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7:15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1

博客主人/thomsonDawson

brandingstrategyinsider.com

每个品牌故事的中心都应该聚焦于一个英雄角色。这个“英雄”可以是一个创意、一个人或是一件事,它们是构成品牌故事影响力的要素,关键是要知道构成这个“英雄”内在特性的要素是什么—而这个“英雄”自然是品牌本身。正如那些能够对我们起到教导和告知作用的好故事那样,品牌故事也应该能够阐明一种更高的品牌目标,即告知这位“英雄”存在的意义,以及告知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位“英雄”。

品牌讲故事的做法在现在的营销界越来越流行,然而许多“讲故事”的品牌的发展仍不见起色,这些品牌故事只是被人们当作销售产品的广告。这并不奇怪,因为营销者的工作就是传达品牌信息、销售产品。但是,如果一位营销者的营销工作并不专注于销售,那么是否应该指责他没做好营销工作?营销者在讲品牌故事、塑造品牌英雄人物时真正应该注重什么?

改善生活现状

每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故事都是基于一种超然的想法,这种想法的意义远大于故事本身。任何故事的所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都可能阐明、聚焦、影响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品牌故事的推动力通常是源于一个伟大的想法。

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个拥有这种伟大想法的角色。而该想法的核心在于“教导我们如何改进我们的现状”,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创造品牌价值关系的是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而品牌故事也应该教会人们如何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要在杂乱无序的讲故事环境中脱颖而出并且触动消费者的心智,品牌应该让自己能够代表某一种想法,并且这种想法要能够改善客户的生活现状。而作为品牌英雄,应该致力于提升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力。这也是英雄故事最让我们触动的内容。

界定英雄的角色

品牌在讲故事时,一开始要让特定受众清楚地了解到这个英雄人物的个性是什么,是什么特点让这个英雄人物与众不同—这关系的不只是宣传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及优势。

同时,还应该和讲品牌故事的营销团队密切合作。许多企业可能基于一个触动点讲述品牌故事。这种方式不足为奇,它能够快速地转化为一种功能性对话,能够传达出具有影响力的特定信息内容—事实上这属于广告创意的方向。

品牌在采用讲故事手法时,应该侧重于界定品牌英雄的性格而不只是传达一种信息。这个英雄式的品牌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目的、信仰、核心价值,这样才不会在市场上被众多品牌淹没。另外,品牌英雄在整个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应该坚定自己的品牌信仰,这是听众持续关注的一个要素。

绘制品牌故事进展图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2

一部“英雄”电影,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侠骨柔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一个民族需要英雄,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凝聚和体现,同样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英雄”。

中国的企业有很多自己的英雄?提起倪润峰,大家就想到“长虹”,提起张瑞敏,大家就想到“海尔”,提起柳传志,大家就会想到“联想”,中国很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企业的一种标志,为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雄是一面旗帜,指引大家前进,如果缺乏了这面旗帜,大家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了目标。尤其是在社会和企业处于发展期、转型期、困难期的时候,更需要有英雄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奋发图强。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英雄”情结,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所以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喜欢做大作强,努力把自己塑造为英雄形象,中国许多企业的老总在企业快速成长后马上多元化就是有力证明。

但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企业家的名气超过了企业,那这个企业就很危险了,因为企业运作靠的是团队、制度、流程,过多的突出个人可能会导致企业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蔓延,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英雄”名不副实,昙花一现。

有些企业就明确表示不搞“企业英雄”,比如新疆的德隆集团,就宣称自己是一个没有企业英雄的大集团。德隆集团有一条规矩,坚决不突出个人,他们坚持集体英雄主义原则。正因为如此,德隆集团成为一个没有英雄的企业。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德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平凡英雄、大众英雄”的概念,更直接一点就是谁加盟了德隆,谁为德隆做出了贡献,谁就是德隆的企业英雄。

企业究竟需不需要英雄?谁是企业的英雄?

企业需要英雄,但我们并不赞成那种把英雄狭义话和神话的行为,那是个人崇拜,不是企业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英雄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遵从和发扬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企业取得巨大进步的那些人。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成功的企业包括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可以是创始人,力挽狂澜的企业家,也可以是职业经理人,甚至可以是兢兢业业位于企业生产、营销第一线的人,只要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公司的文化,为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企业的英雄,就是企业应该塑造和宣传的楷模。

为了便于进行宣传和奖励,我们对英雄人物分为三个层次,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1.创业者或者企业家。

正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联想的柳传志,iBm的郭士纳一样,他们身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本身也是文化的塑造者、倡导者和变革者,他们的事迹,深刻体现了公司的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因此,他们当之无愧是企业的英雄,是企业应该宣传的重点;

2.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在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变革和改进,并且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或者业绩带来了巨大成绩,具有这样行为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

比如海尔为了阐释其“赛马不相马”的理念,在其《企业文化手册》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98年,海尔健康型冰箱刚推向市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健康型冰箱的包装箱图案设计:两个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拿着气球在欢快地奔跑。包装箱图案为淡绿色,设计新颖,蕴含健康含义。让人想不到的是,参与设计人之一的黄蔚竟然是刚进厂的98届实习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还独立设计了燃气灶灶具面板设计,投入生产已产生了经济效益。是什么让黄蔚有如此作为呢?

黄蔚说:“在海尔不论资排辈,企业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为何不紧紧把握这个机遇呢!”

白天黄蔚在车间实习,下班后她就来到科研所机房里,她大胆参与了健康型冰箱包装箱设计,利用休息时间,在机房里反复设计。包装箱图案设计获通过后,深受鼓舞的它,又自告奋勇承担了灶具面板的设计。

3.长期为企业服务,体现公司价值观的员工。

即使是处于企业工作的一线,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人员,只要认同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体现公司文化,长期兢兢业业为公司作出贡献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英雄。尤其对于那些在企业困难时期坚定不移的跟随企业度过难关,对企业高度忠诚的员工,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历史非常了解,更能体会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艰辛,是企业文化的坚决拥护者。如何塑造企业英雄

1.造势与预热。

为了塑造企业的英雄,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愿景与理念,要让员工清楚的知道公司未来是什么样的,公司倡导的是什么。英雄是愿景的实现者,是理念的体现者,因此,在进行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评选前,要先在公司内“造势”,宣传公司的愿景和理念,明确评选的规则和要求,让大家在心里先作个“预热”。

2.成立评价小组

在进行企业先进人物和英雄的评选时,如果评选的流程和规则不透明,不科学,那么结果就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英雄人物就不“英雄”了。因此,我们建议要公开评选的规则,由公司专门成立一个临时的评价小组,在每年末开始评选,人员可由总经理或者副总领头,人力资源部、各部门经理或者主管参加。

3.确定评价的标准和流程

1)各部门内部征求:在各部门,从价值观遵从度、业绩达成度和卓越表现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填写相应的表格;

2)英雄人物的申请和审查:由人力资源部或者企业文化部负责英雄人物的审查,并公布审查结果;

3)英雄人物的评选和奖励:建议由人力资源部或者企业文化部负责。

4.企业英雄的评价

谁是企业的英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这是进行英雄塑造时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定义,只要是遵循企业文化,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是企业的英雄,因此,不要把英雄神话,英雄就在企业普通员工的身边,是企业的楷模。

基于此,在进行英雄的提炼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

1)价值观遵从度:对于公司明确倡导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并且有相应的事件和人员证明。比如企业提倡团队合作,那么在进行英雄人物提炼时就要考虑,他的哪些事能够体现团队精神,如果没有重要的表现,就要重新考虑了,否则就不能服众。

2)业绩达成度:如果说价值观遵从度是软性的指标,那么业绩达成度就是硬性的了,我们并不主张因为一件事做的突出,就赋予某人英雄称号,而是要在企业运作中,长期工作业绩突出,拿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3)卓越表现度:英雄人物的产生,一定要是有卓越表现的人员,这样的卓越事件可以是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工艺流程等的变革和改进,并且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或者业绩带来了巨大成绩。

5.企业英雄的宣传

1)故事理念化。

塑造英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在进行英雄人物事迹的报道时,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找到英雄事迹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

