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心理学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4:46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1

[关键词]慎独;致良知;王阳明;刘蕺山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31-03

宋明理学有理学、心学之分。心学一系肇端于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至明代中期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渐至大成。王阳明致良知教,遥契孟子,近承象山,力辩明代前中期的学术之失,切中当时士风之要害积弊,有涤荡学风、重树人心之期许。阳明之学曾大行于明中晚期,成为当时的显学。后世学者于阳明学的研究中,多关注其“致良知”这一核心命题,很少涉及良知学语境中“慎独”一词的意义。诚然,“慎独”之义在阳明学体系中并不突显,但随着阳明后学的不断展开,逐渐呈现出重要的理论地位,尤其是明末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其蕺山先生)特揭“慎独”之学以矫王学未流之失,力图重新恢复学术风气之正,其中蕴育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慎独”一说,出自先秦儒学经典《大学》、《中庸》。《大学・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首章》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之义为:主体在道德实践中,须时时刻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心态,即便是在隐微之处,亦不放松,切实地做道德实践工夫。

汉代郑玄(127~200)注《礼记》,他并未在《大学・诚意》中阐发“慎独”之意,只在《中庸・首章》处作了如下解释:“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闲居者,独处也。”那么,“慎独”之义即为:君子即使在独处之时,也应持守谨慎。唐代孔颖达(574~648)在郑玄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疏解,囿于“疏不破注”的原则,故孔颖达的疏解亦无所发挥。孔曰:“故君子慎其独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其独居,言虽独居,能谨慎守道,知晓道体之精微,并非独居之地戒慎恐惧。”笔者认为,郑、孔的注疏关键在于“独”字,二人认为“独”为“独处”,这种注疏稍显片面。《中庸》言道德主体之“隐微”之处,若只是解为“独处”,恐有失得当。从另一方面来讲,汉唐仍属经学时代,儒者多着力于寻章摘句、考据训诂之类,于古圣先贤之微言大义无所阐发,故郑玄、孔颖达作此番议论亦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在中国哲学史上,发挥“慎独”之义影响较大的是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他认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朱熹在“慎”字之义上仍保留了郑玄、孔颖达持守谨慎之义,但是在关键的“独”字之义上,突破了郑、孔二人的注疏,不再拘囿于“独居独处”。朱熹认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这是直接就主体内心上来说的,在此独知之处固然需要戒惧恐惧,谨恪持守。然而“独”在朱子处,已含有价值判断之倾向。就主体意识而言的“独”,即是“独知”。换言之,君子须在内心活动之隐微处体察,以其内心本有精诚恻怛抑其恶、扬其善,惟有如此方可意诚,方可达至内心的自慊。

朱熹解“慎”义,已包含善恶之价值判断,阳明继承这一思想,并把“独知”与“良知”、“慎独”与“致良知”结合在一起。阳明归越后,咏良知诗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答人问良知二首曰:“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这都是良知作为独知的意义。然而阳明一贯主张良知人所共有,而此独知即为良知,又为何义?诚然,良知为人所共有,这是就良知之普遍性而言,但这种普遍性不能空洞,普遍性的良知必须落实到每一个道德主体,这才是主体道德原则与道德实践之发窍处。内附于主体的良知,须直下地肯定与体悟,即知即行,才能成就圣贤人格。然而,对良知的肯定与体悟以及践履良知所达到的境界,人所不同;良知的践履与证悟以及主体达到的境界只能由主体独知,故良知即独知。良知是阳明学的本体概念,良知即是独知,换言之,独知即本体。就本体来说,阳明虽然指出良知二字,但良知作为本心的意味极其浓重,道德行为之发动、道德原则之制定皆导源于良知本体;且阳明认为世界万物以良知本心为灵明,通过主体对于一点良知的存养与扩充,可达至万物一体之境界。换言之,客观事物、社会道德规范皆融摄于主观之中,这难免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阳明的致良知教就理论本身而言,并无问题;然儒家学说却担当教化之责,阳明心学未免过于高妙,普通民众很难体悟良知本体,实现儒家所期许的圣贤境界。另外,该学说在实际的体悟与践履中也很难划清心学与禅宗的界限,很容易“直把良知当佛性看”,终成玩弄光景。因此,从本体上说,良知即独知,契证内赋予主体的良知,惟己独知,若无实地工夫来诠释此独知之本体,则本体将窒息于腔子里;若无实地工夫支撑这一本体之伸展,则此本体必为谈玄说妙之对象,断无其他意义。由此可见,“良知即独知”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存在多种诠释可能,亦是流弊造成的根源之一。

独知可谓本体,那么“慎独”则表现工夫之义。阳明曰:“谨独即是致良知。”在此,“谨独”即“慎独”。众所周知,阳明致良知工夫主张在本体上着力,所谓“杀人须就咽喉上著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此可谓本体工夫。阳明所主张的本体工夫,虽有存养保任之义,然此义未免过于消极,他更强调对良知本体的扩充,所谓“致良知”的“致”便有扩充义与实行义。相对而言,慎独则为消极工夫,即存养保任良知本体。依王阳明豪雄的性格与气魄,消极工夫略显拘迫,全无本体上做扩充工夫那般简洁、快畅,拘迫之象亦无万物一体、天德流行那般境界。试想,阳明早年对此拘迫工夫不屑,那么到晚年化境之时,更不可能重提慎独工夫,作为他的学问宗旨了。

阳明良知一说是孟子学发展的最高阶段。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说:“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然而正如美丽的花朵容易凋谢一样,阳明没后,门下各种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上言之本意。其中主要以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王艮(1483~1545,字汝止,号心斋)两派为主。黄宗羲曾言道:“阳明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渐中王畿一派主张,良知当下圆成,更不须用消欲工夫,不须防检与穷索,取顿悟而入,即本体更是工夫,而天机常运,虽有欲念,一觉便化。按其所言即背越阳明宗旨,而走入狂禅之路,“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泰州王艮一系,亦以现成良知立学,从日用见在处指点良知,不加修为,谓良知为天然率性、吃饭穿衣、饥食渴饮、冬装夏葛,无非妙道。泰州学派一传再传,心斋以降,至颜山农、何心隐、罗近溪、周海门,直到李卓吾等,大抵皆主顺性自然,忘却诚意持敬工夫,不重致知工夫,把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一切樊篱全部打破,其道德性遂缺失不足,行为怪诞,异议纷呈。所谓上焉者习静谈玄以求顿悟,或作奇异之论以惊世骇俗,下焉者放荡恣肆,每出名教之外。影响所及,一批后学儒士举止言谈多放荡不羁,念头不在君父、百姓、世道上,只知清谈心性,不务实修实悟,不诉名节忠义。二王之失致使学术乖张,世道人心日降,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以各种方法救治。刘宗周从心学的角度,大倡慎独之意,以矫正阳明后学的弊病。

刘宗周之学倡“慎独”之旨,其学说属心学范畴,此确然无疑。阳明后学之中,高明者谈玄说妙,终成玩弄光景;卑下者搀之以情识,鱼馁肉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道德的崇高性和严肃性在阳明后学的展开中不断受到减蚀,导致学术败坏,世风日下。刘宗周之“慎独”,正是为了对治阳明后学之流弊而提出,以期从心学的内在逻辑中矫正致良知教的缺失。

