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5:55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1

一、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

《景区讲解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通过学习五个课程模块,将景区讲解工作与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培养职业能力入手,学生在主动构建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具备能够完成综合性景区讲解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从知识储备来看,具备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技能的能力比较强。从课前的学情调查来看,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接受程度高,带着问题学习的的任务都能完成,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高,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学习过程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教学活动总,教师必须根据旅游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施与教学成效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景区的认识、景区的讲解引导服务、旅游安全事故三个模块13个项目,其中包括山岳景区,江河景区、湖泊景区、名泉名瀑景区、岩溶岩洞景区、海滨景区、古典园林景区、宗教景区、坛庙与陵墓景区、红色景区、都市名胜景区等共11种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中常见的不同资源类型的景区的讲解和引导是重点,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支撑,同时把握导游讲解的原则和规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其学习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程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此构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区旅游发展实际,通过与本区旅游企业、资深导游等专业座谈,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工作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解决学生毕业“用得上”“干得好“的问题。

本课程按照旅游的职业工作过程,依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突出能力为本位,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注重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工作情境为任务,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通过课前学--了解工作任务,查找相关知识,设计路线方案。课中练--,优化方案,解决问题。课后--反思评价效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云教学等开放式教学资源,过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

(三)教学成效

教学流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掌握了红色旅游基本知识和景点分布,撰写讲解词,掌握了讲解技巧和方法,通过“学做评”“仿议破”等方法,破解了教学重难点,实现了每个子任务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目标。

评价方式“参与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校内评价与学校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合理化;实现学生从”自学者“到”合作者“再到”评价者“的角色转换,强调学生参与度,关注及管理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评价全程化;运用线上评价方式,更加即时具有针对性,评价信息化。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2

BpR的提出,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资料表明,约有70~75的欧美公司正计划进行BpR,更有许多企业已经通过BpR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国内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尝试以BpR理论为指导,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构。申传斌、刘吟、谢蓉等将BpR理论引入高校管理,在图书馆管理、高校教学管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

2现行业务流程诊断

2.1现行实验教学管理概况

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由教师申请开设实验课程,并提交开课申请表、实验教学大纲、教案、预做实验记录表、实验教材(指导书)、实验使用的软硬件要求等资料。上课时,学生到指定的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实验项目信息,学生根据的实验项目的要求,进入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学生提交纸质实验总结,教师评阅实验总结;本次课程完成后,由任课教师填写实验教学过程记录表,并由实验室管理员核实。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项目任务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实验成绩。实验室管理员根据实验任课教师提出的实验要求,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协助指导教师预做实验;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监控实验教学过程;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做好实验教学资料管理工作。

2.2现行业务流程诊断

采用鱼骨图对现行业务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实地调研、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到人员、设备、管理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对资料整理并制作出鱼骨诊断图。通过鱼骨图分析诊断,现行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相关人员沟通不足

现行业务流程涉及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为了有效地实现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参与者之间必然需要足够的沟通。在现行业务流程管理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只局限在实验指导时,而教师和管理员之间的交流只局限在实验过程的登记时,学生和管理员基本没有交流。然而实验教学管理的对象是课程信息,服务对象却是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缺少足够的交流必然会影响业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教学资料再利用困难

在现行的业务过程中,收集起来的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教学记录、设备使用记录等纸质教学资料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是要做查询、修编、统计、分析等再利用就非常困难,有些几乎不可能。

3)实验过程监控难度大

实验过程记录包括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等内容,由任课教师课后手工填写。由于无法实时取得课程进行中的数据,多种原因都可能造成记录填写不实,实验过程监控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能。

3实验教学管理业务流程重构

通过诊断现行业务流程,找出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业务信息化的需求,对实验教学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构了实验教学管理顶层业务流程。

1)实验课程管理业务流程

管理员根据实验课程及实验室资源情况建立实验教学课表(可以从教务管理系统导入);任课教师通过实验课表查询所任课程的安排情况,并对所任课程的信息进行管理,上传实验大纲等文档资料;管理员可以增加课程,并将课程增加到实验课表中;学生可以网上选课、查看课程安排、下载课程资料等。

2)实验过程管理业务流程

上实验课时,任课教师当次课程的实验项目;学生登录系统,签到,查看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完成实验;任课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确认上课班级、课程内容、出勤情况等信息,并由管理员记录本次上课相关情况;管理员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内的实验过程记录信息。

