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语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9:49

李开复语录篇1

1、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2、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3、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4、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5、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6、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7、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8、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

9、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10、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11、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12、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经典语录)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13、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

14、本人以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是中国学生最需具备的几个个人素质。

15、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着”和“勇气”的领导。

16、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17、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18、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19、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0、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21、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22、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23、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24、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25、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

26、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27、学生应该学的七件事: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28、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29、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

30、被动就是弃权,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

31、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

李开复语录篇2

父亲特殊“留言”唤醒植物人女儿

李箐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排行第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李箐从小就聪明伶俐,是全家人的骄傲。1994年,年仅16岁的李箐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199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1999年,李箐参加了托福考试,很快就接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是全额奖学金。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学之一。李箐在异国他乡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转眼到了2002年,这年夏天李箐就能取得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了。这时,李箐不仅收到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还和男友订了婚,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明天都在向李箐招手。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却彻底改变了李箐的命运。

那是2002年1月17日早晨6时55分,李箐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打算完成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验。就在她准备穿越斑马线的时候,一辆违规行驶的汽车突然从对面疾驶而来,把李箐撞出十米开外。李箐当即就不省人事。几分钟后,急救直升机把李箐送到了医院。

送到医院时李箐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医生即刻为她做了脑部Ct。为了减轻右侧脑膜下血胂产生的压力,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了脑部切开手术,并植入了压力测量器。虽经医生努力抢救,但李箐依然昏迷不醒。

生理残疾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理的残疾。

望着浑身插满了管子,完全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李箐,医生无奈地告诉前来看望李箐的中国留学生同学:李箐很有可能永远醒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母语唤醒法刺激她大脑深处潜藏的记忆。李箐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因为签证问题,一时不能赶到英国。于是,中国留学生们就用中文的语言环境每天轮流跟昏迷中的李箐说话,给她阅读中文报纸杂志。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李箐仍然昏迷不醒。

随后,李箐的母亲和姐姐赶到了英国,她们一遍遍地呼唤着李箐的乳名,但李箐依然没有任何反应。专家给李箐下了诊断书,认定她的存活率仅为3%,即使能活下来,也只能是一个植物人。这个犹如晴天霹雳的信息很快传到留守在国内的父亲李文纯耳中。李文纯此时已年过花甲,听到妻子的哭诉后,李文纯恨不能马上飞到女儿身边。但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清醒理智,女儿身边有很多亲人可以照顾她,自己要做的是在国内为女儿寻找治愈的希望。他开始四处寻医问药,最后,北京一位脑外科专家告诉李文纯,要想唤醒植物人的意识,最好是让植物人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每天在她耳边呼唤。

既然有1%唤醒的希望,李文纯决定尽100%的努力,他知道李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就是他了,自小李箐就把父亲当做偶像,最听父亲的话,发誓要超越父亲。可现在自己不在女儿身边啊!李文纯突发灵感,何不把自己想对女儿说的话录成磁带寄到英国呢?

李箐生日这天,李文纯在录音机前对李箐说:“女儿,爸爸叫你呢!今天是你的生日,爸爸在叫你,你听见没有,你能给爸爸打个电话吗……”“女儿,我会很快到英国来看你,你说过要带爸爸游遍英国,爸爸一直在期盼这一天呢。你别睡觉,别睡那么久,醒来和爸爸说说话。”录完两盘录音带后,李文纯马上用国际快递寄到英国。

接下来的每一天,李文纯都要录上一段时间的录音,他一次次地呼唤着李箐的名字,回忆起父女之间那远逝的美好记忆……录音带也一次次地跨洋越海飞到李箐的病床前。

一天,当李箐的母亲打开丈夫新寄来的第43盒录音带播放给她听时,她惊奇地发现女儿的双眼竟然睁开了。

父亲的声音居然唤醒了女儿,李文纯决定立即飞往英国。当李文纯赶到医院时,发现李箐烦躁不安,并用英语胡言乱语。原来李箐虽然苏醒了,但她却不会说母语,第一语言竟是英语。李箐清醒过来后,见自己脑部受了严重伤害,半个脑袋都坍塌了,面孔极其丑陋,是重度伤残病人,她开始自暴自弃,尤其是只要一看到亲人就非常激动。

李文纯恰在这时赶到!他给李箐的康复带来了奇迹。

慈父“设谋”扬起女儿奋进的风帆

见到父亲,李箐果然平静了下来。但很快李箐的态度再次恶劣起来,开始故意为难父亲,把手边的东西摔一地,不和父亲说话。李文纯见状,心里难受极了,但他理解女儿,他知道女儿突然从天堂到地狱,这样的落差任谁也受不了。于是每次李箐发脾气李文纯就默默地走出病房,等女儿平静下来,他再回来,慢慢收拾,然后像没事一样,继续照顾女儿。渐渐地,李箐再也不忍心伤害年迈的父亲,接受了父亲的照顾。

虽然李文纯在医院精心照顾李箐,但她的病情丝毫不见起色。最后,医生下结论说,李箐存在着严重的语言和肢体活动障碍,从此将失去工作和自理能力。医生无奈地告诉李文纯,李箐再躺在医院治疗已经没有意义,应该出院到康复中心进行锻炼。

几天后,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李箐被转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在康复中心,李箐得到了包括医生、理疗师、动力疗法师、心理学家、语言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在内的全套的治疗和服务。英国有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李箐所有的医疗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承担,福利部门还给李文纯以便宜的租金安排了一套公寓。亲人们陆续回国,李文纯独自留了下来照顾陪伴女儿。

然而,在康复中心,父女俩依然很艰难,由于李文纯不懂英语,与人交流非常困难,有时想出去走走,也没人会和他说话,每天只能守着李箐,有什么事情还得请当地留学生帮忙。而李箐的情况仍然糟糕,她除脑伤外,左膝髌骨韧带损伤,不会走路,说话口吃,不能与别人正常交流。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对自己越来越失望,脾气也愈来愈暴躁。一天,李箐找裤子时突然情绪失控,将衣服扔到地上,椅子掀翻,冲着李文纯大喊:“你为什么赖在这里不走,你走……”

李文纯心里难受极了,但他没说什么,只是默默走出病房。看见这对父女的情况,由于文化差异,康复中心的病人和工作人员都不理解这个当父亲的为什么对女儿这么好。工作人员劝告李文纯,康复中心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科学的康复计划,他完全可以放心,不必守在这里,而且为了锻炼李箐的自理能力,他也应该回国

等待消息,让女儿独立生活。

李文纯听后,犹豫着自己这么做到底对女儿有没有好处,到底是走还是留。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李文纯下定决心不管多艰难都要留下来。

李箐不断和父亲发脾气,让李文纯心里非常难受,为了让女儿安静,李文纯经常在走廊上溜达,只有等女儿睡熟后,他才蹑手蹑脚地走进病房守护女儿。一天,李文纯刚出去吃完午饭回到医院,刚走到李箐的病房门口,发现李箐手拿铁丝在触弄电源插座,被电流击打得痛苦不已。李文纯上前紧紧拉过女儿,大声对她说“孩子,你可不能寻短见啊!你有个三长两短,爸爸也不想活了!”为防止女儿再次自杀,李文纯决定留下来为女儿的生命护航。

就这样在康复中心,李文纯一直陪伴在李箐身边,细心呵护着女儿,每天等女儿入睡后他才去休息。六十多岁的李文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照顾重病的李箐,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语言不通,没有办法,他就看动画片或者动物世界打发时间。英国人的食物主要以面包、巧克力、奶酪为主,这些食物李文纯很不习惯,他一直以土豆为食,后来土豆实在吃不下去了,就把它弄成泥用巧克力酱拌着吃。超市离住处很近,可语言不通的李文纯不敢轻易进去。一次,李文纯发现吃饺子是个既便宜简单又营养全面的食物,就想包饺子吃。可是去买白面,那儿的白面和白糖的包装一样,不认识外文的李文纯买了两大袋回家,结果全是白糖。令人欣慰的是,李箐用渐渐康复回报着父亲,她慢慢学会了走路、吃饭。

李箐的病情引起很多同学的关心,大家纷纷来电来信问候她。接到同学的来信,一开始李箐非常高兴,但渐渐地,她一接到同学的消息,就情绪低落了。原来,在病床上躺着的这几年中,李箐的同学们正在世界各地建功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她却成了废人一个,李箐深受刺激,因此,刚刚被唤醒的激情再次在李箐的心中黯淡下来。李文纯知道这次的挑战更大,光靠他一个人鼓励李箐已经不够了,他必须发动请求更多的人来帮李箐。李文纯获取了李箐同学的电话后,逐一打电话给她的留学生同学,说明李箐目前的身体现状,并与他们一起商讨如何让她尽快康复。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收到李文纯的电话,同学们都万分震惊,他们自发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商讨,很多同学都认为李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只要有强烈的意念支撑,她一定会在毅力的支持下迅速康复的。于是,一场拉李箐一把的倡议活动在李箐的留学生同学中迅速展开了。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每个人分工明确,而且定时汇报,由一个同学总负责。既然是美丽的谎言就要防止人多嘴杂,出漏洞。

很快,一封封电子邮件,一个个问候电话开始从四面八方飞到李箐的身边。同学们赞誉李管顽强与生命抗争的精神,称赞她是留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李箐要好的男同学,在这时给李箐写来了爱慕的情书;和李箐昔日竞争激烈的同学,也打电话来向李箐挑战,希望她能康复起来,只有她才是竞争的对手……

刚开始,李箐还将信将疑,可一个又一个口吻一致的电话和电子邮件,李箐开始相信了。50多个美丽的谎言,让李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持久……她开始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急切地想尽快回到同学们中去。

女儿学位证书中写满如山父爱

2005年4月,凤凰卫视在获悉李箐与生命抗争的消息后,派记者来到英国拍摄记录片。李文纯在凤凰卫视记者的陪同下,带李箐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在医院里,大家都为李箐的迅速恢复感到惊讶。医生欣喜地告诉凤凰卫视的记者:“李箐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可喜的提高,她能恢复成今天这样,99%都归功于她伟大的父亲啊。”

李文纯闻言,老泪纵横,自己的心血和努力被证明是成功的。李文纯希望下一步帮助李箐恢复智力,他向有关专家请教,英国著名的康复专家告诉李文纯说,大脑伤残者智力恢复拖的时间越长,康复的速度就会越慢。李文纯根据专家的建议,看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为女儿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案。

在李文纯一步步的引导下,李箐的智力恢复得非常快。但有时候,李文纯分明看到李箐眼睛里经常流露出焦急的眼神,李文纯明白,在女儿的大脑里同样存在着一种信念,她希望自己早日康复追赶上昔日的同学们。作为父亲,李文纯何尝不希望女儿早日康复,重新和同学们一起拼搏人生呢?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恢复李箐的智力,成了李文纯最大的心病。

为了让李箐恢复智力,李文纯想出了各种办法,他带李箐到英国著名的智力发展中心进行语言训练:带李箐看许多提高智力的书籍和电影……有一次,李文纯带女儿到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体能恢复锻炼,他惊奇地看到李箐在大学里心情非常舒畅,离开校园时还恋恋不舍。或许只有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李箐才有可能迅速恢复记忆。于是,李文纯决定带李箐到学校去旁听。

李文纯每天都带着李箐奔波在各个教室中,中学的课程学完了,李文纯又带着李箐跳级到高中部。在知识的海洋中,李箐的智力恢复惊人,她很快就超越了班里的同学,一次比一次跳级。然而,到了大学,李箐的学习遇到了困难。大学的教程,不但李箐听不懂,李文纯也听不懂,李文纯只好每次都厚着脸皮找中国留学生借笔记,请他们教自己,然后再回来教女儿。六十多岁的老人重新学学内容,其困难可想而知。但为了女儿,李文纯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他认真做好女儿的“勤务兵”,一点都不敢懈怠。

李箐也非常听话、刻苦,她明白如今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学习起来也是劲头十足。

经过长达3年的刻苦努力后,2008年7月,经相关专家测试,李箐的智力已恢复到研究生水平!听到结果,李文纯和女儿紧紧拥抱在一起。6年了,从医生宣告李箐是植物人到今天整整6年了,那个聪明、让家人骄傲的李箐又回来了,为了这一天,父女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奇迹真的在李箐身上出现了。

