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15:40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1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政府困境

一、中国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及困境

(一)中国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1.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自1979年9月,中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已颁布了5部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海洋环境保护法》、林污染防治法人《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了8部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壮地管理法人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以及对多项环境法规和万项国家标准。除此以外,中国还加入了若干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条约,忡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证了这些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的贯彻执行。

2.绿色治理理念深入议程

从1978年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法律正式进入政府议事日程开始,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绿色治理理念相继提出,并逐渐成熟应用于发展之中,这意味着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议题。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党的十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①。

3.环境保护机构不断健全

我国于1974年5月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2年5月国家机构改革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将领导小组的办公室改为该部的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8日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审定、组织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织协调、检查和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②。

(二)中国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困境

1.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却缺乏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目前,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中央政府在进行治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往往减少自身应当承担的治理成本,同时对于当地企业的过度排污、违规生产给予纵容的态度,导致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投资“打水漂”,许多治理设备形同虚设。监督机制的缺乏使得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这些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2.政府环境污染治理职能不清

政府在环境污染的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职设定与履行不清的现象,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失衡,产业结构错位的局面。许多地方政府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对资源的开发没有进行合理统一的布局,没有兼顾到生态环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在治理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设置不合理,机构繁杂,许多部门出现职能模糊不清、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的局面。

3.公民支持度不高

公民生活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政府对于环境的治理理应受到公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然而,当今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程度却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他们常常将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作为政府的责任,依赖于政府去进行公共物品的治理,大多数公民往往是当污染问题涉及自身利益之后才参与到治理当中,是消极被迫参与而非积极主动。

4.技术水平不够

目前,中国环境治理的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相关技术水平跟不上现代的环境形势。我国缺乏相关的科技设备依靠,对于环境监测的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尤其是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还未能够建立起完备的体系,不能够实现各个区域间的监测网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存在于各个部门之间。这种情况严重降低政府环境治理的效率,使政府在出现环境突发问题之后无法及时的做出处理决策,保证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社会,最终可能降低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

三、解决政府治理困境的对策

1.强化监督机制,树立政府权威。通过增设独立于政府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环境治理监督机构的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并且将责任进行细致划分,明确责任范围以便有效的开展监督。对各企事业单位排污不符合标准或者破坏环境严重,应当关、停、并、转的,不管经济效益如何,要一律坚决关、停、并、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构成犯罪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2.完善职能范围,明确产权责任。一方面,合理划分各个治理主体的具体责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理顺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等原因。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手段,根据不同城市地域的规模、性质等特点和环境状况进行相关的产业的合理规划,在尊重生态规律的情况下最大发挥城市功能。

3.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当增加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投入占GDp的比重,重视科技手段在治理当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提高污染治理的可操作性才是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4.增加信息透明,扩大群众参与。政府应当完善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树立透明政府的形象。加强政府同公民社会的联系互动,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加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对于民众的质疑和问题,政府应当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娟,赵峥.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成效与思路研[J].桂海论丛,2011年04期

[2]2012中国环境公告.

[3]董志明,陈志江,桑毅.环境治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07年04期

[4]王晓军.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几点思考.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注解:

①摘自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7月9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2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一、当前环境污染现状

(一)大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城市间污染相互影响显著。可吸入颗粒物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超标,部分城市二氧化氮污染严重。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为75微克/立方米,年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我国城市能见度10年来下降了2公里。

(二)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共计4727个监测点,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金属超标等现象。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三)环境风险不断凸显。

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生产量持续增加。全国共有近1.2万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1470多座。2005年至2012年,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共计941件,其中涉化学品500件,占53%。2013年6月初,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全球70%左右的电子垃圾最终都汇集到我国。

二、当前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不善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虽取得了初步成效,污染状况却仍然严峻,污染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一)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51.93万亿元,仅占世界的10.48%,然而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Co2排放量占全球的25%。能耗强度仍是世界水平的2.3倍,大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铜、铅、锌、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我国重化工等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偏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环境治理市场化发育程度太低,治污与经济运营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都由政府财政预算负担。随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地方政府已越来越难以支撑。环境基础设施企业化经营、使用者收费政策、排污交易政策还没有畅行。现行的价格体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资源、能源的价格影响了其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一些环境资源的低价或无偿使用,排污计量征费、排污市场价格没有反映社会成本。未能让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资源的作用。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落到实处,未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

(三)治理环境污染投入的资金不足

国家用于治理环境的资金有限。目前,我国污水排放处理率还很低,工业污水不到26%,生活污水不到3%,全面处理至少要上千亿基础建设投资,每年运行还要几十个亿,再加上用于治理大气、固体废物的资金,国家目前还难以承受。

