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治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5:29

提高法治思维篇1

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党校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拟对提高我国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治国理政的现实意义和我国当前运用法治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讲话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具备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2]法治思维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很快引起理论界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1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现实意义

“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为各国人民所憧憬和追求。”[3]从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次提出,十七大我们党又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十八大党中央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决议》的说明,明确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机结合起来,再次重申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维护稳定的能力,党的依法治国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员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者,必须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1.1提高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法治思维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是由该国的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理念和主张。”[4]能否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干部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是不是以身作则、带头引领和示范。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遵守法治原则,维护法治权威,带头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意义极其深远。

1.2推动发展和改革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法治是取得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只有把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改革的顶层设计用法律法规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社会的财富和资源才能依法有效地公平公正地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合法有效地保障全体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也只有在法制框架下进行改革,才能取得深化改革的成功。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推动发展的问题也就转化为如何保障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3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在法治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共同的价值目标进行正和博弈依靠的是法律,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利益群体经过充分博弈而达成的最优方案。”[5]当今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因利益调整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是对当今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研究正确科学地判断,并且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诉讼、仲裁或调解。运用法治思维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的本领,其执政理念和具体的行政行为才会具有规范性、合法性和稳定性。

1.4政府依法行政、执政党依法执政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我们党要依法执政就必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和法律至上,国家的各项工作也必须全面运行在法治化轨道上,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法治思维能力养成自觉自发地心理需求和自然而然地思维习惯,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依法用权,合规用权,勇于履行职责和承担责任成为思维模式和自觉行为时,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1.5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行政效能摆脱人治困境的需要

我国当前社会,利益冲突错综复杂,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发展、改革和稳定工作日益繁重,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各样的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有的还是“一票否决”,给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沉重的责任压力和决策难题。作为思维方式,法治思维能够在依法合规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科学预判和决断。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能大大缓解领导干部的决策压力,将其从多元利益的博弈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2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官本位”思想严重,法治思维意识淡薄

“官本位”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僚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是人治社会的产物。少数领导干部人治观念、特权思维、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而是耍特权,摆威风,出现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还有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观念淡薄,在处理一些涉访涉法问题时,不能够正确对待,对一些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不依法办事,不是推诿扯皮,就是用钱来摆平,采用非法治手段和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使日益激化的矛盾更加白热化,造成了部分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致使个别领导干部为追求暂时的稳定而牺牲政府的公信力和法治原则。2.2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近三十年来,我国在“一五”到“六五”的普法规划中,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将其列为重点考核内容。但是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把普法规划的要求置若罔闻,束之高阁,不重视对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的学习,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懂法、不用法,不依法办事,凭主观臆断办事,造成了严重后果,直到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才知道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部分领导干部为了追求个人政绩,上马“面子工程”,片面追求GDp,用非法治思维进行决策,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危机处理和应急处理知识的学习,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惊慌失措,不能够正确地应对和处置,以致酿成重大的恶性事件。

2.3不重视决策程序的合法性

科学的决策来自正确合法的程序。只有严格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决策,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各级政府的事关社会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都要进行合法性审查,没有经过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能做出决策。有些领导干部在城市征迁、重大项目上马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时,不按法律程序公告公示、财产评估、召开听证会等必经的法律程序办事,导致决策失误,给当地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有的还引发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增大了维稳成本,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4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法治思维能力欠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兴媒体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公民的维权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号施令,在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不依法办事,权责不分,与民争利,结果搞的群众意见很大,不能够有效地创新社会经济管理。少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理性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致使社会矛盾冲突在积累爆发前得不到有效地化解。

3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全面推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干部树立法治理念是关键,法律素养的提升是手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才是目的。

3.1法治思维定势的养成要靠法治理念的牢固树立

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定势,才能依法办事。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权、依法办事、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持之以恒地追求公正、平等、公平、公开、自由的法治价值,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

二是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定势,简单地说,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法治思维习惯。当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第一选择的是运用法治思维,而不是选择适用经济、道德、行政等其他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就是法治思维定势问题。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只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领导干部就很自然地想到要依规办事,依法履职。

3.2领导干部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律知识的储备。从具体的现实情况来看,如果要求领导干部像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一样,熟练地运用法律条款,掌握系统的法律体系,正确地把握法律关系,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实现的。要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

一是注重学习方式方法上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法治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要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形成学法用法的新常态和长效机制。领导干部初任必须经过培训,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和现场教学、专题讲座、考试考核、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使法治精神、法律知识为领导干部所接受和掌握,成为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和治国理政的本领。

