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6:20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1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语文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看看、做做、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等方法和手段,就有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特别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些活动安排得科学合理,对促成学生“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我以二年级《语文园地》的一堂题为《秋天的图画》的学生小练笔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具体的作法。

一、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很好的作文材料。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不深,又不善于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题材总是反映不到他们的作文中来。我为了上好《秋天的图画》这堂课,课前专门组织了一次秋游,把学生带到荒郊野外和村头田野边去欣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宜人秋景。在指导学生观赏的同时指导学生收集秋天里的各种树木的各种颜色的叶子。写作课上,我引导学生回忆秋游活动中自己的所见所闻:秋天的山冈上,到处是金黄色的梨子和桔子;田野里,到处翻起稻海的波浪;田地里,到处活动着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身影……再让学生仔细观赏自己收集来的枫、松等秋叶,并简单说说自己采集的树叶的特点。然后,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自己用各种各色树叶拼贴成的“秋叶画”。最后激发学生兴趣:“孩子们,你们看老师用树叶拼成了一张秋天的画,美吗?画的什么呀?你们想不想把你们手中的树叶也拼贴成一幅美丽的画呢?老师很想看到你们也能把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色树叶拼成一幅幅最美丽的画来,以展现秋天的美丽“。

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发挥来制作

自己所要制作的“秋天的图画”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有的学生动手之前自己并不明白。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将要作出的“秋天的图画”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主题。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秋天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秋游活动中见到了很多,请你认真地回忆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你想选择秋天哪部分景色画下来呢?——一幅画不可能将秋天里的所有景色都画下来的,你只选择一个部分。

3、你将要制作的《秋天的图画》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是什么呢?——图画可以反映“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而这一情景,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来的山水画,也是山丘田野对人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是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让人看了自己的画以后,产生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和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

4、你准备了哪些树叶?——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动手制作吧。

三、激发学生将自制图画中的情境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欲望

学生通过一番动脑动手的制作,五花八门的作品便呈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先将构图独特新颖的学生的作品悬挂起来让大家观赏,然后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我的树叶画,画的是秋天的什么景色;我用了一些什么树叶,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制作;我这幅画要表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最后,组织学生分别对其进行评价和评比。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2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看图学文,读文看图,反复复述课文内容对聋生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聋校低年级课文多数以看图学文为主,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聋生进行说、写能力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多彩的图画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低年级的聋生来说,“看图”是他们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他们喜欢看课文中的图,但对课文是如何表达图意的却不在意。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在引导学生仔细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心地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有层次地描写图意的,哪些内容图上有,哪些内容图上没有。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反复复述课文内容,同时对图上没有的内容可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经常反复训练,学生逐渐知道写图意不但要把图观察仔细,还要根据画面进行合理想象:想象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图上没有画出来的内容,把一个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具体化。如,《秋天到了》一课的课文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的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树叶、庄稼的颜色、样子及大雁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图意。对看图学文的课文,经常反复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和进步。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看图写话及语言训练、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插图,精心设计练习,对聋生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聋校的低年级教材(特别是语言训练)中,编写了丰富的看图说写、看图说话的练习内容,这些图画内容画面简单明了,简洁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在对聋生进行说、写能力训练时,教师应不怕麻烦,重视每一幅图画,并以此作为聋生语言训练的素材,精心设计每一次说、写训练的环节,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先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好、会说的基础上完成看图写话作业,做到每训练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自己动手,拼贴图画设计练习,提高聋生的说、写能力

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是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儿童在学完拼音后,语言思维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应抓住这个黄金时期,结合聋生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画,根据自己的思维拼贴在写话本上。然后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看图说图时要有顺序地把图看细、说细,还要把图看活、说活。最后指导学生把看图说话的内容用一句完整的话写下来。二年级时,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说写动手能力更强了,我开始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在说的基础上用几句完整通顺的话写出图意。二年级下半学期,我让学生把几幅顺序错乱的图剪下来,按顺序排列好后,贴在自己的写话本上,并练习把每幅图用一句话说、写出来,最后连句成段。坚持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到三年级时基本会写一段通顺的话了,也能和健全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了,这样做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四、图文结合,反复朗读,反复复述对聋生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在聋校的语文课文中,每一册都安排了看图学文的课文,这些课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课文内容,并脱离图文复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练习写话。如,学习完《秋天到了》一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先播放有关“春、夏、秋、冬”景色的视频,再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写下来,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写得比较好。

总之,低年级聋生年龄小,说话写话能力处于启蒙解读阶段,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要多表扬、多鼓励,经常给写得好的小朋友一点惊喜,使聋生对写话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语文、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3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原理。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4

