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质量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5:33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1

分工: 调查学生:***、*** 调查家长:***、*** 查找资料:***、*** 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分析统计:1、读课外书的种类:功课参考书文学作品时政读物广泛阅读阅读人数比例: 60%20%15%5%统计结论:由此看来,不管是家长还是同学本身都没有重视课外阅读的覆盖面,仅为单一目的,或凭个人所好进行课外阅读。然而要丰富学习生活,扩展知识面,必须加深课外阅读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各项科学的兴趣,做到全面发展。2、对社会流行粗浅读物感兴趣的占80% 对经典名着、内蕴深奥的哲学着作感兴趣的占20%统计结论:这也暴露了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质量太低,深度不够。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读物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优劣无聊。这对中学生影响很大,作为教师,家长应指导学生多读一些质量上乘的经典着作,名篇名章。我们中学生也应分清良莠,把目光投向一些有内容、有意义的读物,重视阅读质量与深度。3、对课外阅读分析能力:无选择性、盲目有选择、有收获70%30%统计结论:这说明我们充分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没有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手段。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是比较差的。只有在平时的阅读当中进行反复练习,培训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通过调查,使我们看到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改正错误,克服缺点,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意义。研究性学习课题登记表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当前中学生在学生任务日益加重的情况下,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从而正确地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调剂学习,丰富知识,最近我们调查小组对临澧一中部分同学作了口头调查,根据调查记录、数据,分析如下,希望能引起广大中学生和教师、家和的重视。应加强课外阅读的广泛性。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60%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的读物都以在校主要功课的参考书为主。当问其原因时,有回答是父母要求的,有回答是现实学习情况所迫,也有少部分是自己认为与学习有关的课外书籍才有阅读价值。还有20%的同学阅读学文作品,喜爱阅读体育、时政方面读物的占15%,仅有约5%的同学有广泛阅读各方面书籍的习惯。由此看来,不管是家长还是同学本身都没有重视课外阅读的覆盖面,仅为单一目的,或凭个人所好进行课外阅读。然而要丰富学习生活,扩展知识面,必须加深课外阅读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各项科学的兴趣,做到全面发展。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技巧与深度。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有80%之多的人只对社会流行的粗浅读物有兴趣,而对经典名着、内蕴深奥的哲学着作有所了解的同学不到20%。这也暴露了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质量太低,深度不够。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读物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优劣无聊。这对中学生影响很大,作为教师,家长应指导学生多读一些质量上乘的经典着作,名篇名章。我们中学生也应分清良莠,把目光投向一些有内容、有意义的读物,重视阅读质量与深度。在培养课外阅读分析能力。调查数据还明显反映70%的同学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无选择、无目的,盲目随意,不进行重复阅读,看过之后没有收获。30%的同学经常进行有目的选择阅读,并加以分析,做到精、细、密,看后有效果、有收获。这说明我们充分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没有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手段。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是比较差的。只有在平时的阅读当中进行反复练习,培训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通过调查,使我们看到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改正错误,克服缺点,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意义。

[1]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2

课外阅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意义非凡,我们要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氛围,让学生去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乐趣,开启心思,让读书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

课外阅读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能有比较大写的阅读积累,能养成良好的课读习惯。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当下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显得特别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益于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

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曾对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分析,发现小学高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如下误区:

1.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近五成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所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玩上,玩游戏、玩电脑。有不少学生将课外阅读当成是一种负担,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真正自主体验到课外阅读的愉悦。

2.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无计划性,随随便便,有什么阅读什么,没有养成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比如,没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对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好词、好句、精美的短文、名言佳句没有养成摘抄的习惯等。

3.没有用足课外阅读的时间。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天花费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规定相距甚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为了应试教育,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去拼命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重,学生自然也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课外阅读了。不少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学生20分钟也达不到。

4.课外阅读的内容单调、各类不多。不少学生课外阅读书的种类不多,比较单一,大多倾向于阅读卡通类的,倾向于教辅材料类的,不喜欢阅读科普类的。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5.缺乏对课外阅读的具体指导。不少教师不重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有放任自流的倾向。事实上,离开教师(或家长)的具体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误区的原因分析

1.学生本身的原因分析。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统筹规划,没有去整体考虑,没有严密的课外阅读计划等。所以,必然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随随便便,东一榔头,西一棒头,一本书随随便便读上几页也就弃之不读了。事实上,小学高年级学生本身也就没有太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过于对卡通类的图书关注,而对其他诸如历史类的图书不太感兴趣。

2.家庭方面的原因分析。家庭原因有多方面,比如,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长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有精力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在学校课堂上认认真真的学习就已经不错了,孩子不去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所谓了。还有的家长本身自己也没有看书的习惯,认为玩玩手机、打打牌就是快乐的了。

