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律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3:43

教师法律素养篇1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教育法律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SurveyandResearchonnormalStudents'

LiteracySituationofeducationLaw

LiJing,GaoRui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36)

abstracteducationlegalliteracyisoneofprofessionalismteachersshouldhave,andisalsooneofprofessionalismnormalstudentsmusthave.Legalliteracytrainingandeducationforthegrowthofnormalstudentsisnecessaryfor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lso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However,normal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generallyweakliteracyeducationlaws,resultinginoneofthemainreasonsforthisphenomenonisthelawschooloftheireducationisnotenoughemphasisonliteracytraining.therefore,strengtheningtherelevantdegreecourse,increasetheproportionofeducationteachinglegalknowledge,thecreationofgoodeducationallegalenvironment,andpromotenormalstudents'self-improvement,inordertoeffectivelydeveloplegalliteracyeducationofnormalstudents.

Keywordsnormalstudents;educationlawliteracy;educationlaw

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问题的提出

“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日益朝法制化的轨道迈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①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下,像佛山市“女教师体罚小学生面壁磨嘴直至出血”、陕西省的“让50名学生轮扇耳光”等等这些教师体罚、变相体罚伤害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许多教师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较低,教育法律素养欠缺。

笔者认为,教师职前法律素养教育的缺乏可能是导致教师法律素养不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此,笔者对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找到提升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的方法。

1.2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认识、掌握和运用教育法律的能力或素质,其通常是通过教师掌握教育法律知识、具备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行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行为。②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师范生教育法律素养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就读师范专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选取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四种师范专业大一、大二的师范生进行了调查。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设计问卷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研究,参考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自行设计本问卷。笔者主要从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律知识和教育法律行为三个维度来设计问卷,一共21道题,其中前20个为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2.2.2访谈法

笔者在教育见习活动中,针对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日常违法行为,有意识地与周围师范生进行交流探讨,在轻松自在的交流环境中,使得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访谈结束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整理,以供论文分析需要。

2.3研究数据统计

笔者选取了杭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了180份问卷,回收了问卷17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9份,有效率为87%,符合样本数据要求,所得结果可以作为参考。获取数据后,运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结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访谈结果,结合笔者的思考,得出以下数据分析:

3.1师范生教育法律意识现状

3.1.1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61%的师范生都认为教育法律与学习、工作、生活关系密切,25%认为关系不大,12%的人不清楚教育法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是否有关系,还有2%的觉得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见,师范生的教育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3.1.2师范生维权救济意识现状

在遇到侵权行为时,师范生想到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人只有13%,且在19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想到使用诉讼救济,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与学校协商,把希望寄托在和解上,而忽视了法律武器。

3.2师范生具有的教育法律知识现状

3.2.1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

数据显示,32%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一点也不了解,59%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了解一点,而9%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不太关心,不曾想更没有刻意去了解或是学习;“非常了解”比例为零。

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关注教育违法事件,大三占46%,大二占56%。其次是通过学校法制宣传,大三24%,大二22%。而出于自身需要积极主动了解的人数大三仅占12%,大二仅占10.29%。同样,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了解的比例也不高,大三仅14%,大二仅12%。可见,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都非常被动,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3.2.2教育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所占比重情况

数据显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老师把教育法律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内容进行专题讲解的只有18%。65%的是提及稍许,还有16%的是完全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教育法律知识在这门课程中并非主要内容,学生从中所收获的相关知识也比较匮乏。

3.2.3师范生对教师权利义务的掌握情况

在“对教师权利的认知”一题的调查中,只有14%的师范生能正确选出所有选项;58%的回答中包含了C选项这个错误答案,均认为老师“享有管理学生在校一切日常事务的权利”,其中6名同学只选了C项,说明这部分同学对老师的权利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剩下28%的同学虽然没有选择C选项,但是对教师的权利没有全面的认知。

在“对教师义务的认知”一题的调查中,65%的师范生答对了题目,选出了所有属于教师义务的选项;35%的师范生没有选对。且在这部分同学中,只选择一个选项的人数最多。

3.2.4学校、教师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认知情况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明确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性质是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确定学校事故责任的法理基础。所以,正确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教育法律知识之一。