(四)环保制度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严肃性不强。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法规制定和修订的进程缓慢;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环保法律和国务院及其和环保有关的部门施行的法规、规章都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时间的滞后性,往往先有普遍性严重性污染问题,才再引起立法。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也不够,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三、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的根本战略决策。

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方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仅能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国家应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规划要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指导措施,产业战略、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的审批要有利于“资源-废弃物”的循环转换。

(二)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实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力避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一、农村环境卫生污染的现状

1、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为了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土地生产率,化肥、农药的施用和农膜使用就成为了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农药大多为高毒性品种,农膜大量残留,加上农村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大量农业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废水、恶臭气体随意排放,秸杆焚烧,污染了周围空气、农田和水体。更有许多农村地区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忽视甚至完全不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坚硬、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化肥流失己成为水体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

2、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动使得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变为集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突出起来。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村镇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相当多的村镇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污染了农村当地环境。

3、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

4、农村道路、交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已在农村逐渐普及,这些车辆尾气废气大量排放;同时还由于一些乡镇和村间道路的路况差,通常是机动车一走,灰尘漫天飞扬,这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5、村镇等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

由于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环境规划缺位或规划之间不协调——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带状发展,或者与工业区混杂。

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建设规划措施

1、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涉衣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要在农村基层干部宣传,而且还要强化广大群众生态和环保意识,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2、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

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建立现代生态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施用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减轻化肥污染;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推广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的耕作方式,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大力推进农村秸秆技术的综合利用。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

3、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日益迫切,而资金短缺是制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除应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以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Bot等特许权方式。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建立垃圾收集处理制度

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制度,可借鉴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实行定点收集制度。每个村镇根据村镇面积和人口设立多个垃圾收集转运点,将各户垃圾收集到垃圾点处理。由于村镇人口居住分散,相当多的住户因距离垃圾收集点远,将各户垃圾送到垃圾点不方便,因此农村垃圾收集工作不宜采取城市中由居民自行将垃圾送到指定垃圾点的方式,可采取在每个农户家门口设立小型垃圾箱,或者在村屯设立垃圾回收池。国家开发一批小型的垃圾处理工厂,改变农村垃圾自然对方的状态,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成本。由专人统一定期上门收集,避免离垃圾点远的农户图方便而乱丢垃圾。在垃圾点可对垃圾直接进行分类,能够就地处理的就地转化处理,不能够就地处理的垃圾可转运到指定的大型垃圾处理部门进行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转运所需要的费用,可适当向受益居民按户收取,费率采取各家一致原则。按户收取统一费用的方法简单易行,虽然对于产生垃圾数量不同的家庭略有不公,但可避免其他计费方式的烦琐和按量计费导致的某些居民为省钱而乱丢垃圾的现象。当然这一收费水平应较低,以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限。如果收费不足以补偿所有的垃圾收集处理费,则要由政府财政补足差额。农村垃圾的收费标准应由省级单位根据各地实际经济水平制定,不能将权力下放到下级政府部门,避免有些地方借机乱收费,或搭车收费。所收卫生费也要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按需下拨,防止挪用。为保证垃圾收集制度的有效运行,还要制定相关规定,对拒交卫生费或乱丢垃圾的人给予处罚。

5、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综合利用,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对畜禽废渣进行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多元化利用,实现废渣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减少治理成本。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合理规划,执行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制度。现有畜禽养殖场应当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同时采取清污分流、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建设简易露天氧化塘。利用各种生物进行净化利用,形成多级土地生物粪便收集和处理系统。在推广新型养殖产业的同时,要求开发建立新型的有机肥加工产业,给农村带来经济效益!

总之,农村环境建设工作,需要政府的领导、资金的保障、社会各界的参与、科技的支撑.只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农村环境建设当做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主要目标,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主要任务去真抓实干,一个清洁的、文明的农村在不久将来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金英.浅谈诸暨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0(06)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4

关键词:畜禽养殖废弃物、环境影响、治理对策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总量不断增加,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但开发利用工作和养殖废弃物的治理相对滞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需求性的生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给任何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在畜禽高度密集的地区,畜禽废弃物已成为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1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影响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畜禽养殖生产优势,努力清除环境污染,建设对环境有益的畜禽养殖,成为世界畜牧生产和环保事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我国畜禽养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畜禽排泄物、活体加工废弃物成为畜禽养殖所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加工下脚料、有害成分病原微生物、硫化氢气体等。这些有害成分对人、畜都有直接毒害作用,轻则影响正常的生理过程,造成健康状况恶化,重则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氮对环境危害最大。病原微生物是环境病菌传染源,有机氮会引起环境氮污染。人若长期或大量饮用这种水,水中的氮可在人胃内产生亚硝酸铵,从而诱发癌症,婴儿饮后会发生呼吸困难乃至窒息,地表水中过多的氮会促使杂草和藻类疯长,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夺走作物和鱼类所需的氧气、阳光和空间,使得水体环境恶化。

