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1:09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1

一、政治课堂笔记所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当年高考政治的考点知识,其中有的是书本上比较明确且相对较为固定的知识点,有的是根据形势变化需要作一定修改的知识,有的知识点可能还必须补充一些必要的时政知识语言。

就政治高考复习而言,在进行课堂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具体内容不完全是书本上的,一是因为书本知识有的并不是高考考点知识;二是有的即便是考点知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作了一定的修改,如《经济生活》复习中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一考点,就必须根据十七大报告进行必要的调整;三是高考政治还包括对时政知识语言的考查,有的说法就必须运用一些最新的时政语言,如关于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就必须加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等提法。十七大报告中,对过去的许多提法都作了一定的修整,其中有的提法是第一次提出来的,如果这些提法与我们的考点知识相关,就必须在课堂笔记中作为重点反映出来,实践证明这对高考政治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政治课堂笔记必须能够勾勒出高考政治复习所需掌握的考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零碎的考点知识条理化。

就一个个具体的考点而言,当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单独地理解它,狭隘地处理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复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为所有的考点知识加起来实在太多了,学生一般是无法依靠死记硬背进行消化的,即使能够勉强死背下来,高考中也不可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调遣知识。如果我们在整理课堂笔记时能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对于理解考点知识进而记住它并灵活地运用它必然大有帮助,可谓事半功倍。对于政治高考复习而言,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我们提倡采用板块式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经济生活》的复习,可以把它分成四大板块:一是消费,二是生产,三是分配(包括交换),这三大板块内容正好构成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而第四大板块就是讲述这三大板块内容的宏观制度环境,因为任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这样我们就把整个《经济生活》的复习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试想学生如果在课堂笔记中能从宏观上构建这样的一个考点知识体系,必然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政治课堂笔记必须包括对政治考点知识的理解方法和记忆方法,从而真正地把各个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记死”。

所谓“记死”,就是把考点知识记牢靠,使之不容易忘记,这和“死记”有着根本的区别。“死记”是不理解地记,是不可能把知识记牢靠的,而“记死”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它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牢知识。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课堂笔记加深对考点知识的理解。上面所说的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这主要是从宏观上讲的,政治复却宏观把握以外,微观切入也显得特别重要。在对具体知识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学会对某一问题知识的理解技巧。大家可能发现,就政治考点复习而言,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具体层面进行分析思考,而这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又有着许多方面的共性特征。“是什么”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含义、内容、特征等;“为什么”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理论依据、实践意义、必要性、必然性、重要性等;而“怎么样”往往都是从各个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思考的,我们称之为“主体发散法”。就是找全参与怎么办的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而后从个各个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思考整理。如怎么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怎么样解决就业问题?等等,一般思考的角度是,党和国家怎么办?消费者(就业者)自身怎么办?如果我们循着这些共性特征整理课堂笔记,必然有助于对考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把知识“记死”。政治高考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内容的确是不太容易记住记牢的,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是要想办法把它“记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关键词记忆法”效果就比较明显。所谓“关键词记忆法”就是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的若干个关键词,而后把内容用所记的关键词串联起来。考试时只要把关键词记牢了,具体内容一般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在做课堂笔记时就要有意识地用不同颜色把其中的关键词重点突出出来。当然,可能还有许多理解记忆知识把考点知识“记死”的好方法。总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想方设法通过课堂笔记的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记牢,因为尽管记住了不一定考得出,但对政治高考而言,要考得出就必须记得住。

四、政治课堂笔记还必须包括对高考考点知识的运用示范,从而真正地把政治考点知识“用活”。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2

在教学过程及练习过程上,笔者不太强调学生能否做出某道题,而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作出点评,给予表扬。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给出中间铺垫。通过这种教学,学生觉得学政治很轻松,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了,学好政治的信心大大增强。

在课堂上,教师的轻松、自信会感染学生,而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更会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信。

二、自主合作研讨,使学困生在互助中参与良性竞争。

班级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学生的集体力量,是学生之间能够互助、合作和良性竞争。教师要充分了解这种作用,根据本班班风和学生的特点来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班集体的力量来组织教学。政治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种班集体的力量,养成学生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组之间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又良性竞争,就是一种很好的政治学习方式。在班级里,把班按四人或六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教学中,把问题分发到各个小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综合讨论,教师及时指导和集体点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从而达到互相提高的效果。

三、动手构建知识树,实现驾驭知识的目的。

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的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将所给材料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就需要学生把零零散散的知识重新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以便于在整体中把握。这点对于学困生而言显得稍难,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笔者的做法是:培养勤动笔习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板书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达到驾驭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学困生养成了动手做笔记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作业的准确率提高了许多,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解题规律,消除畏难情绪。

政治课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观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它也有规律可循。在教会学生活读巧记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解决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平时练习的时候,督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每天选做一道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注重归纳整理出适用的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思维创造力。做题时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要求学生审题要胆大心细,要从容镇定,把握关键词和主干句。

笔者同时要求学困生借鉴优生的成功经验:准备一个错题改正本和好题本。

每次考试,特别是大考,把做错的题目以及当时的错误解法抄在改正本上,再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这样一比较,所在科目的薄弱环节一目了然。抓住薄弱环节就抓住了复习重点,到考前着重针对错题本上的题目查缺补漏,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五、让学困生在作业设计和讲评中体验成功之悦。

考虑到学困生的认知差异,笔者在作业的布置上分两类:一是口头作业(每日时评),二是书面作业(课堂笔记)。对作业和考试采用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每日时评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进行课前5分钟时事评论;二是以月为单位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时评作业;三是学期末作为校本教材进行时评结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由学生自己去收集评论的素材,问题由学生发现,并由学生自己去设置问题,并以宿舍为单位轮流进行课前的5分钟时事评论。“每日时评”活动是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政治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评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让语文与政治学习有更多互为补充、交叉碰撞的机会,通过开展“每日时评”活动,除了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少理的状况。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3

具体的方法有三:(1)找难点、抓重点;(2)联系实际提问题;(3)做好预习笔记。

政治一节课学习一框内容,你就利用10分钟时间看一看,找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就算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如何听课

1.政治老师讲了好多有趣的事,但考试有不考,我应该怎么办?

老师讲有趣的事,第一是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第二是为了说明政治上的原理。学习政治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从而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中,不能因为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内容就认真地听,而与考试相对较远的内容就不听,要重视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

2.老师上课的节奏很快,我不知他上到哪里了,应怎么办?

