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5:46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1

关键词:角色定位;道德素养;专业修养;提升整体素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司法队伍的目标,给检察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检察官能有效的避免制度的蜕变和异化,所以,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将司法工作者之一的检察官造就成为政治坚定、精通法律、受人尊重的法律实践者,使检察官必须具有特殊而鲜明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特征,继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群众,并更好的竖立法律权威。--!>

(一)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法制社会,因此要保持证法律的严谨性和法律的权威性,我们必须提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这不仅是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所以检察官必须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要提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我们可以从法学院教育和检察官的继续教育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1.严格检察官职业准入

根据《检察官法》的要求,严格检察官的准入条件,主要是严格把住进口关,要建立健全能进入机制,增大选择人才面,并全面审查进入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以及专业技能,深入考察应试者是否有敏捷的把握全局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进人机制上确保具备较高法律专业水平或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补充到检察队伍中来。

2.保持出口畅通

第一,完善的辞退、清退制度:如果检察官的出口不畅,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就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保持出口畅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检察官机制内部对于不符合《检察官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辞退、清退保持检察官的出口畅通,即建立完善的辞退、清退制度,以便及时的进行清理、分流。第二,完善提前退养和提前退休制度:对于一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不太好的检察官等不适合继续检察官工作的人予以提前退养和退休,腾出编制,用于招录检察机关急需专业技术高,学历高,素质高的人员,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以此也可避免“断层”问题。

3.加强检察官专业培训

检察官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客观上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对检察官专业素质的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检察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法理精通、业务娴熟、技能过硬的专业要求,根据的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对在职检察官进行高科技技术的专业在职培训,完善检察官继续教育制度;对新任命的检察官,可分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并努力实现由补课式、应急性培训向系统化、规范化培训转变。4.健全科学的检察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检察官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以系统全面的考核检察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并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检察官专业技能的高低;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各种主、客观标准,对现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检察官的专业技能,以此作为检察官选任、晋职晋级、培训、奖惩、免职和辞退的主要依据,对于素质高的、能力强的、工作成绩好的给予职务晋升或奖励,各方面不称职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以致合理配置检察官。--!>

(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人员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享有独立地位,承担追诉犯罪,保护国家、公民权益的责任,拥有较为广泛的裁量权和监督权。细化检察官职业道德内容,调整检察官职业道德养成途径,对于提升检察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需要

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力由具体的检察官个人针对个案行使,检察官的敬业精神等道德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监督者应当比被监督者更公正,这也是实施有效监督的一般条件。公正,就是要体现法的公平、正义,从最初的含义来讲,属于道德的范畴,而不是法律的范畴,现在公正是法所要体现的基本原则和法的价值。

2.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是妥当行使追诉裁量权,提升检察工作公信力的需要.

法由于人为操作的空间比较大,案件处分的合法性和妥当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增强检察官的正义感,使犯罪的人受到应有的制裁,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

3.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是树立接近于公众的一般价值观的需要

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不可避免地与我们检察官的素质紧密相连。检察官的作用如果能与公众的信任度结合起来,那么检察机关的功能就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司法为努力实现公正这一目标,就必须关注公众渴望公开和负责任的要求。在这种情境下,公众可能期望司法会实现其所能认识到的一般公众的价值观,满足这一期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事法律的人想了解并接受正唤起法律保护的人或受到惩罚的人所持的不同观点,如果想实现法律的平等和公正,他们就必须超越自身的人生经历,使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不是服从于个人偏狭的见解,而是更接近于一般公众的价值观。

4.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是实现检察为民理念的需要

现代司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一个人应当得到社会尊重,使其幸福地生活,公平、公正地适用法律等方面的人权,以及法律赋予公民的其他方面的权利。一个人作为人的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财产、生命,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侵犯、不得剥夺,在刑事司法中,被害人,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平等的保护。

