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疑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2:44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1

关键词:语文导读导疑启问心理学分析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633.3

语文导读的倡导者、重庆市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黎见明先生吸纳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优秀成果,探索到了“导疑启问”这把金钥匙,其最高目标是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尺度,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造型人才。从这种导读目的论出发来考察“导疑启问”思想,我们认为它具有十分可贵的教育心理学价值。

一、“导疑启问”的心理学意义

“疑”和“问”,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意义:“疑问”。这是由于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和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人们降生于世,一无所知,童稚的好奇心使人向“第一任老师”——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号。这些疑问与探索,虽然幼稚可笑,但它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伟大开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呢?黎见明先生认为:“一般说来,难点有疑,困惑有疑,错处有疑,关键有疑,无疑有疑,等等。”应该说,疑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有许多学生由于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懂,或不愿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就不敢提出疑问,结果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导读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导疑启问”的情境,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调动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在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彻底改变那种有“疑”而不“问”的现象。

第二层意义:“怀疑”。从心理学角度讲,怀疑有两方面含义,表层意义呈现为一种方法,深层意义呈现为一种精神。所谓怀疑的方法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或根据现有的疑义,进一步对已有的理论、学说进行推敲、检验,启发人们摆脱妨碍认识真理的成见和偏见,并在新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用否定的形式包含对真理的认识。心理学上的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从尽人皆知的事物、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真理,需要有怀疑“权威”、“常识”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把怀疑精神视为科学活动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语文导读要塑造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三层意义:“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指科学问题。黎见明先生在导读实践中曾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学生针对血浆储存时间短的医学难题提出设想,如果模仿蚊虫的储血功能进行技术设计,可以使血浆久存,推动科学的进步。他提出的假设就是十分可贵的科学问题,而这种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创造价值。“导疑启问”中的“疑”和“问”,正是“疑问”、“怀疑”和“问题”的总称,而这三层又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通过问题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质疑技能。相反,学生一旦具有敢于怀疑的心理品质,又掌握了科学的质疑方法,就会处处去审视,去刨根寻底,从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疑问,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导疑启问”的心理学功能

从教育心理学一般理论和语文导读特定的心理流程来分析,“导疑启问”的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创设“导读境界”的功能。黎见明先生指出:“‘改灌为导’,就是要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他们作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言者善辩’,‘闻者善断’;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慷慨陈辞,直言不讳,言无禁忌,力排众议’。这样,便达到了导读的理想的境界。”“导疑启问”为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喜欢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为步入“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的导读境界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矗。

其二,激发思维与求知欲的功能。疑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外,教师设置疑问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决定性的。所以,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产生并强化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目前国外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其共同的主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黎见明先生指出,“这些,对我们研究导读与学法,显然是有一定的启发的。”导读论中的“导疑启问”就深得“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的精髓。因为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在学生认识上引起矛盾,反过来又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内在动机。唯其如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激发思维,增强求知欲的心理功能。

其三,形成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功能。黎见明导读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指出:“‘导读’要努力培养敢于创新的‘超常力’,勇于探索的‘进取力’,富于联想的‘想象力’,善于概括的‘综合力’,巧于鉴别的‘选择力’,长于评价的‘批判力’和锐于发现的‘敏捷力’。”这七种能力的有机整合,便形成价值无穷的创造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质疑问难意识是探索的先导,是创造的起点。“导疑启问”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摆脱“权威”的负面影响,他们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这样的导读,能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为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心理功能。

三、“导疑启问”的心理流程

黎见明先生指出,导读和创造学法“首先要求疑,然后才能辨疑,解疑”。“求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辨疑”是通过辨析,形成科学问题的关键;“解疑”是解决问题的终端。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考察,由“求疑”而提出问题需发散思维,由“辨疑”而形成问题需收敛思维,从“解疑”而解决问题需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导疑启问”的过程视为一个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科学的心理流程。