在刘宗周处,“慎独”既显本体义,又显工夫义,他曰:“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针对阳明特重心体,由心体之扩充把天道性命收摄于心体之内,故蕺山拈出独体,认为独体即是心体,又是性体,尢重独体之天道性命的客观意义。牟宗三先生认为,刘宗周上承胡宏(1104~1161,字仁仲,号五峰)之学,以心著性,从天道性命之形层面上讲下来,再落实于具体的道德心体。这样的理论路径无非是试图重新恢复道德的严肃性和崇高性,使主体重新对道德原则心生敬畏,从而意识到修养工夫必须严谨踏实。独体之客观面意义显张,正是医治龙溪之玄妙、泰州之乖张的良药。故刘宗周曰:“独,一也。形而上者谓之性,形而下者谓之心。”

本体既明,则须实地做工夫。刘宗周认为,除却慎独,别无工夫。《圣学宗案》曰:“孔门之学,其精者见于《中庸》一书,而慎独二字最为居要,即太极图说之张本也。乃知圣贤千言万语,总不离悟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宗周慎独工夫,真可谓严谨至极,典型的如他的“改过说”,甚至可以说很苛刻。慎独工夫尽显严毅清苦之相,如此工夫亦是用心良苦,刘宗周之意无非是纠正龙溪玄悟、泰州狂荡之风,真正做实修实悟的道德工夫。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宗周慎独之学未免失却了儒家宽裕活泼、鸢飞鱼跃的气象,似乎总会使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在先秦原儒处,“慎独”一词以工夫之义为主,即道德主体须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态,切实地做实修实悟的严谨工夫,以确保道德的崇高性与严肃性。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慎独”之内容得到了不断丰富。然宋明理学之中,对慎独体悟之深、践履之实的应为刘宗周。刘宗周标举慎独之义,有明显的对治阳明后学流弊之目的,即以严谨的道德工夫来范域灵动的良知心体,保持良知心体不四处走作,或陷入高妙玄虚,终成玩弄光景;或掺之情识,导致鱼馁肉烂。

有“宋明理学之殿军”称号的刘宗周,深切感受到当时学风世风之败坏,如何重树学风、纠偏王学之弊,成为他重要的理论思考,“慎独”一说正是以此为基源问题,可谓用心良苦之极。然而从心学的内在逻辑之中,矫正阳明之学的偏失,本身值得商榷。析言之,自陆九渊提揭“本心”,王阳明倡“致良知”宗旨,刘宗周标举诚意慎独,心学的发展以《大学》条目而言,正好经历了“正心”、“致知”与“诚意”,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地往人的意识结构深入的过程;再加上外在学风的败坏,心学发展至刘宗周处必然走向严毅高峻之路。慎独之学于当时学界到底有多大作用,亦未可知。涤荡学风之积弊,非赖一人之力,慎独之学进一步深入人的心性内部,于现实具体问题之解决无甚裨益,个人道德之挺立实现了,然明清鼎革之历史巨变面前,惟余一死,别无善法,是以后人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叹。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2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23-01

作为培养人才重要环节的学生管理工作,其工作目标及导向对策也是独立学院发展中所要面对和予以具体实施的。在实践中探索其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对促进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1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对于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和培训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高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独立学院从诞生就处于激烈竞争中,起点低,资金相对紧缺,在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独立学院要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特别是教育立法的不断健全,教育作为一种市场运作的社会活动,将在更大的范围上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否则作为市场消费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会用法律来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对独立学院推进教育改革,特别加强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只有重视并加强、改进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上进好学成才的良好学习氛围,才能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居主动。

2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思想和文化影响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这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自律性较弱,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三难”。

一是对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难。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学生管理制度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管束”为主,工作方法陈旧,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管理太严会遭到学生埋怨和指责,管理太松散了又容易放任自流,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模式和方法。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把握难。虽然独立学院也属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二本高校,并且学费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担心因为“花钱买学校”而被其他学生瞧不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不懂的东西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也很少能够主动找到辅导员谈心,使学院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三是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处理难。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生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学生自律意识较差,法制和纪律观念淡薄,平时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学生的自制力不够,稍微遇到点小矛盾就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处理上,学院难以把握轻重,处理过重容易把矛盾推向社会,对家长也难以交代;处理过轻或不严肃处理,又不利于塑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给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新课题。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积极探寻独立学院的工作规律,明确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3.1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围绕学生所想、所能和所需展开。强调这个理念,也就是强调学生作为教育消费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同时要求学校不断健全自身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机制,改革教育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适应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独立学院学费比较贵,学生在相对高收费的运行体制下,需要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他们也有积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心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对独立学院学生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和耐心,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人格。

3.2尊重学生个性,着力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群体,特长多,每位同学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学校应注意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专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并为其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奠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基础。同时,可以对个性特点突出,在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推销,推荐到最适合其发展的单位或工作岗位上,使学校和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承认。

3.3加强规范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辅导员、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我管理念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建立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加强自治管理,充分发挥其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同时,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4注重心理辅导,着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的学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挫折感、孤独感较强,比较敏感,易冲动,更容易自我否定。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生中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排解学生的困惑与烦恼,引导学生克服矛盾心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有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努力营造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氛围,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3

(一)对陈独秀人生哲学的评价

论文到此,己经基本阐述了陈独秀人生哲学的内容和特点。对陈独秀这个革命家、启蒙家的评价大多是政治上的功与过,对其哲学的思想上论述少之又少。想要对陈独秀哲学思想有正确的评述,就必须要从哲学的角度给予其人生哲学作出应有的评价。

处于当时国家危亡的时代,陈独秀对于“国民性”的关注在早期的知识分子中显得尤为突出。在他的理解下,国人麻木不仁、虚伪不实皆是因为处于一个封建落后僵死的传统体制下,体制束缚着国人的精神,所谓人生价值也只是停留在对人本身的生理需求之间。个人生存的价值、人生幸福、人生理想都根本无从可谈,所谓人生理想受传统旧制影响只为升官发财、捞取功名之类虚伪之功,底层百姓的人生之道更是寄托于虚幻的鬼神。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陈独秀开始了他的人生哲学重建。

评判儒、释、道等传统核心价值体系,是他人生哲学重建过程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因为这些“纲常名教”己经不适应时代需求,不符合国家发展,更是因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性的自由,泯灭个人性格。陈独秀所主张的借助“民主”、“科学”理念,提出的新人生哲学理论,肯定了人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以及教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其人生哲学必须要肯定的功绩。但是,受当时社会、历史等原因所限制,科学进化论概念下建立的人生哲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以科学为准则的人生观很容易走上机械主义的道路,从而陷入到不可知论。

陈独秀人生哲学最突出的观点就是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了很明确的主张,既提倡追求个人利益,又主张兼顾社会利益。提倡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制造幸福、传递幸福以至于社会上所有人能够享受人生幸福,并且世世代代传递下去,这种观念无疑是结合了当时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巧妙地调和了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但不足之处是陈独秀忽略了个人的特性在人生幸福、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这未免有些遗憾。

在资产阶级道路失败之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的经验和希望使得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随之相应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肯定人的思想意识并不是独立,而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所决定的。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观,而在物质基础上,人又能够发挥能力性去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这样一来人生观就有了实质性的支撑,人生理想与人生目的便不再显得空泛。通过自我的实际行动,去创造历史,这个进程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二)当代的问题

