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学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8:46

专科医学院篇1

1、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最好专业是临床医学。

2、天津医科大学简介如下:天津医科大学(tianjinmedicalUniversity),简称“tmU”,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为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3、天津医科大学前身天津医学院建于1951年。1984年6月,以天津医学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天津第二医学院。1993年,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同年12月得到国家教委批准。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4、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设有19个学院(系),2个教学部,7所大学医院,有本科专业2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29人,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0132人,其中本科生5232人,硕士生3271人,博士生549人,学历留学生1080人。

(来源:文章屋网)

专科医学院篇2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专科医学院篇3

【关键词】药学服务;精神专科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55-02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药品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医疗机构的药学人员不仅是以处方调配、供应药品为主要工作,已经逐步转向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这就对医院的药学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师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全球药师共同的目标和责任。而我院作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在药学服务的开展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总结我院药剂科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药学服务工作的现状及方式策略作出有效的探索。

1、精神专科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现状

1.1目前精神专科医院的药房药物品种相对单一,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为主,没有综合医院药房及社会药店的品种齐全,并且部分精神专科医院隶属于民政部门,获得药学方面新信息、新政策相对滞后,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存在较大差距,药学服务的开展相对较晚。

1.2大部分基层精神专科医院药房工作相对简单,制剂室、生化室工作量较少,病源数量也不及综合医院多,药学知识实践的机会少,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应用相对较少,导致部分药学人员专业知识更新较慢,药学临床交叉知识缺乏,如果再不注重继续教育,药学服务的开展就谈不上质量保证。

1.3药师在临床服务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一直以来,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专科医院药师的工作仅限制于保管药品,供应、调剂、采购、制剂、药品检验等工作层面,虽然医院也配备了临床药师,但是参与度不够,没有得到医院领导、医生、护士及患者家属的认同,人们只是简单地将药学服务理解成了药品的供应与保障。所以医师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临床药师服务的内容,患者及家属习惯咨询和接受医生的建议和服务指导,护士也是有选择地接受和认同。

1.4部分基层精神专科医院的领导将药剂科作为辅助科室,重医轻药现象严重,不是特别关注药学部门未来的发展,也看不到药学服务工作对患者对社会的意义和责任,变相导致了药学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2、我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方式

2.1在医院门诊或药剂科醒目位置设置用药咨询台,方便患者及家属进行用药咨询。通过设置用药咨询台,使患者得到了详细的用药指导,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有针对性地解答。因为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很多患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甚至有些病人需要终生服药,通过设置用药咨询台,还可以向患者提供关于药品储藏保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达到最大化,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咨询也拉进了患者与药学人员的距离,改变了药学人员在病人及医护人员心中的地位。

2.2定期以宣传展板的形式向来院患者及家属宣传关于精神药物的治疗的重要性、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药物的保管、储藏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做到有的放矢,放心用药,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2.3积极与临床医师合作,向临床推荐新药及药品不良反应方面的报道,而药学人员也可利用精神专科医院的优势,多参加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讲座,提高药学人员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在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观察患者及家属的症状、情绪,可以提高沟通咨询的效果,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服务,在通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为医生用药提供参考指标,也提升了药学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药剂科工作人员还定期与临床合作,开展关于药物经济性、安全性、药物利用方面的相关分析与研究,不仅可以为医生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还可以掌握药物的使用动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的药物流行病学提供参考数据,也为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成本效益核算数据。

2.4定期举行药学知识讲座,向护理人员、康复期的住院患者及陪同家属普及精神科药物服用的方法,剂量,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及与常用药物联合应用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可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比如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期间,若同时吸烟,由于酶的诱导作用,可降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效应。而服用吩噻嗪类药物的患者同时饮茶,喝咖啡或果汁、牛奶的话就会因为影响消化道的吸收而降低药物的疗效。服用抗抑郁药吗氯贝胺的患者用药期间忌服高酪胺饮食,如奶酪、酵母提取物、发酵大豆制品等。通过宣讲药学知识有利于患者出院后仍然能够保持规范的治疗。

