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素质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0:25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1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岗位培训需求,为护士长岗位培训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长培训需求调查表,对我院正、副护士长共74名进行调查。结果护士长不同任职年限、不同职称对培训内容人文素质、科研教学能力方面需求程度得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培训需求程度得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管理方面两者各不相同;护士长不同学历对培训内容4个方面需求程度得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任职年限及不同职称的护士长进行岗位培训设计时,不考虑护士长学历因素,可针对性培训,建立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不同资质护士长、岗位培训需求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56

和谐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赖、气氛良好的氛围[1]。为构建医院和谐护理文化体系,护理管理者素质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作为医院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临床各科室病房管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专科护理发展规划及沟通协调等事务,护士长作为和谐护理文化体系构建的润滑剂,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护理水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制定并实施各级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的任职标准[2]。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资质的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需求情况,研究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内容。我院开展了以下调查工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我院在职正、副护士长共74人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调查前与不同资质的护士长5名及护理部正、副主任(有2名刚退休)5名进行访谈。根据不同资质的护士长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培训愿望及护理部主任对护士长的工作要求,参阅有关文献,设计了护士长岗位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并由5名护理专家进行效度评价,内容效度为0.900。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护士长任职年限、职称、学历、所在科室。②岗位培训需求内容包括人文素质、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及专科技能、科研教学能力4个方面,其中人文素质包括护士长自身情绪管理及心理减压、人际关系与交流沟通、职业发展与规划、外语能力、护理管理方针及相关法律法规共5项;管理知识包括护理管理理论知识、时间管理、护理指导与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技巧、不良事件(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共5项;专业理论知识及专科技能包括专科护理理论知识、责任制整体护理相关知识、专科操作技能、临床实践共4项;科研教学能力包括科研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与临床带教能力共2项,合计16项。培训内容需求程度每项以Likert5分法计分,“非常需要”为5分,“很需要”为4分,“需要”为3分,“不需要”为2分,“完全不需要”为1分,对4个方面所包含的项目的最高得分都以5分计算,把每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再除以项目个数,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调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8。③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可以对16个项目以外的培训需求自由表达意见。

1.2.1调查方法: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4份,有效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l录入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多个样本之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74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6.5±6.2)岁;工作年限统计:1~2年24人,占32.4%、3~5年12人,占16.2%、5~10年22人,占29.7%、10年以上16人,占21.7%;婚姻状况统计:已婚68人,占91.9%、未婚6人,占8.1%;职称统计:护师10人,占13.5%、主管护师46人,占62.2%、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8人,占24.3%;学历统计:大专6人,占8.1%、本科64人,占86.5%、硕士及以上4人,占5.4%;护士长所在科室统计:内科28人,占37.8%、外科30人,占40.5%,其他科室16人,占21.7%。

2.2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对岗位培训需求情况

见表1。

3讨论

3.1不同资质的护士长普遍认为对培训需求十分必要现代护理模式的日新月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出来更高的要求[3]。另外,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反映护理质量的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4]。临床上,为了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74名正、副护士长对培训项目普遍认可,我院自行设计的护士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表,发放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每份问卷不同资质的护士长针对问卷四大方面内容均有不同的意见表达,统计“需要”及以上的方面得分较高,提示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对上述内容均有培训需求。

3.2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对岗位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性调查结果护士长不同任职年限对培训内容人文素质、管理知识及科研教学能力方面需求程度得分有差异,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培训需求程度得分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士长不同学历对培训内容4个方面需求程度得分差异性不大,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护士长不同职称对培训内容人文素质、科研教学能力方面需求不相同,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管理者在设计护士长培训内容时,可根据情况合理安排上述内容。

3.2.1护士长任职年限的不同对岗位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性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护士各方面的要求提高,护士不仅需要掌握护理学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人文等方面知识[5]。为了全面培养护士,护士长自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及能力。人文素养是护士长整体素质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具备了较高人文素质的护士长更能以人为本,更好地与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医生、患者进行沟通,更有效地做好管理工作[6]。本调查结果显示:任职年限从低至高1~2年、3~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护士长对岗位培训内容人文素质方面、管理知识方面及科研教学能力方面需求调查有明显的差异性,p值分别为0.007、0.038及0.008,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岗位培训内容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需求调查无差异性,p值为0.837,无统计学意义。这显示护士长任职年限越低,其对于公共培训项目如:护士长自身情绪管理及心理减压、人际关系与交流沟通、职业发展与规划、外语能力、护理管理方针及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越高。也说明护士长无论其任职年限高低,在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的要求,其需求也普遍存在,在对护士长进行培训安排时其内容设计可考虑以上几点。

3.2.2护士长的学历不同对岗位培训需求无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护士长学历从大专、本科、硕士对培训内容人文素质、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及专科技能、科研教学能力4个方面需求调查结果,p值分别为0.640、0.854、0.796、0.969,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在对护士长进行岗位培训内容设计时无论护士长学历高低均可安排以上培训内容,可排除其学历因素。

3.2.3护士长职称的不同对岗位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性护士长职称从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及以上对岗位培训内容人文素质、科研教学能力需求调查有差异性,p值为0.038、0.023,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岗位培训内容管理知识及专业知识及专科技能方面需求调查无差异性,p值为0.100、0.481,无统计学意义。这显示职称越低的护士长对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内部涵养方面,人文素质方面内容要求就越高,职称较低的护士长对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提升的愿望也较强烈。无论哪个职称的护士长,她对管理知识及专科知识需求均有强烈需求。通过以上调查,在对护士长进行岗位培训内容设计时要参考以上信息。

3.2.4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对岗位培训自由表达的培训需求医疗的对象为病人,所以医疗工作者的作风与品德非常重要[7]。医疗护理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管理经验都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总结出来的。不同资质的护士长对岗位培训需求自由表达的内容较多。填写非常需要的公共培训内容有:希望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培训、专科护士认证培训、上级医院相同专业新进展学习、各种医保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QCC活动开展、ppt制作等方面内容培训。通过这些内容的统计,也为护理管理者设计培训计划时提供了依据,根据情况可适当增加其最愿意学习的内容。

在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组织好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队新员工的认识岗位的性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对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度尤为重要[8]。随着现代社会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管理经营化,人力资源需有效利用等新形势及护士长多维度量化考核指标的实行[9],社会和医院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构建医院和谐护理文化体系,在对护士长进行培训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其不同资质,不同的岗位培训需求,分层次、侧重点安排相关内容,以利更好地满足现代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贺莲,刘霁堂,陈丽莉.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护理氛围[J].当代护士,2007,9(9):112-113.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eB/oL].[2005-07-20].http://moh.gov.cn/news/search-index.aspx.