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2.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8年国家颁布的新宪法中首次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并于1979年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修订),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畜禽养殖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防治的技术规范,但是相关法律中缺乏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也缺乏对畜禽养殖污染行为约束的有关条款。无论从国家法律上、地方法规上都需要尽快开展这方面工作,建立和完善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将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纳入法律化管理轨道。

2.2促进畜禽养殖产生粪便和污水的处理

粪便经过无害处理制造有机肥,为农田提供化肥,作为农作物的生长调节剂。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将沼气工程产生的副产品沼渣经过发酵堆沤后,用作肥料和饲料,把沼液、沼渣施入鱼塘,可以增加浮游生物的数量,改善水质量,使鱼生长较快,肉质提高。

2.3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

2.3.1对养殖专业户实施区域性环境管理

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并养殖场签订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目标责任制。通过综合利用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来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并控制养殖数量。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2.3.2加大力度

加大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到畜禽养殖产业化过程中去,要使全社会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为实施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要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水平,掌握相应的清洁生产技术,真正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

2.3.3加大对畜禽场污染的管理

要加快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现畜牧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要按照其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防治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促进环境治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结

当前,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畜禽养殖成为必然的趋势,针对目前国内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只有重新整合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养殖方式提升健康养殖水平,才是解决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凯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9号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山环境;问题;破坏;对策

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部分省、区露天煤矿的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透视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问题,旨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原理,指导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实现固体、液体和气体废气物的零排放,通过长期的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进而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整治双赢的目的。矿山环境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相伴而生的大量矿山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全。

1.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2004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显示,全国各类矿山年采掘量达60多亿吨,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00万公顷,而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仅为12%。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结论认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

1.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104Km2,且平均每年还增加水土流失面积1×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0×104Km2,并且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

1.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煤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煤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1.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这是全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煤矿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1.4影响矿山景观环境。

(1)矿产资源开采直接导致矿山景观环境的破坏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剥土、采煤、爆破、弃土等。例如由于剥弃土直接造成矿山景观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景观,基岩煤渣,房屋倒塌,路断桥裂,洼地积水,煤粉尘飞扬,煤矿区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2)矿山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近些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矿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超强度矿产资源开采。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矿山环境治理,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可以恢复土地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以缓解工农矛盾、增加就业机会,而有利于安定团结;可以实现矿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矿山环境治理可谓建设我国和谐矿山的重要手段。

2.矿山环境治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指出:“积极探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机制。”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明确批示,要求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国家计委的《“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中,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程内容。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年12月23日发表《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指出要“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是要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确保矿山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对废弃矿山和老矿山,国家将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加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力度,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对生产矿山,建立以矿山企业为主的环境治理投资机制;对新建矿山,由企业负担治理资金。同时,努力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开展矿山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和制度建设,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江苏、浙江、湖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相继出台了《矿山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江苏、浙江两省在推进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3)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和技术部于2005年10月联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指出要“提高矿山废物(尾矿、煤矸石、废石、煤矿瓦斯、废水等)资源化利用水平及矿山废弃地复垦水平,发展矿山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废弃地复垦的产业化”,并对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20%以上,新建矿山应做到边开采边复垦,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75%以上;到2015年,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45%以上,新建矿山应做到边开采边复垦,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85%以上。

3.治理矿山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积极开展了一些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础资料还很欠缺。由于我国的矿山种类比较齐全,矿点分布广,采矿企业众多。针对同一矿种,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成分的采矿企业在采矿水平和采矿方式上相差很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调查难度极大,从而导致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基础资料还不完善。

(2)第二,矿山恢复治理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投资主体仍然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3)第三,在治理项目管理上,除了参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外,还无其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出台,给项目的组织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一套适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治理项目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项目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

4.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大量土地;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有增无减;采矿疏排水破坏了地下水系统,井泉干枯,人畜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使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繁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和科技三部委联合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同时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基本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第二,加快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鉴于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要根据确定的目标,按轻重缓急提出与治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包括: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发利用的“三废”处理、矿山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

(3)第三,明确重点。在目前国家财礼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重点突破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一大特点是历史欠账太多,治理工作要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具体的包括矿区损毁土地复垦,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防治,矿山废石、矿渣、尾矿等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及矿山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

(4)第四,加快全国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努力摸清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家底”。

(5)第五,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拓宽矿山恢复治理产业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6

【关键词】:水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2.5+2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广德县位于皖南山区,是三省八县交界地区,北连江苏宜兴、溧阳;东临浙江长兴、安吉;南界宁国、宣城;西接郎溪。境内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地面起伏大。全县两大河流无量溪河和桐河流域总面积1977.2km2(流经外省外县约87.6km2),全县现有水库85座,万方以上当家塘坝2100多座。这些河道、水库、塘坝在调节水资源、防洪抗灾、城镇供水、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矿产资源的开采等人为活动,水体遭到污染,环境遭到破坏,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县河塘库坝大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无量溪河、粮长河、流洞河等主要河流受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水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县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水环境改善任重而道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污染问题。

