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绘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9:35

地形测绘培训篇1

关键词:培训;质量;效果

0引言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打造由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构成的“5+1”事业发展新格局。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既面临着需求旺盛、舞台广阔的良好机遇,又面临着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紧迫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根据我省测绘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为测绘行业人才素质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完善测绘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状

目前,我省测绘培训工作呈现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培训项目的长期性。我省已连续7年在每年年初举办大型春季培训,除集中培训外,各单位还按计划进行季度培训和年中培训等后续培训。二是培训对象的针对性。每年针对不同人群开办专项培训,如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中队长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检查员培训、财务人员培训、统计与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非测绘专业人员转职培训和企业法人管理培训等。三是培训课程的全面性。培训课程的内容除基本的生产知识、管理知识、经营知识等常规培训以外,还逐步开展了多个针对大型国家项目的专项培训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四是培训的多样性。测绘培训的组织已形成在职职工培训、岗前生产技术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多样化教育培训网。五是培训的政府干预性。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以文件的形式对全省测绘职工的继续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定,针对全省测绘职工制订专业的培训计划并纳入全年的工作中,力求全面提高我省测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测绘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2.1资源不足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中心作为我省专业从事测绘教育培训的机构,现仅有2名专业授课教师,师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学习资料不足,没有系统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三是设备不足,培训所用计算机设备是2001~2009年出厂的严重超过使用年限的陈旧设备。现代化高新测绘仪器设施不足,无新型生产软件的使用权限,这些严峻现实已严重制约了测绘培训事业的发展。

2.2思路陈旧

近年来,我省开办的一些培训项目多是延续上一年的培训模式,培训思路陈旧、内容重复性高,为培训而培训,这使得测绘单位的培训投入难以持续并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少;重视新职工、中层及以上岗位职工的培训,轻视基层一线职工的培训;重视常规岗位的知识更新培训,轻视前瞻性的研讨型交流;重视测绘培训班次、培训人数,轻视测绘培训内容、培训质量等。

2.3培训项目与市场接轨效果不佳

测绘市场上主流项目大多为国家重点项目,我省每年为此均开办了项目专项培训,如1∶50000地形图更新、地理国情普查、基础测绘等项目。培训对象多为质检员及项目负责人,培训内容为总结上一年度项目生产中质检时发现的问题。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下一步工作不具备有效的指导意义,导致培训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与市场接轨效果不佳,缺乏项目前期和中期的指导性培训。对于除国家重大项目以外的常规市场项目没有相应培训,如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土地确权登记等项目,故此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4培训手段单一

在职职工培训多为以天为单位的课程,培训方式以听为主,参训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多感官学习等其他培训方式,基本属于静态教学;缺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互动式课堂模式;缺乏有深度的培训内容,培训面窄、可拓展性差;缺乏培训单位与参训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导致培训内容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

2.5参训单位重视度不高

一是测绘一线生产单位通常内外业生产任务繁重,职工多为“一岗双责”或“一岗多责”,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参加培训,将会直接影响生产进度。故此常有人力资源部门安排“闲人”去参加培训,在达到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又不影响生产。甚至出现一些专门以凑够人数、完成出勤签到、拿到“证书”为目标的培训“专业户”。二是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许多单位虽然每年都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但是当执行时往往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的成本而简化培训。三是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避免员工经过培训得到成长后另谋高就。这也成为领导者们对培训重视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3建议与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通过走访调研参训单位和相关生产单位,结合自身多年行业培训经验的总结研究,本文提出了解决黑龙江省测绘培训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

我中心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连续10年开办航测内业岗前技能培训班,吸引部分即将走入社会的学子们参加培训,进而加入测绘行业中来。致力于培养一线初级生产人员,以满足测绘人才市场的“人荒”现象。但近年来,此项培训遇到了招生瓶颈,参训人数逐年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好,10年来都没有真正面向社会进行招生,而仅是靠行业内部的“口口相传”和往界毕业生的“介绍”与“推荐”,招生简章也仅是在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官方网站上。测绘行业内的大型培训除在局网站上“培训通知”以外,主要是靠当地测管部门的组织。由于测绘一线工作人员大多常年在通信条件不好的野外工作,难以时刻保持联系,经常出现培训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后,还有人询问何时培训等问题。由此可见,必须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测绘、走进测绘、了解测绘、加入测绘。还要在行业内建立有效的联系网及时地相关信息,追踪信息的接收状况。

3.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3.2.1加大设备投入寻求上级领导机构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提高仪器设备的更新率,使学员在课堂上就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中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技术”去生产,改变以往软硬件之间“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3.2.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扩充专业课教师队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内部结构,补充专业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二是建立专兼职教师团队,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我省传授最新生产技术与手段,改变仅聘请省内甚至是局内的专家或讲师进行授课的现状,促进我省行业技术的有效提升;三是建立专兼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频率与时间,实施教师培养计划,采取高校进修、挂职锻炼、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努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测绘教师团队,培养一批专家型名师和骨干教师力量,建设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学养深厚、业务精湛的测绘教师队伍,从而适应测绘培训的实际需求。3.2.3加大教材选取、编写力度一本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教材是一个培训的精髓所在,它是传播测绘知识、测绘技能的主要工具,影响着测绘职工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测绘培训质量的高低。日前我省的各种行业培训所选取的教材基本分为3种:一是院校生使用的专业课程类教材;二是授课教师编写的课程ppt;三是根据需要讲授的最新法律法规或操作指南编写的内部教材。均具有针对性差、临时性、片面性等突出问题。因此,多方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历年常规性培训编写培训教材成为当务之急。且要使教材具有明了性、兴趣性、实用性的功效,体现测绘技术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尽量做到测绘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3.3建立多手段课堂

