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十篇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十篇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1:41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教学;行动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孔子教学思想在内蒙古高校民族学生实践教学中的价值研究”(2013B049)阶段性研究成果;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bsjg09019)、校级重点课程《教学系统设计》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秀利(1972—),男,内蒙古锡盟人,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thetrainingon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ofnormalStudentsinpracticalteaching---takingBaotouteachersCollegeasanexample

YuanXiu-lia

(Department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BaotouteachersCollege;Baotou014030)

abstract:practicalexplorationon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ofnormalstudentsiscarriedoutbyquestionnairemethod,interviewmethodandactionresearchmethodinthisstudy,inordertoprovideannewideaforthetrainingon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ofnormalstudents.afterproblemsofthetrainingon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ofnormalstudentsareanalyzedbyquestionnaireandinterview,theresearchgroupputsforwardtheteachingidea,which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ofnormalstudentscanbeimprovedbypracticalteaching,accordingtothetheoryofteachingandlearning.andthentheresearchgroupcarriesoutactionstudyinteachingpractice,andverifiestheeffectivenessontheplanofpracticalteaching.

Keywords:normalStudents;theinstructionalDesignability;practicalteaching;actionResearch

一、引言

1994年国家教委曾颁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明确规定“教学设计”是师范生职前训练的重要内容;2011年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教育课程要重视个人经验、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要有力结合,强化实践意识,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已成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点。

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综其不同领域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表现出了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性、主观性、不确定性或非唯一性的以及具有充分教学创造性的人类活动[1](p40)。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正如加涅所说,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有效学习”。实践证明,学习教学设计不只为了师范生掌握基本理论及提升其简单的动手能力,而是要使师范生最终具备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师范生能够创新性地应用教学设计思想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本课题组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式,分别对包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育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年级的121名本科生及所有“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展开调查,了解与教学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教与学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教学设计及其学习目标的理解、学生在专业能力形成过程中应用教学设计方法与理论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能力形成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难以融合;三是,学生认为“教学设计”本身知识体系不强,杂乱;四是,学生认为独立难以胜任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形成的教学理念分析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课题组依据相关教与学的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面向职业性的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形成的教学理念。

理念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并且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学生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方法贯穿始终。在教与学的构思上,应该积极利用实践内容加深理论、方法的理解,把理论、方法和实践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实践内容看成树干,把理论知识看成树叶,把方法贯穿其中,既有树干的清晰,又有树叶的完整,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理念二:让学生学会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实践教学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除了关注每个节点以外,更要关注节点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把所有的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要把实践内容的计划、小组的组织方法、实践过程的监控、各个阶段教学重点的传递、教学评价作为重要问题考虑,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理念三: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学生个体的教学、学习能力,更需要通过团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在团队内及团队间的协调、沟通,提升领导能力、交流能力与协调能力。

理念四:要使学生能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做出好的教学设计成果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教育教学视野,具备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关于职前职后环境变更需求和相应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设计思想的变化。

理念五:在教学活动的新范式下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关注。强化学生的的主体实践,凸显学生认知构建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显性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隐性知识;不仅要学生学会做,更要学会想。

三、构建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学

设计方案

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应具备三种能力: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是学生能熟练地设计、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各个环节的能力;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学设计本质上是属于一种创新过程,所以创新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应用其思想的能力。

根据已经形成的教学理念,课题组构建了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案的要素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案要素内容

设计思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的形成为目标。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由局部及整体,由知识点及技能点,由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由初步认识到情感的升华,对实际问题进行概念化的表征[2](p13),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彻课程教学始终,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应用,侧重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客体的针对性,逐级使学生的三种能力得以提升。

能力目标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评价等[3](p50-142)综合实践(一)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综合实践(二)在综合实践(一)的基础上完成完整项目的实践

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参观、学习需要实践调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档案袋法、任务驱动、具体教案的调研、小组讨论法、专题讨论、自主学习反思、技能演练(微格教学)案例分析、教育调查、专题讨论、任务驱动、webQuest、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具体任务、成果展示汇报、模拟课堂、集体评议任务驱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综合任务、成果展示汇报、模拟课堂、集体评议

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全班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成果个人电子学习档案袋

调查报告

小作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有关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成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有关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成果

