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防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3:32

环境防护措施篇1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保护;地质灾害

abstract:inourcountryminingenterprisestomanynowthe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isnotenoughattention,inordertomaximizetheprofit,constantlyformineunlimitednumberofmining;therearestillquiteafewpeopleintheunderstandingofthegeologicaldisasterisnotenough,andnotinthegeologicaldisastertotakeeffectiv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before,whendisastercausedgreatloss.accordingtothepresentsituation,andcarryouteffectivescientific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work,ofgeologicalhazardplayedtheeffectivepreventionandcureeffect.inthispaper,the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measuresandge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worktwobigwaysasastartingpoint,hopecandoge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andpreventionofgeologicaldisasterswork,toguaranteegood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feandpropertysecurity.

Keywords:geologicalenvironment;Geologicalprotection;Geological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资源使用率的越来越高,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各国对于这几个问题都作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也是把人口控制和环境的保护列入了重要的国策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质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涌水达到10000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6000余居民缺水;70年代,西昌市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并且把挖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堆置在盐井沟,后来在大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了104人死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做好地质工作的防治工作。因为政府不是环境的直接使用者,所以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担任中介的作用,担任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者,与各个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一起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

从1990年开始,各个省政府开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省内的各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健全地质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对地质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明确,将保护环境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加强对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当地的百姓群众还是矿山产业中的工人管理者,都一定要有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政府领导要发挥指挥的作用,调动所有矿业产业和平民百姓共同参与,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4、加强对采矿业的管理,严禁违法开采。

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10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管理不善,在连日大雨冲击下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害到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与下游环境的安全。

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矿山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采矿工作进行时也要开展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要保证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与设施、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对各地的矿产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施工的情况,要处以严厉的处罚。

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除了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当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会给人民百姓造成不可以估量的财产生命损失,所以各个城市各个基层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人民政府可以以政府招聘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人员的招聘,与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合同的签订,挑选的人员应该着重在政府干部间进行挑选,确保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纪律性。还应该就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进行专项的拨款,用于人员的培训和专门设备的购买,还需要对队伍内部人员进行年度的考核,按照合同要求对年度的工作变现进行奖惩,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队伍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起到作用和效果。2、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要认真抓好农村山区等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的检查工作,把确实存在灾害威胁和影响人群众多的地区划入灾害隐患点,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群测群防的体系之中;对部分还不能确定灾害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区也不要掉以轻心,也应该进行重点的排查。

例如广西省就出台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响应工作方案》。这是全国首部国土资源系统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的规范性文件,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

3、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上应该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工作手段,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在灾害的发生概率。国土资源部应该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各个基层乡镇政府等各方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宣传画的宣传和面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应该通过前期迹象识别到地质灾害的来临,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有足够的预防措施;在城市应该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的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达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教育效果。

比较强硬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如《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要是发现一些违法违章的建筑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伤害,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拆除或者惩罚,要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和威严性,才可以让各种违章违法建筑工程不敢继续作业,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为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束语:

我国的地质灾害一直都是环境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部分,而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给我国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同阶层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几个部门的个别责任,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群测群防的重要工作。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性,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防治工作当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给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硕颖.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J].内蒙古技术与科技,2008,(5)

环境防护措施篇2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环境防护措施篇3

【关键词】手术室;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0-01

1手术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1.1有害气体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手术室中常直接接触到各类化学消毒剂,比如戊二醛、甲醛、含氯消毒剂等,其中2%的戊二醛可能引发过敏、皮炎、结膜炎,而含氯消毒剂对皮肤可能造成刺激作用[1]。手术室中的麻醉机在使用时所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安氟醚和异氟醚,人体若长期吸入此废弃,蓄积在身体中,可能会影响机体的肝脏功能,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另外,手术中的各种异味会压抑工作人员的心情,使之感到精神疲惫,注意力和应变力也会下降。

1.2生物感染的危害

生物感染主要指的是致病性的微生物以及传染性的媒介物,手术室中有11.7%的工作人员有可能意外地直接接触到血液,比如护士在术中传递器械时,或术后清洗器械时,极易误伤他人或者损伤自己。经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因职业引发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乙肝传染率63%,因为乙肝血液传播率最高,一次便可传染[2]。

1.3噪音的危害

手术室内的平均噪音60~65db,由大量的医疗仪器设备产生,其中最高噪音高达90db,比如电刀、引器、麻醉机,以及各类可报警的监护设备,都造成了手术室特殊的噪音环境。虽然大多医护人员在表面上已经适应了噪音环境,但噪音对身体的危害会随时间的积累而表现出来,比如头疼、头晕、烦躁、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等。

1.4电离辐射的危害

随着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到X线的危害,极易产生头晕、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状,也有可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的造血功能。若工作人员长期照射,可能致使白细胞的减少,抵抗力的下降,晶体混浊,严重者引发肿瘤。即便是少量接触射线,但若次数较多的话,可能因蓄积而使人体致畸。

