才能使追溯结果处理规范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才能落到实处。

3.加大宣传力度

可追溯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是无法实施的。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可追溯管理的相关规定,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可追溯管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陆昌华,王立方,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王冉.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9,01:197-202.

[2]王健诚,王瑞红,李海涛,崔红英.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与认证认可管理的差异性[J].中国牧业通讯,2009,12:24-26.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引起全世界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甚至“谈食色变”。自从英国“疯牛”病事件发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和责任主体的界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从技术层面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可追溯性规定日益严格,全球性技术贸易壁垒正在形成,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刻不容缓。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探索工作。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和各地方政府都进行了相关工作,在制度构建和完善、试点追溯体系建设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1一系列法规、标准、规程为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农业部相继了《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等几十部相关法规和技术规程;《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良好农业规范(第1-27部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等系列技术标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相继制定了《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等规范和应用指南。还有其他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大量相关法规、规范,为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构建了制度上的框架。

1.2连续出台政策为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中央政府也对追溯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几乎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包括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国发[2015]40号、国发[2015]50号文件更是对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信息互联共享等作出具体要求。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1.3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追溯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在追溯体系建设的实践上,国家层面建立了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网、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等;地方政府建立的典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北京市农业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北京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平台、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网等;部分企业也参与了试点建设,为追溯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未形成一个广域覆盖的成熟模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在实践中显现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障碍。

2.1主体参与意愿不强

我国农村经营的主体是广大农户,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土地有集中经营的趋势,但短期内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格局不会改变。大量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经营主体对新事物的认知迟钝,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以及农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认识不足,参与追溯的农产品得不到消费者普遍认同,在没有明显市场溢价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积极性不高,参与意愿不强。

2.2追溯信息完整性、真实性难以保证

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源头和基础是采集录入完整真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信息,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充分记录和保存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信息,是实现农产品信息查询和质量溯源的根本条件。但是现阶段以农户为主的信息记录者整体素质较低,客观上造成源头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不排除少数主观故意录入虚假信息的可能,特别是关键性的农产品休药期、用药安全间隔期、违禁投入品使用等敏感信息,完全靠生产主体的自觉自律确难保证其真实性。

2.3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的社会信任度偏低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得到社会信任,核心要素是农产品标识、生产过程记录和追溯信息管理系统。标签是追溯信息的主要载体,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产品标签所携带信息的认知水平和信任程度普遍偏低。部分企业的造假风气以及社会上虚假广告的泛滥,使得消费者对可追溯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缺乏诚信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毫无现实意义。

2.4小规模低档次的追溯主体导致的追溯成本较高

企业要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必须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及软件。建立追溯平台,购置相应的信息采集和标签打印等专用设备,制作并使用农产品质量追溯标签,并对参与实施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所以投入成本相当高。当前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以农户和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标准化水平较低,而且农产品生产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负责人高中以上学历只占20%左右,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0%,更不用说广大普通农民了。低素质、小规模的经营导致运行之中的组织成本和难度相应增大,最终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总成本偏高。

3对策和建议

结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必须将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快与国际接轨。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加大对可追溯农产品的监测与监督抽查,科学引导消费者选择获得国家认证的质量可追溯的安全农产品,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自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可追溯体系。

3.1培育壮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主体,扎实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离不开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积极参与,选准好的切入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现有覆盖全国40%以上农户,数量近150万家的农民合作社以及100多万家家庭农场,有农业龙头企业10多万家,有全国“三品一标”认证涉及企业近4万家,认证产品年产量已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以上。因此,建议以这些先进生产主体为突破口,加大对经营者的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公司组成共同体,鼓励合作社之间组成合作联合社,不断壮大和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在此基础之上,优先把实力较强的、获得产品认证的、社会诚信度高的示范企业纳入追溯试点,积累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另外,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靠市场来带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

3.2加大对可追溯农产品的监督管理,保障追溯信息完整真实。

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供应链中,政府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全程参与、严格监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可追溯农产品的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特别是对投入品的产前监管尤为必要,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档案管理要创新模式,除例行检查外,在倡导自律的基础上可利用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实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同时要完善法律条款,加大对追溯产品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确保追溯信息的科学、完整、真实。

3.3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激励企业创建品牌效应

政府在建设和运行追溯平台时,可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将追溯农产品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实行严格抽检,并“透明化”操作,实现社会共治;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取市场溢价;加大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认识追溯标识码,认可追溯标识码带来的安全信号。通过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管,以挽回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丧失的信心。

3.4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实现农产品追溯体系广域覆盖

由于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投入成本高,低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者对于新增加费用的承受力较低,因此,需要政府在基础设备、技术研发、末端应用等方面做先期投入。政府投资建立广域追溯平台,统一国家标准。广泛宣传,让企业看到追溯农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农产品溯源得到普及。随着应用量的增加,各种设备和耗品的成本也会相应下降,终将形成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广域覆盖。

参考文献

[1]徐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16-20.

[2]曹庆臻.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发展观察,2015(27):31-35.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7