第一流程: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疑生问,问促思,思求本。故导读与创造学法应全方位地“导疑启问”,才能推动全方位的思考,以确保准确、全面地揭示或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贝弗里奇在概括科学哲学家爱德华·德波诺的横向思维方法时指出:“要养成寻求尽可能多的不同探讨问题方法的习惯,而不要死抱住显得好像最有希望解决问题的那种方法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发散性。事实上,无论提出任何问题,都不要受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束缚,这就要养成“多方法、多角度”探索的习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创立了“头脑风暴法”,采取谋求数量原则,给与会者施加一定心理压力,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和设想。这种谋求问题数量的心理特征就是黎见明先生“求疑多思”、“概括多方”、“逆向多路”、“迁移多用”、“博问多识”的导读思想。这种以快速、新奇、变异为特征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从而多方面、多角度、高效率地提出问题。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2

一、排除心理障碍,使学生勇于疑问

通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不得不压抑提问的意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另外一些学生则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具备任何建设性所以羞于提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解决。应消除学生自卑心理,鼓励其积极提问,建立平等、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诱导教学,使学生善于思考

质疑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巧设疑问,利用诱导教学让学生关注这一疑问,使学生在问题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找出疑问。

例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理解,教师在解释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情景时,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菲利普夫妇正在洋洋得意之时,巧遇衣衫褴褛的于勒,这对夫妇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情会怎么样呢?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文中所反映的“裸的金钱关系”暴露无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三、“有意犯错”,使学生主动质疑

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是神圣的、不可撼动的。传统的观念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思维发展。因此,在实际课堂上,应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主动地吸收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有意犯错,来为学生制造质疑的机会,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激发其好胜心,进一步培养质疑精神。

例如教师在翻译《出师表》这一课文时,其中“三顾茅庐”的这一典故,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翻译成“先帝没有因为厌恶我恶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访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将“卑鄙”这一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品行恶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发现,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追利,只求在乱世中安稳度过一生,这说明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其品行不可能恶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有意犯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探讨与理解词语解释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判断能力以及质疑精神。

四、积极引导,使学生正确思考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质疑精神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必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提问偏离主题,质量较低,造成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并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质疑。

1.比较质疑

在比较过程中学会质疑,例如,异同比较、修辞比较、主旨比较、前后比较、人物比较以及语句比较等。如在《给我的孩子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其中“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一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孩子们”为何要对“我”有所抱怨?而“我”又为何会因为“孩子们”的抱怨而欢喜?这些提问不但能囊括整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还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中心思想。

2.联想质疑

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会质疑,联想的内容可以有修辞联想、人物联想、事件联想以及情景联想等方面。还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文中孩子天真可爱的行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阿宝给四只脚的椅子穿自己的袜子,瞻瞻学着“我”的样子给书本剪裁,软软把“我”的长锋羊毫当做玩具,可以让学生模仿或猜测文中“孩子们”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及思考。

在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的基础上提高疑问的质量。学生在学会质疑之初,一般的提问都较为简单。因此,应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知识的累积,逐渐提高提问的思考价值。例如文章题目、关键词的质疑,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以及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质疑。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3

[关键词]质疑 标题 关键词句 文本空白 标点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29-01

质疑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来深思熟虑而成的结晶。质疑关键词句,能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能突出事物特征,能加强论证的严密性,提升说理的力度。质疑文本空白,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诱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生成新的意义,引导着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质疑标点或能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能突出事物特征,能加强论证的严密性,提升说理的力度。质疑课文难点,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达到化解难点、平缓坡度的目的。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那么质疑在阅读中有什么作用呢?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问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提出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教师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氛围,创造促进学生质疑的空间,鼓起学生质疑的勇气,使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1质疑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来深思熟虑而成的结晶。引导学生针对文章标题提出问题,既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说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质疑:(1)题目有何含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能否另外拟一个标题?理由是什么?(3)标题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例如:在教《石壕吏》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的题目叫‘石壕吏’,为何写吏的部分少,写老妇的多,和内容似乎不太适合,题目是否改为‘石壕妇’更为适合?”对于学生这一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从文中找答案,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我因势利导进行点拨,领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诗的意境,明确了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妇的多,但无一不在写官吏的凶狠残暴。

