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4:23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1

从内涵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治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和条件上的整合,使城乡有机互动、协调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实现这一现代治理,构建基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尤为关键。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价值和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治理内容与治理结构要件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这一视角与理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与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聚合认同;二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手段与方法。从价值目标、结构要素、综合能力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1.现代治理的价值目标认同

主要指城乡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各种互动与推动,使“一体化发展”这一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并得到各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最终发展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教育公平为底色的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公平应该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与趋向,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和动力。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公平发展”为基础理念,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上,体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状态;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与差距考量而形成的基本目标,即最终消除不公平现象,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宏观层面来说,以此为导向,出台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应基于区域实际,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2.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在组织体制上主要关注治理主体

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在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框定各方的职能与边界,保障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和各自利益。从现状来看,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办学机构的参与作用。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体中,政府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是主要的供给方,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从我国发展现状与政治体制特征看,突破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与强力支持,很难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的孱弱有关。“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导致社会组织在社会变迁的作用极为有限。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行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小。此外,城乡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和行业,其自身利益也都与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紧密相关,也都应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并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商、良性互动,以期达成共识。

3.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要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治理制度

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需求来看,要形成与治理价值和治理目标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转。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整合,形成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治理的运行机制。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发展规划一体化、经费投入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等等。在宏观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要将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具体化,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各方在利益取向上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各方的利益格局有可能经常发生改变。因此,要根据利益格局的变化,形成反映现代治理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调整机制,通过利益均衡,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降到最低,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既具有刚性、又有较强灵活性的现代治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管理研究专家认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为公共利益建立体现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平等协商、合作管理,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二是要求社会系统要素间平等协调、对话和互动,追求广泛的共识和参与;三是强调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向度的变化。基于此视角,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的治理目标就是“善治”。“善治”也可以有几个方面的标准,最为根本的标准是改进了社会公共福利,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符合需求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均衡、城乡融合互动,形成城乡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全面提高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并在治理成本、利益协调等方面达到理想的高水平均衡状态。现代治理内容则涉及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同群体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效率与职业教育公平的协调、各类职业教育要素(管理、办学、师资、生源、资金、教育教学)整合。这些内容的重点在于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平台,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与条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能力、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对策

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如成都武侯区、安徽铜陵市、重庆梁平县、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市、北京市以及河北三河市等地区。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也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未来提供了实验基础。但是,在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方面,仍需继续探索。通过对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与分析,我们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现代治理,以期达到现代治理的“善治”目标。

1.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制度变迁往往决定了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状况的形成与存在,与二元管理体制是互为表里的。虽然城乡的天然差距、民众认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公平性,但是,制度的不公平是根本原因。因此,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是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制度的下位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与环境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如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因此,应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均衡投入制度。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投入的不平衡,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下,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在补齐农村职业教育“欠账”的基础上,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稳定的城乡一体化投入制度。二是形成职业教育教师的区域均衡配置制度。城乡差距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断流失,因此,要建立区域均衡配置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的制度,完善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进修的制度,并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完善教师城乡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城乡交流制度与职业教育教师区域均衡配置制度。三是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对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监控和相关责任主体推进工作的责任监管。基于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与现状,主要应由省级政府出台各个市级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由市级政府负责推进与落实,并将其纳入政府相关工作考核的内容。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逐步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文化。

2.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推进城乡共同治理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聚合了多方面力量与资源的社会大平台,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都参与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城乡一体化治理主体中的主导者,其治理权限、内容以及方式都与其他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通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在政府主体地位的引导下,通过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建立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与地位。省级政府要明确省域内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为建设发展平台制定标准与方向;市级政府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是各项目标的具体落实者;市级政府所辖的各下级政府是具体执行者。其次,通过建立市级政府组织统筹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辖的县、区的相关部门,组织学校、企业等部门形成共同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再次,形成城乡共同治理的相关方案与制度。城乡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区政府与县级政府在各自的治理权限与方式上的差别,分析城市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差异,有重点、有区别地组织相关的责任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治理中来。