有上述可知要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国检察队伍更需要越来越多集忠诚、公正、廉洁、严明于一身的高素质检察官。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的灵魂,提高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通过一下几种途径,以全面提升检察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1.完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相比其他职业道德,检察官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法律职业的技能与伦理的统一,主要是靠法律教育的统一。未经法律专业训练者绝不可能在实践中靠自学、靠摸索而系统地掌握一整套法律职业技能与职业伦理的。因为法律职业素养是一种不同于大众的“自然理性”的专业化的“人为理性”。即使是法律职业伦理,也主要靠法律专业学习过程中结合法律原理才得以理解和培养。我国的法学教育在培养司法素养和职业伦理方面没有跟上法治的要求,但不能借此否定法学教育的作用。

2.畅通检察官的“进、出口”

我国新近修改后的检察官法、法官法,在推动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合一进行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两法规定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法院工作人员要取得检察官、法官的任职资格,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统一司法考试不仅是大幅提升检察官知识素养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需要:统一司法考试是联结法学教育与司法准入制度的纽带,是考评法学素养和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手段。当然,对人品才能的考核,在统一司法考试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任命制度或选举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来保障。

3.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中,通过某些科目的设置,扩大检察官对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的了解和接触,比如家庭暴力、所有制变革、民族关系等,让检察官全面理解和重视社会多元价值和多元化在社会结构中的组成,使检察官的价值观接近社会的一致意见,防止司法专断。

4、建立检察官职业道德评价制度

可在检察院内部建立检察官职业道德评价委员会,采用集体评价原则,由集体行使评价权,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依法评价原则、教育为本、宏扬风尚的原则。对评价不合格者,应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帮教。对评价优秀者,通报表彰;发现违法违纪现象的应及时交纪检、监察部门严肃查处;连续几年评价不合格,群众反映强烈的,应依法报请有关部门免除其检察官职务。

5.“礼民”“便民”是检查管的检务公开只是便民的一个方面,还有可发展的空间。应配置职员名牌,包括执行公务时佩带的名牌和放置于办公桌上的名牌,以便接受人民监督、评议。应新增案件收结检索查询功能,按照刑事诉讼法应公开让受害人、嫌疑人知晓的内容,应提供检索方便,增进人民对司法的了解与信赖。应全面实行各检察院单一窗口联合服务中心及电脑化等便民措施,并经常办理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供人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服务品质[8]。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2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思想道德修养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主体性,讲求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内涵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创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创新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方面遵循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途径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树立新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动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途径创新,即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修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思想道德修养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营造思想道德修养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高职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贯彻疏导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思想道德修养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3

1.思想道德概念

通常意义上的修养是指道德品质修养以及思想意识修养。本文探讨的思想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部分: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修养等。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而言,思想道德修养重点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修养以及学习成才修养等。

2.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大多数高职大学生比较关心社会时事新闻和热点事件,比较具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经常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等,对社会上的负面新闻他们往往义愤填膺,对献血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他们也往往积极地参加。依据权威部门2006年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调查数据,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同时大学生也比较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市鼍济以及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素质以及英语和计算机等水平,却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现代商品经济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催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近来社会上频频出现女大学生裸贷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如今大学生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社会出现多起大学生自杀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欠佳。在学习生活中和同学发生摩擦或者学习中有压力时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导致精神状态比较低迷,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沉迷于娱乐,政治观念不够强烈。高校政治理论的重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对待这两门课程往往比较随意,不够重视。

二、新世纪背景下关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强化路径

1.加强“两课”的教育和学习

所谓“两课”指的是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高职院校要重视“两课”教育。就自身技能而言,为了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专业学习能力;就内在修养而言,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文修养,前者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业的教授获得,而后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需要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两课”课程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努力。

和所有课程的教学规律一样,“两课”课堂也有它自己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依然是教学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意愿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如有的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了,教师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而不是一味对枯燥的知识点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可以建立灵活的教学体系,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设立一门专业的选修课,形成一套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于一体的“两课”教学内容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扩大学生们的选择面。

