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一体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6:07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1

华西公司成立于1996年9月23日,曾用名西安华西机房净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于2006年10月23日更名为西安华西信息智能工程有限公司。2012年9月,华西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四川依米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公司注册资金3010万元,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杰座广场、曲江会展东路佳和商务大厦两处办公场所,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

华西公司现有员工共290多人,其中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的员工为200多人。公司在项目集成设计上具有多年专业经验,具备一流的设计水准,在建筑平面设计、3D制作、动画效果演示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公司通过多年的实践磨炼出一支卓越的项目管理团队,现拥有项目经理18人。公司旗下拥有5大管理中心、11个职能服务部门。公司年经营能力超过4亿元。

华西公司具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专业承包一级,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甲级、专业承包一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二级,陕西省安全技术防范从业单位一级等资质。目前,华西公司已成为集设计、研发、安装、施工为一体的专业性系统集成公司。2013年,华西公司以优异的成绩跻身中国机房工程企业30强前十名。

华西公司连续六年被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华西公司还被中国技术监督举报协会列为“3.15质量无投诉、服务无投诉诚信企业”,被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列为“防静电装备分会会员单位”。集团以自身的努力对行业发展做出贡献,践行社会责任。

2013年,华西公司完成了10个软件产品测试和软件产品登记,其中包括华西办公自动化系统、华西资讯系统信息雷达软件、华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华西健康卡管理系统、华西文化市场信用监管软件、华西数字语音系统、LeD显示屏综合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化机房UpS配电系统、信息简报采集及报送系统。2013年,华西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上年度增加了6.38%。据悉,2014年华西公司将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管理和应用技术开发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华西企业集团在全国各地也崭露头角。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一期1#楼系统集成工程、上海移动张江iDC机房(3D视频及系统集成工程)、Zte中兴西安研发中心数据中心机房集成工程、天津移动空港物流加工区新建局房办公区域和网管中心监控大厅信息化环境建设工程……都洒下了华西人辛勤的汗水。

公司于2003年通过了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于2009年通过iSo9001∶2008版国际质量标准新版认证;2005年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2012年通过GB/t28001――2011标准认证更新。同年,公司启用里工程建设企业施工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2

内容摘要:城市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之一。城市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进入城市空间信息应用领域,使城市规划的宏观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与房产行业的人口信息、产权信息、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等建立起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和进一步融合将全方位地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基础,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数字房产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金融信息

数字房产是对各类房产信息系统、数据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称。它是以房地产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应用系统,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宋小东等,1995)、办公自动化(oa)、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现代网络等先进技术,达到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快速、准确、完整、便捷地提供房产综合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推动产业优化,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

数字房产系统的建设,立足房产管理本身需要,面向整个城市各行各业提供服务,这是数字房产建设方的一个主导思想。这也是当前数字城市、数字房产建设的大势所趋。数字房产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房产管理部门为主的政府部门、以房地产企业为主的各类企业和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从数字房产建设的内容上来看,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为政府服务的房产综合业务办公信息系统、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房产信息和网上(远程)办公系统及房产网上交易平台。

从技术上讲,数字房产建设要达到“四个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即数据一体化、技术一体化、业务一体化和服务一体化。

从数字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在满足房产管理部门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遵循数字城市建设的统一规范和要求,为数字城市提供房产空间信息及与之相关联的房产人口信息、产权信息、交易信息等,并能与数字城市其他应用信息进行集成和互动操作。

数字房产建设的总体框架

数字房产系统是一个由基础层、应用层和保障体系统组成的综合信息系统。从总体上看,数字房产基础层主要完成房产对象的数字化描述,构建数字房产运行的综合数据平台;应用层主要实现数字房产的职能,即实现房产的信息化。

(一)基础层

数字房产的基础层主要包括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房产基础设施、数字房产综合数据平台及数字房产基础建设中所涉及的技术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数字城市(文鹏,2009)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数字房产可以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主要包括网络、数据、技术和保障四个层次。

数字房产综合数据平台是共享房产数据的管理和交换中心,也是实现房产资源共享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管理房产的重要的基础数据,安全地分布存储、科学地预处理加工、并解决来自不同部门异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开发和利用问题。数字房产综合数据平台必须要考虑数字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既能满足数字房产自身的需要,也能够满足数字城市数据共享和交锦的需要,最终使数字房产成为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应用层

应用层是数字城市的信息处理层,也是房产信息的利用和价值体现阶段。根据信息的生命周期理论,信息的价值是通过信息的利用来体现的。

应用层主要包括地理和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数字房产综合应用系统、数字房产决策(周宇光,2005)服务系统三大类应用。地理和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数字房产数据的采集、传输和预处理工作。数字房产综合应用系统包括政府类应用即房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类应用即数字房产信息共享和交换服务平台、公众类应用即以房产公众信息网为主的房产信息系统。房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房产的核心,是数字房产综合数据平台数据的主要来源和更新手段。

(三)保障体系

系统保障体系统由政策法规、运行管理机制、技术安全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组成。它是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它是数字房产建设从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数字房产建设的内容

数字房产是一个多种网络结构支持下的复杂应用系统,包括计算网络在内的硬件设施、数据库系统(即数据平台)、各类应用系统。这也是数字房产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设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为数字房产系统的运行提供计算机网络、硬件和安全平台。

首先,要建设满足数字房产需要的内部办公网络、远程接入网络、internet以及实现与其他政务专网的接入。其次,还要建设计算机硬件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主机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多媒体设备和图像处理设备等。考虑到数字房产用户数众多、业务量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主机群集系统(如双机热备和双机互备)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缩短故障恢复时间。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还要采用实时备份、远程备份等技术进行容灾处理。最后,还要建设系统的安全平台。其中主要包括病毒防范、入侵检测、身份认证、数据库审计、内外网隔离设备等内容。

(二)房产数据平台建设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3

关键词:网络中心机房;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0-0000-01

networkCenterRoom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

LuoHaizhao

(Huizhoueconomic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uizhou516057,China)

abstract:associetyincreasinglyrapidpaceofeconomicdevelop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continuestogrow,whiletheconstructionofnetwork-centricroomgrowingscaleofsoftwareandhardwareconfigurationrequirementshavebecomemoresophisticated,butthebuildingandroommanagementtechniquesfailtomeetrequirementsofthetimes,therefore,forthenetworkinformationfortheSmartandeconomycharacteristics,room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becomesmoreimportant.thisroomwillbenetwork-centricanalysisof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toprovidereferenceinformation.

