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3:40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1

论文关键词: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流程

 

0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房是指包含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车站内的通风空调、给排水、FaS(防灾报警系统)、BaS(环境监控系统)、低压供电、高压供电、通信和信号等设施设备在内的房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房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分为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使用、设备维修等七个阶段,涉及到设备房的设计方、建设方、供货方、安装方和运营方等五方单位,传统的设备房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涉及的五方基本上缺乏完备的设备信息交流与沟通,各方按照自己的标准完成任务后便移交给另一方,属于典型的“缝接式”管理流程。

由于设备房内设备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运营流程,相关设备管理的诸多重要信息需要在设备房建设与使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予以持续关注,但由于设计方没有明确的设备房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建设规范要求;建设方没有明确的设备房设备维护管理需求要求;供货方没有明确的设备房设备维护管理标准要求;安装方没有明确的设备维护管理安装可视化与定置化要求;导致运营方在设备房设备使用与维护过程中,发现前述阶段工作完成的设备房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与自己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时,由于设备房工程已建设完成,难以回溯前述各方责任,只能由运营方独立开展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工作,必然会造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不规范的设备房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环境,也可能给设备运营维护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也潜伏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

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以“一切标识设计全效服务于设备管理维护”为根本出发点流程,以改善与提高设备房内所有关键设备的预防维修内容与服务质量为载体,在参照现有设备房标识语言的基础上,睿智联合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制作、安装及维护等多家单位,着力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房设备维护现场的可持续管理核心期刊目录。

1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与设计

1.1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核心理念

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核心理念为:“标识构筑效率空间,沟通铸就完美品质”。

“标识构筑效率空间”的含义为:

⑴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设备维护状态管理,重视设备运行与维修状态的监控与管理,提升设备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

⑵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生产现场,重视设备房可视化管理和定置管理,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⑶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设备全寿命周期过程的综合监控,重视设备房统一特征的集中表现,提升设备房整体形象和服务效率。

“沟通铸就完美品质”的含义为:

⑴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基本需求流程,重视维护、管理人员与设备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维护、管理人员的精神品质;

⑵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规律,重视设备的“六源”管理,提升设备自身技术品质;

⑶设备标识系统立足于设备房设计、建设、运营与使用、维护的全过程的内在需求,重视各个环节设备与相关责任人的和谐共处,提升整个沟通流程的和谐品质。

1.2设备房标识系统功能规划及组成

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规划依据标识承担的主体功能,可以划分为六类子系统,分别是功能参数与规范类子系统、公共信息与提示类子系统、线路流程与定置类子系统、检修作业与指导类子系统、设备管理与标牌类子系统和维修文化与宣传类子系统,功能层对应的设备管理主体如图1所示。

功能参数与规范类子系统将重点反映设备房内各设备的重要功能参数、各项管理规范与着装规范等;检修作业与指导类子系统将重点反映设备房内各设备点巡检作业要求、检修管理要求和设备检维修过程中的需要重点可视化的技术操作规范等相关技术资料等;线路流程与定置类子系统将重点反映设备房内划线标准、区域定置标准、物品定置标准与设备房定置图等;设备管理与标牌类子系统中设备状态可视化、设备信息可视化和关键(K)类设备标牌等需求;公共信息与提示类子系统将重点反映设备房内安全提示信息、一般提示信息、环保与节能信息等;维修文化与宣传类子系统将重点反映设备房设备维修理念、现场管理、安全文化、标识系统(6a+)宣传画及看板等。

参考文献:

[1]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培训文本--概述与规划[R],2008.

[2]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二号线设备用房标识系统总体设计框架[R],2008.

[3]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二号线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与初步设计方案[R],200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配网标准化管理;SG-eRp;pmS;有机整体;闭环管理;智能电网

1实现配电网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1建立配网标准化管理体系

配电网标准化管理体系由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标准化体系平台组成,涵盖规划、技术、建设、生产四个方面。

管理规范包括《配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标准》、《配电网生产管理规范》、《带电作业管理规定》、《生产管理信息pmS配电管理规定》、《配电网工程设计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生产管理系统配电单线图及设备台账维护规范》、《配电网设施运行标识管理规范》7项规范,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

技术标准包括直供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指导性意见》、《配电网技术原则》、《配电网设备选型原则》、《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配电网设备技术规范书》、《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用电设施建设标准》、《配电网设施标识规范体系》、《电力电缆运行规程》、《电力电缆线路管沟运行规程》、《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操作导则》10项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技术准则。

标准化体系平台由规划管理系统、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组成。标准化体系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通过该平台,可实现配电网工程从评估与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监督、eRp物资采购、里程碑节点监控到生产运行维护管理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1.2配电网规划管理系统

规划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完成规划编制。其功能包括规划基础数据导入、现状电网分析、负荷预测、变电站选址定容、网架规划、通道规划和规划经济评价。如图3所示。

1.3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将配电网工程图纸管理、造价管理建立起了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设计图纸管理、造价管理的规范化,使配电网工程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备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职能。如图4所示。

1.4工程管理系统

工程管理系统根据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提供的项目库进行项目审核,确定项目的通过、保留、不通过、退回四种状态,最终确定各公司资金总量。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具体管理环节如图5、图6所示。

1.5标准化设计主要内容

标准化设计将配电网工程划分成若干模块,对每个模块规范期使用原则,规范设备选型配置,形成《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贯彻实施配电网技术标准和技术原则。参照国网公司设备图元标准制定了模块图标规范;同时图标规范与pmS图标兼容,使工程方案图在回传给pmS时保证图形不变。设备图元配置范例如图7所示。