一、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

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5

一、通过对比和题款可以帮助学生欣赏中国画

教材的不同学段都在欣赏课中安排了许多古今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因此中国画的欣赏教学成为欣赏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上好中国画欣赏课,首先,教师需要对所欣赏的作品取材内容、表现形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的时代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本人应被作品所传达出的立意、技法、形式等综合性艺术美所感染,带着这种感染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赏析。其次,中国画欣赏教学中要对同类美术作品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对比欣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从中领略某一方面绘画的艺术发展趋势,把握绘画的时代性,深刻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再次,由于作者的时代局限性,作品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相一致,此时,教师应关注作品的题款,并以题款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理解所谓的“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二、具体例子

1.以山水画为例

我们可以将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现代李可染的《春雨江南图》进行对比分析。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除了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还要介绍作者的选材、笔墨技法,使学生明白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同为江南山水,由于采用的笔墨技法不同,由此带来的视觉感受也截然不同。《富春山居图》展示的是长短不同、疏密不一、极富变化的“披麻皴”,勾、皴、点相结合而几乎不用染;通过浅绛设色,使画面疏灵空秀,恰当地表现了当地山体土多石少的特征。《江南春雨图》则是大面积的积墨渲染,吸收西洋画要素,表现了逆光景物,山体浑厚华滋。纵观对比两幅山水画,前者重视线条的运用,强调“写”实,而后者则创造性地发展墨法的运用,两相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时代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图画的创新精神。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比,深入理解和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思想主旨。

《富春山居图》通过描绘平静的山水、和煦的风光、安谧的村屋、孤独的钓舟来实现自己桃源隐居之梦。《春雨江南图》则真实地表现了江南春色,水墨淋漓的浓重山色下春雨迷蒙,白墙黛瓦,桃红梨白,春日气象正浓;也有渔舟横江,仿佛歌声传来。但这歌声与黄公望的孤舟独钓大不相同,它是歌唱今天的美好生活。两幅作品都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美和谐交融,但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以人物画为例

可以将明代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与现代蒋兆和的《流民图》作比较欣赏。

《秋风纨扇图》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文人画风。画面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淡墨染衣带,浓墨画发髻,墨色变化生动,衣裙飘动,略有“秋风”之意;人物前置,后绘缓坡,山石嶙峋,重墨渲染,坡上青竹淡墨双勾,画面背景疏落空旷;画中女子手执纨扇,神情惨淡,似在徘徊观望。此图反映了传统的工笔水墨人物画法,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辅以墨染。《流民图》是画家蒋兆和在人物画方面的革新之作。人物造型主体真实,写实风格明显。他把西方的素描技法同中国的线描画法相结合,线条的使用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条”等程式化描法,而是依据人物的形体结构,或粗或细,或虚或实,灵活使用线条。两者相互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物画的演变走向。赏析二者的内容形式后,要着重分析二者的思想内容,即作者通过画面想给欣赏者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蒋兆和的《流民图》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主旨突出,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因战争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人间惨剧,表达了对敌人侵略的义愤,也寄托了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而对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立意的领会,则需要借助画面的题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并赏析“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秋天来了,纨扇已无用处。作者的纨扇被弃,暗喻人间世情冷暖。结合题款向学生介绍唐寅的生平经历,就能很好地领略画面的弦外之音,并把握作品主旨所在,从而使学生同作者的心声暗合,形成共鸣,并能为其艺术魅力所感染。

3.以花鸟画为例

我们可以将明代徐渭的《墨葡萄》与近代齐白石的《群虾》进行对比赏析。

教材安排了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卉作品为欣赏内容,我们可选《墨葡萄》来领略其风格神韵。这种画墨气淋漓,重神韵轻形似,逸笔草草,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作品由于偏重含韵,忽略形似,给初识中国画的中学生的欣赏带来些许困难。如不把握大写意精神内涵,懵懂的中学生欣赏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歧义,这时教师应该结合介绍作者的生平,注意从题款上引导欣赏。通过“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来挖掘其思想主旨。《群虾图》用了小写意的手法,虾体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仿佛在清水中游戏。这幅画笔墨清淡,姿态多变,疏密成趣。而“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的题款可以让我们领略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窥见髦耄白石老人的童心;同时也让我们领会了那种“活到老画到老、不教一日闲过”的苦苦追求艺术的境界。通过对不同的画进行对比赏析,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准确地把握教材安排意图的基础上,制作相关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以便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教学。通常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自己也可以赏读有关题款内容,但是由于一些题款所用的书体(比如行草或草体),让学生不易识读,所以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书法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养。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6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领会“读写结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的能力,即是小学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阅读和写作就好比蜜蜂采蜜和酿蜜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戏剧小说、童话故事、科学文献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经过吸收消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实现读到写的过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认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主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使得学生自觉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学习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读写教学