[摘要]在国际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要求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除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可以溯源外,其贸易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实施可追溯系统的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对比研究,对我国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贸易壁垒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一、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及重要性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System)就是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追踪农产品(包括食品、饲料等)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系统,有助于质量控制和在必要时召回产品。从用途上讲,农产品分为食用农产品和工业用农产品。就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来说,解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论述针对“食用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巨大。国际上,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在国内,发生了苏丹红、劣质奶粉等食品质量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的手段。iSo9000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分析系统)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纷纷被引入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办法都主要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缺少将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可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实行HaCCp、Gmp或iSo9001等质量控制方法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国际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要求。欧盟管理法规no.178/2002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肉类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日本决定在2005年之前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身份”认证。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除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可以溯源外,其贸易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1)1.国内外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基本情况介绍。(1)国内现状。①进行了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的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②一些地方和企业初步建立了部分食品可追溯制度,了一些法规。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2005年9月20日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市为了确保市民购买到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③进行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初步试点。2011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山东省潍坊市及寿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协作,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如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超市农产品查询系统”,在北京建立的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示范系统”,在山东寿光实施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在江西建立水果溯源信息系统等。从2011年2月8日起,上海市通过“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对食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进行系统管理。农业企业通过“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给每个产品建立起相应的生产档案。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2005年8月28日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肉品的生产质量。济南市从2005年9月起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2011年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由河北6县市蔬菜试点基地使用统一的包装和产品标签信息码,向北京市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2.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现状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应用可追溯系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1)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个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根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2)美国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2003年5月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USaip),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3)日本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方面,日本走在前列,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且在零售阶段,大部分超市已经安装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信息使用。在政府的推动下,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中全面引入信息可追踪系统,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可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肉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4)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该系统记录了家畜从出生到死亡的转栏情况,农场主通过该系统的在线网络来登记注册新的家畜,查询其拥有的其他家畜的情况。加拿大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强制性活牛及牛肉制品标识制度,要求所有的牛肉制品采用符合标准的条码来标识。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是澳大利亚的家畜标识和可追溯系统。活牛采用经过nLiS认证的耳标或者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养殖场或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中记录其迁移信息。巴西农业部决定,从2011年3月15日起,对肉牛实施强制性生长记录,实行从出生到餐桌的生长情况监控。3.国内外发展比较研究。(1)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都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到我国,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日本、欧盟、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也包括中国。(2)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多是先从家畜产品开始。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似,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首先都是从家畜产品开始的,特别是很多国家都是首先从牛肉产品开始的。(3)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比较类似。国外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时,通常使用ean.UCC码作为追溯的主要技术手段。(4)消费者支付意愿具有共性。在实施可追溯系统中,国外与我国消费者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可支付意愿。国外研究显示如果附加关于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保证的产品信息,那么对可追溯性的支付意愿更高。三、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相关建议从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发达国家可追溯系统取得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建议。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要逐步建立,不能操之过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在我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之前,应该首先选取单位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进行试点,一旦获得一定的成功和经验后,再向其他产品推广,更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2.要选择一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我国地域广阔,企业数量重多,规模资质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应该首先选择规模比较大,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推广,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与管理。在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初期,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建立初期,企业花费成本较高,收益不能马上显示,因此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企业缺乏主动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将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向西方国家那样,首先可以强制一部分企业实施可追溯,等市场条件逐渐成熟,再逐渐过渡为市场化运作。另外,从我国目前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现状来看,政府尽管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头管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机构,不同的省都有着不同的管理,往往造成了很多事件的冲突不协调,例如,不同行业和系统开发出来的可追溯条码就各不相同,存在不相容,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国家负责管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权威机构,统一行动,会提高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效率。参考文献:黄敏:农产品加工,欧美区域全链食品追踪体系和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展望,2005(9,10):1~7孔洪亮李建辉:利用ean·UCC系统开展食品跟踪与追溯.电子商务世界专刊.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3):12~13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可追溯消费者

一、可追溯食品概念的界定

关于可追溯食品概念界定,根据定义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还存在一定的差异(Souza-monteiro,Caswell,2004)[1]。主要集中为两大阵营。美国主张producttracing(产品循环),欧洲主张(traceability)追溯能力。食品标准委员会在该两种观点上采取了折中方案,将可追溯食品定义为:食品在生产和流通任何一个阶段都能被追溯的能力,并定义“可追溯系统”为能够充分保障食品信息流通的体系。

在食品委员会定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可追溯食品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具有各自的特色。欧盟食品管理局定义可追溯性为:在商品从生产到流通于市场整个过程中,能够追踪到商品每个环节的能力,包括必要时将商品召回的能力。日本首次在世界上提出生产履历制度概念,认为所谓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就是食品每经过一个加工环节,信息被全部保存并且能够被追踪。美国侧重于可追溯系统实现的结果,wagner和Glassheim(2003)认为:可追溯体系的实现借助于一套科学严谨的方法,具有程序的系统完整性。通过抽查,检验,测试等方法将商品流转的每个环节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且能查到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的所有权,以此保证产品的真实性,达到增强消费者信心的目的[2]。

二、食品可追溯功能

对于食品可追溯性能够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作用,国外学者已经做出了大量的探究,其中美国学者smith(2005)认为,美国食品工业借助于可追溯系统可以降低产业链之间信息获取成本,并实现供应商管理效率的提高[3];Fox(1994)、Hayes(1995)、Dickinson、Bailey(2002)指出,提高供应商管理效率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商品质量,同时降低各个商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以及能够节约商品的召回成本[4-6]。Hobbs(2004)等从市场的参与者角度出发,认为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能有效解决食品市场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将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及时召回,降低伤害;明确事故的责任主体,激励生产者提供优质合格的产品;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商品交易效率[7]。pettitt(2001),Hobbs(2002),Golan(2004),Souza-monteiro,Caswell(2004)可追溯体系之所以能够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得到推广和支持,是因为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及时召回有安全隐患的商品[8-10]。Kay,emily(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可追溯商品体系建立一种广告促销的手段,能提高商品知名度。

由此可见,有的学者侧重于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可追溯食品的功能,有的学者则强调供应商的管理效率,但他们大多都认同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利于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三、主要发达国家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

(一)欧盟食品安全体系发展现状

欧洲1991年通过《欧洲有机法案》就已经开始规定要记录每一块耕地的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2000年欧洲议会、理事会通过了(eC)1760/2000法令《关于建立牛科动物检验和登记系统、牛肉及牛肉制品标签问题》,牛肉可追溯系统在主要成员国开始建立。2001年,欧盟委员会颁布2065/2001号法规,对于水产品的原产地、捕捞区域、保存方式等相关信息都要完整记录,以保证可追溯性。2005年欧盟将可追溯食品的范围扩大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并禁止进口不具有可追溯性的食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欧盟开始尝试采用Dna标记科技手段对动物食品信息进行溯源。同时建立了信息跟踪查询系统,对于转基因特殊食品的加工生产进行严格管理。

(二)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002年美国颁布了法案《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恐怖准备与反应行为》,提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风险管理,将食品安全保障上升到法律层面。2005年到2009年间,美国设立动物识别系统(nationalanimalidentificationSystem,naiS),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肉类食品的可追溯管理,动物识别系统有三个核心环节,分别是养殖场的注册、动物信息标识、信息流通管理。养殖场通过申请注册获得养殖编号;动物识别系统有关机构将动物识别标志发放给养殖场,由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流转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要通过识别标签记录,并最终上传到可追溯系统中的数据库。

(三)日本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001年日本为解决疯牛病的危害,建立了牛肉的可追溯系统。2002年实行“牛肉身份证”制度,使得牛肉的品种、养殖、加工工艺等所有的信息都能被消费者查询。2002年6月,日本政府将可追溯食品的范围扩大到大米、海产品。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同样能够了解到大米的原产地、农药使用情况以及后期加工处理等有关信息。2003年颁布了《牛个体识别信息管理及联络特别措施法》,正式提出了“食品履历表制度”,要求2003年12月之前市场上所有牛肉食品销售必须包括规定的信息内容。2006年日本政府决议将蔬菜、水果、其他肉类食品均纳入到履历表制度范围中。

四、可追溯食品体系建立研究

(一)关于农户的研究

农户是整个食品生产供给链的最初提供者,也是建立可追溯商品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国外学者对农户的参与意愿,以及影响农户行为的因素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Schultz(1964)认为农户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司企业一样,也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槟康模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是最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的人”,因此主张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农户的经济行为。Feder(1980)、Baidu-Forson(1999)等通过研究发现,技术能够被接受程度的大小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个人特征和传播方式。认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有技术专长的农户比较容易接受创新技术。影响农户具体接受并实施新技术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的复杂性、适应性,农户所具有的经营规模,还有社会政治因素(社会价值观、家庭关系和农户本身的素质)等。

