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十篇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十篇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2:37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煤炭企业后勤管理思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的带动下,勇于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职能转变、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后勤管理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科学规范、高效实用的后勤管理体系。

一、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规范的管理制度限制了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制度基本属于附属体制,后勤服务基本处于管理体系的末端,根本不受重视。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制度下,后勤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把大量的经理花费在日常会议、行政管理方面,对后勤服务管理的业务领域不熟悉、难精通,进而影响了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后勤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了无形的浪费。

(二)煤炭企业后勤部门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后勤部门不受重视,导致煤炭企业后勤部门的基础设施年久老化现象严重,为后来后勤管理工作留下了许多隐患和困难。当前煤炭企业后勤部门面临的是水、暖、电线路老化;房屋、食堂、澡堂等亟待修缮;一些防火设施年久失修;没有配备最新的防水、防火设施等问题。后勤部门是一个只出不进的“烧钱”部门,加上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力度小,后勤管理上的问题层出不穷,基础设施的修补、完善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

(三)后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下,服务意识缺失

煤炭企业后勤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有环境保洁、设备维修、员工食堂、园区绿化、企业安保等,因此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然而目前情况却是煤炭企业的后勤人员存在年龄较大、身体素质差、工作能力不高等问题,还有些员工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常常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我国煤炭企业后勤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低下,服务意识缺失,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体制,注重科学管理

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要求,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创新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推动后勤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要有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要使员工的辛勤付出跟回报成正比,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效能和质量。其次是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煤炭企业后勤部门要简化工作流程,落实积极主动服务机制,要做到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和渠道,增加服务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后勤服务预警机制,要防患于未然。定期召开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积极改正。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后勤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管理建设工作的重心,要想使煤炭企业后勤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就要加大Y金投入的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建设的需要。一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规划,对职工宿舍、食堂进行维修改造,添置一些新的硬件设备,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二是针对一些老化水电气等线路进行检修,更新,引进一批最新的防火、防水系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三是新添一批办公设备,包括员工电脑、打印机、投影仪、传真机等,及时更换办公室损坏的桌椅,大大改善员工的办公条件。

(三)做好后勤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

煤炭企业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对后勤工作人员开展专业技能操作培训,结合员工工作特点和岗位需要进行专业的精细化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充分挖掘员工特长,更好地服务于后勤工作,又能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其次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后勤工作人员要重视自身修养建设,端正工作态度,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贪图小利。三是培养后勤服务意识。与时俱进,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煤炭企业后勤服务意识建设。鼓励员工自发组成后勤服务团队,创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后勤员工工作成就感和认同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勤服务工作中去。

(四)制定科学、严谨的员工激励考核制度,促进后勤管理条例高效落实

制定科学、严谨的员工激励考核制度是推进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既可以促进后勤管理条例高效落实,又能够激发员工潜能,实现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评意识的宣传力度,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员工感到公平、公正,促进良性竞争。建立健全后勤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目标的制定,考评计划、部门协调、资源配置、考评评估、绩效监督等都要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中。

三、结语

后勤管理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工作内容相对冗繁,对维护企业稳定,提高员工向心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经济形态逐渐走向产业化、服务化,进而对后勤服务管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不应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了,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促进煤炭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变革后勤管理模式,开创煤炭企业后勤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占涛.现代煤炭企业后勤服务专业化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2

一、深刻认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从企业内部来看,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工作全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高效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最能直接体现企业和领导对职工的关怀。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了,就解除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就会更好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外部形势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企业后勤工作无论从规模、范围以及员工队伍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工作正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后勤管理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企业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矛盾和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管理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探索一条符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后勤改革之路。

二、正确处理“四大关系”,提高后勤管理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处理好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关系

后勤保障工作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同时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又有自己的工作,如日常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等,这些工作做好了,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中心工作。要在工作安排和人员使用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集中力量抓好后勤工作,又要适当分工,加强和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做到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两不误。

(二)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后勤保障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性职能部门,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比如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等,它关系到企业日常工作的运转和相关决策的实施,决不能忽视。但是,它的内涵决不是纯粹的管理,这种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是服务的手段和途径,为领导、为基层、为业主服务才是后勤管理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处理好创收和保障的关系

树立服务意识,处理好创收和保障的关系。创收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保障,不能以创收影响干扰服务工作。要根据后勤工作总体定位,分析哪些工作需要最大化地追求社会效益,哪些工作需要追求经济效益。

(四)处理好抓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企业后勤服务工作大大小小事务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两大类。这两大类工作每类都有大有小,后勤保障部门只有坚持抓住每类中的大事,为领导出谋划策,后勤工作才算抓住了主要矛盾。只有正确把握抓好大事和小事的关系,处理起事务来才不会乱,才会井然有序,才会促进整个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加快“四个转变”,推动企业后勤管理全面升级

(一)加快后勤服务向社会化转变

社会化是一个基本趋势,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地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后勤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发展、萎缩、稳定”的基本战略。同时,这项工作牵涉到每一位职工的利益,必须量力而行,既适应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也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力。

(二)加快后勤管理向企业化转变

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破除长期形成的“铁饭碗”意识,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质量观念,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核算,真正把服务变成商品,从过去的“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发展。要在企业后勤服务领域推行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适当引入一些社会优势企业参与内部市场竞争,实现交易价格随行就市,结算模式遵循市场交易规律,服务质量与外部市场接轨。

(三)加快后勤保障向规范化转变

服务也好,管理也好,都要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制度保证。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原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此来保证后勤保障的高效和到位。后勤企业应积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使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与社会相同步,做到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人本化,为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保障服务。

(四)加快后勤队伍向专业化转变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3

(一)有助于实现“三服务、三育人”宗旨

历经多年改革,高校的后勤部门业已完成了自高校的事业管理体系逐渐分离的工作,后勤部门经过系列整改成为了后勤服务企业。不可否认,这种有偿很容易为了追求所得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导致服务质量下滑等等问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应当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管控两大部分。国家教委曾明确指出,后勤企业需要以“三服务、三育人”作为宗旨。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后勤的进一步社会化改革,后勤还须以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机制为切入角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实施有效监督管控