2.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日趋严重。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后对河道的污染,大量生活污水向河道的直接排放,地表水普遍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的水环境更为恶劣,河道水基本不能被人类利用。

2、河道漂浮物日趋增多。各级各类河道内的漂浮物日趋增多,河道内的水花生、革命草等水生植物疯狂生长、塑料袋漂浮水中形成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便倾倒、工厂废弃物沿河随意堆弃、死畜腐尸随波逐流等等,河道已成了“天然垃圾箱”。

4、任意填河现象时有发生。建设单位随意填河、与水争地、侵水夺地等违反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从而加大了防洪的压力,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5、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建乱占、乱垦乱种现象屡禁难止。侵占河道乱搭乱建、乱占乱堆的现象严重,在流经农村段的河道边坡上乱垦乱种的情况亦相当普遍,毁坏了河岸堤坡的水利工程设施,造成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道淤积程度。

3.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3.1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水环境污染

部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的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纺织、电镀、化工、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

3.2农药、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水环境污染

近年来,农村的农药使用量达23万t。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另外,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化肥使用的快速增长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

3.3河道淤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部分农民在河道堤岸、边坡、滩地上乱垦乱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流失的泥土直接冲入河道,加剧了河道淤积,导致蓄水减少、引排不畅,使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加剧了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

3.4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水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日积月累,对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环境造成潜在的巨大影响,如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淋滤产生的重金属组分污染土壤和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再通过水作为载体蔓延扩展开来,直接影响水环境。

3.5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农民那种养猪肥田的养殖

方式已被专业养殖业所替代,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速。为了追

求更高的利润,农民们很少建沼气池,而且直接把畜禽类粪便、

废弃物和畜禽宰杀废水、废弃物等直接排放到溪水中,这些废

水又随溪水流入河流中,扩大了污染区域,造成了河流的富营

养化,浮藻、水草丛生,鱼类死亡,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3.6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饮

服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随之不断增加,沿河居民直接向河道排放生活污水,有的居民不断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及杂物,使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水面上的垃圾、漂浮物不断增多,致使不少地区的小溪和河流变成了黑河,不少地方的饮用水源也都受到了严重污染。

4.治理对策

4.1提高工业企业的污水治理水平

合理确定全县主要河流的纳污总量,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在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在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新建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企业的污水治理技术。

4.2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加强土壤和化肥等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采用高效、复合、缓效新的化肥品种,增加有机复合肥的使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止土壤和肥料流失。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业,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量的新农药;完善农药的运输与使用方法,提高施药技术,减少农药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4.3彻底整治河道

进一步加大河道清淤整治力度,列出计划,逐年实施。严格控制填河塞河,防止缩小储水能力,增加对城镇防洪的压力和恶化水环境。定期调水冲污,只有不断加大水循环的频率和调水流量,才能有效地冲洗河道内滞留的污水。

4.4加强矿区生态重建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以现代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做好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规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搞好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减轻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如实施生态工艺、清洁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

4.5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

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加强和改进对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改进清除方式,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池;严格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

4.6发展节水型农业

据统计,我县农业年用水量约为1.5亿m3,约占全县用水量的77.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蓄雨水、采井水、引塘坝水”的方式,多途径开辟水源,实行拦蓄地表径流水、提升使用塘坝水“二水”并用的模式,在水源较好坡地平缓的项目区,修建桥、涵、闸、跌水等建筑物,灌溉大田作物。在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山区,推广管道防渗技术,打机井、修拦水坝、建蓄水池等,实行自流灌溉。

4.7提高市民意识保护水环境

要不断加强对市民水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水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全体市民人人都能自觉投身到爱护水环境、参与保护水环境的活动中。