老师上课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果你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说明你对教材内容比较生疏,因此,务必做好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明确了上课内容,即使老师上课节奏快,也是能跟上他的思维。

3.黑板上有板书,课件上又有内容,我课堂笔记得如何记?

有利于解决疑惑问题的信息必须要记,一堂课主要的知识点也要记,还有一些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要尽量记。课堂笔记是预习笔记的完善与补充,要在预习笔记中留出一些空白处,就是为了记下上课中所得的重要信息。有时教师上课节奏快,信息量也大,那就要学习记下关键词、记下思路。等课后再去整理。

4.提高听课的效果要处理哪些关系?

要处理有趣与无趣的关系,一堂课不可能45

分钟都有趣,有趣的内容要听,无趣的内容也要努力地去听。要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一边听一边记下重要信息,不要只听不写,也不要只抄写板书,不听老师讲解。要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它们本是相辅相存的关系,而主导这些板书内容的根据主要是教材。因此,不要只看白板生动有趣的内容不记黑板中的板书内容。

三、如何记笔记

1、如果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吗?

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转变死记硬的学习方法,要多思考、多积累,同时也要勤做笔记

2.笔记具体记有哪些内容?

第一,是预习阶段的预习笔记,主要对重点与难点知识及时勾画。

第二,听课阶段的听课笔记,把教师在上课中呈现的一些新信息记录下来。

第三,就是复习阶段的笔记整理,画一画单元知识框架图,列一列相同类的题目,比一比易混淆的概念与原理。

3.笔记什么作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预习笔记有收集学习素材的环节,则可以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获得许多新知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4.课堂笔记来不及写怎么办?

这是如何记课堂笔记的问题,有人常常因记不全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放弃了记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笔记不必记下上课的全部内容,如果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记课堂笔记,课堂中主要记下一些新信息,有时内容比较多,全记下来确实有困难,那么就要学会抓重点,先记下关键词,如果还是不行,课后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

错题集与笔记有什么区别?笔记主要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摘要与理解,而错题集是自己犯错习题的收集与纠正。笔记与错题集还是分开为好,这样显得更有条理。

四,如何复习

定期总结,查漏补缺复习可分三种,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与考前复习,其复习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复习要做到及时,首先要做好课后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就要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复习,其目标主要是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考前复习是为了应考,可运用归类法、比较法来进行复习,同时,要重视各种典型题的复习,提高审题与解题能力。

1.复习阶段除了看书外,还要做什么?

复习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因此,就看书是不够的。复习阶段,同样要关注社会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要多反思,有了感悟也要写写随笔,这样对自己的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

2.如何抓住复习重点?

重要知识点不等于复习重点,复习的重点对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不同的,重要的知识点与自己薄弱环节都是复习的重点。

3.为什么说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是必要的?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是会变化的,而理论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能运用相对稳定的理论分析变化中的社会现象,表明已经学活了理论。例如:我国银行利率有升有降,而教材中只有中央银行有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表述,如果在复习时,结合当前的货币流通实际,则能明白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原因,从而得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五,如何备考

1.备考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考试,首先考查的就是基础知识,当然,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试,但能力也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不掌握基础知识,既是能力有多强也无从下手。所以,备考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政治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概念、原理,因此,复习时首先要把这些概念与原理疏理一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心。

2.如何提高自己的审题与解题能力?

掌握审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是备考的另一重要目标。解题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当然,练习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只能说不同类型的题做得越多越好,很多同学喜欢购买教辅书、练习卷,拼命地做,但解题的方法仍然没有掌握,这种盲目的练习是时间的浪费。审题与解题的能力提高关键不在于练习题的数量,而在于是否能归类复习,是否能对不同类习题进行反思。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4

谈古论今,贪污腐败问题在历朝历代乃至任何国家几乎无一幸免。十八大召开至今,根除存在于官员和管理者中的贪腐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现阶段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一般而言,官员和管理者的贪污腐败其结果是损害了国家利益或公众利益,而形成这一结果的前因是官员和管理者“对公共权力滥用”。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滥用或敢滥用公共权力呢?对此,各种观点交锋较多,争论也惊心动魄。笔者以为:贪腐者并非天生,甚至有些贪腐者一开始是非常廉洁的,后来之所以会贪、敢贪,实则源于:一是内心膨胀,不能守其性;二是“刚性”的常态化防腐、制腐机制不完善,使其有机可乘。两者较之,后者更甚。下面笔者试图从财务监控的角度进行考量、剖析。

一、从财务监控视角挖掘腐败滋生的客观渊源

(一)单位对权力约束的财务监控机制名不副实

1.单位对权力监控的主体主要是部门、单位或企业自身。经济社会,官员和管理者其实是社会实际的主宰者,他们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各种资源,比如权力、关系等等,因此,在监管力度不够时,社会在客观上就为他们形成了一片因制度缝隙而留下的易腐败“土壤”,促使其会滋生“有利不图,愚不可及”的念头,此时这部分官员和管理者就敢于抱着侥幸心理,乘险抵?d,把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变现。

笔者这里所谓的监管力度不够是指在党内监督、国家立法层面监督、政府和社会团体监督等之外的单位对权力约束的财务监控机制名不副实。

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一切发展中的诸多风险在经历了生产经营的运行轨道之后,最终都会回到财务的层面上,使其各种风险在财务信息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如果财务监控活动对此不作为,这些风险就会游离于财务信息之外,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知晓并加以利用。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单位或企业设置的财务监控机制,其对象和内容主要是针对其主体自身发生的各种事务活动或经济活动以监控它们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内容的,且这种监控的主体主要是部门、单位或企业自身,追溯到具体的执行者来看即主要是这些部门、单位或企业的核心权力阶层,如各级官员或中高层管理者。这里以企业为例分析之:依据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包括员工)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点。其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委托关系是现代企业存在的基础,它影响着其他契约的实质与形式。基于这种理论,传统的企业财务监控主体主要是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组成的企业经营者群体。诚然,这种财务监控机制能各负其责,协调运转,也有一定的相互制衡和激励作用,但从操作层面上看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即监督对象圈子化,无法跳出同级监督和自我革命的怪圈。[1]

2.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利益的超脱性不显著。企业财务监控与企业权力运行和利益大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利益的超脱性应较为显著,可现实中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均是企业的核心权力阶层,他们既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各种政策的执行者,同时更是政策执行后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这种监督能有效用,那一定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是带有强烈的自觉、自省和诚信的个人道德力量的。然而,现实中人性是善,还是恶,更多的时候是难以甄别的。况且从人性假设的角度上来讲,不管是什么职位,抑或是什么身份的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都有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侵犯公众的利益。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就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历史和现实也在反复启示我们,坏人是坏的制度惯出来的,好人是好的机制制约引导出来的,与其寄予希望发现好人,不如多花些功夫建立健全制度。可见目前各单位设置的财务监控机制其实际成效无疑被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

试想,若核心权力阶层群体有寻租行为,或权力膨胀,或群体之间有相互勾结、相互掩饰的舞弊行为时,那谁对这些核心权力阶层群体来监督?即谁对财务监控机构来监督?

