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财产托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8:01

老人财产托管篇1

(一)高净值家庭人数激增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73万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19%。目前,我国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为33万亿元人民币。从区域分布看,北上广地区高净值家庭户数最多,辽、苏、闽等东部沿海省份紧随其后。

(二)家族企业进入财富传承期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三十多年后,我国第一代创业者的发展周期已经到了向第二代交班的时候。随着高净值人士年龄的逐渐增大,子女已具备了接班能力,对财富的传承需求越来越多。同时,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征收遗产税,我国征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避税筹划等意识的提升也推动了对财产信托需求的提高。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在高净值人士中,三分之一有财富传承规划的考虑,而超高净值人群的这一比例更高,达到近半数。根据《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我国的家族治理企业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迎来一轮大规模的家族传承潮。随着第一代创业者年龄的增长,逾300万家家族企业面临接班人的问题,预计传承的财富值为4万亿元到7万亿元。如何平稳顺利地传承财富,并且实现保值增值,是高净值人士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顺利传承数额巨大的家族财富,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对于信托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对财产传承类信托产品来说,蕴含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三)遗产信托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除了高净值人群传承常规财产的需求,保险信托市场也蕴含巨大的潜力。根据过往责任事故的案例统计推断,我国每年因被保险人去世而涉及的保险理赔金约两万亿元,如果信托机构能够开发出保险类信托产品,那必然带来巨大收益。总之,国外的家族财产传承信托已经有了成熟的发展,我们熟知的一些富豪,如洛克菲勒、希尔顿等都采用信托管理家族财富;我国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财产传承信托必然会成为人们尤其是高净值人士普遍使用的财富传承手段。

二、财产传承类家族信托的业务模式

根据财产传承类家族信托的运作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典型的信托模式,即养老信托、子女保障信托、人寿保险型信托、遗嘱信托。

(一)养老信托模式

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的养老基金的情况来看,政府作为养老基金的管理人是不太理想的。一是因为政府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监管不严、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二是政府在投资方面态度谨慎,不如金融机构专业,财富增值能力低。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引入信托的模式来进行养老基金的管理,这就克服了上述问题。信托公司一是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广泛投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二是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更适合做实业投资,这就更能保证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从而保证个人账户基金在较为安全的投资环境中获得相较于存款和购买国债更高的收益;三是采用这种方式在管理成本上相对较低,风险适中,也能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的效果。因此,我国个人养老基金应该尽快实现信托化运作,通过建立个人账户信托平台来保证运作效率。当然,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大,政府也应该积极支持养老基金信托的发展,建立养老基金运作和监管体系,这是保证其顺利发展的前提。养老信托模式的目标客户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家庭有效照顾的高净值中老年人。

(二)子女保障信托模式

信托可以分成增值管理型和非增值管理型两类。现在大众普遍了解和关注的多为以赚钱为目的的增值管理型信托。但是,对于高净值人士而言,他们本身可能就具备比信托机构更强的赚钱能力,如何管理和运用钱是信托机构更擅长,也是委托人更关心的。对于设立子女保障信托的高净值人士来说,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财产的增值,而是为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安排。高净值人士希望能有优秀的继承人,使得辛苦积累的财富能够继续传承,但是对于继承者来说,财富可能使他们的成长变得更为复杂。父母长辈通过为子女设立保障信托,将部分财产所有权交由受托人,由其按信托协议分期定额向子女支付生活、教育或其他费用。这样不仅能保证子女不被巨额财富影响,有较为健康的成长环境,也能防止一旦出现离婚的状况,由于向子女支付抚养费而遭到子女监护方恶意侵吞的可能。

(三)遗嘱信托模式

遗嘱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是指立遗嘱人于遗嘱中载明将其全部财产或一部分,在其死亡后信托于受托人,使受托人依信托本旨,为遗嘱中所指定受益人分配财产。委托人设立遗嘱信托的目的一般是希望在其死亡后,通过信托延续其个人意志,确保遗产可以依照其生前的规划来运用,使受益人能够享受到信托财产的利益。具体来说包括:第一,遗产按照其意愿分配给各继承人,妥善照顾好存活人的生活,同时自己的财产在传承过程中不会被稀释;第二,在后代无意或无能力或暂时无法继承自己的事业时自己的事业能得以延续;第三,实现遗产保值增值。遗嘱信托模式的目标客户是拥有自己家族产业的高净值人士,希望自己在去世后该产业仍能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继承人之间的析产或者无法胜任而对家族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四)人寿保险信托模式

人寿保险信托是指将理赔金作为信托标的物,被保险人通过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协议,当理赔发生时,保险公司将保险金直接交付予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按照信托协议对该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并按协议将财产分配给受益人。人寿保险信托的客户是在保险公司投保死亡保险的客户。具体来说,人寿保险信托的使用客户包括:受益人是未成年人或身心不健全者、被保险人是家族企业经营者、购买巨额人寿保险的投保人以及具有遗产规划动机的群体。

三、财产传承类家族信托产品设计要点

(一)养老信托产品的设计要素分析

1.业务流程设计

委托人通过和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协议,将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需求,为其制订养老计划,计划中包括养老机构安排、医疗以及去世后的丧葬事宜等;同时运用信托财产进行投资管理,实现财产保值增值,在委托人死亡后遵循遗愿对财富进行分配处置。在财产管理的运营上,可以采取以下模式:委托人成立个人账户基金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和信托公司签订协议,将个人账户资金信托给信托公司,由其管理运营。这样可以大大保证委托人的权益。(1)委托人将信托资金缴付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2)个人账户基金委员会将资金交由信托机构运营,并负责支付信托费用。(3)信托公司通过投资运营,获得收益,并通过信托合同中的费用协定,由受益人享受收益所得。(4)设置个人账户基金监督委员会,监督个人账户基金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个人账户运行全过程。(5)银监会,负责对信托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监督。

2.要素设计

(1)委托人和受益人。根据委托人和受益人是否相同,可以划分为自益养老信托和他益养老信托。自益养老信托是指委托人和受益人为同一人,信托目的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养老问题;他益养老信托是指信托的委托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人。委托人同时以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设立的养老保障信托,一般认为是他益养老保障信托。此种分类的意义在于,现实生活中设立养老保障信托,不仅本人可以作为委托人本人受益,自己为自己的养老做筹划,同时其配偶、子女、亲属、朋友、所属机构等都可以作为委托人,有利于满足老龄者及其相关义务人财产流动取向和应用价值定位的意愿,为增进老年人福祉提供信托渠道。(2)信托标的物。目前大多数的资产都可以作为养老信托的标的物进行信托,现金、不动产、古董、知识产权等都属于该范畴。(3)个人账户基金委员会。该组织由委托人设立,主要负责信托的各项具体事务,包括通过信托方式将资金交由信托公司投资运营,以及向信托公司支付费用等。(4)个人账户基金监督委员会。指专门监督个人账户运营管理的机构,主要成员应包括社会贤达人士和家族成员等,社会人士应占较大比例。(5)信托期限。可由委托人与信托公司商议决定合同生效和失效日期。失效日期可规定为受益人去世后财产处理分配完毕的日期。(6)信托费用。可以由委托人和信托公司商议决定费用支付形式。第一种是年费方式,一年一缴纳,按信托资金数目抽取一定比例;第二种是按收益收费,可以按投资收益抽取一定比例信托费用。由于养老信托的特殊性,信托期限不定,不推荐一次性缴纳费用的方式。

(二)子女保障信托产品的设计要素分析

按照客户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子女保障信托分为不同的业务类型。

1.有多名子女的家族

高净值人士家族往往子女数目较多,使用子女信托不仅能够保证每个子女的教育、生活、医疗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子女因为财产继承引发矛盾和纠纷。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为每一个子女建立单独的信托计划;第二种是在每一个信托计划中规定每个孩子的具体受益分配。(1)信托期限:由委托人与受托人共同商议决定,规定子女受益的时间,比如:未成年的时候就开始还是成年后才可以。(2)信托费用:可以由委托人和信托公司商议决定费用支付形式。第一种是年费方式,一年一缴纳,按信托资金数目抽取一定比例费用;第二种是按收益收费,可以按投资收益抽取一定比例信托费用;第三种是一次性缴纳信托费用。(3)信托标的物:可以使用资金、股权、债权、房地产等进行信托;可以不进行投资理财,信托公司只履行管理分配财产的职能;也可以委托受托人进行稳健性的投资理财实现财产保值增值。(4)受益人:受益人为委托人指定的子女,委托人可以规定受益人的分配比例和顺序;受益人的权利在信托计划中应有规定,即其使用信托基金的支出范围;受益人的获益方式在计划中也应有所体现,如其从信托基金中获取收益的频次、数额等;信托计划中可规定子女出现哪些行为后就不得获得收益。(5)监管:设立监督委员会,由社会贤达人士和委托人共同担任委员,监督信托运作情况。

2.子女不具有理财能力

每个家族都不能保证有优秀或者适合的子女作为下一代创业者管理好家族财富,因此,可以通过设立子女信托,将大笔资产信托给信托机构,由受托人按照信托计划向子女按时按额度支付生活费用。更有考虑长远者,还可以设立隔代子女信托保障孙子女辈的生活。要素设计等与上述信托较为相似,不再赘述。

3.留学子女保障信托

中国目前海外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是一个消费能力较高的庞大群体,对于年轻的子女而言,由于缺乏监护和自律能力,非常容易出现高昂生活费管理不善的问题。因此,他们的父母可以通过设立信托帮助留学生管理财产,既保证了生活,又不会产生财富被挥霍一空的后果。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信托业务,有此类需求的父母会求助于境外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会按照委托人的要求管理财产,给子女发放必要费用,同时进行一些稳健性的投资。因此,如果一旦国内信托机构把握好商机,推出此类产品,必然能填补空白,获取巨大收益。该类信托产品的期限一般较短,受益人留学停止后就可以停止。该信托相对来说标的物数额较小,可以设立一个集合信托计划,以便集聚资金,进行投资。

(三)遗嘱信托产品的设计要素分析

1.委托人生前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协议或将信托条款落在遗嘱中,提出自己的遗产继承和财富管理需求,明确信托目的和信托期限。

遗嘱信托生效时间通常与遗嘱生效时间一致,即委托人死亡。伴随遗嘱信托的生效,信托财产从委托人处委托移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根据被继承人提出的需求设计遗嘱信托架构,主要包括财产管理和运用方式及时间安排、受益人安排等,满足委托人财富继承和管理的需要,并忠于委托人的意图,遵循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恪尽职守,延续委托人的规划,实现信托目的。委托人死亡之时遗嘱生效,不再享有包括信托财产所有权在内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因此相对于其他信托类型,委托人的权利是非常有限的。