2)理念故事化。

理念一般比较抽象,公司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要把公司的理念变成具体的事件、故事、寓言和典故,尤其时英雄的先进事迹和故事。比如海尔在其文化手册里,就对每一个理念都附录了相应的英雄事迹进行阐释;蒙牛在其文化手册里,也有关于狮子和羚羊的寓言故事,用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惠普的文化很优秀,他就非常重视“讲故事”,不仅在各种文化手册和宣传品里有“故事”,高层管理者也到处向员工讲故事,传达公司理念。

3)传播的渠道。英雄事迹要传播的及时和深入,就要做好渠道建设。我们认为,传播的渠道应分为三个方面:

·会议:在公司的大型会议,如年度员工大会、年度总结会上,高层领导要有意识的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以明确公司的价值观;

·培训和研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就英雄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

·活动和仪式: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公开表彰,高层主管参加并主持仪式,另外,在公司和部门组织的各种文娱、旅游、生日会等活动中,都要有意识的对公司英雄人物进行宣传和报道;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3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4

[关键词]好莱坞式;英雄;黑色幽默;写实主义

《小人物大英雄》(又名《无名英雄》)是由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一部英雄题材的好莱坞影片。影片刻画了伯尼和强恩两个美国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中一个是潦倒的惯偷加骗子,一个是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两个身份卑微的男人到了紧要关头却表现出人性中最美好、最善良的优秀品质。

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游手好闲的惯偷伯尼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离婚独居又被前妻和儿子厌弃的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一天,伯尼恰巧碰上一起坠机事故,他不顾自身安危,从失事的飞机上救出54名乘客,在顺手牵羊偷了点东西后,伯尼悄然离去。本以为一切都将这样慢慢过去,可伯尼的善举被著名的女记者盖尔关注到。盖尔多年来一直在追寻一个能高扬人性真、善、美的故事题材,希望发掘出一个真正的人民英雄。现在这样一位完美、有爱心的英雄终于出现了,他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盖尔不顾自己的伤势,立志要找出这位夜幕中的无名英雄。这一起救难故事通过电视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一家电视台为了争得对无名英雄的独家采访权特悬赏100万美元,寻找这位英雄。高额的悬赏金引来无数冒名顶替的假英雄,偶然看到悬赏消息的伯尼此时却因为向便衣警察兜售偷来的信用卡被捕。而流浪汉约翰因为坠机事件后曾与伯尼聊天而知道事情的始末,并且他还保留了伯尼掉在车上的一只鞋。凭着这只与伯尼掉在事故现场的另一只鞋相匹配的鞋子,约翰被捧到观众面前,成为世人称颂的无名英雄,获得了他意想不到的金钱和荣耀。

此时,当伯尼在牢房中愤懑感叹时,约翰却越来越不能正视人们的追捧和盖尔的钦慕,他像一个上了旋转木马的偶人,日日活在愧疚和秘密被揭穿的恐惧中。当他终于不堪重负准备跳楼自杀时,伯尼不计前嫌,毫不犹豫地爬上高台劝解约翰。两人在高台上互相倾吐心声,并戏剧性地谈妥了100万美元奖金的分配方案,原来伯尼不需要荣耀,不需要揭穿真相,他只希望拿回奖金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劝解成功的伯尼心满意足之下突然一脚踩松,滑落楼沿,离他最近的约翰经过一瞬间的心理斗争后果断伸手拉住了伯尼,在楼下围观的众人和新闻记者的惊呼声中,约翰勉力支撑,甚至对试图营救的救援人员说:先救他,否则我不愿意被救!此时约翰坚毅的眼神、满脸的汗水、正气凛然的言辞又一次征服了直播屏幕前的所有观众,这个冒牌英雄终于成为真正的英雄。最终两个人都获救了,心有余悸的伯尼感激地对约翰说:“你他×的真是个大圣人!”而已经重获内心宁静的约翰也在直播采访时侃侃而谈:“在关键时刻,每个人都会展现出英雄本色(wereallherosifyoucatchusintherightmoment)。”

一、好莱坞出产的孤胆英雄

作为世界电影的梦工厂,好莱坞向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国式英雄的形象。带着典型的个人化色彩,这些孤胆英雄总是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另辟蹊径,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永远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在这部影片中,刚刚出场的伯尼和约翰绝不是观众愿意接纳的英雄形象,他们既不是为了崇高理想而战胜邪恶的勇者,也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尤其是伯尼,他身材矮小,衣衫褴褛,困窘卑微,长着一双乌溜溜的贼眼,满脸写着失败,是一个连妻子、儿子都不待见的失败者。他会在法庭受审的当口,瞅准机会偷取自己辩护律师的钱财,会在救援现场顺走失事人员的财物,像这样一个没有道德感的社会残渣似的人物,观众却在坠机现场看到了他出人意料的英勇,看到了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疼爱,看到了他小时候希望当一名大英雄的朴实愿望。尽管是个没有底线的小偷加骗子,但他仍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关爱,仍然在紧急时刻迸发出无限的勇气和正义感。凭借一人之力,他挽救了54条宝贵的生命。

再说约翰。作为一名冒认荣耀的伪君子,观众对他自然是心存排斥的,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形成的理念是不能忍受不公正的待遇。目睹这种真英雄遭受牢狱之灾,假英雄享受金钱、荣耀,甚至爱情的情况,观众急切地期盼真英雄出现来揭露真相。然而,当看到约翰虽然难以割舍仅凭一只鞋就获得的世人的爱戴,却也时刻遭受着内心的谴责时,观众涌动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当他在镁光灯的包围下号召人们为大街上的流浪汉捐出毛毯、送出关爱和帮助时,他的个人形象又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尤其是当伯尼吊在高楼上,约翰情急中伸手搭救并拒绝独自被救时,他终于完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在极端环境下要履行的人性职责。

不得不说,伯尼和约翰并不是好莱坞出产的最常见的英雄形象。作为人类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诱惑时的思想高度。但是,正如约翰在影片末尾通过电波向全社会强调的一样,在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英雄。在这部影片中,英雄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丰满的、有层次感的,他们是活生生的、复杂多变的立体人物。影片没有在展现情节变化时放弃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展现关键时刻人物的英雄行为时,又反映出了一些人性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影片的内涵也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二、黑色幽默元素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常常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应用在电影中,用来增强影片的悲喜冲突,通过无奈嘲讽的台词和剧情设计来描绘人们身边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将这种冲突扭曲、放大,使其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在本片中,制片人和导演通过三个方面将黑色幽默呈现出来。

首先是故事题材。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偶然看到坠机事件,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众多陌生人的性命,但讽刺的是,因为他自作聪明卖掉了电视机,又向便衣警察兜售赃物,所以被送进监狱,错失了领取巨额奖金的机会,这给了另一名小人物可乘之机。这个偷占了他人荣誉和金钱的流浪汉受不了道德的谴责选择自杀,却反而挽救了小偷的生命,从此两人各得其所,继续生活。从题材上看,这是两个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出于本能的救护行为,却因为媒体的干预和炒作成为众人追捧的名人事件。站在流浪汉约翰的角度,当他希望停止这场“闹剧”时,媒体和公众却驱使他不断向前,他不得不扮演公益大使一般的角色来让心灵平静下来:站在伯尼的角度,在发现奖金和荣耀被窃取了之后,他虽然愤恨难耐,却也明白,要打破众人眼中英俊、高大、善良的英雄形象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因为自己太不像众人期待的英雄了,因为这是一个不需要真相的时代。编剧用极其巧妙的手法将两个英雄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展示曲折的故事来嘲笑和讽刺媒体以及公众。

其次是演员和角色。作为一部反映英雄形象的影片,电影没有采用人们心底一贯推崇的高大、善良、诚实、勇猛的人物形象,而是选择了两名极其卑微的小人物来充当英雄。伯尼和约翰有着世人常见的爱贪便宜、希望获得意外之财、虚荣等心理,尤其是伯尼,他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顺手牵羊的举动,无论是对法庭上维护他的律师,还是对被他所救护的美丽女记者,他的小动作印证了他所奉行的人生哲学:“所有人都在欺骗,为什么我不能?”这个隐藏在很多人心底的想法被这样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用生动的表情和鬼祟的举动诠释出来,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诙谐搞笑,又具有讽刺意味。

最后是使用的台词艺术。人物台词往往和人物的表情、举动配合在一起,反映人物性格和想法。影片中很多台词具有黑色幽默的效果,而最明显的莫过于片尾伯尼看到前妻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嚷嚷出来的那一句“不要相信电视向你灌输的一切”,这句话虽然是伯尼听到妻子和儿子误会他要自杀却终被约翰所救时所发的牢骚,但配上劫后轻松的语气以及夸张的表情,达到了戏剧化的效果,也增强了对媒体的讽刺。

三、写实主义手法

影片中写实手法的运用是和黑色幽默的讽刺分不开的。整个英雄戏码开始于盖尔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找到一个真正值得公众追随的英雄形象去报道,而不是让荧屏上充斥着诈骗、婚外恋等丑闻。当盖尔终于找到符合她预期的无名英雄时,她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自己想象的、塑造的英雄形象。她没有意识到,她那坚持寻找无名英雄的举动已经成为电视台愚弄观众的契机,对于此刻的媒体和公众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站出来描述一段救人经历的英雄形象,至于这个人真正是谁,根本无足轻重。当然,如果这个人是英俊、潇洒又能鼓励人们向善的约翰时,那自然是让人喜闻乐见的;而如果站出来的是形容猥琐,并且在警察局留有案底的伯尼时,媒体和观众还会买账吗?