近年来,不少高等院校积极进行了扩招,这也给高校后勤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高校也未曾构建科学的后勤工作评估体系,使得后勤服务的外部监督体系未能落实到位。这也导致高校管理者很难及时并全面的掌握后勤企业的相关信息,产生了很多负面现象。构建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对后勤工作的实际展开情况进行具体监督,并借此获取真实、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全面、科学地评估后勤服务的质量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促进高校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对后勤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后勤企业也必然会通过提供员工培训、改进管理制度等方法积极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后勤的服务项目较多、服务范围较广、行业特性较强,随着后勤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后勤服务实际质量的相关因素也越来越多。后勤企业有时候很难发现自身的缺陷,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监督后勤服务的具体执行情况和相关操作环节,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的特点与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的特点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后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主要服务内容就是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教研保障。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后勤企业的经营目标具有很高的社会服务意义,也因此必然受到高校和政府的监督指导。因而,构建服务质量的评估体系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应当被纳入考核范围,并重点强调社会效益。

2.指标体系多样性与标准的模糊性

高校的后勤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服务项目覆盖面很广,这其中既包括公益性的餐饮服务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外性的绿化、商贸,还包括纯服务的学生宿舍管理和教学楼层管理。宽泛的经营范围与复杂的服务项目,也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少方面的评价不能使用量化标准,而必须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也就是说,评价的指标应当是多样化的,评价的标准则应是模糊化的。

(二)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高校后勤的具体工作是包含了大量复杂因素集结而成的一个多维整体,很多工作的具体环节只能采用描述作为对应的评价手段。因此很多工作都须要在定性基础上做出深入的定量分析。就后勤工作的特殊性而言,过于强调定量评价,很容易导致对后勤工作的评估失去科学性。因此,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及准确性。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后勤工作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性质的具体工作,因此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阶层的监督考核。后勤服务的主体对象是高校师生,还须要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评估。但外部监督考核是依据自身所见的表面结果进行的,也难以做到客观、全面、准确的服务评价。但内部督察有时很难及时发现自身缺陷。因此,将内部自查与外部督察有机结合,才能得出严密、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一般认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整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片面强调后勤的教育服务特性,而忽视后勤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后勤企业必然会失去发展动力,从而影响对高校师生生活服务和教研服务的必要保障。如果后勤企业对自身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过于看重后勤须要自负盈亏,必然也会损害大局利益。因此,在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缺一不可的。

三、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构建对策

(一)成立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专项领导小组

可由高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具体负责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督管小组工作,小组内应涵盖高校的后勤、工会、纪委、审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员。这样层次分明、结构全面的督管小组,才能够依据编制的督管制度对后勤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督管考核。高校的后勤部门是督管后勤企业的日常机构,需要不定期进行经常性考核。而高校的审计部门不仅需要参与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综合督管考核,还需要做好后勤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盈亏情况等的全面审计。其所获得的真实资料,是全面客观评估的重要参考信息。除此之外,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督管领导小组必要时还应当与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加强学习合作,定期访问征求有关职能部门有关高校后勤企业的质量考核意见,以此促进督管工作的发展与落实。

(二)建立健全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对后勤企业进行服务质量督管的原则可见,具体的督管考核指标应当包含社会效益相关指标和经济效益相关指标。效益评估时需要重点突出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体现出后勤企业的“三育人”作用。此外,该体系应当遵循后勤企业的服务工作事情,依据具体的分工制度分别制定对应的监督标准和考核指标,将总体指标进行细化。分类指标下的实绩考核工作,也应当遵循分别对应原则,实现对具体服务工作的准确考核评估。在完成细化具体考核后,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总体考核评估,还须做好由具体量化到整体定性的转变,实现微观结果到宏观总论有效转变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细微数据的量化处理,并以整体角度为出发点予以定性评价。这也是实现后勤服务工作从量值评估到总体概括的一个过程。

(三)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工作的实施及判定

具体说来,高校后勤的质量监督考核有很强的随机性、经常性、实效性特征。就服务质量的信息搜集而言,可以由后勤企业主动提供工作完成情况的统计信息、也可以由考核督管小组实地考察搜集相关信息、或者是对高校师生员工反馈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三大信息来源需要建立一套三级实施机制:首先,应当发挥出后勤企业的自我监督作用和内部考核作用。后勤企业须设立质检部门,担负起对整体企业内部的服务质量及完成情况的有关监督和定向考核。质检部门须要定期向高校的后勤部提交后勤企业的完成情况统计和服务质量报告,并积极征求提高监控功能的相关措施。内部监督和自我考核,可以充分满足督管工作的“经常性”要求;其次,高校成立的考核监督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专项领导小组,可以实时进行监督工作并对后勤服务进行实地考核。

上文已经详细阐述过具体的实施程序,这里不再叙述;最后,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员工是后勤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也应当发挥出他们的后勤监督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如设立生活协同会等学生为主的监督组织,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服务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协同会还可以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或随机访谈,还可以设置意见反馈箱,将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和具体改进意见反映给高校的后勤部。这些方法也是切实维护高校学生实际利益的有效做法。就整理和得出监督考核的最终结果而言,在实际的信息搜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非正常因素影响或干扰,导致搜集到的信息不够真实客观。因此,引入修正系数对考核督管体系进行必要纠正,对具体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调控,从而修正不实情况确保考核监督结果满足客观、真实的要求。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59

随着国家电力公司自身体系建设的努力发展,给电力企业单位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为保证电力企业能跟随时展潮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实施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革新,并为电力企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为电力企业工作人员提供舒适、高能的工作环境,以便来进行安全、稳固的生产[1]。

1电力企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

(1)后勤管理的特性。1)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性就是服务,在某些程度上是后勤实行管理的关键性任务。电力企业单位的后勤服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生产在后勤方面做好管理的保证工作,从而能够保证整个电力顺利有序的进行生产。同时,确保各项服务贯彻落实和工作可以落实在实处、督促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提升,因此,只有努力做好后勤管理服务,才能保证电力企业顺利的进行生产和运转。此外,后勤服务应该为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服务,对整个电力企业单位在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后勤服务基本上就是保障企业常规的生产和运转的。所以,电力企业单位后勤服务的实质就是为企业单位、员工和整个电网事业服务。2)保障性能。电力企业单位后勤管理服务在某些程度上能够为电力生产提供保障,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保障性能便显得特别重要,而企业生产往往会忽视这一性能。一般情况下,一件小事便能够将保障性能显现出来,而这种不起眼小事往往会对整个电力企业单位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后勤管理服务的综合的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任何失误无论大小都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进步造成不能估计的严重后果。