3)实验项目管理业务流程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创建若干实验项目,填写实验项目卡的详细信息;在上课时,本次实验要完成的实验项目;学生查看教师的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完成实验,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项目总结;教师在线评阅实验项目总结;学生可以查看实验项目总结的评语情况。

4)成绩管理业务流程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学生出勤情况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并登记所有学生的实验成绩;学生在对该门课程评教以后,可以查看该门课程的成绩。

5)学期归档业务流程

在每学期结束后,管理员对本学期的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文档和学生成绩信息进行归档处理。如果该学期有毕业生,则对毕业生信息进行归档处理。同时清除系统产生的中间数据或者不必备份的数据。

6)报表统计业务流程

在每学期结束后,管理员要对设备负载情况、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工作量、设备申请情况进行统计;教师对学生成绩分析、学生成绩单、学生评教信息进行统计;负责人对打印输出的文档审核后,报送相关部门存档。

4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功能规划

根据重新设计的实验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参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相关规范,设计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主要包括权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实验课表管理和报表中心等八个功能模块。

1)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设备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参数管理三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管理系统中涉及的用户信息、系统参数信息和实验设备信息,可以录入、维护相关信息。

2)实验课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课程信息管理、课程文档管理和选课管理三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实验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课程名称、课程描述、课时、授课对象等;管理课程相关文档信息,如课程实验大纲、指导书、教案等;选课管理主要的功能有教师查看任课信息,对选课学生进行确认,学生查看可选课程信息、已选课程和进行选课。

3)实验项目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实验项目创建、实验项目维护、实验项目、提交实验项目总结、评阅实验项目总结五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创建实验项目,查询和维护实验项目信息,实验项目,提交实验项目总结,评阅实验项目总结。

4)实验过程管理模块

实验过程管理包括考勤管理和实验过程记录管理两个子模块。考勤管理主要的功能是学生登录系统签到,任课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出勤情况;实验过程记录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系统根据教师的实验项目、学生签到情况自动生成上课时间、上课班级、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实验内容等信息,由管理员核实。

5)实验成绩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登记实验成绩、查询实验成绩、学生评教管理和实验项目汇总四个子模块。实验项目汇总是系统根据教师设置的条件对学生前期完成的实验项目汇总并给出成绩;登记成绩是教师向系统录入学生的实验成绩;学生评教管理是学生对本实验课程及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

6)实验课表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实验课表导入、实验课表维护和实验课程查看三个子模块。实验课表导入功能提供了从其他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直接导入实验课程安排;实验课表维护主要功能是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如教室资源、教师资源)合理地安排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查询主要功能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情况查询实验课程的安排情况。

7)报表中心模块

该模块包括成绩统计、评教统计、设备负载统计、实验项目统计、实验教学量统计、设备申请统计六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根据需要,统计出相关的数据报表,供相关部门参考或做决策用。

8)权限管理模块

权限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授权管理两个子模块。系统涉及的用户类型有教师、学生和管理员,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和对指定的操作员可以授不同的权限,这样,可以保障系统的安全。

5结束语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3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教学

1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工作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以课堂中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与项目管理课程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其次,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交流沟通匮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而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则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符合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项目管理的经验。因此,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效率。第二,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项目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管理、项目内容管理、资源协调等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锻炼,进一步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

2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总结

2.1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以外项目管理的案例,借鉴成功案例中的先进经验,然后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案例的经验或者内容需要与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关联,难度需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案例后,可以掌握部分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也对学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然后,教师在确定案例后,需要制作案例相关的预习内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提前预习;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小组内部的讨论,得出案例的多角度分析结论;最后,教师需要收集不同小组的学习效果,对这些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巩固项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

2.2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

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合作,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真正放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课程的主要讲解者变为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使得关联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了解,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色、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后续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等。

2.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亲自实践某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到参与项目,然后形成总结项目经验,巩固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项目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项目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难度需要适中,对学生的某一项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好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项目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上学到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将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首先尝试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课堂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请教;最后,学生需要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且在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展示,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后续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5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解读

廖哲勋、田慧生在《课程新论》中指出: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现在的实践层面来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主要指学校和教师以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符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类是学校开发新的课程,主要指学校针对本校需求和学生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和本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开发的、供学生选修的课程。