3.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学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度不高,无规划,缺少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学校缺少对课外阅读资金的投入,学校图书室图书量少,根本不对学生开放,图书室只是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而已。

4.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师不愿意花大的精力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些教师根本就不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去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不去教学生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1.提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构建愉悦的环境氛围。学校图书室要对学生长期开放,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学校图书室图书的大量投入,切忌将大量的学校资金用于去大吃大喝,中饱私囊,占为己有。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要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如何恰当有效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全社会都要形成阅读氛围,家长要带头进行阅读,家长要舍得花费资金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图书,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想读却没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提升孩子课外阅读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的了。

2.努力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只有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了,才能积极地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学校应努力为学校构建浓郁的阅读氛围,班级要办好图书角,多投放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天我当升旗手》《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利波特》等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角去随便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班级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与同伴分享阅读的快乐,可以讲故事,可以演小品,可以唱,可以跳,形式不拘一格。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3

一、前提是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趣味和价值,产生阅读需要。比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笔者安排分角色表演,表现安恩与四个买牛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再让学生结合文本评价表演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发现了文字的趣味与魅力,简短的几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就让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鲜明,阅读就是发现,阅读也很有趣。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们就会在课后自主阅读和写作,语文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

二、主线是课前预习、课堂阅读、课后拓展

1.自主预习,“活”在课前

预习是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带着初读文本的疑惑和感悟进入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但很多学生是不会预习的,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笔者要求学生预习分五步:(1)根据自己的喜好,读全文,标段落;(2)发现生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字典解决字音字义,仍有疑问可留待课堂解决;(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4)细读课文,找一到两个喜欢的句子评点,可从写作手法、作用等角度分析,每节课精选优秀的评点在课堂上展示,既是表扬又是示范,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原来句子还可以这样评点;(5)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没有经过思考的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更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优秀问题展示、全班表扬等方式,学生会为了提出高质量的与众不同的问题主动思考,提高课外自主阅读的质量。自主预习,让学生提前思考、活动起来,为课堂的自主阅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自主阅读,“活”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有疑惑的到底是什么,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孔乙己》,笔者对人物形象分析进行了简短的指导后,让学生分组找特别感兴趣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找动作描写的小组不仅找出了“排”、“摸”、“走”等字,有一位学生还关注到了两个“放”,提出“两个都是‘放’,小伙计把钱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把钱放在小伙计手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小伙计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慢慢变得麻木冷漠,他嫌弃鄙视孔乙己,所以放在门槛上,而孔乙己真诚善良质朴的性格让他必然会把钱放在小伙计手上。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让笔者发现了他们智慧的闪光和自主阅读进发出的热情,谁说他们不会阅读,谁说他们不爱语文,只要给他们机会和平台,他们会有超乎你想象的优秀表现。尊重学生体验的自主阅读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激起美丽的涟漪,课堂灵动了,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也就提升了。

3.自主拓展,“活”在课外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语言水平方法习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作为基础课的中专语文教学一直在一条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一方面是中专生源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对中专生文化素质水平要求的提高。在这种矛盾下,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适应社会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正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并将之辐射至广阔无限的课外阅读学习。在此,简要地谈谈我对此想法的思考。

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哪里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两种学生,是他们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一类是教师们普遍厌恶的所谓“学困生”,可在这群“学困生”中也有“另类”,他们不爱听课,不做作业,可他们却是图书馆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课没听过几节,让人意外的却是他们的语文考试成绩虽然谈不上优良,却“居然”能挤入及格的行列。不用听课也能学语文,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另一类则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上课十二分的专注,笔记工整,作业按时完成,学习态度是无可挑剔的。可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却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按你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项都认真落实了,可成绩为什么总是平平,上不去呢?”对啊,为什么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与取得的成绩不能成正比?这不是违反教学规律了吗?直至我把这两类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况放在一块对比,才发现其中的答案。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思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的注意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辨别,结构的剖析。这些都仅仅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呢?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任意分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以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提高?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思写上面,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学科工具,向课外阅读获取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教材的讲解分割成一个个目标来完成,不停地灌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这些就像石板上的沙子,风一吹都跑光了,完全不能扎根于学生脑中,变成他们自身的积淀物。更可怕的是,这种教法不仅没有激励起学生充实自身的兴趣,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教材应是一座桥梁,一座引领学生通往广泛课外阅读,并从中吸取无限知识之桥。

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得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热情(上文提到的学困生中的“另类”)。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感到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为自己而阅读,毫无心理压力。而课堂阅读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那是因为这时的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为做“条块”式的分析而阅读,为老师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心理负担。可见要让学生对教材阅读感兴趣,就应该还他们阅读的自由,提高他们的感悟,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而作为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让他们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