2.信托公司根据信托协议管理、运用信托财产

并按约定定期向继承人支付信托财产增值收益,信托结束时一次性返还信托财产本金或信托存续期间按约定分批返还信托财产本金给继承人(无论届时信托财产处于何种状态),实现信托财产在受托人与继承人之间的流转;同时在信托存续期间定期或应要求向继承人提供信托财产管理、运用和收支情况报告,接受监督,配合其监督检查。在受托人不尽职等情况下,继承人可解除受托人。

3.委托人、受益人与信托监察人的关系。

信托监察人是为了维护受益人利益而设置的,信托监察人与委托人及受益人的关系类似于监事会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履行监督职能与被委托的关系。信托监察人通常由财产被继承人或者受益人指定,并接受其委托代为监督信托公司执行信托协议的行为和效果,以及行使某些权利,如受托人处置信托财产不当出现纠纷时,代委托人或受益人提讼等。信托监察人执行监督职能时遵循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就监督情况向受益人或生前代遗嘱信托的委托人汇报。

(四)人寿保险型信托产品的设计要素分析

保单被保险人可以通过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协议,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标的物进行信托,在被保人去世后,由受托人出面负责和保险公司办理赔偿事宜,运用和管理获得的理赔金,并按照信托协议向受益人支付收益。这种信托产品的优点一是由信托公司出面和保险公司办理赔偿事宜,既省时省力,又能保障保险人的合理权益;二是将保险金进行信托,既避免了受益人挥霍,也能够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人寿保险信托已经在国外开展多年,成为国外人们最常使用的遗产避税方式,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遗产规划工具。目前我国已经有征收遗产税的趋势,2010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在不远的将来势必要将被继承人去世后遗留的财产作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继承人征税,因此,此方法将大有市场。

四、结语

老人财产托管篇2

考察信托制度起源时,就会发现它被作为一种安全工具或者说是一种风险控制工具,用以避免土地被没收、宗教捐赠被禁止的风险。几百年前英国出现信托时,安全转移财产或者说避险这一考量始终是最重要的之一,随着信托的演进直到现在这个考量仍然没有被淡化。

信托作为一种制度和法律安排,其安全性是衡平法赋予的,并为以后各国法律界认可,这可能是英国人在私有财产上最伟大的创新。用英国著名学者肯尼斯的话说:“信托财产有自己的生命,它并不依赖于受托人存在与不存在的事实。没有受托人的信托就像一艘船。即使船员都遇难了,没有人驾驶,但这艘船依然是一艘船。一旦找到新的船员,它能再次驶向大海。”

根据法律界的总结,凸显信托制度创新价值的基本法理有四个:权益重构、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责任的有限性、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信托财产的权益重构

在正常财产转移契约中,甲乙双方一旦签署,财产就从甲方转移到乙方,甲方既失去了所有权、使用权也失去了置喙权,不能再为此说三道四,乙方则拥有绝对的所有权。这是大陆法赋予的“一物一权”理念,一物不能同时有两个所有者。

信托则不同。信托意义上的契约一旦成立,委托人转移给受托人的财产就成为信托财产,上述契约因为有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就成了三方关系。信托财产上的权利性质极为特殊,表现为“权益的分离与重构”,就是既有分离又有重新的解构。形象地说这种关系就是:委托人无权无益(除非他自己也是受益人),受托人有权无益(除非合同约定他为此收取管理费),受益人有益无权(除非另有约定)。

在信托三方关系中,一方面,财产初始所有人也就是委托人,在指定好受益人、又表达自己完整意愿并签署合同后,他事实上放弃了对此的所有权。但是他可能并没有从交易中完全淡出,可能仍然保持对财产的监视权和置喙权,尤其是在受托人违反协议的时候;另一方面,受托人可以像真正的所有权人一样,管理和处置信托财产,所有其他交易对手也都以受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和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他们可以只和受托人打交道,完全不必理会财产的初始所有者即委托人;第三,受益人则按照信托约定尽享财产带来的收益,但是他并没有财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甚至可能连置喙权都没有,只是个被动的受益者。

要注意的是,信托受托人对财产的权利不同于大陆法所有权和处置权。受托人只能向好的方向也就是对受益人有利的方向去占有和处置财产,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损坏它――像对待真正属于自己的财产那样,更不能将管理财产所生的利益归于自己享受。一句话,如果受托的是现金,受托人既不能享有委托人的本金也不能拿走本金带来的收益,除非事先约定好可以收取管理费。相反,受托人必须妥善地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并将信托财产的利益交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在一定时候将信托财产的本金也交给受益人。

简言之,信托为他人的利益占有财产,为他人的利益管理财产,为他人的利益处置财产。所有权与收益权分离、信托财产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分离。信托区别于一般意义上财产管理制度的根本特质,也是信托制度令人垂青、在世界各国获得普遍认同的原因。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一旦有效设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被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可望而不可及,仅服从于信托目的,而不完全属于任何人。

从委托人角度看,一旦将财产交付信托,委托人即丧失对该财产的主张权利,对外说来他已经不是财产的所有者了;而从受托人的角度看,他虽然取得信托财产,但这种权利仅仅是名义上的权利,因为他并不能享受行使这个权利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法律意义上的信托利益,因为信托财产在实质上也不是属于受托人的自有财产;再从受益人角度看,他虽然享有受益权,但在信托关系存续期间,他并不享有支配信托财产的权利,也不参与管理甚至不参与处置,因此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受益人的自有财产。这就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的学者形象地将之称为信托的“闭锁效应”:信托一旦设立,信托财产即自行封闭,与外界隔绝。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在信托法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法律后果。首先,受托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信托财产与自有财产加以区别,如果是现金的话就得账户分立,不能将自己的钱和受托资金混在一起,受托人也不能用信托账户的钱来填补自己投资的损失。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三者任何一方负债的话,其债权人都无法主张以信托财产偿债。这就是信托财产“闭锁效应”的后果。

这是因为,既然委托人将财产权出让,那么就在信托存续期间失去了所有权――已经不是所有者所以无法以此偿债;受托人承担的只是名义上的财产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所以他也并不是真正所有者,他人资产当然不能用于替自己还债;而受益人权利只是依照信托文件规定享受信托利益,他从一开始就不是所有者当然也不应该以此偿债。受益人如果破产,其债权人至多只能请求受托人依信托文件规定交出受益人享有的信托利益,而不能对信托财产本身有任何觊觎,即便觊觎,受托人也不会给;即便诉诸法院,法律判决也得遵循这个规则。

举个极端些的例子:即便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同时破产了,其债权人也什么都拿不到。法律上,信托项下的财产应该仍在那里存续、升值或贬值、和等待着被新的受托人代管,也不能被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债权人追索。在找到新的受托人后,这笔信托财富仍然按照原来的约定发挥作用。就像前面提到的那艘船一样,找到新的船员后“它能再次驶向大海”。

信托责任的有限性

有限责任是信托的另一重要法律特质,这根源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中的有限责任是全面的,既体现在信托的内部关系中,也体现在信托的外部关系中。

在占有、管理和处置信托财产过程中,只要受托人善尽职守,没有违反约定中受信义务,即使未能取得信托收益或造成了信托财产的损失,受托人也无须以自有财产对受益人负个人责任。就是说,尽职的受托人由于某种情况未能取得信托收益时,就可以不向受益人支付,即便自己有得是钱。尽职的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期间发生损失,只需在信托终止时将剩余财产交给受益人即可。当然,如果未能取得信托收益或造成信托财产的损失,是因为受托人的失职或违反信托目的所致,则受托人须以自有财产负个人责任。

信托有限责任是和其法律上的有限权利相对应的,因为受托人只是名义上的所有者、实际上的管理者和信托收益的非受益者,既然他不从信托财产中获取收益,也当然不应该为其损失负责――如果他严格认真地履行了忠实和勤勉义务的话。

信托法作出上述制度创新,其宗旨是要确保信托目的能够充分而圆满地实现,从而使信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产转移与财产管理功能。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责任的有限性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托的安全屏障。只有信托财产真正拥有独立性,整个信托的架构才会具有“准法人性”,信托当事人责任的有限性才能得到保障。

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法国出现过一位世界上最年长的女性,120岁时才去世。一个年近花甲、精于计算的公证人在她90岁时以房地产抵押对赌的方式买下其公寓,条件是支付少量头款后每月付给老太太一个固定养老费直到其去世,一旦去世房子就自动归这个公证人所有。一般来说公证人这笔生意有极大把握稳赚不赔:一个90高龄的老太太能继续活多久?!

然而,这个叫卡尔芒的老太太又活了三十多年!后来还成了万人瞩目的世界人瑞,全世界最长寿的女性,被各国媒体争相采访。而那个可怜的公证人则先于她好多年离开人世,但是每月的养老费还得按照约定从其遗产中扣除以便支付给老太太,最终支付的养老费总和已经超出房价本身的三倍。这笔所谓债务并没有因为当事人去世而结束,这就是信托的连续性,信托不因某些事由的出现而影响其存续。如果是大陆法意义上的契约关系,那么人没了债务也就无从追索,从而一笔勾销;但是在信托关系中,其遗产中的信托责任并没有随着人的逝去而消亡。

这个故事鲜明体现了信托价值,这是信托与合同、等其他财产转移和管理制度的本质区别。

老人财产托管篇3

 

关健词:企业年金 营运模式 养老信托

一、直接承付模式

   直接承付模式是企业直接向本企业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这种模式中的养老金可以由企业事先积累一笔基金支付,也可以由企业从当期利润中支付。采取直接承付模式的多是一些大型企业和行业,其目的在于更直接地控制和使用基金,因为企业年金基金的大部分将投资于本企业的股票。该种模式下,企业一般通过内部的资金管理和会计部门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而象实际操作中精算、法律与投资管理等涉及到较强专业领域的工作往往委托给相应的专家或金融机构来完成。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依然可以将企业年金计划设计成DC和DB型两种。由于参加计划的人员局限于本企业,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受益人只有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才能领取养老金,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时间稳定。因此,从运作原理上,该模式类似于私募基金。