虽然智力恢复正常了,但李箐知道这并不是她的目标,她要突破自我,创造奇迹。很快,她就将研究生学位作为他攻克的目标。在英国,研究生入学容易、毕业难,要想获得研究生学位,必须要经过多名专家反复认真的考核。

2008年10月,李箐撰写的研究生论文在专家的严格审核下,终于获得通过。事隔6年后,李箐得到了失而复得的硕士学位。李箐重获学位的消息在英国传开后,很多人都被李箐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动了。

英国一位记者采访李箐:“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取得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成功?”李箐深有感触地回答:“被厄运笼罩时我也曾悲伤地哭泣,可眼泪不能让我站立。生理残疾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理的残疾。而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让我树立了人生的信心。”

好运接踵而来,当年曾经还保留着李箐学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悉李箐康复的消息后,专门为李箐召开会议讨论她入学的问题。最后,在三位专家亲赴英国对李箐进行智力测试,确认她的智力已经恢复到入学读博士的程度。

李开复语录篇3

数学成绩就1分的马云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在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相不佳,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办法,他通过关系,才干上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他当时想,自己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他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高考考场。这次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接着,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我就把姓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得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往公式里套。靠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的数学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总分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它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当年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由于刚升为本科,以至于报考人数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好的马云光荣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学院。

高考状元史玉柱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后,史玉柱才开始认真学习。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分(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刚上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和周围同学相比,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就这样,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他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路,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多月,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线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他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他,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一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的妈妈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俞敏洪和20多个男孩儿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于是他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真的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受姐姐影响的戏曲少年李彦宏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他每天看上去也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

19岁时,李彦宏夺得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就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李开复语录篇4

论文摘要:本文比较《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的异同。《旧唐书》叙事风格朴实,《唐语林》叙事活泼,更注重趣味性。

王谠以《国史补》等五十本书为资料来源撰写成唐代笔记总集《唐语林》。《唐语林校证》,由周勋初校证《唐语林》后重新出版。本文所用书为《唐语林校证》(下文皆简称为《唐语林》),凡不列书名只列条目的引文均出于此书。

《唐语林》也没有本纪这一类按年按月日记载国家大事和政治活动的体裁,因为笔记体和本纪体的分工不同,篇幅不同。

一、朴实的叙事风格与活泼的叙事风格的区别

我们以唐玄宗为个案,分析本纪体朴实的叙事风格与《唐语林》笔记活泼的叙事风格的区别。《唐语林》里有唐玄宗的条文共100条,唐宣宗90条,《旧唐书》本纪第八,《唐语林》“豪爽”476条分别如下: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三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朔望车骑至散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寻却入阁。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圣历元年,出阁,赐第于东都积善坊。大足元年,从幸西京。赐宅于兴庆坊,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

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四月,兼潞卅别驾。十二月,加银青光禄大夫。州境有黄龙白日升天,尝出畋,有紫云在其上,后从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十九事,四年中宗将祀南效,来朝京师。①

玄宗为潞州别驾,入觐京师,尤自卑损,暮春,豪家子数辈游昆明池。方饮次,上戎服臂鹰,疾驱至前,诸人不悦,忽一少年持酒船唱曰:“今日宜以门族官品自言。”酒至,上大声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临淄王李某。”诸少年惊走,不敢复视,上乃连饮三银船,尽一巨馅,乘马而去。(476条)

《旧唐书》记唐玄宗去京师之前,只记一事,他临行前问筮的情况:“蓍立,奇瑞非常也,不可言。”唐玄宗自言门第官品之事,史书不收。本纪记国家大事和皇帝的政治活动,此事无涉政治,故不收。《旧唐书》里记唐玄宗叱武懿宗事,一两笔而已,476条记唐玄宗自言门第事,描写了外形,“戎服臂鹰”。报了门第以后,写“诸少年惊起,不敢复视,”来渲染玄宗在“卑损”之时仍有少年血气,476条叙事力求生动有趣,《旧唐书》玄宗本纪叙事,时间、官职、事件,讲述清楚则可,人物对白、人物描写很少,史书的重点在明治乱之迹,对人物官职变动的关注是对治国安邦的关注,涉及的事件、人物很多,为了节省篇幅,叙同一件事有时不如《唐语林》详细:

六月,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如风雨,紫微令姚崇请差御史下诸道,促官吏遣人驱扑焚痤,以救秋稼,从之。是岁,田有收获,人不甚饥。(《本纪第八》第175页)。

开元初,山东蝗,姚元崇奏请遣使分捕,上曰:“蝗虫,天灾也,由朕不德而致焉。卿请捕之,无乃违天乎?”崇曰“《大田》之诗‘秉界炎火’者,捕蝗之术也,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行之所以安农除害,国之大事也,陛下熟思之!”上曰:“事既古,用可救时,朕之心也。”遂行之。是时中外咸以为不可,上谓左右曰:“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自是有司结奏,捕蝗十分去四。(95条)。

《唐语林》有些条文不见于史书,像841条、842条:

刘禹锡云:“韩十八愈直是太轻薄,谓李二十六程曰:‘某与丞相崔大群同年往还,直是聪明过人。’李曰:‘何处是过人者?’韩曰:‘共愈往还二十余年,不曾过愈论著文章,此是敏慧过人也。’”

韩十八初贬之制,席十八舍人为之词,曰:“早登科第,亦有声名”。席既物故,友人曰:“席无令子弟,岂有病阴毒伤寒而与不洁吃耶?”韩曰:“席十八吃不洁太迟。”人问曰:“何也?”曰:“出语不是当。”盖忿其责词云“亦有声名”耳。

以上两例出自刘禹锡之口,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很自负,韩愈和刘禹锡、柳宗元关系还不错,但韩愈反复向宪宗表明他与永贞革新集团的区别,反对永贞革新以讨当权者欢心②。刘禹锡在216条记柳宗元《平淮西雅》有妙于韩愈《平淮西碑》之处,由这几条可知,刘禹锡早年仕途顺畅,被王叔文视为宰相之器,但改革触及宦官、藩镇利益而失败,刘禹锡流放偏远之地多年。刘禹锡对韩愈有机会成为御用文士,到最后官运、名声、政治资本比他好,感到不服气,再说韩愈的狂妄是出了名的,宪宗因为韩愈谏迎佛骨一事,生气的不是韩愈批评他,而是用语太重,“愈为人臣,敢尔狂妄(《旧唐书》第420页)”。刘禹锡自然可以举几个例子,善意地嘲笑他。《唐语林》里刘禹锡所说的这些事,史书无载,出自刘禹锡之口,使我们对韩愈、刘禹锡有更具体的认识。

二、《唐语林》更注重趣味性

史书记皇帝,将相,文士,多从一生所为出发,尽可能做到公允。以《唐语林》中有40条条文的李德裕为例,《旧唐书》指出他作为重臣,能建功立业,然而好报私仇,《唐语林》所录李德裕四十事,几乎多属正面,唯有894条稍提及李德裕好报私仇,“此非药也,皆人骼灰耳!此太尉当朝时,为私憾黜于此者。”《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虽记李德裕代牛僧孺为扬州大都府长吏,牛僧孺交扬州府藏钱帛八十万贯匹给张鹭保管,李德裕到镇后,“奏领得止四十万,半为张鹭用讫,僧孺上章讼其事,果如僧孺之数。德裕称初到镇疾病,为吏隐欺,请罚,诏释之。……韦楚老,樊宗仁等,连章论德裕妄奏钱帛以倾僧孺(《旧唐书》第4521页)”。李德裕想陷害牛僧孺之心,路人皆知。李德裕还擅用职权,冒天下之大不韪,令李绅、郑亚等窜改《宪宗实录》,《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时李德裕……复恐或书其父不善之事,故复请改撰实录,朝野非之,”卞孝萱证明:“窜改实录是李德裕‘移投荒服’的罪证之一。③《唐语林》专主叙事,评论甚少,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权交给读者:

宝历中,毫州云圣地水,服之愈宿疾,亦无一差者。自洛已来及江西数十郡,人争施金货衣服以饮焉,获利千万,人转相惑。李德裕在浙西,命于大市集人,置釜取其水,设司取猪肉五斤煮,云:“若圣水也,肉当如故。”逡巡熟烂。自此人心稍定,妖者寻而败露。(114条)

宝历二年,毫州言出圣水,饮之者愈疾。德裕奏曰:“臣访闻此水,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数月已来,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三二十家,都雇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疾者断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飧,危疾之人,俟之愈病。其水斗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以市人,老疾饮之,多至危笃。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无益黎甿。昔吴时有圣水,宋、齐有圣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从之。(《旧唐书》第14册卷174《李德裕传》第4516页)

时毫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既行若饮,病者不敢近荤血,危老之人率多死。而水斗三十千,取者益之他水汲转鬻于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数十百人。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且言:“昔吴有圣水,宋、齐有圣火,皆本妖祥,古人所禁。请下观察使令狐楚填塞,以绝妄源。”从之。(《新唐书》第17册卷180《李德裕传》第5330页)

以上所引三段文字,事同而文异。史书书面色彩较浓,多有官方语言,体现政府治理国家不同儿戏的道理。李德裕评介圣水事见于奏言。《唐语林》记述了李德裕用何种方法证明迷信之不可信,用事实而不是用“昔吴有圣水,宋、齐有圣火,皆本妖祥,古人所禁”这些抽象的道理、遥远的事例来证明僧人为了敛财而假言有能治百病的圣水是不存在的。《唐语林》114条,“宝历中”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毫州出圣水,服之愈宿疾,亦无一差者”,圣水确实“治好了”某些人的病所以才有轰动效应:“自洛已来及江西数十郡(相当于一名医生的医术在洛阳、南昌、九江等十来个大中城市出名,又如传销因骗财而被取缔),人争视金货衣服以饮焉,获利千万。”神仙之说不可信,江湖药方则形形色色,但“圣水”能治百病,天下就没有死人。自言寿命长达两百岁者,或许有,不过五十亿人中能有几个?李德裕以荒谬对荒谬,以毒攻毒,甚佳。《世说新语》少有此类记载,然而肯干实事者终有可取之处,可赞之事,所谓“不解事仆射”戴至德,不是真的不解事:

戴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者。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复闻谠言。在时,事有不是者,未尝放过。”因索其前后所陈章奏,阅而流涕,朝延始重之。(426条)

韦温迁右丞。文宗时,姚勖按大狱,帝以为能,擢职方员外郎。温上言:“郎官清选,不可赏能吏。”帝问故,杨嗣复对曰:“勖,名臣后,治行无疵。若吏才干而不入清选,他日孰肯当剧事者?此衰晋风,不可以法。(862条)

杨嗣复是唐文宗时重臣,唐文宗把政治大权交到他手中草药。杨嗣复认为姚勖是名臣之后,治行无疵(德也),吏才干(才干亦佳),姚勖不入清选,唐代以后遇剧事谁来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此衰晋风,不可以法”,治理国家的官吏,德才但求能治国,其它不问,是简单有效却难持之以恒的办法,却不是做不到的办法。总之,以上所引的李德裕、戴至德、杨嗣复条文,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微小的文学价值。

注释:

①[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第1册)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

②胡可辛.中唐政治与文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③卞孝萱.唐代小说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1985,(1).

参考文献

[1][宋]王谠,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宋]王谠.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

[4][唐]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此书与[唐]郑处晦著《明皇杂录》一同刊印)

[5][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6][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8][清]永溶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5.

李开复语录篇5

一、目标专一,向耶鲁进军

2006年7月,是李柘远初三升高一的暑假。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复旦附中学生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录取。文中介绍了这所牛气哄哄的上海高中当年有数十位学生收到了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

李柘远从昏昏夏日一个激灵醒过来:“我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是在18岁考上北大、清华或者香港大学,而上海的高中生几年前就走出国门,进入了常春藤大学。难道厦门的高中生就不能考上国际顶尖的学校么?”

