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的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0:53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1

1创业能力的含义

1.1创业能力的内容介绍

简单来说,创业指的是通过对新的职业需求进行建设,亦或选择建立新的企业来满足就业需求,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既是创业者自身的智力表现,也是其实现管理活动与建设活动的基础。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创业者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责履行素质等。当然,在创业实践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对市场机会的认识与发现能力以及学生对组织队伍的建设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创业能力的内容分为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两个部分。

1.2创业能力的组成结构

1.2.1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与勤奋敬业意识。它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1)创业需要,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但仅有创业需要,不一定有创业行为,想入非非者大有人在,只有创业需要上升为创业动机时,创业行为才有可能发生。(2)创业动机,指推动创业者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创业动机是一种成就动机,是竭力追求获得最佳效果和优异成绩的动因。有了创业动机,才会有创业行为。(3)创业兴趣,指创业者对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情绪和态度的认识指向性。它能激活创业者的深厚情感和坚强意志,使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4)创业理想,指创业者对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未来奋斗目标有较为稳定、持续的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品质。创业理想属于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主要是一种职业理想和事业理想,而非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创业理想是创业意识的核心部分。

1.2.2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是创业者从事任何创业活动都离不开的能力。创业有七项核心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数据与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与表现

2.1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现在有一些高校将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作为大学生毕业指导课程的补充内容,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以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未能做到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创业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工商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肤浅且缺乏社会适应力。

2.2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课程的改革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创业项目较之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就其根本来说,尚未做到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学科专业的学习还不能成为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技能保障。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出共同发展的价值。

2.3创业管理培养体系开展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学生所接受的关于创业能力的教学课程较少,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这也造成了一定的教学矛盾。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活动的缺陷阻碍了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展,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创业平台。

2.4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切实可行的创业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才能让自己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但是在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专业认识水平较低,使得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理论知识显得愈加丰富,而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内容显得缺乏实际价值。当然,在教学实践内容中,教学形式与所采取的方式需要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模拟内容来落实到位,当这样的工作成为“纸上谈兵”,学生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肯定,其能力培养也就成了无稽之言。久而久之,学生的创业活动无论是其开展数量,还是开展成效都将难以有所突破。再者,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差距,总的来说,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还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自身创业能力得以做到全面提高。

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一方面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对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物流活动开展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将实践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将实践活动落实到位,让学生提高对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的认识水平。针对这样的发展模式,高校教育活动也就需要让教育活动本身的开展形式做到多样化,即专职与兼职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在“互联网+”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3.1将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结合起来

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身专业水平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创业先锋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让任课教师利用其优势,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分享与创业经验表达,促使学生激发创业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主体意识,取得更加优秀的教育成效。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应当做到:(1)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采用进修制度来激励教师可以加强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程度,使得其课程内容的开展实效性得以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为其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以供学习。(2)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知识的社会人士来校任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建立企业创业活动开展基地,促使创业交流活动得以做到高效开展,并且让企业本身能够成为这一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对创业课堂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让教师在这样的教学需求中,实现进一步发展。

3.2注重对创业机制的建立,实现自身特色能力的培养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特点,创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效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行业本身与市场需求的认识与了解。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对创业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将一系列项目落实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需要针对课程设置实践成果进行优化,加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使创业活动得以按照市场需求来明确到位。就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活动来看,这既是学生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更加必要性的研究措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就成为了可行之策。其次,通过对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增加对校外实践活动的选择,让其可以与校内学习资源相结合,注重于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当然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创业项目,比如,学生超市、商铺。借助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校的一定帮助,来实现初期建设,做到创业环境的真实性,让学生可以在创业活动中不断学习,丰富履历,达到提高自身创业水平这一目的。

3.3利用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环境

网络创业对于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开网店门槛低,节约了大量成本。电子商务平台还为创业者提供进货渠道、技术维护、物流管理等服务。另外,有担保的电子支付系统能给网店老板带来健康的资金流,这一点对小本经营者尤为重要。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相关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主动进行创新,让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开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当然,在高校教育活动中,也应加强与企业之间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业平台,这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得其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内容,适应工作环境。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对企业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其可以树立创业自信心,同时,将创业实践与公益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提高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以此来加强对市场的认识,使自己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认清需求所在,进而使学生成为创业先锋,发挥出其应有的榜样作用。

