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资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5:31

教师节的资料篇1

2、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

3、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27毫米。发行量5990.69万枚。图案由黑板、讲台和献给老师的鲜花组成。票名、铭记和面值等文字设计在黑板的左上角,采用黄色与白色。

4、由于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

教师节的资料篇2

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达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成立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成员:

三、成立远程教育教研组

组长:成员:

本期教研组成员除了开展好课题研究外,还要作好教师运用远教设备和资源,以及制作课件等进行考核和评定。

四、工作打算

认真进行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作好设备检查登记,切实按计划开展远教活动,提高教师运用远教设备的能力,鼓励教师运用远教资源进行上课,管理员认真做好组织工作,使远教资源不闲置,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我校远程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五、工作安排

月份:

1、制定远教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拟订各种管理制度及方案。

2、积极组织教师到远教室上课,教师每人到远教室上课1节以上,全校完成远教课堂教学36节次以上;开展教师观看课堂实录8节;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1节以上;教师自制课件10件;组织学生观看“空中课堂”等节目6节以上。

3、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使用培训4节以上。

4、联系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2次以上,并完成相应的软件资料。(详见《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户培训计划》)

5、按时对远教资源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作好表册登记。

6、开展1次安全教育活动。

月份:

1、积极组织教师到远教室上课,教师每人到远教室上课1节以上,全校完成远教课堂教学36节次以上;开展教师观看课堂实录8节;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1节以上;教师自制课件10件;组织学生观看“空中课堂”等节目6节以上。

2、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使用培训4节以上。

3、联系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2次以上,并完成相应的软件资料。

4、开展1次禁毒教育活动。

5、按时对远教资源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作好表册登记。

月份:

1、积极组织教师到远教室上课,教师每人到远教室上课1节以上,全校完成远教课堂教学36节次以上;开展教师观看课堂实录8节;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1节以上;教师自制课件10件;组织学生观看“空中课堂”等节目6节以上。

2、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使用培训4节以上。

3、联系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2次以上,并完成相应的软件资料。

4、开展1次健康教育活动。

5、按时对远教资源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作好表册登记。

月份:

1、积极组织教师到远教室上课,教师每人到远教室上课1节以上,全校完成远教课堂教学36节次以上;开展教师观看课堂实录8节;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1节以上;教师自制课件10件;组织学生观看“空中课堂”等节目6节以上。

2、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使用培训4节以上。

3、联系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2次以上,并完成相应的软件资料。

4、开展1次卫生教育活动。

5、按时对远教资源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作好表册登记。

教师节的资料篇3

关键词:图片资料教学

作为中学历史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图片资料,从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像、历史遗址图、历史想象画、示意说明图、历史漫画图、历史地图等几种。这些图片资料在教材中主要发挥着以图现史、以图释史、以图启智等作用,并在导入新课、补充细节、进行过渡、处理重难点、升华思想、小结等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图片资料的运用却往往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滥用图片资料。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网络技术、音像技术、多媒体技术让教师获取历史图画资料的来源更广,量更大,也变得更容易。但历史课有时出现了以图片、音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滥用图片资料的现象。又如,图片资料与知识脱节。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图片资料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历史图画资料提供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历史图片的作用。为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择图片资料

为避免教师滥用图片资料,教师在选择时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适当、适量地运用历史图画资料,并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资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切实立足于基础知识,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精心合理地选用历史图片资料。在思想内容上,我们要本着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选择,为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品格而选择,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而选择。考虑到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我们在选择图片资料时,还应考虑到与文字说明的兼顾,与教师讲解的兼顾。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借助图片资料,可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结合在一起,做到课堂教学声情并茂,丰富多彩。

当然,教师在选择历史资料图片时,还应选择最具代表性,信息含量最大,最能有效服务自己教学的图片资料。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识珠”之眼光,同时还要有“割爱”之胆略。当然,这离不开日常的细心积累。这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做有心的教师,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以备到时选择使用。

二、分清类型,运用恰如其分

历史图画资料主要有四类:历史人物图、历史文物图、史事情节图、历史想象图。不同类型图画资料在教学中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历史文物图因其是珍贵的资料和实物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如在教学宋代城市繁荣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历史画卷,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局部如行人、商贩、河流、商铺、马车、桥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对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有整体的认识。

