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4:23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1

[关键词]学位论文 著作权 集体管理 模式

[分类号]D923.4

1、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背景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包括邻接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由其代为管理和行使权利,包括监视作品的使用、与未来作品使用者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以及在适当条件收取使用费并在著作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等,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等。著作权集体管理起源于法国,1777年著名的法国戏剧家博马舍与拒绝支付演出费的剧院老板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在他的倡议下,创立了戏剧立法局,后更名为“戏剧作者和作曲者协会”。其宗旨是保护戏剧作者和作曲者的精神及财产权利,任务是负责收取和分配使用本会会员作品的费用,就舞台作品的使用进行合同谈判,对有困难的作者进行帮助。这是集体管理的雏形。以后,欧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成立了这样的机构来管理作者最难管理的权利。国外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授权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征收定额税金;②建立著作权处理中心;③通过权利管理信息进行使用控制;④扩张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⑤个人管理方式。

我国现有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有:1992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mCSC);1993年国家版权局批准设立了中国著作权使用费报酬收转中心,但2004年停止该业务;1999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向国家版权局提出申请设立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2005年成立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等。

近几年,我国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方面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法》的这一规定,首次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2004年我国出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名义与使用者订立许可使用合同、收取使用费、转付使用费并进行有关法律诉讼仲裁等活动。2006年,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本条例出台的目的是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作者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中,第七条指出:“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可以进行学位论文集体管理的权利进行了界定,即著作权法规定的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人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可以授权由集体管理组织管理。

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签订合同,接受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使用权的授权(一般采用信托或部分著作权转让的方式);②和作品使用者签定协议,并向其发放使用许可证;③监督、检查作品被使用情况;④向作品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并按照合同规定分配给有关的著作权人;⑤在必要时行使诉权。

由此可鉴,我国学位论文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在《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著作权管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所涉及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系统的规划指导,而对学位论文集体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还尚待完善。为此,笔者提出本文的探讨与分析,对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学位论文著作权保护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现状

学位论文著作权是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学生为取得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成果或科研报告的合法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三种,通常我们所指的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除少数在答辩通过后发表或出版外,大多数没有公开发表,只有几本复本被保存在授予学位的大学的图书馆或资料室中供阅览和复制服务。为了充分挖掘学位论文的学术参考价值,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将其制成缩微胶卷,编成目录、索引,并形成专门的学位论文特色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共享。然而,由于学位论文属于灰色文献,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直颇受数字图书馆及相关开发商的青睐。对学位论文资源的不断开发,相关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管理成为了人们迫切关注的话题。20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出现诉讼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的案件。其中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是2008年10月,一批由482名硕博士组成的集体诉万方公司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案。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人们对学位论文著作权的认识、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保护、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途径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误区。笔者试图从学位论文著作权管理的现状中来探讨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发展新路径。

2.1 直接授权模式

直接授权模式就是直接与学位论文著作权人联系取得许可的方式。这种模式开发机构的典型代表是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网页显示:“目前超星及各大图书馆正在做出努力,争取与每一位学位论文作者实现签约授权。但由于学位论文内容广泛,联系困难,还不能实现与所有学位论文作者全部签约”。超星学位论文作者授权的方案有:①向学位论文作者赠送10年期读书卡。学位论文作者同意将作品授权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向学位论文作者赠送价值3000元的10年期读书卡。10年后学位论文作者可以要求继续赠送读书卡。②学位论文作者要求单独定价,向用户单独收费。读书卡会员也不能免费阅读,必须同意按照学位论文作者定价付款后才能阅读。收入的50%支付给学位论文作者和出版社。学位论文作者可以任选其一,这种授权方案与清华同方相比,相对比较合理。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符合我国法律,切实保障了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权益,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良性发展,与尊重学位论文著作权利益与扩大学位论文传播相平衡的版权保护原则相适应。但是由于存在学位论

文著作权人数量多,获取授权难度大,授权效率低下,维权成本较高等诸多困难,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授权模式

即通过与学位论文作者的版权人联系获得授权。一般来说,学位论文版权人把自己的权利授予机构,学位论文版权机构统一管理版权人的权利。作为一种集中和规模处理方式,学位论文著作权的集体管理从经济学角度已经被证明是可取的,因为集体管理的效率可以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成本选择。同时,由于个人授权模式使权利人行使学位论文著作权或邻接权变得不切实际、得不偿失时,或大量学位论文的使用者难以获得一一授权时,采用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也是必要的。

美国版权清算中心(CopyrightClearanceCenter,以下简称CCC)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事先与版权人签订合同并及时将报酬支付给权利人,还要求权利所有者保证它有权授予CCC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与之相比,虽然我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于1999年才开始筹备,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对于保护作者的著作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近,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就谷歌公司未经授权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的图书作品一事与谷歌公司多次交涉,并郑重向谷歌公司发出维权通告。要求:①谷歌公司须在一个月内(即2009年12月17日前)向中国作家协会提供已经扫描收录使用的中国作家作品清单;②从即日起,谷歌公司未经合法授权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③对此前未经授权扫描收录使用的中国作家作品,谷歌公司须在2009年12月31日前向中国作家协会提交处理方案并尽快办理赔偿事宜。中国作家协会认为,支持中国作家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使用,但必须在合法授权的前提下进行。显然,随着《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和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授权模式亦可以有效降低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是,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网络上的复制数量及价格的确定,多媒体的个别作品的学位论文著作权处理等,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如何科学管理。