4结语

总的来说,注重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并对创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得以适应社会的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前进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地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企业家,做到对社会经济的高效利用。因此,在高校的职业教育改革活动中,高校应当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可以学有所用。同时,借助于对创业教育的落实,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促使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得以达到预期标准,让其成为学生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最终,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较为先进的创业意识,也能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作者:董晓雨王宁李维刚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程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2庞金波,杨辉,何铁林,等.基于aFp模式的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aFp项目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7)

3庞金波,吴婷婷.基于aFp卓越人才培养下的教学质量保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5(1)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2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3

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属于“软科学”联系实际时,只要通过教师提供案例或辅之以学生实习即可,不需要建立实验室。因此产生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实际知识往往需从头学起,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

2、教与学矛盾突出。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错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

一、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的必要性

1、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更强调其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它的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来源于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绩效更是展现并落实在现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数,提出改进措施,选择最优方案,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搬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方式调整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案例教学。实际上,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早已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早已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验及案例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

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具体措施

1、建设综合性实验网络平台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具有一个最基本的个性:它们都是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以网络为基础平台的。因此,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可靠的实验网络是整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的基础。我校商学院投资了200万元建立了商学院实验室,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有更多的管理实务类实验搬到网上进行。

2、突出重点实验,实行核心实验与扩展实验的层次结构

根据自己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与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重点投入抓好几个核心实验,如人力资源、工商管理、物流,再以核心实验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扩展。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在重点抓好核心实验的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核心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例如,我院围绕“电子商务应用”核心实验相应开发出“网络营销”、“外贸进出口流程”、“工商管理模拟”“eRp实战模拟”等项实验。

3、改进实验体系,每个环节各有侧重

在理论教学时,加大机前教学内容课时比例,这部分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要求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以学、练为主;在课程设计上,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以教师定题、定实验学科、分,在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对自学得来的知识,如果运用得当,更应该给予鼓励。

4、加快软件系统与课件的升级开发工作

目前各类管理理论、方法的发展、投入实际的运用速度和深度相较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实验用软件版本本身在不断升级,而且,目前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实际上使得实验模式也发生了改革,例如许多以前必须手工进行的实验(例如会计的手工业务)变得更高效、更直观、资源也节省了,又大大扩展了实验项目。作为学校培养出的专门人才,如果仍然沿用以前的实验理论和技能,往往走出校门时,其知识已经落后,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加快课件的升级换代速度,积极开发和应用网络化、模块化、个性化课件的开发与应用。课件的运用不仅在理论教学上,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而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等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化、模块化、网络化的新一代实验用课件,它们与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系统软件相得益彰,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启发式教学的新路。

5、改革实验开放和考核模式

实验开放的管理可以采取教师布置专题,讲解知识点的方式,定期答疑,规定一段时间(例如一个月内)交出结果。还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进程指导和实验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在任意时间里进行浏览对照,而以前的那种集中开放模式,不但在一定时期内加大实验室负担,造成实验设施的忙闲不均、资源的浪费,而且在时间压力下,学生容易产生一些互相写作、抄袭的现象。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在新的实验开放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就可着重了解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4

关键词: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1999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电大开放教育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要求,开放大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学员的学习需求。[1

一、电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1.不符合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专业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没有体现出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导致后面的专业教学也偏离了培养目标。2.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以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设置为例,开放教育只是笼统划分了专业,对学员的指导性不强,同时导致专业课程涉及面大,深度却不够,再加上自主选课的空间不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二)课程体系不合适1.模块设置不合理。基于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延展课的模块设置更多是从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出发的,模块中的课程多而不精,学员不能通过选择课程模块实现特定能力提高的需求。2.课程选择范围不大。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比例非常大,选修课基本也都是限选课,学员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即便就读的专业一样,自身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如果以这种近乎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的话,不仅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还会影响专业教学的效果。[2](三)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以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方向)专科的课程教学计划为例,专业必修课程7门,专业选修课程19门,涵盖了工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很多课程都是理论入门课程,比如说企业文化、电子商务概论、企业策划等等,内容空泛、偏重理论、缺乏实用性与操作性,对学员能力提高帮助不明显,并不适合在职成人的学习。另外还有一些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复,比如说管理学基础、企业运营发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实务这四门课程,主要内容差不多,都是概述性的,深度也不够,学员并不能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提高。[3]