3.重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弥合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2

abstract:thecoreandkeyof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stoimproveruralschoolroundly,achieveitshighqualitydevelopment.theimprovementofruralschoolisasystematicproject,andvariousfactorscanaffectandrestrictitsimprovement.weshouldimproveruralschoolfromtwoaspects,namely,itsexternalenvironmentandschoolitself.Fromexternalenvironment,weshouldconductbalancedallocationofallkindsofresourcesofcolleges;andfromtheinternalenvironment,weshouldformthedevelopmentvisionofruralschool,improvethemanagementlevelofruralschool,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eachers'team,enhancethelevelofeducationandresearchinruralschoolsandinnovateoperationmechanismofruralschool,etc.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学校改进;愿景;运行机制

Keywords: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education;improvementofruralschool;vision;operating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53-021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无疑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理性抉择。建国以来,由于受国家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建国初期,国家对旧中国的乡村教育机构进行了接收、改造,但当时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所以提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全党全民办教育”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这成为建国后很长时间内农村学校办学的最普遍模式,城市学校则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办,这种城乡分治的二元制的办学模式使得建国后我国的学校在起点上就具有了城乡差别,当时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大使得这一问题没有凸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实行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县办县管,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办乡(镇)管,小学村办村管。这一体制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主流口号。农村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家“重点学校”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城市学校获得了比农村学校更多的资源,因而发展得更快,这一时期的城乡学校由于发展所获取的资源的不同导致了发展的速度不同步,城乡学校在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1994年的税费改革使得支撑农村学校发展的县乡财政急剧萎缩,农村学校的发展因投入不足而导致处于迟滞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城市学校发展的资源仍比较充盈,这就更加拉大了城乡学校的差距。对此,有些专家用“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来形容。2006年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和国家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政策落实到位,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但农村学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依然明显。根据笔者的研究,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滞后、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差、生源数量少、质量低、学困生多、管理水平差、科研水平低、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差等方面,成为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障碍。毋庸置疑,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无疑是破解目前农村学校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所谓城乡教育一体化即城市、乡村打破城乡二元的教育体制,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领域内城乡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并通过教育传承、分享和发展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其本质就是让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这一进程中,相对于城市学校资源的优质化来讲,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其硬件资源(如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设备等)还是从软件资源(如教育理念、师资、生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农村学校的改进就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亟待改进的重点和难点。

2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改进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改进需要从农村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农村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进行。从外部环境来讲,就是要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均衡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加速推进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其中,城乡学校的布局结构和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师资的均衡是关键,学校生源的均衡则是突破。

农村学校自身的改进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和核心。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村学校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发展愿景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指向标,体现了学校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起到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因此,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农村学校的改进至关重要。立足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农村学校在办学理念方面需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融入其中,确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管理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是学校改进的方向和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展的旨归所在。农村学校在改进过程中,首先学校管理者要与广大教师一道,形成学校发展的愿景,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管理师生员工,引领学校发展。要始终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农村学校和怎样办好农村学校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行动的指南。校长要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引领教师参与讨论,在对学校未来方向取得一定程度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发展愿景。农村学校愿景的确立应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应更加重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素养,创业有能力”。

2.2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管理改进对农村学校的改进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农村学校的改进应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作为主要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全面实行教师共岗位责任制。通过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要使现有的办学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办学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当前,农村学校管理改革的方向应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本化管理。即在学校管理中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形成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的主体发展与学生的主体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使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是大力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来讲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改进的成败。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从校长的选拔、培养和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造就一批管理理念新、治校能力强、工作作风民主的优秀校长。积极探索城乡校长交叉流动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素质的机制,加快农村校长成长的步伐。总之,要通过改进管理作风和领导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学校运行体系的构建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督者。