图7设备图元配置范例

2配电网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效果

2.1实现了配电网标准化、闭环管理

全面应用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国网公司套装管理软件相结合,实现了电网规划、设计、计划和建设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通过该标准化管理平台实现电网工程概算编制管理的标准化、统一编制标准,减少人为因素;实现工程资金使用考核的实时性、合理性、实现业务数据高度共享,通过灵活的授权机制,达到分层次、分业务管理信息;实现网络传递本系统业务数据的快速化、安全化,从而形成电网工程的闭环、一体化管理。如图8所示。

对于规划项目,具体建设、改造方案则应用标准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标准化设计,贯彻技术标准,统一设备选型规范、主接线、架设方式,统一造价编制执行规范,合理分配工程建设资金,提高了工程资金计划和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度,简化运行维护和规模采购的工作量,为设备集中采购奠定基础。

通过标准化设计生成了工程造价和标准化物料采购清单,为eRp中物资采购需求计划的申报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难度。标准化设计的图纸为pmS设备台帐的维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减少了设备台帐和电网单线图维护量。

2.2配电网标准化管理平台带来成效

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使配电网工程方案图管理、造价编制管理更为规范化,统一了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统一了设备规范。

加强了配电网工程资金的批复的准确度,做到计划有据可依。

合理分配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工程质量,规范了技术标准,实现了管理见效益。

降低了人工劳动,从原来的一个工程设计需要几天,降低到数小时。

对不合理的配电网设计实现了自动控制,保证了标准化设计的贯彻,杜绝了配电网设计的随意性。

3结束语

(1)通过建立配网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配网工程规划、设计可参照执行的标准。(2)建立软件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电力公司内部网络资源实现配网标准化管理体系信息的具体落实,同时实现配网工程的评估、规划、设计、造价、审核、审批下达的流程化管理。(3)标准化管理体系纳入了智能电网建设标准、使得智能电网建设标准化的执行得到了具体落实。(4)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满足配电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管理的要求。(5)标准化管理体系主要适用于配电网工程。

参考文献

[1]配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标准.

[2]配电网生产管理规范.

[3]带电作业管理规定.

[4]生产管理信息pmS配电管理规定.

[5]配电网工程设计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6]生产管理系统配电单线图及设备台账维护规范.

[7]配电网设施运行标识管理规范.

[8]配电网规划指导性意见.

[9]配电网技术原则.

[10]配电网设备选型原则.

[11]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

[12]配电网设备技术规范书.

[13]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用电设施建设标准.

[14]配电网设施标识规范体系.

[15]电力电缆运行规程.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3

所导向标识系统研究现状。国内文化场所的导向设计的类型主要以剧院、美术馆、学校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导向标识设计。该导向设计由知名设计公司“靳与刘”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完成。靳与刘先将场馆科学地分为了几个部分,并给了每个场馆独有的楼号,有效地将观众分流导引,同时将这些指示明确的门号(“o”歌剧院operahouse,“t”戏剧场theatre,“C”音乐厅concerthall)设计到门票中去,将导引的起点与终点有效地连成一线。我国的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还处于研究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对于标识的建设上流于表面文章而疏于实质内涵,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对于标识导向系统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正在进一步完善。

2郑州航空港区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郑州航空港区东临国际机场,北距郑州市区20公里,是围绕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发建设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航空港区作为郑州新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一,也是河南省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基于郑州航空港区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研究是打造郑州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系统构架。核心区域导向层级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对导向系统进行层级结构划分,在流量大的地区提供清晰的空间线索,能够实现较好的空间引导功能。(2)规范性和统一性。规范性是指导向标识所使用的符号、文字、语言等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以及国际惯用的符号;统一性是指在整个航空港区域内,其导向标识的设计风格应保持一致,形成一个较稳定的体系。对公共环境区域内的符号、文字、语言建立规范化管理,坚决杜绝错别字以及中式英语的现象。(3)专业性。我国城市公共环境导向系统设计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美学知识以及人文关怀,忽略了标识的体量、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缺乏对工艺、材料和技术的了解,缺少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征等。标识系设计统应该体现出环境的文化,让任何一个进入环境的人能读懂这样一种文化,同时它又应该是清晰、易识别、美观的。

3对郑州航空港区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建议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分布式;信息安全;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48-03

aninformationSecurityprogramforaDistributedenterprise

GUoYong,CHenRong-sheng,ZHanGui-bao,ZenGZhong-cheng,LUteng-zu,LiZhuang-xiang

(FujianXindongnetworktechnologyCo.,Ltd.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specificconditionsofthedistributedenterprise,informationsecurityarchitectureinaccordancewiththerelevantstandards,adistributedenterpriseinformationsecurityplanningprinciplesandobjectives.andbasedontheprinciplesandobjectivesofthemeeting,accordingtotheorganization,managementandtechnicalaspectsofthreespecificdesignspecificationswiththeprinciple.Finally,basedontheobjectiveofplanningservices,acategoryofinformationdistributedenterpriseinformationsecurityservices,planninganddesignexamples.