历史人物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功绩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秦朝一统》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像,问学生:“这个头戴冕旒,身穿龙袍的人是谁?”学生会齐答:“秦始皇。”教师讲解:“是的,始皇,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他自称功劳高于三皇,德行胜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成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瞧,画像上的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这一身打扮,显示了他‘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首颂扬他的诗,其中两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正好是对这幅画像的生动写照。如此强大的帝国,怎么又会‘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呢?正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兴致盎然,注意力自然就很快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来了。

史事情节图展示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在其高潮或关键时刻的景观。而且,这类型的图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可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历史漫画则以夸张的手法深入浅出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因此,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图片。同时,所选图片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几个特点。图片不真实,就不能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图片不典型,就不具有代表性;图片缺乏启发性,就压缩了历史的弹性思维空间。

三、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选用历史图片时不能单纯为了生动、形象、有趣,而要服务于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应该具备一定的驱动力,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此外,选择的图片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能触动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灵感,刺激他们的思维神经。

对图画类史料精心设问,有利于对所学内容创设一种历史的氛围,创造一种悬念,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以往教学中,对于图画类史料的使用,疏于设计,通常情况下,多直接援引资料中的练习题。如历史人物图,大体都是一个模式:(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2)他(她)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这样做,显然模糊了认知环节与练习环节的区别。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而练习环节的重点在于巩固已感悟的内容。

对于历史人物肖像图,设问要领在于恢复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动形象。所设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五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与气质,最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严格地说,这个过程并没有完全的必然性,只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历史气氛,这种手法类似与文学中人物描写。

对于历史事件情景图,设问要领在于活化场面,力求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类图片设问时要依据由远及近、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逐步切入画面。

对于历史事物图这类图片,单从画面上说,内容比较单一,但它是当时历史事件的重要角色,所以仍能传递大量的历史信息。设问时,要领在于设置悬念,激励学生进行综合的观察分析。

对于历史漫画类材料,集哲理、形象与艺术为一体,恰当引导观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设问要领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漫画中各主要要素所揭示的信息。

“历史图画资料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本知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适量地运用历史图画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为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感性基础,从而使历史图片资料在教学中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节的资料篇4

【关键词】资料分析;高中生物;教科书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迎接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理念不断更新,在此期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跨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课程理念新,教材也在更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在外观上美观精致,而且内容也更具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上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等特点。教材是联系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是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科书在各节内容增设了多个栏目,打破了教材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观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栏目,成为了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学时间有限等为由,直接代替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也未能发挥出“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研究并与上次课改教材的对比,分析“资料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重视“资料分析”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及内容分类

2.1“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使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而资料分析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一种既符合课程理念又具特色的手段。“资料分析”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表格资料等四种形式呈现,包含了生物科学史,科学实验数据、实验案例、原理应用等。“资料分析”一般出现在重要知识前后,先提供一段文字,或是一组资料,之后设置相应的讨论题,学生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处理,找到正确答案,其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类

本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分析”进行分类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六本教材中四本涉及“资料分析”,分别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有34个“资料分析”。其中包括5个“资料搜集与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资料的形式和内容,将这些“资料分析”大致分成五类:

2.2.1理论联系实际

这类“资料分析”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体现生物“有用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分类详情见表2。

2.2.2生物科学史

设置此类“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在生物发展史重要事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还原科学发展史,体现生物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和生物科学的执着精神,以及科学家在对待科学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分类详情见表3。

2.2.3科学数据

这类“资料分析”以通过实验或者调查所测数据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4。

2.2.4科学实验

这类“资料分析”以实验案例为主,对材料给出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从而得出到结果以至得出结论,用这个结论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5。

2.2.5探究模拟

在此类“资料分析”中,一个“资料分析”就是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一步一步的分析,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类“资料分析”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分类详情见表6。

3.“资料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也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资料分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中,关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个知识点就沿用了以往的呈现方式。在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Dna是基因的载体;然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图文并茂的数据资料和讨论题,让学生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归纳总结得出“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旧教材神经调节中,关于高级神经中枢起主导作用的描述是这样: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中枢后,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再由神经中枢对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虽然各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活动都有调节作用,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起着主导的左右。这个知识点是直接说明的。然而在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新旧教材中概念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两者都是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前者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者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材直接写出来,学生主要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理解,最后达到记住或者背诵知识点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也不能将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然而在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主要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图片等资料,然后结合相应的讨论题分析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已知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不但能够灵活运用这个结论,而且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3.2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