2.3多渠道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学校改进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师。在我国农村目前生源萎缩、学校布局调整加速的环境下,大规模、大范围的引进新教师已不太现实的情况下,挖掘现有教师潜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就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一是学校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甘愿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多渠道培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光盘等方式,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性的培训。三是利用特岗教师和城乡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尤其是要加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改革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四是要千方百计地落实好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问题,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关涉教师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2.4创新农村学校运行机制组织行为学在阐述学校组织变革时,着重强调了人员和组织的重要作用。从组织层面来讲,形成行之有效、高效快捷、良性运行的机制是实现学校改进的根本保障。因此,创新农村学校运行机制就成为农村学校改进的重要一环。农村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包括运行理念、运行制度、运行方式和运行的机构等方面的创新。在运行理念上,农村学校需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放在突出位置,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学校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在运行制度上,农村学校需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发展,靠制度促进发展;在运行方式上,农村学校需考虑开展哪些活动,借助于何种渠道或途径将内涵发展推向深入;在运行机构上,农村学校需考虑在组织机构上要做哪些调整,需要新设哪些机构,学校现有机构之间是否都能起到促进内涵发展的作用,如果不能的话,需要在责任上重新做哪些分工,各机构职能边界如何划分等。

参考文献:

[1]杨令平.城乡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发展个案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25).

[2]周济.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8,10,23,(1).

[3]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

[4]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2、2008年)[DB/oL]..

[5]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凸显内涵发展主题(笔谈)[J].教育研究,2008,(3).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作为中国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最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3.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保持教育主体沟通的即时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技术,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教育互动相对稳定的沟通途径。如建立班级QQ群,加强班级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通报,作业督促和指导,成绩汇报与策略沟通,延伸学科课堂学习,发挥统筹课内外、学科间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作为出勤通报、一分钟家长会、好方法推荐等平台,统筹校内外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成立家委自治会,由家长沟通协调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长委员会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校常驻机构――家委自治会,设定其工作职责:第一,履行家长督学的责任;第二,围绕学校敏感问题(如学生在校用餐问题、校服问题等),负责组织召开家长听证会;第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时(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现分歧等情况),做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解,谋求统一的解决意见。

3.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1.建立社区助学制度,创设学生动手与实践的平台。社区助学制度,在本文指社区依托社区资源,开发一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弥补学校教育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区教育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几处配套比较完善的定点实践单位,与学校配合组织做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和动手实践训练量。

2.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行业信息量。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4

[关键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公平

[作者简介]张涛(1987-),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罗旭(1988-),男,侗族,贵州凯里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彭尚平(1956-),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四川成都6100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0801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05-04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统筹两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关系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①。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指在教育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以城乡职教资源双向互动为节点,构建城乡职教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城乡职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功能得以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中,就要注意考虑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性”要求,即“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②。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理念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乡村城市化”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提出。对此,恩格斯科学地预见到“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并指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的消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③。马克思也进一步提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条件就是私有制存在,也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存在”④,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⑥。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城乡之间各个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方的进步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对方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城乡之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实行协调统一与均衡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步骤和路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新型城乡关系的必要举措,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整合,必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有序、稳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既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城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仍然不足,城乡职教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协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否则会导致人们发展起点的不平等⑦。城乡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不平等。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上,农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很少,且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职业教育的整体覆盖率太低,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更少,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场地、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育资金等普遍优于农村职业学校,造成了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上的严重不平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学生也很难获得同城市地区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同等的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同等的评价体系。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小,教学设施不齐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很多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学历层次较低,不仅年龄偏大,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其中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持续向“哑铃式”结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又没有较高的收入,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也不足,在教学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加重了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财政投资。一方面,在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低,加上自身的短视行为,导致农村居民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也未能有效弥补农村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由于办学资金短缺,无法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

程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对等的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职教过程不公平⑧。

首先,教育政策的重城轻农导向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公平。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差异,城市不管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发展教育上都比农村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政府往往根据区域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使得城镇地区在拥有更多资源的条件下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这个过程中,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在初次的资源配置上已经优于农村,起点的不公平加上政策制定时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落后于城镇地区。