另外,还要提高“两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政治理论是具体现实生活在学科体系上的反映,所以“两课”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时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现其中的焦点问题且将之提炼出来作为案例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两课”的教学也极为重视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认真倾听他们对于学习生活的心声,同时,利用课堂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从而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两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思想道德教育。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建设者与劳动者,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在高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上,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固然是首要工作,但是较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应该首先具备的。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愿望比较强烈,但是很容易受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毕业大学生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踏实的劲头,这山望着那山高,跟风跳槽。

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要加强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们做好职业规划,并了解市场要求以及作为社会职业人士要遵守的职业操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学是培养职业人士的主体工作,而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基石,所以在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中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提升,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职业生活。

3.注重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建立

在素质教育与开放教育模式下,学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既有形成性考核也包括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的设置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满足于书面作业的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教育课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方式,促进形成性考核可操作性与灵活性的提升,成立一套完整的集课程讲解、学生学习与实践、课后作业于一体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注重课堂实践的开展,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主要有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生产实习、企业参观等实践形式,切实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同时在考核目标上对实践活动专门制定一套切实的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以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与认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上或者微信上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结束语

在现代高职教育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为了给社会输送能够迅速上岗的集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于一体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多角度、全方位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两课”的课堂效率,努力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4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界定

根据百度百科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解释,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这种修养是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改造,要想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依靠社会的培养,还要依靠主观努力。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精确的说就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处理与政府、顾客、供应商等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职业亲情感、态度、观念、理想、技能和职业作风等几方面。

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的意义

职业道德修养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讲,注重培养各行各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落实国家“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表现,从国际贸易企业和国际贸易人员的角度来讲,企业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国际贸易人员的工作也就是为企业创造收益,但是如果国际贸易人员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人有可能坐地起价,有可能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极差,这都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损失,间接给企业的成本带来损失。同时,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通常是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易,国际贸易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坐在企业的声誉,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和道德品质,所以必须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也关系着员工自身的个人发展。

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竭诚服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文明礼貌六个方面[1],然而目前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技巧,忽略了对学生六种素质的培养,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职业道德意识缺失

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少引导,甚至有些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有些学校对老师进行考核评定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2],致使教师更加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

(二)团队协作、奉献精神薄弱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都是被家长宠爱的独生子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本身就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无法与同学和老师合作,缺乏团队感,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上又怎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效益呢?

(三)投机取巧倾向性强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临近考试时靠“突击”,或者是作弊,有的学生甚至会向老师行贿,这是相当多大学生都存在的问题,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如果不扼杀在摇篮里,将来走向国际贸易岗位,就有可能为取得业绩投机取巧,受贿行贿,这些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代表着国家贸易整体素质,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中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中,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次,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设计和建设中,应当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驾齐驱。再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案例的选取中,注重选择既能培养职业技能的,又能融入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案例、视频等教学材料。

(二)利用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增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独立,又可互相转换,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样的规范也存在于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应抓住@样的法律规定适时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如:诚实守信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其应当以不损害客户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以及行业的声誉为从业基本原则。倘若打破了该原则,不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而且也会损害企业、行业的发展。在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中,诚实信用原则是国际贸易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专为合同设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等。在合同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国际贸易学生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养成“重合同、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在国际贸易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及至合同关系终止后,都遵循“讲诚实,守信用”基本准则,相互协作配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又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要引导学生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时,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去打扰消费者的生活,这是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当前的种种国际贸易行为为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将一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贸易案例纳入教学中,教师加强引导、为了利益不惜违法、不顾道德评价的贸易行为进行评判,向学生讲述这些国际贸易人员的最终后果,帮助学生尊重消费者权益的观念。

(三)教师应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肩负起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教师要淡泊名利,对于向老师行贿以求通过考试的学生,教师要严格对其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3],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防止学生片面看待社会中的问题,不要因为看到社会中的消极方面而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国际贸易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娟.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41-43.

[2]胡秀锦.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3):78-82.

