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4:32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1

做新时代网络安全捍卫者

早在2014年,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提出了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使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关于网络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是关于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利用和管理思想理论的集中体现,标志着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观已经形成。在今年网络安全周期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阐述网络空间发展规律,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明确了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形成了具有中国设计、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和安全观,蕴含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基本脉络,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安全从业人员,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国贯彻落实的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网络一体化建设,切实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坚决维护国家、单位、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

一、筑牢思想“防火墙”,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在全新的网络空间,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涌现、主权边界模糊,要求我们努力探索新规律、新特点、新方法、新机制。随着网络空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全面深入,需要我们把握网络空间的特点趋势,探索符合其演进规律的有序治理方式,加快网络安全法治建设,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做到依法依规依标建网、用网和管网,实现从无为而治到规范治理的转变。

二、筑牢制度“防火墙”,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网络空间的出现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带来一系列问题、风险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当前,面对网络时代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晰,始终清楚地看到,网络空间蕴含着新质的生产力、文化力和国防力,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这个历史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安全风险与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危害社会稳定。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导致电网停电、交通瘫痪、金融紊乱的风险正在上升。网络安全与道路交通、煤矿生产安全不同,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潜伏性。对于网络安全,今天的脆弱往往明天才会展现,平时的问题往往关键时刻才会暴露,容易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局面。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积极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坚决防止重发展轻安全、重应用轻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分清各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依法加强管理,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要加快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以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实现网络强国目标。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2

为积极落实上级工作要求,我校针对治理网络乱象要求做了一系列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网络安全重要部署情况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网络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为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和教育部相关通知精神,全面开展以“治乱、堵漏、补短、规范”为目标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我校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网络安全会议,要坚持以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加强对网站乱象的治理、堵塞安全漏洞、规范安全管理。会议要求各各处室认真学习、领会关于网络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法》,切实履行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共同建设校园网络良好生态,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

二、综合治理行动部署情况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小组,负责学校整体工作部署与协调,各处室领导作为主体责任人,网络信息中心为牵头部门,负责学校网络安全问题的查找与治理。为完成此次“治理”任务,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通报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网络安全长效监督机制;要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

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1、加强网站标识与管理的情况

学校在新闻宣传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负责网站内容的审核,在网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严格执行“信息来源单位负责制”的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审核把关上网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网络安全管理的情况

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的要求,我校网络信息中心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安全情况、防火墙安全情况、进行了深入检查,经检查,我校网络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状态良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工作扎实,实现了至今未发生信息技术风险案件或重大安全事故。

3、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的情况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3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带来了众多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因it系统简单、漏洞较多,网络攻击普遍发生。特别是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针对政府部门以及国防、金融、能源等重要部门或行业,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黑客宰割的“羔羊”。只要黑客的攻击不停止,网络信息安全的斗争也将一直持续。当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国家和公众的生命线时,一旦信息网络遭到入侵和破坏,其后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动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二)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带来国家安全威胁。

由于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起步较晚,国内一些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的网络核心设备和关键软硬件长期依赖国外。全球网络根域名服务器为美国掌控;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和智能操作系统依赖于美国。这些依赖于国外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一但遭到恶意破坏,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情报就有可能被盗取、破坏,这无疑增大了经济安全的隐患,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网络信息化新兴产业的继续拓展,大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这将使中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三)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网络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给社会和人们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猖獗,如利用网络散布破坏性病毒或设置“后门”程序;黑客攻击,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呈现蔓延态势。网络无国界,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跨国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给打击和防范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同网络安全保卫组织、反恐机构相互斗争的主要战场。北京天安门、昆明和乌鲁木齐火车站等地严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其隐蔽、便利、廉价、远程,攻击范围广,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维护网络与国家安全

(一)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

尽管网络空间法治化面临严峻挑战,但始终改变不了依法治网的新常态。因此,必须要强化网络世界的法治思维,加强网络信息化领域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引导全社会遵纪守法,全方位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促进依法管网、依法上网、依法用网,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要求,“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二)构建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窃取”和“大数据污染”频频出现,大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安全;二是要从技术上把控大数据的安全。大数据是互联网安全的核心。建设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网络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出台。