上述所举两个新旧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的例子中,均提及“资料分析”提供资料和讨论题供学生阅读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就是概念构建的过程,学生也参与其中。学生首先阅读和分析资料,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教师提问根据讨论题设置题目,学生思考、归纳题目的答案,最后整理总结得出“资料分析”的结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

3.3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课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然而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师应该相应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资料分析”中,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的观念,体现了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4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生物高考中注重考生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的要求不谋而合。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资料分析”提供四组简短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控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神经系统不同中枢是如何对排尿发射进行控制,不同的神经中枢对排尿反射这一生理过程的控制有何联系性;再分组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总结得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的结论。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的“资料分析”中有两组资料,分别讲述的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两组资料,然后讨论: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规律是什么?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有什么作用?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总结得出这两组资料中所表现的种间关系。

3.5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伴性遗传”的“资料分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提供了一张红绿色盲家系图和三段文字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识别家系图,并在此基础对其进行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正常、携带者或者色盲症患者女性与正常或者色盲症患者男性之间存在多种婚配方式,并且结果不尽相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红绿色盲症属于伴性遗传,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学习以“资料分析”结束,“资料分析”提供了恩格尔曼的一个实验及其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以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6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或者归纳、总结、对比相关知识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所学,但是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不仅如此,资料中提及的“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和“艾滋病”都在后续必修三模块中有所体现,为之学习打下了基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和完成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将各种细胞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这一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后续的知识。

3.7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在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材采用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件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的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以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料分析”通过一组资料列举出几种致癌的因素,也列举出几种抗癌的物质和防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癌症的防御:在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或行为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哪些做法或习惯有利于癌症的防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验到“病从口入”同样也适用于癌症,并且确定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防御癌症和其他疾病。在必修3第32页的“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阅读、讨论和学习,可以对人在寒冷环境下“打颤”和出现“鸡皮疙瘩”等现象做出很好很合理的解释,也让学生明白了吃过咸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渴感的原因或者原理。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本文将“资料分析”分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科学史、科学数据、科学实验和探究模拟等五类。结合实例阐述了“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些作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要求。

4.2建议

从教材的内容角度来看,“资料分析”是问题为媒介,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本栏目,灵活应用“资料分析”中的材料,妥善处理“资料分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让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当然就“资料分析”而言,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更改,比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些偏远乡镇学校对酿酒等不太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换成馒头发酵、甜酒的制作等;又如偏远贫困的乡镇中学没有网络情况下,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选择或者修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教材”转变为“利用教材”,这样才能把生物课讲“活”,实现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徐进山.利用栏目设置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2):19-2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0

[5]刘凯春.浅谈“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节的资料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备课授课课外辅导高效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而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则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教学实践,从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等环节,谈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备课环节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纲领,它要求教师运用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的任务性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完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英语。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②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③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整体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⑤运用哪些教学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引入新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备课时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删除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调整教学材料。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材料或活动顺序,将教材的各部分重新排序。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将完成任务的教学语言点连接起来。

1.2增加教学材料。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引导学生记住长辈及朋友的生日,用正确的方式过生日,如通过帮长辈做些家务、给长辈表演个节目等给长辈过生日。

1.3改编教学材料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制作“iDCard”完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1.4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学过的内容。复习的形式要经常变化,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要求学习小组运用指定的语言项目进行课堂内外的会话活动,引导并督促所有学生参与,或将所学内容变成歌曲,引导学生用英语歌曲复习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备课,就奠定了完美的授课、课外辅导等活动的坚固基础。

2.教学环节

2.1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的语言内容。首先是老师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复习,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与整体参与。如学习月份的词汇时,老师可问:“Doyouknowwhatdaynewyearcomeson?”告诉学生用英语说:“newyearcomesonJanuary1st.”“HowdoyouspellJanuary?”“Yes,J-a-n-U-a-R-YspellsJanuary.”运用此种方法,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包含spell的句子类型。