阶段性主要衔接课程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传播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

网页制作、网络传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法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化教师教授者、训练者指导者、帮助者领航者

组长学设计组长项目组长

组员学习者研究者、设计者研究者、设计者

教学队伍分工完成教学任务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评价过程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结合总结评价为主

四、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行动研究

为验证教学设计方案对促进师范生三种能力形成的有效性及不同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有效性,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通过研究过程中的“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个案来探讨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价值理念所在。

个案中选取的被试是包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育专业2010级、2011级

两个年级的121名本科生。研究总目标:探索课题组所设计的实践教学结构对于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及有哪些其它更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行动研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设计”;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联系实际,掌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经验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教学设计的热情。

行动研究过程如表2所示。

注: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的类型与内容;

第二阶段学习内容:确定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目标、使用方式、选择多媒体课件的类型、选择多媒体课件中媒体的类型、内容、来源及多媒体课件知识结构的设计[5](p50-142);

第三阶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小结2: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示学生文字脚本、课件开发等学习内容在后续课程中学习。至此,“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与教学设计相关的主要内容学习完毕。

表2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第一轮行动研究探索课题组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可行性。

采用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过程中,安排1名主讲教师,1名辅助教师,以满足引导和答疑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观察思考为主,第三阶段以学生小组实践为主,学习小组以档案袋中自己已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按照第一、第二阶段教学结构流程进行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均要对教师、学生行为做出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结构基本可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纷纷表现出积极完成任务的态度;学生在教学设计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整体把握。不足: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选择不当及案例教学活动安排不当,学生对教学媒体的绩效问题不能深入研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改进: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第二阶段,教师尽量要系统性地给学生提供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设计思路梳理清楚(特别要强调媒体的使用目标),强调小组合作;采用教师答疑、指导、引导、评价等方式解答学生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第二轮行动研究探索促进学生两种能力形成的案例教学法、基于任务驱动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或方式。”

采用图2所示的教学过程结构。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细化案例教学活动,先由教师结合某一组案例讲解,再由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完成另一组案例的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并要求学生对教学设计过程各环节进行理论依据分析;采用教师答疑、指导、引导、评价等方式解答学生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并且进行了自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多媒体课件的知识结构对于突出整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不够明显。

改进:教师要特别强调教学设计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强调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要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知识点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的练习。

第三轮行动研究探索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突出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

采用图2所示的教学过程结构与中小学学校结对,教学过程中以中小学教师实际教学教学设计方案为例,由执教教师与中小学学科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高校教师)执教为主,加强案例的系统方法分析,强调知识点间的关系。在第三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部分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提出新的看法并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不足:由于学生对中小学学科知识教学认识缺乏,难于谈及多媒体课件的学科教学规律,难于谈及多媒体课件的知识结构功能与教学过程结构的关系。

改进:在后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关注理论支持下的实践;走进教学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环境,接受、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多次训练。

五、总结

经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地确定研究目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过程中,课题组发现,所提的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是有效的,整体实践教学设计方案对于师范生教学设计三种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上述研究发现,当以实践的视角来审视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时,必然会引起一些新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检验,但是,实践教学的理念与做法必然会对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芒.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2]孙立仁.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源泉与归宿[J].电化教育研究.2006,(2).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2

一、课程改革背景

课程设置优化与教学方式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重表现、轻思考,重个体、轻协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的设计教学设置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与交叉较少,学生缺乏专业横向拓展能力以及对于复杂设计的系统解决能力,特别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尤为明显。由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常规的单向个体化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工程解决能力与设计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多不足。学生往往只关注表面形式设计与单项软件表现技法,缺乏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与此同时,由于教学中缺乏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专业主动性不足。这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与调整。目前,许多高校都对设计课程的优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课程设置逐步向模块化交叉方向转变,目的在于打破过去相对孤立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之间的交叉性与实践性。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注重设计解决能力与逻辑关系。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四年级综合设计课程),作为高阶专题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的训练侧重点从低年级注重单项个体专业技法训练,转向综合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同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由于商业空间设计系统化与综合图纸表现能力要求较高,单个学生在课程常规时间内完成整套空间设计方案与图纸表现的难度较大,而以设计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分工与合作较为合适。这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计划与模式