(三)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的研发,捍卫国家“网络空间”。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体讲,只有牢牢把握网络、计算、存储这三个重要环节以及操作系统与芯片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才能防止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数据或秘密被窃取、被泄露;才能从源头上捍卫我国的网络空间,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惠及民生。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行业产品,如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等,以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网络主动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人才资源。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忠诚可靠、甘于奉献、作风过硬的强大队伍,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专家人才、尖子人才、领军人才。

(五)坚决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净化网络环境。

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上,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集中警力,打集群战,重点突击,确保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侦破网络违法犯罪或恐怖主义案件,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国际协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携手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网络恐怖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共筑牢固的安全防线,力争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进行管控。

(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安全。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4

网警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建功

201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广东调研时,先后考察了腾讯数据平台、深圳网警腾讯警务室,了解企业在QQ、微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网络警察为维护网上秩序所做的工作。指出,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互联网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使互联网在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网警队伍已经成为网络综合防控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是预防、控制和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互联网络安全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虚拟社会管理和网络治安防控的深度和广度,天津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网管办、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以及市维稳办、市防范办等政法系统有关部门参加的政法维稳宣传舆论工作联席会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管理。

网上治安防控向网下延伸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网上治安防控网络向网下延伸,实现了有效联动。2010年以来,济南公安把推行“涉网警务”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切入点,开通了集网上办事、服务群众、政策宣传、政务公开、社会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警务平台――“济南公安服务在线”。为了大力推进互联网安全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构建专群结合、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虚拟社会群防群治机制,湖南省长沙市首家网安警务室――“红网网安警务室”也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并投入使用。除了网上管理外,各级政府部门还积极将网上治安防控和虚拟社会管理工作与现实工作相结合,提高其实际效果。天津市在联合多部门进行网络治安防控和虚拟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落实上网营业服务场所上网实名制度,推进非经营性上网服务场所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全面提升了当地上网服务场所安全管理水平。此外,天津市还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加大对电信运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优化网络应用结构。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5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暴力;危害;法治防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法治思维视角下网络暴力防治机制研究》

(14C0747);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15e09)。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数字更为直观――中国迄今已经有6.49亿网民,超过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截至2014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915万个,相比2013年底增速为3.9%,网站数量为273万个。4G等通讯技术的进步,智能芯片的广泛应用,让“公民即网民”时代正阔步走来。所以公民在各大网站发表自己的言论日渐方便,如同尘世生活中的雾霾一样,在喧嚣的互联网上,各种暴力及霸凌现象已成为网络公共生活中的阴影,挑战着公序良俗,消解着公平正义。稍有不慎,暴力之火可能蔓延至每个人身上。

1“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及其危害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是这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时常以凌厉而澎湃的恶毒舆论演绎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魔力。一是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公共事件,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二是无节操、无底线地挖掘新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甚至“株连”亲朋家人;

三是线上线下直接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

从贫富悬殊到阶层分化,从利益失调到娱乐至死……转型期的中国,似乎给“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提供了绝佳的“表演时机”。于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头也不回,将真相与秩序甩在身后,极速狂飙。投机者利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氤氲出的“耻辱文化”,炒作热点,渲染黑暗,在点击率经济中盆满钵满。也许今天,人人是暴力氛围的加速器,而迟早有一天,人人都要为失范的网络世界,支付混沌的代价与成本。毕竟,从来暴力的狂欢,都不外乎零和博弈:伤害越大,重建越难。

2“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法治防治策略

防治“‘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的网络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一)政府层面:创新社会治理思维,在防治“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中发挥主导功能。一是要反思制度设置的公正性,并积极构建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促进转型风险的有序释放。二是应加强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引导工作,并建立和完善对网络运营商的规范制度,防止风险信息异变。

