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十篇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十篇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4:58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1

今年3至4月,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规范全县村级财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__县村级财务管理办法》(__发[2014]9号)文件精神,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的领导带队,我局会同财政部门,抽出业务精干人员组成两个督查组,对全县25个乡镇的农村财务管理进行抽查,对各乡镇执行《__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对每个乡镇随机抽查了2-3个村,全县共检查53个村;绝大多数乡镇出台了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形成结合本乡镇实际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建成了村财务公开栏,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了民主监督机制。但也有少数乡镇对村级财务管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制定本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存在原始凭证不规范、资金管理不到位、存在白条随意报账、村主职干部经管现金、坐收坐支、白条抵库、招待费开支普遍较大、违规发放村干部补助、违规列支争取项目开支等违法乱纪现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下达通报进行了批评,并要求存在典型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好。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监督乏力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接待群众来访及上诉答复30余起,局机关对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的逆流水村等进行审计,各乡镇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审计,上半年已完成村级财务清理审计的村33个,县局直接审计的3个,指导清理审计的25个村,查处违纪金额43万余元,应作调账处理的13万元,应返还原资金渠道的30万余元。

1、深化整改落实损害涉农利益行为。为了进一步推进坚决纠正损害涉农利益行为专项整治落实工作,上半年,根据2015年度减负工作重点,根据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的通知》(__群组发[2015]2号)要求和省农民权益维护和负担监管办《关于上下联动深化损害涉农利益行为整改工作的通知》(__农维监办[2015]1号),市农民权益维护和负担监管办《关于印发“坚决纠正损害涉农利益行为专项整治联动整改工作”的通知》(__农维监办[2015]1号)文件要求,一是制定了《__县坚决纠正损害涉农利益行为专项整治联动整改工作方案》对各责任主体单位进行了安排和布署,并抓好整个专项整治工作也在分阶段实施。二是适时开展了2015年春季全县中小学教育收费专项督查,向县委、县政府上报了“专项督查情况汇报材料”,到2015年5月底,对全县6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2015上期的收费及贫困寄宿生补贴、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补贴的发放及中餐补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查。根据群众上访及明查暗访所掌握的情况,上半年涉负案件已立案2起,下发整改通知书整改内容12项。三是对2014年度惠农减负工作12个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

2、重点加强对惠农补贴发放的检查。进一步落实__农维监办1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对整个专项整治指导、检查、协调、联络和督促,重点加强对惠农补贴发放的检查,对各类向村级组织和农民集资摊派治理;开展好惠农补贴发放备案的日常工作。重点落实好惠农补贴备案制。农民负担工作“一票否决”制,农民权益维护和负担重点监控,农民负担与补贴监督卡制及农民负担工作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3、认真开展“五对照五查看”。围绕落实惠农政策缩水走样,向村级组织的乱收费问题,认真整改落实。

1、__县__山生态香米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业部农民合作社部级示范社。

2、完成了申报__县__高寒山区菌菜生产专业合作社、__县黄土矿乡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及__县沙田精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社的申报工作。同时协助财政完成了__乡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三个合作社为省级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工作

3、我局对近五年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取得了良好效果。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目前基本完成了__镇__村的试点工作,为我县下一步全面开展这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上访调处工作,

上半年接待群众上访3余起,指导乡镇调处土地承包纠纷2起,耐心做好群众解释和劝导工作,对属于职能范围内的纠纷都逐件做了答复和调解处理。1、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三严三实”指示精神,认真对照检查,并全面落实到工作当中。

2、积极搞好“三联三送五促”活动。2015年三至四月,我局深入__乡的__村、__村和__村,开展“三联三送五促”活动,局机关拿出3000多元给对口村特困户进行慰问,拿出9000元给对口村开展“三联三送五促”工作,在群众中反映良好。

3、召开了全县农经减负工作及业务培训会议。2015年四月,我局经请示县委、县政府同意,召开了全县农经减负工作会议,对全体农经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表彰了先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下半年,我局将按照上级要求,根据全年工作的布置安排,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围绕农经、减负等四大块工作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健全机制,抓好落实,为全面完成上级交给的全年农经、减负工作任务而加倍努力。

1、全面完成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对重点上访多的、问题大的村财务收支审计,作出审计处理意见与结论,处理好财务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透明制度,按时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权益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2、进一步落实《2015农民权益维护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要点》的文件精神,落实监管的“五项制度”,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开展整改工作的检查、监督工作。

3、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归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2

编制六步曲

1拟定预算草案。年初由村级组织联席会议提出,依据上年本村财务收支情况和当年预计项目建设情况,编制本年度收支预算计划,村两委班子对预算计划进行审核后修订,形成预算(草案)。

2村民理财小组把关。村级财务预算(草案)编制完成后,首先交由村民理财小组讨论把关,确保符合财务收支有关政策。

3民主决策审议。将拟定的预算(草案)征求村民代表和党员意见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再次进行修订完善,取得一致意见后形成决议。决议在村财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布,并报乡镇财政所备案。

4乡镇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各村居将财务收支预算(草案)审批表、预算决议及时报送乡镇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管理办公室在通过查核历年收支账、进村征求意见、复核编制程序的基础上,报县财政局审核。

5由县财政局报送人大审核下达批复,并定期分析财务收支情况。由乡镇财政所对收支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及时把握用款计划。

6调整补充预算方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导致预算无法按计划执行的或预算收支不平衡的,可以进行调整。调整预算先以书面形式征得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意后,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乡镇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备案,待批复后执行。预算调整方案在村财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另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村两委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村级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如因特殊情况需增减收支项目或增加支出额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按照预算编制程序,再次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决算情况,表决通过后,在村务公开栏公开通过召开民主理财小组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审议申请追加方案。执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收支进度的平衡,如果出现收入进度低于计划进度,应减缓支出进度;如果预计收入完不成计划,就应当调减支出预算,避免出现预算赤字。

执行与监督

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部门应严格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本村年度预算方案,抓好预算执行控制,落实收入组织形式,控制预算支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财会人员要搞好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建立收入、支出明细账,及时反馈给村主要领导,对于收支差异额较大的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制定措施及时修订,确保预算实施,并按季度向全体村民公示。乡(镇)财政所、农经站等业务部门应定期对村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限期改正。

村民代表会议是预算执行的监督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是行使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职能,并负责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报告工作。村民代表有权对预算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质询或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村级组织应如实给予解答。乡镇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应对下拨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

多重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资金运行。财务预算是村级财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级财务预算的制定、下达、落实的过程中,包含着岗位、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包含着如何准确计算全年各项收入,合理制定全年各项支出,保障全年重点开支项目的实现,从而提高村级组织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在村级预算实施前通过调研发现,在以往的村级财务核算中,除财政性资金外其他资金均不在财政系统监管中,仅由乡农经站记账,支出承无计划状态且票据管理不规范。因此,村级财务预算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村级财务开支的随意性,成为规范村级资金运行的有效措施。