2.3 要约授权模式

当传统版权交易模式面临海量交易挑战时,要约授权模式被适时提了出来。在新书《最后一根稻草》中,作者钟洪奇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版权授权方式――在书中直接登载授权要约。作者在学位论文中有如下授权声明:“任何个人或机构均可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本学位论文:①授权范围:数字形式的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②授权费用:收入的5%;③支付方式:在收入产生6个月内支付给中华版权公司收转;④使用方式:保持作品完整性,必须注明作者和来源;⑤保留其他权利”。根据此种学位论文授权要约的内容,任何个人或单位只需在保证署名权、学位论文完整性,及将传播学位论文带来的收入的5%作为授权费用,交由中国版权总公司收转学位论文作者本人,即可合法地对学位论文进行数字化的复制、传播和发行。大多数字图书馆极力推崇此种模式,因为此种模式意味着在需要使用学位论文的数字版权时不必再按照传统的方式与学位论文著作权人进行接洽、谈判和单独签署版权授权合同,从而使学位论文数字化发展中最令人头疼的版权授权交易成本降到几乎为零。他们认为,该模式能使权利人更有效行使其权利,使用者能更有效地获得授权,从而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

学位论文著作权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使用户最大程度地获取其中的知识。传统的版权授权方式由于存在授权难的问题,使很多知识由于受到版权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被大众所吸取,也难以体现学位论文的价值。从这一点看,要约授权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传播知识。当然,要约授权由于存在不规范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考虑。因为不同的学位论文著作权人可以有不同的授权要约内容。如:学位论文著作权人可以声明未经本人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和传播,此种授权其实就是要求直接授权模式。当然,学位论文作者也可以声明收入的10%作为授权费用,诸此等等。

2.4 法定许可模式

法定许可是指使用享有学位论文著作权的作品时,可以事先不经过学位论文作者许可,但事后应该向学位论文作者支付报酬的一种许可方式(权利人声明不得使用的除外)。我国《著作权法》在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十二款合理使用的范畴,即使用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其中第(八)款指出,“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第三十二条至三十六条分别规定了5种法定许可的情形,其行为主体分别是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制作者和出版社,并不包括图书馆。目前,国内法学界和图书馆学界有人主张将法定许可全面引入数字图书馆,解决数字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海量授权问题。北京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代根兴研究员提出:“图书馆界建设数字图书馆并不是为了图书馆自身,而是为了最广大的读者更方便、更快捷地使用和共享信息资源。目前的《著作权法》似乎更偏重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弱化了对广大读者利益的保护,从而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客观上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作为广大读者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图书馆界应和信息情报界、档案界、数图企业界一起,深入探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方式和途径,使国家在修订《著作权法》时,既能考虑著作权人和出版商的利益,也能考虑最广大读者和用户的利益”。同时,有学者指出,法定许可的存在是有合理的社会背景的。现代著作权制度建立在工业社会发展之初,一切以保护私权为重,尤其在大陆法系的理论中,私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在著作权保护中更是根深蒂固。

从以上四种学位论文著作权的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其优劣势。目前学界大多主张完善《著作权法》中提及的法定许可制度。理由如下:①直接授权模式实质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其存在著作权人数量多,获取授权难度大,授权效率低下,维权成本较高等诸多困难,不容易实现有效管理;②授权模式由于存在如网络上的复制数量及价格的确定,多媒体的个别作品的著作权处理等问题,具有不统一性;③要约授权模式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授权要约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进行,其缺乏统一的要约授权操作模式和自我激励机制,难以在大规模范围内统一实现。同时,完善法定许可制度的说法亦被国际图联所认可。国际图联认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作为被许可者,还是复制权组织的主要消费者。这样就可以使得用户在法定例外和版权限制性条款外,扩展获取和使用版权作品。针对法定例外和版权限定条款,他们坚持地确

信,在尊重作品的作者、表演者、出版者和其他生产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他们的用户具有合法的、公平的获得包含在版权作品当中的知识的权利”。

3、学位论文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发展思路

3.1 合理使用《著作权法》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十二种合理使用的条款,但仅限于公益性的服务机构。而对于国家规定公益服务之外的机构如需要获取学位论文全文,则可以在征得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收取成本费用的、非营利的全文浏览服务。而开发公司提供的广泛的有偿服务并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应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学位论文属于未发表的作品,其并不满足《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要件。因此,对于学位论文这一特种文献的著作权管理,我们可以参照《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开发公司应该清醒而理性地对待学位论文的著作权的管理问题。

3.2 增加作者个人直接授权模式

侵犯著作权主要是由于授权问题导致的。我国现存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出台相关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管理规定,如《清华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管理规定》;二是学校与学位论文的作者签署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许可协议。而对学位论文的数字化利用授权主要是采取大学先与研究生之间签署使用授权许可,然后学位论文的开发机构与高校联系,签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许可协议。但是,很少有机构提供作者本人直接授权模式,这种作者授权学校,学校再授权开发机构的模式极可能导致违背作者的真实意愿,使学位论文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不当使用。而增加作者直接授权模式则能具体明确学位论文的合法使用情况,从而有效避免侵权行为。

3.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Umi公司和pQDD通过与国会图书馆合作,由美国版权局提供软件支持系统,进行版权登记,通过商业化的版权授予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成为学位论文商业化共享服务的样板。俄罗斯则采取每个组织可以把本组织内的学位论文答辩人的作品提交给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组织先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签订合作合同,然后与作者签订合同,再传递学位论文全文与内容提要。这些举措对于解决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服务机构之间共建共享论文资源,促进学位论文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借鉴。