(二)关于消费者的研究

国外早期的文献显示,国外学者主要是通过probit和二元选择模型来探究消费者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Fox(1994),Latouche(1998)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属性的偏好程度[11-12]。Castro(2002)发现高收入群体对于可追溯商品的购买意愿更强烈[13]。Loureiro,etal(2007)使用了二元选择回归模型对消费者的可追溯商品购买意愿进行了分析,发现原产国信息标识最为消费者所重视[14]。anguloetal.(2005)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考察了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支付意愿,结果显示有75%的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应该有生产者来保证,建立可追溯商品体系的额外成本应该又生产者负担,消费者拒绝支付该部分费用。anguloandGil(2007)对西班牙消费者对于可追溯牛肉购买意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可追溯牛肉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对于牛肉安全性的认知水平,收入水平,购买量,以及平均消费价格等。

对消费者而言,影响其支付意愿因素与影响其支付额外价格水平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些年学者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转移到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上来。anguloandGil(2007)将额外的价格设置为具体的数值,使用Censored回归模型考察了实际消费者为可追溯牛肉所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Batteatal.(2007)将额外价格设置为价格区间,使用intervalCensored回归模型分析了消费者对不同属性商品所愿意支付额外价格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三)关于企业行为的研究

企业是实施可追溯商品体系的主要主体之一,对企业来说,能否积极有效地参与可追溯商品体系的建设,关键取决于其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相应的成本。国外学者主要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来进行对生产者行为进行研究。

在实施收益方面,Golanetal研究发现,在没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倡导和监督下,企业自身就有建立食品可追溯信息制度的愿望和动力,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优化产品供应链管理,增强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15]。Buhr企业实施可追溯商品体系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市场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16]。生产者是否愿意建立商品可追溯体系主要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考虑,当实现收益大于实施的成本时,企业非常乐意执行可追溯商品体系[17]。Bailey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尽管建立可追溯商品体系的成本非常之高,但是能通过扩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得到更高的收益,美国农业部实施的从养牛场到屠宰场可追溯体系,虽然六年间花费5亿美元的成本,但是该可追溯体系带来的收益仍远高于建设成本[18]。Velthuis、Banterle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商品可追溯体系,能够对食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以及能够获得产业链纵向合作所带来的收益等[19-20]。

在实施成本方面,主要体现在原有的生产程序的改变,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需要增加相应的技术人员等。Golan考察了美国的水果行业,提出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大小可以有三个方面来衡量:产品信息范围的宽度(breadth),多样性,全面性;产品信息供应链之间的距离(depth)和产品问题的源头精确能力[15](precision)。moraetal.研究发现,可追溯商品体系的成本占总的生产成本的比例在1.5%到4%的范围之间[21]。Souza研究发现,企业的现行的质量保证体系,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水平都能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成本造成影响。与加工型制造型企业不同的是,对于农场而言,实施可追溯系统的成本与农场的分布、农场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农场规模大小有密切关系[22]。

(四)关于政府的研究

可追溯食品的安全保障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物品的供给应当由政府承担。但它同时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作为商品则应该交由企业生产,在市场流通买卖。但是在政府监管的问题上,主要的争议存在于是否应该由政府强制推行可追溯系统。主张强制推行的学者认为,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应该对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信息进行检测并核实,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Golan(2001)认为,政府进行干预可以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提供给消费者辨别信息真伪的渠道,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信息搜寻成本。Verbeke(1999)通过研究认为,消费者与产品提供者、信息传递者之间有摩擦和矛盾,政府应当实施干预。antle(1997)认为,如果市场不能提供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政府强制推行可追溯系统是可行的。反对强制推行实施可追溯系统的学者认为,应该准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各参与主体应承担各自的风险以及享受相应的收益。并且政府强制建立可追溯系统,会增加企业和政府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五、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

可追溯系统运行机制反应的是可追溯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具体包括消费者和销售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与农户、食品加工链条上的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食品加工链条上农户、生产者和销售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可以w纳出可追溯系统运行机制所包含的三个子机制。具体是:评价反馈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评价反馈机制是反应消费者与销售商之间的关系,能够反应消费者对可追溯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消费体验和购买评价等,通过评价反馈系统,一方面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再者可以增加企业对市场观察的敏锐度,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信息传递机制是食品生产加工链条上各个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的关系,是可追溯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降低食品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重要环节。包括信息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被采集记录,以及溯源在消费零售的终端能够被实现。监督管理机制是反应政府与食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消费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者销售者进行约束,保证食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消费者更加侧重于宣传引导可追溯商品消费。

六、结语

通过对可追溯食品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在建立商品可追溯系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且具有成熟的发展经验。我国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正在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国外发展路径,首先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商品的认知度,加强可追溯食品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其次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营业收益为目的,激励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最后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保证可追溯系统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ouza-monteiro,D.m.&Caswell.J.theeconomicsofimplementingtraceabilityinbeefsupplychain:trendsinmajorproducingandtradingcountries[a].annualmeetingofthenortheasterm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association,Hailfax,novaScotia,2004.

[2]wager,G.L.&Glassheim.e.traceabi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s[J].FilmwatchDivisionmarketingplan,2003(5):1-17.

[3]Smith,G.C.tatum,J.D.&Belk,K.e.,etal.traceabilityfromaUSperspective[J].meatScience,2005(71),174-193.

[4]Fox,J.a,Kliebenstein,D.J.&Shgren,J.F.Consumeracceptabilityofmilkfromcowsneatedwithbovinesomatotropin[J].JournalofDairyScience,1994(17):703-707.

[5]Hayes,D.J.,Shogren,J.F.&Shin,S.F.,etal.Valuingfoodsafetyinexperimentalarctionmarkets[J].americanJourneyofagricuturaleconomics,1995(77):40-53.

[6]Dickinson,D.L.,Bailey,D.V.meattraceability:areU.S.Consumerswillingtopayforit?[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2(27):346-364.

[7]Hobbs,J.e.informationasymmetryandtheRoleoftraceabilitySystems[J].agribusiness,autumn2004,Vol.20issue4,p397-415,19p.

[8]pettitt,R.G..traceabilityinthefoodanimalindustryandsupermarketchains[J].ScientificandtechnicalReview,2001(20):584-597.

[9]Hobbs,J.e.,Fearne,a.,Spriggs,J.2002.incentivestructuresforfoodsafetyandqualityassurance: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FoodControl,13(2002),77-81.

[10]Golan,e.,Kuchler,F.,mitchell,L.,etal.traceabilityintheU.S.FoodSupply:economictheoryandindustyStudies[J].USDa/economicResearchSsrvice/aeR-830,2004,(3):1-48.