[3]陈华丽,徐霞,全厚菊,等.各级临床护士岗位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7(28):74-75.

[4]孔群容,李么琴,伍少梅,等.护理组长在创优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2,12(2):96-97.

[5]陈莉萍.护士实行iCU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36-137.

[6]周琼.集中培训在护士长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1,4(26):43.

[7]王爱国,曹玲玲,张勇,等.新形势下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12):114-115.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2

【摘要】目的:探索实习护士职业素质的具体构成成分。方法:采用Delphi法编制职业素质核查表,在此基础上对190名在职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对24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并录音。结果:从资料分析中得出15项核心职业素质,涵盖了知识、能力、品质三个范畴。结论:实习护士教育要注重知识、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素质;行为事件访谈;实习护士;教育

随着我国近几年医疗队伍的壮大,护士需求量不断增加,实习护士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与其他类别职业教育相比更具特殊性。本研究通过对在职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录音访谈,力图分析出实习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从而使医院对实习护士培养目标更具体化,使人才培养与岗位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合肥市和洛阳市共3所三级甲等医院和6所社区医院的190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样本配对的方法选取24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录音访谈,三例访谈失败,有效访谈21例。被访者年龄23-45岁,平均(30.8±6.26)岁;女性17人,男性4人;目前工作岗位情况:从事护理工作18人,从事医疗工作2人,药师1人,其中从事管理工作7人。

1.2方法第一阶段运用Delphi法[1](专家咨询法),从专家的视角筛选职业素质特征,编制职业素质词典,通过三轮的专家函询,最终将一致率超过50%的职业素质特征初步确定为实习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第二阶段,以职业素质词典为依据自编《实习护士职业素质特征核检表》,对合肥市和洛阳市共3所三级甲等医院和6所社区医院的190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92.6%),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选取一致率在50%以上的职业素质项目,从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确定实习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职业素质。第三阶段,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2],确定访谈被试选择的绩效标准,选取24名在职医务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要求受试者讲述三件与工作有关的成功事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转录文本,以素质词典为依据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并根据文本内容对词典进行补充修订,通过数据分析,选取访谈案例中50%以上的一致率作为实习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职业素质,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并,最终确定实习护士核心职业素质的具体构成成分。

2结果

2.1专家视角下的实习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30名专家为期3轮的专家函询,最终将一致率超过50%的29项职业素质项目初步确定为专家视角下实习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见表1。

2.2医务工作者视角下的实习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17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通过数据分析,将一致率超过50%的11项职业素质项目作为医务工作者视角下的实习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职业素质,见表2。

2.3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根据所编制的“职业素质词典”中的词条,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将访谈文本编码资料进行输机和数据分析,将半数以上访谈资料涉及到的职业素质项目作为实习护士职业素质,其中“交流能力”、“责任心”、“关心”、“细心”四项为职业素质词典中所没有提及的职业素质,但在访谈中一致率超过了50%。

2.4实习护士职业素质成分构成

根据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最终可以确定实习护士15项核心职业素质的构成成分,分别为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责任心、敬业、理解包容、关心、细心、爱岗、诚实守信、慎独自律。

3讨论

3.1实习护士核心职业素质构成成分的分析。

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实习护士职业素质构成由知识、能力、品质三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都有更为具体的职业素质特征。

知识是实习护士形成职业素质的前提。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护理教育,其教育对象需要系统的特殊的专业知识作为他们未来职业素质形成的基础。除了医学护理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与各种能力的养成相关的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关的知识。就这一点而言,要建立实习护士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必须要以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品质要求为基础,从而实现知识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而服务的目标。

核心能力主要有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这些能力与英国职业教育界对核心能力[3]的界定―交流能力、数字运用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着重合之处,这说明,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能力是所有职业教育都应该重视的能力,而抗挫折能力还没有被纳入核心能力中。此次研究所针对的是具有工作经验的医务工作者,随着现代医疗行业的职业压力的不断增强,这些奋斗在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和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压力和挑战面前经受频繁的挫折是这些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就医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言,抗挫折能力在当今日益复杂而敏感的就医环境中、在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中就变得尤为重要。

核心品质涉及到九个方面,其中爱岗、敬业、事业心、诚实守信是职业教育系统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核心品质,但对于实习护士来讲,仅有这些品质还不够。从医学传统及护理职业的本质看,医学活动是非常特殊的人类活动,医学是建立在绝对负责―信任基础上的道德的事业,缺少医德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这是医学的根基[4]。由此可见,对实习护士的道德品质要求要高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责任心、关心、细心、慎独精神、以及对病人的理解包容等品质是实习护士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生所特有的品质,具有专业独特性。

3.2核心职业素质的成分构成对实习护士的启示。

通过界定实习护士核心职业素质,使实习护士教育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知识的传授是以课程为媒介,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核心能力与核心品质的培养为中心进行课程编排和整合,就每一项具体的能力和品质选择适当的课程和最佳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的沿袭旧的课程体系。在本次研究中,科研能力并没有在核心能力中有所显示,说明实习护士在工作岗位中的主要角色还是护理的实践者,而并非专家和学者。这一点也恰恰显示出了医学职业教育与医学学术教育之间的差别。

本次研究的所有信息均来自在职的医务人员,对于结果的分析有着极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具体性,对于护理人才培养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为实习护士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红,何仲.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5,2(1):6-8.

[2]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513-516.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3

【关键词】素质提高;年轻护士;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4)7-016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往以渐进式的方式培养新护士,现已不能适应护理队伍的建设需要[1]。护士队伍建设是推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2]。2012年《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2)》中,将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周期定为3年,分三阶段完成新护士的培训。由此可见,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使她们能够尽快熟悉、适应护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年轻护士应急能力和护理风险意识,以确保护理安全[3],是当前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年轻护士的培训方式及模式进行概括性综述,现报告如下。

1年轻护士的培训方式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2005年提出的5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要求及2012年《三年内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及实施办法,护理部和科室分步进行培训,科室护理部综合考核的培训模式具体如下。

1.1规范化的岗前培训

1.1.1培训内容所有新护士上岗前,要参加医院人事部门组织的总体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德医风、医院规章制度、服务理念、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院感相关知识等[3]。护理部组织为期1~2周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1)理论部分: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护士条例》、护士礼仪规范、护理安全与差错及投诉的防范、护理核心制度、沟通交流技巧、护理病历书写等[4],以及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护患沟通技巧等。(2)操作部分:临床上常用的基本技术操作7项如注射术、六项无菌技术等,由专人讲解和演示,最后一天让她们一对一互为操作对象,亲身体会作为患者的感受。