3.4 开发机构应尽到提醒的义务

我国学位论文开发机构在进行学位论文的管理服务过程中,应努力尽到提醒的义务。将作者的学位论文进行数字化,理应在《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条指出:“依照本条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其作品的,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除本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六)项、第七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声明不许提供的作品;(二)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三)依照本条例规定支付报酬;(四)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著作权人的作品,并防止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著作权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例如:万方数据公司把用户分为三种,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无论哪种用户都只能获取学位论文的中文文摘,全文获取需要向万方申请,由万方通过文献传递系统提供给用户,按条计费。此举对于取得授权有瑕疵以及未取得授权的学位论文,其行为明显存在侵权。所以,为了避免发生侵权行为,学位论文开发机构在进行学位论文的管理服务过程中,应当首先核实学位论文作者身份和授权情况,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同时有义务提醒用户合理使用学位论文,未取得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其作品,任何期刊不得转载其作品,尊重学位论文作者的著作权。

3.5 完善法定许可制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学位论文著作权海量授权的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理由有以下几点:①直接授权模式。其实质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其存在著作权人数量多,获取授权难度大,授权效率低下,维权成本较高等诸多困难,实现起来不太现实。②授权模式。目前的授权模式的集体管理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网络上的复制数量及价格的确定,多媒体的个别作品的著作权处理等,存在着不统一性。③要约授权模式。这种模式带了一定的任意性,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进行要约授权。缺乏统一的要约操作模式和自我激励机制,难以在大规模范围内统一实现。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2

评审专家组组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朵英贤教授担任,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总医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远洋集团公司、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出版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出席会议并指导评审工作。

终评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出版资助计划”办公室主任苏青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吕建华编审代表“出版资助计划”办公室汇报了第二期申报著作情况和同行专家匿名函评情况。截至2012年10月底,“出版资助计划”办公室共收到第二期申报著作稿件38部,经审核,符合《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管理办法》申报条件的著作共34部。办公室对申报作品组织专家进行了函评,每部经过两名以上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后,提交终评会议。

终评会议采用分组评审、集中讨论、投票通过的方式进行,与会评审专家分为管理科学与综合交叉科学、数理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小组,分别从学术性、创新性和政治性等方面对申报著作进行审查。在集中各小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评审专家组成员重点对有争议的申报著作进行了讨论,最后以投票方式通过了《Bittorrent类型对等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研究》等19部申报著作拟予资助出版,资助金额共计142万元。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3

本期名家

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研习工学,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在美国murraystateUniver-Slty经济系做访问学者;1997年在美国mit人文学院做客座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做客座研究员;2000年任日本厌应义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做访问教授;2003年初在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4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术学科,产生到发展至今,时间并不是很长,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是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固有的基本理论,历史渊源还是非常久远的。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由西方最初的财政学发展、衍生而来。最早提出“公共支出”一词的是被称为“统计学创始人”的威廉·配第,他在他最著名的《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共支出”“公共经费”这样的名词,并且对各种“公共经费”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以及“公共经费”在政府税收中的作用。

自此之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时代背景下,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腐朽的封建枷锁,在政治经济上不断地发出“自由经济”的声音,应运而生的众多西方思想家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理论和实际行动,丰富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它一生中最著名的文章《国富论》,文章系统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分析说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继亚当·斯密之后的是大卫·李嘉图,它继承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和财政思想,发表了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又一部经济学领域经典之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著作中阐述了一套成形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提出财政是以国家为中心建立的一种公共经济。这一理论的提出,明显地突出了财政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是经济学发展又一大进步。而之后的众多西方经济思想学者开始了对经济学深入思考,巴斯塔布尔于1892年第一次以《公共财政学》为书名出版了经济学专著,这是国家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转变的重大体现。之后于1921年汉特在他的著作《公共财政学大纲》中,又提出了“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第一次把公共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提出。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严重的1929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的萧条促使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古典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而面对如此的巨变,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家们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陷入困境的西方国家提供了出路,最有代表性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用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控制原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带领美国和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经济危机。发生这一经济巨变,无疑使公共经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同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936年在美国出版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应从“政府收支”转为“公共经济”,为日后公共经济学蓬勃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之后于1959年,“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横空出世在美国学者查理·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中,他在书中提到“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政府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后果及其与社会目标的关系”,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让“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在众多经济学者的眼前一亮。之后于1965年,他又直接以“公共经济学”为书名,出版了著作,标志着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诞生,而查理·马斯格雷夫也因此被誉为“公共经济学之父”。

随着“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正是产生,公共经济学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短时间内以公共经济学或公共财政学为题目、书名的著作频繁出现。1969年卡梅隆出版的《公共经济》中,把公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进行了具体区别,而且对公共经济学的范畴进行系统化扩大,引起了公共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进行转变。使其成为了经济学领域内一个有独立体系的分支。之后1977年美国学者又把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亚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使其不在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加上北欧地区的社会福利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对公共经济进行关注。

一路走来,公共经济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成熟,在20世纪末,由于世界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数学方法的紧密结合应用,公共经济学也逐渐融入了其他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信息学及管理学,进而产生了许多与公共经济学有关联的边缘学科,如福利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而公共经济学自身在内容、形式、研究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发展。

二、中国公共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体说来,国内有关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比较晚,直到1990年前后才被国内经济学者所熟识。但自对外开放以来,随着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有关经济学的实践和研究飞速发展,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最有力量的分支更是在中国蓬勃发展,自1990年这一概念传入之后,中国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短短几年内,有关公共经济学的著作、期刊等出版物广泛出版,1994年出版了白景明的《公共经济》,1999年出版了郭庆旺等编著的《公共经济学大辞典》以及近年出版的《地方政府视角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另外于2007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经济学研究机构——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上述成果说明,公共经济学在入足中国之后即获得充分而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基础较国际经济水平尚有差距,各方面经济实力还不发达,所以中国公共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公共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学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而且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在中国不久的将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经济模式会成为中国新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开,许慧.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5(05).