5、结论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内容架构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流动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利,而党和国家信息“把关人”的地位相对弱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大学生自身接触的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借助新媒体改变教学方式,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对其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形,保证传递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理性公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维护党和国家在多元信息社会中的权威地位。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主要架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架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可借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时代。要了解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挑战,必须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主要架构有清晰明了的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为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整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4门课程外加形势与政策,4门课程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马克思借助这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思想的钥匙,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做了整体勾画。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才能理解当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一是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思想部分重点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系统讲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本课程就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祖国统一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以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建设和理论创新的最新动态。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意在让大学生了解国史与国情,理解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爱国情感。该课程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间段:鸦片战争到前夜,到新中国成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讲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哪些探索;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何种背景下成立,又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时,与一般的历史学教材不同,该教材更加偏重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内容设计,具有鲜明的党性色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涉及到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走好人生路,如何成长为具有坚定信仰、良好道德、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等问题。所以,本课程在教材设计上主要包括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在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阐释中,使大学生明确我国对外的基本原则、立场与政策。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多是根据当前热点事件,分专题讲述,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理国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有其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详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势与政策并非孤立于上述4门课程之外,换个角度来说,该课程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国内外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外关系中的最新应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其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权威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用教材是在官方主导下修订的,其内容的权威性一方面来自政府权力本身,另一方面要靠内容本身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来获得。现实中政府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常以不实信息隐瞒真相,推卸责任,使大学生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自然会对官方所修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客观性存在疑问。大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会本能地注意那些符合于自己的定势和信念的思想见解”,尤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自主地关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左的信息,又因缺乏对这些信息的理性分析,容易形成“官方信息不可信”的心理预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这段历史年代较近,史料丰富,新媒体的发展使大量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信息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中,原本深信不疑大奸大恶的历史人物,不少社交软件推送的文章却在为其正名,网络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述存在与教材不一致之处,这使一些大学生出现认知失调,少数学生甚至会偏信于不利于党与国家的言论。

其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对现实缺乏阐释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更为凸显。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关注各地出现的热点事件,并且发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多浮于表面,难以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很多大学生寄希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希望能够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更为客观深刻的解答。但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大学生更多听到的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政策照本宣科的解读,一旦涉及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多是避而不谈或只言片语略过。出现这类情形的原因: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一些教师选择避而不谈往往是出于对政治立场的考量;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存在大量“文件语言”,缺乏一个学科应有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不能直接作为分析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缺乏阐释力,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对此,我们应明确开设本课程更多偏重的是理性思维的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是分析问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向,而不是将其苛求为万能的解释工具,涉及具体问题还需要借助专业知识。

其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缺乏吸引力,内容架构单一,难以摆脱以往人们对“政治教育”成见的影响。挟裹于网络洪流中的大学生更喜欢幽默诙谐的网络用语,对正统规范严肃的思政课语言充满排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架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为主线,教材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外,还有大量中央文件中的话语,内容略显单一。尽管“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已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要在保持内容体系政治性基础上增加学术性与实用性,绝非易事。让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失去兴趣的不单是乏味的语言,刻板的内容,还有对思政课的成见。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对“政治”一词的理解存在偏见,认为“政治”就是阶级斗争,就是意识形态的争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教育,意在进行思想控制。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全方位调动大学生的各种感官,使高校思政课堂更为立体,却难以改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见。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所带来的开放信息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更应指导公民合法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促进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破困之策

新媒体重塑了时下的信息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困境的同时,也为其在新的政治社会条件下实现突破创新提供了机遇。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多元化,这削弱了党与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要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不从心的局面,不能只做形式的调整,而是要把关注点转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上,真正增加这门课程的吸引力与阐释力。根据前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困境的分析,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种对策。

第一,明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与功能,这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前提。新媒体的出现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使命,即该课程不仅要承担传统意义上公民的培养,还要承担网络公民的培养。新媒体赋予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新方式,改变了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此,我们应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作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其真正的定位与功能应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成功运转,需要高素质民众的积极参与,“而要真正达致这种质素高、范围广的民众参与,首先需要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识,即普通民众既愿意也有能力以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加速,小事件很容易被激化成公众事件,通过近期南海仲裁事件后网民不理智的言论与行为可知,民众的理性公民意识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以合法的途径借助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克服网络民粹主义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侵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各种不利信息与言论,维护党和国家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一方面,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真相,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党已走过95年的光辉岁月,历经波折,终成伟业,但出于多方面考虑,对其发展史上的一些事情讳莫如深,简单地盖棺论定,这反而激起了人们对其进行探讨的兴趣,比如。只有客观面对历史,对伤疤不捂不盖,还原党有血有肉的形象,才会更容易获得当代大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客观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勇于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变向民众“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用很大篇幅讲述功绩,却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简单带过,容易让大学生对所取得成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中,但他们的所见与所闻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展现,是一幅成就与问题交错存在的画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防止以偏概全,积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爱国化为实际的行动,而不流落为空洞的口号。

第三,建立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架构,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平衡协调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适度减少教材中文件语言的使用,丰富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的,内容架构相对单一,不能向大学生提供充分、多元和平衡的信息。而新媒体带来的开放信息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得大学生对“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设立开放的内容架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适当借鉴国外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答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充实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不能因这些理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便将其拒之门外。“学术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基本生存方式”,这并非是要弱化这门课程的政治性,而是要通过周密的逻辑思考,严谨的学理论证克服人们长期以来对政治教育形成的偏见,以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充斥于教材中的文件语言很难说服人,且缺乏思想魅力,难以对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但真知灼见难觅,科学的理论不会孤立于现实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唯有扎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才能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参考文献