师范生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监护关系的人数高达50%以上,尤以大三学生为甚,为57%。根据《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但师范生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并没有一个准确和明确的认知,而对这个关系理解的偏差,恰恰是导致很多违法行为出现的根源。

3.2.5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与分担

学校事故,又称“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③

问卷中的案例事实很清楚:但是只有42%的同学选择了不需要承担责任,而45%的认为需要承担责任,还有13%的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笔者随意地挑选了选择“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发现有的同学是凭直觉认为不需要承担责任,有的同学是碰巧猜对。也就是说其实真正清楚这一法律规定,明确这一法律事实的人并不足42%。

3.3师范生对教师教育法律行为的认识

3.3.1师范生对日常教育管理行为的看法

教师“不下课”在中小学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数据显示,86%的师范生都反对教师“不下课”的行为,但并不觉得教师“不下课”是违法的。只有13%的师范生觉得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教师课间“不下课”的行为已经违背法律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3.3.2师范生对惩戒行为的认识

对于罚站、罚跑等惩戒行为,49%的师范生都认为这种行为已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31%的认为这是常用的管理手段,是正常的;还有20%的认为这种行为不尊重学生,但是没有违法。“体罚”一词对于师范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大部分师范生也都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相关法律规定了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虽然他们知道这一法律规定,但是对实际教学管理中的这些惩戒行为的违法性判断还不是很清晰。

4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法律素养比较薄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4.1知法,不能悟法——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缺乏的系统、完整、全面的认识

一定的教育法律知识是提高法律素养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保证,提高法律素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师范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教育法律的基本常识,并不是完全的法盲,但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认识还处于迷茫陌生的阶段,对教育法律只停留在对教育基本法的认识上,没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知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前提,只有对教育法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较强的教育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掌握教育法律知识,注重教育法律行为,运用教育法律武器。

4.2明法,不能守法——师范生无意识违法行为较为突出

师范生并不是完全没有教育法律意识,大部分师范生都认为自己能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尽量不出现违法行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师范生在潜意识里都能做出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这说明,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掌握一定的教育法律知识,明白教育法律的法治性和权威性。然而,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又会不自觉地做出违法行为,如害怕学生受伤,出于安全考虑就不让学生下课,或者是用罚站,罚跑这种变相体罚的惩戒措施惩戒学生等等。

拥有一定教育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了相应的法律素养。素养的形成是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个人不断的内化和融合,并且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方面真正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素养。④师范生明法,却不能严守法律法规,杜绝违法行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法律知识没有得到充实、教育法律意识没有得到形成,以至于教育法律素养得不到提升。

4.3懂法,不会用法——师范生用法意识薄弱,护法精神不足

具备良好的教育法律素养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法律意识和丰富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师范生都能认识到教育法律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这表明师范生已经意识到了教育法律的重要性。但是,当遇到事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师范生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却非常少。这就说明,师范生的用法意识非常薄弱,他们不会利用教育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没能坚决勇敢地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权威性的护法意识,护法精神也不够,体现出了教育法制观念的淡薄。或许是受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家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的社会里,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仅仅靠协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但会助长一些教育侵权行为的频发发生,甚至日益恶化,而且还会阻碍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不利于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的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导致师范生法制素养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师范院校法制教育力度不够。师范院校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质量等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对师范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师范院校却同其他高校一样,都强行划一地只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来应付“法制教育”,这对从事教师职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法制教育”是在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疲于应付的过程中完成的,其效果是不能高估的。⑤正是由于师范院校对教育法律学习的组织工作不到位,才使得广大师范生对教育法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不全面,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也是导致师范生教育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育法律课程的改进速度滞后。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大三教育法律素养的程度差异性不大。原因是学校教育法律课程的标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每一轮课程教学结束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改进,从而使得师范生的教育法律素养并没有随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提升。

5结束语

教育法律素养对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师范生来说,更是一项必备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是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合法实施学校教育管理和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条件。⑥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法律素养,有助于教育法律在今后教育活动中行动的切实落实,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机制的法制化进程。

(2)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还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法律是一种制裁的手段,也是一种有力的自我保护的武器。师范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其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管理班级时,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做出违法行为。同时,在面对自身问题上,也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论文为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初等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11JJD880033);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初等教育视阈下师范生法律素养的培养”(B13JY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孙战民,陈鹏.浅谈从认知到行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2):72-73.