面对职工培训过程中存在已久的培训模式陈旧、培训效果不好等问题应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建立多手段课堂。3.3.1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培训让参训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不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参训者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选取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培训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建立互动式QQ群或论坛等让参训者可以互相讨论所学内容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用这种更易于被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形式充分调动参训者的学习积极性。3.3.2建立走访式教学培训针对多数没有集中时间回到单位参加培训的野外测量工作人员,由培训部带着培训项目下基层,到测区提供“手把手”培训,并在生产一线就实际发生的问题与作业员一起研讨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成果的实用性。3.3.3建立研讨式教学培训组织省内各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临时研讨小组,结合即将开始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项目展开课题研究。将项目设计中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项目中的关键点、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整合分析,共同制订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执行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向全体职工进行公开授课,既可以解决同一项目下不同单位生产成果良莠不齐的现象又可以带动生产技术人员完成一次有效的业务进修,进而全面提升我省的专业技术水平。

3.4完善考核机制

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不是看员工在一次培训后是否拿到了毕业证书或者一年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而是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评定员工的继续教育履行程度、完成情况和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作为职工晋升职务的依据。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目标责任制,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分阶段对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做到思想落实、任务落实、政策落实、项目落实。各单位人事部门应加强合理引导,督促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对不同岗位职工“量体裁衣”建立不同的培训制度。提供公开且具有诱惑力的晋升制度,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制度,加强对单位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与监督,提高对培训成果的重视,推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3.5制定评价体系

开展培训质量考核评估,制定评价体系。按照评教结合、以评促教、重在提高的原则,检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加强信息反馈,提高培训质量。从组织领导、培训项目实施、培训任务落实、培训质量和效果核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切实加强培训质量的考核评估,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的常规化、规划化、制度化,不断完善测绘系统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4结束语

测绘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是测绘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测绘职工业务技能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结合存在的实际问题坚定信念、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明华.浅谈新形势下测绘职工培训的几种方法[J].现代测绘,2015(1):61-62.

[2]李俊锋.测绘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浅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2,4(2):47-48.

[3]马昆林.徐林荣,李军.工程测量课程在非测绘专业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学创新导报,2011(21):186-186.

[4]李雪松.测绘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初探[J].西部资源,2014(2):96-97.

地形测绘培训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不完全统计,2012年在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大致115所左右,其中60%以上均属于地方院校,30%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以这些地方院校早已成为培养测绘专业人才的摇篮和主力。然而,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尤其作为近几年新升的地方院校,时间短,经验少,出现诸多问题,亟需要进行培养理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转型,培养方法的改革,因此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测绘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中间产物,地方院校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精英教育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人才,而是两者都有所兼顾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理论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在测绘、规划、国土资源、矿山、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院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测绘工程项目为依托,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形成测绘行业特色,培养“测、算、绘”基本功过硬,深受测绘单位欢迎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二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于2013年6月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为国家教育部首批的本科专业。由于我校办学时间不长,尚在办学经验、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备投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测绘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型人才目标相差甚远,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测绘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对测绘工程专业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总是仿照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在培养方案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比如:测量平差学时偏多,GpS学时偏少,摄影测量与遥感应分为两门课程,工程测量与矿山测量内容有交叉等,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深入广泛调研,课程设置盲目、随意,导致测绘专业理论课程开设甚多,而实践课程少之又少,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课程设置陈旧,没有将有关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二)测绘教师严重短缺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少,专业发展不均衡,我校2014年、2015年测绘工程专业招生8个班,每届人数多达240以上,生师比严重超标,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急于从高校招聘毕业生进校弥补测绘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大多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普遍存在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验设备不足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仪器严重不足,经纬仪、水准仪等常规仪器多年使用但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校充实,故不能满足正常的4人一组,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先进仪器匮乏,GiS数据处理软件为零,遥感实验室还在筹划中,这样的条件很不利于老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实验实训基地有待完善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时间短,实验实训基地还不完善,尤其是测绘工程专业根本没有成型的实验实训基地,师生实验实训只能在学校里的空场地机械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与实际测绘岗位的规范要求还相差甚远,也体会不到真实的测绘环境。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欠缺

新升地方院校实践时间短,经验少,尚未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师生还是按部就班按照老的一套,老师指导做实习实验,课后学生交报告,老师给成绩。不管实践效果如何,只要出勤就拿上了该门课的学分,不采取措施,长期以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道而驰。究其原因相应的配套机制欠缺,尚未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合理地评估,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三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尽快着手修订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广泛调研兄地院校及测绘企事业单位,并经专家论证。构建宗旨是突出实践,重点强化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比例,新增创新体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力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调整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应用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基础,课程体系是手段。必须围绕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主线构建突出实践,重点强化应用的课程体系,保证实践体系四年不断线。测绘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共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平台及“通识教育、专识教育、课内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少于45%,学分比例不少于40%。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例如:更新计算机语言,增加摄影测量及遥感实验,新增GiS上机实践及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训,缩减测量平差课时,新开设地下工程测量实践课程及CaD二次开发等。同时,现代测绘技术、测绘学概论、计算机地图制图等课程也要根据测绘技术发展适时动态调整。

(二)理论联系实际,革新教学方法

测绘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师根据测绘现实随时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测绘专业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第一时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实时掌握测绘界最新动态。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及“黑板+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测绘工程项目教学法、测绘案例教学法、实验室现场教学及模拟仿真教学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争取财政支持,完善测绘实验中心