[1]李淮芝,林书兵.新媒体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金初高译.宣传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阎小骏.当代政治学十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8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13-01

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在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因此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一、矿山地质环境的内涵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床及其邻近地区,其岩石圈上部与大气、水、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依托的是岩石圈,受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状态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矿山地质问题,造成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废水,粉尘,矿渣等,这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虽然预防和治理这些矿山地质问题的难度很大,但只要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矿山地质环境可以改善的,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表环境开采沉陷问题

随着矿产资源被开采出去后,在矿山内部便会形成采空区,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加大,内部岩层会在大面积状态下弯曲断裂,这使得采空区岩层和地表之间产生连续的弯曲变形,随之出现塌陷。地表环境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塌陷会造成地表大面积积水,这会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以至于粮食绝产,地表农耕地成为洼地。沉陷情况的出现还会造成地表或者地下建筑的损坏,也会导致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塌陷,以至于建筑物开裂或倒塌。

(二)对于水资源的污染破坏

随着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矿山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干枯,主要是由于在采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不仅水资源使用过量而且在这其中还有大量的浪费,所以会导致地下水位平衡系统受到破坏,以至于水资源枯竭或者地区河流断流,还有就是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中所产生的有害矿物质下渗到地下,引发地下水污染。

(三)矿山开采后的垃圾污染

随着对矿山的开采,相应会从产生很多废渣和垃圾,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垃圾和废渣会越来越多,进而会导致滑坡、突涌等事故,危害当地人民正常生活,而且矿山固体废弃物中经常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长时间的堆放以及在自然环境作用下会与空气进行氧化作用从而分解,有害金属元素随着雨水而进行流散,导致污染水体,破坏当地耕地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质量。这些有害金属还可能在空气和雨水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形成酸雨,破坏当地动植物的生长、生存,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加剧了草场、森林的退化,使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侵害,相应的自然景观、地质地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

(四)废气污染

矿山开采中产生废气、粉尘等多种有害气体,使得长期坚守生产一线的职工成为矽肺患者;另外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矿区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还有冬季采暖排出严重超标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更不容忽视。

三、治理措施与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采矿引起的损失并尽量恢复采矿造成的破坏。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1.采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在开采过程中矿区土地受沉陷拉伸变形剧烈,部分区域植被发生逆向演替、景观变化,出现裂缝、倾斜、坍塌等破坏形式。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应在矿山开采结束后沿着沉陷后的地形坡度,并根据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在平整覆土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治理。整治方法主要是对矿区内土地沉陷程度较轻、沉陷后地形坡度较缓的区域,在地表进行土地平整,对受损的林木、灌木及时扶正,保证正常生长;对于矿区内土地沉陷程度较严重,沉陷后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根据高程、坡向坡度等,沿地形等高线修正成阶梯式台地,并进行林、草地的恢复治理。

2.建设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第一,废石场:为防止因暴雨冲刷失稳而引发泥石流,并造成矿渣废石流失、淤塞河道、污染水体等,在废石场下游应修建干砌透水性拦石坝,并在周边修建截排水沟,把汇入平台及坡面的降水及时排出,同时对废石场各层堆积平台进行植被恢复、覆土绿化,以加强废石堆的稳定性。第二,工业场地:针对采选矿工业场地、矿部生活办公区及炸药库等区域建设形成的开挖边坡,拟采取挡土墙、护坡、排水沟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以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第三,矿区道路:主要针对矿区道路建设形成的滑坡、崩塌地段进行治理防护。在堆积边坡坡脚设置重力式抗滑挡墙,在大面积高陡边坡地段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工程,在坡体下侧设置浆砌片石护坡进行防护。此外,对道路开挖弃土下边坡也要进行处理,可在坡脚一带分台修建干砌石挡墙,在弃土下边坡面及防护网内进行土地平整、植被恢复等坡面绿化工程。

3.停采恢复治理工程

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进行停采恢复治理工程,主要包括井硐封闭措施与建筑场地恢复工程。首先需利用废石及时对井硐进行回填夯实,然后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井口封闭,防止人员擅自进人发生危险,并杜绝私挖盗采现象。同时对工业用地区域进行整治,对于场地建筑及道路优先考虑民用需要,对于不能利用的建筑及设备进行及时拆除,清运废弃物,并进行植被绿化。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矿山环境发展趋势,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地质灾害监测

根据矿体走向及采空区分布,在实施过程中,布设塌陷地质灾害监测点,主要监测塌陷区形态要素、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以及塌陷区地裂缝带地面变形状况。监测网布设采取井字型。