校本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其构建平台、涵盖领域、涉猎内容等都具有地域的、文化的普遍性,不可能顾全到校域特殊性,因此,开发并开设校本课程,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其次,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在这一点上,仅靠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国家、地方课程是较难实现的。校本课程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好的优势。例如,很多学生喜欢箜竹,这在国家、地方课程中几乎是空白,但是,学校开设了,学生就可以选修,从而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另外,校本课程在积淀学校文化上有着重要作用。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无论在有形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还是在无形的精神文化、理念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厚重的积淀,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只有校本课程才能持久地完成。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兼顾两个层面:一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整合、拓展、补充,即在这两级课程中融入校本的元素,升格为国家、地方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或者落实;二是直接搜集学校、社区层面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筛选、整理,按照学段编撰、结集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如何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一直是教育界同仁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应该发挥有效的规划引领、督导评价作用。转贴于

第一,校本课程的申报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核。学校从宏观上提出开发的建设性意见;学科组根据学科情况,提出课程申请;备课组根据学段情况,选定课程,提出生情;教师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储备的优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提出课程申请。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段学情,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决定课程开设项目,并为课程开课提供教材编印、场所设施、课时安排、学生分配等方面的保证。通过审核的课程,才能由相关教师分工或者独立编写教材,制定学期和课时计划,依据学校的开课流程,进行规范授课。这一机制越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有科学性、实效性,会有效地缩短课程的“试开期”。

第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机制。

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管理一样,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也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要有相应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例如对教材编撰的审定,对学期计划、课时计划的检查,对开课情况的阶段性总结等。只有规范有序地落实管理机制,才会保证校本课程的开课效果。

第三,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这一机制应该有三种形式:一是量化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学校印制相关的评价量表,通过对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数据性分析,做出评价;设计调查问卷等,定期或不定期下发问卷进行调查,做出过程中的动态评价,并把这些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相应结论,进而依据结论,评价开课效果。二是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开课一段时间后,通过教师书面总结、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开课情况,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课程开设全部结束后,做好总结评价,并与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评估课程开设效果。三是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的评价汇总与学生的评价汇总集中在一起分析,更能评估出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并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开课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中美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089-04

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必需依托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既懂赛事、又懂管理,既懂产业、又懂经营,既懂商家、又懂观众的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为提供支撑。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培养人才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相互配合整体构成,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面临诸多困境,特别体现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国内也有较多学者在体育产业管理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曾提出过种种设想及建议。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管理专业(Sportindus-trymanagement)是一个设立十分广泛的热门专业。美国是公认的体育强国,在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其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会发现并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经验、教训,从而得到启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减少主观盲目性,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性质的学分比例、学时等。从实用性角度分析当前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素质要求,以及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课程体系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2.2比较分析法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同与不同。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体育产业管理课程分类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但参考多数学校的设置情况可以总结为:按修习要求,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两种,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按知识结构层次分类,课程设置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四类。以下将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为例,对两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表1)。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为1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36学分,占总学分的89.47%,实践环节16学分,占总学分的10.52%。在课程安排中,公共课程35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5.73%;专业基础课6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0.73%;选修课32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3.52%;实践环节具体实习得分情况为:每学期实习时间在56~84h获得1学分;98~154h获得2学分;168~210h获得3学分。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学制共四年,其中授课124周,教学实践26周,社会实践41周。本科全部课程共计2665学时(不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661学时(84学分),占总学时的62.3%,选修课1004学时(4分),占总学时的37.7%。教学实践环节17学分(军训1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从表1看出,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宏观设置方面,基本上趋于一致,即都是有必修、选修、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学分总量上也相差无几。

2.2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差异性比较

2.2.1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制差异性在学分总量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获得152学分即可毕业,中国的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要完成150学分方可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就总学分要求看,两者相差不大。

但在学分获得上,由于两国的学制不同,差异较大,表现在:美国实行的完全学分制教育体制,学生学业完成的标准,主要以学分的获得为衡量准则,没有严格的学时要求,这就给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弹性时间安排,提供了足够的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发展空间。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连续在校学习的课时量要求,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体制,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陛的形成。比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上课30或者32学时才能获得2学分,没有规定某科目学习必须在限定的时间段要参加;天津体育学院规定必修课程连续性上足1664学时,才能获得84学分,总计在校四年必须上满计划2665学时,才能毕业,因此可以看出天津体育学院在学分获得上,有严格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时数的计划安排。