测绘专业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验实训作为前提,测绘实验设备作为物质保障,因此,作为新升本科地方院校的测绘专业应积极争取外援,加大财政支持,建立测绘实验中心,包括工程测量实验室、航空摄影与遥感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既包含常规的仪器也包含先进的设备;既要充实硬件也要购买软件;既要在规格也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

(四)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出真知,名师出高徒,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动手实践能力超强的高水平的教资队伍,能够实时关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把握测绘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工厂进行实践锻炼,直接参与测绘单位的工程项目,挂职锻炼时间至少半年,在实践中提升教师测绘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测绘单位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丰富的测绘实践经验。我们已经做出很详细的“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进学校”双向交流的实施方案,从下学期开始执行。每学期要派一名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要引进一名工程师进校参与测绘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培养测绘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实验实训是基础,基地建设是保障,因此,打造高质量、相对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至关重要。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地环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自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测量学、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等课程实验的需要,尽可能进一步提高测绘专业学生实践水平。同时,要加强和周边测绘单位合作,本着“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为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提供1年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性教学环节,要使学生实践过程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集监督、反馈、评价和激励为一体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结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作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主打专业,承担着为阳泉乃至山西的测绘、工矿、房地产、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测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需要领导及测绘教师的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购买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完善双师师资队伍,争取短时间内出高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海建.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6):67-69.

[2]宁永香.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初探-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14(20):265-266.

[3]张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前景探析[J].今日财富(金属发展与监督),2011(7):147-148.

[4]吕银德,赵俊芳.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6(5):82-83.

地形测绘培训篇3

Liming;ZhangDongming;LvCuihua

(FacultyofSurveyingandmapping,KunmingmetallurgyCollege,Kunming650033,China)

摘要: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探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建设思路。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技术路线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sharingteachingresourcesstorehouseistheimportantwaytoimprovethepersonneltrainingqualityofthecurren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ombiningwith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teachingresourceslibraryof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technologyspecialty,thepaperdiscussesthetargetof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resourceslibraryandtheconstructionideas,andstudiesthetechnicalrouteandthemethod.

关键词:高职院校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信息技术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technology;teachingresourcesstorehouse;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2-02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当年有数控技术等11个专业开展了资源库建设工作。其建设目标是: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教学资库的建设工作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各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

我国的测绘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2010年共有204个专业点,其中全国有120所高职院校开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2]。因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在2011年教育部教高司函[2010]275号文提出了开展“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遴选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第一个测绘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1建设目标

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和资源集成开发技术,体现测绘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学校、区域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为全国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与自主考核、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无障碍的支持,开发和建设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反映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应用水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和测绘职业培训提供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2建设思路

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整体顶层设计为引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势互补兼顾区域和行业的团队组成为基础”的建设理念,以可扩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为原则,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信息化为载体,为开展“四类教学”――高职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职测绘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社会化测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开发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网络化教学解决方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平台。

教学资源的形成基于“技术与方法先进、服务生产实际、适合专业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原则,联合不同区域和具有不同行业背景并举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测绘、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企业,共同开展调研、规划建设框架,共同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课程、素材等教学资源,采集相关院校和典型企业的特色优质资源,逐步形成先进实用、开放通用、标准化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资源平台、技术交流资源平台、实训管理资源平台、就业指导资源平台及培训指导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时,一方面针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就业与服务面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性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同行业特殊性要求,增加专业方向应用教学内容模块,构建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资源方案。

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以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测绘仪器操作系统、仿真测绘工程作业环境、虚拟测绘项目作业流程,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操作训练,为部份高职院校解决先进测绘设备缺乏的问题。

3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实现

3.1系统框架构建通过对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调研,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的用户包括: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为满足上述用户不同应用需求,共享型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五层架构进行设计,即用户目标、测绘职业技能标准、教学与学习解决方案、学习指导和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

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在校学生学习、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自我学习的需求,实现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设计为引导,建设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

地形测绘培训篇4

一、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转型研究的意义和机遇

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兴建的工程都与测绘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测量技术也出现飞跃与革新。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远远落后与市场所需技能。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如何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加强和设置实习环节,如何与企业良好合作与对接,如何将3S、4D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测绘手段的讲授应用于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工程测量教学模式转型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培育出更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决定。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高职测绘专业教学将会步入行业的春天。各种工程的兴建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批的测绘一线劳动者。在当前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快高职工程测量的专业建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一线测绘工作者。

二、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实用、够用原则,理论教学内容分为重点、一般和自学三个层次。重点讲授测量的基本工作、直线定线、导线测量、地形图应用和建筑施工测量等内容,安排课内实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时分配要充分。简单介绍控制测量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变形测量等一般内容,学时适当减少。地籍测量、线路工程测量、桥梁隧道工程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为自学内容,不分配学时。各层次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理调整后,“教”与“学”的压力减轻,教学质量更有保障。鉴于实践教学时间较短,无法完成所有的测量实习项目,以合理、实用、高效为原则,把若干小的测量项目归并到一个大的测量项目中去,使测量实习以几个大的测量项目为中心展开,既保证了实习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实习项目归并后,减掉了重复工作,使得实习时间更充分,学生测量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教学方法改革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工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进而提高素质。二是采用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传统灌输知识的结论性教育转变为启发思维的过程性教育。三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采用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逐渐递进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是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习中,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集中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训是该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强化理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掌握水准仪、经纬仪、钢尺量距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原有的测量实训是按照旧教材布置的,其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与工程建设相结合。

