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非生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0:55

生命与非生命篇1

20年前,我已经走过非洲大陆的30多个国家,其中一些去过十几次,因此非洲让我或多或少有一种“家”的感觉。

第一次到非洲,我去了布隆迪和卢旺达。晚上寄宿在荆棘丛林中的人家,就睡在地上。凌晨一两点时,我们受到了殷勤的款待——当地人为我们摆好餐具,然后开始宰杀、烹饪母鸡,大约4点的时候,将鸡肉端到了我们手里。我由此开始了解非洲人的时间观念,也开始学习两件事:耐心和闲谈。

接下来的3个星期,我都在刚果的布拉柴维尔度过,与《非洲青年报》的刚果同事J.-B.thiam结伴旅行。我每天在thiam的母亲家里用餐,也结识了他的不少朋友。我聆听他们的述说,耐心学习如何融入他们。thiam是非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SeigneurRochereau的好朋友,也是刚果歌手m'BilliaBel的朋友,我们每天晚上在音乐厅后台或酒吧畅谈,我因此对非洲音乐界有了一定了解。

去非洲的次数越多,我的感觉越良好。我甚至觉得,非洲乡村的生活与我在法国乡村Berry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我的外公是个农民,他的餐桌上总是留有一盘加盖的食物,以防有朋友在饭点时分来访却还没有用餐,这与非洲人的待客之道有点相像。在我记忆中,Berry的村民对于土地和牲畜的忧虑,并不亚于西非布基纳法索的农民。

穿越宽果河(Cuango)时,我不禁想起童年时参与捕猎的那几个夜晚,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把捕鱼篓从水中捞起。晚上偷偷越过阿尔及利亚边境打算去加入尼日尔图阿雷格族的反抗组织时,也让我想起夜间散步去收集捕鸟笼的日子。

我就是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帮助我更直观地了解非洲和非洲人。

不可毁灭的力量

我在非洲参加了许多神奇而特别的宗教仪式。在布基纳法索的时候,Boni村的村长panga邀请我出席masque部族首领的葬礼,接连几天,我都用相机客观地记录着那些严肃、隆重、神圣的仪式的全过程,希望借此让当地人接受我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日子来临了,盛大的面具游行正式开始。panga说,游行队伍最前面那个小小的面具拥有巨大力量,我不能正眼看它。我遵守了这个规定,从它后面通过。但我打断了面具队伍,游行突然停止,一个“审判员”来到我面前。panga说他不能再偏袒我了,我必须为违反禁令支付一笔罚金,用于资助祭祀活动;如果我不接受惩罚,他本人就必须为今后所有影响村庄的灾祸负责,包括干旱、疾病、歉收等等,因为他让一个外国人触犯了能主宰集体生活的法律。

其实,非洲并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地方,虽然它神奇而迷人,但我也难以忘记那些花费在政府部门办理各种手续(有一些是为了解决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的时间,以及因为拍照(哪怕只是一张简单的风景照)而遭到的无数次质询。有时我还不得不安抚发怒的当地军人,他们会瞪大眼睛用武器威胁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的只有保持耐心与和气,还得用点小幽默,以缓和眼看就要失控的局面。

在某些情形下,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想起Bati营地里那些逃避干旱的埃塞俄比亚农民,每个夜晚,他们之中都会有60多人耗尽生命的最后一点气息;清晨,母亲们拽着我的裤脚朝我哭喊她们的绝望,请求我拍摄他们刚刚去世的孩子。

然而,非洲大地充满了勇气和坚毅,总有一种不可毁灭的力量让人重新振作起来,它让我想起脚步踉跄却坚持战斗的拳击手。

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一堂有关生命力量的“课程”,发生在1990年内战时期的莫桑比克。当时我正在维兰古洛斯村(Vilancoulos)一所医院的病房里,一个男人坐在病床上。前一天晚上,他和同伴走入战场,被敌方抓住,同伴被杀害,他自己则被残忍地割去了生殖器官,敌人借此来警告村里其他男人不合作的下场。面对这个男人,我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他却微笑着说:“我所遭受的让你觉得很残酷,但如果真的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你又能怎么办呢?”从他的笑容里,我看到了生存的意志,并被这种力量所折服。

有故事的照片

帕斯卡·麦特尔的非洲照片多以风景和人物为主题,镜头对准生活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大陆上的居民。从在沙漠里骑马奔腾的自由勇士,到难民营中因营养不良死去的孩子,不同种族的人们在他的镜头下汇集:基桑加尼市(Kisangani)瓦日尼亚村(wagenia)的渔民,阿伊尔(a?r)地区图阿雷格族(touaregs)反叛分子,驻扎在基乌湖(Kivu)附近的马义马义(mai-mai)组织的民兵成员,提艾娜(tidene)绿洲上的收割者,比奥科(Bioko)岛上的,在伊拉卡(ilaka)采集蓝宝石的矿工们……

摄影师给自己的图片都加上了诗意浓浓的注释,它们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图片不在眼前,这些注释依然如同回声一样在耳畔徘徊:逝者回转仪式后的小憩,蓝色尼罗河之咖啡服务员,伯尼城的葬礼和猫头鹰面具,基奎特之酒吧一夜……

帕斯卡·麦特尔是一位不惧狂风,经常在沙漠中骑马前行的独行客。他喜欢在昏暗狭窄的环境中拍照,比如“贝卢哈(Beloha)之酒吧一夜”:单一的蓝色调,让整个画面传递出更多的忧郁感;零散分布的人们,身姿影影绰绰,正在等待着某件事或是某个人的到来,尽管这种等待可能永远不会有结果,就如同我们永远无法预料,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会迎来白日的光明,还是夜晚的黑暗。

帕斯卡·麦特尔

pascalmaitre

摄影师,1955年出生在法国小镇Buzancais,目前为巴黎某图片社工作。曾与美国《国家地理》、《德国地理》、《明镜周刊》、《费加罗》等多家国际知名杂志合作。帕斯卡·麦特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非洲的,恐怕没有几个摄影师能比他更了解那个大陆。他去过40多个非洲国家,报道当地的生活方式、传统、政治以及冲突。曾参与编纂《我的非洲》一书,著有《独一无二的马达加斯加》。

1.布基纳法索,1993年。

一个戴猫头鹰面具的人穿过Boni乡村的一条小路。猫头鹰面具是当地葬礼仪式上最重要的面具。猫头鹰象征着可以看到来世。

2.索马里,2008年。

哈尔格萨(Hargeisa)地区的一个美容院。

3.乍得,2006年。

在阿贝歇(乍得东部,靠近边界的达尔富尔)的一场比赛中,骑手们被沙尘暴所包围。1000年前,另外一些“骑手”由撒哈拉大沙漠而来,带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

1.刚果(金),2002年。

金沙萨(Kinshasa)班顿杜省(Bandundu)亚卡族(Yaka)的少年舞者。因为战争,刚果很多不同地区的人来到首都,聚集在一些特定区域,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使它们得以延续。

2.马里,2006年。

马里有超过一半的国土被沙漠覆盖,尼日尔河是马里的母亲河,也受到沙洲和推进的沙丘的威胁。

3.卢旺达,2011年。

维龙加地区的火山口,周边种植着水果和蔬菜。

4.苏丹,1995年。

在喀土穆附近的难民营举行的一场婚礼。

1.布隆迪,1997年。

一个图西族少年在看护胡图族婴儿。“沙洛姆之家”是一个孤儿院,这里教导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孩子如何相处,团结是这里的一条首要规则。

2.刚果(金),2011年。

维龙加国家公园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公园,在过去18年的武装冲突中,这里的野生动物大批消亡。

3.马达加斯加,2010年。

ilaka地区蓝宝石矿(1998年在这里发现了蓝宝石)的产量,占世界蓝宝石产量的33%。但这里的矿工们每天赚不到一欧元。

1.尼日尔,1989年。

黄昏祈祷的时间,一个牧羊人赶着瘦弱的羊群走过阿加德兹镇(agades)的宣礼塔。明亮的光线中,金色的塔寺如同在熊熊燃烧。这座宣礼塔建于16世纪,是非洲保存至今的重要文化遗迹之一。

2.索马里,2002年。

当时护送我们的民兵头领阿夫韦内(afweyne),因为喝了太多酒、嚼了太多阿拉伯茶而身体欠佳。以前他一直住在丛林里,以放牧为生,从来没有见过房子是什么样的。1992年,他参加了奥斯曼·阿托(ousmaneato)的民兵组织,一下子拥有了四幢别墅,包括图中的这一幢。2011年,阿夫韦内成了海盗,死于一次仇杀。

3.尼日尔,1993年。

图阿雷格族(touaregs)反叛分子。

4.马达加斯加,1997年。

Canaldespangalanes是一条包括了数条自然河流和人工湖泊的运河,它的水流是如此平静,在河中洗澡的女孩像是在临镜而照。

5.马达加斯加,2009年。

贝卢哈(Beloha)之酒吧一夜。人们正在等待着某件事或是某个人的到来,尽管这种等待可能永远不会有结果。

生命与非生命篇2

关键词计算机;逻辑;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以来,数学语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自然语言逐渐减少,代之以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命题之间的逻辑演算这些形式化(或符号化)的语言,这一改变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为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工具。为了顺应时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编的高中选修1-1数学教科书增加了《常用逻辑用语》一节内容。该节内容当属命题逻辑的范围。尽管内容并不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命题的否定”、“复合命题的构造”等内容,存在着不同看法,即使在中学数学教育杂志上,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也很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很不利的。

二、主要结果

1.关于命题

命题是什么,说法很多。教材中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通常认为命题就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因此命题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其一是对判断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其二是能判断其真假。例如语句“太阳从东边升”,作为一个判断,它是正确的,所以它是命题,是一个真命题。命题作为一个句子,必有主语、谓语和联系主谓语的联系词。例如“8是4的倍数”是一个简单命题。“8”是主语,“4的约数”是谓语,“是”是联系词。命题中的主语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称为命题的主项。命题中的谓语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称为命题的谓项。“是(或不是)”联系主项与谓项,称为命题的联项。在命题的主项前面都有一个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称为命题的量词。量词有两种:一是全称量词:在指定范围内,表示整体或全部的含义,如“所有”、“一切”、“任意””等;二是存在量词:表示个别或一部分的含义,如“有的”、“某些”等,在命题中,全称量词常可省略,而特征量词不能省略。

2.关于“非p”命题

对整个命题p加以否定得到新的命题叫做“非p”命题,即非命题。“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但“非p”之“非”只否定命题的结论,这也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所以欲写“非p”应先搞清p的条件和结论,另外p与“非p”的真假必须相反。含有量词的命题“p”与“非p”之间怎样转换呢?看以下几例

(1)p:正方形的内角都是直角。

非p:有些正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2)p:有些学生身高超过1米8。

非p:所有学生的身高都不超过1米8。

(3)p:有些素数不是奇数;

非p:所有素数是奇数。

(4)p: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条直角边都不相等;

非p:有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相等。

通过以上实例,推广到一般,可以得到: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是先将量词进行转化,即将全称量词转化成存在量词,将存在量词转化成全称量词,然后再对结论加以否定。

三、关于复合命题“p”或“q”与“p且q”

复合命题“p或q”、“p且q”是逻辑联结词“或”与“且”联结两个命题p与q。既不能用“或”与“且”去联结两个命题的条件,也不能用它们去联结两个命题的结论。复合命题“p或q”、“p且q”命题p、q的关系有三种类型:

(1)p、q的主项概念、谓项概念都不相同,如:

p:菱形的四边相等。

q: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p或q”:菱形的四边相等或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p且q”:菱形的四边相等且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2)p、q的主项概念相同,谓项概念不相同,如:

p:12是3的倍数。

q:12是24的约数。

“p或q”:12是3的倍数或是24的约数。

“p且q”:12是3的倍数且是24的约数。

(3)p、q的主项概念不同,而谓项概念相同,如:

p:对顶角相等。

q:同角的补角相等。

“p或q”:对顶角相等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p且q”:对顶角相等且同角的补角相等。

四、建议

为了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学好这一段内容,我想我们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建议一:在逻辑的教学中,一定要谨慎,不要想当然,多斟酌。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多和语文老师沟通,探讨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判断词、联结词、量词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和联系,在一些命题的表述过程中将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便于学生理解。

建议二: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应多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转换命题与构造命题的能力。学生能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此激发探究的激情,有助于完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并能逐步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总之,新教材的众多闪光点,我们将在渐进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我们要利用好新教材中的这些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一点、优秀一点。

生命与非生命篇3

——人学理论体系初探

——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科学之谜。生命本质的奥秘,使人类感到激动,使人类感到困惑。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物质化学存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是物质化学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形式与状态。物质化学存在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性质分别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

人们已知生命的本质是人类尚未认识的世界之谜,但未认识到与此并存的自然的本质同样是尚未认识的科学空白。而且在自然发生史上,先有自然,后有生命,即先有自然本质问题,后有生命本质问题。人类只有先认识了自然本质,然后才能认识生命本质。人类只要未认识自然,就不能真正认识生命。人类认识了生命,又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自然。

以前的研究者仅就生命本身研究生命。只有从生命和自然的联系性入手,从它们产生的共同化学机制入手,从物质化学存在的低级形式——自然入手,探索物质化学存在的高级形式——生命,才能揭开生命和自然这两大奥秘。

本文从化学的角度论证自然的本质是自我否定性,生命的本质是自我完善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命自然矛盾学说,建立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以生命自然本质理论和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解释生命自然现象和生命自然关系,把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的人学理论体系,建立一种大统一理论框架,试图描述新的完整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图景。

物质化学存在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决定生命自然矛盾,决定生命自然关系,决定生命本质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的本质,决定生命自然关系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和受其制约的人与人关系。物质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通过其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对象性活动创造产生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人的现实实现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是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过程,是人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世界是物质的大前提下,生命是什么,自然是什么,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是哲学上一切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所以,认识物质的化学存在,认识生命自然本质,认识生命自然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学意义。这将使人们完成由物理决定论、机械决定论、严格决定论即自然单因素决定论向化学决定论、有机决定论即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由物理宇宙论即自然宇宙论向化学宇宙论即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的转变,将形成生命自然统一的物质世界图景。这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

一、生命自然本质

生命运动和自然运动同样遵循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规律,即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生命现象可以还原为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么,物理运动规律和化学运动规律能不能解释说明生命的本质呢?生命和自然是物质化学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形式与状态,是化学现象,低级运动形式的物理运动规律似乎无法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那么,高级运动形式的化学运动规律是不是可以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呢?即是不是在统一的化学运动中生命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化学运动性质呢?是不是存在着人们尚未认识的既对立却又内在统一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不同性质的化学运动规律可以分别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呢?生命和自然难道是不可通约的二元世界吗?

