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3:13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本办法中封山禁牧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具备封山育林条件的林业用地,通过禁止放牧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管理措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集体和个体等不同权属的林业用地。封山禁牧以水源涵养林区、水土保持林区、防风固沙林区、生态景观区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确定为全封、半封、轮封。

第四条封山禁牧要遵循统筹规划、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依法管理与乡规民约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封山禁牧管理工作。

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封山禁牧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森林资源状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划定封山禁牧区,并组织实施。

乡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实施封山禁牧。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在封山禁牧区的主要路口、山口等地设立标牌、界桩及其他设施,注明封山禁牧区域和有关要求。

第八条在封山禁牧区内,属于国有的山林,由国有林场负责实施封山禁牧;属于集体或个人的山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封山禁牧。

第九条在封山禁牧区内,禁止毁坏林地、林木进行开垦、采石、采砂、挖土和以营利为目的的采搂枯枝落叶行为。未经批准,禁止进入林区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采集、收购树枝、树叶和珍贵树木种子等破坏植被行为。

在封山禁牧区内禁止砍柴、放牧、放蚕。禁止扒剥活树皮、挖掘活树根。

禁止移动或者毁坏标牌、界桩及其他封山禁牧设施。

第十条在封山禁牧区内不得核发采伐许可证。

第十一条现有蚕场应当实行集约化经营。对岩石、沙化严重的蚕场,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停蚕育林。

第十二条在封山禁牧区内勘察设计、修筑工程设施、开采矿藏,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征用、占用林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封山禁牧区应当按照规划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补植、培育管理。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做好封山禁牧区内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在封山禁牧区内,结合公益林管护有关规定,每个村民组或封山禁牧区面积小于1500亩的,应设一名兼职护林员;封山禁牧区面积为1500亩至3000亩的,应设一名专职护林员。

护林员要坚持巡护封山禁牧区,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护林组织,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乡级人民政府委任。

第十七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封山禁牧所需的管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与公益林管护费用统筹使用。

在封山禁牧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第四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家有关规定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封山禁牧区应当按照规划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补植、培育管理。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做好封山禁牧区内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在封山禁牧区内,结合公益林管护有关规定,每个村民组或封山禁牧区面积小于1500亩的,应设一名兼职护林员;封山禁牧区面积为1500亩至3000亩的,应设一名专职护林员。

护林员要坚持巡护封山禁牧区,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护林组织,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乡级人民政府委任。

第十七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封山禁牧所需的管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与公益林管护费用统筹使用。

在封山禁牧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第四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给予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第四十五条给予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盗窃封山禁牧设施的,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2

2020年封山禁牧工作实施方案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封山禁牧是保护生态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法。各村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封山禁牧的重要性,把封山禁牧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通过标语、广播,板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畜牧放养的危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提高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将封山禁牧工作落到实处,x政府成立xx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监督检查生态管护和禁牧工作。

长:x

副组长:x

员:xxx

xxx

xxx

xxx

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管护方案,落实上级各项禁牧管护安排部署,监督检查管护公司生态管护工作成效。办公室主任由xxx同志担任。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按照封山禁牧的要求,为了抓好贯彻落实,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x长和各村村主任分别为x村两级责任人。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x政府与各村签字了《xx禁牧工作目标责任状》,同时xx护林管护有限公司与x政府签字了《xx封山禁牧护林防火管护合同书》,层层分解了责任,强化了落实。同时按照《护林员的义务与职责》对护林员的工作也进行了督促检察,增强了他们护林巡查工作的力度和积极护林的责任心。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3

摘要阐述了祁连山保护区实施封山禁牧的意义,分析了封山禁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现有绿色成果。

关键词封山禁牧;意义;存在问题;对策;祁连山保护区

祁连山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265.3万hm2。一般海拔3000~5000m,主峰海拔5547m。主要保护对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原植被。区内有高等植物1044种,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是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以及零星的山杨和桦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叶锦鸡儿、吉拉柳等。林地面积约11.1万hm2,森林覆盖率较低,但是在整个干旱区域内,却显得异常重要和珍贵。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m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冰雪融化成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及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年径流量72.6亿m3,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水土流失严重,反过来又加剧生态环境退化。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已把生态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长期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依然沿袭漫山放牧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人为破坏,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法规,致使一些地方牛羊滥啃幼林幼苗,大面积原生植被严重毁损,森林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随着造林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养殖放牧规模的不断扩大,林牧矛盾也日益突出。封山禁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完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要求。在植被破毁严重的自然保护区,如何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现有绿色成果,对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尤为重要。

1保护区实施封山禁牧的意义

1.1有效遏制天然草原的退化沙化,促使草原植被较快恢复

发展经济,必须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频频断流,1998年夏季南北大洪水的严重威胁,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多次的沙尘暴肆虐,以及西部地区的大面积水荒,这些生态灾难,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损失难以估量,同时也给人们上了一堂堂生动典型的生态警示教育课。严酷的生态现实,迫使人们在奋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方针,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增长的观念,努力做到以良好的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颁布了一系列实施封山禁牧的政策规定,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也有明确规定,但生态保护治理速度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扭转。特别是植被建设上,实施面积大、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低的“一大三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也有投入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苗木栽植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是管护不力、随意放牧造成的。实践证明,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封山禁牧。因此,在21世纪之初,推行封山禁牧,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治理方略。

1.3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在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如果再不妥善解决林牧矛盾、畜草矛盾,任其自然生态继续恶化,那么与之紧密相连的就不仅是经济社会能否发展的问题,而是人类能否生存的问题。因此,在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的前提下,严格实施牲畜舍饲圈养,全力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生态自我修复,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正确抉择。

2保护区封山禁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低,观念转变慢。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对于世代以牧为生、习惯于放牧散养的牧民来说,对有草不能牧,有羊不能放,偏要耗费人力、财力舍饲养畜的做法一时难以接受。其认识层次一时还达不到保护生态、造福子孙这一高度,因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科学引导和利益驱动等措施逐步解决。二是资金缺乏,制约舍饲养畜。由于封山禁牧、舍饲喂养和结构调整同时起步,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缓慢,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小,大农产品价格低迷,牧业收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推行禁牧休牧政策短期内势必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三是科技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舍饲养殖技术服务滞后,舍饲养畜的专业技术亟待推广普及。因养殖户的舍饲养殖技术原因,养殖户之间的饲养效果很不平衡。主要是投入少、科技含量低、饲草料品种单一,营养成分不全等原因所致。饲草料加工利用滞后。周边农区秸秆加工利用率不高,造成极度浪费。大量生长的苜蓿草因费用高,严重制约了牲畜饲养量的规模扩张及养殖效益的体现。一方面舍饲无草可喂,一方面野外大量饲草难以利用。