随着盖尔慢慢发现真相,她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一点:这个英雄故事已经不合理地过度膨胀了。她在了解了更多人生道理和真相的同时,也重新评估了自己的本性、野心,以及自己的优先价值观。这一点其实也非常符合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不仅包括外貌,更包括言语和思想。

影片在塑造这两个英雄形象时,已经通过写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常朴实的道理,那就是,人性有着许多不同的侧面,高尚与卑劣总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矛盾地统一着,在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一面。所以,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人是好还是坏,正如英雄不是绝对的高尚,罪犯也不是完全的卑劣,英雄其实也可以是平凡又普通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片的结尾被处理成伯尼退隐幕后,保全民众心目中对约翰这个完美男人的好印象,而约翰继续他的公益大使之路,继续导人向善。这里其实有一点很值得观众去思考:站在民众的角度,大家是宁愿接受丑陋的真相,还是愿意容忍虚假的英雄呢?而站在媒体角度,是应该承担起揭露真相,还人清白,还是应该继续蒙蔽事实,顺应民心,哪怕只是为了传播社会正能量呢?

影片的立意为通过英雄事件来讽刺和嘲笑被媒体愚弄的大众,然而影片结局的处理方式却又在向谎言低头。尽管约翰向伯尼施救的行为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这仍然无法抹杀他欺骗公众的事实。即使是以宽容和良善的名义,也是在做着蒙蔽事实、包庇虚伪与欺骗、放弃道德和法律监督的举动。久而久之,这样的“宽容”势必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公信力缺失的泥潭。那么如果相反呢?如果媒体披露真相,将选择权交给民众,民众会重新接纳两位英雄,并欣赏这背后的故事吗?是不是也有可能引起另一波舆论的浪潮,同样损害社会公信力呢?

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不要相信电视向你灌输的一切”,伯尼的随口一句正是一语中的。不要盲目相信媒体播报的所谓真相,不要全盘接纳媒体灌输的思想,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个时代不是不需要真相的时代,这个时代是需要人们自己去发现、挖掘真相的时代。正如我们每个人要去发扬自己人性中良善的一面一样,我们也需要去挖掘事实的真相,拒绝媒体的诱导。

[参考文献]

[1]戴琪.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为何经久不衰[J].语文学刊,2015(04).

[2]史莹娟.美国英雄电影的文化透析[J].电影文学,2010(21).

[3]姚君伟.人何其小事何其大――读《小人物,大英雄》[J].译林,1997(02).

[4]尹莹.电影幽默语言修辞艺术研究[J].电影文学,2012(03).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5

[关键词]叙事,乐观,革命英雄主义,话语结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传播媒介,必然要服从于中国社会主义特定的传播制度,导演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态度、塑造,以及对历史的阐释,对电影的基本要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充分发挥好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宣喻功能,在历史与现实的重合中寻找意义的建构路径,就成为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构思着力点,也是观众欣赏口味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提出的要求。英雄是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和希望的意象性代码,英雄的故事反复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英雄故事被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英雄故事的年代。革命英雄主义思潮在十七年电影的叙事中凸显、加强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铭文”(inscription,直译为题记或墓志铭,在解构主义文论家德里达的相关论著中通常译为“书写”)的功能。即,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将叙事和符号篆刻/书写在每部红色经典影片之中。对这种“铭文”的考察无疑是有意义的思考。

一、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里所说的“乐观主义”,表达了电影所要求的抒情的、歌颂青春活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风格,主要限制在中国电影的影像画面与镜头运动所产生的独特的政治诗意。对于在一些电影中常见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及镜头运动之隐喻思维机制的思索,即考察具有浓厚叙事性传统的中国电影中渗入的抒情性如何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相联系,并表现在电影语言之中,以探求电影叙事与表意之间的深层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新的英雄模范辈出和崇拜英雄的时代。“每逢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转型时期,就意味着某种或某些旧有类型的英雄的引退和某种或某些新颖类型的英雄的登场。”“但是人们崇拜英雄决不是崇拜‘英雄’的名号。而是崇拜英雄品质,通过崇拜被称之为‘英雄’的人而强化自己身上的英雄品质,从而凭借自身固有及内化了的英雄品质迎战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艰难险阻。”这一时期的电影也把英雄人物作为重要表现对象,尤以军事题材影片表现得最为明显,编导以此来表达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和赤诚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战》、《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翠岗红旗》、《风暴》、《老兵新传》(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红色娘子军》、《上甘岭》、《战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回民支队》等,英雄人物传记片则有《雷锋》、《赵一曼》、《刘胡兰》、《》等,表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影片有《聂耳》、《林则徐》、《甲午风云》等。

英雄成长叙事彰显了乐观主义叙事风格,它一方面来自革命成长者个体的乐观,另一方面来自电影叙事本身的乐观。这种类型的叙事模式直接受到前苏联电影《夏伯阳》的启示,成长主人公先是具有“朴素阶级感情”但觉悟认识还不高的主体,只有当他/她们入伍后经过代表党的正确思想的政委(指导员)的帮助和引导,思想才能成熟,最终成长为英雄。导演凌子风和摄影师钱江展现抗联战士生活、战斗环境异常艰苦的目的也正在于凸显抗联战士顽强、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这种气概与其说是由一种带普遍性的英雄形象的价值,不如说是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从而达成了在特定语境的体验层面上的认同机制。的确,那活跃在大森林中的抗联战士们的联欢会以及联欢会上欢乐的朝鲜舞洋溢着的难道不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据此,我们可以说:英雄主义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以歌颂伟大战略思想著称的史诗性电影《南征北战》为代表的战争胜利模式,主要以“失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胜利”的叙事逻辑,把战争胜利安排在影片的高潮和结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尊重了主流意识形态。影片以恢弘磅礴的气势表现了1947年冬天,我华东部队七战七捷之后,在主张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取得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史实。电影的史诗气派本身就彰显出一种乐观主义的叙事风格。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气派的战争片,它的问世无疑喻示着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影片在广阔的空间中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一场大决战。银幕上硝烟弥漫,影片充溢着乐观主义的胜利感与自豪感。影片把镜头直接对准战场,让人们在银幕上接受革命战争的洗礼和革命乐观主义叙事风格的感染,从而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再现美学的先河。在此片中,当故事被讲述到我军抢占摩天岭、活捉敌军军长以后,我军师长到战场检阅士兵和民众。他站在敌人毁弃的坦克上(一个喻示),发表了一段乐观昂扬的演说:“我们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我们的兄弟部队在西北战场上、东北战场上、华北战场上、晋冀鲁豫的战场上,在全中国各个战场上,连续地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同志们。我们所有获得的胜利,主要的是我们忠实地执行了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我们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话音刚落,士兵们和群众兴奋地举起手和枪,大声呼喊:“万岁!”镜头主要采用仰拍角度,将师长、群众与士兵的形象跟天空的背景融合在一起,这时,美好的前景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种崇高、豪迈、坚定、乐观的精神展现无遗。我军军长的这段宣讲使今天的我们通过影片去发现所谓“讲述神话的年代”的政治和文化标本,从而把影片视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运作的政治神话。