(二)社会层面:提升自组织能力,在防治“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中发挥主体功能。

一是要努力构建以家庭、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督导系统,以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化环境。二是积极营造有序而又有活力的舆论环境。

(三)网民层面:自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以防治“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这也就要求每个网民,如果你发表意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是可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由,但对于事实不清楚的,不要盲目转发,至少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真正制造谣言的人要承担责任,其他网友不要盲目跟风,随意转载,围观式的转载有可能扩大侵权行为。

3网络安全法与“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和我国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网络安全法。我国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我国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我国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我国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设、运营网络或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我国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防治网络安全事件,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网络安全行为规范,指导会员依法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我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我国安全、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传播色情信息、侮辱诽谤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J].浙江学刊.2011(06)

[2]陈代波.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2)

[3]贺进,王艳艳,贺志明.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治理[J].新丝路(下旬).2015(06)

[4]李亚诗.从“网络暴力”看我国隐私权的民法保护[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1)

作者简介

贺进,男,管理系软件设计师,湖南大学2014级软件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6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可谓一体之两翼,必须在网络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正确处理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深刻认识网络是强化和提升网络安全的前提。网络空间绝非全球公域,网络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体现。对内,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发展、管理、监督本国互联网事务,不受外部干涉;对外,国家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有权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和攻击。承认和尊重各国网络,就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必须坚决反对和防止具备技术优势的网络霸权国家,消弭网络概念以使自身可以自由侵入全球网络空间的每个节点和角落,甚至借口网络自由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

加快健全网络法治是强化和提升网络安全的保证。网络空间决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空间的许多行为和现象有待于法律明确规范。当前,中国亟需加快网络空间基础性立法进程,明确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网民的网络信息行为,依法保护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全面加速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让法治为网络安全打造永不过时的“防火墙”和“安全码”。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tp3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071-02

1网络治理的概念及内涵

在我国,由于翻译等原因,“网络治理”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治理,本文中的“网络治理”同样可以作此理解。“网络治理”的概念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相关认识不断深入而同步发展的。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重要的公共空间,由自发阶段进入秩序化阶段的过程即是网络治理的过程。

通俗地讲,网络治理可以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互联网工具,对互联网领域关键信息掌握主体的结构性调整优化以及制度化设计,借助互联网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实现互联网秩序化的治理过程。之所以说网络治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因为首先互联网即是一个复杂组织,涉及各种主体和信息,所以网络治理绝不仅仅是通过对少数互联网节点或子系统组织设计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从网络治理的整体环境、网络系统边界,网络治理目标制定、网络治理结构规划、等众多方面综合着手,而且各个方面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交织影响统一于系统之中。

所以互联网出现早期从网络形成和动力因素分析网络治理是比较片面的,如今的网络治理更加注重对网络内在机理、治理手段和过程的探讨。

2我国互联网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应用群体,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上领域更是飞速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的现状的分析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互联网的相关基础,互联网的基础条件主要指网民的ip地址、网站、域名等软资源,还有网络设备、网络光缆等硬件资源。

在网络应用方面,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集中在音乐、影视等娱乐方面,互联网办公、学习、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有所不足,但在持续上升之中。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互联网整体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我国互联网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将有能力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互联网开放水平,互联网信息来源进一步丰富,与国际同步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互联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将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年轻一代互联网技术教育的普及,未来互联网应用水平和应用领域都将较现在有较大改观;

第三,互联网应用门槛降低,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开发,互联网操作将更加简便化、人性化,更多的人将能够享受互联网福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网络购票日益成为铁路主要购票方式;

第四,网络秩序进一步改善,互联网进一步规范化,随着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必须以制度化设计保障互联网秩序;

第五,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力将超越传统媒体信息。

3互联网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用的辩证分析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以及日益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也不得不重视互联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1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建设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水平提高有力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目前诸如淘宝等电商平台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为经济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次,互联网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优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互联网将成为普通百姓表达心声的平台,有利于党和政府倾听民意,考虑民情,提升执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推出了网络服务平台,使百姓办事更加方便高效。