1.5生理心理的危害

手术室的工作方式大多都是连续性和无规律性,工作人员常因此频繁轮班、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进而致使多数护士女性出现周期紊乱,睡眠质量差,胃肠不适,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另外,固定的工作姿势,比如长期站立就可能引发颈椎病和下肢静脉曲张等。工作的不定时和繁忙,以及术中见到各种创面,常使其心理产生恐惧感,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危害。

2防护措施

1.1强化室内空气流通

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气体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务必应该强化手术室内的空气流通,增添空调设备,进一步完善排污系统,每天于手术前选用75%酒精擦拭物品表面。使用高频电刀之时,应该在切割的同时选择吸引器尽快吸除烟雾,以此减少空气污染。术后器械及污水房间的处理,应该严格依照规章制度予以执行[3]。

1.2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为了有效地降低生物感染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务必应该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术前应该认真查阅患者病历,若患者为感染者,需在通知单上标清,在接触其血液或者体液之时,应该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面罩、防护衣、双层手套等(加这句看行不行),以此杜绝直接接触。为推车、器械车、麻醉机等活动轱辘涂上剂,减少推拉次数。术中操作需谨慎,避免伤人伤己。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该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4]中所规定的六步(现我们都是七或八步洗手法了,请您查资料看是否可修改一下)洗手法行手部清洁,始终树立牢固的自我保护意识。

1.3保证手术室安静

为了有效地降低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务必应该保证手术室安静。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科室规章制度,尽量避免走动的频繁性,减少进出手术室的次数。麻醉检测信号需统一调至不会影响工作人员注意力的频率。

1.4避免电离辐射

手术室配备铅衣、铅屏、C型臀照射需由专人操作,护士长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以此杜绝人员在短期内接触较大射线而形成蓄积效应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孕妇,更应该禁止其接触射线。

1.5生理心理防护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防止身心疲惫,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还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手术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确保良好的身体状态。务必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更应该适时改变姿势,活动颈肩部,改善走动和站立的强制。

3小结

职业危害又被称为职业暴露,有相关学者提出,暴露指的是一种以上的化学、生物、物理因子与人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化学物质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手术的普遍开展等,都为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工作量不断加重,导致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有害气体、生物感染、噪音、电离辐射的坏境中,健康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威胁。为此,务必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而消除或减少导致职业危害的各大因素就是防护措施的关键。比如采取强化室内空气流通、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保证手术室安静、避免电离辐射等一系列防护措施,就能够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工作环境的污染,极大程度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史晓红.浅谈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0):97-98.

[2]冀桂珍.手术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包头医学,2011,35(1):33-34,32.

环境防护措施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山区;公路建设;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到山区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山区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如何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破坏,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选线不当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山区公路带状延伸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2.山区公路的环境保护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因此,针对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公路设计标准规范的技术指标,选择恰当有效的防护措施,选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手段,是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

3.山区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规划、有步骤地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保护的不同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环境灾害的被动局面。

3.1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3.1.1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求工程设计和环保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认识本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将生态保护贯彻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中,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路边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坏,尤其是旅游区道路设计。

(1)精心设计,反复优化方案,使环境获得最佳保护。

(2)精确计算,力争挖填平衡,尽量减少弃方。

(3)合理规划取、弃土场,防止水土流失。

(4)施工图设计应重点做好边坡整治,搞好绿化工程。

3.1.2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应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旅游区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生态恢复技术。

3.2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大气、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敏感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1)保施工图设计中环境保护方案、措施等设计的实施落实。

(2)路基修筑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对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边坡防护治理,边施工边防护治理,或者先防护治理再进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弃土应采取平行作业。取土时边挖方,边修整,确保取土后的边坡稳定和地面平整;弃方时要在制定的范围内逐层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区的坡脚和坡面防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节,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冲刷措施,及早进行绿化,及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水土流失、边坡坍塌和滑坡的产生。

(5)桥梁、涵洞的施工放线应结合实际地形进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为准则,及时调整桥、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畅和冲刷构造物的基础和边坡。在施工时注意不要过度占用、堵塞河道,影响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质不良地段的处理,要动态掌握治理的效果。对于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要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阶段还要注意施工噪声、筑路原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对附近有学校上课、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响。拌和场地应离开上述敏感区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应离开300米以上,并做好覆盖、除尘、防水等措施。

3.3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交通噪声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种环保措施。

4.结语

山区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持续和深远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杜绝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二者有着特殊的关系。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设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公路本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必定会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环境防护措施篇5

本文介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保护目标,并提出了做好水利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的措施以及参建各方履行的义务。

关键词:

水利水电;施工期;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大面积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时间也越来越长,国家环境保护部门从上到下除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外,还对各行各业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对污染严重的工业活动进行详细的排查、分析,甚至下发停产令。相对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大多远离城镇,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造福人民的工程,但决不能忽视在水利工程施工期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好水利工程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各参建单位的责任,也是义务。