[2]马骁,冯俏彬.现状与未来:国内外公共经济学研究评述[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修养、敬业奉献精神

公共管理者是指在现今法制社会主义国家政策下通过法定程序任职政府机构、行使管理和公权。是国家和公民委托其行使公权指挥负责资源运用从而达成施政目的。公共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公职的质量及效率强弱,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实施个贯彻。公共管理者要时刻领会上级旨意贯彻正确意图同上级默契配合、做好本职工作,须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一、提高政治理论的修养

我们知道,公共管理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反映现实、指导现实十分迅速。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不能够胜任的。到底某一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是要提倡还是要反对等等,都要求公共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政治理论来进行衡量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说,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来说,其影响将是一生的,是管一辈子的。为什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共管理者,有些人往往是很快便能崭露头角,而有些人始终在原地踏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理论修养的水平不同。因为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看问题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相反地,如果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看问题就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这样,必定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所以,任何希望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公共管理者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政治理论方面的功底,才具有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才能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现在,有不少公共管理工作者觉得政治理论的学习很枯燥,并且不见得马上有成效,因此学习起来总是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殊不知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应当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发扬执著探索的敬业精神

公共管理的面貌走向现代的过程,是公共管理者顺应社会发展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探索,就没有突破,就没有进步,也就不可能使公共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过去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当今时代,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日趋激烈的竞争,向公共管理者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大量的新问题,满足于现有的经验和方法是很难济事的,惟有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新的对策,公共管理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公共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把基层群众中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所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映出去。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反映给上级党委部门直到党中央,以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同时,公共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并善于开展批评,正确开展舆论监督。这是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共机构增强权威性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看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着力反映现实生活中积极、健康的内容,反映人民群众正在创造的新事物。我们知道,公共管理工作是一项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因此,公共管理者还应该作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三、具备丰富而广阔的知识

现代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人们每天都要获知外部世界发生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公共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提供了保证。

知多易识新,知多易辨错。这已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公共管理涉及大量公共事实,当代公共管理更是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公共管理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就要求公共管理者要有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普林斯顿大学讲学,《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前往采访,他把爱因斯坦在黑板上写下的数学公式原原本本地抄了下来,回到报社后写了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看完稿子之后,说抄的公式不对,让记者打电话去问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这位系主任核对了一下,发现记者抄去的公式与爱因斯坦写在黑板上的一模一样,没有出入。这位总编辑还是要求找爱因斯坦本人核对。最后找到爱因斯坦才发现原来是爱因斯坦写错了。这位总编辑的数学水平竟然达到了能发现科学巨人的错误。虽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公共管理者的专业知识都达到科学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具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却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讲,年轻的公共管理者首先要广泛吸纳百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先达到“博”的要求,这是基础。然后再专攻一两门专业知识,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在坚实基础上搭建起来的“高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广然后深,博而后专”。所以,公共管理者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深入学习,尽量掌握丰富而广阔的知识。

四、具备良好的交往的能力

公共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管理工作者需要同各式各样的人群直接接触、这时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力求短时、最少付出的情况下获取更多资讯,所以对于公共管理者人际交往能力要求甚高。

(一)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和自尊

自信与自尊对于公共管理工作者自身魅力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自信可以使大家信任你能够把事情控制处理妥善。自尊能使自身保持冷静从容、保持个人的绝对独立。在管理中不论面对何种人和事都有必胜的信念。不看高对手,自己本身的优秀之处要自我肯定,不惧怕胆怯、不盲目崇拜、要尊重别人。

(二)举止谈吐要优雅

优雅的举止谈吐在公共场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欣赏一个一进门就东瞅西望、到处晃悠的陌生人的举动的。同样,我们也不会向一个举止粗俗无礼的陌生人敞开心扉。要先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礼仪要做到恰如其分、合乎规矩。尊重要有度,从基本交往为基础礼貌待人。不宜过度,社交场合虽没有统一的仪态举止规范,但是适度的对他人表示礼貌尊敬会让他人感觉到重视和尊重。优雅的谈吐和举止会让公共管理者即受保护又自由,受人尊敬和喜爱。

(三)要有坚韧的意志

公共管理者心灵的保障卫士是坚韧的意志和远大的目标。要具有破釜沉舟、披荆斩棘、不记个人代价与牺牲的决、信心、恒心、坚韧的志向。是管理者排除万难、克服困难的良药。在平凡的岗上我们都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坚韧的意志是成功人士的必要心理条件,要有绿叶配红花的精神。做事要有不达不目标不放手的坚韧意志和劲头。是判定公共管理者是否具有合格素质的基本标准。通常情况下,多数人都是跟随主流,跟随大众在顺势顺利的情况下做出拼搏奋斗。当在逆境时多数人退出后,方向转变时。一个管理者既要参政还要管理公共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有从一而终的使命感,坚定自己的信念,满怀信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未人民为国家做好各项公共管理实务。