二是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国家根本大法、法律法规和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学习,不仅要广泛地学习,还要重点地学习,特别要注重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熟练掌握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逻辑、维稳综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更新。

3.3掌握法治思维方式,重视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不是仅仅简单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而是要在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和勇于发挥法治的合规、引导、保障和惩处作用,真正起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规范秩序、打击犯罪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要真正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理念,更好地为社会管理创新和执法规范化服务。通过行政诉讼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主持听证、行政复议、旁听法庭庭审、外贸外商谈判、总结分析案例等法治实践活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实践能力。

三是法治思维能力要进一步拓展,从注重事前决策向注重决策后的效果评价延伸,用实践检验决策是否科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水平。

3.4营造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经进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治国理政的法治新阶段。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是立法工作的科学化要不断地完善和进一步地推进。立法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权力界限要厘清,滥用权力要防止,还要规范权力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做到法治先行,使科学立法工作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二是法治的核心是将权力关进笼子。加强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的立法程序,规范领导干部的决策执行的法律和程序,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机制。打造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2].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4.

[3]李芳丽.谈谈我的法治建设[J].科技风,2011.10.

提高法治思维篇2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就业服务局河北承德068450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深入,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在我国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严格依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然而,在各级机关使用法律武器的现实情况中,依法办事和执法的执行能力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维护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执法人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适应社会法治化的要求。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

1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1.1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的到来,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发展问题,在面临重要的决策和难题时,各个机关的党员干部需要承担起决策者和决定者的角色,所以他们政治素养视角的敏锐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甚至有可能产生关键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于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转型。

1.2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党员干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各机关的党员干部工作机制中,党员干部工作需要面临调和社会利益矛盾,调整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等重要工作的任务,而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同样也受到了各方面的考验,需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工作水平。法治思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以客观、理性的角度透视社会发展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和发展情况,对党员干部工作大有裨益。同时,法治思维也能够很好地制约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界限,防止个人集权情况的出现,帮助党员干部走出人权束缚的“牢笼”。

2当前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治思维影响严重,法治观念淡薄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封建时代占有其二分之一,传统的“个人集权”、人治思想和人治观念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管理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思想更表现在我国执法机关的个别党员干部的行政处理上,某些人由于过度迷恋个人权威而将宪法和法律抛诸脑后,将整个部门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风气影响到整个部门,造成了普通群众的一些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2.2社会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在我国行政、司法等部门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小部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突破法治,造成国家权力的滥用,对我国的法治环境产生了一些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公权的滥用而造成现今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仇富”、“仇官”的人或团体组织,他们一味将部分官员的不法行径加诸到所有公务人员身上,造成了社会法治的混乱,对于我国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2.3党员干部选用机制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党员干部选用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党员干部的考核、选拔和任用,在各个环节中,党员干部的考核、选拔机制是党员干部选用机制最基础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考核环节是否能够体现出科学和公正,直接关系到干部的成长和党的事业发展,然而,我国的党员干部考核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实践中,对党员干部的政绩考核更多的是看经济指标、社会稳定的维护等要素,从而造成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重稳定、轻法治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对改革、发展、稳定与法治的关系没摆正,对各方的长期发展也没有产生科学、系统的处理机制,造成考核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3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具体方式

3.1加强党员干部对宪法和法律的学习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各项法律制定和执行所必须遵守的母法,机关的党员干部要想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的法律道德意识,就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学习。党员干部在学习法律时,要注重拓宽法律的学习思路,积极用法治思维思考律法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思想,从而加强对宪法的领悟和理解,以促进自身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的提高。其次,还要加大学习力度,深化对律法学习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鉴于此,可以采用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律观念的学习和培养,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深化法治思维在党员干部工作时的影响力,提高其对法律运用的能力。再次,还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法治信仰教育放在法治思维培养的最前位,加强对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教育,坚持依法执政、宪法法律至上,加强党员干部班子的建设。

3.2优化党员干部的法治环境

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促进党员干部班子内的法治化,就需要净化法治环境,促进和带动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和持续。

首先,要加强内部程序建设,实现各个程序的规范化,做好政府的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公开、行政监督和问责等项工作,避免出现部门或党员干部权力集中的现象。

其次,还要加大新闻、媒体对社会法治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促进社会法治环境的良好发展。

3.3健全党员干部选用机制

要通过创新途径、创新机制等手段深化党员干部法治实践,实现党员干部学法用法的常态化,并将这一过程扩展至党员干部选拔考察、初任培训、升职转任等各个环节。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提高法治思维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提高;途径