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1水环境保护目标

1.1.1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涉及的各种河流,维护工程涉及河段的水域功能,水环境质量满足Ⅱ、Ⅲ类水质要求。

1.1.2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涉及的施工区内备用水井及泉水。

1.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2.1陆生生态

工程区内的植物和动物以及河谷林、国家湿地公园。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连通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工程建成后,区域自然体系稳定状态不发生大的变化。三是对因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占用和破坏的农田、林地,按合同要求采取确实有效的生态补偿和恢复措施,绝不能因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四是制定严格的施工区域管理制度,限定工程建设施工范围,按照限定的施工活动范围进行施工,减少因建设活动对施工区外的地表和植被造成破坏及扰动。

1.2.2水生生态

工程涉及河流中的水生生物、鱼类三场等栖息地环境以及区内特有鱼类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以及重要保护物种。

1.3声环境和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维护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的声环境及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1.4污染控制目标

1.4.1污水排放标准

对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就地、就近处理,不得进入河道,防止对河水造成污染。

1.4.2大气污染控制目标

项目区没有持续性大气污染排放点。

1.4.3噪声控制目标

项目区没有持续性噪声源。

1.5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2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期废水治理措施

2.1.1生产废水治理措施

砂石料筛分废水要利用料场开采后形成的料坑来处理,沉淀处理后能重复利用的重复利用,剩余的再回填弃料和表土覆盖。施工现场机械清洗废水处理必须修建沉淀池,用先沉淀后除油的方式进行处理,施工结束后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后再覆土填埋。隧道开挖废水收集于沉淀池中,经沉淀处理后部分用于洒水降尘,剩余只能通过自然蒸发排放。各沉淀池均需作防渗处理,施工结束后先清理后再进行填埋。砼搅拌废水,每座搅拌站设置一座沉淀池,搅拌养护用废水要经沉淀处理,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剩余用于洒水降尘。

2.1.2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在生活区修建纳污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不能乱倒,对地表造成污染。根据施工区的条件,设置旱厕或者水冲式厕所,水冲式厕所要设化粪池。

2.2大气环境保护

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求石料加工厂进行四周封闭生产,对施工道路定期洒水,尤其是施工人员密集区要增大洒水频率。隧洞施工要加大排风力度,施工设备最好为电器机械设备,尽量少采用柴油机械、汽油机械设备。给一线作业人员发放防尘口罩。

2.3生活垃圾的处理

在施工人员生活区,要购置移动式垃圾箱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用清运车辆将生活垃圾拉至本地的垃圾场,由当地垃圾处理站进行科学处理。

2.4噪声控制措施

作好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施工人员生活区、管理区远离桩基施工区、钢盘加工厂、拌和站;加强个人防护,减轻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2.5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

积极有效地落实施工生活区、管理区的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后再食用;定期发放防疫灭鼠药品,切断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杜绝疫情发生;在施工进场前,对施工人员按20%的抽检比例进行预防检疫。建立卫生防疫站,制定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做好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2.6对植被影响的恢复与保护措施

机械车辆要制定车辆管理制度,施工期要加强车辆管理,车辆只能在设定的施工道路上行车,不能随意碾压临时道路以外的区域。将施工现场尽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不能随意扩大,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对因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表进行植被恢复。

2.7卫生防疫

一是施工前对施工区进行消毒清理后,施工人员方可进入施工区施工。二是对部分施工人员进行预防检疫,有健康问题或不适合其岗位工作的,不得在其岗位上工作。三是对生活区等进行防疫灭鼠、灭蚊工作,并定期发放防疫灭鼠等药品,并且要在工程开工前上报防疫情预案。

3参建各方履行的义务

环境防护措施篇6

从土壤流失至对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到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从施工生产的噪音扬尘到城市污染整治和人群健康保护;从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到地方标准及效益计算方法的差异。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在不同的水利项目里,在不同条件及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取得的单项效益截然不同,那么怎样获取工程效益;水土保持效益与环境保护效益这三方面的最大总效益是每个水利工程人员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管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SS176文献标识码:a

一、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的概述

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是环境的建设性环境污染和水土破坏的主要实现因素,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着水利项目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需要全面的测试分析评估后。选择出最适合的水土保持管理模式和体系来获取得水土保持的总效益。做好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是对环境效益的最大获取。因此,做好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护,是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的管理

水利工城做好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作,那么管理工作是整个工作中核心与风向标。工程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做的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水土保持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管理部门有关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文件的要求,研究、决策、部署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是首要的。做好分析、部署、监督、检查施工的工作,听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对有破坏行为的工程人员实施处罚;对生产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典型和做出突出贡献相关人员实行精神、物质表彰和奖励。

对相应等级的安全质量环保事故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做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就项目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生产情况要与业主、监理单位、环保监管单位等部门进行适时沟通。

三、水土保持的实施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可采取分区分期防治,工程建设前期应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展开的实施:

主体工程:主体工程区应根据挖方、填方情况,对建筑的边坡防护、排水系统、土方压实和削坡土方进行防护措施,从而保护基础及坑壁的稳定,排除积水,保证控导工程的整体安全稳定。

取土场:应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一般可采用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等措施。施工时,可将原有的地表有肥力土壤推至一旁,临时堆放,取土完成后在开挖坡面内填充清基土并覆盖原有的地表有肥力土壤,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置临时挡水土埂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由被动控制到治理开发的根本转变,可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营期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

弃渣场防治区:

在弃渣过程中,应坚持“先挡后弃”的原则,先计算出弃渣场可容纳的弃渣量,再修筑挡水埝及排水沟,并平整渣土场,以拦截弃渣流失,减少对下游造成的危害。最后用表层土弃渣掩盖并绿化。以减少弃渣场对土地水土的影响。

施工道路:一般多以临时道路为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主体工程内的施工道路。主体工程设计时,最好修建施工干线道路连接工区、料场区和淤区等,可利用现有道路的场内干线道路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来满足施工要求。

临时工程用地:在施工中的临时占地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工程应用地围边设置拦挡措施临时拦挡措施和临时排水措施。并施工完毕后,将利用原有的地表有肥力土壤恢复了原有表层,使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表面尽可能恢复植被。

四、环境保护的实施

水利工程施工要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严格的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做好环保工作,要做到与施工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可采取各种工程防护措施减少污染及可能对水流水质、滩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控制:

噪声污染控制:选用噪声低的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机械、设备采用必要的消声、隔振、减振措施,禁止使用高音喇叭等在本源上减小噪声。并可在日常做好设备日常维修工作,减少非必要噪声的产生,避免机械产生杂音污染。

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施工机械选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施工机械。在挖填工程中可以采取平衡计算的方法,减少现场的土方存放量。加强汽车运输管理,保证汽车文明、安全、中速行驶。物料运输时加强防护,上盖蓬布,避免漏撒。为抑制扬尘,可对施工区域及周边区域进行洒水降尘,能极大的减小了有风时,扬尘对空气的影响。

固液体废弃物控制措施:施工现场可按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并视人员数量在每个生活区和加工区设置垃圾池。做到施工垃圾、生活垃圾的分类存放,并定期清运。生活区可修建食堂隔油池、生活污水处理池;施工区域应设置洗车含油废污水处理池,对施工和生活产生的污水全部经过处理池进行沉淀和分离,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带来的污染。

人群健康保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安排负责专人。加强卫生管理和卫生防疫宣传工作。定期进行卫生清除和垃圾清运。生活区域定时药物消毒杀菌,并根据气候喷洒灭害灵防止苍蝇等传染媒介的孽生。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厕所和垃圾箱,可以保证工作环境的良好。

环境防护措施篇7

关键词水电站工程;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理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0-0028-02

1概述

某水电站开发任务以发电为单一目的,采用混合式开发。该水电站装机容量102mw,保证出力11.35mw,年发电量4.39亿kw・h,年利用小时4300h,为三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大坝、泄洪、引水系统和发电厂房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建筑物为5级。该水电站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大坝、溢洪表孔、岸塔式进水口、引水隧洞、阻抗式调压井、压力钢管、地下厂房等组成;附属工程还包括长3.5km的场内交通公路,450m长的交通洞1座,90m长的普渡大桥1座;临时工程包括5座弃渣场、1座料场等。结合该水电站所处理的地理位置,表明该水电站建设会对周边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该水电站对环境影响,在该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时,各项环境保护监理同时展开。

2水电站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水电站工程在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有: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弃渣场、料场、施工公路、施工临时占地区、移民安置区、水库周围影响区等)、社会环境保护、景观保护、公路交通保护、库底卫生清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文物保护等。这些环境保护项目由水电站施工前所采取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明确其环境治理范围,在建设中由监理单位在水电站建设中指导实施。

而本水电站工程在建设中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为:1)水污染源;2)声污染源;3)大气污染源;4)生态影响源;5)固体废弃物;6)社会影响等。这些因素在本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本工程建设中对这些影响因素需深入分析,突出重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水电站环境保护监理措施

为了更有效地对水电站工程项目在建设中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环保保护监理部需结合本水电站工程特点,编制《环境管理体系大纲》和《水电站环境保护监控计划》等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同时环保保护监理工程师应该每天对水电站施工现场进行巡视,确保工程建设中各项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3.1水污染监理

为了有效保证水电站建设中排放的施工污水、生活污水不污染周围水域,不降低接纳污水的原有水体的水质等级,监理机构需要承包人对生产、生活污水等采取治理措施。同时作为工程监理施工方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污水排放的标准,并对生产、生活污水的来源、排放量、水质指标、处理措施和处理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另外,要监督施工方对本水电站工程建设中所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以能及时反映污染物是否超标情况。对于发现超标情况需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有必要情况时,监理机构可以委派监测单位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专门的抽样监测。

