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8:46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教学创意设计终身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学创意设计,是指根据任务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结构和方法手段等进行创造性构思与艺术性处理,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创意设计而言,也就是一方面要努力打破以造型为基础,以提高绘画技能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逐渐构建一种以各种基本表现语言为基础,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为推进手段,以提高设计意识和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课内外美术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实用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性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说:“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索生活的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事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换言之,通过设计可以创造更舒适、更温馨、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设计活动的意义所在和根本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小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善于创造的能力素养;二是促进学生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与创造活动,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艺术之美的教育与引导,让小学生在体会结构美、功能美、科技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审美的评鉴能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积极向往和美化生活的愿望;四是坚持以设计“造物”为根本手段,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和反思生活现象,孕育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训练其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眼力”并介入生活,为社会增添更多美的元素。

二、对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真吸收并充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多向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创造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艺术法眼。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启示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发现和积极创造生活中艺术美的能力与素养。生活中,除了铅笔、水笔、蜡笔、彩纸和橡皮泥之外,一些如布片、毛线和木头之类的边角料都可以运用于美术活动之中,就连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废弃品”(废旧饮料罐、碎玻璃片、废吸管、瓶盖等),有时也是设计艺术的“宝料”。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各种“昆虫”,待时机成熟召开一次“昆虫大聚会”。这些“飞、爬、立、舞”的昆虫作品,既可增强小学生的成功信念,又可激发他们生活处处皆有美的艺术审美感受。

2.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活动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本需要,也是美术设计活动的潜在支撑因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把对小学生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常态化。以教学《线条的魅力》为例,有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流程,而是首先列举日常生活现象中的自然现象,如水流漩涡、滴水波纹、射击靶子、蜘蛛网等,运用生动艺术的教学语言有效地唤起小学生对事物场景的积极联想;然后借助多媒体FiaSH技术动画把上述各种线条形象生动地直观演示出来;接着在运动画面中,随意改变线条的长短粗细,让学生从中掌握线条变化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发展创造力的过程。

3.注重增进学生美术学习的成功信念。对于6~12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喜爱画画的天性,而且具有相当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而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这正符合“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的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主导者,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宽容应对”的教学原则,对小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不必做出过多的指导意见和限制,并对他们的尝试失败现象不批评和指责,而给予必要的认可、鼓励和引导,以有效保障他们的创新设计热情。如在“剪纸”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剪纸和纸贴画混淆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帮助他们有效区分两者之间的表现手法,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3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偏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多是以掌握动画基本原理、熟练使用Flash软件进行动画设计为主,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交互式动画创作的能力。然而《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高职院校或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差别,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Flash动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小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对已有课件的修改,其中设计课件是重点,而且自己独立完成课件并不是主要目的,强调会将共享的网络资源课件下载并进行修改。因此,本文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对《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的教学反思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交叉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使用Flash课件是比较适合的,无论是课堂演示还是课后学习拓展,都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习。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学习Flash动画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的目标有所差别,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并不是从事专门的软件开发工作,而是从事小学的教学工作,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进行小学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及修改。Flash课程的学习不仅开阔了师范生的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材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除此之外,存在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与就业岗位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分析整理,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收集的各类教学案例的分析,就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并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Flash是一款具备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整合的软件,在课件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学各学科课件制作中使用较多,因为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画面非常简洁,思路比较清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自2004年起承担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近10年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对本课程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选择

在最初两年的教学中,由于刚从事本课程的教学而缺乏经验,选择的教材以技术内容为主,而且多为以工具、菜单等细化讲解为主的教材,忽略了Flash课件设计方面教材的选择,使得教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近几年在选择教材时更加注重以实例为主的教材,而不是零散地介绍个工具的使用,同时十分注重课件的设计为主的教材的选择。

(二)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本课程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学会Flash制作技能技巧,能够设计、制作和修改小学各科课件;二是利用Flash整合各类媒体,在小学各项活动中进行动画演示。针对以上两大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小学Flash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和“FlashmV设计与制作”两项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先修了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但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每名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课堂中采用教师示范演示――学生练习――学生作品演示――教师总结的基本流程,并依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微调。近一年翻转课堂引起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因此也在不断尝试和改进。