在改革中,由于仪器数量不足,实习班级较多,无法满足同时使用的要求。要制定好实训计划,各班的实训内容错开进行,必须同时进行时,同时让不同的班级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以满足实训对仪器数量的要求。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部分可以安排集中进行,主要进行地形图测绘和道路纵横断面测绘。地形图测绘中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的基本操作使用,最终准确绘制学院地形图(平面图)。道路纵横断面测绘主要针对道路桥梁专业学生,使其掌握纵横断面测绘步骤为施工放样奠定基础。

地形测绘培训篇5

关键词:测绘;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65-03

0 引言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是“实践操作”特点突出的工程应用型专业,随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如何构建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类专业在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示范建设过程中,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学做相融、全真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区。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堂实训、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人才培养规律,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一专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技能训练一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 目前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市场对测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竞相开办了测绘类专业,其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测绘类专业教学强调“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突出实践操作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是在师资短缺、实训设备严重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开办测绘类专业,专业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职业能力的养成,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专业办学缺乏科学可行、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是“监而无效,控而无法”。

2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构成

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管理与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全方位调动与配合。要立足于“能力本位”,准确定位,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才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测绘职业教育体系。

3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3.1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测绘类专业办学点的专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测绘生产经验。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现高职特色,教育部倡导积极从企业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技术专家和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但由于测绘行业工作场所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测绘工作任务重、野外作业多等特点,很难从测绘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到兼职教师。即便能有幸聘到,也多为临时的“客串”,兼职教师的不确定因素多。而且,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教学质量同样得不到保证。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可分两步走:一是加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寒暑假期安排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生产经验,使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与测绘行业企业、测绘学会的联系,拓宽信息渠道,聘请身体条件好、已退休的测绘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根据需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2实训条件建设实训条件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础保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示范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满足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需求,使之成为一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培养测绘高技能人才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足够、先进、共享、配套、合作”的原则,即数量足够。能满足所有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先进,与企业现行使用的设备接轨,突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体现先进性;资源共享,在满足主要专业的实训教学同时,为多个专业的测量基础教学提供公共实训平台:设备配套,实训室建设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i校企合作,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仪器操作和软件操作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行进行技能训练,使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开放实训室也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平台。测绘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经济贫困。涉及许多信息化测绘技术,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单靠教师课内安排的有限学时是很难掌握的,需要在课外加强操作训练,开放机房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训室可以从有条件开放过渡到全面开放,利用课内外多种形式实现开放。对于象机房这类实训室,设备单一,管理和维护方便,可先试行定时开放,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聘请计算机操作熟练、有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我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开放实训室的一些尝试,如在常规测绘仪器数量充足的条件下,将部分仪器集中,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开放使用的仪器聘请仪器操作熟练、有一定的仪器维护和保养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仪器的学生在完成常规的仪器保养和维护工作外,还可以兼作仪器操作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训室开放给实训室管理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提高开放效果,实训室可建立开放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开放对象、开放时间、开放实训室管理规定、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实训室管理办法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使开放实训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最终达到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广、覆盖面宽。当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训管理制度,设立实训室开放专项基金,加强开放实训的指导,实训室开放才能持续、有效。

3.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3.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本专业今后的职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从今后能胜任的对应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使实践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生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与实际生产接轨。对于各门实践课程的开设时段、学

时、课程间的相互链接、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内容组织与实施等需要经过充分地论证,使所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支撑专业核心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养成。

3.3.2开发模块化的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对测量技术的需求,开发学科交叉、横向复合的实训项目,不仅能支撑本专业教学,而且要满足其相关、相近专业或不同专业的需要。对实训项目进行模块、标准和项目菜单化设计,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和培训的要求。

我校测绘学院开办有测绘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测绘类专业,承担采矿、地质、道桥、给排水、市政、建筑工程等15个专业的测量学课程。结合这一实际,可开发图根导线布设与施测、四等水准测量、一级导线平面控制网设计与施测、二等水准路线布设与施测、数字地形图测绘、公路选线与放样、建筑施工放样、一井定向、房产测绘、管道测量等多个模块的实训项目,既可支撑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和工程测量与监理的测绘技能训练。同时,学校采矿、地质、道桥、给排水、市政、建筑工程等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其对测绘技术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实训模块开展技能训练。

3.3.3制定实践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的要求等。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多种类型。课堂实训是穿插在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完成,主要突出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施行。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都是1周以上集中的、单独考核的实践课程。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须对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制定教学标准,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课程综合实习和课程设计一般采取学生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结合理论课程中所授知识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教学内容明确、单一,教学形式和要求统一。教学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实践课时、实践教学任务和总体设计思路、总体能力要求、工作项目模块,以及各工作任务实训方式、能力要求、执行规范、课时分配和考核标准等。

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正式上岗之前的最后一次演练。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就业意向,将学生分散到各生产企业,由企业安排专门的工程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所在的岗位不同,实习内容、实习形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学标准应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对每个职业岗位提出具体的实习目标、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角色分工、教学方式、考核与评价等。

各门实践课程应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着重考核学生的测、算、绘等能力,兼顾测绘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考核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内容逐项考核,既促使学生严格按规范操作仪器,又培养了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3.4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及时修订并完善教学规范与管理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践教学运作管理规定、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实训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学生管理规定、实践教学日志、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工作日志、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经历技术档案、评教信息员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保障实践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通过制度建设,巩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促成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体系

3.5.1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与管理实践教学要达到预期质量目标,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目标对接。按照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在准备、实施、考核各阶段,对实习准备、现场指导、教学分析、实结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

3.5.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体现“能力为本”的教学思路,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从教学文件、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要素、内涵与标准以及权重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实践课程的实际考核要求以及情况的不同而科学制定。