[3]刘美艳,那贵玲,张华民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46-148.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5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29-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之一,是高职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均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均应安排3个学分,本科约54个学时,高职高专约48个学时,高职和本科统一使用统编教材。高职生源为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学生无论是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都与本科学生差距甚大,而且高职学生录取分数差距很大,高的超过500分,低的只有200分左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远远高于本科院校。尽管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理论性、整体性、实效性都很强,但是学生对政治理论类教科书不感兴趣。另外,为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实施“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以教材体系为蓝本,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教育部指定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1年修订版)为蓝本,以“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教学目标。为实现课程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思想道德素质由内到外的培养轨迹,实施人的本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的“四层递进”如图1所示。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和谐德育理念课程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整体效应,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和谐,学生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德、智、体、美等教学内容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

因地制宜理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要紧密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孝感。孝感是全国著名的孝子之乡,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后花园。我们充分运用地域优势,将孝文化、感恩教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逐步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独自的课程特色。

知行合一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坚持“知行合一”理念,把教、学、做、评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培养现代道德人格;学,培养自主、自为、自控、自新、自强精神;做,通过实践体验知行合一;评,达到心灵有触动、思想有感悟、行动有体现的效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认同理论、理解理论、内化理论。

就业导向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紧密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与职业道德培养、未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对教师实行“1+X”专业教学定向,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以服务社会、增进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法律法规、企业职业规范、人才市场运作程式等纳入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不拘一格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这些做法,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体现“立德”和“树人”双重功能,培养德技双馨人才。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受教育者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感受、关注、参与、领悟,通过体验或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规定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遵循、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意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高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科学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性原则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贴近高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面临的时局、所处的年级、学生的个性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独特性。采取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互动、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改革考核方式,用课业考试替代“一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起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社会调查、讨论发言、比赛评分、实践体验等方面,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

完整性原则课程教学体系各内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逻辑连续性和完整性,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应保持各个教学环节的连贯和完整。课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渗透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表现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德育功能的系统发挥。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传统德育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可能与现实、对象与主体的真正有机统一。

有效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抓住课程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情感教育、态度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创设情境,应用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记忆与思维凝结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安排、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体现人本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整体性的课程特色,我们根据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中学生(中职生)―高职生―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化过程,突破教材学科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基于高职教育特点,设计了“理论+实践”课程,共设计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4大教学项目,下设12个教学子项目,27个教学单元(如表1所示)。同时,根据高职教育规律,设计了15个实践体验项目,其中,课内3个,课外12个(如表2所示),以实现课内知、悟、信,课外播、律、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五环融合、六步递进”的模式予以实施。“五环融合”,即课内与课外融合,课程教学与国际国内时政、社会热点融合,课程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程教学与高职办学方针融合,课程内容与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融合。“六步递进”,即每个教学单元按照任务驱动、课堂讲授、案例解析、讨论深化、总结提升、实践体验六步由知到行实施。表3以项目4的子项目1的教学单元4.1.1为例,说明“五环融合、六步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和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并有效地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思政主题,倡导学生“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质普遍提升,涌现出了一位全国道德模范,两位湖北省年度“十佳大学生”,三位孝感市“十大孝子”。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合素质高。我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全国高职高专文化教育教指委精品课程;教育部的《高职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课题成功结题,《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湖北省教育成果二等奖。学校被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获得“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础单位”称号。“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刘素平,刘秀娟.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2]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薇.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J].黑河学刊,2011(12).