(一)课程结构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常规教学主要包含商业品牌调研、设计方案研讨、图纸表现三个阶段,课程周期为5周,60课时。

(二)专业要求

经过本科三年的专业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和标准化图纸表现与绘制能力,并掌握室内设计方法、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施工等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要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inDesign等多种设计与绘图软件。

(三)课程定位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典型的综合型空间设计应用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具有“收官”的意义。商业空间设计是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结束后即进入毕业设计周期。因此,该课程可以作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的准备。由此分析,商业空间设计无论从课程结构还是专业定位来说,都比较适合作为试点来推行教学改革。

(四)团队实战模式

团队实战模式是一种竞赛性的评比机制,通过全真模拟设计企业内部的项目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全真设计项目为主导,按照标准化的竞赛评比规则,提升设计教学中的互动性、竞争性;以全真项目与高强度设计教学计划,提升学生面对复杂设计项目的综合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第一,以设计小组为竞赛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与角色定义,包括设计主案、设计表现、施工图表现、后期排版。第二,以设计竞标方式下达任务书给设计小组,提供设计基地与场地的环境真实图片,进行项目前期的环境设计评估。第三,按照标准化的竞图评比原则,针对每个设计阶段对流程进行阶段式横向与纵向的分层评价与排名。第四,通过比图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设188计研讨会,采取竞争与淘汰式评分,并作为各组最后的课程结课分数。团队实战机制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设计角色扮演,主动进入课程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系统型商业空间设计任务。相关的教学改革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与专业协作意识,以主动引导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另外,通过团队实战模式,能够提升设计教学中的市场真实感,让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研讨期

1.设计项目分析

改变传统的分段式理论讲解和课题练习的教学方式,以设计项目为教学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先导,由此实现“以赛代练”,实践支撑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设计项目:以“惠州西枝江南岸商业会所设计”为课题项目下达设计任务,地点为西枝江大桥对岸、独栋建筑临街三层,面积450平方米。设计主题:让学生自拟会所商业主题,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设计自由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其设计的积极性。完稿要求:教师提出项目完稿的设计要求和图纸标准,同时以基地环境分析为契机,详细介绍商业空间设计的类型空间等相关基础性理论知识。

2.商业系统与品牌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前期的重要环节是对商业系统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就“西枝江商业会所”进行设计定位与品牌调研。设计团队分组:2到3人一组,原则上允许自由组队,教师可以推荐同寝室友相互组队,以方便讨论与相互沟通。学生以设计主持、图纸表现、后期处理与排版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要求做到能力互补、分工协作。商业系统调研:各设计小组自拟商业品牌选题,并且进行选题汇报与说明。以网络与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从商业定位、经营模式、品牌形象、概念植入等多方面进行商业系统比较分析。调研简报竞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互评与教师讲评的双向方式,进行商业调研简报竞评。调研简报竞评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讲评成绩按照4比6的计分方式进行评分。

(二)方案深入期

1.设计平面方案

进入空间实质设计阶段,学生要针对原始空间平面进行平面布置与调整,要求每个小组提出3套设计方案以供评估讨论。

2.平面研修

授课导师对小组的平面方案进行3轮修正与深化,逐步分析与优化空间平面,每小组保留1套平面方案,并且按照百分制的方式计分,以教师讲评分数为主。

3.手绘表现

要求每个小组结合前期设计成果,包括商业定位与设计风格,以设计手绘的方式表现空间立面形态,研讨形态与空间关系。

4.电脑辅助设计

学生按照前期设计成果与手绘草图,使用SketchUp软件对空间格局进行完整的模拟与表现,主要研讨空间分隔比例与材质关系,要求每个空间都有两张不同角度的表现图。

5.方案中期阶段总结

经过严谨的方案修正与设计,以及3次小组间深入的整体方案竞图与研讨,基本完成了方案中期深入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前期各小组的流程得分,对全部设计小组进行中期项目评级与分数排名。

(三)方案完稿期

1.电脑辅助设计

由前期Sketch模型推敲进入3DmaX+VRay实景灯光渲染与材质调整阶段,要求灯光渲染气氛逼真、材质表现到位,每个空间要有2张效果图。

2.工程图纸绘制

学生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完整的室内施工图纸,要求图纸准确、图法标准,用a3画幅出图30张左右。