(二)有助于落实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村级财务预算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财务计划,其执行过程是一个落实经济责任的过程。实行村级财务预算制度不仅要求村级组织要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厉行节约,防止村级组织出现干部随意开支的现象,发挥村级资金的最大效益;还要有依据的准确计算各项收入,完成各项收入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村级组织经济效益。

(三)有助于增强村级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村级预算的制定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可形成决议实行;其次,村级预算的落实情况,要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监督;因此,实行村级财务预算制度,可以提高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科学性,提升村级民主理财的质量,增加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使村集体的经济活动根据预算有计划地进行,协调管理,以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开支随意性大、民主监督不力等无序现象出现,防止村级财务违纪行为和违法案件发生。村级财务预算可以有效地把握源头、控制过程,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3

++区是城市近郊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2014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楼阳生副书记、郭迎光副省长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明纪律,狠抓落实,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乡村干部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在全省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各项措施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切实实现乡村治、百姓安的背景下,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对我们加强农村干部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区一是在5月11日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后,立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二是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随后各乡镇、村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在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深入农户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各乡镇、村必须有包村干部、村民代表、群众代表、老党员老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此次专项清理工作,确保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四是我区在2015年6月16日、2015年7月28日、2015年9月8日分别召开了三次工作推进会,听取了各乡镇工作汇报。在会上各乡镇都总结了阶段性工作经验,并进行了交流,把各乡镇做的好的做法进行全区推广。其中:++乡聘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力量,对村级“三资”进行彻底清查,并聘请律师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实时开展清欠活动,到11月2日已追回违规出借资金18万元,收回合同未兑现资金74.55万元,收回资源承包费21万元,并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资产、债权、债务不实的整改;++乡利用乡级纪检部门对不合理招待费开支进行清退,现已有9个村退交招待费10.91万元,追缴回承包费5.6万元,利用司法所对合同的依法、依规性进行审查;++乡收回村民借款155.82万元,收回欠缴承包费18万元;++乡收回欠缴承包费377万元,清缴违规招待费6.2万元,清缴用假发票和过期发票报账9.9万元,对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5个村11个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处分。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围绕“三资”管理制度不落实、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国家惠农资金、贪占挪用集体资金、侵占集体资产、违规违法处置集体资源、债权债务不实、侵害集体收益、村干部“四风”问题等8个方面的问题,我区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工作程序,确保高标准完成专项清理任务。从目前来看,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开展顺利,大部分乡镇、村能够按照自身所制定的工作方案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积极从根源上整改所出现的问题,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但从各乡镇、村横向对比来看,开展落实工作不平衡,个别村行动迟缓。有个别村级主干重视程度不够、计划不周详,不愿触及问题根源,畏难情绪严重。针对以上问题,一大力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利用区级广播、电台、++周报、乡村级宣传栏等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家喻户晓。区、乡两级共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编发简报80多期、制作宣传板报200多块。同时,举办了15场专题讲座,发放学习资料600多册、宣传资料2000多份,对全区3500多名参与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二明确责任,规范程序。明确乡镇、村为这次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实施主体;各乡镇、村全部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设立了举报箱,并安排专人在规定时间进行开箱梳理,畅通了群众的投诉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采取“上级点,干部找,群众提”的方式查找自身问题,将所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示,并将自查、整改公示结果逐级上报。三全面自查,精心整改。严格按照省、市、区提出的八项重点清理整治内容逐条、逐项进行自查、整改。对村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可出租或已出租的资源、资产)进行实地核实,并登记造表;对所清查出的资源、资产梳理其承包或租赁合同书,认定其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是否存在暗箱操作或损公肥私行为,为下一步查清资金使用状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落实整改过程中,一是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容易出问题地方,加强定规立矩,强化制度建设的威力;二是对原有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的地方,明确相关责任人;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区、乡两级纪检、财政、审计、信访部门加强横向联系,部门之间要将所掌握的信息及时交流,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安全。四是加强工作督导,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的乡村,加大了工作检查力度,对于主要责任人进行了实时的约谈,以纠正其工作态度,督促其在工作中加强责任落实,有力的确保了全区清理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三、严明纪律,紧扣问题,以高压的态势确保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效性

我们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摆问题,积极推进整改,对在自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立查立改,对违法违纪问题,坚决查处,绝不姑息。目前围绕八大类问题,共查找出问题668个,涉及203人/次,截止11月30日已整改问题505个,占自查问题总量的75.6%。其中:“三资”管理机制体制类存在的问题有121个,整改问题115个;财政专项资金与农民资金类存在的问题有6个,整改6个;集体资金类干部存在的问题有79个,整改67个;集体资产类问题有189个,整改121个;集体债权债务类问题有244个,整改167个;土地补偿费及集体其他收入问题0个;集体资源类问题有25个,整改25个;清查干部“四风”问题4个,整改4个,处理用集体资金供个人享乐0.364万元。区纪检、监察部门立案处理涉及农村集体“三资”案件40件,涉及60人/次。部分未及时整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账有实无资产上和不实债权债务问题上,一些村在不实资产和不实债权、债务的清理过程中,不能通过村民代表会民主表决通过,有些不实资产和不实债权、债务的清理过程不能找出查找出不实原因,无法认定责任人,故造成清理整改工作不彻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查找工作中的疏漏与不足,尽快将这些问题整改完成。 

经过几个月扎实、细致的工作,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问题整改落实已全面接近尾声。一规范了财务管理,有效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自查、整改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村级财务和村级资产、资源管理有序,收支清晰,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违规操作,控制了乱报销、乱开支行为,防止了集体资金、资产的流失。一是加大自查自纠工作力度,梳理问题及时进行了“回头看”,对自查阶段力度不够,出现的“跑、漏、丢”现象及时进行了“补课”。二是区、乡两级加强了领导,提高了认识,不仅仅依靠村级上报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主动沉下去加强了监督检查,帮助村级依规依据的挖掘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摸清了农村集体“三资”现状。通过核实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摸清了村集体家底,进一步理顺了村级财务关系,各乡(镇)根据“三资”清理核实结果建立健全了“三资”台账,为规范管理村级财务,按程序发包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搭建了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及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各村实际确定了各村的财务审批权限,加强了对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对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联合协管和招投标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四化解了社会矛盾。由于我们对资金实行了有效监管,减少了集体资金的流失,对资产资源的透明处置阳光操作,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满意,干群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五强化了干部“不敢腐”“不能腐”的态势。一是通过对村集体三资的清理,摸清家底并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能够有效杜绝农业承包、发包和资金体外循环漏洞,减少村干部职务违纪的机会,为预防村干部腐败奠定了基础。二是教育了干部,提高了认识,开展“三资”清理工作以来,我区通过层层宣传动员和教育培训,解放思想,打破顾虑,很多农村干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触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主干以往对财务管理的惯性思维,对三资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注重了民主决策,意识到了运用“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办事的重要性。