物质统一性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统一性。物质世界不存在超自然、超化学、超物质的原因。化学运动规律可以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可以统一生命和自然现象。问题仅仅是:自然界化学运动是低级化学运动形式,生命界化学运动是高级化学运动形式。生命界化学运动同时又是对其与自然界化学运动两者对立的超越。

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是生命界和自然界的根本运动性质(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它分别描述生命和自然是如何产生、运动、变化、转化和存在的,它将能分别统摄和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

生命和自然是在人们尚未认识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中分别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两种不同化学物质。生命界化学运动具有同化异化特殊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有机物化学生成物质;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非同化异化一般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和无机物化学生成物质。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分别决定和构成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化学运动即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的性质是自我否定性。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即物质转化的变化,是物质世界最根本性的变化。化学变化是否定原参加化学反应物质存在形式,而肯定所生成物质存在形式的过程。在自然界非同化异化一般形态化学运动中,一种物质自身存在形式被分解了,化合了,被自身破坏了,自我否定了,转变为别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这种新的物质自身存在形式又被分解,化合,被自我否定,又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使物质不断从自身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转化为它的异己物质。在延续不断的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自然界物质具有异己存在形式,它不具有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界化学运动是物质自身存在形式被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的过程,即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否定性性质。

生命界化学运动即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的性质是自我完善性。哲学意义上的生命界物质在生物学上叫原生质,它由有机物及次要成分某些无机物组成。生命界化学运动是以原生质同化异化矛盾特殊形态进行的。同化作用是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的合成,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是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分解,并释放能量。在同化异化矛盾运动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是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即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主性。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蛋白质在同一时间里不断分解着,又不断合成着,始终以蛋白质自身存在形式存在着,即在连续的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生命具有蛋白质自我存在形式。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蛋白质自身存在形式被分解了,自身破坏了,自我否定了,又被合成着,完善者,以新的高级完善的自我存在形式肯定着,超越着;这一高级完善形式又被否定,又被更高级、更完善的自我存在形式所肯定,所超越,所代替。蛋白质否定了它的自身存在形式,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在更完善的意义上进行着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过程循序递进,以至无穷。自我否定性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产生了飞跃,质变为它的对立形式、高级形式和超越形式——自我完善性。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使原生质不断从自身存在形式转化为自我存在形式。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是原生质自身存在形式被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转化为自我存在形式的过程,即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完善性性质。

物质世界存在着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在不考虑原生质次要成分无机物的情况时,在自然状态下,一切原生质即有机物都是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中产生的,一切同化异化化学变化都是由有机物进行的,任何不是处于分解状态的有机物的一切化学变化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异化化学变化的一个环节,都属于同化异化化学变化。由此推论,生命界一切化学变化都是由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的,一切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都属于生命界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界物质都是由有机物即原生质构成的,一切有机物即原生质都属于生命界物质。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生命界化学变化的唯一形态,而其所生成的有机物即原生质则构成了生命界物质的唯一形态;反之,一切非同化异化化学变化则构成了自然界化学变化的唯一形态,而其所生成的无机物则构成了自然界物质的唯一形态。物质世界一切化学变化,都分为具有截然不同的化学运动形态、化学运动性质和化学生成物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这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由此,统一的物质世界被截然划分为相对对立的生命界和自然界两大部分。所以,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生命界化学运动,所生成的具有自我存在形式的有机物即原生质构成了生命界物质;非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自然界化学运动,所生成的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的无机物构成了自然界物质。

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的性质,分别决定了这两种化学运动所生成特定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任何物质,都是在化学变化、化学运动中生成、存在、转化的特定化学物质,任何特定的物质存在,都首先是特定的化学存在。化学变化、化学转化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运动,化学存在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运动性质,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在化学特殊意义上,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生成、存在、变化、转化。物质是如何化学运动的,那么,它就是如何化学存在的。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从特殊上升为一般,在物质一般意义上,同理,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在运动中产生、存在、变化、转化。物质是如何运动的,那么,它就是如何存在的。物质特定根本运动性质即物质特定根本运动规律,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由此推论,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即同时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运动规律和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即决定了特定物质的本质。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分别在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我否定性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中生成、运动、存在、变化、转化、发展着,分别按照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根本规律运动和存在着,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分别构成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所以,生命的本质是自我完善性,自然的本质是自我否定性。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区别。

自我完善性具有自身规定性。自我完善性表现为蛋白质,表现为生命任何时间的完善性数值都比以前时间的完善性数值大。自我完善性在自身绝对增长即绝对自我增长中得到实现。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是其自身存在的先决条件。自我完善性性质本身规定了其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是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从自我完善性及自身规定性即绝对自我增长性可以推论其它自身规定性,即正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自主性、自我加速性、自我复制性、自我修复性、无限自我展开性、无限自我发展性、无限自我产生性、无限自我完成性、无限自我满足性、无限自我实现性、无限自我创造性、无限自我丰富性。因为自我完善性本身即是目的①,所以,所谓目的性,即符合自我完善性目的。自我完善性众多自身规定性是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它的否定,就是对自我完善性本身的否定。自我完善性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新概念。

生命本质和自然本质决定了物质世界存在着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化学作用形式。非同化异化一般形态的自我否定性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产生了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的无机的自然界物质。自然界化学运动的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构成了自然作用。自然作用使自然界物质产生异己存在形式。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自然作用和异己存在形式是自然界物质的三个根本特性,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同化异化特殊形态的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产生了具有自我存在形式的有机的生命界物质。生命界化学运动的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构成了生命作用。生命作用使生命界物质产生并保持自我存在形式。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生命作用和自我存在形式是生命界物质的三个根本特性,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蛋白质体现了生命界物质的这三个根本特性,所以,它是生命的体现者,是生命的物质承当物。物质作用主要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基本形式,而化学作用又具有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生命作用、自然作用即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一样,都是物质作用的形式之一,都是一种物质力量。

二、生命自然关系及其不同的物质存在意义

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产生了生命自然矛盾,由此决定了生命自然关系,由此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不同物质存在意义。

物质运动转化为物质结构和物质存在形式,不同性质的物质运动转化为不同性质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存在形式。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转化为自我组织性结构即自组织性结构和生命物质存在形式,而自然自我否定性运动则转化为非组织性结构和自然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凝固、沉淀于自组织性结构中,转化为不矛盾的、逻辑的、稳定的关系,即和谐性关系。和谐性是自组织性的本质特性。对和谐性的否定,就是对自组织性的否定,对自我完善性的否定。

和谐性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具有必然的、不可分离的紧密性联系。自组织性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着,变化着,并作为一个整体对内部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同时,紧密性联系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内部的联系性水平比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性水平高,即自组织性结构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紧密性联系的必然表现。

和谐性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的自我调节性作用。生命运动的自主性决定了生命运动的和谐性是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自组织性结构不断自我调节,使生命运动和谐地进行下去。生命在自我调节性运动中实现和谐性运动。自组织性结构是一个自我调节性物质系统。

和谐性直接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的有序性。有序性使以蛋白质分子为代表的自组织性结构具有了特定顺序性,使复杂的生命运动具有了秩序性、节律性。

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即协同性、指向性、合理性,而非随机的自组织性结构产生了目的。所谓目的性即符合自我完善性目的。

自组织性结构具有和谐性关系、紧密性联系、自我调节性作用、有序性结构、目的五种机能,即自组织性具有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目的性五种特性。自组织性是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之一,是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是性质根本对立的,所以,自我完善性运动产生自组织性结构和生命物质存在形式,而自我否定性运动则产生非组织性结构和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但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在否定原参加化学反应物质存在形式的同时,又是对所生成物质存在形式的肯定,而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又是通过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实现其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的,所以,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又具有同一性。自我否定性是简单否定的可逆的间断过程,自我完善性是否定之否定的不可逆的不可间断过程,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的否定之否定,是对自我否定性的革命性超越。自我否定性是自我完善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形式,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超越的、本质的高级形式。自我否定性在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完善性,两者又是统一的。自我完善性本身构成了狭义自我完善性,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构成了广义自我完善性。同理,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非组织性是自组织性的低级形式,自组织性是非组织性的高级形式,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构成了广义组织性。广义自我完善性、广义组织性即广义和谐性、广义紧密联系性、广义自我调节性、广义有序性、广义目的性是物质属性之一,具有普遍性意义。同理,自然是物质的低级存在形式,生命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两者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统一性必然决定了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的统一性,和谐性与非和谐性的统一性,决定了生命物质存在形式与自然物质存在形式的统一性。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构成了生命自然矛盾。

生命界物质运动规律是自我完善性的,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是自我否定性的;生命界物质结构是自组织性的,自然界物质结构是非组织性的;生命界物质关系是和谐性的,自然界物质关系是非和谐性的;生命界物质具有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界物质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生命界物质运动是否定之否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中断的、绝对自我增长的绝对自我发展过程,自然界物质运动是简单否定的、可逆的、间断的过程;生命界物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自然界物质是物质的低级存在形式。物质的自我满足性在生命界表现为它的高级形式自我存在形式,自我完善性,自主性,生命需要自我满足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生命界表现为它的完备形式自组织性即和谐性,有序性,自我调节性,目的性;物质的发展性在生命界表现为绝对自我增长的自我进化性,自我进步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在生命界表现为不可分离的紧密性联系。在自然界,自我否定性规律使物质运动互相干扰、抵触、冲突、对立,使物质存在形式生成着、发展着,又分解着、转变着、破坏着、否定着、退步着,使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被“离散”了、“阻断”了、“掩盖”了。物质的自我满足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物质的否定之否定性,物质的发展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物质存在的辩证法意义,在物质存在的低级形式——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中以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不能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而在物质存在的高级形式——生命物质存在形式中以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现实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并随着生命世界的发展,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实现。生命与自然的本质不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物质存在意义。

物质统一性和生命自然统一性决定了生命世界不存在超物质、超化学、超自然的原因。生命的化学存在性质是自我完善性,化学存在形式是有机物,化学存在状态是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的化学存在性质是自我否定性,化学存在形式是无机物,化学存在状态是异己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是在两种不同化学运动中分别生成、存在、变化和转化的两种不同化学物质体系,是物质化学存在所表现出来的两种高低不同的性质形式与状态,由此决定和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两种高低不同的性质形式与状态。不能到物质、物质存在和物质化学存在之外去寻找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同时,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的对立形式、高级形式、超越形式,它与自我否定性相比,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自主性、自组织性、目的手段统一性等众多自身规定性。这又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不同于自然的人们现在还无法解释的神奇性质,神奇现象。

三、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本质和自然本质决定了生命自然矛盾的性质,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的大小决定了生命自然矛盾的状态。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作用力图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自然作用则力图把生命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生命作用力图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作用,自然作用则力图统治、支配、压迫生命作用。生命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建设性、和谐性、有序性、正义性力量出现的,自然作用在更大程序上是作为一种破坏性、非和谐性、无序、暴虐、邪恶、可怕的力量出现的。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使生命本身、生命自然矛盾和自然不断依次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使整个物质世界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生命自然矛盾运动是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互相斗争、互相抗衡、彼此消长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运动的动态平衡。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的不同力量对比。决定了不同的生命自然矛盾状态,相继演化产生三个不同的生命自然矛盾构图。

(一)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

从自然界进化出它的化学对立物和化学超越物——生命,从此开始了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过程。在生命诞生之初,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极其低下,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相对具有极高的数值,而生命作用异常微弱,自然作用异常强大,自然作用绝对大于生命作用,自然作用绝对统治、支配了生命作用。这样,自然自我否定性规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统治支配了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这表现为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同类相残,弱肉强食,表现为动物的兽性。生命本质即自我完善性规律在生物体内得到实现,而在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中仅仅得到很少的部分有限的实现,即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在自然作用统治生命作用的情况下,自然与生命的对立,自然对生命的压迫,产生了自然与生命的非和谐性关系。自然非和谐性通过自然生命非和谐性关系否定、破坏着生命相对和谐性,表现为生命非和谐性,即表现为生物体、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非和谐性。这表现为生物的疾病、自然伤害、生物伤害、非自然死亡、种群灭绝,甚至物种灭绝。生命自主性、自组织性特别是自我调节性,决定了生命在感应自然运动的基础上,自我调节自身运动,通过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的自身自我完善性变异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使生命与自然保持不矛盾的和谐的关系,即生命自然和谐性关系,从而使占统治支配地位的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不直接否定、破坏生命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以实现生命和谐性的目的。这样,生物界成为自然界的附庸和组成部分,生物界被称为“生命自然界”,自然界和生命自然界被统称为“大自然”。这样,产生了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生命被自然同化了,生命自然矛盾在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一次原始大统一。

(二)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

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产生了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迄今为止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人。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这个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在生物界,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绝对高于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自然作用绝对大于生命作用。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着,生命作用不断增加着,自我否定性和自然作用在比值上相对减小着,生命作用对自然作用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作用对生命作用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这样,当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一旦超过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临界点,即生命作用一旦超过自然作用临界点,这时,生命自我完善性转化为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级形态,而超过自然作用的生命作用部分进化为人的本质力量高级形态,产生了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结构、高度自组织性机能的新物质——人的大脑,同时,动物的运动机能进化为人的活动高级形态,即动物进化为人。

一定的物质运动,产生一定的物质结构,一定的物质结构,又产生一定的物质机能。高度自我完善性运动,产生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使动物自我否定性的行为转化为人的自组织性活动,从而使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组织化,即和谐化、紧密联系化、自我调节化、有序化、目的化了。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载体。从动物到人,首先是物质本体的变化,即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结构的产生,然后是物质机能的变化,即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机能及这种机能所支配的人的自组织性活动的产生。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的自组织性活动,从而把自然界组织化了,即人的本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通过人的组织性、对象性活动,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人的活动当中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人的本质力量把自然界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人化,赋予非组织性的自然界外在组织性特性,产生人统治、支配的人化自然,产生了人的对象性存在。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改造和变革的自然,是人类统治、支配和征服的自然,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大小和其外在组织性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程度。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人的绝对自我提高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由此决定了人是生命自然矛盾的主体,这个主体把自然当作对象,由此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即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人是主体性存在物,由此决定了人的对象性,即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只有主体性存在的人,才能是对象性存在的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然是对象性存在的人;主体性存在水平越高,对象性存在水平就越高。同理,只有主体性活动的人,才能是对象性活动的人;主体性活动的人,必然是对象性活动的人;主体性活动水平越高,对象性活动水平就越高。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越高,人的本质力量水平越高,人的活动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性活动即自主性活动水平和对象性活动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就越高。

物质统一性,生命本质与自然本质的统一性,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的统一性,是人和人的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既对立又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超越的、本质的、高级的形式,后者是前者的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的形式,前者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自主性、自组织性、目的手段统一性等自身规定性,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这是人和人的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规定了人和人的活动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单向性、指向性的主体性和对象性的本质内容。若生命与自然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则人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以至主体性没有存在的可能,人的活动以至人本身没有存在的可能;若生命与自然只有统一没有对立,则人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以至主体性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人的活动以至人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生命与自然的统一性,生命与自然的对立性,生命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有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都不可能有人和人的活动。主体性和对象性,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动物进化为人的第一个直接变化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生命作用绝对大于自然作用,这同时意味着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人的生命作用绝对大于动物生命作用,它们共同体现为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水平的产生,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生,体现为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的产生。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的本质力量,产生了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由此产生了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的人的活动,以及这个活动的创造物——人、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产生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世界。所以说,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构成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构成了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大脑,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及其它们的创造物——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世界的产生,标志着人的诞生,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开始形成,标志着生命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开始了生命与自然的对立、对抗关系,标志着由自然统治生命向生命统治自然转化的开始,是人类从自然对生命的统治及受其制约的人对人的统治中解放的起点。这样,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演化为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

2.人的活动

人的本质与动物生命本质的差别,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与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的差别,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动物生命作用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人的活动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自我绝对提高,产生了迄今为止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绝对自我提高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永远高于与人的大脑相对的人的生命有机体自我完善性水平,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人化世界外在组织性水平和自然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即绝对高于与人的大脑相对的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所以,人能够按照自身即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水平内在尺度改造世界,创造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低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其生命作用绝对小于自然作用,所以,动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自我否定性规律支配,不足以使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动物关系反而被自然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所以,动物只能带给环境自我否定性为主的变化,消极地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于自然环境中,被环境同化。人的活动与动物行为具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了人的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这种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质是使对象世界组织化。人的活动使非组织性和相对非组织性的对象世界组织化的能力,构成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人的大脑不断创造进化产生迄今为止物质世界尚未存在的更高水平的自我完善性和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形态,并使人的大脑支配的活动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创造并赋予了人化自然乃至整个对象世界本来不具有的外在组织性特性,所以,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特性。人的活动是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活动。组织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性。组织性外化体现为人的活动改造世界、变革世界的实践性。人的活动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②特性无非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所具有特性的反映。

认识活动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所以,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活动对象、活动机制和活动特性。

认识活动的对象是什么?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物质信息。

信息是什么?信息是物质广义组织性自身状态的内容和形式,是物质存在性状的全部内容,即物质运动、物质结构、物质机能、物质形态、物质存在形式、物质存在方式所呈现性状的全部内容。信息具有广义自我完善性和广义组织性性质,由此决定了信息在物质存在中具有相对自由独立意义和相对能动意义。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自我加速性决定了物质广义组织性水平越高,其单位物质信息量越大。信息是物质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属性。

