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托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8:31

农业类托管篇1

关键词:耕地托管服务模式;发展趋势;风险识别;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18-06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大量的年轻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农民“两栖化”迁移现象普遍,“农忙务农,农闲打工”的作业方式导致耕地使用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耕地抛荒、耕地非农化使用的F象。而耕地托管服务的出现,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耕地流转的又一新模式,它彻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及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兼业农户的收入。但这一创新形式仍然只是我国农村经济转型期的过渡性模式,在当前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风险。识别风险,提出可行性风险防范对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类型与发展趋势分析

耕地托管是指农村不愿耕种或没有能力耕种的农户把土地委托给供销社、托管合作社、托管企业等机构或个人,并由其代为经营管理的做法。这一模式是在确保农户享有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耕地托管服务模式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应用,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这进一步规范了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的发展。

(一)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的类型

1.主体多元化的耕地托管服务模式。依据托管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农户个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含托管合作社)、龙头企业、托管公司、供销社、村委会等托管服务模式。

以主体不同划分的多元化托管服务模式,就其演进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早期的农户个人耕地托管服务模式更多的是建立在乡村熟人社会的基础上,耕地承包人的近亲属、好友、邻居及耕地的相邻农户成为耕地托管时优先选择对象。但是,这种模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随着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托管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都成为了托管服务的主体。农户提供的托管耕地数量增加,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收益共享机制愈加健全。这些托管服务模式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职能缺位明显,其相应经营风险较大。为了规避托管服务经营风险,政府应该适度介入耕地托管服务,成立耕地托管服务机构或依托供销合作社等组织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获得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据市场化需求再分配,加强了耕地托管服务风险控制,保障撂荒耕地的全部托管,起到了兜底的作用。

2.内容不同的耕地托管服务模式。依据托管服务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半托管模式和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也叫“菜单式”托管,耕地托管主体列出供农户选择的菜单,主要针对耕地生产过程中耕作、除草、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割等个别环节的服务,此种模式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销售网点、合同企业或种植大户等为主体开展托管(如图1所示)。所谓“全托管”,是指由各类型托管主体为农村没有能力种地、不愿种地的农民提供从产前、产中再到产后相衔接的全过程服务。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从生产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双赢。“全托管”模式具体又可分为收益型托管和服务型托管。收益型托管是农户将耕地完全委托给托管组织或种植大户经营,托管组织和大户每年向农户提供一定额度现金和实物作为报酬。服务型托管是指合作社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并向农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并向农户承诺完成托管合同规定的内容[1](如图2所示)。

无论是“全托管”还是“半托管”,托管服务模式并不会改变耕地的用途,整个过程中农户并没有失去土地经营权,甚至种什么、怎么种、收益形式都可以自主选择,从而保障了耕地使用性质不发生变化,保障了粮食产量、质量安全。

总之,耕地托管服务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创新尝试,其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除了上述类型外,也存在其他不同类型的耕地托管服务模式,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再不一一分析。

(二)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上面对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总有新的模式替代旧的模式。耕地托管服务模式是随着农村经营主体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其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托管服务模式会更加多元化且长期并存,农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真正实现自愿托管和强制托管、半托管和全托管、短期托管和长期托管的结合。二是耕地托管服务主体合作化必然增强,体现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村级党组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资超市+农机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级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联合托管服务模式的增加。三是耕地托管服务向新型全面托管方向发展,既要关注耕地怎么种,种后怎么卖的问题,还应该拓展、延伸服务,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培育品牌,开拓销售市场。

二、耕地托管服务模式风险识别

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的运作是高效的,但在实际运作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需要防范。基于委托理论去看,耕地托管服务是一种委托关系的体现,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人,同时也把风险给了人,人经营理念、自然灾害、市场、政策影响都会带来风险。在前面分析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类型和发展趋势基础上,下面就耕地托管风险作以简单分析。

(一)耕地托管服务的契约风险

耕地托管有很多是农户与亲朋好友或村民之间形成私下口头协议,托管双方没有签订正式托管合同,也未向村委会或相关机构备案登记,程序不到位,法律手续不完备,常常引发难以调解的利益纠纷。即便是签订正式托管合同的,也会因为在合同期限内托管双方或者一方法律意识淡薄,曲解合同条款等原因导致不能如约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争议。其中有两个导致契约风险的原因最为关键:一是托管合同执行监管缺位。在当下耕地托管服务中,农户处于弱势群体,缺乏对方的有效监督机制,无法解决托管双方信息不对称和方道德逆向选择问题。监管缺位是契约风险产生的最本质根源,不能引导和规范方的具体经营行为去满足农户本身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收益。二是规模化、全程化耕地托管服绽润不能实现而产生违约风险。规模化托管服务利润不是来自农户所付托管费用,而是以托管规模效益换取更大利润空间。当规模托管成本大于托管收益时,规模效益就不能实现,或者托管规模效益较小时,均有可能产生违约的风险。

(二)耕地托管服务的市场风险

部分承接耕地托管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机构或种植大户缺乏市场化运作意识,尤其是在做规模化托管服务时都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变动、资金周转、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这导致耕地被托管后,托管机构和个人经营效益过低,致使托管双方更容易产生经济纠纷。

1.财务风险。很多农户和方签订托管合同时不想预付托管费,而托管主体规模化托管土地需要大量资金周转,这就造成托管方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个别托管组织向银行贷款又很困难,托管服务受到资金的限制会导致经营风险,最终影响诸多农户的托管收益。

2.政策风险。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补贴政策调整,造成方耕地托管经营计划无法实施,导致托管合同无法履行。

3.价格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给耕地托管服务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农产品交易价格降低会让托管机构的利益受损,甚至会引发农户收益不能兑现。

(三)耕地托管服务的自然风险

托管服务模式,虽然不会发生改变耕地用途的情况,但是也会出现自然灾害风险和短期化经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是指指托管合同期限内发生自然灾害,造成方资产损失和经济效益下降,导致托管合同无法履行或者无法完全履行,给托管双方带来经济损失。另外,耕地托管服务的基本上是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方只是获取托管付费收入,无法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加之监管缺位,可能会形成放任式经管,如农药使用超标或不使用肥料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甚至出现撂荒耕地的现象,形成短期化经营风险,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耕地托管服务模式也存在诸多风险,只有对各类型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才能提出科学的防范对策。要形成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对防范耕地托管服务中的契约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均发挥作用。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或只是重点关注某一种风险的控制,这都会影响耕地托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耕地托管服务模式的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防范耕地托管风险,其核心是要构建出屏蔽风险的防范制度,明确耕地托管应坚持的规范性流程,形成风险防备和纠纷处理机制,另外可以从政府、农户、托管经营主体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的托管风险规避机制。只有形成托管风险的系统化防范机制,耕地托管服务模式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为人所接受的模式,最终实现耕地托管健康发展(见下页图3)。