二、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签定“团体保险合同”,将企业和个人资产以缴费的形式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取得保险公司养老保障承诺的一种形式。在团体年金保险中,企业以团体投保的形式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年金保险,形式较为灵活。作为投保人的团体组织,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独立核算的社会团体。被保险人往往是团体指定的在职人员,不仅包括单位正式职工,还可以包括临时工等其他人员。由于采用集体参保的方式,团体年金保险的承保成本低,较大规模的团体年金保险还可以通过参保人员和保险公司的协商机制灵活地制定合同条款。

三、基金会模式

   基金会在大陆法系中的地位属于财团法人,财团法戈与社团法人相对应,指法律上为特定目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财团法人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典中。由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物权概念上的分歧,后者并没有完全对等的法律概念,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公益信托。我国民法上并无财团法人的位置,只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种。一般而言,财团法人比信托制度更具有组织性,尤其对规模较大、具有持久性的公益事业,更为有利。基金会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独立运作原则,基金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基金会仅享有在规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二是社会监督原则。

四、养老信托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金融信托法律关系基础之上,根据英美法系国家信托法有关规定,养老基金作为受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与稳定性,形成一个独立的财产实体。其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追及性”,一是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他财产相区别,委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一旦信托合法设立,委托人死亡或被依法解散、撤消、宜告破产时,如果委托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人,则信托继续存续,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时,信托才终止。二是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财产相区别,受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受托人死亡或依法解散、撤消、被宜告破产而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清算财产,不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信托财产与属于受益人的财产相区别,受益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

五、几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我们很难简单地得出哪种模式最优的结论。企业年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抽象的经济机制。实际上,各种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都只能根植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存在,同时又与其存在紧密的关联,在关联与互动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具体的年金计划形式。

   但是,如果把这些不同的模式放在具体的尺度下考察,还是可以看到它们在这些指标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我们选择的尺度是:对计划受益人利益的保护;同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计划运营的交易成本等。

老人财产托管篇4

>>浅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与企业年金不断缩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论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浅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新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完善养老保险基金信托运营的路径选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托运营模式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实践与思考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浅析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策略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探究浅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现状与对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防冒领与反欺诈问题探讨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防范的途径探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研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供求矛盾的分析及对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必要性分析解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上述信托实践为基本养老金进行信托计划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推动和发展基本养老金信托的开展。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放宽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比例上限的决定,为基本养老金信托计划的实施释放了重要信号。

二、基本养老金信托概念生成的自洽性证成

(一)基本养老金信托的概念诠释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相较于国外的公共养老金信托概念,基本养老金信托是养老金信托的下位概念。毕竟公共养老金信托更多侧重于职业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委托信托机构管理养老金,并投资运营已经积累的养老金,并在雇员退休后以年金形式支付的信托形式[10]。该模式下,信托计划通过收益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决定雇员的收益。我国养老金信托范围较广,国外的养老金信托更多类似于我国企业年金信托,并不包括基本养老金信托。为了更为准确地界定基本养老金的信托内涵,本文尝试给出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基本养老金信托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或法定部门将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作为信托资产,委托给信托机构投资运营,待劳动者退休后获益的一种信托形式。

从基本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来看,前者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不得提前支取,并可以继承,决定了其作为信托资产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不少学者提倡个人账户基金通过信托投资运行来实现保值增值[11]。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统筹基金能否作为信托资产?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基金的收付基本处于同一时段,无须面对大量资金的运营管理问题,其立足点在于基金通过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基金基本上不存在保值增值问题,也不存在市场化投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统筹基金信托的必要性,毕竟信托不仅仅是一种投资工具,更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将信托引入统筹基金的管理架构中,有利于明确基本养老金的权属关系,厘清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结构,在坚守安全底线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尽管现收现付制之下统筹基金保值对信托的制度需求不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省份结余的统筹基金总量可观,仍存在保值增值和信托管理的诉求。即便现阶段统筹基金不存在市场化投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其不存在政策化投资运营的必要,更不能否认将来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后市场投资运营的可能。从严格意义上讲,“投资”与“运营”属于不同环节,统筹基金投资需求不强,但该基金的运营需求相对突出,而信托在统筹基金的运营环节便有广阔的释放空间。故,无论个人账户基金信托还是统筹基金信托,都是必要的制度选项,只是二者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关注基金的保值增值和私人利益维护,后者强调基金的稳健运营和社会利益维护。

(二)基本养老金信托的法律定位

信托按照不同标准,有意定和法定、私益和公益之分。基本养老金信托到底是何种类型,还需明确。由于基本养老金信托有个人账户信托与统筹基金信托之分,二者在法律性质上截然有别,这势必导致个人账户基金信托与统筹基金信托在法律定位上的差异。从个人账户基金信托角度讲,其关注当事人的地位平等与意思自治,体现出意定信托属性。虽说个人账户基金所有权人数众多,但并不意味着个人账户基金信托由个别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合同而设立信托,而是由不特定多数的委托人按照格式化的信托合同,将其个人账户基金委托于同一受托人进行管理和运行而设立信托计划,被打上了集合信托的烙印。个人账户基金的所有权归属于参保劳动者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不像统筹基金突出,因而个人账户基金信托属于私益信托的范畴,与公益信托相距甚远[12]。在该法律架构中,参保人既是委托人,也是受益人,只不过需要设定一个类似于“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利益代言人而已。因此,可以将个人账户基金信托界定为一种私益信托。但c一般的私益信托相比,其受到法律的控制更为严格,如法律规定最低年限,要求信托变更登记,为社会利益的实现做出保留等。

统筹基金带有公共政策属性,理论上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设定统筹基金信托,使其成为法定信托类型。对此,已有学者主张在《社会保险法》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立法中明确统筹基金法定信托模式[13]。但实际中,现行法并未对统筹基金信托做出明确规范,因而将统筹基金信托定位于法定信托更多的是学者“一厢情愿式的迷恋”,与现实相距甚远。即使将来法律做出改进,信托也不可能是统筹基金管理运营模式的唯一选择,理想务实的做法是让信托模式、委托授权模式以及其他模式共同竞争,形成一种制度之间的竞争、替代与互动机制,为市场提供更多选择,以避免“选择权利的贫困”。法定信托意味着当事人意思自治空间的限缩,不过这种限制主要是针对参保人而言的,尽管他们是统筹基金信托的受益人,但在信托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其利益代表机制亦呈现缺失状态。虽说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契约商谈的空间,但这只是一种异化的契约而已[14]。为此,本文尝试将统筹基金信托认定为一种法定与意定相结合的信托。同时,统筹基金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国家才是统筹基金信托的委托人,其设置带有明显社会利益旨向,不仅涉及代内公平,还涉及代际公平,“底线公平”与社会共济色彩鲜明,体现社会法中的基准控制理念[15]。这意味着统筹基金信托不可能是私益,而只能是公益,这一定性已有不少学者赞同[16]。

(三)基本养老金信托的特殊秉性

由于基本养老金特有的双重信托结构,决定其不能简单套用信托的共性特征。这是因为劳动者或其雇主依法缴纳保费形成保险基金,等同于委托人转移交付信托资金的行为,政府是基于社会成员对其信赖作为基金受托人而取得基金名义上的所有权,故此,社会成员缴纳保费的行为以及政府的接受,不是行政“征收”,而是信托[17]。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本养老金信托属于信托之后的再信托。换言之,在第一层信托法律关系构造中,政府作为公法上的主体,为履行基本养老金管理的职责而作为受托人接受被保险人委托,为受益人利益的实现而行使对基金的管理权;在第二层信托法律关系构造中,政府作为私法上的民事主体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通过缔结民商事契约选任受托人,并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监管。也即,第一层次信托是第二层次信托的基础,第一层次信托同时也是第二层次信托的信托财产。同时,该信托财产具有特殊性,表现为通过长期缴费逐渐转移、积累的规模庞大的分散财产,对安全性有极高要求。

另外,基本养老金信托的目的要素较为特殊。在英美法上,并无任何技术性规则来限制信托的创设行为,故信托的创设目的可以多样化。对于基本养老金信托,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基金的目的在该信托设立之初就已确立。基本养老金信托目的并非随行政机关的主观意愿而确立,而是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决定,为实现参保人的养老保险权益,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了保障参保人的“养老保险权”。养老保险权建立在强制性制度之上,国家参与其中并作为担保人,以缴费为受益的前提条件,具有再分配功能。养老保险权在实现老年生活保障的目标中体现出三个特点:权利和义务的关联性、主体间的互济性、权利形成的被动性。作为社会保障权的一种子权利,养老保险权指向的是劳动者因年老产生的风险而缺乏正常生活来源时,有依法从国家和社会取得保障其基本生活保险利益的权利。有学者认为,养老保险权应当是指养老保险的获得权,即选择、参加、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具有社会基本权的属性[18]。基本养老金信托的目的要素虽然只涵摄养老保险权之一隅,但对于参与基本养老金信托计划的劳动者而言却关乎他们最重要的人身与财产利益的实现,关涉社会公平正义之形成。

三、基本养老金信托规范运行的保障机制

基本养老金信托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金融信托,过往的实践经验表明,公共养老金的投资行为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故配置基本养老金信托规范运行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基本养老金信托关系主体结构塑造

1.统筹基金

第一,委托人:国家。前文指出,统筹基金在抽象意义上归社会成员共同共有,但实际上却是归国家所有。在统筹基金的视域内,国家利益代表机制无非存在两种可能性选择:以社会团体来代表国家利益作为统筹基金信托的具体委托人和以政府来代表国家利益作为统筹基金信托的具体委托人。在我国现实语境下,统筹基金信托的委托人还需要具体分析。《社会保险法》第64l第3款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统筹意味着统筹基金将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与调剂余缺,此时国务院以委托人的身份负责统筹基金管理运营无疑是一种理想选择。由于省级统筹使得统筹基金存放在财政专户,从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考虑,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人具体行使社会统筹基金信托的委托人职责,较为妥当。第二,受托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条件允许后,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并由其充任统筹基金的信托受托人。该局属于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具备相应的资质要件,避免了与社会保险行政机构的利益同质化,防范利益输送。身处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前沿地带,具有信息、业务及从业人员优势,有助于降低统筹基金信托运营的成本。另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不属于市场化的投资运营机构,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该身份特质契合统筹基金的制度秉性。作为社会统筹基金信托的受托人,第一要务不是寻求统筹基金的保值增值,而是维护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完整性,防止挪用、贪腐等滥权行为,确保基金的稳健运营与及时足额偿付。第三,受益人:参保人。以权利为结构要素,将受益人界定为“基于信托行为享受受益权的人”[19];以利益为结构要素,将受益人界定为“依据信托行为而直接享有信托利益的人”[20]。无论何种认知思路,都不难得出统筹基金信托的受益人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劳动者)这一结论,因为统筹基金的来源是参保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统筹基金在应然层面上归参保人共同共有。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信托,统筹基金信托在资金形态与存管方式上均发生了改变,但根据《信托法》上的“权益不随财产转移”原则,参保人仍享有完整意义上的受益权。第四,信托监察人: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信托法》第65条对信托监察人的规定,其可以自身名义,代表受托人行使对公益信托的监督。相应的,监察人应具备与其履职相匹配的诸多能力,包括管理、知识储备、专业资格等。从统筹基金发展实际出发,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社会统筹基金信托的监察人较为合适。原因在于,监察人作为行政机构,权威性较高,便于业务上的监督与信息上的沟通,并在人才、知识、管理上均有天然优势;监察人作为委托人的替代者,可以帮助委托人实现监控目标,减少成本;通过积极的职权行为弥补信托受益人监督机制的缺陷。