3保护区封山禁牧的对策

封山禁牧是加快保护生态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具体措施,是保护生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效结合点,保护区各级领导一定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充分认识封山禁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对现在无力治理的荒山荒坡,彻底封山禁牧,以通过生态自我修复,恢复初级植被;对植被较好的放牧区实行限牧政策,按立地条件、草地生长情况、面积大小确定载畜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目前正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区域,则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和投入能力,采取封治同步、先治后封、先封后治等形式,通过个人封、集体封、单位封等多种途径,明晰产权,达到预期的目的[1-2]。

必须把农牧民利益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把建设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贯彻、落实好《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坚决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种草种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应拿出草原建设资金和陈化粮、储备粮,比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支持农牧民退牧还林还草,发展集约型养殖业。在治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退耕还林促使政府制定《村规民约》。然后在保护区的荒山大面积植树造林,造林承包任务落实给保护区周边群众,得利群众面要广,承包经费与成活率挂钩,分数年付清。经过数年的努力以点带面所营造的树木成林后,放牧问题将得到逐步遏制,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3]。

3.2加大宣传教育和协调力度,实行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

生态保护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一种有效措施,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但山区农民传统的“靠山吃山”的意识,一时难以改变,尤其是实行封山禁牧不能接受。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用实事说明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上帮扶,从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帮助他们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要深入重点村屯宣传封山禁牧的重要性,使封山禁牧这一工作真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主动与周边市、县、乡政府领导取得联系,争取周边市、县、乡政府对这一工作的支持、配合。生态保护主要依靠大自然自身的能力,但还需要辅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资金支撑。要制定封山禁牧的一系列规定、办法,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多方扶持发展舍饲养殖业。

3.3实施生态移民,加强保护和自然恢复

适当集中人口,封山绿化,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的发生。现阶段,在山区,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资源无节制地滥垦滥牧,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力资源闲置和浪费,农村生产力的2个核心要素未得到有效结合。封山禁牧使原本的劣势林草资源逐步变为优势林草资源,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为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此外,绝不能单纯地一封了之、一禁了之。而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补植,通过病虫害防治、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工辅助措施或手段,加速植被恢复,提高生态防护功能[4]。要建立封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度,严格把年利用量控制在年生长量范围之内,使封山禁牧成果在当地经济增长中发挥可持续利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治理成果。农牧民养畜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在封山禁牧初期,应把网围栏建设与护林员管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禁牧、休牧政策落实到位。

3.4搞好配套服务,通过生态建设发展绿色产业

实施封山禁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农、林、牧、水等多个领域,除做好生态建设技术服务外,还必须做好畜牧养殖、农牧业增产高效、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育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建立高素质的科技服务体系,以优质的全方位服务,推动封山禁牧大面积成功实施。

从今后的发展分析,产业化经营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生态建设是支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林、草、畜相结合,发展养殖业;林、草、药相结合,发展药材种植加工业;乔、灌、草相结合,种植速生丰产林,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4参考文献

[1]杨岱录,李华兰.多措并举巩固封山禁牧成果[j].甘肃林业,2010(1):46.

[2]张强.蒲县封山禁牧实践与思考[j].山西林业,2010(1):13-15.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4

一、禁牧范围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公益林地;

(二)未成林造林地、幼龄林地;

(三)全市范围内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基本草原。

二、禁牧期限

从2020年2月5日至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结束。

三、禁牧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村民委员会主管领导进一步增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认清当前疫情严峻形势,提高政治站位,确保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防控措施到位、全面排查到位、有效隔离到位,扎扎实实抓好防风险、护安全、战疫情、保稳定各项工作。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禁牧工作要制定监管制度,成立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措施落实到人,确保层层抓落实。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5

一、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和东与县相连,东南与市相靠,南与县相接,西南与省县搭界,西与、县接壤,西北与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戈壁、绿洲、沙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相间排列,平均海拔1500米。我市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燥多风。土地总面积1438.95万亩,其中总耕地面积161.61万亩。辖1县1区(县和区),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

(一)草原资源情况。我市草地资源丰富,现有天然草原555.3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92.7万亩,所辖县是全省12个半农半牧县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超载过牧、鼠虫危害等因素影响,全市8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生态“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草原禁牧情况。近年来,我市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加强草原禁牧封育工作,积极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开展牛羊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畜群周转出栏,减少草原放牧牲畜数量,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到年底,全市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39万亩,其中县120万亩,区19万亩,全部为工程禁牧。

(三)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载畜情况

据测算,我市天然草原年产鲜草量43.55万吨,理论载畜量29.57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5.978万个羊单位,超载6.408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21.7%。其中,县天然草原年产鲜草载畜量34.05万吨,理论载畜量25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0.95万个羊单位,超载5.95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24%;区天然草原年产鲜草量9.5万吨,理论载畜量4.57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5.028万个羊单位,超载0.458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10%。

(四)草原承包情况

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注重解决草原规范化承包的问题。截止目前,县完成承包的草场面积为232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总面积294.4万亩的78.8%。区完成了《天然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实施方案》的修订,草原确权登记及承包经营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五)人工种草情况

年,市人工种草面积22.29万亩,其中县17万亩,区5.29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13.69万亩(县11万亩,区2.69万亩),一年生饲草8.6万亩(县6万亩,区2.6万亩)。

(六)草原放牧户情况

我市现有农牧户61095户(纯牧户1.9883万户,全部在县)。其中,县48295户,区12800户。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953元,其中人均畜牧业纯收入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1%;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39元,其中畜牧业纯收入876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5.6%;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818元,其中畜牧业纯收入10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4.7%。

(七)牦牛山羊养殖情况。牦牛、山羊也是我市养殖的重要畜种,近年来,由于品种改良进展缓慢、饲养管理水平不高、草原退化等原因,牦牛、山羊品种退化比较严重,个体生产水平不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农牧民收入。到年底,全市牦牛存栏800头,其中,能繁母牦牛240头;山羊存栏9.32万只,其中能繁母山羊4.57万只。