2.含水层破坏监测

地表水监测主要布置于工业场地、废石场、尾矿库所处河道上下游,监测水量(漏失)与废水污染情况;地下水监测主要布置于采矿场、废石场、尾矿库及尾矿输送管道沿线,重点监测含水层与基岩含水层的水质、水位、水量等。

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压占损毁土地资源监测

主要监测采场、工业场地、废石场、尾矿库等压占土地的类型及面积,监测采空塌陷破坏土地的类型及面积,监测矿区植被情况以及地形地貌景观变化情况。

总之,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非不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是一项任重且道远的系统性工程。我们需要立足于目前矿山地质治理问题的基础上,既要改善又要预防,既要纠正又要控制。因地制宜,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因素经过分析评估后,结合实际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祝启坤,黄玉清,宋征.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01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9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接合部管理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年来,部分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卫生差、违章建筑多、交通秩序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主动地发动力量,从主管政府管理方面出发,从体制上创新,在管理上转变,在投入上加大,实现城乡接合部有效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使之真正实现城乡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城市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不仅仅是改变城市,更是提升城市。在新型的管理理念中,管理就是服务,只有提供优质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提高执法和管理绩效的立足点和根本保障,才是更好的城市管理。

就城乡接合部管理而言,我们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对人的“改造”。农民是城乡接合部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发展涉及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因此发展的难点在农民自身。管理者要以农民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体民生、察民情、惠民意,急群众所急、利群众所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维护市容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城乡接合部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及城市职能的疏散地,是城市建设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域。因此,加强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城乡接合部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当中,对于城乡接合部的建设,一方面要引导,一方面要限制,既不能让村民盲目建房,也不能任凭村民自由破坏市容环境,必须是符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采取以环境控制为主,通过对其物质性整合与改善,优化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立足高品位、高起点进行科学规划,有力打造城乡接合部新形象。

三、以加强服务为根本,创新城市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的合理应用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以服务为前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行管理手段创新,从市容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创新意识,加强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对市容环境演化规律的认识,迅速建立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更好地为城乡接合部公众服务。

一是成立综合部门,实施覆盖管理。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原因不同,表现形态各异,涉及面广,随机性强。其管理模式不能采取“各自为政”的办法,而应该借鉴城区的综合执法模式加以解决。首先,建立一个由市容、环卫、工商、公安及当地街道等执法部门参加的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执法时间和行动,对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其次,对城乡接合部道路、小区管理实行“单元组合法”,即在按人口比例所划定的路段内配齐垃圾收集人员,垃圾袋统一、定时收集、拉运。同时,进一步强化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和市政道路、住宅小区道路的保洁,使区域空间基本做到处处、事事、时时处于有效的管理中,使环境卫生真正做到长效管理。

二是建立管理基础台账,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城乡接合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有其特殊的位置,它既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又有自己沉积多年的农村特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意识相对落后,区域发展缺乏规划性与长久性,短时期内有利益可见的就不顾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的城乡接合部,商业比较发达,“门前三包”、无照经营、私搭乱建、违法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很严重。要改变城乡接合部特殊的状况,不是靠一支队伍,凭借有限的信息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马上可以改变的,急功近利也许有短期效果,但从长远发展上看是有弊端的。只有靠建立管理基础台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要求执法部门严格依法管理,努力提高执法效率,有效地遏制各类违法行为。城乡接合部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农村的特点和固有的发展思维模式决定着我们的管理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措施,一管到底,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用事实和公正去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理解,要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维护、支持我们的城管工作。只有这样,执法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四、以加大投入为依托,加快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普遍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基本都是行政村、自然村自行解决,即所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城乡接合部地区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次生经济见缝插针,基础设施无法适应,环境迅速恶化,仅靠行政村、自然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远不能适应,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甚至由政府直接管理。

在城乡接合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转变观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保护和改善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坚持“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资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二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社区共建、资源共享、事业共管”的原则,采取外引内联、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办法,弥补建设经费的不足,特别是要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建设。三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综合河整治工作。

环境治理的对策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一座城市,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不光为我们在物质上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还在给予我们物质的同时逐渐的转变了我们的思想。而城市如何规划是人类如何调控城市的关键因素,但规划的同时也存在着其弊端,例如:“环境”。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的根本,从宏观的建筑角度来讲,城市仅仅是环境的一份子。而在如今经济社会,城市快速化发展的前提下,环境问题也成了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说环境保护对于现在的城市发展来讲可以说刻不容缓,而环境学也是现经济社会的显学。

1城市规划是环境的首要因素

一座发展中的城市,是人类最为集中的地方,而对于环境的矛盾来讲也是针尖对麦芒的地方。而城市规划座位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就必须引导环境保护对于创新上的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将城市进行有效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在现经济社会中城市的发展中环境保护是人们公认的首要因素,是无法替代的。而只有城市在规划时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考虑要素,才可以在其根本上抑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有效的改善环境污染。

