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行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1:23

环境治理行动篇1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对环境污染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以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维护人们享有清洁环境的公共利益。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于1963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没有这些群体的支撑将无法存在”,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Freeman(1984)的定义最具影响力。Freeman将其界定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个定义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牵涉到一系列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开始流行于环境治理领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通过理性地处理这些关系,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和环境“善治”的目标。随着社会-政治学理论(如治理理论)在某些关键主题上的概念化,如自反性现代化、协商民主、彻底的多元主义和生态民主等,该理论逐渐融入到传统管理理论中,以提供一个更好治理环境风险的分析框架(Benn等,2009)。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林曦,2010)。这也反映了相对于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网络视角更加符合实际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情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因为个体和关系是构成整个网络的基本单元,而应将其作为网络视角的基石。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也应围绕着网络视角展开,并且个别学者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行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行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问题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行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爱民等,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分别为行动者、广义对称性和转译。ant将有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类主体和非人的观念、资本、科技等主体认为是行动者,即任何可以改变事物状态的东西。这些“异质性”行动者构成了网络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广义对称性认为应该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划分,整合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对待网络中的“异质性”行动者,打破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译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实建构者给出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人的兴趣的解释,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其网络形成的过程,并且刻画出在构建网络过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转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行动者都获得满意的角色,将处在各个领域的异质性行动者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稳定的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认为只有过转译才能构建起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并不是原有预定的行动者简单组合,而是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赋予。1986年,Callon通过对圣柏鲁克湾的海扇贝养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由海洋学家、渔民、海扇贝、海湾以及多样的技术等元素所构成的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并辨出五个转译的关键环节,分别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在此转译过程中,还应设立一个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或利益的必经之点,是所有行动者进入网络的唯一选择。在此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通过结合特定的研究问题和情景进行了对应的行动者网络转译分析,那么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转译和构建过程可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分别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而非人类行动者则包括生态、政策、资金和资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设定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境。尽管这些转译环节看似分开的,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可分的,有些环节可能会重叠。此外,成功转译后所构建的网络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并且一旦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新的转译将重新开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协商。总之,转译是一个实体引导其他实体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必须经过的路径,并最终说服其他行动者被征召和动员进网络。

四、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基于“满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过程,其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知识将被关注和采纳,而不仅仅只是规则制度(parr等,2003)。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内涵表明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范围和正当角色;多元利益主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同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还应充分考虑某些条件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技术、时空和生态等。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符合地方背景和实际环境情况。那么,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动者,将所有影响核心组织目标实现的要素纳入到网络中,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也可认为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一个动态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框架,并说明了其具体步骤和详细内容,请见表1。根据表1可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试图将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治理对象并界定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紧迫和重要,并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污染来源、途径和方式等,明确具体的治理对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应该将问题呈现作为转译的第一阶段,而问题呈现是围绕核心行动者进行的。尽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应认定为核心行动者,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急需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城市环境清洁的目标。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设置一个强制通行点(opp),将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目标实现的必经途径。

2.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以及各自差异。

城市环境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还需要其他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将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义务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组织,如企业、nGo和公众,强调开发和管理不同类型的组织间网络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理论也表明了城市环境治理不仅只是政府干预,还应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一宏观选择范围,并结合核心行动者的问题,辨识出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并明确各自的关键利益。其次,界别利益相关者在资源、权利、意识和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此外,还应明确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为了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所需排除的主体障碍。

3.勾画人和非人异质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并且这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三者应该确定为异质行动者网路的系统属性,即系统行动者。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行为、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那么,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范围和行为期望,并且辨识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其他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政策、资金、资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谱。

4.赋予利益并进行网络行动者的征召和动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依赖体现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这种利益交换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依赖,有利于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以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支持/反对态度和认知相似度,为转译过程中的赋予利益环节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赋予其他网络行动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网络的兴趣,并召集所有异质行动者,进行初步的讨论和协商,以达成行动共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出发,设计人类和非人类异质行动者的互动机制,并动员所有行动者进入到治理网络当中,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初步建构。最后,辨析和评估核心利益相关者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内在契合度,并重新识别和定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巩固和稳定异质行动者网络。

5.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

如何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异质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分别从个体(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关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网络(网络密度和核心组织的网络中心性)角度,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整体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定详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计划,以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通过采用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评估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可行性。

6.执行决策和监测网络。

环境治理行动篇2

整治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平安__”为目标,通过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措施在基层的落实,为学校新学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通过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师生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得到改善,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平安校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成立__镇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以镇纪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以安办、综治办、司法所、文化站、派出所、工商所、交警队、卫生院、消防队、学校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镇安办:加强对学校食堂周边餐饮、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全面清查学校周边食品饮食经营状况。

学校:做好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指导学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落实学校内部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和拒绝不良“口袋书”、自觉抵制“三无”食品的宣传教育;收集整治工作信息,并及时上报;协同派出所、司法所、文化站、工商所、消防队、交警队等单位实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负责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派出所:开展反盗抢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铲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督促学校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监督。

交警队:完善交通安全设施,规范学校附近道路交通警示;严禁车辆乱停乱放,严防交通事故发生;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安全运营;健全交通安全设施和警示牌;严厉查处超载和非法运送学生的营运车辆,确保师生交通安全,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校前区域“公交车”、“的士”、“摩的”等非法载客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师生的道路交通安全。

司法所: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培训,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矛盾调解工作。

文化站:查缴学校周边各类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非法印制活动;牵头开展网吧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动,坚决取缔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和所有“黑网吧”。全程跟踪集中治理活动进展情况,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卫生院: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在学校发生、蔓延。

工商所:强力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打击各种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行为,依法取缔非法电子游戏室、歌舞厅、音像制品店等;取缔校园门前的流动商贩和小卖部的“三无”商品,积极追查“三无”食品货源地;依法关闭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各类娱乐场所。

消防队: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指导和消防安全宣传,督查学校消防安全设施是否齐全、规范。

各村(

社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综合治理组,抓好各村(社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一)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治理。重点整治非法、违章经营的酒店、歌舞厅、网吧、桌球室、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和音像制品店,对学校200米范围内的娱乐场所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校园周边商店必须证照齐全、守法经营,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促销活动,坚决制止销售“口袋书”、黄色卡片等非法出版物行为。此项工作由派出所、工商所、文化站等部门配合落实。

(二)校园及周边交通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学校门口游贩摆摊设点、堆放杂物、交通拥挤混乱现象以及“三无”(无牌、无证、无照)车辆运载学生现象。严禁校门口车辆乱停乱放,坚决打击校车超速、超载等违章行为,规范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各学校门口要设立车辆缓冲减速带和安全警示标识;在交通要道路口,交警要安排专人负责,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维持交通秩序,确保学生交通安全。此项工作由交警队牵头,运管、工商所等部门配合落实。

(三)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重点整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活动,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黑恶势力。加大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出租房屋以及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加强对学校治安、消防安全及禁毒工作的检查指导。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要建立包校民警责任制,每校明确一名包校民警,不断强化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严厉打击抢劫学生财物、危及学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法制建设,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我防范能力。此项工作由派出所牵头,工商所、文化站、消防队等单位和各村(社区)配合落实。

(四)校园及周边食品卫生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学校食堂卫生、校内外商店、食品摊点和各类非法经营无牌无证摊点,禁止小商、小贩在校门口50米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监管,杜绝校园及周边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此项工作由食安办牵头,工商所、食药所等部门配合落实。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10日—5月20日)。各村(社区)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方案,成立专项行动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明确责任,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各学校要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队会等场合宣传专项治理活动,争取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和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排查问题、集中整治阶段(5月21日—6月10日)。在全镇范围内组织1次校园及周边环境大排查活动,重点排查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点等,坚决打击非法出版物制作和违规经营音像书刊的销售摊贩,严肃处理社会闲杂人员在校门外寻衅闹事、殴打学生的治安案件,依法取缔校园内外销售伪劣食品的饮食摊点、出租屋、违章建筑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隐患台账,将排查出的问题分类进行整改