(八)草原执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草原站(监理站)3个,有草原监理专(兼)职人员8人,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专职人员少、工作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和草畜平衡试点以及草原资源监测、退化草原治理、牧草品种选育、牧草良种生产、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鼠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草原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全面落实补奖政策,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畜、草的关系,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又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牧民收入增长,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重点工作,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牧民意愿,发挥牧民主体作用,明确牧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切实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落实补奖政策的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注重区域间的合理公平,根据县区草原的面积、经济和生态功能等情况,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封顶保底的标准由县(区)政府根据各自实际提出意见,经市政府研究确定,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实施。

——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减轻草原放牧压力,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扩大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全市天然草原总面积555.39万亩,可利用面积492.7万亩,其中县294.4万亩,区198.3万亩。按照省上要求,将全市492.7万亩的可利用草原纳入我市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范围。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

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全市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的天然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年我市禁牧草原面积139万亩,其中,县120万亩,区19万亩。县、区要按照《市落实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核定的禁牧面积为基础,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确定禁牧区域,核定禁牧面积,并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户,明确禁牧要求,层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并按照《市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禁牧制度落实,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

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对全市139万亩的禁牧草原,用中央财政下达的禁牧补助资金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5年为一个禁牧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省上把全省禁牧区域分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部荒漠区三大区域,我市被列入西部荒漠区,补助标准为2.20元/亩(对县退牧还草工程仍处在补助期内禁牧的120万亩和休牧的120万亩草原,分别按照6元/亩、1.5元/亩的标准补助)。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二)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1.划定草畜平衡区域

将全市禁牧区域以外的353.7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划定为草畜平衡区,其中县174.4万亩,区179.3万亩。

2.测定草畜平衡区载畜及超载情况

根据全市草畜平衡区草原产草量、牧草利用率和再生率,测定出我市草畜平衡区的理论载畜量为29.57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35.978万个羊单位,牲畜超载6.408万个羊单位,平均超载率为21.7%。

3.落实草畜平衡减畜计划

根据草畜平衡区牲畜超载数量,充分考虑全市牲畜品种改良、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出栏周转、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支撑因素,计划在三年内完成6.408万个羊单位超载牲畜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年减畜2.5632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其中县减畜2.38万个羊单位,区减畜0.1832万个羊单位;2012年减畜2.5632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其中县减畜2.38万个羊单位,区减畜0.1832万个羊单位;2013年减畜1.2816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20%,其中县减畜1.19万个羊单位,区减畜0.0916万个羊单位。

县、区要按照《市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具体的减畜任务及数量分解落实到乡、村、户,按照《市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减少放牧牲畜、牧草恢复生长和草畜平衡的要求,层层签订草畜平衡及减畜责任书,落实减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

4.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按照省上确定的西部荒漠区1元/亩的补助标准,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对实施草畜平衡的牧户进行奖励。对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认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年度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年度草畜平衡的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

1.确定人工种草面积

年,我市人工种草面积22.29万亩(县17万亩,区5.29万亩)。其中:县多年生牧草11万亩,一年生牧草面积6万亩;区多年生牧草2.69万亩,一年生牧草面积2.6万亩。

2.合理兑现和使用牧草良种补贴资金

按照《市落实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给农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县、区要将多年生优质牧草面积确认落实到乡、村、户,依据实际种草面积,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同时,要积极申报省上的牧草良种补贴资金项目,有计划、分区域、有重点地更新现有留床牧草,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扩大优良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和防灾保畜基地,增强牧草补充供给能力。项目具体由省上管理、市级审核、县区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另行编制报批。

(四)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1.确定牧户数量

我市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的草原承包牧户为1.9883万户,全部在县。

2.兑付牧户补贴

在做好牧户确认登记、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按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将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四、年工作进度

年月—年月:宣传补奖政策,组建工作机构,开展前期调研,核定基本数据,编制市、县区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工作规程。

年月—年月: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规范草原经营承包,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核发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在核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的基础上,划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

年月—年月:全面检查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通过核查登记、上册公示,向牧户兑付补奖资金。

年月—年月:完成资料汇总建档与数字化管理,对全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县区落实补奖机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申请省上对我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

五、保障措施和组织管理

(一)保障措施

1.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加快基本草原划定。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按照对牧区草场要全面承包到户、分户经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草场面积较大的要分户承包经营、面积较小的要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进草原规范承包工作。规范和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并向草原承包户发放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定制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由县(区)政府按省上编制的样本印制、签章后颁发。抓紧开展全市性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在摸清从县到乡、村各级草原现实分布情况、界限、类型、利用条件、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县(区)为基本单位,将重要放牧地、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等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草原面积基本稳定、用途始终不变。

2.加强草原监测监理,强化草原技术支撑。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和建设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定点适时地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科学评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形成县级有草原监理机构专职行使草原监管职责,乡镇有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负责草原工作,村级有干部负责、村级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在半农半牧区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退化草原治理、划区轮牧模式等研究工作,推广草原鼠虫害防控、草原补播改良、优良牧草丰产栽培等先进技术,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撑。

3.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落实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同时,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确定专人,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切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种草面积、草原载畜能力、牲畜饲养数量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实现电子化管理,为落实补奖政策打好基础。

4.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加大补奖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车、培训班、现场会等宣传媒介和有效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补奖政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对补奖政策落实的部署安排上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落实补奖政策的良好环境。

(二)组织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是落实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分别成立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方案审批、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重大问题研究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财政、农牧、国土、民政、环保、统计、审计、监察、林业、公安和金融等部门和单位的相关领导组成,按照职能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工作。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农牧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补奖政策落实的日常工作。三是县(区)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草原承包界线、边界纠纷等问题,加强政策落实中各项工作措施的风险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工作平稳到位。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6

***林业局

关于报送《2020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

市政府:

现将我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随文报来,请审阅。

*********

2020年12月**日

抄报:。

***林业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是收官“十三五”,布局“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市大面积推进国土绿化的关键之年。我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立足“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大地景观”五大阵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神木建设黄河“几”字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一、2020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国土绿化进展顺利。今年,***下达我市林草任务17万亩。我市落实资金6亿多元,实施了**林场建设、**工程、**工程、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公园景观绿化等重点项目。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7.3万亩,绿化里程114公里,栽植各类苗木品种30余种,共计1100万株。此外,完成红枣低产园改造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7万亩;完成灌木平茬21.6万亩。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其中:

1、**林场建设新造林7.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实施4万亩,退耕还林实施4万亩,栽植各类树种391万株。

2、杏花滩至后坡山体绿化项目栽植各类苗木共79400株,建设防火通道15公里。

3、**工程新造林面积5万亩,灌木平茬8万亩,国有林地提升修复5.5万亩,栽植各类树种315.2万株,防火通道9.5公里。

4、**道路绿化工程绿化30公里,栽植各类树种4.5万株。交通骨干道路(**段)绿化工程新造林面积6300亩,栽植各类树种34.65万株。

6、****工程新造林面积1419.7亩。

7、**生态公园项目377亩。

8、人工草地建设项目1.6万亩,其中高产优质牧草0.6万亩;普通牧草1万亩。尔林兔万亩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人工种草2500亩。

9、生态休闲示范点绿化景观提升项目新造林41亩。栽植各类树种12607株。

10、臭柏自然资源保护区造林工程栽植二年生营养袋臭柏5000亩,115万株。

11、**坡体绿化工程新造林3758亩,栽植各类树种18.6861万株。

12、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沙)育林2万亩,暖棚2.975万㎡,青储窖0.3万m3

13、义务植树项目镇办义务植树125万株,城区机关义务植树3.7万株。

14、火烧迹地补植造林工程新造林3480亩,栽植各类树种16.5939万株。

15、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10000亩,其中万镇镇6000亩、马镇镇1000亩、贺家川镇2000亩、沙峁镇1000亩,已经实施降高塑形、松土除草、施肥等技术措施。

16、森林抚育完成6.7万亩;灌木平茬完成21.6万亩。

(二)资源管护不断加强。一是严格林地林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定额,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共上报使用林地207宗1029.1078公顷,批复临时使用林地75宗252.7317公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32份,采伐蓄积1457.5立方米。二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办理涉林违法案件54起,其中,林业行政行政案33起;刑事案件17起;治安案件4起。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我局坚持对种苗繁育基地、各类造林绿化工程、各类企业调运加工的木材及涉木制品进行长期监测检验。主要完成了中心测报点监测预报工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除治工作、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青松抢救即松材线虫病预防项目、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工作、林业专项执法行动等。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四是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严格落实《***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对道路沿线以及**林场等重点林区加强督查,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全年共查获放牧行为200起,发现偷牧羊子18587只。五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重点部位巡查力度,严密排除各类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严格野外火源管控,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应急处置,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六是加强野生动物、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宣传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联合森林派出所及各国有林地管理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检测防疫等工作。全年完成救助受伤野生动物34起,调查野生动物事件7起。对我市林麝人工养殖基地进行摸底调查共计219只,其中***紫珠麝业合作社存栏19只;***长青林麝养殖协会存栏150只;***赛洲养种有限公司存栏50只。检查养殖基地基本设施、疫源疫病监测情况、日常巡查等。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林业科普馆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布展进入前期开工准备阶段);**游步道全部完工,木栈道进入前期开工准备阶段,防火通道工程路基已完工。重点林区防火设施建设项目共计47.659公里全部完成,其中訾大庄5.626公里、石拉沟3.308公里、马场梁至卧虎寨12.327公里、乌讨害至长胜采当5.998公里、各丑沟3.116公里、锦大路至青草界6.192公里、尔林兔6.653公里、石板太4.349公里。大柳塔林场、水磨河林场、公草湾林场、新民林场、尔林兔林场、臭柏管理站苗圃场区及办公楼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20年全市共培育各类苗木9412亩,总产苗4735万株(新育1805亩,产苗量1088万株;留床7607亩,产苗量3647万株),其中国营场圃育苗面积810亩,总产苗量368万株(新育165亩,产苗量198万株;留床645亩,产苗量170万株);其它组织、个体育苗8602亩,总产苗量4367万株(新育1640亩,产苗量890万株;留床6962亩,产苗量3477万株)。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计调入、调出各类苗木1000余万株。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严格落实《***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林木种苗调运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加强林业工程用苗调运管理,积极处置消化市境内积压苗木。继续加强经济林建设。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9677万亩,严格落实降高塑型、整地、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防裂果等技术措施,同时委托监理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继续推进杏梅试验示范项目建设,逐步配套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开展海红果栽植试验项目,试验栽植海红果800亩。

(五)林业改革全面推进。一是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创新国有林场管理机制,保护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以及水、路、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完成灌木平茬21.6万亩,完成林木抚育6.7万株。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实施森林保险180万亩,红枣保险1万亩,严格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兑现政策。三是继续推进**林场试点建设。实施人工造林7.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万亩),栽植大扁杏、枸杞、海红果、核桃、红梅杏、李广杏、李子树等12个经济林品种;配套实施通村道路绿化64公里,新修生产道路72.5公里。在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区域林业产业,不断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六)生态脱贫扎实推进。我局统筹安排生态保护扶贫工程、林业项目扶贫工程、生态产业扶贫工程、林业科技扶贫工程四项工作任务,确保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获得感。一是生态保护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发放1-11月份劳务报酬31.92万元,完成护林员培训2次,倾斜安排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护,促进生态就业增收脱贫。二是林业项目扶贫工程,平茬沙柳1万亩,截止目前,已兑付工程款100万元,全额完成年度资金计划任务。三是生态产业扶贫工程,吸纳贫困人口42人进行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管护,截至目前,发放管护员1-11月份劳务报酬25.86万元,完成管护员培训2次。四是林业科技扶贫工程,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1万亩,完成兑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25.86万亩,共计发放补偿基金1982.295万元。此外,组织林业系统55名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帮扶贫困户脱贫工作,各帮扶责任人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帮扶工作。