Keywords:networkcenterroom;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

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网络为人们所广泛应用,各单位逐渐都建立了本单位的局域网,但要建立局域网,其关键即是首先要建设网络中心机房。它需要集建筑、电路、温度、信息网络等各项专业技术于一身,富含工程实施与管理经验。网络中心机房工程的建设优劣可直接与机房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转是否正常挂钩。下面,即对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与管理作进一步分析阐述。

一、网络中心机房的整体建设要求

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与其他场所的施工不同,这点在设计之初就应被重视起来,应注重其电配、室内环境、安全防范等等多方面的建设管理。确保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确保机房能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并结合现有计算机运行特点进行整体建设与规划,机房在建设实施中应努力满足用户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对机房进行技术性改动,并以安全可靠为准则,对于机械设备方面的质量一定要保证,以延长机房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寿命。

二、网络中心机房工程实施

网络中心机房工程的实施包括有综合布线、USp不间断电源供应、抗静电地板、监控设备以及环境温度控制等等一系列专业设备的工程建设。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一)装修方面。为使中心机房中没有内柱出现,往往机房的建筑均采用的是大跨度结构。而因为不同设备对环境的需求不同,通常用隔断墙将之分隔开。隔断墙需薄且轻,有隔音隔热的功效。机房向外门窗一般使用的是防盗防火门窗,而向内窗则使用无框玻璃窗,这样既能保证机房的安全,又可保证机房内的采光度。机房的地板采用的多为抗静电地板,值得注意的是其使用的应为活动地板,网络中心机房的布线连接与检修更换等等均需要地板的灵活拆卸,才能顺利完成。

(二)电源方面。在网络中心机房中,配电系统是机房建设的关键,在建设中,应将目光放在其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能上,应对机房电源的配置进行几方面加大力度建设。首先,应用不间断供电系统取代备用供电系统;其次,UpS供电系统应进一步标准化,将直流供电系统进行研究并投入使用。在使用UpS不间断供电系统后,应认真落实对其的安全管理规范,包括:仔细检查电源地线情况;对电源房间加强消防安全措施;对中心机房管理人员进行UpS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环境与安全方面。机房环境较于其他公共建筑对环境建设的要求较为苛刻,其中包括机房室温控制与湿度控制、及对洁净程度的控制。机房湿度要保持在15°至35°间,同时要配备空调对室温进行温度控制与空气中灰尘含量控制,保证机房的室内清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灰尘扫除。同时,机房要设有气体消防系统,在天花板设置消防喷嘴,灾情警报系统应由烟感、温感系统构成。常用消防气体应为七氟丙烷和SDe两种。

三、网络中心机房的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出网络中心机房的价值,延长机器设备使用寿命,应做到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下面,即对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阐述分析。

(一)安全管理方面。网络中心机房内应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机房外部安装气体灭火消防器材,做好全面的安保工作,这样不仅便于中心机房管理者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更能对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二)软件管理方面。网络中心机房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以能全方位、有针对的对全部联网设施进行管理,并且对机房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增设防火墙,保障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机房的软件管理进一步简单化、规范化、安全化。达到机房设备利用率最大化,促进网络中心机房的全面发展。

(三)机房管理制度的完善。网络中心机房整体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从机房的环境、安全以及设备、软件等等管理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规范化制度建设,保证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运转正常,同时也要发挥管理者的责任感,要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机房的管理,制定合乎标准的管理制度。

(四)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机房的实际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工作素质极强,只有加强对机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与职业道德及责任感的树立,才能使机房管理规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我们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实施与管理,达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提高网络应用水平、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做好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机房的安全性、可靠性与高效性,为单位网络信息化建设奠基垒石。

参考文献:

[1]张屹.关于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4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20―04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者,为其提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有效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设计仍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监管与法律制度,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现状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已逐步建成

保障性住房是专门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住房,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践相适应,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兴未艾,形成由几部较为重要的低位阶立法和各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主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为调整对象的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公租房制度。较具代表性的立法及相关文件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退出、责任约束机制等已初步作出规定。

(二)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管理手段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立法的陆续出台、建设资金的逐步增加,保障性住房资金管理以及竣工后的准人、退出和运营等问题成为需要各级政府解决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积极探索,目前,上海市建立的信息化核对机制、成都市建立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相对于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需求而言,相关管理机制仍处于滞后和不规范的摸索阶段。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缺口。一方面,现有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缺失,难以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解决保障性住房领域存在的复杂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缺失,无法为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撑与保证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制度框架已初具雏形,但在形式上仅体现为一些低位阶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相关法律条款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第一,保障性住房法律建设滞后。一般讲,较完备的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包括关于住房、金融、税收相关的法律及保障性住房的进入标准、保障方式、资源筹集等具体管理模式。而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政策多是各地政府以通知、指导意见或办法等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虽在2007年针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管理出台了相关办法,但层次较低,仅为政策性法规文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导致执法依据不足、责任约束不强等问题。

第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责任缺失与职能错位。按照我国保障性住房筹资制度相关规定,地方政府是筹资主体,中央财政支出位居其后。2011年,全国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所需资金约1.3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仅占11.7%,地方政府筹资压力巨大。同时,在“土地财政”和以GDp增长为代表的政绩考核制度下,我国地方政府将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过多倾注到商品房市场,对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明显不足。如,在供地比例上,按照2010年全国土地供应计划规定,商品住房用地总量高达67%,棚户区改造占20%,而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仅占4%和9%。从保障性住房用地完成情况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全国仅有上海市达到保障性住房规定的用地完成率;2009年,仅上海和天津达标;2010年,除武汉、上海、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达标,其他城市均未达标。

第三,在退出环节缺少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在保障性住房的退出环节,法律制度的“硬约束”缺乏是导致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无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仅以合同的形式对保障性住房的进入和退出进行相关“软约束”。对不再符合廉租房条件的居民仅以“责令限期退回”、“按合同约定,调整租金”、“5年内不得再申请保障性住房”等方式进行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对逾期不退回者的强制措施,制裁力度不够。相关处罚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得退出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对保障性住房市场供给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对不再符合享受保障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缺少过渡性扶持政策,也是导致退出机制实施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在退出保障房后短时间内尚不具备购买和租赁商品房的资金实力。这部分群体处于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在无外来支持时有可能“居无定所”,因而容易出现违规不退出行为。

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旺盛和供给乏力矛盾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缺陷。在保障性住房需求层面,一方面,分税制改革、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均在不同层面助推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完善、现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我国居民对商品房的购买能力。在保障性住房供给层面,民营企业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遭遇制度瓶颈。如,2007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利润按不高于3%核定。这显然对民营企业的进入缺少积极有效的鼓励和支持。