[4]李军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网络资源应用研究[FB/oL].(2011-11-05).http:///article/browse/210597.jspx.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纲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摆在着力培养的首位,突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现状

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但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所找寻的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遵章守纪,能按操作规程工作,肯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合格从业者。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有差距。

据调查,大部分同学的职业道德知识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及已从业的专家开设的讲座中得来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多采用的是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很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将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二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还在学校上学,还没开始工作,现在的环境根本没必要学习职业道德,从思想上就不重视。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教师和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已无多大用处,学了也用不上。

二、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抓思政课堂,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学校要狠抓“两课”及形式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纪律教育、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引导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塑造高职学生的思想灵魂,坚定职业理想。

(二)抓常规管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要从规范日常规管理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注重养成教育。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规范管理,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二是从学生入学抓起,从点滴小事着手,引导教育学生养成努力学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三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带学生参观专业教室、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树立职业认同感。

(三)抓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仅凭优异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还远远不够,学校应狠抓校园文化活动,锻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素质。一是开展与职业相关的各类学术讲座,通过了解学习不同职业的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二是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口才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四)抓社会实践,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7

【关键词】教师;师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2-02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人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因此,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但又突出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教师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具体最现实的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强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一)争做勤于学习的带头人

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每一名教师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精于学习,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每一名教师都要虚心向周围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向社会生活中学习,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推进道德建设。

(二)争做勇于实践的带头人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铭记自己的职责所在,要不断在自己所分工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袭,完成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三)争做严于律己的带头人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要求上必然高于社会的一般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当教师将自己在本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品格和境界融入社会整体道德环境中,成为社会道德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他必然对社会的和谐、完善、发展,对公众利益的广泛体现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含量更高。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教师以高雅的行为举止,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做人。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更准确、更有效、更积极的向学生传播社会的道德和真理。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组织推动,保障“强”起来

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将开展道德建设作为推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组织领导、标准规范、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评估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二)交流学习,全员“动”起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对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三)优化环境,氛围“浓”起来

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胸怀,所以要充分重视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的支持。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待遇,对教师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要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

(四)创新驱动,特色“亮”起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广播、校刊、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媒介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勤沟通、多了解、变方式、学方法、互补台、成合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平台,借以带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举办道德讲堂、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齐诵《弟子规》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创新活动载体,始终坚持把创新当作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蓬勃开展、永葆活力的“阀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又要“自选动作有特色”。从而进一步凝聚广大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领导赏识、同事称赞、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8

【关键词】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路径探析

如何增强教师职前培养中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师范院校长期不断追问和不懈追求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教师职业道德”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但如何改变德育类课程高高在上,远离实际的格局?如何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单单停留于说教层面,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师。

一、师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突出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句话:学高奠定师德之基;身正树立师德之本;师爱铸就师德之魂。

(二)师德的重要性

“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发生了一起校园悲剧,该校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张某因为其班上的一名叫婷婷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而对其进行了推搡,致使婷婷摔倒了。婷婷放学回到家以后感到不舒服,于2013年3月11日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其颅内出血,伤情严重。”“河南桐柏教师涉嫌22名小学生”“海南校长带开房”“黑龙江一女教师因过节学生没送礼,把学生骂了一节课!录音内容不堪入耳。”还有全国各地不时发生的教师殴打学生的事件。一个个触目惊、让人气愤的案例,让我们不禁想问,我们的教师到底怎么了?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重要来源。“师范”本身的含义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身正就是指个人道德和修养。陶行知先生阐述真正的教师要“以人教人”,让学生耳濡教师的“理”,目染教师的“德”,以教师为模范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现状

以我校为例,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警惕和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师范生中,虽然有不少人信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人为我”。有的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轻松舒适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对他人对社会想得少做得更少。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冷漠、自私,在集体劳动中表现出怕苦、怕累,在涉及评先、评优和助学金时,有的学生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这些价值取向有待纠正。

2.公民道德素质下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修养。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无视文明行为的规则,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和生活;在墙上乱涂乱画,教室里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吃剩的零食乱丢;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从不问好;有的为一些小事与别人发生争执甚至斗殴。

3.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对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一些同学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薄弱,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不愿意为大家服务;学生宿舍里,时常出现无人打扫卫生、整理任竦南窒螅一些集体活动没有老师就很难开展;对学校的公共设施、公共财产不爱惜,甚至有意损坏公物,这些不文明行为使学校的公物损坏严重。据笔者了解,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踢门摔门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是集体意识薄弱的表现。