(七)生态文化不断繁荣。建设生态文明,文化不可缺位。我局大力建设和弘扬林业生态文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我们深入组织开展市级领导义务植树、“互联网+义务植树植树”、镇街义务植树等活动,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积极宣传森林防火、封山禁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宣传,神木电视台共播放187次防火宣传;微信公众平台宣传约20篇防火内容并伴朋友圈广告锁定人数80万人次;自东西**沿杨城等重点路断悬挂防火横幅50余条、宣传牌20余块;人流量较大区域利用电子屏,发放倡议书、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共计发放宣传纸杯3.2万个、手提袋1.2万个,免费发放祭奠鲜花30000株。全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发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号)4000余份,并在各镇街醒目位置张贴标语,发放6.5万个宣传纸杯、3000条宣传毛巾。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局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检视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做到令行禁止。坚持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实施办法,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开展违规收送礼金、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党员干部违规入股、高息放贷、违规借贷、不良贷款问题等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反“四风”的高压态势,在林业系统努力形成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根据当前黑恶势力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摸排林业生产领域涉黑涉恶情况。结合我市林业工作实际,确定了“重点项目建设期间每半月上报摸排线索,局属单位每月上报摸排线索,重大线索及时上报”的线索摸排机制。根据目前摸底排查结果,未发现涉黑涉恶线索。同时全面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系统450余人注册并推广使用信用榆林app。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梳理更新林业行政许可涉及企业的办理事项,列出了办理事项清单。面向企业积极开展送《条例》活动,并进行现场解读,发放解读材料,办事指南及流程图。在林业窗口配备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注重服务态度,强化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推进信息共享、减少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见面的环节。

此外,一如既往狠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文化体育等工作。

二、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以建设“美丽神木”为目标,引进国际交流合作,突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严格管护林草资源,发展壮大林草产业,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神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2016年至2020年,***下达我市林草任务共计62.5万亩,我市累计投资资金约20亿元,完成**林场、**等工程,超额完成营造林面积共计73.15万亩。“十三五”是我市林业发展史上投入建设资金最多、完成造林面积最大,林业建设成果最为辉煌的五年。截止目前全市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3%。

***被陕西省林业局评为“省级森林城市”;***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被陕西省绿化委员会评为“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被***委、市政府评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被***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被***林业和草原局评为“2018年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国土绿化任务艰巨。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多年来造林由近及远,后续造林立地条件差、成本高。另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造林地块落实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2、森林质量亟待提升。我市森林资源北多南少、分布不均;以灌木为主的防护林退化,林分质量不高,乔木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

3、资源管护压力增大。群众林草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等破坏林草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

4、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红枣林业产品竞争力弱,群众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红枣质量普遍较差,发展面临窘境;特色经济林效益仍然没有显现,产业建设任重道远。

5、干部队伍储备不足。林业科技人才稀缺,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干部断档,编制总量有限,为新进干部带来困难。

四、“十四五”重点工作谋划

(一)“十四五”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立足“五大阵地”和“六条战线”,围绕“一城四区”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资源管理,继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发展活力,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神木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我市“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完成造林和种草面积15万亩,力争到2025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5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活立木蓄积量达172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我市在“十四五”期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火灾致人死亡事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做好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完善湿地建设。

(三)“十四五”重点任务

1、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围绕“一城四区”空间布局,扎实推进**林场建设(含退耕还林)、**、两山森林生态公园建设、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陕西生态造林项目、绿色廊道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美丽乡村绿化、低效防护林、经济林改造提升、黄土丘陵区飞播造林、经济林果基地建设、林草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

2、持续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一是深入推行“林长制”,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构建“县、乡、村、组”四级林长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各方联动协作机制,划定林长责任区域,形成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全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格局。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建立公益林、天然保护修复措施方案,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效率。二是严格规范采伐、林地审批管理,按照“十四五”采伐限额规范采伐,严格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三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维护林区稳定秩序

3、创新国有林场资源增长新方式。一是加快国有林场实施场外造林。通过采取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项目。二是探索国有林场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国有林场阔叶树种造林和珍贵阔叶树种培育,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造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4、防范森林草原灾害发生。一是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多种宣传途径及播放公益节目等形式,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确保森林草原防火常识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严格野外用火管控。要严格执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落实重点生态区域管控责任,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图火灾,保护全市森林草原资源。二是实施森林病虫害检疫测报全覆盖。确保全是监测覆盖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木材及其制品调运检疫率、复检率均达100%。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一是继续推进红枣产业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优质发展。继续加强红枣试验示范等项目,力争解决红枣产业发展瓶颈,带动红枣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引导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打造中药材种植为示范,带动全市发展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林麝产业。综合我市气候条件等因素,加快引进和发展林麝养殖产业,优化养殖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带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2021年工作安排

1、认真抓好造林绿化工作。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神木生态造林项目一期、**林场、**等重点工程,全年计划完成造林15万亩。

2、抓好其他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实施**、重点林区防火设施、森林火灾与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救治基础设施、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林场改造提升工程等建设工程。

3、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工作。全面加强林政执法、林地审核审批、林木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等工作。尤其是强化封山禁牧、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对道路沿线、重点林区等加强督查,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严防死守预防火灾,严肃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依法依规严惩火灾肇事者。此外,认真开展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云平台建设。

4、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继续落实精准安排林业项目建设、精准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精准选聘贫困人口护林员三大措施,抓好林业项目建设、生态效益补偿兑现,生态护林员续聘、工资发放、考核培训以及资料档案完善等工作。全面加强派出的驻村工作队管理。

5、认真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抓好干部队伍管理。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7

中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题,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级”之称。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是的音译,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拉萨市以北160公里处。当雄县是整个羌塘草原的缩影。“宁中”系藏语译音,意为“心脏平坝”,当雄县辖乡,距离当雄县县城20公里,南距拉萨140公里,地处念青唐古拉主峰脚下,318国道边,草场资源丰富,平均海拔4000以上,属纯牧区,辖巴灵、麦灵、堆萨、曲才4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以牧为主,牧养山羊、绵羊、牧牛、黄牛、马。2014年底全乡总户数1711户,牧户1701户,总人口1145人,牧民人数9561人;总收入212321181.8元,人均收入为11744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7265691.8元,第二产业收入113000元,第三产业94942490元;存栏牲畜总数95514头,其中牦牛50633头,绵羊24642头,山羊19887头,黄牛396头,马352头。草场面积193.8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76.5785万亩,禁牧32.4235万亩,草畜平衡面积为144.2648万亩。

二、宁中乡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现状及成就

宁中乡在全乡范围内实施退牧换草,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禁则禁,宜轮则轮,休牧与轮牧相结合;以保护封育、改良恢复为主,实行保护和建设相结合;以国家投入带动地方、个人投入,坚持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相结合;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充分发挥农牧民的积极性;坚持综合治理,实行退牧还草与产业开发、牧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前提,以实行补助奖励为手段,以生态改善和牧民增收为目标,在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实施禁牧、草畜平衡、草场承包,鼠虫治理,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在经济增收上成立合作社,发放小额贷款,切实提高牧民增收能力,全面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一)禁牧补助