2008年6月,李柘远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中学生参加了美国青年政治家夏令营学院。在耶鲁校园学习生活了五周半。当时就住在布什父子曾经住宿的达文波特学院。

黎明,奔跑在古堡般的哥特式校园,穿过茂盛的大榆树的绿荫,与迎面跑来的耶鲁教授和师生笑着打招呼;夜晚,在书卷气十足的图书馆写论文。30天,李柘远深深爱上这所常春藤学院。他把高考目标锁定在耶鲁大学。

高一高二的700多个日夜,李柘远一直沿着自己规划好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像一个沙漠旅者、雪山攀客。

2008年7月,距离大学的“提前录取批次”申请截止日期只有四个月了。他突击两周、练了几套模拟题后上了战场,考试状态不错,点完提交键,屏幕上跳出了110分(满分120)的成绩。干掉托福不算痛苦。

为了一鼓作气通关Sat,李柘远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放弃8月的高三全w补习,9月请假在家闭关30天,备考10月初的SatⅠ考试,10月“伴读半休”,准备好大学申请材料的同时,备考11月初的SatⅡ考试。

当时,李柘远是理科实验班的一名北大清华level的种子选手。要想被批准请长假进行“第一个十年计划”的最后冲刺,必须跟老师们诚恳“坦白”自己的升学想法。他首先拨通了吴校长的电话,吴校长非常理解并支持他:“我对你有信心。加油吧,小伙子!”

一个月后,李柘远履行承诺回校参加月考。他做好了裸考成绩下降的准备。可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有意的疏离却让他始料不及。一个同学告诉他:“有老师说,像李柘远这样去搞美国高考,很可能把板上钉钉的国内一流大学弄丢了,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还有人说李柘远能在高考前请一个月的假,是走后门,拿特权。李柘远有些蒙了,自己考美国大学的行为原来是这样被解读的。

他沿着校门外的海岸线慢慢走,慢慢地梳理思绪。他尝试着理解老师和同学,他反复咀嚼着孤独的滋味。

2008年12月16日是耶鲁大学2013届本科生提前录取批次的放榜日,李柘远被全奖录取。

到达耶鲁的第二天,是国际新生营(简称“oiS”)的开营日。李柘远虽然英语水平很高,但接触的都是正统英语,几乎不涉及生活中的习语和俚语。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学发音晦涩语速快。有一天,他们在一起做一个“neverhaveiever……”(我从来没有做过……)的游戏。一开始大家比较正经,说的都是正常的事,后来,一个意大利男生来到圆圈中央,说了一句“neverhaveieverhookedupwithsomeonefromHarvard!”“hookupwithsomeone”是“钓上某人”,也指“”。李柘远却听成了“lookupwithsomeone”(尊重、敬仰某人),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耶鲁最初的14天,关键词是时差、想家和突入美国大学环境的各种不适应。18年来,李柘远第一次体会到了挫败的滋味。

偶然,李柘远看了一部名叫《大鱼》(Bigfish)的好莱坞电影。一位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小镇青年,离家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的时候,面临各种挑战。但他有一颗勇敢的心,在战场上和销售公司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收获了坚不可摧的爱情和友情。

第二天黎明,耶鲁大学城边的东岩山顶,太阳从大西洋安静的海面升上来了。李柘远伸开双臂拥抱金辉:“困难和挑战都放马过来吧!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未来四年的大学路才不会平坦得无聊,才将越发精彩!”

从这一刻开始,李柘远忘却了高中时的各种光环,以最谦卑的姿态从零开始。在课堂讨论和闲暇聊天时,他不再害怕出糗,开始大胆speakup(畅所欲言),遇到问题就追着教授和美国同学问,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得到新技能,再也不会出oiS营里的笑话了。他恢复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每周三次打球健身,还参加了学院的越野长跑队,周末时跟着一群高年级的同学大汗淋漓地跑山踏水,晒出了健康的小麦色皮肤。他参加了耶鲁国际关系协会下属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和耶鲁中文无伴奏合唱团,日子丰富而充实。

二,闯进高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大三上学期,李柘远在网上提交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道三家投行的暑期实习申请。他被邀请参加三家投行在纽约总部的终轮面试。幸运的是,他在第一天的高盛面试中发挥不错,下午便接到电话告知被录取了。因为高盛是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行,还是他的第一选择,便礼貌地取消了第二天两家投行的所有面试。

2014年1月,李柘远正式加入中国圣牧有机奶业公司的香港ipo项目团队。圣牧是国内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而高盛是这个项目的保荐投行,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和工作量。

春节刚过,他被安排去呼和浩特的圣牧总部做首轮业务考察。2月中旬的一天,京城飘着小雪,天阴难耐,他早上进办公室就感到一种异样的压抑,太阳穴突突直跳,还略有些气短。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打完最后一个电话会议,已经七点,航班将在八点半起飞。他赶紧抓起行李箱冲出办公室,高盛的司机已经等候多时。办公楼大堂正在翻修,围了一米高的防护栏。李柘远拎着箱子正飞速向外冲,等他反应过来眼前有障碍物时已经晚了。他原地起跳准备跨栏,前脚尚未跨过栏杆,后脚就急着跟上了。结果他连人带箱从半米高空降下,所有重量狠狠砸在了单薄的左手腕上。

他疼得哆嗦起来。“不能误了飞机。”他忍痛挣扎着爬起来,边吸冷气边往外跑。“师傅,麻烦您尽快。我的航班八点半起飞。今天就这一个航班,拜托!

到了呼市,他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才到内蒙古三甲医院就医。医生的结论是:并不严重。回到北京,手腕的肿胀和疼痛都没有丝毫改善,李柘远去了积水潭医院复诊。医生的诊断是:“左手舟骨骨折。手术,在你的断骨处植入一根钉子,把骨折处合拢。这种办法愈合率较高。”

“大夫,我要做手术,请给我安排时间。”李柘远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把握的办法对身体负责,尽量减小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公司给了他三个月的带薪伤假,并承诺在恢复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同事们也纷纷问候。一周后,医生在断骨处植入了一根可以和骨头长在一起的钛合金钉子,痊愈后也无需取出。

从手术的那天起,李柘远的黑莓就一直没关机,在暂别办公室的日子,黑莓的闪烁会让他心安,让他知道自己参加的圣牧和长飞两个ipo项目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推进着。

术后第三周,左手腕的疼痛感基本消失,核磁共振检查也显示骨折线正在逐渐缩小。他的心也不安起来。

当他跟两个团队的上司提出复工的想法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你疯了吗?骨头还没合上就想工作,没必要的。”

李柘远表示:养伤期间可以在家远程工作,参与无需双手打字的工作。上司们被说服了。他开始了边复健边“workformhome”的日子。在复查、换药和腕功能恢复锻炼之余,他坐在写字台前继续“金融搬砖”的生活:参加项目电话会议,手写进度纪要,收集行业和公司资料,遇到deadline(最后期限)不着急的时候,还会用右手打字写文件。

如今,李柘远的左手功能已经恢复了99%。只留下一道蜈蚣状的刀疤。他认为,这是高盛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印记,因为它代表了年轻时的拼搏和在困难面前不妥协的决心。

三、回归校园发起读书励志活动

2015年6月21日是李柘远在高盛投行的最后一天。对此,亲友们诸多不理解:高盛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高大上平台呀?放这么好的工作不要,你将来可别后悔。20岁就拿近百万的年薪,哪里还有这样的香饽饽呢?

李柘远的梦想不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与高薪工作捆绑在一起,他的人生目的是把工作和个人热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从事和旅游有关的一切事。他想到了张玫。张玫是山里娃,90年代中期考入哈佛商学院,拿下mBa学位后,创办高端旅行公司。

李柘远和张玫的一席谈话后,确定了自己的选择:热爱的旅游业+未知而激动人心的创业=我的下一站职场冒险。

创业期间,李柘远深谙各种艰辛。在云南边陲小镇谈项目,被村民当成骗子赶到村口;在彝族部落体验刀耕火种;在贵州大山里的村寨和侗族同胞喝大酒……

创业期间,李柘远意识到自己不是天赋十足的创业鬼才。要想在创业世界里走得更远,需要抽出整块时间系统学习创业相关的门道,半年后,他决定申请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

近年来留学越来越普遍,留学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关注,李柘远身在耶鲁哈佛,十分清楚这些常春藤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不想像传闻中那样在图书馆熬夜到凌晨,也不会像国内的大学生因为忙于求职而随便翘课。

李开复语录篇6

论文摘要:“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石涛,中国著名古代书画家之一,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晚年著有《石涛和尚画语录》一书。此书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概括了石涛的整个绘画理论体系。

《画语录》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讨;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理论。此书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

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①

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源”。②

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③

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④

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⑤

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⑥

书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⑦

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分析,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在有些理论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再看第二种理解:“一画即宇宙的本体。”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⑧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宇宙的本体是形成与产生万物的根源。

但《画语录》第二章说:“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这句话很明显地指出了“一画”论是为绘画服务的。古今画人由于不明“一画”之理,因而往往为具体艺术规律所束缚。

因此,仅仅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一画”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并不能整个代替《画语录》中“一画”的含义。

至于第三、第四种对“一画”的理解,在《画语录》全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根据,显然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和绘画对立统一规律是不成立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五种对“一画”论的理解,即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这种理解是较为恰当。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我们可从石涛的艺术经历中得出此理解。石涛曾在南京待过的这段期间,结识了一系列的画家与诗人,其中戴本孝对石涛的影响最大。戴本孝曾手拈“一画”对石涛说:“开天一画无生有,万象流行画在首。倾将沆瀣与洪蒙,问谁铸就金天否。”⑨由此得知,“一画”论并非石涛一人所有。《画语录》中“一画”论,其基础很有可能源于戴本孝的画论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推敲出“一画”的本意。在这里“一画”表达的是“万象”的最基本的因素,而法则是随着万象的产生而产生的,各种具体法则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法则,这个根本的法则就是“一画”。

另一方面,《画语录》第一章中提到:“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⑩这句话的含义是,宇宙的运动产生了一画之法,一画之法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石涛认为绘画也是这样,一画之法是艺术美学的一根主线。

因此,“一画”是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以上是对“一画”所持有的各种理解,以及我对它们所作的一个分析见解。至于“一画”究竟该作何种解释,下面我将结合《画语录》对它作一系统的总结。

(一)从创作过程看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11}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一画是书画具体创造最根本、最基础的法则、技法”,“就一画看,它担任着形成万画万象形象的任务”。{12}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石涛是从绘画具体技法角度出发给“一画”下此定义的。“一画”就是绘画形象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之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从简单的一画开始,至于万象,然后又从万象归于一画。这就是石涛关于“一画”的观念在绘画、书法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13}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乃万物根本之所在,一画包含了万物,在绘画创作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同天地万物之形成一样自然和谐”。{14}这就说明一画不仅仅是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从客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它更是创作的一气连贯。

苏轼就曾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15}这句话的意思:“竹子的节本来是在其幼笋时就早已‘生而有之’,后竹子从笋中长出而拔高,就好像蝉和蛇蜕皮一样,因此竹节并不是一节一节逐节地生长出来的,而是整个地同时生长的。而今有些画竹的人常常是一节添一节、一叶添一叶地组合成他们所画的竹子,这哪能是竹子啊!”苏东坡之所以提出这一比喻,实际上想突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气连贯性。我们再回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收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这句话。同样,由于一画本身就包含了万物,于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画、墨、笔、腕、心多位一体,从而达到一气呵成。

因此,石涛从整个创作过程着手,不是把“一画”简单理解为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而指出它是指创作过程的连贯性、一气性。

(二)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看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6}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17}

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画人即创作主体只有把握“一画”论之奥妙,才能在纸上充分表现出山川河流等万物内在与外在的美。然而有许多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往往被艺术规律、法则所束缚,关键是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画人能真正明白了“一画”的道理,艺术实践便可以随心所欲,心手相应,绘画法则的障碍便可驱除了。

于是,石涛在《画语录》的十五、十六章中提出了对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18}“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9}“远尘”、“脱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石涛认为一个人在作画时,只有达到远尘与脱俗、精神专一,内心处于轻松状态,笔下才会有精彩之作,也才能贯山川之形神。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么写道:“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20}郭熙这一画论思想与石涛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对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作了一定的要求。“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夫画贵乎思”,“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从这里足以见得,石涛把创作之前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画前必须心明几净,不为俗事拘牵,超脱社会,舍弃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处于轻松状态,才能自然体现出万物神形,于是也才是真正得“一画”之洪规。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才是“一画”所包含的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作品才会贯万物之形神。