二、意识形态询唤下的乐观主义叙事

革命英雄主义电影属于主流电影。而主流电影是指能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主体地位并能广泛传播的电影作品,它区别于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影片。由于电影的叙事话语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一般而言,电影只能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家国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英雄主义崇拜、革命乐观主义一直是革命英雄主义电影制作的基本诉求。不断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就成为该类影片的自觉,比如,将革命与爱情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影片《柳堡的故事》最值得谈说的地方便是它在诗情画意中彰显出的乐观主义叙事风格。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优美的民歌小调。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画面上经常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景物:大风车和小风车。“晚霞在麦垛上镶着金边,小河岸上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向远处走去。远处风车转动着,柳树摇曳着,歌声从牧童那里传来。”(《柳堡的故事》分镜头完成台本119镜号)影片的歌曲《九九艳阳天》贯穿全片,如部队刚一在柳堡村的田头出现,这支歌曲的旋律便轻盈地飞了出来,李进和全班同志们帮助田大爷修房子时,李进唱的也是这首歌,二妹子对李进的爱情发展了,河边洗衣服,唱的是这首歌:“风向不定车难转呀,决心没有下呀我怎么开言”抒发了自己的衷肠,部队准备转移去参加大反攻,李进和马小宝从团部领了东西划船回来,李进呆呆地看着河岸,马小宝唱:“这一去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这一去枪如林弹如雨呀,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影片结尾,五年之后,李进和二妹子终于重逢了,影片在展现他俩欢聚画面的同时,出现女声独唱:“哪怕你一去千万里,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只要你不把英莲忘呀,只要你胸佩红花呀回家转。”整首歌洋溢着美好的情愫、乐观的基调。我们还从电影文本中体会到“艳阳天”、“革命胜利”、“胸佩红花”等词所显现出的乐观明朗的抒情风格和深刻意指。

三、乐观主义英雄叙事的美学色彩

为增加革命仪式的肃穆与威严,创作者进入创作时就存在疑虑:什么题材可写什么题材又不可写。翻阅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文章,几乎众口一词:文艺要表现正面的积极的人物、革命的新英雄人物。其理由有两条:一是人民的文艺、革命的文艺,如果主要的不去表现人民中正面积极的人物、革命的新人、新英雄主义的典型,那么其教育意义在哪里呢?二是人民喜爱生活中前进的、向上的、积极的人物,如果能创造这样的典型,一定会得到人民的喜爱。此外,影片革命乐观主义的叙事风格还源于人们对英雄革命力量和英雄个人魅力的崇拜。“英雄是为人间消除不平、为人生踏平坎坷而存在的。”“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向英雄靠拢的本能冲动。”我们的影片对于诸如“革命”、“牺牲”和“献身”之类的字眼是带着歌赞的情感态度去描述的,自信和乐观源于对道德力量和英雄魅力的崇拜和迷恋。人们总是试图以显在的或隐在的乌托邦式的道德精神力量来反抗社会现实中不合理的因素来维系社会的正义。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呼唤英雄。中国生命哲学强调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和一切如新,这也在革命英雄主义电影中得以充分体现。贯注于影片中的这种乐观的生命基调使影片结尾没有悲怆凄惨的气氛,反而总是能够以喜剧、以希望、以乐观冲淡先前发生的悲剧和冲突,使结局成为段落式的消歇,成为新一轮更新再生的起点,在影片《上甘岭》的结尾,我志愿军在经历了极其酷烈的战斗之后,战士们接受首长的检阅,仰拍镜头又一次从每一个战士脸上移过。仿佛是在向每一个立下战功的英雄行注目礼,具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在影片《英雄儿女》的结尾,在两位“爸爸”的教育和期待的目光中。王芳坚定地汇入战争的洪流,“王成排”的旗帜(作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喻)在英雄士兵的手上飘扬,影片喻示了“真正的英雄是不死的”的深刻含义,彰显出为了革命事业,英雄生生不息的乐观主义叙事风格。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6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花木兰的故事也像众多传入我国的西方传奇一样,被传入外国,制作成为影视作品,同时在美国电影的制作中,花木兰的故事也受到西式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做了适应性的改造,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添加了美式的文化传统,这样的适应性改造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美国电影制作中所凸显的美式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个人英雄主义,团体意识和宗教传统,下面我试图从这几个侧面对迪斯尼重塑的《花木兰》中表现的美式文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文化特征;文化现象

引言:

“花木兰”的文学形象来自于《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讲述的是名为木兰的少女代父从军,征战沙场,从军多年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在战争胜利结束后凯旋归朝,建功受封,却不慕名利,辞官回家的故事。

由于历史久远,诗中原型花木兰的形象已然成谜,只有她的事迹还在随着这首诗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但此故事的原型形象也已经不再是讨论研究的重点,因为“花木兰”这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的“花木兰”形象或许不尽然相同,但是花木兰所传递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节却是始终影响着国人的。

首先,“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中国人讲究“孝”,而花木兰就是典型的“孝女”,在原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念及家中老父年事已高,女儿毅然拿起军帖,代父从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多从事家务,极少抛头露面,更不用说上阵打仗杀敌,从封建伦理道德上就已然是大逆不道,木兰形象的亮点一: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而这种反叛是为了维护更大的道义——即“孝道”,为了尽孝而犯险,而叛逆,这在中华历史传说故事中都是值得歌颂的,包括在木兰以后的缇萦救父等等。

其次,是木兰忠君爱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英勇,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无畏,是“忠君报国”的大无畏民族主义精神,中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忠君报国”,在木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她成为古代英雄的代名词。

而花木兰形象在现代的广为流传和现代人呼唤“男女平等”,呼唤“女权主义”的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凭空出世的女英雄,代表了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凛然大义,自然会收到现代女性的追捧和崇拜,也是一种新时代到来,女性地位提高的象征,是新的社会所需要的正面导向,故花木兰在现代社会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

一“忠”一“孝”——中华民族两大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根基,再加上英姿飒爽的女性英雄形象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使得花木兰的故事在现代社会备受关注,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搬上荧屏,在今日无数次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及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忠”“孝”这两大七届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而重点描述,木兰的英雄形象也被浓墨重彩的描绘。木兰好女儿,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这成为后来以木兰为题材的电影的普遍主题。

当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被搬上美国迪士尼的荧幕,自然也会根据美式的文化传统模式做一些适应性调整。

下面我试图透过迪斯尼对花木兰故事的重塑来从几个侧面探讨一下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式电影文化。

一、美国《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众所周知,美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free”,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来源于美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自由”思想,看那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崇尚自由,所以他们的思想不受束缚,比起亚洲文化来说,美国人更敢于藐视权威,更勇于相信自己,更善于超越前人。在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百年时间里,美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拓荒者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在荒原上建立起了可与东部相提并论的经济发展带,西进运动的成功是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这种独立自强、追求自由的大无畏意识也就奠定了美国尊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这种思想倾向也自然而然也被其带入了影视作品。

从《蜘蛛侠》、《超人》等一系列由漫画改编而来并大受欢迎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流露出浓郁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表达的是一种在乱世和危难之中呼唤英雄的思想,而正如当年西进运动的拓荒者一样,这些英雄并非生来不凡,他们常常是小人物,是下层社会阶级的代表,却在危难时期挺身而出,这无疑与美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相信自已,信奉自我”的潜意识思想相吻合。我们可以在这一类的典型形象中提取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的特点:

(1)英雄出自平凡人之中

(2)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3)孤胆英雄

在迪斯尼所改造的《花木兰故事》中,毫无疑问的将这三个“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的特点杂糅其中。

(1)英雄出自平凡人之中

首先,在电影的开端描写了木兰相亲失败这一系列事件,并将其过程写得狼狈不堪,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式”描写方法,正如《蜘蛛侠》中的帕克追公车受辱,《功夫熊猫》中的潘达想要上山学功夫却失败一样,先是夸张的放大突出主人公的小人物特点,将小人物特点无限放大,但在国内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往往不会关注这一点,国内的影视作品在塑造花木兰形象时并不善于关注木兰从军前的经历,这是因为讲述故事的侧重点不同。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7

一、稳定的叙述模式:漫威英雄的模式化塑造

漫威漫画公司塑造了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等多名超级英雄形象,充分满足了大众期待,如今,在大众文化审美的追捧下,超级英雄电影已经俨然成为一种类型化影片,在电影商业大潮中获得了稳固地位。这种类型化影片往往具有一定的模式化特征:叙事上具有相似的情节与结构,甚至可预知的情境、段落、困境、冲突、结局等;人物设定上,往往具有相似的、定型化的人物类型、角色、个性、行为动机等;主题表达上,则集中于正义的道德性主题模式。《奇异博士》作为漫威出品的又一力作,也继承了漫威系列的稳定叙述模式,无论是在人物的设定、英雄的磨炼与蜕变、故事情节结构的设置以及彩蛋的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一)英雄人物的设定