2质疑关键词句

文章中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揭示,情感的升华,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叙述和铺陈,因为关键词句或能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或能突出事物特征,凸现说明的准确;或能加强论证的严密性,提升说理的力度。因此,教者若能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关键词句加以质疑,定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阅读引向深入。那么,如何把握关键词句并加以质疑呢?关键词语,是指叙事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实则匠心独运的词;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其他文章中与中心密切相关且用得好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是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的句子,表达生动的句子,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句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思考?”引导学生就这句话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索。

3质疑文本空白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既然如此,质疑问难,启迪心智,可在文章空白下一番功夫,动一番脑筋。

阅读童话《七颗钻石》时,可以这样质疑:“文章中说,小姑娘在找水途中倒在地上睡着了,她可能做了一个很美的梦,请问,她此时做了一个什么梦?”在学习了《始终眷恋着祖国》后,可以如此启发质疑:“假如你是站在码头欢迎钱学森回国的一员,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文本空白的质疑,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召唤着读者的阅读期待,诱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逐渐填补文本空白,生成新的意义。对文本空白的质疑探究,还引导着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对话。

4质疑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是言语主体借以传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乃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特殊标点符号或能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或能突出事物特征,凸现说明的准确;或能加强论证的严密性,提升说理的力度。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4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此时恰当设疑,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讨论研究。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在学习完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知识后,提出如果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变成由东向西,太阳日还会比恒星日长吗?类似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彼此间常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学生在辩论中找到了正确答案,锻炼了思维。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地理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学生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无疑――有疑――无疑”,可以说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方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动态平衡过程。科学的质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运用知识,可以反馈教学效果,质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他们大胆质疑,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一、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提出的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解疑,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民主,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加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特别喜欢提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甚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思维大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灵活而开阔。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如泉涌,便会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词句中发现不平常,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能不时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更好地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径直向着目标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氛围,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最活跃的姿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涌泉,便会“敢”字当头,热烈地质疑问难,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一些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给他们如何在平淡处设障,忽略处布疑,关键处推敲等一些质疑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去大胆质疑:

1.揭题质疑

(1)从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抓住重点字词,开始发问,如《赤壁之战》一课,四字中关键是“战”字,这样就可以从战役的角度入手,可问作战的双方是谁?各自的指挥官都是谁?双方兵力多少?战役的性质是什么?战斗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等等……再看“赤壁”一词告诉了我们战役发生的地点,这地方的地势怎样?或问问为什么选择这地方作战呢?总之,尽量使学生把思路放开,围绕中心开始发问,鼓励学生问得有深度,巧妙。课方始,趣亦生。只有学生主动探究、思维活跃,他们才能对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文的渴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很好铺垫。

(2)从课文的作者及当时的背景质疑

通过质疑可激起学生对收集有关资料的极大兴趣,使学生获得独特体验,更重要地是帮助他们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初读质疑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提出疑问,这样既能疏通课文,又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使”和“楚”是什么意思?“侮辱”是什么意思?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等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拓展了思路,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初读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在理解字词句中对文章讲了什么事,做一简单的了解,读过之后能简单说出获得对文章在内容上的初步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将疑问之处,作出标记,准备课上重点释疑。这样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拓展了思路,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

3.精读质疑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主要内容、重点句段及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有效突破难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才能为进一步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教学也将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细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对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深入地探究。

4.赏读质疑

在欣赏、品味课文布局之巧、语言之精、修辞之妙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刻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生花的妙笔。

5.总结质疑

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

三、调动学生质疑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不苛求学生那么准确地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质疑,而是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与此同时我经常表扬那些提问多而好的学生,把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提出来当堂评讲。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自己提出问题,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增强,不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这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在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难的同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调控能力要求就更高。这就要求我在上课时必须“倾听”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他们身上的火花,根据他们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6