2.个人账户

委托人:参保人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分散的个体,其难以形成同质化的利益共同体具体行使委托人的职权。为此,须通过合理的利益代表机制将委托人意志与话语权加以表达和呈现。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作为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全省(市)个人账户基金,以立法规定设立相对独立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使其具有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参保人的委托,与市场化的金融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合同,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与参保人之间构成了法定强制信托关系,充当着受托人的角色。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当是一个法律授权的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在财务、人事、决策上享有独立性,以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及其他人员的干预。受托人: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信托公司。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受托人,最主要的一项职责是寻找适格的市场主体作为个人账户基金信托的“次受托人”,通过有效的投资运营工具,确保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该“次受托人”在资格上具备一定的限定条件,相较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担任“次受托人”更为合适,前者投资范围广于后者,且不符合个人账户基金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要求。同时,赋予“次受托人”一定自由裁量权,以便调整和控制个人账户基金信托的整体风险。第三,设置信托监察人仍需探讨。依照《信托法》规定,作为自益信托的个人账户基金信托是无须设置信托监察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账户基金信托不存在设置信托监察人的必要性。事实上,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不少国家的信托法律均规定由信托监察人代替受益人对受托人进行监督。本文以为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当事人不宜担任监察人,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担任为宜。

(二)基本养老金信托运营规则的构造

1.信息披露规则

在基本养老金投资与运营过程中,为保护受益人利益,受托人应向受益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指定的监管机构定期提交有关基本养老金信托资产投资的文件与报告,公布基金信托的投资方案、经营业绩,并完善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制度。以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关于信息披露规定为例,该法案明确要求养老金行政管理人须履行以下义务:第一,向参与人和受益人进行信息披露。第二,向监管当局备案。行政管理人有义务就年报、终止和补充报告等信息资料向秘书处和养老金受益担保公司备案[21]。《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还规定,向参与人和受益人提供信息文件还须满足“可获得性”,即行政管理人必须把其最近更新的概要性计划陈述、最新年报、谈判协议、合同或养老金计划所据以建立和运营的其他工具,置放于主要办公地点或其他合适地点,以使所有参与人可以方便地获得相关信息。因此,构建基本养老金信托的信息披露规则,有必要借鉴包括美国等国家相关立法经验,对受托人的信息披露职责、具体内容、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

2.关联交易限制规则关联交易在信托领域主要分为公允和非公允两类,而基本养老金信托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关联交易属于非公允的。因为委托人作为基本养老金资产的初始所有者,将资产转移给受托人是以委托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但信托对受托人自由管理信托财产权的肯定以及信托期间剥夺委托人或受益人对信托财产自由支配权的设计,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受托人依职权确定信托基金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主体,并通过立法设定上述主体间的权义结构。但由于受托人参与基金运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势必与其他主体产生利益冲突。目前,关于基本养老金信托的法律规范尚付阙如,更遑论基本养老金信托运营中的关联交易限制规则的法律完善。为此,还需从三方面进行建构和完善:第一,界定基本养老金信托各关联方的范围。包括基金行政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法律顾问、会计师、精算师、受托人、受益人等在内的主体。第二,明确应予禁止的关联交易范围。如受托人的董事、高管等,基金亦不得向关联人提供贷款或提供担保,乃至不得以非公平条件与关联人进行交易。第三,规定应予限制的关联交易范围。限制的具体情形可以根据基本养老金的实际运营状况加以权衡,既要确保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公平和安全,也要兼顾到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的积极性,赋予其从事公允关联交易的自由选择权。

3.收优待规则

信托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税收之间产生了复杂纠葛。肇始于中世纪的Use制度(英国信托制度的雏形)就是一种避税设计[22],现代社会设立信托计划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税收负担过重。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而言,无论在保费缴纳环节、基金投资运营环节还是在基金领取环节,均受到税收政策影响。在养老保险费缴纳环节,涉及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缴;在基金投资环节,涉及增值税和利息税;在基金领取环节,牵扯遗产税、赠与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正是由于税收与养老金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养老金几乎纯粹是税收法律的一个产物。目前国际通行的eet税制,对雇主和雇员在缴费上和投资收益上免除所得税、只对养老金领取征税的做法,被认为是推动养老金发展的主要动力。eet税制不是指对养老金收入不要征税,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养老金收入减免税收,而是对养老金收入延迟纳税,是一种“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大智慧。可见,eet税制可产生税收激励作用,有利于具备“公益性”特征的基本养老金信托的健康发展。但就我国税法而言,除了满足信托要件的证券投资基金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外,其他信托行为基本适用一般经济业务的税法规定,公益信托未享受特殊待遇[23]。相反,公益信托中的重复征税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激励机制促进其普及和发展。为此,针对统筹基金信托和个人账户基金信托所体现的“公益性”与“自益性”税收应有所不同,前者应有别于一般经济业务税收规定,促进公益信托发展,构建完善的公益事业税收制度。后者因其“自益性”导致税收负担较重,可通过税收优惠来解决。在个人账户基金信托存续阶段,根据受托人不是信托财产所有权人,采实质课税原则,受托人在管理中获得的收益免征所得税。在终止阶段,由于受益人均为社会大众,采量能课税原则,受益人取得的基金增值收益部分同样应获免税优待。如此,既减轻委托人和受托人税负,又激励受益人的纳税,促进个人账户基金信托发展。

余论

由于基本养老金立法具有典型复合性,跨越公法、私法与社会法三大法域,受到多重法律部门规制。故,为保证基本养老金信托顺利运行,还需探讨基本养老金应采何种立法体例,单独立法抑或合并立法?为此,后续问题还需基本养老金信托在其法治化路径上,对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进行深入检视。这种检视需要法学立场,同时也要仰赖社会保障学、经济学等视角和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为基本养老金信托的法律适用提供更清晰的规则,促进基本养老金信托的规范运作,充分证成信托与基本养老金结合的优势,进而保障基本养老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JS

参考文献:

[1]伊志宏,张慧莲.基本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6-67.

[2]耿志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与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93.

[3]willistonS.theRighttoFollowtrustpropertywhenConfusedwithotherproperty[J].HarvardLawReview,2015(1):28-39.

老人财产托管篇5

关键词:商事信托公司制度信托理财公司理财

信托业的发展,尤其是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商事信托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商事信托成为商业交易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学注重研究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对发展迅速的商事信托的理财实践重视不够。商事信托是与公司类似的商业组织,商事信托与公司在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本文认为,在现阶段研究适合于商事信托的财务理论,不仅有利于拓宽我国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外延,也有利于解释和指导商事信托的理财实践。

一、关于商事信托的基本理论

(一)商事信托的含义

信托制度发源于英国,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在20世纪传入了大陆法系国家。但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上只承受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商事信托制度,如我国的信托从一开始就主要是商事信托,至今尚无民事信托的实践。

商事信托是十九世纪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产生的,又称营业信托、商业信托,从法理的角度来定义,是指以商法为依据建立的信托。商事信托的受托人接受信托是出于盈利的目的,是营业性质的,它是民事信托的对称。

商事信托产生之初,利用了信托的形式,代表投资人经营事业,投资人成为信托的受益人。这种信托的根本特征是以商业团体的形式来运作,将信托原理运用于企业所组成的一种美国式的特殊的企业形态,并以此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因此有学者指出:“随信托之运用日广,信托成为商业组织之一种,出资人不设立公司经营事业,而以信托方式将出资交由受托人统筹管理运用、经营特定事业。出资人则以受益人身份,享受信托财产收益分配,此即商业信托。(王志诚、赖源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二)商事信托的主要特征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观之,商事信托与一般我们所熟悉的公司、合伙企业等组织形态,在作为市场上交易主体组织架构之选项上而言,并无太大不同,商事信托不过是法律制度上关于商业经营形态的一种选择(王文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可见,商事信托是一种商业组织,这种组织利用了信托原理来进行组织架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企业,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破产隔离

信托的概念结构是将受益人视为信托财产的真正所有人,即作为受益的或衡平法上所有权的所有人,而作为信托财产收益的所有人而存在,这要归结于信托制度的“破产隔离”功能。所谓“破产隔离”,是指在委托人或受托人不能支付或破产时,受益人仍然能够就信托财产保持其受益,可以对抗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普通债权人。比如在信托的体制下,雇主设立一个独立的信托接受养老金的支付,由于计划的财产在信托中是隔离的,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破产不会影响到基金计划,现在和将来的受益人指望信托而不是破产的雇主或破产的受托人支付养老金。

2.信托协议的灵活性:受益权的多样化

在合法信托的前提下,信托的条款可以是委托人和受托人同意的、能够产生委托人意图上的利益的任何条款。比如,在安排内部控制事务方面、安排保护债权人与受托人的交易、创设受益人的自由裁量、安排本金和对收益的分配上,信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另外,资产证券化信托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不必顾及传统的公司股份的分类,而任意设计受益人的利益,以此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3.没有法律人格:避免双重课税

商事信托的受托人是名义的信托财产所有人,真实的所有权在受益人,因而不以信托为实体交纳所得税,仅在受益人的水平上课税,运用信托避免实体水平的税收是商事信托运用的推动力量。如养老金信托对于投资收益免除当期税收,这样投资所得是免税的,养老金的出资和收益仅在最终分配给退休人时纳税,并且一般是按较低的税率档次课税。