②⑥张涛.论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J].福建论坛,2008.8:79-82.

③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运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④张新.浅谈师范大学教育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7.7:101-102.

⑤董爱玲.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08(8)(总第206期):104-106.

参考文献

[1]李叶欣.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与教育法律素养的提高[J].教学与管理,2012(11).

[2]张周光.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

教师法律素养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9-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它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课程。课程针对的是刚刚告别高考,告别中学时代,对大学充满新鲜、好奇、幻想和憧憬的新入校同学。课程的开始即是引导他们如何适应新的人生阶段,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学习环境,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内心认同自己选择的大学,选择的专业,如何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好好把握自己,找到自己人生新的出口,好的走向,“基础”课任课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1肩负使命、提高认识

“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关键在教师。任课教师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肩负使命。意识到自己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自己的语言、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影响到新入校同学的思想,甚至选择判断,甚至行为方式,甚至大学规划,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任课教师应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1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自身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思想政治坚定,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基础”课教师直接从事学生品格教育的工作,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理想方向的参考者,这要求教师本身应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疑点。任课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2.3要有丰厚的理论业务素质

“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较为广泛,内容涉及到学科比较多,如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要有丰厚的理论修养,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对理论有深刻地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否则将难以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特点,也无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3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如何引导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一门公共基础课有学习兴趣,除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下功夫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使方法、手段、方式如何完美地为内容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自然流露、浑然一体。从而给听课者以美的享受,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思考并接受知识。

3.1教师应拥有和雅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为人品质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善良美好的心灵,“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的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心境明朗、品格高尚的教师将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起着积极、深刻的作用。

3.2教师应提高语言魅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播文明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具。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语言大师,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表达流畅。教师在课堂应首先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熟悉教学内容,语言表达通顺、流畅、中肯,通过语言传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学内容,如何运用语言、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通过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提高运用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3.3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地位平等,且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具有更加谦卑的姿态,在内心里放低自己的位置,虚心教学。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化解学生在听课中的疑问,认真听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思考、观点,鼓励并引导他们。倡导同学们积极发言,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让同学们体会自己思考问题的欠缺或周全,既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诚相待、以友相处,及时疏导,要有耐性,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观点。这样,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达到教育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教师法律素养篇3

关键词:理工特色;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社会对学生的法律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的法治教育整体上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少数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甚至出现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案等。这些案件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另外,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在自身权益受损时不会有效维权。可见,提高学生法律素养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和文科特色高校相比,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理工特色高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法律教育相对有限。所以,如何全面提高理工特色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理工特色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途径介绍

按照学科范围分,高校一般分为综合类高校和非综合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非综合类高校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理工特色高校是指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具体包括综合类大学中理工科比较突出的大学和非综合类大学中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理工特色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师配备、学生知识结构均以理工科为主,再加上法律课程设置不足,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法律素养的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亟需加大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力度。理工特色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途径主要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培育两大途径。校内培育法律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该课程是全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该门课程又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部分,其中法律基础在该课程教材(以2018版“马工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中仅占一章比例,对社会主义法律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二是有条件的理工特色高校开设了一些法律课程。这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对法律课作了相应安排。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该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经济法、行政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法学概论等课程。另外,在师资、课时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理工类高校开设了法律选修课,旨在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类选修课包括中外法律思想史、it法律、专利法、法律推理与辩论、学生维权等,这些课程比较灵活,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受理工科学生的欢迎。当然,为弥补课时的不足,高校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法制讲座、推广法治教育app、开展学生创新项目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校外培育法律素养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学生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具体方式有参加法庭庭审、参与法律援助、参观访问法治教育基地、收看法治电影、参加法治知识竞赛和学生辩论赛等。