似乎每过一个世纪人生哲学都会被哲学家们所提起。在陈独秀为主力的五四运动过后一个世纪的今天,人生哲学仿佛又到了需要重建的时刻。在上个世纪中人生哲学似乎是批判倒了上帝,神佛,圣人等精神偶像,人们开始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失去精神寄托,没有无形力量的束缚,人似乎得到了绝对的自由。但自从神死之后,一切高尚的道德事物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得到自由的我们认为只有最切近的东西,最能把握的东西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这便是人类的欲望和本能的满足,于是功利主义“复辟”了。

陈独秀在百年前描述的青年之人无外乎“做官发财,捞取功名”等理想,又何尝不是当今许多青年人的“美梦”呢?人不是纯粹欲望的产物,有自己的能力性,总是要不断地思考,摆脱不掉自己内心所信奉的价值归宿。人们将“唯物主义”真真切切理解成了“唯物质至上”,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使得人发生“异化”。这导致人丧失了作为一种高尚存在物的特征,沦落到和动物一样的位置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当代国人没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在陈独秀将人们从君权、神权中解放出来,我们亦需要从金钱手中得到解放。

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人生哲学开端,它将宣扬人的个性解放,把握个人自我意识、个体本位当作这次变革的核心所在。陈独秀的人生哲学其着力点就是超越自我,解放自我。单方面的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往往使得人与理论、现实脱节。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强调自我却又不流于空洞,张扬感性的同时又没有走向欲望的堕落,也正是因为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国家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在宣扬自我、肯定感性时又能超越自我、超越感性。

东西方交汇初期的近代中国,陈独秀主张“民主”是从西方个人主义出发,又整合了传统的天人思想,从而形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不仅是教导国人改变自然,创造个人价值,更是给予国人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方法论。   

在如今我国,应当思考新文化运动所散发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如何获得的,特别是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中,倡导一种正确且普世的价值观念,并且这种价值观还必须是对人类本身的关怀,而不是约束,这是是我们哲学学者所要反省的。

 “国学热”是近几年所流行的新词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重视无疑成为喜爱国学知识分子的“强心剂”。陈独秀人生哲学的重建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猛烈抨击之中,他过度宣扬中国对于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使得传统文化意识形态被大多数知识分子彻底否定。陈独秀的宣传的确对国人的人生观改变有了积极的影响,但却没有从实际国情的角度去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一大遗憾之处。

东西方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究竟该何去何处是我们哲学学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民主”和“科学”是现代化道路所要坚持的,但只是为了坚持现代化的道路就一味地抨击传统哲学,试图无视其存在固然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不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而我们没有真正去发现隐藏在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而且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举个很好的例子,“格物致知”用如今的含义解释就是通过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上升到事物的一般规律,还有徐复观通过对先秦哲学和两汉思想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现代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理念。这些例子都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能够与现代化进程相互融合的。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己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生哲学的主导,但毕竟任何经典的理论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以马克思哲学为核心,融合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形成符合我国特点的人生哲学理论是当代人生哲学的核心。

(三)当代的价值

人生哲学的研究在当今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不仅是因为它是关乎人类本身的学说,更是因为其所探究人的生命的本身价值意义是巨大的,这可能也是整个哲学所存在意义。

 “五四”运动时期所重建的人生哲学带给人们个性,思想上的解放是伟大的,其所带来的影响深深植根于今天的国人心中。与百年前一样,如今的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倡,使得人生哲学的研究又被提上了新的高度。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再经典理论也有不符合时代的时候,人生哲学必须要有新的理论注入,陈独秀的人生哲学固然是伟大的,创新的,但在当今需要有新的人生哲学去适应新的时代,这是我们哲学研究者所要去努力的。

除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之外,与时俱进的创新才是人生哲学当今所要研究的重点所在,今后的人生哲学重建过程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人生观问题具有复杂性、个体性的实际特点,这需要与人生哲学理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根据时代不同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不断地赋予人生哲学新的理论基础。

其次,重建人生哲学就必须发挥它在人生观,价值导向等方面的作用。国人“金钱观”、“权利观”的形成就是因为人生哲学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坚持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力性,不断学习人生哲学的理论,才能不断的进步发展。

再次,将科学主义、人文关怀和当代人生哲学结合起来。不能走玄学派或者科学派的老路,唯科学主义我们不要学,不相信科学者更会脱离这个时代,而怎样将科学融入人生哲学是未来所要创新之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也是科学今后研究所要奉行的理念。

最后,不断创新唯物主义的人生哲学,用联系和发展观去评价人生价值。特别在道德多元化的当今,评价一个人的人生观坚持从个人与集体、成长轨迹、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角度思考,还要以时间维度为参考,过去、现在、未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符合客观规律都是要不断联系思考才能下结论。

总之,现代人生哲学的重建所面临的困难还有许多,但陈独秀人生哲学的理论使得我们认识到这门学科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这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命运的理论体系。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更要发展,大力倡导科学和发扬人文精神,这都是今后人生哲学的研究工作所必须要做的。即使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人生观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的人生哲学。陈独秀对人生哲学的重建所作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时刻警醒着每个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怀,以及对“人”本身的思考。当今时代同样也需要每个青年志士像陈独秀那样为国家前途而奋斗,为民族命运而抗争。不过,我相信人生哲学漫漫长路,必有芸芸学子为之努力!

对于人生哲学的兴趣在本科时期己有所萌发,随着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不断深入,对人生哲学研究的渴望也愈加强烈。因此,毕业论文我选择了陈独秀的人生哲学作为研究对象。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4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iCa)是基于信号高阶统计量的信号处理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将多道观测信号按照统计独立的原则通过优化算法分解为若干独立成分,前提是各源信号为彼此统计独立的非高斯信号。与主分量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相比,iCa不仅实现了信号的去相关,而且要求各高阶统计量独立。1994年,Comon[1]系统地分析了瞬时混迭信号盲源分离问题,提出了iCa的概念与基本假设条件,并基于累积量直接构造了目标函数,进而指出iCa是pCa的扩展和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Bell和Sejnowski[2]提出随机梯度下降学习算法,即最大熵iCa算法(infomax-iCa)。近年iCa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Lee等提出的扩展iCa算法[3]、Hyvarinen的定点iCa算法[4]与Cardoso的JaDe算法[5]。

2iCa模型

设有m个未知的源信号si(t),i=1~m,构成一个列向量s(t)=[s1(t),s2(t),…,sm(t)]t,设a是一个n×m维矩阵,一般称为混合矩阵(mixingmatrix)。设x(t)=[x1(t),x2(t),…,xn(t)]t是由n个观测信号xi(t),i=1~n构成的列向量,n(t)为n维附加噪声,其瞬时线性混合模型(图1)表示为下式:x(t)=as(t)+n(t),n≥m(1)一般情况下,噪声可以忽略不计。则iCa模型可以简化为:x(t)=as(t),n≥m(2)iCa的命题是:对任何t,根据已知的x(t)在a生物医学工程研究JournalofBiomedicalengineeringResearch未知的条件下求解未知的s(t)。这就构成一个无噪声的盲分离问题。iCa的思路是设置一个解混矩阵w(w∈Rm×n),使得x经过w变换后得到n维输出列向量y(t),即y(t)=wx(t)=was(t)(3)如果通过学习实现了wa=i(i为单位阵),则y(t)=s(t),从而达到分离源信号的目的。根据概率论中心极限定理,两个独立随机变量和的高斯性通常比原来任何一个的高斯性都要强。信号分离的过程,就是神经网络输出的各分量非高斯性(即独立性)增强的过程。由于没有任何参照目标,学习只能是自组织的。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建立以w为变量的目标函数L(w),如果某个w能使L(w)达到极值,该w即为所需的解;第二步是用一种有效的算法求解w。按照L(w)定义的不同和求w的算法不同,可以构成各种iCa算法。目标函数的定义可以分为基于高阶统计和基于信息论的方法。