(三)督查提高、夯实巩固阶段(6月11日—6月30日)。镇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将派出督查组,对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的综合整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督查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大局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组织精干力量,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基层、深入学校,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扎实有效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环境治理行动篇3

为巩固提升“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成果,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加快“生态旅游岛富美新XX”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镇开展“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环境提档升级行动,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整治目标

按照世遗大会城乡面貌品质新提升要求,在“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在申报项目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开展“四零五到位”专项行动。到2020年年底实现国道、省道、县道、镇区公路整治全覆盖,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实现阶段性整治长效管控的目标,有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水平。

(二)整治范围

围绕全镇范围内国道、省道、县道与镇途经主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开展“四零五到位”整治。具体包括:国道(XX)、省道(XX)、科技大道、县道(XX)四条道路以及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其中我镇县道(XX)自前坑洞与港西交界至后林八尺门。

(三)整治原则

实施“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环境提档升级涉及千家万户,是全面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管理有序的城镇形象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协调。整合执法力量,采取“统一指挥、集中调度、联合行动”的形式,形成有震慑性的“攻坚力量”,坚决查处到位。属地政府要做好风险评估,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提前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防止执法现场出现不稳定因素。

2.突出重点。“两违”综合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确定好攻坚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打造一批示范路、示范村,以点带面,扩大成效。

3.拆改结合。要以拆促改,以改带拆,通过成片、成规模的改造提升,让群众得到实惠。对于拆除后的土地要及时按规划还耕、复垦、绿化、收储或进行项目建设,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

二、整治内容

(一)“四零”,即申报项目道路两侧基本实现“两违”清零

1.零铁皮。即申报项目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无铁皮搭盖,腾出街巷空间,道路畅通。

2.零裸房。引导群众对申报项目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裸房立面进行简易装修,改建坡屋顶或半坡屋顶。

3.零围占圈地。各道路用地、集体用地的门前或供水、供气、供电设施旁无违占水池、院落围墙、停车棚、废旧物料、简易厂房等,用地权属清晰。

4.零违规广告。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无一店多招、废弃店招以及私设标识路牌等,标识有序设置。

(二)“五到位”,即保洁到位、整治到位、装点到位、增亮到位、补绿到位

1.保洁到位。结合“门前三包”责任制,严禁占道经营、乱设摊点,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全天候保洁,交通护栏定期清洗。

2.整治到位。整治跨路零乱缆线、黑网,拆除杆塔、废旧电杆,鼓励共杆共管;归整空调外机、排烟管道、水箱等,确保整洁美观。疏通房前屋后水沟,改善提升居住环境。

3.装点到位。临街建筑有碍市容市貌的,进行穿衣戴帽,切实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讲求美观。

4.增亮到位。实现道路照明亮灯,消灭县城偏街小巷的照明死角,确保道路亮灯率达标;广告灯箱按照一街一景统一色调,确保和谐美观。

5.补绿到位。抓好公共绿化树木绿化养护,及时修剪、浇水、施肥,清除树池花坛内的垃圾、余土和杂草,行道树缺株进行补栽,提高绿化率。

三、实施步骤

(一)排查摸底(2020年3月)

镇、村全面细致开展调查摸底,形成问题清单,建立台账。镇区范围内微“两违”建筑物“增生”问题及其它道路由镇村建和各村负责调查摸底,录入省信息系统。

(二)组织实施(2020年3月-11月)

根据问题清单,开展集中攻坚,按照整治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做到整治提升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镇“两违”治理办负责牵头开展整治及整治进展情况汇总,确保整治提升进度和质量“两不误”。

(三)验收评估(2020年12月)

镇“两违”治理办及时收集汇总整治提升的举措、成效及存在问题,并于12月5日前形成书面验收报告,报送县“两违”治理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镇有关部门及各村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行动顺利开展。

(二)强化机制保障

各村要建立完善保洁机制,对积存的垃圾做到及时清运、集中处理,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镇要完善农村建房审批机制,严格按照“无规划不建设,无审批不建设”的要求,坚持堵疏结合,满足农村村民建房需求;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引导鼓励群众使用“两违”手机app举报违法建设行为;强化常态巡查力度,切实增强村“两违”整治的主体意识,对新增“两违”采取即查即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营造村与村、户与户创先争优氛围,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三)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治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脏乱差现象和工作拖拉、责任不落实等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环境治理行动篇4

摘要: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在赛会前夕和举办期间,均通过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其经验做法对南京正在开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南京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环境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赛会;城市;环境整治

为迎接青奥会,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形象,南京市正在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旨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南京环境“脏乱差”现象。青奥会开幕在即,要在100天内彻底解决城市顽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筹办大型赛会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国际大型赛会举办城市环境整治经验

1.精细的目标任务是环境整治的行动指南

城市环境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且任务繁杂,需要理顺部门关系、健全相互协作机制,制定精细目标任务,逐个攻破,逐期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了成功举办大型赛事,有效对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均较早地提出了精细目标和实施任务。北京市确立了三年三部曲的工作计划,提出“2006年治乱、2007年见新、2008年添彩”目标,制定出“三净、四新”标准,即:乱搭乱建拆干净、乱贴乱画刷干净、乱堆乱摆清干净,两侧楼房粉饰一新、沿街门脸修葺一新、广告牌匾设置一新、绿化植物改造一新。上海市出台了《市容环境建设600天行动纲要》,确定了“三大工程30项任务”,纲要具体细化到任务、配套项目和季节性项目。深圳制定了《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行动纲要》,分别就水治理、大气治理、绿化美化市容等采取十项行动计划。

为了迎接青奥会,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先后开展了“千日行动计划”、“动迁拆违治乱整破”行动、“363”计划和“9322”行动,但城市“脏乱差”现象并未根除。很大程度是由于在城市环境整治上,没能较早地、系统地提出整治目标和实施任务,并围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和实施。因此,全市“百日大扫除”应该制定详细目标任务,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地区和相关责任人。

2.抓住重点是环境整治的有效手段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特别是要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需要政府各部门采取各项专项整治活动。2008年,北京市将环境秩序整顿治理作为工作重点,着重开展了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建设、治理重点大街和重点地区、整治广告牌匾、开展新农村环境建设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2010年,上海着力加强了对乱设摊、乱张贴、乱发小广告等市容环境“顽症”进行综合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进,主要包括建筑立面粉饰,社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园林、绿化美化,道路升级改造,夜景光亮工程,社区综合整治等六方面内容,共计919个具体项目。

城市环境治理职能分属在市政府的不同部门,城市环境改善需要涉及环境治理职能的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其他城市经验表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全面突击,更需要各个击破,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好各项专项整治。当前南京主要围绕城市环境中存在的卫生死角、污水横流、城市“牛皮癣”、乱搭、乱建、乱摆现象以及高速公路两侧绿色通道和快速道路、进城进区主要出入口道路两侧、青奥会场馆附近城市环境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

3.公众广泛参与是环境整治的力量源泉

群众是优美城市环境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的整治应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响应。北京召开“2008”环境建设志愿行动万人誓师大会,动员社会单位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同时,还启动了万个“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上海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根本方法,力求环境整治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一个半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集中清洁城市环境行动,2010年全市约有610万人次参与“环境清洁日”及其他迎世博清洁环境行动。广州在亚运会举办前和举办期间,发动“我的门前我清洁”行动,重点加强了主要道路沿街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制管理,积极发动沿街商店和居住小区市民积极参与。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针对当前南京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在于政府包办一切,没有把整治环境变成老百姓自己的行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政府部门没当回事,而只重视面子上的事情。”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举办赛事过程中,城市环境之所以能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还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通过全市的宣传和发动,南京市民已发动到“百日大扫除”行动中来,对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监督,配合政府各部门做好整治和改善工作。但当前南京市民的参与度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市民相比还有差距,在提高环境意识、规范环保行为和参与环境整治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长效制度设计是环境整治有力保障