8月4日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督导组,在+++++带领下,到我区进行了专项督查,对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给予了肯定,并要求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

10月13日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督导组,对我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调研,他们要求我们继续从严做好所存在问题的整改,并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重要工作。

四、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从2009年起我区+++个乡镇成立了农村会计委托记账中心,实行报账员制度和票据报销“五联签”制度。由于各村大部分会计都变成了报账员,原有《会计制度》中的核算、监督职能得不到体现,且报账员队伍不稳定,经常由于村主干的喜好而变更,工作难以形成连续性,容易造成村级资源、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明的现象;我区地处城市近郊区,农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财务业务量繁重,各乡镇委托记账中心主任只是见票审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审核票据的真伪,而对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跟踪审核难度大。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村级报账员管理制度》以完善报账员的监督职能和明确责任;或经济发达的村仍回归以前的独立核算,中心只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级收入无力支付村干部开支的村。

二是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张,我区城中村、城郊村的地理位置优势进一步突显,原有的村级建设性固定资产在出租、出售上又面临增值溢价。

建议:省、市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村级固定资产增值、溢价评审制度》,便于村级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

三是保管、领用、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不执行,责任不明确,是造成村级“三资”管理混乱的主因。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这些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

四是目前,我区有+++个村级农村委托记账中心,共有+++++个村实行了委托记账;有1个组级委托中心,+++村+++=个小队实行了组级委托记账。由于++++个乡镇中心都是依托乡镇经管站建立起来的,日常的财务审计、村干部任期审计,各类专项款使用状况的审计等都是由乡镇经管站进行审计的,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造成村级“三资”管理即使出现问题也难以进行自我纠错。

建议:省、市应出台政策明确县、乡经管体系的定位(定性行政还是事业机构,确定岗位职责,确定岗位人数),建立起与之行政职能相匹配的县级农经部门级别和人员管理机制。

五是村级大型固定资产的构建出租性资源、资产的发包按照《财务制度》应该进行招标、拍卖,但由于没有相关机构进行组织,常常是村级先建设,事后找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难以实现招标、拍卖。

建议:县区级应仿照集中核算部门成立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对村级的大型固定资产的构建进行招投标,对村级出租性资源、资产的发包进行集中拍卖、投标。这样即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又能横向合理对比,纵向按年代评估。从而避免暗箱操作,减少集体支出,增加集体收益。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4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不断加强农村会计管理,规范基层会计工作,出现了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等一些新的有益做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各地财政部门纷纷要求财政部在全**范围内推广该做法,并制定一个指导性文件对这一工作加以规范。根据《会计法》关于“**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的会计工作”的精神,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共**央办公厅、**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办发[**]32号)和《**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34号)有关要求,切实推进基层会计核算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和谐稳步发展,现对在全**范围内推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以下简称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办发[**]32号文件指出:“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力的基础上,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度”;**发[**]34号文件要求:“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制度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入开展服务工作,实现行政村各项资金和日常经费(以下简称村级资金)的委托管理、村民自治和规范使用,有利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增强广大农民参政、议政能力,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有利于增强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实现乡镇财政部门由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有利于贯彻落实《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会[**]12号),规范农村会计处理,严肃农村财经纪律,加强农村源头治腐,有效控制农村村级债务增长,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因此,各地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服务工作,将服务工作作为一项“利民惠民、增强我党执政能力”的大事来抓。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配合,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与沟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部署、共同努力,确保服务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二、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形式及主要内容

(一)服务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由财政部统筹、指导。

财政部负责全**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制定全**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协调、督促、指导各地开展服务工作,并对各地开展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服务工作的具体落实,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地区服务工作开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强服务的规章制度建设,协调、督促、指导本地区开展服务工作,组织对本地区各乡、镇开展服务工作实施检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有关情况。

(二)服务必须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会计法》和**务院有关文件规定,遵循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各服务机构依法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委托协议)。实施服务后,维持村委会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

(三)服务主要采取自愿委托管理的形式,实行村级财务与村级资金的“双委托”管理,即各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后,各行政村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报账员,其资金由机构根据自愿签订的委托协议,以及《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有关要求,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段)、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四)服务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科学设置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实现权责一致、相互监督。

1.村级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是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对本村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报账员。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兼任或由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村民担任,主要负责村级收入、支出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村级备用金的领取、保管和定期向服务机构报账。报账员产生后应及时向服务机构备案,并积极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具备相应的政策水平和报账业务技能后,方可上岗,在不违犯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不宜随意更换。

3.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服务的行政村应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收入、支出情况逐项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不得由村干部以及与村干部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担任。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组成人员应向服务机构进行备案,并留相关印鉴。

4.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原则上由乡、镇财政部门负责组建,设总会计1人,会计、资金会计(出纳)若干人,由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负责发放备用金,审核报销票据,进行账务处理,汇总编制明细账、总账和月报、季报、年报,并对各村的财务档案进行归集管理。担任服务机构总会计的人员应当熟悉农村财务工作,并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专门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由**介机构承担服务工作的模式。

(五)实行备用金制度。实行服务的村级资金采取备用金领取方式进行管理。备用金的金额由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与机构协商决定。备用金的使用额度标准由村民会议讨论确定。实际开支时,需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加盖印鉴后,由村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审批签字;如遇重大开支和事项,还需先经过村民会议审议通过。

(六)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开展服务后,各行政村应编制村级财务预算,并经村民会议审议通过后,报服务机构备案,作为其当年资金开支的依据。年度终了时,服务机构根据该年各行政村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决算报告,送各行政村村民会议审议。

(七)实行村级财务定期报账制度。开展服务后,村级财务实行村报账员向服务机构定期统一报账,具体报账时间由服务机构与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协商确定。

(八)实行村级报账审核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在受理村报账员报账时,应逐一核实有关凭证,凡符合村财务预算内容,手续、印信齐全,凭证合规的开支方可报销入账。

(九)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定期公开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定期向村民委员会提供详细、完整的村财务信息。村民委员会收到服务机构提供的村财务信息后,应定期在本村公开位置予以公布,包括村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接受村民的监督。

(十)实行村级财务会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村报账员、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会计、资金会计(出纳)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对新任用(命)的村报账员和机构工作人员,还应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十一)实行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研究制订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对各村的财务会计档案实行分柜管理,编制档案目录,并妥善保管。