党的十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的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由此看来,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指社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相关问题或者事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并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法治方式,是指社会主体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具体来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个层次,从“法治”与“人治”的对立性来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要消除权力至上、特权等级思想,以及该思维模式下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氏族社会占据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成就了中国式典型的熟人社会,促进了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的根深蒂固,同时,也实现了统治阶级及其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可以说,人治思维及方式是以践踏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彰显统治者权威的,制度存在的本质在于“治民”。与人治思维及其方式相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调平等、科学、制约、公正,以人人平等为前提、尊崇法律为根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制度存在的本质在于“治官”,即权力制约。

第二个层次,从“法治思维”与“非法治思维”的相对性来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合法性”作为决策的唯一标准。典型的非法治思维包括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道德思维,其中政治思维以权衡利弊为重心;经济思维以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为重心;道德思维以善恶评价为重心。法治思维是合法性思维,是规则思惟,尽管有法治思维的人必然乐用(但不一定善用)法律手段,而运用法律手段的人却不一定有法治思维(其运用法律手段可能出于无奈,或可能仅以法为手段治民)。[1]但是,在主客观相一致的情况下,主体也必须以法作为思维的准则。因此,可以说决策是受思维制约的,政治思维下,决策为等待时机而隐忍;经济思维下,决策为利益最大化而隐忍;道德思维下,决策因对惩治恶行的无能为力而隐忍;而法治思维下,决策须受制于法律。

总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知法、用法、懂法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领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将成为判断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是要忽视其他思维方式的存在,而是要将法治思维当作基准性思维,“以法律思维为前提,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在合法性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2]

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原则

1、以人为本是根本

“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法治的关键。法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状态,传统理论认为,制度对于权力的制约其实就是对领导干部行为的制约,然而,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仅仅以领导干部运用职权的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作为法治实现的标准,是有失偏颇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社会规范的功能在于调整人的行为以达到改造和规范人的内在的目的,法律也不例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正是在制度制约权力行为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对领导干部的思维规范,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以更好地发挥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保障作用,实现以人为本。

2、法律至上是核心

“法治”中的“法”必须具备“良法”的属性,即符合人民意愿,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规律相符。一方面,领导干部必须在法律法规授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行使职权;法律法规未做出明确规定的,权力的行使不得违背法律原则、法治精神。另一方面,强调法律至上就是要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生态的发展纳入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中,使得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思维和手段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自由运行。

3、公平合理是重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社会主体在法律面前平等地享有权利、机会,且承担因违法所带来的法律上的不利益。公法领域,一方面,领导干部应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行使职权,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准,以维护社会利益为重,不得徇私枉法,滥用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随着经济主体的自治权范围逐渐扩大,以及国家治理法治化对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地位的提升,要求领导干部采取公平合理的方式吸纳公众意见,杜绝“一言堂”。

4、程序优先是关键

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但服务不等于服从,相反,实体公正的实现倚仗程序的合法和正当,也就是说,只有严格按照合法正当的程序才能得出法律意义上公正的结论。程序合法和程序正当是程序优先的前提,然而,当法定程序未明确时,职权的行使必须以维护公正为目的,决策公开为前提,保障参与为关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尤其在司法领域,经法定正当程序得出的法律事实是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存在合理性的“事实”,却并不一定就是客观事实,即“真相”。

5、责任意识是保障

责任意识或者称责任思维,是法治思维最终极的判断标准。首先,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享有多大的职权就要承担多大的职责,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意识到职权所在,更要时刻谨记职责所在;其次,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即一旦违反职责,将受到法律制裁;最后,根据实质法治的要求,若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行使权力过程中造成他人、国家、社会的不利益的,除法定免责事由外,领导干部应承担相应责任,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造成他人、国家、社会的不利益,决策者都有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将损害降到最低。

三、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现状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1、领导干部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不同态度

总体来讲,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是肯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意识到法治思维已逐步成为决策的主流思维,法治方式也已成为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主要方式,并且已经在为执政方式的转型做努力。

然而,仍有部分领导干部持法律虚无主义以及法律工具论观点,认为尽管依法治国已经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微弱的,甚至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当法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时,可以弃法律而求发展。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不同态度表明,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接受,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已体会到法治的实践内涵和魅力,然而,由于法治的外来性、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私利的膨胀,要想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与法治理论的掌握不对等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对法治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越来越深入,然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提高与法治意识的增强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有法治意识,但法治能力仍然不强。