[11]Fox,J.a,Kliebenstein,D.J.&Shgren,J.F.Consumeracceptabilityofmilkfromcowstreatedwithbovinesomatotropin[J].JournalofDairyScience,1994(17):703-707.

[12]Latouche,k.,Rainelli,p.andVermersch,D.FoodsafetyissuesandtheBSescare:somelessensfromtheFrenchcase.Foodpolicy,1998,32,347-356.

[13]Castro,p.D.mechanizationandtraceabi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s:aChellengeforthefuture[J].agriculturalandDevelopment.invitedoverviewpaper,2002(4).

[14]Loureiro,m.L.&Umberger,w.J.achoiceexperimentmodelforbeef:whatUSconsumerresponsestellusaboutrelativepreferencesforfoodsafety,country-0f-originlabelingandtraceability.Foodpolicy,Volume32,issue4,august2007,pages496-514.

[15]GolaneB,KrissoffF,etal.traceabilityintheU.S.FoodSupply:economictheoryandindustryStudies.washingtonDC: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economicResearchService,agriculturaleconomicReportno.830,march,2004.

[16]BuhrBL.traceabilit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emeatSupplyChain:implicationsforFirmorganizationandmarketStructure.JournalofFoodDistributionResearch,2003,34(3):13-26.

[17]CaswellJa,Bredahlme,HookernH.Howqualitymanagementmetasystemsareaffectingthefoodindustry.Review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8,20(2):547-557.

[18]BaileyD,RobbJ,CheckettsL.perspectiveontraceabilityandBSetestingintheUSBeefindustry.Choices,2005,20(4):293-297.

[19]VelthuisaGJ,UnnevehrLJ,HogeveenH,etal.newapproachestofoodsafetyeconomics.the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3.46-48.

[20]Banterlea,StranieriS,BaldiL.VoluntarytraceabilityandtransactionCosts:anempiricalanalysisintheitalianmeatprocessingSupplyChain.paperpresentedatthe99theuropeanSeminaroftheeaae:trustandRiskinBusinessnetworks,BonnGermany,February8-10,2006.

[21]moraC,menozziD.VerticalContractualRelationintheitalianBeefSupplyChain.agribusiness,2005,21(3):213-235.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9

关键词:溯源系统;研究进展;蔬菜

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2-0039-04

蔬菜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的身心健康,但消费者无法辨别所购买产品的安全信息,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产品安全追溯应运而生。溯源系统最初应用于汽车、飞机的质量追踪及产品召回中。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1~3]。

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我国蔬菜溯源管理应用作一综述,从溯源的定义、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建议出发,分析了中国蔬菜溯源管理应用研究的状况,希望为我国蔬菜溯源管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蔬菜溯源的定义

所谓可溯源性,根据iSo8042中的规定,认为其是根据已知的编码,对商品予以追踪、识别的能力。欧盟在其通过的《通用食品法》中规定:“可溯源性是在食品加工的所有阶段跟踪产品的能力。”应用于蔬菜,可以理解为利用信息识别技术,通过对蔬菜整个生产阶段的标识,从而对所有环节进行控制和跟踪。其目的是如发现质量问题,可根据识别获得的信息,追踪问题所在,采取必要的反应措施[4]。

目前蔬菜安全的追溯管理主要有2种途径:

一种是从源头开始,即从蔬菜种植、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追踪,优点在于容易查找出现蔬菜质量问题的阶段;另一种是从销售终端开始逆向追溯,如消费者购买了有毒有害的蔬菜,向上追溯,最终确定问题出在哪里,在问题蔬菜召回方面该方法使用效果较好[5]。通过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制,不仅大大增强了蔬菜生产者的责任心和蔬菜生产过程的透明度,而且让消费者放心。

2溯源技术及方法简介

2.1技术

溯源技术主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技术来区分产品的品种、栽培制度和产地来源,同时能鉴别产品的真伪。其特点是能获得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其作用包括鉴定产品的真实性、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甄别特殊产品。

目前,世界上溯源技术主要运用电子编码识别技术,即将种植蔬菜的品种名称、田间管理、加工储藏、销售等从农田到消费者的各环节记录在案,自动形成条形码,通过条形码可查询各环节的有关信息。

蔬菜溯源系统有3个重要的功能,即信息的采集、传送、管理。对于数据采集过程,蔬菜种植者首先要保证采集数据的精确性及时效性[6,7]。但在实际的蔬菜生产中,生产、加工等环节较多,有关数据的精确采集较难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蔬菜溯源管理系统,做好信息的传送、及管理等工作。

2.2方法

目前使用的溯源方法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又称为标签溯源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方法(RadioFrequeneyidentifieation,缩写RFiD)、条形码方法、电子标签方法;化学方法即使用同位素、矿物元素、蔬菜内含的有机物进行溯源;生物方法是利用虹膜识别技术和Dna检测。

①无线射频识别方法无线射频识别最初用于商品运输业。该方法使用时不需接触产品,直接利用射频信号的传导,即可获取有关数据,整个过程可实现自动化,对环境要求较低。该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商品,操作简便[8]。

②矿物元素分析方法不同地域生产的蔬菜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差异很大,具有各自的特征,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9,10]。因此,可将矿物元素含量作为不同地域来源蔬菜独特的标志,根据不同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追溯蔬菜的来源地。

③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的系列元素,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中子数目却不同。其化学性质区别较小,但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因生物体长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稳定性同位素的丰度值逐渐稳定,与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即蔬菜的产地有关,因此可根据不同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值对蔬菜进行溯源,其精确度较高。

④DnaDna溯源技术的产生源于Dna的遗传与变异。因为生物体是由大量的细胞构成的,每一个细胞拥有的Dna序列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用Dna作为唯一的特征来鉴别不同的蔬菜产品。由于亲代与子代之间的Dna有遗传性,因此还可以判别2个个体之间是否具有亲缘关系。该技术已作为一种法医学物证分析技术在刑事案件侦破以及亲子鉴定广泛应用中。目前也用于蔬菜、肉类的溯源。

3溯源系统在我国蔬菜生产的应用实例

中国蔬菜追溯系统的研究始于2001年。当年7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首次提出蔬菜可追溯体制;2004年建立了蔬菜安全信息平台。2002年北京市也建立了类似的制度,要求根据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种植者、销售商等建立档案,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召回。2004年,农业部的科研项目《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得以立项。2007年北京开始建立首都奥运食品(蔬菜)安全溯源系统[11,12]。

党和政府对农产品溯源高度重视,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强制要求有关企业尽快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如201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即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13]。

从技术的层面,国内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7年张兵等[14]构建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将网络化技术与蔬菜种植相结合,应用条码技术为蔬菜标识。李辉等[15]利用RFiD、二维码等技术开发设计了基于互联网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已形成多个有一定影响力的蔬菜溯源系统,下面介绍其中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系统。