其次,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城轻农偏向进一步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我国教育领域实行的是“国家指导,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服务责任的实施大部分落实到了基层政府头上,而基层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时往往缺乏上级必要的财政支持,加上农村地区财政收入的有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制度设计让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力不从心。公共财政政策缺乏公平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矛盾突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很少,上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加上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均等化建设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

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教育后,都能达到学业上的成功,在步入社会后能获得均衡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的逻辑结果,由此可见,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同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除了与其先天因素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有关。

城乡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各方面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对农村职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势必会产生影响,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与农村职业学校相比,城市的职业学校拥有更先进的培养模式、更好的教学设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更优秀的教学队伍,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最终使得城市学生在求职时比农村学生拥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城市职业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比农村更具优势,城市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学生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这也是由于城乡资源分配的差异造成的。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不公平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最深层次的根源,加上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⑨。

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如何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学术上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现实中更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根据城乡教育、经济、文化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深化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⑩。制定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坚持区域内共生共荣、区域间良性互动、城乡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基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层次、发展特点以及现有的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城乡一体的发展为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使城乡二者之间能够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着力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机制。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公平配置方面。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在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布局、稳步推进。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国家历史上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建设的必然性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设施的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具体来讲,要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平等,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一方面,要制订并实施规范化的乡(镇)一级农村职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乡(镇)农村职校,启动建设装备齐全、资源优质、服务质量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城乡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

其次,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上农村剩余劳动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并且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公共财政对其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为了打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化格局,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最后,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具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应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

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应与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一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城乡师资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二是政府应加强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主动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达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师类人才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技能教育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师资短缺的困境;四是要不定期和定期地将师范院校毕业的在职教师送到相关岗位上进行培训、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走的是一条城乡相互独立的发展道路,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明显。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要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府就必须打破传统二元管理模式的限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要以政策为先导,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安排,彻底打破二元结构,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具体来说,一是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所有制、行政级别、城乡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必须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公正。在我国,城市在职业教育上往往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财政供给。要改变这种城市偏向的政策,国家应对当前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注重政策的农村倾斜力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

其次,革新职业教育城乡分离的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离的管理理念,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统一的战略发展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要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教育公平所对应的相关制度安排。因此,要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公平、有序、有效供给。同时,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公平价值、人本价值、民生价值,切实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职业教育资源的权利。

最后,在注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公平性的同时,还应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很不规范,农村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二元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尽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落差,实现制度上的平等,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引入力度。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公平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保障。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办学市场。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统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可能造成办学低效率、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弊端。城乡职业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要加强对城乡职业教育办学市场化的改革力度,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办学性质、办学形式以及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招生市场。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首先要全盘考虑自身的办学力量,以及城市和乡村的职业教育生源的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要求把城乡的生源看成一个统一体,打破区域的限制,城乡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提供学习机会,只要学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可以自愿双向选择。但对于农村职业院校招生困难这一实际问题,国家可以在实施一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比如减免学费、帮扶就业等形式吸引考生积极报考,这同时也保证了农村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最后,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平台,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深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制度,是城乡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外在要求。通过建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以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劳动力市场改革仍未取得有效进展。一方面,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就业的限制,尽量减小“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阻碍力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城乡职教资源进行公平、公正、有效、合理的分配,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平等。针对目前我国各区域间城乡差距各自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8.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Rondinelli,Dennisa.Secondarycitiesindevelopingcountriespoliciesfordisf?fusingurbanization[m].BeverlyHills:Sagepublications,1983:31.

⑥顾馨梅,吴志娟,水淑燕,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6.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14.

⑧熊卫平.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8.

⑨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2.

⑩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7.

10马建富,董存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12(3):11.

11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0(2):33.

12董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21):13.