Keywords:distributed;informationsecurity;planning;program

1引言

据来自eweek的消息,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报告称,很对企业目前仍缺乏完整的信息安全规划和规范。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缓慢增长,但由于推动力以外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商业业务的压力为主,因此他们对安全技术和服务的选择和使用仍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对于机构构成方式为分布式的企业而言,因为信息安全需求和部署相对更加复杂,投入更多,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就更加缺乏。

本文根据这类分布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该类企业实际的信息安全规划方案。

2总体规划原则和目标

2.1总体规划原则

对于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要遵守如下原则:适度集中,控制风险;突出重点,分级保护;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岗;资源优化,注重效益。

这个原则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分布式企业的实际机构构成情况、人员素质情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来制定的。

2.2总体规划目标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方法可以不同、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是需要围绕组织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进行全面的考虑。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上,下面将分别对组织规划、管理规划和技术规划分别进行阐述。信息安全规划依托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目标应该与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应该比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更具体明确、更贴近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一切论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和部署。

3信息安全组织规划

3.1组织规划目标

组织建设是信息安全建设的基本保证,信息安全组织的目标是:

1)完善和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达到国际国内标准的要求;

2)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过硬本领的信息安全队伍。对内可以保障企业内部网安全,对外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安全服务;

3)建设一个“信息安全运维中心(SoC)”,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发展及信息安全组织运转的支撑系统,能够对外提供安全服务平台。

3.2组织规划实施

对于组织规划这个方面,是属于一个企业信息安全规划的上层建筑,需要用一种由上而下的方法来实现,其主要是在具体人事机制、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上做工作。对于分布式企业而言,需要主导部门从上层着手,建章立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大基础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4信息安全管理规划

4.1管理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管理规划的目标是,完善和形成“七套信息安全软措施”,具体包括:一套等级划分指标,一套信息安全策略,一套信息安全制度,一套信息安全流程规范,一套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一套信息安全风险监管机制,一套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七套信息安全软措施”关系如图1所示。

4.2信息安全管理设计

基于对管理目标的分析,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以风险管理为主,集中安全控制。管理要素由管理对象、安全威胁、脆弱性、风险、保护措施组成。

4.2.1信息安全等级划分指标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

4.2.2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安全策略是关于保护对象说明、保护必要性描述、保护责任人、保护对策以及意外处理方法的总和。

4.2.3信息安全制度

信息安全制度是指为信息资产的安全而制定的行为约束规则。

4.2.4信息安全规范

信息安全规范是关于信息安全工作应达到的要求,在信息安全规范方面,根据调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安全管理规范主要针对人员、团队、制度和资源管理提供参照性准则;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主要针对安全设计、施工、维护和操作提供技术性指导建议。

4.2.5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信息安全流程是指工作中应遵循的信息安全程序,其目的是减少安全隐患,降低风险。

4.2.6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

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是指针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态度而给出的评价依据,其目的是增强信息安全责任意识,提高信息安全工作质量。

4.2.7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信息安全监管机制是指有关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的措施总和。其主要目的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2.8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其主要目的加强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企业信息安全能力。

5信息安全技术规划

5.1技术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技术规划目标简言之是:给业务运营提供信息安全环境,为企业转型提供契机,构建信息安全服务支撑系统。具体目标如下:

1)打造信息安全基础环境,调整和优化it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专网,设置两个中心(信息安全运维中心、灾备中心);

2)建立一体化信息安全平台,综合集成安全决策调度、安全巡检、认证授权、安全防护、安全监控、安全审计、应急响应、安全服务、安全测试、安全培训等功能,实现的集中安全管理控制,快速安全事件响应,高可信的安全防护,拓展企业业务,开辟信息安全服务新领域。

5.2信息安全运维中心(SoC)

SoC是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SoC承载用于监控第一生产网的安全专网核心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安全中心技术人员的办公场所,提供“7×24”小时连续不断的安全应用服务,提供实时监控、远程入侵发现、事件响应、安全更新与升级等业务,SoC要求具有充分保障自身的安全措施。除了SoC的组织建设、基础工程外,SoC的技术性工作还要做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基础建设,主要内容是SoC的选址、布局、布线、系统集成,实现SoC自身的防火、防潮、防电、防尘、安全监控功能;

2)软件基础建设,包括SSS系统、机房监控子系统、功能小组及中心组划分。

图1信息安全软措施关系

图2信息安全总体框架

图3资产、组织、管理和安全措施的关系

5.3信息安全综合测试环境

随着分布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日也加深,需要部署到大量it产品和应用系统,为了保障安全,必须对这些it系统和产品做入网前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基于此,综合测试环境建设的内容包括:安全测试网络;测试系统设备;安全测试工具;安全测试分析系统;安全测试知识库。

其中,安全测试网络要求能够模拟企业网络真实的带宽;测试系统设备能够提供典型的网络服务流量模拟、典型的应用系统流量模拟;安全测试工具覆盖防范类、检测类、评估类、应急恢复类、管理类等,并提供使用说明、漏洞扫描、应用安全分析;安全测试分析系统能够提供统计分析、图表展现功能;安全知识库包含以下内容:漏洞知识库,补丁信息库,安全标准知识库,威胁场景视频库,攻击特征知识库,信息安全解决案例库,安全产品知识库,安全概念和术语知识库。

5.4安全平台建设规划

参照国际上pDRR模型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规范,建议信息安全总体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

主要目的,以资产为核心,通过安全组织实现资产保护,以安全管理来约束组织的行为,以技术手段辅助安全管理。其中,资产、组织、管理、安全措施的关系如图3所示,核心为资产,围绕资产是组织,组织是管理,最外层是安全措施。

在平台中集成十个安全机制,它们分别是:信息安全集中管理;信息安全巡检;信息安全认证授权;信息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测试;信息安全审核;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安全服务。

6信息安全服务业务规划

6.1服务业务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服务业务规划目标简言之是:以信息安全服务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引领信息安全市场,为企业转型创造时机。具体目标如下:

1)推出面向客户安全(检查、教育、配置)产品;2)推出面向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咨询产品;3)推出面向家庭安全上网产品;4)推出面向企业安全运维产品;5)推出面向企业灾害恢复产品。

6.2服务业务规划设计

服务业务规划主要针对具体业务而言,在此列举信息类分布式企业业务作为示例:

1)信息安全咨询类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规划设计;信息安全产品顾问。

2)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类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提供信息安全操作环境;提供信息安全知识教育;提供信息安全运维教育。

3)家庭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推出“家庭绿色上网”安全服务;家庭上网防病毒服务;家庭上网机器安全检查服务;家庭上网机数据备份服务。

4)企业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企业安全上网控制服务;企业安全专网服务;安全信息通告;企业运维服务。

5)容灾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面向政府数据灾备服务;面向政府信息系统灾备服务;面向企业数据灾备服务;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灾备服务。

7结束语

通过结合分布式企业的具体实际,按照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相关标准,提出了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原则和目标。并依据次原则与目标,按照组织、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与设计规范原则。最后,依据服务规划目标,提出了信息类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服务规划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1]周晓梅.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3:62~64,57.