关键词:敢问;想问;善问;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已经不习惯主动思考,更谈不上自主质疑,他们习惯了“接受性”学习。其实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在生物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前提。课堂提问是师与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造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精神

作为一位毕业没几年的新教师,说实在的刚开始走上三尺讲台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上课时学生对我或教材提出质疑。显然对我质疑就是不信任我,因为刚教书难免会出现一点错误。若某个学生当时就提出质疑会让我无地自容,满脸通红,甚至当时我会有点小“恨”那位学生;对教材质疑就更加让稚嫩的新教师的我束手无策,因为我一向是迷信教材,从来都没以质疑的眼光看过我们的教材。所以刚毕业的第一年我觉得自己面对学生的质疑有点忙乱,也有点困惑,但是第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在此我真的也要感谢我的学生。我把自己困惑的事和老教师交流一下发现,其实学生面对我们这种新教师还敢于质疑,一般对老教师不敢质疑;师傅也告诉我学生的质疑是我宝贵的财富。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质疑

反思我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平时的课堂往往我讲得多,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我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自己有意识地在课上课外引导学生对我或教材质疑,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同时很快掌握知识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师生情感,让学生“敢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做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对于学生大胆地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在一旁作引导、评价。

由于高一新生对生物学不是很了解,上课总是难免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偏差的质疑,这时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很好笑,这时一定要正确引导课堂氛围,千万不能让那位同学觉得自己很无知,否则就扼杀了他质疑的精神。

对于和学生的关系我还是比较自信的,这要从点滴做起,不光在学习上关心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这样你的学生会把你看做良师益友,自然就敢于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了。我们要努力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

高一新生年龄段是最具活力的,也是刚刚接触生物学,我们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利用奇妙的生物学现象激发兴趣,其次利用生物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学生是很喜欢做实验的,尽管课时很紧张,我还是会让学生每个学期做几个实验。因为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时会有真实体会,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还原糖、脂类、蛋白质鉴定》时,如果不做实验,学生就是死记硬背菲林试剂和双锁脲试剂的区别,但是若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时,他们会问:为什么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a液再加B液?这样顺着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反应原理,而且不会遗忘。

大发明家贝尔在学校学习时各门功课都很差,但他很爱玩小动物。后来爷爷给他讲了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教育他学好功课,使他玩小动物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上来。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可以转移的。有的学生到了高二,甚至马上要升高三了,学习还不放心上,我找他谈话时说自己反正成绩差,控制不了就是学不进去。我发现这个男生其实是因为成绩差,缺乏自信。我要让他在生物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于是我“强迫”他一有时间就来我办公室,我给他辅导了一个月,在下一次月考中他不再是倒数第几名,成绩提高了不少。慢慢的这个学生开始喜欢上生物课了,还会经常来我办公室问问题。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生物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本身探索的就是关于大自然的生物规律,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布鲁诺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要使学生善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使学生有疑就问,对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刻体验生物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

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生物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科学”的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发展形成的教育。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7

关键词:质疑意识质疑环境质疑能力

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质疑。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实践表明,善于质疑的学生往往善于学习,往往能够在学业和将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我们怎么让学生学会质疑呢?

一、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质疑的特点,为什么到了中学课堂上反而不会质疑了呢?事实上,是我们的传统课堂缺乏一种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质疑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质疑意识,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天长日久他们天生好质疑的意识消失了,养成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的习惯。因此,只有首先把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应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为学生营造质疑的空间,逐步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

二、创造学生勇于质疑的环境

“师者唯上”的旧观念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意无意地赋予了教师无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打击学生的质疑热情,用自己的思想来“规范”学生的权利。学生质疑的信心和质疑的勇气就在这样的挫折和“规范”中一点一点地消逝。著名教育家弗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对话中师生双方应相对平等,相互尊重。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构建对话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质疑,不以先知先觉自居,不盛气凌人。要明确“质疑”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质疑教师、质疑课本,还可以质疑专家、质疑教授、质疑权威,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质疑,这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质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质疑。当学生提出质疑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质疑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质疑受挫时,亲切地鼓励,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愿意发出自己的心声,乐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质疑,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课堂上,有时学生会非常热烈地讨论,积极地质疑,但是质疑的水平却很不一样。这时学生提出的质疑题大多为“什么是?摇?摇?摇?摇?”或“?摇?摇?摇?摇是什么?”往往限于“勤质疑”和“好质疑”的初级阶段,常常质疑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思路和要领,提出思考性的质疑问题,以达“善质疑”。因此教师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尽快掌握质疑的技能,感受质疑成功的乐趣。