3.1上海市的系统

该系统基于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利用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于2003年由科研部门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发成功。该系统运用条码识别技术和网络查询的功能,实现了从“田间到老百姓餐桌”的全程监控管理,有利于蔬菜种植业者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为我国首例。该系统于2004年1月开始运行,目前已涵盖几乎全部的农产品,除已有的蔬菜以外,还监控畜禽、蛋、粮食作物、水果、食用菌等,并在50家超市大卖场内安装查询平台,方便大家查询。

3.2北京市的系统

该系统由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其目的是实现蔬菜的生产、包装、储运和销售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从2006年初至今已基本完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手机短信、电话、卖场内的触摸查询屏查询有关信息,该系统已经在40余家蔬菜种植、加工、物流企业内应用,覆盖蔬菜种植基地面积1万hm2,涉及蔬菜品种120多个,蔬菜产品在170多家超市、便利店、食堂销售,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3.3山东省的系统

该系统是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与当地一家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在寿光市燎原果菜生产基地内进行试验推广,主要开展蔬菜生产、供应的跟踪和追溯。该系统自2003年开始研发,经过几年来的试运行,已发展成为“一个平台,多套系统”的格局。一个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多套系统是指涵盖水果、蔬菜、肉蛋奶禽、鱼类、粮油等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以上的每套系统又分为内销企业版和外销企业版。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超市触摸查询机查询产品信息及生产企业的相关种植信息。

3.4山西省的精准农业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山西省内首个蔬菜溯源管理系统,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精准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前程光明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以VisualC#.net作为开发语言,利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构建了蔬菜产品质量溯源管理应用系统。

该系统通过在温室内安装多种传感器,利用多串口数据采集技术将有关数据传回计算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实时观测,功能模块有基地分布、温室实况、溯源管理等。系统将蔬菜种植过程归为自动灌溉、耕地、施肥、病虫害信息、授粉等几类,在每项蔬菜种植技术使用之前,先制作各项操作预案,然后按预案要求进行操作,蔬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或者肥料的使用要符合标准,操作结束后,将各项操作录入系统。通过二维码技术,关联蔬菜采收、加工等过程信息,自动生成溯源码(全球唯一随机码)。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获得蔬菜产品的生产地点、种植记录、加工记录、采收人等信息,实现蔬菜全过程跟踪。

通过分析上述几个实例可看出,蔬菜安全溯源系统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信息进行记录、采集、加工和查询的系统,可查询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如发现问题可追溯到每个环节,实现有效监管。

4目前我国蔬菜溯源系统的不足

4.1溯源信息内容表达不正确

由于现有蔬菜溯源系统在开发之初,各自的目标和原理不同,因此已有系统存在溯源信息内容表达不正确、系统软件与其他软件不兼容等问题,造成溯源信息无法在互联网上实现共享。如笔者曾在市场上调查发现,有的蔬菜溯源系统仅提供了生产地点、品种名等信息,其他信息基本没有,仅可以满足生产者的要求,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联网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外,还发现经溯源系统得到的信息有简有繁;有些企业的信息较为完整,如前面提到的山西省的精准农业智能化管理系统可查询到详细的种植、加工包装、采收人等记录信息,而有些企业的信息仅说明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而无法获得具体信息,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4.2缺乏信息的可视化展现

目前已有的系统主要用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可追溯,即出现质量问题后倒查产品的有关信息等,信息的形式多为表格数据,缺乏可视化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能查询生产蔬菜时的有关信息,而目前生产地区的实时状况则无从查寻。

4.3生产企业的产品较多,无法顾及所有产品

在实际的应用中不难发现,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拿出资金进行有关溯源系统的构建,而大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种类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对每一种产品均进行较为精确的溯源信息管理,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企业会选择性地提供部分信息,导致消费者获得的信息变少。

4.4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

当消费者拿到一种产品后,通过溯源系统的查询可以了解蔬菜产品的生产过程,如是否使用高毒的农药、生产的地区等信息,但查询这些信息需要相应的设备,早期这种专用设备多存在于大型商场,很少走入寻常百姓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溯源系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能手机、二维码的普及,这种现象得到改善,一般而言利用智能手机在联网的情况下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溯源信息,大大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5建议与对策

蔬菜安全可溯源体系是确保蔬菜安全的关键,能够对蔬菜供应链中反映蔬菜质量安全的信息进行有效溯源、跟踪和预警,以改进供应链中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管理,推动安全放心蔬菜的生产销售和品牌建设。

5.1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溯源系统

目前很多消费者反映,蔬菜溯源系统可供查询的信息较少,多为蔬菜产地、种植管理等信息,缺少蔬菜存储、物流环节等比较重要的信息,无法进行全程质量跟踪。因此,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必须提供的信息的种类、标准等,以利于消费者查询,了解蔬菜产品的有关信息,确保追溯信息覆盖整个生产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库。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能立即找到问题所在。

5.2溯源系统的管理规则

溯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标识确定蔬菜的产地和生产、物流过程。其目的是当蔬菜出现质量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从市场中撤出,确保流通蔬菜的安全性。追溯管理与标识管理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追溯管理能提供有关信息,而标识管理有助于可追溯管理的实施。追溯管理强调产品的唯一性和全过程管理,对追溯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实行跟踪,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及时召回[16]。

目前蔬菜可追溯码多采用一维码作为可追溯标签,但一维码信息容量小,尺寸偏大,不适用于蔬菜溯源。二维码信息容量大、尺寸小、具唯一性等[17]特点,应用起来更方便,因此使用二维码作为蔬菜溯源管理的标识将是大势所趋。

5.3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很快,基于互联网的溯源系统的发展却未跟上形势,已有的系统多自成体系,缺乏互联互通。应尽快建立国家、各级地方、企业、消费者等多级共享、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通过网络进行追踪,从而保证蔬菜质量。如已上市的蔬菜出现质量问题,生产者可通过该网络,快速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采取补救方法。另外,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也可了解其他产品,如工业产品的溯源体系的优缺点,为蔬菜溯源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18]。

5.4大力开发可溯源终端

除在商场开发、安装大量可追溯终端外,还应加快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发基于手机的可追溯查询终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BlancouF.ahistoryofthetraceabilityofanimalsandanimalproduct[J].RevueScientifiqueettechnique,2001,20(2):413-425.

[2]StanfordK,StittJ,KellarJa.traceabilityincattleandsmallruminantsinCanada[J].ScientificandtechnicalReview,2001,20(2):510-522.

[3]LinusUo.traceabilityinagricultureandfoodsupplychain:areviewofbasicconcepts,technologicalimplications,andfutureprospects[J].Food,agricultureandenvironment,2003(1):101-106.

[4]程浩.畜产品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69-170.

[5]郑志新.食品溯源的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6):52-55.

[6]管恩平.部分国家食品可追溯性管理实施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5):449-452.

[7]李晓川.健全对虾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应对欧美新法规[J].中国水产,2004(12):12-14.