2.2运用学生短时间内的亢奋状态。教师可用挂历学习月份和序数词等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尤其是单词的重音和首字母的大写,快速记忆。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可按音节将单词划分几个部分。如,将“九月”(September)这个单词分成Sep-tem-ber,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记住该单词的诀窍。

2.3牢记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日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轮流。小组内的活动情况将由不特定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结果给小组记分,促使小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

2.4注意教学节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长久地保持情绪高涨的状态。有序节奏和有机变化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有序节奏就是采用动静结合、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英语是用来进行交流的,教师要尽可能少占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听、多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纠正语法错误,在反复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5注意课堂语言的言简意赅,避免传授无效信息。

教师节的资料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资料;选取

Selectionofenterpriselibrary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university

Shenali

Beijing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Beijing,100192,China

abstract:theenterpriselibraryhassuperiority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university,theselectionofenterpriselibraryshouldbeaccurately,moderatelyandemphasized,anditscontentwasinteresting,methodwaseffective,resultwasavailable.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nterpriselibrary;selection

视频资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青睐。但如果选取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甄选合适的视频资料,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资料选取禁忌

1.1选材忌假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接通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断实现人格的提升。视频资料是情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选用的视频资料以纪录片为主,在第十二章《关于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中,节选纪录片《炮轰金门》;第十三章《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节选纪录片《万隆会议》;第一章第二节《关于思想》中,节选《南沙海战》。纪录片最大的优势是其真实性:黑白胶片原汁原味地再现历史原貌,加之深刻的解说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以前很少接触类似题材,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视频资料的选择中,也曾尝试过同类题材的影视资料,但影视资料出于艺术表现形式的需要,有想象、夸张甚至改动的部分,把握不当有可能误导学生。所以相比之下,同类题材的视频资料,笔者更倾向于选择纪录片,保证教学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直观性。

1.2长度忌冗

视频资料具有直观生动的优势,呈现给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是鲜活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跳跃灵动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但凡事都有限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前15~20分钟。如果使用视频频繁或冗长,会使学生从最初的新奇到因刺激过度导致疲惫甚至反感,曾有学生反映有的教师上课就是“放片”,对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非常反感,甚至质疑教师的工作态度。“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视频资料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师生间的互信关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教师把握情境教学的频率和长度,概括起来可以简称“123”,即两节课集中探讨1个主题,一节课视频使用不要超过2次,每段视频控制在3分钟以内。视频之间间隔时间长效果更佳,让学生留有理解、思考和情感起伏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效把握和调节课堂的进度和节奏。

1.3主线忌繁

视频资料的甄选除了视频的题材和长度以外,还要和教学思路的总体设计相契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共计64学时,15章涉及的知识面颇为广泛,关联的内容多而杂,因此,视频资料和每一章节主线之间的配合以及视频资料之间的彼此呼应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的视频资料要具有典型性和连贯性。如果取舍不当,视频资料的主线过多或跳跃幅度过大,都会使学生思路不清、兴趣锐减,下课后脑海中只剩下视频资料的零星碎片,对于教师所要阐述的主线观点全然不知。因此在选取视频资料时,除了考量单个视频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以外,还要考虑视频资料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第一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视频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思想的内容,笔者节选《西沙海战》视频,突出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和突出贡献;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选用《开放特区》视频,突出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大胆探索和成功经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节选《惊涛骇浪》视频,突出共产党员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关于科学发展观,选用《山西郝家寨》视频,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阐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章节的视频资料非常丰富,笔者从“军事―经济―政治―社会”这一主线出发,选择最能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贡献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于这一章节的整体把握更加得心应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资料的选取标准

2.1内容有趣

利用视频资料进行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政策性极强的课程,运用视频资料能够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枯燥和沉闷等现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巩固知识。例如笔者在导论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问题时,用mpg2cut2工具节选、合成2分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一个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民众带来民主、自由、人权;一个日本人认为靖国神社中供奉的二战甲级战犯是民族英雄;一个印度人认为印度将成为21世纪世界强国;一个朝鲜人认为造成朝鲜粮食饥荒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的好战总统小布什;一个韩国人认为日本必须承认在二战中所犯罪行并为此道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生能否亲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及其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软实力”,视频资料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换为生动具体的生活,理论不再“遥远、空洞、虚无、枯燥”,而是“贴近、充实、具体、有趣”。