2.2.2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内容性质差异性天津体育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概论、公体课、就业指导等,很明显主要以强调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以大学写作研讨、艺术知识与经验、历史学、文学知识与经验、定量分析、哲学、社会与文化、科学素养、神学与宗教研究、道德伦理、职业道德研究、心理学基础、微积分、数学、宏观经济学原理、法律与社会、社会学简介、统计学等,体现的人文与自然教育。

因此,在公共必修课程中两者的差异表现为: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加注重真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培养,涉及学科知识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语言课程类、法律类等。天津体院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单薄。

2.2.3专业必修课程数量差异性专业必修课程也称之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专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该行业特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十分注重该环节课程体系的质量与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中美两所高校都包括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同时也都设有体育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学等专业必修课程。

但从数量与比例上看,两校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共计23门之多,而天津体育学院仅为15门。因此,在总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专业课程比例达到总数的50.73%。天津体育学院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到整个所开课程总量的30.34%,说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学科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2.2.4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差异性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目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拓展领域涉及到营销原则、会计学、信贷、体育管理简介、体育管理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赞助导论、体育基础财务、体育设施管理与运营、国际化体育产业、体育营销基础、体育传媒、体育管理法规、专题研究、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赞助、体育法、国际体育管理;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内容设置上涉及到财政与税收、人力资源管理、体育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提高、科研方法、商务交流、广告学、电子商务、战略管理、体育产业前沿专题讲座、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概论、体育赞助导论、体育传播学、国外体育产业介绍等选修课程。

从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度看,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选择范围集中在体育领域的课程为主,而天津体育学院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体育领域的知识,比如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体育传播学等,又有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因此从选修课程作用的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的天津体育学院的选修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能体现学生兴趣更加广泛性的特点要求。

2.2.5实践课程实现形式的差异性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入学教育与军训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内容。美国高校则侧重于参与性研究、社会实习及实验。在学分总量上没有差异性。但从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用性的培养要求看,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应用能力,重视与市场结合,能与相关单位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即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公司进行实习或者参与体育赛事管理,又能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达到学分要求,而且积累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实践环节能真正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实践环节,而且还有相当的比例(高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但由于专业自身缺乏统一课程设置标准,多数仍采用以往的“放羊式”实习模式,未能达到设置实践课程的根本目的。比如毕业论文,有多少学生进行过创新性研究?社会实践有多少学生能深入到一线脚踏实地的工作?

总之,在实践环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达到实践的目的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更多只是流于一种毕业学分需要的形式,很难达到锻炼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目的。

3、完善中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合格的体育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借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完善。

3.1拓展公共必修学科领域,增加专业必修比重在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中,强调的是“通才+专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类型。洛约拉大学在公共必修课程中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学分比重几乎占据总计专业学分的一半以上,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强化专业能力学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在公共基础能力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知识占据了多数。在专业课程中,又没有体现出“专”的优势,因此建议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适当拓展,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增加学分比重,尽量与现代教育培养人才模式接轨。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7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机械单一的考评”等方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被动接受。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只重于课本,脱离实际,并且“满堂灌”,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等存在一定欠缺。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习死板,多局限于只会做题,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高度[1]。为改变这种状况,北京工商大学陆续开设出一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符合市场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成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之一,在国内高校有着广泛的影响。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选修过这类课程。但是从学生的视角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学生在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后到底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这些信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与分析。过去,一般只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学生撰写课程总结和参加“学评教”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某实验课程的评价。由于课程总结附带有学生实名等信息并与成绩直接挂钩,因此,很难使学生表达真实意思,往往是好话连篇。而学评教则只侧重对教师教学水平、态度等的评价,带有较多感彩,对课程质量涉及不多,因此,评价信息结果的参考价值有限。为了搞清大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真实感受,本课题组利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等项目的支持,开创性地策划,并在大范围实施了匿名问卷调查活动。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6大问题、28个关注点。然后分别向参加本学期所开设的约20门不同经管类实验课程的1100位学生发放,要求他们以匿名的形式在调查问卷上填写个人感受与评价。根据统计,共收回有效问卷1076份,这一数量占本学期学生参加不同经管类实验课程总人数的50%以上,样本覆盖面具有较高代表性。此外,由于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从而可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表达看法,这也为使获取的第一手信息与评价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最后,项目组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进行认真分析并将结果汇总,把所获得的信息及分析结果提供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实验教学部门参考,以利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2.1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给学生普遍带来收获,但仍不尽如人意