在领导干部中知法而不懂法、懂法而不重法、重法而不信法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在知法、重法、信法的领导干部中,还有不少人想用法却不得法。比如,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理论能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但是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在实践中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经济发展合法性以及司法独立性等问题上存在偏差,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法治只有零散的概念,而没有形成体系,更不用谈法治思维。

因此,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法律条文中,而是要将法治理念和法律规范切实地运用到立法、执法、司法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领导干部用法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重法的意识,提升领导干部对法治的信心。

3、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表现出层级及岗位差异

理论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应具有一致性和平等性,不因岗位和职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层级和岗位差异。

纵向来看,领导干部对法治理论的掌握、相关法律规范的熟悉程度,以及在法治实践中处理具体事件的成熟度,均随着职级的升高而表现出相对优势;横向来看,同层级领导干部因岗位不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市级机关的科级干部相较于区县科级干部的法治素养呈相对优势。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表明,尽管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和必要。此外,各层级各岗位均应重视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变被动依法为主动依法。

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途径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国家稳定发展、社会和谐秩序、政府权威巩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提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1、加强理论学习

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状态,法治的状态就在于法律制度的完备、行政执法的严格、司法审判的公正,最终实现全民守法,而这样的状态是可以通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全民共同努力实现的。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力,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应不断加强法治理论学习,引导全民学法、用法、信法。

领导干部应加强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学习,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领导干部应熟知《宪法》要义,了解《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加强对违法和不当行为予以否定性评价的法律规范的学习,例如《刑法》,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加强与权力运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学习,包括《立法法》、行政组织管理法、程序类法律,为权力合法运行提供制度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对法的原理学习,了解法治精神,促使领导干部更好的行使权力、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学习,并不是要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成为法学专家,而是为领导干部能够像法学专家一样思考做好铺垫。

2、增强法治实践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提升仅靠法治理念和法律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些理念和规范运用到具体工作当中,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因此,领导干部行使职权时,应多思考、多总结,研判决策目的、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以及程序的优先性,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也成为一种习惯。

领导干部将法律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就是从被动、消极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向主动、积极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治的魅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为人们感受到,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使领导干部体会到用法、重法、信法的意义,这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既应做好自我监督,还应主动接受他人监督。领导干部要纠正监督就是不信任的观念,自觉置身于党和人民事业所要求的各种监督之下,这既是对法治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

3、完善法治环境

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要领导干部通过自律以提升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应充分发挥外力的作用,不断改善法治环境,给权力的合法正当行使提供支持和动力。

首先,完善法制体系。要逐渐从对立法数量的关注转向对立法质量的关注,一方面强调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强调不同位阶法律规范的相协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立法还应做到与国际法相统一。就地方立法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并依据宪法、法律制定涉外经济事务纠纷规范,使领导干部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对现行地方法律规范进行梳理,理顺上下位法、同位法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教育监督。党政机关应使法治学习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组织领导干部学法,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用法能力。同时,应着重加强正反面典型的案例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以及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教育作用。此外,加强行政监督、行政问责,并将法治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使领导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再次,提升司法公信力。目前造成“不信法”以及领导干部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障人们合法利益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道屏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加速司法独立,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最后,提升公民维权意识,倒逼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注释】

[1]姜明安.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辩证关系及运用规则.

[2]郑成良.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1.29.

【参考文献】

[1]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3)[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1)[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黄蕊,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

提高法治思维篇4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方式,党员干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并强调“高级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突出了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理解法治与法治思维的内涵

(一)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的公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所在。

(二)“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强化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不断提升自己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法治中国。

三、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法治铭记内心、深入灵魂的体现。缺少了法治思维,在权与法之间,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跳出法律的框架,滥用、乱用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知法,懂法,才能在做决策、处理问题时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能力,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法治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学习制度,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二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培训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

(二)完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不断构建完善系统完备、程序严密、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制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三是进一步推进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每一项决策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政府的权威,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纠纷的机制,健全和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相关制度,形成良好的法治制度环境,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依法依规作为一种行动自觉。

(三)坚持法治政绩导向,把依法履职水平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一是将依法执政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要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法治业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指标体系中,并以此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二是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监督与问责制度的完善、实施工作,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通过对在决策、执法及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有法不依,的行为依法问责,不断强化法治权威;在法治实践中强化政务公开的理念,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三是树立法治权威。加强对遵守法制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法治意识不强、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于违法的人和事及时追究并坚决纠正,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从中受到警示,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参考资料:

[1]杨小军.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思维.学习时报,2013-01-7.

