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7:08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法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

在职业道德养成中,法官的法律信仰、良好的品德、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公正无私的胸怀非常重要。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战略指导下,对法官进行良好的法律教育,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机制,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已越来越重要。

一、法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腐朽思想的泛滥也必然影响到人民共和国尊敬的法官们,如,有些禁不住利益的诱惑而铤而走险,成为人民的罪人。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司法不公平现象较严重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违反程序、徇私枉法等司法不公现象,有些引起了人民的极大反感。如,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等案件,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仍存在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和监管漏洞等现象,余祥林案与赵作海案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属于较严重刑讯逼供,光就这两起案件所曝光的现象,就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了。[1]这些司法机关仍存在的司法不公问题不免令人民寒心。

2.司法腐败现象较严重

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更是令人民寒心,影响到人民法院和法官在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司法腐败是司法权力被滥用的结果,一部分司法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权力,而是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向当事人索要财物、要求当事人提供赞助,更甚至以钱代罚。[2]有些法官,公然向律师索取一些好处费,对一些应判重刑的罪犯及其家属索要钱财,或甘心接受其贿赂,严重违背了法院所宣扬的体现正义的原则。司法腐败现象的治理已是刻不容缓。

3.法官心理素质较差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保持平衡的心态;在遇到外来行政权力干涉时, 容易受其干扰,甚至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严重影响办案效率和质量的提高。[3]心理素质不高,就会影响到案件的正确判决,更会影响到对罪犯的量刑,一些冤假错案就容易发生,从而造成对一些罪犯审判的不公,也容易导致一些罪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法官心理素质的脆弱,随时都可能给他人带来危害,是导致一些罪犯没有得到法律应有惩罚的重要原因。

4.司法权威不够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的裁判在解决争讼的活动中所应当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司法权威与法治理想中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法院的公信力还不够高,法官的职业形象受到质疑,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很多社会公众不视法院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实现正义的最终途径,甚至有些人不视其为有效途径。[4]因为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等现象的存在,造成人们对司法权威的怀疑。一些外来的、不正当干预的行为, 造成了一些案件难以公正的判决,使得司法权威的力量无法发挥。

二、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寻求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期盼。

1.确保司法公正,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惩恶扬善,是人民法院和法官应尽的职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官道德建设,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职业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法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通过具体的司法活动体现出来的。[5]法官是承担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人,必须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彰显这一神圣使命。

2.抵制司法腐败,提高法官综合素质

(1)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

司法腐败的主角自然是法官,抵制司法腐败还须从其自身做起。实现司法公正,不贪污受贿,为社会弘扬正义、捍卫正义,是法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应作出的贡献。培养法官的崇高法律精神和信念、勇于护法的胆识与使命,到改革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利用图书馆培养学习和探讨法学理论和审判业务的习惯,是提高法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6]

(2)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

除专业素质以外,在法官的综合素质中,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是否会陷入司法腐败的陷阱之中。单纯地以政治素质代表职业道德的作法,单纯地由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灌输的教育方式,都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司法活动的职业特点,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认为职业道德属于可抓可不抓的观念,认识到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官行为的基本准则,关系到司法能否公正和公众对法治的信仰等根本性问题,同时积极营造崇尚公平正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规则的环境,这些是培养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措施。法官应确立公正、独立、廉洁、行为正当、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则。[7]

(3)提高法官的心理素质

法官心理素质如何关系到对案件审理判决的结果。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不骄不躁,担负起法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过程中,须保持乐观豁达、大公无私的精神,克服不良情绪,扎实于繁琐的案件之中去,理清思路,才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作为法官,应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是为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二也有利于探究犯罪人员的心理。

3.树立司法权威,震慑罪犯,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树立司法权威,增强法院的公信力,提升法官的职业形象,大力整治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使人们真正体会到法院和法官的重要作用,切实能通过法院和法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可以威慑到那些企图犯罪的人,使其自觉打消犯罪的念头或中止正在实行的犯罪,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官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法官公正执法的迫切需要,是法律严肃性的必然要求。法官应是法律法规的忠实执行者,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件判决的结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法官无疑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守护神。法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从内心认识到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性,也才能更好地为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秩序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烈兴. 浅析我国司法不公现象及司法公正的出路[J]. 法制与社会,2011(32):179-180.

[2]陈丹丹. 论司法公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北方经贸2011(11):47-48.