(十二)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定期审计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部门及有关单位实施的审计监督,并公开审计结果。村民委员会换届、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轮换时,还应组织相应的离任审计。

三、服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各地财政部门要重视服务工作,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或设专人负责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强化对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在开展服务工作过程**,各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引入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确保委托资金安全;应不断细化村财务公开的内容,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广大农户认得准、看得懂、算得清,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构建部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发挥服务工作的效能。

四、村级债务和农村票据的管理开展服务工作前,各乡、镇财政部门应会同纪检监察、农业等相关部门,做好各村债务的清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消除村级债务、防止村级债务继续增长的相关政策,核销欠账,锁定旧账,确保村级资金核算由原方式向服务的平稳过渡。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农村票据的管理工作,规范票据的使用,加强对票据使用的监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省级财政税务部门统一印制、发放农村商用票据、报销表格、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结算凭证等,消除“白条”入账的现象,有效控制村级债务的持续增长。

五、确保服务工作有效实施各地财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服务工作的宣传和动员,切实做好协调组织工作,采取多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让老百姓能够广泛了解服务的内容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打消村干部和村民的顾虑,自愿将村财务资金纳入服务的委托管理。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5

关键词:涉农职务犯罪;农村会计委托;村级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近年来我国在广大农村试行的农村会计委托制,是在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财务管理中的混乱现象,也有利于减少农村腐败现象的发生。如何进一步深化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有效防止和减少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成为犯罪预防工作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基层涉农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

1.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尽管近年来涉农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落后于农村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很多规定只有框架,而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致使上一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较为松散。

2.农村干部的法制意识普遍淡薄。近年来在大部分涉农职务犯罪类案件中,基层农村干部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涉案人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对违法行为的后果认识不清。

3.对涉农工作的开展落实缺乏监督。许多部门在落实惠农政策,管理、使用涉农资金的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公开。特别是在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上,覆盖面广、信息收集难、核实难度大等问题突出,导致相关部门惰于监督、核实落实情况,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4.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职务侵占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财务管理制度的漏洞是引发涉农职务犯罪重要因素。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对村干部的制约和监督,村务活动、财务收支不够公开透明,致使农村腐败现象频发。

二、基层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1.犯罪类型多为经济犯罪,目前,涉农职务犯罪多涉及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罪名,涉案人员大多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或通过滥用手中职权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或利用各种名目截留、侵占集体财产,或将公款挪用于经商、炒股、购买理财产品等营利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多是由于涉案人员法律知识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等引起,具有偶发性,占案件总数量比例并不高。

2.犯罪手段较为隐蔽,虚开发票、虚挂往来帐、收入不入账或多收少入账等手段成为犯罪分子在涉农职务犯罪中常用的手段,使犯罪行为仅从账目表面难以发现问题,这给犯罪线索发现、案件侦办带来巨大阻碍,也使得此类案件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三、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综合思路

村级会计委托制是指会计服务机构与村级组织签订委托协议,接受村级组织委托,为村级组织提供会计服务。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村级会计委托制强调了以往制度中存在的财务监管、审查、效率等问题,使村级财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财政部为会计委托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规章要求,并要求各地财政部门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管理。这一制度是农村基层实践工作的创新,是管理农村财务、强化会计监督的有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规范村级财务会计行为,提高集体资金使用效率,节约村级财务核算成本,确保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落到实处,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抓好农村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对于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路径设计

通过对涉农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涉农职务犯罪多存在于农村经济领域。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和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法制意识亟待增强,都是涉农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任用专业的会计管理农村财务,对于减少涉农职务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力度。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和民政部门要积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实现资源整合。对于完善农村会计委托制,要加强对村级组织的财务监督,一方面是民主监督,各村可以建立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作风正派、诚实守信的村民担任,按期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及时公开村级组织财务的收支情况,充分发挥村民对村级组织财务支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是会计监督,村级组织的财务开支,经村级领导按职权审批并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由报账员报委托服务中心,由委托服务中心审查入账,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据不予受理,退回村级组织。总之要加强对村级财务活动的管理,加强农村会计委托制对村级组织进行各种村务工作的规范作用。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对村级会计委托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水平。委托机构要严格遵循程序,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严禁挪用资金。要严格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的,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地推进。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腐败现象频发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五、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强化农村会计工作中会计职能的作用将会强有力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计委托制度是当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财务制度。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预防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6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农村的分配关系,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基本原则:一是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坚决取消各种针对农民的乱集资、乱收费和乱摊派。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确保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长期稳定不反弹。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转变街镇职能,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区街(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区街(镇)分配关系。四是结合开发区总体教育规划,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和完善农民税费征收监督管理机制,实行有利于群众监督的税费征收制度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从*年1月1日起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修建支出,纳入镇街财政预算。村级道路修建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协商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实行有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二)取消屠宰税。从*年5月1日起取消。

(三)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从*年1月1日起,取消劳动积累工。为解决好遗留问题,对统一规定的义务工分年取消(*年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的义务公不超过8个,*年不超过6个,*年不超过4个,*年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全部取消后,村内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除遇抗旱、防洪、抢险等紧急任务,经管委会批准可临时调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调用农村劳动力。义务工和村内用工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四)调整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按照农作物的常年产量和省政府规定的税率依法征收,即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按1997至*年连续5年平均常年产量据实核定,农业税计税价格暂定为每公斤0.82元,农业税统一执行辽宁省比例税率,税率为7%。结合我区实际,*年农业税实征额继续维持*年实际负担水平,并保持长期稳定。

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原则上以农民二轮合同承包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一轮承包没有到期的,以一轮承包面积为基础确定。村机动地按实际耕种面积核定。对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不重新丈量。对因有然灾害减少的面积和经区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合法占用的耕地,应据实核减。对未经合法审批,因长期建设占地、农村兴建公益事业占地等减少的计税土地,应先据实核减,并由占地单位按规定补办审批手续和补交耕地占用税。

经管委会批准,在补贴期限内的退耕还林(草)的土地,免征农业税。对因农业税政策调整而增加的负担、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农村困难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交纳农业税有困难的,要按政策给予减免。通过政策减免、使农民的负担真正减轻。

(五)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农业特产税按品种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根据中央关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的原则,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农业特产品,只征收农业税,取消在非农业计税土地上生产的特产品收购环节征收的特产税。实行一个应税品目只在一道环节征税,水产品只在生产环节征收农业特产税。具体政策按照《辽宁省农业特产农业税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执行,我区不征收农业特产税附加税。

(六)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从*年l月1日起,不再按原办法征收村提留。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村办公费等项支出,由集体经营收入开支,不足部分由街镇财政转移支付弥补。

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村提留,实行一事一议,上限控制,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实行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和上级审计。对村内一事一议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具体政策按照《辽宁省村级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执行。