与漫威塑造的其他超级英雄相同,奇异博士也改编自超级英雄漫画。由于超级英雄漫画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人数,所以在将此类文本改编成电影时对读者熟知的超级英雄进行银幕塑造,就会引起观众的强烈期待,况且奇异博士是由影响力较大的“卷福”饰演,超级英雄身份的设定更是吸引了不少的影迷,这种人物设定促进了影片的商业推广力。史蒂文・斯特兰奇是影片的人物塑造中心,他与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英雄人物一样,本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但在经过一系列的磨炼后逐渐成长蜕变为拥有特殊力量的超级英雄,在地球以及人类遇到磨难时挺身而出,保护捍卫他们所在乎的一切,当史蒂文・斯特兰奇与反派誓死搏斗的那一刻,英雄人物“奇异博士”便塑造成功了。在英雄人物的设定面前,反派人物则显得滑稽可笑且不堪一击,这种手段则是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英雄之处,纵观漫威出品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这种人物设定上的相似性。

(二)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为基础,充满戏剧化冲突,故事结构较为完整,故事情节在逐层发展中走向结尾的高潮,并且每部影片都离不开正义战胜邪恶的团圆结局。电影《奇异博士》在故事情节的叙述结构上呈现出了明显的戏剧性,出类拔萃的外科医生与拥有超凡魔法的至尊法师之间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经过影片的戏剧性安排,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一次意外性车祸事故改变了史蒂文・斯特兰奇的日常生活,曾经创造无数次奇迹的双手如今已经无法拿起手术刀,这种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打击是其成长为超级英雄的导火索,他开始不顾一切地寻找拯救自己的方法,在奇遇莫度后他见识了超乎其想象的世界与魔力,在古一法师的指导下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会了具有神秘色彩的魔法。在这种叙事平衡中影片又适合时机的安排反派人物出场,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冲突与叙事表现力,反派人物的出现无疑是对英雄成长的一种严峻考验,在这一考验环节叙述完成后,史蒂文・斯特兰奇的英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同时,这种史蒂文・斯特兰奇式的蜕变过程完全符合漫威系列英雄的成长历程,他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磨砺与考验,但他们却拥有着相似的、有规律性的英雄成长历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又具有突出的戏剧性色彩,使角色突破普通简单的小我成长为有力量有担当的英雄。

(三)彩蛋的悬念与预示

漫威系列的影片经常采用片尾彩蛋的方式来透露与续集有关的情节线索,为续集埋下伏笔,相当于一个悬念的设置,或是对之后即将发行的影片内容的一个预告,这对于漫威迷来说,无疑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2008年上映的《钢铁侠》片尾彩蛋中,神盾局局长弗瑞出现并传达了神盾局正在组建复仇者联盟并邀请钢铁侠加入。在2010年的《钢铁侠2》中,钢铁侠正式加入了复仇者联盟,且在片尾彩蛋中神盾局发现了雷神的锤子,其后便在2011年上映了《雷神》,如此之类彩蛋的设置,贯穿此系列影片,具有预示与设悬从而吸引观众的作用。《奇异博士》也是如此,在影片最后设置了双彩蛋,更是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第一个彩蛋预示着奇异博士将会亮相《雷神3》,第二个彩蛋则预示着莫度黑化,在之后的续集中将会展开博士与莫度之间的对抗。这些透露与悬念无疑为《雷神3》《复仇者联盟3》《奇异博士2》等做了较好的预告性宣传。

二、崭新的想象空间:新英雄的个性化展现

在类型化电影的制作中,影片虽然强调其稳定性、可模仿性以及重复性,但其并不否认类型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源于无限的想象与科技的支撑,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这种类型片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之体现。《奇异博士》在运用类型化、模式化的传统叙述模式中更是加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在原有的叙事模式下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超级英雄。作为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科技特效是影片很重要的构成部分,此部影片的科技特效更是大大超越了该系列之前的作品,打造出了惊奇、酷炫、丰富、震撼的视觉奇观,透过这些奇观,观众感受到的是天马行空、无与伦比的想象世界。可以说,影片中超凡的想象与精湛的科技特效为原本模式化的叙事披上了个性化的华丽外衣。

(一)无与伦比的想象与新鲜元素的融入

想象是电影艺术中一种可见的思想,它将艺术与现实完美的融合,展现出影片独特的形式与风格,在视觉艺术上创造出陌生感,从而引起观众思考。《奇异博士》向观众展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无论是新鲜的玄幻元素的加入,还是奇异的多维世界展现,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范围,勾勒出一个个匠心独具的奇妙画面,让观众体会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肆意地在曼妙的想象世界中驰骋,地球外广阔宇宙空间的设想,反派多玛姆暗黑力量的构造,灵动呆萌的战袍形象,灵体出窍感受宇宙世界的惊奇,任意切换空间的神奇以及奇异博士利用时光之眼使时间循环的场面等等,都足以彰显影片卓越的想象能力。此外,影片通过想象的力量,将颇具东方玄幻色彩的玄学元素以及西方魔法元素融入其中,使影片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史蒂文・斯特兰奇为治疗双手,拜至尊法师古一为师,这种形式颇有一种东方的拜师求道的意味,且古一法师所讲的多元宇宙世界与地球空间的关系、人的意念和真身的关系方面的道理,也体现出一定的东方玄学色彩,其中多个灵体出窍的镜头更是在东方神仙道说中多有w现。魔法元素的加入也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感,史蒂文・斯特兰奇的两件法器充分彰显了这种魔幻色彩,博士的悬浮斗篷便是一个十分抢戏的魔法力量元素,影片中的斗篷聪明灵活,仿佛具有人的智慧,具有很强的魔力;阿加摩托之眼是博士的另外一件具有强大力量的法器,它拥有破解黑暗魔法、窥探异度空间,甚至扭转时间、探测过去未来的魔力,这个闪耀着绿色光芒的小金属给观众带来了心潮澎湃的魔法体验。想象、玄幻、魔法等元素在影片中的有机融入,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满足了大众对奇异博士这一“奇异”故事的审美期待。

(二)精湛的科技实力与视觉特效的呈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影像来表达影片独特的画面语言,那么仅仅借助想象是不足以实现的,此时则需要科技特效的辅助,将思维中的想象世界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荧幕前,这样虚幻的想象才有了现实的依托。在影片《奇异博士》中,无与伦比的想象与玄幻魔法元素的融入都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持,影片制作中精湛的科技特效的使用把一切奇妙的想象转化成瑰丽的画面,让想象力有的放矢。影片伊始,观众便在奇妙真实的特效面前震撼,颠倒错乱的高楼大厦,瑰丽神奇的镜像魔法,无限多维的空间结构,这些未知的世界与景象深深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个前所未有的魔法世界徐徐呈现在观众视野中,科技特效再次发挥出了强大的威力,灵体出窍,遨游多维宇宙,穿越无限维度,颠倒时空界限,法师们任意切换空间,从纽约到伦敦再到香港甚至到医院,一幕幕奇妙的场景精彩纷呈,用强大的特效来展现魔法的魅力,有如万花筒一般华丽绽放,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绝对堪称惊艳,令人叹为观止。影片难忘的结尾带来动作戏的高潮,在这段情节里导演以各种方式来利用时间,奇异博士穿过地球来到宇宙空间,与大反派多玛姆谈条件,一次次地逆转时空,让本来具有悲情英雄色彩的片段更加幽默轻松,让这个漫威新英雄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魅力,给人以深刻印象。特效镜头不光给人以视觉上的惊艳,事实上还帮助了影片的叙述,如果没有这些特效场面,影片将无法完成这种神秘奇幻的创作。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8

【关键词】英雄;电影;文化;信仰

中图分类号:J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23-01

随着电影业在全球扩张,电影已经成为一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一国文化对外传播扩张的重要着力点。美国电影中,塑造和刻画英雄人物成为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分析认识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对于了解美国电影制作特点和美国文化有重要意义。由此反观中国电影制作和当代社会文化特征,也是全面认识当下中国的一个视角。