(2)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所涉猎的行业越来越多,增强电力企业单位后勤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是调解企业内部一切业务相互关系的关键所在,其所包含的范围是整个企业一切部门[2]。所以,在电力对产品信息实行统一规划以及宣传的过程中有效避免造成任何不必需的重复建设,后勤管理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贡献各种资源,将多余的信息删除掉,进而最大极限地保证数据源的可靠精确性。

(3)流程化体系的建设。目前大部分电力公司广泛采取传统分散型的管理手段。后勤部门不仅要对电力公司负责也要对用电业主负责。而且,受诸多因素干涉以及控制的影响,后勤部门的职能通常会被分散进行,不仅难以实现和谐指挥以及统一筹划,而且在发现问题之后相互推脱的现象时有发生。

2改进策略

(1)进一步健全后勤管理服务的强化标准。电力公司后勤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撑标准是以公司规定的统一化准则体系作为支撑。

1)电力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将制定好的后勤准则制度工作进行全面启动,通过加强标准意识、加强后勤强化标准建设的有效推广,进而促进后勤管理各项工作与技术、各项工作标准以及管理业务的高度接轨。

2)建立和完善系统化、多角度、全面位的后勤管理体系、全面涵盖各项工作标准和技术管理的相关准则。

3)将集约管理取代分散管理。将精益管理取代粗放管理[3],在此背景下后勤组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重要全面的服务保障和优秀的服务,完成对后勤能源资源的有效调整,进而加强电力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和健全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电力公司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增强信息化建设。

1)管理设施资产必须严格依照一室一档的规定对后勤设施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由于这种模式有利于将设施和房间直观清楚形象的在管理工作人员的面前展现出来,进而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房间设备进行清点和查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清点后勤设施工作质量的提高,还能够最大极限地促进设施资产信息准确性的提升。

2)对相应的机关事务实施综合性全面管理手段,如会议、安保、保洁、外卖以及绿化等。对其进行综合性全面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管理效果、质量以及水平的提升,进而有效施展后勤管理在保障方面以及服务方面的性能。

3)增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对客户、车辆以及保安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进而为电力公司提供安定、安全、可靠以及安静的工作环境。

(3)注重后勤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优秀人才是企业进行科学全面管理以及后勤管理市场化的关键所在。所以,企i要提升培养后勤人才的认识,通过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培养其成为优异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主见以及有创新精神的全面人才,进而为现代化电力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设立一定的奖励和考评标准。一定奖励和考评标准的设立,对于公司及时发现处理后勤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企业彻底解决问题并有效的进行整治与改革。然而,就目前电力公司工作进行的实际情况,其考评绩效以然存在极大的缺陷。

1)不断加强评估员工绩效的工作。电力公司应该依据后勤组的实际需求,通过平衡计分卡合理科学的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进而促进后勤管理服务市场化的进展。

2)良好奖励机制的设立能够调动员工的自觉积极性。企业奖励员工的方法主要分为物质以及精神两种。通过平衡计分卡能够科学的考核职工的绩效,并将绩效纳入职工的工资中,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在给予职工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其精神奖励,促进企业单位后勤管理市场化的发展。

3结束语

由此可见,本文通过对当前电力公司后勤管理服务现状的分析与探讨,从进一步健全后勤管理体制的强化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重视后勤部门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设立一定的奖励和考评标准等方面给予了完善电力公司后勤管理服务市场化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谭云曼.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J].通讯世界,2017(05).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5

讲真,别管人家专业有六大模块、四大职能尔尔,管好这三件事才能让你腾出手来干成点大事儿……其中,上至老总下至雇员,中间横扫各个管理层级,不论你管或不管,它就是那里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每天都在进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伴随公司存在的每一天。HR一天不搞定这事儿,公司秩序就一天规范不起来。

考勤这个难题之所以只在最亲密的HR同行间探讨,实际上恰恰体现了考勤顽疾久治不愈且传染病一样广泛存在的病根所在。

――觉得考勤这事儿技术含量低,差不多就是抓迟到早退,玩儿起来太“小儿科”,就算抓得再好也难登大雅之堂,谁见过哪个企业的年会上交流过关于考勤的工作经验?

――深知考勤这事儿谁抓谁得罪人,不如玩儿点高科技的,用人机对话代替人人对抗。先是打卡机,发现员工代打卡亦如反掌;再上指纹打卡机,又发现员工应对手段迅速升级,几十元的指纹套爱谁谁;实在不行,直接上007版的人脸识别……难怪某宝、某东,这些玩意儿大u特卖,只想问问买家,别只评价机器好用不,说说你那的考勤工作从此万事大吉了没有?高科技医得好考勤这个“儿科病”不?

――考勤是个无底洞,劳神费力又一言难尽。如果说管人是千人千面,考勤工作遇到的问题简直就是私人定制。跑销售的员工说,我天天坐在公司里能有订单才怪;部门经理说,人都抓不着影儿,工作安排给谁干;员工甲说,去集团办事所以晚来了,来不及打卡可是你能算我迟到吗;员工乙说,家务做得多指纹磨平了,按不出指纹怪我喽;员工丙说,我是有过迟到早退,但我得先看看那些根本不打卡的你们怎么算考勤;员工丁说,你们人力资源部能记录吗?公司高管打卡吗?你们凭打卡记录开除我合法吗……真是“小儿科”里也犯晕啊!

考勤似乎一直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面貌在各企事业单位、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顽强地存在着,完全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画风。抓还是不抓?这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抓的问题,试问各企事业单位,只要活过三年的,哪家没有试着抓过员工考勤问题?只不过真抓、常抓、抓好的少之又少,好在抓不好的时候,大家手里还都有一块“考勤不过是小儿科”的遮羞布,殊不知慢性中毒也是毒,考勤这块企业管理的基石上,载不动工作秩序井然、员工心平气和的软环境,这对企业来说可就不是“小儿科”了吧!