3.完稿出图与排版

要求每个设计小组使用photoShop、inDesign等软件完成整体方案图纸,包含前期商业调研预案、室内设计效果图(25张左右)、完整的室内工程施工图(35张左右)。最后使用inDesign软件排版装订出图。

四、课程改革总结

(一)改进与提高

第一,通过团队实战体系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化,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与绘图表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二,通过设计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充分理解了真实项目中严格的竞争关系,深刻感受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本质。第三,通过课间的设计讲评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高效,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其设计参与感与积极性。第四,通过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有助于进一步的深入与推广。

(二)难点与不足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3

一、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和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1)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行动研究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教学设计把教学问题的解决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而行动研究则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的土壤。

(2)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方面教学设计为行动研究提供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行动研究为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实践尝试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通过反思使行动研究法贯穿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反思是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当行动研究法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时,教师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尝试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践,同时,可以再进行反思,从而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修改提供参考。

二、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在相关的教学文献中,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建议,许多学者都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理想的程序模式。其中,卢因提出的“螺旋循环”的模式影响最大,后来的多数学者都受到他的影响,而迪金大学行动研究模式是将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并用实例进行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课堂实践,根据行动研究基本特征和行动研究法的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提出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

这种一般模式吸取了行动研究法的优点,结合了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其它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以“问题”作为中心;(2)强调对行动全过程的“监控”;(3)注意资料的收集;(4)强调教学反思。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把它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但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完善它,并能在解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模式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教学目标;(2)参考理论,协作讨论,制定方案;(3)教学行动;(4)教学反思;(5)方案总结。

三、行动研究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及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喜欢用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聊天和游戏,但对教学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二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合作意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行动研究法为手段,运用教学设计中的相关方法,将一般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希望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一: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1.发现问题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正是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利用搜索引擎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热衷于搜索引擎的学习,对网络的认识仅限于QQ聊天、听歌、网络游戏,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源。如何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是关键。

2.制定方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先讲解搜索引擎的种类以及搜索引擎的一些技巧,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进一步强化,这样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能力的目的没有得到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教学要求,笔者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深、更广地参与学习活动。

3.教学行动

(1)课题导入。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相关Flash,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播放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问:“你们知道奥运会的来历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理念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纪律需要控制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2)课程实施。

第一,试一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利用因特网查一查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及学生个体差异,同时,让先查到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查找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常用的网络查询方法: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

第二,想一想。询问学生,用的最多的是哪种方法。

第三,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师生共同总结出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狐、新浪、雅虎、网易等。

第四,比一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查询答案,先查到的可以举手向老师示意回答。答对的,给所在组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回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一轮结束后,改用其它搜索引擎,利用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比较结果的变化。

第五,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心得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第六,练一练。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多种搜索引擎,共同完成信息查询,再总结比较不同搜索引擎查询的差异。

4.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学生都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但由于是在机房上课,学生自主时间较多,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而且各个小组的参与程度不同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能完全控制好。

5.方案总结

在课堂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随时调动课堂气氛。

(二)案例二:制作班级网页

1.发现问题

我国大部分学校仍旧实行的是“应试教学”方法,学生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残酷的考试评价制度使学生不得不加入到竞争的大军中。他们求胜心切,往往拒绝合作,甚至破坏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荡然无存。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大都学会了如何上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接的人与人交往机会减少了,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2.制定方案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媒体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将这些方法进行综合,利用Frontpage为工具制作班级网页,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合作,增强班级荣誉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行为

(1)课前准备。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5人。如小组人数过多,小组成员会相互推卸责任,不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

(2)创设情景。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屏幕教学,首先展示学校主页,并在网络上搜索其他一些班级网站,让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欣赏、回忆等一系列从感官到内心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

(3)引发课题。引导学生回忆Frontpage的各个菜单的使用,并导出本节课的课题:制作班级网站。这时要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让学生理解任务的内容和性质。同时,对作品提出要求:作品要有背景、文字、音乐、各种格式的图片、动画、动态字幕、超链接,等等。