筹办大型赛会是提升城市环境的催化剂,举办城市应以赛会为契机,摒弃短期行为,着眼长远功效,突破体制机制制约,完善长效制度设计,推进环境整治常态化。广州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秉承“办赛事”与“办城市”并举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整治、建设和管理的各项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了两部地方性法规、18个政府通告以及一系列工作方案。上海市从机制、制度入手,重点完善和推进了“深化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七个方面,包括长效管理制度,为持续改善环境秩序提供了机制保障。深圳在筹备大运会期间,制定了深圳城市环境整治总体实施方案和12个专项方案,从法规层面保障了深圳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南京历次城市环境整治收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效机制,环境治理措施缺乏可持续性。由于标准、规范和制度的缺失,一些部门、街道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时好时坏,力度时紧时松,未达到白天黑夜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城市环境管理上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经验表明,南京“百日大扫除”要取得成效,不能把这次行动看作是赛会前的简单“大扫除”,而是短期内探索长效制度,研究制定相应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促使全市城市环境管理从“根”上得到提升的机会。

二、南京城市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当前开展的全市城市环境整治,需要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目标再明确、协调再一致,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全面改善市容市貌,以崭新的城市形象迎接青奥会。

1.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环境整治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好目标任务。建议制定全市统一的城市环境行动计划,并将计划分解到各项任务,确保做到整治有计划、无盲区。二是明确责任。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与各部门、各区、各街道,与社区和辖区内的相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防止出现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强化督查。市纪委要根据《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中加强监督执纪强化纪律保障的意见》,对全市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做到铁面执纪、严肃问责。

2.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

围绕城市环境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开展好各项整治行动,力求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开展集中清理垃圾死角行动。以背街小巷、开放小区、农贸市场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全面清除各类垃圾、渣土和废弃物,确保不留卫生死角;二是开展整治流动摊贩行动。坚持严格管理,对市区主干道的摆摊设点要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同时对经营市民生活必需的早点、修配、餐饮等摊点,要实行定点经营,统一管理;三是开展拆违整治行动。针对破坏城市环境的各种违法建筑、违法广告和占道经营等违法设施一律要无条件拆除,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责;四是开展整治流浪乞讨人员行动。制定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有效措施,严格限制重点街区和行车路面的违法乞讨行为,做好救助、劝离工作。

3.制定标准,完善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好城市环境整治标准。南京要以“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城市定位的名片,制定较高的城市环境标准,力争使全市总体环境面貌与自身定位一致,与国际大都市和国内先进城市接轨;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广告管理等领域制定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一些措施在青奥会之后可上升为政府规章;三是建立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当前各项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不搞刮风式的花架子,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4.注重宣传、广泛发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是广泛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宣传。全市新闻媒体、各单位宣传部门要通过典型案例,对城市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脏乱差”等现象进行曝光,努力使人人知晓环境治理、人人支持环境治理、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二是积极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城市市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三是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积极发动城市志愿者,设立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对全城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开展“我的门前我清洁”和“城市环境集体大扫除”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还要积极鼓励公众对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各项合理化建议,政府要充分听取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参考文献

[1]赵凤桐.全力以赴做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02).

[2]陈建华,李晓晖.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2010(03).

[3]程清文,高翔.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环境的优化[J].第8届中日韩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0).

[4]王晓东.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2(12).

环境治理行动篇5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为契机,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环境治理行动篇6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6-0080-03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1]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可见,生态治理内嵌于国家治理的系统过程之中,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前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管理学家琼・玛格丽塔曾经说过,“不能评估就无法管理。”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如果不能通过量化考评,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理。有鉴于此,笔者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愿景出发,在生态环境治理评价中引入平衡记分卡的理念,从四个维度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模型,从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思路和方法,以期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有所助益。

一、平衡记分卡简介

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是著名的绩效管理工具。其由美国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教授和美国波土顿复兴全球公司总裁大卫・诺顿(Davidnorton)两个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同开发。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通过对当时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记分卡:驱动业绩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文中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此时的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纯粹的绩效评价工具,弥补了传统的单纯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缺陷。在之后的几年里,两位学者对平衡计分卡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并于1993年和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相继发表《平衡记分卡的实际应用》《平衡记分卡在战略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从而使平衡记分卡的理论框架体系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1996年,《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一书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成熟。至此,平衡计分卡由一个业绩衡量工具转变为战略实施工具。[3]13

平衡记分卡是从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s)、内部经营过程(internalBusinessprogr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维度,把组织的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评估组织经营业绩的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见图1)。其核心在于“平衡”二字,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实现了组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果考核和过程控制、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硬性客观指标和软性主观指标、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导向的创新型综合性绩效评价管理思想和操作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工具。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先进的全方位综合平衡绩效评估工具,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项管理工具之一。

二、平衡记分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适用性及其修正

1.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组织中的适用性。平衡计分卡最初诞生于企业,在企业绩效管理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平衡计分卡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其它各类组织的绩效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期,平衡记分卡由企业领域扩展到政府组织,形成了政府组织平衡记分卡体系。平衡分卡的发明者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平衡计分卡除了适用于一般营利性机构之外,同样适用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绩效评价,尤其是政府机关部门。[4]“虽然平衡计分卡最初的焦点和运用是改善营利企业的管理,但是平衡计分卡在改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上效果更好。”[3]143普兰和诺顿强调:“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应用于广泛类别的公司和产业,都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这四个维度应该被看作样板,而不是紧身衣。”[5]也就是说,在将平衡记分卡运用于管理实践中时,不能过于刻板和机械,要视不同行业和不同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由于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平衡计分卡不能原封不动地运用于政府组织,应该根据政府组织的特点和自身特殊要求来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绩效评估的科学方法,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公共部门时,需要按照公共部门的发展战略,对平衡计分卡的框架结构和具体指标进行修正和重构。

2.平衡记分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修正。生态环境治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行为主体以有效促进生态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控制环境污染及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生态改善和生态进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过程。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性。它是由政府、企业、公众、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多元主体治理系统中,政府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政府的生态治理是关系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事前预防、事后治理的动态循环过程。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行为,它需要从公众的观念和意识层面,预防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从根源上杜绝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产生。第三,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愿景的生态治理过程。生态环境治理应该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而治理过程要注重长远性、全面性和动态性,避免短期性、片面性和静态性。

生态环境治理评价的长远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特点,与平衡计分卡的逻辑思路相契合。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平衡计分卡是以组织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将组织的目标分解为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经营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这四个层面而组成的绩效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同样,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动态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因此,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只注重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系统健康等结果性的指标,还应该体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其内部管理的状况,考虑其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结合,体现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针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特征,对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是建构生态环境治理平衡计分卡的前提和核心。因此,根据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要求,借鉴平衡计分卡将组织战略分解为四个维度的思路,可将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目标分解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维度、客户维度、管理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从而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模型。

三、生态环境平衡记分卡理论模型的阐释

1.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维度。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形成生态治理的意识和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具体行为。西方著名思想家欧文・拉兹洛曾经说过:“人类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类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碍着我们向更好的未来进化。”[6]8拉兹洛认为人类在地球上遇到的极限与人类自身的观念和立场这些内在限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超越我们的内在限度,超越那些束缚和困扰当今世界的陈腐观念或行为,那么进化的前景就会‘在轨线上’。”[6]6可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重心要放在人自身的内在限度即人的意识、观念和行为的治理上。实现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和谐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观念,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生态治理的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平衡计分卡理论模型的逻辑起点。

2.生态环境治理的顾客维度。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顾客指的是与生态环境存在利益关联的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能从生态环境治理中获得各自的短期利益,即拥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从生态环境治理中获得长期利益,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消费着同样的空气和淡水,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生态环境的消费者,即顾客。生态环境状况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治理,其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环境利益需要。正如企业把顾客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终极标准一样,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最终也要靠公众来评判,也就是以公众满意度为终极标准。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满意度是指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评价,它能够帮助生态环境治理的各行为主体尤其是政府了解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状况,有助于政府生态治理效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次,建立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治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公众对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的满意度、公众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满意度、公众对政府诚信的满意度、公众对宜居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