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场退化严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对禁牧区按实际面积核算补助。1、禁牧区域,宁中乡全乡4个村委实施禁牧面积32.4235万亩(禁牧面积具体为:堆灵村11.8580万亩、巴灵村8.0379万亩、曲才村4.7851万亩、麦灵村7.5625万亩),各村已落实到具体地块,并承包到户和联户,设立了禁牧标识。每年继续在上述区域实施禁牧,禁牧时限持续到2015年。2、补助标准:每年每亩补助6元。3、工作要求,在禁牧期间,严禁在禁牧区域进行放牧。各牧户及监督管护人员要加强对禁牧草地的监管,若经发现或举报查实违反规定在禁牧草场放牧的,视情况取消禁牧补助。4、补助发放,按每户所承包的禁牧面积直补到户,一年一补。没有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不能享受禁牧补助。

(二)草畜平衡奖励

草畜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草原承包经营者或使用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人工种草、农副产品等)获取的可利用饲草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护动态平衡,确保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草畜平衡面积,草畜平衡面积是扣除禁牧面积,各村委会实施草畜平衡面积已落实到具体地块,并承包到户或联户,宁中乡需实施草畜平衡面积为144.2648万亩(堆灵村30.0035万亩、萨孜村259854万亩、巴灵村30.9532万亩、麦灵村36.9516万亩、曲才村204323万亩),2、牲畜则算标准,以绵羊为计数单位,将所有牲畜折算成绵羊,再计算草畜平衡标准(a、成畜:1匹马、骡=6个绵羊单位,1头牛=5个绵羊单位,1头驴=3个绵羊单位,1只山羊=0.8个绵羊单位。1只绵羊=1个绵羊单位;b、当年新生仔畜:成畜折合绵羊单位×0.5)。3、草畜平衡载畜量,从2011年开始,全乡总体要求通过3年减畜实现草序平衡,3年减畜任务比例为3:4:3。2013年是落实减畜任务的最后1年,年末各村委会总体上都实现草畜平衡,但对单个组、户来讲,仍有草畜不平衡。全乡除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人工种草地及农副产品草畜载畜量为169515.3个绵羊单位(堆灵村39536个绵羊单位、萨孜村27800个绵羊单位、巴灵村34524个绵羊单位、麦灵村44765个绵羊单位、曲才村22890个绵羊单位),其中可利用草原156705.3个绵羊单位、人工种草地及农副产品12810个绵羊单位。宁中乡已将草畜平衡载量指标落实到牧户和草场。4、奖励,每年对牲畜存栏未超载的牧户以每年每亩1.5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三)牧草良种补贴

宁中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0.48万亩,按照10年/亩补贴标准,通过现金方式直补到户或购买牧草种子发放到户的方式进行补贴。

(四)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2013年底宁中乡1624户牧户实施生产资料综合补助,补贴标准为500元/户.年,直补到户。此项补贴牧户可利用于购买油料、液化气、生物质燃料、饲草料等用于生产资料购置、电费支出、降低生产生活的相关费用。由于宁中乡没有金融网点,则直接发放现金。对政策未涵盖的272户由县政府出资支付。

(五)其他配套措施

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草原鼠虫害治理、建畜棚,牲畜改良、牧民技能培训和草原监督管护工作,宁中乡共建十几处草原监测点,用放药和建立食物链的方法治理鼠害,每年组织群众放两次药,在草鼠多的地方建鹰架。按统一标准建畜棚340个,政府补助60%,牧户掏30%。2013年购买优良品种牦牛10头,以巴灵村作为试点。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三、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制度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质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1、建立机制,加强管理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工作要求高、参与部门多、协调任务重、责任重大、事关长远。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政策落实到实处。(1)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各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工作负总责。各村领导小组须抽调得力人员,积极配合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要求,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村领导小组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议和意见,要及时上报乡草场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2)建立责任追究制。县人民政府与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各村委会与牧户要逐级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明确责任、权利与义务,调动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对发生强行放牧等违法责任书规定的牧户,不予享受禁牧补助;对不执行草畜平衡规定的牧户,不予享受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对未完成年度减畜任务,年末牲畜存栏数量与上年相比没有减少的超载村。该村不享受绩效考核资金。对不认真入户清点牲畜或对入户清点牲畜数据进行了修改等弄虚作假的村,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427号)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

(1)建立草原监督管户制度。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制订的《西藏自治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原监督员管理办法》规定,高度重视草原监理和管护队伍建设,充分保障监管经费,依法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护网络,设立村级天然草原监督员,对禁牧草原进行监管、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核查,确保草原“禁的住”、牲畜“减得下”。要发挥牧户作为草原经营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对天然草原监督管护的主导作用。要在草原牧区纯牧户中选聘村级天然草原监督员。对监督到位、工作尽责、确保监督区域内禁牧、草畜平衡相关考核措施到位的监督员,视情年末从限定最高补贴金额后的结余补助奖励资金中兑现监督奖励资金,每人不超过5400元。村草原监督员在村委会统一组织下组成草管组,负责对面积草场和草畜平衡进行监督和管护。(2)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乡政府将严格按照自治区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的统筹使用。对资金严格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资金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管理安全有效。(3)建立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根据自治区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综合考评管理办法》,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位”,根据综合考评结果,每年安排一定的奖励资金,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地想给与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认识落实不到位,进一步加大宣传,加强落实,草原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没能真真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各项政策的意义和初衷,各自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目的。在实施一项政策前先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正确认识此项政策的最初意义,更好的宣传与群众,使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在原有的宣传力度上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每年进行一次宣传;其次,宣传方式多样化,容灵活化。宣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口头和文字两种,直接宣讲,交流学习等方式,内容可以用讲故事,歌曲,影视漫画等使其灵活,也易被群众接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济收入较低,增收渠道狭窄,进一步拓展渠道,增加收入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造林灭荒

实现基本绿化,消灭荒山的号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并号召三年绿化屯留,实现“灭荒”任务,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我县的荒山面积目前仍然有20余万亩,是什么原因导致年年造林,荒山不减呢?针对这一问题作为务林人,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便使我县的荒山早日披上绿装,实现基本绿化。