一、美中电影中的英雄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要来自两类,其一是DC和marvel公司两大漫画公司的“产品”。即“正义联盟”,包括超人、蝙蝠侠、绿灯侠、闪电侠、神奇女侠等等,以及“复仇者联盟”,包括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等等。美国电影中英雄的另一来源是战争,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第一滴血》中的越战老兵兰博,《拆弹部队》中的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等等。除虚构的超级英雄外,战争英雄也广受欢迎,比如兰博,这位越战老兵的机智、勇毅,关键时刻的果敢、冷血,战场外的温情、悲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阿甘这样一位弱智的英雄,似乎是反智主义电影的一次尝试,阿甘没有英雄情怀,没有超能力,有的只是一股子傻劲和赤子情怀,或许他是“不是英雄的英雄”。

中国电影中也有许多英雄。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依靠《大闹天宫》走上银幕,古代人物中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有《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决战紫禁之巅》中的西门吹雪,《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中的赵云,《关云长》中的关羽,《龙门客栈》中的萧少C,《四大名捕》中的诸葛正我、铁手,《赤壁》中的孙权、曹操等等。清末以来则有经典人物黄飞鸿、霍元甲、陈真、叶问等。革命战争期间则有、、、刘胡兰等战斗英雄,他们的故事都曾搬上荧幕。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锋、王进喜、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也曾在影院与观众见面。

二、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特点

分析认为,美国电影出现诸多超级英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美国人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二战后,冷战的阴云一直笼罩着美国,而如今,中国的伟大复兴和俄罗斯强势回归,让美国深感不安。有文章指出“对于美国,恐惧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状态,没有恐惧就没有美国。源源不断的恐惧是一种决定着美国言行的推动力。”其二,美国人有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心态。美国在全世界拥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也拥有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固有的偏见和现实的优势之下,美国人想当然认为美国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而美国不仅要将自己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推向世界以拯救人类,也因此可以不受国界限制做世界的警察。其三,美国人有开放娱乐的文化氛围。因为美国文化中的开放包容,使得电影不需要“尊重”漫画原著,不需要刻意迎合人物旧有的性格和能力,可以尽情地挥洒创新,赋予其新的人物性格和超能力、道具、配角。其四,美国人对自己的科技具有优越感。这一点既体现在部分电影英雄的“装备”之中,比如钢铁侠的战甲,改变美国队长、金刚狼的身体构造的“药水”,《复仇者联盟》和《美国队长2》中出现的航天母舰等,更体现在电影本身的特技效果中。除科幻部分外,美国人在电影中也为美国现役军事装备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变形金刚2》中装备在驱逐舰上的电磁轨道炮,《变形金刚3》中由“海豹”部队提供目标指引等充分展现了美军现役装备强大的战斗力。

三、中国电影中的文化特点

中国人的历史惯性体现在对英雄的高要求。中国人的英雄不一定要有多强的能力,但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品格,习武关键还在习武德。李慕白、叶问之人一袭长衫,平常时温文尔雅,斯文内敛,重精神重气节,而、等人也并不是因为在战场上取得了多大战功,而是因为其行为展现出了他勇于献身的革命意志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根本上说还是因其精神而被称为英雄。重精神超过重功绩也就使得中国人眼中的英雄首先得具备贤人圣人的品质,否则便不配英雄之名,最多给个枭雄。中国电影在塑造英雄人物时,也不会从宗教入手,中国人本就是无或泛的,英雄人物的博爱情怀更多源自自我和社会的道德约束,仁义礼教,江湖恩义,“崇尚中庸之道,即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9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类型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以近9亿的票房和良好口碑成为岁末电影市场的赢家。电影在对1957年出版的小说《林海雪原》、1960年刘沛然导演的同名电影以及自1958到1971年间增删修订而最终定型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诸多前文本的互文性改编中,通过一个侠匪对决、正邪较量的类型故事,引领观众重温英雄岁月,重现主流价值观,实现了对红色经典的增殖再现。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定位也使其成为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经验与政治逻辑合谋的成功案例。

一、改写样板戏的形神关系,重回英雄传奇

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巾的红色经典小说――曲波《林海雪原》,小说《林海雪原》以单纯的线性叙事结构叙写了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一支小分队林海剿匪的传奇故事,描绘了剿匪过程中的四大战役: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歌歌了战斗中的英雄。不同于当前一些对文学经典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重构原著故事和人物关系的颠覆、解构性电影改编思路,也不同于2003-2004年间对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的电视剧使其“丰富性”的改编手段,①徐克电影对小说基本采取了忠实性的改编原则,同时明显借鉴了1960年刘沛然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林海雪原》和白1958到1971年间增删修订而最终定型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前文本,以大众熟悉的“智取威虎山”作为电影故事的叙事核心。刘沛然电影《林海雪原》取小说剿匪斗争中的“智取威虎山”一段充分演绎,没有太过激烈地渲染政治气氛,而是以革命乐观主义风格对人物进行了理想化塑造。王润身饰演的杨子荣形象机智、勇敢、豪气冲天,以气拔山河的气势打垮了猥琐、狡猾、凶恶的土匪势力。这一版本电影的特色是使小说最具传奇性的“智取威虎山”故事被忠实继承下来,成为日后戏曲、电影等艺术文本演绎的核心情节。1958到1971年间增删修订而最终定型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形象逐渐被政治话语规训为革命历史的“政治范本”,徐克《智取威虎山》通过对样板戏人物和故事的改写,弱化甚至消解了“红色”气质,实现了“去政治化”,通过表现一个除暴安民的侠义类型故事,改写样板戏的形神关系,重新叙写了小说的剿匪传奇。

首先是围绕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形象的改写。样板戏中杨子荣是苦大仇深、智勇双全的高大上的英雄形象,人物形象被政治符码化,电影对杨子荣进行了人性化塑造,他的出场有些神秘,作为优秀侦查员的英雄前史不被人识,拿锅铲做饭和唱二人转的凡俗性让小分队成员质疑上级派他来的作用。样板戏中少剑波和杨子荣是上下级组织层面的同志关系,在电影中二人更像惺惺相惜、共系生死的兄弟。杨子荣独闯虎穴的想法被质疑就准备单独行动,他的固执无纪律,消解了他的军人身份气质,更像是江湖世界立独行的侠客。样板戏中“对党赤胆忠心”是杨子荣深入虎穴的原由,电影以拯救饱受匪徒涂炭的夹皮沟百姓为杨子荣上山的动机。样板戏中杨子荣形象挺拔、庄重、高大、整洁,电影中他深通汀湖之事,说着土匪的黑话,亦正亦邪。样板戏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深入虎穴,与匪斗智斗勇,表现的是“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革命豪情壮志,电影巾则旱现为除暴安民的侠肝义胆。总之,经过徐克的改写,高大全的革命英雄杨子荣被还原为类型电影中带着豪侠之气的义士形象。

其次,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增删改写。徐克电影继承诸多前改编文本,以“智取威虎山”为叙事核心,以杨子荣为核心人物,重点表现了剧情张力十足的几个段落:夹皮沟保卫战,杨子荣打虎上山,深入虎穴与匪周旋、斗智斗勇,除夕夜决战威虎山。电影减少了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描写,增加了由于匪患而流离失所的栓子和他娘两个人物的遭遇。电影诉诸的是剿匪、保卫村民的和平愿景,栓子和他娘的遭遇就是夹皮沟村民受匪害的典型,杨子荣和小分队的行为动机不是抽象的革命目的,而是具体的除暴安民。

最后,重回英雄传奇。从1958年版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到1971年版的革命样板戏的版本流变中我们看到,为迎合各种政治症候,尤其是“三突出”文艺原则,《智取威虎山》的戏剧人物和故事在各个时期被重新指定和设计,最终以充分展演英雄的阶级本质为完成本。在一系列增删改动中,戏剧人物赖以生存的真实情境严重减弱,甚至被抽空,“作为叙事核心的人物转向本质化的戏剧角色后,非情节化,去传奇化,亦是必然。故事性,传奇性的消亡,正是为了转换到好坏两极的角色对立的革命仪式中去。”徐克电影改编了样板戏的形神关系,重新还原了《林海雪原》小说的传奇性和故事性。实质上,“红色经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并不‘红色’,是中同民间文学和大众文化、通俗文学的政治化表述”,“是中国政治话语与中国传统的通俗叙事的结合体。”131屏蔽掉政治话语的干扰,还原它永葆生命力的艺术本质――通俗与传奇,徐克电影在这个层面上保持着与小说《林海雪原》的艺术同构性。同时电影保留了红包经典中传递的人类共通之乐观、坚韧等崇高精神,正必压邪的普世价值和愿景。此外,不管是红色经典中的杨子荣还是武侠世界中的英雄,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一个表现为对政治理想的信仰,一个是对江湖侠义精神的信仰。信仰就是树立于心海中的执着力,信仰就是贯穿于实践中的生存状态,在信仰的坚守中,二者的状态是一样的。各个时代,各种艺术文本对英雄主义、家国情怀、和平愿景的具体诠释不同,但其中凝结的人类的永恒精神和生命力是共通的,这些螳在徐克电影的改编中没有被颠覆和抽空。