(四)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平日单个项目练习(15%);单元综合作业(包括绘图、动画类型、元件及actionScript语言,25%);FlashmV作品(30%);小学课件设计与制作(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30%)。其中单个项目练习和单元综合作业每名学生独立完成,FlashmV作品和小学课件分组完成,每组3人。最后利用电子档案袋,将每名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归档。

三、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改革的实施

笔者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收获了很多经验,找到了更加适合于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授本门课程的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突出学习者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断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设计。

(一)优秀作品展示

收集优秀的FlashmV作品和Flash小学教学课件,包括网络上下载和以往学生的作品,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并感觉自己能通过学习达到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任务驱动

将一学期的课程分解为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期中完成3分钟左右的FlashmV作品,二是期末完成小学某节课Flash课件。

(三)教学内容重组

以往教学中一般按部就班地按操作界面的内容逐个讲解,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依据上述两个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重组,每个项目都要求写设计脚本及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项目一:制作贺卡。主要是Flash绘图工具的使用、滤镜及逐帧动画的应用。

项目二:主题广告。主要是补间动画(包括运动引导层动画和遮罩动画)、时间轴特效、图形元件及影片剪辑元件的应用。

项目三:FlashmV。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选取歌曲并会利用属性面板进行音频编辑,小组合作制作声画同步的FlashmV作品。

项目四:Flash课件。主要是按钮元件及actionScript语言的应用。选取小学某科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行课件脚本编写,小组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基本采取教师示范演示――学生练习――学生演示――教师总结的流程。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将几个主要知识点通过录屏软件录制详细的操作过程,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再举例讲解以加深印象。选出掌握较快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讲师”,帮助组员完成每个项目,这样即可以节约教师的指导实践,又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4

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发出数量充足,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的“合理、合时、合用”的优秀的数学教学资源,并开展“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将已经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课题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1、认真完成本学期总课题组分配的资源包开发任务,力争开发出实用、精美的优质教学资源包。

2、进一步充实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师个人博客,广泛收集、整理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3、继续开展“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工作,并作好实验记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4、边开发边研究边做好本课题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包括纸质的和电子文本),全面迎接本学期的省课题中期评估工作。

5、开展征集供4、5、6年级使用的教学资源(1)“实践活动与游戏”,(2)“背景与故事”等的活动。

三、主要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本课题必要的经费开支,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

2、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研究要求,实行目标管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方法督促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完成好研究任务。

3、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课题工作计划,期末进行课题工作总结。

3、开展自学、研讨、专家讲座、教学比武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课题的开展,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

4、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确立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任务,对课题研究人员提出研究要求。

研究方向:在完成总课题组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本校子课题特点的“个性”研究任务,即结合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充实和完善本校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同时做好“课题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工作。

工作任务:

(1)完成6个资源包的开发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资源包名称                 年级                     开发者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四                  米来    张莉

《三角形的认识》            四                黄维、谢斌、左伏兵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                刘伟、李理、赵资源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五               刘芳、肖茵、王清江

《解比例》                  六           周志华、黄霞辉、罗中意

《图形的测量》              六                 聂晶     钟连平

(2)每位研究人员充实自己的个人博客。

(3)做好“课题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工作。(主要为一、二、三年级实验教师)

2、为督促教师完成好课题研究任务,杜绝“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的现象,保证资源包的开发和其他工作的质量,定期对教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及时进行通报。

3、结合学校教研专题活动——“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源。

4、做好研究成果的推介工作。推出3~5篇文章(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向各报刊杂志社推荐投稿发表。

5、召开学期课题工作总结会议,上交新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上传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及教学反思等到学校资源库。

湘潭市湘纺小学数学课题组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5

要使学生养成“综合”的习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并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解决办法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加入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课程设计的一般定义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研究中的常用术语,是指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作出全面而具体的规划和安排。[3]

(二)作为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定义

作为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它的定义则完全脱离了一般定义的概念范围。“所谓课程设计是指一门具体课程中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作业题的活动,其中综合性应用性的作业称为课程设计题”。[4]