(四)要有容忍的度量

广阔的胸怀就是容忍的度量。公共管理者要具有容忍的气度,从党和国建的根本利益出发,已协调工作内容出发,上能忍下能容,委屈换得求全。纳百川,能容方能合众,能忍则能抗压。俗语说的好:人上一百,形形。置身于庞大的社会网络之中,任职于繁杂微妙的职位上,需要谨言慎行、从非我角度出发、摈弃个人之性、切记逞一时之快。要经得起批评,善于接纳,摒弃个人荣辱委屈求全,时时谨记身为公职人员。这是管理气质的基本要求。

(五)保持热诚的工作精神

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保持热诚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对于培养自身的人格素质等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公共管理者代表的是国家政府形象所以人格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工作品质好是作为管理者自我形象的表现,所以公共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身品质的修养保持一种艺术家的精神,以乐观积极、热诚的心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摧毁积极情绪,才能使工作成果放光彩。

总的来讲,公共管理是一项多元性的挑战性的工作。当代公共管理工作者要在这一领域干出卓越的成绩,就必须对公共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理论、加强敬业精神、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交往能力,成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社会活动家。同时,当代公共管理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公共管理工作者要努力体现人的特性,在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之中展开启示性的追索。(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参考文献:

[1]《公共管理学》,张成福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魏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孙勇、孙华斌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构成模式分析》,王庆峰著,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五期

[7]《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9]《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王惠岩著,[期刊论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6)

[10]《公共管理导论》欧文e休斯;彭和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6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7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

   教育部曾在1999年提出“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有效机制”的思想。随着高校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为加快安徽省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于1998年由省政府举办,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联合组建的一所致力于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学院弘扬“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精神,走继续教育、能力教育之路,坚持国际视角、本土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独具一格的开放式学院。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

   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是组织建设的初衷和落脚点,只有明确了共享目标,共享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利用组织内部互补的优势来达到组织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的优势,同时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教学,并与省内著名大企业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对于举办该高校的安徽省政府来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加速安徽省经济技术以及科教的发展;对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来说,弘扬了“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并且不断的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mba办学的专业度;对于联合办学的高校来说,通过校校联合办学在共享了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以得到理论的指导并优化自身企业的管理,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由此可见安徽省工商管理学院、联合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共享的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来提高组织间各成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安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共享伙伴的选择

   共享伙伴选择和共享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是构建组织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核心活动。优秀的共享伙伴在组成共享组织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且能为整个组织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和声誉,为整个组织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在政府推动下举办的一所集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了,因此在建校的初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联合院校的选择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的高校,在其中的每一个高校都具有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联合办学的经验,这无疑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校企联合”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组建了共享团队,这些企业均是安徽省的品牌企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多年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的特色机制和运营模式。与这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为企业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或更好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研究

   在确定了共享目标,选择了共享伙伴以后,就得进行组织间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的详细设计。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项功能机构,以利于执行共享合作协议,具体而有效地开展共享成员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活动。安徽工商管理充分利用了各功能机构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共享组织结构。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

   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高校联合、企业参与的整体优势,在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发明创造的主要机构,通过加强其去政府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联合,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提供相关专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二)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人才共享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并任命各大高校的负责人为院务委员会成员,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通过政府和各大高校负责人对学院发展方向、规模、办学形式等进行总体规划决策和具体部署。学院通过长期工作、短期讲学,或定期或不定期模式来聘请各大高校的优秀师资来校工作,聘任也采取专项聘用、双职聘用、人才租赁、人员借用等方式。待遇则根据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对学校贡献的大小及工作时间长短而定。学院不仅与国内的知名高校合作,同时也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积极开展mba教学交流与合作,推进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开放式学院。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共享合作

   学院注重经济与教育结合,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荣事达集团、国风集团有限公司、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国贸集团、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并不时的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使得mba学员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脱离实际。不仅如此,学院还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企业内训,通过开设讲座、企业内训等方式使得学院和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知识的生产成果转化能力。

   四、结论

   一般来说,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运作的功能机构由两层构成,一方面是在宏观、高层上由相应的共享成员中的各个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高层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人力资源共享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共享目标的确定和共享伙伴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微观﹑底层上按照具体的高校人力资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目标及项目的不同组建一个或多个高校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团队,形成相应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在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共享,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设计来使得高校的人才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与运行[j].产业发展,2009(11)

   2、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8

为了达到维护信息资源领域公共利益的目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采用的手段是具体的,是正面维护的。虽然知识产权法也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但是这一目的是通过保护知识产品创造者的私人利益实现的。知识产权法采用的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保障知识创造者的权利来激励人们从事知识创造的积极性,达到增加知识产品的供给,推动科技进步的目的。知识产权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既是保护也是限制。知识产权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领域”,包括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之外的作品、保护期已满的作品以及权利人放弃保护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源头和生存空间。此外,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比如合理使用、许可使用、强制使用原则的存在,使得某些作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置于公共信息空间。公共信息管理的最直接限制也是来源于知识产权法。无论是政府信息资源还是私人信息资源,它们能否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标准最主要都是源于知识产权法的限定。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之外的客体才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构成。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现状述评

知识产权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信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私利益的矛盾。近些年来,知识产权法的天平已然开始向私人利益一方倾斜,从而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挑战。