1.按照教材整体要求,设计读写教学。教师应当把握教材的重点,对课文进行深入教学,包括课文描写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领悟课文的思想脉络、课文结构、修饰手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比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写到:“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了黄金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作者将秋天各种果实成熟的现象用生动形象的句子描绘出来,将秋天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秋天赋予人们怎样的感受,设计读写教学方案可以为:要求学生学生画出作者描绘的春天,模仿作者的修饰手法描写夏天,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色等,通过读、画、想、说、写、练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2.根据学期时间,设计读写教学。读写教学应该贯穿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师应当进行有效规划,安排科学完整的读写教学计划,通过多次阅读,反复写作,通过课堂培养和课外练习相结合,增加学生阅读积累量,丰富视野,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寒假读写练习,比如,针对性的安排学生阅读杨红樱的《五3班的“坏”小子》,要求学生特别关注文章的选材和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写写本班富有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1.善读文章,以读带写。通过多次反复阅读文章,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方式、结构、手法等,通过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不但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相关课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仿写,在“黄河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重新猜想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2.以写促读,丰富阅读知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写来促进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比如,教师通过设计话题作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题,并拟定提纲,再根据提纲广泛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在读的教学中穿插写,在写的教学中穿插读。比如,“桥”这一课中,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暴雨、洪水的词句,要求学生练习描写下雨场景下树木、风、鸟儿等各种事物的句子,在读中穿插写,通过学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暴雨的理解和领会,使得读写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多元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使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喜爱的一种动物”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录像《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变换形式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来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1、演一演,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同学扮演“苗”字,其他同学扮演如“扌”“钅”、“口”“目”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或者教师在课前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2、做一做,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如:学习“跳”字时,先让学生想一想跳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跳”是用(足)跳,所以是足字旁。如:学习“看”字时,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这样不但让学生弄懂了字义、而且记清了字形,学起来又轻松。

3、拼一拼,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让学生用手中的字卡去拼组识字,或者让学生将某一字的各个部件拼组识字,例如:“脚”这个字的结构不容易掌握,我就把这个字的左、中、右分成三个部件,然后请学生来把这个字的结构摆匀称。通过反复拼摆,终于正确掌握了“脚”字的结构。学生在动脑筋,拼一拼、摆一摆的过程中既识记了新字,发现了构字规律,又玩得开心。

4画一画,儿童是天生的画家。“字本于画图,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我们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把识字与绘画相结合,启发学生把汉字画出来并加以说明。例如:学“休”字时,我告诉学生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在一棵大树边画了一个人,很形象地画出了这个字,也准确地记住了字形。

二、走进生活——“乐”中学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儿童的学习,不单是个知识能力训练的过程,而且是贯穿于整个生活的过程。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外面去看看。留心看,会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字,而且充满乐趣。

l、学会观察,提高识字效率。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引领举生学会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例如:同学及亲朋好友的名字、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练习。同时组织学生考一考,比一比,评出识字小状元,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举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识字量就由书上的几百个字变成上千个字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完成了识字任务,提高了识字效率。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思想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72-01

中国的墓室壁画无一例外地从丧葬文化这一层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那里有生者的祝愿,也有死者的寄托,有对现世生活的眷恋,也有对来世幸福的祈求。我们发现不管是早期思想中的方术迷信、神仙崇拜,还是对后来道教仙府或佛教天堂的信仰,曾经生长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元素和观念元素,都曾被转化为各种艺术符号,借助壁画这种艺术形式来抚慰古人的心灵。

汉代是中国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朝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汉代墓室艺术之所以空前绝后,离不开经济的雄厚支撑,同时也与当时社会厚葬成风的习俗息息相关。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在儒家思想中,孝道占有突出地位。儒家认为,只有孝亲,才能忠君,丧葬是否隆重,是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志,作为有特定功能的墓葬艺术,汉墓壁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早期各种思想和信仰的影响。汉代的艺术家和画工们在传统墓葬艺术的基础上,对盛行于当时的思想和信仰进行细密的整理和综合,受到了道家思想、神仙信仰、阴阳五行与天人相应等思想的影响,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出一套能够深刻反映当时丧葬观念的艺术表现体系。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升天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汉墓室壁画。这幅以长卷方式展开的壁画,生动地描述了墓主夫妇在神仙和灵怪佑护下冉冉升入天界的景象。壁画绘于门额、主室脊顶及后壁上,死者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的指导下升往仙界,天空中有日、月及流动的云彩,伴随出现的还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游动的龙,飞奔咆哮的白虎和展翅的朱雀等神异的形象。门额上绘有象征吉祥和永生的人面鸟,主室后壁上绘有青龙、白虎方位神以及驱邪祛鬼的猪头形方相氏。这些壁画在白色壁面上勾线涂色,线条奔放流畅,通过运笔的疾徐、顿挫、虚实、转折等变化,巧妙地使疏密、长短、方圆等不同韵律的线条恰当搭配,造成流动感,加强了图形的生动性和画面的气势,色彩有红、赭、紫、绿四种,技法洒脱奔放,构图活泼富于变化。