[3]刘麦霞,刘兵.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官素质的提高[J]. 商洛学院学报,2007(1):122-125.

[4]甘小平,谢茹. 法治理想、社会现实与司法权威[J]. 法商论坛,2011(2):215-216.

[5]贺志明. 建设法官道德实现司法公正[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01-104.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育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语文教育在中国人的教育史上拥有漫长的历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实际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差异在于是两种不同类别的教育,并非低层次与高层次的不同。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当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称之为技术类教育。而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但同时也有其思想和文化内容,因此语文可以同时兼顾品德修养和文化认识,是一种人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而语文向来是基础,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支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包括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概念,即顺利完成学习或其他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它是指综合的职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一切内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处于不断变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当前职业上岗能力的培养,更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保证学生吸收和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工作者又往往是现场技术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应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相应的看法,法国国民教育部为短期技术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指出:“基础科学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有限知识系统中吸取和提炼所需要的能力。”“技术科学是培训的主体课程,其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使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而这些职业素质恰恰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学习来得到。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包括非技术性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这些综合职业素质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等课程学习来得到。因此,高职教育中开设语文课程自然是很重要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设的语文课不仅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或是一种应用性技术的传授,具体还应该达到以下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理智与情感的稳定性;②强化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③培养求知欲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④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如制定计划、进行讨论、主持会议和各项实际工作;⑤经常有意识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要熟悉各种宣传手段,培养学生从中进行学习的能力;⑥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不断提高欣赏水平,以人文学科平衡纯粹技术学习;⑦培养高效率工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技能,要养成敢于分担责任的习惯;⑧熟练地运用语言,为寻找满意的职业而学会应聘、会谈、即兴演说等技能。

以上陈述只是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方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还是应把这些内容融化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去。如果说,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的非技术性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修养的水平,那么,语法、修辞、逻辑就是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基本功了。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逻辑则注意说得通不通。而这三项基本功又必须经历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

总之,语文并不仅仅用来给事物贴标签,它起着学习、思维、表达感情和交流经验的工具的作用。语文修养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高职学生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没有必要在过于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但加强语文教学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越处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大都是指专业技术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语文即属于这种基础知识的范畴。

那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而不是以教材或授课时间为中心,如果教材不合适,教师甚至可以自己选编授课内容。高职语文教学从总体上应把审美教育和社会人生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提高品德的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深入体验艺术的精妙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高职语文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与价值。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3

一、教务员职业素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务员在一所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承担着做好日常教务工作的职责,比如安排考试,课程安排等。同时还需要起到协调和沟通的作用,比如院系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通知的下达、各部门间工作的交流及协调等。因此教务员对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务员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具体体现为: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会对工作起到监督、保障和促进的作用,也会不断激发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促使教务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去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并不断的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也使得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反之,如果是消极的职业素养,则会在日常的工作中,造成工作者有拖延、排斥等不良心?B,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到正常工作。而教务工作都是较为琐碎和重复,有时,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通知,但都需要教务员相当重视,因为要负责将通知发给每位被通知对象。因此,积极的职业素养是每位教务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二、高校教务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加强思想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人的一生,都应当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跟得上社会前进的脚步。而作为从事教务工作的教务员而言,更需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教务员是一个服务性的岗位,他服务于院系全部老师和学生,协调解决好老师和学生间出现的课程、考试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是其他各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做好通知的及时下达、课程的安排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细小,但是每一件事都要很强的责任感,因此,教务员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务工作外,更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意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拖延、不负责等消息心态。

2.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随着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而相应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也在逐渐增多。作为面向院系全部学生和老师工作的教务人员,也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务员的教务工作,很多都是围绕老师。学生进行的,比如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而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对考试及课程安排是不同的,比如有些课程需要在教室考试,有些课程则在机房考试等,这都需要教务员提前进行全面了解。这样,在自己具体工作中,才不会被动。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务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3.不断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