3.生态环境治理的管理流程维度。生态环境治理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执行、监督控制等环节。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战略上的规划与组织,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和相应的组织机构等实施环境保护的指导、监督与管理。在管理过程层面,首要的是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生态环境总体规划制度和具体的生态环境执行制度。党的十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态环境治理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需要相应的领导机构和部门组织实施。否则,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要加强政府部门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组织建设,合理设计和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的组织领导结构,从而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得以有效执行。最后,要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治理的控制环节主要目的是有效纠正偏差,以保证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管理流程从战略规划到组织执行再到监督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是生态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有效管理过程。

4.生态环境治理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而生态意识的提高,需要相应的学习与不断的成长。生态教育和环保宣传是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手段。生态教育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素养的“生态人”。它以社会公众为教育对象,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主要方式,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实践教育为重点内容。[7]在环保宣传方面,要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要以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为重点,构建多哟巍⑷方位、广覆盖、齐参与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和观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

四、结论

将平衡计分卡的核心理念引入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模型,其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当生态意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环境保护就将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如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机构在全社会贯彻执行。政府通过制度、政策等对生态环境实施的强制保护与公众通过学习与成长树立生态意识而形成的自觉保护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合力,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观念转化为公众的具体实践行为,在社会生产、生活和消费领域得以体现,从而通过全社会的共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并在客户维度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公众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愿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平衡计分卡模型实现了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的平衡,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户的平衡,治理过程与治理结果的平衡,短期治理目标与长期治理目标的平衡,是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综合平衡绩效评估操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国务院公报,2015-09-21(28).

[3]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王爱君,陈艳.推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绩效审计[n].光明日报,2016-02-14(06).

[5]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theBalancedScorecard:translatingStrategyintoaction[m].HarvardBusinessSchoolpublishing,1996∶53.

环境治理行动篇7

关键词转型期;水环境治理;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9-000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0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愈益严重,如何有效治理水环境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水环境治理包括三层涵义:工程技术和生态学意义上的治理;行政管理层面的治理;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层面意义上的治理。本文的水环境治理是指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层面意义上的治理,是治理理论[1]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从这一意义上讲,水环境治理涵指以政府为核心的相关利益主体,运用经济、法律、财政、信息等手段防治水资源污染,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及其功能的过程。由此可见,水环境治理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水环境治理实践表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环境管制模式已难以为继,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环境治理模式有待确立。因此,明确我国转型期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对于促进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承担水环境治理责任的依据

1.1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是水环境公共物品属性的内在要求按照公共物品理论,水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共享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带来“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等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水环境利益的同时,水环境治理成本的分散化;意味着水环境利益共享与水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不一致或偏离。作为公有财产的水环境资源由于产权难以界定,容易出现“公地悲剧”,致使水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问题在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长期存在,资源单位的可分导致了逼近公共池塘资源所生产的资源单位数量的极限的可能性。……没有资源系统就不可能发生资源单位的占用。没有公正、有序和有效的分配资源单位的方法,当地占用者就几乎不会有为继续提供资源系统作贡献的动机。”[2]这也正如制度学家奥尔森在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时所指出的一样:个体的理性行动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

水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很难完全实现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或者说市场机制对于这类公共物品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率的。“从某种方面看,水是一种公共产品,这样就不切实际地把使用者和受益者排斥在外,因此,也就不能要求对诸如改善航运、控制洪水以及减少河流污染等不易度量的收益给予支付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投资不会投入。而从双方来看,水易于发生‘市场失效’,这意味着公共参与的必要”[3]。因此,解决水环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或政府与市场一起采取相应的政策干预措施来实现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从而实现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一致性。“政府有责任为全民福祉对水环境进行管理,以承担保护公共利益的责任”[3]。

1.2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是现实水环境问题治理形势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其中,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淮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此外,滇池、太湖等湖泊流域也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水环境污染事件已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如: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以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的水污染事件等。水环境恶化的客观形势表明,单纯依靠非政府组织、盈利组织、媒体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或借助市场机制手段已不能从根本上使水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而迫切要求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提供者的政府作出有效回应,以增进人们的环境整体利益。“政府在界定、理解和回应环境问题上将是不可或缺的,并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仍然起关键作用”[4]。“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责任”[5]。

政府在计划时期充当了环境保护的主导者,承担了过多责任和义务[6]。在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时期,由于计划体制的残存以及责任分担机制的缺失,各级政府仍承担着大量环境责任[7]。从现阶段看,政府主要承担了以下水环境治理责任:

2.1财政责任

所谓财政责任是指水环境治理中政府应该承担的财政支出或环境治理投资责任。水环境治理的投资渠道主要有国家(政府)投资、污染者负担、受益者负担、自发性负担、经济诱导、国际合作与援助等。但水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公益性特点决定只有政府才能全面承担其治理责任,水环境的治理费用也主要是政府投资或政府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对于污染成本和社会损失难以估量的污染行为,或者污染和受害情况难以预测,通过自我救助或其他途径难以实现的不可预见性污染,国家财政进行环保投资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中的“基础建设中的‘三同时’”环保资金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的环保资金,主要是通过行政力量介入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从而实现环保投资的,严格意义上讲也属于国家的财政支出[8]。而“污染处理专项资金”和“环保部门自身的建设投资”则直接来源于财政支出。尽管近年来也通过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方式筹集相关治理资金,但国家筹资仍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

2.2制度责任

所谓制度责任是指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作为治理制度供给方的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道格拉斯.D.诺斯的观点,由于制度是集体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稀缺资源,合理的制度更是如此。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一项制度设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制度执行的交易成本。水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制度因素造成的,亦即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政府所设计的制度存在缺失或缺陷。可以说,违反环境制度的交易成本较低是当前人们缺少水环境保护意识的主要诱因。据调查: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每日几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种比较收益驱使着不少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治污[9]。从国外情况看,提高环境交易成本是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相容制度对于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通过架构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加强对排污者经济处罚、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责任的综合整治,以提高其环境交易成本”[9]。而供给这些制度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计划体制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水环境治理制度的制定也主要是政府来承担。自1979年之后,我国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已构成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现行制度大体框架,多以《办法》、《通知》、《规定》、《批复》、《意见》等形式出现。毫无疑问,就数量上看,中国政府在规范制度方面承担的重要责任和扮演的重要作用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但规则的规范层次、效力和严密性、权威性、严肃性仍需要提高。

2.3监管责任

所谓监管责任是指政府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管理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有效的制度首先是可实施的,进而是实施后能达到设计目标的制度。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的良性运行,水环境管理中各种宏观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均需要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控机制。此外,水环境作为公共性产品,以及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环境利益也需要政府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尽管在市场条件下,水环境治理呈现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间接化等特点,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政府部门承担水环境治理的监管责任。即使在水环境管理较为发达、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强调政府对水环境实施监管。只有切实执行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制度,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才能达到水环境治理的预期目标。目前,实施水环境监管的主体有政府环境部门、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大众传媒等。由于社会组织、个人、大众传媒等环境监管力量的分散性、非专门性和非常态性,环境监管责任仍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政府水环境监管“无动力、无能力和无压力”[10]的问题突出。

2.4社会整合责任

在传统计划体制中,政府是“万能”政府,凡事都由政府出面负责管理[11]。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公民环境权利意识的增强,更多的盈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逐渐加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当中,以维护自身的水环境利益,逐步形成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多中心公共治理体制。依照公共治理理论,水环境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其主体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水环境治理也意味着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之间在水环境保护及治理上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但政府在水环境多中心公共治理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承担整合社会中各种水环境治理力量的责任。而要实现这一整合责任,关键在于政府在维护不同利益主体的水环境利益诉求的同时,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来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从而使分散的利益偏好转变为整体的利益偏好。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也存在环保组织的数量较少、力量有限,私人盈利组织的动力不足,公众个体力量分散化、碎片化,政府对社会环境治理力量的整合力度不够,以及相关的运作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