[8]魏益民,郭波莉,魏帅,等.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研究和应用方法探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24):5073-

5081.

[9]孙丰梅,杨曙明,王慧文.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在肉类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9):136-141.

[10]吴潇,潘玉春,唐雪明.肉制品的Dna溯源技术[J].猪业科学,2009,26(3):105-106.

[11]赵荣,乔娟.中国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实施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5):44-48.

[12]赵月皎.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现状[J].吉林农业,2012(2):200.

[13]白红武,孙传恒,丁维荣,等.农产品溯源系统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1-4.

[14]张兵,黄昭瑜,叶春玲,等.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食品科学,2007(8):573-577.

[15]李辉,傅泽田,付骁,等.基于web的蔬菜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8(5):716-719.

[16]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3):162-166.

农产品追溯流程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4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但猪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安排中,均重点提出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事实上,农业部早于2001年就开始推动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并与质检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分别从各自的职能出发,了指导和管理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标准与规范。在养殖环节,农业部相继《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耳标定购、生产、发放、使用规范》等标准与制度,要求生猪等佩戴耳标,实施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养殖环节的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目前已建成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央数据库,全国养殖环节生猪耳标佩戴率已超过90%[1]。在流通和消费环节,商务部则相继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编码规则》(SB/t10680-2012)、《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信息传输技术要求》(SB/t10681-2012)等六项国家标准,推动建立覆盖批发、屠宰、零售、消费环节的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每年选择十个城市展开试点,目前已覆盖五十个城市,2000多家流通企业纳入了追溯体系建设。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标准,现实中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各环节之间衔接不畅,信息隔断,消费者购买的可追溯猪肉仅能追溯到屠宰加工环节,不包含养殖环节的具体信息,进而影响了整个可追溯体系的运转效率[2-3]。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被打破,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商务部负责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已划入农业部。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猪肉供应链上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完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农业部的相关决策提供服务。

1文献回顾

完善且统一的制度与标准是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得到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否则可追溯信息无法在不同环节的生产者之间实现交流与共享[4],可追溯体系的功效也就无法发挥[5-6]。除了标准和规范外,配套技术、高成本等问题,也是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学者一般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法规制度、软硬件技术、政府推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等方面,挖掘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袁晓菁和肖海峰[2]详细梳理了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法规制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现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供应链各环节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等完善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何莲、凌秋育[7]研究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认为应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并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陶龙斐,高国平[8]在对比分析丹麦、美国的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和我国成都、上海市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的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需要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规和可追溯技术规范、改善实施可追溯的软硬件条件等,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追溯理论及实践方式。蔡元,张成虎[9]在介绍我国猪肉可追溯系统相关法规、制度、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可追溯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张雅燕[10]分析了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作机制,认为运行成本过高、养猪户普遍规模较小且素质不高、消费者认知度不高、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是当前制约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周纯洁等[1]专门研究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标识管理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实证研究层面,一些学者致力于生产者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比如,孙致陆、肖海峰[11]和刘增金等[12]实证研究了农户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一些学者则从供应链不同主体出发,探析了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实施绩效。比如,郭嘉沛和王征兵[13]调查了江西省部分批发市场,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情况,发现获得质量认证的安全猪肉比例高达68.7%。周洁红[14]实证调查了浙江省66家猪肉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现状与绩效,发现降低公开召回的风险、与上下游加强合作和法律法规的压力对企业追溯行为有显著影响。李传勇等[15]研究了厦门农业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用推广示范的效果。

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要么对猪肉可追溯体系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泛泛而谈,认为存在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标准、配套技术不完善、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缺乏实证支撑。要么单纯从批发市场、猪肉屠宰加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视角,实证分析生产主体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果。没有从整个猪肉供应链视角出发,基于实际走访调查,深刻挖掘可追溯标准与配套技术的具体缺陷,辨别缺乏资金支持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基于完整猪肉供应链上主要生产主体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实证调查,挖掘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缺,并为促进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徐玲玲等: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解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最真实的现状,本文对猪肉供应链上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施情况,展开实地调查与访谈。基于实际数据,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盐城市阜宁县的生猪养殖户、生猪屠宰加工a公司和部分猪肉销售商。盐城市阜宁县是江苏省生猪养殖第一大县,全国肉类产量百强县、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县。近年来,阜宁县加大生猪品种改良力度,提高优质生猪生产比例,重点扶持生态规模猪场建设,完善提升“猪联网”工程,建立了生猪质量可追溯平台。与此同时,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成网上信息公布与远程教育,建立了互动式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截至2013年,阜宁县共有万头生态猪场59个,千头生态猪场278个,生态猪场占全部规模猪场比例超过50%,年出栏生态猪85万头以上,带动全县农民收入不断提升。我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集团的下属分公司a坐落在盐城,a公司拥有全套全自动生产线和肉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已执行良好的生猪屠宰加工规范和可追溯体系,每年从阜宁县采购的生猪量占其总采购量的60%以上,年产能约200万头。盐城的小部分农贸市场和个别超市的猪肉销售商已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购买到带有简单信息的可追溯猪肉。可见选择盐城猪肉供应链上的生产主体与可追溯体系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展开本研究的基础。

由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组成调查小组,于2014年1月分别进入盐城阜宁县、屠宰加工a公司和部分农贸市场,对不同环节生产主体猪肉可追溯体系实施流程、应用标准、成本与收益、政府的激励与引导措施等进行预调查,对盐城市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实施状况与关键节点等问题形成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与访谈问题进行修正。对生猪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包括农户认知、生猪标识与养殖信息记录流程等三方面,对屠宰加工a公司的访谈提纲包括耳标的作用与去向、猪肉可追溯信息标识与记录流程、实施可追溯的制约因素等问题,对猪肉销售商的访谈提纲包括可追溯猪肉的批发与销售过程、追溯电子秤的使用方式与成本等问题。随后调查小组于2014年3月5日至28日再次入驻盐城展开正式的面对面调查与访谈。在盐城阜宁县三灶镇、罗桥镇和新沟镇对16个万头以上猪场负责人和52个生猪养殖散户展开问卷调查,为保证信息的质量还随机进行深度访谈。在盐城滨海县的生猪屠宰加工a企业,进入屠宰加工车间,观察生猪屠宰过程和猪肉可追溯体系实施流程,对企业总经理和随机选取的5位普通员工进行访谈。在盐城部分农贸市场调查人员直接购买可追溯猪肉,切身体验查询追溯信息的过程,并与销售商进行面对面访谈。