教务员的日常工作都是较为琐碎的事,但每一件事,却都是极其重要的。比如下发一个通知,当你在发这个通知的时候,不仅仅是发出去就是工作完成了,而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每位接收该通知的人员都要收到。所以,也常会出现有老师或学生未及时收到通知,而出现工作拖延的情况,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教学事故的情况。因此教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要认真细心。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实,真正做到为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职责。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素质冰山理论;隐性职业素养;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53-0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影响学生就业稳定性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隐性职业素养越来越注重。高职院校在传承职业技能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学生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同步生长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塑造和培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如何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助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整体表现,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实践锻炼逐渐养成和积累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模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的冰山。其中,露在水面以上的冰山一角,指向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证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的奖励证书以及考取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来证明,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考试成绩来检验,属于人的外化素养或显性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发展的表象内容。而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冰山,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要素构成,指向职业人生当中的诚信守纪、敬业奉献、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短时间内不易直接鉴别,只有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化素养或隐形素养,属于职业基本素养,是整个“素质冰山”的根本和基石,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了其全部职业素养,如下页图1所示。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则是隐性素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素质冰山”隐藏在水下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培育和塑造,使学生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在教化、培养过程中同步生长,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职业指导中注重塑造学生隐性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生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优势所在,而对学生职业道德塑造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等高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以致学生显性职业技能强,隐性职业素养低,职业教育基本上成了谋职教育或技术技能教育。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欠缺,是造成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谋个性之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职业教育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一不可。因此,高职教育只有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创新职教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工程,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重要目标。专业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职业素质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只有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需求,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低,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塑造不足,与社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不吻合。所以,“就业难”只是一个表层问题,是“显忧”,学生特质、态度、责任心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欠缺才是深层次的问题,是“隐虑”。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着眼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优化职业指导方法,强化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转化

职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结合社会和岗位职业的需求,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职业品德塑造、行为规范养成、职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认知、职业技能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倾向,确定职业目标,帮助学生锻炼和积累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完善和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素质冰山”理论下,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一)“就业指导型”向“职业指导型”转化

就业指导仅仅是职业指导中的一个方面。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活动仅限于学生毕业环节的政策解答、信息、组织招聘等就业安置服务活动,缺乏对学生职业认知及职业素养锻炼的过程性指导,学生择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较大,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打破传统就业服务的模式定势,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在继续强化学生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基本素质锻炼和综合能力上,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教育引导职能,这也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忽略对学生“硬实力”的培养和“软实力”的塑造,学生的就业及其职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阶段指导型”向“全程指导型”转化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性工作,是融合于教育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模式,多在学生毕业前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求职技巧,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尽管这样的就业指导是必要的,但毕竟属于“临阵磨枪”,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锻炼的过程性指导,致使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茫然无从,束手无策。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职业生涯和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构建全程化指导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需求与个性特点,分阶段开展内容不同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分析不同职业所需的素质能力标准,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制定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按照确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强化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和生长。

(三)“部门指导型”向“全员指导型”转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的,由于师资、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和思想认识滞后的主观因素,致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指导教师,其他部门和任课教师基本不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指导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职业与就业指导的工作成效,就必须树立职业指导大教育的理念,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南,明确学院各个部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责,分解任务,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特点,在课内课外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锻炼。同时,可通过开展心理专家辅导讲座、顶岗实习交流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职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对职业发展动态、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岗位需求及个人素质能力差距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职业目标,明确锻炼和充实的方向,激发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形成校内校外全员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四)“以指导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