实验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的三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实验课着眼于通过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毕业设计则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某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争取用最佳方式予以实现的思维过程及其书面表达。而课程设计专指就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并与实践结合,培养其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课程设计往往选用较大的题目,容易覆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容易与实际的情况一致或接近;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选题、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过程评价直至作品完成,都要求学生亲力亲为,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2010年起我校进行了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探究,“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先后获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构建“三位一体”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等项目,得到了学校行政、物力、技术上的大力支持。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学,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上开通网络课程,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在学生宿舍开通网络,这些都为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2010年开始,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布置课程设计任务

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是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的首要工作。

以《标准》为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如下: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6]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编制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并宣布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野现代教育技术冶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目标: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原理、方法、思路进行实际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应具有的查阅资料、分析设计、开发资源等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以学科教师的身份,自主设计一个单元的中小学教学方案并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型课件,同时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围绕一个单元主题开展教案调研、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制作及评价等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并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书。报告书重点阐述如下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媒体选择的依据、课件的设计思路、课件制作的技巧、课堂实施的环境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第14周,全班分组,小组讨论确定主题(课余时间);第15—16周,课程设计;第17周:汇报成果并进行评价。

(二)课程设计小组的组建

课程设计小组的组建采取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基础,教师调控为辅的方式,使相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搭配。每组5—6位同学,由组长全面负责小组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实施。

(三)课程设计活动的展开

一是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制定实施计划。小组讨论要设计的课程是哪个学科哪个知识点,要用什么教学策略,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题目确定后,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对比多种方案,确定小组的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工具,制订好任务进程表,对组员进行分工。二是围绕主题,通过使用互联网等途径,主动搜集素材;组员讨论,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根据教学设计方案设计课件脚本。四是搜集课件素材,选择制作软件,集成课件。五是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

在课程设计活动的展开阶段,教师主要鼓励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开展自主性学习。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指导思想,借用了“引导—激发—唤醒—鼓励”的指导方法[7]:引导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构建知识。对学生的合理设计加大肯定的力度;对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指明问题所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纠错,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设计内容。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指导方式:

1课堂教学式———计算机实验室

在两次的正常上课时间,教师主要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补充相应知识。了解各小组的进展程度、设计思路,遇到哪些困难,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

2开放指导式

由于课程设计时间比较短,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大多学生都利用了课余时间,在宿舍进行相关的学习,这样就难以集中辅导。为此,我们利用QQ群构建了答疑平台。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委托学习委员创建QQ群,学生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加入群。教师利用群共享各种通知和共享任务书、参考资料、相关网络资源的网址等,在群公告栏设置一些最重要的提醒。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查到有用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还可通过QQ文件传送和QQ邮箱等方式传递学习资源。另外,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大量的相关资源,如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优秀案例、历届学生典型作品等供学生参考。

由于课程设计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自然会出现各种疑问,我们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聊天或群聊完成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任务。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时,可能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当学生出现操作性问题时,我们通过QQ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由教师控制学生的电脑,远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随时都可以通过QQ提供的发送文件功能把自己的作品上传给教师查看,方便教师提出建议。通过QQ空间教师可以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等。

(四)成果汇报与师生评价

首先每个小组都需要进行成果汇报。学生展示课程设计作品,并阐述课程设计的思路、实施过程、体会等。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

课程设计是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尝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引入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教育技术各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教育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知识相对零乱,学生总有一种好像学了很多但学得不精不知道怎么用的感觉。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参与了整个过程,学会了运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任务的归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大多数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教育技术对于自己将来教学生涯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为课程设计是按小组进行的,也就对抄袭作业有了互相监督的作用。从课程设计的作品来看,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原创”的内容,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设计一节课,去考虑用什么素材、什么方式来阐述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能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选用制作软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课程设计的研究还很少,我们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接触课程设计,进入状态的时间较长,还有部分同学埋头于资料的学习,对于实际任务手足无措,期望教师给出步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将认真总结,逐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滨,朱云东,王卫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3]钱小龙.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整体重构[J].中小学电教,2011(3).

[4]徐庆生,文美琼.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联合课程教学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6).