3.2消极影响

但是由于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互联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犯罪出现并对传统社会治安管理构成挑战。近年,网络诈骗屡禁不绝,且大都涉案数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广,侦破难度大;除此之外网络空间内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腐蚀国民精神,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巨大;

其次,网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观点表达不够理性,近年来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例屡见不鲜;

另外,国际互联网的接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境外和境内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攻击党和政府,窃取国家机密信息。

4加强网络治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正是网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地双重影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治理,规范网络空间秩序,发挥网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具体来讲,加强网络治理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4.1加强网络治理有利于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团结

和谐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保障,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其秩序化、规范化的实现本身就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谣言也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治理,净化网络信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4.2加强网络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

现代社会,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诸如身份证号码、地址信息、联系方式、银行账户信息等大都依托于网络进行保存,一旦个人信息失窃,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国家同样如此,如今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国家的许多统计数据甚至是国防安全信息都依托互联网进行保存。加强网络治理有利于保障居民个人信息安全,也有利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对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3加强网络治理符合公民集体利益,是公民有效利用网络空间的必要保障

《社会契约论》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一定的契约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以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社会领域中,这种契约便是法律等公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治理有利于网络环境的秩序化,保障每位网民的合法权益和网络自由。

5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治理体系的具体举措

我国的网络体系建设必须全面分析网络运作机制,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体系。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网络开放程度。网络文化是网络空间中主要的文化形态,我国作为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网络文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积极利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提高网络开放水平,使外部先进思想文化能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决抵制网络文化霸权、腐朽落后网络文化,捍卫网络文化,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②网络治理要有切实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加强相关立法,以法律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使网络治理有法可依;其次要建设专门的网络治理部门严格进行网络执法,网络文化治理部门应由政府部门牵头,各行政机关诸如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宣传部门合作组成,专职负责网络治理,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曝光力度,震慑不法分子;在此之外,要加快网络治理技术创新,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成熟的技术对网络进行治理,学习发达国家建立诸如网络信息时实监控机制,网络突发事件应急管控机制等网络治理机制保障网络安全;同时应该引进专业网络人才,为网络治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持;建立网络舆论导向机制,以先进的文化影响网络发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③良好的网络秩序离不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我国网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网络普法工作,各级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公民网络行为规范宣言》等网络规范,使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深入人心,真正为网民的网络行为提供指导。同时要提高网络企业、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国家网络治理行动地开展,设立专门的企业部门严格筛查各种网络信息,与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实现网络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郭春甫.公共部门治理新形态――网络治理理论评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2]谭英俊.网络治理:21世纪公共管理发展的新战略[J].理论探讨,2009,

(06).

[3]李中政,诸大建.网络治理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初探[J].探索与争鸣,

2008,(12).

[4]李明君.网络治理与科层治理的比较分析[J].金融经济,2007,(10).

[5]裴亚南.推行网络实名制利弊之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2012.

[6]俞佳虹.我国网络民主问题探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8

终立: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左晓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网络安全战略是一个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早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要求,中央网信小组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并公开《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就是落实上述要求。”

近年来,网络安全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安全运行、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治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和更新了网络安全战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不断加大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左晓栋提到:“出台《网络安全法》,可以补上我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板。从国际看,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也是通行做法。这次我们国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相当于补上了这一个缺憾。”

发达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早有行动,欧美、日本、韩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保护等方面立法比较早,而我国的《网络安全法》相对滞后,针对此现象,谢永江谈到:“我们国家的立法思路可能是成熟一部、完善一部,颁布一部。我们国家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在2000年后,是国务院和各部委出台的,这可能是执法的需要,网络技术变化很快,如果总是求全责备,可能就很难出台。可以先出台,再不断完善。立法的思维和模式要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特性。通过法治手段实现对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迅速推进和加强网络立法工作,是当前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任务。就互联网立法而言,我国应当采取专门立法的模式,不宜制定一部大而全的‘互联网管理法’。”