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自我完善、自我设计人生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拓展素质,提高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的持续发展,绝不单纯是由指导者完全主导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服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邹韬奋先生说过:“职业指导乃处于辅导地位,非处于代决地位。职业指导乃由指导员供给青年自身不能搜集得之参考资料,供给青年自身所不及注意之关系,使青年根据所闻见与所思考,作自由的选择与判断。若指导员代为决定,则往往不免近于武断,或反足阻窒青年之发展机会,不可不慎也。”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全面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要强调学生的毕业发展,更要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全方位指导学生按照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在分析自身兴趣和爱好、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提升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五)“单纯理论说教型”向“理论实践结合型”转化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最基本、最直接、最具普及性的手段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中,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认知、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交际、挫折忍耐、问题处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要积极搭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创新社会实践锻炼模式,充实内容,提高品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由“知”向“行”转化。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中,既要注重思政课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理论教育,更要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价值,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就业及其发展能力为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相对接的实践活动训练体系,让理论认知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和升华,增强职业指导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六)“单项择业指导型”向“就业创业复合型”转化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会显得更加严峻,高职毕业生要想谋取一份现成的理想职业将会更加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中,在抓实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过程性培养,夯实学生就业竞争的基础,强化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辅导,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职业指导的内容,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学院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多样化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孵化基地,创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团,设立毕业生自主创业专项扶持基金,搭建创业学生跟踪服务信息平台,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创业指导,强化校友创业成功典型宣传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转化就业理念,树立创业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多途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要回归本原,不仅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法规、市场分析、面试礼仪、择业技巧等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更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学生道德、意识、情感、动机、特质、责任心等隐性素养的过程性培养和塑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陈伟民,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33).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27-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已经接近600万人,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在培养服务、管理、技术、建设、生产等“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缺乏多元化和有效性,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出发,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效模式,努力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为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普遍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平台,使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特征以及今后应当坚持的原则,因而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是有利于培养国家专业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能够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能够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人才建设当中,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得到重视,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能够为我国培养国家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利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三是有利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而实用性和基础性是其“双重特征”。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因而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特别是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多元化”的重要措施,因而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尽管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职业素养教育,但从总体上来看,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比如个别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因而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性;再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尽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但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职业操守教育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是职业素养教育缺乏创新。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积极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普遍都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进行教育,因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再比如一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于职业素养教育更多地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理解不深、不透,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实践和锻炼,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三是职业素养教育缺少互动。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的互动性。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来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互动性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感同身受,因而也就不可能入心入脑。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只有深刻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职业素养教育的互动平台,这一点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是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要想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给予职业素养教育以更加高度的重视,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还是政工人员,都应当积极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好理念、好形式、好内容和好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素养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比如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以及政工人员来说,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二是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来说,不能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而是要在创新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方面取得突破,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重要的原则,制定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规划,加强对职业素养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要针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对职业素养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比如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比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报告,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是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互动机制。互动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这也同样属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通过有效的互动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比如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更多的渗透来提升教育成效;再比如应当将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多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去实践和锻炼,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再比如还可以针对职业素养开展一些研讨会、座谈会、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共享思想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素养教育十分重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国家专业人才,同时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职业素养教育缺乏创新、职业素养教育缺少互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使职业素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5(7):23-24.

[2]杨莉.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3-24.

[3]翟藏库,李荣娴,赵英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4(14):63-64,67.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化机制;实践研究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方面,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初步设想要在2020年以前,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的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而且要满足大众对职业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对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就是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国外研究提出了能力“冰山模型”,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对于一项任务,人的胜任能力就像一座冰山,人的知识与技能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一样,是真实可见、很容易被人察觉的;而人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社会动机等方面就像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虽然比水面上的部分大得多,但是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属于潜在特质。类比于“冰山模型”,将职业素养看作是整个冰山,知识和技能作为显性素养漂浮在水面上,而价值观、自我形象、社会动机、内驱力等作为隐性素养等待被发掘。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共同构成一座完整的冰山———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图1所示。图1能力“冰山模型”对于显性职业素养的考核,可以通过提供学历证书、执业证书或参加专业考试等方式完成;而隐性职业素养则不容易出台硬性考核指标,因为显性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所以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对敬业精神、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合作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3本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3.1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企业、高职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实践调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能力“冰山模型”得到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概念,然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相比较,结合他们的培养理念,得出隐形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案,强调隐形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为了使隐性职业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注意到了“内化”的作用。

3.2重要观点观点

1: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通过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发现“冰山模型”在他们的用人标准中有如表1所示的体现。企业9条用人标准有7条指向“冰山模型”的隐性能力,所以培养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应该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内化”,中西方都有相关定义的给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内化”是主体把外部的动机融入自己的内心或者身体之中;比如把别人的社会价值观、标准、社会观念或面对一件事情的实际做法等变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标准、社会观念或具体做法。“内化”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内化是人通过认知转化将外部事物转变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人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或群体的规范,并将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根据内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化可以协调内心世界与文化因素,让他们整合相融。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吸收、转化;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信念与态度等也在吸收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被建立或转化。内化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科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伦理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不断成长,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办法

目前高职学校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培养内容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目的不明确,导致最后企业满意度不高。结合目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认为,高职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对学生工作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与创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要将学校的培养体系完善起来,明确地将培养目的表现出来。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4.1构建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学校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案进行改革,在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觉行为。除此之外,对实践的重视也不能松懈,学校要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4.2加强校企文化交流

学校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工作价值观。

4.3以人为本

在统一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学校也要考虑到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学校的教育体系要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例如分兴趣班的方式来针对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结语

在中国制造2025的驱动下,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选择。这为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根据能力“冰山模型”得到隐性职业素养方法,进一步将“内化”作为重要培养路径,研究了“内化”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中的作用。将“内化”作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重点培养思想,能够达到“知行合一”、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效果。

作者:李家华陈勇平陈政石单位: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志和.试分析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方式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

[2]刘凤存.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2016,(04).