3水环境治理中政府责任存在的现实问题

毫无疑问,政府负有水环境治理责任。但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并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原有计划体制仍在继续发挥作用,这两种不完整体制的交叉状况,增加了政府水环境治理的体制困难,也制约了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的界定。具体而言,目前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责任主体:边界模糊

《水法》、《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主体,但在实际的水环境治理中仍存在责任不清问题:一是社会整体力量层面上,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主体之间在制度设计责任、财政责任、监管责任方面的责任边界模糊不清,这不仅难以界定政府责任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力量的成长;二是政府层面上,各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之间以及同级政府的各部门之间在水环境管理权限分配及责任承担方面边界模糊,责任主体难以认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不明确。在转型期,水环境管理权主要是通过委托关系由原来的中央集权逐渐向地方政府分权。水环境管理权力的下放和分散,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也存在委托关系的问题。作为人的地方政府由于具体负责水环境管理工作,因而拥有大量水环境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则拥有少量的相关信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水环境管理信息的不对称,且因两者之间的目标利益的差异,地方政府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作出不利于中央政府目标利益的决策行为,绕过中央政府的监管或变通政策来逃避环境管理责任,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进而影响中央政府水环境管理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此外,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中央政府因不了解水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水环境治理决策失误的风险,而造成这种决策失误风险的责任主体则很难界定。

(2)流域内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从理论上看,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因其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流域内的各行政区域都应是环境治理主体,都应承担起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但实践中不同行政区域由于存在区位差异,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上也截然不同:处于上游的区域政府因天然的区位优势对水环境的保护及治理的意识和动力明显不足,乃至弱化;而下游区域政府环境意识则相对较高,并随着水环境的恶化而逐渐增强。因此,流域水环境的治理责任主体是谁,其责任该如何分担等都不明确,这必然进一步助长流域内各区域政府治理环境的消极行为。

(3)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确。水环境管理涉及水利、环保、林业、电力、农业、交通、水产等部门,这需要明确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但实际中这些部门又存在水环境管理职能交叉的情形(如水利部门和环境部门),导致“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权力共享而责任泛化等问题。

3.2责任分布:以“行政”为主导

一般而言,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水环境保护的发起者、促进者、监督者和仲裁者[12]。不同国家政府主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异。就我国而言,所谓“政府主导”其实质也就是“行政主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权力干预、部分替代立法权和司法权。把环境监管与环境行政等同起来,把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与法制手段混在一起。不可否认,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行政权也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行使,效率更高。但是,政府行政权力过多的涉及环境立法权和环境司法权的内容,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的出现,如制度的规范性、层次性、权威性不高。更严重的是,因水环境治理受政府行政权力的影响,导致环境司法执行权受制于行政权而使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比如: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干预环境司法诉讼案件,以及环境诉讼案件中的“行政调停优先”等等。二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环境政策的启动首先是由政府推动,特别是中央政府认识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推动环境政策的实施。在西方国家,通常是居民反环境公害运动引起,迫使政府制定一系列限制污染以及补偿受害者的法律法规[13]。而我国在治理水环境中大多采取“会战式”的污染控制行动,主要也是依靠行政系统力量。相对而言,通过社会团体、公民个体实施政策为数不多。

3.3责任履行:“越位”与“缺位”并存

我国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既存在超越自身行政职能或对自身职能任意延伸的“越位”情形,又存在对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履行不充分或不履行的“缺位”情形。“越位”意味着政府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超越自身职能范围,集中表现为政府行政权力对立法权、司法权以及公民环境权力的侵蚀,是政府行政权力向社会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增强。“缺位”意味着政府对自己的一些本源责任履行不充分或不履行。责任履行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财政责任上。据测算:为实现“十五”环境目标,需要水污染防治投资约为2700亿元,主要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而这不包括用于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金。但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能够获得的资金仅为2307亿元,资金缺口约为393亿元[14]。而与此并存的是,政府的市场融资能力较弱,市场的水环境防治投资的规模和比例都较小,远不能满足水环境防治的资金需求。责任履行不充分还表现在监管责任上:一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多龙治水”格局,导致政府在一些监管环节上出现弱监、虚监。二是在环境行政管理执法过程中,由于外部监督的弱化,政府存在执法不力、随意性执法等问题。三是对突发性的水环境事件的反应不力,缺乏有效的水环境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

3.4责任种类:重直接投入轻间接引导

多年来,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一味强调直接的财政投入,并且这种投入一直逐年增加。但由于对财政投入的资金流向、资金的比例划分、资金的管理机制、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缺乏系统考虑,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的整体效益低下,水环境治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如:淮河的水环境治理,政府从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中央政府与苏、鲁、皖、豫等四省政府投入治理资金超过600亿元,但收效甚微,流域的一些地方水污染的情形甚至较以前严重得多[15]。出现一方面政府水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水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政府缺乏或轻视对水环境治理的间接引导,而这种间接引导对于水环境治理事业的发展是必须的。因此,政府应积极转变过去的“行政直接参与、财政直接投资”的运营管理模式,推行环境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水环境保护领域,以缓解水污染治理资金的不足。同时,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能极大地调动民间力量和社会公众的投入和参与,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这比依靠政府独立的、简单的财政投入更为强大。特别是随着责任共担的社会共治机制和多中心治道体制的成熟、完善,政府在处理像水环境治理的公共事务中的间接引导作用将愈益显现出来。

上述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有水环境治理体制的影响及惯性作用;政府自身的内部性导致其在水环境监管上的失灵;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使政府责任呈现过渡性特点;政府权力“统放失度”;新公共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等。

4转型期水环境治理中政府责任的合理界定尽管理论界对于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水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质量关乎民生乃至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必要的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管,借助政策资源创立水环境治理市场[16]。政府对水环境的治理要从“直接管控-命令型”向“自愿-间接型”转变,要由目前的“劣治”转向“良治”,即从独家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黑色治理到绿色治理,从黑箱治理到透明治理[10]。

科学明确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的原则;制度设计、监管与实施合理分离的原则;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按照分类、分项、分级来构建转型期水环境治理中政府的应然责任框架体系,见表1。下面结合表1,对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体系进行说明。

4.1分类明确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分类明确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就是明确政府在财政责任、制度责任、监管责任、社会整合责任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

政府的财政责任。财政支持对于水环境治理至关重要,这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社会转型期尤为突出。如果不增加对水环境保护的投资,因水环境造成的损失将更大[17]。政府的财政责任在于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为水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包含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去向、资金比例的合理划分、资金的有效监督管理等内容。政府的财政责任具体为:①直接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城市大型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出,随着市场方法的融资和运营,政府这部分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少;②财政补贴。主要包括对城市(特别是贫困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予以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对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的补贴,对企业的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进行贷款贴息等;③通过财经转移支付手段,支持中西部地区水生态环境建设;④承担水环境治理相关机构的运行费用,包括政府机构执行环境政策的费用以及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力量的建设中部分由政府承担的费用等,但这部分资金不宜太多。

政府的制度责任。制度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也是有效实施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前提。政府首先应该完善水环境治理制度体系,解决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问题。其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构有效的水环境治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水环境治理中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再次,从程序上确保这些制度的权威性、效力性和严肃性。

政府的监管责任。应强化政府对水环境问题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其原因:一是政府监管责任对于水环境有效治理至关重要;二是现有水环境问题大多与政府监管责任缺失相关。作为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应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以保证监管的效力。同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监管责任:一是应该遵循效能原则确定最佳政府规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效率,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二是健全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三是实行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

政府的社会整合责任。国外水环境治理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成功的水环境治理需要包括环保组织、企业、社区、公民个人等广泛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公众是水环境质量的监督者和水环境污染控制行动的参与者[18]。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民主制度的发展,政府环境治理要从过去政府直接管控向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按照治理理论的阐释,公共治理要求政府管理体制开放,以便容纳更多的社会力量[19]。政府应该培育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环保力量的成长,同时与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媒体以及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形成公私伙伴环境治理机制,并通过建立水环境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听证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等制度措施,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水环境治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水环境的社会共治。