[2]HaroldF.tipton,mickiKrause.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Handbook[m].Fifthedition.US:auerbachpublications,2004.

[3]魏永红,李天智,张志.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探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3,(1):25~28.

[4]张庆华.信息网络动态安全体系模型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0:5~7.

[5]iSo/ieC15408,13335,15004,14598,信息技术安全评估的系列标准[S].

[6]BS7799-1,7799-2,iSo/ieC17799,信息安全管理系列标准[S].

[7]BS7799-2,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Systems-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foruse[S].

[8]李玮.运营商it系统网络架构的安全域划分[J].通信世界,2005,30:41~41,45~45.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5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kV环网,并以500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kV和110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在80年代末期,随着人员的退休和长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电网高速发展时期由工程师们获得的大量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专门知识逐渐被人遗忘,这引起了加拿大电力部门的关注,魁北克水电公司将专家系统技术看成是表达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类专家头脑中的专门经验和知识的潜在方法。他们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领域里,专门知识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增长缓慢的时期。这些专门知识来自于各门学科,在多层次的电力系统设计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选择决策,如发电类型、发电厂位置、输电类型(交流/直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数量型号和补偿设备的数量型号的选择必须根据一些准则仔细权衡,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稳态性能、费用和环境状况的准则等。基于此,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专家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输电网络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1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网规划需要确定的决策是大量的,而这些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只能将其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子问题间的迭代进行协调。按照问题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负荷预测,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分析。

4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abstract:Cityplanningisthecradleinarchitecturaldesign.inmanyaspects,bu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differenceofcityplanningandarchitecturaldesignhasbecomemoreevidentandexpand.thebuildingdesignandcitydesigncombined,soastocreateabeautiful,harmonious,pleasantcitylivingenvironment.

Keywords:Cityplanning,architectural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设计目标的不确定性

一般的建筑设计总是由委托者提出设计任务即设计目标,建筑设计者所做的就是利用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和提供各种达到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并根据各种事实条件和价值偏好体系去评价和选择方案。可以说建筑设计技能实质上就是问题求解“找方案”的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答案搜索”的技能。

然而城市规划往往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提不出具体的“任务书”。建筑设计的委托者一般说来就是该建筑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开发承包者,而城市规划就不可能以这样的拥有者、使用者的身份出现委托者,即使有所谓的委托者往往也应该是该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来充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因此他们也无法提出类似设计任务书那样的“规划目标”。

城市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人民,是城市居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应该需要什么、拥有什么。这些作为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和工作内容,就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任务。因此,城市规划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而首先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它并不是为达到目标而寻找和选择途径的过程,而首先是提出任务、寻找目标的过程。由此,做规划设计不能只是进行“答案搜索”,而是进行“问题研究”或“目标分析”。如果说建筑设计可以根据设计目标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一个“理想”或者“满意”的方案来的话,那么城市规划就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不断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短期行为”,而这种“短期行为”的可靠性如何,则由“规划年限”来衡量。所以“规划年限”几乎是城市规划工作即目标选择的最主要依据。

2规划设计过程的多目标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答案的启发式搜索过程,建筑设计程序遵循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推理过程

城市规划则不同了。城市规划并不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是在一规划过程中考虑多目标权衡过程,是城市各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推理、演绎的过程,而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城市规划所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多方面、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并且存在着彼此矛盾的价值判断。因此,规划的目标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且是变化无常的。

世界上没有两座城市是一样的,并且对于规划来说各种制约因素也不可能有完全雷同的情况。因此,城市规划就无法找到“类”的模式,无法应用“法式”通过推论、演绎出具体城市的规划来,当然就更无法套用其他城市的规划图纸了。

3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说来,每幢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都是较为明确和稳定的。每一个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一次”终级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不是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系统,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修改与调整的过程,是必须顾及发展变化的动态设计。

从总体上讲建筑设计还着重于内部体系的完善,可以说是“独善其身”的自封闭系统,而这样一种系统的设计,对于建筑师来讲是完全可以用图解的模式语言来表达,并在图纸上完成的。因此图面工作就成了建筑师职业性的“看家本领”。城市规划则不然,城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城市对于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很难用图解的语言所能把握的“灰色系统”。城市的功能关系不仅仅取决于内部的结构,还取决

于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关系,这样的适应性系统要求内部结构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外环境有所改进、变化,才能“适者生存”。因此仅仅图面的作业就很难胜任城市规划的工作,分析透彻的文字、表格等其他的表达手段甚至比图纸更重要。

4规划设计构思的概率性

建筑设计以其象征性强为主要特征,所以要求建筑师形象思维的能力要强。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城市各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现代的城市规划已不仅是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而且是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被称为“信息富城”的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城市规划工作一般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城市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建筑小品、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绿化、亮化、城市的标牌及广告牌等等。

5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性

建筑设计的参与者只是建设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很少有公众参与讨论的现象。建筑设计只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风格满足规划要求即可。