二、理工特色高校在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方面的局限性

(一)法律课程设置不完善一是法律类课时普遍不足。目前,理工特色高校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内完成。该课程的理论课时约为48课时,在2018版“马工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法律内容占的篇幅仅有一章。从历史来看,“法律基础”起初在不少高校都是一门独立课程,2005年后,随着“05新方案”的执行,“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两课合一。大多数教师认为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法律课时被压缩至18课时左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教师系统地介绍法律知识的确强人所难。除该必修课外,一些理工科高校开设了数量不多的法律类选修课,但有的高校因师资原因无法开设法律课,导致学生通过课堂获取法律知识的机会偏少。二是专业课缺乏法治功能。不少理工科高校课程目标单一,课程教学大纲中缺少育人尤其是提高法律素养目标,课程理工特色有余、法治及人文关怀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因理工类专业课学习任务重、课时安排紧,或因缺少法律专业知识等原因,很少在理工类专业课中体现法治元素。

(二)课堂外法律素养培育渠道有限虽然理工类学生不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但是,树立法治意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也是必需的。目前,课堂外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渠道主要是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庭审、创办法律援助中心、参加法制宣传等,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再加上有的高校主观上不重视课外法制教育,课外法律素养培育渠道较少。

(三)师资法治教育能力不足目前,理工类高校的法治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法律素养欠缺,不仅缺乏优秀的法律方面的教师、专家,而且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也参差不齐。很多理工类高校中承担法治教育角色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法律缺乏深入的研究。一部分教师自身对学生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在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作用不大。而大量理工专业课教师由于其知识背景和法律专业相距甚远,种种主客观因素造成其无法在教授专业课时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

(四)学生知识结构局限理工类学生思维敏捷、逻辑性强,但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教学轻素质、科学与人文脱离、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视野比较狭窄,认为研究法律是文科生的事,接受法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虽然对法律有兴趣,但由于学习机会有限,或理工科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研究法律,知识结构明显地偏向于单一的理工科模式。

(五)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少理工类大学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受“唯分数论”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主要看专业课成绩,另外也参考思想表现、参加活动情况。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参加理工科专业竞赛获奖、获得专利等受到极大的重视和鼓励,但很少有学校把法治指标纳入对学生的考评体系,缺少对法治活动的积极评价,也很少把法律素养及法治活动表现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指标。

三、理工特色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路径

(一)高度重视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理工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注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囿于专业结构,主要研究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理工类课程,对法律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生都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该课程中法律内容比重偏低,而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和正确的法律价值观需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即使掌握了法律知识,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认识到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中的人才必备素质。让理工类学生明白,仅仅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在法治社会,法律是陪伴每一位学生终生的必修课。

(二)改变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品德、教学及科研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品德、学习成绩、参加活动等,缺少法治考核指标。教师在法治教育方面的投入、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的表现尚未被足够重视,无法发挥师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因此,要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唯科研、唯成绩的人才评价体制。在学生的素质发展考核中,要有意识地加入法律意识的考核指标,并把其纳入思想政治表现的重要指标,从而提高师生参与法律活动的积极性。

(三)优化理工特色高校的法律课程体系首先,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内容所占比重。在修订与完善该课程教材时,建议增加法律内容的比重,并且增加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完善理工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多开设与专业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教学单位在编制培养计划时,需要慎重考虑与本专业有关的有哪些法律课程,把这些法律课程有机融入理工类的课程计划中。可以适当开设经济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与理工科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另外,要体现“课程法治”元素,鼓励教师挖掘理工类专业课中的法治元素,让法治与所授专业课更好地融合。例如,在计算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防范计算机犯罪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之余认识到规范自己将来的从业行为。又如,在讲授一些科学发明的原理时,可适当加入专利法的内容,用法律知识为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发明创造保驾护航。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水平理工类高校法治教育的师资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三类,三者要形成法治教育的合力。首先,要大力提升通识教育课教师法治素养,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和关键。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时,就要考虑专业的全面性,引入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尤其要引进与理工类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专家型人才。针对目前有不少通识课教师不具备法律专业背景这一问题,理工类大学对这类教师要进行法治业务培训,同时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其法治教学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法治教育。要培养教师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抓住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的领域(如网络贷款、网上购物、消费行为、兼职打工、知识产权纠纷等),结合校园中的实际案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提高法律素养,这比单纯地讲法律理论更有效果。其次,要提高理工类专业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加大对其法治教育培训的力度。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己专业,将法治教育内容充实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去,使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法律规范,成为本专业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比较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特点,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加大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力度,往往能起到比单纯课堂讲授法律知识更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教师法律素养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所以说应该尽早注意对现在的高校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习惯,随着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完全和高校的学生融为一体,但是网络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对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也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触犯法律的现象。再有一点就是针对高职学院的学生,更要注重法律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相对来讲,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由于高职学院的学生的文凭没有国家统招的高校高,所以在面对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容易有不和谐因素的产生,而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没有系统的法律培训课程,相对来讲,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比较淡薄,这样就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所以说加强高职学院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2高职学院关于法律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首先,在现在的高职教育课堂上,仅仅涉及到法律方面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这一门课程,而且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校方在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对学生法律方面的素养没有相关的意识。其次,就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教学模式,在现在高职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针对法律方面的知识讲解比较笼统,理论性太强,没有相应的师生交流,没能让学生产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就更难将相关的知识点记牢,更别说相应的社会实践。再次,学校往往认为法律方面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法律素质的塑建。