1.1.2操作培训的方法和考核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集中示范-科室培训-科室考核”,另一种采用“集中示范-集中培训-集中考核-末位淘汰轮转”的封闭式模式[5],在规定的时间、规定具体人员集中带教示范培训。培训结束后逐项考核,分必考项目及抽考项目,护士在全封闭的情况下集中训练,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所培训内容,已有资料显示这种培训方式较集中培训-科室训练再集中考核[5]效果明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踏入医院就培养护士养成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避免个别科室护士长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规范训练、懒散等不良习惯的污染,给新入院的护士造成消极的影响。

1.2临床护理理论技能的培训

1.2.1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

1.2.1.1培训内容岗前培训合格后进入临床培训第一阶段,此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旨在培养护士尽快适应科室工作,掌握工作流程及患者基础护理常规,各班次工作职责等最基本内容。本阶段根据各文件精神、医院具体情况,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转科培训。

1.2.1.2培训方法各科室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制定科室的具体培训计划及目标。发放“实训考核记录册”,量化完成实际任务并记录。同时要加强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护士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慎渎精神,牢固树立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护理理念,练就质量第一,精堪、精诚、精心的护理作风;发扬勤业、敬业、精业、乐业的护理精神,倡导人道、人文、仁爱的护理主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一切为患者服务[6],经过科室和护理部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完成一阶段实训量及一阶段实训量化要求数量后,进入第二阶段轮转。

1.2.2临床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重点培养在老师指导下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护士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及主持护理个案查房、对患者评估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

1.2.2.1科室轮转本阶段进行2~4个科室的轮转,时间为12~24个月,内、外、重症监护室、急诊为必转科室,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决定所在轮转科室时间。

1.2.2.2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培训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护理部统一印制《护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手册》及《各科室常见病突发应急处理流程》,下发科室作为培训内容,认真学习,熟练掌握。

1.2.2.3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阶段通过床头交接班、护理查房、患者现场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等进行实地能力培训,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评估病情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健康宣教能力及护理措施执行能力。

1.2.2.4专科培训阶段护士经过前两阶段的轮转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三阶段,此阶段依据前两阶段的考核结果及护士自身的意愿,选择固定科室。本阶段主要掌握专科护理技能,专科常规专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治疗和护理,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评估病情,分析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3先定科后轮转

护士经过规范的岗前培训后,护理部根据护士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所在科室,第一阶段在科室系统培训,第二、三阶段选择院内进修的形式,护理部统一安排完成一阶段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护士到规定轮转的科室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已有资料显示:让护士先定科使护士有归属感,可激发年轻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表现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降低轮转时陌生、茫然的感觉[7]。另外定科后再到其他科室进修学习,扩大知识面,把理论知识和专科临床实践结合,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1.4带教老师的选拔

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护士的培训质量起重要作用,要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工作3年以上,工作业绩优秀,业务技术过硬[9],有责任心,有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热爱带教工作,愿意承担带教任务的护师担任。且引入一定的奖励机制,科室总体带教成绩作为护士长综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新护士入科后,护士长为其安排1名临床带教老师和一名全程导师,负责对新护士进行跟班带教,按计划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全程导师负责全科新护士的管理,协助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全程带教老师要求德高望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或护士长,主要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新护士进行指导[4],培养其积极的职业态度。

2讨论

由于年轻护士的比例明显增多,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7]。

2.1各种培训

据文献[9]报道,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54%,其中工作2年以内是差错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文献[3]显示,培训后年轻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占所发生不良事件的31.8%,较前明显下降,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抢救配合能力评价认可率为90.8%。

2.2护士职业态度

即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10]。思想决定行动。如何培养护士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科室的核心--护士长要为科室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护士工作能力受科室团体文化的影响,强有力的团体文化影响个人行为投入[11]。职业态度是护士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的决定因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护理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2],规范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专业成长的发展,促进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胜任临床工作,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久的开展[13]。

2.4改革护士传统的“三基”训练方式方法

注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年轻护士应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加强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灵活的对症处理能力[14]。

综上所述,科学的培训计划和高效的执行力及高素质的带教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三大要素,如何将此项对护理队伍建设及护理事业发展功在千秋的工作做好,有待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不断完善,总结一套系统、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及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吴菊芬,华皎,谢晓颖,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8-29.

[2]马小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3]丁春花,兰宝珍,陈碧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64-65.

[4]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25):8-9.

[5]陈慧.两种不同培训模式对新入院护士职业技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19-21.

[6]李春岚.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实施与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72-73.

[7]何红,张艳,朱小玲.对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探讨[J].护理学研究,2010,24(6):1488-1489.

[8]莫玉梅,法淑春.规范护士培训提高专业技能[J].护理杂志,2005,22(8):89-90.

[9]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护理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10]吴雅文,姜安丽,李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2,17(3):168-169.

[11]孙晓铮,谷巧月,郭秋霞.医院团体文化对护理专业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9.

[12]邓红莲.影响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J].全科护理,2009,7(18):2425-2426.

[13]杨义,解永林.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6):1211-1212.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4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2014年1—3月,抽取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5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连续从事iCU护理工作满1年及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2)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护理管理者、行政班人员;实习及进修护士;1年内累计学习、进修、休假等原因不在岗3个月及以上者。

1.2调查工具包含自行设计的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监护室工作年限、工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用工性质8项内容,及谢宝国等编制的职业生涯高原问卷[9]。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包括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3个维度。层级高原4个条目、内容高原6个条目、中心化高原6个条目,共16个条目,其中12个负性条目,4个正性条目。采用Likert6级计分法,正性条目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2、3、4、5、6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均分≥4分,可以认定为出现了职业高原现象[9],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高原状况越严重。该问卷中的层级高原是指个体在当前组织中进一步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一种状态;内容高原是指个体不能从当前工作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当前工作产生厌倦;中心化高原指个体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调动的可能性很小[10]。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92名iCU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经评定,得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结构效度为0.8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本研究员为主,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协助问卷调查工作。应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详细解释研究意图、填表细则及每个条目的含义等,并向研究对象承诺资料的保密性和匿名性,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4统计学分析将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双人进行数据输入和查对,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年龄21~47(29.60±4.61)岁,工龄为1~26(7.85±5.18)年,监护室工作年限1~22(6.15±4.51)年。男48名(23.4%),女157名(76.7%);大专66名(32.2%),本科139名(67.8%);护士64名(31.2%),护师83名(40.5%),主管护师及以上58名(28.3%);已婚107名(52.2%),未婚98名(47.8%);正式员工84名(41%),聘用员工121名(59%)。