然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居民共同参与的设计。规划师根据所谓的委托者出具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从实现发展的公正、公平的需要出发,必须将城市规划变成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只有当城市规划成为公共政策,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

公众参与效力预期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制保障,如果存在相关的国家法制、法规,能够保障公众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参与的内容、程序和权力,那么认为参与有效的积极预期则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会降低公众的积极预期。此外,效力预期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大环境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并且有实践证明公众的意见能够对最终的规划决策结果产生作用,也可以从效力预期的角度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的真实性。

6结语

从目标的不确定性、综合性、超前性、构思的概率性及公众的参与性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并将其与建筑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应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建筑设计主动按规定后退道路红线,并留出绿化用地和停车位,保证建筑的造型和色彩与城市周边环境相协调。这样不仅改善了环境生态质量,而且作为城市景观的构成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的空间层次。因此,只有了解规划设计特点与建筑设计有何不同,才能更好地做好规划设计或者说做好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J].华中建筑,2000(2):91􀀁92.

[2]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101.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webGiS数字城市规划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p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033-02

webGiS,是一项GiS开发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webGiS的用户界面为万维网web页面,在此界面上可通过互联网数据共享、信息、交流协作,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处理、地图操作、在线查询功能。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中应用webGiS技术,有助于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促进行业交流,提高数字城市规划网络化水平。

1数字城市规划系统的需求分析

1.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真正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的少之又少,这可能与规划实时信息不公开、意见投递不便捷等有关。要实现公众参与,提高公民城市规划素质的前提,这就要求数字城市规划系统具有提供城市规划政策、报刊摘要、时事新闻等功能。

1.2跨地区、跨行业交流

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应朝着多行业、多地区、多部门协作的方向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仅向内部用户开放,行业间、地区间、部门间缺乏交流,数据信息未能实现共享,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3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环境艺术工程、市政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用地报件审批等内容,其是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所以,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中,应当根据城市规划整体需要和职能部门自身需要,确定规划管理目标。

1.4信息共享

webGiS技术下,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三层结构体系很好地解决了互操作和空间数据共享问题,让不同地区的城市规划职能部门都能共享信息资源,使信息统计与查询效率大为提高。

2数字城市规划系统设计方案

数字城市规划系统采用webGiS技术,应用B/S结构,中间件技术,选用微软iiS作为web服务器,用以提供internet信息服务。系统设计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结合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系统功能结构设计。开发平台为arcimS9.0(eSRi公司),采用arcXmL语言请求应用服务器。用户界面中的部分自定义操作、客户端操作及应用,应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webGiS的常见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构建系统模型

3.1模型结构

根据城市规划、webGiS行业特点,结合需求分析目标,设计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结构包括规划功能、地图操作功能两部分,模型结构如图2所示。

3.2模型功能

在web主界面中,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属性及空间信息的双向查询、报件审批、专题地图输出、空间分析。

3.2.1属性及空间信息的双向查询

在系统主界面中,工具条中的“点图查询”按钮用于查询空间信息,“属性查询”按钮用于查询属性信息,同时属性信息中的标识码还可对该地物进行地图定位。

3.2.2报件审批

审批报件的主要依据为报件是否满足相关规定,以某报件提出的在绿地上盖厂房为例,这一报件显然与相关规定不符,所以审批不予通过。在城市规划地图中,绿地以浅绿色表示、居住用地以黄色表示、公共用地以深绿色表示。在居住用地盖商场,是符合规定的,在绿地上盖厂房则不符合规定。对于满足规定要求的报件,给予审批,并颁发两证一书。

3.2.3专题地图输出

点击主界面中的“打印”按钮,可实现专题地图输出。设置该按钮,可对当前视图窗口中的图例、地图等相关信息进行打印输出。通过工具条上的其他按钮、图层控制,可对当前地图进行操作处理后再输出。

3.2.4空间分析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道路拓宽”表示缓冲区分析,在城市规划中,“道路拓宽”则用于实现红线划拨功能,通过道路拓宽,可生成被激活层中所选地物的缓冲区。该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aimsBuffer.js中的功能函数。在aimsBuff.js中,包含的主要功能函数共有5个,其中addBuffertomap()函数,用于发送添加Buffer工具的arcXmL请求;Bufferit()函数,用于设置参数,增加Buffer工具;writeBufferForm()函数,用于显示Buffer模式下,设置参数的表格;getBufferattributeData()函数,用于生成arcXmL的回复,同时在HtmL表单中显示其属性值。

3.3特色功能

网上办理:该系统新增了网上业务办理功能,用户可查询业务办理流程,上传、下载相关表格,进行电子报件,有效提高了规划局及办事单位的工作效率。

公众参与规划:该系统强调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功能,通过公开城市规划理论期刊、法律法规、重要会议精神,以提高公众的城市规划素质和参与质量。

图文一体化: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中,实现了普通电子地图功能,在网上了城市规划地图的属性及空间信息,方便用户查询、操作地图,从而让用户更加直观地了解规划信息。

4应用XmL实现webGiS

4.1XmL概述及特点

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是w3C(wordwdewebConsortium)为适应internet的发展,解决上述技术难点而推出的新型web语言,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订的SGmL(StandardGeneralizedmarkupLanguage,通用语言标识标准)的一个精简集。它并不是类似于html的预定义的标识语言,而是用于定义其它标识语言的一种元语言。与HtmL中有固定数量的标识不同,XmL用于描述信息的各种标识都可以由设计者自行建立,以强化特定专业数据的结构和关联。在webGiS中引进XmL,其优越性和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4.2XmL的具体实现原理

XmL是针对于数据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和描述,所以XmL原则上可以被用于任何webGiS的解决方案。由于XmL功能强大,其实现和被利用的过程也就比HtmL复杂,现以建立wibGiS的比较普遍的三层服务解决方案为例,简要叙述XmL的具体应用。