(一)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只有将涉及耕地托管的有关主体纳入责任、权利明晰的制度体系中,才能对其行为做出约束和规范,从而对耕地托管导致的农民利益损失、托管人经营亏损等风险进行有效防范。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户耕地托管的政府组织化程度,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耕地托管审查、监管制度。第一,建立农户耕地托管登记制度。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土地托管服务中心,凡是托管的耕地必须在村、乡两级托管中心进行登记,降低耕地托管的随意性。托管中心还负责解决农户和托管主体之间的纠纷,形成耕地托管纠纷解决机制。第二,建立托管主体经营能力审查制度。耕地在托管给农业企业、种植大户、托管合作社等组织之前,需要村委会协同托管服务中心对经营者的信用状况、经营实力等进行审查,确保耕地可以托管给履约能力较强的主体,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第三,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要成立由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监察委员会或村级耕地保护协会,确保种、管、收全过程在有效监督下实施,以规避托管方的投机行为,确保农户收益。

2.建立托管撂荒耕地强制再托管制度。确立因受自然灾害影响或托管主体经营不善而导致的托管抛荒耕地强制再托管制度,是指在坚持农户耕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基础上,征得农户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将被托管机构和个人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强制交由其他托管机构统一经营管理的制度。这一强制再托管制度可以实现对耕地的保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3.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不稳定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特性与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而农业保险是实现灾害保护、救济、价格保护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实现耕地托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农业合作保险体系及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研究制定面向耕地托管主体的优惠保险条款。与此同时,加强政府对公益性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如加大保费补贴的幅度,真正做到既能降低风险和成本,又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以确保农民增收,社会和谐。

4.建立耕地托管风险基金制度。耕地托管风险基金制度是对耕地托管过程中导致的农民遭受损失、企业经营亏损等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降低,约束和规范相关托管主体行为的制度探索。耕地托管风险基金可以由风险补助金、风险准备金和托管保证金等组成。风险补助金可由县、乡(镇)两级财政拨付,土地托管风险准备金由村集体设立,农户和托管经营主体签订托管合同后,强制收取托管主体一定数目的风险保证金[2]。风险保证金是风险基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当托管合同到期或合同正常履行,托管组织可领回风险保证金,如果托管组织或个人改变耕地用途或因经营不善、不能正常履约则不能领回。耕地托管风险基金实行分级管理,滚动使用的原则。托管风险基金管理使用和商业保险等保障措施形成耕地托管的双重保护,将极大提高耕地托管的风险管控水平。

总之,尽早将各种制度上升成为法律,如出台《土地托管法》《土地托管中介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规定土地托管的原则、程序、监督方式、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风险保障以及农户权利受损后的救助途径,规定托管中介组织的成立的条件、工作职能、义务等,用法律的方式让耕地托管有法可依。只有这样,农户才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土地交给托管组织进行管理经营。

(二)政府加大耕地托管支持力度

耕地托管服务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发展阶段,加之没有良好的法律规范对其m行规范,政府引导与扶持对确保耕地托管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撑。农业、农机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耕地托管的政策支撑,在托管组织建设、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税收减免、人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要予以重点扶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其他政府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服务耕地托管。

2.加强配套性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耕地托管也需要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的改善,这些建设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劳力,且带有极强的外部性[3]。若仅靠托管机构自身的力量去开发建设,难以实现全部配套设施的完善,而且会对托管组织进行耕地托管的动力造成消极影响,制约耕地托管的规模化发展。所以,需要政府部门参与进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助力耕地托管。

3.加大对耕地托管组织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各类托管组织的发展,把土地托管服务纳入市、县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范围,对购置农业机具、农业保险,仓库建设等进行补贴[4]。协调农发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积极创新适合托管组织的金融产品,帮助解决托管主体融资困难的问题。

4.农业相关部门为托管双方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农技部门要对各类托管组织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等进行先进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托管组织的经营效益。农业相关部门应当为各托管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降低托管组织的经营成本,帮助托管组织了解市场波动情况,降低市场风险。托管服务机构和村委会应建立征信机制,向托管双方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托管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

(三)增强农民风险防范意识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从农户层面去看,农户文化层次较低,风险意识单薄,导致在耕地托管时忽略合同重要性,签订不规范合同而引起契约风险。政府部门要运用宣传和教育等手段让农户充分了解防范耕地托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农户专业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强化农户风险规避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耕地托管风险发生率。

1.增强农户的法律与契约意识。政府要通过多种方法给农户强调合同在耕地托管服务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签订完备的合同帮助农户规避风险。耕地托管合同是约束方与农户双方行为的唯一法律凭证,托管双方要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格式文本规范、合法、条款齐全、内容明确、权利义务对等、违约责任明确的耕地托管合同。具体来讲,必须明确托管时间及托管期内双方的工作责任;必须明确耕地用途不变,附着在耕地上的国家优惠政策归农户所有;必须明确经营主体耕地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种什么、怎么种、怎么销售的问题;必须明确收益分配,确定生产情况受自然灾害影响波动下的收益波动范围,确保农户收益切实兑现。

2.提高农户的专业知识水平。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农户也要不断自主学习,加强对耕地托管、农业生产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助力农业生产,助力耕地托管服务发展。

(四)加强耕地托管组织市场化建设

对于耕地托管服务的发展,制度环境是基础,政府的宏观指导是补充,农户和托管组织才是运行的主体。耕地托管要想取得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1.加速建立多元化耕地托管机构。从托管组织的层面来看,必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组建多元化耕地托管机构,增加耕地托管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使得耕地托管市场形成竞争力。通过增加竞争,提升各类托管组织的服务质量,丰富农户耕地托管时的选择空间。

2.加速各类第三方托管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这是提高耕地托管效率,形成有效监管,降低托管风险的有效手段。中介机构介于政府和农户之外,并由基层政府组织和农户对其进行监督。托管中介服务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完信息咨询、中介协调、合同签订指导、跟踪监管服务和纠纷调处、法律咨询、收益评估、风险评估等等服务,为耕地托管双方提供沟通、交流的渠道。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合同范本,指导合同签订,极大地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契约风险。中介服务机构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把风险分析结果反馈托管双方,极大地规避了托管服务中的风险,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中介服务机构前期对托管组织和农户进行大量实地调研收集双方的相关信息,降低了农户与托管组织的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时间成本。

四、结论

耕地托管服务实现了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收益率,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也加快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重点对一般范式下耕地托管的类型、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耕地托管过程中存在的契约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进行了识别,着重从风险防范制度的层面及政府、农户、托管组织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耕地托管服务值得分析、尚未分析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服务类型和托管风险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的托管方式是不一样的,粮食作物、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托管方式、风险是不一样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总之,耕地托管服务是新时期广大农民关于土地流转的重要创新成果,相关部门应该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等方面积极促进耕地托管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亚荣,李登旺.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嘉祥县鸿运富民合作社为例[J].r业经济与管

理,2013,(5):28-42.

[2]马国强.平湖土地流转转出现代新农业[J].今日浙江,2013,(23):24-27.

[3]孙凤莲.土地托管服务的现状、可能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吉林榆树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3,(8):74-76.

(上接22页)

[4]胡公理,高昊.邹平:土地托管成效显著[J].农机市场,2014,(8):28-30.