(二)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修养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专科院校师范生道德素质下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还有自身修养的因素。

1.从社会层面来讲,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期,整个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一方面,个人利益、金钱原则大大激发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利己主义的驱动下,一些人抛弃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被人嗤之以鼻。这就使师范生在道德选择上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在学校里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当前社会上许多与道德理论脱节的现象而深感困惑,比如近两年出现多次有学生看到老人摔倒后视而不见,昂首而过的问题。有学生对传统美德产生了怀疑,就会放弃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其价值取向更趋于世俗化和功利化。

2.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在中小学时期一直是“分数至上”,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学生关心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德育工作虽然一直在抓,但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应试教育”的影响弱化了,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针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如果只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3.师范生忽视自身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道德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通常师范生将功利尺度标准放在首位,而用道德标准衡量他人。正是这种在道德判断上的双重标准和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师德修养和公德行为却越来越差。

三、专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探析

要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从教师师德培养环节抓起,严把师德培养关。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发挥“两课”的引领作用,上好《思想道德修养》课;同时还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能够认识师德的要素、理解师德的基准、体悟师德的规范、评价师德的行为等。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真正懂得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师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化为教师的行动。其次要加强师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知法、守法、传法、用法。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要渗透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使学生德才兼备。

2.强化各种活动的教育作用。通过党课和基层党组织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进行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爱心;通过学习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等的先进事迹,鞭策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质。

3.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广播、网络、板报、校刊等媒介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一是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教师实际上是凭借自身的学识、素养、道德、经验在教育和感化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是用自己全部身心在从事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二是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鲜活个性的人,再加上学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种复杂而辛苦的职业。同时要明确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只能是工薪阶层,要转变学生从工资收入上确定教师职业地位的观念。

2.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师职业对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师范生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才能增强他们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见习、实习,让学生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感受、体验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师德才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使学生一生受益。一个教师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他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是他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这些优良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它将使学生一生受益,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四)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在校期间就应在思想素|、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丝毫不敢松懈。首先,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全面实施校园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如《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方法》《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等的严格遵守;其次,在校园内学生向老师问好到进办公室和他人宿舍主动敲门,在课堂上向老师问好和告别,从细节方面渗透基本文明礼貌的教育。学校在引导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除使用纪律约束外,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热忱,如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的评比都是对文明习惯的培养。无论是制度约束还是激励机制,都应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只有学生能做到“慎独”,我们的道德素质教育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天凤.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杜时忠.新世纪新师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关玫玫.教师职业道德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永宏,高公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凝练教师职业涵养[m].课程教育研究,2013(36):244-245.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引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活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师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品质的关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重视道德修养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应当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品德、情感和意志,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作用。新世纪,人民教师道德面貌如何,能否为人师表,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符合人的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规律。高校教师职业的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对高校教师的形象定位和职业期待在道德上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种职业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看他是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职业道德内容很多,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满腔热情地教育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爱。教师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教师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

2.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首先,教师是教育人的人,要对学生的教育有说服力,自己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为人师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直观的教科书”。政治素质在教师素质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决定教师的政治信仰,制约教师的道德选择,影响教师的身心素质发展;决定教师的职业活动方向,决定教师的工作效益;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坚定政治信念。其次,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认识人生的真谛,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再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追求真善美的事物,反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具体而言,教师在思想上为人师表,就是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师在工作上为人师表,就是要不怕困难,不墨守成规,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教师在言谈仪表上为人师表,就是要举止端庄,落落大方,语言文明,衣冠整洁,不装腔作势。教师的气质、性格、爱好、服饰、发型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必须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文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

3.社会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都是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的人格包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理想、生活态度之中,通过一定的言行、情感等表现出来。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高校教师高尚的人格在育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拥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掌握正确的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1.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是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正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并通过社会舆论和自我修养,支持和制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事实表明,只有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促使教师把理论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并形成具有稳定倾向的行为习惯。高校教师要有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正视困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积累情感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师德要求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师德境界的客观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实践中,师德修养才能得到检验。

2.学习也是提高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首先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师德。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因此,教师应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师德修养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此外,教师应向先进、优秀的教师学习。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以先进典型为楷模,鼓励自己,常以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3.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反思型高校教师是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和体验,与他们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怀。他们努力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强,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熏陶。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做人。高尚师德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终生受益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通过不断努力,日积月累,长期锻炼,提高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7.