另外,可建立课程抽孝机制,由学院组建课程考核小组,按一定比例在学期末对各班级学生进行抽查考试,根据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5.3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相长”的互评制度让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学生评教有2种方式:一是每学期组织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内容可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训内容安排、与实际生产对接情况、规范执行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职业能力提升情况、团队协作与沟通、质量意识提升情况等。二是选聘学生信息员,规范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信息员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广泛收集、了解学生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并定期填写“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表”,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促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

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往我们只注重单向的学生评教工作,所获取的信息仅仅反映了学生单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信息不全面、不客观。应加强教师评学工作,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另外,可建立网上评教系统,实现教师、学生网上评教,使评教数据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4构建“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形成多渠道反馈并存、持续改进的机制。建立以工作简报、会议、网络实时反馈为主,电子邮箱、电话、QQ工作群等形式为辅的双向反馈通道,一方面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工作动态、学院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另一方面对教学评价、座谈、问卷、检查、听课、网络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快速反应,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Ho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通过学校、学院、教研室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小组、学生信息员、学生、任课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并及时进行反馈。在反馈系统中,反馈的信息应及时整理、分类,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送达各教学部门、授课教师和学生,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把信息反馈工作落到实处。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测绘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把好质量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测绘高技能人才。作为测绘类高职院校,应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尽快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改善实训条件.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促使测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呼天星.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3-34

[2]肖坤,陈粟宋.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75-77

地形测绘培训篇6

关键词:测量培训;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近年来,测绘行业迎来新的“春天”,从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测量过渡到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同时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出现,对于传统测量行业冲击十分明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寻求学习深造的机会,测量培训行业也随之兴起。而这些学员对测量学习的要求更加具体,更贴近现场。这就对测量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多要求。

一直以来,传统的测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实际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足,甚至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不能与生产有机结合。甚至与“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思想背驰而行。现阶段,甚至还有很多测绘人员停留在经纬仪放样,白纸测图等思维领域。对于现阶段涌现的一大批测量培训机构,测量新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测量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大范围的修改和完善。对于培训工作,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传统测绘内容,取“精髓”,略“糟糠”

传统测量更注重理论知识,测量实操课安排比较少,甚至个别学校测量教学,一学年测量课程都结束了,连全站仪都没有实际接触过。测量是一门理论联系实操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能直接到现场的测量人员,而不是培训的学员还需要一两年的工地实习期。现阶段很多教材还停留在大篇幅介绍经纬仪测量和白纸测图,甚至仪器还在重点讲解光学经纬仪。对于这些内容在培训教学中本人认为可以简略讲解,让学员懂得操作,知道流程就可以。可以引进全站仪的操作讲解和电子化测绘地形图的讲解和运用。对于方位角,极坐标放样,后方交会等理论部分还是需要加深讲解,虽然全站仪简化了许多计算,但这些内容既可以确定现场整体规划,简单复核点位的准确性和精度。又能检核全站仪放样是否偏离实际点位。譬如,在广州市海珠区海珠公园游乐场管道测量过程当中就出现过全站仪“飞点”的现象,全站仪架设和操作都没有问题,但放样曲线的时候出现个别点放样偏离到其他位置了。放样时利用反三角函数可以计算象限角,转换成方位角。就可以大致掌握北方向。这样可以发现和避免这样的“突发状况”,检核放样点位有没有较大偏差。对于传统测绘内容,我们要对重要的内容掌握清楚,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对于相对“过时”的内容作适当舍弃,简单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测量教学一定要与实际工地相结合,测量教师多去实地现场,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带到培训教学当中来。

2注重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测绘学科正在向实时动态化,数字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以及现代化发展,未来的测绘行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在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传统测量与现阶段的全站仪和GpS,三维激光扫描仪,自动测量系统等新型设备相结合,逐步让测量更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于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在培训教学中就应该时刻关心技术的革新。譬如GpS静态处理软件,中海达HD-2003更新为HGo数据处理软件,让静态数据处理更加有条理,基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提高静态数据后处理工作效率。那么在测量培训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积极汲取新知识,转变观念,把HGo静态后处理软件操作纳入GpS静态数据处理教学中。

3着重测量理念,不弄虚作假

测量是一项不允许出错的工作,不像平时考试答对六十分就合格。对于测量现场只有对和错,这就要求测量人员所测绘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同样也要求我们在培训教学当中,灌输严谨的测量理念给学员,让其对测量理念有系统的认知。为了保障测量成果,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我们必须灌输给测绘人员“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步,前一部工作不做检核不进行下一步工作”的理念,做到“按图放线,按线施工”,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同时,测绘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责任感,杜绝测量成果造假。作为测量教学工作者,我们就更应该以安全为本,严格要求学生,学员等从事测绘和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工作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范测量,把关好施工建设,让我们的建筑项目做到真正的“大震不倒”,而不是所谓的“车过桥塌”。

从事测量人员的测量理念的培养和积累,最先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有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学员会做测量,能直接融入工地现场。更需要让测量学员掌握测量技术的同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严格做到测量外业不偷工,测量内业不造假。

4把握测量新领域和新方向

测绘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从简单的皮尺丈量到水准仪,经纬仪,到今天全站仪和GpS测量成为主流,“3S”技术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标志着测量技术在突飞猛进。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测深系统,无人机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不断应用到测量当中,这就迫切需要从事测绘行业的人员,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巩固好已有知识的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未来的测量人员必须以先进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巧、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依托,不断完善知识架构,拓宽专业领域。在熟练掌握测绘理论和方法、熟练操作各种测绘仪器、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传统测绘方法和先进技术、常规仪器和现代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新型设备,进行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逐步推行数字一体化作业方式。正确运用GpS动态测量和静态测量进行控制网布设、施工放样和快速定位等,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基础地理信息,并为建立各个领域的专题信息系统提供不可缺少的数字地理空间信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这一战略目标提供真实可靠的测绘资料。