(二)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缺陷,影响制度建设目标的实现

首先,准人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平受损。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对象并非全体居民,而是那些缺乏基本居住条件的低收入群体。为此,必须对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进行严格设定,把好分配关。然而,我国保障性住房进入机制不论在最初设计、执行过程还是在事后监管中都存在不足。目前,各大城市对保障性住房进入标准各有不同,但主要以家庭收入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个人收入核查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囿于“低收入”、“中低收入”等标准都是较宽泛的概念、居民就业及居民收入的多元化、中低收入群体工作及收入水平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个人家庭信息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统计工作难以准确进行,虚报瞒报收入骗取保障性住房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其次,价格监管机制设计不合理。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定价不合理。我国经济适用房实行“被减免掉的成本加成”的价格监管模式,即在减免经济适用房部分开发成本的基础上,加上3%的开发利润、管理费、利息和税金等,用成本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作为经济适用房的监管价格。但实际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住房支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廉租房租赁价格监管不到位。廉租房实行政府定价,政府制定监管价格的核心是解决家庭收入与租金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廉租房租金在宏观层面受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房地产市场结构、相关法律及行政调节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受到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同期房地产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租金标准制定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利息、房屋价格等方面因素,因此,相对复杂,监管较难。目前,城市廉租房建设进展缓慢,覆盖面积小,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建立和完善廉租房供给制度的积极性。由于资金筹集渠道狭窄,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供给,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无法有效发挥廉租房的保障作用。

再次,地方政府推行保障性住房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一方面,现有土地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土地以挂牌招标的方式进行高价出售,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缺少将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更多倾向于cDp等经济型指标,反向刺激地方政府将土地、财力和人力投入到更符合“成本――收益”效益的项目工程,导致中央每年制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都无法按期完成。

复次,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不健全,后续运营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保障性住房陆续建成,后续运营管理问题日渐凸显。保障性住房后续运营涉及房屋维修、租金收取、物业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动态性、连贯性以及专业性,需要专门的运营机构保障运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均未设立明确而专门的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机构,相关办事机构往往挂靠在市、县的房管局,也没有专门的从业人员,导致该项运营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最后,监督错位与缺位是导致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实施低效的原因。长期以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保障性住房行政监督机制,不仅无法对保障住房建设进行有效管理,也缺少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导致公共权力监督缺位。不论在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社会监督层面,都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实施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极易导致公共权力运行错位,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运行最终偏离公共性轨道,违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设计初衷和本质要求。

三、改进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对策建议

基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经济学特征及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在充分认清保障性住房“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上,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以“住有所居”为核心目标,完善保障性住房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将最优监管机制设计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实现监管机制设计与法律制度建设的有效对接。

(一)通盘考量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与监管机制设计

保障性住房制度应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可从三个层面人手,分别解决地区不公、城乡不公和城市群体不公问题。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实现对户籍、产籍、地籍等信息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二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实际居住地和工作性质为居民户口划分依据,实现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互通,有条件的可双向切换。三是加大针对“夹心层”群体的公共租赁房建设,降低外来人口户籍准入门槛,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据此,可以将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规划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在5―10年内,对现有制度进行统筹与整合,构建适度集中、有序组合、无缝衔接的多元制度。二是在下一个10~20年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统筹与整合,实现城乡统筹可切换、制度内部可流转,并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价值目标。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监管机制设计

第一,健全准入机制。一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申请标准和价格、租金水平,以实际居住和工作地而非户籍所在地为依据划分申请对象。二是构建多部门、逐层级联动审查机制,加强公示制度和群众监督机制的建设。三是适时取消摇号制和排队制,以家庭综合生活水平为主要标准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进行科学排序,对特困、残障等特殊群体优先考虑。第二,强化保障对象管理,严格执行退出机制。一是建立定期审核和不定期入户检查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机制。由专设核查机构负责执行,同时疏通社区群众监督、举报和辅助调查的渠道。二是制定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违规申请和违规不退还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政府税收减免、贷款优惠以及经济补贴力度,提高居民退出的主动性。第三,实现住房补贴多样化。将保障性住房补贴直接发放给购房户或租房户,而非住房供给方即开发商,以此直接提升居民的购房或租房能力。第四,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一是加强以行政监督为主导的内部监督。二是实现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外部监督。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5

【关键词】通信;机房;节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紧缺问题逐渐严峻,通信企业在运营中,其通信设备及日常用电机器耗电量占据企业耗能的重大比例,在日益紧张的能源局势下,通信机房的耗电量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通信企业只有从整体上加强对通信机房的节能改进,降低运营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通信机房的建设应该兼备节能减排的理念,做好绿色通信网络,构建节能型通信机房。

一、通信机房的能源消耗现状

从目前我国通信行业领域的能源消耗现状来看,通信机房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日常用电及通信网络用电方面,前者主要是日常机房照明及空调的用电,后者则主要是通信设备的用电,其中以空调用电等机房日常用电的所占比例居多。因此,在构建节能性机房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机房建筑环境的节能改造,重视对空调制冷技术及通信设备的节能技术的改进,从而达到通信机房全面的节能减排功效目的。

二、加强通信机房的节能改进的建议

1.建立“系统节能”的整体节能理念

为了建设节能型通信机房,通信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转变思想理念,不能按照传统的建筑节能理念,一味的依靠技术去改进机房节能模式,而收获不到优异的成果。现代通信企业应该建立“系统节能”的整体节能理念,通信机房是集建筑、各种设备为一体的有机整体,通信机房不仅需要做好通信设备的节能工作,更应该在通信机房的建筑设计中,体现一体化的节能理念。

2.加强通信机房建筑领域的节能

(1)强化机房建筑的墙体、屋面门窗的节能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通信行业在机房设计建筑中,其“系统节能”理念认识不足,在机房建筑的墙体、屋面门窗上的节能效应体现不充分。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的通信机房,首先应该提高机房建筑墙体的节能作用的发挥,适当增加墙壁、楼板的厚度,并利用墙体隔热隔湿保温的优质涂料均匀涂抹于墙面上,达到对墙体的节能效果。同时利用合理运用外墙外保温技术,不断创新墙体保温技术,以促进墙体的节能。其次,在通信机房的屋面设计方面,要充分利用保温材料并将其置于防水层之上,达到节能的功效。同时,通信机房中还可以适当进行屋面绿化,种植绿化植物盆景,这样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改善室内环境。最后,在建筑门窗的节能改进中,可以减少门窗的数量或加强外窗的密闭隔热性能。在选择门窗材料时,要选择优质散热隔热的节能门窗,例如断桥式节能窗、复合材料节能窗、中空玻璃等,从而构建起封闭式机房,提高机房的节能效果。

(2)强化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从电气系统的节能方面看,配电过程要求使供配电系统整体分布合理。在供配电脑系统中要选用低损耗的节能变压器,在对供配电质量要求高的项目中,还应采用调压变压器,从而减少线路损坏现象,保证供电质量及其节能功效。同时,通信机房还可以采用低耗无噪音的节能接触器等,保证机房设备、电源的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运行。