2.2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得分(3.76±0.74)分,层级高原维度得分为(4.26±0.97)分,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为(3.97±0.94)分,内容高原维度得分为(3.22±0.99)分。

2.3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人口特征之间的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性别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仅在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男性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的得分高于女性护士;已婚状态和未婚状态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同样仅有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未婚的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高于已婚护士;不同用工性质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聘用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4分,远高于正式在编护士,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但其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却低于正式在编护士;不同学历层次的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职业高原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专和本科学历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及职业高原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表1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职称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职业高原总体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职称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而内容高原维度,随着iCU护士职称的上升,内容高原得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升高。

2.4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iCU护士职业高原的相关性分析对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3个连续人口统计学变量,采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与内容高原(p<0.01)、职业高原(p<0.0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工龄与中心化高原(p<0.05)、内容高原(p<0.0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监护室工作年限又与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层级高原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进一步分析。

2.5人口统计学变量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用工性质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法:大专为1,本科为2;职称中护士为1,护师为2,主管护师及以上为3;男性为1,女性为2;已婚为1,未婚为2;正式为1,聘用为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中以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层级高原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1.339,p=0.219,按照0.05的检验水准,不能拒绝H0,因此认为所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没有意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不足以影响层级高原维度的得分。其他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婚姻、职称、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及其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用工性质、职称、工龄未进入方程,对职业高原及其维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职称、婚姻、年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中心化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和监护室工作年限呈负相关;婚姻、年龄与内容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内容高原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职称、婚姻、年龄均与职业高原总体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职业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

3讨论

3.1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高原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整体处于职业高原的潜高原状态,其中层级高原维度得分最高,高于4分,进入职业高原。对于这个结果,笔者认为,这可能与iCU护士普遍认为目前职业生涯的垂直流动可能性小有关。这种垂直流动,在我国护理行业大环境中看来,主要包含了行政管理职务上的晋升和技术路径中的上升两条途径。从护理管理模式来看,护理行政管理路径以直线式结构为主,技术路径以金字塔式结构为主,这两种垂直晋升路径中,越是向上护理管理岗位和技术职称名额越是有限,正是这种局限,令得护理人员的垂直发展存在瓶颈,因此层级高原得分高。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最低,表明iCU护士在重症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有机会得到充实,能够保持较好学习态势。原因可能与iCU护理工作内容有关,首先重症医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拥有先进、复杂的诊断、治疗、监护设备与监护技术,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iCU护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工作职能不断扩展,专科护理工作内涵不断延伸,为iCU护士新知识、技能的获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最低。由此,笔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可以把握iCU的专业优势,积极协助护士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以延迟iCU护士内容高原的产生。

3.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高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3.2.1年龄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中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职业高原总体、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维度均有影响,呈正相关,对层级高原维度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为,iCU护士年龄适宜在22~35岁,因该年龄段者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工作热情高,有足够能力及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愿,发展潜力大,所以医院、科室更倾向于提拔年轻护士,相比于年轻的护士,随着年龄的增长iCU护士体力、精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在完成日常高强度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很难保持足够的精力继续进行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护士们的工作经验不断得到丰富,知识累积也相应的增加,再提高的空间较小,如果科室以及医院不能或者很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其对新知识技能获取的难度必然增加,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内容高原的感知也很可能愈加的明显。年龄愈见增长,护士们的体力、精力受到影响,工作热情也在慢慢减退,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够,对新事物接受、创新和应变能力也会相应变差,能力提升相应的也会受到限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组织核心位置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其在组织中横向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感知中心化高原也就难以避免。但是对于层级高原来讲,因为医院的组织管理、晋升模式的限制,年龄的影响因素表现的并不那么显著。

3.2.2婚姻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已婚和未婚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者高于已婚者,即未婚护士相对已婚的护士,知觉到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流动更加困难。同时回归分析也显示,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均与婚姻负相关(p<0.01),可见婚姻对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的得分有显著影响。结合iCU护士的职业背景分析,笔者认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是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加之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护士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未婚护士身在异乡,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生活中需要独自处理诸多琐事,工作中又只能独自面对监护室工作的各项压力,更易于感知职业高原。且未婚在一线城市又同时意味着不稳定,生活或者职业上的变化较多,流动性较大,相比之下,已婚护士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生活状态更加稳定更容易得到组织的信任,比较易于流向组织核心。另外有研究认为,进入婚姻的女性对工作和职业的投入降低,母亲角色成为生活的重心,形成“看重家庭弱化工作”的状态,本研究调查中女性占76.6%,处于此状态的已婚女护士很可能在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的感知也出现了相应的弱化。

3.2.3职称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说明对于处于初级护师职的iCU护士来讲,因组织核心位置有限,且多被更高职称者占据,移动可能出现了停滞。同时能够改变这种停滞所需准备中的向更高一级职称晋升,因为要求的条件更高,职称晋升难度越来越大,更加加重了护师职称护士的中心化高原感知。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显示,随着职称的上升高原得分增加,说明职称对于iCU护士知觉内容高原有显著影响。职称越高,所能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越少,容易对当前的工作产生厌倦。但是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职称在内容高原维度未进入方程,究其原因,可能因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职称对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而被其他因素所取代。

3.2.4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3显示,经回归分析,监护室工作年限只在中心化高原维度进入了方程,并对中心化高原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在监护室工作时间的增加,iCU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逐渐完善,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意味着随着监护室工作年限的累积iCU护士得以具备更强的实力向组织核心靠拢。究其原因,iCU是一个专业性强的科室,监护室工作年限长是iCU护士理论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有力保证,利于护理人员向组织中心移动。

3.3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弱化年龄、职称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婚姻对职业高原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对策。

3.3.1组织方面

3.3.1.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招聘新护士、接受其他科室护士轮转、增加护工等途径,改善iCU护士不足现状,努力实现(3~4)∶1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休息时间,以利于自我充电,减轻护士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缓解年龄带来的不利影响。

3.3.1.2规范层级管理,增加核心职位的设置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按层级给予护士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加技术途径上升空间;推行组长带班制,设置带班组长职位,采取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符合竞聘条件者竞争上岗,唤起护士适度的危机感和提升iCU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组织中心流动以缓解职称对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的影响。

3.3.1.3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岗位轮换加强iCU专科护士培训及各种iCU专职护士培训,如仪器设备专职护士、呼吸机治疗专职护士、造口护士、piCC专职护士、营养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等,使iCU护士在不同的专职领域中成为专家,在新的角色中找到挑战性,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有利于减轻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的消极作用,更大的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对中心化高原的有利影响;采取护士轮岗制,避免长期固定某一职位主观上产生倦怠或客观上不公平的状况发生,同时岗位的轮换更加利于护理技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3.1.4帮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鼓励iCU护士进修学习、参与科研和撰写论文,鼓励晋升职称,支持在职提升学历。护理管理者协助iCU护士评估目前状况,设计个性的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以克服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