认识活动的机制是什么?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机能把物质实体组织化了,构成了实践活动,把物质信息组织化了,则构成了认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用自组织性方法改变世界,两者都统一于物质存在的广义组织性结构,都统一于物质存在的广义组织性属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共同实质都是组织化、对象化活动。物质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一般个别、普遍特殊、抽象具体两重性、对立统一性和由相对性特性向绝对性本质特性超越的发展性。物质发展、生命进化、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产生了具有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特性的人的大脑。信息具有绝对相对两重性和广义组织性性质。但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绝对高于外部世界物质信息的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水平绝对高于外部世界物质信息的广义组织性水平,所以,相对于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来说,认识对象——物质信息具有相对相对性特性,而相对于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来说,认识对象——生命界物质信息具有相对非组织性性质,自然界物质信息具有绝对非组织性性质。相对相对性特性、广义组织性性质和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性质使物质信息表现出本质现象、非本质现象及假像杂然纷呈的特征。物质信息的相对相对性特性和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性质,使人的感官感觉到的外部世界原始物质信息是相对性的,非组织性即非和谐性、非紧密联系性、非自我调节性、非有序性、非目的性的。人的感官只能反映物质具体性、特殊性、个别性、有限性、相对性、非组织性、非本质性存在,只能反映物质互相矛盾的信息和现象。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把零乱无序、互相矛盾、互相抵触、相对性存在的非组织性物质信息予以“组织性处理”,赋予其绝对性本质特性和外在组织性特性,使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原来就具有的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本质特性,使人能够认识物质世界本质的、内在的、普遍性的联系,使人形成物质世界完整和谐统一的图像,形成“物质一般”的抽象概念。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水平越高,其赋予物质信息的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和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使物质信息的绝对性、组织性本质特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人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物质由相对性特性向绝对性本质特性自我超越,即物质的发展性,构成了人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根本动力。而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则构成了这种飞跃的具体机理。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使物质信息实现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本质特性的能力,构成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构成了人类理性。只有人类理性才能认识物质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存在,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

认识活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反思。人能认识物质是因为人本身是物质,人的认识结构必然是物质本身的原始结构,人的认识机能必然是物质本身的原始机能。认识主体包括认识器官——人、人的大脑与物质客体同样是一种物质存在,同样具有广义组织性结构与广义组织性机能,生命自我完善性与自然自我否定性具有统一性,由此构成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物质基础。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一方面使自我完善性水平表现为绝对至上性,另一方面,又使任何既定的自我完善性水平都表现为绝对相对性。物质绝对相对矛盾及两重性,生命自然矛盾即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本源对立,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性和绝对相对性矛盾本身,认识主体人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与认识对象物质信息相对相对性特性的本源对立,认识主体人的高度自组织性与认识对象物质信息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的本源对立,认识主体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与个体差异,构成了人类认识错误和人类认识相对真理性的根源。人类认识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它绝对高于与它相对的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所以,人能够认识自在的和自为的即人自己创造的世界,世界是可知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至上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至上的。人类认识在本质意义上,在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性意义上,具有绝对真理性。自我完善性水平具有绝对至上性和绝对相对性两重性,所以,人类认识具有绝对真理性与相对真理性两重性,是两者的统一。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是人类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无论是绝对真理,还是相对真理,都不能脱离对方存在,即不能以纯粹的、独立的形态出现。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一定水平的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产生一定水平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们对自在物质客体的认识,形成“一次性组织化”认识,而对被这个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所组织化了的自为物质的认识形成“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比一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高。且实践活动水平越高,即赋予物质实体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越高,则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也越高。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构成了实践活动对认识活动动力作用的机理。同时,提高了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一方面向外直接指导实践,使实践活动水平提高,使物质实体的外在组织性水平提高,使人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一方面向内通过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通过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活动的产物——外在组织性的知识、理论、理论体系的外在能动作用,使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机能水平并最终使自组织性结构水平提高,使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水平提高,也使人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使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形成互相促进的罗旋式上升发展。认识活动指导实践活动,使物质组织化;组织化的物质实体、物质信息又通过认识活动的反馈作用,使人的大脑组织化,通过人的需要自我满足,使人组织化。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可分离,人类认识实质上是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实践活动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使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动力,认识活动对实践活动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活动的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

人类活动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哲学是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本体论是对物质本身的高度抽象认识,说明物质是什么。本体论是方法论、认识认的物质客体,方法论、认识论是对物质客体存在性状、属性、功能、作用、形式、方式,如绝对相对两重性和对立统一性、自我满足性、运动、结构、机能、形态、存在形式、存在方式、变化、转化、发展、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广义自我完善性、广义组织性、生命自然矛盾等的描述、解释、说明,说明物质是怎样存在的。本体论是第一性的,方法论、认识论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什么,决定了物质是怎样存在的;物质是什么,是怎样存在的,物质的人就只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认识和改变物质世界。物质具有广义组织性结构,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通过人的活动把物质客体(包括物质实体和物质信息)组织化了,即自组织性的人把广义组织性的物质组织化了。一定水平的本体论,产生一定水平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本体论水平的提高,使方法论和认识论水平提高,同时,方法论、认识论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本体论水平的提高。所以,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介于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之间的系统方法论的出现,即方法论的进步,又呼唤着新的物质观的产生。这样,新的深化的物质观即广义组织性结构构成了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物质客体。广义组织性结构构成了本体论概念,广义组织性机能则构成了方法论和认识论概念。组织性一身而二任,本体论与方法论、认识论巳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了统一。物质本体存在的广义组织性属性、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属性直接构成了自组织性方法论和自组织性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即自组织性——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目的性构成了自组织性方法论和自组织性认识论理论。

3.人的本质的实现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通过自然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表现为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是自然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的反映,是自然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结果,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自然自我否定性本性的曲折反映,另一方面,在次要的意义上,也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即相对低下的结果。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在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性的同时,把原来被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支配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从而使人与人关系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了。人只有支配了自然,才能支配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统治、支配了自然,人类就在这个程度上,也只能在这个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人与自然关系,并在这个程度上把自己从自然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类就在这个程度上,也只能在这个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人与人关系,并在这个程度上把自己从人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生命自然矛盾决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实现,只有在人的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自我完善性世界、自组织性世界、人化世界才是可能与现实的。人的存在过程,即人的活动过程,即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即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即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人的本质的实现,即人的本质对象化,即人的自由。自由即人的本质的实现,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

动物的本质是动物生命自我完善性。自我完善性在动物生物体内的实现,在动物关系中如亲子关系、配偶关系、种群内部关系、物种间关系(如共生关系)等的很少的部分有限的实现,及在自然界的极其有限的实现如筑巢,构成了动物生命本质实现的内容。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低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其生命作用绝对小于自然作用,所以,动物的生命本质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并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不断增长的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所以,人的本质具有完全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构成了人的抽象本质、一般本质、普遍性本质、共同本质、类本质、内在本质。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规定了人的本质的对象性,规定了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人的抽象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通过对象性活动在人的生物体、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内容。人的本质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抽象本质的具体的、外在的、感性的现实形态。人的本质是生命本质的本质实现。

在人的本质在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实现即人的本质实现的三个基本途径中,人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维持其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同时,人只有征服了自然界,才能征服人与人关系;人的本质只有在自然界得到实现,才能在人与人关系中得到实现。人只有进行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实践活动,才能产生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为人类认识提供根本动力,人的本质才能在物质信息中最终得到实现。所以,人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高度自组织性水平,人的本质力量水平,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活动水平,首先直接体现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水平即人类生产力水平。人的进化,人的本质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本质实现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大脑结构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人与人关系即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生产方式、使经济基础、使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物质信息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自由、人的需要实现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不断提高,而自然自我否定性对其的统治、支配水平则不断相应降低,从而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创造着对象化的人、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和人化物质信息及它们的共同构成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创造着人和人的世界。人、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展开为人和人的世界。

在人的本质在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实现的三个基本途径中,自我否定性的自然界、非生命界、物质存在的低级形式、客体世界、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无法现实地、感性地表现出主体生命世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自身丰富性。人只有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属人的人与人关系。所以,在人的本质在人的生物体内实现,即人的本质实现的最低层次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在自然界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高级层次,在此基础上,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则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最高层次。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活动,即把物质信息组织化的活动,则融入把自然界和人与人关系组织化活动等其它人的活动中。人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征服了自然,就在相同程度上按照相同目的征服了人与人关系,自我完善性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是其在自然界实现的天然尺度。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属人的人与人关系中,既体现着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又体现着其在自然界的实现,体现着既定的、现实的生命自然矛盾,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体现着现实的人的一切特性,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现实形态,凝结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及人的活动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人与人关系,人的社会关系隐藏着作为人的人的一切秘密,具体体现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和全部丰富性,高度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实现水平,人的本质的实现具体、集中、现实、感性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

人的本质无非是物质的人、化学的人、生命的人、感性的人的根本抽象性质,是人的物质秉赋。人是人的本质的物质承当物。离开了人,没有人的本质。没有没有人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分别谈到了类本质、人的自由、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等。类本质即物质的、感性的、现实的人的抽象本质、一般本质、普遍性本质、共同本质、内在本质,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的产物。所以,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及其自我满足、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外在的、感性的不同表现形态之一。人的活动,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性质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物质的人与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关系,人的需要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需要,人的自由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现实,自我完善性世界。这种活动、这种关系、这种需要、这种自由是由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的人派生出来的。

人性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未受自然自我否定性支配影响的一种本真状态,理想状态,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人的本质和其自身规定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正方向性、不可逆性,决定了人性是人的生命本性,人性本善,人性恶、阶级性是自然自我否定性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次要意义上,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和自然自我否定性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消亡,人性恶,阶级性也将消亡。在本质意义上,在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意义上,在理想世界里,人性至善至美。人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完全实现以后,才能完全实现,只有在高度自我完善性理想世界才能完全实现。

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和生命自然矛盾运动,决定了人、人的本质、人性是历史变化、历史发展的过程,决定了人的活动、人的本质的实现,人性的实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人的世界也是一个历史变化、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决定了人是历史性的人。所谓绝对的、抽象的、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和人性是对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即自我增长的绝对性、正方向性、不可逆性的曲折反映

4.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由几个不同层次构成:(1)人的物质存在;(2)人的物理存在;(3)人的化学存在;(4)人的生命存在;(5)人的社会存在;(6)人的本质存在。

人首先是一个物质的人,无论是人的物理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还是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存在,其本体都是人的物质存在。自我完善性化学存在构成了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即人和人的活动及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即人和人的世界,即人的现实存在。人的本质存在即人的本质完全实现的存在,即人的自由存在。

人的存在是人的活动创造对象性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在生命自然矛盾中实现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存在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人和人的世界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

作为生命的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与自然的本源对立,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在与自然本质的对立中实现的,决定了人的存在是由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两者共同决定的。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决定着人的物质存在状态,人的物理存在状态,人的化学存在状态,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人的大脑结构状态,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活动状态,人的本质实现状态,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存在状态,人的社会存在状态,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人的自由存在状态,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状态,决定了人和人的世界存在状态,即决定了人的存在状态。同时,人的物质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结构,人的本质,人的活动,能动地改变着生命自然矛盾,改变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创造着新的人和人的世界,创造着新的人的存在。生命自然矛盾即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决定着人的存在,物质的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又能动地改变着生命自然矛盾,改变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创造着新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④。物质的人的本质通过人的活动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的实现即体现为现实的人。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人和人的世界,所创造的人的存在即体现为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由互相对立的生命和自然双因素决定的人。而生命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于实践,统一于人的活动,统一于人的本质,最终统一于人的物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从事实际活动、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是由人的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双因素决定的人,是抽象性存在与感性存在统一的人。感性的、具有生命的人绝对地、历史地、现实地存在于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之中。现实的人即具有既定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处于既定的自然自我否定性水平的人,具有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的人,即具有既定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的大脑、人的身体、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及他们的共同构成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具有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的人。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表现为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表现为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人和人的世界既代表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又代表着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程度,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互相斗争,互相抗衡的产物,是两者的现实力量对比,是两者的动态平衡。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和人的活动水平提高,使这个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这个力量对比的变化则产生人和人的世界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显著形式是生产革命和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生命自然矛盾,即人与自然矛盾及被这个矛盾所决定的人与人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是生命自然矛盾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表现形式。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现实的人由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这两种性质相反、互相对立的作用力所决定。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既体现着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又体现着既定的自然自我否定性水平,它具体表现为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对人的制约支配,即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对人的制约支配,即自然自我否定性及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对人的制约支配。现实的人即既定的人、物质的人、化学的人、生命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具有既定人的世界的人,即与自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物质的、化学的、感性的、实践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的关系中的人,即存在于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即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之中的人。不存在超物质、超化学、超自然、超历史、超现实的人。

5.人的社会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通过人的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产生了人的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身才能实现。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产生了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产生社会自组织性机能。人的社会是由社会自组织性的人、社会自组织性活动、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与社会自组织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人关系结构体。人的社会的实质是人的活动创造并凝结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及创造并凝结在人化自然与人化物质信息中的外在组织性。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必然产生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必然表现形式之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把人与人的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的自然关系,改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的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到这种程度,只有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这种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活动才能作为社会活动而存在,而人的活动只有作为社会活动,才能作为活动而存在——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性——这样,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是人的自组织性活动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能否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能否实现人的社会关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之一。人的关系是自我完善性为主的属人的关系,生命关系;动物的关系是自我否定性为主的自然关系,非生命关系,对动物来说是异己的关系,是对动物生命本质、生命本性否定的关系。动物自我否定性关系是对动物关系的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关系是人建立的,动物的关系不是动物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⑤

所谓社会性,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即社会自组织性;所谓社会活动,即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所谓社会关系,即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自组织性关系;所谓社会化,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即社会自组织化;所谓社会化水平,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水平,即社会自组织化水平;所谓社会结构,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同时包括社会的主体——人的自组织性结构、人化自然和人化物质信息的外在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所谓社会机能,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和谐性机能、社会紧密联系性机能、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社会有序性机能、社会目的性机能。

人化自然——工具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由于在广义组织性水平上的天壤差距,无法直接发生对象性关系,只能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人化自然这个物质中介发生对象性关系。这个物质中介首先表现为工具。高度自我完善性的人自我创造、自我制造了专门执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功能的人化自然,即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专门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所以,制造工具这种特异性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使用工具这种一般性对象性活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人的大脑自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制造的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从而使自然界物质在更高的水平上被组织化,使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使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使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也越高。同样,由于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人类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表现出由低到高的连续系列。任何新的高级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都是由低一层次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生产出来的。用锤子、钳子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但没有锤子、钳子也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具有无限多样性。任何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都是特异性的。这样,任何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工具都是特异性的。工具具有特异性,从工具(包括杀人的工具——武器)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可见一斑。人类生产和使用工具的水平,代表了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代表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特别是物质生产发展史,也是工具发展史。

社会的要素是什么?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同时,人类只有支配了自然,才能支配人与人关系;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自然,就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人与人关系。所以,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人对自然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就越高。没有人化自然,人就不能进行支配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即人的社会性及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自组织性就不能实现,人就会成为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存在物,人就会沦落到生命自然界。所以,人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⑥,是人的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的社会由自组织性的人(包括高度自组织性的人的大脑、自组织性的人的身体、自组织性的人的活动和自组织性的人与人关系)、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和外在组织性的人化物质信息三大要素所构成。

自我调节性机能的意义是什么?在自组织性机能当中,自我调节性机能是革命性因素,其它四种机能是相对静止性因素。自我调节性机能具体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广义自组织性结构)即系统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界环境两种质和量上显著不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个系统的自我调节性机能越强,且这种机能是和谐性的、紧密联系性的、有序性的、目的性的,那么,它的自组织性机能(广义组织性机能)即系统机能就越强,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能力就越强,它向和谐有序方向进化的能力就越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机理就在于自我调节性机能和作用。根据紧密联系性特性,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要高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所以,为了维持这种水平差,在这两种作用的界线处出现了系统的边界。这种系统边界表现为细胞膜(包括膜上可开关的孔,可以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动植物的皮组织(包括皮上可开关的孔)、房屋的墙壁(包括墙上可开关的门窗)、国家边境线(包括其上可“开关”的海关)、社会组织吸收和排斥其成员时特有的制度、章程、纪律、手续、仪式、礼仪、服饰、暗语等。系统自组织性水平(广义组织性水平)即系统水平越高,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和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差越大,其边界机能越强,越严密。一个系统的自然边界就是其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所达到的边界。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可以覆盖几个具有独立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的系统,那么,后者就是前者的子系统。