[5]周金海.新时期大学生专业课程设计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2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进修培训或继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带着这两个问题,本文作者以参加广东省高州市2015年教育技能大赛的160位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例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教学设计一般方法的把握程度研究其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尤其是存在问题,并从提高其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以及实操技能等方面提出培养对策。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参加广东省高州市2015年教育技能大赛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文本。因为教学设计文本能够反映出这些选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按照内容分析法,客观、系统地量化分析160名参加本次大赛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文本。并与评委老师、选手进行有目的的访谈,从中掌握这些选手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尤其是突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供借鉴。

二、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选手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极其肤浅

调查结果表明,在25%选手的教学设计文本中,没有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的分析等方面内容,没有教学策略选择、过程分析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元素,没有阐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育理论依据。这表明了这些选手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极其肤浅。另外,在37.5%选手的教学设计文本中,只是简单地包含了部分教学设计必备元素,这表明了这些选手对教学设计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选手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没有弄清按新课标要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文本与传统的备课教案之间的区别。

(二)部分选手未能客观、系统地分析学情

相对于传统的备课而言,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习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对象的分析是必备要素。调查数据表明,38.5%的选手未能客观、系统地表述教学对象的诸如个性特点、原有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征,导致他们的教学设计文本未能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策略和因材施教的措施。

(三)部分选手未能分析教学内容

在参赛选手中,81.5%选手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但有18.5%选手没有教学内容的分析,全部选手都确定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160名选手都未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材。调查数据显示,另有34.5%选手未能准确分析自身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在整个教材或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另外,还有62.2%选手未能提出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的依据或措施。

(四)部分选手无法紧扣教学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正确选择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性环节。调查数据表明,35%的选手由于未能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所以,仍从思想、能力、知识等方面简单、抽象或模棱两可地表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过于简单且不具体明确,导致了他们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与其在教学目标中的表述自相矛盾,无法紧扣教学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例如,一位选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提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却未能体现出来。

(五)在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在35.5%选手的教学设计文本中,只显示出教师活动的教学环节,而没有显示出学生活动的教学环节,说明他们仍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另外,全部选手都未能正确使用图例来表示教学流程,甚至,有28.5%选手全部以文字描述代替教学流程图,导致篇幅过长,无法做到一目了然。究其原因:第一,未学会运用常规教学流程图的图形符号,第二,未系统地研究教学对象、大纲和内容,因此,无法运用流程图来展示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调查数据表明,87.5%选手的教学设计文本都具备了教学评价设计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选手只设计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此外,还有38.5%选手把教学反思看作教学评价设计。

三、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对策

(一)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技能

一方面,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依据学习、传播、系统理论的原理而建构的。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要学习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例如,只有熟练掌握、深刻领会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论,在教学设计中,才能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准确地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等。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中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课程仍然以“数学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为主。但是,除了数学教学法涉及到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外,其他课程都尚未谈到。显然,这是无法满足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需要的。为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在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中,必须扬弃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增设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课程。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给参加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正面案例、反面案例,并指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对案例中学情与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任务与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媒体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充分讨论,评议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从中体会到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巧。

另一方面,在学习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时,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把在“学与练”中取得的成果应用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中,主办方应运用说课训练法,拓宽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的渠道。本文所指的说课训练,就是教师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的主办方提供训练项目,创设逼真的训练情境,让参加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独立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并在限定时间内把自己对学情与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任务与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媒体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实际上就是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的过程,是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可替代的训练环节。经过循环往复的对教学设计的评议、反思与改进,参加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便可日渐提高。参加本次教育技能大赛的相当部分选手的教学设计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尚未参加过类似的说课训练,其教学设计仍按传统备课进行。因此,这种教学设计技能训练应“全程推进”,不仅要在教育技能比赛、教师进修培训与继续教育中开展,而且,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地依据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依据真实的课堂为背景,对于每一堂课,都能满腔热情地精心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经反复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文本,方能走上讲台。笔者相信,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与训练,中小学数学教师必定能够练就过硬的教学设计这项业务技能。

(二)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当前,相当部分中小学数学教师都错误地认为,“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设计教师教学活动步骤的过程,即是备课”。受这种错误认识的束缚,很多人都未能在教学设计中摆正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地位,仍然把教师当作教学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摆脱这种错误认识的束缚,形成“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以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等方面的正确理念,在真正重视并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理论、掌握教学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在分析学情、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目标、任务、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媒体以及教学评价方式时,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轻松而快乐地学习新课程。例如:一位选手以二年级数学《认识角》这节内容作为参赛课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他运用了实际操作、游戏、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开展“画一画”、“比一比”、“练一练”、“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有更多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中认识角。