根据调查问卷(见表1、表2)结果,57.92%的学生在参加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后感觉收获很大,其中有66.46%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53.96%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52.90%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51.88%的学生通过课程使社会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说明,通过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可以较好地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相关的能力,而且在某一些方面的提高效果显著。通过对问卷统计表1的分析,我们也注意到仍有高达1/3(33.33%)的学生在选修完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后感觉收获一般;6.88%的学生的总体感受远不如预期,个别学生甚至有后悔的感觉。这说明部分学生在上完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实际收获感觉与原先的期望值还存在较大落差。从问卷统计表2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在知识结构改善(38.96%认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35.83%认同)、意志力与自信力的改善(20.21%认同)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改善(39.17%认同)方面,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同。经与部分学生沟通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这类课程的重点在于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效果一般;(2)由于该类课程基本上每周就上一次课,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才会接触到这门课,而且,教师都比较注重课上训练,课下留的作业不多,缺乏平时复习的支持,导致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效果并不好;(3)由于这类课程基本都安排在机房进行,在上课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乘机利用电脑干起了自己的事情,导致听课效率不高;(4)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时对这类课程兴趣浓厚,可因为专业性较强和课程进度太快等原因,越来越跟不上进度,也就逐渐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5)个别教师在实验课程设计与组织方面存在问题,如上课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难度和挑战性等,还有的教师课程组织管理不到位,对学生过于放任等,这些也都导致了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总体收获不如预期。

2.2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得到学生普遍认可

调查结果(见表3、表4)显示,高达75%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很有必要。其中有52.08%的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46.46%的学生认为课程与理论相辅相成,有39.17%的学生认为这类实验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可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这说明学生对此类课程总体上是认可的。其实,从学生角度看,非常期待通过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加强对平时知识的消化吸收,把平时学习的理论用于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在参加这类实验课程后也切身感受到,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实际的操作才能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从表3中我们还注意到,有14.58%的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应该适当开设,但不要太多,有10.2%的学生认为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可有可无,或没必要。前者的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担心开得太多可能会没有时间学习其他课程,不能更好地拓宽知识面,所以他们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要适当地开设。至于后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还缺乏对这类实验课程作用的全面了解与认同。

2.3多数学生主动积极选择经管类实验课程

调查结果(表5)发现,89.79%(除去10.21%的学生认为容易拿学分)的学生选择经济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积极的,其中有76.04%的学生是为了锻炼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选择此类课程。这说明,由于这类实验课程实用性及应用性较强,所以学生会选择这些与自身今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有部分学生之前学过相关理论课程,出于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性考虑,特意选修具有很大关联性的实验课程,想通过这个平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际的操作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有一些学生,之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理论课程,但是出于自己对此类课程的兴趣,或者是希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特意选择此类课程。相比较这些抱有积极主动态度的学生,我们也注意到,有10.21%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因为拿学分较容易,尽管这只是极少数学生,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部分学生的理解中,这类实验选修课可能存在着教师给分偏松的现象。此外,一部分学生抱着能在半学期内学完一门课程拿到学分的心态来选修此类课程。还有一少部分大一新生,由于压根不了解此类课程,对实验课程内容认识不清,选课目的并不明确,导致他们单纯为挣学分而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2.4学生对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期待非常务实

由调查问卷表6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以“教师布置任务后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训练任务”的上课模式(只有24.58%认同)。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在实验课程组织过程中能够做到模拟操作配合案例分析与讨论(51.46%认同),同时,有45.21%的学生希望采取理论授课与训练结合的方式,35.21%的学生认同由实验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经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到,由于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实验课程,对动手实验操作有一种既兴奋又陌生的感觉。在教师布置实验训练任务时,常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么是在操作过程中步骤经常出错,要么盲目操作,跟着感觉走。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再加上学生不得要领,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烦。此外,很多实验课程的展开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带有很大盲目性。因此,学生普遍期待着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走弯路,尽快达到实验课程预期的目标。他们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育、引领和指导作用,不仅讲解必要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亲自指导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希望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等。希望通过这些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交流。