提高法治思维篇5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法治中国建设步入了新的征程,推进了法治中国建设,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思维能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保障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认可法治观念是基础,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关键。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加固领导干部相互尊重权利的思想,增强领导干部自觉遵法懂法的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用合法方式解决问题、谨记依法办事的能力。

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概念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简而言之,法治思维就是时刻要以法律准则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标准,其在根本上不同于权力思维与人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最终推动形成遇事找法、做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社会。

现阶段,领导干部中存在着部分无视法律法规、权力本位思想严重的人,他们私自动用职权进行违法行为,贪污受贿,这极大影响了社会的平稳发展趋势,上台之后,、、徐才厚等等领导干部均纷纷因违法乱纪的行为而落马,严重的甚至坐牢,剥夺终身政治权力,种种迹象表现出我国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进一步提高。切忌不可与法律法规打球,这样社会稳定会受到破坏,领导干部的声望会一跌千丈。书记指出:“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谨记法律至上的神圣地位,一言一行务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严格遵守法纪法规,坚决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必须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教育、倡导其依法办事,进而来提升领导干部的整体法治思维水平。如果领导干部触犯了法律法规,一视同仁,定将严肃处理。在我国,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和法律的意志三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法律禁止的事情,对全中国所有人民来说都是禁止的事情。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培养领导干部从思想上认识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精神,运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更多的源于人自身的思想。依法办事是人在具备一定法治思维之后,遵循法治精神,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工作的实施和展开。能成为领导干部的人,是一定具备较高学识和能力的人。能够具备“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才是真正能够依法办事能力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依法办事是由其自身的法治思维所决定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其依法办事的能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培养领导干部从四个层面提高法治思维

众所周知,中国的法制建设道路自建国之后,就从未停止过,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到总书记提出的法治社会,再到提出的法治凝聚改革共识。遵法守法懂法的法治思维在国人的思想中就从未磨灭过。因此,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四个层面逐步巩固、提高、深化自己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守法”是最基础层次。处于基础层次的领导干部处于一个被动的被法律所制约的阶段,他们能够在认知法律的基础上格遵守法律,但是在运用法律思维和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相对薄弱。“用法”是第二级层次。处于该层次的领导干部具有较强运用法律的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识来合理且妥善的进行问题的处理,与矛盾的缓解。“思法”是第三级层次。处于该层次的领导干部是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合理运用自己的法治思维,不局限于遵法守法,更高一层次的对法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尚法”是最高级层次。处于该层次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源自其内心的,他们对法治精神的领悟作为高尚的信仰。事实上,唯有法治被普遍信仰之时,法治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实现。

三、结语

无论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管理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法治思维内涵的深刻把握,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水平的关键。法律意识淡薄、权利本位思想、无视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在当今社会中依旧存在,希望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弘扬权利本位意识、大力宣传法治文化精神、程序与实体教育并重、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等手段来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中国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全民法律意识,让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伟大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提高法治思维篇6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途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报告首次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公民,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完善的法治思维,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法治思维的内涵。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也有学者联系法律思维来解释法治思维,提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2015年修订版教材将法治思维解释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理解法治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治思维的主体是普通主体,应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在内的所有人;二是法治思维不同于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具体法律方法,强调法律、法理、证据、程序在思维中的重要意义,而法治思维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比法律思维更宽泛,不仅强调重法律、重程序,还要关注到法律与权力、权利的关系,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三是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形成。综上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新时期如何进行依法治国作了重要部署。高校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高等院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促进总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要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学生生活的指南,以法治精神作为个人社会活动的底线,增强自身履行法制的主动性,做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倡导者,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次,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加强法治实践育人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R。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始终,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等。

再次,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高等院校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事务的管理主体之一,推进依法治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高等院校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公平公正观、科学与理性并存的民主法治观。

最后,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法律事务时能够良好解决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就难以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判断这些问题,难以使这些问题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良好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效率在很多时候就是事情解决成败的关键。法律思维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深层次部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社会民众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三、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提高法治思维篇7

【关键词】企业党校;法治思维;依法治校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企业党校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是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其中在法治建设方面有两个亮点对企业党校发展意义重大,分别是:一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以此对企业党校明确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的讲话特别是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二是深度推动教育发展改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去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抓好制度落实。三是企业党校的改革发展方向与党校法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党校发展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二、改革发展背景下企业党校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为培养党的各类干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为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执政能力发挥着主阵地和思想库的作用。随着时代精神的转换,当前企业党校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党性教育培训向党员和企业干部培训转变,由以党建理论培训重点向以党建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重点转变,由以业余函授学历教育重点向以在职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重点转变,由单向灌输向教学双向互动转变等。