如果要真刀真枪地向员工考勤顽疾宣战的话,怎么抓还真是个专家门诊级的技术活儿,望闻切问断不可少。

望,看管理层的决心是否坚定。抓考勤涉及许多具体的人和千差万别的所谓“特殊情况”。管理层,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如果没有坚定不移推进工作的决心,遇到这些问题时,难免会让一时间本已焦头烂额的HR们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管理层的决心要多大才足以推动这项日常工作呢?一家成功地把考勤工作变为不再是工作,而是工作惯例的企业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这家公司高管人人打卡,凡是外出不能打卡的均和普通员工一样填写补证单进行公示,凡是因商业秘密不便说明原因的一律由总经理签证,他们这样一做就是五年多,其间管理层人员不断更迭,但规矩不坏,很难想象这是用怎样的决心来捍卫得来的果实。问及该老总时,人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不是微软,很抱歉不能让员工带宠物来公司上班。接下来,出台的考勤制度不过是员工手册中的两页纸,但公司从上到上没有不敬畏的,外籍员工笑称为“公司圣经”。

闻,看员工是否学会遵守考勤制度。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制度的出台,要让员工知道、理解、认同,才能达到上下同欲、共同遵守的效果。迟到、早退、未打卡、代打卡如何处理,例外事项如何补证公示接受监督,常见问题通用处理办法说明等,让员工在行为前即可预料结果,在有结果后即可看到一视同仁的处理。“只有在董事长办公会才能决定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的考勤例外事项”,“只有在总经理办公会才能决定其他员工的考勤例外事项”,如此严格、清晰的管理制度,让例外事项闻风而逃,这种管理效果,HR们要感谢的不是考勤机上的监控探头,而是要感谢员工大会对考勤制度的完善通过。真正公平的制度与监管,总会好过以信任为名对监督的放任自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员工心理得以满足后,员工中对考勤制度的不满、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对抗情绪都会慢慢减弱。

切,特殊情况是否得到特殊处理。最好的考勤制度一定是最符合公司实际的制度,所以,在培训机构满天飞的今天,你能买到处理考勤基础数据的软件、学到excel的函数计算公式,但要找到一套满意的考勤制度,最靠谱的还是自己动手。咨询机构的专业支持是空降兵,永远代替不了步兵的点对点的细腻。有销售代表愿意以高于公司要求的业绩指标来代替打卡,那就请他坐下来谈谈;个别员工指纹打卡确有困难,不妨恢复他的原始签证考勤,只是每天需有2名员工签字证明他的出勤情况……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有公平、公开、公正的法宝,也就没有消不了的毒。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体制分离;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企业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壮大,不但大大提高了对学校的综合保障能力,而且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不少高校不断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一些教辅单位组建高校后勤企业,归属后勤系统管理。对于这些单位如何进行规范管理以适应构建高校后勤产业现代企业制度,还有许多认识问题和实际操作技术问题需思考和实践。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后勤同行。

一、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单位的主要问题

(一)转变观念难,思想压力大,人才难留住

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教辅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并非出于自己心愿被分离,觉得不但是身份降了、档次低了,而且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今后要靠自己“赚钱吃饭”,短期内观念难以转变,思想压力大。如某高校将教务处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材科分离出来组建后勤教材服务中心,从原来的学校一级核算单位变为后勤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从教辅人员转为一般服务人员,且高校后勤产业改革的目标又是推向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目前还要逐步开放校内服务市场,所以员工的思想压力大。

在人员安置上,虽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与其他教职工享受相同的职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甚至退休后也享受同样的待遇,但是由于观念和实际问题,使得有门路的职工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学校。“新人”实行全新的聘任制,参加社会保险,可是在工资待遇方面目前还未能做到与“老人”同工同酬,真正的人才留住难,员工变化频繁,影响了后勤企业正常的优质服务。

(二)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1 原有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不出大问题,学校不垮,工资照领,奖金照拿”的格局还未真正打破。现在讲社会和谐、讲幸福指数,且一些工作无法具体量化,所以在同一类员工中,特别是事业编制人员中的绩效奖金无法拉开档次,无法实现“奖勤罚懒”,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人员总是把自己收入跟以前比或跟原单位同事比,经常喊“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收入的“平均主义”。

2 后勤企业主要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与学校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后勤企业的行政干预仍不可避免。学校希望后勤企业在讲经济效益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3 后勤需要承担学校的分流人员和教职工家属。由于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上述一些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容易形成一些岗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的格局,所以高校后勤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阻力。

(三)缺乏自主经营机制

高校后勤与学校行政体制分离后的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如后勤教材中心成立后。继续教育学院下属有些部门就自行组织学生销售教材,扰乱了学校教材的正常供应秩序。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没有给高校后勤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造成目前高校后勤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高校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在实际运作中,学校又要求后勤企业要减轻学校负担,实行差额拨款,且总趋势是拨款会越来越少,或是收费定价偏低等等。而后勤经济实体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稳定队伍,要生存与发展,就不能不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决定改革的成败,决定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高校后勤企业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承担着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后勤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其社会成本要最低,必要时还要牺牲经济效益,以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这种似企业又不等同于社会企业的高校后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四)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在其分离出来之前,由于其隶属行政体制,且规模较小,往往由学校财务处记账或代管经费,即使是单位自己记账,也是简单的事业会计收付核算,未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如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费用和成本的归集和核算没有企业会计的合理。在规模较小、核算简单的情况下,往往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新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校内校外市场的开拓等等,原有的财务核算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已远远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教辅单位组建高校后勤企业,这样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要打破原有的“等、靠、耍”的观念,“既来之,则安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来赢得民意、占领市场。对新组建的后勤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浙江大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和谐后勤

近几年,全国高校后勤产业的快速发展证明,如果没有一支稳定、过硬、和谐的高校后勤队伍,就会影响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等正常秩序,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且后勤的服务、保障和育人功能发挥得越充分,其后勤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好。为此,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一些教辅单位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抓好企业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