3对策与建议

在对大学生实验课程评价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也征求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在此汇总几条建议供学校相关部门参考。

3.1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

针对学生在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体会与评价有较大差异,建议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可考虑分层次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有所不同,以便于更具有针对性:

(1)专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所开课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和难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应该开设较多的相关实验课程,更应将其中一些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使相当部分的知识能达到应用的水平。

(2)面向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由于这类课程需要一定的前期相关知识基础,建议实验课程适当放低难度,注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使这部分学生能及时补上这方面的不足,有效地融入到课程中。

(3)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一些通识性实验课程。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展知识和能力结构,为今后的自身发展提供更宽的选择[2-3]。

3.2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及内容,确保实验课程取得预期收益

由于部分经管类课程时间常采取每周4节课连上的形式,使得学生连续下来感觉很疲劳,难以消化学到的知识,影响学习质量和收益。因此,建议在时间安排上考虑从每周4学时更改为每周2~3学时,教师可放慢进度,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以便学生更容易投入课程中并收到良好效果,从而也更愿意去参与这门课。此外,建议在每次上课后,适当留一些课后练习作业,同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实验总结报告、实际任务解决方案和动手操作等为主的方式,不能只要求死记硬背知识点,应该通过更多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4]。

3.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考虑到多数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实验课程来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5-7]。建议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研讨分析,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去搜集资料,最终撰写研究报告等,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此外,希望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教师合理进行课堂设计与组织,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内容。因为案例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反映知识的要点,通过这些案例,可将生硬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变为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9]。教师在课上多加强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互动,或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任务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视频短片等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兴趣。

3.4加大对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宣传力度

通过对周围学生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了解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些理解。为了使更多学生详细了解此类课程,建议教务处和教学部门加大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如网络宣传、视频、讲座、试听、参课学生座谈、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对课程主要内容、特点、适用范围、需要的前期专业知识基础、师资情况等信息进行必要的宣传和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类课程的优势和特色[10-12]。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预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实验课程,避免选课时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3.5加强经管类实验课程效果的调研、研讨与交流

我校有一大批来自相关学院和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讲授实验课程的教师,他们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开设了很多特色突出、内容充实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不少实验课程由于名额所限,往往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多次选课无果,难以如愿。建议学校不断加强经管类实验课程建设,将收集和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意见常态化。通过不定期召开有实验课程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实验课程建设研讨会,共同商讨、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论证和实施改革方案,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不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excel;考务管理;函数;数据透视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79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是推动学院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而教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类别多,数量大,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数据处理,易出差错。虽然随着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目前各高校教务管理大都使用专业的管理系统,如CRp校园管理信息系统;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等,然而,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仍然不避免地需要操作者掌握一些必要的软件操作技术。比如经过这类系统导出的数据,形成excel格式文件,需要二次加工。本人结合多年教务的管理经验,就工作中遇到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类,结合工作表格的结构原理,列出excel在考务管理中常用的几个技巧与大家分享。

1函数的应用

在重修考试报名中的具体应用:学院下发的重修申请表内容包括所申请课程的课程名、申请人学号,专业等信息。学生报名只上交纸制报名表即可。但报名结束后,报名人数众多,利用学校下发纸质报名表上的信息统计重修上课安排以及重新考试安排过于繁琐。所以笔者利用excel自制重修报名表,然后将每个班报名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总表,再进行重修安排操作。

1.1Countif函数的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countif(range,criteria)

笔者主要用于在重修报名结束后,将纸质的重修报名表输入成重修上课以及考试安排所需的电子表格。纸质的重修报名表如图1,包含基本的学生和课程信息。而在考试以及上课安排中需要汇总课程信息,用countif函数迅速得到汇总数据。

打开excel表,新建重修统计表,表中输入相应信息:学号,姓名,课程,学分,合计。在学生对应的报名重修课程表中标注“是”,如图2。

在合计2处运用countif(C2:C7,“是”)就可以快速得到单科课程的报名人数,在合计1处运用countif函数,countif(a2:H2,“是”)统计每人的报名课程数,确定其能否在学期内学有余力,修够计划学分。

1.2if函数的巧应用

该函数的语法规则如下:

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表示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的任意值或表达式。