三、配套措施

为促进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实施各项配套改革。

(一)实施街镇机构改革。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和镇街区划调整,进一步转变街镇职能,调整街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理顺区街(镇)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民利益需要的廉洁、务实、精干、高效的街镇行政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加快街镇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减少财政供养人口,清退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适度扩大村级组织规模。对人口规模在*人以下的村级组织,尤其是那些偏远、经济发展滞后的村,按照法定的程序,在多数农民认可的前提下,应适度扩大村级规模。具体实施办法,按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要尽力压缩村干部人数,每村按3至5人配备村干部。鼓励村干部交叉任职,居民组干部尽量由村干部兼任,以减少居民组干部的补贴人数。村干部报酬实行与村人均收入挂钩和上限控制办法,一般控制在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内。具体标准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张榜公布。干部兼职村级企业取得的报酬,不受人均纯收入2倍限制。

村级每年编制的财务计划,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街镇政府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村级组织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严禁各级组织向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任何形式的摊派。党刊报刊的订阅,实行限额管理,每村每年最高不超过1500元。

村级组织规模调整后,原享受优抚政策的五保户和优抚对象供养标准不变,并随着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有所提高。

(三)结合开发区总体教育规划,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按照“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原则,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重新调整农村教育布局,撤并那些分散、不具备教学条件、不便于管理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育点,彻底解决农村教育质量低、办学效益差、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认真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问题,建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要彻底清理整顿占编不干事、代课教师和临时人员,严格教师编制。

(四)完善区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划分区街(镇)财政支出责任,明确财政收支范围,合理确定收支基数,保证镇街财政的基本支出需要。原由乡统筹安排的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修建、农村医疗事业补助等支出,应相应纳入镇街财政支出预算,统筹安排。对改革后出现的资金缺口,镇街和村级组织要积极通过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减人、减事、减支,最大限度地消化改革资金缺口。

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减负不反弹,区街(镇)两级财政要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具体实施办法按《大连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执行。

四、组织实施

(一)成立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详见《关于成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大开管发〔*〕号)。

(二)印发《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并报市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审批。

(三)组织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培训。重点对乡村两级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培训,指导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人员掌握税费改革各项政策,了解农民群众当前困难,清楚农村税费改革主要矛盾,掌握税费改革工作方法,积极带领农民群众,认真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四)清理整顿农村“三乱”。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的通知》([*]50号)和辽宁省政府《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全面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辽政发[*]27号)规定,清理整顿农村中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属于政策规定保留的项目,向社会公示,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机制,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

专项治理农业生产性费用、农民建房收费和农民进城务工收费。彻底清理整顿中小学学生就学、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外出劳务审批、户籍、婚姻登记等方面的各种收费,属于搭车收费和乱收费的,坚决取消。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采取自愿的原则,建立农村医疗保险。

(五)化解农村不良债务。仔细分析,妥善处理,认真研究并解决农村债务问题,要摸清底数,分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对在短期内难以搞清楚的,可放到税费改革后期处理;对税费改革前农民税费的尾欠,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尾欠,要予以核销;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尾欠,但目前有困难的,先挂账,待有条件再作处理;对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六)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各项基础数据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客观实际地进行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年产量的统计测算工作。对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年产量要核实到村组,落实到纳税人,经村民签字认可,在村内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七)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八)检查督促《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方案》、《农村乡村机构调整方案》、《农村债务化解方案》等各项改革试点方案及配套措施贯彻落实情况。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8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内在缺陷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设计较以前有了很大调整,也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国情,但由于体制本身的缺陷,导致快速发展中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

(一)义务教育财政的管理重心偏低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分级办学制度,将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的责任交给地方。早在1994年,袋景州就指出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管理的分散上走得太远”,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韩民(2001)也通过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现存问题的分析,指出县乡政府的负担过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2)在对农村学校抽样调查后指出,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人比例中,中央政府、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县和县级市、负担总计为22%,而基层财政财力最弱的乡镇却负担了全部的78%,所以乡一级教育经费不足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第三,农村中小学建校债务负担沉重;第四,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承担足够的教育财政责任(王善迈,2002)。

(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预算级次偏低

预算级次越低,财政经费的数量相对弹性就越大,越缺乏透明性。针对教育财政级次偏低的问题,有些学者呼吁提升教育经费的级次,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王善迈,1991),以便于对教育经费进行独立核算和有效的项目管理。李宏英、张维红(2005)也指出,教育经费预算在政府预算科目中级次较低,使人大以及社会公众无法充分了解教育经费预算的数额和内容,教育经费预算缺乏透明度,导致各方面对教育经费的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研究

上述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内在缺陷形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经费存在巨大缺口;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

(一)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研究

据陈锡文、韩俊、谢扬等人(2002)在湖北、江西和河南的调查,由农民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各县教育经费的40%左右,即农民直接负担了因政府投人不足留下的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从而出现了政府投资主体的缺位和错位,加重了农民负担。

高波、廖红丰(2005)指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经费不足,税费改革后,缺口进一步加大,农村办学体制与农村财税体制的矛盾日益显露。蔡红英(2005)从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的角度,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最低经费需求及最低财政保障标准问题,并结合调研案例对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及财力缺口如何计算,作了较为详实的实证分析。王军、范义敏(2005)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需分析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经济学原因进行分析。

(二)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00)以省级单位为对象,对近十年中国教育财政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证公共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杜育红(2000)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发展学派的范式所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并指出在解决地区间义务教育差异上,中央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蒋鸣和等人(蒋鸣和,徐坚成,王红,1997)以县级单位为对象,对我国491个贫困县的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县农村小学生均教育支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贫困县的成本构成与全国平均结构进行比较,发现三项主要成本指标与全国平均值均有显著差异。

三、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对教育财政进行国际比较。指出国家应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陈良,1992;秦宛顺,厉以宁,1992)。提出要使义务教育稳步发展,政府公共投资应成为绝对财源;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并非一定遵循“主管者负担”的原则,而是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且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不宜过低;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应当适当集中(陈国良,2000;高如峰,2003),许多国家在实行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教育投资政策的同时还对边远农村地区制定了一些特别扶持制度,在经费投资方面给予特别支持,从而保障农村处境不利群体义务教育的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对均衡化(赵丽霞,武在争,2005)。

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大多立足于静态描述,即主要是一种目标模式或成熟阶段的描述。潘璐(2005)在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状况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法国经验,探索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的长效保障机制。胡苹(2005)对韩国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经验及启示做了专门论述。杨亚敏(2005)对中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与借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2005)重点考察了不同国家相似发展阶段政策实施的连续过程与效果,对样本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了连续、动态和深入的