4.2分项明确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水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工业水污染防治、农业水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流域和区域水环境治理等内容。政府应根据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不同特点,相应地承担不同的责任,见表2。

政府在工业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这类水污染防治的投资主体都是工业企业,政府部门投向工业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比例较小,一般只对其补充性、支持性投资。政府的责任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履行环境监管责任。

政府在农业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由于对农业和农村各类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规律与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的不了解。特别是面源污染的责任主体界定与产权明晰困难,且市场功能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不足。强制要求农村集体或农户履行污染防治责任,需要极高的监管成本。因此对这一类水污染主要是依靠政府来承担,为其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

政府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中的责任。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具有公益性,其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及管理的绝大部分资金是由各级政府投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始进入生活污水处理行业,生活污水治理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

政府在流域/区域水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流域或区域水环境的公共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强流域或区域水环境防治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处以环境税处罚,实现其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4.3分级明确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分级明确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就是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

中央政府的水环境治理责任。中央政府从宏观层面就全国水环境治理问题提出并制定指导性的规定,对地方政府的水环境治理进行监管。具体包括:构建全国性水环境治理的体制框架;根据水环境状况,制定水环境治理的总体战略;对水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并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设计环境治理激励制度及环境管制标准;承担污染控制和管理技术的开发责任;监督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特别是环境质量的监管;建立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并且资金的支持力度应足以刺激地方政府积极治理水环境污染等[20]。

地方政府的水环境治理责任。地方政府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直接主体,应承担起水环境治理的组织实施责任,控制污染物排放和辖区内水质变化。地方政府财政主要弥补中央政府财政不足,以保证水环境治理中的各种设施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YuKeping.GovernanceandGoodGovernance[m].Beijing: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2000.]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6-57.[elinorostrom.GoverningtheCommon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forCollectiveaction[m].Shanghai:ShanghaiJointpublishingCompany,2000:56-57.]

[3]联合国粮农组织.水资源政策改革――方法、步骤与实践指南[m].罗国良,王明燕,译.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2.[UnFao.waterpolicyReforms:methods,proceduresandpracticeGuidelines[m].translatedbyLuoGuoliang,wangmingyan.Beijing: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2002:2.]

[4]Kraftme.environmentalpolicyandpolitics[m].newYorkBostonSanFrancisco,2008:6.

[5]小岛丽逸.现代中国的构造变动――环境是成长的制约因素吗?[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0:85.[iKozimaRei.StructuralChangesinmodernChina:isenvironmentaRestrictionFactorforGrowth?[m].tokyo:tokyoUniversitypress,2000:85.]

[6]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69.[nieGuoqing.aneconomicanalysisonenvironmentalControlintheChangingperiodinourCountry[m].Beijing:ChinaeconomicpublishingHouse,2006:169.]

[7]杨雪冬.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中国的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55-64.[YangXuedong.SocialChangeandaccountableGovernment:China’sexperience[J].JournalofRenminUniversityofChina,2009,(1):55-64.]

[8]杨华.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234.[YangHua.Study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policyinChina[m].Beijing:ChinaFinancialandeconomicpublishingHouse,2007:234.]

[9]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9-140.[YangDongping.annualReportonenvironmentDevelopmentofChina(2010)[m].Beijing: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2010:139-140.]

[10]齐晔.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4.[QiYe.ResearchesonChina’senvironmentalRegulatoryRegime[m].Shanghai:ShanghaiJointpublishingCompany,2008:3-4.]

[11]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1):26-34.[XieQingkui.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inChina[J].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2000,(1):26-34.]

[12]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HongDayong.theGrowthofChineseFolkenvironmentalForces[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07:6-7.]

[13]温宗国.当代中国的环境政策―形成、特点与趋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1.[wenZonggguo.ContemporaryChina’senvironmentalpolicy:th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andtrends[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10:21.]

[14]姜文来,唐曲,雷波,等.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9.[Jiangwenlai,tangqu,LeiBo,etal.introductiontowaterResourcesmanagement[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5:219.]

[15]谢望礼.淮河十年付诸东流的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32-34.[Xiewangli.ReflectiononFailuretoControltheHuaiRiverduringtenYears[J].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04,(5):32-34.]

[16]王金南,葛察忠,张勇,等.中国水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70.[wangJingnan,GeChazhong,ZhangYong,etal.waterpollutionControlinChinainstitutionandpolicy[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03:170.]

[17]Hawkenp.theecologyofCommerce[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3:177-179.

[18]贾绍凤,姜文来,沈大军,等.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66.[JiaShaofeng,Jiangwenlai,ShenDajun,etal.waterResourceseconomics[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6:366.]

[19]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5,(7):21-25.[LiuXirui.publicmanagementinChina:ConceptionandBasicFramework[J].Chinaadministration,2005,(7);21-25.]

[20]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5-446.[SongGuojun,tanBingqing,etal.apolicyevaluationonwaterenvironmentprotectionofChina’sHuaiheRiver[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07:445-446.]

StudyonGovernmentResponsibilityinwaterenvironmentGovernanceDuringperiodinChina’sSystemtransition

FanCanghai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Hohai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8,China)

环境治理行动篇8

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部署,根据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办有关文件精神,什邡市工业经济局作为什邡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组组长单位20__年汇同相关成员单位,与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密切合作,切实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作来抓,并列入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动全市工业企业认真开展以“清洁化、秩序化、制度化”为标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是保证企业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重返全省“十强”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市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和进一步健全了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周波同志任组长,市工业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什邡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工业企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2、结合实际,切实制定和重新印发了《什邡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如干部职工的发动、指导检查由总工会牵头,工商联、工业局配合。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由环保局牵头,工业局配合;关闭小煤矿由安监局牵头,煤管办配合;节能减排由工业局牵头,环保、安监、工商联配合;质量监督和管理由质监局牵头,相关局配合,并明确了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3、运行状况良好。今年以来,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使该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入扎实。

二、目标明确,重点整治

1、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把“节能、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产能源损耗,按标准技术废气废水废料排放,把企业建成生活工作环境优美、节能减排达标,文明规范的现代化企业”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的重点整治目标,要求全市工业企业按照目标要求,扎实有序的开展整治工作并取得实效。

2、各市属重点工业企业按照《什邡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组实施方案》,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的需求,重点抓好了以下整治工作:

(1)加强生产管理。一是原材料进厂必须进行检验或验证,按规定进行标识记录,按质堆放取用,堆放整洁有序;二是生产过程按工艺要求设置关键质量控制点,按质量控制程序进行有效控制,工艺控制指标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严格工艺纪律和工艺考核;三是生产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设施性能和正常运行,无积灰、油污和跑、冒、滴、漏现象;四是生产现场随时进行清洁、清理、整理,营造良好生产环境,保证生产有序进行;五是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各企业加强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的质量法规,质量责任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认真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职责考核,增强履责能力;六是严格质量把关,杜绝假冒伪劣。各企业严格落实质量检验制度,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不合格产品决不允许出厂,要严格执行不合格产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严禁生产销售。七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管理,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努力营造良好施工环境。

(2)集中治理生活区环境卫生,并转发了什邡市“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总体方案,要求各企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执行。围绕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习惯培养好)的治理目标,各企业切实抓好生活区环境治理,全年共收集运送处理生活垃圾1987吨,处理生活污水1768吨,设置各类广告牌128个,纠正车辆乱停乱放7648车次,发动员工参加公益劳动396次、7459人,并做到厂区卫生随时打扫,生活区卫生每周打扫,