3.2大气污染监理

在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监理方应对大气的污染进行监督,要求施工方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对砂石料加工及拌和、运输扬尘污染物料及各种燃油机械必须作出防尘措施。

3.3噪声污染监理

在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噪声危害,监理方应该要求施工方对产生强烈噪声或振动的作业采取减噪降振措施,监督施工方应选取低噪弱振设备和工艺,以达到相应标准。而施工方的生活营地和其它非施工作业区则应执行当地环保部门确定的噪声污染达标标准。另外,监理方还应结合本工程的实施情况,要求施工方对其责任区内的敏感部位的噪声进行定期抽样监测;对不能达标的,监理必须监督施工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3.4弃渣、固体废弃物的监理

监理应监督水电站建设施工方对建设中所产生的弃渣和固体废弃物必须以国家《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要求运送到指定的弃渣场,而不得随意堆放。而施工方应对储存弃渣、固体废弃物、施工生活临时垃圾、医院或其他医疗单位的含菌垃圾以及含有铅、铬、砷、汞、氰、硫、铜、病原体等有害有毒成分的废渣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避免环境受到污染。

3.5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监理

在本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方必须要求施工方在建设水电站工程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采取措施,以防止水电站工程周边环境出现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他环境资源。当在进行本本水电站工程道路、隧洞、渠道等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对安置区内和库周、丘陵和山坡的经济开发工程,要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规进行,防止诱发水土流失。

3.6生态保护监理

监理方应要求施工单位加强水电站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包括水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水电站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强保护动植物资源措施,尽量减轻损坏现有生态。对乱砍伐和捕捉野生动物的行为监理方应必须立即制止,并报告环境保护监理和有关部门予以查处,发现或疑为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生长地时,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环境保护监理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环境保护监理单位应监督承包人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包括各种迁移、隔离保护、建设动物通道、改善栖息地环境、人工繁殖等各项措施。

3.7文物保护监理

鉴于本水电站工程周边存在文物,因此在工程建设中,监理方应要求施工方必须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应监督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窃为私有。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施工方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损坏文物,并立即将情况通知环境保护监理机构和文物主管部门,执行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处理文物的指示。

4结论

工程实践表明,水电站工程建设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监理可有效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进行,同时减轻了水电站建设对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可有效地对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环保进行预测与预防。本文对水电站建设的环境保护监理任务进行深入阐述,同时通过结合某水电站工程施工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监理实践进行探析,通过环境监理保护效果表明,本工程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监理措施对于保护水电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等具有较明显的有可行性,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环境防护措施篇8

[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环境风险;环境法。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一般认为,风险预防原则最早源于联邦德国Vorsorge法则①,该法则的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避免环境破坏。

1976年联邦德国议会通过的空气清洁法就将风险预防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纳入其中,它赋予德国政策的制定者在缺乏科学确定性,但又担心出现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时,可采取风险预防措施的权利。联邦德国在处理酸雨、全球变暖和北海污染的问题上就经常引用该原则以证明其所采取的强硬政策的合法性,并在当时大大地促进了德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确立和发展。风险预防原则被提出后,首先在国际环境法逐渐得到了肯定和采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险预防原则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些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协议和宣言中。较早使用风险预防原则表述的国际文件是1982年《世界自然》,而在1987年第二次保护北海国际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中则明确提出了风险预防原则,即:“为了防止北海遭受危险的物质可能带来的损害,预防的方法是必要的,它可以要求即使在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证明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也要采取行动控制这一类物质的排放。”[1]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于确立和传播风险预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该议定书在当时对于氟氯氢化物与臭氧层破坏的关联上并没有确切科学证据的情况下仍然规定:缔约方“决定为保护臭氧层,采取预先防范性措施,平衡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全球释放总量”。

20世纪90年代是风险预防原则全面发展和落实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被更多的国家理解并接受,其适用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就指出:1990年以后的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几乎都采纳了风险预防原则。[2]其中值得一提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该会议通过的《里约宣言》对风险预防原则的确认具有里程碑意义。《里约宣言》第15条专门规定:“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同时,作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两个重要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也都把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原则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第3款规定:“各缔约方应当采取预先防范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其不利影响。当存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威胁时,不应当以科学上没有完全的确定性为理由推迟采取这类措施,同时考虑到应付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应当讲求成本效益,确保以尽可能最低的费用获得全球效益。”《生物多样性公约》也在序言中指出:

“注意到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减少或损失的威胁时,不应以缺乏充分的科学定论为理由,而推迟采取旨在避免或尽量减轻此种威胁的措施。”