(三)从“一画”与宇宙的关联看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前一句话说的是:“太古时期,宇宙混沌一片,说不上有什么法则;混沌的局面一旦结束,便有变化的规律存在。规律存在于何处?存在于‘一画’的变化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这一理解很有可能源于中国古人对“气”的理解。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气获得了远远超于一般的云气所具有的意义而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的本体,而且是“无形”、“无象”的。宇宙间并无绝对的空无,即使是在我们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充满着气,{21}所以气是一种充盈于整个宇宙而无间隙的连续性物质。并且,天地间,人之生死,万物之存亡都是由于一气之聚散。无形无象、连续无间的气,在宇宙中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永无止息地化生新生命。石涛就把这一理论思想贯穿于“一画”中,把“一画”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道家思想亦有此说法。老子曾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即“朴”,也就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角度看,“道”是“无”——所谓大象无形;从作为“万物之母”角度看,“道”即“有”,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石涛只是换了一个词,用“一画”比作“气”与“道”,它是化生万物的根源。{22}

再看后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画为绘画艺术之基础,大千世界之美都由一画来化生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这说明“一画”不仅仅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根源,还是绘画艺术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化生绘画万象形象的根源。古人所谓的“气”,不仅仅是化生新生命、万物的根源,同时,它的活力、生机、生气、生命感,又从人与万物上呈现出来。因此,任何事物反过来又体现着“气”的本质与特质。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它们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曾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23}这一观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味。它正说明了艺术活动与自然造化活动的相同性,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而且都体现了“气”的本质,因此,画人通过笔作画,能体现出自然界,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自然界一气之流行的过程和特质。所以,石涛认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山川自然之“生气”,与宇宙天地生生不息之“元气”交感合一形成的。这才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一画”的奥妙。

以上是我对“一画”所作的分析理解。但是不论是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还是“一画”与宇宙的关联,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一气之流行”。“气之流行”在古人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维系生命的源泉。而石涛的《画语录》之所以在清代画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是他提出了“一画”这一绘画理论,他把“气”与“道”的思想用“一画”表示,融入绘画之中,不仅仅是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思考,更是从整个宇宙起源生成角度来思考。

注释:

①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67.

②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35.

③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十七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⑦同上:书第一章.

⑧同上:书第一章.

⑨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1}同上:书第十八章.

{12}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66.

{13}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四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4}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45.

{15}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6}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7}同上:书第八章.

{18}同上:书第十五章.

{19}同上:书第十六章.

{20}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21}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2}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23}王微.叙画.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

[2]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4]石涛.石涛画语录.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5]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6]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7]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8]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第一版.

[9]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10]王微.叙画.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李开复语录篇7

清华为“自强计划”新生配备校友导师团

清华大学为首批“自强计划”的新生送上了一份厚礼:每个学生一对一配一名事业成功的清华校友作为其校外导师。清华“自强计划”主要面向部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才,为了让入选该计划的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多地接触社会、开拓视野,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的热心校友组成了一支导师队伍,为每一位“自强计划”的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将长期开展各类活动。

山东高考2014变革:英语听力取消文理不分科

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的计划,从2014年起,山东省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报考外语类或对外语口语有要求的专业的考生仍需参加由省统一安排、各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口语测试,其成绩计入考生电子档案,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并且,2014年的高考将不再分科。

专科生源“两极分化”加剧分数线差距拉大

近三年专科录取数据显示,三a和三B院校第一次投档数据发现,专科院校的生源“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冰火两重天”。办学质量较好的专科院校分数线逼近二B,而另一部分专科院校在生源大战中处于弱势,几乎每年都要征集志愿,尤其是部分三B院校失去对生源的吸引力,在未来高考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将面临出局。

2013年空军招飞选拔程序

2013年,空军在部分省份进行改革试点,将招飞定选工作前移至高考前进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即确定录取名单。

初选:2012年8月至12月,主要包括宣传发动、组织推荐和初步检测。复选:2013年2月至5月,主要包括文化测试、体格检查、心理选拔和政治考核。定选:2013年6月中下旬,均在空军招飞局检测基地进行,主要包括集中选拔和审批录取。

新闻学专业已超载毕业生就业仍乐观

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专业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但他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表示乐观。李良荣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不再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对内对外关系,许多大型企业、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新闻学专业人才来负责公共关系处理和对内对外宣传。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热点

靠研究蝴蝶加分进清华

美丽的翅膀,翩飞的身影,很小的时候韩乾就迷上了精灵般的蝴蝶,给它们拍照,试着做标本,在书中寻找它们的来历。高中时,韩乾尝试做了一个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蝴蝶数据库。靠着这个兴趣爱好,韩乾得到了清华拔尖计划的垂青,被清华电子科学信息专业录取。

高校破格录取世界冠军经管类专业受青睐

不少奥运冠军都有在名牌大学深造的经历,而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管类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如本届伦敦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易思玲曾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击剑男子花剑个人冠军雷声、女双3米板冠军何姿分别在北大和人大新闻系就读。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至2012年的中国奥运冠军中,近百名出自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

李开复语录篇8

自洪武到天顺,是明代制义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制义,基本上“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逾”[5]。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科举规条时,沿袭元朝制度,主要以程朱一派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考试标准,“《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6]。至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又令儒臣编纂《四书五经大全》以为科举考试的法定文本,“废注疏不用”,程朱理学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更加强大深刻。朝廷还再三诫谕“一宗朱子之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7],用以端正士习,钳制人心。在这种思想氛围中,举国上下皆一禀宋人之成说,“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8]。希图发身功名、掇取禄位的士子们,碍于“功令严密”,自然是“匪程朱之言弗遵”[9],“以其意铺叙为文,不敢稍渝分寸,以求合于有司”[10],所作制义率皆“信经守传,要之不抵牾圣人”[11]。至于《四书五经大全》是否存有舛误,士子不敢轻疑,更不敢轻言。顾炎武曾愤激地指斥“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12],批评《大全》之修“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而当时“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13]。

在制义的文体风格上,本时期“风气初开,文多简朴”[14],“取书旨明晰而已,不尚华采也”[15]。这种风格的流行,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当时文学趣味的浸染是分不开的。明太祖朱元璋对深词艰语、骈俪绮靡的文风深恶痛绝,他曾诫谕翰林院官员说:“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诵之,使人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词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16]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朱元璋尽管建立了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但却明确表示不赞成考试文字徒炫文词。在《开科取士诏》中,他赞扬周代“取材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俗淳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批评后世取士“但贵词章之学,而未求六艺之全”,宣布自己开设科举的目的是“以取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17]。为了“去浮华之习,以收实效”,他要求“义必以经,论必以礼乐,策必以时务”[18],并规定经义“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时务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19]。他还特地“命宋濂、詹同等撰经义式,先期行礼部颁降”[20],以为士子作文之式则。当为弥补科举之不足实行荐举时,他更是明确规定“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21]。在这种科场规条和取士原则的掣制下,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自然不敢铺叙艳词瑰语,所作制义率皆“质而不俚”[22]、“朴遬而无文”[23]。

明初文坛的领袖人物,也反对为文“组织绮丽,张浮驾诞”[24],提倡以文章为明道经世之具。如一代文章宗师宋濂在年过五十后,对自己青壮年时期“溺于文辞,流荡忘返”深感愧恨[25],他重新审视文章的功用,主张“明道之为文,立教之为文,可以辅俗化民之为文。斯文也,果谁之文也,圣贤之文也”[26]。宋濂的高足方孝孺以文章理学著称于时,有“小韩子”之称,深得朱元璋称许,他亦从教化与致用的角度看待文章的作用,认为“凡文之为用,明道、立政二端而已”[27],批评近世作者“较奇丽之辞于毫末,自谓超乎形器之表矣,而浅陋浮薄,非果能为奇也”[28]。到永乐以后,“台阁体”成为文坛的主导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在从成祖到英宗的近40年的时间里,他们长期辅政,以台阁重臣兼为文坛领袖。在文学趣味上,他们“诗法唐,文法欧”[29],崇尚宋代欧阳修、曾巩一类的纡徐平畅的文风,主张“以其和平易直之心,而为治世之音”[30],大力提倡醇厚典雅、平正雍容的语言风格,并以此种风格为绳墨规矩衡量科试文字之高下优劣。如杨士奇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务先典实之作,以洗浮腐之弊”[31]。士子们为求榜上有名,为文务求“措词淳雅”[32],以合时好。由于上下好尚一致,衡文标准明确,士子皆知所依从,正如林材所说,“当是时也,学出于一,上以是取之,下以是习之,譬作车者不出门,而知适四方之合辙也”[33]。

自成化到嘉靖,明代制义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制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前一时期的趋向,但在写作技巧上大有提高,更加精纯雅致。晚明文人李乐曾评论说:“本朝成、弘、正德、嘉靖初,文字和平雅淡,不求文而文自不可掩,正如美人生相不待簪花而后佳也。”[34]清人普遍认为,成、弘、正、嘉“四朝文者,制艺之鼻祖,读此方知体格之源流也”[35],把此期制义视为学习模仿之典范。如果进一步观察,此期制义又可分为成、弘和正、嘉两个阶段。本节先评述成、弘制义,正、嘉制义留待下节申论。

明末清初学者计东曾纵论有明一代会元之文,他对成、弘会元制义的评价是“稍见法度,然未离乎朴也”[36]。这一评论,可以视为是对成、弘制义之特点的总体概括。所谓“稍见法度”,是指制义的结构体式更加谨严完整;所谓“未离乎朴”,是指制义的内容依然恪守传注,语言依然醇正朴实。不过,与前一时期相比,成、弘制义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迹象,其最显著者,是随着风靡文坛数十年的“台阁体”的衰落,文学复古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并对制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启复古思潮的关键人物,是“操文柄四十余年”的李东阳,他是杨士奇之后又一位“以文章领袖缙绅”的宰臣[37],“虽遐陬荒壤,无不窃模其词规字体,以鸣于世”[38]。李东阳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诗论方面,其制义并没有什么新气象,但他的门人中却出现了不少制义高手,较受后人推重者,有邵宝、钱福、顾清等。这些人文学旨趣比较相近,都主张师古、复古,对两汉之文特别推崇,对韩愈之文也甚为欣赏。其中钱福尤为制义大家,李乐将他视为弘治间制义的代表人物[39],后人则常将他与王鏊并举,号称“钱王”。与李东阳同时代的章懋、吴宽,也是复古思潮初兴期的重要人物,从不同角度提出复古主张;两人也都是名躁一时的制义大家,计东曾评论说,在成、弘14名会元中,当以“章枫山、吴匏庵为冠”[40]。其中吴宽曾对制义文字提出严厉批评,谓“今之世号为时文者,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文之敝已极”,他企盼出现像宋朝欧阳修、苏轼、曾巩式的人物,“一振其陋习”,“还文于古”[41]。可见,吴宽痛感时文之弊已极,希望用古文济时文之穷。

在这些处于文学风尚转变期的人物中,对制义风格之嬗变影响最大的,非王鏊莫属。在后人眼里,王鏊是明代制义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晚明学者李乐曾评论说:“本朝举业文字,自永乐、天顺间非无佳者,然开创首功,惟文恪王公鏊为正宗。”[42]清人李光地对王鏊的制义甚加称许,“或问王守溪时文笔气似不能高于明初人”,他回答说:“唐初诗亦有高于工部者,然不如工部之集大成,以体不备也。”对制义深有研究的梁章钜十分赞成李氏之言,谓“制义至守溪而体大备”,“其体制朴实,书理纯密”,“裁对整齐,是制义正法”[43]。近人商衍鎏更称誉说:“前此风会未开,守溪无所不有;后此时流屡变,守溪无所不包。理至守溪而实,气至守溪而舒,神至守溪而完,法至守溪而备。”[44]王鏊与吴宽皆为苏州人,他们官高望显,在当时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一代文风影响甚巨,钱谦益曾评论说:“弘治间,文体舂容,士习醇厚,端人正士,居文学侍从之列,如金钟大镛之在东序,而中吴二公为之眉目,何其盛也”[45]。王鏊的制义不仅在当时很受崇重,后世也一直奉为圭臬。《儒林外史》中有一处描述说,鲁小姐“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46]。此虽小说家言,然颇能反映明代后期以至清代科举教育之实况。