2•1知识产权权利不断扩张

在知识产权的扩张中,著作权扩张是表现最为突出的。我们以著作权为例来看一下知识产权的发展。著作权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客体不断扩张。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作品形式,逐渐被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畴。《安娜女王法》保护的著作权客体主要是文字作品。1790年美国著作权法将图书、地图和图表也纳入保护范围。此后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录音录像作品、软件作品先后都被纳入了著作权保护范畴。如今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程序、数据库,以及新发现所带来的生物基因图谱这一自然领域的作品也开始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2)保护权能不断扩大。《安娜女王法》对作者著作权的保护仅限于复制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著作权的权能,如音像复制权、播放权、制片权、邻接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的著作权有改编权、发行权、追续权、连载权等;随着国际交往,扩大了著作权的范围,主要有翻译权和最终使用权。”〔3〕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仅财产权就已经包括13项权利,即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的权利。

(3)保护期限不断延长。从美国著作权发展看,1790年《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保护期为14年,可以再延续14年。1909年的《著作权法》将著作权保护期规定为28年并可再延续一次。1976年的《著作权法》将保护期限延长到作者终身及其死后50年,法人团体作品等的保护期为75年。1998年新通过的《著作权期限延伸法》将个人著作权的保护期再延至作者终身及死后70年,而法人团体作品等的保护期则延至95年。这种期限延长往往超过了大多数作品的使用寿命,保护期对知识产权的限制作用变得微乎其微。

(4)权利穷竭范围萎缩。权利穷竭是指“当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以合法方式销售或分发出去以后,无论该商品辗转到何人之手,知识产权人均无权再控制该商品的流转”。〔4〕权利穷竭原则是对知识产权人权利限制的最主要体现,但该原则已经开始被遏制。以文学作品为例,在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保护下,读者有权对合法购买的图书等商品进行出售、出借以及赠予,版权人无权干涉。但这一原则却不适用于数字作品,数字作品可在瞬间几无成本地传播至世界各地,对著作权人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维护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权利穷竭原则开始被抑制甚至取消。

(5)权利限制不断削弱。法律已经允许并保护知识产权人采用技术措施来保护其作品和合法权益,由于合理使用等限制版权人权利的行为可以被技术措施所控制,而法律对技术措施仅仅进行单方面保护,使得合理使用范围内的行为因受到技术措施的限制而难以实行,合理使用的范围被缩减。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就将图书馆数字作品的传播范围局限在本馆馆舍内;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中提出“公益性图书馆采取网络传输方式进行限量馆际互借豁免”的立法建议没有被《条例》采纳,使图书馆之间签订的馆际互借协议的效力不能延及网络空间〔5〕。

(6)授权门槛不断降低。这一发展在著作权上表现为授权方式的简化。以美国著作权法的发展为例,1976年前,作品进行登记后才能获得版权,没有进行登记的作品就直接进入公共领域。而1976年《著作权法》出台后,作品完成则自动获取版权,不再需要注册〔6〕。

2•2当代知识产权权利扩张评析

现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大容量三个显著特点,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以往的点对点传播,发展到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瞬间普及状态。如果不对这些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则可能会损害到知识产权人的利益。而对创作者经济激励的长期缺乏则可能会影响这类知识产品的进一步生产。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适当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成为知识产权法偏离公共利益的原因。iFLa发表的《数字化环境下版权立场》强调“信息是为所有人的”,“无论何种形式的信息均应被公共获取,版权不应当成为信息与思想获取的障碍,也不能仅仅为付得起费用的人所获取,国家或者国际版权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应作适当修改以使数字化的信息如同印刷本那样可以被平等地获取。”〔7〕知识产权和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权处于知识产权法这一法律天平的两端,在加重知识产权砝码的同时,也应该强化对公共信息权利的维护。如果只是单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不同时强化公共利益维护,就会打破知识产权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平衡,使公共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3知识产权法利益失衡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知识产权法向私人利益的偏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公共利益的偏离,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将会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3•1压缩公共信息资源空间

公共信息资源和私人信息资源共同构成了信息资源的主体,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张加强了对私人信息资源的保护,这样就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种压缩主要体现在公共信息资源总量的增幅被限制。首先,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容纳客体的减少。其次,知识产权保护期的不断延长推迟了信息资源进入公共领域的时间,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作品数量庞大,每增加一年的保护期,公共领域作品的数量增幅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通常情况下,信息资源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减态势。推迟信息资源进入公共领域的时间,就使得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内信息资源的价值被大幅降低,使得可用公共信息资源比例减少。

3•2影响新知识的创造

在信息生产领域,存有一个著名的悖论,“没有合法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被生产出来,但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生产的最佳状态是在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过多地维护知识产权,将会影响新知识的创造。首先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影响信息自由表达。例如DmCa规定的共同侵权条款(第1201(1)条)常被版权人用以制止科学家的学术交流和研究,严重损害了表达自由。最近的例子是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iaa)利用DmCa的“反技术规避条款”成功地迫使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两名研究者放弃其论文的发表。这篇论文描述了Riaa用以保护数字音乐作品商业分销的数字水印技术的缺陷。Riaa声称,研究者不能公开披露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细节,因为它有可能帮助他人规避技术措施提供的保护,即该成果能提供给侵权人〔8〕。其次,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影响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是一个累计的过程,任何智慧成果的产生都蕴含着前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后续创作者利用前人作品的自由度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成反比,知识产权保护越严密,后续作者自由利用作品的程度就越有限,其创作成本也就越高,一旦超出后续作者的心理预期极限,将影响到原知识产品的再创作以及新知识产品的创作。此外,后续创作者创作成本的提高会进一步导致交易价格的提高,愈发限制了作品的传播和进一步创作,最终会使得知识的创作和传播陷入恶性循环。