2城市污水对于城市建设的弊端以及污水不达标对环境的影响

污水对于环境来讲一直是颇为头疼的问题,而污水处理对于环境污染处理上也极为重要,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污水处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污水处理的设备资金昂贵、污水处理厂建设繁重;而这两点由于城市建设的主使者并没有足够重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就导致了资金不足、建设人手不够。再如污水在处理时、污水收集管网不全面、设施不配套;这就使得污水在处理时不能有效率性的进行、污水处理不全面。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污水在处理的技术上不足以支持城市发展中的各类污水以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污水排放在监管上的不强力。

而污水在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而其污泥的含量通常都为污水的1%~2%之间,这组数据,看似极少实际上对于大量的污水来讲其污泥含量也就多的吓人了;而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铅和汞等大量重金属元素,会将排放地周围的土壤以及地表水产生极度严重的污染。而在现社会中,环境的提高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的不达标坚决不会对人们所同意。而由污水处理不达标所带来的各项问题也会激起人们强烈的反抗。所以污水妥善处理的技术改革也使得现环境污染的效果迫在眉睫。

3污水处理的技术

3.1膜处理法

在众多污水处理方案中,膜处理一直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而其主要工作流程以及特性为,通过生物膜对污水成分进行筛选,将有机污染物吸附、聚拢以及降解,进而使得污水净化,而氧化所需要一般是来自于大气的氧活着羟基自由基(・oH)这一化学成分。而膜处理法在对冲击力以及负荷的持久上极强,产泥量少并且对占地面积没太多的要求和操作简单;这就使得其在污水处理中一只占据着一席之地。

3.2活性污泥法

作为生物处理法的分支,其对污水的治理主要依靠氧化,以及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分解进行初步处理,之后通过其非常高的聚拢能力以及沉降力使得在混合液体中将活性污泥有效的分离出来,最后使净化后的清水流放。而该处理法使用于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在应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单最后流放的水质好,而且对于各种有毒物质都可以有效的沉降。但相对的人和物间存在优势的同时弊端也避免不了,如其设备的资金高昂、建设复杂等,都是活性污泥处理法的弊端。

3.3臭氧处理法

臭氧对污水的有机物质可以有针对性的分解、污水褪色、除臭以及杀菌。而其主要呈现的优势多在没有第二次污染和反应快以及氧化能力高超上。臭氧的制造相对的并没有特别的繁琐,甚至可以说较为简单,通过电解空气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臭氧。而对于此点就有效的节省了储存以及运输的费用。尽管说,臭氧法再起设备的费用上极其高昂,并且不适用大批量的废水等劣势,但是该法还是不失为一种处理效果佳、发展前途大的废水处理方法,尤其在废水的深度处理方面,其可以有效的处理。

3.4曝气充氧技术

污水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如重工业的重金属污水、印刷业的高色度污水,而城市发展中的污水大多为中性污水;其对于污水的处理技术在要求上并不是非常高,也是选择曝气技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的首要因素。其主要流程多位曝气充氧使得微生物快速繁殖以对有机污染物质分解,通常都是在污水初次沉淀后在进行曝气充氧,在充分的分解后,再次沉淀;最后使得污水净化,而若净化程度不达标,可以再次进行上述的流程再次进化,直到达标。而随着曝气技术的发展,其工艺上也越来越完善,甚至出现了循环治理的曝气技术,也就是在初次曝气生化分解后不需要将污水回流,直接进行再次工序的技术。而曝气技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上的龙头,其完善的工艺以及技术就是保证其地位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统计,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中,动力消耗占了费用的80%以上,而曝气充氧技术又占据了动力消耗的80%,由此可以看出,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重要地位。

4城市污水处理对环保的改善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工业用水又占据了全国用水的大部分水资源,有效的将污水净化可以使得工业用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而其不光是对水资源的节约也是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这也使得“污水处理的加强就是环境保护的提高”这一理论悄然而生。

污水的处理在达标后可以使得污水排放地的地质或者海洋湖泊,不会被过分的污染,其排放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提高,不出现寸草不生进而导致沙化严重;保证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不被污染,进而使得人们不饮用污染水源,导致病况发生;保证海水污染低下,以免海洋生物大批量死亡等等。所以说污水处理技术的提高就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负责;如果将环境污染相对人类的影响比喻成一条生物链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条生物链出现任何差池,都会导致生物链的断裂,而人类作为生物链的最顶端,一旦生物链断裂,对人类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而所谓生物链的断裂层就是环境。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提高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5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发展以及对于其污水的处理还有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其归根结底与人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过于忽略的问题现在都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文章所述的污水治理这一点。而污水治理的技术提高是现社会的当务之急,只有将污水治理技术提高才能间接的使得生态环境提高,进而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这点上更为认可、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付博,蔡丽.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