(二)蓝黑色笔记账的规则使贪腐行为很难从财务监控系统明显暴露

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活动采用法例管制方式,会计实务处理遵循会计准则,侧重于统一性,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同时也有弊端,如会计人员财务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变通性较差;会计创新服务意识淡漠,对依据专业导向的会计职业判断感知力差等等。用具体事例讲,在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中的账簿登记环节,恒久不变的规则是:所有的账簿登记均采用规定的颜色――蓝黑色记账(结账或改错等特殊时候可用红色);后续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及信息披露也均采用规定的颜色――蓝黑色完成。这种做法的确合乎规则,但极为保守,有较多弊端:

1.重要业务对企业财务的影响难以凸显。从日常管理层面看,视同一个单位所有的会计业务、事项似乎没有轻重之分,无法把某项重要业务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凸显出来。

2.某项重点监控业务和一般业务难以区分。从财务监控层面看,视同一个单位所有的会计业务、事项似乎彼此不分伯仲,无法把某项重点监控业务和一般业务区分开来。

将上述做法结合防腐、制腐廉政建设来分析,可以看到:一般而言,一个单位的核心权力阶层,如关键管理人员、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一般管理人员他们都是单位有关业务、事项运行的关键当事人,单位资金运行在这些人执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出现非廉洁问题的概率较大,所以一个单位核心权力阶层的财务行为属于廉政高风险点。从对核心权力阶层廉政监控的角度来看,把所有业务一视同仁,不分轻重,不分伯仲,用蓝黑色颜色统一进行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这种做法使得单位经济活动中核心权力阶层对资金的使用及对涉及资金活动的决策所引起的资金变化的记录、分析和信息披露与单位其他一般业务活动的相关内容处理混同起来了,客观上相当于为核心权力阶层可能发生的舞弊贪腐行为提供了伪装术。因为账册上满篇同样蓝黑色的不同数字带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使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很难凸显,无法从财务监控系统明显暴露,从而减弱了对舞弊贪腐方的目标辐射和反射,使其有机可乘,或纵容了其侥幸心理,最终导致核心权力阶层的舞弊行为在众多正常业务的掩映下堂而皇之地存在,如同一滴水淹没在汪洋大海中,难以分出彼此,逃离了重点特殊监控,从而为贪腐发酵提供了温床。

二、完善财务监控机制的新思路

(一)充分发挥基层利益相关者在财务监控中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和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防止腐败、推行廉洁政治的主要依靠力量。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一般而言,与单位、企业权力运行或利益距离较远的主体是基层的群体,如单位、企业的员工及消费者、客户或服务对象等往来公众(笔者谓之关联公众)。在单位、企业中,他们决策权利的限制性和利益的相对超脱性比其他任何主体的这一特征更为显著,另外,一个单位的经济、财务状况如何,单位的员工是最清楚、最知情,关联公众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贪官一般不怕上级审计检查,因为很多时候可蒙混过关,但他们非常惧怕员工和关联公众经常性地参与监督。所以明晰了这些认知后,完善“财务监控机制”应明确员工和关联公众应该是反腐败最有效的终极监督主体,他们的参与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前提,而不是额外要求。[2]坚持财务监控主体应是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与关联公众的全员投入。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在设计财务监控机制时,其中监督主体――员工、关联公众具体是指哪些人,这对于不同主体的不同监控内容来讲,其具体范围是不同的。

(二)将色彩植入财务活动以创新财务信息整合归类管理办法

反腐倡廉,努力使权力阶层“不敢腐”首当其冲,“防大于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信息时代:不是信息短缺,而是信息过剩,现有的信息能否满足需求,关键在于需求者是否会整合信息,为己所用。如前所述,目前统一用“蓝黑色”笔完成财务处理的规则使廉政风险信息隐蔽性大,不好识别,难以满足我们迅速准确从庞杂的财务信息中摘取有效内容精准聚合相关账务数据进而分析其勾稽关系的需要,那现在我们就改变传统,创新思路,采取有效办法变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完善财务信息的整合归类管理办法。如将色彩植入财务活动,对单位重点的和典型化的业务、事项做细节上生动的记录,专门规定仅对核心权力阶层对资金的使用及对涉及资金的活动决策所引起的资金变化设计成用色彩――绿色“活灵活现”地单独记录,并对该类业务、事项涉及的内容用色彩――绿色进行独立分析,同时加强动态信息传递,采用新的或改良后的报表信息系统,将用绿色表述的信息也列示在报表中公开披露,那么这种色彩――绿色,对财务信息整合和单位日常财务监控的作用会很大!

这种绿色信息的作用:其一,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带有生命的涵义,也代表准许行动之意。将绿色植入廉政建设财务监控系统,从外表述着语言,从内表达着信念,账簿中清爽的绿色记录的是一个财务人对清廉政治美好的希冀。其二,人类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衣食住行都会在色彩中选择,没有人不关注色彩。绿色财务监控系统可方便监管者借助绿色这显著的外貌特征,在账簿上众多蓝黑色笔记录的枯燥乏味的阿拉伯数字中迅速聚合“廉政信息”,能让敢于有意进行贪腐动作的权力阶层付出高额成本,以显示财务的威严。其三,清晰醒目的绿色账簿记录能方便核心权力阶层自我监督;绿色信息披露也能让公开的财务救赎欲贪者的灵魂,为廉政提供思想资源。其四,将绿色植入廉政建设财务监控系统不需要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分析基本内容,仅是对特定对象的核算从颜色上加以标识,期末增加绿色信息的分析和披露即可。这种处理方法简便易行,核算成本也很低廉。