3•3限制信息资源传播

知识产权法赋予知识产权人一定程度的垄断权。而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偏重会使垄断的可能加大,一旦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就将会演变成知识霸权,形成知识垄断。正如苏珊•K•赛尔所言,“知识产权产生垄断和激励;他们产生激励因为他们具有垄断性。如果我们轻视公共领域,授予大量的知识产权,这样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将会获得由国家支持的强大的反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权力。”〔9〕垄断一旦形成,知识产权人就有可能凭借其垄断权利,对信息产品垄断定价,使得信息产品的定价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价格是影响公众能否接近信息产品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尤其如此,信息产品定价过高会严重影响其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此外,知识产权法扩张对信息资源传播的限制还表现在保护期过长以及缺乏有效的权利放弃程序。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如果对其信息产品的保护周期过长,超出其生命周期,那么这种时间限制的意义就被大打折扣了。另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创作者都愿意严密保护自己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特别是一些学者,愿意将自己的作品置于公共信息领域而进行广泛的传播。但是,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却没有提供有效的释放机制,将这部分原本能够置于公共信息领域的作品依然纳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之下。从而将这部分原本能够置于公共信息领域的作品被限制在外,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9

【基地】日前,“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据悉,201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通知,决定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深圳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增加华中科技大学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至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增至6个。

【黑名单】广东省中山市制定出台了《中山市计算机软件侵权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实行时间为一年。根据该办法,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企业单位,将纳入计算机软件侵权“黑名单”,列入“黑名单”企业符合行政处罚要件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涉嫌妨害公务的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同时,“黑名单”企业还将抄告市内各大商业银行,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联合】10月28日,微软与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建立“清华大学—微软创新与知识产权联合研究中心”。

【续签】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日本国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合作备忘录》(2013-2016)续签仪式在广州举行,知识产权保护被列入该合作备忘录的重要内容。

【拍卖】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利拍卖会”在杭州举办,本届专利拍卖会面向社会公开展示交易一批基于互联网、集成电路、人机交互、物联网、视频处理、网络安全与管理及下一代互联网等应用方向的信息计算技术领域专利,涵盖专利包、有底价专利、无底价专利,共有180余件,最终有13项专利成交,成交金额达73.5万元。

黄晖当选国际商标协会中国商标事务委员会主席

日前,万慧达高级合伙人黄晖当选国际商标协会中国商标事务委员会主席,特别顾问康保罗同时当选中国商标事务委员会委员。黄晖先生和康保罗先生的任命将于2014年1月1日起生效,任期为2014-2015年。黄晖先生表示,将以此次的任命为契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未来国际商标协会及中国商标事务委员会的相关事务中去,在国际商标协会搭建的国际性平台上为商标界同仁的交流尽绵薄之力。

陈建功连任中国文著协会长

11月16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召开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陈建功再次当选会长,廖奔、高善罡、王春法、白玉良、张抗抗、曹效业、吕薇、汤兆志、刘晓霞、刘春田和李明德等11人当选为副会长,张洪波连任总干事。

贾平凹陷著作权纠纷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八本长篇小说系列作品,因封面照片的著作权问题惹上了官司。近日,西安一位摄影人赵先生将贾平凹、漓江出版社、西安图书大厦告上了法庭并索赔15万。10月31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案件,双方同意接受调解。

公共管理学著名理论篇10

为此,北京万卷中心联合我国经济管理界专家和部分企业读者代表,在浩若烟海的财经(经管)图书中遴选出“2003、2004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财经(经管)书”。遴选的标准是:具有真知灼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二者兼备。

看一个人的发展,只要观察其所读之书即可,企业亦然。“十大财经(经管)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和将要体现中国企业乃至世界企业发展的脉络,了解和通读这些书能使中国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所选的十大财经(经管)书中,引进版占了6本,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国际先进企业管理知识和方法的渴求,同时也显现出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维模式正在向国际先进的企管思维模式靠近。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希望此次活动和十大财经(经管)书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1、《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博西迪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定价:29.8元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实现目标。对于任何一位企业领导者来说,他的真正任务都应该是领导人员、战略、运营这三大流程,而非单单制定所谓的“远景目标”,然后把实现目标的任务放手交给他人。在本书中,博西迪和查兰告诉了我们企业的领导者深入参与企业运营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企业内部关于人员、战略和运营的对话是如此重要。

本书作者拉里·博西迪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霍尼韦尔国际前总裁和Ceo,全球最受尊敬的Ceo之一,他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鲜有匹敌。而第二作者拉姆·查兰是哈佛的教授,被《商业周刊》评为当代十大管理大师第2名!在《执行》一书中,“一位伟大的实践者和一名出色的理论家共同讲述了关于如何将战略转化为企业运营实践的商业故事。”(杰克·韦尔奇语)