《网络安全法》制定的根本目标,马民虎总结说:“《网络安全法》遵循网络运行和网络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从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现阶段互联网治理的指导思想,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意义深远。对外能够在国际合作竞争中,为保障国家和国民利益争取更多主动权;对内能够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的保护水平。

正如左晓栋总结所言:“制定《网络安全法》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举措,它的出台意义重大。”他认为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我国首部网络空间管理基本法,是网络安全法制体系的重要基础;二是为我国维护网络提供了最主要的法律依据;三是明确提出了有关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重要领域安全规划等问题的法律要求;四是成为网络参与者普遍遵守的法律准则和依据。

内容:“举旗”与“指路”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法,确立了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左晓栋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这一论述:一是明确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维护网络安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规定了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指导思想、理念;三是将成熟的政策规定和措施上升为法律,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要求;四是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特点,是推动工作、夯实能力、防范重大风险所必需。

谢永江强调,《网络安全法》一方面总结并完善了现有的制度,也填补了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些空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在等保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另外《网络安全法》完善了网络信息、个人信息的保护,理顺了网络的监管机制,将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做了明确规定,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强化了法律责任,以前因为没有人大层面的法律,相关的法律处罚比较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网络安全法》有着怎样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安全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相关主体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则从政策层面对外宣示了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本目标、原则和任务。法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战略则会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谢永江如是说。

二者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谢永江指出:“一方面,我们国家已成为网络发展大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对信息化需求日益增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越是依赖就越需要安全的网络环境,必须将网络安全与发展同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另一方面,网络入侵、网络攻击、倒卖个人信息等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在客观上促成了安全立法颁布,为网络空间、国家安全、企业安全还有个人安全提供更多的保护。国际上,一些网络霸权国家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实现对别国的网络监听、监视,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出台《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除了要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是要促进、推动我同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

左晓栋认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具有对外、对内两方面的作用,对外是“举旗”、“划线”,即宣示中国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明确中国在网络空间的重大利益;对内是“指路”,是指导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即指导今后若干年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坚定捍卫网络空间、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击网络恐怖和违法犯罪、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提升网络空间防护能力、强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等9个方面。”

《网络安全法》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规定了网络安全的定位和目标、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制度、监督管理等基本问题,对于打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左晓栋说:“总体上讲,有利于依法S护网络空间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其为各方参与互联网上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准则,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左晓栋指出,《网络安全法》从三个方面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做了规定,对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意义重大:第一是对用户(个人和组织)而言,应该对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第二是对网络运营者而言,对违法信息有删除义务;第三个是对主管部门而言,可以要求运营者删除违法信息,并对境外违法信息予以封堵。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9

近年来,随着网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不断增加,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与政治合法性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如何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科学治理,借以推动中国政治参与有序发展,促进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提升政治合法性,就成为各级政府必须直面的重大研究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的召开,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提供了良方。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治理”的理念,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同时还就网络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强调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1](p51-52)。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2](p14)。

在网络政治参与治理问题上,无论是三中全会还是四中全会,其核心要义都是强调要以法治化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着力提升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

一、法治概念澄明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主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为权利提供保护,为权力确定边界,以确保国家与社会运行的有序性与规范化。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对各级组织和个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在全社会得到高度尊奉和严格执行。离开了法治的保障,真正的民主政体无法建立,更无从巩固。

法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强调?嗬?保护和权力制约,这是法治的首要特征,也是法治与专制主义时代法制的最大区别所在。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权利的体认和卫护,强调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二就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强调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确保公共权力始终为公共利益服务,不至于异化为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其二,既强调法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奉,又强调人们所尊奉的法律必须是良法。其三,强调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高度统一。法治既要求法律必须契合实质正义精神,也必须符合程序正义原则。程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法律民主性和合法性的来源和标识。程序正义的缺失,将使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民主性与合法性备受公众质疑。