2.5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定期在医院《业务工作简报》上刊登有关精神科药学方面的新政策、新法规、新知识、新信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3、开展药学服务的体会

3.1转变药学服务观念,强化药学服务认知

精神专科医院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患者,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需长期服药,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初次患病后不能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反反复复而需要终生用药,而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降低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他们迫切地需要了解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药学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全面的药物方面的知识。开展药学服务要围绕专科病症,围绕医院特色,精神病有不被社会人员接纳的特殊性,药学人员在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要树立主动为患者服务,切实体会他们的想法与难处,由被动服务变主动参与。

3.2牢固掌握药学知识,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提高药学专业知识,首先要重视对精神科药品说明书的学习和理解,药品说明书记录了药品的主要信息,它具有医学和法律上的意义,是指导用药的最重要、最权威的信息资料。药师必须重视对药品说明书的学习,正确掌握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与注意事项。并随时接受患者关于各种药品问题的咨询,排解他们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重点掌握各种精神科药物的相互作用及精神科药物与其他科药物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药学知识,对药学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才能适应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掌握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才能在监测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区分不良反应与疾病本身症状的差别。掌握特殊人群用药: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老年患者用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定期对药师进行考评,将药师掌握药学知识的结果纳入绩效管理目标,起到了促进学习的效果。

专科医学院篇4

【关键词】浅谈;专科肿瘤医院;学科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是一所三甲专科省属肿瘤医院,2001年,我院有2个学科获得了首批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同年,肿瘤学科被确立为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肿瘤学被确立为教育部重点建设学科,至今,我院共获得了1个教育部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1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3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2个。在如何做好本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兼顾其它学科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

集中力量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是医院建设中的战略性任务。结合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瞄准本地区、国内各专业的发展前沿,做好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选择确定重点学科建设。肿瘤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1)肝癌病因学、发病学及其阻断的实验研究:利用树鼠句研究,突出肝癌基础研究的优势,加强肝癌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2)肝癌综合防治研究;狠抓肝癌现场研究的特色,继续开展茶多酚制剂预防人类肝癌的流行病学实验研究。(3)妇科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组建肿瘤蛋白基因芯片的研究中心,开展妇科肿瘤复发转移基因研究。(4)鼻咽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广西沿海黑衣壮居民鼻咽癌的基础研究。(5)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乳腺癌、肺癌、胃肠癌的基础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研究体系。

二、挖掘本学科的特色

在学科建设中,以广西肝癌、鼻咽癌高发区肝癌患者和高危人群密切接触因素为切入点,对广西肝癌、鼻咽癌的至病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展开研究,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逐渐完善肿瘤综合治疗方案,重点加强肿瘤发病机制、转移机制、耐药机制等基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在国内首创了第一个树实验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模型,率先在国内创建了第一个肝癌高发研究现场(广西扶绥县)、第一个鼻咽癌高发研究现场(广西苍梧县),成功地培育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筛选出卵巢癌特异性抗原及相关基因,界定了肝癌高危人群和鼻咽癌高发家系,优化了肝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肝癌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鼻咽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方案,卵巢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防治方案,形成了广西肿瘤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以人才培养为基点,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学术梯队和人才梯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如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医院管理的重大问题。充分利用我院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进行重点培育,在人才规划上包括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急缺专业人才等需求和可能的提供途径。设立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实施“人才基金”工程,“名医”工程,“人才引进”工程和“基础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学术梯队和人才梯队,一批中青年专家已发挥出学科支撑和学术带头的重要作用。吸引一批优秀博士进入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花大力气培养或引进学科首席教授或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以高学历、尖子人才、中青年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高水平学科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为培养国内著名的学科人才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具有复合型基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以科学研究为动力

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突破,全面开花。对申报部级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将申报部级项目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肿瘤医院临床、基础研究的科技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建立和完善多学科研究肿瘤的科研体系。重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成果转化,产生科研效益,抓好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五、以新的诊治技术开展为靶点

全面提高学科水平,带动本学科在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和人材培养等方面的提高,使本学科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最终全面落实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极大地提高了本学科的综合实力,有助于提高广西肿瘤诊治水平,有效控制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