农业类托管篇2

摘要:当前,土地托管是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在家庭承包土地管理制度上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方式的一种新理念。加快了我国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培育新的农民经营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完善了农业社会发展的服务理念,创新了农业的经营模式,有效的解除了农民们“谁种地”“怎样种地”等诸多问题。借此,本文立足于稳步推进土地的托管,注重构建农业服务社会化方向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土地托管;农业化社会;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150

土地托管指的是r民把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有偿的委托给相关的政府、企业、以及专业的种植大户,代为管理、耕种的一种新趋势、新做法。包括了需求方提供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服务以及农民用户按照需求选择服务项目的一种模式。近年来,经过政府大力考察下已经有许多省市的广大农民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做到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创造性的成立了土地的管理合作点,而它的出现是当今社会对农民经济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新的观点。而对于农业社会化的服务更是在逐步的完善当中,而土地托管许可执行更是在尊重着农民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当今土地托管又带来了哪些问题呢。

1推进土地管理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托管涉及到诸多的系统

土地托管的研究涉及到经济、法律、政治、科技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这就促使政府以及农民之间的研究需要面对着很大的难题,由于这个庞大的系统,导致许多地区土地托管政府与农民之间未做到意见统一,给开展土地托管管理的实施增加了难度[1]。

1.2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体制不顺、不活、不稳、不足等问题都未能根本的解决,农村社区当中的集体发展动力的不足、资金积累的下降、服务的严重减化;农民合作发展不公平,经营的规模又小导致带动力不够强;而专业的服务单位等又面临着国家政策扶持的不够等问题。目前,服务的内容与农民们的需求相差巨大,多数的服务功能都相对单一。而农产品、农业金融等服务仍处于多样化,由于规模、水平的不统一,导致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1.3分散的诸多服务资源难以合力形成

尽管我国国务院指出农业社会化的服务职能应当全部由农业部门来承担,但是由于各个公共部门的条块分开,自上而下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服务都是发展各自独立与农业领域发生着联系。存在着职责任务的不清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各部门不配合等,因此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体现实问题存在[2]。

2推进土地托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上述对农民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新的时代,土地托管有利于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做好。当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已经如同虚设,甚至出现了“空壳”,整体有分而无统,尤其是农业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更是缺失多多。

3推进土地托管,构建农业社会服务优势

3.1土地托管符合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状况是:农民种植的技术过低、机械化科技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家里的劳动力外出工作、土地拥有使用面积过小、导致了农村壮年以及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然而老百姓不愿失去土地,更是希望有人帮忙播种地的观点日益趋升。而针对于这点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一些地方的农民已在工商局的管理下进行了土地托管的项目。因此,土地托管的出现符合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了农民们一定的需求。

3.2土地托管的出现为当今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随着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中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尤为严重。土地托管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这些农民解决其他事情的后续问题。农村用户所拥有的土地零散、面积不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都会导致农民在耕种土地上的、消极态度,但是即便如此,农民依然不愿将土地权放弃,而土地托管这新一代的管理理念,正是满足了农民这一类的想法。

4结论

在完善土地托管和构建农业社会服务的体系上,各个供销合作应争取支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定出各项管理方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中深入研究政策,培育重点,针对于不同的主体、个体,不同的产业、区域作为典型的借鉴。以科学性的角度来推进土地托管,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配合。

参考文献

农业类托管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农村土地信托的基本概念厘清

信托制度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机制,现代法学家普遍认为信托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用益制度”。在该机制中受托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以及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拥有并管理信托财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农村土地信托是指委托人为了有效的利用土地,保障自身权益,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将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定程序有偿信托予受托人,由受托人利用其专业进行统一经营与管理,并将经营利润作为信托收益分配金交付给受益人的法律行为。依据此定义,我国的农村土地信托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土地信托的权利具有特殊性。因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具有不可转让性,所以,能够进行农村土地信托的权利仅包括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这与传统信托法有很大不同。

(二)农村土地信托的时间具有期限性。依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均有年限限制。如: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所以,农村土地信托的时间只能在剩余承包期或使用期内协商确定。如有超过,超过部分无效。

(三)农村土地信托的行使具有局限性。农村土地信托的行使局限性表现为不能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村经营机制;也表现为农村土地信托的受托人不能随意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涉及的土地用途。

(四)农村土地信托的目的具有利益性。农村土地信托所具有的利益性体现多元化。首先,体现受益人利益。主要表现为固定的经济利益,包括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其次,体现受托人利益。要遵循公平合同的原则很好的保护受托人的生产积极性。最后,体现政府利益。信托服务能促进政府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本地区的耕地,调整地区农业结构及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

(五)农村土地信托的生效具有要式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依照我国《物权法》、《信托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农村土地信托的生效必须有真实有效的书面合同。因而使农村土地信托的生效具有要式性。

(六)政府机关在农村土地信托中具有桥梁作用。信托是基于信任所产生的委托。目前,我国的信用机制不是很完善。由让政府指导成立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并对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监管。

二、我国建立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给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各地区的实践成果充分说明在我国建立农村土地信托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村土地信托不影响农村集体所有的性质,也不影响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这样既可保证委托人的现有土地基本权益,又可使他们放心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发展,从而在总体上保障与增加农民的经济利益。

(二)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遏制农地抛荒,调整农业结构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地流向城市,承包的土地大量荒芜。农村土地信托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依照农民的自由意愿将土地交给有技术,懂管理的专业农业生产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状况统一规划、统一耕作、统一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土地农业价值,调整农业结构。

(三)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

通过成立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解决了供需双方见面难、谈判难的问题。同时,以市场定价为标准价格,解决了信托土地的价格机制,从而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建立。

(四)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系到国泰民安。国家再三提出要保障十八亿亩的耕地底线。农村土地信托中介服务机构将农民待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登记、备案、管理,为农村耕地资源的监督、保护提供可靠的真实资料。

(五)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

农地金融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对发达的农地交易市场,农地金融制度的发展、壮大也必须以农地制度改革创造的资金、土地需求为基础。农村土地信托机构将委托人的土地依法登记,并将土地按土地肥力、地域特征、周围生态环境等土地经营要素的不同加以分类,出租或转包给受让人,形成良好的供需市场,为农村金融市场在我国的真正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六)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信托的受托人是有技术、懂管理的农业生产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科学的技术与专业化的管理能更好地保障农村土地的高效可持续性利用与发展。

(七)农村土地信托有利于信用理念的树立,打造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农村土地信托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农村土地信托制度又将诚实信用原则制度化,起构筑社会信用基石的作用。所以,土地信托制度的有效运作,有利于培育民众的信用意识,营造诚实为本、信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构建的法律框架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实践探索主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物权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规与规章调整中进行运行。但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现有法律的规定仍不能为农村土地信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我国应及时完善农村土地信托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与保障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方式,使农村土地信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鉴于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只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可行的做法是由国务院信托主管机关结合其他相关部门就土地信托制定条例及实施意见,等时机成熟后,再就土地信托制定部门规章或单独立法。当然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农村土地信托只是作为其中一章进行规范。

(二)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基本内容

依农村土地信托实践中的操作程序,我国的农村土地信托制度中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

接合我国实践,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应采用两种产生模式:第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用市场化运作方法,采用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村集体的土地信托公司作为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第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将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定性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机构,由政府就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在政府的监管下,按照法律规定和章程开展活动。

2、农村土地信托合同

农村土地信托合同是委托人与受托人在农村土地信托服务机构的协调、指导下,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土地使用权信托所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它应包括以下主要条款:

(1)合同主体

农村土地信托合同主体包括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当事人。委托方一般情况下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本人。但需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转租等方式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是否可将土地使用权进行信托。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允许土地便用权人在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的书面同意下,在土地使用剩余年限内将自己占有使用的土地信托给受托人;同时,因本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为视角,也将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尚未发包或预留的农业用地享有农村土地使用权排除在农村土地信托之外。