三层服务结构即以GiS基础数据库、中间层、web客户端浏览器为架构的webGiS解决方案。无论这三层结构如何具体实施,XmL都可以在其中发挥数据存储、交换和表现这三种最重要的作用。

4.2.1基础服务器端

底端的地理信息服务器和基础数据库是webGiS的数据源,存储着原始的大量非XmL的GiS数据,这些数据要么被全部转换并存储为XmL格式的数据,要么保持原有的数据形态,通过中间层根据客户请求而将之转换为XmL数据供weB使用。随着众多数据库提供商增强了对XmL的支持,未来的主流数据库可以直接存贮和交互查询XmL数据。在数据服务器端使用XmL数据应确保XmL文件的结构良好性和合法性。另外还需保持GiS数据格式的统一,尽管XmL允许设计者自行定义自己的XmL标识,但保持webGiS-XmL定义的一致性是有利于数据处理和交互的。

4.2.2中间层

webGiS的中间层用于响应客户端的请求,进行XmL数据的识别和转换工作,它从底层数据库中申请空间和属性数据,与用户直接进行对话。如果从底层数据库申请到的是GiS的矢量和栅格数据,就需要将其转换为符合规范的XmL格式;如果底层支持XmL的存储和查询,中间层就需要向底层递交从客户端发送来的数据申请,归纳和整理数据库的响应数据,统一地向客户端浏览器进行数据调度和分配。

对于以XmL格式存储的数据,如果数据库不支持XmL,就可以在中间层直接进行XmL数据的查询。w3C建议了XmL的查询语言――XmL-QL,其返回值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可以返回XmL的结果树和图表,直接向客户提交。

中间层还需向XmL文件提供名域(nameSpace)服务,用以解决不同的XmL在具体应用时出现的标识冲突。例如,当来源于不同webGiS服务提供商的XmL文件进行合并时,为避免同样的地理信息标识发生混淆,可使用其各自的web-URL路径和共用DtD文件的地址为统一的标识前缀,确保标识的唯一性。

4.2.3客户端

webGiS服务在客户端需要根据客户实际的网络处境,对响应的数据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展示,很显然XmL具备这样的能力。显示XmL数据的主要工作由XmL解析器来完成,microsoft的ie5、netscape的navigator6.0等浏览器已经可以对XmL进行解析。随着XmL的发展,更多的网络应用软件支持XmL将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XmL的内容和表现分离,XmL在webGiS客户端的具体展现形态由styleSheet(样式表)来决定。XSL(eXtesibleStylesheetLanguage,可扩展样式语言)是XmL的样式表语言,用以将XmL转换成网络可识别的各种语言页面,例如HtmL页面。由于GiS数据的图形特性,可在webGiS应用中将其转换为多种web图形语言(例如pGmL、SVG、VmL等等),一些此类的转换引擎已经也将会陆续出现。XSL还便利于客户的交互查询,缩短响应时间。例如当游客寻求至目的地的最短路径和最经济路径时,XSL能根据同样一份XmL文件检索、排序,为客户提供结果清单,并即时地在地图上相应地显示。

webGiS在动态显示数据方面可以充分发挥XmL的诸多功能。microsoft最近了形式为activeX的一种XSL处理器,用于在创览器中处理XmL文件,在客户端建立基于Java的虚拟机已不是唯一的选择,相当比例的数据可以通过XmL交由客户端处理,并且这些数据不依赖于平台、语言等限制,即使在webGiS的一个潜在的市场――通过移动通讯领域提供服务――也能够充当关键的角色。

5结语

目前很多所大学已开始从事webGiS与XmL应用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致力于使我国的GiS数据同XmL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接轨。webGiS与XmL结合优势明显,适应数字地球的潮流与中国的GiS国情,特别是当前大力发展中国的数字地球之际,意义尤其重大。这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机遇挑战,前景光明,必将进一步地推动我国GiS产业的前进。

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现实性、空间性,使其在城市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设计中,应用webGiS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促进跨地域、跨行业交流,网上业务办理及公众参与规划,进而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及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世宏,王雷,陈庆华,等.基于3S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监察系统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1):95-99,104.

[2]宋易蔓,朱世斌,杨金玲,等.基于webGiS的数字城市规划系统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1):39-42.

[3]杨金玲,赵云,朱春晓,等.基于webGiS的数字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36-39.

[4]史媛.基于webGiS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5]邱中原.基于webGiS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3.

[6]金焕荣.浅谈数字城市规划及其系统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7]李粉莉,童小念.Creator和Vegaprime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12):154-156.

[8]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1.0[Z].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城市避难;空间;群众参与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城市灾害事故频发,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2014年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呈现出相对于其人均收入水平的“过度工业化”和“低度城市化”,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城市建设上急于求成,缺乏对城市安全性的长远考虑。

城市作为人群聚集稠密的区域,其安全问题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而反观目前的城市,一方面,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低度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城市居民缺乏必要的应对突发灾难的意识,对突发灾难的预防、处理方式等也缺少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当前的形式下如何考虑城市人们的避难应对,是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议题。

一、我国城市防灾避难空间系统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灾害频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有关城市避难空间的问题愈加凸显,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在带来伤痛的同时,也激发了人民大众对于城市安全建设的思考和讨论。