5结语

在测量培训教学中,应该着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员测绘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教学计划,以培养工程实际应用为宗旨,严格把关测量精度,科学把握新技术的应用。让培养的学员都能迅速融入实际工程应用,为早日实现“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家园”这一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国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地形测绘培训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理实一体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作者简介:

地形测绘培训篇8

关键词:陵园设计与管理测量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校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开设测量学课程,课时安排是课堂授课60学时、集中实训1周时间(5天),是专业必修课。从学生毕业后服务的行业来看,主要是在陵园里从事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等一线工作。

由于受到现代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测绘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成果不断拓展着测量学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传统的测量技术正在逐渐被取代,原有的测量学教学内容、方法和标准已不能适应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测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学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目前陵园专业测量学教学中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现代测绘学技术形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今测绘技术技术形态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从数字化测绘技术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面移动快速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网格技术等成为测绘的主体技术;二是多种技术集成融合,使测绘学科从单一科学正在向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跨越和融合。而本专业的大部分测量仪器还是传统的经纬仪、水准仪,数字化测图都还不能实现。

2、用人单位对测绘技术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测量学在陵园建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陵园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还是运营阶段,都需要测量技术和测绘资料来满足各项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者掌握必备的测量知识和测绘技术。加上测绘市场竞争激烈,谁先拥有先进技术和先进仪器,谁就先拥有市场,这对我们的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测量学教学条件与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和测绘生产部门的要求不适应。教学条件主要指实验设备、师资队伍这两个方面。测绘生产部门总是能紧跟测绘技术前进的步伐,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及时,对测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学校对测量学教学投入不足,致使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对测绘新技术也没有机会去学习和掌握,缺乏测绘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教学条件长期滞后于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测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内容陈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光学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经纬仪平面控制测量、三角测量、小三角测量这些已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依然在我们的教材中,一些测绘新理论、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及时反映。

3、教学时数少与测量学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测量学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既注重讲述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勘测技术和制图方法,又要结合典型工程的测量实践与最新技术的应用,在没有其它测量专业的基础课的前提下要教好测量学,是需要一定的课时量的,但是现在60节的课时量是与实际需要明显不适应的。

三、陵园专业测量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重构教学内容

对测量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使测量学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和专业的要求。保留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经典测量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引进新仪器新技术,增加新仪器如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方法等授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测量手段的更新以及发展趋势。平面控制测量的内容更要解构与重构,删掉经纬仪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小三角测量等陈旧的重头戏,增加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有关内容,介绍GpS控制测量方法。碎部测量重点讲解数字化测绘技术,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把工程放样自动化也要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讲解。

(二)调整实践教学的重心

测量学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的一环,包括课堂实训和集中实训两部分。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是1︰1,这个比例是合理的。但过去的实训课由于受仪器设备的影响,重点是放在了传统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经纬仪测图这些内容上,这与生产实际已严重不符。实践教学的重心要调整到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新仪器的使用和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上来,同时加强施工测量实训。要在校内建立一个固定的实习场地,布设固定的控制点并测量其准确数据,以确保各项实训内容有效的开展和实训效果的正确评估。

(三)提高测量教师综合素质

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都系统地掌握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由于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实践操作经验,而测绘仪器、技术、方法、手段却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导致测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下降。为了提高测量教师的素质,学校可以为教师多提供测量学培训、深造和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机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地学习新测绘知识,利用专业的一些论坛和QQ群,多和有经验的测绘技术人员交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测绘实训室建设

测量学课程的健康发展,要有必备的测量设备保障。测绘新科技的发展及当今测绘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校测量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测量教学硬件的投入,建设符合生产实际的现代化的测量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如全站仪、GpS接收机、绘图仪、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扫描仪、成图软件、GiS软件、遥感软件、GpS软件等都应当有一定数量的配备,并要充分发挥这些仪器设备的效益,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四、结语

通过推动测量学的教学改革,让测量学的教学真正做到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加强、知识拓宽、素质提高。让学生在学习测绘科学技术的时候,体会到测绘科学技术在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中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从测绘科学理论之严谨、技术手段之先进、学科发展之迅速,就业领域之广泛等诸多方面自觉地获取学习测量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地形测绘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测量专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一体