(2)订立原则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农村土地信托合同的订立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保护耕地原则。这就要坚持耕地的农业用途不变,确保耕地的复垦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第二,坚持“稳制活田,三权分离原则。坚持“三权分离”,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农民承包权不收归集体;第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这是一条《合同法》的类推原则。

(3)信托财产

信托财产是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它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有限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当土地使用权能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权利,且土地使用权人已征得承包者的书面同意的情况下,可将土地使用权在土地剩余使用期限内进行信托)。

(4)信托类型

土地信托包括出租型信托、转让型信托。此外,实践中还出现一种入股型信托,如湖阳益阳的土地信托就包括此类型。考虑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方式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入股型信托因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利于稳定承包经营权。所以,在目前先不将其纳入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类型之中。

(5)信托期限

农村土地信托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剩余期限内自由确定信托期限。但依据公平原则,应允许委托人的信托收益应随着信托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6)双方权利与义务

信托法对农村土地信托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规则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当事人之间关系,减少彼此间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4]农村土地信托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依具体情况,参照合同法相关条款,通过权利义务的确定来保障自己应有权益。

(7)信托风险负担

在信托合同执行阶段,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利益受损。对于这些风险的负担问题可依过错方承担为主,公平原则为辅原则加以处理。或在合同中将处理方法加以明确。

3、农村土地信托的登记与信息公开制度

依我国《物权法》第127条及《信托法》第八条的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土地信托的有效成立均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此情况下,进行农村土地信托的信息公开制度无疑是保护多方权益的有利武器。农村信托服务机构要及时公开关于信托地块、信托合同双方当事人等信息,尽可能地减少因农村土地信托各参与人间信息不对称或合同不完全等原因所带来的风险。

4、农村土地信托的监管体系

为了使农村土地信托高效、有序运行,有效的监管成为必须。依据我国信托法的一般原理及相关法律规定,借鉴国外的监管模式。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监管体系应包括立法监管、政府监管、行业自已监管与社会监管四大部分。使我国尽早建立含盖立法、政府、行业协会与社会多元为一体的农村土地信托监管体系,为我国农村土地信托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农业类托管篇4

关键词:土地信托;实践模式j比较研究

伴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的暴露,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土地制度面临诸多新的问题。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亮点在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这为我国农村实施土地流转信托提供了政策保障。

土地流转信托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以及坚持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承包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信托给受托人,由其利用专业规划经营管理或使用,土地收益归受益人所有的一种土地流转创新方式。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刚刚起步,还未形成统一模式,主要针对目前典型的土地流转信托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实践经验,为创新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提供依据与政策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实践模式

(一)宿州模式

1.在“宿州模式”中,信托计划交易结构采取“双委托”模式:(1)第一层委托关系是村民与区政府的委托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农户与村委、村委与镇政府、镇政府与区政府分别签订土地三层转包合同;(2)第二层委托关系是区政府作为最终委托人将土地委托给信托公司。在该过程中,涉及的农户、村委会、镇政府、区政府、信托公司均按照签订的合同约束权利和义务。

2.信托产品的结构采取“财产权信托+资金信托”混合式模式:(1)财产权信托方面:在承包人自愿基础上,首先政府要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与登记,信托公司按照确权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信托单位挂钩,如将农民持有的每一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应1万份信托单位,信托公司按照信托单位承担信托责任。同时,信托公司聘请专业化的农业投资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专业化运作与管理;(2)资金信托方面:信托公司根据土地流转过程中各阶段出现的流动性问题,如流转土地区域内土地整理、农业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需求等等,发行期限不同的资金信托产品,以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信托计划收益分配模式采取按优先级别逐级分配的模式。该信托计划设立a类、B类和t类三类收益权,并按照三类收益权优先级别逐级分配,分配方式相对复杂,农民则根据合同中载明的土地份额获得固定地租和经营利润分成。

风险控制方面,信托公司引入农业投资公司负责招商招租工作,并用租金担保机制和资金信托计划为土地信托提供双重增信保障措施。同时,信托合同约定延长土地信托计划项下的土地使用环节,分散单一环节使用带来的风险。此外,当农业市场或其他相关市场情况出现非正常变化时,合同约定承租企业需购买农业保险进行进一步风险赔偿保障。

(二)桃园村模式

1.在“桃源村模式”中,信托计划交易结构采取“入股+委托”模式:(1)入股:引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制度,农民按照政府部门的测量结果将自家土地作价参与到村集体的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向村民颁发入股凭证,村民根据人股凭证载明的入股比例获取后期收益;(2)委托:村民将土地人股到土地合作社后,由土地合作社将土地整体直接委托给信托公司。在该过程中,只存在土地合作社与信托公司单层委托关系。

2.信托产品的结构仍然采取“财产权信托+资金信托”混合式模式,(1)财产权信托方面采取“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双合作社”设计,即在政府主导下成立“土地合作社”,村民将确权后的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成为“土地合作社”股东,凭股权证书享受信托计划受益权。“土地合作社”作为委托人将土地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又将其租赁给“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2)资金信托方面:信托公司在信托计划存续期间视资金需求情况发行资金信托。

信托计划收益由“固定收益+浮动收益”两部分组成。村民按照其人股时持有的信托单位享有固定的基本地租收入,并抽取承租方“专业合作社”收益的20%作为浮动收益。除此之外,村民还可以进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

风险控制方面,政府出台措施确保村民的地租收益,包括要求合作社提供固定收益和政府出面对信托计划给予保证。此外,信托公司按照信托资金类别展开信托计划,将政府和“土地合作社”投入的资金作为劣后资金保证信托计划的安全,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三)兰西模式

“兰西模式”是在“宿州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信托计划交易结构的设计与“宿州模式”一样,采取“双委托”模式:先是村民将已经确权好的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委会或政府相关的公共机构,其作为最终委托人将整理好的土地信托给信托公司;然后信托公司引人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公司作为经营主体进行承包经营。

与“宿州模式”不同的是:(1)信托公司设计了土地信托凭证,使土地经营权利或信托权利更加具体化,并且确权是均等化的,不会出现分配不公的情形。此外,土地信托凭证将农民的土地权益变成可流转、可携带、可抵押融资,深化了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属性。(2)为控制风险,稳定粮食收购价,信托公司与政府合作收购谷物交易所,进行粮食期货交易。

(四)金色田野系列模式

“金色田野模式”中,在桃园村土地信托“入股+委托”模式基础上,该信托计划采取“集中后再分散”的运行模式。该模式不同于现有的经营主体单一化的实践模式,最终的经营主体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等,通过培育多样化的经营主体使整体土地效益得到提高。

与“桃园村模式”不同的是:(1)信托交易没有采取“双合作社”的结构设计,而是采取“合作社”+“X”的形式,这里的“x”可以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小型特色的专业种植合作社或是其他农业生产主体。这些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根据其种植优势及种植意愿在信托土地上开展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此外,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也分散了单一经营带来的风险。(2)由于进行多元化经营,该模式比较适用于土地规模比较大的信托计划,否则可能会影响规模化效益。

二、不同土地信托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实践才刚刚起步,各有特点,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一)四种实践模式的不同点