(3)加强机房照明系统的节能

目前,在我国的通信企业的通信机房中,对于机房的照明用电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现象,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因此,通信企业要加强通信机房照明系统的节能,改善其照明用电。企业应重视机房照明监控工作,通过建筑监控实现区域控制、定时通断;还可以通过独立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灯光进行开关及控制。在这个照明节能监控系统中,合理正确地使用绿色光源及控制,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机房照明用电。

(4)加强空调系统的节能减耗

1)利用空调冷凝器加水冷系统

空调系统是通信机房用电的最主要设备,改进空调系统的制冷技术,有利于减少空调耗电量。通信企业可以利用空调冷凝器加水冷系统,这一系统利用了雾化的水冲击空调冷凝器,进而为空调清洗、散热、降温、节电。可以发现,当水冷系统加入后,风机运转的电流及运转噪音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大大降低了空调耗电量。企业在利用这一水冷系统后,要注意空调的维护工作。

2)改造中央空调变频

中央空调是通信机房最主要的控制室温的设备,其耗电量相当大,在节能改进中,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利用压缩机变频技术实现中央空调的变频改造是中央空调节能的最佳方式。这一技术通过变频器改变压缩机供电频率,调节压缩机的转速,从而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这一技术避免了压缩机频繁开停对设备造成的磨损,也减少了噪音和对电网的冲击,大大降低了耗电量,实现空调系统的高效节能。为了防止谐波对通信设备的干扰,应尽量将空调电源、变频器与通信电源分开,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3)充分利用室外冷源

在现代通信机房中,普遍利用新风系统将机房内的热量疏散,降低机房内部温度,节省能源。这一系统是将室外较低温度的冷风送入机房内部,降低室内温度,其节能效果比较显著。因此,通信企业应选择空气质量佳的地点建设通信机房,便于新风系统的节能利用。

4)使用空调节能添加剂

使用空调节能添加剂达到空调系统的节能目的,在一定情况下对于机房节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须使用质量达标的节能添加剂,以避免出现改变空调设备共工况的问题。在目前的市场中,利用较为广泛的R4制冷剂,在为空调系统节能环保工作上有比较大的功效。这类添加剂在加入空调系统后,与制冷剂一起循环,到达系统内各部位,防止管道内产生大量油泡,并分解清除金属表面的油膜。这类添加剂对于系统内组件表面有保护的功能,促进空调系统的热传递效率的提升,达到节能的目的。

3.加强通信设备的节能技术改进

(1)通信企业要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和措施

通信企业在通信机房节能工作中,主要是节约电能。通信企业应该把节能减排的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过程的始终。在对通信机房节能工作执行中,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实施节能减排。对通信设备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上,明确节能目标,责任到人去落实节能举措的工作,促进通信机房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2)合理配置机房节能通信设备

通信设备用电占据通信机房整体用电的重大比例,因此减少通信设备的用电,对于促进通信机房节能很有必要。通信企业应该合理配置机房节能通信设备,从技术、布局摆放及设备替换与回收的环节上下功夫。首先,在通信机房的设备配置中,要按照通信行业能耗标准及管理规范,降低通信安全材料的能源消耗,并替换耗电大的老旧设备,采用新型的节能通信设备。通信企业可以采用新能源太阳能,为通信终端提供能源。其次,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上,尽可能回收和再利用电子产品及通信元件,进而降低通信成本,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地域退网通信设备的回收处理工作,也应该通过生产厂家回收,避免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最后,通信企业要不断的引进新的通信网络设备,不断创新节能技术,并运用新的节能技术,促进通信设备的节能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通信机房的整体节能。

(3)严格执行对通信设备标准化环保控制

对于通信设备的标准化环保控制,主要由设备制造商严格执行对设备的环保控制。在设备设计之初,应该遵循低功耗和环保的选型标准,选择环保原材料,采用低功耗的环保器,并规定器件无铅、铬等物质。对于设备的标准化环保控制,还体现在对包装材料的可再生回收标准中,对于报废产品的回收、再生要遵循环保控制的相关原则。与此同时,通信运营商要把握和监督通信设备的环保控制质量,及时发现通信设备运行时的问题,并予以措施的解决。

三、结语

在当今能源紧缺的局势下,节能问题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通信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信企业必须做好对通信机房的节能工作。主要从通信机房建筑领域及通信机房设备领域出发,落实机房建筑、机房照明、空调系统及通信设备等节能工作,进而达到通信机房的整体节能目的,实现通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国光,董会建.通信机房节能技术浅谈[J].山东通信技术,2008(03).

[2]秦超杰.浅谈通信机房的节能减排[J].治维,2009(03).

[3]曹江梅.节能型通信机房的建设及改造[J].工程建设及设计,2011(12).

[4]丁海涛.浅谈通信机房的空调系统节能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6

关键词:实体虚拟化相互结合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43-02

为切实给我国城市民众建构和提供更加优质且更加稳定的现代医疗服务,集中高效整合运用类型多样的现代性医疗卫生服务应用资源,我国某城市大型三甲医院组织开展了院区整体建筑空间扩建工程,因而在新园区土建工程部分和内部设施配备引入等基础性施工作业环节完工之后,通过组织开展数据中心机房技术实践应用空间的组织建设活动,促进了该医院整体性信息化建设实践水平的改善提升,获取了较好的技术建设成效,有鉴于此,该文将会围绕实体与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展开简要阐释。

1基于实体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总体设计需求

将要建设形成的医院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技术空间,在未来实际建设形成并且投入运行使用之后,将会同时承载新院区和老院区所有的应用性数据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任务。新院区一期工程项目中包含的功能性建筑使用结构,主要包含门诊与急诊、医疗技术部,以及住院病房等,其总有效建筑使用面积约为20.00万平方米,规划设置总住院病床床位约1200张,并且将数据中心机房设备应用空间的实际建设区位,设置在新园区的主楼建设区域之内。遵照新园区建设施工作业活动过程中遵循的基本指导思路,建设施工作业活动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具体想要获取和实现的功能分布结构,可以将本次新院区数据设备中心机房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需求项目,具体划分为如下所述的几个具体部分:

(1)两地三中心建设需求:新院区和老院区均设置建设使用技术功能较为完备的数据中心机房技术设备空间,且在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设备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主数据中心机房数据设备空间设置在老院区,并且还要在医院院区内的其他建筑体中设置建设一个异地化的灾害技术条件下,预备性数据中心机房技术设备空间。在未来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技术设备空间建设形成并且投入实际的运行使用之后,要确保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设备空g,老院区数据中心机房设备空间,以及灾备性数据中心机房三个应用技术空间实现实时动态化是数据信息资源要素共享,并且形成互为灾备的使用技术结构。