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交流

行业认同是学科的科学水平与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有对外加强学术交流、对内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加学科发展活力的能力。定期举办学科内及跨学科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素质。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宣传,扩大学科带头人在本地区的影响和知名度,努力树立一批名医、名护,创立一批名学科,积极发挥品牌效应。

七、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1)使用管好、用好现有的政府投入经费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渠道,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体制,想方设法筹措经费,改善医疗、科研和实验条件,提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2)扩大投资,引进设备,包括常规设备、医技科室设备。由于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而需要投资的新设备、新仪器,经论证,经过论证,能产生经济效益大或是学科标志性的项目,可以优先给予购置。(3)科研资金投入,每年拨出一定的基金作为鼓励年轻医生申报厅级自选课题的启动基金,鼓励年轻医师多报课题,培养年轻医师的科研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医院管理思维范式的变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7(3).

专科医学院篇5

【关键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學;药学专业;教学反思

药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不仅包含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还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如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导,具有承上启下的指导地位;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也已渗透到药学的方方面面,反思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药学生的专业发展也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当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现状

1.1生源特点

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由全国高考统一招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为三本院校分数线,录取分数普遍偏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相当数量学生初高中物理、化学基础不够扎实;极个别学生对化学物质基本性质不够熟悉;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化学准备不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表现在高中数学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等。尽管近年来,部分省市取消了三本录取批次,并为本科二批次招生,但生源质量仍然与一本、二本排名靠前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表现出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喜欢自我表现;对较高的专业技能渴求强烈等优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等缺点。且由于近年来的高考扩招和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院药学专业招生逐年稳步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而一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却相对较好。二者在化学基础及理解能力上的明显差异,使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都难以统一。

1.2课程设置特点

作为独立医科类院校,我院培养学生均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药学专业是四年制专业,“物理化学”是第四学期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整个药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化学研究的是化学中原则性、普遍性的规律,大量采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由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理论和数学表达式。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定律繁多以及不同的公式又有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等特点[1],是被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们公认为“难学”的课程。

根据我院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药品研究、开发、营销的专业人员,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依据物理化学“理论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为后续开设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动力等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的理念;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突出该门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弱化公式的逻辑推导过程,降低物理化学中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对药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做了新的调整。课程设置为63学时,由于独立医科院校设备、人员、经费等原因,暂未开设实验课。课程内容包含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模块内容,既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又涉及与药品研制、生产、应用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课程内容较多,实际授课课时较少,实验教学缺乏、教学任务重是当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课程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师资特点

我院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由基础教学部化学教研室承担。教研室教师均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大学的化学专业,具有较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医药学知识尚需完善,导致教学中主要采用化学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化学与医药学的紧密联系,造成“学”、“用”分家,因加强教师药学专业性知识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

2独立医科院校医学化学课程设置模式探讨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纯化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将之灵活运用在药学、医学等应用领域[2]。现行高等医学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可概括为热力学、动力学两大部份,有些内容如药物合成反应可能性及现实性讨论、药物有效期预测、热力学中三磷酸腺苷的体内代谢等可在基础医药研究及实际工作中直接应用;有些内容如相平衡、胶体分散系统的原理与药物剂型改良等则是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知识。针对教学时数不足的实际情况,根据“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我们首先针对学情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讲授学时,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精选,即明确“物理化学”在独立医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删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纯化学知识,弱化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与药学紧密联系的应用化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适当引伸,开阔学生思维。

在热力学部分,删除“无机化学”中讲授内容,如:气体性质、原电池的构造与电池符号、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计算等;对与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包括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等内容,不仅局限于讨论公式及适用条件,更进一步扩展到药物合成反应中可能性、人体能量代谢、非平衡态热力学、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及表面现象中如何讨论药物剂型与吸收关系等内容;此外在介绍理论知识时,也注意延伸扩展,如讲解“熵”相关知识的同时,延伸出熵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本质等。