3.3.1.5注重科室文化重视婚姻对职业高原的负向影响,积极组织联谊活动创造安全有益的社交机会;倡导温暖和谐的科室文化,营造家的氛围,对未婚护士给予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协助其减轻压力,鼓励已婚护士分享经营幸福婚姻的经验;由于iCU科室环境封闭,鼓励iCU护士业余时间走出工作,体验世界,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舒缓心情,缓解压力。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5

关键词: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护理继续教育是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以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等内容的学习为主[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的内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需要在职护士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及时更新护理知识体系,以满足现代护理工作需求。国外研究也指出专业、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护理至关重要,不论年龄,资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给病人带来高质量的护理[2]。但是护理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尚未完善,加上护理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护士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不同,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仍面临很多的压力。现对影响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现况分析

健全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是保证护理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3]。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组织形式也灵活多样;在我国,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方法较单一,仍以单向传授与自学为主[4]。而且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同时医院忽视护理人员的培养,对护理继续教育的投入少;培训课程不规范、时间短、且培训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很多护理人员也缺乏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只是为了晋升职称拿学分而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继续教育预期的效果。

2影响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

2.1在职护士自身原因

2.1.1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调查显示,不同层次的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5],年龄30~45岁,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因为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认识到现有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学历较高者对提升学历及职称晋升的愿望较强烈,也要求他们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而年龄较大及学历较低护理人员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认识的教育,并且根据不同护理人员之间的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2.1.2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美国学者认为成人的学习意愿与需求是存在相关性的[6]。调查发现在职护士的知识需求涉及面广,对护理科研,护理新技术、新方法,护理礼仪和沟通,临床营养和急危重症护理五方面的内容是需求最高的,说明在职护士对教育的需求更偏向于实用性及实践性;且不同年龄层、不同职务、不同学历护士因临床经验不同,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不同,对继续教育的渴望程度也不同[6]。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对护士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7]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而护理管理部门安排的课程多无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护士的学习需求。

2.2职业环境对继续教育的影响

国内外调查均发现职业环境是影响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且时间限制是最主要的障碍[8,9]。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护士工作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大部分在职护理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②护士大多数为女性,家庭生活仍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③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仍以参与各种课程、讲课和学术会议的方式为主。此外,待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8]。护士普遍待遇低,工作繁重,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脑力及体力工作状态,而护理管理部门又缺乏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了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护理管理部门的原因

2.3.1继续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是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10],这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医院安排的继续教育内容多为共性知识,缺乏专科专业知识,影响护士学习的积极性。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越多,越会发觉专科专业知识的缺乏,影响其继续参与学习,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2.3.2继续教育形式单一目前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过程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见的一些具体的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班、护理查房、小讲课、操作竞赛等。且在职护士大多是为了获得学分,忽视了培训目的,影响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

3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而提高在职护士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是让在职护士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11]。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学知识范畴的不断扩展,势必要求在职护士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护理管理部门应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来鼓励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积极宣传继续教育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护士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寻求继续教育机会,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3.2加强护士继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待遇和时间是影响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12]。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存在人力资源配比不合理及经费投入不均等情况,阻碍和限制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和兴趣。护理管理层方面应转变观念,进行弹性排班,缓解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冲突,为在职护士创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经济方面,根据实际工作表现给予奖励,促进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升护士整体知识水平的目的。

3.3明确护士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Benner理论认为,护士的成长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且不同层级的护士因学历水平,临床经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差异而各有特点[13],因此不同阶段的护士对继续教育的需要也会有所不同。护理管理部门应善于分析不同阶段护士学习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课程,采用科学、系统、多样、灵活的方式,把提高学历,提高技能,提升护理科研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目标,增强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时效。如针对第一阶段的护士,因入职时间短,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在分层培训时,应注重的是在指导下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熟悉临床业务,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而第五阶段的专家型护士,则应以输出为主,同时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对不同层次的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有效地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不仅促进护士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可推动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14]。

3.4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促进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我国护理队伍面临着较强的在职教育压力,近年来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的不断出现,给护理继续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特别是各种在线教育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课堂讲授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国外一项由2365名注册护士参与的调查显示,设计良好的线上教育方法,对于注册护士而言,是有效且适合的[15]。线上教育方式作为一种信息化远程教育的扩展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时间、地点的要求,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氛围,多种在线学习课程,能满足在职护士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意愿,让学习更有效率。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能接受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来完成在职培训,并支持将在线学习运用于在职继续教育培训[16]。在线教育可作为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17],且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护士培训替代方案[18]。

3.4.1慕课“慕课”,英文直译就是“大规模在线式开放课程”[19]。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它的教学不受地区限制,在只要有网络的条件下就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课程。“慕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对护士学习的时间地点没有要求,同时调动护士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

3.4.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颠覆了原有的以教师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自主学习”[20],提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互动、互助,其目的是将知识最大限度地内化,培养创新性思维模式。有研究证实,采取翻转课堂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在职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21]。

3.4.3雨课堂雨课堂是一种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22],其充分利用智能手机,通过信息推送、实时互动等移动手段,拉近师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并且能加入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及情境性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人性、便捷、准确。同时雨课堂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是一种比较灵活、智能的教学手段。

3.5注重继续教育的实用性,重视学习的积极性

护理管理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护士需要设置实用性的学习课程,吸引在职护士的参加,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23]。同时护理管理部门应科学的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方式等,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使在职护士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并从中获益。

3.6加强在职护士的人文教育

医学具有人文社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24]。受“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护理教育中一直采取的是“重技能,轻人文”的培养模式[25]。在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尤其需要加强对护士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对护士理解沟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尊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及人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6.1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医学人文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24]。护理管理部门可通过人文教育这一特性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可通过护理专题讲座结合临床带教辅导、护理个案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在职护士的人文护理关怀能力;也可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组织在职护士体验就诊经历,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3.6.2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作为护理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完善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并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聘任、优秀护士评选的重要依据。完善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督促医院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又有利于护士自觉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促使护士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

4小结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6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护士;素质培养

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护士的素质培养是决定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小,学历低,沟通能力不强,护理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提高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笔者所在医院在2011年1-12月,对30名护理人员实施覆盖面为100%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新建的二级医院,在编住院床位数100张,现有护理人员45人,均为女性。本科5人,大专16人,中专24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7人,护士30人;工作年限在6年以内的护士30人,年龄20~26岁。