4.救济的便利性:信托法的体制

现代金融资产的有效管理通常要求给予受托人广泛的信托财产交易的权力,信托受信任人法提供和控制了这种权力,要求受托人以信托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执行他的权力。信托的受信任人法是一个默认的法律,信托能自动援引信托受信任人法的保护体制以保护投资者和受益人的利益。信托受信任人法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忠实和谨慎。忠实原则要求受托人应是惟一的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托,禁止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中的自我交易以及从事与受益人利益相悖的利益冲突的交易;谨慎管理的义务要求受托人以合理的标准对受益人承担管理信托的义务,即以谨慎的人在处理自己财产时的注意和技能来管理信托财产。信托的受信任人法是一个默认的法律,当事人完全可以按照他们的需要对之进行改变,但是通常受信任人法正是当事人希望吸收进他们契约的内容,如,投资者更有可能与他们信赖的受到受信任人标准约束的经理人进行交易,进而言之,在确定的商事信托中,如养老金信托和权利信托中,当事人在商业交易中必须遵守包含部分或全部受信任人体制的规范性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默认的受信任人法已经转变为强制性的法律。

二、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的比较

信托是一种委托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公司是一个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二者都是将资金、财产交付他人管理、处分并获取收益的一种设计。信托制度中,这种交付行为是信托财产的转移,因此而获得的收益权利称为受益权;公司制度中,资金或财产的交付称为投资或股份认购,因此而获得的收益权利称为股权。虽然在这两种制度中,对各种行为和收益的权利称谓不同,但就制度本身而言,实际上都是转移财产并获得收益的财产管理方式,因此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都是将资金交由他人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公司制度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信托制度下,信托财产实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信托财产名义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

2.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的投资人均享受有限责任的好处。公司制度下,股东对于公司的责任仅以投资额为限。信托制度下,委托人或受益人对信托的责任仅以信托财产为限,并且信托可借特殊形态的信托设计,如自由裁量信托与保护信托,使信托利益免于受益人的债权人的追索,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履行其债务的责任范围。

3.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均规定管理人的债权人,原则上不得就公司的法人财产或商事信托的信托财产强制执行。

4.在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下,受益权均得予以证券化。公司制度下发行股票,信托制度下发行受益权凭证。

尽管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在组织架构上具有以上相同的地方,但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相比,仍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而正因为这些特色的存在,才使商事信托成为与公司制度相竞争的组织设计方案。

1.法律地位不同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被法律认定为独立法人实体,而只有一些商事信托被相关法规认定为独立法人实体,另一些则不是独立法人实体。正因为一些商事信托不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地位,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就成为信托的最基本的特征,商事信托因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要求就具有了更强的破产隔离的特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使信托成为一种有效的破产隔离的财产保护方式,比公司制度更具有财产的保护能力。

2.管制不同

商事信托与公司相比,是一种被动运营实体,其管理人(即受托人)经常被认为仅从事被动管理,这与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倾向于更加积极、主动,甚至投机性地运用各种商业机会获利。这种区别似乎是一种表面特征,却正好反映了商事信托与公司的本质区别。在公司制度中,公司的剩余权利(表现为公司股份)被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公司股东愿意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以获得期望的回报。因此,允许公司从事有风险的商业活动以增加其盈利能力。但从公司的优先权利所有人(公司债权人)的角度看,允许一个有偿债能力的公司为增加盈利而从事有风险的商业活动非但毫无益处,反而,可能因投资活动失败,导致公司丧失偿债能力,给债权人带来投资损失。可见,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在公司为增加盈利能力而做出的每一个相应增加公司风险的投资决策中,都可以发现公司股东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解决了公司决策中这些竞争性目标的冲突,它允许公司在具备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承受风险以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公司的管制原则,即在公司具有偿债能力时,公司董事会只向股东,而不是债权人负责。与此不同,信托的所有权利人的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即妥善保管信托财产的价值。大多数的商事信托的剩余权利是由委托人自己持有,从理论上讲,当委托人持有剩余权利时,其剩余权利的多寡与优先权利恰成反比,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冲突在实际操作中很少出现,因为持有剩余权利的委托人与公司股东不同,他们通常并不期望获得因从事高风险投资而带来的高收益。相反,委托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留信托财产的剩余权益。因此,这为有效区分商事信托和公司制度提供了一个关键指标,即资产所承受的风险程度。为了满足剩余权利所有人的投资要求,所投资产需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根据这些资产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就可以有效区分商事信托和公司。而当发生债务支付困难时,商事信托与公司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此时公司法和信托法的管制原则开始趋于一致。有学者提出信托基金学说来解释这种趋同,认为在发生债务支付困难时,公司董事会应转变为债权人的受托人,为债权人的利益将公司资产作为信托基金进行管理。

3.外部影响不同

在实际商业交易中,商事信托与公司最相同的外部影响是税赋支出。被税法认定为独立法人的实体必须就其盈利进行纳税。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必须交纳法人所得税,而部分商事信托则因不具有法人实体地位不必交纳法人所得税。

4.法律规范的完备程度不同

整体而言,信托法对于信托组织的形式规定并不多,而各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方式,均有详尽的规定。

总之,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作为竞争性的制度设计,公司制度较商事信托制度更加定型化、法律规范更加完备,正因为如此,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多会选择公司组织的经营形态,以应付复杂万变的商业环境,但是另一方面,信托作为商事工具,在架构特定事业时不仅与公司一样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同时商事信托能提供给投资者优于公司法的破产体制、管道税收的便利、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财产承受较公司更低的投资风险、信托法律关系灵活弹性等优势,在满足商业需求方面提供了公司制度无法替代的价值。因而商事信托尤其适合用于规范涉及巨额资产和众多投资人利益的商业交易。如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领域里,商事信托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在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集体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商事信托理财与公司理财的比较

虽然商事信托与公司是非常类似的商业组织,但它们分别用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需求,而正因为这一根本的差别,使二者在理财时产生差异,这一差异使我们有必要扩充财务管理研究的外延。本文认为,在公司理财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中,应增加信托理财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视角转向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开放性视角的今天,研究这一利用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的“万能组合工具”进行理财的商事信托的财务理论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商事信托理财目标与公司理财目标的比较

理财目标是财务理论研究的起点,因为财务目标的规定直接决定了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只有明确了理财目标,才能衡量管理者以什么导向来组织财务行为,才能评价理财行为的优劣。

1.公司理财目标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公司理财目标是什么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公司理财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中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新的企业理财目标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支持(汪平,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确定使价值成为公司理财学的核心概念,公司理财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公司的价值创造。

2.信托理财目标

信托与公司制度都是为他人管理财产的机制,但信托受益人很容易受到受托人滥用权力的伤害,因此,为保护脆弱的受益人的利益,信托制度在赋予财产管理人(受托人)相当大的管理权限的同时,亦对享受该财产权利益的受益人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一方面赋予信托财产独立性,使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均不得对信托财产有所主张;另一方面赋予受益人追及信托财产的权利,即当受托人违反信托本旨处分信托财产,受益人得以恢复该信托财产。另外,信托财产所承担投资风险的程度也较公司资产为低,这说明了信托财产的真正所有人,即信托受益人的目标是信托财产的保值和稳定增值。由此可见,信托理财的目标应是谋求受益人利益的安全与收益的稳定增长,信托理财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信托财产保值和增值。

3.信托理财目标与公司理财目标的比较

比较公司理财目标与信托理财目标,我们可发现公司理财追求公司价值的创造,而商事信托理财追求的是信托财产的保值、增值,这二者之间在追求价值的增加上有共通点,但由于一个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增加,一个是追求受益人价值的增加,因此在理财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公司价值是指公司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由此任何一个公司财务决策的做出,在理论上讲,都只能是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的结果,因此如何解决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问题就成为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与商事信托比较,公司对待风险的态度更加激进,公司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更加大胆进取,今天“面临更加剧烈竞争的公司已变得越来越大胆进取,也越来越能够接受丧失偿债能力的失败耻辱,他们更愿意承担那些可能带来成功、也可能使其丧失偿债能力的商业风险(曹华译,斯蒂芬.L.舒瓦茨,《信托投资研究》2003。)”而商事信托所要求的谨慎管理削弱了商事信托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因此虽然在商事信托下的决策同样涉及到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但商事信托的较低风险交易的要求,使商事信托不能执着于追求受益人财富的最大化,而只能追求稳妥地实现信托财产的安全和受益人收益的稳定增长。由此可见,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决定了他们虽然在理财目标上都追求价值的增加,但由于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在财务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的增加,而商事信托在财务决策时首先考虑的信托财产的安全性,其后才是收益的增加,因此商事信托的目标亦可表述为实现风险最小的受益人财富增值最大化。

(二)商事信托理财内容与公司理财内容的比较

1.公司理财内容

公司理财活动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和投资于何种具体的实物资产?二是为了某项投资需筹集多少现金?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知道企业要进行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并进行因获得投资收益而在再投资和股利分配之间的决策。因此,通常认为公司理财的主要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或包括营运资金管理在内的四项内容。

2.信托理财内容

信托理财是资产管理活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管理信托财产,也就是如何根据信托契约进行投资管理和信托财产管理,以使信托财产保值和增值。受托人在商事信托中主要面临的是如何投资以及如何管理信托财产的问题,因此信托理财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托财产投资管理以及信托财产的日常管理两项。

3.信托理财内容与公司理财内容的比较

在信托理财中,由于成立了信托就意味着获得了营运的资金,如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因此信托理财的重心是对投资的管理,一般不涉及到资金筹集问题的决策,从这一点上来说,信托理财与投资学有更多的内容交叉,但信托理财将扩展投资学的外延,即除包括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外,还包括实物资产投资的管理内容。另外,对于信托收益的分配一般是由信托契约来规定较详细的收益分配计划,因此与公司理财相比,收益分配决策就不再成为重要的商事信托的理财内容。

但资产证券化信托常被用于再融资,也就是通过发行资产化证券来募集基金。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借款人以发行有价证券的方式进行的融资。从表面上来看,资产证券化信托成立的目的在于融资,但是信托受益人是通过购买受益凭证成为投资人,希望享受再融资资金的运作收益,因而,为降低再融资风险,投资管理在资产证券化信托中将占据重要的地位,投资管理的成效关系着信托受益人购买受益凭证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信托理财的主要内容也必然是投资管理。

(三)商事信托理财方法与公司理财方法的比较

理财方法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基本手段,但是,理财方法只有适应理财内容并服务于理财内容,才能最终实现理财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前两项比较的基础上,对信托理财方法与公司理财方法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1.公司理财方法