汉代的儒学不同于先秦的孔孟之道,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儒学。西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继承了殷周以来的宗教观念,阐发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兼取阴阳五阳思想,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具有封建社会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卜千秋壁画中从前至后依次绘有女娲、月亮、双青龙、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蟾蜍、乘着龙蛇和三头神鸟的卜千秋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形象,完全是一个“飞龙乘云,腾蛇游雾”的逍遥世界,在这里人们能够在画面中充分感受到宇宙万物有生机的气的流动不息,看到的是一幅人与宇宙合而为一、天人同类的动人场景。

在卜千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众多怪诞的动物形象,这其中不仅有历来被中华奉为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等,也有白虎、朱雀、鸟、蟾蜍等动物的形象,这些图像体现了汉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观念。在壁画中,女娲、伏羲神人等画表现为平视形象,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如,勾画了神话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面部和衣服细节描述的生动传神,相映成趣,女娲和伏羲遥相呼应,古拙的人物造型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人物动态的巧妙变化使动与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相应。同时,伏羲女娲的图像表现通常会伴随着日轮、月轮,日轮中画着一只金鸟,让人联想到飞鸟或是古人观测到太阳黑子的联想,而月轮里面住的是一只蟾蜍,相对于金鸟是象征雌性的,这些描绘神灵祥瑞的图案,不仅为了祈求死者过着舒适的生活,同时成了死人灵魂的保护神,保佑自己的后代繁衍生生不息。壁画中的“人首鸟身”图像造型怪异,昂首翘尾,行于彩云之间,更加增添了壁画的灵气力量,暗示神鸟能够将短暂有限的世界引向永恒。

西汉晚期,墓葬壁画逐渐由西汉早期以升仙为主题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墓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珍惜。一座完整的墓葬壁画就是墓主人生前境遇的活生生的写照,各种生活场景历历在目。然而卜千秋墓室壁画出奇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拘泥于现实实物的写实,更有对超现实空间的大胆想象,仙界、灵物与人、历史与现在、人与自然,都极为和谐的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现实与超现实,现实与浪漫相交织的理想的生命空间,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其富有节奏感。墓室壁画作为特定功能的艺术形式是汉代美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其在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和艺术研究三个领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篇10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单向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课堂对话则要求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构建和谐的课堂关系。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有效地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生本对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对话视野

教学课堂中最关键的两个字是“教”和“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诱导作用,“少讲”“精讲”。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学”“有效率地w”。真正的课堂对话应当是开放性、自发性、灵活性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构建“对话式”语文课堂,让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生命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生态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前提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也揭示了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建和谐的角色关系。语文教师应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有效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天性活泼,爱玩爱闹,喜欢鲜艳的色彩。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直观性教学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色彩情感,实现课堂有效师生对话。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张色彩艳丽的秋收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目光,语文教师顺势进行提问教学。

诱导过程:

教师:秋天到来给大家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引起学生共鸣)

学生1:秋天是一个画家,利用手中的画笔将稻海染成了金黄色,为苹果画出了红灿灿的笑脸。

教师:秋天还给了你什么感受?

学生2:秋天为我们带来了熟的瓜果梨桃,这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在农民伯伯的眼中。

……

反思与总结:

利用学生喜欢色彩的特点,发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辅助功能,为学生展现一个有韵味的秋天画面,多样的色彩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将学生引入课堂的切入点,成功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提问艺术,引导学生说出自身对秋天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一堂高效的对话教学课奠定了基础。

二、生本对话,放飞学生的思想

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站位,教学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教法有法,导学有度,心中有一把明尺,努力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适当地提问,适当地提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思想的对话开展,开展深层次的教学研究。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富有古典气息的图片进行情境导入,配合一首古典背景音乐,让课堂充满儒雅气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静夜思》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学生1:李白,号称“诗仙”。

教师:李白一生狂放不羁,只求醉中行乐。那么,如此一个不拘小节的诗人会利用诗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适当提点:试想一下,如果此刻你独身一人远离自己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学生2:思念自己的爸爸妈妈。

教师:通过对比,你能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吗?(学生眼前一亮,恍然大悟)

学生3:李白思念自己的家乡。

……

反思与总结:

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意识形态不完善,对一些抽象化的概念无法全面认知,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陷入思维“盲区”的主要原因,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适当地进行提点,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桥梁,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帮助学生跳出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生生对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学不应当是封闭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实现生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流、讨论的时间以及空间,这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给每个小组配置一个小组组长。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小组内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在小组内查阅字典,讨论、掌握全部不认识的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在小组内品评交流。

3.小组根据文章创作背景,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按照这些步骤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实现生生对话,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扬长避短的优势,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有效实现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在对话视野下,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昕.孩子为什么要到课堂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