1.2方法

1.2.1初步能力评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年轻护士培训方案,医院成立由护理部1人、护士长3人组成的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分阶段原则制定1年护士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时间,制定了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主要是理论与技能、服务沟通、护理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培训内容。培训小组成员对每位护士在培训前进行德、能、勤三方面初步评估,按得分高低、职称高低、学历高低进行分组,设立培训组长1名。

1.2.2实施培训计划

1.2.2.1理论与技能培训采取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专科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晨会提问、护理查房、临床教学等形式,加强理论培训。同时,对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医院成立技能操作培训小组,将23项基础操作、心电图操作、简易呼吸气囊等全院共性专科操作制定流程,由专人负责培训组长,再由组长规范操作分解,分期培训小组成员。

1.2.2.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包括护士礼仪与着装、人际交往礼仪、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内容[1]。笔者所在医院在培训计划开始实施2月内,通过观看礼仪录像、请专家授课,培训护士礼仪规范;以临床常见的医患、护患纠纷为情境训练内容,采取角色扮演训练,进行原因分析,选择纠纷处理的最佳方法。通过面对面交流形式,培训护士语言技巧、人际沟通技巧。

1.2.2.3实施护士岗位轮转护理部实行扁平管理、分层使用原则,根据各护理单元的具体工作量,制定全院护士轮转计划,实行年轻护士的轮转工作。要求各科室采取“导师制”、“一对一”的带教形式,结合临床实际病例,通过“教”与“用”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年轻护士每季度轮转一次、每次轮转1人,轮转结束,护士要进行个人的出科小结,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在理论、技能、服务等方面做好出科考评工作。

1.2.3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根据培训计划安排,采用阶段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2],由培训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效果评价,评估计划落实完成率。要求护士做到培训前预习、培训中复习、培训后巩固。培训小组要随机抽查护士对理论与操作培训的掌握程度,评价护士的服务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及时反馈,以保证培训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将护士规范化培训后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理论80分合格,技能85分合格,培训前理论(86.24±4.44)分,技能(88.13±3.16)分;培训后理论(91.70±4.38)分,技能(93.20±3.76)分。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在规范化培训后,其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规范化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将规范化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培训前患者满意度94.33%,培训后患者满意度98.25%。结果显示,规范化培训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规范化培训可提升护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升华过程[3]。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与护理服务内涵的延伸,多元化的护理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4],要求护士采取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保持健康良好的工作心态[5]。笔者所在医院年轻护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提升。

3.2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实施护士服务专题培训,护士在思想上由被动服务意识改变为主动服务意识,塑造了护士体贴细心、精心护理的职业道德形象和语言艺术修养;护理部采用改变护理培训管理模式,一切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完善护患沟通制度、重视患者意见反馈、完善服务内容,对护理人员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规范化培训,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得到了更安全、更专业、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测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通过规范化培训,建立了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服务意识,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目标;提高了护士的理论与技能,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患者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俊玲,张振香,张利霞.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2]缪雪阳,袁志会,付立仙.实行全程质控提高妇科护生素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50-1651.

[3]刘晓妹,孙庆宁.建立护士院内培训基地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08,23(17):49-50.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38-39.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7

关键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设计思路

内科护理一直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作为部级、省市级精品课程,对其研究也很深入。但到目前为止,能充分体现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和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旨在突出实用性。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方便护生学习,使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实训基地。本文简要介绍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思路,现汇报如下。

1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使护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护生的培养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要与护理岗位要求相符合,护生毕业当年就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凭证上岗,因此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我校护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更新实验设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护生在毕业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改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师资建设、教材等。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的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中心环节。虽然目前广西区域内众多中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但全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极少。内科护理课程的内涵是以对护理对象的整体护理为线索,将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与内科治疗技术、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内科护理课程内容。通过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力争使本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达到广西区级品牌课程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区内同类中职学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家庭或社区护理以及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

内科护理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设计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护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增强护生的直观体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全面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内涵,始终贯穿整体护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课堂与临床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1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职业标准,根据内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护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必需、够用、适用及符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泌尿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血液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9个学习项目,所有学习任务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内科护理岗位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1]。

4.2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引入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例如,基于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以典型病例的工作任务为引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资料收集—护理计划—护理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真正做到以护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学习为主的有效教学。内科护理品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以护生学习新知识及拓展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地评价护生的专业水平[2]。要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就不能固守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更不能固守程式化的考核内容。考核过程要围绕培养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个中心,课程考核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体现护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立体考核形式,将校内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与岗位考核、护生自评与互评、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3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品牌课程建设的根本,是首要任务[3]。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其中7人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资格证书,高级职称4名,研究生学历6名,新老结合。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设导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指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从备课、授课、实训带教等环节悉心指导。通过区内外各种培训和参与医院临床实践、积极联系知名专家前来指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结合学校现有人事管理机制,到2016年底,建成一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成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适应地方护理行业需要,以“十一五”规划教材体系为基础,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适用性,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建设有特色的、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按整体护理程序编写的案例版理实一体化《内科护理》校本纸质教材。其是以网络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集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于一体,能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立体化教材。建立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内科护理网络教学,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5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5.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我校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投入一千多万元,建立健全多媒体示教室、内科护理技术实训室、急救技术实训室、助产技术实训室、儿科护理技术实训室、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室、模拟手术实训室,购置了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无线遥控高端临床护理模拟人、护理健康评估模拟人、全自动起立床等大量先进的医疗、护理教学仪器设备,设备水平达到区内一流,形成了仿真的职业环境,护生能在校内完成内科护理常用技能的训练。每台重大设备都有使用记录及维护保养规定,责任具体到人,管理科学规范,使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4.5.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护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在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内5家医疗单位成为我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基地,有专门的教学组织和带教队伍,全面负责护生现场实训教学。院校合作,统一管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及就业机会,也为教师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使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4.6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是倡导优良教风和学风、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建设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及一个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护理专业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实行品牌课程主持人负责制,引领大家做好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负责管理。明确教师职责,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如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导师制度、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分析、作业全批全改制度,要求每一名教师上课前有教案、讲稿,期中有独立作业分析,期末有教学(课程)总结,年终有个人工作总结等。通过同行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观摩,护生评教,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课堂质量评价等措施来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持续地把质量建设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奖罚分明。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列出详细可行的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间表,并按计划执行。