3iCa判据与算法

用iCa解决BSS问题,一般基于以下假设:①各源信号si(t)统计独立;②观测信号数n≥源信号数m;③各源信号si(t)中至多允许有一个高斯分布的信号源;④各传感器引入的噪声很小。iCa理论及分离算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度量分离结果的独立性。

3.1基于非高斯最大化的iCa

直观的说,非高斯性是iCa模型估计的关键。采用峭度(kurtosis)和负熵(negentropy)可以度量非高斯性的大小。

3.1.1基于峭度高阶统计量的判据随机变量y(t)没有归一化的峭度,也称作四阶累积量,定义为:kurt(y)=e{y4}-3(e{y2})2=C4[y4](4)对高斯信号变量来说,它的kurtosis等于零;但对大多数非高斯随机变量而言,它们的kurtosis有正也有负。声音信号等具有正kurtosis值的信号称为超高斯信号,生物医学信号、图像信号、通信信号等具有负kurtosis值的信号称作亚高斯信号。由于该度量方法在理论和计算上都非常简单,因此广泛用于iCa和相关领域。

3.1.2基于负熵的iCa目标函数由信息论理论可知,在所有具有等方差的随机变量中,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的信息熵最大,非高斯性越强,其信息熵越小。这表明熵能用于非高斯性的测量。负熵定义如下:J(y)∝H(ygauss)-H(y)(5)其中,H(y)=∫f(y)logf(y)dy,ygauss是一与y具有相同协方差的高斯随机变量。负熵总是非负的,并只有当y是高斯分布时为零。实际应用中为简化计算,通常要对负熵加以近似[6]:J(y)∝[e{G(y)}-e{G(ν)}]2(6)其中,ν为零均值单位方差的高斯向量,y的均值为零,且是单位方差;G(•)可取为G1(u)=1a1log-cosha1u(1≤a1≤2)或G2(u)=-exp(-u2/2)等非二次函数。这种近似得到的负熵,给出了古典的kurto-sis和负熵在非高斯性测量上的一种很好的折衷,其近似概念简单,计算快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3.2基于信息论的iCa

3.2.1基于极大似然(mL)估计的iCa在iCa模型中可以直接定义似然函数(对数形式)如下:logL=∑tt=1∑ni=1logfi(wwix(t))+tlog|detw|(7)其中,fi为独立分量si的密度函数(假设pdf已知),x(t)(t=1,2,…,t)是x的实现,该式也可表示为:1tlogL=e{∑ni=1logfi(wtix)}+log|detw|(8)在实际的mL估计中,独立分量的pdf也不必精确的估计出来。事实上,只要能够确定独立分量的超高斯或亚高斯性即可。但是,对独立分量先验知识的错误认知,会导致完全错误的结果。

3.2.2基于信息最大化的iCainfomax算法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知识,其原理是最大化一个具有非线性输出神经网络的输出熵(或信息流)。假设x是一个输出形式为Φi(witx)的神经网络输入,这里Φi是一些非线性标量函数,wi是神经网络的权向量,得到最大化输出的熵为:H(Φ1,…,Φn)=H(x)+e{log│detF/w(x)│}(9)式中F(x)=(Φ1(w1tx),…,Φn(wntx))。57第4期赵浩等•独立分量分析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e{log│detF/w(x)│}=∑ni=1e{logΦ′i(witx)}+log│detw│(10)比较式(8)与式(10),可以看出输出熵同似然函数的期望值有相同的形式。在此处,独立分量的pdf被函数Φ′i代替。如果此处的非线性函数Φ′i采用相应于累计的分布函数,比如说Φ′i(•)=fi(•),那么输出熵则等于似然值。所以infomax和mLe是等价的。

3.2.3基于最小互信息(mmi)的iCa根据信息论中互信息的定义,考虑到线性关系y(t)=wx(t),可得基于最小互信息的目标函数i(y1,y2,…yn)=∑iH(yi)-H(x)-log|detw|(11)最小化该式即可得到分离矩阵w,使yi(t)趋于相互独立。

3.3iCa的学习算法

iCa的学习算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求取相关目标函数的极值,另一类是基于随机梯度方法的自适应算法。一种好的学习算法应保证解的正确性,并且算法简单,收敛速度快。近年Lee等提出了扩展iCa算法[3],该算法在迭代过程中不需要计算信号的高阶统计量,收敛速度快,可实现亚高斯和超高斯信号的同步分离。FastiCa算法是一种基于负熵或极大似然估计等独立性判决准则的分离算法[4],该算法是基于定点递推算法得到的。FastiCa收敛速度快,不需要选择步长,独立成分可以逐个估计,并具有很多神经算法的优点,如计算简单,需求的内存小,是并行的。基于负熵的一维FastiCa算法能估计其中的一个独立分量,或者说是一个投影,其步骤如下:(1)中心化观测数据,使其均值为零;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白化预处理,初始权值向量w;(2)利用定点准则计算下一个iCa基本向量的估计:w(k)=e{xg(w(k-1)tx)}-e{g′(wt(k-1)x)}w(12)式中g(•)为g1(u)=tanh(a1u)(1

4iCa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号的采集设备一般由各类传感器、运算放大器、滤波器、aD/Da转换、预处理等模块构成,生物医学信号比较微弱,一般处在微伏级,暴露于大量的背景噪声和传感器噪声中,并且电路可能存在不同的内部时钟和传输转换时延,各通道间存在串扰和迭加,干扰信号的幅度可能比有用信号的幅度还要强,具有较强的非平稳性和随机性等普遍特征。如何在保证信号特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去噪提纯,继而进行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压缩,改善其存储、检索及模式自动识别等问题,是医疗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课题。由于iCa是根据观测信号和源信号的概率分布来估计各源信号,考虑信号的高阶统计特性,因而能有效的提升信号的信噪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已经把iCa用于生物医学信号的研究。其中,Lee等把扩展iCa用于eeG和fm-Ri数据的处理[3];Common提出的基于高阶累计量的算法也被用于分离胎儿和母体的eCG[7];FastiCa固定点算法也被用于eeG和meG数据———脑的电子和电磁活动行为[8],等等。但是,各算法的最优结果和各算法的鲁棒性还有待进一步确定,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研究方向。

4.1分离生物医学信号中干扰或噪声

医学信号中常用的脑电信号是利用放置在头皮不同位置的导联纪录的一组数据,极易受一些干扰成分的影响,如眼球运动伪迹、眨眼、心电伪迹和工频干扰,这些干扰成分会对脑电信号的分析处理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作为研究和临床使用的eeG信号,如何在有非自然信号污染的eeG信号中提取神经元基本特征是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9,10]。文献[11]将小波分析和iCa相结合,用小波软门限法提高脑电的信噪比,再利用iCa分离出源信号,有效地去除了脑电中的噪声和心电干扰。应用iCa分离这些信号和噪声的根据是:脑活动与其他信号(如眼电、心电等)是不同的生理过程,即它们相互之间是统计独立的,符合iCa模型的假设条件。在噪声干扰确定并可人为生成(如脑电中的工频干扰)时[12],或干扰具有明确生理意义时,即干扰信号和有用生理信号可被看作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的源产生的情况下,可将噪声或干扰分离成独立的源信号。我们利用matLaB进行如下试验:图3为3路同步测量的脑电和眼动信号,从原信号及其功率谱可见,脑电信号中含有眼动干扰和60Hz的工频干扰。由于脑电数据库没有提供同步测量的工频信号,我们构造两个60Hz工频干扰源p1=sin(2*pi*60*t);p2=cos(2*pi*60*t),与3路源信号构成5路信号,然后采用FastiCa算法分离这5路信号。将分离后的眼电、工频干扰信号置零后,再重构源信号。图4为不含眼动和工频干扰的脑电信号,从重构结果及其频谱可见,脑电信号在100点和700点附近的眼动干扰明显消除,60Hz的工频干扰也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4.2特征提取