6.人的需要

自我完善性是无限自我产生、无限自我完成、无限自我满足、无限自我实现的,它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动力机,又是工作机,是两者的完美自然统一。所以,生命主体自我产生了生命自我完善性需要即生命需要,同时,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同理,自我完善性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以,自我完善性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必然也只能是自我完善性和它的某种性质属性本身。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越高,生命需要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手段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越高。

植物低下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与自然界物质的自我否定性水平差距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小,所以,植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仅仅表现为生命原始机能即同化异化机能和具有广义自我完善性性质的自然界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利用阳光和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并同时分解有机物,来满足低下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动物生命需要水平不断提高,它与自然界物质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绝对扩大,自然界物质不能满足动物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运动机能。动物通过摄食运动及求偶运动,利用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动植物有机体来满足新的高级的生命需要。生命进化为人,生命需要进化为新的高级层次——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需要即人的需要,同时,人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人的活动。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自我完善性与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巳不能满足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的需要。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把对象世界不断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用人化世界,用自己活动即赋予了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如人化的自然——制造的车床、房屋,人化的生命自然界——种植的农作物,畜牧养植的动物,人化、社会化的人自身——人的大脑、身体、活动、人与人关系和情感,人化的物质信息——哲学、科学、艺术、伦理、宗教等来自我满足无限增长的人的需要。

生命进化,动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植物的生命同化异化原始机能进化为运动机能,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植物的自然界物质进化为生命自然界物质;而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动物的运动机能进化为人的活动,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动物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进化为整个人化的对象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人的对象世界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需要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水平即人的活动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无限提高的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人的需要水平、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和人的需要自我实现水平的矛盾在人类活动中得到统一。人类的历史是人的需要在人的活动中无限自我产生、自我增长、自我展开、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丰富、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历史。人的活动既是自我产生、自我创造、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人的需要的过程,也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存在的过程。

7.人的异化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要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生命化,自然要把生命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即自然化,生命和自然都要把对方异化为对立方面的一部分。生命自然化即生命的异化,自然生命化即自然的异化。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种对立着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反,大小相等。对立方面的存在,对立作用的存在,是异化作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异化作用开始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开始,结束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最终实现。当自然对生命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或人对自然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⑦,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趋于零,这时,是终极化了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就不会存在了。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中,自然作用绝对统治了生命作用,生命完全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接近于零,生命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即自然的异化接近于零,同样,自然对生命的异化作用即生命的异化也接近于零。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出现,人的本质力量把部分自然异化为人的一部分,即把非组织性的自然异化为具有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成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和谐,与人不矛盾的自然,自然作用也在相同程度上把人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产生了自然化的人,即产生了人的异化。

自然作用把自我完善性的人异化为自我否定性的人。人的异化在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同时,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异化了,使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即自主性水平和对象水平降低了,把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的展开物——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异化了,即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人的活动的结果都被异化了,人和人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组织性的人异化为非组织性的人,使和谐统一的人异化为非和谐性的人,对立性的人。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的物质中介——人化自然发生关系。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自然,自然作用也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人。人化自然一方面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者,作为在有限意义上与人和谐的自然,作为人的方面的一部人,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代表着人的本质力量压迫着自然,支配着自然,统治着自然,是与自然对立、对抗的;另一方面,人化自然作为整个自然的一部分,代表着自然作用压迫着人,支配着人,统治着人,是与人对立、对抗的。人化自然既代表着人对抗着自然,又代表着自然对抗着人,即人化自然具有双向作用性。人化自然对人的压迫、支配,使体现在人化自然上的人的本质力量变为人的异己力量,人的本质力量,人创造的人化自然反过来压迫着人,对抗着人,使人异化了。同时,人化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它的外在组织性水平比人的高度自组织性水平低,这样,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把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疏远化”了,“外在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降低为人与物的关系,甚至异化、降低为物与物的关系,如金钱关系,财产关系。无生命的人化自然,以及人化物质信息,人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如资本、社会意识——其背后实质上是自然界物质,开始统治人,支配人,敌视人。

在原始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的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非常微小,其水平极其低下,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极端不平衡,自然在最严重的意义上直接统治着人,人类仅仅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所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人与人的对立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人与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谐的。因为原始社会自我完善性水平相对极其低下,所以这种和谐仅限于原始群、氏族和部落内部⑧。原始社会是原始和谐社会。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不断增长,其水平不断提高,人化自然以超过维持最低限度人类生存并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形式出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对立作用越来越大,人对自然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来越大,自然把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异化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这样,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由于自然作用对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处于压倒地位,自然严重统治着人。自然作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平衡,造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力量的不平衡,使人类阶级社会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产生了。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自主性活动水平和对象性活动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低下。自然对人的严重统治、支配、压迫,使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采取了最严重的形式——人身占有,产生了没有人身权利,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奴隶。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小于自然作用时,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绝对值越大,人的本质力量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绝对值越大,人类生产力绝对值越大,人化自然绝对值越大,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就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人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而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就越大,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大。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增加,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相对轻微的形式——人身依附,产生了在法律上不平等的人——农奴、农民。这样,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趋向平衡,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减轻,被统治阶级地位提高,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水平提高,自然与人和人与人的对立则趋向严重,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也趋向严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占有到人身依附,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水平的空前提高,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巨大增加,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增加,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减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更为轻微的形式,产生了在法律上自由平等的人——自由劳动者,雇佣劳动者。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人身依附到人身自由,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又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又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又一巨大的一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势均力敌,而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则分庭抗礼,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与人的对立——阶级对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形式,自然的异化(即环境危机、人为物种灭绝)和人的异化登峰造极。人化自然的双向作用性使巨大数值的人化自然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和疏远化、外在化作用达到了物统治人的不堪忍受的程度。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及它们的产物即人创造的一切——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人和人的世界都成了人的异己力量,压迫人,对抗人。

资本主义社会这架庞大的经济机器疯狂地运转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以惊人的加速度增加着,自然作用在比值上迅速减小着。当人的本质力量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作用,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得到革命性提高时,生命自然矛盾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使由自然统治人转变为人统治自然,使由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转变为人与人的和谐,使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就是完成这一转变。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统治了自然,支配了自然,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相比居优势地位,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取代着自然对人的统治作用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取代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和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取代着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与人的对立、人对自然的异化和自然对人的异化盛极而衰,迅速失去存在意义,并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急剧增长而急剧消亡。人对自然的统治是人对自然本质实现了的异化,是终极化了的异化,即人把对立物——自然同化了,所以,也是异化的消亡。

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对人类社会异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阶级不复存在,人与人根本利益的一致取代了人与人根本利益的对立,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仅仅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分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残余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实现了初步意义的和谐、自由。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到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革命性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革命性的一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次根本性转折。

(三)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水平、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水平、人类生产力水平和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大,而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小,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着人、人的活动、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和人的需要,支配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而自我否定性规律对其的支配程度越来越小,这样,使人类不断进步。当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人的主体性存在与对象性存在、人类生产力、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和人化物质信息在绝对值和水平上都增长为极大值,人的本质力量绝对统治、支配了自然,人类把活动所达到的自然空间都全部并高度组织化了,自在的自然远离了人,其对人的影响即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时,自然对人的统治,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不复存在了,人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也不复存在了,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不复存在了。人在支配自然的同时,支配了人类社会本身;人与自然取得了和谐,人与人也取得了和谐;人在自然界取得了自由,人在社会也取得了自由;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人由对立性的人变为和谐性的人。这时,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中彻底解放出来,人类解放事业完成了她的最后使命。人的本质在人的生物体、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性也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作为本质的人、和谐的人、无限多样性的人、个性的人、自由的人而存在着。人的本质只有在生命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中才能实现,而人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完全实现以后才能完全实现。这样,人化自然成为人的附庸,成为人的组成部分。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演化为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人——高度人化自然”。自然被生命同化了,生命自然矛盾在生命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高度大统一。高度自我完善性世界、高度自组织性世界、高度和谐性世界、高度自我调节性世界、高度无限多样性世界、高度个性世界、高度自由世界、高度人性世界、人类大同世界、人类理想世界、共产主义世界来到了。

四、生命进化生殖死亡

生命是在同化异化特殊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完善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以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为代表的有机物化学物质系统。

自然是在非同化异化一般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否定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非组织性结构、非组织性机能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物化学物质。

物质世界一切化学变化,都分为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一切物质存在形式,都分为生命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有机的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的自然界物质两种根本存在形式。任何物质——包括某些无机物(水和某些无机盐)——只要一进入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以生命界物质的面目出现;任何物质——包括有机物——只要未进入或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会表现或转化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就会表现或最终转化为自然界物质。被冷冻的动植物尸体,动植物有机体转化的石油、煤,人工合成的塑料,巳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并巳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或不能进入或根本不具有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所以,虽然是有机物,但不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虽然化学分解缓慢,或暂时停止分解,但最终将分解为无机物,所以,它们不具有生命形态。从动植物身上分离出一块碎片,在由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向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转化完成之前,具有生命性质,一旦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有机物将分解为无机物,生命就转化为自然。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与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是衡量生命与自然的根本标准。根据生命定义和自然定义,可以衡量和解释具体物质是生命形态还是自然形态。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用外界原因、外在关系——自然对生物变异的选择作用即生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是外因论,它未能说明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的动力、机理、内在原因。所以,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为生物进化机制作出理论上的完全说明,它不能构成生物进化论的坚实理论基础。

生物进化动力是由生命本质即生命本身性质、生命自身原因决定的。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生命自然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生物绝对自我进化。生命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的绝对自我完善。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自我完善性暨自身规定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因,并使生物进化表现出一种正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自我加速性。不能到生命之外去寻找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进化是生物依据生命本质,依据生命自主性、自组织性本性通过变异主动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的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生命自然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对立着的生命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形式,适应作用是生物进化的表现形式,自然选择作用是适应作用的表现形式,是生物进化和变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自然对生命的外在影响。生命本质决定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及自然作用产生适应作用,即生命主动适应自然,而适应自然与不适应自然的结果一起表现为自然选择作用,即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及自然作用产生自然选择作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生命自主的过程,而自然选择作用是自然被动的过程。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第一性的,而自然选择作用是第二性的,自然选择作用是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与自然作用的派生作用。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本质与自然本质、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力量对比和彼此消长规定了生物进化的动力、内容、形式、方向、路线和速度。生物进化动力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其内容是生物在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组织性形态上的绝对自我完善;其形式是生物变异;其方向是正方向性;其路线,由于生命自我完善性统一性和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的不同力量对比及这个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表现为统一多路线性和波动曲线性,即呈树系状;其速度是自我加速性。

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和不可中断性,必然由最低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向最高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进化,产生自最低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层次结构连续体。这样,依次进化出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系统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中枢神经系统水平等不同层次水平的自我完善性,最后,进化产生了迄今为止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大脑。所以,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和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最高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即人的大脑高度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的提高,表现为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结构、机能和形态水平的提高,这又表现为人的自组织性活动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外部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上组织化。人的大脑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的生长点,人的大脑也必然呈现为自较高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连续层次结构。所以,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大脑的进化,最主要表现为大脑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进化,而人的非大脑的生物体的生理进化在人的进化和生存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物质绝对存在,绝对运动,绝对变化,绝对转化,绝对转变。物质统一性必然表现为生命自然统一性,表现为生命自然绝对互相转化性。自我否定性是自我完善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形式,自我完善性本身包含自我否定性因素。所以,生命必然由自我完善性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自我否定性,使生命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中断,是对生命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的直接否定。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即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决定了生命具有生殖机能。生命通过特有的生殖机能,使自我完善性及其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在子代身上得到实现。在生殖过程中,生命通过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核酸把自身自组织性信息遗传给子代,使生命自我完善性和自组织性既有水平连续地、不可逆地发展下去。所谓“遗传信息”,即“遗传组织信息”。核酸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所以,它必然和只能与蛋白质分子一样,本身也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在原生质大分子中,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承当物,而核酸仅仅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蛋白质存在是生命过程本身,而核酸仅仅对生命过程起调控作用。有蛋白质可能有生命,无蛋白质则必然无生命。生殖机能是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自我完善性特殊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自我完善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形式特有的和必须具备的机能。是否具有生殖机能,是区分生命和自然的根本标准之一。

因为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而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所以,死亡是生命的逆过程,所以,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因为生命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死亡也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不可中断性决定了在没有外源更高水平生命自我完善性作用或压倒性、毁灭性自然自我否定性作用时,无论是生命还是死亡,都不能使自我完善性水平跳跃式提高或下降。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以及死亡必然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即生命不可死而复生等经验事实。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精神不灭和死而复活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和神话里,它是对自我完善性及其不可中断性的曲折反映。

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它表现为人的发育和生长过程,表现为人由受精卵、胚胎、婴儿发育生长进入青春期,达到人的生理水平的巅峰状态。尔后,生命中自我否定性因素逐渐增强,自我完善性因素逐渐减弱,前者逐渐逼近后者,人的发育阶段结束,人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人的生理水平开始下降,人开始走向衰老和死亡。

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即死亡具有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它表现为自我完善性由最高水平逐次连续下降为零并直至为负,即表现为自我否定性水平的过程。人的死亡首先表现为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然后依次表现为神经系统、系统、器官、组织机能的丧失,最后表现为自我完善性水平最低物质即有机体普通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并分解为无机物。死亡的前奏阶段即前死亡阶段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的丧失,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未死亡分解。前死亡阶段是可逆的,是生命与死亡的过渡阶段和形式,如“植物人”。当人的最高自我完善性水平一旦降低,即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的死亡绝对过程就不可逆转。所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死亡是人的死亡的根本依据。

人是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的生命形式,所以,人的死亡最典型地表现了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就立即地、绝对地、不可逆地进入死亡过程。低等生物——植物、低等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自组织性水平低下,它未进化、分化出明显高低不同层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即生物体各个不同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非常小,所以,当生物体任何一部分被毁坏,不能使生物整体自我完善性水平明显下降,即不能或不能立即使生物死亡。而有些最低等生物被毁坏分解为几个部分,甚至成为碎沫,但由于各个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相等,其自我完善性水平并没有下降,所以,每个部分都能作为独立的生命存在。低等生物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

五、生命自然矛盾的宇宙论意义

宇宙即总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存在,无限的物质存在。它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物质结构形式、物质机能形式、物质形态和物质存在形式,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变化形式和物质转化形式;在时间上,既包括无限的过去,包括现在,也包括无限的未来;在空间上,既包括无限大的宇观世界,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它既包括物理运动形式,又包括化学运动形式,既包括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也包括生命物质存在形式。宇宙论即物质存在的总过程,总状态,总规律。所以,宇宙论首先是一种哲学宇宙论,宇宙论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性的,高度普遍性的。

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不但运动着变化着,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生成、转化、发展、联系着。化学转化是生成新物质的根本变化,是比机械位移基础上的物理运动,物理变化更重要的变化。化学意义上的自然即与生命相对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具有生命的人、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基础上的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人的世界,乃至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都是化学世界的现象,都是一种广义化学存在。它们的意义是由化学存在决定的,物理世界对此无能为力。宇宙是人认识、实践的宇宙,是我们的宇宙;宇宙论是人认识的宇宙论,是从事活动的人的宇宙论,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论。所以,化学存在比物理存在在物质的生成、转化、发展、联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意义,即化学宇宙论与物理宇宙论相比,对于人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世界,对于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化学存在、化学运动、化学演化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本质理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更加强有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物质化学存在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决定生命自然矛盾,决定生命自然关系,决定生命本质的特殊的高级生命形式——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决定生命自然关系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和受其制约的人与人关系。所以,认识物质的化学存在,认识生命自然本质,认识生命自然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学意义。这将使人们完成由物理决定论、机械决定论、严格决定论即自然单因素决定论向化学决定论、有机决定论即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由机械方法论向有机方法论即自组织性方法论,由物理宇宙论、机械宇宙论、自然宇宙论向化学宇宙论、有机宇宙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的转变,将形成生命自然统一的物质世界图景。这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

物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发展和存在,分别决定了其存在性质形式与状态,即分别决定了其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能够分别统摄和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在生命自然本质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矛盾,是物质世界基本矛盾之一。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即生命运动与自然运动的合力构成了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即物质世界统一的,交互作用的,而非二元的发展史,决定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新的完整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我们的世界生成、运动、变易、发展、联系的基本宇宙法则,根本理论框架。生命自然矛盾演化过程,即宇宙大化过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宇宙论。