(2)核心业务不停机建设需求:想要切实保障医院的各项基础性医疗服务项目,能够实现24h无间断组织开展状态,势必在各个基础性业务实践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都无法摆脱医院内部应用性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医院内部应用性信息系统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停顿故障或者是宕机故障,势必会给医院基础性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而在实际组织开展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设备技术空间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应当借由采取和实施适当程度的技术控制手段,确保在信息应用技术系统中,相关设备实际发生硬件组成部分技术故障、系统应用技术功能维护,软件使用功能部分升级,以及数据信息承载容扩增等技术活动过程中,均能保证其核心性的业务系统处于持续稳定的运行技术状态之下。

(3)虚拟化建设需求。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现代基础临床医学事业的高效有序快速发展,现代医院在具体化的日常性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实际面对的分支性业务系统数量规模呈现了表现显著逐渐扩展趋势,其中具体涉及了HiS、LiS、paCS、emR、外科手术麻醉处置、心电网络、病理、HRp、健康体检,以及oa等多元化的分支系统表现类型,从具体的业务实践过程角度展开分析,现代医院内部几十个分支子系统在具体的业务运行过程中,本身都会对中心机房服务器设备的数据信息资源要素的接收和处理功能提出一定要求,因此为切实保障医院内部几十个医疗卫生服务业务子系统,在具体的运行实践过程中切实获取到稳定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条件,因而应当通过建设医疗数据信息要素云处理技术中心,切实实现医院内部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活动的虚拟化技术状态控制目标。

2基于实体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设计工作的基础指导原则

(1)切实遵循统一指导标准,统一技术设计,以及统一业务管理的实践指导原则。要在数据中心技术平台的设计和建设活动过程中,切实选取和应用开放式的架构形式,同时还要全面选取和运用具备标准化技术表现特征的技术接口结构,以及技术性指导规范协议,确保实际建设形成和投入运行使用的技术系统,均能顺利实现扩容和升级等技术处置过程目标。

(2)要切实遵循先进性的技术控制指导原则。要在全面满足医院现有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使用功能控制标准的前在条件下,确保实际设计建设形成的医院新院区数据中心机房技术设备空间,在未来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之内,具备较为稳定且充分的技术先进性。要在基础性云架构技术体系的设计和施工建设过程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严格遵循以“逐步完善和分布实施”为核心的技术指导原则,要严格遵照高起点性和高标准性的技术指导控制标准,具体开展数据中心机房内部基础性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设计建设活动,确保在实际建设作业过程中,能够顺利引入运用具备充分稳定性和先进性特征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应用形态,从而确保相关的应用技术系统在具体的施工建设和运行使用过程中,具备稳定且坚实的可持续性。

(3)要切实遵循安全性和稳定性技术指导原则:要在实际组织开展的数据中心机房设计与施工作业技术环节的具体组织开展过程中,切实保证实际建设形成的信息数据管理应用技术系统,在24h的持续性运行使用技术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稳定有序的技术运行表现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在核心服务器技术组件的建设和配备过程中,切实选取和引入运用双机热备的技术结构形式。

(4)要切实遵循可扩展性的技术作业活动指导控制原则。要在系统内部基础性数据信息管理应用技术系统设计和建设作业活动过程中,通过规划建设分布式技术表现形式的系统设备体系,在具体选取安装多样化技术应用组件过程中,保障和具备相对充分的技术优化处置余地,确保系统在实际投入运行使用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面对的功能性使用需求,及时迅速地组织开展适当程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性改良优化。

3结语

针对实体与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问题,该文具体择取基于实体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总体设计需求,以及基于实体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设计工作的基础指导原则,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修敏,张九根.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系统设计及气流优化分析[J].流体机械,2014(11):79-82,86.

[2]顿矗秦S,关欣.基于Fluentairpak的数据中心机房的气流组织模拟优化[J].建筑节能,2015(3):27-33.

[3]陈翼翔.数据中心机房上送风空调气流组织及运行模式分析[J].暖通空调,2015(10):82-85.

[4]陈翼翔.数据中心机房CFD仿真模型的构建及实验测试[J].通信电源技术,2014(1):18-22.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机房下沉接入层裂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15中图分类号:tn9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5-0069-06

引用格式:钟嘉健,张华荣.“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2016,40(5):69-74.

1背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

提出

随着全业务运营牌照的发放,运营商之间的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站在全业务的视角,进行传输承载网的规划与设计,成为运营商的关注焦点。一个高效的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成为了运营商“降本增效”以及最大化获取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出现有其特有的历史原因[1]。以中国移动为例,早期仅有移动业务的经营牌照,为此中国移动构建了一张完备的基站传送网。随着2013年底中国移动取得宽带数据业务的营业牌照,中国移动又另外建设了一张宽带传送网,两张传送网分别承载不同业务。而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其情况则是大致相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理念正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为实现全业务统一承载的目标,三大运营商针对各自网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发展战略:中国移动提出一张光缆网的改造与融合[6];中国电信则以夯实光网基础作为规划重点,全面支撑宽带、基站等业务承载;中国联通以满足固定网和移动网业务为目标,力求打造结构合理、容量充足的本地光缆网。

直观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优势显而易见,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传输网络进行承载,能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传输网体量大且涉及范围广,要实现现网架构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转型,是一个涉及全网各层次的重大调整。因此,对运营商而言,理清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的总体思路、明确部署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2“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核心思路

2.1全业务光缆网

为实现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目标,首先无法绕开的是基础资源,即在光缆网络层面实现业务的统一承载。现阶段并存的两张网络,基站传输网及宽带传输网,其最大差异在于二者的光缆网络架构不同[1,4]。如何实现基站光缆网与宽带光缆网的融合,是构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关键第一步。

图1是某运营商某地区的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示意图。可以看出,现有的基站光缆网,其覆盖范围较大较宽泛(或者说覆盖范围的概念相对模糊),基站接入环的上联点位于汇聚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较远;而对于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其覆盖范围则相对较小较明确(明确覆盖相邻的若干个小区),宽带环的上联点位于oLt机房,离末端客户较近。由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差异较大,导致二者的拓扑形貌差异较大。如何通过融合的手段,构建一张全业务光缆网,抑或避开融合的困难,而采用新建的方式建设全业务光缆网,这既是全业务光缆网构建的关键点,亦是其困难点。这将作为全业务光缆网演进的具体举措,在下文重点论述。

2.2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要求构筑一套全业务光缆网,而全业务光缆网的部署,则又会进一步导向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思路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根源同样来自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与网络拓扑上的差异。

现有的基站光缆网覆盖范围大,汇聚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远;而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则覆盖范围小,oLt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近。由于这一差异,要实现同一段光缆同时承载基站以及宽带数据,唯有要求机房进行下沉,从而使该段光缆的末端成端下沉至现有oLt机房的深度。形象地说,即汇聚机房向oLt机房的下沉深度“看齐”[7]。