三、廉政建设新常态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监控”机制架构设计

将绿色植入财务活动,设计廉政建设常态化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监控”机制,这种做法目前尚无任何先例,是笔者针对反腐现实提出的问题:防大于治,把不能腐、不想腐提上日程,在制度层面上切实筑起一道刚性的“防火墙”,站在创新的角度期冀让财务有所表现,其灵感来源于德国化学家w?奥斯特瓦尔德(1855-1932)和美国画家a?H?孟塞(1855-1918)的色彩理论。具体做法是:

(一)确定单位的廉政高风险点

定期(年)对单位核心权力阶层(如单位官员或企业关键管理人员、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一般管理人员)所分管的日常工作或较典型的重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根据这些单位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分析确定出其中的廉政高风险点。注意:单位内外部环境不同,确定出的绿色财务监控的廉政高风险点也不同;廉政高风险点的确定,可按人员设定,也可按费用项目、往来账目设定;应遵循重要性原则设定,不宜过多;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不同单位监控内容不同,所设定的项目不一样,个数多少也不一样。

(二)架构绿色账簿体系

1.总原则。针对单位廉政高风险点设置绿色账簿体系。具体做法:对因单位核心权力阶层对资金使用及相关决策活动所引起的处于廉政高风险点的资金变化,其账簿登记规定绿色笔进行日常账务处理。

2.绿色账簿体系具体内容。

(1)基于常态化管理的廉政高风险点绿色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体系。会计上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是按照单位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现金、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任何单位所有涉及货币实际收付的业务和事项都无法逃脱这种账簿的监控。基于常态化管理的廉政风险点绿色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体系,其设计思路主要是:每年对单位确定出的处于廉政高风险点的管理人员等在执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现金、银行存款的重大(一定金额之上的)收付业务或事项,一律采用绿色笔记账(包括批复文件、相关合同、决议书上的签字;原始单据上经办人的签字均使用绿色笔);期末除常规性的结账外,同时再对各个廉政风险点业务分别用绿色笔结账。这种绿色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体系,主要适用于对直接涉及“货币收付”的风险实施财务监控。

(2)基于专项管理的廉政风险点绿色备查账体系。会计上备查账是一种辅助账簿,没有固定的格式,与其他账簿之间也不存在严密的勾稽关系,是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未能记载的会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是否建立备查账,单位应根据管理的需要来决定。基于专项管理的廉政风险点绿色备查账体系,其设计思路主要是: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研分析制定出单位处于廉政风险点的一些重要楼堂馆所建设、或某招标工程、或某财政基金项目等;然后对此设置绿色备查账,对其权力运行流程,办理主体、条件、程序、期限、合同交易号、收款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付款日期和金额、相关当事人等详细资料等进行绿色明细记录,待该项目到期结清后,定期向单位员工披露绿色备查账反映的信息。这种绿色备查账体系,主要适用于对特定项目风险实施专项财务监控。

(3)基于关键岗位的廉政风险点绿色明细账体系。近些年司法实践在查办的经济案件中经济犯罪通常的表现有:贪污、挪用、虚报冒领、收入不入账、从会计期间上改变单位应收应付款资金的运转状况、账外账、小金库、虚构往来账户及其发生额、资金体外循环、用表面合规的事项记录掩盖实质违规的活动、人为调节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计提秘密准备、人为核销并未损失的债权或实物资产等等诸多问题。基于关键岗位的绿色廉政风险点明细账体系,其设计思路主要是:第一,设置绿色的往来单位对账单。针对廉政风险点涉及的金额较大的单位往来账户,设置绿色的往来单位对账单,核实实际发生额与余额,与本单位账户记录核对。第二,制定绿色合规性的审核制度。针对廉政风险点涉及的相关原始单据,规定当事人用绿色笔签名,作绿色合规性的审核。第三,设置绿色费用明细项目。针对廉政风险点的费用账设置绿色费用明细项目。如管理费用中的差旅费,培训考察费等用绿色笔,按报销人或受训人作明细记录。第四,绿色笔登记有关业务的明细账。针对单位制度漏洞或执行不力的环节涉及的业务编制绿色原始单据,并用绿色笔登记此项业务的明细账。这种绿色明细账体系,主要适用于对关键岗位收支项目风险实施财务监控。

(三)以共享服务为平台推进绿色廉政风险信息披露建设

有观点认为:若把发现的廉政风险掩盖起来,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腐败,只有通过监控把腐败现象通过畅通的、不受干扰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予以惩戒,才有可能抑制新的腐败。以上分析中,我们强调完善财务监控机制新思路要坚持财务监控主体应是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与关联公众的全员投入。但企业一般员工和关联公众人数众多,由他们直接参与监督有很大难度,若选出代表参与,又有可能形成新的腐败。所以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建立互联网思维,以单位或企业互联网共享服务为平台,推进绿色廉政风险信息披露,让员工与关联公众有权限通过单位或企业,定期向员工与关联公众披露的绿色廉政风险财务信息参与监督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5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自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8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虽然形式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是实质上仍然是检查评比人员一走就搞“满堂灌”、“一言堂”,而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内驱力的激发和调动,导致政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政治学科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能力培养成为空话。笔者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自主能力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能力增强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政治课的任课老师,应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热爱政治课,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去积累知识。因此,政治教师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讲好引言课。笔者十分重视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引言部分的教学,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课程是什么,读完这本书,我们将会获得什么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通过对引言的精彩讲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好高中思想政治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用好时政热点材料。笔者利用“国务院对部分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央行做出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决定”的热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对企业减免税收是什么政策?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又是什么政策?国家为什么要在现阶段实行这样的政策?说明了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国家实行这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又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学生知道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状况,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课本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形成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可喜局面。

3.巧用多媒体。在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框题的内容时,笔者打开互联网搜索了各地城管执法打人事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城管代表谁?城管能这样做吗?城管应该怎样做才对?小商贩们应该这样做?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理解了政府在履行各种职能时要依法行政,公民也应该在行使权利时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政治拉到了学生的身边,在近距离的感受中内化了书本知识,真正实现了学得会、信得过、愿去做的理想效果。

4.用好寓言故事,把抽象的哲学道理简单化。例如,笔者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父亲生病住院,医生告诉他要多吃水果,儿子买来桃子,他不吃,买来梨子,他不吃,买来香蕉,他还是不吃,他就是要吃水果。请问:他能吃到水果吗?为什么他吃不到他心目中的所谓水果?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明白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深奥的哲学道理。可见,简单的故事能化抽象为具体,引发学生的对课本知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厌学变为乐学。