伴随着信息化变革了各个行业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培训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冲击。网络技术的l展使信息传播得到巨大发展,学员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最前沿、最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这给党校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党校教师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同时要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逐渐往“双师型”转化。另一方面,网络远程教育、移动终端互动学习等新兴技术教学方式获得学员青睐,传统单一的重复性的培训劳动被逐渐背弃。与时俱进,捕捉学员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是企业党校维持现有规模,参与社会角色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培训市场的环境变化、培训对象的需求变化、培训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企业党校的持续生源建设,企业党校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当然企业党校的全面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根据市场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深度推进企业党校的全面改革,是需要全体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现实课题。

三、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企业党校全面发展

我校近年来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为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思想,我校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出发,就学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包括健全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法治教育,强化法律素质,努力探索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环境。为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其中,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企业党校在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践行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切实提高党校领导干部推进依法办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一)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出。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出是我党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创新。这个创新,是在总结和发展基础上的创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是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十六大报告中继续强调了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到十八报告中,则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地运用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个基本方面。从“法制观念”到“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能力”到“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由“法制”发展到“法治”,包含了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保护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内涵创新。第二方面,由“观念”发展到“思维”,从思想理念进入到工作和能力思维,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是工作、能力思维创新。第三方面,由一般性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发展增加了“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个方面,是应用领域的创新。

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所谓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就是用法治思维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企业党校可持续发展。一是高扬法治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它反映了新时期学校管理及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校园法治建设要求教育管理工作从管理观念上、管理职能以及管理方式上,需要在依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工作。这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校”,对教师、学生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护法、用法,共同创建文明校园,构筑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让人们对法治形成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党校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法治思维践行在日常生活及教学实践工作中。同时,党校作为各级党政干部进行继续教育的阵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党校法治教育,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骨干,才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最终实现法治国家。二是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党校。党的十吹响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深化改革的号角,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建设日渐得到广泛认同。建设学习型企业、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当前企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自身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企业党校不仅是企业培训机构,更是企业党建、企业经营管理等软科学的研究机构,是企业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积极参与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是企业党校的定位和职能决定的。而且企业党校的教学人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是企业党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对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企业党委下达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企业党校的基本任务。三是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依法办学。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组织的作用,努力践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狠抓制度落实,把健全党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摆在突出的位置。我校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制度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专门成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工作组,由一位副校长主持工作,组员由学校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教研室老师等组成,把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分类、整理,利用。几年的时间,把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增加、修改、完善、规范。形成了日常管理类、教学教务类、人力财务类等包括百余项管理制度,为我校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为了推进依法治校,我校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精神,继续完善我校章程建设,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学校章程,保障依法治校的方向性和指导性;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学校章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围绕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我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四是开展人才模式培养改革,制定业绩考核标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加强学校法治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督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管理学校事务,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在法治时代,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为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与法律发生关系,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从而保证党校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标准,促进领导干部公平竞争,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这也是企业党校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进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中青年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党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定培养带头人的政策结合规范的考核标准,是有效的人才成长奖励机制。

我校为了落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实施发展战略,实现工作目标,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旨在未来几年主体班教学中,在进行市场调研、强化实践性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项改革的新举措以实现“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考核监督是保障”的管理要求为目标,最终全体通过决定以“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在未来我校医药各类人才教育的发展上,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开创我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依法治校。

总之,运用法治思维,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企业党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纳入党校的教育中,成为党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加强法治教育、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和建设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氛围、培养法治人才,实现依法治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提高法治思维篇8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方式;依法办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是一个国家得以安定的基础,我国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执政作为党管理国家政务的基本方式。党员干部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工作中应该处理好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一切违犯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均予以追究,无论是组织团体还是党员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任何特权。另一方面,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统领人,党员干部如何实施决策,执行和监督任务,反应了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一,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法律程序繁琐,忽视决策程序,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执行任务。有的党员干部只追求个人的政绩,带有功利性的执法。第二,部分党员存在法律工具论和法律实用主义思想,用法律来约束群众的权利和行为,把法律当成管理的工具,在工作中,有目的,有选择,有利己性的使用法律,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第三,部分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崇拜强人政治,习惯于政策治理,不能坚持依法办事的理念,不认可、不遵守、不尊重法律。