3全链猪肉可追溯体系实施状况与存在问题3.1生猪百分百佩戴耳标,但形同虚设

在农业部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等标准与规范的指导下,阜宁县生猪养殖户已经在阜宁县畜牧兽医站监督下,建立了生猪养殖档案,生猪百分百佩戴耳标。由乡镇动物监管防疫员给每头生猪免费施加耳标,耳标由塑料耳标加二维码组成,耳标上二维码的编码形式统一为“1(种类代码)+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8位标识顺序号”。生猪养殖信息由防疫员按每个农户的生猪饲养批次进行采集,主要包括防疫监管、饲料采购与使用、防疫用药情况、兽药采购、养殖场消毒、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情况等信息,并分别录入到纸质档案簿。防疫员再按统一的指标要求将信息上传至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即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央数据库的子数据库。由于需要降低成本、节省人力等原因,生猪养殖信息按饲养批次进行纸质记录,未录入到耳标二维码中,因而耳标仅能够反映生猪的养殖地,但不包含每头生猪的具体养殖信息。当生猪进入流通环节时,屠宰加工企业也无法通过耳标获取养殖信息。

3.2养殖环节与屠宰环节之间,信息不对接

根据商务部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等标准,以及企业自建的猪肉可追溯管理制度,盐城生猪屠宰加工a企业于2009年便开始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最主要目的是确保自身食品安全和企业信誉。当生猪进入盐城屠宰加工a企业后,由检疫员实施宰前检疫,检疫合格后,登记生猪收购信息,并录入企业自建的可追溯系统,形成带二维条形码的纸质追溯标牌。相关屠宰信息、药残与肉品品质检疫结果在录入可追溯系统的同时,标识于纸质追溯标牌中。通过扫描追溯标牌(二维条形码)可获知每头生猪在屠宰加工环节的全部信息,但不包含养殖过程信息。企业根据商务部信息采集指标要求上传可追溯信息至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最终汇总至商务部建立与管理的中央追溯管理平台。耳标则在屠宰过程中被剪下统一收集并上交市畜牧兽医站。可见,在屠宰加工环节,可追溯信息主要通过手动录入,并配合二维条形码技术进行标识。养殖环节与屠宰环节之间的信息没有通过耳标进行有效对接,而且不同环节的信息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中央信息管理平台中,制约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3.3收购环节存在漏洞,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性

在生猪收购环节,盐城阜宁县的生猪收购主体多为私营商贩,流动性强,操作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表面看来,生猪收购商的收购行为,受到指定屠宰加工企业和阜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双重约束。屠宰加工a企业规定,收购商提供的生猪必须是无疫病疫情的健康生猪,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亦规定,佩戴了猪耳标的个体方可进入流通环节销售。然而,为了谋求短期利益,猪贩子有与养殖户共谋的动力,时常出现临时加戴耳标、伪造生产记录的现象,影响了整个可追溯系统的有效性。在批发和零售环节,盐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管理相对严格规范,其生鲜猪肉产品可以根据纸质或电子档案实现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电子秤打印的条形码查询相关信息,但信息非常简单和有限,且不包括养殖环节的信息。

4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行业层面的因素。针对上述实际调查发现的问题,挖掘制约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4.1养殖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的标准不统一

基于不同的职责与监管对象,农业部与商务部的针对不同环节的可追溯标准之间,存在诸多的不衔接与差异之处,使得养殖环节与流通消费环节的可追溯几乎完全割裂,信息交换与共享不畅。首先,生猪身份标识编码方式不同。养殖环节的个体标识编码由1位种类代码加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加8位标识顺序号,共15位数字及专用条码组成。而屠宰加工环节的个体标识编码则由13位经营者主体码加7位交易流水号,共20位数字和专用条形码组成。其次,信息记录的格式与标准不同。在养殖环节,畜禽养殖场需要按农业部统一监制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档案》的格式与标准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录入生猪养殖、防疫与病死信息。而在流通与消费环节,企业按商务部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信息处理技术要求》的格式与标准建立电子台帐,录入生猪进场、屠宰、检疫与交易等信息。最后,信息上传的规范与管理平台不同。养殖环节的生猪可追溯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数据采集要求,处理、上传畜禽养殖信息到农业部管理的国家畜禽标识信息管理系统。而流通环节录入的生猪可追溯信息,则由经营主体按《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信息传输技术要求》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上传到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最终汇总至商务部管理的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4.2智能识读设备和数据库等配套技术不完善

在养殖环节,我国生猪标识目前普遍采用耳标与条形码结合的方式,在保留原塑料耳标中数字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数字编码一致的二维条形码,提高了耳标的自动识别水平。但要读取和存储养殖信息,需要利用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无线网络及数据库等配套设备和技术。然而在阜宁县这些配套设备和技术尚未得到推广应用,整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比较落后。养殖信息全部按生猪养殖批次以纸质档案的形式记录和保存,加之生猪养殖采集信息基数大,因而导致无法实现对每一头生猪采集信息。在屠宰加工环节,盐城生猪屠宰加工a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企业未按《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的要求使用iC卡等信息记录与传递的智能服务卡,而是采用纸质记录生猪收购信息,智能识读设备有待完善。在销售环节,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猪肉销售网点并没有接入网络,不具备安装终端的条件,进而制约了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推广。

4.3生产主体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低下

一是生产主体认识不到位。主要是生猪养殖农户对可追溯标准、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即使阜宁县生猪已百分百佩戴耳标,但绝大部分农户尤其散户不了解耳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更不用说相关的制度与行业标准,完全依赖动物监管防疫员施加耳标,并完成全部的生猪养殖档案记录,显然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养殖环节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实施主体必须是农户,只有农户接受并重视可追溯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功效。二是消费者意识不到位。可追溯猪肉的成本高于普通猪肉,许多消费者不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与激励,市场环节对生产环节的拉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可追溯体系给生产者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有限。不仅如此,大部分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如何使用可追溯猪肉的查询设施更是陌生,加上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许多消费者购买猪肉后不会索要小票,去追溯设施查询的消费者更是少之又少。

4.4体系运行与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可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检测设备的购置、软件开发及信息平台硬件建设等初始建设投入,还包括信息采集、系统维护、人员培训等后期系统运行与维护投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即重建设轻运行和维护。在养殖环节,从2011年起,阜宁县在生猪养殖环节依靠政府资助通过数据库开发、信息平台建设、免费发放耳标等建立了生猪养殖档案,生猪百分百佩戴耳标。但后期的养殖信息采集、系统维护等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养殖环节的可追溯体系形同虚设。在屠宰和销售环节,可追溯体系的初期硬件购置费用一般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获得,但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包括使用条形码等耗材,信息记录和数据处理的人工投入和管理成本,软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等,几乎全部依赖屠宰加工企业及销售企业投入。而目前这些成本尚不能完全通过提高猪肉销售价格和增加销量来弥补,而政府资金支持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效果就难免大打折扣。