5.适当地组织一些辩论会。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时,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会,正方:“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反方:“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学生在课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准备,使得辩论会高潮不断,精彩纷呈,学生在精彩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试想,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把课本结论读给学生,让学生在书上划杠杠,怎么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由上可见,如果政治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语言风趣幽默,能把抽象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要我们激起了学生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形成。

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积极性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6

一、善于协调工会组织内外部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工会主席是协调企业工会内外部各种关系的“剂”,企业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企业员工群众的积极参与,为此,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沟通,协调好与党政领导的关系

工会是企业联系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日常工作中,笔者一方面应向员工宣传企业的管理目标、理念和措施,引导员工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应及时向单位党政领导汇报工会工作情况和员工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做到到位而不不越位。同时邀请党政领导参与工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增进领导与员工间的交流,赢得党政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二)民主决策,处理好与工会委员会的关系

工会委员会是工会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我单位工会每年的工作计划、制度、考核和表彰、工会经费的使用情况等都要经过工会委员会的讨论审议,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会委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在工会组织内建立相互信任、公开透明、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三)依靠员工,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

笔者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员工,为此,笔者坚持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在工作中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极少用行政强制性手段,把员工反映情况当作对自身的信任,求同存异,赢得员工群众的信赖。同时,在员工困难补助、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尤其是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阳光操作,从而稳定情绪,凝聚力量,增强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

二、注重学习,厘清责任,展示工会干部好形象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分公司现有的工会干部都是兼职并长期工作在生产经营一线,掌握和运用工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相对薄弱。为此,笔者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工会干部的队伍建设。

(一)注重学习,提升自我

为了让自己不做上台讲话的“喇叭”,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时的“哑巴”,笔者先后学习了工会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并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日常工作中养成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记录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并每周总结的习惯,凡事日事日毕,做到有计划、有总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二)注重培训,提升提升素质

笔者要求我单位工会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制度要理解透彻,这样才能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因此,笔者分批组织我单位工会干部参加各类工会干部培训班,为我单位工会干部配备了《员工岗位精神》、《赢在节俭》等书籍,提升工会干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爱岗知心、敬业之心、责任之心。

(三)厘清责任,完善机制

针对我单位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极为分散的特点,笔者制定了我单位工会的工作目标、工作要点、考核方法,明确企业工会在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送温暖活动、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开展劳动竞赛、文体活动、基础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责任。对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工会干部,实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广大工会干部的工作责任心,提升工会干部的整体形象。

三、全方位关心员工,促进我单位和谐发展

工会是员工之家,主动关心员工群众,带领员工搞好本职工作,为我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单位工会坚持并完善了关心员工的系列措施和帮扶困难员工长效的机制;坚持并完善了《员工困难补助规定》、《互助金借用管理规定》、《特困员工档案》,对出现紧急困难、特重大病困难的员工,及时走访、慰问,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使员工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坚持为在岗员工办理重大疾病保险和在职员工住院保险等;女工委员会采用各种形式,组织女工学习《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增强女工依法维权的能力,提高女工自身维权意识。

我单位工会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广泛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联系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专项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活动,大力推进了群众性创新活动。

我单位的工会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抓重点、带一般的思路,系统性地加强两级工会的制度建设、责任体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效改善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条件。随着2011年6月份我单位承建的密云西统路悬索桥开工,我单位工会通过大力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树立了“建家建线”工作标杆,上级领导到该项目视察时,对该项目的“建家建线”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注重引导,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工会工作载体

我单位工会以内部刊物、网站、QQ群等为载体,加强信息交流、传达管理理念,配合企业党政领导在员工中宣贯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系列管理理念;通过开展“管理实践勇于行严控过程重绩效”的管理型劳动竞赛、“五抓五创”劳动竞赛等活动,彰显工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提高员工的技能;组建了我单位的篮球队、乒乓球队,为每一位员工都配备了《员工岗位精神》、《赢在节俭》等书籍,组织员工文艺汇演,组织员工外出参观,陶冶员工的情操。我单位工会工作活动载体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作为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分公司的工会主席,笔者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时刻牢记坚持党的领导,把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注重发挥工会的职能,积极开展务实性工作,使工会工作开展的声色并茂,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7

关键词:气象;行政执法;法律文书;规范措施

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主参与和监督直接决定了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1]。行政处罚文书是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行为的文字记录,是相对人了解监督行政执法过程和结果的途径,与实现行政民主化息息相关,所以行政处罚文书规范制作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气象行政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授权气象部门的法定职权。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使用和制作是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关系到气象法的严肃性,也是维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体现。然而,气象执法研究多集中于法律依据、执法内容、责任考核等方面,针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在多年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理论和制作实践,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以期对未来气象行政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一、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概述

目前学界对行政执法文书的定义尚不统一,但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或进行行政管理行为时所使用的文书[2]。如此,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气象主管机及其依法授权委托的组织依照气象法的授权,对气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罚以及归档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书面文本和格式。简单地讲,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在气象行政执法活动中所使用、制作的各类文书的统称。任何其他机关和个人均无权制作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根据气象处罚案件性质可以分为气象简易处罚案件和气象一般处罚案件,一般性处罚案件的文书共有24类,可以分为必用文书和择用文书两类[3]。其中必用文书包括:处罚案卷封面、卷内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行政处罚告知书、案件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结(销)案审批表、备考表;择用文书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解除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解除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鉴定委托书、通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笔录、案件移送书、强制执行申请书、结案报告。