研究。

四、对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

由于我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设计上的缺陷,致使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为走出困境,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成为必要。早在1995年,蒋鸣和就提出应“完善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机制,要把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平、张守祥(2004)通过对安徽省10个县的县级财政个案分析,指出当前县级财政收支失衡情况严重,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能力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对经费的最基本需求。应尽快建立健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

马国贤(2003)从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原理出发,提出建立以“委托制”为基础的“县级办学,多级政府分担经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就具体制度设计而言,马国贤指出,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应当是一项由一般补助和专项补助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一般转移支付解决好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的基础财力问题,同时用专项转移支付来解决教育经费;并按“缺口理论”建立补助模型,对生均标准“底线”进行了测算(丁建玉,2005)。提出,中央、省在考虑转移支付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按照科学、规范、透明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设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问题。

谢家训(2004)指出,只有将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与管理体制分开,经费投入以高级政府财政为主(如以省甚至以中央为主),而管理仍应以县为主,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旷乾(2004)也提出必须打破“主管者负责”的原则,并提升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重心,建立以省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教育投资格局。曲绍卫,陈东生(2005)从义务教育投资集权与分权的互动制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新视角出发,提出国家对教育投资和管理的权限不应是“平行下位移动”,而应是以地方分权为主体和国家集权调控交互运作的有效机制。

五、税费改革后,对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的研究

(一)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很多学者应用现代公共财政论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公共产品定位,得出结论:与其他教育层次相比,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更应当由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保证(郭忠孝、杨阳,2005;李晓多,2005;张立华,2005)。只有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状况。目前,政府对教育投资的结构失衡,首先突出地表现为三级教育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经费增长显著快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宋文献,2005)。

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的方式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效果来看,我国省人均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说明我国的一般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均等化的要求相悖(王善迈,2001),因此,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陈曦,2005)。李祥云、范丽萍(2004)以湖北为例,对费税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最低保障财政需求和县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少县尤其是农业大县仅靠自身财力无法满足义务教育最低保障财政需求,迫切需要中央和省加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明确各级财政的义务教育投入职责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2005)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困境的症结在于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其核心在于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与保障机制的不合理,即不同层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与相应的保障能力,缺乏明确而规范的制度基础。这种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最终通过投入不足而集中反映出来,并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体制(戴建国2005)。上移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心,合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二者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唐文博,2005)。

高如峰(2005)根据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对三类地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的财政责任分工提出具体建议方案,并依据此建议方案,对三类地区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最低保障经费的数额及其比例关系做模拟测算,据此对建议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基本判断。

王振东(2005)根据财力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提出方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各自负担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50%左右。并将投入职责具体划分为:(1)中央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2)地方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其他投入。其中,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支付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个人部分;县级财政负责事业性经费的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经费。

为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平等配置。宋文献(2005)主张实行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差别对待政策:东部地区仍维持现行的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格局;对中部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建立以省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西部地区,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投资体制。张军凤、王银飞(2005)也提出建立三种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机制: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上应负主要责任,实行“以省市为主”的投入体制;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少数县级地区,应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欠发达省市应实行“以中央和省市为主”的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省市合理的财政分担比例。

召锋(2005)提出按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分配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份额:将人员经费归入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府分担;基建费、公用经费由县乡两级政府分担。还应注意地区差别,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如:在东部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按生均成本进行分担;在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按人均GDp进行分类分担;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按经费需求的性质进行分担;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完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

(三)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

面对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巨大缺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来弥补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探索多种筹资渠道。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在经费投入渠道上应该广开门路,吸纳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可考虑采用社会捐助、开征教育税、教育储蓄贷款、教育基金、教育和教育公债的方式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伍红,2005;黄杰,2005;纪晗,2005;杨燕英、邓安,2005;高波、廖红丰,2005)。

此外,王军(2005)还提出:应当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投资办学,将有助于增加基础教育供给量,减轻公立学校就学压力,强化基础教育领域的竞争。此外,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行教育券制度,有助于吸引民间投资,并能在该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四)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治化

黄杰(2005)指出:从各地执行情况看,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随意性大。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召锋(2005)提出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义务教育投入法》,对各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比例份额都予以明确规定,让义务教育实施的直接主体―――县级政府作为法人主体。王军(2005)也提出应制定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法案》,以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过程。平(2005)提出:应通过立法,对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进行规定,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有法可依,责任明确。

(五)加强义务教育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吕丽艳、袁桂林(2005)通过对东北实行税费改革的某农业县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出使用状况中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税费改革难以摆脱“黄宗羲定律”,国家的管制政策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宏观背景;分税制财政体制使脆弱的县财政重负难堪,诱使各种违章操作。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9

按照“城乡一体、产村相融,规划引领、集约高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群众、改革创新”的原则,围绕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整体把握好在“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四大”问题,即解决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好“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的问题,解决好新村建设中新建、改造与保护的问题,解决好党政引导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问题,做到工作思路明晰,发展定位科学,推进措施扎实,群众广泛参与,有效促进市域产村相融和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发展的持续深入,从而更好的实现助农增收后劲持续有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新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新村建设和整治新村建设中所涉的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配套产业发展项目;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实施的产村相融、一二三产业间融合互动发展中所涉的基础设施、风貌提升、环境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新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包括:省级财政预算安排,重点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项目专项资金,本级项目财政配套资金;本级财政新农村建设预算投入资金。

(一)新村建设规划

1.规划编制原则。新村(聚居点)建设各项目的实施,需坚持规划先行和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新村建设规划要充分与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市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应遵守《__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__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__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__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川建村镇发〔2012〕255号)规定,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严格新村选址,坚持避让洪灾淹没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线走廊控制区、重点建设预留区、特殊资源保护区、行洪道泄洪区,确保选址安全。对经依法批准的新村建设专项规划,原则上不得修改,确需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2.规划编制重点。新村建设规划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充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实际,尽量保持农村特色和田园风光,体现地域特色,“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结合建设新村定位,配套完善新村内给排水、供电、供气、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二)新村房屋建设

新村房屋建设要整体把握“建、改、保”三种形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应建必建、应改必改、应保必保,防止借“建、改、保”之名不作为、乱作为。

1.新建新村聚居点。新建新村建设要按照“统规自建”的要求,注重吸取建房农户意愿;要尽可能依托集镇和中心村,纳入城乡体系建设规划;要充分与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旧村落改造提升相结合;要坚持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原则。项目实施要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增强聚集服务功能。

2.旧村的改造提升。农房改造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注重结构加固和内部改造,突出农房整体功能提升,院落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对农房外观风貌塑造要注重简洁大方、特色耐用,防止浪费;对有历史文化元素和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注重保护性修缮要与全面实施文化传承行动相结合,不能盲目进行,要结合旅游发展,围绕服务功能增强,严加保护修缮和利用,打造一批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旧村的改造行动,要注重尊重农民意愿,愿改则改,愿建则引导进入规划聚居点按“统规自建”的要求进行新建。