1.教会学生质疑什么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时,因为初高中物理存在很高的台阶,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敢质疑、不会质疑,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精心进行质疑设计,让学生模仿教师,首先学会质疑什么。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生产中找“质疑”:家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关系?开关和电器有是什么关系?我们还可以在实验中找“质疑”: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如果让我设计实验,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和课本上的实验方法一样么?如果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我们还可以从教材内容、插图、练习题中找质疑,从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质疑。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人们不可能对一些事物的本质准确把握,这时不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然后看看是不是可以从理论或者实验中加以证明或验证。提出假说然后加以证明或验证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会学生怎么质疑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示范和训练,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了,敢质疑了,爱质疑了,但往往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学生质疑时,不加思索地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造成质疑的质量不高。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质疑,要质疑到点子上,质疑有所收获。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发现能力、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提出的质疑也会不同。在学生提出质疑后,可将各个质疑一一列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哪些质疑更有价值。让学生从优秀质疑的选择中提高质疑的水平,从中认识到不能一有疑就质疑,应在深入思考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方可提出。质疑的语言应简洁、清楚,内容应有助于对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的深入思考。经过一段的比较示范和训练,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质疑的关键和要点:比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这样定义,它有什么用途?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理过程从什么位置和时刻开始,又从什么位置和时刻结束?这个状态和过程适用什么定理和定律?题目中某一句话是什么含义?有什么隐含条件?为了提高质疑的效率,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质疑问题,精彩的质疑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给以评点和鼓励,尽快地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出质疑,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把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质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53

一、创造条件让他们质疑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具体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指导方法让他们学会质疑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确定目标解释疑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和两位数口算减法一样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引导质疑掌握分寸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控制好时间。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9

一、开展活动,为学生质疑鼓信心

1、利用“名人效应”。可点燃学生积极质疑的热情和欲望。地理课上,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地理名人故事。如魏格纳如何从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大致吻合,大胆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对传统找油理论大胆质疑,为我国找到大庆油田摘掉“贫油帽子”做出了巨大贡献。潜移默化下,学生总被这些名人的大胆质疑和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所感动。

2、懂得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有疑、学会提问是质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一些提问方式的学习,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或综合性。

3、搞好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大多数学生对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意义有所理解和体会,为了巩固成果,应当有计划地让学生来搞总结、谈体会。有一个学生说得好:“一个好学生肯定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而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读好书的前提和基础,不爱提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不主动,平时不爱思考的学生。”

二、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

1.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学生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精心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一到两个教学重点。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多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看地图、查资料、相互讨论交流和深入思考。

3.教师适时点拔,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初级层次:“知‘地’,明‘理’”。

4.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反馈信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问题,教师再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新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体系的更高层次:“说‘理’、析‘事’”,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讲究提问艺术,为学生质疑做出示范

1、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急于去追根溯源。

2、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3、提问要新奇。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尤为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

4、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不应随口提问,而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5、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跳一跳,摘桃子”。如在教学“月相及其变化”时,我让学生联想他们熟悉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接着我就问:“月相为何有圆缺的变化呢?它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追求,从而为有效地完成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又如在讨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时,我先叫学生观察一下世界气候图,找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地区的气候类型,学生不难发现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绝大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而我国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我就问:“老天爷为何如此偏爱我们?‘回归绿洲’对我国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适时适度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心智,同时也会让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启发,渐渐提高质疑问难的水平。

四、实施民主教学,为学生质疑点燃热情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篇10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胡淑珍等编湖南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