办公室和办公区每天打扫,营造良好生活环境。(3)继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百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年各企业共提合理化建议6218条,帮助企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做到从“我”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为企业“节能减排”献计献策,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国发[20__]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__]12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川府发[]45号)的要求,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促,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国务院、省、市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要求,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增强企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有可能影响全年节能目标任务完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摸排、处理。积极运用现有的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改,加快技术、工艺和产品升级,为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编织了《20__年什邡市工业节能工作方案》和《什邡市节能降耗工作预警调控方案》。配合省节能监察中心对川烟工作什邡分厂进行了节能监察,配合省工信委对川恒化工公司利用余热余压锅炉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核查(该项目获省工业节能奖励补助资金40万元),通过核查,该项目达到要求。此外,我局还根据省工信委的要求,组织了宏达股份公司、川恒化工公司、利森建材公司等三家企业进行了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资料申报;组织了大方新型建材公司、明日宇航工业股份公司、川恒化工公司、嘉寓门窗公司、泰山石膏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申报20__年节能减排中央投资项目预申报,完成了什邡市桂湖水泥有限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预计到20__年12月底全市14家部级、省级、市级重点用能企业能够全面完成20__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继续加强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气氛,形成长效机制和浓厚氛围

为了让全市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__年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领导小组继续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气氛,以便形成长效机制和氛围。全年共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会议6次,共720人参加。对全市工业企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进行再宣传动员,对在新的一年中扎实有序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并于8月17日,为配合奋战100天,决战9.30,在什邡广场举行了“文明伴我行,和谐促发展”职工誓师签名活动,全市22户企业1000名干部职工参会,激发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9月初又按照市总工会的要求,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市总工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竞赛》,33户企业参加,完成试卷890份。今年还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宣传图解单页资料10000份,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企业”活动工作措施1200份,下发专题文件4个、1600份,书写宣传标语1000条。各企业还通过层层发动,充分利用企业广播、报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广泛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活动,形成人人爱企业、个个争当环保的宣传员、保洁员和监督员的良好氛围,营造我参与、我出力、我享受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促指导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重点督促指导了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原材料堆放、废料堆场、生产区内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管理和企业生活区卫生环境的治理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从今年以来分别对城关区企业和有关镇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目前,共检查大中企业(蓝剑饮品、科新机电、美大康药业、华润啤酒、宏达股份、玻钢、瑞特服装、川恒化工、新日钢、沃特龙服装、蓝剑磷化工等20家企业),深入双盛镇、师古镇、南泉镇、马祖镇工委所辖企业(小型企业)共30余家。通过以上现场检查,绝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生活区环境都井然有序,有的企业还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仪式”,开展了企业员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题签名活动。

9月18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总工会会议室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推进会,市总直属企业工会主席参加会议,会议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进一步强调和要求,会上,市总工会向各乡镇企业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措施和宣传文明标语共计1200份。强化培训。为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深入扎实的推进,市总工会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对企业和乡镇工委工会主席、骨干进行了4期共400余人的主题培训。

五、加强检查指导,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和相关人员,多次到蓝剑饮品、美达康药业、科新机电等30余个企业检查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要求企业全面整治“脏、乱、差”现象,改善安全环保状况,提高企业职工文明素养,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主动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业污水、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废渣等工业垃圾的治理工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功能与作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领导小组召开联系协调会议4次,并就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能与作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同时在宣传、协调、督促检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保证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2、个别企业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只注重抓企业发展,对企业的环境整治不够重视。

七、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市工业企业共同支持、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进一步加大企业环保设施投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3、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有关规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4、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规范化管理。

内容描述关于20__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总结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环境治理行动篇9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是保证企业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重返全省“十强”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市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和进一步健全了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周波同志任组长,市工业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工业企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2、结合实际,切实制定和重新印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如干部职工的发动、指导检查由总工会牵头,工商联、工业局配合。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由环保局牵头,工业局配合;关闭小煤矿由安监局牵头,煤管办配合;节能减排由工业局牵头,环保、安监、工商联配合;质量监督和管理由质监局牵头,相关局配合,并明确了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3、运行状况良好。今年以来,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使该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入扎实。

二、目标明确,重点整治

1、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把“节能、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产能源损耗,按标准技术废气废水废料排放,把企业建成生活工作环境优美、节能减排达标,文明规范的现代化企业”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的重点整治目标,要求全市工业企业按照目标要求,扎实有序的开展整治工作并取得实效。

2、各市属重点工业企业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整治组实施方案》,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的需求,重点抓好了以下整治工作:

(1)加强生产管理。一是原材料进厂必须进行检验或验证,按规定进行标识记录,按质堆放取用,堆放整洁有序;二是生产过程按工艺要求设置关键质量控制点,按质量控制程序进行有效控制,工艺控制指标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严格工艺纪律和工艺考核;三是生产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设施性能和正常运行,无积灰、油污和跑、冒、滴、漏现象;四是生产现场随时进行清洁、清理、整理,营造良好生产环境,保证生产有序进行;五是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各企业加强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的质量法规,质量责任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认真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职责考核,增强履责能力;六是严格质量把关,杜绝假冒伪劣。各企业严格落实质量检验制度,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不合格产品决不允许出厂,要严格执行不合格产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严禁生产销售。七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管理,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努力营造良好施工环境。

(2)集中治理生活区环境卫生,并转发了市“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总体方案,要求各企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执行。围绕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习惯培养好)的治理目标,各企业切实抓好生活区环境治理,全年共收集运送处理生活垃圾1987吨,处理生活污水1768吨,设置各类广告牌128个,纠正车辆乱停乱放7648车次,发动员工参加公益劳动396次、7459人,并做到厂区卫生随时打扫,生活区卫生每周打扫,办公室和办公区每天打扫,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3)继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百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年各企业共提合理化建议6218条,帮助企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做到从“我”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为企业“节能减排”献计献策,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国发[2010]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9]45号)的要求,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促,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国务院、省、市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要求,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增强企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有可能影响全年节能目标任务完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摸排、处理。积极运用现有的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改,加快技术、工艺和产品升级,为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编织了《2010年市工业节能工作方案》和《市节能降耗工作预警调控方案》。配合省节能监察中心对川烟工作分厂进行了节能监察,配合省工信委对川恒化工公司2009年利用余热余压锅炉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核查(该项目获省工业节能奖励补助资金40万元),通过核查,该项目达到要求。此外,我局还根据省工信委的要求,组织了宏达股份公司、川恒化工公司、利森建材公司等三家企业进行了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资料申报;组织了大方新型建材公司、明日宇航工业股份公司、川恒化工公司、嘉寓门窗公司、泰山石膏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申报2010年节能减排中央投资项目预申报,完成了市桂湖水泥有限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预计到2010年12月底全市14家部级、省级、市级重点用能企业能够全面完成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继续加强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气氛,形成长效机制和浓厚氛围

为了让全市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10年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领导小组继续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气氛,以便形成长效机制和氛围。全年共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会议6次,共720人参加。对全市工业企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进行再宣传动员,对在新的一年中扎实有序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并于8月17日,为配合奋战100天,决战9.30,在广场举行了“文明伴我行,和谐促发展”职工誓师签名活动,全市22户企业1000名干部职工参会,激发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9月初又按照市总工会的要求,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市总工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竞赛》,33户企业参加,完成试卷890份。今年还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宣传图解单页资料10000份,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企业”活动工作措施1200份,下发专题文件4个、1600份,书写宣传标语1000条。各企业还通过层层发动,充分利用企业广播、报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广泛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活动,形成人人爱企业、个个争当环保的宣传员、保洁员和监督员的良好氛围,营造我参与、我出力、我享受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促指导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重点督促指导了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原材料堆放、废料堆场、生产区内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管理和企业生活区卫生环境的治理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从今年以来分别对城关区企业和有关镇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目前,共检查大中企业(蓝剑饮品、科新机电、美大康药业、华润啤酒、宏达股份、玻钢、瑞特服装、川恒化工、新日钢、沃特龙服装、蓝剑磷化工等20家企业),深入双盛镇、师古镇、南泉镇、马祖镇工委所辖企业(小型企业)共30余家。通过以上现场检查,绝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生活区环境都井然有序,有的企业还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仪式”,开展了企业员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题签名活动。