法治迥异于人治。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基础不同,前者立基于民主之上,而后者则建立在个人专制基础之上;其二,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民主,而后者则是为了更好地巩固专制;其三,治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依靠法律的手段进行治理,个人意志必须服从于法律权威,而后者则主要依仗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命令、威望和德行进行统治,法律的权威屈从于政治人格权威在人治社会,即使有法律也仅仅是个摆设或点缀,法律的使用也是屈从于政治权威的个人意志,没有任何民主可言。;其四,体现的原则不同,前者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后者体现的则是贵贱有别、等级分明的不平等原则;其五,产生的效应不同,从短期来看,人治可能是高效的而法治是低效的,从长期来看,法治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人治,“依靠人治而获得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看似效率高且巩固,但实际上不堪一击、非常脆弱”[3]。法治,因为其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产生极大的正向效应,这种正向效应的长期累积,必将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法治也区别于法制。法治和法制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法律统治的简称,重在强调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和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守护民主;而后者则是法律制度的简称,重在强调有法可依和严格依法办事,不在强调其民主性,它既可以卫护民主,也可以维护专制。

二、法治化原则观照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标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4](p184)。法治的巨大正向效应,要求在网络政治参与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法治化原则。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5]。同时,“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6]。

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法治化,既可保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亦可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既有利于政府网络监管,亦有利于约束网络监管权力的恣意妄为;既可增进政治稳定,亦可提升政治合法性;既可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亦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既可弥补技术治理和网民自律的柔弱性,又可防止政策治理的随意性;既可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优良秩序,又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诸多助益。

以法治化原则观照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现状可以发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管理,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7],并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中国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已达六十多部之多,居世界之首,初步解决了网络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为网络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遵循;在网络管理过程中,也使用了法律规制的方式;此外,网络法律普及教育活动也得以初步开展。所有这些,都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法治化治理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规范网络执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网络治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化方式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治理;要科学厘定行政管理的范围和方式,有效规避行政裁量权过大、权力任性如一些地方网络监管部门,习惯于用删、封、堵等简单、粗暴的手段甚至跨省追捕的极端方式进行管理,这是网络管理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的重要原因所在。

的行为;要建立专门的、统一的网络管理部门,加强网络执法的整合与协调,治理多头执法、争权诿责的乱象,超越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要民主化管网,允许“异质思维”的存在,只要其不触犯法律,就不要用法律手段强制性解决,以防窒息了网络的活力和网民的参政权利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多元价值观碰撞是政治民主和社会活力的表现,因此,法律应保护公民依法进行网络参与,决不能因其不合主流就加以严厉惩治,这也是法治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法治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保障。;要加大依法管网力度,严厉打击网络造谣、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水军制造虚假舆论的行为,科学引导和规范非理性化参与行为,有效消除网络“雾霾”,积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政治参与生态环境。

第三,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使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法治的真正伟力,源于公民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伯尔曼强调:“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1](p28)因此,在加强网络立法、执法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这是网络法治化治理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在网络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机关、媒介等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民众喜闻乐道的形式,大力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人人尊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网络管理者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充分发挥对社会的引领示范效应;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治理实践活动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涵育法治理念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涵化法治精神。,使网络执法管理人员、公民和网络企业在管理、参与实践中习得法治知识,培育法治情感,增强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祛除人治观念,使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四,加强网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人才支撑。网络法律的执行靠人,无论网络法律制定得多么完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网络法治工作队伍做保障,其执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篇10

[关键词]网络犯罪;法律防控;防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7-0185-04

[作者简介]吴培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河南平顶山467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网络在预防和控制犯罪等法律问题方面的能力也快速提高。但是,犯罪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也随之产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新的犯罪活动有所增多,促使当今世界犯罪状况呈现形式多样化、性质复杂化的趋势。