下沉后的机房,在地理位置上与原来的oLt机房相当,参照oLt机房明确覆盖若干小区的思路,下沉后的机房应明确其覆盖范围,只是覆盖对象从宽带用户拓展到基站、宽带数据的全业务范畴。而从另一个容量的角度而言,既然基站、宽带数据等所有业务均由同一段光缆承载,由于光缆的纤芯资源有限,它所管辖的范围必然局限于某一片区。这也必然会导向片区化覆盖的理念。

为下文叙述方便,现对机房统一定义如下: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仍然称之为汇聚机房;因机房下沉而新设的机房,则统称为接入机房。对于现有的oLt机房,其功能定位则应趋于接入机房。

2.3接入层裂化[2]

全业务光缆网会导向机房下沉,而机房下沉则又会导向接入层裂化。整个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是光缆、机房、设备等传输网元素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每个环节相互关联。

从直观上看,接入层裂化与整个通信网络扁平化的思路背道而驰。但对于传输网而言,各个运营商的现网汇聚节点层面较高,离客户接入较远。因此,扁平化反而会加大业务建设难度、增大投资及基础资源消耗。有见及此,在传输网的层面,演进方向似应以继续靠拢业务节点为宜(即机房下沉),同时通过逐层收敛(即接入层裂化),缩短末端业务接入距离。

对于接入层裂化的必要性,从网络架构而言,机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层级覆盖管理最末端的一个片区,即末端片区的基站环、宽带环上联至接入机房后即会终结。此时接入机房下挂的基站环、宽带环,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汇聚机房之间存在着一个架构真空地带,也就要求在最末端的接入环上层新增一层架构,起承上启下作用。

而从承载容量而言,机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与原来的汇聚机房相比,覆盖片区缩小,环规模(如基站节点数)也必然随之缩小,原来的一个大基站环将会被拆分成众多小基站环。因此,从容量上来说也有必要引入一个中间层级,在末端接入环与汇聚环之间起向下收敛、向上汇聚的作用。

接入层裂化后,对于作最末端业务接入的层级,下文统称为二级接入层;针对二级接入层作初步收敛的层级,则统称为一级接入层。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转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3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演进措施

3.1光缆网演进措施

(1)主干光缆网建设

光缆网络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的演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建设连通光缆,连接现有基站光缆网及宽带光缆网这两张网络[4];二是按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思路规划,重新布局、新建既面向基站业务又面向宽带数据的全业务光缆网。

直观上,建设方式一“新建连通光缆”成本较低,且能利旧现有资源。但事实上,由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的拓扑形貌差异较大。简单地通过新建连通光缆连接两张光缆网络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统一融合。

另一方面,建设方式二“全盘新建方案”表面上投入较大,且对现网改动多。但根据实际运维经验,同时考虑现有的业务增速,正常而言一段主干光缆的纤芯在1~2年内基本会被消耗完毕(正好为1~2个网络规划建设周期)。因此,全盘重新新建的方式实际上并不会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大调整。

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其适用场景。方式一适用于现有主干剩余纤芯较多的场景;除此之外,似应采取方式二“全盘新建”为宜。此时,存量的主干光缆纤芯(基站主干、宽带主干)用于过渡时期。剩余纤芯消耗完后,原有的两张光缆网变成存量自然消亡。

(2)主干光缆纤芯分配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基本思想之一在于一套光缆网络进行全业务承载。因此,光缆中的纤芯分配是演进措施里的重点。

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接入主干光缆的纤芯分配方式总体需基于“共享+独享+备用纤芯”的原则。其中业务开通方式有“独享纤芯开通”、“独享纤芯+共享纤芯开通”、“共享纤芯开通”这3种,具体如图3所示[5]。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开通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业务的密集程度。对于业务较密集的区域,一个分纤点覆盖的片区已有多个物理点,则采用独享纤芯的开通方式;对于业务相对稀疏的区域,各个物理点较为分散,由不同的分纤点对应进行覆盖,则采用共享纤芯的开通方式;而“独享+共享”的方式,则是上述两者的折衷情况。

3.2机房网演进措施

(1)新架构下的机房定位及配置建议

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新体系下,原有的机房将分化成汇聚机房及接入机房两类。二者在新体系中将各自存在其不同的功能及定位。

接入机房:在现有的传输网架构下,机房距离末端业务点过远。故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下,需要作机房下沉。新建的下沉机房所产生的机房层级即定义为接入机房,其作用在于单个片区内所有业务的接入。基于其末端业务接入的功能定位,建议接入机房主要配置小容量ptn/ipRan、oLt/盒式oLt、piD波分等一级接入层设备。

汇聚机房:向下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向上对核心机楼实现互联的机房节点,基于其向下收敛/向上汇聚的功能定位,建议汇聚机房主要配置中容量ptn/ipRan、oLt、小容量otn等汇聚层设备。

(2)片区化覆盖的具体演进探讨[3]

如上文所述,对于下沉后的机房(即接入机房),从地理及光缆容量的角度考量,都要求转向片区化的覆盖思路。接入机房的作用在于满足一个片区内基站、wLan、集团专线、家庭宽带等各类业务接入需求。因此,片区范围大小的确定,须以区域内业务密集程度及客户分布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同时结合行政区域、自然区划等综合考虑。覆盖面积可作为参考指标,但不建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安全考量,建议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接入机房辐射同一片区的全业务接入点,从而实现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

而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即汇聚机房),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后,汇聚机房不再直接面向末端接入业务,因此传统意义上业务覆盖的概念将被弱化。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汇聚机房的作用是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因此汇聚机房的覆盖意义将主要针对接入机房。根据现有业务及其增速估算,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建议每4~6个接入机房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汇聚机房进行辐射,从而实现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

3.3设备网演进措施

(1)一级接入层的引入

引入一级接入层的作用在于对二级接入层进行初步收敛。由于二级接入环终结于接入机房(通过接入机房上联),因此一级接入环的搭建目的就在于对若干接入机房进行串接,并部署设备实现组环。

一级接入环搭建完成后,通过下挂的业务接入环(或链)接入业务,组成二级结构。综合容量及安全性进行考虑,对于每个一级接入环所带二级接入环/链的数量应作一定限制,建议每个一级接入环下挂的二级接入环/链不宜超过3个。

从容量上而言,由于客户侧(即二级接入环/链)以配置Geptn/ipRan设备为主,因此,一级接入环宜采用大容量的接入层设备进行组环(如10Ge接入设备),从而在容量上满足二级接入环/链的收敛需求。

(2)二级接入层下的全业务接入

1)基站接入

基站接入的思路主要以接入端是否设置传输接入设备为界限而分成两类:对于基站侧设置有接入传输设备的情况,传输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利用主干光缆纤芯双边连接组环,上联至接入机房;对于拉远站(BBU/RRU拉远)的情况,无线拉远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的独享纤芯单边连接至拉远源端,实现站点的开通。