[3]郑银娟.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05).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广义的职业素养是指受教育者从事某一职业,并为了满足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而应该具备的素养。职业素养中,专业是第一位的,所以,根据职业的不同,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不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学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岗位的需求,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将来就业的技术能力,只要通过学习便可熟练掌握,并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属于意识范畴,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培养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具有一定的发展延续性。本文所说的职业素养并非职业素质,而是“素质的养成”过程,具体指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内化的过程,在实践中以行动体现出其高度,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职业素养方面,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凭借“一技之长”成为企业的“佼佼者”的时代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而实际情况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表现的很缺失,主要体现有:

1.高职院校重技能轻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和教师只重视与学校发展更为密切的办学规模、招生政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等教学因素的发展,而对高职学生内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存在形式上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课的教育普遍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不足10周的教学课时,上课形式也多采取大班上课,同时“灌输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也严重脱离实际,对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同虚设,从而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严重缺失现象。

2.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概念模糊

一方面由于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使大部分高职学生片面的认为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就可以了,职业观念淡薄,缺少学习动力,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自己三年的大学生活也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重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层面的培养,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学习和考试;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4和95”后,这些学生的的主要特征就是个性特点较为鲜明,有自己的理想,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与探索等。但同时他们也存在拒绝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自律性差,功利性和追求物质表现突出,对待今后的工作过分看中工资待遇,不能积极正确的面对工作环境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还有一小部分高职学生,因高考失败在心理的阴影,认为“高职院校是没办法的选择”,不主动学习,缺乏进取精神,更不具备创新的潜力。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企业不对接

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毕业后更换单位的频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工作中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不能对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重技能培训,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的现象;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需要进入企业,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社会调查和企业实践,因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不相符合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缺失不能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等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1.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不健全

当前,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完全靠自己探索,呈现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多样性,各有特色,各有创新,互相借鉴,不断发展的局面。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借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

2.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不完善

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多采用书本教学,忽视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难度加大,而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上有一定突破,却疏于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组织机构设立上,职业素养培育机构多由学工处、团委和就业部门兼职负责,这些部门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专业讲座、企业观摩等拓展学生职业素养,活动参与面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原因导致职业素养培养效果平平。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还需要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不断创新完善高职学生素养培育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特色,广泛调研,按需设课,整体设计培养内容,以校企互动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主,避免重技能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发生。所以,在今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如何做到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的提升,如何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如何长效的实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职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大部分属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在高中时期的班里、年级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在价值观方面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这些因素,使高职学生面对挫折时,主体意识薄弱,出现了消极、自卑、不自信等心理。因此,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育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高职院校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直接关系,如何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职院校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是高职院校今后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1.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能在社会和企业中得到检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自己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是解决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明确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总的要求和目标:“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的说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会学习,懂管理,善于沟通和协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应用技能型、实践能力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强,懂经营、会管理、守诚信、能创业的高职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创建产教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上多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但大部分只停留在实习、实践的基础上,如何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形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正确的职业观氛围,真正的实现产教结合,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可以向企业相倾斜,结合自己的专业,从企业引进相关人才,让有理论、懂实践的企业人上讲台,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竞争意识。而企业也需要学生具备责任、合作、敬业、服从、奉献等基本的职业素养,走产教相结合的职业素养模式更能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另一方面,产教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企业精神,认识每个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才能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发掘自身的创业潜能,尤其是具备一些企业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重点打造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侯红英(1974-),女,湖北孝感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和项目管理;林青(198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31-03

当前,“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当前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培育计划、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方法等,且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需明确,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从业者职业准入的通行证[1]。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已逐渐超过了对其专业技能的关注度,会计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好地胜任会计实务工作。会计职业素养是会计职业和会计工作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会计从业者在职业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会计综合能力和综合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会计职业知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意识等方面[2]。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典型误区分析

(一)将会计职业素养等同大众职业素养,忽视其职业特殊性

传统职高教育把会计专业的职业素养当成一般的专业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讲授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融合在职业规划课程之中,忽视其职业特殊性,缺乏针对性。