13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5

【关键词】优化;发展环境;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是廊坊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清廊坊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含义

目前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没有统一说法,巴登尼玛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所引发出来的一个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王克勤则认为:“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所以,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整体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动性,由于有差异,就会引起流动,有了流动,就可能形成系统中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制度性因素,实现城乡教育由原来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转变,农村教育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体化系统。换句话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当前而且关系未来,不仅关系着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科学发展的现象或倾向还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离了以个人需要为依据,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行的城乡教育环境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推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统筹城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乡教育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否接受义务教育与贫困生救助、教育乱收费、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不公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廊坊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5: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小城市、大农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因为待遇、环境、条件等与城市中的教师有很大差别,致使流动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教师学历都是达标的,并且还有很多是高学历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民师转正的,年龄大而学历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

(三)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辍学数量增加

由于农村教师的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使得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降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显,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的学生外出打工,辍学,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机会的不均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廊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要实现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领导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市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一是调整政府对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结构,坚持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市级政府的责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注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完善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市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按照各自分担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根据廊坊的区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9-16.

[3]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重要标志[oL].http://.cn.2006.11.22.

[5]刘运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群言,2007(06).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

[7]张海东,殷桂金.资源统筹和谐发展提升农村初中校教育质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5).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1—03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我国城乡在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矛盾和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校正城乡发展失衡,已经迫在眉睫。积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体系、教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正成为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推行“工读课程计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1998年,91%的高中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的职业教育学分。法国政府以专款、纳税、建立培训基金会等形式保障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城和乡是一个统一体,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城乡一体化的过实质上是一个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就是指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通过制度设置,运用多种方法,把城乡职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让城乡职教资源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表现为“四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资源的互补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首先满足工业需求,满足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从而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直接目的就是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无本质差别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对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克服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寻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乃至对解决“三农”等根本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不再被忽视,将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会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比,无论是资金、师资、实验实习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农村职业教育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也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实际上是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上的体现,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会加剧城乡的分割和对立。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其本质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给予同等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目前城乡职教不均衡的情况下,要对农村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充分考虑历史性因素给农村职业教育所造成的困境,通过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制度设置,实现城乡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既尊重历史,又实事求是,着眼于和谐社会理念,通过职业教育这个抓手,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和乡是一个统一体,城和乡分别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必须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农村不再是一个被忽视、被牺牲的对象,而是城乡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的实施,确立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平等地位,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不平等政策,这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是以系统论的视角和全局观的高度去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突破了就农村谈农村、就农村职业教育论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思路,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二)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存在先天性差异,职业教育的城乡差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体化的理念下,政府应加大职教供给,关键在扶农、促农上做文章。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直接目标在于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在外延规模上的均衡发展,而且更要注重内涵建设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要消除城乡职教发展在教育理念和精神面貌、文化生态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很低的,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必须加大投入,这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我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完全寄希望于国家投入来改善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城市职教资源相对富裕,有些还闲置,造成浪费,而农村职教资源总体稀缺。因此,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将获得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将会得到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支持和辐射作用,将比以往有更好的发展条件。职业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因素敏感的生态体,职业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及办学硬件等条件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政策倾斜与资金等诸多支持,将大大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农村职业教育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大有作为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农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转变成人力资本优势,没有成为人才大国。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匮乏的人才资源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各国发展实践证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资源,尤其是劳动力素质,知识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

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农村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需求,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可结合农村、农民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例如,在农闲时间开办培训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创业及营销物流人才培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干部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教育与培训,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农村职业教育将在服务“三农”和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大显身手。