二、提高党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涉及到观念层面,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则是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具体事务的实践层面,二者紧密联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指导下的具体表现,要求党员干部在方法论、价值观的层次上树立遇事、办事守法的思维方式,自觉的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党员实际工作和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第一,坚守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树立法治精神,崇尚法治权威思维,做到行政责任和法治责任的统一。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建国初期,未形成依法治国方略前,国家依靠道德、群众、人治和政策来治理,这些方式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强人政治已经不能处理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再具备庞大的社会基础。强势政治是一个集体概念,它更符合当下国家的治理模式,为了加强强势政治的建设,就需要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不断的用法治来规范权力,巩固执政基础。

第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的信仰法律,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将法治方式外化于形。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进行改革转变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改革模式是先试点,再总结,然后推广,再立法。在现在看来,这是对法律的违犯。在当下,传统的改革模式对法律权威的冲击相当大。一方面,试点本身具有试错的特点,不规范,在社会转型时期容易使部分群体谋取到私权。另一方面,多次试点容易形成利益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所以,没有强制的约束,改革的进程步履维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凡重大改革必须有法可依,没有法律授权不得进行。即使急需进行的试点工作,也必须先立法授权,后经部门批准,才能开展。

提高法治思维篇9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品质检察杭检精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近几年来,杭州市检察机关致力于打造“品质检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检察队伍法治素养,提升检察队伍执法能力,树立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品质检察”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杭州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一、全面把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给检察工作带来的契机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专题的形式讨论了法治建设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已把法治建设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所说的“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是对运用法治思维的根本要求的深刻揭示。法治思维不同于行政思维,也不同于经济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思路,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利器。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才能做到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提高执政能力。只有提高法律素养,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强调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巩固检察机关宪法地位、强化检察职能的重大契机;是破解工作难题、促进有效履职的重大契机;是树立检察监督权威、提升执法公信的重大契机;是提升队伍素养、打造过硬队伍的重大契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经济社会先发区域,作为副省级城市,杭州的法治建设尤其是余杭法治指数已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4年,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部署。浙江具有推进法治建设的先发优势。随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被社会各界所认同,法律监督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执法环境也将越来越好,这无疑将给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深刻理解“品质检察”的内涵及深化“品质检察”建设的意义

(一)“品质检察”的提出及其内涵

1.执法理念先进。就是要自觉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引领执法办案和其他检察工作。

2.执法行为规范。就是在执法办案中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规范执法、文明办案,杜绝刑讯逼供、暴力取证,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

3.执法质量过硬。就是在执法办案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坚持非法证据排除标准,准确把握疑罪从无,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确保案件质量。

4.执法效果良好。就是在执法办案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公正执法、人文司法、宽严相济、化解矛盾,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追求执法办案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5.队伍素质提升。就是强化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坚守职业良知、提高职业素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打造政治、业务、责任、纪律、作风等五个方面过硬的检察队伍。

6.人民满意度高。就是在检察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宗旨观念,执法为民,不断提高检察工作办案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二)深化“品质检察”建设的意义

1.深化“品质检察”建设,是打造“法治杭州”的具体体现。实施“品质检察”要求检察干警做到执法理念先进、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质量过硬,也就是要求检察人员自觉地坚持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和底线思维。这既是对“法治中国”、“法治浙江”和“法治杭州”建设实践的回应,也是促进杭州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化“品质检察”建设就是“法治中国”建设在杭州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检察理论的创新和探索。

2.深化“品质检察”建设,是打造“美丽杭州”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重大决定,杭州市委作出了治水、治气、治堵、治垃圾处置的城市“四治”工作部署,打造美丽中国杭州标本,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品质检察”就是要求全市检察机关深化大局观念,通过执法办案为大局服务,努力发挥好检察职能,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打造杭州检察服务大局品质。3.深化“品质检察”建设,是打造“平安杭州”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平安中国。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建设平安中国。检察机关要通过深化品质检察建设,提高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水平,努力推进平安中国、平安杭州建设。推进“平安杭州”建设,就是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服务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深化“品质检察”建设,是打造“廉洁杭州”的有力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反腐败工作。对薄熙来案的公审和网络直播,一大批“老虎”的落马,无不彰显着党中央和各级检察机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的成果。作为杭州检察机关,要通过深化品质检察建设,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打造品质反贪,提升自侦工作品质,不断推进“廉洁杭州”建设,实现政府清正、干部清廉、政治清明。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品质检察”建设的具体路径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为“品质检察”建设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还为“品质检察”建设指明了路径。