在生物医学信号和图像处理中,常需要提取信号的状态特征,作为诊断和识别的依据,通常提取特征都是基于信号的低阶统计特性,而iCa充分利用了信号的高阶相关性,能有效的提取信号在生理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分离出与待分析信号相对稳定的独立分量模式,进而可以用作信号的特征提取或分类[13,6]。郭晓静,等[13]分析处理不同心理作业的思维脑电信号,初步发现了与心理作业相对应的脑电独立分量的特征,并用于心理作业的分类,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5

关键词:历史教材重难点遵循原则

处理历史教材的重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一般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合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知识容量性和多方向传导性的特点。难点则处在与重点重合或不一致的位置,具有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征。因此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既互为一致,又不尽相同。正确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蓝本,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课后复习和作业的基本工具。为了把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亦即历史教学内容讲得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发,对教材加以精心剪裁和组织,这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什么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集中体现教学目的要求、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内容,是指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教材的重点有时集中在一课中的某个和某些段落里,有时则以教材的中心思想构成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中。它是教材基本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处在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而,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教学确定性和多方向性。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选准重点,环环相扣,解决了重点,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课文中头绪较多或较抽象、艰深,而教师又难以处理、学生难以掌控的知识点。对此,教师若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易,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是科学的、清晰的,反之,则是片面的或模糊的。难点具有不确定件、相对性和人为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可以转化的。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往往混合在一起。这种交叉性关系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外因是教学的重点。讲清独立战争是由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而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统治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战争的正义性质、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至于教学的难点,应是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和实质。因为这部宪法几经修正,至今仍在使用,其“三权分立”的模式成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仿效的对象。而许多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实质认识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肯定这部宪法在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封建统治或更落后社会形态下所具有的进步意义的同时,着力用该宪法所带有的鲜明的阶级及种族歧视的烙印,指出它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这一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即重点不等于难点。如世界现代史部分,讲到《列宁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这一课时,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为重点,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为难点,因为学生难理解。

总之,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来支撑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是对教学任务某些关键性、核心性部分的强调,是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教学过程本质特征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它们都是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对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一般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应当特别注意遵循四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即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总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系统,才能把握全局,使教学活动科学有序。

(二)独特性原则

处理教材的独特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教材的个性化问题。如果说整体性是对教材全面把握,主要解决共性问题,独特性原则则主要是对一类或一节课具体把握,主要解决个性化问题。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不同历史课题组成的,可以说历史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课题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熟练各种学科技能。换言之,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历史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各具个性的课题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根历史知识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善于根据不问的历史课题,明特点、理要点,从而抓住重点,化解难点。

(三)创造性原则

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和把握,是处理教材重点与难点的高级形式。它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6

【关键词】自我价值自信心不足依赖心理攀比和从重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1-02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需要,继民办高校产生之后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根据教育部2009年3月公布的数字,今年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就业形势已然严峻,而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21所之多,在校生146万人。这与教育部2006年5月公布的数字“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万人”相比,仅仅两年,独立学院便增加了26所,学生增加了39万人。而在目前的就业困境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及其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系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认知现状,把握他们的择业心态,对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自我价值取向至上,功利性凸显,淡化社会价值。

目前独立学院在校生年龄一般在17~24岁之间,都是8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赞扬和肯定声中长大,自信、乐观、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己,勇于追求自我价值。这一点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学生调查的数据中表现十分明显。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价值的发挥”是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37%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职业上的发展”是就业时最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出,与父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更自信乐观,更善于表现自己,更关注自身发展和个人价值体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更自我、更自私,很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周围,投向社会,不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在被调查者中认为选择职业时的主要依据是“社会评价”的仅有4%。但是现实社会在允许实现自我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求按照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招聘单位也要衡量自己雇员创造的价值是否与自己所提供的待遇对等,也会对应聘者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由于竞争者越来越多,压低了竞争者的价值,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过高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个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产生挫败感。从这一点也确实反映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隐忧。

在择业心态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仅将大学教育当成个人的跳板和个人的智力投资,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性。而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强调自我发展,关心经济收入,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由于目标不切实际,所以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挫折,易导致心灰意冷,丧失自信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仍然存在“铁饭碗”心理。尽管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但许多人仍有着守旧的观念。认为找工作一次性就要找个薪水高、工作舒适的好单位,有着“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有悖于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自信心不足,带有明显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具有公办民助的特殊性质,由于其介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按照民办高校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于完全独立的民办高校具有一定优势,而相对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又处于一定的劣势。所以,独立学院学生处于公办和民办的夹缝中,社会对独立学院的看法不一致,存在偏见、歧视,在就业门槛上设置不一样,甚至有的单位公开表明不要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不少困难,学生自卑心理较重。因此,独立学院显得“高不成低不就”,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录取时比二本低几十分,学生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的感觉。尽管通过学校精心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绝大部分已经达到甚至部分学生还超过二本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过低的评估自己的水平和实力,总觉得自己不如二批本科院校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竞争。这种情况在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较为突出。过度自卑,不仅会带来精神上的抑郁、苦闷,还会阻碍大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经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之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开始产生忧郁的情绪,认为从此自己前途渺茫,没有希望可言。而一切的源头就是自己成绩不够好,就读的是独立学院,低人一等。这种心理会一直让学生摆脱不掉,深陷其中,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者,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的人才供求比例的失调,许多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尽管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投出简历,但往往是石沉大海,渺无音信,屡屡失败。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低人一等”的思想,有的同学尽管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更觉得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信心;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有的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

三、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意识有待加强。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主要表现为:就业时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希望同学、家长相陪;择业中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学业平平,技能太大众化,不敢与不善于推销自我,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丧失了许多求职的机会;就业缺乏独立性,不能主动寻找机会,奢望通过学校推荐或父母的社会关系来谋求职业。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愤世嫉俗,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毕业在即,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过于强调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各项条件,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区要考虑;对自己的专长能否得以发挥,专业是否对口要考虑。同时比较固执己见,一旦认为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宁可选择无限期的推迟就业时间,从而导致了推迟就业族和不就业族的日益壮大。

四、攀高和从重心理

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社会直接接触较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渴望社会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渴望在竞争中展示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竞争中产生从众和攀比心理。因此据对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学生调查显示:近30%的学生择业时盲目跟从同学朋友,26.3%学生职业目标受同学朋友的影响。这些大学生对自己本身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不知所措,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个人条件和可能性,不从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的发展角度来考虑问题,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向往报酬优厚、工作轻松、相对稳定的职业,在就业时往往赶时髦,也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就拼命往吃香的专业挤,即使改行也不在乎,从而丧失了不少择业的良机。

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往往陷入择业从众心理的误区。目前在校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一般都是出生在80年代以后,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呵护、学校的关怀和社会的爱护。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意识,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在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家长的意见确实发挥很大的积极的作用,但是是否家长的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大学生们就必须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有的学生还表现为在择业的过程中随大流,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认为只要是大家觉得好的就是适合自己的,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专长,这往往给以后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留下不良因素。