3当代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途径

3.1首先培养高职学院在法律素质培养方面的意识

在以往的高职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在法律素质的培养上是比较薄弱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善的就是校方,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强制性地让校方执行对学生法律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律方面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在法律方面上的意识,学校要在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上增加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也要进行相应的课外实践,具体的要求要和其它学科一样,进行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模式的创设,还有平时学终的考试,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法律素质。

3.2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以往的高职学校中,受着高职教育特点的影响,一直是以专业技能的教育为主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学,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一定要改革高职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现在的高校中,很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高职教学模式也应该向着这方面进行靠拢,逐渐进行法律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应用比较新颖的方法,由于法律的特点,决定了如果应用“大满贯”的教学模式,学生一定不会记住多少,所以笔者建议高职的教育工作者要多运用法律学习当中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兴趣,然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法律知识,这样学生还可以同时掌握法律条文的相关应用。其次,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法律条文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再次,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一些事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做出客观的评论,在一点一滴中形成法律的素养,并且逐步提高。

3.3加强高职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职学院中,相关的专业教师普遍都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但是在这些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中,却很少有专业性较强的教师,所以在进行法律教学的时候,很难带领学生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针对这一点,要全面建设高职学院的教师队伍,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基于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学校的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方向的培训,来提高教师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性,再有就是要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法律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教学工作,所以在平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法律道德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导,并且以身作则,让学生对教师良好的品行进行效仿,最后就是校方可以聘请一些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者,经常给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可以在相关的法律工作者营造出来的氛围中切实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那么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自己,由于高职学院的一些性质,导致其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就要求学校要配合社会共同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法律学习途径,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社会实践的加强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 丁志春,陈立娥.我省高职院校学生法律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12).

[2] 武光太.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 吕小燕,姬志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教师法律素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法律素养较为缺乏,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频繁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问题触目惊心。高学历犯罪现象凸显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犯罪主体广泛化。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中的17%,且涉案大学生不乏名牌高校学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某院所承办涉案75人中硕士4人、博士2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识面广的大学生犯罪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但很多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从未真正研究过法学。许多大学生也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很多学校师生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简称为“思品”课。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校更重视德育、轻视普法。

2.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一起作为课程来开设,造成法制教育环境的不力性。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片面、零散,甚至错误。授课时采取灌输、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产生疲劳乃至厌恶情绪,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大学生法制学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更为看重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带来极大的考验,体现着“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尴尬地位。

3.社会的多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变化,但其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尚未养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对法的本质、作用和看法尚不明确。中学教育环境中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对现行法律要求和态度、法律意识和思维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部分大学生直接把扭曲的价值观定性为利己至上,缺乏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怀有极其强烈的投机、侥幸心理,无法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缺乏对法律的评价和界定。有些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高智商运转到作案的手段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不明确。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优化对策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是放在思想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结合司法实践多措施并举地改进教学方法。需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法治。结合各高校的学校类别、就读专业、社会环境等特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的人才。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材的双重培养,在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大力宣传法制学法制建校的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