只有认识物质,才能认识自然,只有认识自然,才能认识生命,只有认识生命,才能认识人。即要想认识人,必须认识生命,要想认识生命,必须认识自然,要想认识自然,必须认识物质。而认识是人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认识了人,又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生命、自然和物质。在物质自然生命人认识链中,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是尚未解决的问题。认识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问题,将有助于其它问题的解决,其它问题认识上的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命和自然本质空白造成的。只有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才能认识生命自然关系,才能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及其产物——人和人的世界,才能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即主客体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需要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关系,才能建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建立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建立生命自然即物质世界统一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要想深入地、更好地认识客体世界,必须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必须认识生命自然关系,必须认识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必须认识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认识意义世界的承当者,即必须认识人本身。

物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在世界是物质的大前提下,生命是什么,自然是什么,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是哲学上一切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揭开了生命和自然的奥秘,并在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下,将有助于我们从新认识生命生殖死亡机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人的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性、伦理、道德及三者的关系、性善论与性恶性的关系、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理性的本质、美的本质、宗教的本质、生物进化动力、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人类生产力内在发展动力、人类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动力、自然界规律与生物界规律的关系、生物界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生命界和自然界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将深化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将改变我们认识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具有普遍的宇宙论意义。

世界是决定论的吗?在自然界规律之外有没有与之相左、与之抗衡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严格决定论的、机械决定论的、没有生命、没有人、敌视人的世界,而非我们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统一,没有对立,没有矛盾的世界。如果在其之外,有与之对立的、不可调和、不可统一的规律,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分裂的、二元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世界。在自然界之外有一个生命世界、人的世界与之对立、抗衡。在生命自然矛盾框架内,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既对立又统一,前者产生后者,后者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和自组织性,后者又是前者的高级形式。这样,产生了生命与自然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产生了有机决定论的极其丰富的内容,产生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从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看问题,机械决定论是自然单因素决定论,而有机决定论是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生命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

六、生命自然矛盾的东西方文化意义

生命自然本质、生命自然关系、生命自然矛盾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对它的不同体认,产生了人类文化的两大根本形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生命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东方文化倾向于认同生命,认同生命与自然的统一;西方文化倾向于认同自然,认同生命与自然的对立。这一差异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它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其它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风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分野。

东方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生命自我完善性,认同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即认同广义自我完善性,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天既是形而下的气,又是形而上的理;既是自然之天,又是超越于自然、生命和人之上的道、天理。这种统摄主宰包容万物万理的天,既是物质的,是一种宇宙本体,又是精神的,是广义自我完善性的义理之天,是一种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超越性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

天理统摄万物万理,万物万理内在地统一于天理精神之中。天理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性、统一性概念。一个人在心里认识了形而上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天理,即实现了超越。中国人走的是一条内在生命自我超越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生命、对生命自然统一、对广义自我完善性的认识,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统一性文化、综合性文化、伦理性文化。中国生命文化表现出统一性(大一统)、不可中断性(连绵性)、生命伦理性(宗法血缘性)、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性(内敛性)的特点。

西方文化认同自然自我否定性,认同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的对立性,产生了天人之分、天人对立、主客二分、主客对立的思想倾向,是一种自然哲学,自然文化。自然、自我否定性是生命、人之外的物质低级存在形式,低级存在性质,不是一种统一性文化,而是对立性文化,差别性文化,分析性文化。对自我否定性的认同,认为人性是恶的,产生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是一种罪感文化。对立性的个体的人只有在物质活动中认识、改造、征服外在对立的客观自然才能生存,才能实现与外在自然世界的统一⑨。西方文化走的是一条外在自然超越之路。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社会调节作用有生命社会调节和自然社会调节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调节力量。社会调节形式主要表现为:“生命-人-人性-伦理-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自然”。其中,离生命越近,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内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弱,破坏性越小,调节作用越温和;离自然越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外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强,破坏性越大,调节作用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温和社会调节作用;西方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自然法律外在强制性强烈社会调节作用。

经济即人把自然乃至整个对象世界人化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能力、过程与结果。经济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然后才表现为人与人关系,而且在整个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这种人与人关系是由人与自然关系决定的。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了道德、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经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具体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的改变即经济、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西方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实质是“经济-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调节,即强烈的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注重经济发展,注重物质利益,注重物质财富增值,注重外在社会约束,注重法律,注重自然科学,注重阶级对立,注重暴力革命,孕育出工业文明,政党政治,世界大战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社会调节是温和的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重视生命价值,重视伦理价值,重视内在社会约束,重视个人道德自觉,重视和谐稳定,轻视经济发展,轻视物质利益,即所谓的重义轻利,具有强烈深沉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实质上是生命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在宗法制(代表生命伦理社会调节)和等级制(代表自然社会调节)的基础上产生了集哲学(生命哲学)、伦理(生命伦理)、美学、经济、政治(伦理化了的政治)、法律(伦理化了的法律)于一身的礼教。中国传统社会是礼、礼制、礼教社会。中国社会、中国学术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共同特征是礼、礼制、礼教。礼、礼制、礼教覆盖、渗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所有方面。礼、礼制、礼教的实质是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产生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独有的、普遍的社会现实——礼、礼制、礼教。礼、礼制、礼教是形而上的、形式化的,同时又是具体化的生命伦理的现实表现形式,是抽象与具体、本质与形式的统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是中国文化基因的最直接、最集中、最鲜明、最独特的表现形式,礼、礼制、礼教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所有秘密。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和生命伦理文化异常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弱小,法学不发达,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伦理调节为代表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西方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相对弱小,伦理文化相对不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强大,有发达的法哲学,完备繁复的法律和组织严密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机构,法学文化异常发达,所以,西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法律调节为代表的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在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不但调节着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宗法血缘生命伦理关系的直接放大,政治伦理化了,而法律注重生命伦理关系,主要调节人与人关系,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即所谓的天理国法人情,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伦理化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适成鲜明对照,西方社会伦理表现为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主要呈现为自然伦理,经济伦理,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生命伦理自然化了,而法律强制调节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但调节着人与人关系(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人与自然关系,即西方社会法律注重人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社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极度强化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同时极度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无视其存在,但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地、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生命伦理非经济社会调节方式使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小,使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大,使人的活动的对象性水平低,从而使人的活动的自主性水平低,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由此产生了贯穿传统社会始终的自然社会调节形式——专制统治,产生了生命伦理与专制如此对立又如此奇妙的结合,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观念,即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强制性专制调节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非强制性非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及生产力低下的代偿。专制强,则法律弱;反之,法律强,则专制弱。那么,每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为单因素调节作用,作为温和的非强制性调节作用发挥到极限,必然走向衰微,它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排斥、抑制作用减小,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由弱变强,使社会趋向无序,混乱,或以及自然作用异常强大,即所谓的天灾人祸,这种生命非经济-政治-革命社会调节方式的有限性无法维持社会机体存在,无法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也无法使社会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时,则自然外在社会调节作用取生命伦理内在社会调节作用而代之,产生了每隔一定历史时期的不绝于史的大规模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改朝换代,即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长时期束缚、压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所聚积起来的能量,长时期专制统治、压迫所聚积起来的反抗能量,象火山一样急促地、剧烈地、非常态地爆发了。这种急骤的、外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以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社会机体的破坏为代价。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束缚、压抑作用越大,专制统治、压迫作用越大,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越强烈,越急促,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越大,社会机体的破坏越大。而当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即农民起义荡涤了社会累积起来的非组织性因素,动乱的社会恢复了常态,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也恢复了常态,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又退出了历史的前台,历史又回到了起点,直到下一次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为止。在这种治乱历史循环中,中国人自觉地,执着地坚守生命伦理单因素社会调节作用,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痴心不改,九死而不悔。这种非常态的、间断的、强制性的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与常态的、连续的、非强制性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互为补充,各有其存在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与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王朝建立之初,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纲常名教完备,政治修明,忠臣大行其道;王朝后期,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压倒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奸臣当道,纲纪废弛,社会失范,天下大乱。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具有内在对立性,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所谓的忠奸不两立。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势均力敌,以及由前一种调节作用向后一种调节作用转折时,忠奸斗争最激烈,达到表面化、尖锐化的程度,往往表现为生死斗争。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转化为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中强制性最小,调节作用最温和的法律调节作用自身——伦理化了的法律——是如此软弱,只能由强制性最大,破坏性最大,调节作用最强烈的战争来充当社会的清道夫,王朝只能在内部战争即内部王权战争与农民起义或外部战争或它们的夹击中走向覆亡。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不发达的私有制,即表现为发达的小私有制,表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为停滞不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表现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即非工业文明,而阶级对立、阶级对抗往往表现为改朝换代,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产生了延续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是一个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小的社会,一个缺少英雄史诗的社会,在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未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社会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发达的、彻底的大私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阶级对立、阶级对抗表现为剧烈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革命。西方社会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强,盛行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出现了震撼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伟大的革命。

西方文化即自然文化是外在自然超越文化,外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征服自然,强调主体实践,崇尚人的自由,最终产生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社会实践学说,是偏重于自然的生命自然双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经济-政治-革命的强烈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强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即生命文化,是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文化,内敛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最终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是生命单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非经济-政治-革命的温和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弱势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治乱循环、长期延续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是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历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颇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大致地、粗略地以三百年为周期进行着王朝的更替。中国封建社会是王朝建立-崩溃-再建立-再崩溃的循环过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大致三百年为周期的王朝更替、治乱循环,在这一独有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是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社会。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对立过程中,在人为排斥自然社会调节机制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自身的生命只有大致三百年。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的寿命终结了,赖以存在的这个王朝的寿命也就终结了。而生命自我完善性不可中断性、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又会重新建立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又开始了,又开始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和王朝的循环,这也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伦理属于生命社会调节范畴。道德是在伦理和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跨越并联接生命伦理和自然两个范畴,但它相对于伦理而言,更多地属于自然社会调节范畴。伦理是由生命单因素决定的,道德是由生命和自然双因素决定的。在人性、伦理、道德三个因素中,人性最稳定,变化性最小,伦理相对稳定,变化性相对小,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最不稳定,变化性最大。道德是人性、伦理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表现形式。伦理与道德具有相同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们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使社会调节作用不断变化,使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当饥饿威胁群体生存时,吃掉老人和妇女是被当时的伦理接受的⑩,即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而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在法律上废除死刑才是可能与现实的,即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自然社会调节作用。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以伦理为代表的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以法律为代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小,而自然社会调节的强制形式战争、革命、阶级斗争、暴力、恶、法律终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差别越来越小,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两者趋向融合。那将是一个高度和谐自由、高度人性的社会。但人类必然经过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为主的自然历史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进入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的理想的社会历史阶段。抛开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总的说来,人类历史是由生命伦理调节原始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再向生命伦理调节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而后一个过渡,是由自然历史阶段向社会历史阶段过渡的历史过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人性实现的过程,从而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人性复归”的过程。

西方社会己经历史地完成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的过渡。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影响下,开始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由生命单因素调节社会向生命自然双因素调节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缓慢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由于中国生命文化的过于发达,历经一个半世纪,至今未能最后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观念更新加速,中国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中国高度发达的生命文化决定了其由血亲复仇式的、宗法血缘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过渡,并将最终过渡为高度人性的、世界大同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中国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丰厚文化遗产必将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传统中国社会是生命文化、生命哲学、生命伦理社会调节,西方社会是自然文化、自然哲学、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因此产生了两者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差异。生命伦理社会调节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是两种并列的、平行的、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它们都是一般人类社会调节机制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生命自然矛盾即生命自然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两种社会调节机制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两者一方面既是统一的,即平行的,同时独立发挥作用的,不可互相取代的——生命与自然的平行性,产生了两种社会调节机制的平行性——但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调节机制向生命社会调节机制无限超越、无限逼近的过程,两者另一方面又是对立的,两种社会调节机制互相排斥、冲突,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决定论的极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如此不同的历史风貌。

东方文化是没有对立的统一,西方文化是还未实现统一的对立。东西方文化既是对立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又是互补的,谁也取代不了谁。只能走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之路。

生命自然矛盾学说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发展主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为东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为把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自然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把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学、哲学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即创立一种大统一理论框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无序性、可逆性是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的形式。发展、进化是由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向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由自然向生命绝对超越的过程,由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无序性、可逆性,向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绝对超越的过程。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是生命之源,是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之源。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自我完善性的,是自组织性的,是和谐性的,是自我调节性的,是有序性的,是目的性的,是自我满足性的,是普遍联系性的,是无限多样性的,是不可逆性的,是发展性的,是革命性的,是超越性的,是有规律性的,是统一性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略)

注释

①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自组织性五种特性之一为目的性,所以说,自我完善性本身即是目的。见第二章关于自组织性及其特性目的性的论述。

②人的活动的社会性特性见本节第5小节:“人的社会”。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⑦见本章第(三)节:“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⑧参见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生命与非生命篇4

关键词:生命系统;熵势;非平衡相变;熵力

中图分类号:Q111;04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7)01-0016-05

自然界的实际系统千差万别,它们可以是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等,它们在平衡态和衡态已归入一个广泛的统计热力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着广泛定义的势函数,如平衡系统的熵、自由能或线性非平衡系统的熵产生、超熵等等,生命系统是个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非平衡理论告诉我们,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中存在一个广义势函数.这个势函数是个Lyapunov函数,满足Lvapunov稳定性准则,因此生命系统是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本文依据非平衡系统理论的广义势函数,建立了可以描述生命演化的势函数――熵势,经过对生命系统的分析,发现有一个尖拐型突变函数正好对应于熵势,并把它作为生命系统的特性函数加以应用,即用熵势来研究生命系统的相变特点和生命机体内部的作用力,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为从整体上认识生命系统提供一种较科学的方法。

1生命系统的特性函数――熵势

生命系统是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其熵势可以通过非平衡系统理论的广义势函数建立起来,非平衡系统既可用确定性演化方程描述也可用随机性演化方程描述,下面首先从随机层次建立广义势函数,再推广到生命系统的熵势,并根据生命系统的特点寻找能描述生命进化的熵势表达式。

1.1非平衡系统的广义势函数

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小的随机力不仅仅对原有的确定性方程的结果产生微小的变化,它还能出乎意料的产生重要得多的影响,在一定的非线性条件下它能对系统演化起决定性作用,甚至彻底改变宏观系统的命运,另一方面,这种无规的随机干扰并不总是对宏观秩序其消极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相干运动可能在建立系统的“序”上起到十分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描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这种随机性常用含多变量的郎之万方程(Le),即

(6)中的首项不仅在弱噪声情况下确定了Fpe的定态性质,而且支配相应的确定性系统的Lyapunov性质,称其为非平衡系统的广义势函数,

1.2生命系统熵势的建立

爱因斯坦关系为:

如果(2)式从统计的角度描述一个非平衡系统的演化过程,那么相应的热力学方程为

满足后,这种演化过程才停止,可见这一规律正好符合生命的演化,当生命机体的熵势取最小值时,机体处于宏观上的稳定状态,这时机体的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从热力学和统计学的角度证明熵势可以描述生命的演化。

作为宏观系统的Lyapunov函数,在非平衡态中所起的作用与熵在平衡态中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同,进一步研究证明,和平衡态势函数密切联系,如果连续的改变某些控制参数,使系统从非平衡态过渡到衡和平衡态,那么势函数就回到我们熟知的势函数如超熵、熵等。

1.3生命系统的熵势表达式

下面根据生命系统的演化特点给出生命系统的熵势函数并分析其生物学意义,为简单起见只讨论一维情形(可以推广至多维)。

从(12)式可以看出熵势与概率密度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熵势越小的状态对应的概率密度最大,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具体的表达式来表征这种关系呢?