(四)城乡一体化将为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提供契机

长期以来,农村职教发展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不清,办学机制僵化,办学主体单一,发展举步维艰。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城乡合作办学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为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提供契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办学机制。办学性质、办学形式、投资主体等都可以多样化。要鼓励农村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政府垄断教育已暴露了许多弊端,主要是教育行政体制效率低下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迟缓,而民办职业教育体制更灵活,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办职业教育的缺陷。因此,只有当民办和公办职业教育在平等合法竞争的发展环境下,才能激活职业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潜能,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下,将城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不仅要重视有形资源的整合,更要重视无形资源的整合,在整合中要实现区域联合、校企联合、校际联合,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资源整合中受益,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为拓展。可利用发达地区、名校、企业等资源优势,1+1+1模式(一年在农村,一年在城市,一年在工厂实习)、1+2模式(第一年在农村,后两年在城市)、2+1模式(前两年在农村,最后一年在城市)、集团化办学、设立分校等形式。农村职校要走出校园,主动与社会各业联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职校与社会对接的开放办学体系,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

三、厘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它只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会自发地发展,它来源予农村职教自身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其内在发展活力。

(二)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城乡职教都属于职业教育,都必须尊重职教发展规律,具有职业教育的相同属性,可以相互借鉴,但是绝不等于说城乡职教要趋同化、统一化、同构化。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要鼓励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并对有特色的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重点加强指导,利用政策杠杆支持特色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一体化和多样化的关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并不排除灵活的、多样化的办学机制的重要作用。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走人困境,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机制僵化是其主要原因,职教要科学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灵活的办学机制,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正确处理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历教育,它的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培训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过分重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大力拓展职业培训的渠道,特别要重视农民培训,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强农民培训,不仅对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7

[关键词]新型城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8

(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 要】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当前实现我国教育育公平一条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和由此衍生的二元教育体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制度,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教育制度,要改变全民教育观念,树立公平教育理念。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由此衍生出的二元教育体制导致了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不协调的要素之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1 统筹城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巨大

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为主,在投资体制上,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农村文化教育投资为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教育事业费的26.5%,与城市相比低47个百分点[1]。使原本更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1.2 农村教育设施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悬殊

长期以来,在“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对城市尤其是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精耕细作”,而对广大农村学校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放养”政策。城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备,很多学校已进入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更如空中楼阁。

1.3 农村教育形式结构单一,城乡发展水平不一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由国家和农村集体出资共同兴办,属公办学校。私立学校在广大农村仍属新鲜事物。农村教育主要以公办中小学基础教育为主,而各种夜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以及各种社区教育机构则刚刚起步,且发展缓慢。相对而言,城市在教育形式结构上要比农村丰富的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不同教育需求。

1.4 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城乡差距巨大

在教学手段上城市学校由于各种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日常教学工作。而广大农村则大部分仍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其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不能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城市教育相提并论。

在教育内容上,城市学校各种设备及相关人才配置相当完善。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开展。而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升学考试相关科目上。不利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影响学生将来发展前景。

1.5 农村教师缺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悬殊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教师需求量巨大,而实际教师数量却严重不足,很多地方连正常的比例都难以维持,一些落后的边远农村通常是一个老师教所有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生的所有课程,形成所谓的“全日制、全方位”教学。从师资质量上来看,城市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比农村教师更加合理,优质教师比例远高于农村学校[2]。

另外,在人才流动方面,城市学校在教育教学环境、福利待遇、教师进修诸方面均比农村学校优越,导致农村学校留不住好教师,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1.6 考试招生制度城乡有别,农村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仍主要是按生源地和居民身份划分,要求学生不得自主择校,这与教育机会公平的理念相悖。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其根源即在于此。重点学校及示范性学校制度导致教育条件和质量的悬殊及“择校热”的存在,蕴藏着城乡教育在招生考试制度上的不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高校招生的以分数为统一标准,表面看来公平,而实际上,在招生指标的划分上,仍偏向城市,且地域不平等现象严重。农村学生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农村学生进入高层次院校、前景发展良好的学科专业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学生,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3-4]。

1.7 教育结果城乡分化,影响农村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不同,直接影响着城乡教育结果,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均比城市低。研究表明我国城乡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城乡社会发展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其作用越来越重要[5]。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可通过代际传递和文化的再生产,来进一步强化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今后城乡教育发展持续地产生影响[6]。