二、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要求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大会上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4]这对我们构建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模型要针对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强调面向人人,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目的是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开放大学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主张通过建立严格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广大学员提供灵活方便的注册、学习、考试服务;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共同发展,主张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最终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5]在构建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时候我们应该立足于它的办学定位,坚持面向人人、宽进严出的原则,尽可能让各类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基础的教育对象都能够在专业课程体系模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模型在满足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兼顾相关的非学历教育课程,考虑如何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为学员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专业学习支持服务。(二)模型要符合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开放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构建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过程中应该从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出发,注重对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专业设置应该突出能力为本,将工作岗位与专业能力相结合进行具体的专业划分,为学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服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重视对学员能力的开发与实践,结合工作任务把综合专业能力分解细化为一系列单项能力,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及课程,所有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其次,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最大限度的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学员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三)模型要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开放大学的办学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开放大学除了有学历教育学员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学历教育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数是在职成人,工学矛盾突出,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很好的实践机会,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或学历。这其中学历教育学员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主要分布在18—30岁之间,学历不高但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学历,不断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非学历教育学员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能够顺利的从事某项工作;或者是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来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不管是何种学员最终都归结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模型时应该兼顾不同类型学员的学习特点与学习目的,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型构建

根据前面提到的三点要求,在借鉴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电大开放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现状,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出发,笔者初步构建了开放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一)学习层次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模型一共有五个学习层次,分别是证书层次、能力提高层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学位层次;其中有四个入口,分别是证书入口、能力提高入口、专科入口、本科入口;五种出口,分别是证书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专科出口、本科出口、学位出口;学员通过学习可以获取五种证书,分别是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培训证书、专科学历、本科学历、本科学位。(二)门槛要求证书层次、能力提高层次、专科层次都不设入学门槛,本科层次需要有开放大学或其他高等院校的专科学历才能入学(其中具有开放大学专科学历的学员在本科阶段可以免修开放大学入门课程),学位层次必须要有开放大学本科学历才能学习。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学习目的选择不同的入口进行学习,从对应的出口完成学业,并获取相应的证书。图1开放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型(三)专业细分该专业课程体系模型主要是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是涵盖内容多,应用非常广泛,注重对学员具体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实践运用。结合开放大学学员的特点,从具体工作岗位出发,可以将其细分为生产管理、个体经营、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创业发展、物资物流、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具体的专业方向(模型中没有详细列出)。这些细分专业既有相近的理论基础,也有各自侧重的能力方向。每个细分专业主要由若干个相关的能力课程模块或证书课程模块构成,再加上开放大学入门课程模块与毕业实践模块就构成了各个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四)课程模块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五类课程模块构成。一是开放大学入门课程模块,主要是让学员了解网上学习的要求,掌握网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是证书课程模块,主要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范围内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比如会计师、营销师、理财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模型中没有详细标明),学员选择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是结合具体工作任务需要的某一单项能力设定能力培训课程,比如说团队管理能力、品牌策划能力、领导能力、企业公关能力等等(模型中没有详细标明),学员选择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能力培训证书。四是毕业实践模块,主要是针对获取学历证书的学员设置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学员只有通过考核才有资格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五是学位课程模块,主要是针对获得本科学历证书后想继续取得学位证书的学员设置的课程,学员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学位证书。(五)课程分布与考核要求根据各个细分专业教学计划的不同,所有能力课程模块被分为了核心模块(必修)、辅助模块(限选)、边缘模块(任选)三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学习考核要求。不同专业所包含的能力课程模块各有侧重,同时也互有交叉(见表1)。学员在某一专业已经通过考核的课程模块只要符合其他专业的考核要求,也可以被其他专业所承认。表1细分专业中课程模块分布说明①每个能力课程模块由几门相关的专业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根据不同模块的要求被分为了核心课程(必修)、辅助课程(限选)两种类型。同一门专业课程有可能会存在于几个不同的能力课程模块中,但是考核要求可能不同(见表2)。学员在某一模块已经通过考核的专业课程只要符合这门课程在其他模块的考核要求,在学习其他模块时这门专业课程可以免修。表2能力课程模块中专业课程分布说明②(六)课程模块的组合学历教育学员入学时不需要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就可以直接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员首先必须对开放大学入门课程模块进行学习,然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与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证书课程模块或能力课程模块进行学习,最后学员将通过考核的各个课程模块组合起来,如果符合某个细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并通过了毕业实践模块的考核就能够获得该专业的学历证书。非学历教育学员在学习完开放大学入门课程模块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各种证书课程模块或者是能力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只要通过考核就能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是能力培训证书。当这些学员日后需要进行学历教育学习时,之前通过考核的这些课程模块可以免修,他们只需要按照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选择其他没有学习的课程模块就可以了。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特点