在动力学部分,重点讨论解决药物合成反应中现实性问题,削弱对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讨论,适当扩展到后续医学基础(如生物化学、药理学)和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动力学)的应用。通过恰当精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2开设实验录像课

实验课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与理论课并行开设。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简单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知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環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笔者所在的独立院校因设备、人员、经费实验条件限制,尚不能广泛开设学生实验课,因此,采用教师实际操作实验,制作成录像,以微课形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课前预习进行提问交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

2.3优化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需要师生双边教学活动达成目标。对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在一个学期内把物理化学知识学懂、学透并会应用,难度非常大。为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学好、会用,在课程实施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酌情讲授。针对基础较好学生群体,做到一旦有问题个别解决,形成带头效应;对基础较差学生群体应引导其发挥文字理解的能力理解概念与原理,根据原理记忆公式;对个别学习意愿不强的学生先引发其兴趣,再言明利害供其选择。总之,对所有学生均不抛弃、不放弃,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最大可能让其获得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除采用问题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需强化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合作教学法等,甚至还可结合药学专业实际需求,采用恰当的案例教学法,做到融“教、学”为一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除了紧扣教学内容外,还应联系相关药学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补充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4]。

2.4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教师评价采取同行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并将结果以书面纸质形式反馈至任课教师,针对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反思、交流、集体备课、加强业务学习等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物理化学”教学。

对学生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全面、科学的考评,即采取卷面考试、实验录像讨论、随堂小测验、撰写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突出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实用性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制定出“物理化学”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其中实验讨论占15%,随堂测试占5%,撰写综述占5%,平时作业占5%)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组成的评分体系。该评分体系使学生既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学习。实践证明,该评分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比较客观、全面、合理。

3结语

通过多年来我院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对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研究有上述一些体会,对该门课程设置作了初步探索和尝试。目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和尽快解决,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材及教辅建设的积极性、师资培养的持续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学生的来源、质量不理想,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较少,学生学习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及教辅建设,同时也呼吁独立医科院校的同行们与我们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杨婷等

【参考文献】 

[1]印永嘉,奚正楷,张树永.物理化学简明教程[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文,沈理明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5,(14):58-60. 

专科医学院篇6

论文关键词: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构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被称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专科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专科医师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包含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医学毕业生要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经过严格的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卫生厅(局)、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直辖市)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市)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市)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人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人,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专科医学院篇7

关键词: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

学术界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以教学方法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显示17600多条结果,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有教学方法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创新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等相关论著;作为教学方法子系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近些年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理论方面体育研究人员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从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层次、新课改要求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领域在不同的背景时期对体育教学方法做出不同的论述。

本文通过总结前面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调研,以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此次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独特性,以创新性的姿态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求进一步优化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成果。

1.体育教学方法区别于其他课程教法的独有特质

1.1体育教学方法概念分析

在体育教学方法概念探索方面,不同的专业领域、客观背景下,每位学者提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但围绕教学方法谈概念,大部分概念理解都是在共性中寻求专业领域的独特性,以求以最优化的理论提出最贴切的看法。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概述较为认同的观点是高菲菲老师在《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价》一问中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身体技能教学为主,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1]

1.2实践教学应用中体育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体育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以讲解法、示范法、分解练习法、游戏比赛法、发现问题探究法等六种具体形态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具体方法上绝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有特殊的条件要求,师生比例、场地器材、室外教学环境、学校规章等相关主客观因素都会左右体育课程教学,同时各类条件中部分是体育课程独有的,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要综合以上各类因素的影响。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标准要求体育课程要综合理论教学、技能传授、身体素质练习各个部分,以期在体能方面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一定标准,同时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技能,培养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体育课程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使得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2.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特殊性

2.1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的基本状况

在查阅大量研究资料的同时,对各类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进行电话访问、信件沟通对其在学校建设、体育课程建设、体育经费师资投入等方面的一系列情况进行沟通。其次,借助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仁堂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契机,通过对参赛35支高等中医类院校进行面对面实际调查,对学校基本概况、专业开设、学校师生比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目前我国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显著特点:第一,专业开设主要以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护理、临床医学为主,专业特色相对明显,学生男女比例偏差较大,尤其护理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第二,区别于本科医学类院校五年制的学业修业年限,高等专科院校三年学制造成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大,课余时间较少,参与课余练习的机会减少。