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容分类,可以把财务管理方法分为筹资管理方法、投资管理方法、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和分配管理方法。其中筹资管理方法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如计算资金成本的方法、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确定资金结构的方法等;投资管理方法是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如对项目进行评价的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获利指数法;对证券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投资组合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股票估价法、期权估价法等;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是指企业在资金营运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如存货的经济批量法、应收账款的5C分析法、现金的最佳余额确定法等;分配管理方法是指企业在收益分配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如固定股利法、变动股利法等(王化成,《财会月刊》,2000。)

2.信托理财方法

根据信托理财内容,亦可以把信托理财方法分为投资管理方法、信托财产的日常管理方法。其中投资管理方法是指在信托财产投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根据受托人承诺的信托财产的种类,又可以分为货币(金钱)投资管理方法、有价证券投资管理方法、动产投资管理方法、不动产投资管理方法、知识产权投资管理方法等;信托财产的日常管理方法是指对受托人承诺信托而取得的信托财产以及受托人在信托管理中所取得的信托财产的安全和价值保值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如采用信托财产隔离的方法等。

3.信托理财方法与公司理财方法的比较

理财方法是为了实现理财目标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理财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理财方法的变化。如前所述,公司理财目标和信托理财目标都追求价值的增加,因此它们所采用的理财方法有许多是相同的,如对项目进行评价的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获利指数法;对证券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投资组合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股票估价法、期权估价法等。但公司理财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信托理财目标是信托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是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而选用相应的理财方法,而在信托财产保值和增值的理财目标下,必然会围绕着保证信托财产安全、以信托财产安全为基础实现信托收益的稳定增长来选用相应的理财方法,如将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固有财产隔离的方法是信托理财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理财方法的选择不仅由理财目标来指导,它还受制于理财内容。信托理财方法突出信托财产投资管理方法和信托财产的日常管理方法,而公司理财方法不仅突出投资管理方法和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对筹资管理方法和分配管理方法也相当重视。再者,由于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和信托财产种类的广泛性,对信托的投资管理方法提出较公司投资管理方法更严密、更细化、更谨慎的要求,以及商事信托对信托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使信托财产的日常管理方法成为仅次于投资管理的重要方法。最后,公司是法人实体,要就盈利交纳所得税,而商事信托一般不纳所得税,因此商事信托不仅没有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理财内容,同时每一理财方法的使用也不进行所得税纳税考虑,这也成为公司理财方法与信托理财方法在使用上的一个根本差别。

当前理论界在研究信托理财问题时,一般是站在受托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如关注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的理财问题,而没有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商事信托本身,忽视了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资产证券化信托和其他商事信托本身也是商业组织的事实,由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信托理财的理论涵义,不能很好发挥其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而且,这两种组织形式的融合近来已经在美国发生。因此,通过比较公司理财与信托理财,不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信托理财,也是客观、深入发展信托理财理论和公司理财理论,完整理解企业理财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斯蒂芬.L.舒瓦茨,曹华译.商事信托与公司制度比较研究(下).信托与基金研究.2004.10

3.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5.张鸣.投资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志诚、赖源河.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汪平.财务理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王化成.试论财务管理方法.财会月刊,2000.10

10.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老人财产托管篇6

我国现有养老险公司大多成立于2004—2007年,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保险业国际化的开展,政府对保险公司财务监管力度的加大,养老险公司的财务管理自成立伊始就向集中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发展。目前我国养老险公司财务管理状况相对稳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快,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尽管我国养老险公司在财务管理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但财务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财务管理缺乏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型财务管理eRp软件大多局限于会计核算功能,管理会计模块应用不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集中化管理模式下分支机缺乏对总部业务的深入了解,财务管控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此外,年金业务涉及受托人、投管人、托管人、账管人等多个管理人,信息交互范围广、周期长,财务业务一体化程度较低,无形也加大了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难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养老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对于如何化解养老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类风险,保证养老险公司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完善养老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更加紧迫。

二、养老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优势分析(S)

(一)行业领先地位需要管理会计发挥优势

自X公司成立以来,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累计管理资产规模2337.2亿元,居行业第一,其中:受托业务位居同业第一、投管业务位居同业第二,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品质卓著、值得信赖的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2014年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新基础。为了实现新发展,实现盈利,公司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提高管理产出,满足战略管理需求。正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所定位: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因此企业内在发展需要管理会计。

(二)公司战略定位及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

X公司自成立初就以“一级法人、授权经营、集中管控、分级执行、控制成本、提高收益”的总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专项管理、资产集中管理等措施有效推动业务发展,严格管控成本,促进公司健康发展。随着企业年金市场拓展的深入以及竞争的加剧,公司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为信托型养老金管理公司,在泛资产管理背景下,公司经营业务逐渐从企业年金扩大至养老金产品、养老保障产品、受托直投等业务,专业化经营要求更高,产品绩效评价,投资业绩评价作用突出。管理效益,成本细化等需要日益迫切,这为成本管控、责任中心、eVa、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年金业务管理需要管理会计

从业务上看,年金业务流程长、阶段多、参与主体多、过程管理作用突出等特性需要管理会计工具充分整合并发挥优势,寻找价值驱动因素,对组织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细化并建立完善管理控制体系,实现价值创造。从财务上看,年金行业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收益慢等特点。X公司经过前期规模快速累积,现阶段规模效应初步显露,经营管理目标中收益比重逐渐加大,收益与费用匹配管理,产品、客户、市场、员工内部成长、同业对标管理需求突出。此外,年金业务采取双委托模式,X养老险公司同时具备受托人、账管人、投管人资格,因此需要分别对不同资格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并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运用于年金业务分析,细化管理。

(四)公司信息化建设满足管理会计实施需求

管理会计实施离不开大量财务与业务信息,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影响管理会计实施的程度与进度。X公司成立以来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建成了覆盖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障等业务领域的一体化养老金及投资服务平台,搭建了多维数据仓库,为数据提取、加工、嵌套等应用提供了良好数据基础。

三、养老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劣势分析(w)

(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缺少标准规范的实施指导、对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国际上发达国家年金普遍采取DB模式(确定收益模式),税收优惠采取eet模式(缴费和投资环节免税,领取环节征税)。我国年金行业新采取DC模式(确定缴费模式),税收优惠采取tte模式(缴费和投资环节征税,领取环节免税),缺乏国内外行业经验借鉴。

(二)年金业务管理主体多

年金业务经过缴费、投资、分配、待遇支付等多环节,涉及委托人企业层面、委托人员工层面、受托人统筹管理、账管人账户管理、托管人记账管理、投管人投资管理等多环节,信息量大且分布范围广,X公司信息系统已经涵盖了年金业务核心信息,但在外部信息有效对接、内部信息全面统一、信息数据质量提升方面仍然需要完善,这为管理会计实施带来了难度。

(三)财务职能在年金业务的中后端

年金业务从市场拓展到合同签署、缴费确定、受托户到账、投资户到账、投资运作、转入转出、管理费收入确定经历环节多、涉及面广、时间长,财务信息职能滞后,这加大了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盈利分析、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工具运用难度。

四、养老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机遇分析(o)

(一)管理会计发展迎来新机遇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体现了财政部着力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意图。财政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人才能力框架建立,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无疑将给管理会计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动力。

(二)国家多项利好政策推动养老险市场大发展

最近两年支持行业发展的重磅政策陆续出台,如去年的“新国十条”,今年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特别是职业年金,是继企业年金之后的又一战略性发展机会。今年两会之后,各类改革措施有加快推出的态势,健康险免税政策已经出台,预计养老保险个税递延政策也将很快落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基本方案已形成,预计年内将上报国务院审定。养老金全国统筹也在积极推进中,这给养老险公司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加快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迎来转型好时机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落地、养老金投资管理办法计划年内出台、具有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即将入市等多项利好之下,养老保险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众多养老险公司开始从年金业务管理向养老资产管理方向转型。保监会2013年5月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养老险公司可以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不断“松绑”,养老保障产品投资账户可投资的领域也随之扩展。

(四)新技术的兴起促进管理会计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云管理、互联网+的兴起,企业年金业务拓展渠道不断丰富,客户服务及产品创新对养老保险公司意义重大,如何发挥现有优势并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业务需要,不仅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规划,更需要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控职能,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现有业务与新趋势有效融合。

五、养老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威胁分析(t)

(一)市场竞争激励,业务发展不均衡

养老险公司虽然占据一定的企业年金市场,但与银行、券商三方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行业务牌照管制带来的竞争壁垒将逐步放开。养老险公司如何在资产管理、账户管理方面超越券商与银行,强化受托人管理地位,发挥政策及产品优势强力推动年金业务发展迫在眉睫。此外,从年金市场来看,大客户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大客户市场接近饱和,新增缴费增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发难度加大。如何针对性地发挥管理会计工具优势,从产品设计、销售策略、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等领域适应竞争都是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二)盈利压力大

养老险公司盈利主要靠收取管理费收入,一方面客户管理费收取议价能力很强,给年金业务定价环节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内缺乏针对养老保险的投资人教育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客户对年金运营及短期投资收益要求高。然而资本市场波动大并且缺乏与年金资产匹配的长期投资资产品种,也为养老险公司加强资产管理、提高投资收益率与增强客户满意度加大了难度,间接影响管理费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服务与管理精细化,管控成本与资金运用成本上升也给企业盈利带来了压力。

(三)年金行业仍然需要政策红利

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一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从就业人口参与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参与率仅为2.67%,而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英美等国也已超过50%;从GDp占比看,全球平均的第二支柱资产占GDp的比重将近40%,在oeCD国家这一比例接近80%,而我国只有1%。二是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立法保障;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税收优惠比例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六、养老险公司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一)应用遵循原则

第一,“一把手”统御原则。管理会计应用涉及企业整个价值链,需要“一把手”统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第二,联合与协作原则。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必将带来财务功能的延伸,事后核算评价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过渡,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联合与协作。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年金行业是新兴行业,管理链条多,信息量大、市场变数多、对系统依赖性强,因此要结合市场与企业实际循序渐进推进管理会计进程。第四,成本效益匹配原则,管理会计实施需要人力与财力支持,尤其是系统建设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前期调研和论证阶段可以采取手工模式,经过论证并试行通过后再采取系统模式,兼顾灵活性与收益性。

(二)应用实施路径

依托管理会计基础体系和管理会计it体系,加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研究与实践,促进管理会计实施。其中: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解决管理中的控制问题,包括预测、决策、分析、控制、评价、激励等事项。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和it体系则是基础体系,主要依托自动化、数据库以及会计语言功能刻画、反应管理事项,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核算体系,通过管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核算,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做准备。