2)数据业务接入(集团专线、家庭宽带)[9-10]

对于数据业务而言,其接入思路基本统一,即接入点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的独享纤芯单边上联。唯一的区别点在于接入点的上联归属:对于接入点设置有传输设备的情况,设备上联至接入层网络;对于接入端为设备拉远的情况(如onU、光口拉远),则上联至拉远源端。

4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效能

从部署效能的角度而言,由于传输网络体量大、涉及范围广,因此任何传输网络架构的改变,在初期都必然需要较大的启动投入,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亦不例外。但从长远而言,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可对业务接入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改造初期的投入,与上文光缆网、机房网、设备网的演进举措一一对应。此外,考虑到建设难度等因素,其中又以新机房选点所引起的资源投入(包括投资、人力等资源投入)最大。

从长远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所起到节能增效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投资增效及业务开通效率增效。

投资增效主要反映在后续城域传输网络的建设上。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光缆网进行承载后,实际上减少了光缆的重复投资;进而,由于光缆建设量的减少,又节约了管孔的消耗,从而间接降低了管道投资。

业务开通效率增效可直接反映在客户满意度上。机房的下沉缩短了末端接入距离,一方面降低了接入光缆及管道的投资;而更为重要的是,从客户体验上而言,末端接入距离缩短意味着业务开通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5结束语

在“提速降费”的国家政策指引下,如何以低成本进行通信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各运营商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结合现阶段全业务运营的形势及挑战,构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无疑是各通信运营商降本增效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及思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构建,在部署初期涉及光缆、机房、设备等一系列建设举措,投入较大;但从长远而言,可在投资及业务开通效率两个方面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泳辉.辩证看待“两张网”和“一张网”[J].中国新通信,2013(12):15-16.

[2]董开勇.基于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架构及演进研究[J].江苏通信,2012(2):41-44.

[3]何培鹏,程东洋.一张光缆网规划建设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5(10):19-20.

[4]刘佳兴,王月定,储浩然.关于中国移动“一张光缆网”融合策略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2):54-55.

[5]张志勇.全业务接入背景下的光传送网建设方案[J].山东通信技术,2011(3):20-23.

[6]张兰,曹桓.基于网格化的“一张光缆网”融合规划方法研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4):53-56.

[7]曾振林.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的建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8):71-74.

[8]汪莉君,陈君.全业务城域传送目标网发展策略分析[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5-8.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8

【关键词】保障房,问题,措施,现实意义

一、目前中国保障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方式单一,主要是政府自建并存在易产生扭曲的模糊概念。

目前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筹集方式偏于单一,主要由政府主导自建各形态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压力大,加重了政府债务负担。据财政部科研所的计算,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均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保障房供给中还包括“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概念模糊、极易产生扭曲和设租寻租行为的品种,会增加公共资源误配置的发生率。

(二)各地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分配和建设标准过于单调,导致房源不足与过量配置并存。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采取中央定规模、然后层层向下分解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差异,形成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一些城市建设规模和可供房源不足、而不太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城市有过量配置。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居住要求,搞“一刀切”,也导致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城市)保障性住房适应性不足和闲置。

(三)分配环节政策执行出现异化,容易滋生不公与腐败。对于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的确定,多采用收入标准和住房面积标准。但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国民收入统计和住房统计系统,往往不能为确定保障对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申请对象谎报瞒报收入和住房面积以骗取保障资格、相关管理部门和形形的中间人设租寻租等种种乱象,甚至出现开着宝马车住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成了特权部门家属小区的闹剧,影响社会公平,损害社会风气。

(四)部分保障性住房存在“居住隔离”现象。“居住隔离”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如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保障性住房位置偏僻,周边就业机会少,居住者远离工作地和服务区且交通不便;二是部分保障性住房小区功能配套不完备,缺少教育、医疗、体育、商业、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生活不方便。“居住隔离”影响入住保障房的中低收入群体满意度、幸福感和发展机会,还容易导致保障性住房小区贫民窟化、社会治安混乱等多方面问题。

二、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强调将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形态,大力发展公租房和廉租房,压缩经济适用房,取消限价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多种概念和形态,后两者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引发的管理困难,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和所谓限价商品房在实际运营中反映出的分配不公、设租寻租等问题,已经广受诟病。应该强调和坚持已渐趋明确的从棚户区改造到廉租房、公租房的供给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形态,特别是大力发展公租房,满足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夹心层”的合理住房需求;同时,压缩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并只允许“有限产权”形式,封杀套利空间。至于所谓“限价商品房”,则应予取消。

(二)创新体制机制,引导企业、社会、个人等多方参与,增强住房保障体系融资的多元化和运行的可持续性。应积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政府和私人机构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合作,改变几乎全部由政府自建的现状;二是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中公租房的租售衔接机制,使部分保障对象由“住有所居”发展为“居者有其屋”而加快建设资金回收;三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政府采购、“补人头”等多种方式,降低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调动民间空置房和其他可用资源潜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全方位监督,力求确保分配公平。一是应逐步建设完整的居民收入统计和住房信息统计系统,为准入与退出机制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申请、公示、分配等环节的透明度,并实行动态调整与持续跟踪,做到全过程公开;三是加强全方位监督,逐步形成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互补、互动的良好局面,力求确保分配公平。

(四)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做好保障性住房科学规划,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生活服务功能建设。一是保障性住房规划中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住房已有格局和其他相关要素作有针对性的“顶层规划”的动态优化,新城镇建设更要作必要的前瞻性考虑和设计,使之成为未来全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应站在建设新型和谐城镇与社区的高度处理好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配套,并适当增进保障房标准因地制宜的多样化,一方面解决保障性住房“居住隔离”问题,另一方面丰富与细化适应不同地区特点与特定居住习惯的保障房标准体系,并加强不同城市建设任务的适应性、合理性。

三、中国保障房体系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权威测算显示,今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9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中心机房UpS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常态运行和医疗数据资源的保存、利用与开发对医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信息系统数据存储中心的计算机机房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不间断的、稳定的服务,必须保证网络交换设备和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也就是要求这些电子设备拥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中心机房内的装修设计、UpS电源及配电、防雷接地系统、空调系统、门禁系统等,都是直接影响医院信息化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我院在机房建设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我院机房现状及需求分析

2010年,我院正式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约1000万用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建成的中心机房地处于门诊楼3楼,面积约为120平方米,分为控制区、设备区、配电区三大部分。中心机房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点:一是符合医院业务发展方向。中心机房的建设不仅能适应目前需求,而且能满足医院长远发展的规划,采取“统一规划,分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设原则。二是必须依据国家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相关标准及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实施。三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制定具有个性化的中心机房设计方案。