一、高职测量专业产教结合的必要

目前,高职院校测量专业的课程框架结构已经相对稳定,经典测量与现代测量已能有机地融合,例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测量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测量基础技术、地形测绘、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工程测量、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我们知道,测量工程专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应用也很广泛。该专业的设置,应以行业和地方需求为导向,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要,我校又陆续增加了土建工程概论与识图、航空摄影测量、测绘法、测绘工程监理等课程。地矿类,建工类专业主要开设了《工程测量学》(建筑土建)、建筑施工测量,后来又增加了测量放线测量。无论是测量专业还是地矿类、建工类专业对测量课程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各项建设领域中的地形测量、施工放样与线路测量的基本方法,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F基础。学会普通测量仪器的使用,能够从事地形测量,具有使用地形图的能力,更好地从事各项建设工作,了解或掌握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从我校的测量课程安排,以及测量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测量专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且实践和理论相比实践所占的份额要大得多。事实也是这样,一门技术性测量基础课,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灵活应付现场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讲课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测量项目内容讲解,并要安排一定课时的测量实习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测量实践中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各种测量计算以及简单的测量小程序编程,并应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与经过教学实习后,对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如下要求: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全站仪、GpS测绘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对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有系统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具有施工放样及路线测量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勘测、规划、施工与管理中运用测量资料的基本知识,培养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二、如何加强高职测量专业的产教结合加强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设备简陋、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更别说有一个属于学校自身的专业实习基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能在课堂抽象讲解,学生也只能生硬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怎利于职业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怎利于学校的发展呢?有些有远见职业院校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事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大局,下定决心,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及社会需求的情况,加快主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测量专业的基地建设主要是测量仪器购置、测量仪器室的建设,仪器的购置要与测绘新技术联系起来,做到传统仪器不能扔、先进仪器要跟上。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可依托校园场地,做到基本技能训练在室外,并建立室内专业实训教室,配合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教室能够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和编辑成图,该室可以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和编辑成图的即学即练以及综合训练。根据测量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外实训基地应分为二类:一类是为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或测量教学实习所提供的教学实训基地,一类是和有关生产单位共同组建的生产实训基地,作为综合实习基地,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才可以改变职业院校以前出现的教师光教不示范、学生光学不实践的弊端,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教师,即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专业实习实践课教师。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一般是高校毕业后分配到职业院校的,也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高级专业人才,专业实习实践课教师大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三种类型的教师,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关键是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采取多种措施,如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供载体,支持、鼓励教师参加技术服务和科研开发活动,下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学习国外高职先进教学经验。当然我们也可以聘请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外籍教师作兼职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另外,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带头创业,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扶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创业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同时,教师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兴办学校专业产业

在搞好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的同时,有能力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开办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工厂、公司。一句话。这一类型的工厂、公司也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建工专业可以成立建筑公司。让建工专业学生参与进来,从建筑工程基础、主体结构施工、防水工程、到质量验收,测量专业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在规划设计阶段,测量专业学生可以测地形图,施工阶段可以建立控制网、定线放样、设备安,运营管理阶段,可以进行变形监测。测量专业可以成立测绘公司,装饰专业可以成立装潢公司。当然,开办这些工厂、公司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得到职业模拟、技能培训。在学校的专业产业里,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学校要努力使专业产业中的每个项目都成为社会经营性企业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自主经营的实体,让学生能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参与或独立承担该实体的生产经营。一旦这样,学生的生产技能、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改变了过去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和训练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传统办学模式带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弱。创业能力无的尴尬场面。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创新、创造,获得创业的初步成功,这种成功会令他们喜悦,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创业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校企合作

地形测绘培训篇10

关键词:有效机制;测绘;素质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thesocialeconomicbenefitplaysahugeroleinpromoting.Surveyingandmappingproductqualitydirectlyaffectstheeffectivenessofmodernization.andtheimpactonproductqualityfactors,humanfactorsarethemostimportant.therefore,onlybyconstantlyimprovingthequalityofSurveyingandmappingworkers,inordertoguaranteethequalityoftheworkofSurveyingandmapping.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Surveyingandmappingworkers,mustestablishcorrespondingmechanism.

Keywords:effectivemechanismofSurveyingandmapping;quality;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测绘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一项前期、基础性工作,它为农业,水利、森林、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科学化管理等提供基础性、先行性、科学性资料,提供直接的服务。

一、改革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是提高测绘工作者素质的关键。

测绘属公益性事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经费。实行的是按人事工资政策发工资,按职称、文件,规定晋升职级。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测绘产品不是生活必需的商品,相当一部分测绘工作仍属政府行为,其产品成为自由买卖的成分并不多。它的生产任务,少量是计划任务,大量的是由各测绘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接洽任务下达到各生产单位。各测绘单位曾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自行出台过多种多样的经济责任制、部分承包制、计件工资制等,但根本的人事档案工资制度和职位,职称晋升的人事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使得测绘单位的“论资排辈”,“大锅饭”,“关系学”等仍占重要成分。现行体制的弊端使生产人员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及负面影响,严重阻碍着测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各测绘单位必须改革现行的体制,建立一套论功行赏,按劳付酬,调动生产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以使职工自觉的提高劳动素质,忠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责任。

1.实行按劳付酬的工资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素质,在执行按劳付酬的过程中,要敢于打破计划经济工资管理的条条框框,敢于拉开工资差距,让有突出贡献的优先生产人员取得合理的报酬。对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实行因事定岗的岗位责任制,并与所管理、保障的生产任务量、工作质量挂钩,对生产技术人员按图幅及质检等级计发工资。

2.实行按能力、实绩晋升职位、职称制度

评定职称,晋升职务,学历、资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技术能力和工作业绩,对测绘事业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要破格提拔晋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级人员的进取精神,全心全意为事业尽心尽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论资排辈,三十年媳妇熬成婆,求心理平衡的作法,只能压抑人们的进取心,挫伤提高测绘劳动素质的积极性。

3.实行各尽所能的用工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在权力、人情、经济杠杆制约和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各测绘单位人员急剧膨胀,作为生产单位,尽量减少非生产人员,但这种人员膨胀的趋势,给测绘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致使生产效益明显下降。要想发出工资,取得好的效益,在生产任务多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只能是不堪重负加班加点作业。一方面,作业人员在作业中抢任务、争速度影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非生产人员过多也势必导致负面影响。

为此,测绘事业单位必须实行优化组合,竞争考核上岗,实行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实行双向目标,建立奖惩制度,定期考核、评价,这样坚持优上、平下、劣汰制,彻底改变了测绘单位的“论资排辈”、“大锅饭”,求全责备和迁就照顾的现象。富余人员根据特长实行培训,兴办服务业和其他转岗。对于由于身体疾病和年龄大等原因不适应在岗人员,应按照“老人老办法”提前退休。总之,只有测绘单位形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群体,测绘工作者素质才会有一个飞跃性提高。