二、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条块”式分析,增强感性理解,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自己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应由培养学生读、疑、思、议四种能力着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质疑、思考、议论,对作家作品进行自主地理解和感受。

1.自主阅读。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看书,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选定阅读教材的内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如《提醒幸福》一课,许多同学看到题目就已有疑问:“幸福需要提醒吗?”于是我就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第一次感性阅读后,我紧接着不失时机地抛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为什么需要提醒?”,引导学生根据感性认识,对课文的主要部分再进行重点阅读,让他们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中闪烁着的哲理光辉,感受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逐渐达到与作品内容形成共识,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和思想净化。学生在这种无压力、有共鸣的阅读中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大胆质疑。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和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质疑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方能在领悟时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感到欣慰。因为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造。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疑,鼓励他们疑,让他们疑有所值、疑有所思、疑有所悟。

教材是有弹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学生一定的空白,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持续的“疑”中填补知识的空白,提升语文素质。利用阅读了解更多信息,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的独特知识储备。“疑”是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它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设置问题的能力。

3.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是拓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思”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联想,扩散思维,探索问题。如在教戏剧《雷雨》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周萍父子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纷纷七嘴八舌地“声讨”这两个负心汉,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周萍可恨不容置疑。他可怜吗?”顿时热闹的课堂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有同学站起来告诉我,“其实周萍可恨,但更可怜。”“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剧是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他无法选择,无法摆脱,苦苦挣扎,只有用死来寻求解脱一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家庭,封建家长制的受害者”……。经过思考,大家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思”中思维得到了拓展。

4.交流、议论。议是升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互相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讨论中有时不防当一个陪衬人,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如果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话,他们常常能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并从中大有收获。他们可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如《雷雨》中,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他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前抛弃她,三十年后又不认她;他不爱侍萍吗?那为何三十年来还一直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摆设和侍萍为他缝补过的旧衬衫?将学生至于矛盾的旋涡中,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相互启发,在促进探究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了升华。

三、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资源较少的问题,促使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

一、当前语文课外阅读的弊端

1.学生的兴趣不够

从根本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导致教师安排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实施,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力。

2.课外阅读的指导性不强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为主要目标,并没有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只是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没有为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也没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换言之,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阅读的读物,并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质量

1.挑选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升为课外阅读教学,其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挑选趣味性较强的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就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为学生挑选趣味性强、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读物,如绘本读物、童话故事等。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利用故事的紧凑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即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分析,在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阅读与学习了《韩信巧布背水阵》这一课后,教师抓住学生对韩信的敬佩和崇拜,组织学生阅读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提升,能够支撑课外阅读的开展。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分析古诗的中心,总结故事表达的精神和内涵,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正视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在领略故事拥有的精彩内容的同时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运用自身的探究能力与阅读能力完成相应的思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此外,教师应该将学生个人的课外阅读上升为集体阅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生的阅读方法、角度和技巧,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孙悟空龙宫借宝》的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在学生集体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故事的情节,并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积累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模式;构建;运用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英语阅读理解是集词汇、语法以及各种情景为一体的综合性英语教学题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英语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状况来进行综合分析,来制定阅读理解的内容和数量。通过不断的练习,从中积累教学经验,逐步构建完整的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加快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提出和实行,相关教育部门、学校、老师都纷纷不断吸收和借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和改革教学内容,加大新型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力度,大大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在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述单词、语法等英语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对这些枯燥的单词和语法失去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不断下滑,课堂质量也无法提升,限制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

2.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把英语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上,分析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单词和语法,教会学生英语阅读的解题技巧,但是忽略了通过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情感的分析以及整个文章逻辑思维的理解,积累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去面对英语阅读的学习。

3.忽视的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以自身的讲解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留给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课堂授课内容理解的时间非常少,不能让学生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阅读教学和素质教育不相符,无法构建一个平等、自主、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拓展课堂授课内容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设定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单词、语法、主旨分析等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构建,为充分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当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来充分扩展教育教学内容,提高阅读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摘录在阅读材料中自认为非常好的语句作为自己作文的相关材料,并对其进行记忆和背诵,不断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的材料。此外,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英语阅读,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品质的课外书籍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课外文化的交流,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提高对阅读的兴趣,让英语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2.通过激励的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当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对其进行鼓励,这样的鼓励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阅读热情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不时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通过语言的激励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概括整个文章的情感,分析文章的主要结构,定期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笔记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小型奖励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竞争中来,让他们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英语阅读的学习。