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教学设计技能是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师从教的必备业务技能。熟练地掌握这项业务技能,中小学数学教师无法回避。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创新学习与训练方式,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增强自身教学设计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着体系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知识与现实脱离等问题,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如何使教学内容先进、讲授生动实际、实践效果良好,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这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形成。其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内容都严重滞后,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也很少;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的实践教学环节占较大比例,而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性教学比例偏少;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与创新性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相适应等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够。具体体现在:

(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没有建立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

(3)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不重视工程化思想的培养,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没有很好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跟踪管理学生实践项目。

(5)实验设备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目前的实验室设备与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缺乏具备行业工程领域背景和国际化背景的高水平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2.改革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中“软件工程”课程都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这三个环节入手探索“软件工程”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1案例辅助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指导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工具。若脱离了软件开发实践,这些原理、方法、工具会变得枯燥、难懂。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中的每个重要知识点都应配备若干相关案例。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应有1到2个贯穿始终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应为一个较为实际的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综合案例中应包含各开发阶段中涉及的任务、技术、方法及工具。学生应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并进行分析,老师同步在课堂上讲授案例,然后学生在实验课中,按照案例中的步骤重视案例中的系统开发过程,最后总结归纳。

2.2实训式实验

实训式实验是通过实例演示及模拟、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这三个环节使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很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及方法。实训式实验包含如下三个环节:

(1)实例演示及模拟

每个实验,教师应先讲解实验步骤及要求。之后教师讲解并演示一个案例,在此过程中学生同步模拟每个实验步骤。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若有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及实验员应及时辅导使其能跟上大家的进度。

(2)课堂练习

案例讲解演示之后,教师应布置1到2个类似练习题学生参照前面所讲解的案例,按步骤完成这些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实验课结束时学生应将实验结果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并书写实验报告。

(3)课后作业

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应布置一个相关作业,学生在课下参照教师讲解的实例及课堂练习完成作业,以巩固相关知识。

2.3综合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综合实践环节的建设。综合实践环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应设置两周左右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且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该项目的规模应与课程综合案例的规模类似。每个小组应完成项目的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这些阶段。各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控制进度等,对小组成员的最终课程设计成绩有一定的分数浮动调整权;组长带领全组顺利完成任务,总评可加一定分数。小组完成项目之后,应提交项目开发各阶段文档及课程设计报告。

(2)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开发、数据结构、C语言等)的课程设计都与软件开发相关,可将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辅助课程设计。在这些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中,可通过恰当地选择设计题目,将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工具应用于这些课程设计中,使学生体会到软件工程方法与各种软件开发的关系。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进行实际的软件开发。目前毕业设计中学生一般面临全新的题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既要分析研究系统又要熟悉开发工具,这样很多学生会觉得头绪太多,忙不过来,最终不能完成一个理想的系统。鉴于此可将毕业设计作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延续,延用课程设计中的分组,每个小组延用课程设计中的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短,课程设计时各小组只进行了粗略并且简化的项目开发,在毕业设计的半年中,各小组可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充已有成果,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最终得到比较理想的系统。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8

1.教学环节多元化

(1)量身定制的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虚拟项目或真实项目。对于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而言,产品考虑的现实因素非常多,虚拟项目无法让学生获得足够的锻炼。产品造型设计课程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包括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要建立项目与教学的融通机制,让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为课程量身定制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项目不一定适合该课程,项目的选取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项目要和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相关。如专业定位是生活用品设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引入电子产品设计项目,虽然生活用品与电子产品同是产品设计的内容,但学生作为设计初学者,其在生活用品设计特别是形态设计方面,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适中,项目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执行度相关。项目过于简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只能运用小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在项目练习中运用课程的造型方法,才能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如果项目难度过大,学生徘徊在项目周边,就很难投入项目。教师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如何选择项目、组合项目或分解项目,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2)角色扮演教学英语中有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参与设计,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形态设计内容的练习为例,该练习的主题是设计一组调味瓶,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作品的学生扮演推销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并通过销售量进行评比。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其设计作品的优点、美感的解读或使用方式的创新,将其介绍给所有顾客。扮演顾客的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提出疑问与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以及优秀的设计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比单纯完成练习更加深刻而有效。