2000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从序言到具体条款都始终贯穿了风险预防原则,在其序言中明确提出将转基因生物体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律保护,建立在风险防范法律原则基础之上。该议定书的序言第四段重申了《里约宣言》的第十五项原则,正文第1条规定“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综上所述,预先防范原则自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扩展到包括了保护臭氧层、气候变化、有毒有害废物处理、防止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生物安全等环境保护的所有领域,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三)风险预防原则在各国国内法中的确立和发展。国际环境法所确立的风险预防原则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共识,对于指导各国环境法的制定和修订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比较先进的国家已在其国内法中将风险预防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加以采纳,用以防范环境风险。例如,在宪法层次上,2005年2月法国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认可了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基本法层次上,加拿大1999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前言中规定“……加拿大政府承诺执行风险预防原则,一旦出现严重的危险或不可逆转的破坏,缺乏完全科学确定性,不得以延迟节省成本措施为理由来预防环境退化,”明确地把风险预防和污染者付费、污染预防、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并列地规定为环境法的4个基本原则。法国1998年制定的《环境法典》在第110条第1款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指出“根据这一原则,不允许以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因而无把握为借口延误时机,在费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对可能给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无法避免的可预见灾害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3]在环境单行法律、法规的层次上,德国《化学物质与化学品法》、丹麦《化学物质与化学品法》、瑞典《化学品法令》与《化学物质排放法令》多处规定了预防的准则,并把预防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的要求融入到所有条文之中。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启动时点:遇有无法接受的危险。适用风险预防原则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这种环境风险所带来的威胁达到何种程度时才予以适用。对于风险预防原则启动时点有着不同的规定,有的规定的启动条件较为严格,如《里约宣言》规定的是“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公约》则规定“严重减少或损失的威胁”;有的规定的启动条件较为宽松,如199年《巴马科公约》的规定是“可能对人类或者环境导致危害”;2000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的是“潜在不利影响”。虽然这些条款规定的标准有所差异,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包含了承载价值的语言,表达了对可接受损害程度的道德判断。

威胁的严重、重大、不可逆转的具体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以上列举的环境法律文件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发展的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国对环境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环境标准的制定上肯定存在差异,这就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各国对环境风险威胁的严重性程度的判断,制定一个统一的严重性标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预防原则”的启动时点规定为“道德上无法接受的损害”,它包括“威胁到人类的生命或健康的损害;严重和有效地无法挽回的损害;对当代或后代不公平的损害;未有充分地考虑那些受影响者的人权而实施的损害。”这为各国的立法者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参考。

(二)科学的不确定性。这是指没有充分确实的科学证据。

证明某种行为与危险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当科学上对损害的因果关系、规模、可能性和性质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时,“预防原则”仍然可以发挥作用。科学不确定性是风险预防原则区别于以往的环境保护原则的最明显的特点。大部分国际环境条约和各国的国内法都要求不需等到有确定的科学证据,但是至少也应该有合理的根据,这说明风险预防原则不是基于人们的对风险的焦虑认识或情感原因,而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旨在指导人们面临潜在的巨大环境风险时作出明智的决定。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只能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即某种形式科学分析是必需的,而若仅仅是幻想或凭空推想不能引发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4]

(三)成本与效益的评估。风险预防原则的这个要素是指其适用应当在总体的社会、经济影响上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为了避免因适用风险预防原则而付出过高的社会代价,国际社会采纳了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运用比例原则评估风险预防措施是否符合相称性:一项依据风险预防原则而采取的措施,不但要有制定的必要性,同时需要具有法理上与经济成本上的合理性,并且要使风险预防措施与风险管理之间具有适当的联系。[5]

(四)适当的预防措施的采用。预防措施应当与所选定的保护级别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害大小相对应,即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禁止性措施、暂停或延缓性措施、使用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寻找替代方法和进一步研究并搜集更多信息等。

三、关于我国环境法确立风险预防原则的思考

(一)我国国内法中尚未确立风险预防原则因为时代的局限,作为我国环境基本法的1989年《环境保护法》仅规定了适用于环境损害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没有规定和体现风险预防原则。有学者认为我国环境法中现有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已经包含了风险预防原则的精神,没有必要再专门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确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从立法的时间来看,《环境保护法》是早在1989年就获得通过,而当时风险预防原则还根本没有传入我国,因此,《环境保护法》的立法意图中不可能含有对该原则的考虑。此外,从立法内容上看,风险预防原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预防为主”的原则是不同的两个原则,认为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显然是不科学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只在少数环境领域实施了风险预防原则,如《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45条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控制作出了规定,除此之外,风险预防原则在其他环境领域是缺乏立法规范的。

(二)我国确立风险预防原则的必要性分析1.确立风险预防原则是防范日益严重的环境风险的客观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只注重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破坏环境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我国的环境危机也空前加剧了,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一些急功近利的项目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对社会构成了巨大威胁。[6]总体而言,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环境风险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环境法对于含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尚缺乏规制,但是这类特殊的环境风险一旦发生,将会使我们付出很大代价。