二、规范测绘市场,建立按质论价,公平竞争的机制,是提高测绘工作者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规范测绘市场,就是要加强对测绘市场的管理,使测绘市场逐步走向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轨道,使之规范化。目前测绘市场之弊端较多,主要表现在:(1)关系竞争。利用亲朋好友或领导出面,写信,打电话来接洽任务,有的则以重金请关系人员接洽任务。

(2)回扣竞争。为了接洽到任务,给对方主管业务人员许下重金回扣,以达到能接洽任务的目的。(3)竞相压价,粗制滥造。为了接到任务,以低于常规的价格来接洽任务,做不出就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4)是倒手经营。凭着手中的权力或关系,自己不是测绘单位,假借测绘单位的名义把任务接下来,然后倒手给测绘单位做。有的任务倒了几次才到测绘生产单位,价格几经盘剥折扣,所剩无几,有的测绘单位为了生存,再低也接,乱测一气,交图了事。

上述几种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测绘市场秩序,不凭测绘资格证,凭关系:不讲技术水平,凭回扣;不谈成图质量和国家价格标准,谈某单位价格如何低。其结果是委托方拿不到合格产品,测绘生产人员人马劳顿,效益不佳,影响了测绘单位的形象,败坏了测绘单位的作风,严重影响测绘工作者水平的提高。

(二)根据上述现象,要求测绘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对测绘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地执行规范性管理。

1、规范市场行为,对测绘任务实行公开招标制度。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测绘市场管理,禁止无证测绘,越权测绘。制止关系竞争、权力竞争、回扣竞争、压价竞争、倒手经营等不正当手段,建立测绘任务公开招标制度。凡属面积较大的测绘任务,都应组织有资格单位公开招投标,使其成为制度。

2、严格任务等级,资格审查制度

测绘法规定,测绘单位在施测前必须进行测绘任务登记和资格审查,否则,不能进行测绘作业。登记主管部门按要求身材资格,与任务、设备、器材对照,并提出要求,这样,可避免无证、越权、倒手等测绘现象的发生。

3、严格质检制度

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是保证测绘成果质量,使经济建设免受损失的关键,也是提高测绘工作者素质的重要措施。凡成片的测绘任务,均应经过测绘质检部门组织或质监部门委托授权组织的质量检查,以确保测绘成果的准确性、适用性。测绘单位为使测绘产品顺利通过质检部门的质检,就必须提高测绘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生产出合格的测绘产品。

三、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是提高测绘工作者素质的基础。

测绘是一种基础型产业,同时也是一种高科技产业,测绘保障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服务态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劳动素质上。纯熟的职业技能是实现效益的基础。为此,测绘工作者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测绘业正面临由传统测绘向现代高新测绘转轨,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精,专业配套强,能应用“3S”技术,生产出结构合理的数字化“4D”产品,适应现代化测绘技术要求的测绘队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测绘高新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任务十分迫切。

在培养人才上,单位要有长远的眼光,吧提高劳动者素质当作振兴单位竞技,增强单位活力的大事来抓,只有单位整体的劳动者素质上去了,才能上质量,出精品,立信誉。提高劳动者素质可采取以下三种培训途径:

1.送院校培养

测绘是高科技产业,知识含量高,文化是基础。在深化测绘劳动者素质建设的实践中,要把职工的文化教育作为提高整体劳动者素质的必要内容。要鼓励职工参加函授、夜校、刊授和专业测绘大学的学习。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知识更新,强化培训,提高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

2.组织培训

生产单位大量的干部、职工进行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可根据年度生产任务的需要针对生产可能出现的情况,结合生产、仪器更新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强组织培训。使干部、职工拓展知识面,了解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增强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能力。

3.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习条件

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教育方向以测绘为主,兼顾相关专业。教育内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不断提高和促进干部、职工和知识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步骤、有秩序组织新科技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形成激励职工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给测绘业注入新鲜血液,是提高测绘工作者素质的保障。

当今各类测绘高科技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虽然使得操作越来越“傻瓜化”,却使关键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化。最近几年,数字化野外测图,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辅助测绘,卫星遥感应用,各种地理数据库的开发建立,网络管理等等,在测绘业全面展开,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和应用都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来支撑,测绘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面临着高级开发、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原测绘业的一些老职工和普通技术人才已不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人才,给测绘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分层次做好“人才工程”,建设好人才梯队,使测绘队伍的年龄结构,技术层次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梯队,不断提高测绘工作者的素质,以保持发展的后劲。

首先,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引进各种高尖人才,跟有关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关系,动态掌握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长,业务能力等情况,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及结构,引进既能使其学有所用,又能担当所需角色的合格人才。

其次,要克服认为人才培养仅是人事或教育部门的事的思想,用人部门要项对待其他生产管理工作一样,经常一起研究人才队伍的现状,业务发展对用人的要求,人才来源的情况,要看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性,避免临渴掘井,饥不择食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测绘工作的人才后继有人。

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机制,使测绘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

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要针对测绘行业科研,生产中的实际,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理顺关系

测绘科研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测绘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高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解决测绘生产中遇到的难点课题,为整体测绘事业发展服务,为测绘生产单位服务。二不应该定创收任务,给经济指标。科研的经济效益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来体现,而不应该跟测绘生产单位抢业务,这样势必造成不能集中精力搞科研。目前,有些科研单位也打出了自己接洽生产业务的广告,而且包罗万象,一句话,所有测绘生产单位做的任务,他都能完成。很显然,科研单位已经把创收放在第一为了,科研在第二位了。

(二)是加大科研的投入,科研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三)是科研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测绘院校之间要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