1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员工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通过为员工制定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给予员工充分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给那些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力求上进的员工晋升的机会,就能够促进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达到“事业留人”。

2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针对大部分员工的种种“顾忌”和“失落感”,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企业领导对员工要关怀、理解和尊重,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提高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感情留人”。

3 切实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指数也在不断上涨,工作是绝大部分员工谋生的重要手段。收入是最直观的体现。当员工的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匹配或与同类人员有较大落差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将是其必然选择。即使不跳槽,也可能是出工不出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当地社会和学校教职工的总体工资水平,给员工以合理的薪酬,以达到“待遇留人”。

4 加强与员工的思想交流与沟通,重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思想交流与沟通是增进相互信任、化解矛盾的最佳形式和途径。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员工的不满情绪,加大沟通力度和密度,对员工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化解矛盾,营造一种企业关心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和谐氛围。同时,作为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要明确一个信念,从“等、靠、要”到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秉持“以服务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品牌求发展”的企业理念,立足校内,面向社会,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市场。

(二)引入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要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后勤企业,并与员工的个人劳动报酬相结合。无论对“老人”还是“新人”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应该做到同工同酬、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在坚持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及对超额完成目标利润实行一定比例的奖励措施的原则下,由后勤企业按有关规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标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

(三)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健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

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教辅单位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在一开始就应立足于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可以是学校级投资组建,也可以由后勤母公司投资组建。如是学校级投资组建的,应成立以主管后勤副校长为首,学校国资处、财务处、审计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后勤企业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对后勤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效果进行考核监督。如果是后勤母公司和其他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且后勤母公司是控股的,则应成立以后勤总裁(总经理)为首,后勤母公司办公室、人事部、监控部及其他投资单位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企业经营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经营效果进行考核监督。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后勤企业真正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刍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后勤企业通过科学与规范化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并且通过市场的开拓,参与社会竞争,逐步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双效益的同步发展。文化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灵魂,高校后勤企业市场化的运作,要获得可持续的长远稳定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最为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模块构成的系统结构体。

(一)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用以指导后勤企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精神力量,是后勤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后勤领导集体有意识的科学升华、提炼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思想、道德标准、团体意识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或物质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客观体现,也是高校后勤整体风貌的体现。

(二)制度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它是后期企业在经营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包括与后勤服务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等。高校后勤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落实的保证。后勤制度的存在能够促进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员工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度统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后勤企业得以有序地组织起各种资源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表现层,它是后勤企业实体和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学习、娱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总和,它是后勤企业经营理念、制度规范、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其中包括了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为,企业与顾客之间行为,企业与员工之间行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等,员工行为包括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行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等。如后勤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质量直接反映了该企业员工管理、培训、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折射该企业的经营理念。

(四)物质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显现层,它是后勤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是广大师生最直接感知的实体文化。后勤企业除了要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之外,还应该重视标识化的外部表现形态比如校园、食堂、宿舍环境,后勤网站、后勤标志、后勤橱窗、统一服装、徽章等等。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引领高校后勤企业发展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它决定了后勤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和经营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原则,这些方式和原则指导着后勤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着员工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正确的态度从事服务活动,进而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有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总能引导企业往更健康,更积极方向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二)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

由于高校后勤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餐饮、公寓、校园、物业、水电、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品种众多且复杂,同时后勤员工队伍根据岗位的需要存在着学历、年龄、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就使得整个高校后勤企业的在管理与协调上容易出现较大的困难,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了,明确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使企业与员工的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友爱互助的和睦氛围,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降低管理熵值增加效应。

(三)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环境育人水平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一个子系统,那么高校后勤文化也是高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后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其服务对象――广大学生的接触是最为广泛的,高校后勤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同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因此,塑造高校后勤文化,就是要树立一种后勤企业的优秀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作为后勤企业员工的行为指南,实现后勤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此外,通过对后勤员工行为及形象的规范设计、后勤服务模式设计、后勤服务网络宣传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团结向上、科学规范、服务育人的内部公众心理环境和氛围,高校后勤企业文化通过管理、服务、环境等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实现了对学生教育培养上的积极影响,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建立高校后勤企业良好的形象

高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实体,在市场中运营,必然与各类社会公众比如消费对象、供应商、政府、合作伙伴等产生各种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后勤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广大师生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塑造与培养,有助于高校后勤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有效转化为有形财富,推动高校后勤企业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科学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后勤企业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要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找准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和优势所在,弄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其所特有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以来是以实现企业化、社会化和经营化为目标,但它有着不同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经营行为的首要考虑目标,而高校后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两种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三服务,两育人”始终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在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全面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诚信为本,以人为本,为高校的稳定与安全,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二)整体塑造、系统设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结构体系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构建中,明确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后,首先围绕着该目标,需进一步提炼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使命、远景、宗旨、定位、服务观、经营观、人才观等全面的精神文化理念;其次根据已提炼的精神层文化和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后勤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操作规范、考核激励、监督评估等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再次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中,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便捷化,大力引进国际通用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后在以上部分设计规划完成之后,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后勤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规划,通过视觉形象系统的实施,以直观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形象和文化内涵在企业员工与公众心中产生较大的反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渗透与实施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落实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把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编制成手册,让全体员工认识,了解,感知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可通过考核的方式组织员工初步掌握本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宣讲、培训或研讨的方式,借助一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员工个人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使员工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理性的认识。再次,通过开展工作计划、总结,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宣传报道,有奖征文、演讲,外出参观学习、文体活动等使员工获得更多体验与交流的机会,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认同。最后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工作技能比赛、主体活动月等实践环节,让员工自觉将企业文化理念变成行为养成习惯融于后勤服务工作之中,在实践中,工作中展现企业文化。

(四)重视高校后勤网站的建设与丰富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基本上是面对面的服务模式,服务琐碎且效率低,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充分运用高校后勤网站,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信息迅速传播与交融的网络时代,特别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与教师,其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后勤网站的推动,网站已经成为后勤企业形象展示,信息,商业拓展,内部沟通交流的重要阵地。高校后勤网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校后勤新闻网,高校后勤电子商务网,高校后勤BBS三大模块。鲜活、丰富的新闻信息平台,快捷、便利的电子商务平台,平等、自由的BBS交流平台,全面的、快捷的、动态的信息宣传和渗透,对高校后勤企业塑造形象,传播文化,扩展服务,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有着良好的帮助。

优秀、健康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的塑造、长期的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更新,需要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是一笔无形资产,对高校后勤往高层次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曙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重塑[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5).