(三)应用重点领域

老人财产托管篇7

农村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现状

·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各乡镇财政所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由财政所副所长兼任中心主任,分别设置了总会计、资金会计、会计、票证会计等岗位。每个村设一名报帐员,每月由报帐员按照程序到中心报帐,办理财务收支报账手续。

·各项制度基本完善

自2007年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管理办法,为规范村级财务、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工作运行基本正常

严格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工作流程,加强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收支管理。规范资产、资源处置行为,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农村“三资”运行效果。

·工作经费基本保障

市财政每年安排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经费,确保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开展农村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先后制定出台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钟祥市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在乡镇财政所先后制定了《收支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备用金制度》、《报账会计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会计服务工作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应遵循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在保证村委会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会计委托服务。统一开设农村代管资金专户,统一管理村级会计档案,统一实行会计电算化,统一财务公开,统一票据管理。

·规范农村“三资”处置程序

对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处置,必须先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议定,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乡镇招投标中心,由中心组织有资质的人员进行评估并报乡镇政府审批后处置公告,统一在招投标大厅公开进行招投标活动,乡镇纪委实行全程监督。

·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村级财务透明度

村级各项收入,必须自开票之日起7日内将实收资金存入财政“农村代管资金专户”,并由村报账员与服务中心总出纳办理结算手续。村集体所有支出单据必须由经手人签字,经民主理财小组逐张审核并加盖理财小组审核“六字合章”,村主任“一支笔”签批后报帐,每季度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钟祥市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规范村级财务,缓解干群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解决了过去村级财务混乱的问题。二是缓解了村干部与群众关系。村级财务一直是农民意见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由于过去没有一个较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服务机制,老百姓对村级财务总是心存疑虑。实行委托服务以后,由于监管机制健全,财务公开真实可信,债权债务清晰,大大消除了老百姓心中的疑虑。三是有效遏制了新增村级债务现象。乡镇财政所对村级财务、资产资源实现了有效的监管,各项支出和资产资源的处置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杜绝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村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村级报账会计变动频繁,存在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现象,影响了委托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会计核算软件有待完善。从目前使用的软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电算化管理设备老化,没有资金投入更新管理设备,制约了会计服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人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村级报账会计既要做好报账工作,还要负责统计年报,各项惠农政策基础数据的登记,新农合基金的征收等工作,工作担子重,待遇低。

老人财产托管篇8

关键词:公共养老基金/委托理论/治理

一、引言

公共养老基金也称为公共管理养老基金,主要指由政府发起并管理的养老基金,具体包括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公共部门雇员职业年金,在有些情况下也包括国家为应付未来养老支付压力而建立的特别储备基金。它们的共性是实行公共管理,政府对参加者养老金待遇的提供负有直接责任。与私人养老金相比,公共养老金计划历史久远,覆盖面广,资产规模巨大。这些公共养老基金不仅涉及到众多劳动者的退休收入安全,而且对本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妥善有效地管理这些基金,在每个国家都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责任。

养老基金的公共管理常常因为其绩效不佳和效率低下而受到批评,相应地,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在进行着程度不一形式各异的养老金私人化改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绝大多数国家,为全民提供养老保障始终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把该责任完全转移给私人部门不仅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政府可以借鉴私人管理的经验,建立对管理者有效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绩效。委托理论是研究现代公司管理问题的基础,是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的重要工具。公共养老基金也是一种委托关系,但委托问题在公共养老基金中产生的根源和表现既不同于公司,也不同于其他公共事务或公有经济,与私人养老基金也有很多差异。如何针对这些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是公共养老基金管理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关系

1.所有权的特殊性

对于委托关系的分析避不开所有权的属性问题。传统委托理论是基于私人所有权基础的,近年来,其应用逐步拓展到所有权为公共属性的研究中,如国有资产的管理等。公共养老基金的财产所有权的属性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公共或私人,其委托关系因此存在特殊性。

对于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来说,其财产“不是实际的财产,而只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纳税人的一种索取权”,是一种名义上的公共财产(Feldstein,1998)。在某些国家,现收现付的国民基本养老金制度采取养老保险税的征缴方式,其资金属于国有资产和政府预算,带有明确的“公共财权权”属性。对于待遇确定型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每个参加者对基金具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这是一种应当受法律保护的“私”产权。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计划通常是以公共账户设立的,基金财产权具有不可分割性,称为法人产权,“物化”的基金财产不归属于任何参加者个人,参加者也没有任何处置权,因此又带有明显的“公产权”属性。对于缴费确定型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个人对基金的财产权是基于个人缴费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私产权性质。但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个人有投资决策的权利,但作为整体的公共养老基金仍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参加者对个人账户资产也不能自由转移和交换,这又不同于一般的“私”产权。因此,公共养老基金所有权“公共”与“私人”的双重属性,是其特殊的委托关系的深层次原因。

2.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链

同很多其他公有资产或公共事务相似,公共养老基金也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有着较长的委托链。首先,计划的参加者和受益人是初始委托人,是委托链的起点,具体执行基金运营的机构及其成员是委托链的末端点,在这两点之间,还存在政府、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或是理事会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其次,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链包含两个层次:所有权的委托和经营权的委托(图1所示)。由于所有权的公私双重属性,养老基金的所有者——参加者和受益人不能直接行驶所有权职能,只能委托给政府,而政府则通过设立养老基金理事会或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等方式履行所有权职能。这是所有权的委托,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信托关系。理事会作为受托人,可以将养老基金的经营权委托给外部独立运营机构,或是由下属运营组织执行。这种经营权的委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

正因为这种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公共养老基金委托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更为复杂。一般私人部门利益冲突主要为经营者(经理)与所有者(股东)之间,董事会被认为是所有者利益的代表。而在公共养老基金中,理事会与所有者之间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即政府,政府的目标利益也会和计划的参加者及受益人利益产生分歧,这对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框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团体,那就是纳税人。对于DB型养老保险制度和具有最低保障的DC型制度来说,政府负担着养老金负债“最后兜底”的责任。当养老基金运行不佳,发生偿付能力危机时,政府将不得不动用税收收入弥补养老金负债,也就是说,这种兜底责任最终的承担者是纳税人。对于公务员养老金计划来说,筹资问题也对纳税人的利益有影响,比如,mitchell(2001)对美国公务员养老金计划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计划的财务状况不佳导致未来税收增加的预期,从而降低社会财富价值,或降低当地地方政府债券价值及其信用等级,从而使纳税人受损。因此,纳税人毋庸置疑地成为公共养老基金非常重要的一个利益相关团体。围绕着政府和纳税人这两个公共养老基金委托链中的特殊角色,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潜在的委托问题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三、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问题

1.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委托问题的产生

如果所有权和控制权完全统一,任何委托问题都不会产生;如果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利益完全一致,也不会发生委托问题;如果委托人能够100%度量和监督人行为,照样不会有委托问题。这三者是委托问题的来源,也是衡量委托问题程度的标准,不一致的程度越高,监督和度量越困难,成本就越高,潜在的委托风险也就越严重。

(1)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需要问这样的问题:谁承担风险?谁决定和执行策略?二者是否对应?公共养老基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三个团体: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政府、纳税人。由于政府的责任最终必然转嫁给纳税人,因此可以认为参加者和受益人、纳税人最终承担公共养老基金缩水的风险。纳税人是个非常宽泛的团体,对决策的参与只能是概念上的事。至于参加者和收益人,且不要说覆盖全国的国民基本养老基金,就算针对性的公共部门职业年金,所覆盖的人群团体通常也是非常分散的,比如公务员,教师,警察等。除了个人具有一定投资选择权的个人账户制度外,这些最终承担风险的团体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公共养老基金的决策和运营。而对于私人养老基金,雇员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机制参与养老金计划的选择和决策,代表雇员利益的工会也常常对养老基金理事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决策的参与程度要高得多。基于同样的道理,公共部门职业年金计划的决策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与风险承担者相一致,因此在这方面也优于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作为委托人的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的利益目标,是基金资产的最大化,以保证安全稳定的未来退休收入,这和私人养老基金是相同的。与一般公司治理相比,养老基金中利益分歧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计划发起人和参加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对于私人养老基金,受托人的一个潜在目标可能是公司的利益,比如,很多公司的养老金计划都将基金资产的很大比例投资于本公司股票。公共养老基金的发起人是政府,它的利益目标比提供养老保障要广泛,与“最大化基金资产”的目标有时难免产生冲突。一个最简单的情况是禁止公共养老基金的海外投资,其隐含的意义是基金只能为本国的发展做贡献,和私人养老基金大量投资与本公司是相同的决策思路,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也不是基于“基金资产最大化”的选择。

(3)监督失效是公有经济普遍面对的难题。张维迎(2004)证明,初始委托人的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人的工作努力水平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和公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委托层次的增加必然拉大初始委托人与最终人之间的距离,使得监督变得更加缺乏效率。同样,规模巨大的公共养老基金也存在严重的委托人监督的“搭便车”行为,导致监督的失效。

2.委托问题在公共养老基金中的表现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委托问题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是在委托人无法评估者行为是否能最佳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时产生的。在公共部门治理中,委托人(公众)对人(政府)的行为的评估完全处于信息劣势,这也是其他一些公共事务人选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公众具有选举权和参与一些政治事务的权利,但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对于政府的选择都很难有效地体现自己的意志。这是公共部门委托问题的难点之一(Carmichael,2002)。在公共养老基金冗长的委托链里,作为初始委托人的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处于绝对的信息劣势,不能有效地度量各级人的行为。虽然基金管理机构的成员构成中可以包括计划参加者代表,但在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在人的选择上都是力量薄弱的。

道德风险指人可能故意采取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传统的道德风险主要是一些较为直接的个人牟利行为,如自我交易、腐败、责任逃避等。公共养老基金产权的具有“公共”性质,监督的失效使得人面临更多这类“自利”行为的诱惑。这种自利行为可能包括直接贪污基金资产,将资产挪作他用,在咨询者、外部独立人的选择上等等,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都存在这样的案例和丑闻。