明代制义的体式,在成化、弘治年间趋于定型,最终固定为被称为“八股”的文体。《明史·选举志》在概述科举时,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试士”之法“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并称其文“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八股始于明初。实际上,“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47],也就是说,明代在开科取士百年后,制义与八股之间方可划上等号。顾炎武对制义格式进行过专门考察,指出:“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将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48]必须说明的是,所谓八股始于成化以后,是指成化以后八股始成为格式固定的科举考试文体,并非是说此前无人做过八股文。事实上,早在宋朝,个别经义就已有四股、六股、八股之体,明代成化以前,亦不乏“八股体”之制义[49]。只是成化以前,在科举考试中,士子试文或对或散,并无定格,考官在评阅试卷时只关注文章优劣,而并不关注文章格式;成化以后,尽管并无明确的法令规定,但约定俗成,士子试文必须按八股格式撰写,否则必遭摈落。

明代制义发展到正德、嘉靖年间,“号为极盛”[50]。此期制义最突出的特点,是文人们将古文笔意融入时文之中,讲求文章的开阖变化,使制义达到很高的程式化程度,“其文之矩镬,神明若有相传之符节,可以剖合验视”[51]。正如方苞所说:“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为明文之极盛。”[52]如前所述,从天顺末年开始,李东阳、章懋、吴宽、王鏊等便开文学复古之先声,有的人还试图以古文济时文之弊。其后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相继崛起于文坛,他们力倡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53]。不过,一来由于前后七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在文章方面作为不大,二来由于前后七子对西汉以后之文极端鄙薄,声称“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54],与时文格格不入,他们所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虽然震铄文坛,但对制义的影响竟然很小。在前后七子之间,还兴起了一个以唐宋古文相号召的文章流派,称为“唐宋派”,他们师法唐宋八大家,所作文字“直抒胸臆,信手拈出”[55],“文从字顺,不汩没流俗”[56],很容易与制义相沟通。事实上,此派作家有意将古文笔法引入制义,“以八家之法为功令文,故其功令文最古”[57],使制义的写作技巧得到很大提高,为制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唐顺之、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主将,也是深受崇重的制义大家;此外还有瞿景淳、薛应旂、诸燮、胡友信等,文风亦大致相近,所作制义亦颇受称道。[58]后人论明代制义名家,有“归唐”、“王唐归胡”、“王唐瞿薛”之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派”不满于“决裂以为体,饾饤以为词”的文章流弊,特别讲究“开阖首尾错综之法”[59],并通过文章选本的方式示人以门径[60]。如唐顺之曾选录周至宋之文成《文编》,标举脉络,窥探法度,其自序谓:“是编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归有光用五色笔圈点《史记》,标示文章之命脉筋节,使初学者有法度可循,其书遂被士子奉为时文秘诀。茅坤则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以八股文之题义章法评点古文,虽不免有“拘牵割裂,止求傀儡之线牵曳得动”之弊[61],但“以其文有法度之可求,于场屋之取用甚便”[62],颇有助于普及和提高制义的写作技巧,故深得士子青睐,“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63],在转移制义文风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将正、嘉之制义誉为“明文之极盛”的同时,方苞还对其提出尖锐批评,认为正、嘉制义既有“气息淳古、实有发挥者”,亦有“规模虽具,精义无存,及剽袭先儒语录,肤廓平衍者”[64]。的确,正、嘉年间,制义在臻于鼎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浮艳险怪,不根义理”的趋向[65]。所谓“浮艳险怪”,是指制义的文体风格猎奇斗艳,不再讲求醇正平实。风格浮靡奇倔的制义早就存在,到正德年间,逐渐蔚成风气。嘉靖初期,张璁在一份谈论科举问题的奏疏中,批评当时的试文“配合缀缉,夸多斗靡,口传耳剽,翕然成风”,“父兄以是为教,子弟以是为学,明欺有司如同聋瞽”;他建议朝廷“正文体”以复“风雅”,“取士之文,务要平实尔雅,裁约就正,说理者必窥性命之蕴,论事者必通经济之权”[66]。张璁等还利用操文柄之机,明示好尚,以图宣示标准,变化风气。如嘉靖八年,张璁与霍韬主持会试,遂“初变文格,主简劲”[67],极力祛除“夸多斗靡”之习。不过,习俗既移,风雅难追,终嘉靖之世,朝廷虽屡申“正文体”之诏令,宣布“诸刻意骋词、浮诞决裂、坏文体者,摈不得取”[68],但并不能扭转制义流于浮靡怪诞的趋向。

所谓“不根义理”,是指制义的思想内容离经叛道,不再恪守经典传注。明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状况,到英宗时开始有所改变。其时陈献章力倡“自得”之学,创“白沙学派”,初脱程朱矩矱。成化初年,时已颇有名气的陈献章参加会试,“竞出新奇”,在作“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题时,破题云:“物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考官戏批其傍云:“若要中进士,还须等一等。”[69]可见,新奇怪诞的议论,此时还不可能得到考官的欣赏。这种情况,在成、弘年间,逐步发生了变化。弘治十八年会试,主考张元祯、杨廷和得一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遂署第二名。[70]根据试文就可判断出自“白沙之徒”之手,其内容必有发挥师说、不守传注之处,而考官竟署置高第,说明此时的思想风气,与成化初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正如顾炎武所说,“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71]。正德年间,王守仁在继承宋朝陆九渊和本朝陈献章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体大思精的“心学”体系,其理论虽“与朱子之说,不无牴牾”[72],但对厌倦程朱理学之支离僵化的士子们却很有吸引力,许多士子顿觉“一时心目俱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73]。思想界的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在科举试文中表现出来,这引起不少卫道之士的忧虑和愤慨。嘉靖元年,礼科给事中章侨上疏指出:“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近有聪明才智足以号召天下者,倡导异学之说,而士之好高务名者,靡然宗之。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及为文辞,务崇艰险。乞行天下,痛为禁革。”皇帝接受了此项建议,降旨说:“祖宗表章《六经》,颁降敕谕,正欲崇正学,迪正道,端士习,育真才,以成正大光明之业。百余年间,人材浑厚,文体纯雅。近年士习多诡异,文辞务艰险,所伤治化不浅。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许妄为叛道不经之书,私自传刻,以误正学。”[74]次年廷试,策问阴诋王守仁,“欧阳德,王氏弟子也,与同年魏良弼、黄直,直发师训,无所阿附,竟登第,与探花徐阶善,共讲王氏学焉”[75]。可见,由于王氏新学入人已深,摒绝异学的敕谕很难得到切实执行。而且,不但王学对制义内容影响很大,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士子们还竞奇求博,儒家以外的先秦诸子之语也开始出现在制义中。朝廷曾下诏“禁引用《庄》、《列》不经语”[76],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徐阶曾叹息说:“正德以降,奇博日益,而遂以入于杨、墨、老、庄者,盖时有之。彼其要归,诚与圣人之道不啻秦越,然其言之似是,世方悦焉,而莫之能放也”[77]。

隆庆、万历年间的制义,承继了正、嘉时的发展趋向,在体式之完备和风格之诡靡两方面都达到极致。方苞评论说:“隆、万间,兼讲机法,务为灵变,虽巧密有加,而气体苶然矣。”在他看来,“隆、万为明文之衰”,其时制义既有“气质端重,间架浑成,巧不伤雅”者,亦有“专事凌驾,轻剽促隘,虽有机趣,而按之无实理真气者”[78]。这一评论,点明了隆、万年间制义的特点。的确,一方面,从体制结构和文字技巧上看,此期制义更加完备精妙,正如戴名世所说,“有明一代之文,莫盛于隆、万两朝”,“当是时,能文之士相继而出,各自名家,其体无不具而其法无不备,后有起者,虽一铢累黍毫发而莫之能越”[79]。另一方面,从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看,此期制义更加浮靡奇诡,正如朱国祚所说,“今天下之文竞趋于奇矣”,“彼为奇者,其立意固薄简易、卑平淡,将跨跃区宇,超轶前人,以文雄于时,而不知其滋为病也。抉隐宗玄,杂取异端奇袠之说,以恣其夸正学之谓何,则理病;务深窅晦暗,其辞令人三四读不能通晓,以是为深长之思,则意病;佶屈聱牙至不能以句,若击腐木湿鼓然,则声病;决裂饾饤,离而不属,涩而不贯,则气病。习尚颇僻,不轨于正途。今大雅之风澌灭殆尽,则又为世道病也,而皆起于奇之好”[80]。

总起来看,后人对隆、万之制义的评价,是贬多于褒。在批评者眼里,此期士风与文风交相鼓荡,弊病已极。徐显卿在一封信中谈到:“窃惟文体士风与时高下,今士子所业者,久已离去本根,习为怪诞,其佶屈似深,其虚空似雅,其诡谲似奇,其剿袭似实,不知精神心术,悉逐于游淫汗漫而无所归着,他日形之施为,自然以凌逾为广大,以矫亢为廉洁,以倾险变幻不可测识为高明,弊极矣。”[81]批评者们一致认为,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是造成制义文风怪诞诡谲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早在正、嘉年间,就出现了“异说者起,以利诱后生,使从其学,毁儒先,诋传注”的情形[82],并在制义以及廷试策中有所表见。但是,当时刚从“朱胜陆”的局面中摆脱出来,进入“朱陆争诟”阶段,王氏新学尚未取得压倒性优势。至嘉靖末、隆庆初,相继担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李春芳皆尊崇王学,支持讲会,提高了王学的社会影响力,于是“隆庆以后,则陆竟胜朱”[83],王学在思想文化界遂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在制义中充分体现出来。隆庆二年,李春芳担任会试主考,他“厌《五经》而喜老庄,黜旧闻而崇新学”,首题《论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一节,其程文破题云:“圣人教贤者以真知,在不昧其心而已。”这明显是依循王学解经,而且明以《庄子》之言入文。这对士子影响很大,“自此五十年间,举业所用,无非释、老之书”[84],“此后浸淫无所底止,科试文字大半剽窃王氏门人之言,阴诋程、朱”[85]。到“万历中年,新学浸淫天下,割裂圣经,依傍释氏,附会良知之说”[86],“而穷经学古之儒,拘守旧闻,不能委曲从俗”,“反白首黉序,困抑青衿,无所显庸于世”[87]。为了纠治日新日怪的风气,使制义归于平正典雅,士大夫们反复不断地上疏皇帝,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较文取士,专重经学,以明理雅正为准,其一切猬杂不经诐淫遁诡之辞,悉罢不录”[88],皇帝也俯从舆情,屡下诏敕,谆谆以端正文体为诫,究其效果,却是“竟未能廓然一大变其习”[89]。这是因为“举业之用,在乎得雋,不时则不雋,不穷新而极变则不时,是故虽三令五督,而文之趋不可止也,时为之也”[90]。

万历中年在文坛煊赫一时的“公安派”,就是受到王学深刻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91],主张“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你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92]。这种文学观念,与当时的制义文风若合符节。属于王学左派的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被公认为是“公安派”的先驱,三袁兄弟与他交往甚密。他基于“文章与时高下”的立场,与鄙夷制义的时论大唱反调,认为“以今视古,古固非今,由后观今,今复为古”;他还嘲笑持“时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远”的观点的人士“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时”[93]。三袁中名声最著的袁宏道,与李贽的看法极为相似,认为“以后视今,今犹古也,以文取士,文犹诗也,后千百年,安知不瞿、唐而卢、骆之,顾奚必古文词而后不朽哉”?他对厌薄时文的士论深为不满,指斥说:“二百年来,上之所以取士,与士子之伸其独往者,仅有此文。而卑今之士,反以为文不类古,至摈斥之,不见齿于词林。嗟夫,彼不知有时也,安知有文!”[94]李贽和袁氏兄弟还把自己的文学主张灌注到制义写作之中,使制义成为阐发思想、抒发性情的工具。如李贽撰写的制义,“直捷明快,洞然与其生平持论及讨古辨今处如贯气合”;当他入狱后,朝廷下令焚毁其书,“一切制义之在版者,以坏文体并禁”,但由于其制义“脍炙人甚”,人们不忍“投其字于水火”,便改换上他人姓名,使其继续流传[95]。袁中道认为“时义虽云小技,要亦有抒自性灵”,称赞成元岳的制义“无论为奇为平,皆出自胸臆,决不剿袭世人一语,一题中每每自辟天地而造乾坤”[96];而他本人所作制义,亦“搜云入霞,意气豪甚”[97],“骨力苍劲,言约旨深”[98],极富有个人才调,颇得时誉。可以说,“公安派”任性任情、尚奇尚怪的风格,既受到当时奇袠诡谲的制义文风的影响,又反过来推动了制义文风进一步趋向奇袠诡谲,致使“不守父师成说,而独写灵心”[99]的制义更加流行。