(1)信托计划交易结构方面:“宿州模式”和“兰西模式”采取的是“双委托”+“双信托”的结构设计,从村民到信托公司经历层层委托,政府作为最终委托人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桃园村模式”和“金色田野系列模式”则相对直接一些,农民人股到土地合作社,由“土地合作社”直接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确定农民的受益权更容易清晰一些。同时,“土地合作社”未来还可以以股权作对价进行相关产业的投资,使“土地合作社”成为一个经济主体,而不是行政化的组织。

(2)经营主体方面:“宿州模式”和“兰西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某农业投资公司),更能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而“桃园村模式”引入的是“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股东和雇佣工人均是该区域村民,相当于由村民自主管理流转土地,锁定了土地使用用途,但也限制了流转土地更广阔和深层次的发展,而“金色田野系列模式”的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等,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降低了单一经营带来的风险,也同时也降低了规模收益。

(3)风险控制方面:“宿州模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风险控制,主要由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租金担保,建立双重增信保障措施,同时延长项目的产业链缓解风险,并购买农业保险做进一步控制风险;“桃园村模式”主要靠政府进行风险控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土地流转信托提供担保责任,即项目出现问题时村民可以找到相关部门赔偿;“兰西模式”同时依靠政府和市场,通过与政府合作收购谷物交易所和粮库,稳定粮食价格,从终端控制土地信托风险;“金色田野系列模式”主要通过经营主体多元化进行风险分散,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4)收益分配方面:“宿州模式,,和“兰西模式”按照多层委托合同逐层发放,分配收益方式相对复杂,“桃园村模式”和“金色田野系列模式”分配收益方式相对简单,按照入股合作社时作价比例进行计算,分配更加透明平均。

(二)四种实践模式的相同点

(1)四种实践模式都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盘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

(2)信托产品结构均采取“双信托”的结构设计,即信托公司除了设立财产权信托计划外,还设立资金信托计划,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村民提供融资等理财服务。

(3)信托收益均由“固定收益+浮动收益”两部分组成,保障农民基本地租利益。

三、现有土地流转信托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信托公司盈利方式尚未清晰

目前的土地信托实践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信托公司介入土地流转信托的具体运营和盈利方式尚未清晰呈现,信托计划中的很多项目尚未取得实质进展,如项目建设用地、融资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信托公司的信托报酬主要来自于土地流转后所产生的地租提升及其他增值收益,而土地流转后是否能产生增值收益取决于信托公司对信托计划的有效管理,而这需要时间进行验证。此外,土地信托产品的投资周期较长,政策的稳定性、明晰性也会使信托项目面临是否能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风险。

(二)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关于土地流转信托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仅有《信托法》,但土地的特殊性又使其对土地信托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此外,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土地流转之后的收益分配问题,而关于如何确权、如何进行均等分配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完善涉及土地信托制度的法律、税收及补贴政策,以此来实现土地信托的全面及可持续发展。

农业类托管篇5

一、全面清查,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绥化市将“全面清查”作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在清查工作中坚持“五统一”:统一清查内容。凡是村级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无论账内、账外的,都要纳入清查范围。

统一清查方法。即采取“看、查、记、核、认、议、报、处”的方法:“看”就是查看账面余额;“查”就是逐项追查;“记”就是登记备案;“核”就是对债权、债务双方进行核对;“认”就是经济业务双方办理核实确认手续;“议”就是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会议集体讨论需核销的经济业务;“报”就是讨论通过后,上报乡(镇)政府批准,报县经管站备案;“处”就是乡(镇)政府集中时间,统一处理。统一公示清查结果。清查结束后,清查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公示期为7天,对群众提出的质疑要作出解释或进行复查。统一建立“三资”档案。对公示通过的清查结果,逐项、逐类以村为单位登记造册,建立村集体“三资”管理手工台账,一式三份,各村、乡(镇)委托服务中心、县经管站各一份。统一质量标准。

二、把握政策,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健康发展

一是确保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主体地位不变。

二是确保村级集体“三资”审批权不变。实行农村集体“三资”代管,只是增加了乡镇、县的监督环节,不是对村集体决策权和审批权的取代。

三是签订委托合同。各村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就委托事宜进行讨论,通过后,向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签订《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委托书》后,方可将“三资”管理业务委托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管理。

四是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

三、完善机制,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资金委托机制。乡(镇)“三资”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设置账户对村集体的资金进行核算管理。

二是完善资产统一监管机制。乡(镇)“三资”服务中心设置台账,对各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和规范管理。

三是完善资源联合协管机制。村集体所有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等,由村级集体组织制定方案,标底额在1万元以上的,由县经管站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标底额1万元以下的,由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承包、租赁、转让合同经乡“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县经管站复核,并经本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村、乡(镇)和县三级联合协管。

四、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组织服务体系。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并已全部挂牌工作。

二是统一工作流程。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均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大厅,统一设立委托业务受理、“三资”财务结算查询、政策咨询和接待等服务窗口,并安排专人负责。

农业类托管篇6

关键词:土地信托;土地流转;法律分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载体,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利用效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作为一种稀缺不可再生资源,它毕竟是有限的,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稳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的保护政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当关注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促进土地合理的流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增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就牵涉到了土地流转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或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一种措施。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十分突出,它通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和他人达成一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农民因为经济原因都放弃了自己的农田而转向大城市打工挣钱,最终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形成了我们现在独特的一个群体——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既帮助了大城市的基建基础建设,也为农民收入提高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是双赢。但在农村,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使得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村改为城镇,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了最需要土地流转的区域。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将优质的土地转移到种粮大户等农业能手上,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利用平等的市场通过各种流转方式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各地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农村土地逐步向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合理流转。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是农户之间相互协商,自发流转,即部分农民通过相互协商,将少种或不种的粮田无偿或以少量补偿给其他农民种植,实行土地的自发流转。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总体流转程度偏低,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转包为主,但不同省份流转有差异。广东、江苏、湖南、安徽四省的流转比例均较低,四省平均流转比例为9.1%;不同省份流转规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规模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广东省耕地流转比例比安徽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相对较高,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低于经济落后地区,因此,其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动力较高,土地流转的规模也相对较高。还有我国土地流转也主要是以转包为主要方式,入股、信托等新形式比较少,且转包主要是在同村农户之间,说明广大农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但是近几年的土地流转工作还是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比如土地流转的典型绍兴县,在2002年土地流转率就超过50%,比2001年增长65%。设施农业也快速发展,新发展连标大棚37963平方米,并落实了优高农业示范方135方。更为重要的是土地琉转后,农户得到了实惠。在不投入、不担风险的情况下,亩均可得返租金225元,同时,促使了农户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提高了个人收入。

湖南省的沅江市开展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获得三笔收入:一是获得土地租金每年500-700元/亩;二是获得国家补贴每年100元/亩;三是出让地农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人平每年15000元左右,年龄较大的劳动力给当地企业打工收入人平均每年10000元左右。流转后的土地年亩均效益由原来传统耕种的2000元左右增长到15000元。在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更释放了当地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单位劳动的生产效率。

二、建立土地信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土地信托概述

土地信托制度就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交付给他人,并约定土地经营收益给原土地所有人指定的受益人。土地信托的本质就在于将委托人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分割成受托人的

[1] [2] [3] [4] 