网络技术经过5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等方面日益完善。现今,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具有不同文化的各民族都以计算机作为基础,形成一个全球联盟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以难以想像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景观呈现出良好的“数字”图片。网络技术是一种新的科学,其潜在的影响意义是巨大的、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持久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网络的发展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层面到精神视角、从权利实施到文化、以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留下了网络技术深深的印记。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也带来了一个多样的世界,但也存在“网络失序”的负面影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犯罪活动,其犯罪手段比传统犯罪更具危害、更方便、更复杂。网络犯罪打破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对社会的发展十分有害。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作为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网络技术,防止和遏制网络犯罪。

一、网络犯罪的定义和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定义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危害信息系统或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或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既有行为人运用其计算机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有行为人利用计算机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有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言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

关于网络犯罪概念也有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争议一,网络犯罪是犯罪学概念还是刑法学概念。笔者赞同网络犯罪作为刑法学上的概念进行使用。其理由是,中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网络犯罪定义出现。网络犯罪和传统性犯罪的实施方式、危害结果及其法律后果都不同,网络犯罪产生对中国刑法的制定和具体适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刑法理论上有必要将这些犯罪作为一类罪行进行研究,以发掘其共性,合理组织对此类犯罪的反应。争议二,网络犯罪是工具犯还是对象犯。笔者认为对网络犯罪应当进行广义上的界定,即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为犯罪对象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空间的行为。网络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现象,理应受到国家法律的比较全面的调整。这种调整既体现在国家对网络运行的管理方面,也体现在对网络自身的保护上,还应当包括网络所维系的社会普遍公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方面。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犯罪应包括违反国家规定,直接危害网络安全及网络正常秩序的各种犯罪行为。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为了准确界定网络犯罪的概念,必须分析网络犯罪的特点:

第一,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行为人的身份可以虚拟化。网络犯罪也没有特定的表现场所和客观表现形态,不易识别,不易被人发现,作案范围一般情况下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行为人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犯罪很难发现痕迹,所以不易侦破,犯罪系数高。第二,行为人多为高智商。要破解安全系统和侵入计算机系统,实现他们所谓的存储和数据信息的传输。因此,网络犯罪者是一个专业的、高科技犯罪。第三,网络犯罪危害性比较严重。与传统的犯罪不同的是网络犯的犯罪(如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侵犯计算机资产犯罪,这些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危害结果难以预料),也存在通过网络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犯罪行为。第四,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网络犯罪一般不直接针对公众,使得其社会危害性一定程度上被屏蔽。网络犯罪的这一特征,极易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判断上的偏差,因为他们看不清网络犯罪及其严重的危害性。

二、网络犯罪的危害

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的社会化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犯罪的重要工具和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人们欢呼“网络是一种新生活”,并不意味着网络技术将只适用于满足人类的主流价值观的使用。在我们感叹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奇迹时,别忘了一个事实:网络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新问题,使人类遇到了新的困扰。虚拟的社会秩序不易控制,成为目前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高技术是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但它也可以被用来作为、反文明的工具,计算机网络也不例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具有两面性。在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垃圾信息;有些人虚假信息,误导社会,造成人们的恐慌;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安全受到损害,黑客的攻击甚至造成通信中断、网络瘫痪。因此,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成为了关注点,因网络犯罪在不断增多,其性质也复杂化。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全球化、跨国、智能、创意、数字、推广、实时、互动、匿名的特点。在同一时间,犯罪分子们在互联网上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形成一个新的市场。互联网影响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网络犯罪对人们合法权益的危害,可能大大超过由传统型犯罪所带来的危险。现实证明,网络犯罪对社会已构成了威胁,因为人们的生活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其网络用户、网络犯罪也处于增长的趋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秩序,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此外,进一步普及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类型的网络犯罪,其中隐藏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新的犯罪形式,直接影响到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和其他正常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和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系统,以保护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保护和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了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预防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并采取措施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技术和网络滥用造成网络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问题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组织对此都高度重视,如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各种商业和非商业机构。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应制定有效防止和控制日益增加的网络犯罪的措施,已迫在眉睫。同时网络犯罪也是网络技术领域和法律领域的研究课题。