总之,在目前的就业困境下,随着独立学院毕业生开始走向人才市场,其就业状况日益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乃民生之本,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了解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独特现象,从就业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其主要心理特征,探索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树立信心,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当代社会就业市场竞争法则,提高自身的就业率,这对做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全员参与”、“全程化渗透”和“个性化指导”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成海.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2杨晓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6(12)

3张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功能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4王海军.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7

关键词:孤独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生命体验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有“大陆文坛独行侠”之称,他将自己孤独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学创作投射到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由于童年时不幸的遭遇、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及当代文学评论中的“倒贾”现象等生命体验,他对周边的人、事、物异常纤细敏感,行为做事喜欢孤独的观察、思考。对于孤独的深刻体验使贾平凹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也染有一种孤独之感。正如日本评论家盐旗伸一郎在《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中写到:“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心灵的孤独。这几年里,作者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自己孤独的灵魂,创造着‘孤独者’的形象”①。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荷马史诗中的阿卡门侬等人物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初创时期对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汉代的刘劭曾对“英雄”作出如下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②。时期,以亲自主持的革命样板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理论。此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常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具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能力。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文学对于人物的塑造渐渐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个性化的人物代替了脸谱化的形象。如王小波、王朔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反英雄的人物塑造,以及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精神理想缺席的小人物的塑造。

贾平凹从小体弱多病,童年时在家不被重视,在外受人歧视,儿时爱与尊重的缺失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认为自己孱弱。他在《土门》的后记中写到“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③。“英雄情结”作为自卑的一种补偿性心理,在其小说创作中显明地体现出来。他塑造了一批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物,但其笔下的英雄不再是可以改写历史的神而是在生活现状或历史规律前无能为力以致穷途末路的英雄。这些末路英雄在决策时需要面对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居高临下的姿态中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在如此境遇中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格意志更让人动容。

一、传奇英雄的孤独

位于城郊的仁厚村成为了各大房地产商争夺的宝地,仁厚村人为了保卫家园、抗拒城市的侵占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而带领这个村子抗争的灵魂人物成义竟是一个有阴阳手的飞天大盗。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与莫言小说《红高粱》中身兼土匪与抗日英雄的男主人公余占鳌“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刚烈的硬汉,性格中都有一种果断干练、粗野狂暴而富有生命激情与原始正义感的元素。小说一开始通过梅梅的视角叙述了成义走南闯北的一些事迹,以及村民渴望成义回来主持大局的急迫心情。“他既然连个影儿都不可见的人物,仁厚村人却一定要推选他做新的村长,甚至连云林爷也这么坚持推荐他,这令我不可思议。”④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成义这个人物颇具神秘性,而且他还有一身了不起的“轻功”,这使其形象更富传奇色彩。当选为村长后的成义在制定一些保卫仁厚村的决策时虽雷厉风行,但村民却对其言听计从。英雄崇拜是“对一个最高贵的神似的人发自内心的炽热而无限的敬慕和服从”⑤。他带领大家修牌楼、订村规、办药房,使仁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仁厚村人群越来越复杂,、小偷、贩卖假酒的犯罪分子都把仁厚村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成义身上显示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他把整个仁厚村人的命运都集聚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在实施建设仁厚村的一些举措时常常独断专行,致使旁人包括梅梅在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其行为有时得不到认同,“这纯粹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⑥。他不忍辜负乡亲父老的殷切希望,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仁厚村铤而走险,再次行盗却无奈落网。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仁厚村的抵抗没有胜利的历史可能性,无畏的抗争只能是失败,而成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其死亡只是虚妄的献祭。成义死了,卸去了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战战兢兢的活着,死得悲壮,更是对生前孤独的一种解脱。小说对成义的心理描写虽不是很多,但从小说对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及没有娶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死后仁厚村被乖乖拆除等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有冒险精神、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的旷世孤独。

二、平民英雄的孤独

贾平凹在《秦腔》写作中突破了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常用的启蒙视角,突破了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日子。它是贾平凹为了“忘却的回忆”,为故乡树立的一块碑子。夏天义是50―70年代清风街的老主任,“从建国初带领五万人兴修水利的豪气万丈,到带着哑巴、引生和来运在七里沟愚公般孤军奋战的凄惶悲壮,五十载光阴,夏天义的大半生郁结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⑦。贾平凹没有将其塑造成概念化、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其身上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概,但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他对自己人生信条的恪守,对土地的坚守与挚爱,对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绝对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英雄化的色彩。就在七里沟换鱼塘泡汤之后,丁霸槽的酒楼适逢开业,夏天义戴着招牌的石头镜远远地经过,乡邻见到他不但没有打招呼而是远远地走开。他明显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往日的夏天义到哪儿,哪儿都有人殷勤,怎地现在没人招呼?”⑧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由此夏天义产生了一种由受人尊崇到无人理睬的坠落感与孤独感,这是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消弭的隔阂。

夏天义淤七里沟与君亭建农贸市场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分歧,源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对立。市场化大潮对农村的冲击已势不可挡,但夏天义却试图延续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文明,这注定他会被村人误解乃至孤立,甚至与儿子反目,“清风街的人大多已知道夏天义去住七里沟又被儿子们叫了回来,议论着夏天义在清风街活得不展拓,在家里也不滋润,有些可怜他,也有些幸灾乐祸”⑨。“夏天义眼睛潮湿了,把狗抱起来,说了一声:‘你到底懂得我!’”⑩由颇具威信的老村长到如今只有动物能够懂他的良苦用心,无人理解的处境使他倍感孤独。出于对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他带着疯癫的引生、憨傻的哑巴开始了漫长的淤地过程,愚公移山的壮举使夏天义的形象更加伟岸。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抗拒经济化浪潮对农村的冲击,但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他只能失败,七里沟成了夏天义生命中的滑铁卢,他最后死在了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邵燕君认为,“他失败了,但其失败得很悲壮,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死亡使夏天义摆脱了因淤七里沟而备受人孤立的现实,也摆脱了因身份地位的坠落而产生的孤独感。小说最后写到村人为夏天义树石牌、县上调研的人首先来找夏天义,这两个情节的设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弊端的反思,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的一丝怀恋,同时也为这个末路英雄之死增添了一丝慰藉。

三、当代“活雷锋”的孤独

汪宽是《夜郎》这部小说中一名济世行侠的警察,“警察”使他具备了可以施展英雄抱负的身份定位。他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可谓当代的活雷锋,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处处碰壁。在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弄巧成拙,为女贩子开了证明,以致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被分配到汽车配件经销部做推销员,早出晚归却唯独他完不成任务,而此时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刚正无私的性格在物欲横流里似乎是一种异类,他也因此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加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使他倍感孤独。牛皮癣已很严重的汪宽决定加以治疗,他幻想以自己徒步走黄河的事迹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种堂吉诃德的壮举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更显悲壮、孤独。《白夜》中的汪宽在不知情中帮女贩子开了证明,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倍感失落的他想换一个环境,于是回了趟老家看看,希望从家乡找寻些许精神的慰藉。然而家乡再也不是可以提供温暖的港湾,而且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一时又陷于茫然,竟糊涂了自己到底是西京的人呢还是子午镇地窑里的人,还是自己是个什么。”???回老家并不能真正排遣他内心的孤独,反而使他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心理上寄托的故乡。在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宽哥终于决定去治疗已经很严重的牛皮癣了,并决心以一个病人徒步走黄河的行动引起社会募捐,从而用钱在各地修雷锋庙。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壮举在人心不古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滑稽。他的出走,实则是在看透了物欲横流后,精神无处可以寄托的变相逃离,以此来摆脱个人因与外界环境冲突而带来的孤独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绝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一生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们虽未能扭转乾坤,但悲壮的死亡却使其人格魅力无限闪耀。正如贾平凹在《古堡》中写到:“夸父的目标是要到大海去,但他却渴死在去大海的路上,夸父是失败者,但却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强大的社会历史规律面前,英雄们宏大的抱负与现实中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形成截然的悖反,梦想与现实的分裂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坠落感,但仍怀有对光明的一丝希望,这丝希望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英雄的角色定位使其区别于浑浑噩噩度日的普通民众,鲜有对白的他们注定了孤独。

注释:

①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②刘劭.人物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94.