(一)以开放学习、终身学习为指导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及应用都是以开放学习、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对象开放化。该模型不但提供学历教育服务,而且还支持证书教育以及单项能力的培训,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无论学员是什么基础,出于何种学习目的,只要有专业学习的需求,就能够很方便的这个专业课程体系模型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二是学习过程终身化。该模型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进行了融合,对课程体系内的所有课程作模块化处理,化整为零,同时支持模块间的自由组合,方便学员进行长期的、连续或非连续的学习。同时模型支持对学习成果的互相转化与终身认定,从而鼓励学员终身参与学习,不断得到提高。(二)以社会需求、学员需求为导向首先,该专业体系是根据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特点进行构建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情况从工作岗位出发设置针对性强的细分专业,使其能够有效满足社会、行业及企业对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的为企业实际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模型以工商管理大类专业为基础,从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将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解成几个单项能力,然后将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组合设置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让学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习,以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以职业发展、能力提高为目的该专业课程体系模型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体现能力为本的特点和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先以大类专业为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再从工作岗位出发细分专业,使学员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在课程设计上将专业课程与工作能力紧密结合,不仅从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而且还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设置了证书课程模块,学员能够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四)以自主选择、灵活高效为特色该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持学员自主选择、开放学习,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第一,学员在入学时不需要确定自己的具体专业,直接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最后只要符合具体专业的毕业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学历证书。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掌握主动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调整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最终获得最合适的学历证书。第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只要符合教学计划要求,同一门专业课程可以适用于多个课程模块,同一个课程模块可以适用于多个相关专业,有效提高了学员在课程模块转换或专业转换时的学习效率。第三,该专业课程体系还引入了证书培训模块,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同一课程体系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学员通过一次学习考核就能够同时完成专业学习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五、相关的实践探索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作为电大转型开放大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两年试点开放大学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这也为模型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实证支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专业设置上更具针对性江苏开放大学坚持了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原则,提出了跟踪江苏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建立新型专业,适应江苏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改造传统专业,面向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技能型专业三个具体思路。[7]云南开放大学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地区发展实际增开了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烟草栽培技术等专业。这些改革都有效实现了地方开放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8](二)课程设置上关注实用性江苏开放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注重就业、注重实用、注重社会适应性”的指导思想,大力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将应用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由6:4向7:3发展;同时在课程教材设计上弱化了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加注重内容的先进新颖与技术的适用性。这些措施有效满足了开放大学学员个性化、实用性的学习需求。[9](三)学分修读上注重效率几个试点开放大学都成立了相应的“学分银行”,对学员的学习成果实行认证、登记制度,进一步建立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通过“学分银行”学员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同层次课程的学分互认,突破了学习时段与学习专业的限制,在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的同时也向学员灌输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0]

六、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要符合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体现开放大学的特色,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既能够体现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既要灵活高效,又要可操作性强。本文仅仅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初步设计与探讨,关于模型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细分专业如何设置、能力模块如何划分、专业课程如何选择、证书课程如何融合等等,希望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也希望能本文能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辛治杰单位:常德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3]国家开放大学教务处.国家开放大学2014级专业规则(专科)[Z].国家开放大学教务处,2014.

[4][5]《中国远程教育》编辑部.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2012,(8).

[6]冯晓英.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7]杨志坚.学习型社会的支点———国家开放大学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1,(7).

[8][9]马良生.建设江苏开放大学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

[10]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

[11]肖俊洪.课程、学分、资格、专业———英国开放大学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2).

[12]齐坤,张振虹,徐琤,陈庚.远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9).