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篇10

论文摘要:在准确分析汽修行业特点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应坚持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坚持体现职业教育特征以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并且依照上述原则将课程按照综合基础课、汽修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重新整合。

一、我国汽修行业背景分析

(一)汽车工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不断增长。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平均每年以24.5%的速度增长,汽车年产量300多万辆,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也蕴含着对汽修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汽修行业的人员素质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

据汽修协会统计,汽修行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比例低,仅占20%。一线工人中,有38.5%的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由于汽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人汽修技术岗位,因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匾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预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和轿车进人家庭步伐的加快,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员工30万人,特别是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

(三)汽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维修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汽修行业中技师和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仅为8%,而且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问题。汽修行业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技术、理念、制度、作业方式、人员构成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安全气囊、现代车载诊断系统等在汽车上的普遍使用,传统的维修方式以及汽修行业工人岗位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汽修岗位在减少或消失,智能型/复合型岗位增加,随着技术进步,汽车故障诊断检测、at,aBS,GRS等新专项维修岗位已经出现;随着汽车服务的延伸,销售、保险、二手车回收等岗位人员的需求量正在增大。

以上的行业背景分析表明,汽修行业急需一批毕业即可上岗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汽修专业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要通过用人单位较长时间、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汽修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国当前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尽管很多,如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脱离实践、双师型教师匾乏等,但根本原因是课程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汽修专业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行业特点,强化职业教育特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应成为该专业寻求突破的出路所在。

二、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指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胜任岗位职责)为出发点,以从业者知识、技能、态度合一的整体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导向进行的课程开发和整合。

(一)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理论上讲,这一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这一目标却没完全落到实处,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模式上,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只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忽视了“职”的特色,课程仍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含义,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形成。三是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汽修专业的总目标是培养汽车维修、保养、检测、营销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比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哪个职业层面,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在确立能力培养目标、构建素质知识体系,特别是涉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的模糊。

因此,要克服以上几种课程模式的弊端,必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强调课程在专门人才培养汁划中的功能和作用,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据此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体系。

(二)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职业教育的特征表现为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客观上要求与岗位能力及职责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社会性,要求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与市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突出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满足本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求宽、求新,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突出实用性。同时,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毕业生对职业变换和职业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凸显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1.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意义认识不足。调查中,在回答对学校开设职业道德课的看法时,认为很有帮助的只占35%,没有帮助的占50%,无所谓的占巧%;在回答你认为职业道德对学生成才的作用时,有重要作用的只占25%,作用一般的占70%,没有作用的只占5%。

2.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一些基本观点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调查中,在回答课外时间你是否阅读过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中外原著时,没有人经常阅读,偶尔阅读的只占5%,没有阅读过的占95%,绝大多数同学对职业道德基本理论不能深入理解。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使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市场经济刺激人们拜金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等价交换原则出现泛化的趋势,诱发和刺激了高职生产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这都需要学校努力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4.教育产业化趋势弱化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来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并且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学校都把大力招收学生,扩高职生规模看做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实质还是教育收费,办学的重要目的是赢利。教育产业化趋势的危害绝对不能低估,大部分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中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5.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普遍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中职合并升格而来,办学层次虽然提高了,但是原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并没有及时得到提高。特别是师资缺乏,任意由别的无课教师来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些教师不具备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以灌输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难以取得实效。因为如果只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而不研究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不研究如何在职业中实现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等等,那么,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就难免流于形式。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水平十分重要。

6.评价方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