2.确立风险预防原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我国环境保护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历史性转变的新阶段,而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新需求。风险预防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如果能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确立的话,将对于整个环境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确立风险预防原则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虽然我国已加入了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但从国内立法的态度上看,我国在对待风险预防原则问题上是比较谨慎的,还未将其确定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能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有关该问题的立场相一致,并给世界各国树立一个有信必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应在国内法上积极承认风险预防原则并予以贯彻。

(三)确立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建议1.在环境基本法中确立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的地位。从国际环境条约和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来看,规定风险预防原则,对于预防今后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损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开展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工作,我们应利用这个时机在我国环境基本法中确立风险预防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并以其指导环境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只有把风险预防原则上升为环境基本法所确认的基本准则,才能使其发挥协调其他环境立法、指导环境司法和环境执法的作用,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全面构筑起一道道预防重大环境风险的制度防线。

2.在重要环境保护领域积极落实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主要涉及到人类、动植物健康领域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在这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中应加入与风险预防原则的相关规定或具体制度,例如我国应当在规范转基因生物、危险化学品专门性法律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

3.建立健全与风险预防原则的相关法律制度。风险预防原则的真正实现,除了确立其基本原则的地位,还需要具体的法律机制和法律制度的配合。目前,我国法律中已经包含了部分与风险预防原则相关的法律制度,如清洁生产制度、标签制度、许可证制度和一定程度的风险性活动实施者责任制度等,但这些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笔者建议应增强清洁生产制度的强制执行效力,增加风险性活动实施者的有关保证责任和监测过程中的经济责任的规定,建立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注:

①Vorsorge在德语中意为“事先的考虑和担忧”。

参考文献:

[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美]托马斯·伯根索尔和肖恩·D·墨菲,著。黎作恒,译。国际公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See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publishedin2005,p13.

环境防护措施篇9

(一)严格落实交通建设项目业主的主体责任。在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验收各阶段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将环保费用列入工程造价。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要落实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并在工程量清单中单列环保措施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落实专岗专人,统筹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开展环境监理与监测,每季度向属地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项目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主动、自觉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监督。

(二)严格落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职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工作原则,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完善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建设单位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纳入信用管理,共同抓好交通建设领域环保工作。

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环评文件未经批复不得开工建设的刚性规定。项目开工前或在建设阶段发生重大变动,需重新报批环评报告的,应及时履行重新报批程序,发生重大变动的路段在环评未重新取得批复前不得开工建设。对自建混凝土拌合站、路面混合料拌合站和碎石加工场单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属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履行审批或备案程序。

(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落实环评批复要求,及时施作边坡生态防护、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做到“边施工,边修复项目交工验收前,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照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核查生态环保设施完成情况,并向属地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环保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开展项目交工验收。

三、做好前期工作阶段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生态选线和生态修复设计。严格避让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确实无法避让的重大建设项目应按规定开展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尽可能避让生态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优先采取桥梁、隧道等“无害化”方式穿(跨)越,同时通过设置动物通道、湿地水系连通等设计方案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同步开展生态修复设计,落实生态修复资金,加强植被保护与恢复。

(二)加强环境保护设计。应按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文件要求,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环保专项设计中,全面梳理项目全线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点位,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细化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完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声敏感路段隔声设施、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点位、道路绿化、临建工程污染防治等设计内容。

(三)加强设计成果审查把关。加强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保专项设计的审查把关,邀请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环保行业专家参与设计文件的评审,确保环评报告及其批复中的环保措施要求及其费用纳入设计文件及相应概预算文件。

四、做好项目建设阶段污染防治工作

(一)落实生态敏感区保护措施。生态敏感区属于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关注对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专题报告、环评报告及其批复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全面禁止生活、生产废水直接排放。施工驻地生活污水应优先接入城乡污水管网,无法接入的,应设置化粪池收集,用于农林灌溉。拌合站、砂石料场生产废水和桥梁、隧道施工废水应完善施工场区排水系统并设置三级以上沉淀池,根据排放量和目标水质要求,合理选配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三)做好扬尘治理。按照《道路扬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要求,落实扬尘治理工作责任,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和预防施工扬尘预案,深入开展施工工地扬尘治理。施工场地严格落实场地硬化、施工打围、洒水降尘、产尘物料及裸土覆盖等环保措施。重污染天气应暂停土石方施工,大风和灰霾天气土石方施工应采取湿法作业。施工便道出入口严格落实道路硬化、配备洗车池、沉淀池、车辆高压冲洗设备、运输车辆覆盖等措施。

(四)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治理。按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相关规定,督促施工单位积极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气污染检测摸底和信息登记管理,做好进出场编码、信息等核实和登记工作,选用排放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来源正规、质量合格的燃油,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与燃料使用台账。杜绝在城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

(五)做好噪声和光污染防治。优化声环境敏感区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施工便道、便桥的设置,尽量远离噪声敏感点位;淘汰落后设备,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因地制宜采用搬迁、隔声窗、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影响;避免在噪声敏感点位附近夜间施工,途径噪声敏感区的施工车辆应禁止鸣笛、慢行通过。施工现场应对强光作业和强照明灯具采取遮挡措施,减轻对周围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无法有效避免噪声和光污染的施工作业,应做好对周边居民的解释安抚工作,尽量避免投诉。