2 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

2.1 城乡二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确立了优先实现城市工业化的战略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农业哺育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曾极大的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然而它却是以牺牲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代价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造成我国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我国城乡教育的发展。

2.2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失衡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

教育投入是保证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预算占GDp的4%,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如美国则高达6.0%,在世界各国中属较低的水平。而实际投资比这更低,2009年仅为3.41%,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树立起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资源配置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央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投向的城市、投向了高等教育领域。

2.3 区别对待的城乡教育公共政策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成因

我国长期实行的“中央领导、城乡分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二元教育公共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城乡教育分离,城市教育优先于农村教育,其实质是城乡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教育属公共产品,其经费投入本应有政府统筹安排,而二元教育公共政策的存在,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卸了部分投资责任,形成了实质上的“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办学模式。由于中央教育经费投入缺口巨大,以地方为主的财政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在经费投入偏向城市的大背景下,教育经费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二元教育体制下,政府对农村和城市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办学标准,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被人为认为是可以低入城市的。不公平的城乡教育公共政策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2.4 “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建设是城乡教育差距的外部促进因素

我国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掀起了“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建设热潮,其宗旨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培养出更多一些的优秀人才。然而这类政策使原本就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更加向城市、向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倾斜,促使城乡教育两极分化更趋严重。

2.5 不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人力资源促进因素

在二元体制推动下,我国城乡出现了不合理的师资人才流动。农村教师队伍缺编严重,很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相反,城里的教师几乎没有往农村去的。而农村自己培养的师范生,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到农村,农村成为城市教育的“耕作者”,城市变成了农村教育的“收获者”。

2.6 政府短视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城乡居民教育观念的差异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思想观念原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行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其宗旨在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然而很多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够,在衡量社会发展上仍简单的以GDp增长为一切行动指南,缺少社会发展均衡理念。导致教育的发展人为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教育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城镇居民大多认识到教育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及社会地位,而农民对教育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因。

3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分析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着手。

3.1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消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是当前制约我国社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铺平道路。具体措施包括:转变社会发展观念,重视农村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走“城乡互通,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协调”的发展路线;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城市优惠政策,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3.2 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首先要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在公共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比例,重点要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国家统筹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坚持“保护弱势、农村优先、落后优先,从贫困地区开始”的总体原则。

其次要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监督体制,切实提高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在公共财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目前相应的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出现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落实不倒位和利用效率低下。

再次要加快改革现有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环境,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3.3 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首先,要完善教育规章制度,彻底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建设,杜绝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其次,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包括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加大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教和志愿者计划的力度,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

再次,要改革现有考试招生制度。要取消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划片就读机制;妥善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入学问题;废除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中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城乡有别的制度,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高校招生录取新体制。

最后,要加快农村教育体系改革,建立适合农村现状的教育体系。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文化教育,举办各种短期专业培训,有计划的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现代信息化教育,形成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农村教育体系。以满足农村不同的教育需求。

3.4 加强农民教育,转变农民教育观念

广大农民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有限,同时又容易受一些传统思想束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往往存在着狭隘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部分农民只为眼前利益或限于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往往剥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很多农民一心只想子女“跳出农门”,反对其回农村创业、就业,这些都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民教育,转变其教育观念。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最大限度的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夏仁栩,冉飞,李景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5:52-53.

[2]杨银付.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凝聚理想的探索和创新[J].河南教育:基础版,2009,4:8-12.

[3]王飞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及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92-95.

[4]陈霞.教育公平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8:80-81.