③贾平凹.土门・后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335-336.

④贾平凹.土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48.

⑤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88:22.

⑥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⑦朱墨.一个人的史诗与大地的挽歌――以夏天义为线索的《秦腔》解读,2009(11).

⑧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17.

⑨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2.

⑩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5.

参考文献:

[1]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J].小说评论,1998(2).

[2]刘劭.人物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贾平凹.土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8

1.当前独立学院班级建设现状分析

1.1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弱

班级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然而随着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不断壮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班级也在不断地增长。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特点,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班级数量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产物,随着独立学院在社会上逐渐得到认可,独立学院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之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独立学院的发展迅猛,这也造成了班级人数基数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意见很难统一,导致了班级活动开展的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班级非正式群体增多,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内非正式群体可以归纳为: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对校规校级不理睬型;“60分(及格)万岁”,平时不认真,考试通过即可型;个性突出,不遵守纪律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型等。这些群体在班级中存在很不稳定因素,但由于改部分人存在个人的一些特长或天赋,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这部分群体对班级建设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1.4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就目前而言,独立学院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缺动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学生在大学后学习缺少热情且一直处于被动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认为读是件无聊的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丧失使得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加大了班级建设的难度。

2.独立学院班级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2.1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存在偏差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源于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都是被父母当宝贝宠着,除了学习上的事情,家庭的许多事务都是由父母亲自操办,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也养成了许多惰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区分哪些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管,从而使得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大大不如以前。

2.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独立学院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学知识,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共同进步。这也给作为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班级建设仅仅依靠以前的“管”的思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因此,师生关系的转变,对班级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2.3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都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虽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但是当前独立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是按照其母体学校的资源加以利用的,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加以规划,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兴趣。这对也对学校营造优良学风、校风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4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集体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集体的方向。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时的努力就能使班级变得很强大,但是并不是多有的班级成员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即使知道普通同学也不可能把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因此,在一个班级中,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和理解班级建设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加之,班级的集体活动形式的欠吸引力,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因此,导致了班级建设的长期性难以保持。

2.5学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班集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促进班级建设,以班级建设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就目前独立学院的现状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于院系两级,真真落到班级的工作不多,即使是到了班级,其效度也是有限的,这就对当前独立学院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全过程

3.1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让独立学院学生来认清社会现象中的本质,分析社会思想意思中的主流,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独立学院班级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的功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大学生形成世界观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时代性,通过这些课程,让独立学院关注社会热点,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3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的成败与否与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班级和寝室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对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班级的建设工作,就是要在班级和寝室文化建设下苦功夫,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寝室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活动,这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事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创新途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的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成立10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支新的生力军,独立学院是我们党对大学生实施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近些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现象十分普遍,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不断增加。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那些对党有着巨大热情和向往的大学生进行适时地培养,如何使那些对党有一定好感但信念尚未确立的大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亦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肩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

一、因材施教,全面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要想弄明白如何开展独立学院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首先得先了解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特点:

    (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思维活跃,见多识广

    独立学院新生大多数来自于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因为独立学院学费相对较高,很多农村家庭学生难以接受高昂的学费。良好的经济条件使得独立学院的新生能够接受更多的培训、社交、旅游等社会实践机会,他们普遍见识比较广泛,思维比较活跃,兴趣爱好较多,综合素质较高,突出表现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许多方面的特长。

(二)、自我意识强,个性突出

富有个性、朝气蓬勃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易以"我"为出发点,关注自身的利益,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容易忽视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

(三)、思想积极,但追求人党多带功利之心

部分学生思想上关心国家大事,积极要求入党,但在实际中对党的认识缺是比较肤浅,尤其是在思想和理论上缺乏明确认识,对党的性质、目标、宗旨等不甚了解,在感情上也多处于朦胧状态,也常有从众心理,缺乏明确的入党愿望,他们提出入党申请多是受身边父母亲戚的"无形压力",或者是身边同学的"随大流"的影响等。

(四)、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高考成绩的不理想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对于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待遇等问题存在质疑,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缺乏自信。

二、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独立学院新生中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对国家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是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信息化,网络化,高校大学生处在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汇、激烈碰撞的前沿,如果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难免会有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比如"西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西方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等,不断的涌人大学校园,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集体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牢牢占领思想阵地的高度,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吸收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扩大党的影响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给大学生入党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思想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为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严峻挑战。首先,受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影响,当前在校大学生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但他们中的部门同学追求个性的意识太强,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有些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认同感。其次,在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入党前很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入党为了就业等一些实际利益问题。再次。在市场经济开放流动原则的影响下,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互相攀比的心理也比较严重,在消费观念上大手大脚的消费,拜金现象较严重,对于艰苦奋斗精神认为早已过时。

三、对独立学院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几点建议

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以及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特点,独立学院学生入党教育工作,既要坚持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内容和方法,又要做到与时俱进、拓宽和更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入学教育工作,开展入党教育讲座,增强新生主动入党的意识

独立学院的新生中大多数是要求上进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向往加入党组织,可又不太清楚自己怎样做更合适,处于朦胧状态中。他们可塑性强,特别需要党组织的启发指导、帮助教育。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有利时机,把入学教育和入党教育结合起来,在入学教育中贯穿入党教育的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举办入党教育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校期间入党的标准和入党程序等,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开展"争取条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什么样的入党动机是正确的入党动机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入党动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入党的程序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学生党支部如何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教育及考察?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学生党支部的设置状况等。

讲座要讲述到优秀党员在学生中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强,不太喜欢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如果通过身边一个个优秀党员的风采展示,让新生们看到学习的榜样,认识到党组织是一个先进的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为同学们服务的组织,鼓励同学们积极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磨练自己。

(二)、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导生,在新生中做好示范作用

目前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人员主要有全职和兼职两部分,全职人员较少,主要以兼职人员为主,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主要由辅导员兼任学院或系里的学生党建工作,而辅导员本人工作量较大,所以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因此让学生参与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也减轻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从管理心理学理论上说,也满足了学生的参与管理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为此,让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参与到新生的接待和日常信息联络、自我管理工作中,让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的导生或者助理班主任工作。首先弥补了学生党建工作干部人手不足的问题。其次也培养了学生党员的交流沟通引导等能力,这是一个学生党员开展思想工作的实践平台,通过锻炼更有利于学生党员的不断成长与成熟。再次也可以使学生党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党员通过经常性地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新生做好大学规划等工作,使新生认识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从而更好的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也使得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感到党员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宣讲会"、"优秀学生报告会"

通过老生介绍自己在大学的成长过程,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党的感情,引导他们主动靠近党组织,唤起他们政治上要求入党的信念。这样以来,就形成了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和入党教育相结合,在新生中营造蓬勃向上氛围的良好势头。

(四)、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成长

要引导学生成才就必须引导他们加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党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意志力,加强他们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一方面推荐新生中要求入党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通过担任班级干部、社团干部、团学干部等,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在各项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树立威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开展优秀党日等活动,不断引导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基层、为社会服务、为基层的老百姓奉献,通过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解改革的现实,了解社会和国情,促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社会,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健康成长。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精神面貌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受其影响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当然也没有什么标准的模式可以去套用,只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尝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各自学校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李刚,刘素英.略论高校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问题.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3).