二、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作用

(一)气象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是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每一类文书都发挥着对前一环节执法过程进行小结的作用,并作为下一环节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套完整的气象处罚案卷是每一类文书环环相扣的逻辑集合。通过查阅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能够清晰地再现案情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剖析每一个具体执法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二)气象执法程序公开的体现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是民主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依法行政的基础。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公开包括文书格式统一公开和特定案件文书公开两部分,其中文书统一格式的公开有利于相对人了解气象行政处的步骤和过程,而特定案件文书的公开有利于被处罚对象接受相应的处罚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公共保障公民对气象行政处罚过程和结果的知情权,增强公民对气象部门的认可和信任。(三)气象执法民主监督的保障气象执法文书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被复议和被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必须根据执法文书确定;其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被告应是执法文书上署名的气象部门;最后,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期间根据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送达时间决定。(四)气象执法人员培训的实用教材每份气象行政处罚案卷都能够集中表现出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业务能力、逻辑思维、工作态度等内容。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供执法人员学习,指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的法律文书可以作为经典的执法案例进行学习,不规范的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反思。认真学习已有的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可以提高应用气象法律法规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文书制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调查询问笔录是气象执法人员在查明案情的过程中向案件当事人、知情人及证人进行询问时,如实记录询问过程的法律文书。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询问逻辑性、连贯性差,导致对案件的违法事实记录不全、表述不清,降低了询问笔录作为后续处罚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二是文书制作时字迹过于潦草,出现调查人员代替被调查人签字确认的情况,使得笔录失去了应有的证明力。此外,调查询问笔录还存在时间地点记录不准确、法律用语不规范、询问笔录不完整、写出拟处罚意见、缺少“此记录属实”等问题。(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气象主管机构针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将处罚理由、依据和决定等事项告知当事人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违法事实与处罚依据不统一。如在查处“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案件中,做出给予当事人警告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9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此条罚则规定,对于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警告处罚。],严重危害了气象行政处罚的严肃性。二是处罚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为自由裁量权滥用,在缺少从轻、从重或减轻处罚情节的情况下,处罚不当,导致处罚额度不合理。三是违法事实叙述不完整、定性不准确,如未写明违法时间、地点、违法标的物以及违法行为性质等。(三)立卷归档材料存在的问题立卷归档材料是指气象行政处罚案卷归档时使用的案卷封面、卷内目录以及备考表三种文书。其中案卷封面的常见问题包括案件类别简写、案由未使用“违法主体+违法行为+案”的书写格式。卷内目录常见问题包括卷内文件日期混乱、目录内容与卷内文书不对应、页码不连续等。备考表常见问题是案卷确有需要特殊说明情况,但未在备考表中写明、立卷人与案件承办人不一致等。气象执法文书存在上述不规范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为完成任务”的观念破坏了气象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影响着执法人员对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完成任务而执法的理念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行政处罚决定的不严肃。二是执法依据不统一,气象法律法规立法本身存在缺陷,现行气象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够完善,与现实情况不契合,概念模棱两可,并且气象法相关规定缺少法定解释,导致执法人员在实践中无法准确把握。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由于大部分气象执法人员为兼职身份,所以平时对于法律知识学习不到位,行政处罚程序应用不熟练。四是当事人不配合,法律仅规定当事人有配合行政执法的义务,但在气象执法实践中,当事人不配合询问调查、拒绝接收法律文书等情形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气象执法的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导致部门气象执法文书不规范的客观原因。

四、气象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制作的措施

(一)制定不同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气象行政执法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施放系留气球、气象预报与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等方方面面,主要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且适用法条单一,所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将经常用到的法律条款规范地写到不同格式文书中,执法人员在处理对应违法行为时只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即可完成。这样的格式文书既可以实现气象处罚决定的简洁明了,又能够提高气象行政效率。(二)动态调整行政执法文书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针对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执法体制、执法方式的改革、调整情况,动态调整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完善执法文书内容,细化不同执法文书使用技巧。始终以方便操作为主要原则,及时收集气象执法一线人员对文书使用的反馈意见,了解文书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完善气象执法文书内容,满足气象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三)健全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一是执法要坚持属地原则,小案自办、要案集结。选拔政治素质硬、法律意识强、工作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执法队伍,克服职责不专的问题,逐步建立一支集执法和研究于一体的专业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行政法、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形式上应多样化,在集中培训、法律授课等主要形式外,还应增加案例重演、执法竞赛、案卷评比、外出调研、互助交流等形式,以期从不同角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其执法行为。(四)完善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机制国务院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气象部门虽然每年组织开展气象案卷评查工作,但是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查制度,各地区的评查模式也存在差异。对此,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可以制定统一的《气象行政执法案件评查管理办法》,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定期组织评查并公布结果,配合一定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同时可以推行气象案卷电子化共享,有利于实时监督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及时发现执法文书中的问题,方便不同气象执法机构间相互学习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2.

[2]杨晓琼.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研究——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为视角[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8

关键词:意见;衔接;分类管理;考试考核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79-02

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13〕11号)见诸媒体,开辟了检察系统人员分类改革的新路,从而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实践中做法与《改革意见》的规定还存在不少差距。笔者对此从实践的角度做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改革意见》与基层检察院人员实际分类的衔接问题

《改革意见》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划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其中检察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助理检察员;检察辅助人员包括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检察技术人员等;司法行政人员包括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目前,在基层检察院实际存在的工作人员除了具有检察官资格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包括专职委员)、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非检察官类人员,包括没有检察官资格的侦查人员、检察辅助人员、书记员、司法警察、法医、会计、档案管理、检察技术、文秘、人力资源、政工、党务等人员。这些人员虽非法律专业类人员,但在职业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也应当有不同的管理体系。不难看出,《改革意见》中的检察官助理缺乏实践的支撑,实践中行政岗位上的事业编制人员的归属则成为今后改革的重点。按照《改革意见》的规定,检察官助理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协助检察官审查各类案件、对案件进行补充侦查、草拟案件审查报告及有关法律文书等职责。可见检察官助理是承办案件的检察官的助手,主要职责为协助检察官办理案件,而实践中缺失这一角色,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予以体现?

在实际检察人员分类中,书记员主要根据检察官的指令和检察工作需要,在检察长统一领导下协助检察官办理司法文书,管理诉讼档案、文书档案,处理诉讼杂务,负责办案记录等[1]。书记员可分为不同等级,由熟悉检察业务及诉讼规则,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组成。因此,实际中的书记员在《改革意见》实施后,可予以重新分类,一部分书记员作为检察官助理,一部分继续作为书记员。笔者认为应对书记员定期进行考试考核,那些政治过硬、成绩突出、业务娴熟的书记员可晋升为检察官助理。法律职务的晋升预示着法律赋予权力的扩大和职级待遇的提高,其所担负的职责也必然加大,因此,应采取严格的晋升程序:(1)在全院范围内的书记员中民主测评出晋升人选;(2)对拟晋升人员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检察实务、主要部门法学及相关法律规定等,其别注重检察实务的考核;(3)根据考核结果在职数范围内由检察长任命。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检察院由于受历史条件、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存在行政岗位上的事业编制人员。根据《公务员法》和《改革意见》对检察人员的界定,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中纳入中央政法专项编制,依法履行检察、检察辅助、司法行政职能,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在编在职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因此,这些人员在《改革意见》实施后如何进行过渡?笔者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省以下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情况下,省一级检察院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对事业编制人员进行重新定位,在基层检察院政法专项编制内予以解决,否则,地方党委应协调他们的最终归属。