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一个系统,它处于稳定状态或势最小的可能性最大,否则它将失去存在演化的意义,而又由于随机涨落力的存在,其稳定态可能受到放大了的涨落力的影响而失去原来的稳定性,到达另一个稳态.但不管怎么演化,其最终将处于势的最小处,对应于状态出现概率最大的位置,所以根据生命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在一个生命机体的一生中处于健康稳定状态(可用一些指标参数来描述)的时间最长,概率最大,那么此时它的熵势也应该最小,但是在生命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也在出现偶尔的突变现象,由于一些随机涨落力的影响,熵势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极值,这时系统将面临选择,哪个稳态更有益于生存,它将选择那个稳态,这就是生命进化.基于这样的定性分析,下面的势函数正好能反映生命进化这一现象,于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生命系统的熵势来做具体分析

其中x为描述机体健康状态的变量,α为控制变量,β为一常系数。

那么根据(12)式熵势曲线和相应的概率密度曲线可以绘制如下(实线为熵势曲线,虚线为概率密度曲线)

a)图对应于α>0,β>0,此时平衡位置(x=0)是稳定的,概率曲线表明,在这一点机体所处的状态概率最大,健康状况良好,随着偏离平衡位置距离的增加,概率减小,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处于病疾状态,这时就应想办法治疗使机体向稳态转化。

b)图对应于α0,此时原来的平衡位置(x=0)失稳,变成不稳定平衡点,代之出现的是两个新的稳定的平衡点,相应的,处将成为机体非正常状态,它出现的机率也将减小,而在两个新的稳定态出现的机率增大,如果没有随机力,机体处于两个势谷的机率相等,但由于随机涨落力的存在,将促使机体向更加利于生存的状态推进,可以说这是旧结构让位于新结构,如果一种稳态代表一种有序结构,那么稳态的改变,加之随机力的作用,势必导致机体越来越有序。

这里的状态变量可以是任何能反映生命机体演化的变量,如Dna的数量、机体的某种蛋白质含量、脑细胞的发育程度、机体内部某种激素的含量等等中的一种,如果是其中的两种,那么方程将是二维的,其熵势和概率密度将是个极限环,即曲线绕纵轴旋转180度,同样可推广到多维情况。

可见,这个势函数虽然是一般尖拐型突变势函数,但它的演化特点正好符合于生命系统,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系统演化的结果就使系统稳定在某一特定状态或结构上,即新物种一旦形成,就会通过遗传作用使他的已有特性、状态结构稳固下来,不会轻易改变,以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不然系统就会不断从一种状态或结构跃变到另一种状态或结构,是新物种的长期存在变得不可能.因此势谷的平缓与涨落的放大以及势谷的加深与涨落的缩小,对于系统的演化或新结构、新物种的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交替、相辅相成使得生物界的演化、进化成为可能,可见熵势越小,系统就越稳定,系统的总熵就越小,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就越强.例如人类,由于智能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最大限度地吸收负熵,从而使自身体内尽可能的保持熵最小、自组织能力最强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的状态,避免疾病,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特性函数――熵势的应用

2.1生命系统的非平衡相变分析

非平衡相变是在远离平衡的系统中出现的某种物理量的突跳行为,大量事实证明,一系列的突变过程联系着系统的进化、序的产生、功能的形成等自组织现象,这类现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如生物结构中的Dna、细胞、组织的交替、器官的转变等都是非连续的变化,它们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生命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复杂开放系统,非平衡相变理论可以刻划生命系统的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过程,它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新的解释和描述手段。

势函数有决定系统演化性质的作用,是个特性函数,它的不同形式也将决定系统有不同的相变特点。

生命系统的势函数(熵势)取

宏观上能实现的态(相)就是出现机率最大的态(相),也就是势函数取极小值的态,则根据极值原理

可见,当时曲线趋于平坦,出现i临界慢化现象.这时如果没有涨落力的存在系统将处于平衡态,但恰恰相反,涨落力不仅存在而且还被放大,随着控制参数的变化,这个力不断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平衡态,在其它位置出现的几率增大,可见随机力在生命发育和进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决定性作用。

2.2生命机体内部的作用力分析

由(13)可知由势函数可以推导出系统的回复力(决定力),生命机体内部的非线性作用力表现为机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结构力,为与熵势对应这里将它定义为熵力,主要作用表现为系统自身对抗熵的增加,即

即处于稳定态时,生命系统的熵力最小(为零),系统的熵也最小,系统不需要对抗熵的增加,当系统一旦受到较大的干扰,熵就会增加,就可能离开稳态,熵力就会发挥其作用使系统得以恢复,可见,熵力是生命系统进化过程中的结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原动力。

3小结

生命系统是个真正的自组织系统,与其它系统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高度有序性,生命的存在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一个生命机体在进化的同时,也维持了结构和状态的相对稳定性,通过对熵势的研究,我们对生命的高度有序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1)熵势反映生命的发育和进化,在这个势的作用下生命越来越有序。

2)熵力是生命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性的原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方法,且对熵力在生命体内的具体作用过程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鉴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有点挑战性,需要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相互结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生命与非生命篇5

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突然看到小孩掉到河里或有人出了车祸,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并不是为了讨好落难者家人,也不是为了在群众中获得好名声,而完全是出于人的本性。然而许多青少年看到别人陷入逆境,要么漠然视之,要么幸灾乐祸,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是什么抹杀了他们纯真善良的天性,辨别是非的能力?是糟糕的家庭环境,是充斥暴力的文化产品,是一贯对生命的漠然,还是对法律的无知?

无论怎样,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社会伦理呼唤浩然正气,生命与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青少年在身心发展期间,人格尚未健全,易感性和冲动,自控能力弱。这更需要呵护其同情心,增强其正义感,完善其人格,培养其珍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青少年进行关爱生命,远离暴力的人文教育。

一、植树种草,养花观景,培养美好心灵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唯有体会到一草一木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闻清新空气,鸟语花香。赏树影婆娑,小草吐绿,百花争艳。领略自然之美,从而引发对自然的热爱,落实在行动中,体现为勿践踏草坪,勿攀折花木,保护自然环境。

二、与动物交朋友,学会珍爱生命

参观动物园,认识动物,写善待动物的作文。了解某些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动为鸟等动物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感受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与动物交朋友。对捕杀和残害珍稀动物,干扰野生动物生活的丑恶行为要敢于揭露和反对。要学会关爱和呵护我们周围的生命。

三、树立平等意识,同情弱者,关怀老弱病残人

通过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做义工,设身处地地体验弱势群体的酸甜苦辣,主动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些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幸的生命更需要肯定和尊重。在弱者面前抖露威风是最虚弱的表现;在傻子面前显现聪明是最愚蠢的表演;以践踏别人人格尊严来表现自己的强大,是最卑劣灵魂的昭示。

四、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改变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培养开阔的胸怀

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彼此的差异,尊重彼此的个性,通过相互评价,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学会体谅别人,悦纳自己,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能够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快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受到别人无意的伤害,不可睚眦必报,要能够宽容别人,原谅别人。但也不是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迁就姑息,要敢于和善于斗争。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他人和谐相处,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什么值得尊重。

五、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1 注重自己的生命健康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健康的饮食起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医治,突然发病或意外事故,及时拨打“120”;学会自我保护,具备避险自救的安全常识;保持心理健康,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使自己由脆弱变得坚强,避免因为不堪压力而自残或轻生的悲剧发生;当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来捍卫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利。

2 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任何人都不得故意或过失伤害他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通过听取法制报告会,参加公判大会,参观法院、监狱、禁毒所等第二课堂,让孩子们认识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不容侵犯,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六、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暴力文化

生命与非生命篇6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对7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积极进取的主流中呈现多元化趋势;男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与父母生活时间较短的大学生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而悲观困惑因子分显著高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p均<0.05);与父母、同学关系亲密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p均<0.05);生活体验满意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结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众多因素有关,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生命价值观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方式

   【abstract】objective toanalyzethestatusquoofcollegestudents’lifevalues. mathods thecollegestudents’lifevaluesinventorywererselfedesignedandadministeredto714collegestudents. results thelifevaluesofcollegestudentswerediversificationtrend,butthemainstreamwaspositive.thescoresofmalestudent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femaleonesonpessimisticdeterminism(pd)andparochialism(pa)factor(p<0.05or0.01).thescoresofcombatantandenterprising(ce)andlifecherishing(lc)inonlychild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innononlychild(p<0.01).thescoresofthestudentsseparatedfromtheirparentswithin6yearsoldweresignificantlyhigheronpessimismandperplexity(pp)andsignificantlyloweronce,lcandpositiveandoptimistic(po)(all p<0.05).thescoresofthestudentsclosingto parentsandclassmateswere  higherthanothersonce,lcandpp,and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studentswithpoorparentchildrelationshiponpd,ppandpa(all p<0.05).comparedwiththeothers,thescoresofthestudentswithgoodfriendshipandwithhighsubjectivelifesatisfactionwereobviouslyhigheronce,lcandpo(all p<0.05),andsignificantlyloweronpdandpp(all p<0.05).conclusion weshouldstrengthenthecollegestudents’lifevalueseducationinordertohelpthemtodeveloppositivelifevalu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lifevalue;attitudetowardslife;behaviorstyle

   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有益成果。但大部分的研究只局限于哲学思辩和现象描述,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为此,我们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编问卷,从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手段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评估其生命价值观[2],以期对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做出科学的评价,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教育方法[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选自宜春学院、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68份,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回收率为92.97%。在71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01名,女生413名;理工类225名,文史类196名、外语类142名、医农类95名、艺术体育类56名;平均年龄(20.62±1.33)a。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 包括被试年龄、性别、专业、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与父母关系、与同学关系、学习成绩、生活学习压力、与父母生长史等。

   1.2.2调查工具 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编制的生命价值观问卷对入组大学生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积极乐观等6个因子共27个条目,用来评估个体的生命价值观。问卷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级评分法。总量表及6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4、0.704、0.743、0.682、0.650、0.662、0.681,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2/df=4.482,rmr=0.065,rmsea=0.067,nfi=0.89,nnfi=0.90,rfi=0.87,cfi=0.91),统计结果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统计指标为因子分,平均分为3分,某项目的因子分>4分,说明倾向于此价值观,反之则倾向于此项价值观取向的程度较弱。

   1.2.3调查方法 由心理学教师统一施测,在统一指导语下,按班级进行集体测验。

   1.2.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f检验,t检验,2检验。

   2结果

   2.1生命价值观问卷总体测评结果 714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各因子分分别为:积极乐观(4.34±0.61)、拼搏进取(4.31±0.58)、珍爱生命(4.07±0.55)、狭隘(2.75±0.97)、悲观困惑(2.33±0.72)、消极宿命(2.06±0.77)。因子分>4分的占有率分别为:积极乐观86.6%、拼搏进取81%、珍爱生命64.4%、狭隘14.8%、悲观困惑3.2%、消极宿命1.8%。

   2.2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表1显示,大学生男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其它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2.3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测评结果比较,见表2。表2 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表2显示,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悲观困惑、积极乐观因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与父母生活时间较短的大学生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而悲观困惑因子分显著高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p均<0.05)。

   2.4不同亲子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亲子关系中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注:*p<0.05,**p<0.01;亲密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p<0.05,不冷不热组与比较冷淡组比较p<0.05。

    表3显示,不同亲子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各因子分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亲密型亲子关系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p均<0.05)。

   2.5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4。表4 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表4显示,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除狭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亲密型同学关系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大学生(p均<0.05),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大学生(p均<0.05)。

   2.6不同生活满意度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5。表5 不同生活满意度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注:三组间比较**p<0.01;满意组与不满意组及不清楚组两两比较p<0.05。表5显示,不同生活体验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除狭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生活体验满意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型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

   3讨论

   

大学生游戏生命、否定生命、伤害生命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其根本原因[1]。生命价值观不同,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人生态度就不同,当他们遭遇挫折、面对困难时在行为方式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本研究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珍爱生命价值观。他们大多能较好地认识生命、尊重不同形式生命,自信乐观地看待生命,并以拼搏进取的态度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我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但也有部分学生持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等消极、功利化生命价值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怀疑、不满和回避,满意度偏低,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持消极的态度,这一结果与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5]。究其原因可能与学习紧张、生活环境不适应、注重实际、追求物质利益、竞争性强、敢冒风险、心理压力大、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等因素有关,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本研究还显示,性别因素影响到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男生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可能与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被赋予了不同性别角色和社会责任有关。男性承担赚钱养家、建立事业等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的工作,而女性在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因此男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也受其影响并逐渐内化,以社会的要求来指导个体的行为,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金钱物质、工作成就以及荣誉地位的获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挫败,转而对生命的看法与体验充满消极情绪,对生命充满宿命论调。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家境往往要比非独生子女好,父母文化水平也更高,他们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生俱来,不需要个人努力争取。与此对应的是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教育也严,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导致他们易出现压抑、烦恼、空虚、宿命、颓废等消极心态,对生命体验偏低现象[3。4]。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存在较多比较,经济条件不允许每一个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要想在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才可能获得进一步升学机会。当他获得升学机会后更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好成绩为将来就业、报答家人打好良好的基础,这样就可以养成非独生子女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的意识。

   

本研究还发现,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对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积极乐观6个因子均有显著影响。与父母、同学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客观评价危机,有效化解心理危机,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的价值观;与父母、同学相处不好的大学生可能曲解危机,夸大危机对自身发展的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的价值观[6]。此结果提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开设一些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既要鼓励他们从亲人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又要引导他们善于从知心朋友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密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氛围[7]。

   

与父母生活时间长短对生命价值观的取向也有重要影响。在生命的早期,个体需要父母提供全方位地照顾、关注,无条件的接受和爱,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安全感。同时这些正向经验也使个体发展出有效处理压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7]。如果与父母生活较长时间,且亲子关系融洽,大学生更易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过早地离开父母与他人生活,从早年不安全感经验中发展出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容易夸大困难的威胁程度,认为人生无法改变、无法控制。对自我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命运的迷茫会使他们无法将困难搁置一边,从而更易形成悲观困惑的生命价值观[8]。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标准对体验到的生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这就构成了生活满意度。当个体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满意时,他们较多体验积极情绪,往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感激,也相信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而对生活满意度体验低的人往往对生活、生命悲观失望,缺乏积极心态,不能主动面对现实生活,自怨自艾。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众多因素有关,要对大学生们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上述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通力协作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高教探索,2008,14(5):158

[2]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13(3):108

[3]邢瑞清.当代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索,2008,15(2):4.

[4]孙莹.家庭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5

[5]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5,27(10):22

[6]耿静怡,周婵,贾晴,等.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48

生命与非生命篇7

而今韶华寄身,此诚生悠悠乐悠悠的人生阶段,本是目空一切的阶段,而倏然闯入我生命中的几条蚕宝宝辄端正了我对这些弱小生命的态度——这几条蚕宝宝是妻子给嚷嚷不断的儿子买回家的,买回家方才发现,年幼的儿子少不了昔日我的刻薄与稚嫩,丝毫不世蚕短暂而平凡的生命。

目下的蚕宝宝体态十分丰腴,于我多年前的记忆,半刻相像,诘问了周遭“懂蚕”之人蚕一生的寿命可有多长,答案却是大相径庭,弗之甚远,最可借鉴的,约是四五十天的寿命,蚕的一生便击鼓催花般的戛然而止了。

凝视着这几条短暂且丝毫不起眼的生命,我蓦然意识到:这些短暂得几乎被忽视的生命,也实在不会在别的生命之中留下活么厚腴的惊鸿一瞥吧?因为生命太短暂,只因为太过短暂的生命,打从它们生之一刻而起,它们会蚕食掉为数不多的桑叶,而这并不会让一个矗立于森海数十年的桑树为它而侧目;它们为人所养殖,我想,也没有人会刻意去记住一条蚕的生命价值吧;春蚕到死之际,好不容易自个人的蚕丝成为了人类奢侈的生活用品,人家关心的,却是蚕丝的价格与质量,略无心思顾得你这一生的爱恨嗔痴。即便是有幸成蛾,飞不过片刻的寰宇,一生的成就一刻,只为了几秒钟的稍纵即逝,想来这蚕也实在是可怜得很,唯是可以在相濡以沫的同类之生命中,才有略微短暂的生命烙印,不甚多矣,不为深矣!

末了,若是想在人家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前提当是你得拥有更加漫长的生命吧?假若是一只寿命比蚕更加长的小狗,姑且算它可有十几年的寿命,再者假使它是一只受人宠幸的宠物狗,而非流浪狗,有幸得到了一个人为数几年的宠养,于那个人的生命而言,这条相对蚕而言生命更长的小狗,便可以为这个人留下愈加深刻的印象了吧?想来生命却也是荒唐,你什么也不做,任凭天赋阳寿之长短,便可以于他人生命留以甚为深刻的印象了!