5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5.1校院合作,形成校院联合培养机制

在校院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与指导下,与教学医院南宁市第一医院、南宁市第三医院、学校附属医院互动进行护生培养。护生入学后即可与医院联系,比如入学参观。在护生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新生阶段,就要为护生树立起“护生”与“护士”的双重身份理念,这可以通过穿插实践环节和开展职业指导来实现。学校护理教研室与医院护理部共同参与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设计、教学计划及考核与评估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教学过程中派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5.2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护生质量评价体系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护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力求突出“两个结合”,一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二是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将校内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考勤、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理论测验、作业、实训练习、情境演练、上岗学习考核;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期中)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试题覆盖培养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客观检测护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学习领域临床护理技术项目个人必考与小组抽考结合的方式,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制订评价标准,主要考查护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岗学习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教学基地进行,由带教教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承担,完全按照岗位标准评分。

5.3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理念、知识点,介绍相应的考试方法。据《护士条例》的规定,积极实施“双证书”教育,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另一方面开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提高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使护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5.4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以小组学习、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结合“院校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护生为主体,让护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临床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护生能具备临床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步。

6结语

品牌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课程教学突出临床实际应用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技能考核与临床内科护理技能操作需要相对接,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通过开发与建设内科护理品牌课程,可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临床的无缝对接,使护生在学校期间能真正学到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用得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韦振飞.全口义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123-125.

[2]韦振飞.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30-131.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8

[关键词]社区门诊护士;工作特点;职业要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6.202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护士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是护士通过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

1要强化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意识

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外,对社区人群应像对待朋友亲人一样,对于一些特殊家庭和特殊个体如精神病、智力低下、侏儒症患者等,应视作正常人看待,应给予充分的同情和关爱,为其创造整洁、舒适、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及时热情地接待,用同情和体恤的心去倾听他们的诉说,并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施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要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

只要有护患交往,就存在着心理护理。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护理人员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都有影响[1],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因素对心理护理的成效影响最大,护士的个人性格是其自身素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调节能力不良,情绪容易波动,甚至心理失衡。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心理护理则将很难将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传达给社区病患人群,甚至不知不觉中给病患以焦躁和敌意的暗示。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理性的行为,给予身边的人以安全和信任感,能有效解除病患的忧虑感,激发病患对健康、对未来充满希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故社区门诊护士要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时刻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虚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3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是高质量完成社区医疗服务的前提。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社区门诊护士大多以毕业后未到医院进行专科培训,对老年人、幼儿人群的穿刺不能做到“一针见血”,从而增加了社区病患的焦躁和不安,并且由于自身临床经验的不足,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合理、准确应对,故而影响了护理效果。

4要提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这一点对我国现有护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社区护士来说是普遍欠缺的,主要因为社区门诊的护士大多是中专毕业,体现在专科疾病知识的护理不到位,抓不住要点和执行医嘱机械,对临床药物知识尤其是新药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了解不深,不能很好地观察临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在发生输液反应时解释安慰工作做得不够,护理文书记录不全。加之社区门诊护士服务的对象不仅有患者,还有健康人,服务内容不仅是疾病的护理,还有社区保健等工作,这就要求护士是“全科医生”[2],护士除了精通护理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相关医学知识,达到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又能开展健康教育。

5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一直注重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针对社区门诊而言,护士人员的素质不仅学历偏低、临床经验缺乏,其知识结构体系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所学所知多以临床医学、护理学知识为主,而对社会、人文知识了解甚少。面对社区门诊护理范畴的不断扩大和充实,要求社区门诊护士不仅要掌握基础和临床医学、护理学、流行病学等知识与方法、技巧,而且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老年学、营养与膳食等知识,要强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要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同时还应具有人际交流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真正做到想病患之所想,急病患之所急,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6要着力塑造白衣天使般的个人仪表形象

人们常常称护士是白衣天使,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象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的原因,有些护士的形象不够理想,为此,护士应加强“自爱、自尊、自重、自强”修养,塑造白衣天使的内在美的品格。[4]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端庄大方的待人接物、得体的行为表现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从而获得社区人群尊重。

7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言语是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稳定患者心境,排除心理困扰。由于个人所处环境不同,行为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源性医疗纠纷的增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务及相关工作时,要特别管好自己的“嘴”。护士与患者交谈时,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注意语言的严肃性、高尚性,不可随意贬低他人;注意语言的保密性,病情不向无关人员透露;要用热情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得体地介绍自己,有礼貌地称呼他人,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社区居民和病患在享受服务时得到身心的最大放松和愉悦。

8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涉及部门多,既有卫生主管部门、疾控中心,又有街道办、居委会等,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也可以提高健康宣教的效果。

健康生活呼唤新型护士,社区护理是一门关系着人类健康与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性新型学科。社区门诊护士的护理工作虽然是具体的,但涉及的知识面是广泛的,社区门诊护士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能力,运用新知识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要掌握比在地方医院中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并有宽阔的视野、远大的健康目标,自觉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门诊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日英.浅谈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221.

[2张秋玲,李燕晖.社区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126-4127.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9

XX年护理部继续坚持以改革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为重点,在管理形式上追求“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在业务上注重知识更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抓手,以创建“三级乙等”医院为契机,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医院总体工作目标制订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2、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3、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绩效管理。

4、加强护士长、护士工作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5、加强对护士的专业考核,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6、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

7、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护理科研,推进护理专业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品质,确保护理安全

1、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二级管理体系,护理部、各科室将对照各项质量考核标准遵循pdca循环模式认真进行考核、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实行目标管理。

1.1护理部:每月专项检查、每季度全面检查1次。

1.2护士长:每周专项检查、每月全面检查1次。

1.3各科室、护理部对所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追踪评价整改效果,适时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完善制度、规范,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将品管圈这一管理方法融汇到护理管理工作,鼓励带动各临床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

3、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部门(icu、手术室、急诊科、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将不定期下科室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要求进行监管,确保护理安全。

3.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上岗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带领、重点监督,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事故隐患。

3.2患者的环节监控:对于新入院、转入、危重、手术、小儿患者以及有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因素评估,并采取措施防

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危重患者护士要掌握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能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输液、输血等治疗服务,确保患者安全。

3.3对实习生的环节监控:加强实习生的岗位培训工作,对刚进入医院的实习护士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她们的风险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控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士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护理差错发生。

3.4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监控:督促检查护士长科学排班,合理安排人力;继续执行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及时给予指导,消除薄弱环节时段的护理隐患。

3.5加强对icu、手术室、急诊科、供应室的监管,保证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的安全。

4、进一步加大感染控制力度,严格遵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职业防护,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做好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医疗垃圾的管理、使用、处理。

5、健全、完善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危急重症病人及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对上报的不良事件护理部及时下病区进行查看,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深化优质护理内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继续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责任护士要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按照分级护理、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做好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理、心理沟通和健康指导等任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2、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认真落实《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规范,责任护士要求能够正确实施治疗处置、密切观察、评估患者病情并及时与医师沟通,配合医师共同完成治疗计划,同时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增进护患信任。