管理经营权和受益人的收益权。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土地用益关系,最初为基督教徒所发明,因为他们想逃避法律的规定,避免自己的土地因捐赠给教会而被国王没收,于是先将土地转让给第三人,由其管理土地,并将土地所产生之收益归于教会。英王亨利三世时衡平法院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对有关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了公正保护,到世纪,最终形成了信托制度。

大陆法系中现代信托制度一般是指,受托人在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对该财产进行管理、处分,并将由此产生的收益支付给第三人。我国《信托法》第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不同于大陆法系的通行做法,这一定义采取的是“财产权委托”模式,对信托财产是否转移给受托人未予明确。对于这种新的定义,学术界或褒或贬,这里不作评论,但在我们国家个人不享有土地所有权,所以如此规定使农民在土地信托中不用转移土地所有权,为土地信托在法律上找到了依据。

(二)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实践

目前我国的土地信托实践主要是集中在绍兴,绍兴的做法是建立三级信托服务体系,成立了县、镇、村三级土地信托服务组织,县级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设在县经营管理总站内,负责土地信托服务的日常工作。并相应建立县土地信托协调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牵头,县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土管局、法制局为成员单位;镇级为土地信托服务站,设在镇农办内,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站长,镇农发办、经管站、士管所、司法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辖区内土地信托服务;村级的土地信托服务则由村经济合作社承办。在开展土地信托服务过程中,着重抓好了三个环节。一是土地流转前的登记。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类别等情况,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多渠道、多形式向辖区内外及时土地储备和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仅绍兴县柯桥镇就有多个村的亩土地在镇信托服务站登记造册,要求引进效益农业项目。二是土地流转中的协调鉴证。在平等协商并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落实契约关系,办理合同鉴证手续。柯桥镇通过信托服务。全镇已有户农民的亩土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占全镇可流转土地的%。三是土地流转后的跟踪服务。主动帮助土地经营者进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信贷、司法调解等综合性服务。

(三)土地信托制度的优势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土地流转的形式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展开,主要集中在四川、安徽、浙江和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除土土信托外,主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等。虽然各地开展土地流转很积极,方式也很多,但在实践过程中,土地流转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导致每年秋收前后因土地承包经营的诉讼案件十分多。下面我就将土地信托制度相较于主要的几种流转方式进行比较:.土地信托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的转让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经营权转

让给其他人。它与土地信托最大的不同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所有人发生了改变,所以必须经发包方许可,并办理土地承包合同变更手续。土地承包经营权一般都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取得,在实践中,承包经营权转让后,因为承包主体发生了变化,容易与其他农户发生矛盾,还有一些因为操作不规范,没有经过发包方同意许可擅自转让而引发许多矛盾。可以说土地信托制度的第一个优势在于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又兼顾了土地的流转。

.土地信托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土地经营权的转让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人们往往把它们混淆,但实际上两者有根本性的差异。转包是承包方自主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或者无偿地转移给其他农户,而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自然也不需要发包方的许可。它与土地信托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主体上,转包的对象主要是其他的农户,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受让的优先权。而土地信托的对象一般为专门的土地信托公司或是土地信托中介服务机构,虽然我国的信托法规定受托人的条件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但如果是让自然人来作为受托人来进行信托管理,无论是对委托方的农户还是受托方的自然人来说,风险太高了。一般来说,相较于转包,土地信托让专业化的机构法人来负责经营,法人相较于个人在经营管理与承担风险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土地信托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

农业类托管篇7

关键词:土地托管;乐源合作社;效益分析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土地托管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也拓展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渠道。土地托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

一、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产生的背景

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笔者深入乐土驿镇调研发现,土地经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2)种植作物种类复杂,科学化管理程度低。(3)第三产业和家庭养殖业居多,导致种地劳动力短缺。在以上背景下,乐源合作社通过长期摸索坚持土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土地实行“六统一”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即“乐源模式”有效的解决土地细碎零散程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低等问题。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分析

(一)土地托管效益理论

(二)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乐源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占总种植作物的98%,所以此次调研就以棉花作为样本进行土地托管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1.土地托管前后总体经营效益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种植棉花土地托管后比托管前净收入每亩增加380元,生产成本每亩降低了540元,其中采摘成本降低幅度最大,每亩降低了550元。

2.土地托管前后生产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本文把所有的生产成本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归纳为物资成本和用工成本,用工成本在表1中已经分析,在此只对物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

由表2数据说明土地托管后土地整合形成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提高机械使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机械作业成本、合理配置了资源。

三、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实现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土地托管,实现了农业生产从家庭生产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了土地零散化到规模经营的转变。

2.提高了管理标准化、种植科学化水平,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和农资成本,乐源合作社对托管土地实施“六统一”管理,通过对不同条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精量播种、病虫害科学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并且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

3.提高了农机具使用效率,降低了农机具、水电设施的使用和投入成本,土地托管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形成土地连片,机械化效率显著提高。

4.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服务成本。

四、总结

土地托管是新时期深化土地流转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开拓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乐源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乐源合作社的土地托管还在发展阶段,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依然走出了一条在稳定农村家庭责任制前提下,农业科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参与各方互利共赢,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农业类托管篇8

关键词:承包地经营权;信托制度;土地信托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36-03

一、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概述

(一)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含义

由于受经营能力、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农民种地不赚钱甚至亏本,种地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大面积撂荒,而一些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或个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于是出现了“有地无力种,有力无地种”的矛盾局面。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承包者可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依法、自愿地以信托方式交由有经营意愿也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企业或个人取得土地经营权后,依据自己的意志并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信托土地进行经营管理或处分,在扣除经营费用和约定报酬后,土地收益则完全归农地承包权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所有。综上所述,笔者将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概括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承包人基于对受托主体的信任,为了使自己取得更大的土地收益,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其承包地经营权信托给受托人。受托人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为宗旨,以自己的名义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独立管理或处分,而土地收益由土地承包者或其指定的受益人享有的民事行为。”

(二)土地信托当事人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

依据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土地信托应包括信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当事人。其中信托人是土地承包者,其根据自己的意志,在保留承包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经营权分离出来信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对其进行独立管理、经营。受托人是指承包地经营权的受让者,其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土地独立进行经营管理或处分,各种法人、工商企业以及自然人均可成为土地受托人。受益人是由信托人指定有资格享有信托收益权的第三人,其只享有信托收益权,而无权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处分,其可以是信托人本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受托人。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信托中,从土地信托产生的原因和目的来看,受益人主要是信托人本人即农村土地承包者。

农村土地信托制度中三方当事人存在如下法律三种关系:(1)信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根据信托协议信托人将其土地经营权信托给受托人经营、管理,受托人则应尽到信托义务。受托人应尽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像经营自己的财产一样对信托土地进行善良地经营管理,确保土地收益最大化。同时,受托人应当接受信托人的监督,但除非受托人犯了比较明显的原则性错误,信托人应尽量不要干涉信托事务,确保受托人能以自己的意愿对土地进行独立经营。(2)受托人必须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行事,且有义务将信托收益交付受益人享有,而受益人则有权享有信托收益,在其收益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行使收益请求权和排除妨害权。同时,受益人有义务协助受托人完成信托收益的交付行为。(3)信托人有权独立指定或更换受益人,而不必经受益人同意。信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无因性,不因信托设立前双方之间法律关系的变更而变更。比如,因信托人与某人之间存在继承或债权债务关系,信托人将其财产设立信托并指定该人为受益人,则受益人的受益权不因双方之间继承或债权债务关系的解除而解除,必须经信托人依据法定或规定程序才能予以解除。