(4)自主创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作品的主题、栏目。学生个人围绕主题以及栏目,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评价和筛选,并进一步搜集补充信息,讨论、规划、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表现信息的需要,选择恰当工具,分别对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素材进行处理。每个人完成自己负责的栏目的作品制作,小组内开展自评、互评,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完善。小组合作,把各栏目的作品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5)经验交流。要求各小组把作品上传,组长向全班同学介绍作品内容及设计思路,组员进行补充。经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取长补短。

(6)自我完善。小组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协作调整,修改完善作品。

4.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控制课堂纪律。

5.方案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实践,提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但这种意识不能仅仅限于信息技术课或是其他课程的某一次课堂中,我们需要创设更多的合作情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逐步树立合作观念,形成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思考与展望

行动研究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可行的,但还处于尝试阶段,相关的操作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地改进完善。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行动研究法”构筑的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课堂,探索出一条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途径,打造了一个教研互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式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行动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只有将它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在教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教学者所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宏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之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

发展[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4

(江苏省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222006)

新课改实施后,通用技术课程推进取得一定成绩,但通用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仍然不理想。目前,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课例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开发课例研究平台

开发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课例观摩、课例研讨、问题聚焦、课例研究报告几个模块。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执教者通过平台提交上课的视频、教案、课件,然后课例研究组成员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接着在课例研讨区展开交流与讨论,执教者总结研讨的内容,在问题聚焦区归纳出课例的主要问题,最后由执教者上传课例研究报告。

(二)成立课例研究小组

课例研究是一个团队的教师共同协作去计划、教授、观察和改进一个特殊课例的过程。常见的课例研究是基于校本的,通常情况下参加课例研究的教师是学校同一教研组的,也可以邀请教研员、专家。组成一个课例研究小组,是课例研究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课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位教师。如在通用技术课例研究中,首先应由市区通用技术教研员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由几所学校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组成,由教研员定期发通知,组织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在市展评课等活动中开展,其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研讨。

二、如何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例开发首先要确定主题,这在整个课例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课例的主题直接决定课例研究的方向。实际上,课例研究的选题是动态的,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不停地在“微调”,甚至还会重新概括主题。所以说,一个好的主题是通过课例研究最终确定的。

(一)从热难点问题中寻找主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但认真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等。教师的课例研究可以从这些新课改的热点问题去寻找主题。

例如,许多教师不让学生自主探究,为此,我们选择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的“影响静态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作为课例进行开发,以“通用技术课堂学生自主探究试验”为主题。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制定试验方案、分工合作试验、研讨试验结论,展示实验成果等,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试验的目的。

(二)提炼教学中的问题为课例研究主题

教育教学现场是问题产生的发源地,可以滋生大量的课例研究主题。教师要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提炼,发现主要问题,从而形成课例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1》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时,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于是,教师反思,得出结论:可能是教材的案例不够吸引学生。所以,将“活用教材与学习效果”作为课例的主题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组,巧妙地设计了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三、课例研究的操作

首先,设计实施课例。课例的设计与一般的教学设计不同,它具有浓厚的研究意味,要围绕核心问题去设计。可以个人备课,也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策略,相互交流观点,设计出课例的实施方案。

其次,研讨打磨课例。组织研究成员现场听课,或者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教案和课件,研究组成员作为课例研究者观察记录本节课。然后集中研讨,对整节课进行剖析,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改进,确定课例后续研究的重点。由执教者对原来的课例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教学实践,并在网络平台上传新的教学片段,再讨论、修改、实施。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完善教学方案,解决核心问题。

再次,反思课例。执教者在反复修改、实施课例的过程中,有许多感受和想法,梳理、反思、提炼并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报告不拘形式,但内容必须聚焦主题,要有实践的层面,也要有理论分析与提升。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5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33-02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005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针对独立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

一、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而案例教学是要求教师根据工程实际,加以分析汇总,改编加工成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再现,并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是将工程实际转化为课程的课题、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生产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通过提出解决方案、质疑方案、修改方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的教学过程初步探索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方案、课堂讨论、教学评价四个环节组成。项目在结合生产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下面以“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项目为例。