一、造林速度与成效

屯留县地处上党盆地西缘,全县国土面积178.8万亩,林业用地70.5万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目前仍有20.6万亩,据查阅资料1990年我县荒山面积为36.8万亩。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各县都要实现灭荒任务。在当时造林国家投入非常少,一亩地只有几元钱,基本上靠群众投工进行造林,即“群众造林”,为了实现“灭荒”任务,全县一年要上报完成荒山都在10万亩以上。可以说当时的绿化速度是惊人的,但是由于属于群众造林,首先是造林质量没有保证;其次是无人管护,造林结束后,没有做好禁牧工作;三是加之干旱影响,最终绿化的30余万亩荒山,存活成林的不足10万亩。

二、我县造林回顾

总结回顾建国以来,我县荒山绿化之路,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86年,这一阶段以国营林场造林为主,集体造林为补充,当时造林立地条件好,成活成林率高,目前的成林面积以这一阶段为主。

第二阶段:1986—1998年,这一阶段以群众造林为主,造林面积大,成活率低,保存面积少。

第三阶段:1998—2008年这一阶段以国家省级工程为主,造林面积不大,但是成活率一般也能保存在60—80%,成活率一般能达到50—60%。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进入专业绿化公司实施造林阶段,由于机制好,绿化经验丰富,科技含量高,因此这一阶段的绿化成效是建国以来成效最好的,一般成林率能达到80%左右。

三、加快“灭荒”的主要措施

通过几十年艰辛努力,我县的林地面积已达40余万亩,但是仍有20万亩没有绿化,以目前调查结果看,在20万亩荒山中石质山比例高达80—90%,土质山比例非常少,也就是说造林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尽快实现灭荒任务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单位造林绿化投入:目前国家造林投入亩均仅400元,省级造林单位成本只有300元,而实际要完成一亩荒山绿化需要投入1500元左右,可以说投资成本低是目前造林成效差的主要原因。

2、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进行造林:过去只强调群众造林,但是目前群众造林一是行不通,二是成效差,现阶段只有充分的发动社会各界富裕起来的有识之士,民营企业家和涉煤企业等都投入到绿化事业中来,让他们来出钱,让他们来办善事,灭荒才能够尽快实现。

3、在施工方式上要全部采用绿化专业队进行造林,他们有资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绿化专业公司进行造林成活率却能达到95%以上。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9

局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2011年一年来。以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为重点,认真践行社会公开承诺,现将践诺述职情况报告如下: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注重科技兴林,一大力度推进林业重点工程。生态效益突显。

以空前的投入和力度,今年县委县政府把林业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打造以“一城两线三园四点”为亮点的十五项林业重点工程,总任务生态建设4.61万亩。一城”即县城绿化。主要由园林局负责实施。两道”即207国道和319省道绿化。绿化里程42公里,栽植8公分杨树38万株。三园”指芸山、祝融、帝君三个城郊森林公园。抚育管护3500亩。四点”指和顺交界处鹿鸣景点,平王、寒王交叉口景点,县城西出口七里店景点,榆社交界处管头景点。规划面积838亩,栽植各类树木7.6万株。同时,完成环城绿化2751亩,沿线公路目及荒山改造415亩,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0.25万亩,太行山绿化工程0.7万亩,扩大内需项目造林1.3万亩,经济林工程1万亩,碳汇造林0.14万亩。以上工程已按规划设计全面完成任务,实现了造林绿化理念大转变,标准大提升,质量大突破,

坚持造管并重,二高标准发展干果经济林。经济效益显着

高标准完成年度栽植任务。二是加强技术培训。聘请等核桃管理专家教授在桐峪、拐儿等乡镇核桃主产区开展了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三是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实行“院县联合”发挥职院技术优势,一是新建核桃园1万亩。提升我县核桃产业水平。四是积极开展核桃腐烂病防治。面对春季核桃大面积发生的腐烂病,迅速与上级林业部门联系,请专家进行会诊,并调回充足的药剂供农户使用。拐儿、麻田组织了专门的培训,印发千余份宣传资料,并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解决燃眉之急,以减轻农户损失。五是核桃产量效益稳步提高。今年核桃产量达到6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80余元。

有序推进,三严格程序。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林改的任务是完成90%村的主体改革任务。目前,根据《县2010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总体安排。全县130个村已完成外业勘界工作,104个自然村已完成确权认证,完成75%预计年底,可以完成主体改革的90%

推进禁牧,四加大力度。确实保障林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巩固去年封山禁牧工作的成效,按照县委林业工作会精神。3月份中下旬大约20天的时间内集中开展了一次禁牧大行动。一是禁牧大队坚持做好难缠户、钉子户的思想工作,耐心宣传禁牧政策。给养羊户下发入户通知书,督查卡,共发放资料约千余份。二是县主要领导多次召集各乡镇负责人专门召开禁牧工作会议。禁牧大队每天到各乡镇巡逻和督查。三是县电视台每日对各乡镇的禁牧情况进行通报并进行排名。四是对养羊户采取交押金的方式要求其限期出售羊群。目前全县已基本实现全面封禁。

落实“六个加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五严防死守。

重点监控,坚持“六个加强”确保森林防火特险期的平稳过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和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巡山护林员包山头和地块的四包”责任体系。二是加强重点防范。对重点地段、重点人群、重点林区进行重点盯防。专人负责。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县直机关单位抽调280名工作人员驻村防火。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各村相互联动,协同作战。四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县防火应急分队强化训练,严阵以待,全力备战。各乡镇也以村为单位组建专门的应急队伍。提高了应急分队人员待遇,由原来的每月800元增至1000元。五是加强培训。结合我县铺开的几大重点工程项目,召集高速、电厂等工程相关负责人进行森林防火培训,并与各施工队签署了森林防火责任书。六是加强应急保障。配齐备足扑火器材、物资,为各乡镇配备专门森林防火车、备足灭火弹等,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森林火灾零报告制。

推动工作公开透明二、强化监督。

精简办事程序,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并设立了监督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3次,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听证对话会在县召开,进一步促进了局政风行风建设;向社会各界人士印发了县林业局民主评议征求意见卡》100余份,根据反馈的信息,制定了整改措施;认真抓好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对局各项重大事情和财务开支一律在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1个月,从而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抓好林业窗口建设,精简办事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林农。工作中,局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重点工程任务公开、投资标准公开、投资政策公开;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将林业各项收费标准公开;通过下发文件将年度木材采伐指标公开、各项林业技术服务目标任务公开、核桃产业开发任务补助标准公开,做到七公开。