(六)做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对办公区和生产生活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设置分类收集垃圾桶,及时收集清运。对施工中产生的树根、不适用填料、建渣、材料外包装带等建筑垃圾应按规定集中收集、清运、处置。临时堆弃的建渣、石料等应及时定期清运,及时进行复绿。对于试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沥青废弃物等危险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做好防渗措施,委托具有危废资质处置单位进行转运处置,并建立转运及处置台账。

(七)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设置排水、截水设施,及时实施边坡防护工程,防范边坡崩塌或滑坡,减少水土流失;严格落实表层耕植土剥离、储存和复垦利用措施;严格落实弃土场先挡后弃和分层碾压措施,确保渣场安全使用;及时取得取、弃土场变更的手续。

五、做好项目环保验收工作

试营运期间,建设单位应自行或委托相关单位开展环保验收调查,依据调查情况对环保措施进行整改完善。在整改完善后,按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验收报告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并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单位申请备案。

环境防护措施篇10

关键词:环境影响;防护措施;闹德海水库

中图分类号:tV697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闹德海水库位于辽河支流柳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051km2,是一座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水库建于1938年,1942年建成,历经1965年加固,1970年改扩建,1991年除险加固和2007年的第3次除险加固。本文阐述第3次水库加固工程的环境影响,对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影响均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环境影响不利因素采取的防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1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现场建筑扬尘、粉尘(本工程施工围堰、工作桥、交通桥的拆除,土石方开挖等都会产生扬尘、粉尘);出入工地运输车辆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等。机械运行及车辆行驶、爆破等,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飘尘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防护措施:对可能产生粉尘的砂石料予以覆盖或洒水,车辆运输的路面保持清洁、湿润,及时洒水,防止扬尘;运输砂石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车厢。在进行建筑物拆除、土石方开挖等工程时,对附近场地予以洒水。

施工期生活所用的燃料,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用量,防止污染大气,施工人员采取保护措施,提高防护能力,在粉尘较大的作业点,尽量采取湿式及密闭化作业,配置除尘装置。对从事有粉尘影响的工作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减少粉尘影响。

1.2工程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施工机械运行、岩石开挖、材料加工、混凝土工程、构(建)筑物砌筑及拆除、场地清理和修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施工人员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大型机械推土机、挖掘机、机动翻斗车、斜坡卷扬机、自卸汽车、汽车式起重机、手风钻、地质钻机、拌和机、搅拌机等所产生的噪声强度较高,对周围环境、库区居民有一定影响,特别对机械操作人员影响更大,长时间工作在噪声环境中,可使人的听力受到损害,还会出现烦躁、疲劳、反应迟缓等现象。

防护措施:施工中要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车辆通过居民点时要减速行驶,禁止鸣笛;对具体施工人员工作期配备耳塞、耳罩,缩短操作人员的连续劳动时间,增加班次;对固定噪声源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控制噪声传播。爆破时要规范装药量,减轻噪声影响。

1.3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由于人员、机械相对较集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主要是砂石骨料的加工冲洗水,此外施工围堰的修建与拆除及施工弃渣等对水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汽车燃料、机械和闸门使用的油、柴油、汽油等油类物质,偶发性的跑、冒、滴、漏,或擦机器、擦车用过的油抹布、油麻丝无意落地,可能通过雨水径流汇入水体。

防护措施:施工期间注意保护河流水质,严禁向水库、河道倾倒垃圾,直接排放废水。注意减少车辆的燃油跑、冒、滴、漏现象,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车辆运行、冲洗、维修及停放要有所规范。

1.4施工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程弃渣和生活垃圾等。工程弃渣主要是原护坦拆除及石方开挖、码头停船平台风化岩开挖、不稳定岸坡处理等产生的,主要是砂石、残土,工程弃渣。弃渣如不加以防护会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破坏地表植被,在开挖过程中,应采取分层剥离和分层回填措施,即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回填时先埋底土,然后覆盖表土,以利于植被恢复。

对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陆生植被,工程结束后进行恢复,采取种植草皮、树木等措施恢复植被。

1.5工程占地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占地主要为临时施工设施占地、临时道路占地、围堰占地及弃渣场占地。其中弃渣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主要为林地,占用林地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其余工程占地为临时占地,主要为河滩地,会破坏原地貌。

防护措施:各种临时占地在施工完成后应尽快进行土地的整治,做到边使用边平整。施工场地和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应对场内各种生活、生产垃圾、废料进行清理,并采取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1.6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区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生活垃圾,若处理不当,将污染水质,影响生活区周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苍蝇、蚊子大量孳生,传染病极易发生,施工人员的健康会受到影响。

保护措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广泛宣传卫生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水库排沙效果、减少淤积、提高防洪标准,将会为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