基于此,我国开始重视与城市设计安全性相关的规范,对城市避难场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也加大了对城市防灾避难的知识宣传与普及。但目前城市避难空间设计常只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进行考虑,利用已规划的绿地、道路等进行防灾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用地规划脱节,防灾规划变得被动,防灾规划的实际指导意义减弱。[]防灾规划的被动导致与城市居民生活的脱节,由于没有构建好服务主体与服务项目之间的良好联系,无法发挥出防灾避难项目的应有的效用。以南京为例,人口密度极高的“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核心区由于地价高昂,高楼参差,缺少高效的避难方案,是灾害发生时的重灾区;而大多数可以作为首要避难空间的公园、广场很少能够平衡城市各区灾难到来时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与了解,城市居民在灾害发生时往往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为合理的避难方案,导致了避难资源被浪费、使用效率低下。

南京防灾避难空间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防灾避难空间的规划仅仅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任务,而并未被看做城市居民生存的基础中重要的一环设计,专业性与普及性没有并重,缺乏专业知识的群众无法高效地从中得到应有的人身财产保护。因此,建立在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与城市居民的交流联系对于防灾避难空间体系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城市避难系统空间设计与群众参与的必要性

由于城市服务的主体是城市居民,所以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无论在规划阶段还是建设过程中都应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如果城市居民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不关注不关心,无疑不利于系统整体的运作,导致防灾避难工作的效率低下,最终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从市民的防灾意识及城市应急指示系统的现状来看,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以南京国防园为例,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标识很多指示模糊不清

公园内并未发现明显的应急避难标识,仅有常来公园锻炼的老人表示,草坪附近似乎见到过类似的应急标识。而对于标有指示牌的应急草坪,游客纷纷表示不知此处为应急避难场所。面对指示牌,有市民反映不清楚指示牌的含义,并表示指示牌设计太简单,缺乏基本的的路线、电话等服务信息,形同虚设。

2.2避难应急设施安装巧妙隐蔽发现不易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不破坏园林景观,施工方把各种应急设施融入到景观之下,景观石、假山下都暗设了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类似的设计还包括草坪下、板凳下的旱厕,柱子、假山中的应急广播等。

设计虽然隐蔽巧妙,但是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居民们很难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设施并合理利用。

政府每隔几年就会对城市的各种抗震、防洪等规划进行论证、修改,但是普通市民遇到突发灾难仍然会觉得手足无措。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并不缺乏大的防灾规划,但是规划能真正落实并且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相当一段历程。

在日本,防灾意识深入人心,城市设计的细节中处处体现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日本城市中随处可见标有红色倒三角标记的窗户,这些红三角标志着表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逃生处。由于日本的建筑玻璃窗往往是封闭的或者只可小幅度开启,只有标了红三角的窗口才能完全打开,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可以沿着此标志的窗户迅速逃生,同时,救援人员也会首先从从有红三角标志的窗口实施救援,避免了忙中作乱的情况。此法不仅在高楼大厦,也在高速公路上实施,封闭的高速公路两旁,隔一段距离都会有红三角标志的紧急逃生处。日本国民积极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城市的避难空间系统应该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整体,城市居民住点无疑是构成其完整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基于应满足灾难突发时人们的需要,其不仅需要满足考虑专业特殊性要求,也更需要满足考虑城市空间设计的普适性――要求。确保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用最简便的方法消弭灾难所带来的损害。现今存在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由于缺乏群众的参与,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与效应。通过对避难空间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达到让城市居民更多地认识到自身防灾避难责任的目的。

同时,只有当城市居民自身防灾意识提高,积极参与到避难空间系统的设计中时,才能真正形成从个人至群体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网络,从而避免出现专业人员闭门造车、脱离群众需求的情况。

三、建立城市避难空间网络结构

3.1完善城市避难系统空间链

南京并不是一座灾难频发的城市,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除去地震、洪涝,火灾、疫病、暴雨以及恐怖活动却依然接连不断,因而在城市中建立避难场所,提供有效便捷的方案有效规避此类灾难,提供城市细部的避难方案,形成由家庭――楼栋――居住区――广场――公园――城市的避难空间链,立足于日常生活触手可及之处、人口密集处、灾难多发地段,加强对灾害的防护,关注遇到灾难时如何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以此为目标进行避难空间系统设计。

对于城市空间,我们认为,只基于城市整体的避难空间并不能满足灾难突发时人们的需要,所以,我们从城市细部着手,对包括住宅、小区、学校、写字楼等等空间部分乃至城市主体进行城市避难空间的设计,从而达到城市空间从区域到整体的点面统一,让灾害突发时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减少灾难产生的危害,将伤害尽最大可能减少到最小,并能形成从各人到群体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网络。

3.2标识注重人性化设计

南京对城市避难空间系统有着一步步的规划,譬如国防园及尧化门等,但是避难应急设施的设计目的在于防灾避难,使群众能够及时从中获取到可用的信息,目前的城市防灾避难系统建设部分程度上背离了这一目的,同时,由于许多人对城市避难空间这个概念的模糊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以致在灾难发生的时刻,这些曾经因设计而设计的设施并未最大发挥其作用。设计的本质是为了使生活更简单化,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生活。

在建立城市避难空间系统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意见,尽量使设计做到通俗易懂,标识人性化,了解到各年龄层次不同的需求以及所能最迅速接受的方式,在日积月累的普及中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避难空间系统需要的并不是繁复精美的视觉效果,而是给予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多一点的安全感,让所有人都能够与灾害争夺更大的生机。

3.3加强科普宣传作用

首先必须确保传播信息的准确性,以防造成群众恐慌。其次需要重点扩大网络的宣传覆盖面,构建旨意明确、覆盖广泛的防灾减灾舆论新格局。

效仿日本展开制度化的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制定众多宣传日、在学校开展防灾教育、促进居民自主防灾组织的形成。这便是我们所期望的从基层抓牢科普知识。