3.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深入到日常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的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前,教师可以通过使用ppt来制作相关课件,课件内容可以通过文字颜色的变化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ppt还可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提现,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英语阅读知识。ppt的使用可以让英语阅读分析更加具有条理性,可以通过ppt课件让学生整体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走向,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出文章的情感。通过这种非常清晰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英语阅读分析的重点。此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播放英语录音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声音来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体会英语阅读的乐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功利性都比较强,唯“考试”是图,将分数看成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对高中来说,通常会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对提高成绩没有益处,因此忽视课外阅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宽度的要求很高,仅仅是课内阅读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块内容是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都很高。只有阅读丰富的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答题和写作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成绩也更容易提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且教师在课上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让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自觉增加课外阅读量。

二、结合课内阅读,增大学生阅读范围

高中生扩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内知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能盲目扩展学生阅读量,而应该结合课内知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课内主题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国的秋》的时候,可以在讲完后让学生总结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两篇同此篇文章表达主题相同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赏析。二是根据文章体裁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歌行》的时候,在学生消化理解这首诗歌后,教师再为学生推荐两首其他的歌行体诗歌,让学生从中总结歌行体诗歌的特征,在以后遇到歌行体诗歌的时候能够自如进行分析。

三、尊重学生个性,制定差异化的阅读方案

正如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等一些因素,每个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布置相同的阅读任务。在一个班级内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在课下会阅读大量的资料,而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下阅读量很小甚至没有。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小说,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应该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例如在布置阅读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时候,有些学生在课下可能已经阅读过这部作品了,有些学生可能正在阅读,而有些学生从未阅读过。教师在布置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调查一下班内学生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情况,对于已经全文阅读过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选择其中喜欢章节进行精读或者安排其阅读一些其他作品,对于正在阅读和尚未阅读的学生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作品。

四、采用多样教学,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教师在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时候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班级内设立一个小书柜,在书柜内放置各种文学名著或者其他名家散文、小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一些比较好的课外书拿到教室放在书柜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二是可以鼓励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课外阅读资料,利用等候公交车的时间、坐车的时间等一些零散时间进行翻阅,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三是要经常在班级内举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每学期都为学生布置阅读一部名著,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或者在寒暑假为学生布置阅读名著的作业,开学时在班级内部举办一场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谈一下自己阅读的情况和阅读的感受。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重要性;策略

G623.2

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1】。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合理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一、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有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低【2】。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通过讲解文章重点字词、划分课文段落,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讲解文章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自身的指导作用,没有让学生分析、思考字词含义、文章主题,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二、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合理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很难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3】。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轻松、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鸟的天堂》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榕树具有哪些特点?”“文章中哪些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欣喜之情?”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思考,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天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味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4】。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相关的图片、音频,制作成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含义,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与友人分别时哀伤、忧愁的心情,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以及侍卫等人物,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学需求,进行对话表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3.结合教学需求,科学选择阅读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教材内容,会缩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学习委员实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5】。例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下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4.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分享、讨论阅读的感想和体会,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追求本真注重实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6,02:228-229.

[2]李万敏,刘世明.浅析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03:142-143.

[3]张召旭.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57.

[4]魏文生,李晓颖.浅谈乡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4,14:136.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9

一、课外阅读对发展智力的作用

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都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掺入。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发展。(1)记忆力方面。在阅读时,通过对课外读物中文字、词汇、语句的意义功能,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特点作用,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在内容、结构、手法、语言方面的特征等,进行深入地感知、体会、理解、认识,进而识记和保持在大脑之中。并在重复阅读中进行再认识或重现,从而印象不断加深,逐渐固化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随着这种记忆活动在课外阅读中的频繁进行,记忆内容日益增多,记忆能力得到反复的训练。(2)观察力方面。课外读物的内容,是作者对自然和社会中事物的特点和变化的能动的反映,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的内容,又有主观的因素。学生对其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之后,判断出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时间、方位、距离、角度、重点、顺序,透视出作者的感受、倾向、认识、评价,归纳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手段等。如此循环往复,便能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程序,培养和提交对事物的观察力。(3)思考力方面。在课外阅读中,无论是对语言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或是对作者表达方法的把握,都需要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分析思考,能够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或方面,分解出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通过比较思考,能够确定此事物与彼事物、这一特征与那一特征的异同点;通过归纳思考,能够由一些具体事物的状态,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或道理。随着这种思考活动的反复进行和不断深化,能够培养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4)想象力方面。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够根据读物中关于某一事物的语言描述,通过再造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这种再造的形象,已融入了学生自己的联想和创造了。同时随着阅读量和知识量的增加,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的增多。能够对许多表象进行分析、类比、联想,进而由此事物推及到彼事物,由原因推到结果,由过去和现在推测将来。

二、课外阅读的原则

课外阅读质量分析篇10

调查时间:200×年×月

调查目的: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年×月

调查内容: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单位: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

调查人:刘建飞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2、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