9月18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总工会会议室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推进会,市总直属企业工会主席参加会议,会议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进一步强调和要求,会上,市总工会向各乡镇企业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措施和宣传文明标语共计1200份。强化培训。为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深入扎实的推进,市总工会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领导小组对企业和乡镇工委工会主席、骨干进行了4期共400余人的主题培训。

五、加强检查指导,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和相关人员,多次到蓝剑饮品、美达康药业、科新机电等30余个企业检查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工作,要求企业全面整治“脏、乱、差”现象,改善安全环保状况,提高企业职工文明素养,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主动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业污水、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废渣等工业垃圾的治理工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功能与作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整治领导小组召开联系协调会议4次,并就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能与作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同时在宣传、协调、督促检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保证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企业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2、个别企业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只注重抓企业发展,对企业的环境整治不够重视。

七、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市工业企业共同支持、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进一步加大企业环保设施投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环境治理行动篇10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刘奇葆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一段时间来,我州上下迅速行动,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热潮,通过开展“净化、亮化、优化、美化、强化、减化”行动,脏、乱、差得到集中整治,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部分城镇风貌改造初显特色,旅游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取得突破,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工作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但必须看到,城乡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检查发现,全州环境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还有部分县、乡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措施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乡镇与村组之间未有效落实相关责任和措施,整治工作不力。二是一些干部还存在执行不力、责任心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部门工作浮于表面、不深入、不细致,没有有效行使监督检查职能;一些工作的开展并不是难作为,而是不作为。三是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一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主要依靠村两委会成员突击完成,没有有效发动群众参与整治;未建立定期打扫公共卫生的制度和村规民约;群众卫生习惯尚未普遍养成,乱丢乱倒现象在城镇、乡村都存在,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四是环境卫生整治不彻底。城乡结合部仍是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河道卫生清理不彻底,沿河倾倒的恶习没有得到治理,乡镇垃圾堆放、管理和处置措施尚不到位。一些建筑工地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严重。五是个别乡镇由于城镇容量小,人口流量大等原因,整治工作难度较大。对这些问题,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自查自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整改。

为了深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展开全省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了全面部署。会议文件已经发到各县,各县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进一步全面突击,持之以恒,努力创造群众满意的生活创业环境,树立灾后重建的良好形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增强治理主动性

刘奇葆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地方的脏乱差不是小事,事关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事关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党委和政府要抓要管,要真正解决问题,要接受群众的检验,让群众满意”。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作为管理一方、是否称职的重要评价。把城乡环境治理纳入长期重要日程,作为工作硬任务,变成考核硬指标。要树立“三分在物、七分在人”、“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意识,克服重经济增长轻社会管理、重物质投入轻人文培育的错误倾向,实现物质设施重建和精神文明重建有机结合,充分展示我州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乐观进取的良好风貌。

二、强化工作部署,明确治理要求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在全年突出打好三个战役。即:4月底前集中突击,确保全州城乡环境在“5.1”前有重大改观;9月底前推进深化,确保取得明显成效;春节前全面提升,确保营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要重点治理“脏乱差”,达到清洁、整齐、优美。城镇环境做到“垃圾不乱扔、广告不乱贴、摊位不乱摆、车辆不乱停、工地不乱象”;农村环境做到“污水不乱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乱堆”;城镇和农村都要做到“环境要绿化好,卫生习惯要培养好”。

要着力抓好“五个规范”,实现“三个全面提升”。即:规范垃圾收运处理,规范户外广告和牌匾设置,规范城乡街巷摆摊设点,规范城乡街道车辆停放,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卫生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要分类指导,自加压力。地震灾区要走在全州、全省前列,提高标准和要求,发挥示范作用。试点县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抓出特色、亮点,创造经验。

三、多管齐下,迅速行动,整治“五乱”

当前到4月底,要集中一个月时间,突出治理“五乱”,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改善地震灾区、公路沿线、城镇河道等重点部位环境状况;强化灾区安置点、城乡结合部、人流车流密集区、公共场所、施工场地等薄弱环节的环境管理,消除卫生、安全等隐患,确保安安全全迎“五一”,干干净净纪念大地震一周年。

要部门联动,多管齐下,开展整治专项行动,形成工作合力。州委宣传部负责强化宣传,营造环境治理的浓厚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州公安局负责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州规划建设局负责治理垃圾乱扔、工地乱象和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州交通局负责治理交通沿线环境卫生;州卫生局负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防止疫情发生;州工商局负责治理广告乱贴和各类市场整治;州旅游局、州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负责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及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州环保局负责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州监察局负责督导检查、实施问责。州发改委、州经委、州民政局、州国土资源局、州林业局、州水利局、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等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抓好对口联系、对口督导,认真履行职责。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对各自负责的专项行动迅速作出安排,落实人员,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协同配合,形成整体联动合力;加强对县、乡(镇)、村和景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刚才,有关部门在发言中所做的安排,所提出的要求,我都赞成。

各县委、县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好、负总责、周密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把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4月底前,各县委、县政府和州级牵头部门要分别向州委、州政府书面报告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

四、深化专项治理,提高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城镇环境卫生和容貌整治工程。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环境治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着力整治卫生死角,不断规范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治理广告乱贴乱画顽症。进一步抓好城镇摊点摆设和车辆停放的规范;抓好道路保畅通、保安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有效解决施工现场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和运输抛撒等问题。要加大城镇风貌改造力度,城镇特别是重点旅游集镇、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要形成特色风貌。

二是实施村庄洁美行动。着力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源,培养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抓好牧民定居点的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帮助高半山群众实施“四改两建”,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和庭园环境整治。认真整治国道213线、317线及省道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建筑风貌。

三是继续抓好旅游环境整治行动。要坚持游客至上,强化旅游软、硬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确保巩固阿坝旅游的品牌地位,树立良好形象。对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实施全面的、动态的、精细的管理;对可能引起游客不满的各种因素、对可能损害游客利益的各种问题、对可能影响阿坝旅游形象的各种现象,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考虑、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当前,我州旅游安全十分敏感,影响旅游安全形象的因素较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引导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

五、注重治理实效,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

治理环境是手段,服务群众是目的。开展城乡环境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开心、创业更顺心、发展有信心。要深入广泛开展动员,做到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抓治理,将政府单一推动变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要把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服务,更加依靠搞好服务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方面,要加大依法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环境秩序;另一方面,要在“如何理顺”上多听民意、多想办法,为群众排忧解困,做到堵疏结合,有“管”有“理”。执法者要善待权力,坚持文明执法,多做疏导化解,不能态度蛮横、粗暴行事;决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违规违法,滋生民怨。要把整治的目的真正放到改善环境、多为群众服务上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

要按照适用、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城乡环境配套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实现县、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全州规划新建改造的19个垃圾处理厂、918个中心村垃圾清扫收集站、21个污水处理厂、120个污水处理池,都要与灾后重建一道加快推进,尽早投入使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六、构建长效机制,促进环境治理制度化、常态化

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阵风”,一吹了事。要构建责任到位、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实现常态治理和长期治理。

一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行政推动,增强执行力。各县要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组织机构,每一级都要有明确的领导责任人、承办人(或承办单位),每个承办人(承办单位)要有明确的责任区域。

二要健全科学规划机制,统筹建、管、用,提高协调性,增强决策力。

三要建立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增强投入保障力。财政部门要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及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入。

四要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动态评价,增强工作竞争力。州上已成立专项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4个督导考核组,分片区、分季度进行考核和督导检查。各县、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应机制。

五要实行严格问责制,加强监督,增强问题纠错力。要完善服务热线、设立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对工作不力、未完成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的,造成重大影响、引发重大责任事故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将按照《*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追究办法(试行)》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昨天,省委李崇喜书记来州检查工作时明确指示,省上将派出人员,开展暗访,发现问题,现场拍摄;如整改不力,将在媒体上曝光。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