二、基层检察院各类人员管理方式的改革构想

基层检察院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现行行政化模式的检察人事管理制度,规范不同类别人员的管理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必须坚持平等性和均衡性的原则[2]。换言之,就是对不同职组或职系,不同职级的检察人员予以同等关注,不仅包括检察官,还包括检察辅助人员、检察行政人员。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官的管理已探索新的模式,结合司法实践,笔者从宏观角度对基层检察院各类人员的管理方式有以下构想。

(一)改革检察官选任制度

1.对主任检察官实行任职资格考试、考核制度。随着检察改革的推进,检察官行政化色彩将会逐渐淡化,逐渐加强的是检察权的司法属性,主任检察官应运而生。实践中,检察长、副检察长的权力由法律规定明确,而助理检察员、检察员的权力则需检察长、副检察长的授权,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助理检察员、检察员的意见则需要部门负责人的审核。实行主任检察官后,应取消部门负责人的审核,即普通检察官办理案件后,由主任检察官审核,取消部门负责人的审核环节,使主任检察官真正行使检察权,部门负责人行使行政权,进一步提高主任检察官的司法地位。这样,主任检察官相对独立地履行检察权,检察官对带有诉讼终局性的决定享有建议权,对非终局性的享有决定权,从而成为责任主体,直接并只对分管检察长或检察长负责,促进检察官办案权力归位[3]实践中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竞职演讲和考评小组测评考试等程序,公平、公开、公正地遴选主任检察官。

2.助理检察员拟晋升检察员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助理检察员拟晋升检察员各地做法并不一致,有的是单位领导决定,有的是实行考试,有的是进行民主推荐。笔者认为助理检察员拟晋升检察员应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考试结果作为主要晋升依据。

3.逐步实行上下级院检察官选任调配制度。实行上下级院检察官选任调配制度,一方面从基层院选调优秀、资深检察官到上级院,加强上级院办案力量,提高上级院指导下级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上级院选派优秀检察官到基层院任职,增强基层院领导力量,更能发挥战斗的核心作用,在上下级院通过选任调配形成检察人才良性循环机制。

(二)规范书记员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独立的书记员职务序列。书记员担任的笔录制作、法律文书的起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办理案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书记员的管理方式至今无明确规定。笔者建议建立独立的书记员职务等级序列,可设三等十二级。高级书记员分为一级至三级,中级书记员分为一级至四级,书记员分为一级至五级,其等级的确定,以其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书记员据此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按《检察官法》的规定,检察官享受国家规定的检察津贴,那么书记员也应享有书记员津贴,按其等级规定不同的标准,但其津贴的标准应低于检察官。建立独立的书记员序列,一方面使一直担任书记员的人员在其任职期间享受到相应的职级待遇,另一方面也鼓励从书记员序列进入到检察官序列,只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按照严格的任职程序即可。建立了独立的书记员职务序列,就为管理书记员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规定,改变在检察系统对书记员的管理主要是依《公务员法》规定,改变司法人员与行政人员不分的状况。

(三)强化司法警察录用制度

司法警察是在检察机关中根据办案需要担负司法文书送达、现场勘验保卫、协助搜查、押解、看管暂留嫌疑人等任务。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司法警察的管理应予以规范。在基层院司法警察与检察官职责不明,常常职能交叉,司法警察查办案件,检察官参与看押犯罪嫌疑人的情形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基层院人员少、任务重,特别是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时,二者往往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对司法警察的职责规定很明确,在目前实行检察人员分类改革的大趋势下,司法警察更应从自身职责出发,“管理其应该管理的事”,通过增加人员编制、加强人力保障,条件成熟的基层检察院要成立司法警察大队进行编队管理。二是对司法警察实行警衔制度和职位分类制度。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属于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同样实行警衔制度,要按照相关规定来确定晋升警衔的级别。

(四)规范司法行政人员管理方式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行政人员是检察院人员组成的重要部分,是从事党务、政务、事务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为实施法律监督职能服务,为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服务。目前,基层检察院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基本是检察官或者书记员,甚至有的还是司法警察,混岗现象普遍。从检察人员分类改革的要求出发,司法行政人员应从检察官、书记员中剥离出来,让熟悉党务、政务工作的干警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其管理主要依据是《公务员法》,具体职级待遇以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标准来执行。由于长期以来,在基层检察院综合管理部门的中层领导大都是检察官,而要真正使其作为司法行政人员,从目前强化检察官职级待遇来看,任重道远,有可能产生具有检察官身份的人员力图回归业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的压力可想而知。要妥善处理各类人员分类过渡期间的遗留问题。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首先要面对人员由单一制管理向分类管理模式转变的环节。这个环节处于检察人员身份重新界定和利益重新调整的关键点上,往往矛盾比较集中,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一是原为检察官身份,分类后被划分为检察行政官或检察事务官序列的人员,可以考虑在行政职级给予一定提升的条件下,与本人协商同意,经法定程序免去其原任检察官职务,改任检察事务官或检察行政官,但可以保留其重新任命检察官的资格。二是对分类后产生的检察官,在法律尚未对分类管理模式明确确认前,要经由同级人大常委会的认证,暂时颁发检察官资格证明,以确认其在分类管理下的合法身份,从而保持检察官队伍的稳定性,为检察官提供最低程度的身份保障[4]。从长远来看,检察机关招录人员应实行分类制度,明确招录对象的岗位,招录检察机关后分别从事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等具体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各类人员的身份归属问题。

总之,在现存条件下,基层检察院进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涉及检察体制的层次问题,一些关键的检察理论问题还存在重大分歧。而且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对检察机关的行政式管理方式还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根本革新,实现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实质上是检察资源再分配,是一项系统的宏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以现实条件以基础。必须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此项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天贵.基层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与构架设想[J].中国检察官,2012(3).