三、网络犯罪的法律防控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工作已有进展。公安部于1981年,成立了网络技术安全监察机构,主要是提出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给予网络技术的安全性。1986年4月,中国进行互联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主要是为了保护国际网络和技术信息交流的健康发展。1996年2月1日国务院令第1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技术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提出网络实施的总体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在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修改此规定,并设立负责国际联网的部门,增加了经营许可证制度,并重新。从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的新刑法代码,第一个增加了网络技术犯罪,包括的犯罪有非法入侵到的网络技术系统的收费,破坏的网络技术,系统功能的罪行,破坏系统网络技术,数据、程序、制作、传播网络技术犯罪的销毁计划。这表明,在中国的法制化管理的网络技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法治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时代已经到来。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行政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加快了中国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的步伐,规范了电信市场秩序,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电信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监督和管理互联网,防止有害信息对社会的危害,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2000年10月,国务院起草《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决定(草案)》,接着国务院又下发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要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正常进行,保护当事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加强监管互联网内容服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于2000年12月28日顺利通过,旨在以加强宣传和教育来维护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运作,并有效进行监督管理,以防止和制止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危害社会活动,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好的社会环境。

四、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构建网络犯罪防控体系

网络犯罪的治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因此,构建网络犯罪防控体系对于遏制网络犯罪非常重要。国际社会现在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网络技术,网络犯罪治理和各种网络互连网的广泛建立,使人们意识到网络犯罪治理不是一个单一的网络系统问题。也就是说,网络犯罪治理的目的是系统对网络而不是在一定区域或整个系统的某些元素。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的追求,应强调按照平衡的各种因素,进行管理协调,不应厚此薄彼。这是高科技网络技术,也是网络系统管理的原则。网络犯罪的随机突发性、隐蔽性、跨国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犯罪的治理极其困难。因此,面对网络犯罪,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网络管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等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防范和治理网络犯罪。因此,网络犯罪的治理不是一个小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综合治理。治理工程实行法律,技术,管理,道德、伦理教育系统四重奏,实施全面的预防系统,才能有效地制止网络犯罪,维护和平与安宁的网络。

(二)建立以法律防控为主导的综合防控体系

网络社会是一个新的领域,是现实世界中的虚拟信息空间,网络犯罪与其他罪行不同,治理网络犯罪应该将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放在第一位。社会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的经验积累不足,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应该是静态的,要在不同的时间选择最合理的策略。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人们往往会以法律手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新兴的网络社会中存在的“网络法”仍然是网络法律问题。国际社会公布的很多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的法规,并不是法律的预防和控制,而那些管理学、伦理学以及那些表面上似乎是软的社会控制方法在网络社会中却真正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网络和网络犯罪的出现,大多现象仍然是在“成长”的观察期,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网络与网络犯罪趋势的基本形状。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调整个人和国家的行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希望用户自觉遵守法律,守法的公民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义务。其次,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管理分工明确,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网络用户从业者对中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许多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着安全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第三,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全世界都需要制定网络的特殊法规。依法行政,更好地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有些发达国家,通过必要的手段来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依照法律规定,对网络犯罪的治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第四,加快网络安全的研究和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在现代社会高技术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来源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国已经在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相对于需要保护网络安全不说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改进技术,堵塞漏洞,加强物理和技术保障。第五,加强网络执法队伍。目前,网络执法人员包括专业的网络犯罪预防、管理和许多其他的网络警察。由于网络犯罪的高智商,网络警察必须政治素质高、法律知识广,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否则,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法律在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必须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网络发展日趋成熟,网络犯罪日趋多样化的社会,要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就要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网络道德教育,这将是理想的选择。在网络时代,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必须在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管理的基础上辅之以法律的预防和控制,构建一个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的综合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关]格拉德.张楚,等译.佛里拉等.网络法:课文和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李德成.网络广告法律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5]李文燕.网络技术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6]娄耀雄.信息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