1.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的安排有的放矢,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改变过去重记忆、重突击的闭卷考试。多渠道引导大学生的法制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采取多样的形式,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环节相联系,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法制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增强实践性。为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法律素养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必须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培训力度要加大,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其业务水平。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完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中。聘请法律界人士、学者定期为学生做讲座,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生活中应作到公平、公正、守法和护法,增强其实践素质。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都融入法制知识,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教师法律素养篇6

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设置法律伦理课程。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法学教学过程中和开设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是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融于法律职业教育中,体现在法律教育的各个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赖于一般德育教育的做法。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取课堂讨论、诊所式教学、法庭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伦理视角对法律教学中的争论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伦理素养。不仅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认知能力,还应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行为能力。因为司法伦理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训练出来的。未来的法学教育必须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增进法学教育的实务化和伦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加以强化。通过专门、系统的课程讲解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在将来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并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上的调

整,从实践中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提高法律职业人素质预防司法腐败。

教师法律素养篇7

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色色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设置法律伦理课程。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法学教学过程中和开设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是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融于法律职业教育中,体现在法律教育的各个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赖于一般德育教育的做法。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取课堂讨论、诊所式教学、法庭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伦理视角对法律教学中的争论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伦理素养。不仅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认知能力,还应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行为能力。因为司法伦理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训练出来的。未来的法学教育必须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增进法学教育的实务化和伦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加以强化。通过专门、系统的课程讲解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在将来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并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上的调

教师法律素养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法律规范

前言

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背景下,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教育放在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地位,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党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搞好教育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时展的需求。

党的十报告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改革开放和允许社会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首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良好职业道德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违背了国家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比如,个别教师对本职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他们利用工作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兢兢业业地搞起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和阻碍学校教学质量发展;还有部分老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工作中渎于职守,应付事务。以上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全面加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刻不容缓。而且,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和诱惑下,少数人民教师从事起违法事情,比如非法传销,收受贿赂等。人民教师是遵守社会主义法律、模范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代表人物,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法律风貌是社会赋予人民教师的文明象征。新时期背景下,广大人民教师更应该做到依法执教、心中有法,坚持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外,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的主体是人民教师,教师是引领社会科技前沿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合格人才的主力军,更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路线的具体体现者。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意识[2]。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化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的认识,成为新时期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高校教师是“四有”公民的形象代表,同时也是培养“四有”公民的主力军,要做好“四有”,高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这是时代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有理想,还要有道德,因为立德树人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同时,作为公民中的一员,教师更应该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教育法》,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机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桃李满天下。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也是高校教师成为现代化教师的必要条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自身现代化。教师自身现代化是指教师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及行为特征具备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品质,即指教师应具备与现代文明和教育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遵守现代化的法律法规[3]。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个体就必须能够接受、消化和遵守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教师从教,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而且还会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学生,这里的人格魅力包括学识、性格,气质,更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法律规范意识。所以,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来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高校教师不可推卸地担当起“指路明灯”和“解疑答惑”的重任,倘若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不过硬,或者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取向偏颇的话,会对学生本人及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4]。比如,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他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品质培养;一个仅仅追求学术却不注重师表、不讲究奉献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忽视外在形象管理并追求个人利益;一个思想激进、愤世嫉俗的教师会促进学生群体反动思想的形成。可见,高校教师代表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能够在菁菁校园里得到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会形成一种教师文化,而这种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引领好的思想,会弘扬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强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新时期时展的需求,更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学习材料.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印发,2012,11.

[2]张硕.高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分析.大学教育,2014.04.

教师法律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23[本刊网址]http:∥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需要。然而从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并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甚至存在蔑视法律的不良心理。为了促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顺利实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形态,单纯靠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法律素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对法律知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渴求。但由于这一年龄层次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社会阅历浅,遇事容易盲从,情绪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幼稚性和不稳定性。另外,也由于就业和竞争的压力,许多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把主要精力用于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忽视自身整体素质包括法律素质的提升。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法律距自己很遥远,只要不做杀人放火的事情,有没有法律知识照样生活。于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一般都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是唯一对所有学生传授法律常识知识的专门课程,由于这门课程在大一开设,所以可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热烈需求。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大有裨益。