天启、崇祯年间的制义,被公认为敝坏已极。戴名世抨击说:“迨于天启、崇祯之间,文风坏乱,虽有一二巨公竭力搘拄,而文妖迭出,波荡后生,卒不能禁止。”[100]《明史·选举志》亦谓:“启、祯之间,文体益变,以出入经史百家氏为高,而恣轶者亦多矣。”[101]梁章钜也批评启、祯间制义“驳杂不纯,猖狂自恣者亦遂错出其间,于是启横议之风,长倾诐之习,文体盭而士习弥坏,士习坏而国运亦随之矣”[102]。其时朝廷仍然屡申戒饬,要求“凡离经悖注之言,有类《齐谐》、《越绝》者,悉置不录”,还曾于会试时下令“著考官每房各搜举一卷离经悖注及文辞怪诞者,于揭榜日送部奏请严处,如容隐不举者,著部、科参究”[103]。然而,与以前一样,朝廷的禁令难敌时风的鼓荡,“士大夫皆幼读时文,习染已久,不经之字,摇笔辄来,正如康昆仑所受邻舍女巫之邪声,非十年不近乐器,未可得而绝也”[104]。就连主持考政的官员,也不将朝廷谕诫放在心上,李乐为此慨叹说:“古人重身教,所以《大学》云:‘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今日试院先生出示,必言举子文字如用佛经、《老》、《庄》语者不收。据余目见中式文甚少,然何尝无佛语、《老》、《庄》家言。至序文必言平正通达,务黜奇诡,然奇诡至不能解读者,中式甚多。故天下文体大坏,皆所好所令自相违悖致之也。后生小子看这样子,焉得心术不坏?”[105]

不过,上述否定性的评论虽然很有道理,但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此期制义虽然承袭了万历时“争罕喻以标奇”、“争繁缛以侈富”、“争窔奥以极深”、“争僻诡以逞异”[106]等弊病并更趋极端,但也出现了一些堪为式范的制义名家。方苞评论说:“至启、祯诸家,则穷思毕精,务为奇特,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就其善者,可兴可观,光气自不可泯。”又说:“至启、祯名家之杰特者,其思力所造,途径所开,或为前辈所不能到;其余杂家,则偭弃规矩以为新奇,剽剥经子以为古奥,雕琢字句以为工雅,书卷虽富,辞气虽丰,而圣经贤传本义,转为所蔽蚀。”[107]陈函辉也评论说:“万历己卯、壬午以后,士之攻制义者,不翅如唐文之三变,日新又新。至天启甲子来,几不知向之传注为何物,向之师说为何语,不复可以常理常法论。先进遗风,虽欲从之,而未繇矣。然其间制义家,颇能举异传百家,往往纵横于笔端,以八比而敷陈其经济之学,有足多焉。”[108]方、陈二氏对天、崇制义的评论,既批评了其佶屈诡谲、猥杂不经的一面,又褒扬了其创新求变、独抒胸臆的一面,较能反映此期制义的全貌。

在驰骋于晚明文坛的制义高手中,以金声、陈际泰两家最为有名,戴名世称誉说:“在天启、崇祯中,休宁金氏、临川陈氏两家,奋然特兴,横绝一世。”[109]金声值“天下方习尚浮腐,饾饤经语子语,以日趋于臭败”之时,“傲然不屑”,所作制义“浮气敛而昏气除,惟其洁而已矣”[110];陈际泰的制义则“雄常深秀,抉其髓而去其肤,摹其神而尽其变,其意皆破空而出,人人皆如其所欲言”[111]。同时又有艾南英者,与陈际泰以及章世纯、罗万藻同郡,深疾“场屋文腐烂”,“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乃刻四人所作行之世,世人翕然归之,称为章、罗、陈、艾”[112]。这些人“借经义以道世事,发挥胸中之奇”[113],把制义推进到一个新境界。诸人之中,尤以“以欧、曾之笔墨,诠程、朱之名理”[114]的艾南英对一代制义文风影响最大。他继承了“唐宋派”的文学观念,“以古文号召天下”,主张师法唐宋名家,由唐宋入秦汉。他虽然斥责当时流行的制义“臭腐而不可读”,但对制义这一文章体裁本身,却甚为看重,认为“文之备性命,见古今,虚灵圆变,千万态而不可穷者,莫如时文”[115],“制义一道,挟六经以令文章,其或继周,必由斯道”[116]。他试图“以今日之文救今日之为文”[117],付出很大心力编辑时文选本,编辑宗旨大致是“人以华,吾以朴,人以浮,吾以奥,人以俚语,吾以经术,人以补缀蹭蹬为篇法,吾以浅深开合、首尾呼应为篇法”[118],希望藉此振疲救弊,使时文复归淳正典雅之道。阮葵生赞扬说:“艾东乡痛天、崇文风败坏,高者阳奉孔、孟,阴归佛、老,其浅陋者又目无一卷之书,放言泛论,谬种流传,于是尊程朱,辟二氏,撰《定》(《皇明文定》)、《待》(《皇明文待》)二书,专主宋儒之学,文之背谬者辄涂乙,不少假借。”[119]戴名世对艾氏也评价甚高:“当是时,释、老、诸子之书盛行,学者剽窃饾饤,背义伤道,汨没其中而不知出,盖文之敝极矣。千子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使天下晓然于邪正,知所去取,如溺者之遇舟而起,病者之得医而生,其功可谓盛矣。”[120]与艾南英同时活跃于文坛的张溥以及应社、复社诸子,陈子龙以及几社诸子,尽管在文学观念上与艾南英颇存差异并有所论辩,但他们也同样深恶“驳而不纯之文”[121],在提倡复古以矫正时文卑靡之弊这一点上,大家并无分歧。在他们的影响下,明末制义呈现出复归于宗经复古、尚洁崇雅的趋向。不过风气未成,明室已亡。

作为一种“立一格而后为文”的文章体裁,制义在题材内容和结构方式上都比较僵化,但又绝非“僵而不化”;如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制义也有着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自朴而之藻,势之所必趋也”[122]。时代文化的变迁及其深层律动,会对文体的流变产生重大影响。在上文中,我们已涉及到对制义文风嬗变影响甚巨的文学风尚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有一种因素在转移制义时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就是时文坊刻的流行。

明代前期,尚无时文坊刻,只是沿袭宋、元以来旧制刊刻《试录》,内录“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谓之程文”[123]。明朝开科之初,《试录》“惟列董事之官、试士之题及中选者之等第、贯籍、经业而已”,“未录士子之文,以为程式”,至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始刻成文,自时厥后,永为定式”[124]。士子场中所作之文,因时间紧迫,无法精雕细琢,往往不够精纯,且难免存有舛误,考官为避免世人訾议,不得不加以润色。到后来,考官索性将士子之文弃置不用,亲自操刀代作,“又以入帘猝办试事,不暇文,故豫为焉,携之入”[125],以致《试录》所刻之程文,“多主司所作,遂又分士子所作之文,别谓之墨卷”[126]。到明代中叶,这种现象已成常态,遂招致许多批评。如嘉靖初年,邓显麟指出:“切惟乡试、会试有录本,进呈上览,传信天下。近来往往假举子之名刊刻试官之作,吾谁欺,欺天乎?且使草茅之葵藿,竟同鱼兔之筌蹄,名虽甄录而文已失其真矣。”[127]自此以后,言者日众。万历十三年,礼部题准:“程式文字,就将试子中式试卷纯正典实者,依制刊刻,不许主司代作。其后场果有学问该博,即前场稍未纯,亦许甄录,中间字句不甚妥当者,不妨稍为修饰,但不许增损过多,致掩本文。”[128]万历十九年,又题准:“凡乡、会《试录》,前场文字多用士子原卷,量加修饰。至策题深奥,士子条答或有未畅,止许补足题意,不许全卷另作。”[129]虽然屡申禁诫,考官代作之风仍难完全止息。尽管程文有示人以程式规矩之意,不能像市井坊刻那样率意恣肆,但也不能避免与时俱变,它既受时尚影响,又以其特殊的权威性促动风尚流变。大体说来,正德以前,程文基本上都能恪遵朝廷功令,文体平正典雅。到嘉靖时期,受“浮艳险怪,不根义理”的文风的影响,程文也开始趋奇趋险。嘉靖十年乡试,“所取皆奇僻之士,刊文一切务为险怪尖新语,不复明经传意,流而不止,遂成邪横”[130]。此后朝廷虽屡申诫,终究无力挽住流风。

与《试录》程文相比,坊刻时文因其数量大,变化快,对士子的影响也就大得多,到明代后期,甚至出现了“俗皆以书坊所刊时文竞相传诵,师弟朋友自为捷径,经传注疏不复假目”的情形[131]。据郎瑛介绍,“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132]。可见,坊刻时文是成化以后出现的新事物。这种书籍因有助于士子准备举业,故极受欢迎,能给刊刻者带来厚利,是以书贾转相效尤,使其成为刻书业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弘治六年,会试同考官靳贵已有“自板刻时文行,学者往往记诵,鲜以讲究为事”之语[133],可知当时坊刻时文已不鲜见。到正德时,坊刻时文已是“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南京礼科给事中涂文溥遂上疏要求痛革,“凡场屋文字字句雷同,即系窃盗,不许誊录,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各处提学官尤当禁革,如或入藏诵习不悛者,即行黜退”[134]。皇帝将此疏“下所司知之”,但并未明令允其所奏。总体看来,嘉靖以前,“主司之所录者,皆舆论之所推,舆论之所推者,必为主司之所录”[135],朝野上下对制义的评价标准比较一致,士子们最为崇奉的还是考官和取中士子所作的程墨,书坊所刊者亦以考卷为主。隆庆、万历以来,制义日变日新,已难维持统一的评价标准,“甲乙可否,入主出奴,纷纷聚讼”[136],主司常蒙“取舍失当,是非纰缪”之讥,“主者之尺度不足以厌服天下之心,于是文章之权始在下,而矜尚标榜之事乃出”[137],人们各逞己见,坛坫自高,“时贤之窗稿,青衿之试牍”,以及各文社研习之作,多有刊刻行世者。至万历末年以后,坊间流行之时文刊本共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场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平日之作;曰行卷,则举人平日之作;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138]此时“行稿社义与程墨争道而驰”,其权威性已超过程墨,出现了“昔之程墨掩时义,今之时义敢于侮程墨”的情形[139]。各书坊为了扩大销路,多获利润,无不追逐时尚,务求新奇,以炫动人心。士子们在“不时则不雋”的压力下,亦把坊刻时文──特别是著名选家的选评本──奉为圭臬,“观其去取,朝夕而置之几案”[140],“于是经史高阁,房牍孤行,以词调相尚”[141],以致“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不观”[142]。许多士大夫把坊刻时文看作是败坏文风士习的罪魁祸首之一,认为“科场文字,渐趋奇诡,而坊间所刻及各处士子之所肄习者,更益怪异不经,致误初学,转相视效,及今不为严禁,恐益灌渍人心,浸寻世道,其害甚于洪水,甚于异端”[143]。从这些愤激的言词中,足见坊刻时文对士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强烈。

(资料来源:原载《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中华文史网整理——

[1]《明史》卷七o《选举二》。关于八股文的体制,请参阅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版,第188-204页。

[2]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

[3]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4]《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5]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二《进四书文选表》。

[6]《明史》卷七o《选举二》。

[7]陈鼎:《东林列传》卷二。

[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o《姚江学案·叙录》。

[9]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举业》。

[10]陈廷午:《午亭文编》卷三二《经学家法论》。

[11]徐阶:《世经堂集》卷一二《崇雅录序》。

[12]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书传会选》。

[13]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四书五经大全》。

[14]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15]《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16]《明太祖实录》卷四o,洪武二年三月戊申条。