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主要由党政管理干部、德育工作者、专业课老师组成,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如党政和共青团干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没有体现在操作层面上;思政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达到了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完成了通识教育任务,却忽略了对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可能更多地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分身乏术”;专业课老师大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素养培育较为弱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会计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有无会计职业素养课程无关紧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认同诚信、严谨、敬业等专业职业素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任意压缩专业理论和职业素养课程学时数,用讲座等方式代替会计职业素养课程,通过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安排的讲座、活动来达到培育的目的,但这些部门一般会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和讲座,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3]。

(三)职业素养培育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领悟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在校主要是技能学习,对于职业素养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需要学,可以在工作实务中自我领悟。“重技轻德”倾向严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非常重视,认为就业过程中只需使自身技能水平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即可,忽视提升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学生对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缺乏深入的认识,无法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想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无从谈起的。而且,受专业性质所限,会计专业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难度较大,即学生无法长时间、大批量进入企业进行会计岗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详细、系统的认知,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或社会的职业素养培育,从而影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创新设想分析

为了更好地培育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缓解“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一)构建基于会计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当按照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来整合会计专业课程资源,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以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育与提升为主线,将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融为一体。

第一,在会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德育教育为主导,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以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精神,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例如,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信仰、理想、道德等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培育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格。同时,可以开设会计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育,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会计职业,了解会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理清会计行业的就业形势,指导会计专业毕业生及时从市场上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技巧,提高面试技能,并能根据不同情况调适自己的就业心态。通过职业指导培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会计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融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应当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培养内容与培养途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要分别就诚信教育、廉洁教育、技能训练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基本内容,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课程之中,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5]。对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可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以及会计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应始终贯穿着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教学创设出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场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悟职业环境,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之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顺利实现“职业化”。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形成校内外多方联动的会计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

为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一是从高职院校内部入手,转变高职院校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使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从校级层面召集会计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和专业辅导员等,针对会计职业素养培育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分别以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工作态度、理解与学习能力、创新和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作为每期研讨的中心议题。通过集体分析、思考和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让各部门之间、不同教育者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培育的目的,从而打破“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和不同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形成合力。二是从高职院校外部入手,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并形成有效合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及用人单位的最新用人标准等等。同时,建立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的职业素养信息反馈机制。用人单位可以将本单位的会计职业化标准反馈给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会计顶岗实习或工作中的有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的表现进行真实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真实地反馈给学校和学生,真正做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帮助和促进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建立长久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将自己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感悟及时反馈给母校,也可向学校提供用人单位需要会计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等等,为后续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鲜活的素材。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随时或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技术能手或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尚未毕业就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会计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等等,让学生身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共同培育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1.在社会层面营造讲诚信、重品行的职业氛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合适的会计人才时,不再仅仅只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和证书,更看重其会计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用人单位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还是从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上来看,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已在悄然变化,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向全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转变,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具有较强会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毕业生才是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的氛围,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育营造良性的外部环境[7]。

2.构建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培育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体系。从会计行业来看,从业者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如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等。但是,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依赖学校和企业,必须由较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三方共同培育,即校企合作、家校合作[8]。在学校教育中,可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阶段,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实习指导教师应不断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培育的任务,提升学生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培育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3.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培育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性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等,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将来工作岗位的深远影响;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以达到完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其职业素养的培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才能够在未来会计人才的激烈竞争中显现其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海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5(6):59-60.

[2][7]缪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职业化素养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4-25.

[3]罗忠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93-94.