其一,教师要优化教学理念,必须承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到目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就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也觉得这门课没有什么大作用,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来学的。为了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理念,用自己对待法律的激情来影响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如果教师一味选择陈旧落后的法律知识讲解给学生,势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形成法律素养、又能增长学生见识的教学内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就业法》等,这些法律内容与大学生有一定关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法律素养。

第三,教师要灵活采取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势必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取教学方法,诸如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的法等,都可以在课堂中应用。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引导他们围绕话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第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个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爱上该教师传授的课程。有鉴于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课堂上为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用综合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与影响。事实证明,教师可以用自身的守法素质和用法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培养新生的法律意识

大一新生刚入高校,对美好的校园生活充满憧憬,而高校一般会为大一新生安排新生教育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态度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可以在新生教育内容中加入法律意识培养内容。

第一,夯实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新生教育的内容是形式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为他们开展相关活动。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园中,将其法律意识缩小至校园中,就是认同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高校可以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设计出新生教育的单独环节,通过案例讲解、视频观看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新环境中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实施典型违纪案例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就算学生犯下错误,教师和家长也会对学生抱有包容态度,只希望学生能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大学后,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导致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们片面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再犯错也无伤大雅,这势必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鉴于此,高校在新生刚入学起就要对他们实施典型违纪案例教育,让他们从反面教训中总结经验,自觉遵纪守法,产生规则至上的最初情感和意识。

(三)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第一,高校要大力实施社会活动类实践锻炼。高校校园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区域,这就使得大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十分有限,对社会缺乏有深度的了解。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活动中接受锻炼。有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类实践锻炼,与司法部门取得联系,安排学生去监狱走访、去法院旁听。如果学生光有法律知识,但是没有得到应用,那么形成的印象必定不会太深刻,如果可以到法院旁听,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我国司法制度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法律素养。而监狱走访等活动能让学生产生对法律的敬畏感。

第二,高校要定期实施竞赛类实践锻炼。当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本知识,高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类实践锻炼,锻炼形式可以不尽一致,包括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演讲赛等。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提升应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锻炼他们的法律思维。与此同时,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表现,大学生往往会自觉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法律素养。

(四)完善学校的基本制度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还要完善相关制度,优化校园环境,保障学生基本权利。

第一,高校要拓宽大学生诉求渠道。毫无疑问,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大有好处。高校要拓宽大学生的诉求渠道,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当然,拓展学生诉求渠道并不是允许学生无理取闹、胡作非为,而是为学生创设合理倾诉的平台。当大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合法权利被侵害,可以到诉求平台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感受到规则在保护自己权益方面的作用,从而提升理性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教师法律素养篇10

一、小学数学法制教育现状

1.教师法制教育意识淡薄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认为法制教育不是数学教师的责任,而应当是其他学科例如语文教师的责任,这样的意识,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没有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了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师自身没有法律知识素养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多么的重要。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缺失,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本身缺乏法律知识素养,尤其是在边远的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的教师,从而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低下,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难以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法制教育,从而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法制教育的有效发展。

3.法制教育存在生搬硬套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找不到数学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切合点,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融合有生搬硬套、赶鸭子上架的现象出现。有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接用错误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举例:汽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匀速前进,3小时之后,汽车行进了多少公里?这看似是一道乘法计算题,而且这其中也有法律知识:道路交通法。但是,仔细一看,这道题中有一个大问题:即汽车的时速为180公里每小时。因为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每小时,而教师所举的180公里每小时的例子,是对学生一种活生生的误导。这种错误的法律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法制教育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素养,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要想实施良好的法制教育,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法律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夯实自己的法律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加强一些其他法律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此外,儿童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教师还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成长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其次,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律人先律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强化法制教育,首先必须的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敬畏,对教师的行为会有强烈的模仿欲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需要树立好自己的榜样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能力。

2.立足数学教材实施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建立在现有的数学课本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够天马行空,毫无章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并认真钻研,找到良好的法律知识切入点,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律元素,强化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修养。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出一道应用题:三年级全体同学参加户外活动,全班共50名同学,却只有两辆限乘22人的中巴车,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教师在给学生出这道题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此贯彻法律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超载是违背法律的,认识到超载对于自己和他人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杜绝超载的责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讲解环境保护法,让学生从小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法律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手段是比较多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融入。

3.游戏教学中融入法律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