[13]杨志坚.学习型社会的支点———国家开放大学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1,(7).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方法;课程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75-02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询意见稿中,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规划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前所未有。《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条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和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是教改的重要内容。因此探寻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高职教育应以实践运用能力为本位,以“能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想成为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岗位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这也正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问题必将会引起一线教学者的重视。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的资源匮乏,企校合作的松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必须在课程体系上下文章。

2构建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实训项目相配套,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高职学生在总体上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还不能完全适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之间差距太大,学生不能通过实训实践体验职业需求。二是在实训实践中存在仍然按照知识点作为训练学生的主要依据,缺乏综合性。三是实训要求仍然是作业性的,学生感受不到企业要求,没有压力,也缺少动力。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特点看,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企业相关作业操作技能、项目经验和综合职业素质三个方面,这些要求中项目经验在校内实训中不太容易通过实训取得,因为实训内容的作业特征过于明显。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按照工商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且缺乏项目导向,针对性不够强。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模块化、项目化”基础之上实行仿真与实景的“情景化”教学模式,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涉及。

无论是课程的“项目化”还是“模块化”都源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理工科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如何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改革现在大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改革成果。成果中大多把理工科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移植”,没有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身内在特点和规律。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

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上手快、适用面广的复合型技能型管理类专业人才,创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这是在新的人才需求市场形势下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经查阅,国内外此类研究较少涉及,文献中还没有相关报道。依托实际教学项目和本校特有专业资源,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构建“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的教研课题。

课程基于“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突破了以往只针对“项目化”“模块化”对课程进行改革的单一局面,同时针对课程改造往往注重理工类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设计的情况,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仿真设计模拟场景解决工商管理类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力求在校内校外课程互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解决大多数工商管理类课程只依托课堂案例进行实践内容拓展的被动局面。同时多门工商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相关性,同时突出实践上的该类课程的相关性,进而形成针对该类课程统一的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新模式,是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教学体系的作用

3.1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搞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教师必须更新理念,由“双师型”向“复合型”转变,以体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常规和手段的现代化为载体,构建内涵和结构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内容,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实行分层次性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达到“问题解决”与“提出问题”的辩证统一。

3.2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教育为劳动就业服务,学科教学为职业能力服务”的教学理念。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展不开的问题。把各专业所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技能项目模块,在不同学习情景下,教师进行分类归组,使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有一个确定的方向,避免同一专业多名教师的浪费现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3.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随之而来,必然会促进教学效率效果的提高。而采用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模式后,每一位教师相对固定于某一技能项目的教学,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压,形成“绝技”。而学生则可以在学习不同技能中,从不同教师身上博采众长,学到更多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越来越受到青睐。虽然经过教学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也取得些许进步,教学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在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一些实践教学问题。文章就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现状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的针对性比其他大学的同等专业要强一些。其中,工商管理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它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达到两方面的要求,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第一,学校不仅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范围,还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要能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对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学生学的也主要是专业技术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学生只有亲身参加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多属于理论知识,在课外缺少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基本都运用“嵌入式”的理论教学方法,直接将知识理论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实践,导致对理论知识根本不能熟练掌握。虽然教师在理论知识讲授中会附带讲一些实际案例,但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一)主要实行理论“嵌入式”的教育

这种“嵌入式”教育方式只存在短期的效应,只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短暂停留,也只在短期内会有作用,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长期发展却不会有多大的作用。由于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对于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刻,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

(二)开设课程太多,学生对专业定位模糊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会开设很多公开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方方面面的内容。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专业内容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例如管理学、营销学、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适应各行各业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课程的多样烦琐,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感到模糊,忽视自己的专业学习,还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三)考核制度不科学,还需完善

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卷面考核为主,通过卷面成绩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卷面设计多以理知识考核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忽视,为了应付考试而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也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

五、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一)加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嵌入式”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不能单单传授理论知识。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将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专业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熟练学习,再加上其他学科的辅助,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改进考核制度。对卷面设计要科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单独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平时多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针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职业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其未来岗位晋升的能力需求相融合。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分为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针对员工岗位晋升所需能力对学生进行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学生毕业时既拥有工商行政管理事务知识又具备实战经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策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63-02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合作办学,不花费国家财政经费,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独立学院发展较快,截至2011年7月,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20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如何做到有特色,做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满意与认可,成为现今开设此类专业的各个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1]。

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教学质量,而保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又是教学策略。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应该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时,应保证教学活动在正常秩序中运行;同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关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师角色定位

独立学院在本科三批次和专科二批次招生,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在高考中发挥平平或经历了挫折的考生。这些学生基本具有自尊心强、对初到大学新鲜度高、愿意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的特点。鉴于此,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与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重新鼓劲,让学生觉得自己不仅学得懂,而且可以学得好。独立学院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实现优秀教学的第一步。