(3)团队合作与pK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并彼此信守承诺的群体。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设置团队合作与pK教学环节,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设计任务。以设计一套茶具为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任务,接着分工开展设计。团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每位成员,让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团队分工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任务。团队中很容易产生对胜利的渴望,设置pK环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团队合作和pK环节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4)引入综艺的元素综艺或游戏让人感到愉悦,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学生能更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置几个能达到同样练习目的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设计任务。这远比指定单一的任务有趣,学生也会认为手中的任务具有独特性而更用心地完成。再如设置竞速环节,哪个组最快找到某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优先选择设计项目。综艺或游戏的元素有很多,将其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课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2.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多变性教学评价方式不应停留在教师评价层面,应该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如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学生间互评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以小组接到一个设计任务为例,每位组员围绕设计任务画出设计方案,以小组内互评的方式选出小组最佳设计方案。该最佳设计方案再与其他组的最佳方案评比,以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适当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刻掌握。

(2)作品展示与解说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对课程作业的考核与评价应包括作品的展示与解说方面。展示与解说是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与表达,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整理设计思绪并巩固设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展示能力。

3.建设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建设突破了以往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实现了产品造型设计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1)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基本内容、交流论坛、课程资源、学生作品欣赏、新闻等模块。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章节内容的呈现,学生可以课前预习或课后反思查看,随时查看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交流论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设计交流,师生在此讨论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或设计观点。学生作品是历届学生在该课程的优秀作品的展示,当前学习的班级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参考学习。作业模块具有布置作业及提交作业的功能,教师在该模块查看每个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新闻模块上课班级的课程情况以及一些竞赛情况。

(2)网络课程的教学环节产品造型设计网络课程要与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查看教师讲过的案例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学习、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当前班级的优秀作品和课堂情况能在新闻版面中看到,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并积极投入设计任务,自觉让设计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网络课程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成效。

(3)网络课程后续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巧,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了设计能力。课程结束后,继续通过网络课程进一步获得提高和巩固。网络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一个长期伴随的辅工具网站。

二、结语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小学期;教学计划

2008年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生,根据三年的建设教训和经验,2009年制订的教学计划有许多需要调整和优化之处,其存在的弊端阻碍了教师教学的展开和专业特色的体现,这是本文得以成文的内因。另一方面,为了有利于能力培养工作的展开,国内多所高校借鉴国外暑期学校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小学期”制度。旨在利用学期结束后若干周时间,采用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2011年湖南大学也将“小学期”这一制度引入本科教学计划中。在以上内外因的诱发下,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湖南大学新实施的“小学期”制度,以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为契机探索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新思路。

1本科专业教学现状

信息产业智能化趋势充分表明该专业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1]。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集众多老师特长和成果,在成立伊始,甚至申请之时,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就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考量。在本院其他专业的现行教学方案基础上,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制订了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2008年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实施了该方案。表1是该方案的学分和课程计划。

该培养方案包含4个阶段,前3个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实验。最后集中实践阶段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全校公共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哲学、历史、人文、法律、英语等课程。学科通识教育围绕整个学科的基础核心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学科学习的相关基础先修课程,如物理、高等数学、概率论、程序设计基础等。第二部分只要指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如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这部分课程的确定是综合考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结果。

专业教育阶段体现了专业之间的区别,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智能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高等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应用统计与随机过程、微电子电路导论、电磁场和电磁波、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8门课程。专业选修课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分为两个课程组,学生自由选修其中一个课程组,不同的课程组体现了专业不同的侧重点,有侧重智能控制的,有智能信息处理的,等等。专业拓展课程是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结合毕业设计题目设计领域,在其方向课程组中选择相应学分的课程门数。根据我院教师的科研领域,包括先进计算、生物信息、智能系统、媒体计算、模式识别5个方向。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可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一组课程修读;专业拓展课程(要求至少修读8学分以上)为学生知识面的横向拓展或纵向的继续深入,学生可自全院范围内选择以加强专业学科交叉。