[5]张海峰.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基于省级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31-38.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9

新型城镇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面跟进。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培养所需优秀人才的的重任。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当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为指导,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互动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它把实现城乡人口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富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事业的重要目标,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伴随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会相应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布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此外,新型城镇化战略注重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伴随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多和收入的增加,其负担教育所需费用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子女相应地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2.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新型城镇化战略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它要求通过不同类型教育使农村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化,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会大量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其整体素质如何就成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然而,较长时间以来,受到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力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劳动能力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构筑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体系,能够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切实增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能力,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使农村义务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自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膳食改善计划,截止目前,该政策已经覆盖到中西部22个省的699个县,直接受益的农村中小学生达到3000多万。2012年,全国约1.2亿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3000多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特岗教师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达到年人均2.7万元,中部达到2.4万元,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可见,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总体规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1.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差异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但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原有基础办学条件较差,与城市学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中小学都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了统一配置和建设,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包括标准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设备、文体器械等多种教学设施,而许多农村中小学仅有基础校舍、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简单的体育器材等基本的硬件条件,配套设施相对不足和缺乏。以辽宁省为例,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滞后,图书藏量不足,教学实验仪器缺乏,教学辅助设备不足,文体器材和设备较少,没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地、塑胶跑道、篮球架等必要的体育设施。同时,当前城市学校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由于资金设备缺乏等原因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异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等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师学历上的差异。目前,城市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学历已经达到本科水平,有些重点学校甚至在向研究生迈进。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有些教师仅具有高中或初中学历,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明显少于城市,很难满足农村教师渴望接受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的需要。其二,教师学科配置上的差异。当前,城市中小学各科教师配备基本齐全,教学水平也普遍较高。然而,由于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农村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较为缺乏,有的只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其三,教师工资待遇上的差异。目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城市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工资待遇不论是教师津贴还是五险一金都与城市教师相差很多,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优质师资流向城市,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3.城乡义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

主席曾多次反复强调,要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突破7亿,然而,目前仍有2.3亿农民工子女未能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入学待遇。以辽宁省为例,虽然现行政策允许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公立学校,但是,农民工子弟学校招生名额较为有限,无法接纳过多学生就学,而且农民工子女要想入学必须出具一系列相关手续和证明,如户口证明、原居住地无人监护证明、实际居住所证明、城市暂住证等,而这些证明的办理会耗费较多精力和时间,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最终还是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同时,我国高考户籍制度规定高考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绝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户籍仍在原居住地,这就使得许多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读完中小学阶段课程升入高中后还要面临返回原籍参加高考的严峻状况,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得他们产生许多不适应,影响他们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针对不同领域的教育发展差异采取相应对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1.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通过城乡教育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整体提升。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制约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这就需要我们逐步破除这一旧有模式,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把相关部门的教育职责和任务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难问题,合理安排更多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并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实行统筹规划管理,加大其在办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教学器材、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适当放宽现行户籍制度,并逐步改变以考生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学籍管理办法,尝试建立以学生的学籍作为参加高考的判断标准,努力使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倾斜力度。为此,第一,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确保其拥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并对教育经费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各项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第二,各地农村要对政府下拨的各项教育经费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使用,着力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校舍、教学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待遇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学校整体面貌。第三,各地区要坚持多渠道筹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各地农村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义务教育资源的筹措和分配,鼓励民间资本依法独资、合资、合作办学,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社会化,从而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

教师资源是促进国家教育发展和进步的核心要素,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各地区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使之不低于城市教师的标准,并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师资流向城市,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师资到农村从教。还可借鉴日本做法,尝试在贫困地区实行按贫困等级分配津贴制度,鼓励更多教师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其次,要逐步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各地区要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援助,可以周期性地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同时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指导,通过校际帮扶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得到提升。最后,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充分利用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政策平台积极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师培训班、教学考察等活动,向农村教师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会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开展城乡校际对口帮扶活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化

城镇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和“增长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可以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利用城市中心学校的辐射功能,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加强城乡学校间的帮扶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义务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更大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合理均衡发展。各地区教育部门要适时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结对子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一对一”帮扶共建关系,将城市学校的教学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体育器材等教学资源与农村学校实现共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并通过网络共享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如网络课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学术报告等多种资源。通过这些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1]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2013-03-05.

[2]马肖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

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