1.新村环境综合整治要与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突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对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棚舍乱搭的“三乱”现象的治理。

2.公共服务设施要注重建管结合,重点要完善运行维护管理措施,构建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以新村建设等实施项目为载体,与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程相结合,与地方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相结合,整体提升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价值。项目实施要依托各区域间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新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重点,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事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山水田园等乡村旅游精品区、乡村旅游带,实现生态资源、特色农业、新村(聚居点)建设间的有效融合和互动发展,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一)项目申报。新村建设(包括新建新村建设和整治新村建设)所涉项目的申报,各镇乡要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市委、市政府“连带成片”推进的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域。镇乡申报的新村建设要结合相关项目实施要求,明晰思路与发展定位,明确具体的建设时间、地点、内容、投资规模、

资金筹措、预期效益等内容及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等措施。(二)项目审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根据相关项目实施要求,结合镇乡的申报情况,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实地踏勘,经报市政府核定后,确定项目实施区,并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要求,拟定项目实施方案,按实施项目要求上报审批。

(三)项目实施。

1.业主单位的确定。项目实施原则上以项目实施区村委会作为业主,按照群众“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程序要求(附后),成立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和资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监督,实施区所涉镇乡对项目实施实行全程监管。

2.项目实施方式。一是对需选择施工单位实施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批复的实施方案、职能牵头部门的规划预算、财政局的预算评审等要求组织项目实施。对施工单位的选择,要在严格履行民主程序的前提下,按照群众“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程序要求,通过自主招标(比选)方式,择优确定施工队伍。二是对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确定的自建项目,如:新村整治中所涉的庭院整治、环境治理、蓄水池等,按方案确定内容及规划、预算投入资金的要求,由项目实施业主在严格履行民主程序的前提下,组织村民自建,实施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实行先建后补。三是对按实施方案所确定的产业发展内容,原则上由项目区群众按规划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经验收合格后按实施方案的补助标准实行以奖代补。

3.项目推进要求。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实施进度要求组织项目实施,原则上实施项目在本年度12月31日前完成。对按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未启动的项目根据实际将做适当调整;项目实施按进度要求,实行月报制,对推进不力,服务不到位、工作不作为的部门与镇乡,市政府分管领导将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作为下一年财政投放资金的重要参评条件。

(四)项目验收。

1.验收范围。符合意见中规定适用范畴新村建设项目。

2.验收申请。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项目实施镇乡、组织自查,初验合格后再向市级牵头部门提供相关验收资料,申请验收。

3.验收内容。按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对建设任务完成及质量达标情况、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村民参与及受益情况、项目效益及后续管理制度、项目档案管理等整体验收。

4.验收程序。实行村级初验、镇乡复查,市级组织验收,其中:对技术含量高、工程量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可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镇乡实际实行分阶段验收。

5.验收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技术达标情况、项目质量完成评级及验收结论(对桥梁、新建道路等实施项目,由责任部门或实施镇乡牵头按相关要求规定组织验收)。项目验收报告需附验收表,载明验收结论、有验收组长和成员的亲笔签字,并标明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等。对验收未通过的项目,验收评价工作小组应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和限期完成时间,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五)部门职责。为确保各项目建设推进有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市上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小集镇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局、市审计局、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项目实施镇乡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领导小组成员间,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其中:

1.市小集镇办牵头,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区所涉新村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中包括新建新村聚居点规划、农房户型图、农房风貌改造图)、新村建设配套实施相关项目(亮化工程、停车场、排水工程等)的规划设计、投资预算及实施中的指导。

2.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所涉道路及道路交安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指导。

3.市农业局牵头,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区的产业发展、产业便道、蓄水池建设的规划设计、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指导。

4.市水务局牵头,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区所涉给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指导。

5.市文广新局牵头,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区农村古建筑的普查与保护,够条件的要列入县级文物保护。

6.市财政局牵头,负责项目工程的预算评审、结算评审,并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要求,全面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指导、资金整合和报账指导等相关工作。

7.市供电公司或乐电__分公司牵头,负责新村建设所涉群众用电的规划设计、预算及实施。

8.所涉镇乡牵头,对项目实施所涉的建设行为、相关质量、安全和资金管理等实行全程监督,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指导工作,协调解决新村(聚居点)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按相关要求及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度。

9.整个工作开展由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小集镇办按照

省、乐山市及我市对项目实施的相关要求,作好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定,协力抓好项目实施中的相关协调及统计上报工作。(一)加强报账管理。实施项目严格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要求,结合不同的实施方式,分类实施报账管理。

1.对选择施工队实施的建设项目(包括新村用电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须提交相关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验收单、审核报账申请单、具有法律效用的承包合同和工程预、决算及审计或评审报告、项目公示公告书等,经市财政局审核合格后,在其相应的项目预算评审资金中支付其项目建设资金。

2.对群众自建的实施项目,经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按实施方案补助标准实行先建后补,报账时需提供相应的支付原材料和技工工资原始凭证、验收合格单、现金补助兑现登记表等。

3.以奖代补支持的产业发展项目,经验收合格,按实施方案补助标准通过“一折通”方式直接补助建设农户。报账时需提供项目实施业主与农户签订的项目自建责任书,包括户主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及建设内容、补助环节、补助标准等内容及验收合格单(包括户主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建设内容及受益农户签字等)。

(二)严格资金支付。

1.要严格按照“规范管理、公开操作、县级财政报账、专账核算、公告公示”等要求,严格财政性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财政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各种津贴和福利补助、平衡预算、弥补办公经费等。对未列入项目实施计划的、未按规定使用资金擅自改变项目规划或实施方案的、主管部门未出具审查意见的、存在质量问题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使用“白条”或不合法单据审核报帐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等不予报帐或拨付资金。市财政报账时,项目实施人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负责。

村级财务管理整改方案篇10

一、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1.健全财务预决算制度。村集体年初要按照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各类收支(包括重点工程项目)预算,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三资”中心)备案,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没有列入预算、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项目不得实施。年终和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并编制年终和项目决算。乡要对村级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专项检查与审核,年终对决算进行总结分析。

2.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村级财务要严格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由村及“三资”中心分别保管。非村报账员不得经手和保管现金,因特殊情况代收现金的,应在收款当日向报账员结清。村集体办公用品购置、临时人员劳务费等小额日常开支采用备用金管理制度。村库存现金限额为3000元。超过3000元应及时存入银行以确保集体资金安全。备用金由村向“三资”中心提出申请,“三资”中心会计进行初步审核后报“三资”中心负责人审批。“三资”中心不定期对村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村报账员对备用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序时登记,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除财务制度规定可以使用现金支付外,各项经济往来收付款项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禁止村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严禁挪用、出借资金。各级下拨的各种款项以及土地征用补偿款等要严格专款专用,禁止移作他用。