3、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各护理单元有专科护理常规、标准护理计划,具有专业性,适用性,责任护士要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要能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4、护理部每季度、各科室每月进行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5、各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星级护士评选活动。

6、延伸护理服务,落实出院随访工作。

(三)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绩效管理

1、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实施护理人员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护士岗位分级设置为n0、n1、n2、n3、n4四级,并明确各层级岗位的职责范围和任职资格等,分层次设岗。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潜质的护士脱颖而出,使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用人机制,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根据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

2、配合医院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合理定编定岗。按照医院要求遵循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与人事科共同测定并设置护理岗位,制订护理岗位配置原则,编制护理岗位目录。护理管理岗位和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控制其它护理岗位人数比例<5%。

3、合理配置护士数量,按照护理岗位的职责要求合理配置护士,不同岗位的护士数量和能力素质满足工作需要,根据不同专科特点,护理工作量实行科学的排班制度,护士排班兼顾临床需要和护士意愿,在护理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及关键时间段(午间、夜间、节假日)增加护理人员,体现对患者的连续、全程、人性化的护理。计划新增护士30余名,缩小与标准床护比的差距,重点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高风险科室倾斜,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并实施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试,护士的个人收入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岗位风险等要素的绩效考核方案,能够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并向夜班、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

5、改进和细化工作流程,把制度、标准、职责、常规、规范等贯穿融入到流程中去,加强细节管理,使护士工作具有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6、完善岗位说明书系统,落实各项岗位职责。

(四)加快护士长、护士工作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护士长队伍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1.1加强护士长队伍的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对护士长理论、技能、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并通过有效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强化对护士长的

管理,使各级护理管理者能各尽其职,做好表率和有效管理。计划选派20人次以上护理管理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培训。

1.2护理部组织院内护理管理培训班2期,上、下半年各1期。培训内容详见附件1:护理部XX年护士在职培训计划。

2、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2.13月份拟安排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内三科(糖尿病)、内一科、骨科(伤口造口)、血液净化室、手术室等护理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加专科护士培训。

2.2拟安排妇产科、新生儿科护士8名分批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修专科护理,加快专科护理的建设和发展。

2.3各科室制定本科室专科理论与技能培训计划,提高专科护士水平。

3、加强新护士培训。对新上岗护士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护理安全、护士行为与护理礼仪、护理文书书写、临床护理实践、护理常规、岗位职责等,并分别在内科系统、外科系统、急诊、icu等进行轮转。岗前培训内容详见附件2:XX年新护士岗前培训计划。

4、加强机动护士的培训。内容详见附件3:XX年机动护士培训计划。

4、鼓励护士、护士长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并提高学历层次和管理水平。

5、护理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病例讨论,科内每月组织1-2次护理查房。

6、护理部根据卫生部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分层培训要求,制定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制定护士分层培训计划,内容涵盖护理制度、职责、流程、应急预案的培训,内容详见附件1:XX年护士在职培训计划。

(五)加强对护士的专业考核,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1、理论考试:

1.1由各科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考试,至少每季度一次,内容为专科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院内感染知识等。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闭卷考试。

1.2由护理部组织全院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考试。每半年1次。

2、技能考核:

2.2全院护理人员考试由护理部二级质控操作组负责。

3、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具体安排详见附件1:XX年护士在职培训计划。

4、考核奖惩办法:按护理部相关规定执行。

(六)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压疮、网上上报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完善电子病历护理文书管理。

(七)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护理科研,推进护理专业发展

1、加强护士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拓展视野,创新思维,积极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提高论文质量。各护理单元每年至少完成论文2篇。

2、组织一年两次院级护理新技术课题申报,为使护理新技术项目密切联系临床护理工作,使科研结果能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逐步探索向县、市级申报。计划引进开展新项目5项以上。

(八)“5.12”护士节活动安排

1、评选“优秀护士”10名并予表彰。

2、开展护士多媒体讲课竞赛并予表彰。

(九)护理各项指标完成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

2、危重(特、一级)患者护理合格率≥90%

3、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5、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

6、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

7、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8、手术安全核查率100%。

9、健康宣教覆盖率100%

10、供应室无菌物品发放合格率100%。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篇10

关键词:职业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伴随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人们健康观念也逐渐转变,人们对护理专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高,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推行礼仪服务,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新需求,懂礼节、重仪表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

职业化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职业化人才培养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职业化的人文素养,职业化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化的技能水平三方面的培养,即实现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培养职业化护理人才,护士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护理美学及礼仪教育是培养职业素养及行为规范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护理美学与礼仪》的课程特点,探讨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美学与礼仪》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思路,并提出课程建设有效途径。

一、《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护士美学与礼仪研究普遍重视岗前培训,并将护士礼仪作为侧重点,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强,近年来,国内也逐渐重视对护理美学与礼仪的教育,但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仍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之中,依托《护理美学与礼仪》教学,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好的适应现代医院护理服务的需要。

(一)《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使护理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更加符合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通过《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的学习,可在临床实习之前具备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意识,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医院护理服务要求。

(二)《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护理美学与礼仪》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满意度。并为《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美学与礼仪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规范的礼仪训练可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体形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本门课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加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护理美学与礼仪》的课程建设思路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请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接轨,紧扣护理专业岗位“实用、够用”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突出技能教学,实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际“零距离”的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手段,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做出系统安排,以保证课程教学运行的可操作性。

三、《护理美学与礼仪》的课程建设实施途径

(一)构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教学体系。在《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仪容、仪表、优美的体态开端,最终培养具有高雅气质,外美内秀的当代护士形象[3]。

(二)依据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本课程学时普遍比较少,积极开拓分段教学模式,在学生不同阶段给予多样化的礼仪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化人才培养理念、编写针对性强的护理专业礼仪实训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刚入学的学生注重基础交际礼仪培训,实习前的学生因面临实习和就业,教学上应突出对护士工作礼仪的具体实践和招聘礼仪等内容。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情景式教学、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方法等将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提高课程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力,把护理形体训练贯穿始终,旨在利用有限的课时取得更有效持久的教学效果。

(五)制定科学有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可采用“任课教师、临床专家、学生”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r”体系。通过基础礼仪展示及工作情景礼仪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形式,培养学生注重正确礼仪习惯的自觉性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美学与礼仪》课程建设符合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出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俭,莫丽平,戚林.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护理礼仪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02).

[2]徐玲丽,潘映霞.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护理“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J].职业,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