集中实践环节由实验教师对低年级开设软硬件基础实验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综合实验课程。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也纳入到集中实践环节。

1.1存在的问题

1)专业核心课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在专业成立之初,考虑到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够成熟,因此,采用了保守的做法:沿用了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的核心课程,从上文的描述,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不能充分体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智能专业的学生也常常感叹体会不到自己所选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随着智能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科研工作的展开,几个优势的方向和课程(如自动控制、图形图像处理、脑与认知科学等)逐渐清晰,将这些基础的、专业关联较为紧密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可谓时机成熟。

2)专业选修课课程组限选模式约束了学生的涉猎范围。

在2008、2009届学生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广泛涉猎的心理和基础,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对课程组中若干课程有兴趣,而对其他课程没有学习动力,而现行的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的限选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涉猎范围,未能充分开启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任选的模式可能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学院只需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决定修读哪些课程。

3)缺乏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的重视。

交叉性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学科特点。智能学科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理学学科,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也有广泛的联系。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自然也就要求学生对多个学科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而现行的培养计划是学院封闭式的,除了通识教育阶段,没有给学生提供学习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的平台,这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智能专业的发展。跨专业选修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交叉学科知识的渠道。

1.2“小学期”新特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集中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2~3周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实践、实习。近来,从美国学来的“小学期”也悄然在国内高校流行起来,所谓“小学期”是指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利用假期的部分时间集中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如何高效地利用这种“小学期”,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水平,是当前实验教学所急需探索的重要问题。只有当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中跳脱出来,自身建立起一套完善健全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

“小学期”里,学生没有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在假期完全自由放松的氛围下,进行兴趣拓展和能力锻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期”的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教学方式如何安排,是发挥“小学期”作用的关键。好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使学生不会感觉是另一个学期的提前开始,而是一个夏令营,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在娱乐的环境下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2专业实验室建设进展

依据长期以来,我院大批教师及研究生所从事的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凝练了几个基础较厚实、成果较丰硕的子方向,并由此制订了本科选修课程及群组。为了使实验室建设重点明确、特色突出,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划分为5个子方向实验室相对独立建设,如图1所示[3]。

在三年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不断投入,目前该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数量如表2所示。

该专业实验室具备以下规模和能力:

1)可以支撑80%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实验。

2)能够开出机器视觉、小型仿真机器人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3)由1名教授、2名博士等6人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

研究生创新基地、嵌入式系统与网络实验室将大力支持智能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我们正在积极申请985学科建设经费,购买电梯调度实验平台等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的实验开出率和覆盖面。以上的软硬件环境,体现了本专业的建设特色,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和增强,也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

3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小学期”新特点的出现,我们探索和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4-5],下文将从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实践教学3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

3.1培养方案

表3给出了新制订的培养方案。通识与文化素质教育与以往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学科门类教育中涉及的学类核心课程增加,相比于之前的理科B组课程增加了微电子电路、电路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变化较为显著是专业教育部分,首先专业核心课程由C++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基础、科学计算导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控制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八门课程取代。此外,开设了种类更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涉及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处理、机器人、物联网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广的选择。

未来发展教育从就业和深造两个角度进行考虑,设定的分组课程充分结合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条件,设立了生物信息学、智能信息系统、智能控制和机器人、媒体计算与机器视觉4个方向课程组,通过利用专业实验室的资源,将这些高级课程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跨专业限选课程,这正是对学科交叉性考虑的结果。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对智能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尽管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并且这扇门现在打开的还有限,如果实践证实这是必需和有效的,这扇门还将为学生更加敞开。

3.2课程计划

在以上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具体的课程计划如图2所示。

从该本科4年的课程教学计划来看,第一学年以学校通识课程为主,第二学年包括与信息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信息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第三、四学年以专业课程为主,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方向选择课程组里相应课程。整个课程的时间分布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通过最后的毕业设计反映学生对整个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在毕业设计阶段,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手,分为深造和就业两部分,每一个课程组都按照这两个类别设立了相应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定位,选择适当的课程。

3.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分为3个阶段展开:

1)实训、通识实践(编程实训、仿真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的小学期。

2)专业实训(软件技术基础实训、硬件技术基础实训)安排在第二学年的小学期。

3)综合实践(专业综合设计)安排在第三学年的小学期。

“小学期”的实施,可以把过去那些集中实践的内容放到“小学期”中进行。然而“小学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式,过去的集中实践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可能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下面将在教学改革部分阐述我们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4教学改革

1)多姿多彩的“小学期”。

“小学期”绝不应该是过去集中实践的改头换面,只是简单地将集中实践换个时间而已,应该走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轻松的路子。

(1)邀请在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知名人士来校讲座和交流,在学生中刮起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2)安排学生走进生产第一线,深入社会底层,真切体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素质,结合所学专业,积极思考人生定位。

(3)当然,集中实践的内容也不可少,如何让学生享受了假期又增长了知识是接下来将进行的第二个改革的目标。

2)活泼有趣的集中实践。

现行的集中实践环节是老师布置若干题目,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完成,学生普遍觉得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枯燥无味。可以通过以下3个途径,使得集中实践环节变得活泼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实验平台。配置可自由装配的设备,或者说基本的零器件,而非成型的仪器,便于学生动手动脑,自由设计。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

(2)实验内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门槛低、趣味性浓厚的公共实验课。对于一些有优势的学科竞赛,定期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培训,吸收有潜力的学生组队参赛。

(3)教学方式。改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减少教师设计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比重,使学生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思考并在教师指导下,从实验原理、系统设计、仪器选用、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等环节入手,自主开设实验。

5预期目标与效益

通过在2011年入学的新生中实施该计划,我们期待达到以下目标和效果。

1)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智能科学人文素养与数理能力,系统掌握信息与智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程序与软件设计方法、数字系统设计能力、多媒体信息与生物信息处理技术、机器感知与智能控制技能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技术管理专业人员。

2)充分结合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小学期”的作用,使得“小学期”制度能够真正使学生受益。

3)体现出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色,人才培养能够发挥出我院在生物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智能等领域上的优势。

6结语

在三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培养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专业特色缺乏、选修范围受限、学科交叉性忽视,并重新修订了该专业培养方案。在学校新实施的“小学期”制度下,通过汲取其他高校的经验教训,抓住“小学期”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改革思路。通过以上的探索,我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赵欢,廖波,朱雯.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49-52.

[3]李智勇,肖正,骆嘉伟,等.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5):91-94.

[4]魏秋月.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8-19.

[5]胡军,李伟生,王国胤,等.重庆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57-60.

investigationonteachingoftheSpecialtyofintelligenceScienceand

technologyunderSummerSchoolSystem

LiZhiyong,XiaoZheng,ZHaoHuan,LiRenfa

(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engineer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篇10

随着如今的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有关课程标准修订,总结来说就是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态度4项目标。所以也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地加强他们的授课设计的基本技巧,由此来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遵循学生进步的要求。经由以上的分析能够得知,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根据现实中的授课行为和授课的课程所取决的,因此,分析小学的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定要密切联系实践授课的工作做好研究讨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而且有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所在。因此,教师经常被要求每学期、章节、课时,都准备具体的授课的备课计划。单就此层面上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其课程授课的设计技巧、章节教学的设计手段和每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水平这三项基本要求。尽管这三个级别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不同,不过,不一样水平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经过研究授课的课程内容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设计授课的过程和内容,评价授课的结果与问题,调节授课的手段与内容的长期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能够让小学的数学教师足够积极地完成授课的设计活动所前期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全面的总结。

1.授课知识的方面

小学的数学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小学的数学授课知识,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工作前提。与此同时,还需要有小学的合理授课、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有关的知识。换句话说,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数学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还需要兼备日常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的知识。

2.一些技能方面的问题

技能主要指的就是教学的设计技能,可以根据对小学教学的分析,归纳一下小学的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包含有:分析的能力,总结的能力,设计评估和及时改变的技能。唯有完全把握这些基本的技能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授课之中,把教学理论应用在实践设计的环节,也唯有把握足够授课技能,以确保执行设计的过程中达到最初教学设计与策略的要求。

3.教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