[2]杨安,石琴.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2003(3).

[3]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6).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

引言

流程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后勤业务加强流程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后勤工作,提高后勤工作的保障功效与资源效益,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概述

(一)企业流程化管理

企业流程化管理是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以流程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流程化管理中,业务流程是管理对象,强调组织框架以流程为导向进行设计,并且保持业务流程的持续创新与再造,从而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在企业管理模式改造中,流程改造是关键的环节,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信息系统的导入、各项战略的实施等均要落实到流程上来。以改善企业经营现状为目标的企业流程再造,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企业组织框架包括金字塔型组织和扁平化组织,现代企业中的流程化管理中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扁平化组织。企业流程化管理具有以下特点:注重过程效率;注重客户服务水平,注重企业经营效益,注重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注重流程,重视组织模式重组,以改善流程为目标追求企业组织的高效化。企业流程化管理将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看成一个流程,强调企业活动的连续性,强调将企业的各项活动纳入到一个流程当中,以全流程管理替代各自为战的个人或各个部门管理,以全流程的绩效管理替代个人或各个部门的单独绩效管理,强调打破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本位主义,打破小团体,真正使企业融为一体。企业流程化管理注重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强调达成共同的流程绩效。此外,在企业流程化管理当中,必须认证思考流程管理的目的,保证流程化管理的方向与企业的战略方针相一致。在流程化管理中,应当加强现代信息工具的应用,通过电子化、自动化等手段提高流程化管理的效率。

(二)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企业要想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加强后勤保障在内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进而提高企业运营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经营业绩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内部控制就是梳理企业已有的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流程风险控制点与一体化控制制度,在企业流程化管理中融入责任化管理。无论是监督检查、风险识别,还是风险控制,都应当以业务流程为依据和载体。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是确保企业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后勤部门的职责是提供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确保服务质量仅仅依靠员工的觉悟来实现是不可靠的,必须将后勤服务纳入到流程化管理当中,确保以相关的制度与规范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企业标准化的后勤管理业务流程一旦建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企业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的稳定性。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是企业加强执行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企业的岗位职责、部门职责虽然以条文形式的制度规范进行约定,但是职责界定模糊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不同部门之间敷衍塞责、相互推脱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以业务处理程序为依托,清楚地界定了每个环节应由哪个岗位、哪个部门执行,应采取何种措施,措施的力度如何等关键性问题,确保了职责清晰界定,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执行力。

二、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的途径

(一)后勤业务流程目录确定

明确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目录首先须要理清后勤业务的层次,先将后勤业务分成几个大类,例如维修管理、保洁管理、会务管理和餐饮管理等类别,每一个大类就是一个一级后勤业务流程。然后再将每个一级后勤业务流程细分成不同的二级后勤业务流程,例如将餐饮管理细分为送餐管理、加工管理、采购管理、食谱管理、预算管理等。企业后勤业务流程通常立足于企业内部后勤业务,一般不将由企业外部组织负责的业务纳入到业务流程之中。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目录应当繁简适当,尽量确保每个业务流程有着大体相当的繁简程度,避免相差太过悬殊而给维护管理与操作带来一些不便。

(二)后勤业务流程梳理

根据企业的现行规章制度和后勤业务流程目录,系统地梳理企业后勤业务流程,明确后勤业务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实施顺序。做到工作标准明确,行为主体明确,后勤业务处理痕迹明确,并绘制出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图。确定企业后勤业务的每个步骤的起点、终点、工作标准、工作内容、配合岗位、主责岗位、配合部门、主责部门、实施证据等内容,将企业的相关制度规范生动、形象地贯彻到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当中,从而提高后勤业务管理的效率。

(三)风险评估

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识别各项后勤业务中潜在的风险,并且根据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概率明确风险等级。通常,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四种。首先,流程图分析法。分析企业后勤业务流程,根据现行的企业后勤业务流程顺序,鉴别出后勤业务流程内部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基准化分析法。运用相关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后勤管理活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三,历史事件分析法。对曾经发生的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历史时间进行仔细分析,剖析造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相关的风险因素。第四,头脑风暴法。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自由的、无批评的会议环境,让参会人员就企业后勤管理方面存在的方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搜集企业后勤业务管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识别的能力。

(四)完善业务流程化控制措施

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应当将现行的业务流程和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对照,检验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能否充分控制重大风险。若是难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就表明企业在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内外部环境,补充完善后勤业务流程化控制措施,完善后勤业务相关的制度规范,确保后勤业务流程科学合理。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规章制度与风险控制措施的一致性,尽量确保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五)运行与维护

在广泛征集企业各个部门意见之后,补充完善的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应当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业务处理程序,逐级地进行仔细审核确认,再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执行,在执行中确保其效力。在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进行定期的维护更新。对执行效果不理想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点关注,仔细分析原因,在保证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优化流程来完善管理。此外,还必须将业务实际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未能良好控制的风险,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分析实施证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六)业务流程化管理的监督

有效的执行是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的关键。要确保后勤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就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将企业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日常化,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或是定期地监督检查后勤业务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企业管理部门抽查、领导检查、岗位自查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机制,认真分析不按照规定流程执行的相关问题,并追究责任,进行必要的处理。此外,将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的标准中也是提高业务流程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企业的稳健、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在凝聚人心、辅助主业、对外展示企业风采、对内促进企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确保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后勤业务流程化管理,进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顺.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流程再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05).