依这个“生物论”公式,我这辈子生命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吾妻了!算来现代人的寿命可有七八十年可继,于蚕、狗而言,人的寿命更胜一筹,所以我依稀还记得与妻十多年前的初相识,那个山色空蒙的山底之下,旅游途中偶遇的肆意风雨,让我们有幸于遐迩之中可得神色以望,那双不谙世事的眸子,爽净透亮的脸颊,月钩鼻,翘朱唇,乌黑光亮、连绵心际而挥斩不断的秀发,便在那个且平凡且圣洁的日子里,烙刻在了我的心中,独一叫我不甚安心的,便是我过分的贪恋,贪恋妻的生命中,也是此情此景固属最深刻的相互隽刻。

上溯而言,想必是寿命享誉遐迩的龟,理应是可以吹灰不费地留给所有人、所有生物最深刻的生命烙印吧?神龟虽有,而于世人眼中,罢此而已!我的印象中,可只顾得龟乃寿长之物,四脚、一头一尾、身顶硬壳,孵蛋继衍,若非专业龟之研究者,恐也只如我这番对龟浅尝而止,无论“哪一只龟可以给你的生命中留下最深的印象”一说!这长寿龟幡然推翻了我先前自诩的“生物论”,而只有找出这“给自己生命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本质,才对得起这眼前稍纵即逝的蚕宝宝啊!

呜呼!呜呼!你在别人生命中可有如何的印象与地位,原来与你生命的长短实在是无甚干系的!而非于此,然如何?想想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妻,于生物界而言,人类并非寿命最长的生物,而妻却是我记忆中最为抹之不去的存在,刨根问底,无非是她在我的生命中,是与我相处最为紧密、时间最长的人,这和她多长的寿命不大相关,她活到七十岁抑或是八十岁,那个我生命深处莞尔清丽的妻,不会因此而隐去!而一条蚕,显然是没有机会与我相处十几年的,即便是一条狗、一只龟,它们和我相处十几年,甚至是我与龟相处数十年,它们在我心中的价值,比诸吾妻而言,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了!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更是可悲了起来,纵是生物链条紧密有序,可每种生物都会囿于生物之不同,而不可给其他生物留下举足轻重的印象,研究龟的科学家,总不会因为和龟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而深感家人弗如龟吧?我想,每一种生物天生就是孤独的,只能与同物种相知相待,而人类,也只可以囿于“人类”而不止吧?

生命与非生命篇8

关键词:《谛义证得经》;命我;非命我;耆那教;印度宗教

《谛义证得经》是印度耆那教的重要经典。耆那教是与佛教大致同时代产生的古印度主要宗教。此教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曾分为白衣派和空衣派两大分支。耆那教有不少经典文献。这些文献有些只有白衣派承认,有些只有空衣派承认。《谛义证得经》是两派都承认的经典。这一经典由乌玛斯伐蒂(Umasvati)在大约5至6世纪制作而成。《谛义证得经》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耆那教的基本思想体系,在此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历来被人们视为是耆那教的代表性经典。本文拟对这一经典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对其中的重要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七谛”的主要含义

耆那教在理论上致力于探讨人生和世间事物的真理。此派所论述的涉及真理的基本概念也就是所谓“谛”。而达到解脱状态在耆那教看来就是对这些“谛”内涵的认识或证悟。《谛义证得经》的根本宗旨也就在于此。

《谛义证得经》中论及的这些涉及真理的概念主要有七个。该经1,4中说:“谛即命我、非命我、漏、缚、遮、灭、解脱。”这即是所谓“七谛”。耆那教中的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这七谛的具体解释展开的,或是在这七谛的基础上演绎变化而来。

关于“命我”,《谛义证得经》2,7中说:“命我的本质是生命,它可以分为可解脱的命我和不可解脱的命我。”

这里所谓“命我”在主要方面相当于一些其他派别中的“我”(小我),即生命现象中的轮回及解脱的主体。但又不完全一样,因为耆那教的一些“命我”存在于一般物体中,属于“不可解脱的命我”;还有一些命我则存在于人等生命体中,通过修行和认识真理可以摆脱束缚,属于“可解脱的命我”。

关于“非命我”,《谛义证得经》5,1中说:“非命我(的构成体)是法、非法、空间和补特伽罗。”

这“非命我”实际上是对“命我”之外的其他事物的概括,包含了耆那教对于世间现象和补特伽罗的基本看法。

关于“漏”,《谛义证得经》6,1-4中说:“行为是身、语、意的活动。”“行为是业的物质流入命我(即漏)。”“漏(有两种):好的,即善的业(漏);坏的,即恶的业(漏)。”“受情感作用的(命我)有与轮回相联系的(漏);无情感的(命我)只有短暂的(漏)。”

根据此处所述,所谓“漏”就是指业的物质流入命我。而业的物质产生于人的行为。这业有好坏或善恶之分。但关于业的所谓好坏或善恶其实是相对的,因为业都与轮回相联系,是产生轮回的因。这命我中流入的业与人的命我受情感作用有关。受情感影响大,产生的相应行为就多,业的漏入就多,这样命我处于轮回中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短。

关于“缚”,《谛义证得经》8,1-2中说:”缚的原因是错误的信念、不放弃(世间欲望)、放逸、(有)情感,以及命我与身、语、意的结合。“命我由于带有情感,因而吸取适合于形成业的物质,这就是缚。”

这里明确指出,束缚命我的是业的物质。而这具体体现在身、语、意诸种行为与命我的关联上。产生这种束缚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位于前列的是错误的信念。有了错误的信念,才会有对世间的欲望,有放逸等各种行为,产生业的物质,束缚命我。

关于“遮”,《谛义证得经》9,1-2中说:“存在着对(业的物质)漏(入命我)的抑制。此即为遮。”这遮由维持、谨慎、遵循、随观、克服痛苦,善行产生。

对“维持、谨慎、遵循、随观”,《谛义证得经》中有解释。该经9,4-7中说:“维持是对身、语、意的适当控制。”“谨慎是在行走、说话、吃饭、提放(物品)、排便时有所注意。”“遵循是宽容、谦和、坦率、满足、真诚、节制、苦行、喜舍、不把非我当成我以及梵行。”“随观是(认识)无常、不庇护、轮回、孤独、分别、漏、灭、宇宙的本质、达到正道的困难和正道的本质。”

这里提及的都是进行“遮”的具体手法,耆那教认为,通过这些手法,能够有效地实施对“漏”的抑制。

关于“灭”,《谛义证得经》9,3中说:“通过苦行,引起对业的物质的灭和对漏的遮。”这里特别提出了苦行作为灭除业的物质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苦行在耆那教中不同于一般的抑制行为,而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灭除业的物质以及遮止“漏”的方式。

关于“解脱”,《谛义证得经》10,2中说:“解脱就是摆脱一切业的物质。因为已不存在缚的因,还因为灭了业。”该经10,4中说:“当命我解脱时,(仅)保持完美的正信、完美的正智、完美的正确观念。即达到一切的状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解脱是一种摆脱了业的物质束缚的状态,而要摆脱业的物质的束缚,就要有正确知识或智慧。因为只有有了这种知识或智慧,才能停止那些产生业的物质的种种行为。

二、“命我”与“非命我”的基本理论模式

在上述“七谛”中,不少内容涉及的都是宗教修行或道德伦理的内容。而耆那教对世间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则主要包括在“七谛”中的“命我”与“非命我”中。这二者中包含的内容实际构成了耆那教自然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命我虽然在耆那教中大致相当于生命体中的常恒永在的东西,但它和其他宗教派别中的”我”(小我或灵魂)还有所不同。因为按照《谛义证得经》等耆那教文献中的说法,命我不仅在通常人们说的生命体中存在,还在通常人们说的非生命体中存在。《谛义证得经》2,10-13中说:“命我(有两种):轮回的和解脱的。”“轮回的命我(有两种:)有意的与无意的。”“轮回的命我还(可分为:)动与不动的。”“不动的命我以地为身、以水为身、以火为身、以风为身、以植物为身。”

在这里,所谓”动与不动的”的命我是指存在于动物中的和非动物中的两类命我。它们都属于处在轮回中的命我。

不动的命我存在于地、水、火、风以及植物中。这使得世间各种物体中几乎都有命我了。这种理论较有特色,在印度宗教中不多见。

动的命我不仅存在于人中,而且存在于其他的动物中。《谛义证得经》2,14中说:“动的命我具有两个(以上的)感官等。”该经2,23中说:“虫、蚁、蜂和人依次增多一个器官。”

这里所谓“依次增多一个器官”是指:虫有两个器官(触和味感官),蚁有三个器官(触、味、香感官),蜂有四个器官(触、味、香、色感官),人有五个器官(触、味、香、色、声感官)。

命我存在于各种身体中。身在耆那教中分了五种。《谛义证得经》2,36-37中说:“身(有:)粗大身、可变身、取得身、光亮身、业身。”“每一个在后的身均比前一身细微。”

这五种身中的前三种主要是由极微等构成的。它们容易被事物阻碍,而后两种则不然。

《谛义证得经》2,40中说:“光亮身和业身不受障碍。”所谓“不受障碍”是指它们能穿透物体,到达宇宙的远端。

非命我主要是物质现象及其表现形态和存在的条件。《谛义证得经》5,1-2中说:“非命我(的构成)体是:法、非法、空间和补特伽罗。”“这些被称为实体”。

所谓“法”主要指运动的条件;“非法”主要指静止的条件。《谛义证得经》5,17中说:“法与非法的作用是分别支持运动和静止。”

这里的“法与非法”应当说是对各种促成事物运动或静止的主要因素。在耆那教看来,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或条件,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就不能出现。

所谓“空间”指事物存在之处。《谛义证得经》5,18中说:“空间的作用是(为事物)提供场所。”

所谓“补特伽罗”指物质。《谛义证得经》5,19-20中说:“补特伽罗的作用是构成身、语、意和呼吸的基础。”“补特伽罗的作用还在于使世间的乐、苦、生、死成为可能。”

这里说的可作为“基础”的及可使各种生命现象“成为可能”的显然就是指基本的物质要素或元素,没有这些要素或元素就不会有身体,没有身体也就谈不上言语、意识、乐、苦、生、死。

在谈到“补特伽罗”时,《谛义证得经》5,23还说:“物质实体具有触、味、香和色。”该经5,25说:“补特伽罗(有两种形式:)极微和极微的复合物。”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物质的最小颗粒的观念,认为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是极微,极微可以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如触、味、香和色。具体的物体都是由极微构成的。补特伽罗实际在非命我中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的成分。

除了非命我中提及的四个实体外,《谛义证得经》还提到了其他的实体。如该经5,3-4中说:“命我亦是实体。”“以上五大实体在本质上是永恒的,它们与时间一起,形成了宇宙仅(有)的组成部分。(它们中一般)没有触、味、香和色。”该经5,39中说:“时间亦是实体。”

尽管提到“五大实体”,但既然时间也被认为是实体,与五个实体并列,那么实际上应该说经中提到六大实体。

关于实体,上文中虽然说它们“没有触、味、香和色”,但也有例外,如《谛义证得经》5,5中说:“补特伽罗是有性质的。”补特伽罗尽管有性质,而能够感知出来的仅仅是处于极微的复合物的状态中,单独的极微即便有性质,人也是感知不出来的。

关于实体的其他特性,《谛义证得经》中还有一些论述。该经5,6说:“直至空间的实体都是单一的。它们是不可分的整体。”

这里所谓“直至空间的实体”,是指法、非法、及空间等。这些实体都是单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空间和时间各是一个整体,对它们的进一步分割是概念上的,它们本身并不可分。比如空间,瓶子中的空间与瓶子外的空间实际是一体的,不能真正分割。法、非法作为运动的条件和静止的条件也是各自不能分的。它们都只能作为整体来存在。

《谛义证得经》5,29-31说:“实体的明显特征是存在。”“存在就是同时具有产生、消灭和持久(的特性)。”“持久指实体本质的不灭性。”由此可以看出耆那教对于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观念,此教认识到了实体是事物的基础,并确认实体的不灭性。

《谛义证得经》还分析了实体与性质等的关系。该经5,38中说:“实体具有性质和样态。”该经5,41-42中说:“性质依于实体,并不能成为另一性质的依托体。”“样态是性质的变化。”

这里对事物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含义是:事物自身为实体,事物的性质或样态依存于实体。事物的某种性质只能依赖于实体,而不能依赖于另一个性质,因为只有实体可以作为事物的基础。这里说的性质偏于指事物静态的属性,而所谓样态则偏于指事物的形态的变化。

从《谛义证得经》关于命我与非命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耆那教的宇宙或世间现象的基本理论模式。如果简要归纳则为:命我是一种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能存在于人中,也能够存在于一般的动植物中,甚至能存在于地、水、火、风等不动的物体中。非命我中包含了构成世上各种物体的基本物质元素(极微),也包含可使事物运动的法和可使事物静止的非法,还包括为事物提供存在条件的空间和时间。耆那教的这种理论在当时已经相当全面地分析了自然事物的基本构成和存在形式。

三、“五种智”的认识论思想

耆那教在认识论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它强调体悟,强调直觉,将其视为把握真理的根本途径。在《谛义证得经》中,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五种智”的理论中。

所谓“五种智”指五种认识方式,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

感官智(mati)是通过感官等获得的认识。《谛义证得经》1,12中说:“这(感官智)借助于感官和意(心)获得。”

这里说的“感官”主要指眼、耳、鼻、舌、身这些外部感官,而意指一种内部感官。在印度哲学中,意经常起控制外部感官向认识主体传送所获外部信息顺序的作用。

圣典智(sruti)是借助符号和言语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方式虽未由眼耳等外部感官直接接触相关事物,但可通过圣典或圣人的言语或文字而获得认识。《谛义证得经》1,20中说:“圣典智以感官智为先。(它有)两类:(一类来自)十二(支),(另一类有)其他的种种(来源)。”该经1,26中说:“感官智和圣典智的对境是实体,而不是它们的所有样态。”

这里说的“以感官智为先”,是指圣典智要以感官智作为基础,即圣典智在圣人或圣典作者那里还是会与他们的感官相关连。而且自己获得这个圣典智实际也多少要使用一些感官。文中后面说的“十二(支)”指耆那教的由十二个部分组成的一部早期圣典,而“其他的种种”指耆那教圣典之外的可靠之人或可靠的其他圣典。文中说的“对境”即认识的对象。感官智和圣典智的认识对象是六种实体,但不包括这些实体的所有样态。

直观智(avad4i)是直接对事物自身、时间、空间、品质的认识。这是不同于一般生命体所具有的认识。《谛义证得经》1,21中说:“直观智是天(道)和魔(道里的众生)生来就有的。”该经1,27中说:“直观智的对境是物质。”

这种智是一种天生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认识的对象可以是一般的物质事物。

他心智(manahparyaya)是对别人精神活动的一种直接认识。《谛义证得经》1,23中说:“他心智(有两种:)有关简单的精神性事物(的认识)和有关复杂的精神性事物(的认识)。”该经1,28中说:“这(物质)的细微形态是他心智的对境。”

这里说的“有关简单的精神性事物(的认识)”是指对人现在想的事情的直接的认识;所谓“有关复杂的精神性事物(的认识)”则是指对人过去想的事情或未来要想事情的直接的认识。在经的作者看来,他心智的认识对象是细微的。

完全智(kevala)是对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最完满的认识。《谛义证得经》1,29说:“完全智的对境是所有的实体和它们的所有样态。”

这种完全智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认识,它可以穷尽所有的实体及其样态。这种境界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解脱的境界。《谛义证得经》10,1说:“完全智通过灭除愚痴业,然后通过同时灭除智障业、见障业及妨碍业获得。”这也就是说,最高的认识境界要通过消除各种业才能实现。

《谛义证得经》将上述五种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间接的认识,另一类属于直接的认识。该经1,10-12说:“它们(五种智)构成了两种认识方式。”“前两种智是间接的。”“后三种是直接的。”

这里说的“间接的”认识方式和“直接的”认识方式与我们一般说的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不同。《谛义证得经》中讲的直接认识是指命我或心灵不通过感官等来直接把握或体悟事物;而间接认识则是指要经过感官的中介来认识事物。