1.确定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设计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控制电路。项目中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包括:电力电子器件(iGBt)、调压电路及iGBt驱动电路。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时,结合项目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如在介绍电力电子器件iGBt时,可以提出如何iGBt判断的极性及好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行项目之前,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进行项目过程中,温习前续课程的知识,如电工电子知识(识别常用元器件并能借助仪器仪表对这些元器件进行好坏判别、性能参数检测等),电机启动中串电阻启动知识。这样可以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同时,将自动化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

2.制定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5~6人的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提出各自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包括电路图绘制、器件型号及参数的选择等。

学生设计方案及单周期控制部分电路图分别如如图1、图2所示。

?摇?摇3.课堂讨论。各学习小组提出设计方案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采用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可以讨论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讨论时对于开关器件选择的问题,有的同学采用晶闸管,有的同学选择iGBt,在指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知道两种器件都可以实现单周期控制,但是晶闸管由于是半控型器件,在其关断过程中要给它增加辅助关断电路,因此控制电路较全控型器件iGBt来说更为复杂。也可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改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设计方案陈述、教师总结、给出设计分数等三个环节。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方案;其次,由教师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及陈述给出适当的分数,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进行上述评价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到理论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可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查找教学中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进。

三、总结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初步探索,发现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项目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建立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总体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探索更多的项目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项目的难易程度。防止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指导要适时、有效,但要防止越俎代庖,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宏丽,孙茂松.《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2]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学参考资料,2000,(19).

[3]夏志华,彭咏龙.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10).

[4]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7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

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

一、

二、

三、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8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75

一、教材挖掘

紧扣新课标,体现教材整个体系的要求,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地位、高考要求,弄清拓展领域和学生成长能力的设计,明确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方法及学生情感形成的目标要求,挖掘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及实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二、三案编制

1.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大工夫,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a、B、C分层,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

2.编制走程序,提前一周确定编制人,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学科组长组织所有组员研究、修改好,最后定稿印发给每位教师,全部使用电子稿并上传至教学公共邮箱,实现资源共享。

3.预习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探究案、测试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学习反思等(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课案应有所侧重)。

4.每个课案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学科组长签字、日期、编号、使用指导。

5.每个课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三、集体备课

1.主备人要概括提炼集体备课内容,认真研究新课标要求、高考考纲要求、研究学生能力达成的策略和方法。

2.每个课案编制者要对课案的编制和使用进行说课,要说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实现能力要求的策略和方法。

3.要对学习小组和小组长的作用发挥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措施。

4.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当堂检测提出具体的方案。

四、个人备课

1.要有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学习小组长及学习小组的培训方法的设计。

2.每堂课都要对课堂每一层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立体设计,要精心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及检查评价。

3.要有对新生成目标的预测及答疑准备。

4.要有即时性评价的设计和时间控制的预设。

5.要有当堂检测的精当设计和学习目标达成的预想。

6.对讨论、展示、点评、总结等课堂环节有紧凑高效的时间安排。

7.对课堂“三量”(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要有总体的设计和落实措施。

五、学习小组的建设

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和学习小组团队学习能力的培训远比学习本身要重要得多。

1.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学习小组的领袖,要帮助小组成员共同提高;二是教师的助教。教师要确保小组长这两种角色作用的充分发挥。

2.小组长必须组织小组成员找时间保证课前15分钟预习充分,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预习情况,保证预习案及时落实。

3.小组长每堂课要分层次给小组成员确立学习目标,并保证小组学习过程的高效,要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4.小组长要组织协调小组内部的独学、对学、群学;控制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以达到最高效益,打造优胜学习团队。

5.教师每天都要安排小组培训的任务,每堂课都要对小组学习的全过程提出要求、进行指导,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必须到位,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公平性、公正性,不断给小组每一位同学注入学习动力。

6.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六、督导与激励

1.学校、年部、班级要进行经常性调研,对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评价常态课的重要依据。

2.学校成立督导小组,对年部进行常态课检查,年部要对教师个人的备课设计每周一查,搞好常态课检查并组织教师互听、互评,确保课改常态化。

3.学校搞好课改达标验收和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课堂达标成绩计入个人绩效量化。

4.每学期组织一次“特色课堂”申报验收,学校对教师申报的特色课堂进行评估,确定a、B、C三档,据档次按恰当比例计入教师绩效量化。

小学生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篇10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