这个主要介绍通过iF函数快速比对数据是否一致,在统计数据工作中,经常可能需要甄别数据录入是否完整准确,通过手工比对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出现错误,而通过iF函数设置比对条件,快速而准确。例如比对两列(a,B)学号是否一致有无错漏,运用iF函数,列出表达式(a2=B2,“t”,“f”),可以快速显示t或者f,一目了然数据是否完整。

2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数据透视表(pivottable)是一种交互式的表,可以进行某些计算,如求和与计数等。所进行的计算与数据跟数据透视表中的排列有关。

学生重修后,经统计生成一个excel表,对表中格式进行整理,统一,需要按照科目,任课教师整理考虑考试安排,由于学生报名多,课程杂,特别是在毕业班重修中,课程可能涉及多个年级,所以在安排考试时候,容易出现学生考试地点重复或者学生考试时间重复等的情况,所以安排重修考试后,核对考试安排是否有问题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通过数据透视表可以快速查验一个考场内单一学生考试科目是否重复,能够在最大限度节约教室资源。根据考场安排情况,得到各考场的课程,学生情况,如图3。

然后以学号和课程列生成数据透视表,以学号作为行字段,数据项为课程,拖入数据透视表,选择计数项为课程,如图4。

既可汇总出单一同学在该考场是否会重复考多个课程。如果汇总中显示“1”,则说明该同学只有一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如果汇总显示“2”则说明该同学有两个课程在该考场考试,同理,将同一考试时间内多个考场数据按上面的方法汇总可以得到同一考试时间是否有学生在多个考试地点有考试,这个就可以及时矫正冲突,保证考试的有序进行。

管理学课程总结篇10

【关键词】工程认证;项目管理;案例讨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课程概况

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对学生知识传授的直接性,忽略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差,进入社会适应性不强[4],而工程认证的培养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5],增加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工程认证提出毕业生具有项目管理能力,使得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工程认证的重点关注对象。项目管理是一门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法规等众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涉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成本分析、风险规避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政策和法规等密切相关。显然,传统单一的板书或ppt授课方式虽能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架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开展面向工程认证的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势在必行。

2工程认证下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传统课程目标主要突出对整个课程的九大知识领域中的了解或者掌握情况,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掌握项目范围确定、时间排序、成本分析、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风险管控、采购规范等相关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综合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传统目标相比,工程认证背景下,则更加注重对课程支撑点的体现。由工程认证标准可知,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需要体现出该课程所支撑的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所列的十二项毕业基本要求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点[6]。结合本专业项目管理所支撑的两个指标点提出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具备人力资源规划、团队组建、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按需求独立或团队完成工作,胜任团队成员角色和责任,充分发挥作用;(2)掌握项目成本经济分析与决策方法。能对项目成本进行估算和控制,结合时间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等相关知识实现项目分析与决策。教学目标设定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将围绕着这两个指标点的实现进行来进行案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这两个目标的达成。

3案例讨论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

为适应工程认证人才培养需要,结合项目管理课程特点,本文提出工程案例讨论驱动式教学设计课程改革。采用“案例选择——团队组建——总结与阐述——组间答辩——评价与反思”的思路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3.1案例选择案例选择对目标达成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案例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管理课程所要支撑的指标点和所需要达成的目标,选择支撑目标1或目标2的完整工程项目作为案例。3.2团队组建成员的确定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关键。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团队组建,确定每组项目经理和成员关系,由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整个过程中要体现经济决策分析。3.3总结与阐述由项目经理对各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团队统一的方案,并上台进行阐述。3.4组间答辩项目经理对本团队方案阐述后,通过其他团队成员提问,由项目经理或团队其他成员进行现场回答,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反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案例讨论教学效果。3.5评价与反思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成功的团队进行肯定,对出现的不足进行反思。同时,在案例讨论评价过程中将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团队自评和团队互评的评定模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4优点与效果

案例讨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角色与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团队组建和分工合作的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分析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后做出决策方案的知识运用能力。亦能培养学生将掌握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实用能力。因此,通过案例讨论驱动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解决问题系统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本科高等教育工程认证专业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经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项目管理课程案例讨论驱动式授课模式验证,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授课方式具如下优越性:(1)学生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2)突出了工程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主体进行了转换;(3)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了学生个体分工和团队合作能力;(4)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和知识总结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5)有助于培养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