2.2方法有效

视频资源的运用便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除此以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单纯地播放视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时候还需要通过其他辅助手段对视频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价和升华,使视频资料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锻炼和收获。例如第九章第三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内容中,鉴于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盲目崇拜和对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笔者并不急于讲解理论的具体内容,而是用视频资料向学生演示:美国如何整合媒体、宗教和学校教育等多种手段,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铲除邪恶势力、拯救世界的正义力量”这种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美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当中;如何利用文化制品和宗教传播等多种形式,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如何利用媒体分化、西化,成功肢解前苏联;现在如何如法炮制对付中国,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更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非常震撼。笔者紧接着提出问题:现阶段中国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民主――是多党直选还是民生?自由――是放任自流还是自主?人权―是民族独立还是人命?针对西方意识形态全方位的隐蔽渗透,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争相发言,自己得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正确结论。视频教学对于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2.3结果有用

视频资料的前期铺垫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讲授、探讨,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其将来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其他笔试做好准备,学生乐意接受这种教学形式。第九章第一节《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容》中,许多学生都提出“中国能否多党相互制衡,解决贪腐问题”的问题。笔者选用《大党兴衰》中日本自民党金权交易贪腐丑闻的视频资料,在没有讲授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分析中国能否用多党制解决腐败问题。学生用8分钟进行思考,并完成作业。其中经济学专业2010级1班一名学生的课堂作业如下:

我认为中国不能用多党制解决贪腐问题。

多党制,顾名思义,应该是党与党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对于党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我认为,多党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原因如下:

①腐败,归根到底还是钱权的诱惑,人心难测,中国其实也有纪检以及其他党派的内部监督,还有广大群众监督,但问题仍然存在。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事实告诉我们,多党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③多党制的存在,对于那些在职官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约束之下,没有重压重罚,也终究难以解决腐败的问题。

综上所述,多党制不能解决腐败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腐败,关键在人心,关键在法制,关键在于人民民主意识。

笔者点评:符合基本答题规范,从中国内部、西方外部,以及多党制实行后解决贪腐问题的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从人心、法制和人民民主意识等方面提出对策,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值得表扬。

3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视频资料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实践领域,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视频资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大作用。视频资料应当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注意视频的选材准确、用时合理和主线突出,力求其内容有趣,方法有效,结果有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时政,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良好的教育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献,薛宗珑,叶红,于兆民.多媒体教学中视频的运用技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34-36.

[2]张宏宇.多媒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7,2:60-62.

[3]耿志芳,谢小粮.多媒体课件中视频片段的组接技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77-78.

[4]俞玲,雷儒金.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6,2:154-156.

教师节的资料篇7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等特点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广大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并且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都会做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以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教师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方式之一。所谓多媒体备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多媒体备课使教学内容大大拓展,同时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多年来,传统的“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在备课中比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以我们称备课为“写教案”,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注重的也是文字教案。而多媒体备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等。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手段把不同资料进行“整合”,使之能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二、多媒体备课需要多种媒体配合协调使用我们所准备的教学资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方便教师的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的“整合”,这种“整合”手段就需要运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制作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加美观并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由此可见,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三、多媒体备课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小学美术课中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图像和画面用于教学。过去,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不得不像上语文数学那样,用教师讲、学生听,以语言文字为主来的方式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作品能够展示在每个学生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备课方法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大量的、涉及面广的教学资料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在一起,并通过多种视听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美术课学习的最优效益。

教师节的资料篇8

选择影视资料的种类和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影视教学的最佳作用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方式

《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就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但如此,影视资料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历史影视资料,但在使用影视资料时,又往往陷入一些误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笔者