[17]《明太祖实录》卷五二,洪武三年五月己亥条。

[18]徐一夔:《始丰稿》卷五《乡试程文序》。

[19]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一《科试考一》。

[20]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九《程文墨卷》。

[21]《明太祖实录》卷七九,洪武六年二月乙未条。

[22]陈文烛:《二酉园文集》卷四《品士录序》。

[23]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庆历文读本序》。

[24]宋濂:《宋学士全集》卷七《守斋类稿序》。

[25]宋濂:《宋学士全集》卷九《赠梁建中序》。

[26]宋濂:《宋学士全集》卷二六《文说赠王生黼》。

[27]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一《答王秀才书》。

[28]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一《答张廷璧书》。

[29]崔铣:《洹词》卷一o《评文喻学者》。

[30]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五《玉雪斋诗集序》。

[31]刘球:《两溪文集》卷二二《故翰林侍讲学士奉训大夫曾公行状》。

[32]正德时,南京礼科给事中涂文溥谓成化初年以前,“取文必讲理亲切,措辞淳雅”,见《明武宗实录》卷一三二,正德十年十二月乙亥条。

[33]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举业》。

[34]李乐:《续见闻杂记》卷一一。

[35]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36]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六。

[37]《明史》卷一八一《李东阳传》。

[3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何侍郎孟春》。

[39]李乐:《见闻杂记》卷五。

[40]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六。

[41]吴宽:《送周仲瞻应科诗序》,载《明文海》卷二六一。

[42]李乐:《见闻杂记》卷五。

[43]梁章钜:《制义丛话》卷四。

[4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5月版,第239页。

[4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王少傅鏊》。

[46]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47]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丁丑房书序》。

[48]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参见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第500-501页。

[49]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5月版,第231页。

[50]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51]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六。

[52]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二《进四书文选表》。

[53]《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序》。

[5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李按察攀龙》。

[55]唐顺之:《荆川文集》卷七《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

[56]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理》。

[57]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卷四《与田叔子论古文书》。

[58]如《明史》卷二八七《胡友信传》云:“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前者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归有光)、思泉(胡友信)。”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二《王季重小题文字序》云:“时文能于笔墨之外言所欲言者,三人而已,归太仆(有光)之长句,诸君燮之绪音,胡天一(友信)之奇想,各有其病,天下莫敢望焉。”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一《今文待定序篇下》云:“今天下言举业,断自成化至嘉靖,以守溪(王鏊)、荆川(唐顺之)、昆湖(瞿景淳)、方山(薛应旂)为四大家。”

[59]唐顺之:《荆川文集》卷一o《董中峰侍郎文集序》。

[60]参见陈平原:《八股与明清古文》,载《学人》第七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61]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

[62]吴应箕:《楼山堂集》卷一七《八大家文选序》。

[63]《明史》卷二八七《茅坤传》。

[64]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二《进四书文选表》。

[65]《明武宗实录》卷一三二,正德十年十二月乙亥条。

[66]张孚敬:《张文忠公文集》奏疏卷三《慎科目》。

[67]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一八《科举志》。

[68]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二八。

[69]田艺衡:《留青日札》。

[70]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二《白沙之徒》。

[71]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心学》。

[72]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王阳明守仁》。

[73]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

[74]《明世宗实录》卷一九,嘉靖元年十月乙未条。

[75]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二《王氏学》。

[76]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一八《科举志》。

[77]徐阶:《世经堂集》卷一二《崇雅录序》。明末艾南英谓“嘉靖中,姚江之书虽盛行于世,而士子举业尚谨守程朱,无敢以禅窜圣者”(《天佣子集》卷一《历科四书程墨选序》)。然从朝廷所颁禁令以及徐阶等人的议论看,王阳明之说在嘉靖年间确实对举业已有一定影响,艾氏之说不够确切。

[78]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二《进四书文选表》。

[79]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庆历文读本序》。

[80]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科场·前言》。

[81]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科场·前言》。

[82]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举业》。

[83]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存三《朱泽〈朱子圣学考略〉提要》。

[84]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破题用庄子》。

[85]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举业》。

[86]王夫之:《姜斋文集》卷二《显考武夷府君行状》。

[87]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科场·前言》。

[88]黄儒炳:《续南雍志》卷六《事纪》。

[89]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科场·前言》。

[90]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八《时文叙》。

[91]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

[92]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答李元善》。

[93]李贽:《焚书》卷三《时文后序》。

[94]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诸大家时文序》。关于“公安派”与时文的关系,郭绍虞曾有简要论述,见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下卷,第238-240页。

[95]钱启忠:《清溪遗稿·刻李卓吾制义小引》。

[96]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一o《成元岳文序》。

[97]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九《送兰生序》。

[98]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诸大家时文序》钱伯成《笺》所引。

[99]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时文叙·青溪儒童小试叙》。

[100]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庆历文读本序》。

[101]《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102]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103]《明熹宗实录》卷一八,天启二年五月癸丑条。

[104]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破题用庄子》。

[105]李乐:《见闻杂记》卷九。

[106]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科场·前言》。

[107]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二《进四书文选表》。

[108]陈函辉:《〈奏雅世业〉序》。

[109]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庆历文读本序》。

[110]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三《金正希稿序》。

[111]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陈大士稿序》。

[112]《明史》卷二八八《艾南英传》。

[113]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卷八《礼闱示贡士》。

[114]黄宗羲:《思旧录·张自烈》。

[115]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二《詹曰至近艺序》。

[116]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五《答杨淡云书》。

[117]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一《戊辰房书删定序》。

[118]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二《黄章丘近艺序》。

[119]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六。

[120]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陈大士稿序》。

[121]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存稿》卷五《程墨表经序》。

[122]娄坚:《易经程墨文选序》,载《明文海》卷三一一。

[123]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程文》。

[124]丘濬:《重编琼台稿》卷九《皇明历科会试录序》。

[125]高拱:《程士集》卷首《自序》。

[126]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程文》。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九《程文墨卷》云:“有明以来,皆称主司之作为程文,举子之作为墨卷。”

[127]邓显麟:《梦虹奏议》卷下《条陈科举疏》。

[128]万历《明会典》卷七七《科举·科举通例》。

[129]《明神宗实录》卷二四三,万历十九年十二月壬子条。

[130]郑晓:《郑端简公吾学编余》。

[131]王祖嫡:《师竹堂集》卷二二《明郡学生陈惟功墓志铭》。

[132]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四《辩证类·时文石刻图书起》。

[133]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十八房》。

[134]《明武宗实录》卷一三二,正德十年十二月乙亥条。

[135]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二《黄章丘近艺序》。

[136]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六《进士房稿》。

[137]徐世溥:《同人合编序》,载《明文海》卷三一三。

[138]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六。

[139]曾异撰:《叙庚午程墨质》,载《明文海》卷三o九。

[140]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一《甲戌房选序下》。

[141]王夫之:《噩梦》。

李开复语录篇9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使外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21世纪又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的优先超前发展也必须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促进基础教育的国际融合。双语学校和双语教育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双语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手段,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的出现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我校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不仅能在日常生活而且能在专业领域使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开始尝试双语教学。然而,要培养出专业/外语类复合性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是专业/外语类复合性人才;要进行双语教学,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外语上课的能力。

然而,我校教师同国内绝大多数教师一样,没有受过双语教学的培训。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只具备教授某一学科的执教能力,而英语专业的教师除了教英语课之外,又不具备其他学科的执教能力。而且随着双语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科教师只具备单一学科的执教能力,而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专业和外语两个方面都具备执教能力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要解决这个矛盾,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势在必行,对我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师资力量分析:

我校的双语实验教研组成员如下:

分管校长:沈丽娟分管副校长:李益民分管教导:刘海平(品德与社会)

双语实验组组长:李哲俊(劳技)副组长:熊晨华(劳技)。

其他成员:谢芸(拓展)、丁瑜(拓展)、王琳(拓展)、毛旭光(拓展)、俞瑜(品德与社会),李维春(劳技),罗卫红(品德与社会),刘娜(品德与社会),葛丹凤(劳技)

我校双语实验组成员整体年龄层次较低,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其中1人硕士研究生,8人学历大学本科,其余都是大学专科毕业,并且正在进修大学本科文凭。在任教的12名教师中,有刘海平、王琳、丁瑜、俞瑜、熊晨华、李哲俊、葛丹凤、李维春、罗卫红共九名英语教师,其中李哲俊、熊晨华、丁瑜3位获得全国大学英语等级6级证书,李哲俊老师参加过赴美国的培训,熊晨华和俞瑜两位老师参加过赴澳大利亚的培训,王琳和葛丹凤老师参加过赴加拿大的培训。而其余学科教师如刘娜老师在嘉定区双语教师教学评比中获得过二等奖,其余几位教师由于年纪较轻,刚从学校毕业,所以英语水平相对较高。

三、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培训目标:

目前,从我校双语教师的构成情况来看,大致分成英语专业教师和非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某一专业知识,而非英语教师则是擅长某项专业知识,但是英语水平确切说是英语口语水平比较薄弱,另外,学科英语或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给学生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阅读理解困难。

针对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拟定我校双语教师的培训目标如下:

1.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双语教师和传统师资培养的优势互补,协调共进。

2.通过口语培训,使教师能循序渐进的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水平。

3.使教师不仅具备用英语准确流利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且能用英文传授相关专业课程,能用一定的英语辅导学校学生进行科学钻研的能力,并能够用英语跟同行进行交流。当然,这里主要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课堂教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必须具有科学性。在这里科学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师在讲解时所使用的概念、定义、原理等必须是规范的,对学科知识的讲解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第二,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要符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表达方式。要做到清晰明白、准确无误。

4.重视环境与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将英语教育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学科与双语的关系。

5.在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当渗透国外教学风格,使教师了解国内外的双语教学试验的前沿信息,使教师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双语教学工作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紧密结合。

6.通过英语阅读能力培训,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文学功底,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和小学教育改革的能力,能胜任用英语在小学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使我校的双语教师成为学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口语训练

1.对双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一方面是日常英语口语的培训,主要以组织上课、管理课堂常用的课堂用语培训为主,辅以语音、语调的“正音”训练,这其中包括如何利用不同的重音和语调表达情感和态度,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对教师存在的个别音、语调不标准的情况有的放矢进行训练。这种训练以个别教学为主。另一方面的培训则是专业英语培训,专业英语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这种培训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让学科教师熟悉专业英语。

2.针对不同的学科,对双语教师进行学科英语特点的培训,加强他们对学科英语特点的认识,使他们逐步了解、掌握学科英语的使用特点,这样,就可以把英语培训与教师所教的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双语教师的要求。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把英语培训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尽管不同的学科的英语各有其特点,但是他们都存在着共同之处。

第二阶段:教学技能训练

1.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研组活动观摩双语教学课录像、VCD等,提高教师上课、评课的水平。

2.利用学校现有的人才,进行结对,即利用学科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师英语能力较高的优势,进行互帮互助型的拜师结对,彼此既是师傅又是徒弟,专业教师向英语教师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则负责帮助专业教师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3.积极参加双语研讨活动,参加区内、市内双语研讨会,听取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工作目标。

4.双语教师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上家常课,甚至上公开课。

第三阶段:资料收集和学习

1.双语教师在听课学习后应做好记录。

2.每次教研组互相学习或交流后做好记录。

3.利用教师自己编写的双语课教案进行组内集体备课,讨论后确定修改案,再由任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改进。