传统的高校教学是“权威和管理型教学”[2]。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其地位是权威而不容动摇的。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在独立学院中的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其“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向“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过渡。独立学院的教师对学生,既要管,还要爱,更要引。“管”,即管理,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出勤、管理作业书写、管理学习态度。虽然是大学教师,在“管”这一点上,要把自己当成中学教师,事无巨细,尽量多管。这也是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毕竟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都还没要养成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管不行。“爱”,即爱护、喜爱,教师对学生喜爱、对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好意,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辅导员、心理师、朋友,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即引导、引路,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他们所学的专业上。有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以外的职业技能资格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大学期间自主创业感兴趣,还有的学生立志于毕业后继续在学业上有所深造,如此种种,都是很不错的表现,教师在课上、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深入交谈,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独立学院的教师要做到“管”、“爱”、“引”,必须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好比商家对顾客。相对于公办高等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更接近市场经济,因而必须更加关注服务对象。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的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曾经或正在母校担任教学工作,这就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到母校学生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区别,注意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及行为的变化,注意教学角色的转换。即使在心理上,也不能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因为这将会或多或少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新的角色定位要求独立学院教师具备“尊重”和“宽容”这两种重要品质。

二、教学方法选择

独立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以笔者所任职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谈谈工商管理课程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1.讲授型教学。讲授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两千多年前孔子“传道、授业、解惑”开始至今,讲授型教学一直被大家普遍采用。讲授型教学的优点是:讲述严谨、理论框架完整,是一种“正统”的教学方法。但容易带来枯燥、不宜理解等负面影响[3]。专业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后续学习的基础,对此类课程,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翔实地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当然,就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也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2.实践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涉及实践内容多,单纯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对于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可进行实践型教学。同时,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正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实践型教学可谓非常适合。实践型教学可以是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组织学生根据一个模拟场景给出投资方案;还可以是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如对《财务会计》进行企业微机模拟做账等等。通过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进而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独立学院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

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将讲授型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或“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正大力提倡此方式。实际上,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采取互动式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中,采取师生互动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4.任务型教学。对于知识点较多且纯理论又难于理解的专业课程,可采用此类教学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学生尝试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应用。《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知识点多且应用困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将教学任务具体分解为从一个知识点、一个目的、一个问题入手,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5]。

当然,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的划分。针对一门课程不同的章节和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在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之前,应对该课程进行一个总体设计。除了安排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以外,还要对教学中的细节进行设计,这是教学计划能否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

一门课程能否从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入正文的话题是不是吸引人的。因此,事先非常有必要对所引话题做一个设计。一般来说,不知道但又很想了解的内容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货币银行学》引入货币这个概念前,我们可以先介绍货币这个词语最初的意思:在春秋战国以前,“货币”其实是两种不同东西的总称。“货”字从“贝”,指的是珠贝;“币”字从“巾”,本义是帛,与“皮”连用,“皮币”就是毛皮和布帛。当时,诸侯向天子的进贡便有“币贡”和“货贡”之分。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就很有可能因此被调动起来,进而有利于后面内容的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比如,现有《货币银行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物交换,是属于古代的一种交换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引申到现代网络中的物物交换,同时选取发生在美国的一则新闻“大别针换别墅”作为佐证。这样,不仅能使所授知识点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以使学生在听课时具有一定的兴奋度;讲解时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模拟“开心词典”给出三种求助方式,学生受到比赛激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活跃学习氛围。

四、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独立学院的各类专业教师、尤其是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只有对教学策略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够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这也是众多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47-48.

[2]方泽强,刘星.大学教师角色本真――兼论高职院校教师角色的“破”与“立”[J].现代教育管理,2010,(3):88-91.

[3]韩龙淑.提高讲授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3-145.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8

“渐进式”双语教学存在于“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双语教学”指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很多时候也指在学生受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需要明确的是,“双语教学”中的“双语”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只是教学的媒介而并非学习的目标。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双语教学”即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课时则采用两种语言即汉语和英语交叉进行,作业、实验以及考试均采用外文(主要是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渐进式双语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沉浸型双语教学以及保持型双语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体系。沉浸型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只是在部分学科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的教学。建立于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先是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以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结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渗透、整合、思维”三个步骤,先为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逐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这个渐进式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并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第二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在应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其实质却成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无疑是喧宾夺主,偏离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双语教学缺乏应用性应用双语教学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为了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总是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教材中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不免单调。加之英语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一般篇幅较大,而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学时安排常常无法完全讲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双语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双语教学本来具有双重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积累用英语解决商业经营以及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却仍以讲授为主,即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则也是一些单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案例分析活动等这类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三、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受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信息产生与传递的网络化的巨大影响。作为应用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经济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尤其是涉外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等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着要求。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另外,如今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都在日益加深,为了培养出能够步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以应对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挑战,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可谓意义深远。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认识到这个大趋势,在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结合渐进式双语教学的特征,针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些不足,迫切需要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不妨按如下方式开展:

第一,根据目标调整教学模式的匹配。前面提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的现象,而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比如,在双语教学的初期可以采用渗透模式。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语化,将英语渐渐地渗透到日常的双语教学活动之中。在渗透中也可以经常地印发一些工商管理的英语资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更加感性、直接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到了双语教学的中期,适合采用整合模式,就是在双语教学中,即汉语和英语不分主次,互为主体。此时,可先将一些通俗易懂、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够强的知识用英语教学,还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问答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英语的运用和理解专业英语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渐进式双语教学的最高模式是将英语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主体语言,这是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后期最高的模式,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真正实施和最终归宿。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新目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的运行流程,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才能使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1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在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多的实训环境,从而促进教学实践成果的增强。

2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

2.1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流程,让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岗位有更多认知;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2.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果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则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需要,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运用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同时也可以利用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再将企业的运转模式引入到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对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2.3加强校企合作

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完全了解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方向,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为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素材和平台,而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挖掘和获取更多优秀人才,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才能保证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具有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组织参与其他院校的学习,或者聘请专家来校讲座,都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更先进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指导。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并且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本文论述可以看出,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需要从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敏,李英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9-06-08.

工商管理学的专业篇10

随着教学改革对高校素质培养的新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变化。本文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对会计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再结合教学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提供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会计课程;实践教学;eRp财务

管理类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与会计的交叉,兼具理论性和操作的实务性。而结合工商管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要求,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成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对该专业的必然要求。

1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工商管理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如企业管理人员除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以外,还必须兼具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会计作为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会计学又包括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不同章节知识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讲,很多都不会从事会计类专业工作,而正是这样的需求也限制了该专业会计课程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会计课程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不能吸引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质量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则可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会计凭证、报表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的印象,更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2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对会计知识的系统学习,可完整的了解会计流程,为今后的管理决策中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奠定基础,充分了解在会计信息当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重要,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从而通过构建长远的视野奠定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2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管理类会计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善,如增加多媒体教学,建立实训基地等,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轻理论、重课内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其主要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管理类会计课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当前,各个不同的院校在注重自身教学实践同时,缺乏对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安排,导致很难达到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会计教学稍显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方法单一,则会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不大,很难提升专业课程类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学生校外实训的效果比较差。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和企业或通过自建实训基地的方式给予会计课程实习的机会。但是,很多的校外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仅仅流于形式,或者仅完成任务,而不能真正的通过校外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校内实训或实验平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少进一步实践的机会。校内实验室平台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平台,在很大的程度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使得高校并未进行构建,或建设不全面,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

3提高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在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课程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考重点。针对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针对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最为关键的是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工商管理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而对会计课程的培养,不能简单的只局限在让学生成为会计信息的创造者,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会计信息,为自己所用。从这方面来讲,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培养必须侧重以下几点:

(1)侧重对常见的经济业务、基本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2)强调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追求各个不同会计核算的技巧、方法等细节。在教学中多以应用为主;(3)注重会计实务和会计原理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质,不会过多涉及会计细节的知识,而本着在未来的管理中采用实用主义为原则,这符合当前工商管理的实际,也符合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以职业为导向,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随着企业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属性来讲其范围通常都比较广,而如何找到企业与高校的平衡点成为工商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以职业作为其导向,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高校课堂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并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发展。针对上述的问题,教师则必须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教学,以实际的案例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加深对课程不同知识点的印象。另外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则是将建构主义与探究教学进行结合,以会计知识点作为载体,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完成对项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第三,加强对会计课程实训的操作。高校教育实验室的缺乏,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的资源,是对校内资源的有力的补充。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会计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的途径。而在企业中,加强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对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为未来企业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多方面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如税务事务所、记账企业,都是对学生实习锻炼渠道的延伸。

4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记账,而是通过对会计课程的系统了解,增强会计的实务操作,提高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也要充分该课堂增强对自身的要求,也为自身未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忠敏.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原和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进,崔智林.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