2.中心机房建设内容

医院中心机房系统由以下分系统构成:机房基础装修系统、机房综合布线系统、机房配电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KVm集中管理子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本文仅对机房基础装修、机房配电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以及空调与通风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2.1机房基础装修系统

机房内装修是整个机房的基础,机房区装修要创造庄重、严谨、安静、清洁的气氛。颜色轻重控制原则为上轻、下重,整个机房区色彩与玻璃墙相配合,体现现代办公环境整洁、明净的特点,形成柔和、协调、安静、庄重的办公气氛。

2.1.1天花吊顶工程

采用堡丽龙600x600*0.8mm铝合金微孔方板吊顶。主机房为精密空调制冷区,在房间顶棚上铺设20mm厚的橡塑保温板做好保温处理,从而降低空调的热负荷防止楼板上层地面结露。

为保证吊顶上部防火、洁净无尘,需在结构真顶下面、微孔吊顶上方及墙侧面涂刷防火涂料2-3遍。吊顶吊杆均用胀栓固定于结构真顶上,吊杆表面均刷涂防锈漆。

2.1.2墙面处理工程

墙面处理是指采用在主机房建筑物的墙面、柱面上进行防火、防尘、防潮、防水、保温处理,同时使房屋内部平整、光滑,清洁美观,改善采用光条件,增强保温、隔热、隔音、防尘等性能从而改善环境条件。在选择墙面板材料时,要求能满足屏蔽系统和等电位系统的需求,我院中心机房除玻璃隔断外的墙体全部采用轻钢龙骨彩钢板饰面,这样既使不但满足了a级机房的要求,同时也使机房的整体装饰效果显得高档、美观。

2.1.3地面防静电处理工程

机房的防静电技术,是属于机房安全防护范畴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静电,是发生最频繁,最难消除的危害之一。根据设备数量及地板载重能力,我们选用“常秀”全钢无边防静电活动地板,该地板为全钢组件,底面采用深级拉伸钢板,表面采用硬质钢板,上下钢板冲压成形地板,性能符合SJ/t10796-2001《电子计算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要求,其导电性能达到a级标准。另外,为保证机房的洁净度,对现有机房地面进行了擦拭,做防静电地网,而且从节省能源和防止楼层下结露的角度考虑,主机房空调制冷区地面使用20mm厚的橡塑保温板做好保温处理,从而降低空调的热负荷防止楼板上层地面结露。

2.2机房供配电子系统

对于一个计算机机房来说,电力保障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计算机机房具有设备密集、耗电量极大、发热量大、可靠性要求极高、安全性要求极高等特点,计算机机房一旦运转起来,就不能有哪怕是0.1秒钟的停电时间,并且要求具有极高品质的电源质量,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必须要建立一个可靠性强的供配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要解决大量机柜以及计算机设备的用电问题,还要解决保障计算机设备正常运行的其它附属设备的供配电问题。

根据机房的实际需求,我们选用两台艾默生20KVa在线式UpS(不间断电源保护系统),实现4小时延时,三相输入,三相输出。艾默生Libertita系列UpS是连接在输入电源和负载之间,为重要负载提供不受电网干扰、稳压、稳频的电力供应的电源设备,在市电掉电后,UpS可继续给负载提供一段时间的供电。

2.3防雷与接地子系统

2.3.1防雷子系统

我院中心机房在设计时严格采用了三级防雷标准设计,其中一级防雷采用建筑物原有的避雷装置,经测定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已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设计的要求。在市电电源配电柜进线处加装一套B级防雷器,作为电源部分的二级防雷保护部分。在UpS输出端加装一套C级防雷器,作为电源部分的三级防雷保护部分。同时机柜内安装防雷pDU,对信息设备进行精细电源防雷保护。

2.3.2接地子系统

我院网络机房由于设备数量众多,我们考虑采用综合接地方式,交流工作地和安全保护地合并,与直流逻辑地、防雷保护地分别用各自独立的接地铜芯线引出,并将它们与机房等电位体连接。这样,它们的电位相同,在雷击时不会发生雷电反击。同时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Ω,保证了接地线之间不产生电位差、不相互干扰。

2.4空调与通风子系统

我院中心机房属于大型、重要程度高的机房,具有高热密度、高显热比等特点,必须保障其高可靠性,设计冗余,机房内有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机房内按国标GB2887-89《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配置空调设备。机房内的新风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清新的新风提高机房的洁净度,使机房保证正压,并提供新鲜空气。新风必须满足两个指标:其一,是每人每小时40立方米;其二,是应占空调系统总风量的5-10%。本次机房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采用排名国内同行前列的艾默生解决方案,其中配置2套LibertpeX精密空调实现整个机房主要部分的空气调节。

机房一体化建设篇10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主要领导月31日在全省保障性住房现场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月17日在铜调研时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健全保障对象审核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息自动比对系统。加快整合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信息互传、自动化比对。(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二)加快建立财产(收入)审核比对系统。参照已有的低保、低收入家庭财产(收入)审核机制,建立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财产(收入)联审机制,建立信息比对系统,逐步实现信息联网并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委、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人行中心支行、金融单位等配合)

(三)严格实行“三审两公示”制度。建立面向不同层面的“三审两公示”制度,即:“一审”,所有社区、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受理平台,负责受理申请,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比对,辖区政府负责组织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对申请家庭情况进行审核;“二审”,市住建委负责对住房状况进行审核比对;“三审”,市民政局负责对通过住房状况审核的对象,组织财产(收入)审核比对;“一公示”,通过三审的对象,由辖区政府组织在受理窗口、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居住地张榜公示;“二公示”,经轮候获得保障的对象,由市住建委通过公共媒体向全社会公示。(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县区政府、市民政局)

(四)完善优化保障性住房审核流程。根据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家庭财产(收入)比对系统建设进程,不断完善优化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流程,最终实现在各受理平台实行联网并审。(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县区政府、市民政局)

二、进一步完善租补分离制度

(五)加快实现市场化运营。市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尽快交由专门的机构实行市场化运营,按市场租金标准收取租金,租售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的维护、管理和建设融资资金的偿付等。(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六)明确租金补贴资金来源。保障对象租金分类补贴资金由市财政承担,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尽快制定租金补贴资金拨付办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三、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

(七)开展保障性住房需求情况调查。尽快整理已申请登记人员,低保、低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人员和来铜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体名单,审核各收入群体住房状况,全面掌握各类群体保障性住房需求情况。(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县区政府)

(八)合理安排建设供应周期。开展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供应周期,以保证在保障对象申请后3年左右获得保障。(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九)组织保障性住房设计。根据《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开展保障性住房户型、装修等设计,精选若干户型,作为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统一标准。(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十)制定完善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配套政策。采取货币化补贴、实物配租等方式,对本市农村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尽快启动并组织开展农村居民申请保障性住房意愿调查,摸清需保障的底数。(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县区政府)

四、加快组织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