《谛义证得经》1,31中说:“感官智、圣典智和直观智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

这里,作者提出的前三种“智”基本上是属于以感官为基础的认识,其中的直观智虽然有直觉的性质,但直觉程度也不算很高。在作者看来,前三种智获得的认识由于多少要经过感官中介,或直觉程度不高,因而可能走样,产生错误。而后两种智由于不经过感官中介,因而是直接把握或体悟事物,较为可靠,不可能是错误的认识。

由这五种智的理论不难发现,耆那教的认识论与其宗教观念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此教认为业的物质会束缚命我,使命我不能达到最高状态,因而通过感官接触物质性的东西就有可能产生错误。只有不通过感官,仅仅由命我来直接把握事物才可能获得完美的认识。这种境界摆脱了业的束缚,是耆那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四、综合评述

归纳起来说,《谛义证得经》在耆那教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文献,一方面为耆那教中的两大分支所共同承认,另一方面又系统论述了耆那教的理论体系,成为此教的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经典。

《谛义证得经》中论述的耆那教理论十分全面,包括此教宗教教义的主要理念、对事物本身及其基本表现形态或存在形式的分析、主要的认识论思想等。

在宗教教义的主要理念方面,此经论述了耆那教的业报轮回思想,强调业的物质流入命我中会造成对人的束缚,并提出了消灭业的物质的方法。在宗教修行理论上,此经强调了对人欲望的控制或抑制,尤其重视苦行,将其视为灭除业、阻止漏的主要手段。《谛义证得经》认为真理是获得解脱的根本,因而在其体系中,“谛”被放在十分显要的位置上,认为证悟了此教的“谛”,就将从根本上达到解脱。

在对世间事物本身及其基本表现形态或存在形式的分析上,《谛义证得经》提出了六个基本实体的观念,分析了物质现象的最小单位,提出了事物运动的条件和静止的条件,还分析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这一宗教文献中的哲学成分是相当多的。

在认识论方面,《谛义证得经》的基本观念是:只有不经过感官的对事物的直接把握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而经过感官把握或有感官因素起作用的认识方式是可能产生错误的。此经提出的“五种智”中的最后一种(完全智)就是一种高度或纯粹的直接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实际也是宗教上追求的那种摆脱物质束缚的最有效的修行手法。

《谛义证得经》中表述的耆那教思想在印度思想史上有重要特色。这种思想与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思想相比,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

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主要思想相比,《谛义证得经》的耆那教思想与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该经的耆那教思想与其他两教中都有轮回解脱的内容,都认为人的行为能产生业力,而业力的好坏决定众生的轮回状态的好坏。但轮回状态之好是相对的,因为再好的轮回状态中也必不可免地有痛苦,修行者最终要追求达到解脱状态。而修行中的重要内容是要抑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完全消除了业力,才能使人完全跳出轮回,达到解脱。

第二,该经中论述的耆那教与其他两教中都有智慧解脱的观念。《谛义证得经》中重视的“七谛”就体现了耆那教的智慧,而婆罗门教和佛教教义中的义理精髓也被视为是各自的最高智慧,是达到解脱所必须凭借的东西。

第三,该经中论述的耆那教与其他两教都重视直觉的思维方式,都崇尚摆脱感官中介的认识方式,追求直接的体悟或亲证。

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主要思想相比,《谛义证得经》的耆那教思想与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也有三点:

第一,《谛义证得经》中的耆那教的命我与婆罗门教和佛教中论及的我的观念都不同。《谛义证得经》中论及的命我既存在于人等众生中,也存在于地、水、火、风以及植物等中;而婆罗门教的小我则仅存在于有生命的东西中;佛教一般讲“无我”,即便大乘的《大般涅经》中说的我也仅存在于大涅中。

第二,《谛义证得经》中的耆那教用非命我来概括事物的基本形态、存在方式、运动与静止的条件等;而婆罗门教中的这方面的相对应的成分则主要是胜论派的句义论,用“句义”来表明事物自身、事物的静止的属性、动的形态、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事物的非存在形态等;佛教中的这方面对应成分是说一切有部和瑜伽行派的“五位法”理论,用事物的物质现象、精神主体、精神现象、非物质非精神的现象、不生不灭的现象等来表明一切事物。《谛义证得经》中的非命我理论在结构上与其他两教中的这方面内容有很大不同。

生命与非生命篇9

关键词生死观齐辩证

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可以说因他们在不同的地位接近永恒与绝对存在所获得的启示。庄子就是站在高山之巅以天的立场以超脱的心态审视这个平凡的人世间。

《齐物论》中传达了三种意思,一是“齐物”,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二是“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三是“齐语言”,通过形成各种观念的人的语言来说明语言对人的压迫,以解除当时社会禁锢束缚以及世俗理念对人心的压迫。庄子在于说明事物的无差别,“齐物”囊括一切实物,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的具体外在表现,“齐”(无差别)乃《庄子》哲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对于生死观尤为关键。在生死方面,庄子并没有把生与死看作是对立的两者,而是辩证看待,万物同一。

庄子认为事物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生与死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这种辩证关系,说到:“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对在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持一种肯定“生”的意义、齐生死与“死”的理想化的态度。

一、肯定“生”的意义

时间性与历史性从过程的维度揭示了存在的个体性。庄子在哲学把“我”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世俗礼仪影响的“我”,这类非自然的本我;另一种是合乎天然的我。《齐物论》开篇就提到的“今者吾丧我”,“吾”是后一种合乎天然的真我,“我”是进入忘我境界所摒弃的非本我。庄子由齐万物进而齐生死,淡化了关于“生之有限”与对“生”的敬畏之心。以确认个体存在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曾将生命的价值与天下做比较,《庄子・让王》中写道:“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在这个个体与“大器”之天下作比较时,天下不可易生,生命的意义无疑得到了最深沉的展现。但在现实社会,作为生命价值具体体现的“身”却很少为人们所真正意识到。《齐物论》提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也就是说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劳累困顿而没有什么结果,找不到永恒的归宿,这真是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同样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形形的身外之物“名、利、家、天下”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这里重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外在之形,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齐物论》有云:“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在他看来,世间最可悲的是莫过于精神生命的终结,在于“心”随“形”化。“哀莫大于心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肯定精神生命在人的存在中相对于肉体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看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肯定生命价值并不意味着无视这一事实,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命的有限性,才更突出生命价值的不可忽视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两种形式:一是形体上的“感性生命”;二是意念上的“精神生命”。庄子生命价值的注重既表现为“养寿命”,珍惜生命,近名则累生,近刑则危生,远离这些才能使身安顿;也表现为“悦志意”,精神世界得到的发展与满足。

二、齐生死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生命的存在总是相对于生命的终结而言,也就是“生”相对于“死”,从现实的形态上说,个体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在这里,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的原则来规定“死”。他认为不论是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还是人死同样都具有偶然性,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认为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内在的存在品格,人总是要经历由生及死的过程,无一人可以幸免。相对于天界地狱这些所谓的归宿而言,他是把生死视为自然现象,非神鬼的意志。自然界、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生死的神秘性。“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这一方面的理解,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的畏惧。

生命与非生命篇10

论文摘要:对生命权未予以明确保障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一大缺憾。生命权是最基本的宪法权利,没有生命权其他权利皆无从谈起,宪法对生命权保护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权问题涉及死刑、正当防卫、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战争和反战、自杀、安乐死、堕胎、计划生育等多领域,需要刑法、民法、赔偿法、计划生育法、国际法等一系列部门法加以规范和解决。将生命权栽入宪法是其他部门法保护生命权的基础,是形成一套保护生命权的法律体系的前提。

一、案例分析

案例引发的思考:2007年l1月21日下午4点左右,北京某医院一名孕妇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送进医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其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面签字,焦急的医生、护士束手无策,院方试图联系该孕妇的其他亲属,并向上级请示“亲属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的紧急情况下,可否进行手术”,均未果。在抢救3个小时后,孕妇抢救无效死亡。

笔者认为,对生命权的漠视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重要原因。生命权是人的最高利益,如果没有生命权,其他的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在我国,这—重要的权利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得到宪法的保障,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法律的遗憾!近些年来发生的对生命权的侵害的事件不胜枚举。矿难事故不断发生,“非典”、禽流感等致人死亡的疾病层出不穷,有关死刑犯的冤案也不时出现。这一切都与公民生命权保护的立法不足和不完善相关。人的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并进而成为法律主体的根本前提,因此生命权也就成了其他一切人权的前提和基础。生命权自18世纪被美国宪法确立以来,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宪法的确认,并载人多项国际人权公约。但由于我国宪法对生命权尚无明文规定,生命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只能算作—项隐含权利,这对于生命权的保障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宪法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将生命权入宪,尽快建立生命权的保障机制。

二、生命权的义涵

“生命权’’旁白自西方人权理念,生命权是人权中的首位权利,指自然人的生命不被非法、任意剥夺,仅是一种“生命拒害权”,含义是消极、保守的,价值是有限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极大关系。那个时代,涂炭生灵、草菅人命的现象普遍,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更使任意剥夺人的生命的行径受到空前谴责,所以二战后许多国家的宪法国际人权公约纷纷确立了公民拥有生命拒绝不法侵害的神圣权利。然而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当法治与文明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任意践踏生命的现象减少了很多之后,人类社会又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威胁生命的天灾人祸,特别是“人祸”,诸如盛行、核威胁的存在、泛滥、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建设工程安全隐患增多、剧毒工业品的广泛使用、农产品消费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等等,这些现代“人祸”对公民生命的危害已远远超过了“天灾”、凶杀刑事案件和司法滥施死刑对公民生命的危害。于是,公民仅有的生命拒绝非法侵害权,已无法保全生命,“公民应享有生命危难救助权”的呼声出来了。因为“无救济就天叔利”已逐渐成为各国公民的共识。与此同时,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人权立法中,出现了所谓的‘‘第三代人权”,其中之一即公民享有“接受人道主义援助的权利”。是指所有人类团体在急需时都有得到国际社会援助的权利。例如遇到流行病、饥荒、地震、洪水、台风、雪崩、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以及集体移民、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大规模集聚或类似事件等,不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援助就会引起人类大批死亡的后果,就需要国际社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特别是在援助任务已经超出任何单独的援助国或某一个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或联合国救灾专员办事处)的能力的情况下,更需要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援助。

生命权的核心是生命安全。—个好的政府,首先应是—个对人民生命安全全面负责的政府;—个珍惜公民生命权的立法机关,应当重塑生命权的传统保护理念,与时代同步地正视危害其“安全”的因素,关注其“安全”的程度,寻求其“安全”的措施。笔者认为,现代宪法义上的公民生命之权,应由传统的“生命拒害权’拓展到“生命拒害权”与“生命危难救助权”的统一(生命安全权即二者的合一);由生命危机之前的权利延伸到生命危机之后的权利;由消极的生命保护观过渡到积极的生命保护观。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权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安全活着的权利,具体是指自然人以维持其生命延续为内容,以生命安全为核心,以生命利益为客体的权利,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侵害或剥夺的权利。

三、生命权的体系构架

生命权不同于一般的人格权,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生命权的客体一生命利益与生命权主体的权利能力融为一体。因此,宪法意义上的生命权应当是—个完整的权利体系。关于生命权的构成(内容),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有几种观点为:生命权的内容包括自卫权和请求权;生命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司法保护权和生命利益支配权。尽管上述观点各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自卫权并不是独立的生命权内容,而是生命安全维护权的具体内容;司法请求权属于维护生命和安全利益的派生权利,是基本权利的必有内容。因此,笔者比较倾向于将生命权的内容划分为生命存续权、生命安全权以及有限的生命利益支配权。

1.存续的权利

生命存续权是指自然人保有自己的生命依自然规律存续的权利。生命的延续是人体的正常功能,也是一种自然现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法律规定生命权中包括生命存续权,并非确保人人.都长生不老,而是保护人的生命不因受外来的非法侵害而丧失。其实质是禁止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更高层次的生命存续权还应包含,当人的生命受到疾病等非人为因素的困扰而有丧失之危险时,有权得到尽可能的医治和救助。需要注意的是,生命存续权保护人的生命延续,不是通过提高身体健康程度而延长生命,这是健康权的内容。

2.生命安全权

生命安全权是指依法排除或避免危险与威胁,恢复生命得以正常存续所应有的安全情势的权利这是生命权的核心内容,包括防御权、救济权(亦称保护请求权)。防御权,是指当有非法侵害生命的行为和危害生命的危险发生时,受侵害人有权采取防御措施,防止危害生命的结果发生。它首先是针对侵害生命的行为的一种防御或抵抗。救济权,有学者称为“保护请求权”,是指当生命权受到侵害时自然人有权向国家提出保护的请求,以得到必要的救济。当特定的环境对生命构成危险,但该危险尚未发生时,生命权人有权请求国家机关改变环境,消除危险。从时问段上讲,这是事前及事中的保护请求权。保护请求权的另—项重要内容即是请求司法机关救济生命损害,这是生命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是对生命权的事后保护。但是,生命权一旦受到遭受损害,则生命丧失,生命权人主体资格消失。因此,请求司法机关救济生命损害的权利实际上是由生命权人的近亲属或继承人行使的。

3.有限的生命利益支配权

生命利益支配权实质就是生命权归属于谁,生命权人是否完全拥有生命支配权?对此,很难作出全面的回答如果回答拥有生命权,存在以下几点悖论:从生命的周期看,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不能由本人来决定,而且还存在一些意外事件,如车祸。重大安全事故等,有时既无法预测又无法控制;保留有死刑的国家,对触犯刑律并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其生命权则属于国家。死刑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过,死刑制度来源于以血复仇。马克思曾说: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的表现。无数的传说和研究都表明,地球上的所有人种都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依靠的是以血复仇制度,在人类的原始社会里实行了几千年的以血复仇制度,有过初期、盛期和终期之分,以血复仇白.勺终结,便是作为国家刑罚制度的死刑的产生嘲。早期的死刑制度多具有报复意义。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础对死刑的有益和公正提出了质疑,主张用长期苦役来替代死刑。自此,人们一直都在争论死刑的存度问题,但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无论怎样,死刑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虽然目前世界上通过立法程序废止了死刑的国家已经超过半数,但还有小半数国家还未废除死刑。

如果生命权不属于本人所有,又会出现以下悖论:一是自杀。即生命权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至于采取药物、刀杀、自缢、溺死或其他什么方式,则在所不问。如果生命权人拥有生命支配权,应包括自杀行为,但自杀行为不符合伦理要求,也违背社会价值。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e帝创造的,每个人的生命部属于上帝的,自杀就是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一种犯罪行为。人们将自杀规定为一种犯罪,在自杀未遂的场合还可进行处罚,如果既遂,怎样来适用刑罚,即使社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自杀行为,也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表明,仅1997年,日本共有23500人自杀,近几年一直在3万人上下浮动,自杀已经成为日本第六大死因。二是献身行为。为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高尚行为,这时,生命权人有权支配自己的生命。三是安乐死。是指对于患了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为了消除其生理上的极度痛苦,经本人或其亲属要求,由医生采用医学方法提前终止其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其有严格的构成要件。从以上可以看出,人不能完全拥有生命利益支配权,也不是完全没有生命利益支配权,而是有限制的生命利益支配权。:

四、生命权入宪的必要性及规制

1.将生命权入宪必要性

(1)生命权人宪是保障我国公民生命安全的现实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侵害生命的现象还不少。每年我国在煤矿、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数成千上万。其中大多数事故属于责任事故,是有关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没有把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造成的。可见,生命权人宪,是全社会树立生命意识,自觉保护生命是当务之急。

(2)生命权人宪是完善我国现行宪法的需要。正因为生命权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葡萄牙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一、人的生命不可侵犯二、必要时将执行死刑。”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生命权,不得不说是我国宪法与世界各国宪法的一个差距。为i舌应世界立宪潮流并完善我国现行宪法,我国应尽快将生命权规定为公民的—项基本权利。

(3)生命权人宪还是实施国际人权的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法准则,公民基本权利规定正呈现国际化趋势。《世界人权公约》把生命权列为人权中的首项权利。我国政府顺应国际潮流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一国际人权公约的批准只是时间问题。那时,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每是我国政府的义务。为适应签署特别是今后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需要,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修改完善现行宪法,将生命权明确规定为我国公民的—项基本权利。