二、武侠与黑帮杂糅的类型电影元素

在《智取威虎山》中,徐克熟稔地运用香港武伙片和黑帮片的类型元素把杨子荣深入虎穴卧底剿匪的传奇故事重新包装,使武侠与黑帮类型杂糅的英雄叙事成为电影的内核,保障了这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票房。徐克就是在这样的电影互文中,驾轻就熟地演绎了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智取威虎山》的类型电影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胆英雄传奇的类型化故事

匪患猖獗,牛灵涂炭,剿匪小分队救危难于水火,孤胆英雄深入虎穴卧底,里应外合,侠匪对决,以少胜多,正完胜于邪,这是典型的香港武侠或黑帮类型电影的因果线性叙事模式,《智取威虎山》既演绎了一个“为国为民”的侠义英雄传奇,同时又兼有《无间道》等黑帮片身份错位的神秘鬼谲。栓子和他娘角色的植入和增添,不是徐克的独创,而是来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1958年的版本,栓子娘被土匪抢劫到山上,做了座山雕的压寨夫人,杨子荣。与样板戏设置人物为了表现杨子荣的不畏女色不同,徐克电影则为杨子荣上山增添了另一个叙事动机――不只为剿匪,也是为栓子找娘,这是动作类型片中英雄救美的套路。

(二)暴力美学的完美呈现

《智取威虎山》以3D技术完美再现了香港黑帮电影惊险激烈的枪战动作场面,集中体现在“守卫夹皮沟”和“决战威虎山”中。这两场激烈的枪战和搏杀的暴力场面带给观众纯粹的形式,引起了以游戏为审美目的大众消费的强烈认同。“守卫夹皮沟”是徐克对黑泽明《七武士》的致敬。剿匪小分队考察夹皮沟的地形,村庄设防,重点防御骑兵,诱敌深入,然后关门打狗的战术,和《七武士》村庄保卫战的战略战术同出一辙。夹皮沟保卫战一场戏中,徐克充分利用了3D技术所营造的立体感和现场感,以几个主要人物,少剑波、白茹、高波和小栓子为视点,火箭炮、十炮、机关枪、手雷、飞刀一应俱全,展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动作场面激烈火爆,扣人心弦与黑泽明对武士尴尬困境的悲悯与叹息不同(《七武士》影片结尾,武士勘兵卫充满无奈与悲壮地说:“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智取威虎山》则完美呈现了香港动作片的暴力美学。为成分演绎电影最重要的战斗场面――决战威虎山,电影对小说中的威虎山进行了改写,首先把小说中土匪徐大马棒子的虎狼窝――山的人险移植为威虎山的险峻地势,小分队跨谷飞涧,悬伞溜索挺进威虎山,为电影提供了奇险的空间表现场景。座山雕的巢穴,在小说中原木是一个山洞,电影把山洞改换成日本人留下的军火库,为威虎山大战壮阔激烈的场面提供了基础,坦克、大炮、飞机等现代人熟悉的武器,通过3D技术逼真呈现鏖战的视觉奇观。尤其是电影的第二个结局,通过现代人的想象,座山雕驾机逃亡,杨子荣与座山雕在滑翔的飞机上惊险决斗,最终坠崖毁灭,这是动作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茫茫林海,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雪地速滑,山涧天险,悬崖索道越过人险的惊险刺激和闯入威虎厅激烈交战的过程,电影用3D技术的视觉奇观栩栩如生地还原了红色经典的神话性,完美呈现了动作片的暴力美学。

(三)善恶分明的类型人物

电影《智取威虎山》确立了正邪对立、两军对立的叙事模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元对立的道德秩序来建构人物,正反人物一目了然,善恶分明。电影借鉴了香港传统动作类型电影需要建立相对明确的是非观念的经验,没有细腻刻画角色的多重性格,如果在人物性格的处理上过多强调人性的复杂和多义,会导致原本是非分明的角色关系的含糊不清,影响观众的情感或价值判断。《智取威虎山》对人物形象阵营二元对立的处理集中体现在对正邪人物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作战能力等方面,匪方在外形上基本是“异貌”的,梁家辉饰演的匪首座山雕,光头、驼背、猥琐、阴骘,金刚粗野丑陋、冥顽鲁莽、愚蠢轻信。我方在外形上高大庄重、刚健俊朗,少剑波指挥若定、英俊果敢,杨子荣阳刚霸气、机智灵敏、亦正亦邪,小白鸽温情淳朴。但电影没有像样板戏那样高度纯洁地塑造人物,香港动作类型电影娱乐搞笑的噱头随处可见,如杨子荣会做饭,会唱“淫调”,为传送情报,他和土匪在雪地一起拉屎。使杨子荣“战斗英雄”的形象与今天的大众更加亲和。神秘阴骘的匪首座山雕,撕去冷面之后,冲上台吼二人转与众匪狂欢。金刚草莽戾气,但也各具形态,有的阴狠,有的呆萌搞笑,有的愚蠢轻信,余男饰演的栓子娘既是受害者,又泼辣。《智取威虎山》在人物塑造上高度脸谱化的原因,除了受类型电影的影响外,也有对样板戏的直接借鉴,电影在演员表演、台词设定、场景美术乃至角色化妆上(譬如杨子荣浓厚的“眼影”)都深深烙上了京剧美学的印记,舞台上善恶忠奸一日了然,正邪结局是非分明,这是深植于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的审美惯例,电影尊重和唤起了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和审美记忆,让今天的观众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性是自然的。

徐克《智取威虎山》显然借鉴了前些年管理者、学界和观众对“红色经典”改编成影视剧经验的批评和建议,没有让英雄人物在人性丰富化的过程中被歪曲,没有让反面人物在“人性化”的过程中变得光辉起来,没有让故事情节在“丰富化”的过程中蓄意迎合时尚趣味。电影遵循了原有的英雄叙事和主流价值观念,尊重了民众对《林海雪原》小说、电影和样板戏等诸多前文本已经形成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以他所熟悉的香港武侠与黑帮片的类型元素对这部经典进行了互文性的增殖改编。

三、政治逻辑与市场经验合拍的思索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篇10

三大硬伤

硬伤之一:《英雄》无故事

那些在寒冬雪夜走进影院的观众无疑是满怀热情的。灯一关,观众就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银幕上准备跟着情节走,并在其中寻求感动。一部好影片就有这样的艺术魅力,能把观众席卷而走,让你沉浸其中,并忽视影片既存的问题。如果导演没有成功地牵动观众,观众便会很挑剔,影片所有的毛病都逃不过。《英雄》显然属于后面这种情况。

影片伊始,旌旗招展,马蹄声紧,大队人马簇拥着壮士无名来到秦宫前,然后极尽铺张地展现了大场面,泱泱的侍卫和大臣们,宏伟的秦宫殿堂,森严的气氛渲染。而关于情节只有一句交待:壮士无名受秦王紧急召见,因为他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直到无名上殿与秦王开始对话,情节才进一步推动。至此,5分钟过去了,除了场面还是场面,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甚至没有给你一个是或非的倾向。

观众看电影,尤其是武打片,无论如何要有主观的倾向性,即同情谁憎恶谁,在这个前提下看武打才有意义,才投入。即使是在大街上围观别人打架,和打架的双方都不认识,也会有倾向性――是同情弱者,还是倾向那个英俊些的,否则会非常隔膜地旁观。《英雄》恰恰没有给你获得倾向性的依据,没有情节来表现片中的各个所谓的“英雄”有多么令人尊重,他们之间的武打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负之分。