结合自己运用影视资料的教训和其他历史教师的见解,谈谈在运用影视资料进

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与遵行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指的是要注意影像资料的对象性和目的性,一是必须与教授的内容联系密切;二是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期更好地认识现实。有两位教师在对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导人时播放了不同的影视资料:影视资料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的片断,主要内容涉及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船模等礼物,行使的礼仪是鞠躬礼,乾隆皇帝对其所送礼物采取轻视的态度,并回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显示国家的富足。影视资料二:《大国崛起》片头解释的片断,以文字和语音介绍为主,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开始,葡萄牙、西班牙等九个大国先后崛起。在使用影视资料一时,教师让学生注意英国赠送的礼物、行使的礼仪、乾隆帝的态度以及回赠的礼品,让学生悟出中西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耕文明而西方是工业文明,中国落后于西方,而促使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航路的开辟。影视资料二较为简短,葡萄牙、西班牙这样面积较小的国家为何能成为崛起的大国呢,从影视资料中得出答案:新航路的开辟。第一种导入方法用时五分钟左右,讨论的很多内容与本节课关系木大,作为一节课的导人,有拖沓冗长之感,会冲击其他主要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这段资料的现实性不强。而第二种用时不到两分钟,简单明了,内容直接,中国正在走和平崛起之路,现实性很强,历史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道路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对讲述的内容印象较深,而且会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所以,选择影视资料一定要有的放矢,而不能只追求趣味性。二、适量性原则

在运用影视资料时,影视片断数量不宜多,容量不宜大,即运用要适量,量的多少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有的教师为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运用影像资料的次数过多,往往造成三种后果:一是大大冲击了教学的时间,以至于没有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或讲解,学生对很多内容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二是冲淡了内容的整体性,给人整整一节课在观看一部没有连续性的电影的感觉,留在学生心中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

的片断,所学内容没有形成整体框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对资料的分析难以到位,因为时间的限制,影视资料引用过多,对它们的分析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内容缺乏深度,资料利用的价值就不大。

三、遵循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3.1、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影视资料多元化的作用,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可以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资源结合的最优化,结合多方面的资源信息充分发挥影视资料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宗法制”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向长辈了解家谱,还要充分了解社区资源;在学习完了“抗日战争”后,可以组织学生在附近的人民公园、烈士陵园以及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迹;在建军节的重要日子里慰问老红军;在学习“计划经济”时,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各个国家的货币、票证等。

3.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应用影视资料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改革老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拼命做笔记,形成的却是鸦雀无声的沉闷气氛。这就要求同时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也就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相互交融。例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内容时,可以选取关于国民革命军的影像资料,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活动环节。首先是渲染北伐时期的背景,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黑板上构建出北伐胜利进军图。其次是让学生在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学唱其中大家都熟悉的革命军军歌。此时的教学气氛肯定可以推向最高潮。最后是在观看完了影视作品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大革命不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结合现代社会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敏捷的思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我们知道,历史学了教材之外,还可以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实地考察去挖掘历史。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包含了课外和课内学习这两大块。当然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阵地,但历史课外活动也要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实。例如照片类的图片,有很多名胜古迹和文物文献的我们是不可能在教材中一一展示的。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世界上各国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到国内各地和国外旅游成了不少学生节假日的节目。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组织学生开展“身边的历史”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收集所到之处的历史素材.分国外篇、国内篇和本地篇制作成图片资料。当资料归纳整理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直接采用这些资料进行教学了。所以,让学生自己去采集历史照片资料。同样是进行图片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对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自制的Cai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中,设计了10个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当场作答,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自我反馈,发现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选取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课标和教材。在设计过程中,精心选择和科学应用影视资料,抓住影视资料的精华部分,结合其他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其中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师节的资料篇9

一、变化形式,在资料运用中增添阅读动力

教材中很多文本中的故事、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相去甚远,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资料的拓展,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熟悉文本中的人物,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之初收集了爱因斯坦的资料,让学生对文本人物产生初步的认识。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出示了爱因斯坦不同人生阶段的照片,教师在配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儿童的爱因斯坦不善言辞,生性木讷,但对任何事物都具有超强的好奇心;年轻时,爱因斯坦就发表了《相对论》,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中年时,爱因斯坦就因为光电效应领域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一生光辉灿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在介绍人物时,采用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策略,分阶段整合生平资料,凸显了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为学生的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点燃了高涨的兴趣,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前后串联,在资料运用中体悟人物情感

由于受到表达的限制,作者在凸显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时不能将所有的内容和盘托出,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补充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与文本人物紧密联系的背景资源。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外来资料,从另外的视角感悟文本意蕴,强化对人物内在情感的体悟。