5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实证研究了猪肉供应链上的生猪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销售商等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情况与存在问题,发现在江苏盐城,阜宁县的生猪已百分百佩戴耳标,但生猪养殖信息按饲养批次进行纸质记录,未按每头录入到对应的个体耳标二维码中,耳标仅表示生猪产地信息;养殖环节与屠宰加工环节之间可追溯标准存在诸多差异,信息无法通过耳标有效对接,且不同环节的信息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中央信息管理平台中,制约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生猪收购环节存在漏洞,猪贩子时常出现临时加戴耳标、伪造生产记录的现象。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养殖环节与屠宰加工环节之间的标准在生猪身份标识编码方式、信息记录的格式与标准、信息上传的规范与管理平台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养殖环节与流通消费环节的可追溯几乎完全割裂;其次,实现可追溯的智能识读设备和数据库等配套技术不完善,不同环节的可追溯体系难以完全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再次,生产农户尤其是散户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低下,制约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效果;最后,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可追溯体系的初期建设,而后期运行与维护投入不足,影响生产者积极性。据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

(1)统一追溯制度与标准。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食品安全监管“多龙治水”的局面将被打破。农业部继续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原先由商务部负责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也划入农业部。因此,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配合下,应该由农业部逐步统一养殖与流通环节的猪肉可追溯制度与实施标准,重点是首先将养殖环节耳标中的二维码与流通消费环节的追溯二维码相统一;其次对养殖环节的信息记录格式进行调整,使之与流通环节的信息记录格式相一致,在统一规范信息记录格式的基础上,统一信息上传的标准;最后,整合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央数据库及其子数据库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及其子数据库中的数据,形成唯一的国家追溯管理平台。只有统一国家相关标准,不同环节可追溯信息不再隔断,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监督生产者参与实施全程可追溯体系。

(2)增加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一是增加体系运行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目前政府部门相关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初始建设,而生产者运行和维护可追溯体系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普遍存在认知和消费意愿不足,市场激励无法推动可追溯体系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政府仍需要对信息采集、软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等支持体系运行的成本,给予补贴。当市场逐渐认可可追溯猪肉,供应链上的生产者也从实施全程可追溯体系中获得除市场直接收益以外的间接收益时,政府再完全放手由市场推动可追溯体系的运行。二是增加配套设备与技术的资金支持。尤其是成本较高的信息自动识读设备和无线网络技术。比如,针对阜宁县猪群的生产记录只能是以生产批次为单位,不能够与每一头猪相对应的问题。如果采用射频技术,通过射频感应技术作为核心识别技术的电子耳标,在相距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电子标签代表的物件的身份,就能有效地解决追溯每头的问题。

(3)增加农户和消费者的认知。一方面,在阜宁县政府部门已经组织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相关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地方动物监管防疫员和养殖大户。因此需要增加农户尤其是散户对可追溯体系的认知,通过防疫员将可追溯体系的功能和实施过程等向农户传递,使农户真正承担起实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相应责任。另一方面,养殖信息不能通过耳标有效传递到屠宰加工环节,并不单纯是技术或标准本身的问题,还有企业考虑额外收益能否超过额外成本的问题。因而有必要通过讲座、培训、宣传栏、报纸、电台、网络等方式和途径,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加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消费者使用查询系统的技能和购买可追溯猪肉的信心,提高可追溯猪肉相对普通猪肉的市场溢价,最终形成市场拉动、农户和企业自愿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良性循环。

(4)推动标准化养殖。阜宁县生猪养殖大户对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认知要明显好于散户,且大户基本在防疫员的监督下自己完成生猪养殖信息记录工作。而散户则依赖防疫员记录生产养殖信息。在散户众多而防疫员有限的情况,猪肉可追溯体系实施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因此,应当继续扶持养殖大户,同时鼓励散户扩大经营规模,指导散户进行标准化养殖,加强对养猪户各种技能的培训,包括对养殖技术、食品安全、动物防疫知识、科普知识的培训,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纯洁,陈世奇,赵波普,等.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应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4,8(22):82-84.[ZhouChunjie,ChenShiqi,ZhaoBopu,etal.theFoo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J].Southernagriculture,2014,8(22):82-84.]

[2]袁晓菁,肖海峰.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57-560.[YuanXiaojing,XiaoHaifeng.eevelopm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Chinesepork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J].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Research,2010,31(5):557-560.]

[3]吴林海,徐玲玲,朱淀,等.企业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郑州市144家食品生产企业的案例[J].管理评论,2014,26(1):99-119.[wuLinhai,XuLingling,ZhuDian,etal.Studyon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enterprisetraceabilitySystemwillinvestinZhengzhouCity:BasedontheCaseof144Foodproductionenterprises[J].managementReview,2014,26(1):99-119.]

[4]ShanahanC,KernanB,ayalewG.aFrameworkforBeeftraceabilityfromFarmtoSlaughterUsingGlobalStandards:anirishperspective[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9,66(2):62-69.

[5]ChangHH.DoestheUseofecolabelsaffectincomeDistributionandincomeinequalityofaquacultureproducersintaiwan?[J].ecologicaleconomics,2012,80(3):101-108.

[6]SaltiniR,akkermanR,FroschS.optimizingChocolateproductionthroughtraceability:aReviewoftheinfluenceofFarmingpracticesonCocoaBeanQuality[J].FoodControl,2013,29(2):167-187.

[7]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2,(2):30-33.[HeLian,LingQiuyu.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thinkinginthe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J].Ruraleconomy,2012,(2):30-33.]

[8]陶龙斐,高国平.国内外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J].猪业科学,2013,(8):42-43.[taoLongfei,GaoGuoping.theForeignandDomesticDevelopmentSituationofpork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J].pigScience,2013,(8):42-43.]

[9]蔡元,张成虎.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猪业科学,2013,(8):36-38.[CaiYuan,ZhangChenghu.theSituationandDevelopmentprospectsofpork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J].pigScience,2013,(8):36-38.]

[10]张雅燕.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11-13.[ZhangYayan.ResearchontheoperationmechanismoftraceabilitySystemandDevelopmentpathofFoodQualityandSafety[J].Heilongjiang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medicine,2014,(10):11-13.]

[11]孙致陆,肖海峰.农户参加猪肉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3):51-58.[SunZhilu,XiaoHaifeng.Farmers’willingnesstoparticipateintheporktraceabilitySystemanditsinfluenceFactors[J].Journalof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1,10(3):51-58.]

[12]刘增金,乔娟,吴学兵.纵向协作模式对生猪养殖场户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意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3(3):18-26.[LiuZengjin,QiaoJuan,wuXuebing.theinfluenceoftheVerticalCoordinationmodelonpigFarmers’willingnesstoparticipateintheporktraceabilitySystem[J].Journalof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4,13(3):18-26.]

[13]郭嘉沛,王征兵.我国猪肉批发市场可追溯体系实施概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6):39-40.[GuoJiapei,wangZhengbing.ChineseporkwholesalemarketoverviewoftheimplementationoftraceabilitySystem[J].animalHusbandryandFeedScience,2011,36(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