《英雄》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尤其是故事的苍白与脆弱。

张艺谋初期的电影是最注重讲故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的故事都讲得极为精彩,是张艺谋的强项。在这些影片中,观众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台词是般配的,相辅相成,比例非常舒服;台词会促使故事发生主题和意义,又体现人物性格,观众更多的是通过镜头来看故事,同时人物的行为又更深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在《英雄》中,张艺谋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可能他自己都不觉察地走入了一个误区――什么都用画外音和演员的台词去说。情节的推动靠画外音,故事的框架靠画外音给观众,如果不够,通过台词进一步强化。甚至影片的主题也都是说出来的。一是无名转述残剑的话:“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惟有大王才能停止战乱……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的痛苦相比,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二是秦王悟到了剑法的最高境界时说:“那第三层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以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是和平。”如果一部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全部用画外音和台词去说,却不用镜头去表现,没有给观众看,观众会始终觉得导演在强迫人们接受他的观点,等于把观众的嘴掰开了强灌,那就不是电影了,而是一种概念,或者说成为了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是说教。

张艺谋自己说过:“我认为《英雄》不仅仅是部武侠片,我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东方童话。”既然是“童话”,导演就应该在戏剧冲突和情节上下大功夫,仔细地处理细节,充分地梳理人物性格与行为之间合理与不合理的逻辑,让观众对这个“非常非常难以置信的东方童话”信以为真。可是张艺谋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儿。影片没有回答观众心里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残剑飞雪要在光天化日之下硬闯秦宫而不选择月黑风高之时行刺?残剑与秦王交手,怎么就突然悟到了秦王不能杀的道理?无名这样一个和残剑武功相当的高手为什么不能从百步之外冲到秦王面前再一击成功?秦国和赵国相隔甚远,为何无名还未走出秦宫,残剑飞雪就双双殉情殉义在先?还有诸多细节,如长空用铲子下巨大的围棋,残剑用那么硕大的“毛笔”写“剑”字,空无一人的秦宫大殿上的绿色围帐……这么多的疑问只能使观众愈发感到困惑和可笑。

《英雄》无故事。这无疑是剧作和导演的失败。

硬伤之二:明星大腕・多国部队・超豪华阵容

《英雄》的班底是炫目的。一流的明星组合,世界最好的(也都是别人用过的)电影大师黑泽明的日本服装师和田惠美,斯皮尔伯格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超一流的小提琴家犹太人帕尔曼,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的作曲家谭盾,香港最贵的武术指导陈晓东……还有,深为许多导演羡慕的更让老百姓瞠目的雄厚资金――3000万美金(约合2亿5千万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豪华的阵容。(李安也只用了1500万美金)

因为张艺谋想让《英雄》得到国际关注,想拉大旗包着自己的不自信。他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所有的创作人员、所有的摄制工作都围绕着电影和故事,巩俐也好,李保田也好,染坊也好,布匹也好,灯笼也好,从演员、服装、道具、摄影到音乐、化装,所有因素的运用都是为了故事更精彩,为了主题更鲜明,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震撼力。这些主要创作人员都是张艺谋深知和深知张艺谋的人,他们虽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却合作得天衣无缝。

综观张艺谋所有的影片,起用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不是他的一贯风格,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张艺谋自身的空虚和对《英雄》的无能为力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那么,这些明星在《英雄》中发出熠熠星光了吗?无名,是个十年苦练剑术以求报复的孤儿,冷酷、坚韧、孤傲,言出必行。除了动作戏外,他最主要的表演空间是声音,与秦王的对话和画外音。然而李连杰故作冷峻的表情和没有一丝起伏的配音并没能表现出一个刺客杀手的精神力量,他的杀气也只能以烛火的摇摆表示,从他的眼睛中,我们看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表演上的遗憾。如月这个人物,一会儿与飞雪争风吃醋,一会儿为主人受伤一事与无名拼命,最后又说什么:主人做的事一定不会错,主人说的一定有道理。一个典型的愚忠。这样的角色删掉也不可惜。

残剑与飞雪在情与义的矛盾冲突中倒显得形象丰满些,只是影片在表现时,过于突出他们作为剑客的气质,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个性特征。至于陈道明扮演的秦王,似乎仍未脱电视剧中康熙的影子,少了秦王的霸气、桀骜不驯和王者气魄。

人没有绝对的一流。如果能把一些看上去是三流的人团结起来,充分发挥潜力,就出一流的作品,他们就是一流的人才;反之,再有天才的一流人才,只是各自为战,没有使作品浑然一体,那也只能算是末流的人出末流的作品。

硬伤之三:广告式的mtV+明信片式的风光

《英雄》的特技在国产片中也算用到了极致。浓烈的色彩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向是张艺谋最显著的特点,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红高粱》中,色彩的造型也确为影片增光不少。这次,在《英雄》中,张艺谋还加上了美丽的西部风光,如仙境般的九寨沟等等,推出了一道视觉盛宴,让人眼花缭乱。

张艺谋强调视觉效果,他做到了,几乎每一个画面都精美绝伦。然而,这种视觉效果打动观众了吗?为什么张艺谋精心制作的特技和画面在电影圈内人士的评价中反而成了“虚假、做作、堆砌技术”的代名词?

是的,我们确能记起一些画面;黄叶纷飞,蜻蜓点水般的飞翔式的武打慢镜头,棋馆的雨滴……但伴随我们的回忆的是刻意的加工和匠气的雕琢而惟独没有心灵的感动。如果加一两句精美的广告词或配上一两首抒情的歌曲,倒更像是一幅好的纯净水广告或西部情歌的mtV。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第一次是强烈的,但如果没有故事为依托,没有引发观众的感动,那么再回想起来只能越来越趋于平淡和空洞,就像海市蜃楼的空中楼阁,终会消失殆尽。

唯美的画面毕竟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只是电影的一种造型形态,是表面的东西。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故事到底如何?“内核”究竟怎样?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视觉,那么广告和mtV完全可以做到,电影的魅力如何凸显呢?《英雄》中红绿蓝白颜色的尽情张扬、镜头的夸张、风光的展示依附在一个一塌糊涂的故事框架上,只能将故事的弱点衬托得更加明显。

张艺谋的时代结束了吗?

有人说,《英雄》是给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时代画上了句号。有人说,张艺谋陷入了盲目模仿和不自信的怪圈。他还能走多远?

回想第五代在初登舞台的时候,特别排斥旅游风光作背景。为什么?一是因为明信片式的景色太便宜,给你一台好摄影机就能拍,二是因为太甜美。所以,《一个和八个》选择了在非常空旷的戈壁滩打日本鬼子,传达出苍凉、久远的感觉;《黄土地》在冬天的陕北高原拍摄,那里一丁点儿绿都没有,借此表现那种厚重的让人永远叙述不完的很深的文化底蕴;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都是这样。有人也许会反驳;那时候的电影就给少数所谓热爱艺术的人看,现在电影要市场化,所以要拍美丽山川。乍一听有道理。我们也并不是要求第五代再拍以前那些,我只是想问:为什么当初第五代导演们那么坚定地排斥明信片风光,如今反而这么热衷拍这些东西?现在的电影里缺了什么?这是发人深思的。

张艺谋是第五代的领军人物。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一开始透着很多很多的“真”,从镜头传达出了真情实感的话,那么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始,张艺谋从“真”一步步走到了“假”。《英雄》中的细节之假比比皆是。如庞大的秦军煞有介事地包围一个小小的空城,还列出了气势壮观的箭阵――假!万箭齐发之时,书馆里的赵国师生居然坚守在座位上,英雄不死,还说什么要把赵国的文字流传下去――假!残剑刺杀秦王时,庄严的宫殿上挂满了自上而下的绿围帐――更假!因为脱离了故事内容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而追求形式的完美,只会使形式坠入假、大、空的漩涡,而更显做作。技术的运用也起了反作用。

张艺谋总想给观众感动。感动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积累起来铺垫出来的,有时候一部电影要通过全部的台阶才能达到一种感动。不重视台阶,光想要感动,或者想在90分钟制造9次感动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张艺谋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了。

诚然,每个影片都有缺憾,我们不能苛求《英雄》尽善尽美,我们不反对导演在艺术上的大胆探索,但张艺谋是一种品牌。现在大多观众还冲着这个品牌进电影院的。张艺谋可以砸自己的品牌,因为他已有了太多的利益,太多的荣耀,也有了太多的浮躁,他也禁不住商业大潮对他的强烈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