(三)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特征

1.土地信托的信托财产为承包地经营权。传统信托理念中信托人只能将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财产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但随着物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土地等财产已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用益权为中心”转变,各类受益物权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信托实质上就是受托人代信托人实现物的经营权、收益权和部分处分权,因此承包地的经营权也可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另外,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了信托财产包括所有权,但未明确规定仅指所有权,因此,将承包地的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据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规定,农村土地只能是集体所有,农户仅拥有土地的承包权,而不拥有所有权,因此,农村土地的信托财产只能是承包地的经营权而非所有权。

2.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信托土地进行管理或处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基本价值和功能所在,信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财产交由受托人管理,受托人成为财产法律意义上的“所有人”,其对信托财产拥有完全的支配权。信托财产独立于各方当事人的固定财产,体现出一种独立人格,由受托人基于信托目的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对财产独立进行管理、处分,从而保障受益人财产收益的获得,这正是信托与的本质区别。土地信托期间信托人无权对受托人的土地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干涉,但在法定或约定范围内依然享有监督权。

3.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受托人享有土地管理、处分权,受益人享有土地收益权,农村土地信托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是相互分离的,这是土地信托与出租、转包、反租倒包等其他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受托人根据法律和信托协议,享有土地的管理、处分权,但受托人不得利用该地为自己牟利,信托受益人则根据信托协议享有收益权。这种财产管理权属和财产利益属性的分离、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分离,使受益人在无须承担财产管理责任的情况下享受财产利益,这是信托制度的本质和先进性所在。

4.土地信托收益应当完全归信托人即土地承包者所有。依据信托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相分离的原则,信托收益应归受益人所有,在我国农村土地信托中受益人基本上都是信托人本人,因此,土地信托收益应归农地承包人所有。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首要义务就是维护受益人的利益,为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行事。受托人不得运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获取任何利益,信托收益应全部归受益人所有,受托人只能根据信托合同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的信托报酬,信托报酬由信托双方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协商。

5.土地信托的受托人可以是本集体成员也可是其他经济主体。土地承包者可以将其承包地经营权信托给本村民集体想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又没有大面积土地的农村种田能手,也可将承包地信托给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受托主体可以运用大面积的土地种植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或者从事养殖等副业,但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由于这些人具有足够的资金和经营技术,并且具有独特的市场观察力,他们可以把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和土地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土地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经营。

二、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信托制度起源于土地信托

现代信托制度由英国13世纪的“用益制度”发展而来。13世纪前后,宗教在英国盛极一时,教徒们为了表达对上帝的虔诚而将土地赠给教会,但依据当时英国的法律,皇室无权对教会征收土地税,于是,引发了皇室与教会之间的权力争斗。为了避免皇室对土地转让的干预,教徒们纷纷效仿罗马“遗产信托”的做法,不直接将土地转让给教会,而是将土地赠送给第三人,但约定土地的收益由教会享有,即实际上由第三人以教会收益为目的管理、使用土地。这种灵活的财产管理制度不仅为许多国家借鉴,而且被引入到土地以外的其他资产经营领域,并在现代社会资本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化为现代信托制度。

(二)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土地问题上的一贯方针。《农村土地承包法》是规范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基本法律,明确许可农地承包权流转的原则,对转包、出租、互换等土地承包权流转方式进行了规范。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未明确将信托制度作为土地流转方式的一种,但笔者认为,可将其列为“除转包、互换、转让之外的其他方式”,由此可见,土地信托制度是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如上文所述,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也是符合我国《信托法》规定的。因此,在我国实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是不存在法律障碍的。

(三)对完善农村土地资本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建立完善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是发展农村土地资本市场的关键,将土地信托制度引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仅符合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市场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农村土地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第一,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不敢进行长期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承包权时常受到不法侵害。而信托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外部财产管理制度,作为信托财产的承包地经营权独立于信托人和受托人的固定财产,可有力对抗外部侵扰;第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现行农地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而将土地信托给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的市场主体,其在得到大面积土地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土地进行统筹管理,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第三,有利于增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由于土地信托的收益完全归信托人即土地承包者所有,承包者在保障获得土地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更多收入,当自己想经营土地时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可收回土地进行经营。因此,信托不但没有减弱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土地信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法制建设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农地法制建设是政府农村土地政策措施在法律层面上的集中体现,的成果需要以法律形式确立和保障,而农地法律法规又在事实上促成了农村土地政策体制的产生。为了促进和保障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由于信托制度属于舶来品,在法律理念上与我国传统法律理念存在冲突,比如,我国不承认“财产双重所有权”,而信托财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信托人对财产拥有实质所有权,而受托人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我国应当顺应物权已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用益权为中心”转变的潮流,承认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关法律法规,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权力、义务、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进行明确,并将土地信托制度明确列为其中一种流转方式,为土地信托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大支农力度,为土地信托制度提供政策支持

稳定、宽松的支农政策是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观念,由“管理者”向“管理者与服务者并重”转变。土地信托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指导,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应加大对土地信托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土地信托制度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部门应积极尝试建立土地信托示范点,引导成立规范、高效的土地信托中介机构,帮助农民解决在信托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农户参与土地信托。另一方面,加强对土地信托经营者的政策扶持,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和优惠,免费提供各种经营信息。大力扶持一批适销对路、效率较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经营项目,不断提高信托经营收益。

(三)转变农业经营理念,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积极转变农业经营理念,进一步规范农地经营权流转程序,建立高效、科学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为了使土地信托制度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推广,我们不但要从法律理念上还要从社会财产管理理念上接受信托制度,改变传统的由个人精耕细作的土地经营理念,采取信托等外部财产经营方式将土地交由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主体集中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四)做好配套措施建设,为土地信托制度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作为法律制度的信托制度有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必须为其创造相应的社会环境,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要不断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市场经济即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的缺失会扰乱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经营成本。因此,要使农村土地信用制度得到良好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扭转我国目前社会诚信水平较低的现状,普及信用理念,夯实信托关系的信用基础。特别要提高政府信用,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持久,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二是制定可行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积极拓展农业人口就业面,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土地流入土地市场,保证土地有效流转,又可以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土地信托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承包地的依赖,让他们能安心外出从事非农业劳动,将大量的土地流转出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得到有效充分地利用,以便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增订第三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中野正俊、张建军.信托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耿利航.信托财产与中国信托[J].民商法学,2004,(5).

[5]周小明.确立信托制度的现实意义[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2.