除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利益方面的“自利”行为,在公共养老金管理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问题,那就是人的政治利益。不论公共养老基金采取什么制度和模式,其委托链中都有一个避不开的环节——政府,基金的管理者由此与政治有脱不开的联系。如果管理机构与政府是行政隶属关系,那么其管理决策的政治目标导向作用则更大,管理者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个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或是突出的“政绩”,而将基金资产最大化和保护参加者退休收入安全这个目标置于次要位置。对于信托型的管理模式来说,同样存在这种风险,因为公共养老基金受托人理事会的成员大多具有政治身份——由政府任命,或是由前政府官员担任。在世界银行2003年对世界范围内26只公共养老基金的调查中,这两类有政治身份的受托人在理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平均为88.9%(Hessandimvavido,2003)。纵然理事会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实体,但成员的这种特殊身份也使得其有追求政治目标利益的动机。追求政治目标给人带来政治地位或政治形象上的提升,是对其个人利益的满足,从本质上也是“自利”行为,这是公共养老基金有别于公司和私人养老基金的一个特殊问题。

3.经济目标投资etis

除了个人的政治目标道德风险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的强制性政治干预。这种干预的突出表现就是公共养老基金的“经济目标投资”(economicallytargetedinvestments,etis)。美国劳工部将“经济目标投”策略定义为“除为雇员的津贴给付计划寻求投资回报以外还需选择投资的经济利益”的投资行为。金投资于支持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的项目。同私人养老基金最大化基金资产价值或受益人利益的唯一目标不同,公共养老基金往往存在双重目标,即在受益人利益之外,还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或政府的其他政治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26个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调查,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强制性投资是很普遍的,60%的计划都面临这样的要求,有48%的计划受到投资于政府(包括国家、州或省、市级政府)债券的要求;24%的计划必须投资于社会公益项目如住房项目;32%的计划受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制要求。

公共养老基金资产规模巨大,对于政府来说可谓一个“蜜罐”,使用这笔财富来解决一些社会项目的资金问题、创造和保护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是件功德圆满的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意味着强迫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做出牺牲,而世界各国公共养老基金投资的实践也显示,不以最优回报为目标的社会投资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使基金陷入困境。在美国,etis投资政策导致的地方政府养老基金案件和丑闻层出不穷,发人深省。比如,伊利诺伊州、加利福尼亚州等都曾经发生过将巨额公共养老基金挪用于平衡州财政的案例,康涅狄格州某重要企业陷入经济困境,为保护就业水平,该州运用公共养老基金对其进行高达2500万美元的长期战略投资,购买了47%股权,后来该企业倒闭,给该州养老基金造成重大损失。

大量的实际案例表明,经济目标投资增加了公共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降低了其潜在回报率。一些经济学家对美国地方养老基金的etis投资业绩的测算结果显示,etis的强制投资使公共养老基金的年收益率降低了1.0%—2.5%,1985~1989年,美国由于强制性的经济目标投资政策和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养老基金价值损失总计大约282亿美元(Ro-mano,1993,1995)。

如前所述,纳税人是很多公共养老基金的最后“兜底者”,这就增加了政府寻求“最大化基金资产”之外目标的动机,因为其本身并不需要承担最终风险。而且,养老基金的债务具有长期性,一项不妥的策略所导致的基金运行不善,可能要到下一届政府执政期间才显露,由此而导致的增税压力也将是未来政府所不得不面对的,而于现任政府来说,动用基金所带来的利益则是现时的。

可见,在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目标利益的冲突表现出更多复杂性。除了人个人的道德风险外,还存在政治目标带来的分歧和冲突,如何处理和解决这种冲突,是公共养老基金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对公共养老基金治理的启示

老人财产托管篇9

一、企业年金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年金作为一项创新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企业年金业务具有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特点,而且业务链长,与公司业务、个金业务、投资管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为开拓新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年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商业银行又具有托管业务和账户管理的天然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提供受托服务、账户管理服务、托管服务、受托咨询服务等获得中间业务收入。

(一)提供受托服务

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可以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年金政策咨询和年金方案设计服务;协助企业年金方案报备;选择、监督和评估其他三方管理人;年金管理合同报备;启动年金计划及日常运营;信息披露等等。

(二)提供账户管理服务

商业银行作为账户管理人,可以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记录企业、职工缴费以及企业年金投资收益;及时与托管人核对缴费数据以及企业年金基金账户财产变化状况;计算企业年金待遇;提供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信息查询服务;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等等。商业银行通过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可以收取账户管理费,同时还将获得与此相联系的数量巨大的零售业务机会,所派生的业务收入和客户资源同样非常可观。

(三)提供托管服务

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可以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以企业年金基金名义开设基金财产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对所托管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分别设置账户,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和独立;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根据投资管理人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及时与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核对有关数据,按照规定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定期向受托人提交企业年金托管财务会计报告;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托管报告等等。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企业年金托管服务,可以获得托管收入,同时托管年金所带来的沉淀存款还将派生出巨额的利差收益。

(四)提供受托咨询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为受托人提供的受托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协助企业选择企业年金计划的组织框架、企业年金方案及其相匹配的财务、人事、风险等协调策略;协助建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关章程、运营制度和管理流程等;协助设计企业年金方案及进行年金测算,设计缴费及分配方式;协助设计个性化投资组合和理财方案,推荐合理的年金投资产品;协助选择、评价、考核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并协助开展管理合同及操作备忘录谈判;提供企业年金培训、政策法规专业咨询;提供年金方案、企业年金理事会章程、相关合同等文本模板;协助客户处理其他企业年金运营事务,等等。

(五)企业年金业务收益累积效应显著

企业年金规模的“滚雪球”效应非常明显。年金计划建立后直至最后一名退休员工支取完之前,企业年金计划一直存续,只要企业年金计划存续,作为管理人的商业银行即可根据员工数量和资产规模收取管理费,而且随着每年缴费的自然增长,管理费也会逐年增长。尤其是对于人数众多、缴费标准高的大客户,商业银行从其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可观。

二、企业年金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中间业务拓展新平台

企业年金业务作为一项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最直接的收入就是受托管理费、托管费和账户管理费和咨询服务费,但其带来的间接收益远不只这几项固有收入,由于企业年金具有绝对的长期性,规模不断增长而且稳定,企业和职工逐年或逐月缴费,而且个人年金支取时间受到严格限制,退休以后才能支取,除了常规的受托管理费、托管费、账户管理费、咨询服务费之外,还可以间接带来许多其他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收入。企业年金业务是一项重要的并具有强大螺旋力的中间业务,该业务不仅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中间业务收入,还将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收入增长,

(一)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个人中间业务的发展

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议价能力和受托人主导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值服务的内容和种类不断丰富,年金咨询顾问费和管理人收益提成将显著增长。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查询、支付等需求直接带动结算转账、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手机银行、个人理财等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作为账户管理机构,详细的个人信息为拓展其他个人业务提供了重要信息。

(二)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可以争取和巩固大量的企业年金存款,获得长期、稳定的托管费和其他中间业务收入,丰富为公司类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加强与金融同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商业银行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与其他对公业务的联动营销,可以进一步密切和巩固银企合作关系,促进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拓展公司理财、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咨询顾问等增值金融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三)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理财的意识会越来越强,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的账户数据,可以为各种理财产品销售提供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把握那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及其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员工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包括个人理财方面的产品及服务需求,以便开发出顺应市场需求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关注当地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非年金账户管理等业务动态,商业银行可以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新的业务需求,加强年金产品研发,不断拓展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产品线和年金投资理财业务领域。

老人财产托管篇10

市劳动局提出的《关于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

为了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等各项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深化改革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现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的若干事项,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范围与对象本意见适用于经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已参加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中,因优化劳动组合而下岗且难以再就业的职工,可由市(区)各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实行全托管。具体对象为1997年年末在册的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即截止2002年12月31日前应退休)的下岗职工。

二、企业与人员审核凡列入上述范围的市属企业,由市各行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直接报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再就业办);海曙、江东、江北区属企业,由区各行业服务中心先报区政府审核同意后,再报市再就业办。市再就业办在接到各服务中心申请后,定期会同市财政部门和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各相关工作小组,共同审核。

经审核符合范围和对象条件的人员,经本人申请,企业同意,行业主管部门审定,由企业填写《托管人员花名册》后报各服务中心,各服务中心提供本服务中心与企业和托管人员签订的全托管协议,报市再就业办(区属企业的人员,由服务中心报区再就业办初审,后报市再就业办),由市再就业办审定托管人数、生活费发放标准和托管经费总额。

三、全托管人员的待遇凡符合全托管范围和对象条件的人员,在进入各服务中心全托管后,其生活待遇按以下标准执行: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人员,实行准退休,由服务中心按其本人进中心时可计发的月养老金的80%发放其月生活费,不享受养老金调整待遇。月发给的生活费低于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按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2年以上、5年以下的人员,先实行离岗退养,由服务中心按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其月生活费,至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时,改按准退休办法计发其月生活费。

上述人员托管期间工龄照算,至法定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并按市统一规定计发养老金。

四、托管经费的构成和来源托管经费由以下二部分构成:托管人员的生活费;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即20%部分)。

托管经费由企业(行业)、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承担。市属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由企业(行业)、市财政、市社保机构各出资三分之一;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所属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由企业(行业)、区财政、市社保机构各出资三分之一。

筹集的托管经费不足以实际支出时,其不足部分由企业(行业)、财政、社保部门按上述同比例分担。

五、托管经费的筹集与拨付根据市再就业办审定需拨付的托管经费总额,由各服务中心填写《托管经费汇总表》报市再就业办(凡区属的,先报区再就业办初审,后报市再就业办),经市劳动部门会同市(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企业(行业)、财政和市社保机构按各自的出资额,根据企业(行业)改制进度和用款需要,分年度划拨到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凡改制后原企业法人主体不复存在的企业,由接收方企业(即兼并企业的兼并方,破产企业的接管方,解体企业的接受安置方)按上述规定划入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其余企业必须将企业应承担的全部托管经费一次性划入市(区)再就业专项经费专户。

各服务中心根据企业改制进度填报《托管经费审批表》,经市劳动、市(区)财政部门审核,报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同意后,托管经费从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分年度拨付各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按月支付给托管人员。

六、日常管理工作各服务中心要为全托管人员开设养老保险专户,负责按月在托管人员生活费中扣缴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按月把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划缴到市(区)社保机构的养老金专户。在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前,托管人员的医疗费暂按原支付渠道处理。托管人员的其他社会保险费免交。

各服务中心必须制定托管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市属行业的,每季度末将《托管经费使用情况表》上报市再就业办和市财政部门;区属行业的,每季度末将《托管经费使用情况表》先报区再就业办和区财政部门,由区再就业办汇总后报市再就业办和市财政部门。

托管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单独设置科目,对暂时不用部分存入银行,其增息部分并入托管经费专户。

劳动、财政、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发现托管经费挪作他用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托管经费的具体测算办法和有关表册由市再就业办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