2、《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孙子兵法与竞争的学问》

(美)麦克内利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定价:32元

作为美国著名战略专家、iBm公司战略顾问,作者将战略经典名著《孙子兵法》中的概念和思想进行了概括、提炼和整合,并结合iBm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沃尔玛公司、通用电器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百事可乐公司等数十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战略的成败得失,总结出了管理者应该把握的六项战略原则(1、不战而全胜:占领但不毁坏市场;2、避实击虚:攻其不备;3、计谋与先见之明:最大限度利用市场信息;4、速度与备战:以速度战胜对手;5、塑造对手:运用战略掌握竞争;6、以特质为基础的领导能力:在动荡时代的有效领导),从而使读者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些理念和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这些原则是通过数十家世界知名企业中的实例来进行阐释和说明的,所举出的企业事例清晰地描述了这些原则会对世界上真实的公司战略产生怎样直接的影响,并论述了如何将这六项战略原则付诸实践。因此,本书在孙子永恒的思想基础之上提供了一个创造致胜战略的系统方法,是第一本将《孙子兵法》整合为企业可实施的战略原则的书,特别对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具有非凡的意义。该书目前已经印行到16版,发行到40多个国家,为无数的Ceo和管理者提供了战略洞见。世界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在推荐本书时写道:“如果凯玛特(Kmar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施乐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前Ceo读过本书的话,他们应该能够避免公司数以亿计美元的损失。”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美)史蒂芬·柯维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定价:19元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擅长于通过使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系统、完善的内容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效能,其最著名的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源于史蒂芬·柯维的同名著作。它所传授的内容不是某种流行时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通过彻底思维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培养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在全球每年有七十五万人次参加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培训,而该公司也因其优异表现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三大培训公司,并在2000年被《中国人事杂志》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培训公司。本书自出版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之久,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出版,发行超过一亿册。

4、《杰克·韦尔奇自传》

(美)韦尔奇,中信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定价:29元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是全世界薪水最高的首席执行官,被誉为全球第一Ceo。从1981年入主通用电气起,在短短20年时间里,韦尔奇使通用电气的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他所推行的“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几乎重新定义了现代化企业。同时,这位锐意改革的管理奇才还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和操作系统,该系统依靠一种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模式,一种对人的热情关注以及一种非正式的、平等交流的风格,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成熟企业的痼疾——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本人也成为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商界领袖,Ceo们争相效仿的偶像人物。

《杰克·韦尔奇自传》是韦尔奇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他在书中推心置腹、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及经营理念和盘托出。本书为全世界渴望成功的商业人士树立了一个经典范例,堪称一部“Ceo的圣经”。

5、《没有任何借口》

(美)费拉尔·凯普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定价:15.8元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秉承这一理念,众多著名企业建立了自己杰出的团队。

“没有任何借口”是无数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价值观,被众多著名企业奉为圭臬。它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人:他们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正是对上述理念最完美的诠释。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就诚实、执行、责任、敬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有新理念、新观点,文字简练通俗,又辅以事例说明,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

6、《水煮三国》

成君忆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定价:26元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心灵到公司的组织,无一不是管理的对象。

不妨将三国看做竞争市场中的三类公司,一类是实力雄厚、产品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大公司;一类是依据特色,固守一块市场,伺机扩张的中小型公司;还有一类是白手起家,迅速崛起的新兴企业。那么,三国鼎立就是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运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策略,搏击商海的故事。

融三国智慧与管理精义于一体,寓至理于谈笑之中,这部《三国》,借古讽今,既可做枕侧兵法,幕后镜鉴,助君纵横驰骋,又可做茶余谈资,饭后小品,博君开怀一笑。

7、《差距: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

姜汝祥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定价:26元

通过对一系列中国著名企业与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对比,来谈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被分析的企业有海尔与Ge、联想与戴尔、华为与思科、格兰仕与沃尔玛、方正与惠普、tCL与诺基亚、娃哈哈与可口可乐等。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些企业长盛不衰,而有一些企业昙花一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三个基本的层面:第一,支撑企业长期持续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第二,用什么来衡量企业是长盛不衰,还是昙花一现?第三,为什么要在否定与创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公司发展战略?以世界一流企业为基准找差距,对有志于全球化、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首次对成功的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质疑,系统分析中国企业在战略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中国的企业家是难得的箴言。

8、《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定价:24.8元

如果让你的手下去送货,你必须考虑5个细节、打7个电话;你的业务人员访问经销商,未开口说话之前,必须做5件事;一个戒烟规定,要经历5个阶段,才能顺理成章地实现戒烟……在管理界被称为“细节专家”的汪中求先生眼里,任何一项工程,都可以分解成为无数个细节,小到一碗面条的盐、油、水、温度;大到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分析及实施调整。“平平淡淡才是真”、落实细节才是真,这位满眼全是细节的管理专家新近出版的《细节决定成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中国人不缺勤劳,不缺智慧,有时却缺乏像“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理念,缺乏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细作风。这一点,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在这本书中,没有什么大理论,也没有什么惊人发现,只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比别人多思索一点细节,比别人眼里“多一点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从我们民族喜“大”厌“小”、忽视细节,甚至歧视细节这种文化根源说起,反思我们的文化。

9、《华为真相:在矛盾和平衡中前进的“狼群”》

程东升,刘丽丽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第1版,定价:35元

该书共分“华为真相”、“任正非”、“华为批判”三编,上编客观公正地记述了华为15年的发展历程,从技术、市场、人才、跨国营销、管理、《华为基本法》、资金链等角度透视华为,以微观视角剖析华为不为人所知的策略和战术,对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有效的实战经验。在中编“任正非”中,作者透过任正非的生活经历,提炼出任正非非同寻常的思想脉络,辩证地将任正非与柳传志等企业家的人生背景及创业背景加以比较,凸现了任正非的毛泽东式的伟人智慧与气魄。“华为批判”一编则对华为的管理、文化及任正非本人在华为公司浓重的人性色彩体现提出了质疑与反思。《华为真相》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一个更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巨型案例,其借鉴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10、《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