[6]李秋明,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农业类托管篇9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合肥230091)

摘 要: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信托公司的参与下,土地流转信托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土地规模效益上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可获得性增加。但是,土地流转信托还面临着土地确权登记进度缓慢、流转风险高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土地流转信托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综合保障水平。信托公司要发挥专业优势,提高项目投资吸引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信托;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03-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张兴军(1978-),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从事金融统计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根本。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支持推动和信托公司参与下,土地流转信托兴起,试图利用金融资源优势激活农地流转。2013年起,中信信托、北京信托等相继在安徽、山东、河南、贵州、湖北等地推出各自的土地信托计划,涉及土地面积超10万亩,土地流转信托在全国呈现加速布局势头。近期,笔者就我国土地流转信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土地流转信托的前景,有针对性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信托发展建议。

一、土地流转信托的重要意义

三十年来,我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做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部署。“四化同步”中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农业只有实现了上规模的产业化发展,才能经济合理地有效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也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刘明志,2013)。土地制度创新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土地流转信托则是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流转和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有效实现的重要选择。它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以及坚持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承包人基于对受托人(信托公司)的信任,将其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信托给受托人,由其利用专业规划经营管理或使用,土地收益归受益人所有的一种土地流转创新方式。一方面,与以往农民分散承包经营不同,现代农业趋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与以往向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流转不同,土地流转信托开创了向信托公司这类金融机构流转的新形式。土地流转信托作为一种将信托制度、金融机构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创新型生产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土地流转信托的前景分析

(一)优势

1.制度有优势。引入“信托模式”进行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及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相互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托将土地和金融有效结合起来,是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民实现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2.流转规范化。信托公司是金融企业,具有成熟经营管理经验。信托公司参与土地信托流转,能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能够更加高效和规范运作。信托公司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重组效率,使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与经济流转。利用信托制度的财产隔离、财产保护和财产管理功能,可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让产权充分市场化,实现土地流转公平与效率。

3.土地规模效益上升。对于土地流转信托而言,通过信托平台,能够整合资本、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利于土地结构调整,促进农地整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村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速农村人口流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并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

4.农民收益提高。农民将土地交给信托公司,一方面可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市场化成果,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建设现代农场,也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就近工作机会。例如,安徽宿州埇桥区农民作为流转土地的出让方,可以获得每年每亩相当于1000斤小麦的基本地租收入、土地使用后增值收入的70%,以及农民转化为农场工人后的工资收入。

5.融资可获得性增加。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但是,在土地流转信托项目中,有的信托公司会对流转土地项目直接提供信托融资,有的通过信托公司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券化操作,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获得银行抵(质)押贷款,拓宽流转土地规模生产的融资渠道。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二)劣势

1.土地确权登记等配套制度有待完善。从制度层面上,尽管国土资源部主导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基本对所有权完成确权,但对土地流转的主要标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确权到户仍进展缓慢。对土地流转信托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是权属清晰。土地没有确权,就没有稳定的承包关系,土地流转就存在制度障碍,就难以运作土地信托,农民权益也难以保障。

2.土地流转风险较高。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流转土地农业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有限,在风险化解措施尚不成熟情况下,没有农地经营的准入条件限制,过快过急地推进流转,过度向企业集中,规模过大,流转土地农业生产效益会下降,随时都会发生来自自然、市场、金融等方面的风险,难以实现收益目标,甚至出现亏损,农民权益也无法兑现。而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一旦出现兑付危机,直接影响土地流转信托项目运作的稳定性。

3.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有待加强。土地流转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让农村土地进行流转,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医保、社保和就业等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农民仅仅依靠土地租金,生活压力会加大。目前,很多开展土地流转信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对流转后农民社会保障投入的可持续性也没有保障。

4.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可复制性较低。从地方实践角度看,各地情况有所区别。以中信信托的安徽宿州埇桥项目和山东青州项目为例,其共性之一是同为农业转型升级项目,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而宿州埇桥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州市拥有部级蔬菜标准园,两个地区都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不具有全国普遍性,不适合在其他农村地区简单复制,这将增加土地流转信托管理难度和成本。土地流转信托项目越做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土地流转信托商业模式不清晰。

5.投资吸引力有待加强。如何吸引投资、实现获利,成为目前土地流转信托面临的最大问题。信托公司的信托报酬来源于土地流转后所产生的地租提升及其他增值收益,即土地流转信托项目的产生意味着信托公司青睐现代农业以及判断土地价值在未来大幅提升具有较大可能性。但短期来看,土地流转信托涉及的资金量大、回报期长,资金来源和资金回报水平是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

三、高效推进土地流转信托建议

(一)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大量土地未进行确权登记颁证,这也是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工作重点。已确权颁证的土地,大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的,因为当时的测量精度、制度等问题,造成实际土地面积与凭证面积不符,这对土地流转信托项目的实际推进也会造成诸多不便,需要信托公司重新梳理土地确权工作。因此,选择土地确权情况明确的项目对信托公司的介入更加有利。建议中央政府给予专项补贴,提高各地特别是农业大省积极性,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

(二)出台配套措施降低流转风险。建立规模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制定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土地流转的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置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并引入担保公司等金融杠杆,防范经营风险。构建和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要顺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土地资源供需双方的信息、获取平台,完善土地勘测、估价、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等业务,提高服务能力来满足农民的需求。要建立规模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

(三)提高农民综合保障水平。土地信托中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但是,地方政府不能突显强势地位,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农民的自主意愿,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要切实加大财政对民生工程倾斜力度,提高土地流转地区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通过政策支持、购买公共服务等,加强土地流转后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提高工资收入水平。

(四)因地制宜选择土地流转信托模式。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均衡,以及城市化、人口增长、宜农土地资源及土地开发历史的地区性差异也比较明显,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土地具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和不同的价值,不同地区形成了气、水、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及错综复杂的地域差异。这些自然条件都是信托公司在开展土地信托时必须认真对待的制约因素。信托公司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条件,探索出有盈利保障的土地流转信托模式。

农业类托管篇10

关键词:土地信托;土地流转;难点;建议

一、我国农村建立土地信托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般而言,土地信托(Landtrust),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委托人)为有效利用土地,提高不动产的开发与经营效率,而将土地信托予受托人,由受托人利用其专业规划与管理,将开发经营的利润做为信托受益分配金交付给受益人的一种信托行为。土地信托的本质就在于将委托人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分割成受托人的管理经营权和受益人的收益权。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引入信托机制的理论依据

(1)土地可作为信托资产。从信托制度的起源看,不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承认土地可作为信托资产。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土地用益关系,最初为基督教徒所发明,因为他们想逃避法律的规定,避免自己的土地因捐赠给教会而被国王没收,于是先将土地转让给第三人,由其管理土地,并将土地所产生之收益归于教会。英王亨利三世时衡平法院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对有关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了公正保护,到16世纪,最终形成了信托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移植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也都承认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动产可作为信托资产。

(2)我国法律、政策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

①政策鼓励流转。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一直存在,中央也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如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②法律允许流转。2003年3月1日和2005年3月1日分别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出了明确规定。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3)我国《信托法》规定土地承包权可以成为信托财产。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不同于大陆法系的通行做法,这一定义采取的是“财产权委托”模式,对信托财产是否转移给受托人未予明确。虽然我国个人不享有土地所有权,但如此规定使农民在土地信托中不用转移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即可以成为信托财产,为土地信托在法律上找到了依据。

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引入信托机制的现实依据

(1)有利于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实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1998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均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信托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财产管理制度,信托财产是独立于信托人和受托人的固有财产,因此通过土地信托,可以防止基层干部对承包土地进行任意的调整,有利于保证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稳定。由于土地信托的收益归信托人即土地承包者所有,承包者在保障获得土地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更多收入,且我国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若破产,须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意批准,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或破产财产。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农民失去承包经营权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了土地保障功能。

(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各地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农村土地逐步向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合理流转。而专业的土地信托公司有着专业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相对雄厚的资本,通过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3.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