史剑萍,王建胜.加强高校党校大学生入党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涂文星.论高校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工作.理论界,2007,(3).

丁静涛、赵雪梅.浅沦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3).

晋贵堂.大学生入党引导教育的有效性.理论界,2008,(5).

莫坷、赵君、叶昊.大学新生入党启发教育机制研究.高教论坛,2008,(4).

孙元鹏、欧腊梅.大学生党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工会博览,2009,(3).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3,(5).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篇10

“独身主义协会宗旨”称:探讨独身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实行独身主义的可能性。总之,为独身主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独身者不再受社会的歧视,为保护独身者的权益和地位而呐喊、奋斗。独身主义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甘愿孤独寂寞。成立独身主义者协会,为独身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社会支持以及志愿者服务机构,云云。

第二起咨询是某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若干女生,也就独身问题提出类似的口头咨询。上述两起咨询。我均对主要人物进行了走访。

家境:多屑小城市或乡镇的农工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差,预示个人将来要承受较重的生活负担,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尽教养弟妹的义务。

仪表:容貌一般,有明显的仪表自卑感。

经历:均有一次或数次的交友挫折、失恋体验或正处在情感危机后的康复阶段。

志向:一般对个人事业有所追求,希望通过奋斗取得较大的成就。

性格:较固执、敏感。有猜疑、偏见性格倾向,防卫性强,有毅力,能耐苦,竞争和自立能力较强。

信仰:普遍对天主、耶稣感兴趣,不相信迷信,但不排除宿命论的成分(指非政治性的)。

早期创伤:主要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童年体验。其中包括在严重的父母失和状况下受虐待,经常处于家庭中出气筒的地位;青春期前后的游戏性或性的性体验;对女性发育特征的恐怖、羞耻和禁忌;对双亲的厌恶和对男性欺压行为的不满;早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迟滞或挫折;童年丧失亲人,特殊社会环境等精神创伤。

第三起咨询来自某市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5个女生,平均年龄16岁。她们提出独身主义是出于这样一些因素:因父母辈、兄妹辈的婚姻不幸、家庭不和,以及目睹幼小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凄惨情景,正处在青春妙龄时期的她们,又耳闻周围一些女生因陷入早恋漩涡而失学,前景暗淡。为了学业和未来,她们立志不谈恋爱,不与男同学接触,共守信约,共同监督勉励,永不变心……

一年后,这5名女生中的3名考上重点高中,2名考上中专。其中一名高中生已坠入爱河。按4个女生的说法:“我们劝她,可她不听。为此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将继续恪守信约,并订下誓盟,走独身之路。”

第四起是电话咨询,她们是来自北方某港口的7名32~38岁的未婚女性,大专文化程度,有明确的专业爱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她们想走独身之路的原因是:自身年龄偏大,与同龄男友屡屡受挫,她们感到这些男性各方面素质都较差,却有一种令人厌恶的男性优越感,叫人无法接受。她们觉得婚姻世界畸形、不公平,索性避开这条路,以示对现实的反抗:“我们深知人性的需要对独身女性的冲击力量,但这毕竟是原始的,非社会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化将它升华、转移。一个人难以做到,7个人就容易做到了,因为志同道合会产生共同制约性和感染力。

“走独身主义的道路。我们也不无担心和顾虑:一是家庭、社会的压力,二是老年依靠谁?我们可以我行我素,也可以孤芳自赏,但我行我素易招是非,孤芳自赏会变得性格古怪。纵然这些都顺利通过,那么到了老年怎么办?我们希望社会不要把我们忘掉。现在,我们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是,选择独身是不是一种心理变异,老姑娘就一定会变态吗?有没有预防的办法?”

从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提出的有关独身问题的咨询中可见,她们的迷惘是很深的。

为了满足心理咨询者的要求,我仅以美国一份调查材料为参照,来试探性地做些解答。

在《生命周期与社会化》这本著作中,有位女独身者的调查数据表明,90年代初,美国不同年龄群单身女性的比例为:20~24岁为285万人,25~29岁为72.6万人,30~34岁为34.5万人,35~44岁为56万人,45~54岁为58万人。可见,30岁是一个年龄界限,在30岁以前的单身女性,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

独身者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能力和有机会在经济上独立自主;第二,社会心理的自主,即有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如感情上独立于男人和不屈服于男人;第三,独身应出于完全自愿。而不是因为没有人求婚。这是三个条件中最能明确表达个人意愿的要素,也是最明显地显示了独身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标志,它使得独身者不会被认为是因为找不到丈夫。

独身主义者,关键问题是社会角色、被人接受的程度和人格上的自爱,因为家庭生活的神圣依然紧紧抓住世人的幻想。未婚状态仍难免被人们归结于个人的失败,独身妇女所受到的攻击或缺乏爱心的指责,同样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她们最难忍受的是受贬抑的社交定义和由此而来的对自身形象的扭曲,以及与异性或已婚夫妇的人际交往都会被烙上微妙的“破坏作用”的印记。“二等公民”的潜伏心理,使独身妇女难以对自身作客观的评价,即便是挣脱了上述羁绊的觉醒者,也难完全摆脱。

独身妇女缺乏友情、信任和知己,日常生活是她们的另一个难题,尽管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是相对的空虚。她们往往抵御不住意外的骚扰和胁迫。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以上可见,尽管国度不同,但中外对独身的看法以及独身者的利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传统观念所无法突破的,也是西方社会无法突破的。为此,我可以坦率地回答本文所涉及的三个年龄组的咨询。严格说来,女大学生组仅是主观意念性的独身,换言之,在这个年龄段提出独身尚无实际意义,尽管女大学生所提出的独身主义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据背景分析仍然不能摆脱没有找到理想的对象和缺乏对异性吸引力的因素。其所设计的宗旨也只能被看作是某种心理压抑的抒发和聊以的方式而已。所以,与其采取这种逃避式防卫,莫不如抓紧宝贵时间投入到学业中去,切莫把一时的感情失利作为勾划整个人生的策略。

另一组中学生,为了不重复长辈婚姻之不幸,一时性地产生独身的念头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作为一种信念去共同遵守,尽管人到青春期,已经具有自我定向的能力,但那是一种仿同和自居心理的作用,距离自我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认识和创造过程。她们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年龄,何必以如此纯洁幼小的心灵去承担这种事关终身的人生设计呢?

第三组大龄女性,她们提出的确实是一个实际问题,但她们均属于婚姻难成,不得已才考虑独身的,缺乏独身主义者的必需的要求。

我国独身者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克服舆论和家庭压力。除非本人有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尊重,否则这种压力是经久难消的。因为我们社会尚无条件保证单身女性有自己的住房而不受亲属的干扰,因此有“剩男无剩女”的世俗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