3.健全财务收支结报制度。村集体一切收入均需开具市农业委员会统一印制的收款收据,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或由报账员收取。村集体支付事项发生时,必须取得合法、规范、有效的原始凭证(有多项支出未能详细说明的必须提供清单或相关附件),注明用途,并有经办人和证明人签字,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后,报村主管财务负责人审批。严禁“白条”入账。支出票据应在一个月内结报,持票人三个月内不结报的,无特殊原因的不得再报销。被“三资”中心退回的已支付票据,责任人要在一个月内作出补充更正,没有采取补办措施予以纠正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4.健全行政事务“零招待”制度。市、乡在村级开展公务活动时,村级一律不得用公款招待,不得以任何理由用公款向市、乡单位和个人赠送礼金、礼券、礼物及土特产品等,实行行政事务“零招待”。确因生产经济发展及大型会议需要招待的,应严格控制招待标准和规模。对各村集体的招待费用额度应列入年初村集体财务预算,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级招待费实行专项核算、逐笔公开,支出票据要注明来客单位、人数、招待事由。报销时应附费用清单。超过预算的部分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未通过的按照“谁开支,谁自理”的原则执行。

5.健全工程项目与投资管理制度。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由村委会带领村民建设或改造村内技术含量不高的基础设施类工程,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报乡审核确认后实施。工程实施中应按有关规定做好工程记录,工程款支付时应附详细清单,包括工程预算、合同、工程验收单等。村集体对外投资,经村两委及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研究,并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形成书面合同(协议),以实物资产方式投资的应由评估机构确定其价值。严禁任何人擅自决定投资或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对在履行中不按规定执行,造成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赔偿相应损失。

6.健全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村集体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簿,由村报账员负责保管,每年年终盘点一次。村集体资产资源以发包、出租、出让等形式进行处置时,实行公开协商或招投标方式,并签订书面合同(不少于一式四份)。合同等资料由“三资”中心和村两级存档管理。处置方案及过程应通过公开栏、会议等形式向村民公开。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款必须及时结算兑现,以提高承包合同兑现率,对到期合同要及时做好续包工作,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财产购置、大额物资采购等,经村两委及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研究后,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采购。

7.健全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村集体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结算及时”的管理原则,严禁擅自举债。村集体不得借款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兴办公益事业如需借款,应先列入预算,并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相关程序,报“三资”中心审核,经乡批准后方可实施。村集体应设立债务登记簿,由村报账员负责管理。严禁高息借款,借款利率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严禁将项目工程款转成借款本金,严禁将借款利息转成借款本金。严禁将村级往来款转入借款套取利息。村集体应坚决制止新增不良债务。对历年的债权债务(呆账、坏账),应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相关程序,并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形成书面材料报“三资”中心及时核算处理。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历年的债权债务的核销。

8.健全村内事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村干部出差、用车、村民代表误工补贴等各项标准,精简和压缩各类会议,厉行节约,降低办公经费支出。村干部因公出差,必须本着节约、必需原则,差旅费按实际金额报销,原则上不准包车。如确需包车需经村集体研究确定额度列入村级财务预算并报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干部因公外出需预领现金,须经村负责人批准,公务完毕返村后,其预领款在7日内必须结清,不得借故拖欠占用。

9.健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村报账员要按规定和要求对村财务档案(账册、凭证、报表、各类合同契约、土地承包资料、有关文件等)每年整理装订成册并分类编号,归档保管。保管年限按财务制度规定执行。“三资”中心要严格档案查阅使用手续,有关部门、单位履行公务需要查阅档案,需凭单位介绍信,经乡同意后方可查阅,并作书面记录。财务档案保管期满需销毁的,应编制好销毁清单,经乡审核批准,并派人监销。

二、强化村级财务监控

1.落实村级民主理财。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保证农民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村集体发生各项财务活动、制定各项财务计划以及重大财务事项决策都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实行民主理财。村务监督委员会人员要按照规定程序产生,具备财会、管理知识,并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和撤换。村务监督委员会应根据业务量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议,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对重要财务事项要随时发生随时理财。

2.完善村级财务公开。严格执行《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各项收支、各项资产资源以及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等内容要全面公开,不得设置“其它”项目;土地征用补偿费等资金要逐项逐笔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拨付到村使用的财政资金要全程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每季度结账后将本季财务状况在村公开栏上予以公开,要不断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开方式。

3.强化“三资”中心监管。村报账员以及“三资”中心会计要严格把关,对于白条、无效票据,签字签章手续不齐全、附件不完善的票据,需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但未通过的票据,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规定的票据等,村报账员不得付款,“三资”中心不得入账。若乡领导要求入账的,必须签署书面意见。对于临时性劳务用工支出或少数确实难以取得正式发票且金额在200元以下的支出,必须按规定手续完备后方可付款入账。

4.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按照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农委、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委托1-2家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专门负责对村级财务开展审计,每年监督审计面不少于三分之一,三年内覆盖所有村。同时,做好工程项目、土地征用补偿款及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村进行专项审计。乡政府要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加以整改。

三、加强农经队伍建设

1.加强农经干部队伍建设。要强化农经工作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配足配强乡农经干部,完善农经干部考核机制,把村级财务、“三资”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绩作为乡农经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2.加强服务中心会计队伍建设。乡“三资”中心要按照“三资”委托工作要求配足配齐会计并确保其主要时间、精力用于村级财务审核、记账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纳入乡财政预算。

3.加强村报账员队伍建设。各村设置村报账员一名,现任村两委主要干部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该职,并接受乡政府的业务指导。要稳定村报账员队伍,村报账员的更换由村提出申请,必须经乡同意,报市农委备案,并在乡“三资”中心人员和村两委主要干部现场监督下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未办清交接手续前原报账员不得离职。

4.加强村级财务业务培训。财政、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经干部、“三资”中心会计、村干部、村报账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业务培训,重点抓好新制度、财经法规的培训以及财会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后续教育。

四、违规行为处理

在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以上纪检组织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其赔偿;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1.违反规定无据收支款或者收入不入账、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隐瞒、截留、坐支集体收入。

2.以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骗取属于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

3.违反规定处置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或者擅自用集体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损害集体利益。

4.在集体资金使用、经济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立项以及资产资源承包、租赁等经营活动中暗箱操作,为本人或他人谋取私利。

5.不按规定实行民主理财,阻挠、干扰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经济审计和监督检查。

6.侵占、截留、挪用、哄抢、私分、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和委托服务人员、、,造成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对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