为林业生产保驾护航三、强化执法。

提高林政执法人员素质。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林业法律、法规,一方面。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另严明工作纪律,规定工作日一律不准喝酒,不准参加与执法有关的宴请和收受礼金。完善了林政执法人员首办负责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一年来,共查处林政案件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000余元,使滥砍乱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篇10

一、充分肯定工程取得的巨大成效,进一步树立持之以恒搞好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信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在2000年紧急启动的,经过8年的努力,使山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坚持治山、治水、治沙,让林草植被长起来;坚持封山、育林、育草,让山川绿起来;坚持禁牧、舍饲、圈养,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起来;坚持发展后续产业,让地方经济强起来;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工程治理区的广大群众富起来。截止到目前,国家已累计安排资金306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资金141亿元,财政补助资金165亿元(包括财政部即将下达的27亿元)。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及营造林6984万亩,草地治理12288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8563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61582人。此外,舍饲暖棚、饲料机械、水源工程、节水灌溉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京津地区的沙尘天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据国家林业局监测,今年春季北京共遭受5次沙尘天气侵袭,少于近7年同期均值的5.7次,而且强度有所减弱。据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水利部多家监测表明,工程区已由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转变。

二是林草植被显著增加。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整个工程治理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比2001年平均提高了12个百分点。据国家林业局2008年春季监测数据表明,植被长势指数2008年的监测结果是0.249,比去年同期的0.226又有所提高。据全国畜牧总站有关监测显示,工程区草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沙化草地扩张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工程建设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坚持三个效益的统一。据统计,工程区退耕农户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600多元。整个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90元提高到去年的4074元。这个增长速度,大体上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差不多。说明我们整个工程治理的方针、路子、措施是对头的。

四是后续产业蓬勃发展。整个工程治理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牧业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游牧放牧到舍饲圈养的转变,从毁林开荒到植树种草的转变,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的转变。如果加上农村经济,还有一个转变,就是从单一的农牧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变。这在生态建设工程中是十分了不起的。同时,整个工程区后续产业的发展令人鼓舞,如沙产业、草产业、林果产业、绿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这些适合当地特点的,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有效开发资源的后续产业正在陆续地发展。

二、工作成效和主要特点

一是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天津市大力推广应用营养盆造林技术,2007年推广量占当年任务的50%以上,通过在盆内添加保水剂、草炭等多种营养成分,从整体上提高了苗木的抗逆性和抗旱能力。河北省张家口市新建种子包衣处理加工厂一座,对飞播用种进行薄膜包衣、丸粒化处理;承德市针对鼠兔危害加剧的实际,采取在苗木上涂抹驱避剂的方法,驱赶鼠兔。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着重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实行科技承包责任制,从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抽调2400名科技人员实行造林种草和养殖业项目承包,促进科技人员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北京市在工程设计、管理方面大量应用先进科技,建立了资源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是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入。山西省坚持按流域实施规模化治理战略,构筑防风固沙立体生态屏障,同时,还通过把生态移民与草地治理、舍饲养殖紧密结合的模式,水利配套工程与林草工程建设相配套并兼顾农业用水的模式,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天津市蓟县在工程建设中做到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种草集中安排,生物、工程、农艺措施综合运用,各部门联合落实工程建设任务,联合制定工程管理办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三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一定要依法治理、依规治理,没有规矩是不行的。去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也都下发了这方面的通知,通过制度建设做好细化落实工作,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山西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内蒙古包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实施围封禁牧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河北省继续严格执行《河北省封山育林条例》、《河北省政府关于家畜禁止放牧实施圈养的暂行规定》。同时,针对部分地方出现破坏工程建设成果的现象,河北省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林草资源保护的通知》,制定了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了在工程区开工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

四是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的责任从省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工作小区,从工作小区到每户农民进一步落实。河北省区分地类的不同,积极探索“先包后治”和“先治后包”多种承包形式,目前已将近3000万亩禁牧草场全部承包到户,其他工程承包落实率达到85%。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在小型水源建设、饲草料机具购置上探索推动“产权一步到位、建管一体”的机制,有效地激活了建设主体,确保了成效。去年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国家林业局代表国务院与内蒙古、山西等13个重点沙区省份签订了防沙治沙责任书。工程区按照国家的要求,进一步从落实领导责任制方面下功夫,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使各级政府做到任务目标具体、责任分工明确。

五是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执行县自查、省复查、国家核查的三级检查制度,实地核实面积,仔细核查成活率,确保检查数据真实可靠。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提升了风沙源工程的质量。国家林业局出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人工造林特大灾害损失面积核定办法》,率先在我国营造林建设史上提出“灾害报损制度”,使工程区林业建设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尊重自然规律。相关省(区、市)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出台了工程区人工造林特大灾害损失面积核定工作细则,弥补了工程建设无法根据自然灾害的情况进行调整的不足。

六是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结合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继续深入挖掘各地的特色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工程在大规模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工程的投资进度滞后于规划;各项工程治理措施匹配度不够;工程治理的措施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工程建设和管护还不够严格等。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第一,尽最大努力加大中央投入,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今年安排的工程建设投资是14亿元,往后几年要加大力度,力争到2012年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第二,关于今后几年省部联席会议安排问题。考虑到工程建设的阶段性和各方面运作已比较规范,建议从明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省部联席会,2010年在山西朔州再开一次现场会,2012年在北京召开工程建设的总结大会。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要在总结大会上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第三,要脚踏实地推进工程建设,做好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加强管理,进一步做好建后管护工作,按照“谁治理、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将成果管护责任落实到乡镇、村、个人。继续推行禁垦、禁牧、禁樵制度,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第四,要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巩固好生态建设成果。截止到目前,国家已累计安排京津风沙源区退耕还林任务342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4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780万亩。目前,国务院已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着重是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初步测算中央财政还要再拿出2000多亿元,其中一半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包括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还有一半要继续发到退耕农民手里,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初步估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总计可以拿到300多亿元的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资金和90多亿元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按照发展改革、财政、林业等有关部门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切实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把林木所有权、林地经营权落实到农户,让农户对植树造林以后的成果更加有责任心,是建立整个生态保护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的制度。希望工程区五省(区、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北方率先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山林的管护任务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