例如在教学爱国诗人陆游的绝作《示儿》时,如果教师仅仅凭借诗歌中的28个汉字组织教学,就难以真正体悟诗人蕴藏在诗歌中的内在情感。因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人创作时的心境都缺乏应有的认知。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先是补充了《题陆放翁诗卷后》,让学生了解到诗意“您的后人已经看到了国家的统一,这种统一是被蒙古人实现,他们在家祭祀时又怎么能够忍心告诉你呢”。随后,教师再引出林升的《题临安邸》,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共同辨析宋朝走向灭亡的根源即在于为政者整天歌舞升平,腐败无能,从而与陆游希冀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从侧面再度感知诗人的内在情感,让学生获取更为真切的阅读体悟。

三、补充情节,在资料运用中推进语用训练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语用”理念时强调指出:“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这一理念的提出,引领着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向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背景资料的运用自然不能例外。如果运用得当,背景资源的有效转化与运用,也能为语用实践搭建有效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在宙斯的面前“绝不屈服”的高贵品质,借助人教版课文以及《希腊神话》等资源,补充了其他诸神前来劝说普罗米修斯承认错误的情节。借助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普罗米修斯面对诸神的利诱、威逼,又会怎样回绝他们呢?于是,学生纷纷动笔,以己揣度普罗米修斯之腹,通过角色置换、移情体验的方式,在背景资料的支撑下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在这一案例中,背景资料的拓展不仅仅给予了学生更丰富的内容信息,更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提供了有效的素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四、链接辐射,在资料运用中关注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450万字的阅读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成为开启学生阅读旅程的点灯人。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树立“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原则,引导学生将关注的视角从仅有的文本入手,不断向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进发,通过背景资料的有效运用与整合,积极向学生推荐书目,并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让阅读教学的结束成为全新阅读之旅的开始。

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并告诉学生《儒林外史》是一本描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生活的小说,罗列读书人的种种陋习。整本书就在第一回刻画了唯一的君子形象――王冕。此时,教师顺势出示了诸多名家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并要求学生阅读这本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由篇入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在背景资料的高效链接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阅读新天地,重新唤醒了学生的认知期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节的资料篇10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二是独立于英语教材之外的一切有利于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资源,如录音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有效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二.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英语课程资源

1.  基于教材,突破教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挂图、卡片、录音带、配套读物等。英语教师应以教材为主线,从宏观上把握英语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明确每一个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本单元或本模块的特点,整合教材和其他各种课程资源。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分为warming up,Listening,Speaking, Reading, Language Study,integrated Skills等部分。英语教师大多按照从warming up到integrated Skills的顺序来设计教学。笔者认为,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其作些顺序上的调整。以高一下学期Uinit 14 Festival 为例,用一个课时完成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后,教师若能先进入integrated Skills部分,效果会更佳。因为本单元integrated Skills部分简要概括了地球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墨西哥亡灵节,愚人节,浅显易懂,而这些信息都可以为本单元的Reading部分作铺垫。待阅读课文讲完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节日的理解,教师可以直接跳过Language Study,进入练习册后的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

其次,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其它课程资源和教材进行整合。目前很多中学都订了一份英文辅导报纸,如英语辅导报,学生双语报,英语周报等。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完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材外的相关资源。此外,可以大胆地删减教材内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材料。同样以人教社高中英语第一册下unit 14 Festivals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三副图画,分别是有关西方的万圣节,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笔者在学生了解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听说过这三个节日,更不用说有关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语言输入应该保持在i+1的水平上,即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自然顺序水平。如果教师完全从这三副图画出发,对本单元的节日话题进行导入,开展热身训练,效果就不会很好。而在某英文辅导报纸的“热身吧”栏目提供了6副画,分别是关于春节,圣诞节,中秋节,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这几副图主题突出,学生很容易便能识别每副图所代表的节日。这样学生在参与语言活动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敢说,有话可说。当讨论完双语报上的六副图后,再回到教材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比较不同国家的节日。

2.  基于学生,来源于学生

首先,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故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以人教版高一上Unit 5 Silver screen为例,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几副图画来进行,而可以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先对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喜欢的电影并对票数进行统计,最后找到排行榜第一的相关电影资料,在课堂上观看或讨论。这样学生注意力必定会非常集中,听课效率高。此外,由于所选电影来自学生自己的心声,学生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整堂课就会更具有交际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