[2]夏阳卞,朝永木.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检察,2013(8).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9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学生;法律关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类似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一、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在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法律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高等学校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对于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究竟如何,学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该观点下又有不同的主张,有的学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区别于行政法上的对外管理行为,所以学校不是一个行政主体,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能是民事法律关系,他们之间发生的纠纷只能是民事纠纷;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依法治教”的法治主义原则下,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非权力关系的教育契约关系。二是认为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学校是教育者,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管理的对象。高校依据法律授权对受教育者进行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授予学位等具体行政管理行为时,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高校以行使由法律法规授予的教育行政权力为内容、以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和公共教育产品为目的而形成的“特别权力关系”。三是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双重法律关系,部分是民事法律关系,部分是行政法律关系。在该观点下,又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从属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这方面的表现有,高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或接受国家委托,代表国家对学生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因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已形成一种事实上的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承担着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保护的义务,而且这种由教育保护义务产生的监管责任直接针对的是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所以学生与学校因此类纠纷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而当学生与学校之间因学校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纠纷时,此类纠纷即属于行政纠纷,学生与学校之间便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在以上观点中,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即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双重法律关系,部分是民事法律关系,部分是行政法律关系。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订单”班招生时产生,继而在学校的具体教育管理中得到发展,并最后在学生毕业时消灭。在这一期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十分复杂,既有民事法律法律关系部分,又有行政法律关系部分。以下笔者将选择在“订单班”招生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另外,学校对学生除了教育管理外,还有教育保护行为,但对后者的性质学界已有通说,即认为在教育保护行为中发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没有再分析价值,所以不在笔者讨论范围。

根据大部分高职学院的实践,目前,“订单”班招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制作“订单”班招生简章,面向广大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学生若感兴趣,即可向学校报名,学校和企业再经过初步的选拔,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订单”班;二是在本校老生中间进行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订单”班。

首先分析“订单”班的第一种招生形式。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有3种招生形式: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分工合作;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高校高度自主;三是高校招生进行市场化运作。第一种形式主要有经过全国统一考试的本(专)科生招生、成人教育招生以及硕士研究生招生,由于全国统一考试是由政府控制的,包括制定招生来源计划、组织报名、身体检查、考试及录取方面,都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学校虽然享有一定自主权如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的专业,但主要还是执行行政部门的意志,所以,这种形式的招生是一种公共行政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公立高等学校分别就其负责的事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根据该学者的观点,高职院校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订单”班学生的行为当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学校与学生在招生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当然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因为虽然学校只是一个事业单位法人,不是行政机关,但根据《教育法》第28条授权,学校享有招收学生的权力,所以,学校招收学生的行为应该是一种行政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也应该是行政法律关系。

其次分析“订单”班的第二种招生形式。在这种招生形式中,学校和学生是作为两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的,学校进行“订单班”的宣传,学生自愿报名,然后再由学校和企业进行选拔,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没有一种上下之间的管理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选择和被选择关系,学生选择“订单”班,然后学校再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学生,双方的行为都是其意思自治的结果。所以,在这种形式的招生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发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校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民事主体。

上述是对“订单”班招生过程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作出的分析,那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性质如何呢?。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学历确认与学位授予、毕业。对于该部分的法律关系性质,笔者认为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首先,虽然学校是一个事业单位法人,但根据《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学校享有招收学生、教育教学、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等权力,所以根据这些法律的授权,学校在行使这些权利时是一个合格的行政主体。其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是一种外部管理行为,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学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是内部管理行为,带有勤务性质,不是行政职权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是行政主体基于公共利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笔者不赞同该观点,因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本质上是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承担的是一种国家的教育责任,是一种公法意义上的责任,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是一种基于公共利益的管理行为,是公法意义上的管理行为,也就是是行政管理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是行政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学校与学生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也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并且对每部分法律关系的内容作了初步的说明,是一个宏观的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两种法律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指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体属于哪种民事法律关系或哪种行政法律关系。

首先分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上文已经提到,在第二种形式的“订单”班招生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由于在该招生过程中,学校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其结果完全是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所以可以从合同的角度理解这一形式的招生过程。首先,由学校进行“订单”班的宣传,发动和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订单”班,这一行为可视为合同上的要约邀请;其次,学生向学校报名参加“订单”班,这一行为可视为合同上的要约,即学生向学校表明其有意参加“订单”班,等待学校答复;最后,学校经过选拔,招收了部分学生组成“订单”班,并签订合同进行确认。该行为可视为合同上的承诺,即学校接受了这部分学生的要约,从而形成合同关系。所以,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法律关系应当属于民事合同关系。至于该合同的具体性质,可借鉴国外的有关理论,称为教育合同,也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就特殊的教育为客体签订的合同,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负有提供教育的义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第二种形式的“订单”班招生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其合同的性质是教育合同。

其次分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该部分法律关系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第一种形式的“订单”班招生,二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分析在第一种形式的“订单”班招生过程中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学校在该过程中的主要职权有录取、对录取学生进行登记、发给学生证等,由于学校的这些行政行为主要是对学生资格的确认,所以应当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确认行为。所谓行政确认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以,学校在招生过程中的录取、登记等行为,也就是学校作为被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对学生(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一种确认。其次分析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包括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学历确认与学位授予、毕业等事项,其内容十分丰富,可能存在多种行政行为。笔者认为奖励是属于行政奖励行为,处分是行政处罚行为,其他事项包括入学、注册、学历确认与学位授予等是属于行政确认行为,主要是对学生法律地位的一种确认。

综上所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其合同的性质是教育合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包括三种,即行政确认关系、行政奖励关系和行政处罚关系。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论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0)

[2]赵学云.学生与学校纠纷的法律关系及其权利救济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报,2006(6)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篇10

1、坚持学习领导责任制。中心组组长由党组书记担任,负责组织协调中心组学习及相关活动,审定学习计划,主持集中学习讨论并作学习总结。中心组副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审阅学习计划,督促和检查各成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指导做好具体服务工作。

2、坚持以个人自学为主。中心组成员根据中心组的总体学习计划,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本人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自觉选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原著,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关法律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并把自学情况作为年终述职、自我总结的重要内容。要使用专门统一的笔记本,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5、坚持学习情况通报制度。中心组学习情况可整理后酌情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报道,同时,重要学习活动要形成文字材料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接受学习监督和指导。要坚持每季度通报一次中心组成员参学情况。

6、坚持学习档案制度。要建立中心组及成员学习档案,办公室每年年终要对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考勤考核情况、发言记录及党组成员年度自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文章、在报刊发表的文章等及时进行收集和归档,以便上级部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