4.通过实践摸索,学会善于总结经验,双语教师应积极撰写有关双语教学论文、案例。

李开复语录篇10

         在教育处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教学进度等各二次。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常规检查工作,发挥教研组长在学科教学检查中的主动性,让教研组长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来,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常规检查方法,期中期末召开班长和学习委员会议,了解任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作业检查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定期由学习委员上交记录,教务处全面检查作业二次,抽查二次。 第一次检查教案情况:体育组书写好的是韩金亮。高二年级物理备课组较认真,其中吴丽华、宋满鑫、崔晓哲的教案体现出电教手段和板书设计。数学组白素良、李鹏、丁宝霞书写认真。化学组葛梅教案在理科中最好。书写较好的教师有李桂兰、张殿林、姜悦、刘崇娟、陈欣、辛本玉、刘宝凤、蔡玲、陈杰、李波、崔恩英、赫英辉、宋万利等。高一年级物理组高艳、赵珊教案写得认真、环节较全,写详案。教案书写好的教师有张守慧、王延芹、王旭东、何俊玲、张安梅、李晓鹰、刘婧、宋清华、尤正舒、赵淑芬、孙海霞等。 第二次检查教案情况:高二教师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的教师有崔晓哲、吴丽华、葛梅、徐莉、张丽萍、王淑丽、王岩、丁宝霞、韩冬梅、白素良、李鹏、李波、陈杰、李桂兰、宋万利、刘玉霞、刘崇娟、刘宝凤、姜悦、陈欣、辛本玉等。高一有王秀辉、刘启强、李晓英、刘丽娟、刘婧、闫青春、宫艳霞、赵珊、高艳、张守慧、何俊玲、张安梅、王旭东、尤正舒、赵淑芬、郭英、宋清华、张丽明、陈广志、赫英辉、孙海霞等。 第一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的教师有姜悦15节,宋万利15节,白素良17节,王秀辉15节,刘启强19节,闫青春33节,宫艳霞29节,王延芹18节,高艳33节,张玉成20节,陈永艳17节,张福娟26节,郭英21节,孙海霞22节。第二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教师有张玉成33节、张玉祥27节、孙海霞27节、郭瑛38节、张福娟39节、高艳42节、阎青春46节、刘启强29节。听徒弟课比较多的教师有宋学平、段晓霞。高二听课较多的教师有白素良25节、陈欣27节、吴丽华20节、姜悦20节、葛梅22节、张国良20节。 检查高一记分册,记载小考、提问次数多,记分册运用的比较好的教师是宋清华、尤正舒、孙海霞、赵淑芬、张义祥、郭瑛、陈永艳、张福娟、张玉成、宋新华、孟宪杰、赵珊、闫青春、高艳、张守慧、王延芹、何俊玲。高二教师是丁宝霞、王淑丽、王岩、韩冬梅、李鹏、白素良、宋满鑫、韩玉芳、吴丽华、崔晓哲、陈碧艳、葛梅、蔡玲、李波、陈杰、肖杰、宋立国、陈欣。 教师上课情况:教师能以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工作,教学稳定有序进行,总的情况很好。存在的问题有:a关注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好教学做的不够。B听课发现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不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力度不够,师生互动过程比较差,有的班级学生有睡觉、看书画、下棋等现象。C教具使用不规范。D听力课、体育课、实验课、信息技术课铃响前应到位,体育课离教学楼远些。e早自习听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未达到100%。F有个别教师仍在办公室辅导学生,影响老师备课。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确定四月份和六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严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年级,予以纠正。 第一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作业检查情况:1、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班级间不同班级作业量不同。高一数学:5班数学作业16次,6班作业5次,小考次数基本上相同。高一化学:8班作业4次,试卷3份,小考5次,练习册20次。6班作业8次,试卷2份,小考2次,练习册1次。高二物理:6班作业22次,试卷12份,小考2次。9班作业6次,试卷15份,小考1次。2、普通班作业批改次数比非普通班批改次数少。3、作文批改:学期过半批改没过半的班级有:1年2班、1年6班、1年10班、2年6班。4、总体上比较好的备课组有:高一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高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 第二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作业批改、小考、练习等。高一:语文作文各班5-6次,其他还有随堂作文等。数学4班最好40次,物理1-4班最好30-32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高二:语文作文各班8次以上。代数、几何11班最好39次。物理4、5、6、7、8、10班较好有25-30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进入四月份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四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突出教学质量,从严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对期中到期末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搞好集体备课、搞好以老带新活动,新教师要听老教师的课,做到先听后讲。(2)课堂教学要有互动性。课堂纪律不能不闻不问,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提倡讲练结合,不满堂灌,不一讲到底。(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不断的督促,对学生的激励手段要加强。(4)加强批改和小考。(5)探索启发式教学,探索具有我校特点的创新课。设疑不要超越学生本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对学生的思惟训练为中心,以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为原则,以多项信息反馈为调节。(6)加强高一高二的学科竞赛辅导,发挥尖子生的辐射作用。(7)加强办公室的纪律和教学纪律,不许把学生撵出课堂。 进入六月中旬以后,由于高一高二会考和高三年级报考志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年级的教学秩序一度出现反弹,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一现象,马上召开中层干部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针对近日教学秩序混乱现象,姜书记、王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务、政教两个部门和三个年级通力合作,迅速扭转教学秩序乱的现象。教务处加强了检查力度,并做好检查记

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年级。每天反馈二-三次,使年级教学纪律迅速好转,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组织好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考试,指导好高三月考。老师准时参加考前会,已经形成制度。对期中考试(1)监考情况:各考场学生人数是空前的,已经达到了最大限额,各考场的老师监考比较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成了任务。(2)取收试卷情况:取试卷大家按顺序,收卷未发现一张漏收试卷和答题卡现象,表现较好。(3)考题情况:考题勘误较少,现场勘误也较少。(4)流动监考情况:比较认真负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各年级及时开好考试质量分析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全学期教务处组织高一高二市全能竞赛,全国数、理、化、生学科竞赛初赛、盟校通讯赛、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联考、协助高三组织月考5次等多种考试,做到了组织到位无差错。 二、抓好教研、教改和岗位培训工作。 1、 公开课教学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教学50余节。3月25日魏勋丽老师参加市级地理评优课,教育学院孙主任一行三人来我校听课并进行评选。对魏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盟校优质课校内选拔赛4月9日---10日在七楼举行,数学学科做课教师王淑丽、丁宝霞、李鹏、王延芹、何俊玲,评委钱玉山、刘玉霞、姚洪峡、白素良。经评委打分评选出何俊玲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政治学科做课教师刘宝凤、李晓英、王秀辉,评委李哉、宋乐勇、张晓丽、梁启坤、刘丽霞、段晓霞。评选出李晓英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4月21日刘校长、宋主任等一行13人前往长春151中学参加八校优质课竞赛,最后何俊玲、李晓英老师分别获得盟校二等奖和三等奖。 4月15—18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一次汇报课。闫青春、刘启强、宋立国、陈 杰、赵珊、宋万利、陈广志、高艳、孟宪杰、王平林、姜 悦、张丽明、张丽萍、张玉成、李 波等15名教师作了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在学校领导及老教师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导师带徒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月22日王旭东老师去九台参加吉林省中学数学课研讨会并作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5月10日、29日宋乐勇、陈永艳老师分别在学校七楼会议室作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公开课。希望通过此举带动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6月3—7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二次汇报课。闫青春、陈 杰、赵珊、姜悦、宋万利、李 鹏、李 波、宋满鑫、宋立国、丁宝霞、张丽萍、张丽明、孟宪杰、陈广志、张玉成、王平林、王秀辉、高艳、刘启强等19名教师参加了汇报。第一次汇报课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克服,启发式教学原则得到贯彻,德育目标明确,电教手段普遍应用。 2.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本学期开展活动两次,表现突出的是陈广志、张丽明指导的《集安古墓与环境》小组,活动开展的最好,在“五?一”放假期间率学生赴集安考察,并作了成果汇报。 3.导师带徒活动情况,开展好的有:高一物理:宋学平-赵珊、高艳、闫青春;高一政治:段晓霞-王秀辉、李晓英;高一语文:陈永艳—张玉成;高二数学:王岩—丁宝霞。 4.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化学、物理、语文、数学教研组最为突出,尤其是化学教研组活动有创意、收效好。刘婧老师还作了观摩课。本学期共录制《教学杂谈》节目四期,由地理、化学、物理、历史教研组完成。 5.岗位培训和外出学习情况:假期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教师有刘校长、崔恩英、李觅、张福娟、张玉成、宋新华等。微机培训内容办公系统,全校教师踊跃学习,电教室内坐满求知的老师们,非常令人感动。大家按照电教主任的要求做,积极提交教案,提交课件,如期完成了任务。3月17日东北师范大学牛广田教授来我校作教育理论报告,全体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聆听专家讲座,感到很受启迪、颇有收获。3月18日牛教授在集团二中为我校高一五班、高一八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没有课的教师踊跃听课,课后牛教授与听课的教师在多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3月29日学校组织高三各科教师在梁启坤教师带队下去长春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4月23日尤正舒、赵淑芬老师去泰安学习英语24字教学法。4月27日刘校长率宋乐勇、陈欣老师去露林高中听赵谦翔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做课、王鹏伟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报告。5月30—31日刘校长率白素良、王旭东、何俊玲等教师去东北师大附中学习听课。6月11日宋主任去市内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省“十?五”期间重大课题开题会。我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入选,并被市教科所授予“实验学校”铜牌。6月12日姜书记、钱主任、梁主任一行去长春二中参加省里组织的高考报考指导会。6月13日宋主任率陈欣、陈永艳老师去通化市一中观摩“研究性学习延伸与研讨课”,感到很受启发,收获颇丰,决心在我校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7月2日我校被省里确定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与培养实验学校”并挂牌。 积极组织排头兵竞赛,我校有宋学平、宋满鑫、赫英辉、宋万利、王春艳、潘春梅、张筱密、李兆兰八名选手参加九月份集团公司组织的中学物理、历史、生物、信息技术教育排头兵竞赛。加强体音美教学的检查力度,按大纲要求开足课,不许无故占用上课时间。由于学校重视,体音美教学好于上学期,全面完成了学校教学计划。 三、搞好学生竞赛的辅导工作。学生竞赛辅导纳入常规检查中来。任课教师认真备课,精选习题,认真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昂,班级常常座无虚席,经过辅导教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竞赛主要有:1、3月27日通化市中学生学科全能竞赛揭晓。我校高一年级在12支参赛队伍中以7862分、6464分分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甲队)、第八名(乙队)。高二年级在11支参赛队伍中以6352分、4754分分获团体第七名(甲队)、第十名(乙队)。2、通化市中学生学科全能竞赛中高一年级数学李秋实、徐静、张利超分获第四名、第六名、第六名,辅导教师张安梅;物理杨晓鹏、宋俊玲、陶鑫分获第三名、第六名、第六名,辅导教师宋学萍;化学关愉、叶睿博、张巍、宋俊玲、李秋实分获第一、第二、第四、第八、第十名,辅导教师刘婧;英语陶鑫、关愉、徐静分获前三名,辅导教师赵淑芬、尤正舒。高二年共2页,当前第1页1

级物理江志勇获第六名,辅导教师崔晓哲;化学王威、谭瑛鹏获并列第二名,辅导教师张国良;英语谭瑛鹏获第三名,辅导教师蔡玲。3、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三名同学被初赛录取,林涛、曲博研、那振芳。获得参加复赛资格。林涛、曲博研、那振芳获得吉林赛区复赛三等奖。辅导教师刘玉霞。4、全国中学生化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六名同学被初赛录取,那振芳、李一、杨宇婷、窦圣博、宋宏珊、张婷婷参加夏令营。。辅导教师张国良。5、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二名同学被初赛录取,关愉、王威参加夏令营。6、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三名同学被初赛录取,王威、李亮、李福玉参加夏令营。辅导教师崔晓哲。7、八盟校通讯赛成绩:高二化学团体第二名。辅导教师张国良。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王威、第三名李健、第九名李福钰。高二物理团体第一名。辅导教师崔晓哲。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三名李亮、第四名李福玉、第五名那振芳、第七名李健、第七名谭瑛鹏、第十名王德志。高一化学团体第三名。辅导教师刘婧。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徐静。高一物理团体第二名。辅导教师宋学平。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宋俊玲、第二名陶鑫、第五名叶睿博。8、关于同学在2002年吉林省高二年级数学夏令营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教师张安梅。9、教育处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徐静,二等奖李秋实、刘泽婷、刘曦、陶三等奖李博宇、刘璐。指导教师尤正舒、宋清华、赵淑芬。10、吉林省英语口语大赛:高二年级:二等奖刘泽婷、徐静、陶鑫。指导教师尤正舒、宋清华。高三年级:杨帆。指导教师肖杰。四、八校联考期末考试成绩及高一高二会考成绩情况。八校联考成绩见成绩册。高二物理、化学、历史、生物,高一历史、地理会考成绩见成绩单。高二高一各科会考通过率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启发式教学力度不大。我校的新型课教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少有成果。2、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没有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教师之间水平差异较大。3、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活动还要落到实处。4、竞赛成绩各学科之间不平衡,有的学科成绩出现了滑坡,尖子生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科的联考成绩与盟校相比差距大。5、有的教师对教研教改不热心,只满足教好课,缺乏上进心和参与意识。6、一些教师对当前高中的办学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感和主人翁意识。7、高一实行的研究性学习力度不大,参与的人数少,活动次数不多,活动内容仍在探索中。8、高中双语教学的课堂形式、预定达到的目标还未明确。应制定培训计划,让教师自主学习。

  

共2页,当前第2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