[4][5]冀玉玲.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商贸,2013(33):180-181.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不同的就业岗位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具有差异性。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可分为专业性和非专业性。专业性职业素质是岗位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就是除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职业道德、职业人格、职业通用能力,这是考察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职业道德文化是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规范,现今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重视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人格是学生毕业后在岗位融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职业通用能力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一步提升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是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转变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职场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也越来越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加以重视,现今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使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来看,在激烈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明显欠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职业热情,有良好的环境适应力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不牢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的问题。很多高职学生都存在着知识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加上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生主动性不高,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知识也没能牢固的掌握。现今高职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自我中心意识中,缺乏团体合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家庭的娇生惯养也使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能主动的勇于探索,缺乏社会责任感。另外,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教授,课后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实践操作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离,加上社会上“考证热”的影响,很多学生虽然有了证书,却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2.2行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经验上却严重缺乏,因此很多学生在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困扰,求职和就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跟本专业完全脱离,这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适应慢、无从下手的局面。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一般都会要求能够即刻上岗,不仅有学历的要求,还有工作经验的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缺乏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用人单位的用人综合状况分析,现今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3.1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工作。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展现和重点内容。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现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2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知识素养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要求专业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高薪技术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理论,了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学校根据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来对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职业教育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3.3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育。高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强化,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3.4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锻炼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理念融入进去,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性也不容忽视,高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另外竞争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在竞争的压力下开拓创新,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篇10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主要是教育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1]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环境和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重大。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成为酒店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在“专业建设”指标下的子指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当今学生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吃苦耐劳、踏实和责任心方面与以往大不相同,自我意识较强,在家比较娇气,工作、学习上有较强的畏难心理,很难适应酒店高强度的工作氛围,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成为其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真正成为“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道德具体地说是敬业乐业、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是通用的职业能力,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职高专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2]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不能片面地强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某一方面,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相互依存。

三、职业养成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日常教学工作是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环节

信心是学生成为“职业人”路上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挫折,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专业任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借助全体教师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和进步,每一名任课教师能在课堂上或课下及时表扬鼓励,如果是学生出现的不足和错误,也应给予教育引导,任课教师的鼓励和帮助无形中也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都应该培养学生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当中的每一件事,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并形成习惯。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职业兴趣最终将累积成为其对这一行业的总体看法,这一总体看法将决定着学生的行业态度。[3]如果说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都能找到他的兴趣点,那么这种良性感觉就会逐渐积累,学生对于该行业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积极的态度。所以,学生良好行业态度的形成与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紧密相关。专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员的基础。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中,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获得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核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分工协作,注重沟通交际。展示过程中,注重语言表达和仪容仪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加强“两课”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通过学生自身主动了解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需求,进而产生主人翁精神,自主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素质养成计划,这将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工作的规划能力。在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必修的公共课基础上,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贵州商专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在仿真的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前厅和中西餐厅实训室、模拟茶艺室进行授课,要求上课进入实验室需穿着职业装、盘发、化淡妆,学生身临“职业环境”,举手投足会因环境的职业化而深受感染。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的走廊通道上张贴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简历和照片,联系酒店组织实习生实习实践经验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邀请酒店行业专家、经理为学生做专题讲座,部分课程请酒店部门经理为学生授课。如学校贵州饭店班的《饭店服务技术》课程由酒店餐饮部经理为学生上课,学生一方面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以及酒店人的行为做事风格,另一方面了解各个酒店的不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尤其是专业课设计中的综合实训,学生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进行资料查询,仿真模拟设计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进行物品的准备,开始各工作环节的演练,最后进行实训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实训课中,专业教师必须从细节抓起,强调学生在校就应该表现出酒店员工的素质,注重仪容仪表、卫生习惯、谈吐、态度、举止的培养,养成酒店员工的基本礼貌礼仪习惯。其次,在实训课中适当加大强度和难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敬业精神。通过仿真模拟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对将来所面临的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任课教师以行业的标准为尺度来衡量学生的行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这句标语提示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按着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生进入实训室,以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做好相关表格登记记录。在斟酒、折花、托盘实训项目课上,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吃苦耐劳。分小组完成实训项目任务时,全体同学同心协力,团结互助,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三)日常养成训练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点

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强化日常管理。很多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应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和勇于承担责任,使其认识到工作出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怨天尤人。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交往平台,例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管理不断创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环境。通过校园、学生宿舍、班级教室等日常活动场所对学生行为要求和思想教育,完成学生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酒店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根据酒店客房质量卫生检查标准,制定出宿舍质量卫生检查考核标准和教室质量卫生检查考核标准,并制作相应的表格运用于实际。制定班级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社会实践不可替代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以致用。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各种大型的博览会、洽谈会提供会议服务,寒暑假和节假日,有意向的同学也可以到酒店勤工俭学。该专业的学生都将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严格遵守酒店考勤、考核制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专业指导老师通过电话询问、到酒店向部门经理领班了解情况、定期找学生座谈等途径和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状况,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填写由专业任课教师编写的实习实训指导书,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各种疑惑。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接触了解了行业,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