此外还可在各市设立科普教育体验馆,以娱乐方式促进知识传播。

通过物质(城市空间系统建设)――精神(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再回到物质建设(生于忧患)这样的良性循环起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过来由于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促使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应当被重视的毛细血管,小空间单位的建设,例如楼道、宅间组团绿地、中心绿地、社区等,也能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建设。

四、总结

城市是人们聚居、生活并繁衍的地方,在现今各项动荡不稳定因素并存的今天,致使城市灾害频发的时刻无疑提醒我们完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必要性,我们旨在建立由点及面的空间避难系统,以及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以致在灾难再次来临时刻能正确规避。

注释:

①李想,张萍,周欣。避难空间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主动性设计问题探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

②林家彬,日本防灾减灾体系考察报告,城市发展研究,2002,(9)3:36―41

一、作者简介

作者1:芮雪君(199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学生,大四本科在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信息设计;导识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56-01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类生活空间的复杂化,导识设计的需求越发突出,社会上也不断有各种专门的导向标识设计公司产生,这自然需要更多的从业者,要成就一个好的导识系统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环的设计师来说自身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这些能力?我们从导向设计的流程来简要进行分析:

一、信息设计与导识设计的关系

信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内容涉及信息学、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多学科。信息设计师需要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被要求能使信息快速、高效、有趣的传达,达到交流,知识传播辅助决策分析等目的,为达到这些要求设计师也被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导识设计作为信息设计的一个分支,是空间场所中的信息设计,是公共场所中的信息展示。对于导识设计师来说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导识系统是引导人们在空间中行为和行动的说明书,设计师对于三维空间特性方面内容也需要有所了解。

二、从导识系统设计流程来看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导识系统设计的流程经过:规划――设计――实施。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好的标识系统设计往往都是从建筑环境设计一开始就被考虑进环境规划的而不是建筑修建完毕后期的填补,根据不同的项目和规模大小也有如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等不同的行业的人员参与设计。

第一步:规划――对空间使用者分析和空间环境调查,进行信息整合规划

其中具体需要经过:1、用户群体确定:空间使用者人群类型是怎样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以及流通模式是怎样的:2、策略制定:制定导视系统的策略,也就是确定设计目标和标识类型的提纲,确定信息节点的类型。3、规划:确定布点规划草案并进行预算。前期规划是寻找空间信息,建构信息层次的阶段,非常的重要,往往前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勘察,这一环节决定了后期方案的有效性和成败。

第二步:设计――是对前期规划进行视觉转化的过程,这一步设计师需要把前期制定的所有标识类型视觉化,是将这些引导人们与空间交流的信息转化为图形文字和图表及选择什么样的载体进行展示的过程,是导视助手的设计过程。

第三步:实施――是进行导视助手制作安装到规划布点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设计师不是主体,但是需要确保设计方案和实际制作安装的一致性,需要协调和对项目进行把控。

我们从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可以了解设计师所要参与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所需要培养的能力也能了解一二:

(一)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这部分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调查的方法,信息检索方法等。如何获有用信息和数据?如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调查方法中的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于导向设计来说,前期主要是要对空间场所的信息进行整理收集、分类;对背景资料、空间功能、空间结构、人流量做调查。设计师需要了解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空间的关系设定?

(二)信息组织与架构能力

有了做菜的材料当然还有会烹饪的技巧,才能成一桌好菜。拿着一堆数据和信息如何整理和组织并且组织得精彩,让人们在与空间的交流中无障碍甚至很舒适?这部分首先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需要有较好信息整合能力,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导识设计是一个系统性设计,而非单体设计,所有系统都有结构,对结构的了解和架构能力当然必不可少。那么设计师需要了解基本信息分类的方法、传统功能性空间的结构组合方式和特点、制定导视策略的一般方法和信息节点设置的要点等。

(三)视觉转化能力

视觉转化的能力就是用图形说话的能力,借用文字、图形符号和他们之间的组合排列来说话,就好比要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掌握语法。用图形说话也有一定的语法。在这里设计师需要了解人认知的特性,设计师可以学习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信息排布设置的理论基础。

视觉转化的能力包含两个主要方面:1、图形设计能力;2、版式编排能力。图标和图表是导识系统中的两个要素。图标的设计需要设计师有图形概括和绘制能力,需要了解符号学基本原理,要了解不同地域和国家对于图形认知的不同点等。文字、图标和图表是导识设计中必然会处理的元素。图表的设计:这里主要是地图和平面图等的绘制,用以反映空间之间的结构和关系。人类很早就学会使用平面来表达三维的空间关系,也积累的很多经验和理论,作为设计师需要了解和学习。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学会处理文字、图标和图表之间的关系,如何排列,让每个没个信息节点的信息传达能清楚明确,这既是版式编排能力。

(四)相关经验和技术的积累

设计稿最后要落实制作成实体,设计师需要对材料、印刷制作等知识的有所积累,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和节省预算等。除开传统媒介,设计师还需要对现代高兴技术有所了解,在当代高兴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和展示技术不断发展,在空间信息交流中哪种方法和媒介最合适展示信息?这也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所以需要对新兴技术有所掌握,这也是对当代设计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五)角色互换能力

几乎没有一个导识设计的项目可以一个人完成,根据项目的不同可能会和不同的专家和人员合作,设计师也很可能充当不同的角色。所以设计师需要能够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完成项目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也是一个项目能很好推进的关键因素。

以上这些能力都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再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练习。在设计教学和设计师自我培养上我们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去观察和总结。总之,希望成就一个好的导识系统设计需要多方合作,当然不光是导视设计,当代的设计师希望自己有所成长和很好的完成整个项目需要了解自我培养有哪些方面,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寻找努力的方法和培养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本文在这只简单提出要点,没有深入展开,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还有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可能性,每一个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不断的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