(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提升“品质检察”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检察机关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好党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向党委报告检察工作,严格执行职务犯罪现职要案立案前的报告制度,争取党委支持,为执法办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正确处理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克服“重业务、轻队伍”的倾向,确保案子不搞错、队伍不出事。

3.正确处理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的关系。既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又要用比监督别人更加严格的要求监督自己,确保检察权依法规范运行。

4.正确处理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以数量为基础、质量为生命线、效率为保障、效果为根本、安全为前提,做到五者协调统一。

5.正确处理立足眼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立足当前,创先争优,又要着眼长远,引领未来。自觉遵循检察工作规律,努力追求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不留后遗症的、实实在在的检察工作业绩。

(二)弘扬“杭检精神”,提升“品质检察”

2013年,杭州市检察机关自上而下发动全体检察干警提炼出了“理性、规范、人本、科学”的“杭检精神”。理性,就是始终坚持理性执法。坚持法治底线、坚守职业良知,只服从法律,不被舆论所左右,不被人情所干扰。规范,就是始终坚持规范办案。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规范各个办案环节,以执法规范化确保办案质量。人本,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执法办案中,坚持人文司法,宽严相济。让法治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法治的温暖。科学,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坚持检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克服工作片面性,反对顾此失彼、反对急功近利,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杭检精神”是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杭州检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两者统一于“品质检察”。通过弘扬“杭检精神”,努力打造“品质检察”。

(三)提高执法司法水平,提升“品质检察”

在执法理念上,要始终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神圣使命。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努力做到让党委放心,让人民满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批捕起诉中,要深入推进审查模式转变,强化对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实现审查工作重心从以被告人口供等言辞证据为中心到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转变,提升证据审查的全面性,实现对“在卷证据”封闭式、坐堂式审查到对“在案证据”开放式、亲历性审查的转变,更加注重对实物证据、技术性证据收集、保存程序等合法性的审查判断。坚持实体程序并重,做到不枉不纵,坚持疑罪从无,坚守防范冤假错案底线。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要提高职务犯罪侦查的法治化水平,实现侦查理念法治化、侦查程序法治化、侦查行为法治化、侦查主体法治化,深入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创新发展。要在精细化初查、专业化办案上下功夫,加大侦查信息化建设,努力适应大数据时展趋势。在严守合法性要求与突破案件发生冲突时,宁可不办或少办案件,确保所办案件的公正公信。在诉讼监督中,深入推进对司法权力运行的刚性监督,克服不敢监督、不想监督、不愿监督等问题,真正树立起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同时要尊重司法规律,做到依法监督、理性监督、规范监督,做到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要防止克服盲目扩大监督权和对执法中细节瑕疵问题滥用检察监督权,注重执法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在队伍建设中,既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教育,又要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注重提高检察人员的执法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信息化运用能力。要建立健全体现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要求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内部业务考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坚持正确的考评导向,发挥考评工作“风向标”、“加油站”、“指挥棒”的作用,引导检察干部不断强化对公正执法的法治价值目标的追求。

提高法治思维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59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契机之下,培育高中生政治素养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少高中政治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譬如创新课堂教学、融入人本教学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推进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一、探析高中政治教学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十分看重人才的综合素养,我国各阶段教育教学也紧跟形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中政治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高中政治学科必须要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抛弃单纯、枯燥的概念教学,融入生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知识,还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能,让高中生形成自主探索的观点和意识。与此同时,政治教师要明晰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借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以此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国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人才的选用尤其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具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高中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以时代为背景,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积极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内涵与意义,而且要引导学生注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民族精神的契合性,激发学生用时代精神创新社会实践的理念和行为,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2.借助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

由于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缺少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过少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加之不少学校还推行应试教育,因而一部分高中生还无法做到知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概念解释法、系统归纳法(线索式或图解式)、比较法等,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为学生阐明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内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借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关的实例,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看到这一实例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锻炼其分析性思维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实践性思维能力

实践性思维能力是否优良,其最好的标志不是从不犯错,而是在犯错之后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高中政治教师有义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政治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导学式常规课为载体来指导实践,以主体式活动课的形式来模拟实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就拿主体式活动课的教学形式来说,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必学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活动项目与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强化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此种教学形式开展政治教学,最好用“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方法做补充,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将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一个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政治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完成政治学习任务,在教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稳健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牛保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