[2]李继宏,赵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流程管理成功关键因素的系统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03).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96-02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

按照高校后勤的改革思路,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接轨,高校后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即: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改革,为此,后勤集团应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然而,很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后勤集团所使用的资产基本上都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后勤资产常与学校其它资产交织一起难以划分,很多资产有实无帐或有帐无实,难以对后勤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评估和划转,造成了后勤资产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不明晰,学校对经营者考核及奖罚不明晰,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法人实体的成本核算不健全。

学校与后勤以甲乙双方的形式签定执行协议,也就是用经济责任制规范后勤服务的经济活动,使用经济监控手段确定后勤服务实体的权、责、利,因此后勤财务必须按照协议的要求来执行,必须把经济责任制作监督考核的依据,即实行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财务监督。而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在财务核算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如原有的学校投入经营性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导致国有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的部分转化为上缴国家的企业所得税。

(3)资金控制不到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在资金的运用管理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利益的分配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导致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性投资而造成滥用资金等现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4)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5)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根据管理的层次和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取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最优化、效果最优化或者效率最大化?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显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从而造成总体目标的偏离、迷失、缺位。

高校后勤管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都具有复杂多样性。物业、校园绿化卫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餐饮、摊点、商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水电维修、学生公寓管理、交通运输服务管理、幼儿园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似乎也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正确的目标导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标而去管理;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目标导向的引导,认为后勤财务管理越迷糊就越能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正确目标导向的缺失下,后勤管理人员固守着“看米下锅”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痼疾和顽症长期得不到整治和根除,财务管理的效果不佳。

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做好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明晰产权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后勤集团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前提是高校应对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摸清家底,掌握后勤集团的资产、财务、债权、债务以及货币资金的存量、结构、分布及效益状况,列出明细表,形成专门的文件,办理严格的移、接手续。后勤集团可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然后运用专业方法,客观、真实地进行资产界定评估。资产评估就是对后勤集团资产价值的审查、估算、评价或鉴定,也就是说,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后勤集团的资产直接进行调查研究,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定量的和非定量的分析,鉴别出资产的优劣,正确评定和估量出后勤集团资产价值,并提出准确的评估报告。通过定期的资产评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剥离不良资产,发挥资产效能。通过资产评估,有助于提高后勤集团的经济实力,保证其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增强高校后勤集团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高校后勤集团成为高校新的经济增长点。

(2)逐步对后勤经济实体实行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管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3)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资金是企业的理财对象,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匮乏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公司始终保持资金充足状态,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资金需要量,做出周密安排,有计划地调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率,保证资金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运转顺畅。

(4)对后勤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为保证学校资产的损耗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不流失,可由学校派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来监督实施,即: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委派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有关财经法规要求,规范后勤实体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这样一方面为后勤实体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只有为学校正确地评价和考核后勤实体经营成果提供重要依据,才能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地反映后勤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6)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强化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各种资源的耗费尽量达到最小。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各个业务分部和具体业务来加以确定,在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

(7)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高校后勤财务齐抓共管,用最小的资源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用战略的思维来推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模式和方法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后勤财务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求财务管理运用价值的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科学系统管理,加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新的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就必须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财务管理队伍,只有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于高校后勤改革中,才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生命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也要建立后勤财务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体系,以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兆芹.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6,(3).

[2]张士连.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之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中小企业考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激励机制

高校后勤是为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提供物资保障,生产服务以及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的部门。1999年高校后勤开始社会化改革,从原来的行政管理部门剥离出来,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有些高校称之为后勤集团,有些高校称后勤服务公司,简称高校后勤。高校后勤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制约高校后勤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职工,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高校后勤有效运作中最核心的资本。但是在众多高校中,后勤职工人力资本流失现象却极为严重。

一、人力资本流失

(一)人力资本

1960年,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它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指“人们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人身上具有的,通过保健、教育、培训等途径投资而形成的,能创造财富的体力和脑力包括体力、智力经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等各方面的总称。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或人口群体本身,而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靠投入一定成本而获得的。

(二)人力资本流失

人力资本流失是指人所具有的通过知识、技能、健康等形式创造财富的体力和脑力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价值,而对其使用主体造成一定损失的行为。按照流失的主观性可划分为:主动流失、被动流失和自然流失;按照流失的明显性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形流失两个方面。本研究侧重于第二个分类。显性流失是指人力资本主体离开工作单位谋求他职,即跳槽;隐形流失是指人力资本主体虽然在本职位工作,但其人力资本并没有足值的发挥,即工作懒散、搭便车等。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现状

为了解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情况及人力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编制了后勤集团高学历、高技能员工流失统计表和面向高校后勤职工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为196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如下。

(一)显性人力资本流失

1.高学历人才的流失

高校后勤集团的员工学历结构不平衡,从调研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左右,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却占60%左右,至今还有文盲存在;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证书的技工比非常低,并且大多数技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后勤集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2005年到2008年,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流失率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1/3上升到2008年的1/2;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流失率也逐年上升,2008年流失率达到19.05%;拥有专科学历的员工流失率较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员工要小,但也在逐年上升。近四年的员工流失率都在上升,从2005年的12.50%上升到2008年的17.83%。

2.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既掌握管理知识又掌握经济理论,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明显短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所调研的后勤职工看,高技能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表2中,从2005年到2007年,工程师及以上、高级工、中级工的流失率逐年上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失率有所好转。不同技能的员工中,高级工流失率较中级工高;工程师及以上的流失率较高级工高,2008年工程师及以上流失率达到24.24%。这表明高技能人才队伍不稳定。

(二)隐形人力资本流失

原有事业编制人员相对过剩。事业编制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从事管理工作。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正式职工从事一线工作的不到30%;管理人员过多,其中一半左右的员工工作任务不足,人浮于事。

1.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高校后勤集团的运作效率。从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33.67%“不高涨”,49.49%“一般”,“比较高涨”和“非常高涨”的比例分别为5.62%和11.22%,有积极性不高涨倾向的员工占83.16%,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详见表3)。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员工对所在岗位缺乏兴趣或后勤工作于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只是考研或调职的跳板;第二,员工对工作缺乏热情,这一点除了与员工个人的性格有关以外,还与后勤集团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第三,员工对经济因素考虑过多,消极怠工,一些员工认为工资、福利待遇不理想,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2.员工的才能未能有效发挥

后勤集团一些岗位的专业性很强,例如工程、动力等,部分员工的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自己的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时,28.57%的回答是没有发挥,47.96%的回答是一般,而回答比较充分和非常充分的比例分别为18.37%和5.10%。可以看出员工的才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见表4)。