2.2中医类高专体育课程开设的客观条件

授课主客体情况不一,教师主体受到专业、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形式不尽相同,大部分体育教师来源于国内各大体育专业院校,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所展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和教学理念各不相同,学校在主观细节方面也很难做出统一。所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讲授人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对于教学客体的学生来说更是千差万别,不同个体抱有的学习目的和倾向各不相同,身体素质、先天机能更不是后天可以控制的;其次,各自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教学方法应用到个人的差异性。

3.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全新探索

3.1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效果

其一,高等职业类院校较强的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放松状态时有出现,由此产生的学校体育较为滞后状态不容忽视。部分体育课堂内容形式陈旧,简单的语言讲解、学生自练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跟随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体育老师在教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外,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做出调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的相关细节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将这些引入课堂之内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其二,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以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占据主导,体育课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辅助其他课程更有效的教学,学校教学目标更倾向于体育与中医传统健身项目的融合。所以,一定程度上的传统球类、田径等体育项目不能够有效完成这项教学任务,中医类高等院校要实现体育课程特色的突破必然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项目的选择上进行调整。

3.2整合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3.2.1体育教学方法与情景因素的融合

体育教学方法的出现不能简单作为一个个体,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同时是构成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一堂高效的体育课并不仅仅是技能传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素质练习,简单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单独演示。应该融合教学主客体、教学情景、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将各类条件进行整合。例如,教学主客体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统一主线的基础上跟随场地环境的变换逐步添加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2.2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侧重点

一般体育课以指导联系和组织教学作为主要的体育教学手段,旨在加强运动技术的学习,完成教学大纲指导下的一切体育教学任务。目前,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等因素影响,只能满足一部分同学的需要,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切实地有针对性地涉及每一位同学。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选取要结合课外体育教学形式,教师要采取积极的体育教学态度,根据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时机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课堂可以选取不一样的教学形式;同一节课堂面对不同的教学群体,增强教法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合理性。

专科医学院篇8

关键词:口腔医学培养模式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52-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发展迅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过硬、沟通能力良好的应用型口腔医学全能型人才匮乏,为适应21世纪口腔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培养出能适应各个口腔卫生医疗机构需求的全能型人才阐述几点意见。

一、强理论专业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根据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口腔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口腔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口腔医学教育也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肩负着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赴国内顶尖学府或国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国内顶尖学校或国际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其次施行情境教学、仿真等新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两种角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逐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具有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能熟练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而是既具备专业的教师教学素质、又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重实践指导学生注重医患沟通方式

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第二年上专业课,第三年外出实习,这种传统模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对临床实验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直接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够扎实、稳定。可借鉴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模式,采用一边教学一边在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前期让学生临床见习,让学生对口腔医生有一个更加感官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见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技术,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将学习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提高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强理论知识。

当然,见习期和实习期都将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医患关系沟通。医患沟通是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最基本的行医准则,在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患沟通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大部分医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甚至根本就没想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医术,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导致沟通不畅,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国外的医学院校很早已经非常重视在校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甚至有些国家还设置了医患沟通的课程,形成了多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如专题研究、经验交流、模拟病人、信息反馈等,具有实际的评估模式和考核办法,均可以借鉴过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加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育综合型人才。

三、得实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所要求的专业技术性很强,不单单是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操作有着理论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的口腔医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是全体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现状,“校企合作”不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更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对培养出新技术人才也是一种创新。结合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以技术应用为主、以技能教学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就能培养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更能m应社会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经费不足、设备设施简陋、医疗器械器材紧缺的困境。

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葛丰,桂勤,廖府明,林雨,校企合作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

[2]杨旭,熊均平,刘春灵,赵树娟,吴泽秀,口腔医学专业“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5,(33)

专科医学院篇9

【论文摘要】本文对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体育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问题,针对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训练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与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问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讨,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

[2]李裕和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188.

专科医学院篇10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插进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