员工才能发挥受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非所用,后勤集团出于对高学历的追求,在选聘员工时降低了对员工专业的要求;第二,管理制度的局限,一些对员工的管理制度过于细化,导致上下级之分特别明显,这限制了员工的工作自主性也限制了员工才能的发挥;第三,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会使员工的才能受到局限。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的因素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员工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以及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多数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发展机会较多,而且能够学习到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另一方面,这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相对来讲,工资、福利以及工作条件等也比较好。这些外部物质条件也会导致员工的大量流失。

(二)人才供需错位

2007年开年伊始,重庆市人才市场便呈现出供求两旺的局面,但仍有众多高校后勤企业一直在呼吁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后勤人才供求状况出现了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不匹配,更出现了能力的断层。随着高校后勤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技术工人走俏;看重动手能力;一般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缺乏。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实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人。

(三)职工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准确的认识个人特点和能力特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包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何在这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详细书面计划。有一部分员工,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入集团之前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因为对工作不满意而考研或跳槽,这成了一个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当然也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往往选择在职深造。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这些显性或隐形流失都是源于职工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后勤缺乏高效、合理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

1.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本管理发展战略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与劳资管理,对人力资源这一新的理论和运作机制等战略问题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尽管已经认识到高校后勤企业发展的“瓶颈”是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与技术骨干,但是对如何改善与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配置人才等问题的认识,还达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高度。

2.后勤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

高校后勤在培训方面存在多种误区。第一,认为后勤无需培训。他们的观点是,“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差时无钱培训;人才用不着培训;庸才培训也无用;人多的是,不行就换人;培训后员工流失不合算”等。第二,把人力资源的投资看成是一种成本浪费。高校后勤几乎没有对新进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就立即分配到正式工作岗位上去了,即便是有培训,也大多是形式上的应付而已,并无实质意义。所有这些,都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对服务要求和需求的提高不相适应,与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

(五)后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许多高校后勤企业的工资制度随着学校走,一直沿用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模式,工资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致使许多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主要体现为:首先,原来传统分配制度中的工资标准不尽合理,忽视了劳动者的贡献差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就业能力和敬业态度虽然发生了变化,而工资不能同步变化。其次,工作环境不同而工资等级却大致相同,没有拉开档次。如艰苦工作与一般工作的差别,繁重体力劳动与轻体力劳动的差别;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等。再次,工资等级规定的技术标准和劳动量为一个社会平均数,暴露了这个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欠,即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按劳分配原则。体现在高校后勤服务上,其工资分配一直沿用“忙与不忙、事多事少、累与不累”工资均等,与高校后勤的工种繁杂,劳动者能力表现差异极大的现状不相适应。

四、高校后勤人力资本流失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高校后勤的企业化管理

高校后勤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后勤服务实体。高校后勤的法人地位明确后,才能完全按企业化运作,有独立的经营权、人事权和分配权,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勤职工才能从现在的被雇用转变为企业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强化高校后勤的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需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以规章教育人,以实现制度约束人的科学管理体系,使人力资源在规范和谐的环境中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让企业在管理运作上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犯规必查、违规必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企业管理。

(二)深化人事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引进人才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解聘、辞聘制度。一是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招聘考试办法,从制度上规范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实行公开竞争,机会公开、条件公开、考绩公开,扩大发现人才视野,拓宽选才范围,增强人才竞争力度;实行公平竞争,不论年龄大小,只论成绩,破除论资排辈;实行公正竞争,只要是人才,不论性别、职务,形成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选人思路,严把入口关。二是要通过解聘、辞聘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畅通学校人员的出口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建立合理流动机制。

2.建立健全责任指标和考核制度

为有效地杜绝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应将职工收入与岗位表现、岗位效益紧密挂钩。要建立责任指标和考核制度,对工作的完成情况采取打分的办法详细记录,列为责任指标考察的范畴,定期对各中心职工的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月公布一次检查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考核成绩与效益工资直接挂钩,根据制定的分配实施方案,员工的收入分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岗位工资依照岗位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责任大小、时间长短等不同情况确定,根据各部门当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按月发放;效益工资分为月奖及年度奖两部分,依据各部门员工的表现及经济效益发放。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为了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高校后勤必须重视培训,定期对员工轮训以满足他们学习创新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将组织文化加以内化。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胜任力,能使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通过培训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自我定位,降低流失率。此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除了能提高员工的技能外,还可以让员工获得与企业要求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具体作法如下:第一,提高职工素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现有职工进行培训,重组现有职工队伍结构,创建和谐团队。第二,更新培训理念,确立员工培训的人力资源观,确立员工培训的企业文化观,确立员工培训的生涯发展观,确立员工培训的团队合作观。第三,改革培训方式,场地培训与学院培训相结合,挂职培训与师徒培训相结合,入职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1.待遇留人,定岗定酬

合理的薪酬设计是人力资本有效激励的基础。任何人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人力资本价值的机制。管理者根据工作表现和贡献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和惩罚,形成对人力资本物质激励的基础。当然,对于普通的人力资本而言,获取固定收入加上相应奖金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励,同时,对于表现不好,没有完成工作的予以惩罚,也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而对于那些具有专有性人力资本的人来说,仅仅靠固定工资加上奖金是不足以实现有效激励的,必须通过强激励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种强激励就是让职工持股。要实现上述目标,科学的业绩考核是基础,确立弹性的、富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薪酬分配中的基准作用,加大风险收入、业绩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2.为员工晋升提供空间

为企业员工的职位晋升提供空间。职位的晋升意味着员工的个人事业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每位员工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最佳条件。因为一个集团就是一个集合体,其个体成员的希望与梦想都被融入到组织目标之中,员工全身心投入于这个目标,既使自己得到发展又使团体获得成功。这种发展激励机制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气氛,集团提供给他个人发展的空间,提供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这能使其创造力、自我实现的奉献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据调查,在各高校后勤中,外聘员工占后勤职工总人数的70%左右。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以通过逐步培养,让他们成长起来,然后提拔他们到重要岗位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陈国富.委托――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言专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郑绍氵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